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天心明月 8.独裁与奴才
 
[果煜法师] [点击:2866]   [手机版]
背景色
独裁与奴才
 
大家乍看之下,一定觉得这题目距现代好遥远了,更与打坐修行不相干,但事实上包括我以及诸位,皆免不了是个相当的独裁者,亦免不了是个相当的奴才者。
 
说到学佛,一般人往往狭隘的认为,只有诵经、打坐、念佛才是修行。但广义的修行,应是由观您的澄清到行为的净化,使我们能远离烦恼而得到安乐。因此,观念的澄清与行为的净化,才是修行的要务。故我在禅坐会的开示,除阐述打坐的技术与历程外,另一方面也非常重视观念的澄清。以混淆的观念必造成行为的偏差,而使我们产生烦恼。因此观念的澄清,即是修行的前提。因此今天所讲的题目,亦是偏重于观念的的澄清。我们先不仔细定义什么是独裁与奴才?先在现实中找出几种典型的奴才:
 
第一为乖乖牌
 
这在我国尤其表现得明显。国人一向讲忠孝及四维八德。忠,要忠于君、忠于党、忠于一个对象;孝,要孝顺父母。但真正的「忠孝」不一定只表现在顺从上,孝与顺其实是不一样的。我们在历史上看到的故事,申生顺从父王的旨意而死,后来的儒者,却认为他只是顺而不是孝,为什么呢?首先,我们从儒家的观点来看,孝为「不违先人之志」,能不违背父母的志向、目标称为孝。因于这种粗浅的定义,有些人便认为既不能违背,那就是一切顺从,因此,一切顺从即是孝也。
 
但就志向而言,却有不同的层次,例如现今一些企业家、工程师在设计目标时,常将之分为短期、中期与长期目标。现实上有很多手段或策略,只是针对某一中、长期的目标而运作的;有时候对短期目标有利的,不一定对中期或长期目标皆有利。因此,我们说「不违先人之志,首先要判定「志」的重点,是取决于短期、中期或长期的目标。有时候我们顺从当下长辈或父母的意向去作,但他们考量的重点只在短期目标而已,因此,虽你很努力的去做,但最后却发现与长期目标是相违背的。因此,顺的重点,主要应在于长期或终极目标。
 
由是「忠与孝」,首先要确定父母、长辈的长期目标或终极目标是什么?然后就现实的方法、策略,做客观的研究,看这样的作法,对最后的目标是否有帮助?或是否为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在这世间上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即使能设定定一个很好的终极目标,但现实的手段策略也不一定能做得很恰当、很经济有效。因此,一个理性的忠臣、孝子,绝不可能成为唯唯喏喏的奴才。
 
再者就长期目标、终极目标而言,事实上我认为:人的最后目标都是一样的。短期目标是形而下的方法、策略,牵涉到较多的现实因素,所以变动性会较大。但若升华到较高层次的目标,则每个人应该都差不多,东西方、古今人皆然。只看如何在现实中运用现有的因缘去完成它而已。因此,「不违先人之志」,如进一步从个人的目标到共同目标,那所跟从的对象就不只是某个人,而是所谓的理、所谓的法。最初讲的忠孝,因很狭隘的认为:只是不要违背先人的意旨!这就很容易形成每一句话都要听,一个口令一个动作。其实这并非真忠或真孝;因为可能当下的口令动作,与他长期目标或共同目标是不相应的。
 
所以从个人的目标到所有人的目标,就会慢慢的由人而转到法。佛法上常讲:「依法不依人。」如果我们只将忠孝的对象,限定在某些人,认为这个人讲的绝对是真的,绝对应该顺从,这是依人。而依法是纯粹从客观的理与现实的因缘,去分析什么样的运作,才是最经济有效的,如此才是至忠与至孝。
 
国人对长辈不敢违逆,其中又牵涉到另一个观念──敬老尊贤。为什么要敬老呢?这可从几方面来讲:第一、是因为上一代劳苦功高。我们有这样的身体、家庭、国家、社会,都是前人辛苦的结果。我们追念过去,故应该感激过去的人所做的一切,所以敬老首先是对其过去所做的辛苦表示感激之意。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在这方面的修养比较差;因为现代人所顾念的,都局限在他们所要追求的目标,因此,多不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尤其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上一代也会有一些瑕疵,因此,现代人对前人的抱怨,总比感恩来得多。但在敬老的观念下,即使他们有些瑕疵,还应该尊敬他们、感谢他们的。
 
第二、是尊贤。年纪大的人,拥有较多的知识、尤其是经验,故能够做为我们的依归、指导。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技巧不只靠知识就能够熟练的,有些是要经过岁月的雕琢才能成熟。而年纪大的人能够提供我们丰富的经验,因此,从尊贤而敬老,这也是应该的道理。但在现今这个时代,时局变动很大,以往农业时代,可能一百年至一千年,社会结构也没有多大变动,老年人所知道的,就是我们所应该知道的,他们的经验也将成为我们的经验,所以向他们请教对我们一定有所助益。但现今时代变动脚步太快,过去的人的经验并不一定就是我们未来必须有的经验,我们现在所碰到的问题,也不是过去的人所曾碰到的问题。因此,我们感谢前人所做的一切,并不等于他们就能指导未来。尤其现代社会讲求分工进化,没有一个人能够掌握全局,每个人都要不断地在技术、知识、观念上寻求改变;所以有时候老年人的经验知识,反成为他们改变的障碍。因此,我们应该敬老、应以尊贤,但「贤不贤」却不是由老不老就能确定的。总之「依法不依人」,是指要真正由掌握目标,去客观地研究什么方法,才是对现实最有帮助的。若由这一点去努力,就比较能从过去那种封闭的上下关系改变过来。
 
第二为专家奴
 
在我们这个时代,许多人都相信专家的意见。然所谓的「专」,其实是钻牛角尖的「钻」。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里,每个专家都只能专于某一个范围,但他们又很容易犯一个毛病,就是以偏概全。最近我读了一些书,因此,对某些专家形成这样的看法──所谓专家就是:「专门为自己的偏见,而找出许多理论证据的行家。」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偏见,但是一般人即使有了偏见,也只是非常模糊的概念而已,理由既不清楚,更不能找出许多证据,所以他们不是专家。而专家们,却可找出很多理由、证据,来证明他的观念是对的,其实他们的观点还是有所偏差。
 
例如,过去我们一直强调经济发展,要努力提高国民所得,这当中就产生了许多专家。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却又开始重视环保问题,于是又有另一批环保专家出来了。经济专家是钻在经济的门槛里,而环保专家则钻在环保的问题中,每一个人皆可找出很多理由、证据,而互不相让,这就为各有所偏的结果。或以心理学而言,心理学上分两大派:第一派,称为心理分析学派,主旨是说人行为的偏差跟心理有很大的关系,若要改善他们的行为,就得从心理去找出他们的结,能将结化掉之后,行为自然能得到改善。第二派,称为行为科学学派,他们不注重心理,只注重什么样的刺激产生什么样的反应。这两学派在心理学上形成两种偏端,各有各的论点,各有各的证据,但如果我们仔细去分析,就知道两者各有所偏。
 
其实不只是一般的专家会有所偏,就是贤人圣人也在所难免。像儒家,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而荀子主张人性本恶。性善和性恶,若从思想来看,亦皆是各偏一端。孟子提出许多理由证明人性本善,如「谦让之心人皆有之、怜悯之心人皆有之」。荀子当然也可讲出很多证据来证明人性本恶,但这还是各有所偏。另外,儒家讲究人治,法家主张法治,这也是各有所偏。因此,从古代到现代,出现各式各样的专家,提出各式各样的理由、证据,但是我还是要说专家大部份都是有偏见的。如果只一味听取专家的意见,那就成为另一种奴才──专家的奴才。
 
但我们可能全部不听他人的意见而自以为是的乱作主张吗?我想这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建议:我们只听专家的理由、证据,而不要听其结论。如子主张性善,我们可以看他所列举的理由证据,但是否性善我们还得存疑;对荀子性恶的主张也是如此,可以看理由、证据,但不要看结论。因为甲的理由与乙的证据间,未必就是冲突的;这个人看到的是这一面的理由,另一个人说的是另一面的理由。我们先将各种不同角度的理由证据全看过之后,最后再由我们自己来下判断。能透过不同角度,不同专家的意见再去综合的话,就较不容易偏差了。
 
但一般人不愿意这样做──因为若听了太多专家的意见,容易愈听愈迷糊。这是因为一般人大多只听结论,很少将理由仔细听进去,再好好加以消化的缘故。我们若只听结论,可能十个专家的结论都互相冲突;但若是理由,我们可以从中选择,以得到较圆满的结论。这个时代,虽然知识发达,但大部份的人还是不愿意靠自己判断,多是依赖外界的专家或寻找自己心中的偶像,像这种人不是做主的心态,反而跟奴才较相似,道是第二种奴才──盲信专家。
 
第三为术数奴
 
虽然我们处在科技发达的现代,可是依然有很多人相信紫微斗数、生辰八字、风水、星座之类。不论是商店开张或大学联考,总之,碰到一些问题,不愿意自己去搜集资料,不愿意自己去思考判断,只是急急忙忙地去找这些方术,来指示应如何是好?像这种心态也是奴才的典型。
 
至于方术有无道理?我想也是有的!既然那么多人相信,总会有它的道理。但问他们往往只是讲果而不讲因,如他们可能告诉你今年运气不好这个果,却没告诉你什么原因。其实若结果真的已成定局,就没什么好说的。而真正的修行该重原因的,因为只有掌握原因,我们才有办法去努力改造。所以就佛法而这,若谓果,只是过去业所造成的报,这还不是修行。真正的修行乃从种因,种善因、结善缘,去改变我们的命运。要作命运的主人,而非奴才。
 
第四为群众奴
 
在民主时代,多是以群众的意见为依归,以多数人的好恶为导向的思考模式。因此,很容易形成另一种迎合大众口味的奴才。工商界、娱乐界、企业界皆有这种大众导向。而迎合群众到最后,便是个人没有选择的余地,只有一味盲从的份。
 
但事实上,大众在那里呢?我们也不知道。台北两百多万人,他们真正的想法,我们一定不知道。一般人所谓的大众只是取决于资讯与媒体而已!透过资讯与媒体的传达,告诉我们现代人在想什么?在作什么?但这往往只是能掌握资讯媒体等少数人的意见而已!因为这个时代大家都相信群众,都跟着群众走,都盲信媒体所制造出来的假相,最后自己就变得毫无意见。
 
佛法常说要度众生,如果我们的思考不能突破「迎合大众」倾向的话,那最后一定是被众生度了。群众是盲目的,虽然佛法常说:「众生皆有佛性。」但如果我们看到群众运动的病态,就会觉得众生没有佛性,反而是奴性难改,这是第四种奴才。
 
以上所讲的奴才,基本上是奴于外在的情势。以下我们将另讲四种,以内在为导向的奴才。
 
第五乃习性奴
 
我们从小到现在,甚至说从过去世到现在世,在生活各方面中,皆会形成个人的习性。有些人喜欢吃咸的,有些人喜欢吃淡的,对食物有偏食,衣、住、行也是一样。习性刚开始并非刻意去造作,后来却不知怎么的养成了。而养成之后,最初也不觉得有什么烦恼;但习惯一旦养成之后,我们就会受到牵制,最后就只能依附这种习惯,而成为习惯的奴才。
 
第六曰情结奴
 
人从小到大,由于生活上的种种不顺而形成所谓的情结──就是一种积压在心头的情绪,因而产生思想上的偏差,行为上的偏差。例如自卑情结,有的人可能从小就长得不好看,家境清寒,或父母不疼他,因此,使他觉得各方面都不如人,而形成严重的自卑心。这自卑心最初表现出畏怯谨慎,既不敢接近别人,也不敢有自己的意见,即使有意见也往往向内压。但这种人不可能希望自己永远如此,愈自卑的人会愈希望自己能够突破。所以一开始虽是畏怯,但一旦有机会让他表现,他就会用很夸张的形式来突显。最初似只沉默,最后却变成炫耀卖弄;最初似消极畏名,最后就会变成拚命求名。自卑情结,在这个时代仍到处可见,但他们不一定知道这种的偏端是自卑的结果。
 
另一种情结是愤怒。小时候如果在不顺的环境中生长,生气又无法向外发泄,于是一味向内压抑的结果,便在思想观念上形成偏差,到最后会觉得这世间既没有好人,也没有好事。这种瞋怒压抑到最后,会变成暴力。我们现今社会也到处充满暴力,这也都是压抑的结果。人生充满各式各样的情结,如果自己不能返照的话,就会变成情结的奴隶。
 
第七为感官奴
 
这个时代,大家都喜欢追求感官的刺激,这情况可用电影作代表。现坊间所看到的电影,有两大类:一是性与暴力,一是灾难片、恐怖片,如大地震、大白鲨及一般的鬼片。皆用很强烈的刺激来满足我们的感官。有些人甚至为了追求更新奇的觉受,因此染上毒瘾;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一般声色的刺激已无法使他满足,所以必须制造更强烈的刺激。
 
但我们也知道:如持续用太大的刺激,反而将造成感官的退化。例如处在声音嘈杂的环境中,听觉自然会退化;而退化之后如想再寻求相同的满足,则必须用更强烈的刺激,于是又形成更严重的退化。慢慢的就变成我们常说的「上瘾」,像喝酒最初只喝一点,便很够味;而最后可能喝得再多,也无法满足。不止酒愈喝瘾愈多,所有感官,色、声、香、味、触都一样,其最后必形成感官的退化。
 
如一个人己经上瘾的话,那就不是主而是奴了;喝酒不是他要喝,而是酒要他喝。既上瘾了,便都丧失自主的能力,只是顺着瘾去盲目跟进而已!即使是一般人的喝茶、画画、衣着等,如也是盲目的追求品味,最后也必愈来愈难满足,愈来愈难以自拔。因此,这个时代,较低层次的人是以追求感官刺激的满足而成为奴的,而另一种自认为很高尚、有品味的人,也难免成为另一种奴。
 
第八即无明奴
 
即被一些自以为是的观念所误导,如我见、自性见等。这相信诸位已听得很多,所以在此不再重复。但我以下要说的是,另一种表面上似跟佛法很相近,但实际上却是混淆不清的观念──即业与缘。
 
许多人只要碰到一些逆境,就说这是我的业;既然业力是这样,所以我只好无可奈何的去承受它。或者说我目前的缘就是如此,言下之意,好象自己完全没有做主的余地。一切讲业、讲缘,而没有自己的主张,这是另一种奴。
 
有人会说:佛法不是讲无我吗?无我不就是没有自己的存在,没有自己的主张吗?但事实上「无我」,并不是完全没有五蕴身心的我,只是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如硬要说连身心、五蕴所和合的现象都没有才是无我,这才是偏差与造作。师父在讲修行的层次时,再三地提到一个观念,即小我、大我与无我。修行虽最后要完成无我的境界,但这还是从小我的统一、大我的统一作起。故无我,并非要把这个「我」灭绝了,而是能将我们的身心,与整个法界的缘统一和谐;在统一和谐中,没有界限的存在,当然就是无「我」了。
 
因此,很多人认为是业是缘,形成这样子的我,以为这就是消融自我;但是这只更容易形成「同流合污」的倾向,因为认定业就是这样子,我没办法,必须随顺它,这种随顺当然不跟修行相应,即使世间法也说它是乡愿或「和稀泥」。所以很多人讲无我、讲缘、讲业,很容易变成另一种奴才。
 
信徒与羔羊
 
前面我们总共说了八种形式的奴才。所以最初我们以为这个时代不可能再有奴才了,而事实上在民主时代反而容易形成更多的奴才。如刚才所讲盲目追随大众的口味。同样地,在宗教的领域上,也会形成更多的奴才,这当然以神教最为明显。神教说神是我们的主,我们是神忠实的仆人、奴隶、羔羊,神教中奴才的倾向一览无遗。然在佛教中有这种倾向吗?照理说是没有,但如果误导或观念不清,也会形成多种形式的奴才。例如我们常说的随缘、随喜,又说忍辱、苦行,这样也会予他人一种错觉,就是完全抹杀个人的存在价值,只是随着因缘去流转,跟着别人所说的去随喜。必尽可能地压抑自己,忍辱、屈从,不然就会被说不发心、不随喜。这些都是错误宣导所形成的病态。在宗教领域中本就会有很多的「信徒」,信徒在某方面来说,是不该有自我的存在的。因此,我一向不喜欢这个名词──虔诚的信徒。因为太虔诚了,反像奴才一般。我们学佛是要求得真正的觉悟,要透过自己的体验,去理会宇宙的真理,佛教绝不只是制造信徒而已。
 
从独裁因,生奴才果
 
下面要讲的是独裁。佛法常讲缘起法,缘起法即是说明一切事物都具互动的关系,你影响着我,我影响着你。而智慧,即是在互动中去统一协调。如果在互存互动中,其中有一方,却超然地享有主导的地位,于是主导的一方就成为独裁者,而另一方必成为奴才者。这也就如前面所说,众生必然会有所偏,在互动的关系中,必然会偏于某一边。因此,独裁与奴才,实际上是一体的两面。如刚才所说神与信众的关系:神是独裁者,则信众是奴才;又专家是独裁者,信专家的是奴才;如果我们屈从于感官的刺激,则感官的刺激是独裁,而我们的身心与行为,则是奴才。所以在互动的关系中,于取舍间若有所偏差,必然会形成独裁与奴才的形式。
 
事实上,我们会形成各式各样的奴才,那也是自己选择的结果,我们会相信什么样的神,或是什么样的专家,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我们若以有限的方式开始选择,则最后必被自己的选择所限制;这也就是「以独裁的形式开始,而以奴才的形式做终结。」
 
从缘起法来看,一切法相关互动,本具足无量无边的因缘。但一般人很少有这样的大智慧、心量,去广摄无量无边的因缘,而再做合理的判断。大多只能从单一、少量的因素去考量、去选择。因此大部份的人在本质上本不免是个独裁者──独裁并不是只去裁夺他人,而是就我们考量判断事情的模式而言。然独裁之后,我们必会受到这选择的限制、束缚,最后也不免变成另一种奴才──即佛法所说的束缚、生死、烦恼。
 
因此要解脱,就必须避免这种独裁的倾向。独裁是因,奴才是果。我们要透过缘起的观点,去广摄无边的因缘;不仅要听闻佛法,更要广博涉猎世间法,如此才能从独裁的窠臼中超越出来,也才能从生死的系缚中解脱出来。
 
定慧不二法门
 
人不免为自己的习气所转,为自己的情结所限,而自染生死。唯有从内在里把这些习气、情结消除掉,才能从束缚中解脱出来。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广闻佛法、世间法,以建立正确的观念。另一方面也要禅坐内修,以消除我们的习气和业障。这才能使我们从独裁与奴才的系缚中,超脱出来。
 
众生都有所知障与烦恼障,所知障因知见不足,故形成独裁的局限;烦恼障因情结在心,故形成奴才的系缚。知障从智慧而开通,情结以禅定而消融;故为求觉悟与解脱,必努力于定慧的修持。
 
民国八十一年五月二十四日,讲于农禅寺般若禅坐会,杨宝莲整理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天心明月 9.安平与刺激
下一篇:天心明月 7.休闲与品味

 天心明月 自序 天心明月 1.禅的艺术
 天心明月 2.幸福贴心 天心明月 3.照顾脚下
 天心明月 4.真情无限 天心明月 5.坦诚团体
 天心明月 6.新年谈岁 天心明月 7.休闲与品味
 天心明月 9.安平与刺激 天心明月 10.共识与自在
 天心明月 11.轻松与放逸 天心明月 12.完美与残缺
 天心明月 13.烦恼与菩提 天心明月 14.茫忙与恬闲
 天心明月 15.格式与局限 天心明月 16.了愿与消业
 天心明月 17.佛法与企业 天心明月 18.佛法与管理
 天心明月 19.爱心的真义 天心明月 20.富贵常在、慧命永存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