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佛法要论 大乘篇
 
[冯达庵居士] [点击:3550]   [手机版]
背景色

佛法要论
达庵居士冯宝瑛编
  

  大乘篇

  修小乘之法只属自度,于众生苦恼,则淡焉恝置。此不知众生莫非己心之所显现,众生苦恼未尽,即是己心未达于清净光明之极致,虽入涅槃,未足以称本性之妙。是故具大志者,咸不以小乘为满足,而乐修大乘。大乘亦称菩萨乘,菩萨者,菩提萨埵之略名。菩提之义为大觉,菩提萨埵,即具大觉心之众生也。众生以何因缘,能修菩萨行,则以发菩提心为起因,而贯以大慈悲心。菩提心所从发,其道无量,而末法之世,常以观察自身及一切众生同溺于无边苦海,致奋兴其脱离救护之念,为此中要素。世间苦海,以生死为源,老病等六苦为流,煽其波者,则众生杀盗淫妄等恶为厉也。天下有道,此波稍息,天下无道,扰乱不堪。读吾国乱世史,尚不禁凄然以悲,况身处其境者乎。探本论之,历史中造成乱世之徒,他日固不免沉沦地狱之苦,而群众当日之祸患,亦为共业恶劣之流露焉。愚者于此等流露,或咎上天不仁,智者则目为恳切警告也。知为警告,菩提心未有不沛然蔚发者。以自度论,依小乘法急急求入涅槃,固为脱离苦海之一道,然此于救护众生之志,无由得遂,故修菩萨之行,恒随顺世间,辗转受生,依种种方便,以贯彻其普度之愿。此等行为,非具大慈悲心,不足语此。是故大乘法必以大慈悲为根本,然徒知发展慈悲,将来只得人天小果,现生说法,范围既狭,易世之后,普度之志,且为福报所迷,依然苦海牵缠,不克自拔。何有于再行方便耶,于是传之以六度四愿,度,即济度之度,在梵语为波罗蜜,具含由生死岸超到涅槃岸之义。其目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能。四愿,则为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布施,即慈悲之运用,内含财施、法施、无畏施三事,详如世法篇。然前所论列,只重在因果之相关,并不以发菩提心为前提。行之者虽享相当福报,要属有漏之业。大乘中三施,惟求慈悲之发挥光大,不独脱离望报之心,且并无能施之念,盖一落能施之念,藏识即摄收此等业种而成有漏之因,是故菩萨心恒无所住以行布施。然心虽无所住,而因果固炽然不可磨灭,且视有心为善者,其福报高出无量倍之上。因无漏净业,能复圆明妙心,而妙心之流露,无往而不殊胜,现诸环境自然福乐无边,非凡境所得比拟。是菩萨无心之布施,正庄严国土之绝好资料,不徒接引众生脱离苦海已也。
  持戒本意,在去十恶,十恶为坠下三途之根,求人天小果者,亦知极力遏止。无论修菩萨乘也,惟十恶习气,积于无始以来,人天法只能大略暂伏,未足以言断除。菩萨则须根本消灭之,故戒律特制十重四十八轻之条,以与布施等五度相辅翼,条目纷繁,不及备载,学者可检梵纲经及菩萨戒本读之。夫戒律亦收波罗蜜之功者,以圆明妙心发现为行为,无往不宜,戒律者称所宜而立文,行而轨于戒律,则心之圆明妙德自必应现。因事心二者,相为表里,故持戒纯熟,圆明妙心于斯常耀,而不复为垢秽所缠。戒律误犯,则当诚心忏悔,因惭愧欲改即真心显露之机,凡情不加深察耳,知为真心显露,从而诚心忏悔,正一眼觑见不肯纵失之道。
  忍辱度原包一切隐忍而言,题曰忍辱,取至重者名之也。凡情之所难,忍辱为甚。当之者,忿恨之气最易发动,然自修行者观之,人之责我杖我,如其道,正为我痛下针砭,尚当感谢之,何有于忿恨。如其非道,则由果推因,应知夙世怨孽所积,故有今日之受报,此如负债应偿,岂敢尤怨。藉非夙业所招,而纯出于施者之强横,则又当愍彼以一朝之盛气,而种他日恶报之因,以是谛观,不能忍者可以忍矣。更深究之,自他 二相,本不可分,受辱于人,无异左手被伤于右手,知左手万无致恨右手之理,则于辱之当忍,自不待言。辱既可忍,其它诸忍,皆易从事耳。忍之所以重,为能与烦恼贼相搏战,烦恼贼时思蠢动,一事不能忍,即为贼战胜一次,亦即业障加厚一层。勉强能忍,斯勉强胜贼,忍出自然,贼斯潜踪。自表现言之,凡事能忍,则形诸性情,谦逊慈和,形诸相貌,庄严端好。菩萨金容,令人异常钦仰,即累劫修忍辱行之所成也。心貌密切相关,貌庄严者心清净,貌猥鄙者心垢秽。忍辱能致相好庄严,实即回复此心本来清净之功效耳,心既回复,斯解脱矣。或曰:修忍辱度,群下之过,不当责罚乎,曰:外现威猛,内怀怜愍,而为不得已之责罚者,此出于正谊,非为烦恼贼所胜也。
  天下事未有懈怠能成功者,一技一艺之微,尚须具锲而不舍之力,乃能深造,何况逆生死流以上探心之本源耶。于是精进在所当讲,精者不粗杂,进者不退转,以纯一之志,运以勇往直前之概,则一切积习莫内我,。圆明妙心于以日显,稍涉懈怠,积习即乘机放肆,无论一曝十寒了。譬如逆流之舟,鼓棹猛上,水势虽急,不得阻其上进,目的之地递次接近,而可预计达到之时,苟中流停棹不前,势必退转。去目的地渐远耳,称性而谈,精进者,所以冲开业障,俾光明得以发越。
  禅定原分事理二种,事定者,结跏趺坐,以境摄心。或依于色,或依于空,或依于识。依于色者,主太驰散,不能摄伏。或藉数息以调之,或击心于物以止之,心中总不免色法妄念。依于空者,不欲念于色法,而一味浑忘之,此犹暗室熄灯,求避物像。只成晦昧顽空,亦曰无记空。依于识者,心中味着一种感觉,以为独窥神妙,其实既有所着,即在妄识范围内,如无所有非非想,亦类也。此等事定,择其流弊少者,取为入手方便,是亦一道。若执着不化,终不能与入觉城,盖一涉依傍,便失真如本性也。理定者,诸念悉遣,遣念亦无,炯炯灵光,与妄识了不相涉,其始或惟趺坐为能,习之淳熟,则动静语默,无不咸宜,眼无不视也。色尘之现,则杂然而无所染,耳无不闻也。声尘之播,则历然而不相渎。鼻舌身意,莫不如是。是谓得入真如三昧。三昧者,正定之义也。
  梵语般若,译为智能。修习之法,头头是道。(般若本是具足,无所谓修习,亦无一法可说,以下皆方便之词,学者幸勿泥着)从何悟入,存乎其人。若取易于凭借者,宜递观色受想行识皆空无所有,从而推及一切。其始所得,或不免涉于但空。(但空者,只知万法如空华泡影,不复理会其实际也)若能谛观不已,终可契真空之旨。真空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何言乎空而不空,万法绝无实体,如幻梦暂现,醒则无有,此空之本义也。然万法所以得呈幻象,必有所依之本体,故曰空而不空。何言乎不空而空,本体虽确然不空,而依附之者,只如镜中之影,于镜全不沾着,故又曰不空而空。惟其然也,故色心诸相,可以扫尽无余,独本体实相永远存在。既审真空,再论妙有。妙有者,有而不有,不有而有。何言乎有而不有,万法分明昭著,不可磨灭,此有之本义也。而万法既无实体,即无自性,所以幻现不过因缘和合而生,因缘不具法不能成,则所谓法者,乃真如之随缘流露,所露幻影,千变成化,以因缘方程式互相差异耳。是万法者,不外种种因缘方程式之标帜。故曰有而不有,何言乎不有而有。万法虽为因缘方程式之标帜,而因果相从,不失不坏,任取一法,方便为用,余法即不能不与并立。如平面多角形,假设一边为某数,余边必有相当之数。研究大道者,既不能舍弃假法中之文字言说,则一切万法。遂森然于前矣,故曰不有而有。综而论之,不空,妙有也,不有,真空也。举真空,则妙有在其中,举妙有,则真空在其中。分言之者,观察方面不同耳。真空妙有,两相圆融,是为正智能,既具正智能,对于外道邪执,俗学妄见,无不洞见症结,正如宝监当空,物无遁形。六度之行,互相资助,不可缺一。慧而不定,未能受用,定而不慧,未免沉迷,定慧双修,而不持戒,则碍于积习,三学具足,而不布施,则坠入小乘。布施而不修三学,仅种人天之因,持戒而不能忍辱,难调瞋恚之气,有精进,无诸度,徒托于虚名。有诸度,无精进,定废于半路。故必六行齐修,始能期望波罗蜜焉。欲完波罗蜜之功,非一生一世之事也,必累劫修行而后可。顾辗转受生,每有隔阴之迷,前世未完之行,今世恐不知为继。是故申之以四愿,夫愿也者,如舟之舵。心之所趣,如拔以应。藏识所伏之愿,易成熟者,他世即结相当之果,未易熟者,世世成为一种趋势,务达结果而止。其间虽偶被覆蔽,趋势不显,而固随时跃跃欲发也。菩萨日以四愿为誓,岂为装饰门面而然哉,为求累世如愿而行耳。或曰人生不免八苦,菩萨历劫入世,懦者未免闻而生畏,此不然也。乘愿入世,功行浅者,固不无苦感,及至心无所住,则无往而非法乐,(法乐,拣非生灭之假乐)未见苦恼之纠缠也。
  菩萨功行具足,六度圆成,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无上也,三藐三菩提,正等正觉也。亦作正偏觉,正偏觉而加以无上,乃证佛果之称,佛为梵语佛陀之略名,义为自觉觉他二行圆满之觉者。此外尚有九名,皆极圣之号也,常用者,为如来,为世尊。佛身有三,曰法身,曰报身,曰应身。法身者。无明断尽,心与真如妙合为一,谢尽色心诸法,此无明由真心最微动念而来,为一切烦恼之根本。既经断尽,故合真如,实即法性,强名为身,其所依之土,姑名常寂光土。以身既不涉迹象,土亦必离言绝思,所可说者,即身即土,能所一如而已。报身者,二觉圆满,福慧双修。所感得之色身,无量圆净,无量光明,自成佛日。尽未来际,湛然常偏,备受无上法乐,此自受用身也。其为菩萨转大*轮,使同登正觉,则现他受用身。身具无量色,色具无量相,相具无量好,菩萨行位愈高,所感妙相愈胜。其所依土,众宝庄严。未可以世法形其万一,是名实报庄严土。应身者,为欲广度一切众生,而示现全身,具三十二相,如身金色。手过膝,广长舌,顶肉髻,眉间白毫,是其中五相,余不具述。其示现之处,或在方便有余土,或在凡圣同居土。方便土度二乘诸圣,同居土度六道众生。
  佛即妙合真如本性,故无漏真实功德,不可称量。特殊表现,为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文繁不引。言其粗迹,以观一人之流转,则自无始来,某世生天,某世坠狱,某世为鬼为畜,某世与某某相侵夺,今则为父子,某世与某某作母子,今则为夫妻。而现在藏识所储业种,此后将若何挨次成熟,以备尝世间种种苦痛,其中细微曲折,靡不洞悉无遗,以观众生之心念,忽而思财。忽而恋色,忽而谋美食,忽而慕锦衣,忽而起猜忌,忽而怀诡诈,一切可惭可疚之事,纷萌诸心,以为己所独知,不知佛之观我,实详晰千万倍。其它神通妙用,穷劫缕述,未足方大海一滴也。
  一切烦恼,原起于无明,无明又兴于动念,而性本清净,何以忽自动念,此固妄情所常伏疑,即菩萨亦不能满分亲证,及至成佛,则顿了然。本无所谓动念,无所谓无明,无明断尽云者,言说上事耳。无明本无,于烦恼乎何有,是故佛于诸法,秽净齐平,苦乐均等,无常不离真常,无我翻成真我。菩提如,烦恼亦如,涅槃如,生死亦如。(大乘涅槃,妙契法性,非小乘涅槃可比、)
  无始劫来,证佛果者,不可以数计。而皆不离众生心中,机缘凑合,则流露而出,二千九百年前,吾辈阎浮提所感得之应身佛,为释迦牟尼佛,简称释尊、释迦,义翻能仁。牟尼,义翻寂默。以娑婆世界为所化之土,现在流传佛经,即释尊所演之妙法也。佛住世时,有缘相值,莫不超度苦海,佛既不在,欲超度者,只得于妙法中求之,然非善根深厚者不能为也。或曰佛以度生为怀,何以不长住世?曰:佛非在众生心外,众生共业蔽覆太厚,于佛无睹,若业障之中,暂露空隙,则佛之应身即现。佛固无时不在,无奈众业不能长留空隙,以作见佛之机缘。佛虽不可得见,而妙法仍存,不可谓非厚幸也。
  论菩萨历劫入世,自当六度齐修。若初发菩提心,不可不先择适宜法门,以为入手方便。吾国所行之法,原有八宗,一般若宗,二法相宗,三华严宗,四天台宗,五律宗,六禅宗,七密宗,八莲宗。密宗吾国既失传,前六宗或推究教义,或严持戒律,或直指本性,皆未易一生成办者。尽此一生修习,即登不退转之位也。六宗所以未易奏捷效者,以众生业障过厚,见思惑极难断除,但使烦恼有丝毫存在,终不免为业力牵引,轮回六道,如现生所修功行,未足以消挨次成熟之恶果,固仍坠入三途,即功行较深,再世备享人天福报。又恐前生四愿暂为快乐所掩,不能即继前功,报尽仍将下坠,虽善根所伏,他世终有显现之时,然既不知多受几许烦恼矣。欲免此患,厥惟莲宗,未有不一生成办者也,莲宗亦名净土宗,下文专篇详之。(所以名莲宗,为创始于东晋慧远之莲社)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佛法要论 净土篇
下一篇:佛法要论 小乘篇

 佛法要论 世界篇 佛法要论 三界篇
 佛法要论 世法篇 佛法要论 小乘篇
 佛法要论 净土篇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