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般若
 
[创巴仁波切] [点击:4519]   [手机版]
背景色

般若

  下一度是般若度或“智慧”度。传统上是用一把能断诸惑的双刃利剑来象征般若。如果缺了般若,菩萨即使已圆成其余五度,也不算完全。佛经中说,其余五度犹如流入般若大海的五条河。经中还说,轮王率领四种不同的军队去作战;若无轮王领导,四军便失方向。换言之,般若是智慧、是布施等善行都要进入和融入的基本模式。般若能突破那些对布施、持戒等菩萨行所作概念化的解释。菩萨的行为虽能有条不紊、正确无误,但是如果没有般若,没有断诸疑惑之剑,则其行为根本不是真正超然。所以说般若是智慧,是无所不见之眼,完全不同于“我”之总是监视着自己做事。
  菩萨将监视者或“我”转化成般若度。“般(pra)”的意思是“殊胜”,“若(jna)”的意思是“智慧”,所以般若即是殊胜的智慧,圆满、准确、无境不照的智慧。执着“彼”“此”之识一破,二种般若即生,那就是能知的实相般若和能见的观照般若。
  实相般若处理烦恼,它突破矛盾的情绪——我们对自己的态度——而揭露我们的实相;观照般若超越我们对世间的根本偏见,它如实地去看情况。因此,观照般若让我们能尽量平衡地处理情况。只要是有一点点分别“彼”“此”之倾向的觉知,就是般若突破的对象。此即为何说般若是双刃利剑;它不仅斩“此”方,也斩“彼”方。菩萨不再有分别“彼”“此”的烦恼。他只是高视阔步,走过情况,无须回头核对什么。故说所有六度都是相互依存的。
  问:您是否认为禅定就是注意自己当下所为,或是留心?
  答:列为第五度的禅定,就是觉知或留心。但是禅定度或任何一度,决不能离般若而独立。般若使得觉知的修行完全改观,将它转化为不只是一心专注某一事物。有了般若,禅定即成为对你所处之整个环境的觉知。它也产生精确与开放,所以你时时留心,觉知自己所走的每一步,觉知自己的一举一动。同时,这种精确,这种单纯,还发展成对整个情况的全面觉知。是故,禅定不是沉思某一事物,而是觉悟整个情况,以及体验事件的简纯。禅定所修的不仅是觉知,因为你若仅修觉知,你就不能发挥出扩大修行所必需的根本智,以致觉知的对象不能不换来换去。
  发展般若犹如学习走路。你可能须先发展对单一事物的觉知,然后再发展对二、三、四、五、六乃至更多事物的觉知。但最后,如果你要想走好,那就必须学习把你的觉知扩大到涵盖你所处的整个环境,以致你能对同一情况中的事事物物有合为一体的全面觉知。若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不专注任何事物,如是始能觉知所有事物。
  问:如果你与他人不和,难以相处,你怎么办?
  答:如果你很想沟通——沟通也是布施——那么你就必须运用般若或智慧找出不能沟通的原因。或许你的沟通是单向沟通,或许你不愿听对方讲,或许你因极想沟通而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沟通上,这是非常激烈的作法,会让对方吃不消,会让对方没有反过来向你沟通的余地。当然你完全是出于善意,但我们必须仔细看看整个情况,不能只是热心地把什么东西丢给对方。我们也要学习从对方的观点去看。基本上,我们必须提供某种空间和敞开的心境,意欲说服对方采纳我们的想法,是一种很难抗拒的冲动;这种冲动,我们常有。但我们必须小心慎防,以免让我们的沟通变得太霸道,而唯一避免的方法即是学习如何提供空间和敞开的心境。
  问:是什么使得我们弃欲?
  答:发现真理,发现此一冷酷的事实:除非你不再想要成为什么,你就不能成为菩萨。这可不是跟自己玩游戏,你非得放下不可,你必须真正敞开和放下。一旦你瞥见放下会怎样,你便得到鼓励而想更上层楼,更进一步。一旦你略微看到一点觉悟的心境,哪怕只是瞬间一瞥,你就会极想努力修道。接着,你也领悟到,要想走得更远,必须完全放弃走的念头。菩萨道分为十地和五道。到了最后一道的结尾或第十地时,你会突然瞥见自己即将产生觉悟的心境,即将与觉悟的心境一拍即合。但就在此时,你却被什么拉了回来。你随即了悟,你之所以被拉回来,只是因为你还没放下那必须放下的有为努力。这就是灭欲的金刚喻定。
  问:在日常生活中,不介意是跟厌倦连在一起的。如果你像菩萨那样不介意,你会成为植物吗?
  答:不介意不是说变成了石头或死气沉沉的人,活力仍在。但在介意者的眼中,如果我们有欲望或怒火而不将其发泄出来,却要保持冷静;如果我们不将自己的活力化为行动,我们便会感到沮丧、受骗和窒息。这是单方面对活力的看法。
  活力根本不是仅表现于破坏或占有。有的活力跟爱憎完全无关。这些活力是精确之能、清明之能、透视情况之能,还有不断生起的智能,可惜我们不让自己去善加体验。我们老是把活力看成破坏或占有。其实并不止此。你若真能如实与现实接触,便不会有感到无聊的时候。活力时时发出火花,超越无明和憨直的单向道。
  问:我们怎么知道活力如何运用及用在何处?
  答:由于你把情况看得很清楚,比以前清楚得多;由于你如实去看情况,所以你知道活力如何运用和用在何处。从前你是把自己对现实的看法强行加在生活上,而未如实看事物。如今此障一除,你就看到实情了。于是你乃能正确、充分地跟情况沟通。你根本无须强迫自己去做什么。你与情况不停地交往,不停地共舞。这种关系有如太阳的照耀和植物的生长。太阳没想造就植物;植物只是反应阳光,其生长情况的发展,纯出自然。
  问:自然?
  答:自然。因为自然,所以准确,就像太阳令植物生长的那种情形.非常科学,丝毫不差。你的动作之所以能变得精准,就是因为自然。
  问:情况有没有需要侵略行为的时候?
  答:我不认为有,因为侵略通常是与自卫有关。如果情况有其现实性和精确性,它就决不会失控,你也就无须控制它,无须自卫了。
  问:我是在想基督把兑换银钱之人赶出圣殿之事。
  答:我不认为那是侵略行为;那是非常漂亮的诚实行为。基督之所以如此,是因他看准了当时的情况;他并没有监视自己,也没想要成为英雄。我们需要那种行为。
  问:我们在平静、无为、来者不拒的心态,与有为、分别的心态之间,怎样过渡?
  答:我想,主要是看法的迥异。其实,我不认为我们所过的日常生活像我们通常所想的那样精准、灵敏。事实上,我们全然是迷惑的,因为我们不一次做一件事。我们做的是一件事,心里想的却是许许多多其他的事,使得我们的心很不清明。我们对日常生活的态度应该彻底改变。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让那真能如实去看事物的根本智出头。根本智初现之时,可能相当模糊,隐隐约约,比起迷惑之暗,只是一点微光。但当此智活动起来而更加锐利时,初现时的那种模糊便被推开而终归消散。
  问:如实去看事物,不须要了解能观与所观吗?
  答:不需要。这是有趣的一点。你总得在没有立场的情况中才能如实去看事物。如实去看事物,须要跳一下,而你只能从无起跳处跳此“一跳”。如果你从某处去看,你就会感到有距离和有看者。所以你只能在没有立场的情况中去看事物。这跟你不能品尝自己的舌头一样。想想看。
  问:您说只有在没有立场的情况中才能如实去看事物。可是佛经里却谈渡河去彼岸。能否请您对这一点加以说明?
  答:这是一件似非而是的事,就像无起跳之处而跳一样。佛经里的确讲到渡河去彼岸,但只有在你终于了悟没有彼岸时,你才真抵彼岸。换言之,我们旅行至“许诺之地”或彼岸,而到达后却发现自己本来就一直在那儿,从未离开过。这是非常似非而是的。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空性
下一篇: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禅定

 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引言 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修道上的唯物
 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放下 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上师
 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灌顶 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自欺
 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难行之道 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敞开之道
 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幽默感 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我”的发展
 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六道 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四谛
 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菩萨道 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布施
 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持戒 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忍辱
 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精进 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禅定
 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空性 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般若与慈悲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