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普贤道场的形成
 
[普贤菩萨·文集] [点击:4979]   [手机版]
背景色
普贤道场的形成
  峨眉山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则"普贤道场"所致。峨眉因普贤而名高五岳,普贤因峨眉而应化摄受。虽然,人们早已习惯于称"普贤道场",但是,就其形成的历史渊源,却模糊不清,各持所见。
  我国四大佛教名山是指安徽的九华山,浙江的普陀山,山西的五台山,四川的峨眉山。何为"四大"?这绝不是数字上的凑合。则是佛教把世界的构成分为地、水、火、风四大因素,即"四大界"。并赋予四山和菩萨,作为其各自的道场。地,九华山称幽冥界,属地藏道场;水,普陀山称流漓界,离观音道场;火,峨眉山称银色界,属普贤道场;风,五台山称金色界,属文殊道场。
  所谓"道场",就是菩萨们显示灵异,宣扬佛法和感化大众的地方。当然,对此也有人提出疑质。菩萨既是神通广大,佛法无边,理论上讲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发挥作用,而不必局限于某一地区,或选某一山为其特定的"道场"。清人蒋超的<<峨眉山志。志余>>说:"世人竞称文殊在五台、普贤在峨眉。。。。。。如今朝庭设官,各分疆界,各有职掌者然。其实菩萨神化,周遍法界,何尝以某处为我道场耶?"无奈之下,他说这只是"世人俗见"。不论是"俗见"与否,还是佛家之"四大界",客观上它已被世人竞称了千余年之久。
  峨眉山成为"普贤道场",绝不会一蹴而就,其形成过程应该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必须具备相应的客观条件,如:鼎盛的佛教环境、一定的理论基础、统治者的支持和善男信女们的信仰度等等。所以,在了解其形成时期前,必须明白它形成的相应的条件。
  佛教在峨眉山的历史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期为唐以前,不论佛教是东汉或晋代传入峨眉山,毕竟是零星的;中期为明以前,两宋则为昌盛时期;后期为明、清两代,为极盛时期。从峨眉山佛教史来看,目前,所掌握的资料中,还没有发现唐以前有普贤在峨眉山的记载。如:<<郡氏闻见后录>>载:"又峨眉普贤寺光景殊胜,不下五台,在唐无闻,李太白诗言仙不言佛。<<华严经>>以普贤菩萨为主,李长者言五台山而不言峨眉山。又山中诸佛祠,俱无唐刻石文字,疑持盛于本朝也。"而<<全唐文>>中<<再修成都府大圣慈寺金刚普贤菩萨记>>,提到普贤于"南瞻部州"祥瑞,却没有提到峨眉。足见唐以前普贤还未与峨眉山相连。
  而到唐代中后期,似乎普贤菩萨才出现于峨眉山。这里有一位十分关键的人物,那就是澄观大师。他一生研究<<华严经>>,为了把华严宗更加中国化,提出了"华严三圣","三圣者,本师毗卢遮那如来,普贤、文殊二大菩萨是也",即"普贤、文殊两俱华严"。然而,遗憾的是<<华严经>>中只谈到文殊的道场在五台山(清凉山),根本就没有谈到普贤的道场。经文曰:"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住其中而演说法"。所以,澄观大师为了给普贤寻找一住处,完善其"华严三圣"之理论,竞然把<<华严经。诸菩萨住处品>>中一段文字,进行了附会的改造。文为:"西南方有处名光明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贤胜,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三千人俱,常住其中而演说法"。澄观大师把"贤胜"改为"普贤",从此,峨眉山就与普贤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也是"普贤道场"最早的文字记载。
  既然是附会的改造,其错误是显然的。如:"西南方"是指天竺西南,而非中国西南。把"贤胜"改为"普贤",毫无根据。连佛门中的有识者也不满意。印光法师在其<<峨眉山志>>说:"一班不知菩萨德相者,欲借经言以见重,谬引<<华严经。诸菩萨住处品>>云云。彼见有光明山三字,遂谓此西南方指震旦国之峨眉。在中国之西南。。。。。。援经而深悖于经"。说来也怪,人们虽然知道这种提法是附会或错误的,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似乎更愿意去相信它的存在。将峨眉山称为"大光明山"。<<峨眉山志>>载:"此大光明山,实为应化道场。溯其立名之意,盖以佛光昼现、圣灯夜来,自古今而无或隐灭。。。。。。由是之故,致以峨眉宝山,亦称大光明焉"。
  峨眉山之所以为普贤道场,除其理论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佛光。"佛光"则是峨眉山成为普贤道场的直接载体和具体表现。"佛光"本来是一种自然的光学现象,七彩光环,众人其观,只能见自己之身影,奇特而神密。当时,人们无法解释其理,却被佛教冠以"超人间化"的圣名。即"普贤祥瑞"、"普贤光相",把佛光完全说成了普贤菩萨的应化之像。正如印光法师<<峨眉山志>>曰:"十方法界,皆可作菩萨道场。然欲众生投诚有地,故特于峨眉山应化焉。须知菩萨应化,有普有专:普则大众咸得亲见;专则唯自身明了。例如:云端现相,众所同观,圆光摄身,纵齐肩并立有许多人,而人各见其身,不见他身。于此二者,可见菩萨神应无方。"普贤因佛光而益显灵异;佛光因普贤应化而得"合理"解释,也是普贤道场形成的直接载体。
  那么,佛光是何时发现的呢?虽"蒲公追鹿"的故事,认为是东汉时期,但此传说故事又被<<法苑丛谈>>一书所否认,"其实是宋人的附会"。现可见的古籍中,最早记载佛光之事的为<<宋高僧传>>。记载中唐"四朝国师"的澄观说:"大历十一年(776年)誓游五台,一一巡礼。。。。。。。仍往峨眉,求见普贤。登险涉高,备观圣像。"这里所指的"圣像",就是佛光。由此可见,佛光的发现应为唐中后期。
  普贤道场的理论,佛光,以及与普贤相联系等,都出现于唐中后期,似乎可以认为普贤道场的形成为唐中后期。显然,回答是否定的。要形成真正的"道场",必须具备相应的社会根源。即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和朝拜者的认知度。而这两个条件则为宋代。也就是峨眉山佛教的昌盛时期。当时,各朝君王敕赐频频,地方官吏争相效尤。捐赠寺庙,赐黄金,制法器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铸造普贤铜像。据<<佛祖统纪>>载:"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敕内侍张仁赞往成都铸金铜普贤像,高二丈,奉安嘉州峨眉山普贤寺之白水,建大阁以覆之。"峨眉山法缘隆盛,声望日重,普贤菩萨天人共仰,僧俗皆敬。所以,"普贤道场"之真正形成应是宋时的事。正如<<杂花经>>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为本,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故我世尊等正觉而有方所,说经而有道场,普贤于道场开化人天等众,故现海于峨眉山中,密引世人而通菩提觉性。"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慧持大师建设普光寺与峨眉山普贤崇拜的发端
下一篇:普贤信仰在日本(何劲松)

 峨眉山普贤道场的形成(干树德)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