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禅·生命的微笑 第三章 纯真便是自在
 
[郑石岩教授] [点击:3384]   [手机版]
背景色

第三章 纯真便是自在

 
  朴落非他物,

  縱横不是尘,

  山河及大地,

  全露法王身。

  ——宋·洪寿禅师

  禅的宗旨就是见性。见性不是看到什么自性,而是自然地流露出生活的种种妙悦自在。如果把见性当做看到自己有什么,那是错误的。把自己视为一个被发现的对象,并非真正的见性。见性是很自然地呈现了自己,流露出自己的纯真。

  禅所谓的圆融即是纯真。人不在于使自己成为特别的样子,更不在为自己塑造一个典型。圆融表示自己确能无所障碍,无须依赖,无所执著的自在和安祥。唐朝道吾禅师说:

  “乐道山僧纵性多,

  天回地转任纵他,

  闲卧孤峯无伴侣,

  独唱无生一曲歌。”

  这里所谓的纵性不是放纵,而单纯地依照自己的根性因缘,别无追逐,没有执著,无碍地和光接物,那是经过一番净化之后,存留的纯真。只是依照纯真的自己,任运放旷地生活,像“孤峯无伴”一样,没有比较,没有模仿,没有竞争,没有成见和对立,这样才把无明和尘劳洗去,才把成见和怨怼调伏。这时才能唱出“无生”(没有追逐和贪求)的生命之歌。这首生命之歌就是真空妙有谱出来的。

真空妙有

  禅家对生命的态度,常以“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禅诗来比喻。它道尽了生命的现象:真空妙有。因为人生不过几十年岁月,再长寿也只能活一百来岁。人毕竟是要死的,所有的努力和执取,乃至躯体色身,都要随著死亡而消失。所以佛陀说,人生是“无常”的,生老病死是“苦”的,一切现象都要隐没于“空”。连经由生活经验所形成的自我意识,到最后也不存在,所以称为“无我”。但是,佛陀又告诉我们,这有血有肉的人身,却是难得的。人正好可以借著它的存在,活出光明的本性,活得清心自在,活得圆满有意义,从而证入精神法界。宋朝善能禅师说:“不可以朝风月,昧却万古长空;不可以万古长空,不明一朝风月。”善能的意思是说,你不可以把有限的生命当做永恒,而在得失名利上看不开;不可以在贪、嗔、痴上钻不出来,而生活在狭隘的意识里;不可以在精神生活上执著,陷入无尽的苦闷中挣扎。相反的,你也不能因为一切本空,而不明白活泼有朝气的生命本质。要好好地生活,在恬淡中发现富足,在单纯中发现喜悦,在精进中看到光明,在慈悲中悟入圆融无碍。

  人要想生活得好,就得从真空妙有出发。要根据自己的因缘去生活,去接纳,去欣赏,去体味自己跟前的“一朝风月”。唐朝的雪峯,有一天看到了一根树枝,觉得它很美,就捡回去,送给他的老师大安禅师,上而写著:

  “本自天然,不假雕琢。”

  大安禅师收到了这件礼物,便一边欣赏,一边赞美他的学生说:

  “本色住山人,且无力斧痕。”

  生活在真空妙有的人是不造作、不贪婪、不虚伪的。这就是佛法里头“空”的修行宗旨。

  在日常生活上,我们若能把握万古长空,就不会有成见,就有好的度量,好的人缘,好的思考,好的态度,所有的八正道(正见、正语、正思、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就样自然的流露出来,无需勉强修治。

  人与人相处,有了空间,彼此就没有计较,没有对立,友谊自然流露出来。这就像花朶在你的苗圃中自然绽放著清香一样。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能够相互尊重,互相宽容和尊敬,彼此之间就会减少磨擦,这就是空间。有了空间,家庭就会和睦,处处显得温暖和快乐,这就是真空妙有。家庭生活需要空间,社会活动需要空间,政|治运作也需要空间。空是人类生就是真空妙有。家庭生活需要空间,社会活动需要空间,政|治运作也需要空间。空是人类生活的瑰宝,有了它便能孕育一切。老子说: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佛教经典更随处流泻著“空”的智慧,并且肯定空性即是实性,空性即是慧性。因为空孕育了万物。

  一个冲突,一次车祸,一起战事,一场灾难,都是因为失去空间而造成的。因此,在禅者的眼里,宽容是性情的空间,所以有容乃大;从容是作息的空间,所以要稍安勿躁;戒律是自我的空间,所以要遵守戒律才不役于物;布施是实现的空间,所以有布施才有欢喜;禅定是智慧的空间,所以要定慧等持。

  读书太用功了,必然失去原则创性的智慧,因为失去了智慧的空间。爱情太执太深了,必然要产生烦恼和痛苦,因为彼此没有空间可以回旋。工作太忙碌了,就失去了生活上种种情趣,因为没有空间闲让自己恬适下来欣赏。个性太急躁了,就会刚愎自用而坏了大事,因为丧失了洞察事理和空间。欲望太多了,自己就会陷在贫穷的意识里,因为失去了知足的空间。

  禅家常说“水清月自现”,只有水清净了,高空的月才明朗。要想生活得惬意闲适,看出生活的丰富意义,就得破除一切执著尘劳,不与别人竞相比较,那才是真空妙有的生活。禅师们常说:

  “无形无相大毗卢,

  尘劳灭尽真如在。”

  唯有放下一切贪执、不安、防卫机制,我们才能看到光明的毗庐遮那如来,呈现光明自在的人生。也唯有把一切尘劳、争夺、高傲和自负放下,我们才活在真实的如来之中。

清纯的性情

  人只有在醒觉的时候才有良好的性情。性情是精神生活的体质;清妙、恬淡、无私的性情表现了一个人的气质,同时也投射出慈、悲、喜、舍的无量光辉。有的人性情刚烈,令人望而生畏,避之犹恐不及。有的人性情怯弱,处处显得回避而缺乏信心。更有多愁善感的人,终日像杞人优天一样的烦恼著。但是,我们也可看到一种温柔纯稳的性情,他们时时流露著智慧和光芒,在他们的言行举止中,你可以感受到温暖、宽容和喜悦。他们的亲切鼓舞了你,他们的宽容启发了你,他们的恬适令你自在。

  每一个人都具有独特的性情。性情如果是执著的,就会产生暴烈或优郁,消极或退却,于是,性情成为烦恼的来源。反之,经过醒觉洗灈过的性情,便具有愉悦清妙的品质,它产生精神生活的神韵和力量。

  每一位父母亲都会爱护子女,但是大部分的父母都因为爱得深,爱得执迷,所以会强烈地指责过错,赏罚失据;或者溺爱太深,以致造成错误的教育,甚而影响亲子之间的情感。

  没有经过醒觉澄清的爱,会化为汹涌的激情,它具有伤害性。男女之间的恋爱,夫妻之间的情爱,朋友之间的友爱,都会被一时的激情所迷,突然的冲动所乱,强烈的气愤所扭曲。于是性情的调养,成为一个人是否沉稳乐观,愉悦而有回应力的主要关键。

  禅者认为好的性情是从布施中培养出来的,因为布施能消除性情的障碍,开阔性情的柔美和视野。佛经上记载,佛陀弟子之中,解义能力最好的阿难,有一天在一个贫民地区乞食。一位施主对他说:

  “我贫穷,不能布施。”

  阿难说:

  “布施可以使你富有。”

  施主说:

  “我贫穷到三餐不继,怎么能布施呢?”

  阿难说:

  “那你就把贫穷拿来布施。”

  布施使人感到富足和实现的心理回馈,这是心理学家能肯定的。但是怎么把贫穷拿来布施呢?这是说,如果你奉行布施波罗蜜,你的贫穷之心将随著布施而消失。

  就性情的孕育而言,光是布施还是不够。因为性情的流泻,需要有个悠然开阔的空间。首先,宽容是性情的空间。人如能宽容别人,就能维持好的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父母懂得宽容孩子一时犯错,就能冷静坐下来,陪著孩子检讨错误,改正疏忽。从而养成避免错误,勇于改正的态度,而亲子之间,也就更富情感。宽容可以把性情升华为有能力的爱和慈悲心,则时也创造了心智成长和喜悦的气氛。宽容在生活上所导致的影响,正如六祖慧能所说:

  “让则尊卑和睦,

  忍则众恶无喧。”

  当我们能忍让宽容时,处处显和睦,遇事反而容易沟通。当我们能忍一时之愤,事后再作处置时,所有的恶业也就无从发生。

  其次,慈悲也是性情的空间。我们甚至可以说,慈悲本身就是一种高贵的性情。一念慈悲,能与一切有众生比朋而游,而发现参赞之美,陶冶清妙之性情。寒山子诗云:“蜂蝶自云乐,禽鱼更可怜,朋游情未已,彻夜不能眠。”那是多么令人悦乐自在呀!

  禅者在行住坐卧中,无时不是表露著他们的慈悲。对弟子的教导,更以慈悲为宗旨。有一位弟子,在归宗禅师门下参学多年,他征得老师的同意,要出去行脚参学。归宗禅师告诉他说,你去准备衣物,回头再来这里,我要告诉你禅的旨意和心传。过一会儿,学生回来向禅师辞行,并请问禅的精要。归宗禅师告诉他说:

  “天气严寒,途中善处珍重。”

  这句话是实际的关怀,真正的流露著老师的慈悲。它可以使失落的人重拾欢乐,使空虚的人充实,使绝望的人再度看到希望。慈悲的感人真的可以一“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其三,欣赏与无嗔也是性情的空间。我们能欣赏别人的优点就能表现得悦乐谦冲;能尊重别人的意见,就有和睦相处的情谊。欣赏一个人的优点,等于肯定一个人的生命;蔑视一个人的优点,就等于否定了他的存在。教育的失败是由于师长疏于肯定孩子的优点,成天在他失败的地方挑剔。人情上的破坏,是由于彼此揭发丑陋的隐私,而不去欣赏别人的成就。所有的固执、偏见、纷争和嗔怒、都源自不懂得欣赏别人和接纳别人。

  唐朝天台山上有一位禅者叫拾得。听说他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他也乐得接纳别人叫人这个现成的名字,平常做些不起眼的洒扫杂工作,别人并不看重他。但是他却是一个肢踏实地的禅者。有一天,四众来天台山念戒。拾得真情流露地对著大众说:“你们聚集在一起念戒做什么呢?”当时,维那厉色地叱责他胡闹。拾得便对他说:

  “大德且住!

  无嗔即是戒,

  心净即出家,

  我性与你合,

  一切法无差。”

  拾得所说的“无嗔”,即是放下自以为是的习气之后,所产生的谦和与平静。人只有在谦和闲适时,才可能在触目遇缘中欣赏人、事、景、物,才可能体悟到别人与我之间,本来是融合无碍的。所以无嗔就是一种生活的格律(戒律),透过无嗔我们才看到一切平等圆融之美。

  透过欣赏,我们才得悉“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春宵”的奥妙,品触到“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的悠闲。透过无嗔,我们才有“但莫憎爱,洞然明白”的禅趣。

  宽容、慈悲、欣赏和无嗔,是打开心理生活空间的法门。它们能孕育性情的醒觉,让我们真正生活在“睛空不碍白云飞,竹密不障活水流”。这就是真空妙有的性情,也是禅者悦乐情怀之所寄。

圆融的人际

  人必然生活在群体的活动之中,即使遁世隐居,或在深山野外苦行,仍离不开过去人际关系对他的影响。谁都不能离脱人群,如果脱离人群,就失去了人的本质。二十世纪初年,法国在阿尔卑斯山上,发现了一位被狼养大的狼人。他除了具有人的外形以外,没有人类的情感、精神生活和语言。

   因此,人性是在人际间交互作用的结果,思想和语言也是互动的产物。至于文明的诞生和精神生活的现象,更是人际活动孕育出来的。甚至连我相、自我观念、价值体系,都是透过人际活动才发生的。所以这些现象都是生灭法,都是无常的,故经上说:

  “一切有为法,

  如幻梦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但是,人类的最高精神生活,却是透过这些假法来铣练出智慧,看到如来本性。否则就要断灭,像狼人一样,成为虚无的无记空和愚鲁无明。

  于是,人际成为人类精神活动的主要现象,也是人类提升精神生活,证入法界的试金石。它成为人类见自如来本性,从中觉醒的素材,所有大乘菩萨行,都离不开人际的醒觉与圆满。

  怎么样才能做到人际的醒觉呢?如何才会有圆满的人际活动呢?禅家提供了几种实践的方法。首方,禅者告诉我们:人际在还没有和谐之前,不免互有儧越,彼此意见不同,立场互异,利害冲突,所以必须学习忍辱。所谓忍辱不是硬忍,而是要打开胸襟,包容接纳别人的意见。布袋和尚说:

  “宽却肚肠须忍辱,

  豁开心地任从他,

  若逢知已须依分,

  纵遇冤家也共和。”

    人类只有能忍,豁开心胸,能宽容别人的过失,才有和平,才有和谐。我们的社会,刻正朝向自|由民|主之路迈进,但却又处于纷争和失调的局面。那是因为大家还没有养成宽容和包涵的民|主素养,不谙于彼此沟通和尊重的议规范所致。事实上,民|主政|治就是一种彼此包容,相互妥协和尊重的理性社会。

  夫妻懂得宽容,才有充分的沟通,从而建立幸福的家庭。师生懂得宽容,教育的机会和效果才大大的提升。因为老师在宽容之中,才可能有冷静的性情,去协助解决学生的因扰。没有宽容之德的老师,在学生触犯校规或学习不力时,自己便会火冒三丈,在紊乱的情绪下,坐失启发学生,或引导学生在错误中学习成功经验的良机。

  良宽禅师毕生修禅,成就甚高。当他年老的时候,有一天收到家书。信里头说,他的外甥不务正业,吃喝玩乐,快要倾家荡产。家乡亲人,希望他回家劫诫外甥。于是良宽千里迢迢回到家乡。他的外甥也很高兴和这位和尚舅舅相聚,并且特地留舅父过夜。

  良宽在外甥家里过了一夜,都没有教训过或责备外甥,只是在第二天早晨,良宽要离去时候,对外甥说:

  “我真是老了,两手直发抖,可否请你帮我把草鞋带子系上?”

  外甥很高兴地为他系好鞋带,就在这时良宽禅师说:

  “谢谢你。你看!人老的时候,就一天衰似一天。你要好好保重自己,乘著年轻时的候,要把人做好,要把事业基础打好。”

  良宽禅师说罢,掉头就走,对于外甥的不是,只字不提。但就从那一开始,他们外甥再也不花天酒地了。这只字不提的功夫,就是宽容,宽容可以建立和谐的性情。这时,简单的三言两语,就可以打动对方,发生最大的教育效果。

  忍辱,对自心而言可以增加功德;对外界而言,可以化凶暴为和谐。所以忍辱是佛家大乘菩萨行中很重要的一环。忍能提高心理学上所谓的自我强度(ego·strength)。一个忍受性强的人,比较难经得起挫折和失败的打击,他们的情绪稳定,心理健康,思想也比较积极。

  梦窗国师有一次渡河,船已经开航了。这时来了一位带刀的将军,喊著船夫载他过去。全船的人都说,船已开了,不可回头。船夫也喊著,要他等下一班。这时梦窗国师说:“船家,船离岸不远,还是给他一点方便吧!”船夫看到是一位出家人讲话,就回头去载将军。没想到将军一上船,正好站在国师身边。他拿起鞭子抽打国师,吆喝著说,“和尚!走开点,把位子让给我!”鞭子打在梦窗的头上,鲜血汩汩地流著,他却一语不发。过了河,梦窗跟著大家下船,走到水边默默地把脸上的血洗净。

  这时蛮横的将军,知道自己的错和恩将仇报,就过去向这位禅者道歉。而梦窗国师却心平气和的说:

  “不要紧!出外人心情总是不太好!”

  梦窗就是么轻淡写地把一般人忍无可忍的事化开了,这就是最圆融的人际关系。在禅者的眼光里,人类生活最大的障碍就是我相。当别人对自己的凌辱能忍得下来时,他山能勘破我相,见到自性如来了。

  尊重,也是圆融人际关系的法门。禅者经常以尊重一切众生肯定一切众生的平等。他们认为轻蔑别人之心就是在自己心中;对别人的不敬,不但破坏人际的平等与和谐,更严重的是自己的心灵本身就失去平衡,沾染了差别不平的卑劣习气。

  宋代苏东坡,有一次来到金山寺和佛印一起坐禅。苏东坡觉得身心畅通,就问佛印说:

  “禅师!你看我坐的样子如何?”

  佛印对他说:

  “好庄严,像一尊佛。”

  苏东坡非常高兴。佛印就问苏东坡:

  “学士!你看我坐姿如何?”

  苏东坡总是不放过嘲弄禅师的机会,就说:

  “像一堆牛粪!”

  佛印听了也不为忤。

  苏东坡自以为这次谈话占了上风,碰到朋友就说他赢了佛印禅师。这消息传到聪慧的苏小妹耳中,便对苏东坡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中有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心中有粪,所以看禅师才像牛粪。”

  对待别人的一言一行,都从心中投射出来。当心里头不平衡,不尊重别人的时候,总是会脱口而出,化为轻蔑的态度。它最容易伤害友谊。唯有得道的禅者,会以宽容之德一笑置之。

  人必须把心中的贡高和我相放下,才可能发展出宽容、忍辱和尊重别人的谦和,从而发展圆融的人际关系。放下贡高和我相就是真空,所培养的谦和与人际智慧就是妙有。禅者的人际圆通,也是从真空妙有中孕育出来的。

怡然心安

  禅本身就洋溢著平静的情趣。它能孕育健康的心理生活;让我们睁开自己的法眼,勘破情绪和情感上的障碍,看出人性的光明面,见到喜悦自在的生活点滴;看穿色相的表面,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发现闲适单纯的禅味。

  现代人普遍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心理压力,是由于缺乏禅的洗灈,不能用简朴单纯的方式,处理自己的生活。有时,甚至把生活复杂化,使自己觉得心烦气躁,因应不来。特别是人们普遍生活在讲求效率的工技社会,浸淫在强调功利的商业活动之中,养成不断向外追寻,不停压榨自己时间和精力的习惯,结果,生活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和不安。

  禅告诉我们,生活是一种实现,是把自己的能力实现出来,成为一种喜悦,一种能与别人分享的成果;而不是勉强自己,加快脚步去争夺,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全部变作交换欲望的筹码。人只要能回归落实到生活的本身,接纳自己,实现自己,就可以生活得安然自得。安适的情怀不是追求来的,不安的心也不是外面能强加给我们的。因此,精神生活的真正关键是自己能否维持一个纯真的态度。

  中国禅宗的第一次传承,就是传递了安适的法门。在禅学的典籍上记载著:中国禅宗的第二代祖师慧可,有一天问达摩说:

  “我的心里很不安,请老师为我安心。”

  达摩说:

  “你把心拿出来,我替你安。”

  慧可想了一会儿说:

  “我已寻觅过了,可是找不出来。”

  达摩说:

  “好,我已把你的心安好了。”

  在这么一个简短的对话中,慧可豁然领悟到自心本来就是安和的,所有的不安,是在生活上妄加挑剔、强作追求所造成的啊!

  人们的担优与烦恼,比事实情况要大上许多倍。这是由于在类几千年来,过度强调未雨绸缪,过度渲染优患意识,夸大失败的消极意义,而使得人类普遍染一种不安的意识。禅告诉我们,我们当然可以预作准备,但不可以滋蔓成懼怕的心态,因为它会使我们变得不安。我们当然需要养成戒慎的习惯,但不可以因而害怕指失败,造成焦虑的心情。这其中的心理变化,完全决定于自己是否被消极的思想所牵引。而这些消极的惧怕和退却,却源自与事实无关的过虑和担优。这个虚幻不实的担优,使许多人一蹶不振,使许多人无病呻吟,使许多人终日扰郁难安。

  唐朝香严智闲禅师,有一次考问弟子说:

  “有一个悟道的人,他口衔著树枝,脚无所踏,手无攀附,挂在千尺悬崖上。忽然有一位求道者来头问佛法大意是什么。如果开口回答,就在跌落深谷,丧失生命。如果不回答,到达背出家人随时慈悲开示的本分。在这种情形下,他该怎么办?”当时在座的大众,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座中有一位叫招上座的学生便说:

  “老师,先别问他咬在树上怎么办,我倒想先问他为什么要上树去自寻烦恼?”

  在反问的话里,招上座已点出:人为什么要自讨苦吃,爬到那危险的树枝上,用口咬树枝,惊恐万状,凭空惹来那么多困扰呢?引申地说就是,为什么人要为了名利地位而赴汤蹈火,要别人投降,所以才有了战争。明知别人不一定会赞美自己,但却想尽办法要得到别人的青睐和美誉,于是生活陷于失望困顿之中。

  招上座能够这样反问他的老师,表示他已以开悟,能从许多烦恼障和所知障中解脱出来,不再陷入虚幻与造作,自寻烦恼了。他懂得去过逍遥单纯的生活。于是香严智闲用一首偈子,来总结这次师徒的谈话:

  “子碎母啄,子觉母殼,

  子母俱忘,应缘不错,

  同道唱和,妙云独脚。”

  这首偈子说,人就像小鸡孵化一样,无需争论是小鸡自己啄破蛋壳,或母鸡替牠啄开,重要的是自己要从既有的防卫意识中解脱出来,醒觉过来。精神生活是不能掺杂挑剔的,更没有必要为自己合理化,充面子,畏首畏尾。只有以平直心去生活,真正回归到纯真的自己,才能肯定自己,同道唱和,无入而不自得。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禅·生命的微笑 第四章 禅的悦乐
下一篇:禅·生命的微笑 第二章 自己即是如来

 禅·生命的微笑 自序 禅·生命的微笑 第一章 生命的微笑与实现
 禅·生命的微笑 第二章 自己即是如来 禅·生命的微笑 第四章 禅的悦乐
 禅·生命的微笑 第五章 从禅定到自由 禅·生命的微笑 第七章 顿悟与参禅
 禅·生命的微笑 第八章 空与智慧 禅·生命的微笑 第九章 在见性中实现生活
 禅·生命的微笑 第十章 结语 禅与佛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