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略论新世纪的因明创新(姚南强)
 
[因明学参考资料] [点击:2408]   [手机版]
背景色

略论新世纪的因明创新

  姚南强

  因明自初唐传人中国以来,曾经兴盛过一段时间,但很快走向衰微,明清以来,在汉地几成绝学一,近代由杨仁山从日本迎回,才重新得以复苏,20世纪80年代初.学界响应“抢救因明”的呼吁,因明的研究曾再显热潮,但好景不长,近年来又日趋冷清,前景不容乐观,因明完全有可能再度成为绝学。主要表现为,一是汉地的寺院、佛学院极少有开设因明课程的,也极少有通晓、研习因明者,囚明至多也只是少数学者和居士们的“一头热”,而且,随着近年潮逻辑学的总体上不够景气,也波及佛教逻辑,研究者寥寥。
  其次,在佛学界,对因明的研究也不被人们重视,例如,最近出版的两部关于20世纪中国佛学的回顾性著作,叙述面面俱到,独缺因明。各种的佛学丛书之类,也无因明一席之地。自19的年藏汉因明学术交流会以来,又有十几年未开过专题研讨会了,而在各类的中外或国际佛学交流会上,照例也是没有因明的份儿。有些佛学研究者甚至哀叹因明为“死学问”,因明成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二
  一、因明式微的原因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早在60年代,吕辙先生就对唐以后因明衰亡的原因分析指出:(1)(玄类)“译介因明,始终停留在以立破为主的阶段。这就大大限制了此学的范围.并使学者很自然地轻视此学,以为无关宏旨。”(2)“玄类之讲说因明,只限在译场以内,听者的记述注疏也未能即时流传,这多少带有秘传的意味。一般学者不得师承.即难窥其门径。这也便使此学派流传受到了很大的局限。‘’(3)“因明二论的翻译拘于格律,文字比较晦涩。在表面上讲求,有些地方很难得其确所……使人发生一种此学难言的印象,而妨碍了它的流传”。这主要是讲汉传因明在汉地何以失传的原因。
  藏传因明虽然克服了汉传因明上述第1点的局限,但至今仅囿于寺庙的研习,仍带有很强的秘传意味,而且:“已把因明学完全归人内明……那么因明本身不可能再有什么发展了。”
  而从现代学术发展的角度审视,我们是否可以进一步归纳为如下几点:
  1.因明义奥,读解为难。难在一是经典原著难读,有一套独特的术语,二是用例难懂,往往涉及佛教经论和古印度哲学背景。
  2.汉传因明只把因明看作立破论辩工具,故易为僧界所轻,藏传因明完全把因明合于内明,断绝了俗界的研习,二者都走极端,不利于因明的弘扬。
  3.藏传因明自n世纪恰巴曲森提出“摄类”范畴以来,虽经萨迎、格鲁两派的弘发,但到近代似乎很少有新的发雇,而汉传因明始终格守于天主的八门二悟框架内,或者是未能吸取这一千多年来佛教在汉地发展的新鲜内容,或者是未能吸收近现代学术发展的新鲜粗液,呈现出一种老化的态势。
  4.因明人才教育、培养上有问题,汉传佛教教育中,实际上因明学并未能被普遍地列为必修课程,使后继无人;而藏传佛教的学制过长(长达二十多年),所学过于繁琐,也正难以为继,而且二者都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规范教材。
  5.藏传因明所学主要用于辩经,尚有一定的实用性,而汉传因明的作用不明显,与僧侣的日常修行、读经、讲法、应对脱节,侧反多出家人产生了因明无用的误见。
  6.近代以来的因明研究本身较侧重于经论的阐述、介绍,而缺乏开拓创新。
  二、因明需要创新和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展的不蝎动力,也是佛学和因明发展的根本源泉。其实,从佛教发展史上看,佛学和因明都是与时俱进在不断创新中向前发展的。
  按照窥基《大疏》所言‘劫初足目”只是“创标真似”,“爱暨世亲,咸陈轨式。虽纲纪已列。而幽致未分。故使宾主对扬,犹疑立破之则”,然后才有陈那“覃思研精,作因明正理门论。”从印度古因明到新因明,陈那改五支式为三支式,又以因三相对应,初步形成了因明的演绎逻辑体系。陈那弟子天主把其中的论辩逻辑思想简约为“八门二悟”,从而形成了汉传因明的传统。而另一弟子法称则把陈那《集量论》中的归敬颂扩展成为“成量品”完成了因明的彻底佛学化。藏传因明直接师承了法称及法称后学,但又有创新,宗喀巴融因明和内明为一体,使因明成为成佛的必由阶梯。恰巴曲森把因明义理归结为十八类范畴,开创了藏传因明“摄类”辩论的新特色。中观应成派则从“只破不立”的立场出发,大大发展和形成了因明的应成论式。一部因明传播、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革新、创造的历史。近代以来,在因明的研究中,仍然有所创新,例如藏汉因明的对劫比较、用现代逻辑来淦释因明义理等等,但尚未能形成新的突破。
  三、关于因明创新的几点思考
  根据我们的因明研究和教学实践,觉得在因明创新中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关于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汤用彤先生在谈到中国历史上禅宗的创新时,曾指出“无革无以求发展,无因则必失其本真”。’少因明的创新也是如此,创新不是全部推佣重建,历史上存在过的东西,总有它的合理性,比如陈那三支式中的正反论证,即使在现代逻辑高度发展的今天,也仍然具有其论证的合理性。因明的创新只能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要注意保持佛教因明的特色,防止完全世俗化,完全世俗化也就失去了因明存在的理由。
  2.在译解因明经典方面要向纵深开拓。因明的经典是研究因明的依据,也是弘扬因明的根据,新世纪在这方面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例如,陈那因明八论中,仍缺《观三时论》的汉译本,法称因明七论中只有《释景论》和《正理滴论》的汉译本,藏传因明中更有大量的因明著作需要汉译,汉传因明的经典也可作进一步挖掘。近年来,沈剑英又节译了印度古因明的经典《遮罗迎本集》,以及在转释了敦煌藏经中玄奖弟子净眼法师的两篇因明草书写卷。但从总体上看,从事这方面的学者极少,需要国家予以更大力度的支持。
  3.因明仍然是一门独立的佛学科目,要实现新的综合。有一种意见认为,作为逻辑的因明已被现代逻辑所取代,作为知识论的因明则可以归并入内明之中,所以因明不必再独立存在。这种观点是不恰当的。佛家五明本来自于古印度的五明,除了内明之外,其他四明曾经是世俗化的,正如唐代神泰《理门述记》所云:“自古九十五种外道,大、小绪乘,各制因明。”有些“明”从来就是世俗的,在现代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都已分化为各门具体学科,也许已不必在佛学中另立,如工巧明、医方明等。但因明却是佛家的不同于世俗学科的一门学问,虽然在藏传因明中力求融因明与内明为一体,这也只是讲因明的佛学化,而不是取消它相对独立的学科地位,藏地仍称其为“量学”,分为心理和因理论两部分,以别于其他佛学科目。现代的藏传因明仍然把因明和内明并列为成佛必修学科:“因明与中观智慧之双眼”,“中观与因明都是为了调伏众生的分别心,遣除众生的业障,而从胜义与世俗两个不同侧面所立的善说,都是甘露妙法”。,而因明一些内容,特别是逻辑、知识论、论辩术的许多内容仍然是世俗学科和一般佛教义理所不能归并的。例如,佛教逻辑中的一个“除宗有法”就已经使逻辑界争论不休,佛教逻辑并不能完全化归为现代逻辑。同样,因明的知识论也是集大乘佛教知识论之大全,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在新的时代里,因明仍然有其存在的理由。因明最初是逻辑、知识论、论辩术等的共生体,在其历史发展中,随着研究的深人,其内容发生了分化,例如汉传因明主要承续了逻辑思想,而藏传因明则分为“因理论”和“心理论”两大块,前者是论辩逻辑,后者是知识论。我们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历史发展、分化的基础上实行新的综合,实现新的突破。
  4.吸收佛教发展中的新鲜经验和现代科学的成果,实现因明的全面创新。例如,在逻辑方面,已有美国齐思贻和中国巫寿康用数理逻辑诊释因明论式,又有台湾的水月法师曾从宗密的《禅源诊》中探讨主张“不立文字”禅宗的因明论,并探讨了夭台宗义理中的逻辑思想。‘乡其实,我们的思路还可以打开一些,不局限于形式逻辑,而且进一步从辩证逻辑、语言逻辑的角度进行总结,如沈剑英先生对于《大疏》六因语用结构的阐发,而龙树和“八不中道”说,《坛经》的“三十六对”都是辩证思维的典范,都可以纳人因明体系中来。
  又如,在知识论上,佛教历来十分重视直观、直觉的作用,佛家的现量论中有感性直观(如五根现量),又有理性直观(瑜伽现量),既有外感觉,又有内感觉(自证现量),这些都需要重新梳理,使其获得更为科学的形态。直觉和潜意识的问题是当今世界学术的热点和难点,而禅宗的“顿悟”说中有极丰富的材料,也应该发掘和吸收到因明知识论中来。
  再如论辩学,禅宗的机锋应对,佛门高僧的讲经说法中都有无数精华,都应该吸收进因明甲,使因明的论辩学进一步扩充为演讲学和弘法技巧学。
  5一加强因明的应用性和通俗性。因明的应用性主要体现在对僧侣的作用,因明要成为学法的重要认识渠道,读经的辅助工具,提供讲经弘法的方法,并成为僧侣日常应对的逻辑、语言工具。要编写通俗的白话文的因明入门书,用例上减少深奥佛理的例子,要使僧俗大众都能读懂,并会简单应用。总之是要能读、能懂、能用。
  6.因明要改变.研究须领先。僧侣要成为因明研习的中坚,呼吁佛学院要普遍设置因明课程,佛教界要加快培养因明人才,资助因明研究项目,支持因明的创新和复兴是指日可待的。
  (作者姚南强,华东师范大学政法系教授。)
  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4期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如何用因明逻辑去证明有前后世
下一篇:现量总说略有三种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