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禅与净土
 
[林钰堂博士] [点击:3354]   [手机版]
背景色
禅与净土
林钰堂
 
一九九三年七月十九日
讲于北海佛教会
笔录:陈碧霞女居士
 
  
今天晚上的题目是「禅与净土」。释迦牟尼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时,他到底证到什么呢?他得到的不是语言可以讲的,而是完全超出观念的限制,完全超出贪、嗔、痴、慢、疑,超出我们感官的限制,甚至已超出禅定里面种种境界的限制,所以完全就是无限的。我们一般人,不要讲禅定的境界没有达到,就连贪、嗔、痴、慢、疑也还没消除,陷在观念的牢笼里也不自知!这样,我们那有可能了解佛到底证到什么?所以,开始时佛自己也不想讲,他说这个怎么讲?但是,从另一边来看,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为什么呢?他证到的也只是本有的、我们本有的一个清明呀。他需要做的,只是用一般人可以了解的方式,慢慢引导我们走到那个情况去。为此,他就得用语言啰-我们只懂得用话讲的啊!
 
有了这一些教法以后呢?他的教法是讲得很圆融的,到了大乘的时候,像〈心经〉里面,先从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什么都先讲成没有了。这些是佛法把我们的经验分成这一类、那一类的。佛先是说不要去执着这一些分类,接着讲到后来,甚至连他教我们的一套,他也说无呀-无苦、集、灭、道,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就把四圣谛及十二因缘都拋开了。他为什么连他传出来的一套都说没有呢?在《金刚经》里又说,您如果过了河,不要把那个筏子还顶在头上,筏子是要留给还没有过河的人用的,您就好好的走就好了,不用顶着那个筏子。这个意思,也是明明白白告诉我们,不要执着佛教我们的那一套。所以,在理论上,佛法其实讲得很圆满,而且这也是他根本上与其他宗教很不一样的地方。其他宗教讲自己的一套就是宝贝了,您就是一辈子抓住这个。只有佛法教您,这一些是像用指头指着月亮,目的是要你去看月亮呀,你不要老是看着我的指头。
 
唯一把这一些都讲出来的,是我们的佛法。但是,虽然讲得这么明白,流传久了,还是有人变成被佛法笼罩住了。虽然修得贪、嗔、痴、慢、疑都已经慢慢解脱了,可是你若要他跟人家讲道理,他却不会用普通的话传达佛法,而一定要用佛法里的什么「真空妙有」那些术语。这让没有学过的人听来,真是莫名其妙。他自己在那里讲得头头是道,别人看来却好象在念咒语一样。这又是一个大问题啰。
 
所以禅宗就慢慢出来了。他们有实修,知道佛、菩萨要传给我们的真的可以证得。但是要证悟,却又发现有文字、语言上的种种障碍。因此就说,干脆都不要语言、文字了,免得你从一个笼子出来,又进另一个笼子,到什么时候才能得到真解脱呢?所以为了得彻底解脱,他说我们不要言教,以前那些教法的设立,只是一个方便、对治,目的在于把你从缠缚中引出来。但是啊,这些人从东边扶起又向西边倒,从西边扶起又向东边倒。所以说,禅宗不立语言文字,甚至,你看禅宗的祖师们,有人问他,什么是戒、定、慧?他说,哦,我这里没有这些闲家俱。他连戒、定、慧这些实修的步骤及结果,都说成好象不重要了。
 
怎么这些佛、菩萨所说的,要我们实修的,又变成不重要了呢?你要明白啊!禅宗是希望我们能够专门的去努力,就在这辈子得到跟释迦牟尼佛一样的证悟、究竟的解脱。他因为怕你被这些一步一步的训练给限制住了,所以就跟你说连这个都不要管了。实际上,我们仔细想想,这些禅师们,这些古德是怎么实修的?先是听说那里有师傅是禅师,就要去找他解释疑问。这一找,就把世间的家庭、事业,什么都不管了。古代的旅行比现代还危险,这一路上会不会碰上虎狼、盗贼,谁知道呢?他已经是什么都放下了,这一步,我们现代有几个人可以做得到啊!其次,他们能够维持行脚,不断地到处找师傅,几十年都在跑。这点,我们又有几个做得到?要是做得到这样的时候,这里面有没有戒?有没有定?有没有慧啊?都有呀!世间这一些,他早就已经看破、早已经放掉了。他能够一直维持参学,这已经是在一种定里面了。所以,从他那么高的层次来看,我们这种下了班修一点,星期天去一下寺院,初一、十五念一下经咒的,就好象小孩子办「家家酒」。所以,他才会那样子讲,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修戒、定、慧。我们要看自己的程度呀。我们做不到禅师那种修行方式的时候,这种普通练习是比没有练习的好,并且这还是需要的。
 
禅宗不立一个东西,而我们却习惯的只会抓东西,我们要怎么学呢?也许你会去读禅宗的公案,想从古人的例子来学。今天晚上刚刚开始的时候,这里停电了一下子,我们就来讲一位龙潭禅师的公案。有一个学生去找他,晚上学生要告辞的时候,禅师拿了一根蜡烛给他,那个学生就接过来。这很自然嘛,晚上外面黑、拿着蜡烛照路啊!可是他一接过去,禅师又把蜡烛吹熄了。这个学生就马上得到领悟。如果你问,这是什么意思呀?禅宗就说我没有意思呀,你解释的都不对啊,解释的语言都是意识心作用,不是禅啊。可是,他们又留这类例子给我们看,到底他们在演什么把戏呢?
 
有很多禅宗的东西留传下来了。禅宗虽然说没有方法,还是传下来一种叫做「参话头」的方法。比方说有一句话,你真正觉得这一句话是一个疑问,并不是因为老师说这是个问题-那只要是写成一个问句的,就是你的问题啰-不是。这一句话,你真的觉得是一个大问题,并且你真的不懂,那么照参话头的方法,你就其他什么事都不做,除了吃饭、睡觉以外,整天只想这个问题。有人问,是不是上完班做呀?不是哦,这是需要把一切事都放下,二十四小时就是参这个问题。您想想看,我们一般没有定力的人做得到吗?一般人的心是散乱的,岂能做得到一直都只想一个问题。所以,我们要知道,参禅是在一个很高的层次上的修法。
 
参话头包括参「公案」。公案就像我们刚刚讲的,是古人参究的例子。参公案,就是选一个莫名其妙的公案来参究。也有很平实的例子。像有个人去找赵州禅师,那人说:「听说赵州有个赵州桥,来了也没有看到!」禅师便挥手招他说:「过来,过来!」那他又是什么意思呢?这个他也不能讲,因为任何答案都是错的,为什么呢?要是有答案的话,你就抓这个答案。你得到的只是一句话、一个观念,那怎么会是佛证到的无限的东西呢?
 
禅宗传下来的另外一种方法是「跑香」。跑香,就是一个人在闭关时,他每天在那里参话头,并且每天有一个时间起来,绕着一个圆桌子跑,跑的时候是顺时钟方向,姿势是身体略倾向桌子,并且故意将左肩膀提高一点,左手的挥动要比右手的快一点、要大一点。这些是跟调气有关的。在这同时,有另一个人,在同一房间,用块布隔开,或在另一房间,从一个小洞里看着你在跑,忽然「碰」的一声,用木板打一下桌子,你一听到马上就要站住。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要打一下,所以会吓一跳。由于你的气本来在运,忽然一吓、一顿,这整个的作用,就有可能使你得到开悟的境界。这种跑香、打香板,一天只做一次。
 
古人传下来的方法只有这些,又很难做到,并且没有东西可以给你抓,所以对一般人是像铜墙铁壁一样,不得其门而入。本来就靠你自己去摸索,然后,你从原来的这一套偏执、烦恼里面慢慢钻出来,所以我也不能跟你讲什么。我要是跟你讲,其实就是骗你呀,那并不是他禅宗的方法。你要是抓我的语句,就是被我害了,这个我不敢担当。所以,老实讲,我们自己要想,我们平常的人,要是做不到禅宗的修行,那是不是有别的方法,使我们可以趋近它。因为,你若有别的路可以接近,将来也许到你比较成熟的时候,就可以去参禅。我觉得,对于我们普通有家庭、有职业、还要上班的人,有一可行的方法是修净土。净土法门里,我主要是提倡念佛号。这个方法,跟禅宗并没有冲突。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先来讲一下。刚刚讲禅宗,是不能讲任何道理的,连释迦牟尼佛证得什么,都没有话可以讲。但佛本身为了接引人,却也讲了一大堆。佛法有三藏十二部,一共几千卷,一般人怎么读得完?但是要实修的人,就得想办法从这一大堆里面,提出东西作为实修的指导,就是要能提出佛法基本的原理。可是,佛法里有很多不同的教派,不同的理论。其中很多理论,是用很多、很严谨的术语构成的。这类理论就算我通达了,也很难跟别人讲。这样是相当不实用的。现在我要讲的,是自己从经书和修行的经验所提出的一些心得。这些心得,都是一些很普通的话,而没有借重很多传统的术语。
 
我先把这些原理讲出来,再讲修净土,你就会了解,为什么修净土跟参禅是根本没有冲突的。释迦牟尼佛证到什么呢?他领悟到「一切本来是无限的一体」。佛法里曾说只能讲「不二」,连「一」都不能讲。因为,要是有一个东西你能讲个「一」的话,那就有个能说的「一」和被说的「一」,有了能所,有了主客,这已经不是一了、不是一体了,所以不能讲一体。但是,我勉强要讲这个的时候要如何讲?我讲一个逻辑上像是矛盾的「无限的一体」。平常你要是能讲出个「一」,一定有个范围,不然你怎么分别这是一个「一」呢?比方说一根香蕉,一定有它的界限,才能说一根。我现在就故意讲成一个逻辑上好象是矛盾,但是,没有关系,因为我们不是要研究逻辑,而是要把一个讲不出来的东西,设法让人了解。
 
这个东西有两面,一方面都是一体,因为他没有界限。但是你不要因为它是一体,就以为最外面有个什么范围。佛、菩萨当年能证悟超出这一些世间禅定,也是靠着冲出最后一个微细的我执。也等于说,原有一个范围他能冲出来,回到本有的,本来是这样子的,本来是无限的,本来是一体的。这个「本有」的观念很重要。如果所谓成佛,是像世间的财富,你积了一百万、再积一亿,如果是靠努力得的,不是你本有的,那么我们那可能有自在呢?越有钱的人,事业越大,就越忙,即使他能不烦恼,也忙得要命。那是很自在吗?唯一的理由说最后的佛果是无学道,我们能得自在,是因为它是本有的东西。靠修习佛法,可以超越人类感官的限制、社会文化的限制、个人遭遇形成的偏见、偏好的限制。把这些生理、心理的偏执都超越了,就可以回到本来。所以,最究竟的佛果不是从外得的。
 
虽然这样说明过了,离现实生活还是太远啊!我们从有限的这边看来,一切都很有限啊。社会并不容许因为无限而可以任意行事。到处都有种种的限制。人间有打仗、互相杀来杀去,怎么可能是一体呢?这岂不是空洞的理想,那有可能实现呢?但是你要知道,佛是在醒悟的时候,体会到一体这个事实,而我们现在,是从我们有限的地方看,所以觉得像是空谈,遥不可及。但是从他那边又如何看?他跟我们讲无常,人生宝贵,时间很短,我们都会老、会死,有种种的烦恼,有种种的苦。那么,要如何才能在这短短的一生过得很平安,并且到最后能安详的去啊?从他那边来看,也不是只有人生这一辈子,走了还有死后的,还有轮回这件事,你的这种苦,是没有止境的。那么,你要怎样才能从这些解脱呢?
 
他教我们的方法,你照着做,不止解决这些问题,而且这一生可以得到一些平安。但是,我们不能勉强一般的现代人,突然接受有轮回这件事。所以,我先只强调,我们从这一生讲,先不管死后怎样,你只想一想,你会不会遇到老、病、死呀?有些人还遇不到老哩-很年轻就死了。那一天会走,会遇到什么,是不知道的。你现在既然知道是会走的,假设说,现在就是要走,到这个时候,你回头看你的一生,你一直以为重要的,到这个时候还重要吗?你这一生是否平安、是否有喜乐呢?还是一直被一些不重要的事情烦恼着,而且跑不出来呢?即使我们不管死后怎样,光是怎样过安稳的一生,都有必要来听听自古传下来的这些教导。因为他们吃过苦了,才想到怎样回头重来,利用经验里累积出来的智慧,如何过一生才会好。
 
更基本的来讲,我们人除了生理方面还有心理方面的问题。生理上我们若只要满足温饱,其实不需要这么努力整天在那里忙着赚钱。可是,你若只偏重那些,又在心里受名利的驱策,那么,自己不得自在,只是被名利赶着要这样做、要那样做,又要跟人家应付、应酬。这样子,你心里不但没有快乐,而且这些积起来的结果,我们也看到:有些会自杀,有些会得神经病。所以我们不能只偏一边呀。生理上我们需要一些健康食品,心理上也要有健康食品。生理上需要体操、运动来维持健康,心理上也需要一些心灵的操练来维持清明。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调养心性呢?有的,有一个基本的方法叫做「念诵」。
 
念诵调心的道理是这样的:人的心与身是互相影响的。身体不健康、劳累的时候,当然比较沮丧、比较容易发脾气;心里快乐的时候,或者事情是你很喜欢做的,就是做久了也不太觉得累。一方面心与身互相影响,另一方面,心与气也互相影响,甚至可以说是一体的。怎样讲呢?人在发脾气的时候,有的暴跳如雷,有的气喘不已。但是在习定的时候,或平静地在听音乐的时候,要是注意到呼吸,就会发现是很微细、很平顺的。因此,调心的基本功夫,就是修念诵、诵经-如〈心经〉、《阿弥陀经》、《金刚经》,或念咒-长的如大悲咒,或短的如六字大明咒,还有的念圣号「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都可以。
 
这基本上的道理是什么?你想想看,你原是深陷于世间的烦恼,自己根本没有办法跑出来,而且已经严重到身体随时在紧张里。遇到事情更严重时,你会胃痛、会头痛,有的得心脏病、有的会失眠。当你失眠时,你说我不要来烦恼了,但是你能这样就不烦恼吗?你所以要说:「我不烦恼了」,还是因为它呀!你还在那里纠缠,没有力量跑出来。佛、菩萨很慈悲,针对我们的情况-只懂得抓,其实要是放得下就好,又偏偏放不下,所以教我们改抓「阿弥陀佛」。这一套跟世间那一套没有关系。你不要去抓别的,因为世间那一套是全部连在一起的,你只要想到一个,就会连想到另一个,新愁旧恨一大堆呀,这不行。你要念一个清净的,所谓清净的,就是说它是纯粹的,没有跟世间这些烦恼纠缠在一起的。
 
开始学念当然没有力量,你才念一声而已,那一些烦恼又来了,你连紧接着念第二声也没有办法,因为你又陷入烦恼去了。当然开始很难,就像我们开始练习跑步,起初那一星期不是很难过吗?但是,这里的诀窍是,你遇到烦恼来了,不要管它。你一管它,你就是上当了。一管它你就又跟它去了。唯一的方法,就是维持念佛号的声音或念头,一句接一句念下去。那么开始当然很辛苦,但是你只要维持每天有个早、晚课,定课在做。其实,你若是持佛号,短短的四个字,随时可以念,像遇到塞车了,与其在那里抱怨、发呆或烦恼,不如改为念佛,或者放唱佛的录音带,有「五会念佛」之类的,很好听的!像洗碗一类不要用脑的工作,连洗澡、上厕所都可以念。佛、菩萨不会嫌你骯脏的!
 
这样慢慢练习的结果,只要有恒,你慢慢会觉察,真的是有帮助的!因为你同样遇到一个情况,以前遇到这个事情,马上就跳起来,但是现在你比较安稳了。念久了,连身体也觉得松下来。以前还不觉得自己紧张,念久了,松下来,你才觉得自己以前是在紧张的状态里。我们看不到呀!其实,每一个人差不多都背着一个大包袱,有一大包袱的烦恼。但这个包袱已经背惯了,你紧抱的双手根本就拉不开。现在唯一的方法就是慢慢的练习松开。你总共的心力只有这么多呀,以前是完全集中在烦恼那边。现在一天做一点、做一点,慢慢练习这双手能离开一点、离开一点,到你能够专心一直念佛号的时候,那边就已经掉光了。所以,这是靠这样念佛、这样踏实修的结果。以前烦恼这么多,也是习惯的结果。我们从小就习惯,心中老是想我这样、我那样、我的家人怎样、我的爸妈怎么样、我的事业怎样、我的仇人怎么样、我的朋友怎么样,想来想去只是我自己呀-其实这只是习惯的结果。所以现在开始就要都改过来了,一直系念于「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么就有希望得到自在。
 
这儿需要说明的是,我提倡念「阿弥陀佛」,并不是说只能念这个圣号。你已经习惯念什么,就不要改。因为这件事,主要是功夫浅深的问题。你做久了,这个功夫的力量才能帮助你。你要是十八般武艺,这个摸一下,那个碰一下,一样武艺要隔十八天才再练一下,这样修练,那一天才会摸熟啊?结果就只是花拳绣腿。念佛号不是念好玩的,比方说,忽然车子撞过来了,那时想什么都没有用啊,但是你若念佛号就可能往生呀!你将来很老了,身体很弱,能念什么?你生病,在病床上很苦的时候,能念什么?何况我们人还有淹死的、烧死的,到时候要依靠的是这个,所以不是开玩笑的,一定要一门深入,才会有力量,需要依赖它的时候才会见效。
 
佛友们遇到有人临终就去助念、去看呀!死亡不是件容易的事。死亡为什么那么难呢?因为我们一辈子抓惯了,忽然不准你抓,一切都要放下,那有可能?心理上当然痛苦。生理上,你一辈子纠缠的结果,身体也是纠缠的。到了要离开躯壳的时候,身体很多地方的气脉、筋脉已经歪了,或者塞住了。气要通过,郄通不过,勉强过的时候,你痛不痛苦?筋脉要松开,郄纠结不开,会不会痛苦呀?当然苦啊!等于说你一辈子的债,要在死亡过程的这几个小时还清,你当然痛苦呀!但你去助念,看到人家那个修行久了的人郄很安详走了,满脸像很快乐的样子,过了很久摸他,还是很柔软,为什么啊?因为他平时就已经把这一些纠结松了,气脉调直了。念佛的过程,我说不但身体会松,而且有些小地方会痒、会痛,那是好现象。以前不通的在通,所以会痒、会痛。但是他慢慢来,一辈子慢慢还清。平常已经念惯佛,到死时也就没有什么牵挂,到那时就只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也就没有什么痛苦。生死若是自然的,是没有问题的。主要的问题,是我们在纠缠里的人,临时要出来,就很痛苦呀!所以去看人家临终,为他助念,一方面可以警惕自己无常,一方面就可以了解到时是真正要用的,那你就会念得比较努力。
 
关于修无常这点,也可以利用假日大家去坟场看看。在坟场走,一边给他们念佛,一边读一读那些墓碑,看看那里各种年纪的都有,你不要老是自己打如意算盘:等老了,再来做这、做那;等退休以后再修这、修那。不知道哦!你看,人生的悲欢离合,都记在墓碑上。这些人以前也是千差万别,现在都一样了,只剩下:那里人、那年那月那日生、那年那月那日死。你到处去看坟场,就会知道也有乱葬岗,死了连认尸的人也没有。在马路上被撞死的,有谁知道啊?没人认领,政府收了尸就随便去埋。就算有子孙为你营建坟墓,有的三代以后就找不到先人的坟墓了。所以人生到底什么是值得的,什么是不值得的,要自己仔细想一想!关于无常的觉醒,我这次来马来西亚已经讲很多了,所以我今天不再去重复,你们可找在别处讲的录音带听听。
 
我现在提倡念佛,那会不会有禅宗所要避免的毛病又出来了-以前陷在烦恼的笼子里,现在又陷入一个新笼子叫「阿弥陀佛」?那我们就一辈子笼罩在佛号里面也不能做事吗?不会的。为什么不会呢?头一个,「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一方面是无量光,一方面是无量寿,就是说空间上、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它的意义只是指向佛最后证到的无限;提醒你这一点而已。你念久了,功夫纯熟了,一方面没有那一些杂念,另一方面,念熟、纯粹的时候,就是纯粹的一个「阿弥陀佛」,你也不会再去想它的意义,只是一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这样是不是一直呆在那里呢?并不是的。如果有人以为念佛是死在一点上,那只是旁观者的误会-没有实修的人从外面看,你老是念一个佛号,像是死在那里。可是我在那里面实修的人,我老实跟你讲,我念「阿」的时候只有「阿」,「弥」的时候只有「弥」,没有什么重不重复的问题。襌宗六袓的《坛经》曾提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念佛时我没有住,以前的烦恼等等早就念佛都念光了。现在只剩下「阿弥陀佛」。「阿」的时候就只有「阿」,「弥」的时候就只有「弥」,我没有住在哪一个上面,这岂不是「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阿」跟后面那个「阿」一样,那是你在旁边看的人自己想的。在我来讲,「阿」就只有「阿」,「弥」的时候就只有「弥」,而且合于「而生其心」呀!我并没有死掉,我是在练习念念纯粹。我讲「阿」的时候,就只有「阿」,多爽快啊!原来纯真是这样子的:说「阿」的时候心中就只有「阿」。
 
通常都说我们学佛要习定呀,但是习定后,很多人说有种种毛病发生。所以我写一篇〈佛法习定入门〉,收在《一曲十弹》那本书里面。我们若是仔细研究,佛典经书教习定,从来没有说一开始就坐下去的-八正道最后才是正定呀。前面要先听闻佛法,得到正见,然后它变成你的中心思想,变成正思维,然后慢慢正语、正业、正命、一样一样改。人是要里外一致的,外面的言行都做好了,然后才谈得到处理心里微细的一些心结。若是一下子就来习定,是很危险的,这并不是说你就不要习定,而是强调一定要弄清楚,到底怎样才是按部就班,然后照着次第,把前面应该要作好的,一一补充,习定才会进步,才不会出问题。你想想看,你若心里真的能把世间丢得下,你心里没有冲突,没有世间与出世的冲突,那么你习定到了定力强的时候,就只有喜乐与智慧的增长。若是世间也放不下,烦恼也还是那么多,而又去习定,等到你的心力变成很强,反而就更糟糕了,那会形成心里强烈的冲突。以前只是银样腊枪头,现在是真刀真枪了,就危险了。
 
相形之下,念佛来得比较慢,虽然比较慢,但它是一点一滴慢慢改呀。你念久了,功夫深了,就可能有打坐的境界起来。念熟的人,连续念几声,定境就会自然起来。我们本来是有定的,所以要习定、要习止,是因为心变成乱的了!乱了才说要回去。本来天生是有定力的,不然我们怎能做事呢?做事总要有个定力嘛!
 
念佛有什么好处?目前我们也不像南斯拉夫在打仗,有的烦恼只是人世间的小问题,每天过着平常的日子,如果有在修念佛,心里的平安可以增长。也就是说,即使心里没有事情的时候,这个方法还是可以使我们心灵慢慢的成熟,慢慢的净化,然后慢慢的成长。因为在这修的过程中间,执着会慢慢的减轻。我们会渐渐从偏见、偏好、恶习里面出来的。所以,这是给你一个方法,使你只要每天像去种树种花一样,定时去浇一浇,有时就施点肥,那在精神上就可以有无限的发展。我们人体的成长是很有限的,精神郄可以无限的成长。
 
当然,念阿弥陀佛,并没有直接解决我们在生活上所遇到的问题。这世间生活,我们还是在过,我们还是要做事。我说一切是无限的一体,你进了餐馆吃饭,吃完要出来,老板向你要钱,他并没有觉得是一体,你要怎么办?所以,在生活上要怎样修行呢?佛、菩萨的戒律当然要遵守。但是再详尽的戒律、再周密的法规,也不能包含世间种种的特殊情节,而我们一般人也难熟习繁文缛节。所以,我们要实用,就只能设法掌握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遇到事情,就根据这个原则,去研究该如何处理才是合于佛法的精神。这样当然难免限于个人的程度而有疏失,但是比起毫无概念的盲撞是好多了。并且,「活到老,学到老」,可以慢慢在生活里学到佛法的应用。
 
这个原则其实是一件事,但是可分两面来说:一面是开阔,一面是无执。所谓开阔是什么呢?你想,我们是有限的,要学佛、菩萨的无限,就是要慢慢趋近它,就是要开阔。但是怎么开展呢?理智上的开阔就是,当你遇到一件事情,要从各方面想,从整体来想,不要再只是想对自己有利,要想对大家有利。遇到别人跟你意见不同,你要能想到也许他那样也是对的。时间上的开阔是,不要只想眼前的得失,要从长远来想-要是我目前采取这样的行动、这样的态度,长远去结果好不好呢?是不是值得这样呢?人生很短,如果为这点小事,在这里呕气,以后他走了,我会不会很后悔?这个人一直对我们很好,我们一直没有机会报答,是不是应该赶快做一点回报他?若是他走了,我们就没有机会了。像这样时间上的开阔,也是一种开展心胸的方法。
 
感情上也要开阔。感情上的开阔,就是要了解,不能只爱特定的几个人,因为每一个人都免不了生、老、病、死,又不晓得什么时候会遇到无常、意外,人生一定是这样波波折折的。你若只爱几个人,你注定受苦啊!你会苦一辈子!等到这几个人都走了,你的人生就变成没有意义了。这样活着干什么?这样子的人生没有意义!你只是来受苦的吗?不要这么愚痴呀!你要是心眼能够看开,说我们大家一样,都是短短的一生,要是不明白一体的道理,就都自私自利,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你要是能了解要心里平安,要大家都好,就是要做服务的事情!服务的对象,没有说非是这几个、非是我生的不可,非是什么的不可。你要是能这样平等的去服务的话,也不必说要做很特殊的事情。就是在工作的岗位上处理事情时,不要想我只是在这儿混口饭吃,那您日子过得多乏味。你换成服务的想法-这个社会,需要每个人在他的位子上做事情,要是我这个地位的事情做得好的话,那对整个社会都有帮助-那么不管我遇到谁,新客人、旧客人,我都尽可能替他服务,看他需要什么,我替他设想来满足他。要是能有这样的态度来过日子,不但你自己好、大家也好,而且更重要的,虽然我们每个都会走,都会有问题,但是,这样一来,互相帮助可以解决问题,你的心也永远不会说我爱的那几个都走了,我生活没有意义了,而是永远有无限的对象可以关怀,可以服务。所以你要一生过得好,就要懂这样子生活。
 
一方面是开阔,另一方面,其实是同一件事,就是无执,要放得下。如果放不下,你那有可能开阔?你放下的时候,就自然开阔,因为没有东西挡你了嘛!所以生活上,遇到事情你就想,这可能只是我的执着,我的偏好,其实没有关系啊。如果大家有什么争执,学容忍。为什么容忍呢?容忍不是说,我们变成懦夫,怕事、任人欺侮。不是这个意思,而是看到人生很短、很宝贵,世界很大,何必为这一点事、专门和这个人在牛角尖里斗?实在没有意思。这样看开以后的容忍就很好,你就会把你的时间及精力,用在积极的贡献和服务上面,而不会花在消极的计较上面。特别是不要去批评人家;你讲他,他就会改吗?他的爸爸也管不了他,他的老师也改不了他,他的妻子也讲不了他。他自己不愿意改,你讲他有没有用?你讲他,他只是会跟你反驳而已。大家都在浪费时间,讲来讲去,大家都对-都说自己对。你的时间也浪费了,你自己的烦恼也没有减少,你念佛的时间也被剥夺了。要减少这些无谓的争执。你要是能够减少这些,才能真正有时间进修。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要有菩萨精神,不管别人死活。你要知道,菩萨是自己已经会游泳的,才能够下水救人,那才是真菩萨啊。你不会游的,多一个人下水去,就多赔一条命罢了!
 
所以,生活里应用的基本原则,就是开阔和无执。至于实修的方法呢,照一般的情况来讲,我建议专修一个简单的佛号或是咒。但是你若已经修很多年,有很熟的法门,不要听人说东说西就改,继续修那个法就可以了。这主要是在功夫的浅深。有人问,将来老了、病了,到时忘记了,无法修了,那怎么办呀?我说这不用担心,佛、菩萨并不是只看你这一刻有没有在念呀。这修行的事,看你这一辈子怎么做一个人,到时候你在佛、菩萨的银行积存多少钱(指累积的功德)不会跑掉的。世间的银行是有可能倒的,而这个银行是不会倒的。每个人在这方面做了多少,都反映在他自己的脸上。你看我们这些法师们、老居士们,你看他们的脸啊,修几分都在脸上。你美容不要只会涂粉,修德才是真正的,才是到你老来经得起考验的。
 
那么这样讲,襌与净又有什么关系呢?其实你要知道,你要是能做到念念佛号、念念相继、没有间断、没有一句句的分隔,你要是能够真正那么深入的话,就很有可能渐渐达到襌宗的开悟。因为我们从念念清净的经验,可以慢慢推展到眼界上面的清净。你不要以为,我们一般人在眼界上是清净的。实际上,我们一眼看过去,就被喜欢看的吸引了。我们一般人的眼界,是没有办法不带偏颇的。听也是有选择的。我不懂这种语言,我马上就连音也听不清楚了。这当然也是人的聪明,自然知道节省精力。但是,我们的听和佛的听不一样,就是因为我们都是随时自己加上限制,自己绑来绑去的。那么,你要是有念上纯粹的经验,你慢慢可以在色、声、香、味、触,这些上面去修开阔,去修如实、纯粹、平等,那么,到了整体都能够纯粹的时候,就是襌师证悟的境界。
 
那有的人说:「我们襌不立文字、不着相,所以你们这些念佛号是着相。你们密宗搞得这么多佛相,又有手印、又有音乐、又有一大堆法器的修法,这些都不对。襌宗应该「无所住」,所以净、密都不对。」这样的说法到底是不是对呢?因为襌宗是注重证量,所以没有办法去谈论。你有没有证德,我们没办法谈,我们只能从理论上来谈。襌宗是佛法,虽然不立语言、文字,郄也不能违背佛法空性的道理。当然不是说用空性的观念可以掌握襌,但是空性上讲都是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也就是说空性应该是遍一切处。禅是证量的话,也应该遍一切处啊!如果说念佛就不是襌,那我们就得指出,你这个襌是有限的,这样不会是对的。我刚刚上去参观你们的图书馆,墙上面挂着对联:「襌是净中之襌」,「净是襌中之净」。净中有襌、襌中有净,那才是圆融。
 
襌应该是不落两边的,不会说这样不行、那样不行。你这样讲的话,那么三藏十二部大部份都不行啰。我们的佛、菩萨难道还造业吗?他们为什要写作那么多经论?因为你对众生虽然是「望子成龙」,郄不能要他「一步登天」。你生一个婴儿,他现在只能吃人奶,你郄给他吃蜂蜜。照美国的医生讲,头一年若给他吃蜂蜜,他就会过敏,会出问题。他只能吃奶的时候,什么都不能给,你一定要依照他的情况教养他。有些人并不懂空性的道理,你郄说学佛只能来参襌,那他要怎么办呢?佛、菩萨不但有慈悲-他没有说那一个他不收,而且有智慧、有方便,他看情况给教导,所以是真正通达,没有被门户之见绑在那里,说这样就是着相、这样就不是襌。释迦牟尼佛没有被观念绑住,他是能够活用,会活用的才是真正通达襌呀。你要看果位的人的传记,果位的人逢人就是东讲西讲,跟这个讲这样,跟那个又讲那样,有时候看起来好象有冲突,可是这是对治-这个人是偏东的,就要往西边扶;至于偏西的,就要往东边扶。
 
理论上,三藏十二部那么多。密宗的这位师傅、那位喇嘛来灌顶,又传了很多法。如果释迦牟尼佛来的话,不会把所有的东西都给你的。比方说,这里有一棵树,你要它长大,就把家里所有的肥料都堆上去吗?这样的话,这树岂不是死定了吗?一定是看时候、季节,每天浇点水,偶尔加一点肥。你不要看这个人只给你一点啊,他才是真懂的呀!你东修西试弄一大堆,全成了花拳绣腿,要不然就是被掩埋了。你一辈子去读三藏十二部,遇到考验有没有力量,还是一个问题哩!理论讲得很好的,到死时哭天喊地的也有呀。这不是开玩笑的事,不要小看人家只念一句佛号、只念一个咒的,那个是真修,是真有用的。所以,通达的话,不会排斥净、密。密宗有密宗的道理,并不是着相。你若以为只要有相就是着相,那你才是着相-你是着于不能有相,那你就跟执顽空一样了。
 
我们现在讲襌与净土,就把有关的各方面都讲一讲。你有了这些了解,要是真的那么精进,放得下世间的一切,当然可以去参襌。其实要是真的通达了,也没有什么参不参;参不参还是两边啊!但是,我们如果看不透襌宗的这些公案,就不如老实念佛,这是真正可以救命,可以出轮回的。
 
襌宗也是讲:「这边悟了,那边修。」那他修又是什么情况呢?襌宗的二袓,他为求法可以把手臂砍下来,可以在雪里站三天三夜。他出家做和尚做了一辈子,这么勤恳的一位法师,老了郄又去赌博,又到妓女院去!一般人就讥笑他,认为他不守清规。他说:「不是啊,我在调心。」这里面有很深的道理。他是真正实修的人,不能只留在理论的层次。有的人在游泳池里可以游几百米,但是一往那风暴的大海里一丢,就沉下去了。那个不行啊!他真正实修的,有的先在山里闭关,住了许多年;到了功夫比较好,他就搬到稍有人烟的地方住;接着功夫又更好了,他就搬到闹市里,跟一般人混在一起。你也看不出他有什么特别呀。修行的目的不是逃避世间,而是经过出世的锻炼以便入世来行救渡的事业。所以,修到最后,都要经过实际考验这个阶段,因为,不是在风浪里面经得起考验的,那会是真功夫?修真功夫的人,到最后阶段所做的事情,让不懂的人来看,就以为是这家伙破戒了,是个坏蛋。那你可就冤枉圣人啰。所以很多事我们不要随便批评人家,因为我们不知道人家修到那个层次。在理论上,我们需要对整个修行的道理有很完整的了解;在实修上,则要看自己是什么程度。最好是先在游泳池里面学会游泳,自己能浮起来,再谈别的。阿弥陀佛。
 
 
--------------------------------------------------------------------------------
 
问 答
 
问:为什么我们参加佛七回来之后,会觉得脑袋空空的,什么也没有?
 
答:那也不见得是坏事情,那是因为你经过佛七那一阵子的训练,你心里清净的力量还在。平时你一直习惯有烦恼在,所以你认为那是正常的情况。现在从佛七回来,和以前不一样,你就觉得有点奇怪了。其实,能少些烦恼不是好一点吗?
 
补充问:不过在工作上、动作上好象比较慢了一点?
 
答:那也没有关系,那是一个过程。你不要以为快的才是好。那种效果,主要是因为念佛号念入心里。其实,这样较合乎我们人自然的一个韵律。你平常是习惯在一个忙碌的社会里生活,因此以为说,这样快才行。那你念佛久了也念得很快,可是,有时候嘴上念得快,郄是在嘴上滑过,心中想着别的事。但是你要是慢慢诚恳的念,有时候佛号还进入心内更深一点。可见快的不一定就是好的。这种现象不要管它。在修行的过程上有种种的事。现在你经验的,还只是比较外层的。将来修久了,你念得好一点,就会看到种种奇特的现象,甚至有的看到佛来摸头,有的能给人治病,到那时候最好不要去迷着那些,继续念佛。为什么?这倒不是说,我们不要慈悲助人解脱病苦。像我刚才说,要以服务的态度来生活,不会现在又说不要去帮人。要是你修久了,又有佛来摸顶,又能为人治病,这种服务不是很好吗?我为什么叫你不要注意这些呢?因为佛法助人是要得彻底的解脱,而不只是一时的解决。比方说,你要服务大众,也可以到医院去当义工帮忙,或者到老人院、残障院、孤儿院去。但是实际的服务,服务久了,智慧就会开,你就会了解到:我们对别人的帮助,不管做到多好,医生也只能医「生」,不能医「死」,对不对?我们这类的帮忙是很有限的。要真正彻底帮助别人,要使他心里平稳,使他不论有没有人帮助的时候,心里也是很平稳、能够忍受的。使他有心里的这种安定,才是永远照顾他。因此从服务里慢慢的学到,要跟佛法连在一起,使对方慢慢真的实修了,那才是彻底的服务、彻底的慈悲,才是真慈悲啊。你若只是暂时的慈善,今天一个问题解决了,明天的问题又来了,你弄不完的啦。
 
而且那一类的卖弄神通,比较多是着迷于什么,或有什么邪魔之类的。因为,要是真懂的、彻底的,不会着这些相的。一个人若着迷神通,跟另一个人着迷自己的相貌很漂亮、很健美,整天看着自己,又有什么大差别呢?就是说,只是在那里迷说,看到什么、我能看什么,这有什么用呢?这对大家的智慧、慈悲的发展,并没有帮助。所以,过程中的种种事不理它,「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直念下去。
 
补充问:不过对于外界的很多东西,我们都记不起的!
 
答:那是有时候,年纪大自然就会这样,也不一定是因为修念佛才健忘。而且我跟你讲,能够忘记其实也是褔气,很多事能够忘记就算了。真正重要的,是你心里是不是有一种平安、喜乐。
 
补充问:是有一种法喜。但是有时候日夜念佛,会连儿女的名字也忘记!
 
答:这是会的。您若从死的时候来看,一切都得放、都得忘,所以您不用担心,没有关系;给人看成是傻子,没关系。
 
问:陈上师的著作,曾提起女性中脉不是竖直的,那么女性修灵热法时,是否可观中脉竖直呢?
 
答:是的。吉祥天母曾显给陈上师看,女身的脉全都是圆的,只有最下面一点点海螺脉是直的。但是密宗传下的法,不管教男的女的,都只教人观竖直的中脉。除非有证德的人重新教我们怎么观,否则还是要照竖直的观。因为过去女性照这些法本这么修,还是有人成就,所以,我们还是照直的中脉那样观。
 
陈上师也曾亲口回答这个问题,他也是说照直的中脉修观即可。
 
问:愈学佛,烦恼愈多,这是什么道理?
 
答: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对理论还没有通达,所以一开始学佛就觉得寸步难行,烦恼更多了。受戒以后,他觉得说:「哎呀,这样不行、那样不行;不可以杀生,偏偏我们家里蚂蚁这么多;哗,这下可头痛了。」因此烦恼愈多。可是我们要了解,佛法教我们持戒的目的,是要使我们慢慢的从以前以自己为中心的想法里面走出来。以前遇到蚂蚁,不用考虑,赶快把它杀了就对了。但是,我们现在知道说,众生都是有情,它也是一命,我也是一命,那么就该戒杀。根本上说,戒杀是叫人不要故意去杀人;基本上是这一点。当然,我们对一般有情也尽量不要杀。但是现在,比方说,小孩子头有虱子,肚子里有蛔虫,生病了,我们用不用药哩?你不得已,还是得用药杀虫、杀虱子啊!但是你做的时候,因为已经有了「爱及有情」的想法,所以你会尽量避免多杀,想办法把它们引出去,看有没有办法使孩子头上不要再生虱子。你就在这里练习智慧和慈悲的圆融,看真正怎么样解决问题才是比较好。这样虽然杀虫,比起以前不用想就打下去是很不一样的。
 
一种是理论上还没有通达,不懂一些规律的精神所在,而被这些规约的文字绑住了。还有一种,其实是你原有的烦恼,但是,因为有很多层,所以你看不到。现在一开始修,你注意起你的内心,等你修到比较深入了,哗,翻锅底了,里面全部都露出来了,你当然以为是烦恼愈多啰。其实不是愈多,只是以前你觉察不到的,现在都觉察了。这是你功力增长的现象,所以也不要管它,你就是继续修你的法,这是得解脱的诀窍。你一管它,就又被拖下去了。
 
问:「唯说本心,大地无寸土」是何解?
 
答:这类的是襌宗的,就是无解的,就是让你参的。你不懂的时候,正好可以作一个话头参;一旦解了,你就少一个话头了。所以我的答案还是「无解」。这儿我想说明一下:什么是「解脱」?若你说这样才对,那样才对,那么还是两边,还在纠缠里面。解脱是「不成问题」;不成问题的时候才是解脱,所以解脱其实也有很多层次呀-那一个不成问题就从那一个解脱。所以他忘得很多,他就解脱很多,不成问题了。
 
问:佛法可以改变我们的定运吗?如婚姻的这段缘,我们可以改为弘法的佛缘吗?
 
答:头一个,就一般来说,佛法是讲因果、讲缘起,但是绝对不是定运论。如果佛法是讲定运论、定命论的话,怎么还能叫我们修佛呢?那么,我们岂不是要等以前的业报都受完了,才谈得上成佛解脱?这一辈子也还是在这里生活,又在这里造了一些业,那我们当然是轮回啊,对不对?那有可能说,阿弥陀佛帮我们消业接引往生?所以,先要明了讲因果是什么意思。基本上,当然是说做什么事业会有什么结果。仔细讲,你要知道,做事的结果,如果已经到成熟的时候,已经发生了,那么当然是不能改啊!然而,在这个结果的因缘和合、发生之前,这世界不是只有你一个人,是有无数的众生。大众的业,大家互相影响。这宇宙里面也有慈悲的佛、菩萨。当你自己修行时,就是你自己的力量在改变宿业。你请佛、菩萨加持,请佛友大家帮你做好事,帮你回向,这些力量帮你都会有结果的。因为这些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原来该怎么样的,是可以膑I靰满C这就像这里一杯水里面,假如有一点泥沙,我如果只加一点水进去,当然这泥沙不会流出来啊。若是佛、菩萨无限的清泉一直灌注,那泥沙当然会出来。所以,佛法不是讲定运,而解脱当然有希望。
 
再来,专就婚姻这段缘来谈,我们可以把它改为弘法的缘吗?没有什么理由不可以的,主要是看你怎么改法啰。一种是说,我真的看破人生了,我不是要逃避责任,而是相信说,若我能出离世俗,专门修行,修的结果有了成就可以帮助很多、很多人。为了这样的目的,就是离婚、出家去,也是可能的。这种并不是教人家残忍。它的意义是像国家打战,需要把年轻人调去当兵;你如果不去当兵,国家败亡,个人家庭也难保全。又像要做医生的人,就要比一般人多读几年书;别人已经毕业,你还在见习。这些,基本上就是说,有一些事情需要有人去牺牲、去奉献。你真是为了这个崇高的理想,这样子去做是可以的。你若是说,世间这种生活我过腻了,我去试试那种生活吧!那是不可以的,因为你有你的责任,不能只顾个人的。
 
至于实际上的做法,在家不见得就不能修行,在家也不见得就不能弘法。我也是在家,我太太也是帮忙我啊。她去工作赚钱,我就可以不赚钱,可以完全投入修行及弘法。她并没有说:「你要处理家务,不能去马来西亚讲经。」可见婚姻与佛法也不冲突。主要是看你遇到怎样的伴,那么你处理这个事情,总是要有真心,不可以欺骗人家、随便跟人家结束,随便怎么样!
 
还有一点,就是在修行的方式上,你如果真修,家里也可以修。你看你自己是不是出家的材料,经得起长久苦修的材料,你若不是的话,不用急着去试那种修行生活。你要是能够修得好,你家里这一尊(指配偶)可以渡的话,你就不得了了。这个经验就可以渡别的啰!你这个家庭美满,你就可以帮其他那些不美满的家庭了。在家庭里也可以修呀!
 
在吉隆坡遇到一些年青的佛友,我看,哗,这么好的人郄都想要单身。他们仍去上班,他们说是为了省下时间来弘法,可是并不专门修行。那你准备把小孩交给那些比较差的人去养大吗?那你又从来没有经历过,你怎样去帮助解决别人在婚姻里、家庭里的烦恼?在家里要怎样修,他都不知道啊!他们只是避开这个问题,难道这样就能修得很好吗?这种修法严格讲、彻底的来讲,也不是成佛之道。成佛是无不自在。要解答这些问题,有很多方面的考虑,主要是看自己是什么材料和自己有没有真诚呀!
 
问:如果执着于烦恼,可不可以看成是业力的关系?
 
答:执着于烦恼当然是业力,你己经习惯这样子。你现在把苦的当甜的,不放啊!
 
问:念佛号应该是可以消业,请问可不可以消无量的业?消重业,如「五无间罪」之业?请提一提有关业力的问题。
 
答:念佛号消业,当然是可能的。为什么这是可能的?您看,什么是叫「业」?业是指我们的行为、言语以及心念。这一些活动,都是做了就过去了。但是因为这些活动,而产生一些变迁,我们就说是这些业的结果,简称「业果」。像我现在把这盘花移动一下,当然就换了位置。我们把这个换了位置的结果说是业果。但是从造一个业到有一个业果,并不都是马上可以看到结果的。
 
比方说我们读「了凡四训」这本书。本来有个人把作者袁了凡的一生都算得很准,命里什么时候他会怎么样,前半辈子都是照着预测的发生。所以他就变成心中没有妄想,因为他认为是定命。既然都会照算命说的发生,又何必去空想呢?幸而他遇到一位老襌师,跟他解释说:「不是这样的,是可以改的。」就是我们刚刚讲过的那个道理。襌师就劝他多做好事。他就发愿行十万善,做好事的结果,原本很准的预言他命中没有儿子的,他还没做满十万善事,就已得了两个儿子。由此可见业报是可以改的。
 
现在做的事情跟发生的结果,如果中间是隔了很久,或者不是看得到有关连的,而我们要解释说,比方说多行善事这件事,跟生儿子这件事是有关连的,那么我们就有一种说法是说,当你做一些事情,虽然当时看不到有什么影响,但它们有力量,就引发后面这个结果来了,所以有「业力」的观念。还有一种说法是「业种」的观念。比方说你现在讲了一句话,这句话在你心里就留了一个印象,所以,将来遇到有关的情况的时候,就会形成你的一种偏见,就会影响你的行为。这种是业种的观念。
 
经过这样的说明,就知道「业力」是一个抽象观念,其实是找不到的;只是为了要解释说业因和业果为什么会连在一起,而使用的观念。「业种」的观念,也只是学理上的一种解释。从现代的观念来讲,就是指潜意识里面的东西。你有过什么经验,所以形成你这个人特别的见解、特别的看法和行为方式。这些东西是有辨法改的,就是我们讲的,它们能够存在,是靠我们的心力在维持它,你现在若把心力调去修行上,慢慢它就消逝了。刚刚那位佛友给我们很好的证明,她说她念佛精进时,甚至亲人的名字也都忘记了。在我们没此种修行体验的听来,像是不可思议一样。
 
由此可见,所谓「消业」是指消业力、消业种啊。你已经做了的事,你怎么去消呢?我已经把这盘花搬过位置了,这个事已经发生了,那有什么消不消的问题,事情都已经过去了。消的是业力、业种;那是可能改的。念佛消业,在佛经里的根据,比方说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有讲说,在念念佛号中可以消八十亿劫、五万亿劫、无数劫生死之罪!可见这是可能的。
 
佛法里有很多东西要人相信,比方说要你信有阿弥陀佛,有极乐世界。这些没有看到,谁知道有没有?可是,那些感应的记录,不是留下来骗后人的!没有意义嘛!那些东西既然大家看不到,也不能勉强人家要信。但是只要你肯照佛法去修,你的修法要是对了,就是说烦恼起来也不管它,只管一句接一句佛号念下去;久了,你心里会得平安,身体会觉得轻松;遇到急事的时候念佛可以帮我们安定。你去看一个病人,你讲什么,他也不一定要接受你的见解,他的烦恼依旧。然而,若在他旁边给他放五会念佛的录音带,给他念念观世音菩萨,他还觉得好一些。若他本身有修的,那些有修的,临死还会叫大家赶快帮他念,而且要念大声一点!你要知道那是多宝贵呀,那个时候其他东西都没有用,只有这类的修持有用。并不用说,一定要等你见到阿弥陀佛,才会体会念佛的好处。你做了,就会渐渐感觉到它的好处,你以后就会知道了。很多修的人,到后来都是说一句「功不唐捐」-这修行的功夫不会白费的。世间的都无常,你做的一切都保不住、都会膑I陧A随时遇到一把火就没有了。只有修行的功夫别人拿不走,永远都是你的。
 
问:陈上师的学佛八次第,第一步是「无常」,那么要如何观修无常?修无常会不会和世间生活的作息起冲突?
 
答:这是很好的问题。第一步,就是要懂无常。不看清无常的话,你一直打如意算盘,你那有时间修?当然没有时间修。修无常这种方法是很抽象的,像我们刚刚这样讲,很不容易使你得到一个冲击,不容易得到一种力量说:「哎哟,无常是真的那么逼切!」所以要去看实际的例子,比方说,去医院做义工,看看生病的人;遇到残废的,你问他,原来是那一天被车子撞的。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变成残废的。我当然希望,我们不会遭遇这种事。但是,要体会无常的意思,就要去看看实际的例子。
 
你清明去扫墓,不要只忙着割草,割得汗流浃背的,上了香、烧了纸钱就赶快回家了。这样子只是表达一下孝思;去那边也可以修博爱,去那里一个一个的探望一下。你当然不可能一个个去给他割草,但是你可以一个个去读那个墓碑,读一读人类的一生就是这样而已。你自己也只是一个,那么你就很了解说,这些勾心斗角,都还是在迷,被自己的观念、欲望绑住而已,没有看到将来就是这样子,没有什么好这样子斗的。所以,一个修法是实际到坟场去,去为他们念佛,借着这种佛缘来修你的慈悲。要一个个的看,要读墓碑,因为这样才看得出来,人间形形色色的故事都在那里面。你用心去看吧:有的只有一天,生出来的那一天,就是死的那一天;胎里死的也有!然后种种坟墓的情况,有的老旧坟墓已经坏了,也没有人打理、也没有人管。去看人间种种的情况,看这对夫妻能在一起多久呀?有的守寡要守几十年。看人生的事情,从大的地方看、从生死看,见解就不一样了。
 
还有另一个修法是「记无常簿」。这并不是叫你去当阎罗王,而是说,你拿一本小簿子,你就开始回想说,你曾经见过的,甚至只有一面之缘,只要是曾经活生生看到,而已经去世的人,你若是知道名字,就把名字记下来,不知道名字,就记个大概,比方说,今天在北海佛学会坐我旁边的那位,若是那一天你听到某某过世了,你就把他记下来。我自己想到这一个方法,那时候我是四十一岁,这样子一记录,就发现说,虽然只是一个人,郄已经遇到好多、好多无常的实例了。不但有小孩时死的,什么十几岁学业不如意就自杀的、三十几岁癌症死的、婚姻不如意死的也有。我小时候看到学校的教官因情而被杀的,学校的同事还说:「你看,帽子还在这里,回去吃午饭就走了。」种种的事情,有些还要过一些日子才会想起来,那个连名字都忘了。
 
我们平常太专心于世间的生活,完全忘掉那一边,所以过着的是不平衡的生活,只看一面,没有想到另一面。我第一次去坟场念佛,是在读了陈上师的书以后,就发心想去。我就和太太及儿子去坟场。在那儿逗留了一个多钟头出来,就去给小孩子买鞋子。一到鞋店,就觉得好象是刚从另一世界回来。在店里完全是嘻嘻哈哈的,完全没有死的这回事。我们刚从坟场回来,就觉得是两个世界,而我刚从另外一个世界回来。
 
我家住在一个坟场的旁边,所以我有时候,到了五点多,累了,就去走一圈。美国的坟场,大多是整理得像公园那样的,很容易走。我就特意走在墓碑之间,读碑上的记载。所以,我跟你讲的是我实在的心得。我这样修无常,久了自然有些心得,就凝聚成几首诗,载在英文的小册子《Two Practices of Impermanence》里,中、英文都有。在《无限的智悲》一书中也有。那几首诗很受人欢迎,大家看了就很感慨,这都是人生的一些事情。
 
刚刚讲的那个无常簿,你写了以后就供在佛座前,本子打开。记到那里,就打开到那里,放在佛前,请佛、菩萨加被他们。这样也是修你自己的慈悲心。以后听到有认识的人走了,再记进去。这样常常的在记无常的实例,对培养无常心,以及精进修行都有大帮助。一般人平常只会记钱,其实生死也是一种帐,你把它记清楚了,就比较不迷于世间眼前的事了。特别像我有为人家义务做超渡,有时候半夜里传真机就响了,有人请求超渡的传真就过来了,我就起来修「颇哇」了。台湾那边也不清楚你这边是夜里几点,有传真过来,又一个走了。我现在连这些也记在无常簿上面。总而言之,记无常簿就很容易提醒你自己无常这件事。
 
我第一次记无常簿那一天,就把簿子摊开放在绿度母的圣像前面。绿度母是密宗的一尊,是观世音菩萨慈悲的眼泪化生出来的,就代表观音的慈悲的精华。那一尊的姿势,右手是下垂的,表示接引众生。第二天起来看,前一天晚上供陈无常簿时点的香,因为我要请菩萨加被这一些人嘛,那支香的香灰就整个弯但没有断,指向绿度母的右手。我有拍照下来,在《修途随笔》和《Two Practices of Impermanence》前面都附有这张照片,大家可以看到。此外,那一天晚上,我要躺下去睡觉的时候忽然察觉,原来到这一刻之前,我一直自己骗自己说「死不是我的事」。这听起来很荒谬,怎么会「死不是我的事」啊?但是,事实上,以前就是等于保护自己一样,骗自己说「死不是我的事」,有这样的观念在。那一刻是冲出来,在一闪之间知道自己有过这种妄念。但是,这种突破妄念,难是难在:除非你从那一观念里打破出来,不然根本察觉不到它的存在。我们人心里面的那些纠缠,一般是根本把握不到的。只有靠老实修行,照这些实修的方法每天做功课,一点一滴慢慢把它挖掉。所以实修非常重要。
 
问:净土宗法门之往生是「带业往生」,还是「消业往生」?
 
答:首先我们要看「带业往生」这句成语是怎么来的。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内的第十六观,最后谈到一种下品下生-有些人做很多坏事情,做什么五无间业、五逆之罪。在另外一部《佛说无量寿经》里面,早已经说什么人都可以去,但是这种人除外,不能去。《观经》的慈悲无限,说即使这样的人,到临终的时候,要是能够有人劝他,使他念佛的话,还是仗佛慈力,可以接引往生。因为佛有力量消你的业,但是您自己固执的话,就连佛都没辨法接引。你只要把心胸打开,佛就在那一剎那把您接引了。所以《观经》是说甚至这么坏的人,业那么重的,到临死的时候,只要能悔改,还是不迟。但是到了那边以后,因为以前太愚昧、蒙懂了,所以不可能马上看到佛、菩萨,就要在莲花的花胎里住很久,然后花开了以后,佛、菩萨跟他讲说空性的道理、实相的道理,了解了道理以后,才得到罪净。
 
有些主张「带业往生」的人就说,一则这种人有很恶的业,虽然靠佛的力量到极乐世界,到后来还是说才得罪净,那岂不是表示业还在吗?这种误会,是因为不暸解这儿所提到的「罪净」,必须解释成净除「疑惑之罪」,就是他对智慧的不了解,对佛的实相没有了解,那一方面的罪。你若要把它解释成消他生前作的那些恶业的话,就会发生种种困难。头一个问题就是说,净土应该是超出轮回的,现在又变成有些轮回的业因可以存在那里,那么照因果不坏来讲的话,是不是该有轮回的事情在净土出生呢?主张「带业往生」的人,就解释说不会的,因为虽然他们把「业种」带过去,但是净土的环境很好,恶业是不可能成熟的。但是这样的解释还是不圆满,问题又来了:佛、菩萨无量劫一直不断在救渡的,救了那么多众生,这些有恶业种子的人多起来了,到时候在净土里面结党捣蛋,怎么办?可见主张「带业往生」,在理论上还是有漏洞的。
 
我们如果从整部《观经》的精神,甚至离开一部经,从整个佛法的精神来说,一定是教大家要忏悔业障、积聚功德、培植功德,对不对?一定是教导、提倡培褔与消业。《观经》经文本身,有很多观,在这些经文也讲说,「于念念佛号中,消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于念念佛号中,消五万亿劫生死之罪」……。如果在念念佛号中可以消这么多劫的业,为什么这个人一辈子的业竟然会消不了呢?没有道理嘛!再来,他这个恶人,在临终的时候,居然能至心至诚的念佛号,这也是很难得的。你想想看,一个人从来不信的,临终肯专心的念一下,等于是不可能的啰!有这样特殊因缘的,一定前辈子有什么功德,或者当时遇到的大德,有特殊能感动他的地方,不然,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啊!那么,要是他临终可以至诚的念,他又不再有机会造新的业,旧的习惯也不可能发作出来,那么佛、菩萨为什么不给他消业?特别是在这部《观无量寿佛经》的最后面,佛讲完了经义,阿难尊者就请问说这部经应叫什么名字。佛就说名叫「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也叫「净除业障,生诸佛前」。经名就讲明了它的宗旨是净除业障。我们如果讲消业,就跟我们一般学佛的一切都一致。
 
作为一个口号在那里提倡,只说「消业往生」,并不会引起什么误会。大家都说要消业,以前作的恶业要忏悔,佛可以替你消呀。我们只要对佛有信心,好好的修行、做人,以后往生是有希望的。这样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若是跟大家讲「带业往生」,人家就会起疑问:到底是怎样一回事?佛不能助我消业吗?还是准我边修行边造业吗?那就会产生很多流弊。本来,一般人无常已经不够觉醒,修一下又懒散了,等下又说还可以造业,那就更难劝人修行了。所以,要对治问题,而且合于佛经的精神,还是讲「消业往生」才对!
 
问:如何是离心意识修?
 
答:离心意识修当然是理想的境地,但一般人开始学佛还做不到,做不到的时候,还是要用意识来修。不管是念佛,修止、修观都是用意识来修。但是不用担心,只要照佛法来修,功夫纯熟时,就有可能尝到离心意识的滋味。有了那样的经验,才谈得上离心意识修。离心意识修,不是讲得来的,要先做用意识修的功夫,才能达到这一步。修止、修观不是说不好,但是修这些,基本上要真正能够放下,而你根本还做不到,怎么辨?现在,你既然不是已经放下世事的人,那么要怎样修比较稳当?你还是找一个阿弥陀佛的佛号,老老实实的念。这个本来就没有多少意思在那里,不是说没有功德,但意思的话就是无限-无量光、无量寿。老实念佛,将来功夫熟了,就比较可能达到离心意识修。
 
问:参「念佛是谁」的方法是怎样修?
 
答:那是和参任何话头、公案一样,先把世间的一切放下,找一个地方,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以外,其他的时间就是想说:「念佛的是谁?」所以,这个方法,基本上要能够知道无常迫切,要你完全放下。出离了以后,你参的这个「念佛是谁」要对你是真的一个疑问,不然你不可能参它。你需要真正疑说「念佛的是谁?」然后整天就想这个问题。但是,你参这个不是找答案;你就一直疑这个问题,就一念接一念说:「念佛是谁?」、「念佛是谁?」这样子不断的问,就是参话头。参话头不是要得一个答案。参话头是要证悟。所以,他不是要找到一个语言的答案。用语言可以把握的答案,说不定过几天又有新的观念了。你靠科学,可靠吗?他们还时常改咧。
 
问:佛、菩萨是以慈悲为怀,超越时间、空间,若等我们去呼请才来超渡众生,是否与慈悲原则相违,或是我们自信自大?
 
答:他们以慈悲为怀是没有错,他们的慈悲是超越时间、空间,也是没有错,而且也不是假的。例如我们实修的,有时候闭关一阵子,到结束的时候,明天早上要出关了,那末这前一天的晚上,佛、菩萨的加持就降临了。加持来时,我就真的感觉到有一股力量来。那股力量一来,你一下子就暂时整个身体没有感觉,没有像平常我们感觉自己的身体那样。那个力量来,过一阵子就自己消逝了。得加持是真的有力量来,不是乱讲的。
 
你问说,是不是等我们去呼请才来救渡呢?不是的。他们是时时刻刻无所不在,他们其实是时时刻刻跟我们一体的,甚至可以说没有什么救渡不救渡的问题。现在问题是我们沉迷在自己为中心的一套里面,结果就只有轮迥。这样讲得太抽象,可是,你作父母的看你的子女,或者作子女的想自己的父母,就比较容易了解佛、菩萨和众生间的情况。比如说父母跟你讲的话很多,你当时不了解,他们怎么讲你都是不理,只认为他们老顽固,不懂什么。等到你自己年纪大了,或者自己也做父母了,你才慢慢体会他们话里面的爱心-那些人有这些经验,难怪他会那样子想。即使他们说的不一定是对,你也慢慢能了解他们看到的那一方面。那么,佛、菩萨有没有主动救渡众生这个问题,我们就等于是不听话的孩子嘛。他又不是没有在开示,又有这么多法师在弘法,这么多经典、这么多佛书是免费送的,你拿到以后认真读几本呀?真的照作了几样?所以他不是不帮你忙,而你自己跑太远了。等你这个浪子回头,他的家门是永远为你开着的。
 
正因为佛法是无限的救渡、永恒的救渡、彻底的救渡,所以不急于一时。当我们懂得佛法的道理了,也不用急着说要勉强推销,每个人我都要叫你非要了解不可,我要你一定要跟我一起来拜佛不可。事实上不可勉强。唯一能够保证说他将来浪子回头时能得到帮助,是靠我们不断的实修以 及弘法。将来他机缘成熟,需要佛法的时候,这一些佛教文物以及有证德的行者还在,那么他就可以得救。现在你拉他、劝他也是要做,然而适可而止。你太认真了,反倒把他逼得更远。别人不知道佛法的好处的时候,你只好这样子,你随缘劝一点就算了。
 
佛、菩萨的眼光是开阔的,我们劝导人入佛门也是要这样,并不是一步就要人来到佛法里面,一步就要到襌宗里面,其他的就不是佛法了。如果这样急促、偏狭,怎么教这么多种众生、这么多种人?那可就行不通了。一定是要看对方的情况:要是做坏事的人,能够使他不做恶就很好了;要是不做恶的人,能使他自愿做点好事就很好了;己经知道要做好事的人,能使他念点佛就很好了。这样一步一步的慢慢来。佛、菩萨的时间是无限的,慢慢等你成熟,他并不急,因为觉醒不是急得来的。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简介念佛的因、道、果
下一篇:无限的智悲

 禅与净土的修行法门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