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修行自性之推究
 
[瑜伽士陈健民上师文集] [点击:5039]   [手机版]
背景色

曲肱斋文二编

修行自性之推究

修行人所有一切善行,如持戒、习定、作观、证果,必有一假设之自性,而此自性必具足下列各条件:

一、修慧之起点,而非闻思二慧之范围内物——闻思二慧可以结集修慧之资粮,或曰材料。务必成为修慧之起点,方能成为修行自性。因此自性,原为修行自性,而非闻思自性故。

二、虽是起点,然能直通到果位证量;虽通果位证量然非是得此修行自性,即算得果。是故修行自性,必有因赅果海之潜存力量而又非证量中物,为一般修行人,不能起修即证者。

三、修行自性,要属能修,不属所修。如以所修认为修行自性,则为颠倒能所,不合正理因明。

四、修行自性,必有坚定不可移易、不可淆混之名义与实力,不可以含义模糊或诡辩名词充当之。

根据如上四原则,先从反面推究之,然后从正面就拙见所及而决定之。

旁推

□修行自性为我耶?

依唯识理,所谓我者,即第七识执持第八识为我。此我乃修行人必欲消灭之对象。若以我为修行自性,不惟南辕北辙,亦且赍盗以粮;旋修旋执,终始不离此我执。一切善行,以我为主,愈修则愈以善行之索捆缚,我执愈不得解脱;此等善人,只能生天,善果报后,又堕天外诸道。小乘破人我执方得解脱;大乘必破人我执、法我执、烦恼我执、俱生我执,方得成佛。今以所破者为能修之自性,实犯大不韪。然而一般人,多犯此病,每自以为我礼拜,我忏悔,我供养,我赞叹,我习止观,我当证佛果,如此,纵修三大阿僧祗劫,终不能得解脱!

依《大涅槃经》所云“常乐我净”之“我”,为修行自性,则此“大我”,原属果位涅槃四德之一,建立在无我至极之空性上。此犯上述之第二原则,以证量中物为修行自性,此事根本亦不可能。常人有此种误会者极少,因恐辩论到此,故设辞以驳之。

□修行自性为无我空性耶?

上来既明“我”非修行自性,然则必为“非我”或“无我”或“空性”耶?曰:否。无我、空性,虽是一切法之真实本体,然住此本体为果位中人,此亦犯第二原则,修行自性,不得在证量中物上求之,修行人岂有在起点上即已证空性耶?决无此事也。证空性者,起码必属初地见道菩萨;若论无生法忍,则属八地矣;何得强修行人以空性为修行自性耶?虽然各宗各派皆以空性为修行要素,然非自性也。

□修行自性为识耶?

眼识作观,耳识念诵缘声,身识礼拜触地,意识缘想坛城,发起大悲,无论上求下化,念恩悯众,皈依发心,七支六念等,无有不仗识起修者。然则修行自性为识耶?曰:否。舌贪味,鼻贪香,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前二,凡夫之修行也;后九,儒家之修行也,非真佛教徒之修行也。然莫不由于识也。而识之为物,依佛法转识成智之主要目的而言,乃修行对治之客体,而非能修之主体。第八识去后来先作主公,乃轮回之主体,佛教徒务求解脱此轮回之根本,何得以此为修行自性耶?十二因缘为三世因果及轮回之体系,既以无明为起点,而又以识等承继之,汇为业感缘起之体系。声缘乘正欲逆其流以消灭之,何得反以为修行自性耶?然而吾人亦不否认,在未证离心智前,一切修行,必用意识者;惟此意识必另有修行自性以控制之,使趋于正轨,故控制此意识之修行自性,必另有在。

□修行自性为心耶?

心通圣凡、升沉、真妄,故成佛是心。故古德曰:“即心即佛。”堕落亦是心,故《大日经》标出若干堕落心名,如井心等。此则犯上来第四原则,无有坚定不移之决定性。按中文训诂,心有九义:曰五脏之心脏;曰思也;曰本也;如《易复》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曰精要也,如《般若心经》;曰了别,此则唯识家义;曰中心,如天心、江心;曰尖刺;曰二十八宿之心宿;曰果实之核。此中,法相家取“了别”义;禅宗取“本”义及“精要”义;密宗则兼取“五脏”心义。若以为修行自性,究应取何义耶?若取唯识之“了别”义,其理已驳斥于“修行自性为识耶?”中;若取“精要”义、“本”义,如禅宗者,则非修行起点。盖初修何能得此精要耶?精要属果位中物。取心脏义,则何异一切有情耶?有情皆有心也。且大手印、大圆满诸法典中,亦有称无心者。以有心之修行资粮,何能修成无心耶?此亦犯因明上之过失。

□修行自性为如来藏耶?

若以如来藏为修行自性,则请问当以已开发之如来藏耶?抑或未开发之如来藏耶?若已开发,则属果位,犯前所开第二原则;若未开发,则何能作修行自性?又犯第一原则。以闻思为修行资粮,而非实有力量,为推行修证之起点,是故决非如来藏本身作修行自性。虽其闻思资料,确有补于修行,然其未开发者则太生,已开发者则太熟,故二者皆不能产生修行自性之作用。

□修行自性为菩提心耶?

《大日经》曰:“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根据佛说,则菩提心为修行自性耶?然此菩提心是谁发起耶?苟云我发菩提心,则是以我为修行自性;然此我已在“修行自性为我耶?”中破之矣。发起之后,又谁令此菩提心相继成长耶?菩提心为因立果名,因位中但有发起,道位中但有成长,务必果位中方能真正证得此菩提心。今为修行自性,是以所修之菩提,为能修之自性,是犯第三原则。《大日经》所谓菩提心为因者,谓整个所修之菩提道以此为因,非谓修此菩提道之自性也。譬如农夫下种,能下种者之农夫为能,所下之种为所。种子为因者,即为该所欲之果之种子,而非以农夫本身为种子也。发菩提心者,必另有主动力以发动之也。

□修行自性为大悲心耶?

前文已引大悲为根本。宗喀巴祖师谓小大乘之分在福不在空。空性大小乘相同,惟大乘以福德大故。福德大者,以悲心大故。一般佛教徒皆口头宣说“学佛以慈悲为本”云云。然则大悲心即是修行自性欤?曰:否。大悲心亦若菩提心,其理由已如上破。未到成佛地位,大悲不能圆满。悲为四无量心之一,若悲可为自性,则余三:慈、喜、舍,何独不然?悲亦有入魔之危险,如《楞严经》所称悲魔,可以证明。必有一贯相续之力,方可称修行自性。一时入佛,一时入魔,何能作修行自性耶?

如上七条旁推,所标法名,皆极重要所修之精英,而非真正能修之自性,此下当正论之。

正论——正见是修行自性

□反证旁推各节非修行自性之理由

1.正见具有破除我执之实力。如骑马寻鞭,所得之鞭,虽然由骑马而得,然实用以鞭马。正见虽不能云非由我具,然非用以执我,而实用以除我。虽以我闻佛法,然闻后知我之不是,乃用闻思之正见以除之,故无不合理处。

2.空性虽与正见有关系,正见是因地上说,未证空性以前,亦可具足;空性是果位证量。而修行自性,乃从因位而言。故不当云空性为修行自性。

3.意识之思维,虽与正见有关,但所思维,有正与不正。正思维属明行系统,邪思维属无明系统,不可不辨。正思维之抉择标准即根据正见。合乎正见则为正思维,不合乎正见则为邪思维。故八正道中以正见为首,而不以正思维为首,足证佛意之修行自性之所在矣。

4.心与正见虽有密切关系,然心所或善或恶,原无一定;或属世间心、出世间心,如贪心与真如妙心,截然不同;而其左右此心则为正见。合乎正见者,必为善心、真心。故正见能控制其心,与无明相合之心所,则不令相续生起;与明行相合之心所,则由正见操持,使能相续生起,集成大智。

5.如来藏与正见虽有能所关系,正见为能见,如来藏为所见。然而修行自性属能边事,而非所边事。且如来藏人人皆具,正见则不必人人皆具。此就理即佛及本具理而言,属未开发之如来藏。若论已开发之如来藏,则属果位。正见为因位,修行自性必就因位决定之。

6.《大日经》虽说以菩提心为因,而正见亦当以因位法决定。然而菩提心之因,指菩提道及菩提果之种子而言。此三位法:因、道、果,皆属修行之所;正见则为修行之能。使因菩提心常时发起者,乃以正见为主动力。故正见为修行自性。有正见者必发菩提心,有菩提心者不必有正见。故常见有等行人,慈悲具足,而往往不能控制,流于世俗之老婆心。儒家所谓妇人之仁。盖未有正见为其修行菩提心、慈悲心之自性故。且三种菩提心中,胜义菩提心为其究竟,苟不具正见为修行菩提心之自性,则此胜义菩提心终不能生起,更谈不上圆证也。

7.大悲心亦如前例,当受正见之指挥,则不流世俗之悲,则不受悲魔所侵入。生缘悲、法缘悲,皆反映正见所入之浅深。正见指挥大悲之力,终及于有情,为生缘悲;普及于一切有情无情诸法,则为法缘悲;深入于同体法性空中而运起大悲,则为无缘悲。可见正见之前行重要性。

□以正见为修行自性之特优各点

1.修行者令无明系统之十二因缘完全改变路线,使成一明行系统。前者以我执无明为轮回业感之自性,后者则以明行为首。而此明行,非可立即证得者,惟有先在闻慧、思慧上努力得一结晶品,此即所谓正见。虽非一般普通泛泛学佛、道昕途说、口耳四寸、不经心领神会之人所可得者,然亦非久经艰难困苦、皓首穷经、百劫修炼方可得者。一经得此正见,则所修行,一面能转变无明系统之法,一而能领起一条相续不断明行道之法。如是可以截然独立,而成为明行因道果之真正修行自性。有此自性,功不唐捐。常见初修业汉,无有正见以为其佛事中心思想,往往退堕;或以其日常之泛泛肤浅之修行,为一另案办理之事;而其他一切家庭、社会之活动,则仍依其世俗见解以实行之。此种人既未得修行自性,纵令百年老油窭,所修之行终不成一片段,而完成其菩提大道,或金刚乘大道之系统也。

2.有正见,则于转识成智之道,有一主脑以推动之,以检查之,以考验之,以完成之;若无正见,任何人皆受其宿生业力之支配。其意识之所思虑,七识之所执持,前五识之所计度,皆随其宿生主要习气而行使,鲜有不为轮回之流所飘动,终无转识成智之希望。今在意识领域上,由佛学之闻思慧,另培新种之正见,则虽然未即转识成智,然已有其不落凡响之特质,而具移花接木之妙用矣。

3.指挥一切心所极为得力,能代由八识田中各种不同宿生习气综合凑成之见分之职务,而别成明行系统之见分。粗则如小乘八正道之正见,能分别善恶业果,能知何种烦恼之因,能取对治此烦恼之道。而其他何谓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一是皆以正见为本。见不正,则余七皆不正;见正,则余七皆正。故正见实为指挥官。细则法理法性、法相之抉择,证量深浅、真伪之辨别,涅檠有余、无余、无住之厘定,莫不以正见为本。

4.能除身见,不入外道。外道多着身见,为谋长生、无病、轻安等,而发起外道定功,总不能超越自我,终不解脱。至若拜火、祀水、狗戒、鸡戒、搽灰等戒禁取见,如正见行人,必不为此。邪见、见取见、边见等,皆由正见为修行自性而得消灭。此五不正见,实为利使,而能使五钝使发生,实为修行之大障。今以正见为修行自性,则五不正见根本不能行使其作用矣。

5.能发起真实之菩提心——正见为发菩提心之主动力。

(1)正见具后,则能了知一切众生与我同体,无论亲仇,当用菩提心周遍贯通。苟不明众生与我同体,则不易及于仇人。

(2)正见具后,则了知一切众生曾作我父母,皆属有恩有缘。而在正理上建立,必发菩提心,非徒口念《菩提心偈》而已。

6.以正见为修行自性,易发起大悲心。具正见者,了知轮回不虚,业果惟苦,四谛皆真,然后能真正发起生缘悲、法缘悲。至若无缘悲,尤赖中观正见,方可生起胜义大悲。同体大悲者,却同此法性空性之体,而此体非有正见不易了知。

□修行自性正见之确切内容

正见内容,在佛教各宗中各有不同。如:般若法性宗以空性为正见;法相唯识宗则万法唯识为正见;华严宗以事事无碍、一切圆融为正见;禅宗以单提正念为正见;净土宗以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为正见;小乘以四谛为正见;大乘以中观为正见。吾人密乘究以何为正见耶?

l.以明空不二之正见为修法身佛之自性

正见既不偏空,亦不著明;既不偏人无我,亦不偏法无我。此明空不二之正见加持,即为密宗无上瑜伽部第四胜义灌顶。何以此但是修法身之自性耶?法身为身、土、心三无二之常寂光明。配三身言,则曰法身;配四土言,则曰常寂光土;配心言,则曰妙明真心。三者主要相同之条件即为智慧光明。故密宗初修观空,想一切化为空,此空惟是一片光明。其后收摄次第,观一切佛土、佛身,收于空性光明中,亦属明空无二。了知一切光明皆属空性,不起光明之执着;了知一切空性充满智光,不起空性之执着。此种正见,实为修成法身之自性,极合因明量,不受一切所破。

2.以空乐不二之正见为修报身佛之自性

报身明净安乐,与凡夫之乐,大有差别。依第三灌顶所传修习智慧方法,或用实体明妃,或用观想意身,必生起大喜;于此大喜上,必致力修空性,使四喜、四空配合严密。喜得空而喜愈大,空得喜而空愈灵。如是完成报身大安乐之自受用,而与菩萨以大安乐之他受用,同时成就。必依空乐不二之正见,以为修此报身佛之自性,否则必遭堕落也。

3.以空悲不二之正见为修化身佛之自性

红教三三摩地有大悲遍显三摩地,即是修大悲空性无二之法,此法即可成就化身。化身一切事业,以大悲为主。密宗生起次第内:依观想力放光上供下施,此属第一灌顶;其后依气脉、明点力收放光明,作一切息、增、怀、诛事业,皆属大悲利他,则属第二灌顶;务必令此等大悲事业与空性配合,方不生三轮之执着,不为悲魔所乘,而任运与无生、无相、无愿三解脱相应,然后化身佛事业可以完成。故空悲无二实为修成化身佛之自性。

如上三者,内容确定.且亦分别配合四灌之修行。在最初余个人思想完成时,并未注意从经论觅取佛祖圣教量之根据。此文完成后,偶在经中亦时有发现,可作根据者,如下三例:

(1)《阿含经》中论八圣道有云:“是故正见.最在先也。”修行自性当然在修行之先。

(2)《佛学大辞典》正见条下注云:“见四谛之真理,以无漏之慧为体,为八正道之主体。”云主体者,即是修行自性也。

(3)《解深密经》云:“善男子,清净尸罗,清净闻思所成,正见以为其因。”由此可知正见即修行自性。一切修行不离止观,故此答盖对所问奢摩他、毗钵舍那以何为因而言也。

假令含有觅寻根据之意乐而遍阅三藏,引证必不止此。然自来汉、藏古德名著述中,少有将修行自性专题论及者,余故不得不从多方面作此推究。

□正见之三等级

1.下等正见根

在闻思上对空明、空乐、空悲三种不二道理上看透;此时惟能了解此理而已。依心理学上名词智、情、意而论,才属知识之“智”而已。既未能以此理论,发生控制彼“情”之力量;亦未能构成牢不可破,一贯奉行之“意”志。从佛学名词根、力、证量三者而论,只能有根,即略有知见而已,不能对治烦恼,盖其力未充也。亦不能代替第八识之见分,而起惟一明行,而不杂无明之专一力量或功能。然而此根不久必能生力,较之并无根者,则优越多矣。无正见根则属盲修,与普通信神之老太婆无异。有此正见根,则属佛门正信之修持。

2.中等正见力

到此地步,正见之智力甚强,能发生对治情感之作用,能构成完美坚强之意志,此依普通心理学而言。若依佛学言,正见已成正见力,能对治五利使之邪见,及五钝使之烦恼。第八识中见分,必受此正见力所控制,则不合理之无明见地,必不能生起。

3.上等正见量

得有正见,必有得见之量,非属闻思之慧,而为修慧之开始。盖修行自性之资格,在此方可完成。具佛知见之人,不必为已得正见之人,故必取得其已得之相。如本人得法身正见时,定中见南天铁塔,属一种量上之证明。且其时心中决定曰:“一切都是的,没有二话说。”从此永不怀疑。对治邪见之力,日益加强;进修三身之真实修持之等流因,亦从此建立,永无退转。愿诸读者三致意焉。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小大乘修空及密乘大手印、大圆满、禅宗辨微
下一篇:曲肱斋全集 第一册 跋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