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安乐集》讲记 第六十一集
慈法法师
[安乐集讲记] [点击:2411]   [手机版]
背景色

安乐集讲记

第六十一集

录音记录:如本

道绰禅师《安乐集》的学习继续进行。

这段文字一个是讲传承,再一个讲诸三昧。四类三昧普摄一切三昧。常立三昧——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如《般舟经》所摄;一行三昧,《文殊师利般若经》所摄,常坐一心存念彼佛功德的三昧修持;半行半坐华严三昧,供养礼赞围绕作诸功德;非坐非行三昧,所谓的一切处时,若众生三业现前——若意业、身业、口业,若善业、恶业、无记业现前之时,皆能顺性安住,如是修持,是非坐非行三昧。如是四类三昧普摄一切三昧。

第一、依《华首经》(卷一○意):「佛告坚意菩萨:三昧有二种:一者有一相三昧,二者有众相三昧。一相三昧者:有菩萨闻其世界有其如来现在说法,菩萨取是佛相,以现在前,若坐道场,若转*轮,大众围绕。取如是相,收摄诸根,心不驰散,专念一佛,不舍是缘。如是菩萨于如来相及世界相了达无相。常如是观,如是行,不离是缘。是时佛像即现在前而为说法。菩萨尔时深生恭敬,听受是法,若深若浅,转加尊重。菩萨住是三昧,闻说诸法皆可坏相。闻已受持,从三昧起,能为四众,演说是法。佛告坚意:是名菩萨入一相三昧门。」

《华首经》讲二种三昧:一相三昧,众相三昧是其分说。因为佛说法无有定法,但令众生去除疑惑得自在力,远离诸虚妄造作,以种种众生造作为缘起,爱乐世间有情,令其在现缘中得以就路还家,成就菩提。如是清净法则是十方诸佛所守护,十方诸佛不出于定业,所谓的定业就是但饶益十方众生得见本来是佛之真实功德利益。诸佛所以出现于世,非诸佛需,但众生需求故。这样远离了我、我所的造作与强执,远离了低下心、高尚心这种世间心的侵害。

在我们的这个时代,杂缘炽盛故,偏于正受,多于妄想。因为这个时代亲证于种种如是善巧之有情逐渐减少,妄想杂缘炽盛故,造成众生以轮回为自我业障所守护,业缘守护,延续生命的无明被无明催使而不知。所以世尊授记此时为正法末际。法则常住世,无衰无变,众生取舍有异,是为正末之相。相者在于我们取用罢了。

那么诸三昧的修持亦复如是。若得力三昧,若被妄想无明所催使,皆是我们不同的若知、若不知的选择,知者得自在力,不知者被无明业流暗流所推动驱使,多有苦难。苦者,不知故;苦者不能主动自由地运用生命,多被侵害,所谓侵害就是被诸妄想业缘所压抑、所扭曲,多生谄曲,谄曲不实故。

我们有幸接触到阿弥陀佛清净圆满果德的回施,有机遇在迦叶尊者的脚下来交流、实践、观察自心,有机遇在佛的无碍的光明温养下,滋养自己的法身,坦露自己本具的藏性,都是不可思议的福德胜因。如是胜因感招实是旷劫以来,缘始于当下,展现于未来,那我们若作这样清净抉择是因三昧的正受发起,若能发起,那我们在一切时处,三业之中,都能如法的,清晰地来运用自己未来的生命,做一个利益世间、饶益有情的佛心的守护者、佛智的传播者、悲悯的摄化者。此人非是他人,就是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善知识们都应该这样做,应该这样选择知见,应该这样择法。若不如是,无明业流也必然使我们的生命荡于三界,不能自制。这是我们诸位善知识需要善观察的。

我们还依文字,有一个条理性的可依从的法则。120页。

菩萨尔时深生恭敬,听受是法,若深若浅,转加尊重。菩萨住是三昧,闻说诸法皆可坏相。闻已受持,从三昧起,能为四众,演说是法。佛告坚意:是名菩萨入一相三昧门。」

菩萨尔时深生恭敬,听受是法,若深、若浅,转加尊重。菩萨住是三昧,闻说诸法皆可坏相。

我们所有听法、说法、实践佛法、乃至成就佛法,在传播、实践、闻法、修证过程中,都不可离开世尊之法印。以前一些善知识说法之时,一般先说于印契,令众生不失于法的依止,而得到如法的观察思维,而不是以自己的妄想或者是自己设置的种种的心智、高低大小之心智来思维。

所谓的诸法皆可坏相是平等相,也是真实相,也是功德藏所安住。

闻已受持,从三昧起,能为四众演说是法。

在佛教中,法无自性,一切法无我、苦、空、无常,这是法印所印契故。不管是哪一乘教言,是必守、必护、必用之法则,若离此是为外道说。因为我们是佛子故,所以要依从佛的教言法印,依法说法,依法行持,依法修证。

佛告坚意,是名菩萨入一相三昧门。

念佛法门的修持中,才有这样的教言,不假我们去增减,我们这样实践就行了。过去说依法而修,依教而行,是为佛法的修行者、传播者、实践者,也是成就者。就在现前的这一念中,能具足如是功德利益,无有前后际,可以延续于众生自以为前后际之相,令众生爱乐,免去诸苦。若在种种苦难中,就是离开了佛陀的教言,离开了佛陀的法印。

 第二依《文殊般若》(卷下意)明一行三昧者:「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一行三昧?佛言:一行三昧者:若善男子、善女人,应在空闲处,舍诸乱意,随佛方所,端身正向,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念无休息。即是念中,能见过、现、未来三世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即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是名菩萨一行三昧。」
  

第二、依《文殊般若》明一行三昧者

一行三昧是一相三昧之续。就像我们有五停心方有四念处之正受,若无有五停心修持直接入四念处是比丘行法。所谓比丘行法者,出于世间;世间者,贪、嗔、痴、慢、疑未有停止造作故,是为在家人,是为白衣,是为无师僧依止者、无法依止者,是为邪慢人。若舍欲出家,依止种种圣教清净守护,有四念处安住,能普利于世间。五停心之后若修四念处,就十分容易得力。过去世尊在世之时,闻四念处而言下证果者,若一日、二日、三日,如是经行思维证得阿罗汉果者比比皆是。就是说他们能如法的、简单明确的、恭敬地去守护、实践,远离了无始以来所有的善、恶、无记、高低、凡圣的侵害,一时归入自性畅明而得寂灭之乐。所谓的“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清净地无有后有造作,入寂灭海,与诸佛同坐解脱床,以此因缘就是所谓的总相智中,也就是一切智中,(编注:【三智】《 佛学大词典 》(一)指大智度论卷八十四释三慧品所说之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一切智,即了知一切诸法总相之智。总相即空相。此智乃声闻、缘觉之智。(二)道种智,又作道种慧、道相智。即了知一切诸法别相之智。别相即种种差别之道法。此智乃菩萨之智。(三)一切种智,又作一切相智。即通达总相与别相之智,即佛智。天台家认为,此三智为空、假、中三观所成,即一切智为空观所成,道种智为假观所成,一切种智为中观所成。)安住于入诸佛功德。虽然不具方便,已得大解脱。

《文殊师利般若经》,明一行三昧是一相三昧之续。续者,依次第而言。若法依次第说,若无次第说。无次第说,但依总相普摄一切法则,延续一切法则,而不离于根本清净功德。

我们知道菩萨已行种种道种智,有世俗方便,出世方便,以种种分别善巧,令众生归入无分别根本守护,何以故呢?其种种差别中实无分别,无生故,但是因缘说种种所现,无有高下故。在《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多作此言,末世有情多堕之説。我遇到一些法师、善知识在这个地方交流,就是说我法最高、我法最上、我法最不可思议,如是之人是为外道心智。何以故呢?有众生相故、有慢相故、有自我高尚故。龙树菩萨就这样的言说作了很广泛的提示。希望大家有机遇能接触《大智度论》,就100卷,要是有因缘了可以细细去审视。因为龙树菩萨是八宗所尊崇的祖师,也是他方古佛以佐释迦之教,来我们阎浮提施教的一位大善知识。在印度有许多的龙树寺,把龙树菩萨的这些教言能回施末世有情,令其解脱。有时间可以看一看,因为我们心中还有高低、还有凡圣之时,造作尚未停止,分别的劳作尚未休息,还有苦难之说,如此苦难多会污染众生心源,令众生惑乱。那么一行三昧就远离此说,但以平等回施。

明一行三昧者,时文殊师利白佛言

文殊师利是如是誓愿的守护者。“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守护者。 “嗡阿惹(日阿合音)巴札那地”(文殊心咒),他的心智本来就是如是平等智慧、无造作智慧、无生之智,广泛回施众生,令众生以此安住故,是为智慧守护者。若是有前后际守护,就是有施教之说,此人尚是施教实践,不为一行,不为一相。相续法则。

世尊,云何名为一行三昧,佛言,一行三昧者,若善男子、善女人,应在空闲处,舍诸乱意

乱意者,善恶意、凡圣意、是非意、高低意,乃至无量无边对待意,多是不净意。如是不净意中,所谓乱意者说。

随佛方所,端身正向,不取相貌,系心一佛

这里面有许多很直感的言辞,“随佛方所,端身正向”。前面是“取于方所”,后面是“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唯有实践者知,唯有顺教者可以守护,非是用我们的理解来延续他。若作解者就是所谓的乱意自恼啊!末世有情,习法无力者,多以妄想指导自己修持,而不能正语正受。所谓正受者,如来之名号本身如是,所以教言实践亦复如是,不增减于此。

专称名字,念无休息

“无休息”是怎么个说法呢?我们现在这个寺院,有人在念“南无阿弥陀佛”,若乱意念,若专一念,那么在一声佛号念下去的过程中,我们就观察到其本质无异,但在无异之中,有净意受,有染意受——染意受呢,就是多在杂乱意中得见自性;若净意受呢,多在专注中而得到正受。如此正受呢,皆是不可思议的利益。如是有净受、染受二法,这种法则就是所谓的一相多相之说,一行多行之说,也有回归说,也有所谓的返相说,我们说有真如门,有生灭门、有慈悲门、有智慧门,在种种门中,皆是法之方便说教,令我们可依可从故。所以在过去教下要判门所设立,令所对机有情各有择法。虽无一法可立,令众生循门而入,就路还家。

这让我们来实践这个法则,若无实践无力评判。末世有情有一个比较弱的地方,不知者不言不知之而强知,不知者不知之是为实修——此类不是高低说,他是很安乐的,我不知虽是无知,但了晓自性亦得安乐修证;若不知强说知之,多有委屈与狂妄、骄慢之心。

在我们这个时代,一切法无碍之人多有显说。要是随顺传承力依法守护,可以与其他杂缘接引归向而守清净心智;若处处通达呢,是佛是世尊。那你说这个时代有没有如释迦佛、弥勒佛住世之功德呢?理事亲证之善巧者呢?世尊有授记——我是抉择随顺的——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弥勒佛降世,人寿八万四千岁,高48米,那时弥勒佛是亲具,理事圆融,理事一如,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之四种善巧亲证功德。这是佛所亲记。一切菩萨、诸大善知识、诸佛世尊应现于世,各现增减,无以圆满相住世故。我们所谓的凡愚有情所得见因缘中,就是共业所见,别业中不谈。何以故呢?也有不退转大菩萨、他方古佛住世,虽然在我们这个地方示现人身,已在无量诸佛国,游历自在,教化众生,不起本座,也不舍此身。这样的菩萨我不敢评判,我只能说如此土世尊所授记说这个共业之相,这样我们比较如实安住,远离虚妄。但你说我有如是广大境界,乃与诸佛刹土现诸佛身、菩萨身、贤圣身,亦在转*轮施教,那不是我评判的事情。因为在我们这个阎浮提乃至娑婆世界,已有无量不退转菩萨以种种身相、种种业缘、种种说教、种种业相表现来安住于佛法真实利益中,令众生有佛法之正机,这不是评判说。

专称名字,念无休息。即是念中能见过、现、未来三世诸佛。

何以称“三世诸佛”呢?令众生有成佛之机故。虽无一佛可成,虽无一法可得,常修善法;虽无一法可成,无一佛可成,常成佛道,利益世间,令众生得以种种法则的安乐,得以依祜。就像这个殿堂一样,十年前没有这个房子,我们现在建立它,这个房子不能说其有,不能说其无,但为饶益现前我等,所以有房舍建立,令我等离风雨之害而得以习法之安住。佛法住世亦复如是,虽无佛可成,建立种种法则,饶益世间有情,令众生得以依祜。遮业风、避业雨,令我们凡愚有情得于安住法则,必成菩提。

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

今天有一位菩萨从外地来谈这个事情,这个菩萨心智脆危,多有怪戾,我说若如是,就像在悬崖上一样,我们迈开一步,就是不可自制之业相,若摔死,若残疾,不知业风何以打量;若我们在安稳处,退居安稳处,我们可以自在运用此生命,可以把握现在的生命,抉择自己的未来意向,会运用现在之意向,我们得以自在力。若我们能时刻地、如实地、真诚地对待自己的生命与意向,那我们的果报必然抉择于当下,真实真诚的当下,虔诚抉择于当下,而非以观察或迷失于当下。

大家在这个地方念佛,习法、安居,是我们一个抉择的机遇。为什么要说抉择呢?往往人的谄曲心、高低心、乃至说不实心,总在自己生命中幽暗地徘徊着。一旦决定,人像站在大地上一样,沉稳、安乐;若不然就像风筝一样,在空中虚无的飘荡着,不知道是高是低,期盼于高就放高一点,但不知道什么(时候)绳子会不会断掉,如果断掉不知道飘荡于何处。那我们真正能站立在大地上呢,自得大地的安乐,(虽)业风吹拂,使得我们的生命像花朵一样开放,或者说得以芬芳的喜悦与安乐。要不然我们的生命就会被狂风暴雨、业风暴雨摧毁。在行持中,我们要知道诸佛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那我们在这个世间就会得到安住,就会如实地守护自己的每一个心愿,在无量无边的业相中,如佛世尊一样地守护着受用,利益着世间。

即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是名菩萨一行三昧。

这个无二心智抉择是为真诚,是为恭敬,是为佛子。若深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在种种差别中无染无著,爱乐世间,与有情若做同事、若做爱语、若做饶益、若做布施,咸是因缘所现,所谓的三檀悉被故(编注:财布施者、无畏布施者、法布施者是为三檀布施或三檀悉被),做一个世间的布施者。

第三、依《涅槃经》佛言:若人但能至心常修念佛三昧者。十方诸佛恒见此人,如现在前。是故《涅槃经》(北本卷一八、南本卷一六意)云:「佛告迦叶菩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常能至心专念佛者,若在山林,若在聚落,若昼若夜,若坐若卧,诸佛世尊,常见此人,如现目前,恒与此人,而住受施。」

第三、依《涅槃经》,佛言,若人但能至心常修念佛三昧者,

若说无法可得,有情则无有善根增长之机。若说有善根增长,怕大家迷失平衡之心。所以在本具圆满功德之中,运用种种差别,随顺诸佛,于无差别中得以无量自在力安住故。每一个有情啊,象一根草,我们都不能代替它的住世;象一股风,我们不能代替它的因缘,每个众生亦复如是,各以绝待处而安住,诸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故。每一个有情处在这个世间,每一个业相在这个世间所有的表相都是具足的、清净的、圆满的。但因为骄慢、分别、执著故,各相争夺侵害而产生浊恶世间。诸位善知识在念佛中,善自观察,善自运用。

十方诸佛恒见此人,如现在前。是故《涅槃经》云,佛告迦叶菩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常能至心专念佛者,若在山林,若在聚落,若昼、若夜,若坐、若卧,诸佛、世尊常见此人,如现目前。恒与此人而住受施。

为什么要有这样的激励呢?我们在未成佛道前,不离于诸佛报德摄化,此非是卑劣心,但是佛之平等摄护故。诸佛功德犹如长者之喻,诸长者是诸佛正功德,财富无量、威德无量,但回施众生,令众生得以一如之运用,此为无有高下!而诸佛亲证圆满报德非是高,众生在无明业相中流转非是低。我们来随顺诸佛的报德,运用广大神通善巧智慧福德之力、庄严之力,令有情得见得知,如是对比,是无分别中善巧分别,无畏无惧。

那我们作为念佛人,一定会无意识观察、有意识观察、对待观察、无对待观察,我们都会常来观察,常系念于佛,十方诸佛常思此人、常忆此人、念此人、加持此人。像我们一般在忏悔文中都会这样忏悔:“诸佛世尊当慈念我”。要是我们舍离了诸佛世尊的慈念——圆满果德的回施、愿力神通力的摄化,我等必然流转于六道,无有出机,无有增上。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比喻,说凡夫有情犹如鱼籽,像鱼卵一样,母鱼若不回顾,其卵必坏。鱼与蛤蟆是卵生的,它们把籽产出来以后,就到处游啊,寻找觅食,但它不能忘记鱼籽所在的地方,要存念它,要游回来再来照顾它,如鸡抱卵是一样的。若存念一失,其卵必坏,不能成新生命故。那我们一些众生习法亦复如是,从凡夫有情一直到菩萨摩诃萨,皆不离诸佛如是回顾与眷恋,若不然无以成就菩提。在这一个法则上,还是希望大家有一个正观察思维,这样就远离骄慢与侵害,所谓侵害就是虚妄的自我自大,丢失广大的法义。

滴水迎海,是为不枯。那我们以自己现前一念回入到诸佛无尽清净刹海功德中,我们就不会有畏惧未来的业相与因缘,不碍再作,无始以来的一切虚妄造作,若不平等、若高低、若凡圣,这种怖畏、对干枯的畏惧都会彻底的舍离。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心念就像一滴水一样,随时都会被风、日、业流令其干枯,滴水还海是为方便。忆佛念佛亦复如是,有此不可思议功德,诸佛对我们存念犹如大海纳水一样。

恒与此人而住受施。受与施二法,我们怎么来如是观察,我们清晰时、颠倒时,若有记、若无记,我们在这个地方善自观察。象这段文字,我感觉我们平时要多去念诵,多去观察,多去随顺念佛思维——念佛的报德思维、念佛的愿力思维、神通力思维,一定不要以自己的知见思维。我们自己的知见可以无限度的使我们生起狂躁与沉沦。无量劫以来,我们虚妄业造作了无量的颠倒、生灭的世间。极乐世界称为此土无衰无变,令众生归于安住故。

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明天接着学习。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安乐集》讲记 第六十二集
下一篇:《安乐集》讲记 第六十集

 道绰《安乐集》的净土思想(许抗生) 论《安乐集》的净土思想
 论《安乐集》的净土思想(业露华) 《安乐集》白话译注 目录 前言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一大门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二大门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三大门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四大门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五大门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六大门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七大门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八大门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九大门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十大门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十一大门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十二大门
 道绰《安乐集》探略(正澄法师) 「末法」与「净土念佛得度」考 --由道绰《安乐集》衍生的重要观念之检..
 净宗二祖道绰和《安乐集》(冯巧英) 《安乐集》讲记(全集)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