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第十五章 最后一年
 
[亲近释迦牟尼佛·从巴利藏经看佛陀的一生] [点击:3962]   [手机版]
背景色

∣第十五章∣最后一年

引言
 
 本章记述的是世尊生涯的最后一年,以及他入般涅槃的详尽过程。其中我们可看到,世尊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里,反覆地教导僧团,嘱咐他们和合敬长,以法为依归,并提出七不退法、四大教法等具体可行的方针。本章不仅记述世尊在入般涅槃前,如同常人般为各种病痛折磨,以及所受到来自人天的礼遇。还有他虽然在一方面规定如何处理自己的遗体,在另一方面,却一再地强调对他的最高礼敬是奉持他的教导。
 本章也收录了在佛教史上颇有争议的一些事件,特别是有关世尊在食用金匠之子准达供养的碎猪肉后,身患重病的情节。有人从世尊食毕,即令准达将所余之碎肉掘洞掩埋,并说除他本人再无他人可消化此食上,找到世尊实际上是受到毒害的根据。从诸多典籍中,读者可以找到对这一事件种种不同的解释,但值得牢记的是,世尊本人在事后对准达的赞扬与肯定。
 身为世尊多年的侍者,阿难达尊者毫无疑问地在佛教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世尊的最后历程中,阿难达一如既往地起着请教与转达佛意的作用,但其中发生的几个事件,却成了马哈咖沙巴尊者乃至后人谴责阿难达的理由。这包括世尊示意阿难达,可应阿难达之请住世一劫,而阿难达却不解其意,毫无反应;世尊在讲到小小戒可舍,阿难达却不问其详,以至后人无据可寻;世尊在病中口渴,请阿难达到河中打水,他却以河水浑浊,一拒又拒等佛教史上着名的典故。
 最后应当提请读者注意的是,世尊在提出四大教法时所作出的忠告。亦即辨别佛法真伪的唯一依据,是它的内容而非讲法者的名誉与地位。此外,世尊明确地宣告他所说之法毫无隐密保留,无有未宣的秘法。这点在后世的佛教发展中,特别值得我们谨记于心。
 
 
 叙述者:下面所叙述的事件,全都发生在世尊入般涅槃的一年之内,除了他的两位上首弟子的过世,其余所有的事件都记载于同一部经里。事件的时间顺序在经藏中一般是难以推断的,但在这部经里才变得十分明显。
使国家兴盛而不衰的七不退法
 阿难达: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王舍城灵鹫山,那时,阿迦答沙都王急于讨伐瓦基人。他说:「我将灭掉这些具大神通、大威力的瓦基人,毁灭他们,将他们彻底消灭。」
 阿迦答沙都王于是对摩羯陀国的大臣婆罗门禹舍说:「来,婆罗门!到世尊处,说:『世尊!马嘎塔国王阿迦答沙都韦提希子,头面顶礼世尊之足,问候您是否无病、无恙,身体健康强壮,生活安乐。』然后再说:『世尊!马嘎塔国王阿迦答沙都韦提希子,急于讨伐瓦基人,他说:『「我将灭掉这些具大神通、大威力的瓦基人,毁灭他们,将他们彻底消灭。」』你仔细注意他的回答,然后回来禀报,诸如来从不妄语。」
  「是的,大王!」禹舍答道。之后,他令人备上几辆豪华的马车,登上其中一辆,从王舍城向灵鹫山驶去,直至车道终止处,他下车步行至世尊所在处。礼敬世尊后,坐于一旁。坐定后,便转达国王的口信。
 世尊对站在身后摇扇的阿难达尊者说:「阿难达!你可听说瓦基人常集会、多参与集会?」
 「他们确实是如此,世尊!」
 「阿难达!只要他们确实是如此,便可兴盛而不衰。你可听说他们集会时相互和睦,起立时相互和睦,履行瓦基人之义务时相互和睦;他们是否避免制立未立之法,或废弃已立之法,并按古制的法规行事;他们是否尊重、恭敬、礼遇、爱戴瓦基的长者,听从他们的教导;他们是否不奸淫、诱拐宗族的妇女、童女;他们是否尊重、恭敬、礼遇、奉持瓦基城乡各处的塔庙,不使迄今为止的香火祭祀中断;跋耆人否提供阿拉汉合法的保护、守护、卫护,以使未来到此地的阿拉汉愿意前来,而已住于当地的阿拉汉能安乐而住?」
 「他们确实是如此,世尊!」
 「只要他们确实是如此,便可兴盛而不衰。」
 世尊于是对禹舍说:「我住在韦沙离的沙兰它它庙时,传授了瓦基人七不退法。只要此七不退法存在于瓦基人之间,且他们善奉行此七不退法,那么瓦基人便可兴盛而不衰。」
 此话说毕,禹舍评论道:「苟答马大师!若瓦基人能保持其中的一条,便可兴盛而不衰。那么,若他们保持了所有的七条,那么情况又将是如何呢?确实地,苟答马大师!阿迦答沙都王不可能在战场上征服瓦基人,除非他收买他们,并在他们中间播下不和的种子。苟答马大师!我们要告辞了。我们很忙,还有许多事情要处理。」
 「婆罗门!时间到了,悉听尊便。」(D.16;A.7:20)
使僧团兴盛而不衰的七不退法
 禹舍心满意足。他欢喜世尊的话,起身致谢后,动身离去。他一离去,世尊就对阿难达说:「阿难达!将王舍城附近的比库召集到讲堂。」
 「是的,世尊!」他答道。召集大众后,他通报世尊。世尊即从座起,来到讲堂,坐于已事先备好的座位。对诸比库说: 「诸比库!我今教导你七不退法,善谛听我所说。」
 「是的,世尊!」他们答道。
 世尊说:「只要诸比库时常集会、多参与集会;只要他们集会时相互和睦,相互和睦地提升、履行僧团成员的义务;只要他们避免制定未立之戒,或废弃已立之戒,并能持守已立之戒;只要他们能尊重、恭敬、礼遇、爱戴富于经验的、僧腊教长,身为僧团之父与僧团导师的诸长老比库,听从他们的忠告;只要他们在导致生死轮回的渴爱生起时,不为其所支配;只要他们乐住于阿兰若;只要他们自身能保持正念,以致未前来之同梵行善友愿意前来,已前来之同梵行善友得安乐而住,他们便可兴盛而不衰。
 「又有其他七不退法:只要诸比库不喜、不欣、不耽乐于俗务;不喜爱闲谈;不爱好睡眠;不喜爱社交;只要他们不生恶欲,不陷于恶欲;只要他们不交恶友,不为恶友所制;只要他们在修道上不会因得微小的世间成就,便知足不前而半途而废,他们便可兴盛而不衰。
 
 「又有其他七不退法:只要诸比库具信心、有惭、有愧、多闻、精进、正念、有慧,他们便可兴盛而不衰。
 「又有其他七不退法:只要诸比库修习正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与舍觉支,他们便可兴盛而不衰。
 「又有其他七不退法:只要诸比库能增长无常想、无我想、不净想、过患想、舍贪想、离贪想、灭贪想,他们便可兴盛而不衰。(D.16;A.7:20)
 
 「有六不退法:只要诸比库当众或私下对待同梵行者,在身、语、意业上都能充满慈爱;只要他们能公平无私地与同梵行之持戒者分享如法取得之物,乃至钵中之食;只要诸比库与同梵行者当众或私下都能守持清净戒,其戒行不坏、不破、不污、不杂,令人解脱,为智者所称叹,未曲解(戒法),增益修定;只要诸比库持导致脱离(轮回)之圣见,以及导致自业所招之苦究竟坏灭之圣见,他们便可兴盛而不衰。
 「只要在诸比库中,坚持与教导这些不退法,他们便可兴盛而不衰。」(D.16)
佛陀劝修戒、定、慧
 世尊住在王舍城灵鹫山时,他时常对诸比库说如是法要: 「此是戒,此是定,此是慧。修习戒成就,则定有大利益、大果报;修习定成就,则慧有大利益、大果报;修习慧成就,则心完全由欲漏、有漏、见漏与无明漏等之诸漏解脱。」
 世尊在王舍城随意地住上一段时间后,对阿难达尊者说:
 「来,阿难达!让我们前去庵摩罗树园。」
 「是的,世尊!」阿难达尊者答道。之后,世尊与诸比库同行至庵摩罗树园。到达之后,住在庵摩罗树园的王邸之中。
 世尊住在那里时,时常对诸比库说如是法要:「此是戒,此是定,此是慧。修习戒成就,则定有大利益、大果报;修习定成就,则慧有大利益、大果报;修习慧成就,则心完全由欲漏、有漏、见漏与无明漏等之诸漏解脱。」
 佛在庵摩罗树园随意地住上一段时间后,对阿难达尊者说: 「来,阿难达!让我们前去那烂陀。」
 「是的,世尊!「阿难达答道。之后,世尊与诸比库同行至那烂陀。到达之后,住在那烂陀的婆婆利芒果园中。(D.16)
三世诸佛的成就
那时,沙利子尊者来到世尊处,说到:「世尊!我深信于此:于过去、未来与现在,没有任何沙门、婆罗门比世尊在觉悟上更有成就。」
 「沙利子!此语甚大,如狮子吼,其声甚大。那么你可曾以你之心了知所有过去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的心,而知:『此是他们的戒,此是他们的定,此是他们的慧,此是他们所住之成就,此是他们所获的解脱?』
 「不,世尊!」
 「你是否能以相同的方式了知所有未来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的心?」
 「不,世尊!」
 「那么,你是否能以相同方式了知我——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之心?」
 「不,世尊!」
 「那么,你如何可以作如此大言,发如是之狮子吼呢?」
 「世尊!我不曾以心了知过去、未来与现在应供、等正觉者的心,但我却对正法有这样的信心。设有一国王,于边界的城市,建筑深壕、高墙、堡垒,只留一门。国王派一位聪明贤能的守门人,阻挡不识者,而放行所识者;又曾亲自环城巡视,未见缝隙、洞孔,可容猫窜越。他因而知一切众生,凡其身大小若超过某尺寸者,欲出入其城,必经此门。同样地,世尊!我对正法有这样的确定。所有过去的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舍弃能使智慧变弱的五盖,令心善住于四念处,他们如实修习修持七觉支而成就无上之等正觉。所有未来的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亦复如是。现在的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亦复如是。」(D.16;S.47:12)
无戒者的过患与持戒者的利益
 世尊住在那烂陀的婆婆利芒果园时,时常对诸比库说如是法要:「此是戒,此是定,此是慧。修习戒成就,则定有大利益、大果报;修习定成就,则慧有大利益、大果报;修习慧成就,则心完全由欲漏、有漏、见漏与无明漏等之诸漏解脱。」
 世尊在那烂陀随意地住上一段时间后,对阿难达尊者说: 「来,阿难达!让我们前去波吒利村。」
 「是的,世尊!」阿难达尊者答道。之后,世尊与诸比库同行至波吒利村。
 在波吒利村的信众听说:「看来世尊已来到波吒利村。」他们前来拜见世尊,敬礼后,坐于一旁。如此作后,他们说:「请世尊纳受一休息堂。」世尊沉默同意。见世尊同意接受,他们由座而起,敬礼后,右绕而去,至休息堂。他们将休息堂搭上顶盖,于堂内铺设诸敷具,安置水瓶,并悬挂油灯。之后,他们告知世尊所作之事,并补充说,「现在悉听尊便。」
 世尊着下衣,持钵与大衣,来到休息堂。洗脚后进入堂内,靠近中央柱面东而坐。诸比库也在洗脚后入休息堂,靠近西壁,绕世尊面东而坐。波吒利村的信众,洗脚后也入休息堂,靠近东壁,向世尊面西而坐。这时,佛对波吒利村的信众说:
 「居士们!犯戒的无戒者招致五种过患。哪五种?一者,无戒者因放逸而穷困。二者,恶名远播。三者,在大众中,无论是在刹帝利、婆罗门、白衣或沙门之间,他总缺少自信,需要信心。四者,在死时恼乱不安。五者于身坏命终之后,堕入恶生、恶趣、苦趣,乃至地狱之中。
 「但圆满戒律的持戒者获得五种利益。哪五种?一者,持清净戒者因精进而获大财富。二者,善名远播。三者,在大众中,无论是在刹帝利、婆罗门、白衣或沙门之间,他总具信心。四者,在死时心不恼乱。五者,于身坏命终之后,得生善趣,乃至天界。」
然后,世尊用了夜晚的大部分时间教示、劝导、激励、鼓舞波吒利村的信众。在散会前,又说到:「居士们,夜色已深,悉听尊便。」
 「是的,世尊!」他们答道,从座而起,敬礼之后,右绕而去。他们离开不久,世尊走进一间静室。(D.16;Ud.8:6;Vin.Mv.6:28)
智者已渡越彼岸
 那时,马嘎塔的两位大臣须尼陀与禹舍正在波吒利村修筑城塞,以防瓦基人的入侵。时有数以千计的天人,在田野出没。其中有神力的天人说服有神力的国王与大臣,在他们的出没处筑城;次等的天人则说服次等的国王与大臣,在他们的出没处筑城;而低劣的天人则说服低劣的国王与大臣,在他们的出没处筑城。以胜过常人的清净天眼,世尊看到那些天人。夜将尽,天将破晓之时,世尊起身,向阿难达尊者问到:「阿难达!是谁在波吒利村修筑城塞?」「世尊!是须尼陀与禹舍在修筑城塞。」
 「他们所作如同与三十三天的天人商议一般。」世尊说到,并说出他的天眼所见。他又补充说:「在所有圣者经常往来与贸易中心里,波吒厘子城将是其中之最,犹如开封之珍宝袋。此城面临三种危险——火、水与纠纷。」
 须尼陀与禹舍到世尊处,并邀请他次日应供。用食结束,当世尊食毕,放下钵后,他们两人敷座于下位,坐于一旁。世尊以偈为他们祝愿:
 
 智者于所居之处,必先供养有德人,
 因其以自律过活,既而供奉地祇神,
 对地祇礼敬尊重,彼等还以慈相待。
 地祇对智者之心,犹如母爱于稚子,
 若人为神所钟爱,其所见者皆吉祥。
 
 然后,世尊从座起身离去。但须尼陀与禹舍却在后跟随世尊,他们思惟:「世尊离开所经之门,将名之为『苟答马门』;他涉渡恒河之河津,将名之为『苟答马河津』。」于是,世尊离开所经之门于是称为「苟答马门」。但世尊到恒河边时,正逢河水泛滥,滩上河水溢满,连乌鸦都可以从中饮水。要渡河的人有的在寻找船只,或寻找浮舟,或绑制竹筏。那时,在如力士屈伸臂之顷间,世尊与比库众从恒河的此岸消失,而立于彼岸。世尊看到那些要渡河的人在寻找船只、浮舟或绑制竹筏。了知其中的意义,不禁发出如下的感叹:
 
 欲渡高涨之河者,或筑桥或寻浅处,
 彼等绑制竹筏时,智者已渡越彼岸。
 (D.16;Ud.8:6;Vin.Mv.6:28)
洞察四谛,断除有爱
 那时,世尊对阿难达尊者说到:「来,阿难达!让我们前去拘利村。」
 「是的,世尊!」阿难达尊者答道。之后,世尊与诸比库同行至拘利村。住拘利村时,世尊告诉诸比库:「诸比库!因未通晓、洞察四谛,你我方流转于此漫长生死之路。是哪四谛?为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一旦通晓,洞察以上四谛,即断除有爱,有爱既除,便可不再受生。」
 世尊住在拘利村时,时常对诸比库说如是法要:「此是戒,此是定,此是慧。修习戒成就,则定有大利益、大果报;修习定成就,则慧有大利益、大果报;修习慧成就,则心完全由欲漏、有漏、见漏与无明漏等之诸漏解脱。」(D.16;Vin.Mv.6:29)
诸比库、居士命终投生何处
 世尊在拘利村随意地住上一段时间后,对阿难达尊者说: 「来,阿难达!让我们前去那提迦村。」
 「是的,世尊!」阿难达尊者答道。之后,世尊与诸比库同行至那提迦村。到达之后,住在繁耆迦精舍。
 那时,阿难达尊者到世尊处,说到:「世尊!现有比库沙罗死在那提迦村,他去到何处,投生为何?又有比库尼难达、居士苏达答(Sudatta)多、女居士善生、居士卡具陀、迦陵伽、尼迦吒、迦提沙跋、赌达、山赌达、婆头楼与苏婆头楼——俱死在那提迦村,他们去到何处,投生为何?」
 「阿难达!沙罗比库由现法自知作证,以诸漏尽,而住于无漏心解脱、慧解脱。难达比库尼断除五下分结,即时生于上界,当于该处得证涅槃,不再回到欲界受生。居士苏达答(Sudatta)多断除三结,令贪、嗔、痴薄弱,成为一来者,他将于欲界再受生一次,即得苦灭。女居士善生断除三结,成为入流者,不再堕恶趣,已得不坏净信,趋向于觉悟。居士卡具陀、迦陵伽、尼迦吒、迦提沙跋、赌达、山赌达、婆头楼与苏婆头楼,以及其余五十位居士俱已成为不还果者。又有九十位居士成为一来者。又逾五百位居士成为入流者。
 「人本不免一死,但若每有人死,你便来问我,这将令如来疲烦。所以我今授你一法,名为『法镜』,圣弟子即可据此预期各自之未来:『我将不堕地狱道、畜生道、饿鬼道,不生恶趣。我为入流者,不再堕恶趣,已得不坏净信,且趋向于觉悟。』
 「所述之『法镜』是什么呢?若弟子对佛陀具足正阿拉汉『世尊是阿拉汉、等正觉者、明行具足者、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又对法具足正信:『法是由世尊善说;自见(其效用于当下可见);无时的(其报迅速不拖延);来见的(任何人皆能亲尝其味);引导的(领人向前);智者各自证知。』又对僧团具足正信:『世尊的弟子是善行道的、正直行道的、真理行道的、正当行道的、即四双八辈之世尊的弟子,是供养者、可供奉者、可施者、可恭敬合掌者,是世间无上的福田。』他是圣者所爱之圆满持戒者,其戒行不坏、不破、不污、不杂,令人解脱,为智者所称叹,未曲解(戒法),增益修定。此为『法镜』,圣弟子即可据此预期各自之未来:『我将不堕地狱道、畜生道、饿鬼道,不生恶趣。我为入流者,不再堕恶趣,已得不坏净信,且趋向于觉悟。』」
 世尊住在那提迦村的繁耆迦精舍时,时常对诸比库说如是法要:「此是戒,此是定,此是慧。修习戒成就,则定有大利益、大果报;修习定成就,则慧有大利益、大果报;修习慧成就,则心完全由欲漏、有漏、见漏与无明漏等之诸漏解脱。」(D.16)
比库当正念、正知而住
 世尊在那提迦村随意地住上一段时间后,对阿难达尊者说: 「来,阿难达!让我们前往韦沙离。」
 「是的,世尊!」阿难达尊者答道。之后,世尊与诸比库同行至韦沙离,到达之后,住于庵婆波梨林。在林中世尊告诉诸比库:「诸比库!比库当正念正知而住,这是我们对你们的教示。比库当如何正念而住?比库安住于身,随观身体,热忱、正知、正念,去除对世间的贪欲与忧恼。安住于受,随观感受,热忱、正知、正念,去除对世间的贪欲与忧恼。安住于心,随观心识,热忱、正知、正念,去除对世间的贪欲与忧恼。安住于法,随观诸法,热忱、正知、正念,去除对世间的贪欲与忧恼。又比库当如何正知?比库行往与归来时,于前瞻与旁观时,于屈伸肢体时,于着三衣与持钵时,于吃、喝、嚼、尝时,于大小便利时,于行、住、坐、卧、醒、语、默时,皆以正知而行。比库当正念、正知而住,这是我们对你们的教示。」(D.16;参D.22)
 
 
 
庵婆波梨献园林
 那时,妓女庵婆波梨听到世尊已抵达韦沙离,并住在她的芒果园。她备有数辆豪华的马车,登上其中一辆,从韦沙离朝芒果园驶去,直到车道尽头,之后便下车步行至世尊处。敬礼世尊后,坐于一旁。坐定后,世尊说法,以教示、劝导、激励、鼓舞她。尔后,她对他说:「世尊!请世尊与比库众明日接受我请食。」世尊默然同意,她从座而起,敬礼之后,右绕而去。
 然而。韦沙离的离车族人也听说世尊住在庵婆波梨的芒果园中,他们备有数辆豪华的马车,登上马车,驶出韦沙离城。其中有的蓝色装扮,蓝色彩绘,着蓝衣,佩戴蓝色饰品;有的是黄色装扮,黄色彩绘,着黄衣,佩戴黄色饰品;有的是红色装扮,红色彩绘,着红衣,佩戴红色饰品;有的是白色装扮,白色彩绘,着白衣,佩戴白色饰品。
 妓女庵婆波梨在路上迎面撞上这群年经的离车人,轴对轴、轮对轮、轭对轭。他们对她说:「喂!庵婆波梨!你为何在路上与年轻的离车人迎面相撞,轴对轴、轮对轮、轭对轭?」
 「公子们!我刚才邀请以世尊为首的比库众明日接受我请食。」
 「喂!庵婆波梨!将此请食让与我们,给你十万金。」
 「公子们!即使以韦沙离所有的土地予我,我也不愿出让明日的请食。」
 于是,这些离车人不禁弹指说:「噢!此芒果女占了我们的上风,此芒果女以智得胜。」
 他们驱车至庵婆波梨林,世尊看见他们从远处来,他对诸比库说:「让那些未曾见过三十三天诸天人的比库观察这群离车人,让他们观察这群离车人,让他们想像三十三天诸天人恰如这群离车人。」
 离车族人驱车至车道尽头,下车步行至世尊处。敬礼后,坐于一旁。世尊说法,以教示、劝导、激励、鼓舞他们。然后,他们对他说:「世尊!请与比库众明日接受我们请食。」
 「离车人!我已接受了妓女庵婆波梨明日的请食。」
 于是,这些离车人不禁弹指说:「噢!此芒果女占了我们的上风,此芒果女以智得胜。」
 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十分欢喜世尊的教导,从座而起,右绕而去。
 是夜过后,妓女庵婆波梨在自己园中准备好各种丰盛的食物,并特别向世尊通报:「时间已到,食物已备。」
 当世尊食毕,放下钵后,庵婆波梨取下座,坐于一旁。她说:「世尊!我将此芒果园献给以世尊为首的比库众。」世尊接受了园地,为她说法教示之后,起座离去。
 世尊住在韦沙离庵婆波梨园时,时常对诸比库说如是法要: 「此是戒,此是定,此是慧。修习戒成就,则定有大利益、大果报;修习定成就,则慧有大利益、大果报;修习慧成就,则心完全由欲漏、有漏、见漏与无明漏等之诸漏解脱。」(D.16;Vin.Mv.6:30)
以自为洲,以自为依处
世尊在韦沙离随意地住上一段时间后,对阿难达尊者说:「来,阿难达!让我们前去竹林村。」
 「是的,世尊!」阿难达尊者答道。之后,佛与诸比库同行至竹林村。在竹林村时,他告诉诸比库:「来,诸比库!到韦沙离附近你的亲友与相识、友好者之处度过雨安居,我将在竹林村度过雨安居。」
 「是的,世尊!」他们答道,动身离去并依嘱行事。
 世尊在雨安居的住所安顿下来后,为重病及剧痛所袭,几乎致命。他以正念、正知忍受着病痛,而无呻吟。此时,他思惟: 「在未告诉侍者,未与比库众告别之前,我不宜入般涅槃。我何不用意志抑制此病,以延长寿命?」他如此做后就病愈了。
 世尊病愈后,从病房出来,坐于精舍后面备好之座上。阿难达尊者来到世尊处,说到:「世尊!我一向惯于见到世尊安稳与健康。今世尊身体有恙,我感到浑身惶惧,四面不明,不辨诸法。但是,世尊!我仅以世尊在未向比库众宣说遗教之前,是不会入般涅槃的想法聊慰己心。」
 「阿难达!但是,僧团对我还有何期望?我所授之法,于内于外并无区别:此处并无老师私藏手中的秘宝。若有人如是思惟: 『我统领僧团』或『僧团全依赖于我』,他才会向僧团宣说遗教,但如来不作是想。那么他又如何对僧团宣说遗教呢?阿难达!我已衰老,年已八十,譬如一部老车,须有他物之助,方能前行,如来之身,也须他物之助,方能度日。如今,如来之身只有在不作意一切相,灭尽各种感受,住于具足无相心三味时,才得安稳。所以,阿难达!你们每人应以自为洲,以自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比库当如何行之?比库安住于身,随观身体,热忱、正知、正念,去除对世间的贪欲与忧恼。安住于受,随观感受……安住于心,随观心识……安住于法,随观诸法,热忱、正知、正念,去除对世间的贪欲与忧恼。于今时或我入灭之后,若有人以自为洲,以自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则于勤学者中,是我最上之比库。」(D.16;S.47:9)
沙利子与马哈摩嘎喇那先入般涅槃
 注译者:在经藏中,虽然并未明确地指出时间,但好像世尊是在这时去访沙瓦提城,并在那里听到他的两位上首弟子的死讯。
 
 阿难达:一时,佛在沙瓦提城祗树给孤独园。那时,沙利子尊者在马嘎塔那罗聚落身患重病,苦痛不堪,准达沙马内拉为其侍者。因病痛在身,沙利子尊者入般涅槃。准达沙马内拉携沙利子尊者的衣与钵,来到沙瓦提城揭达林给孤独园阿难达尊者处。敬礼之后,说到:「尊者!沙利子尊者已入般涅槃,此是他的衣、钵。」
 「朋友,准达!此信息当禀报世尊,我们应去见世尊并禀报此事,让我们前去禀报。」
 「是的,尊者!」准达沙马内拉答道。他们一同来到世尊处,敬礼后,坐于一旁,阿难达尊者说:「世尊!准达沙马内拉告诉我沙利子尊者已入般涅槃,此是他的衣、钵。世尊!听到此讯,我感到浑身惶惧,四面不明,不辨诸法。」
 「为什么?阿难达!你认为他入般涅槃后,他的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或解脱知见蕴是否也随之消逝?」
 「不是的,世尊!我但想他如何帮助同梵行者,劝谏、提供信息、教示、劝导、激励、鼓舞他们;如何诲人以法,孜孜不倦。我们忆念沙利子尊者是如何在法上助长、滋养、帮助我们。」
 「阿难达!难道我不曾告诉你,与一切亲爱、所爱者终有别离、离散、分离之日?凡有所生、所为、有为、有灭坏之法者,岂能不灭?实无可能。譬如根深柢固之大树,其大枝先断落,同样地,稳固坚牢之僧团,有沙利子入般涅槃。凡有所生、所为、有为、有坏灭之法者,岂能不灭?实无可能。以自为洲,以自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S.47:13)
 
 一时,世尊与诸比库在瓦基国恒河畔之郁伽支罗城。那时,沙利子与马哈摩嘎喇那入般涅槃不久。那时,世尊露地而坐,比库众四面围绕。世尊环视静默的比库众后,告诉他们:「在我看来,这次集会仿佛很空虚。沙利子与马哈摩嘎喇那入般涅槃之后,在我看来,这样的集会仿佛很空虚。而今到处都没有人可寻找并说:『沙利子与马哈摩嘎喇那住在此。』过去诸世尊、应供、正等觉着,每一位皆有与沙利子与马哈摩嘎喇那等齐的一双弟子,未来诸世尊也是如此。他们两者在众弟子中是稀有者,是未曾有者,他们是如何验证大师的教导,遵循教诫,是如何为僧团珍爱、尊重、恭敬与敬爱。他们两者于如来是稀有者,是未曾有者,当这样的一双弟子入般涅槃时,他既不忧愁,亦不悲恼。凡有所生、所为、有为、有灭坏之法者,岂能不灭?实无可能。」(S.47:14)
 
阿难达未请佛住世
 一日清晨,世尊着下衣,持钵与大衣,入韦沙离乞食,在韦沙离游行乞食已,食后归来,对阿难达尊者说:「阿难达!带着座具,让我们今天一同到遮婆罗庙去。」
 「是的,世尊!」阿难达答道,拿起座具,跟随世尊身后,去到遮婆罗庙。世尊坐于备好之座上,阿难达敬礼后,坐于一旁。世尊说:「韦沙离为悦人之处,忧园庙、瞿昙庙、七聚庙、多子庙、娑罗庙、遮婆罗庙,亦皆为悦人之处。任何人修习、多修习四神足,以其为工具,以其为基础,建立、稳固、保持它,便可随其所欲住寿一劫或一劫以上。阿难达!如来已修习四神足,可随其所欲住寿一劫或一劫以上。」
 虽然世尊说出如此清楚明确的暗示,但阿难达尊者却无法了解。他的心因为被恶魔所覆蔽,所以并未向世尊恳求:「世尊!请世尊住寿一劫,请善逝住寿一劫,以利乐众生、慈悯世间、安乐人天。」世尊又第二次、第三次说同样的话,阿难达尊者之心仍受恶魔所覆蔽。世尊于是对阿难达尊者说:「阿难达!你可离去,悉听尊便。」
 「是的,世尊!」他答道。从座而起,敬礼世尊后,右绕而去,坐于附近的树下。(D.16;A.8:70;Ud.6:1)
恶魔请佛陀入灭
 阿难达尊者刚离去不久,恶魔便来到世尊处,立于一旁,说到:「请世尊现在入般涅槃,请善逝现在入般涅槃,现正为世尊入般涅槃之时。世尊曾如是说:『恶魔!我将不入般涅槃,直到我的弟子——比库、比库尼、近事男、近事女,变得有智慧、守戒律、具信心、多闻;直到他们善忆持法,修行正法,依真道修,于法中行;直到他们从各自的老师学习后,开始宣说、教导、证明、确立、揭示、解释与论议法;直到他们能以正理驳倒生起的非难争论,并教导妙法。』而今上述所有皆已成就,请世尊现在就入般涅槃。世尊又曾如是说:『恶魔!我将不入般涅槃,直到梵行成就、繁荣、广布、广为人知;直到它被人们所彻底践行。』而今上述所有皆已成就,请世尊现在就入般涅槃。」
 此话说完,世尊回答:「恶魔!你可以安心了,如来不久即将入般涅槃。三个月以后,如来即将入般涅槃。」
 世尊是时在遮婆罗庙,正念、正知,放舍求生之念。当他如此做时,大地震动,其势恐怖,令人毛发直竖,天鼓回响不已。了知其中的意义,世尊不禁发出如下的感叹:
 
 智者放舍求生念
 不论有量或无量,
 其心内摄且欢喜
 弃我犹如卸甲胄。(D.16;A.8:70;Ud.6:1)
大地震动的原因
 阿难达想到:「真是稀有啊!真是不可思议啊!大地震动,其势恐怖,令人毛发直竖,天鼓回响不已。以何因缘大地震动?」
 他到世尊处,敬礼后,坐于一旁,然后向世尊问起这场地震。 「阿难达!大地震动有八种原因。哪八种?大地依水而住,水依风而住,风依空而住。时有巨风吹起(强大力量的移动);风吹水动;水动则地动,这是第一种原因。复次,有神通、心得自在的沙门或婆罗门,或具大神通、大威力的天神,仅修地想而少修水想时,则使地摇动、震动与颤动,这是第二种原因。复次,若有菩萨,正念、正知,离都西答天,入母胎中,则地摇动、震动与颤动,这是第三种原因。复次,若有菩萨,正念、正知,由母胎出,降生于世,则地摇动……这是第四种原因。复次,当如来证无上等正觉时,则地摇动……这是第五种原因。复次,当如来转无上*轮时,则地摇动……这是第六种原因。复次,当如来正念、正知,放舍求生之念,则地摇动……这是第七种原因。复次,当如来于无余涅槃界入般涅槃时,则地摇动……这是第八种原因。」(D.16;A.8:70;Ud.6:1)
阿难达三次请求佛陀住世而遭拒
 「阿难达!往昔我成就正觉,在伍卢韦喇村尼连禅河边牧羊人之榕树下时,恶魔来对我说:『请世尊现在就入般涅槃。』随后世尊讲述了他与魔王之间的对话,之后他说:「阿难达!如来今天在遮婆罗庙,正念、正知,放舍求生之念。」
 听到此言,阿难达尊者说:「世尊!请世尊住寿一劫,请善逝住寿一劫,以利乐众生、慈悯世间、安乐人天。」
 「够了,阿难达!别恳请如来,现在非恳请如来之时。」
 阿难达第二次提出相同的请求,但得到相同的回答。在第三次时请求,世尊说:
 「阿难达!你对如来所成的正觉有信心吗?」
 「有,世尊!」
 「既然如此,又为何三度请求如来呢?」
 「世尊!我由世尊口中听闻并学到:『任何人修习、多修习四神足,以其为工具,以其为基础,建立、稳固、保持它,便可随其所欲住寿一劫或一劫以上。』」
 「你对此有信心吗?」
 「有,世尊!」
 「如此,阿难达!这是你的恶作、你的罪过。虽然如来说出如此清楚明确的暗示,但你却无法了解。你未恳求世尊,请世尊住寿一劫,以利益并安乐人天。你若如此恳求,如来将拒绝你二次,第三次时他将接受。因此,阿难达!这是你的恶作、你的罪过。往昔我在王舍城灵鹫山时,也曾告诉你:『阿难达!王舍城是悦人之处,灵鹫山是悦人之处。任何人修习、多修习四神足……便可随其所欲住寿一劫或一劫以上。阿难达!如来已修习四神足,可随其所欲住寿一劫或一劫以上。』虽然如来说出如此清楚明显的暗示,但你却无法了解。你未恳求世尊:『世尊!请世尊住寿一劫,请善逝住寿一劫,以利乐众生、慈悯世间、安乐人天。』你若如此恳求,如来将拒绝你二次,第三次时他将接受。因此,阿难达!这是你的恶作、你的罪过。又,往昔我在王舍城榕树园……在盗贼谷……在毗婆罗山……在七叶窟……在仙人山黑石窟……在寒林之萨婆桑提迦岩……在温泉园中……在迦兰陀竹林园……在耆婆的芒果园……在曼直林之鹿园……;往昔我亦在韦沙离的忧园庙……在瞿昙庙……在七聚庙……在多子庙……在沙罗庙……又,今天在此遮婆罗庙……阿难达!与一切亲爱、所爱者终有别离、离散、分离之日,凡有所生、所为、有为、有灭坏之法者,岂能不灭?实无可能。如来已弃舍、弃除、舍离、舍断、放下与出离求生之念,如来已明确地宣布:『如来不久即将入般涅槃,三个月后,如来即将入般涅槃。』如来已不可能收回此语。阿难达!让我们前往大林的重阁讲堂。」
 「是的,世尊!」阿难达尊者答道,到达后,世尊对阿难达尊者说:「阿难达!召集在韦沙离一带的比库到讲堂集合。」
 阿难达尊者如嘱召集比库,在比库聚集后,他通报世尊。世尊来到讲堂,在备好的座位上入座。他对诸比库说:
 「诸比库!我已教导你们所证知之法,你们当善理解、修习、多修习,令此梵行长续久住;你们当为利乐众生、慈愍世间、安乐人天而修行。所修之法为何?即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与八正道。我已教导你们所证知之法,你们当善理解……为安乐人天而修行。」
 世尊于是对诸比库如是说:「诸比库!我向你们宣说此语:『诸行的本质是皆归衰灭。你们当精进,以圆满成就,如来不久将入般涅槃。』世尊如是说后,善逝如是说后,大师又说:
 
 我命已成熟,我寿已减少;
 舍汝等我住,独归我自己。
 诸比库精勤,正念持净戒,
 正思心等待,已善守护心。
 精勤住法戒,舍离生流转,
 以使苦止息。(D.16;参A.4:1)
 
 
 
 
佛陀最后一次回顾韦沙离
 那时,世尊于清晨着下衣,持钵与大衣,到韦沙离乞食。在韦沙离游行乞食,食后归来途中,他如同大象般转过身来,回顾韦沙离。然后,他对阿难达尊者说:「阿难达!这是如来最后一次见韦沙离。来,阿难达!让我们前往犍荼村。」
 「是的,世尊!」阿难达尊者答道。之后,世尊与诸比库同行至犍荼村。在犍荼村时,世尊如是告诉诸比库:「诸比库!因不知、未洞察四种法,我与你们如是长久于流转轮回。哪四种法?即圣者之戒、圣者之定、圣者之慧与圣者之解脱。但若得知并洞察此四种法,则断尽有欲,灭尽导有之渴爱,而永不再生。」(D.16;参A.4:1)
诸比库当忆持四大教法
 世尊在犍荼村时,时常对诸比库说如是法要:「此是戒,此是定,此是慧。修习戒成就,则定有大利益、大果报;修习定成就,则慧有大利益、大果报;修习慧成就,则心完全由欲漏、有漏、见漏与无明漏等之诸漏解脱。」
 佛在犍荼村随意地住了一段时间后,对阿难达说:「来,阿难达!让我们前往象村。」
 「是的,世尊!」阿难达尊者答道。之后,世尊与诸比库同行至象村。
 类似地,他又访问了庵婆罗村和阎浮村。他在阎浮村随意地住上一段时间后,对阿难达说:「来,阿难达!让我们前往负弥城。」
 「是的,世尊!」阿难达尊者答道。之后,世尊与诸比库同行至负弥城。到达之后,住在负弥城中的阿难达庙中。在那里,他对诸比库说:「诸比库!我今教授你们四大教法。谛听!善思念我所说法。」
 「是的,世尊!」他们答道。世尊接着说:「诸比库!有比库说:『我从世尊口中亲自听闻: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大师所教。』又有比库说:『某处有僧团,诸长老与耆德居住其中,我从该僧团处亲自听闻,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大师所教。』又有比库说:『某处有众长老比库,为多闻,善知其承传,善忆持律,善忆持戒者,我从那些长老处亲自听闻,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大师所教。』又有比库说:『某处有一长老比库,为多闻,善知其承传,善忆持律,善忆持戒者,我从该长老处亲自听闻,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大师所教。』
 「对此比库之所说,不应赞叹、不应排拒,并无赞叹或排拒,而当善理解其辞句,或以律藏印证它,或以经藏确认它。若无法从律藏中获得印证,或从经藏中得到确认,则当作此结论: 『这些话绝对不是世尊所说,是该比库,或该比库僧团,或该长老们,或该长老的误解。』你们当依之予以拒绝。若此言能从律藏中获得印证,或从经藏中得到确认,则当作此结论:『这些话绝对是世尊所说,该比库,或该比库僧团,或该长老们,或该长老正解无误。』你们当忆持以上四大教法。」(D.16;A.4:180)
 世尊在负弥城阿难达庙时,时常对众比库作如是言:「此是戒,此是定,此是慧。修习戒成就,则定有大利益、大果报;修习定成就,则慧有大利益、大果报;修习慧成就,则心完全由欲漏、有漏、见漏与无明漏等之诸漏解脱。」(D.16)
世尊受准达请食而患病
 佛在负弥城随意地住上一段时间后,对阿难达尊者说:「来,阿难达!让我们前往波婆城。」
 「是的,世尊!」阿难达尊者答道。之后,世尊与诸比库同行至波婆城。到达后,住在波婆城金匠之子准达的芒果园中。
 金匠之子听到世尊住在他的芒果园,便至世尊处,敬礼后,坐于一旁。世尊说法,以教示、劝导、激励、鼓舞他。之后,准达对世尊说:「世尊!请世尊与比库众明日接受我请食。」
 世尊默然同意,准达明白世尊已接受,便起身敬礼世尊后,右绕而去。
 是夜过后,他在家中准备好各种丰盛的食物,以及许多剁碎的猪肉。派人通报:「世尊!时间已到,食物已备。」世尊于清晨着下衣,持钵与大衣,与诸比库一同前往金匠之子准达家。抵达后,坐于备好之座上,然后对准达说:「准达!将你所准备的碎猪肉拿来给我,将其余食品给比库众。」
 「是的,世尊!」准达答道,并依嘱而行。世尊又告诉他: 「准达!如尚有碎猪肉余下,须在地上挖洞埋之。在这诸天、魔与梵天的世界,乃至沙门、婆罗门、国王与臣民的众生界中,除了如来,我不见尚有其他人吃下此肉,而可消化者。」
 「是的,世尊!」准达答道,并将剩余的碎猪肉埋入洞中。之后,到世尊处,敬礼后,坐于一旁。世尊以正教示他后,离座而去。
 世尊在食用金匠之子准达所提供的食物后,便患重症之痢疾,痢血痛极,几乎致命。他以正念、正知忍受着病痛,毫无呻吟。对阿难达尊者说:「来,阿难达!让我们前往古西那拉(Kusinàra,古音译:拘尸那)城。」
 「是的,世尊!」阿难达尊者答道。(D.16;Ud.8:5)
阿难达取水,惊见浑水清
 世尊于途中离开大路,坐在一棵树下,对阿难达尊者说:「阿难达!将我的大衣褶成四叠,铺在地上;我身疲乏,将坐下小憩。」
 「是的,世尊!」阿难达尊者答道。世尊坐于备好之座上,他说:「阿难达!请取些水来,我口渴欲饮。」
 阿难达尊者说:「世尊!有五百车乘方涉水过河,水被车轮所搅,其流不畅,浑浊不清。脚俱多河河滩离此不远,其水澄净、甘美、清凉,其岸平缓宜人。世尊可于彼处饮水,亦可于彼处凉爽手足。」
 世尊第二次要求,得到相同的回答。世尊又第三次说:「阿难达!请取些水来,我口渴欲饮。」
 「是的,世尊!」阿难达尊者答道。他拿了钵,来到河边。水被车轮所搅,其流不畅,浑浊不清。但阿难达尊者一到,河水就立刻变得澄澈清净,他为此而感到惊讶。以钵取水后,回来将发生的事告诉世尊,又补充说:「世尊!请世尊饮此水,请善逝饮此水。」世尊则将其水饮尽。(D.16;Ud.8:5)
车乘、雷雨不扰佛陀
 那时有个末罗族人福贵,是阿罗逻迦罗摩的弟子,正走在古西那拉到波婆城的路上。见世尊坐在树下,他走上前去,敬礼后,坐于一旁,说到:「世尊!真是稀有啊!那些离家而出家者,能如此平静而住,真是不可思议啊!往昔阿罗逻迦罗摩于旅途中,离开大路,白天坐息于树下。那时,有五百车乘通过其附近。其后,有一人随商队车乘之后而行,来到阿罗逻迦罗摩处,问到:『尊者!你可曾见到五百车乘从这里驶过?』——「『朋友!我没有见到。』——那么,尊者!你可听到其车声?』——『朋友!我没有听到。』——『那么,尊者!你刚才睡着了吗?』——『朋友!我并未睡着。』——『那么,尊者!你的意识是清醒的吗?』——『朋友!我的意识清醒。』——『那么,尊者!你既意识清醒又未睡着,却未眼见五百车乘由你身旁驶过,也未耳闻其车声,然而你的大衣上却溅了泥?』——『是的,朋友!』其人于是心想:『真是稀有啊!那些离家而出家者,能如此平静而住,真是不可思议啊!他们意识清醒,不曾入睡,却未眼见五百车乘驶过,也未耳闻其车声。』对阿罗逻迦罗摩表示了极大信心之后,他继续上路。」
 「福贵!你认为如何呢?某人意识清醒,不曾入睡,却未眼见五百车乘驶过,也未耳闻其车声。或另一人意识清醒,不曾入睡,既未眼见倾盆大雨,雷电交加,又未耳闻其声。这两者之间,何者为难?」
 「世尊!若以五百、六百、七百、八百、九百,乃至上千车乘,又何足论?保持意识清醒,不曾入睡,既未眼见倾盆大雨,雷电交加,又未耳闻其声,实为更难。」
 「福贵!我曾住于阿头村一座打榖仓附近。一次逢倾盆大雨,雷电交加,有两个耕夫兄弟、四头牛皆受到雷击而死。有一群人走出阿头村,来察看那丧命的两位兄弟与四头牛。那时,我走出打榖仓,于门前的空地来回经行。有一人自群众中走出,当他向我敬礼后,立于一旁。我问他:『朋友!这群人为何聚集于此?』——『世尊!方才倾盆大雨,雷电交加,有两个耕夫兄弟、四头牛皆受到雷击而死,所以众人群聚于此。但是,世尊!你当时在何处?』——『朋友!我在此处。』——『世尊!你可眼见?』——『朋友!我没有见到。』——『那么,世尊!你可听到其声?』——『朋友!我没有听到。』——『那么,世尊!你刚才睡着了吗?』——『朋友!我并未睡着。』——『那么,世尊!你的意识是清醒的吗?』——『朋友!我的意识清醒。』——『那么,世尊!你既意识清醒又未睡着,却未眼见,又未耳闻倾盆大雨、雷电交加?』——「是的,朋友!」其人于是心想:『真是稀有啊!那些离家而出家者,能如此平静而住,真是不可思议啊!他们意识清醒,不曾入睡,却未眼见,又未耳闻倾盆大雨、雷电交加!」他对我表示了极大的信心,敬礼后,右绕而去。」
 「世尊!让我把对阿罗逻迦罗摩的信心,如随大风而吹去,随激流而漂去。世尊,真是殊胜啊!世尊,真是殊胜啊!……我皈依世尊、皈依法、皈依僧。从今日起,请世尊接受我为尽形寿追随世尊的弟子。」(D.16)
柔绢金色衣失色
 末罗族人福贵于是对某人说:「为我取来两件柔绢金色衣。」
 「是的,尊者!」此人答道,并依嘱作。福贵将之携至世尊处,说到:「世尊!请世尊慈愍我,接受此两件柔绢金色衣。」
 「那么,福贵!你可将其一着于我身,其一着于阿难达身。」
 「是的,世尊!」他答道,并依嘱作。然后,世尊说法,以教示、劝导、激励、鼓舞他。结束后,福贵即从座起,敬礼后,右绕而去。
 他离去后不久,阿难达尊者将那两件柔绢金色衣覆于佛身。如此作时,那灿烂的金色衣似乎失去了它的光芒。阿难达尊者说到: 「世尊,真是稀有啊!世尊的肤色是多么澄澈光明,真是不可思议啊!当我将这两件柔绢金色衣覆于佛身时,那灿烂的金色衣似乎失去了它的光芒。」
 「实为如此,阿难达!实为如此。有两个时机如来的肤色变得特别地澄澈光明,是哪两个时机?一是证得无上正觉的前夕,二是于无余涅槃界入般涅槃的前夕。阿难达!事实上,今晚后夜时分,于末罗国进入古西那拉城的娑罗树林中的娑罗双树下,如来将入般涅槃。」
 「是的,世尊!」阿难达尊者答道。
 然后,世尊与相随的诸比库来到脚俱多河畔,走入河中,沐浴并饮水,出水后走到一个芒果园。在那里世尊对准达尊者说: 「准达!将我的大衣褶成四叠,铺在地上,我身疲乏,今将卧息。」
 「是的,世尊!」准达尊者答道,并依嘱作。决定好醒觉的时间后,世尊采狮子卧姿,右胁而卧,将一腿置于另一腿上,保持正念、正知。准达尊者便坐于世尊前。(D.16)
准达供养佛陀的果报
 世尊对阿难达尊者说:「阿难达!或有人挑拨,使得金匠之子准达生如此悔意:『于你此实非功德,而为过失,准达!世尊于汝处得最后供养,便入般涅槃。』此等悔意,当如是驳之:『于你此实为功德,此非过失,准达!世尊于汝处得最后供养,便入般涅槃。朋友,准达!我亲闻世尊说:有两种供养食,有相等的果报与异熟,比其他的供养食,更为殊胜。哪两种?一是食此供养食后,如来证得无上正觉。二是食此供养食后,如来于无余涅槃界入般涅槃。金匠之子准达已积聚福行,将来必定得长寿、生高贵家、得安乐、得好名闻、得生天上。』他若生任何悔意,当如是驳之。」
 了知其中的意义,世尊不禁发出如下的感叹:
 
 布施者其福必增,自制者则无冤敌,
 善巧者远离诸恶,息贪、嗔、痴而得涅槃。(D.16;Ud.8:5)
百花飘落,向佛陀致敬
 然后,世尊对阿难达尊者说:「来,阿难达!让我们前往希连禅河对岸,末罗国进入古西那拉城的娑罗树林。」
 「是的,世尊!」阿难达尊者答道。之后,世尊与诸比库同行至希连禅河对岸,末罗国进入古西那拉城的娑罗树林。然后,他对阿难达尊者说:「阿难达!请在娑罗双树下为我敷设床坐,使头朝北,我身疲乏,今将卧息。」
 「是的,世尊!」阿难达尊者答道,并依嘱作。世尊采狮子卧姿,右胁而卧,将一腿置于另一腿上,保持正念、正知。
 那时,娑罗双树于非时节而花开累累,其花飘落,缤纷而下,遍覆世尊之身,向世尊致敬。又有曼陀罗花,栴檀香末,从天飘落,缤纷而下,遍覆世尊之身,向世尊致敬。又有妙音、妙歌,于空中演唱,向世尊致敬。
 世尊于是对阿难达尊者说:「阿难达!此娑罗双树于非时节而花开累累,其花飘落,缤纷而下,遍覆世尊之身,向世尊致敬。又有曼陀罗花,栴檀香末,从天飘落,缤纷而下,遍覆世尊身,向世尊致敬。又有妙音、妙歌,于空中演唱,向世尊致敬。然而,这并非恭敬、尊重、尊敬、供养如来的方式。正确的方式应为比库、比库尼、近事男、近事女,安住于法,如法生活,如法而行。在所有的恭敬、尊重、尊敬、供养如来的方式中,以此法供养为最。因此,阿难达!你当如此修习:『我等当安住于法,如法生活,如法而行。』」(D.16)
佛陀将入般涅槃,诸天哀伤
 其时,优波摩尊者站在世尊前,为世尊摇扇。世尊对他说: 「去,比库!勿立于我前。」
 阿难达尊者思惟:「优波摩尊者为世尊侍者时日已久,亲奉持、常近侍世尊。但在这最后时刻,世尊却斥退他说:『去,比库!勿立于我前。』这是什么缘故?」阿难达便问世尊,世尊回答:「阿难达!十方世界众多诸天今皆来此探望如来,于娑罗树园十二由旬内,连马的一毫毛端那点空间也都为诸天所占满。他们正抱怨着:『我等自远处来瞻仰如来,如来、阿拉汉、正自觉者出现世间甚为稀有,今晚后夜,如来将入般涅槃。却有此比库,其身显赫,立于世尊前,遮蔽我们,使我们在最后的一刻,不得瞻仰如来。』诸天如是埋怨,阿难达!」
 「如此,世尊!世尊认为彼等诸天的状态是如何呢?」
 「于虚空界的天人,有地上之俗念者,他们现在或散发而哭,或仰举双臂而哭,或跌坐在地,前后翻滚,高声哭喊:『世尊之般涅槃,何其迅速!善逝之般涅槃,何其迅速!世间之眼目消逝,何其迅速!』于地上的天人,有地上之俗念者,其反应也是如此。但其中有离欲爱尽的天人,他们正念、正知地思惟道: 『诸行无常,凡有所生、所为、有为、有灭坏之法者,岂能不灭?实无可能。』」(D.16)
佛陀的圣迹有四处
 「世尊!以前诸比库在各处雨安居后,都会来见如来。我们由此可见到诸比库,并向其致敬。但世尊入般涅槃之后,我们就无法再如此做了。」
 「阿难达!有个四处所,具信心者前往见之,便能望而生信。哪四处?如来是在此处出生,具信心者若前往见之,便能望而生信。如来是在此处成等正觉,具信心者若前往见之,便能望而生信。如来是在此处转无上*轮,具信心者若前往见之,便能望而生信。如来是在此处于无余涅槃界入般涅槃,具信心者若前往见之,便能望而生信。具信心的比库、比库尼、近事男、近事女会前来此地,并说:『如来是在此处出生』、『如来是在此处成等正觉』、『如来是在此处转无上*轮』、『如来是在此处于无余涅槃界入般涅槃』。那些怀具信心,跋涉去朝礼这些圣迹者,于身怀命终后,当生于善趣,乃至天界。」(D.16)
与女人相处的态度
 「世尊!我们应如何与女人相处?」
 「不要看她们。」
 「世尊!但如果我们看到了呢?」
 「不要对她说话。」
 「但如果她和我们说话呢?」
 「阿难达!要保持正念。」(D.16)
如何处理世尊遗体
 「世尊!我们当如何处理世尊的遗体?」
 「阿难达!别在恭敬供养如来遗体上过费心思,将心放在追求自己的目标上,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精进、热忱,为自己的利益而调伏自我。自有具智慧的刹帝利、婆罗门与居士,他们对如来具足信心,会知道如何供养如来的遗体。」
 「世尊!但人应如何处理世尊的遗体呢?」
 「当按转轮圣王之仪规处理。」
 「世尊,但按转轮圣王之仪规又是如何处理?」
 「他们将遗体以新布裹之,又以叠絮包之,再以新布裹之。如此往复,双层包裹,计五百次。置于有油的铁棺,再将此棺,置于另一槨中。又以诸香木堆砌一柴堆,火化遗体,又在四衢道中筑一塔以为纪念,此是处理转轮圣王遗体之仪规;如来的遗体亦当依照此仪规。又当在四衢道中筑一佛塔以为纪念;凡对佛塔献花、烧香、图绘、礼拜,在其处生信心者,当获得长久的利益与安乐。有四种人,应值得为之造塔。哪四种人?如来、阿拉汉、正自觉者;独觉佛;证阿拉汉如来弟子;转轮圣王。此四种人值得为之造塔的目的为何?许多人生起信心而思惟:『此是如来、阿拉汉、正自觉者之塔』、『此是独觉佛之塔』、『此是证阿拉汉如来弟子之塔』或『此是转轮圣王之塔。』生此信心者,于身怀命终后,当生于善趣,乃至天界。」(D.16)
阿难达的悲伤
 然后,阿难达尊者进入精舍,闩锁门栓,伫立涕泣。他想到: 「我今还是个有学者,尚未成为无学者,慈愍我的老师,却行将入般涅槃!」
 世尊问诸比库:「诸比库,阿难达在哪里?」
 「世尊!他方才进入精舍,闩锁门栓,伫立涕泣。他想到: 『我今还是个有学者,尚未成为无学者,慈愍我的老师,却行将入般涅槃!』」
 世尊对一比库说:「来,比库!到阿难达处,以我之名告诉他说:『朋友,阿难达!老师唤你。』」
 「是的,世尊!」比库答道,到阿难达处,告诉他:「朋友,阿难达!老师唤你。」
 「是的,朋友!」阿难达尊者答道,于是他来到世尊处,敬礼后,立于一旁。世尊对他说:「好了,阿难达!勿再悲伤,勿再忧恼。难道我不曾反复地告诉你与一切亲爱、所爱者终有别离、离散、分离之日?凡有所生、所为、有为、有灭坏之法者,岂能不灭?实无可能。阿难达!长期以来,你一贯以慈爱、利行、安乐、挚诚的身行,毫无保留地侍奉如来,语行与意行也是如此。阿难达!你功德已立,善为精勤,便可尽速解脱诸漏。」
 然后,世尊如是告诉诸比库:「诸比库!过去诸应供、等正觉者,亦有侍者,其奉侍如来,犹如阿难达现今奉侍于我。未来诸应供、等正觉者,亦将有侍者,其奉侍如来,亦如阿难达现今奉侍于我。诸比库!阿难达是智慧者,他了知:『此刻当是比库前来见如来之时;此刻当是比库尼前来见如来之时;此刻当是近事男……近事女前来见如来之时;此刻当是国王、国王的大臣、外道与外道弟子前来见如来之时。』」(D.16)
 
 转轮圣王有四种稀有、不可思议之法。哪四种?若有刹帝利众、婆罗门众、居士众、沙门众,见之即生欢喜;若他说法,众人闻之即生欢喜;若他默而不语,他们则不满足。阿难达也有四种稀有、不可思议之法。哪四种?若有比库众、比库尼众、近事男众、近事女众,见之即生欢喜;若他说法,他们闻之即生欢喜;若他默而不语,他们则不满足。(D.16;A.4:129-30)
佛陀选在古西那拉城入灭
 如是说后,阿难达尊者说:「世尊!请别在这个穷乡僻壤、偏远不便的小镇入般涅槃。今有大城如瞻波城、王舍城、沙瓦提城、娑祇多城、高赏比城与波罗奈城。请世尊在其中之一处入般涅槃,那里有许多地位显赫、信仰如来的刹帝利,婆罗门与居士,他们会恭敬供养世尊的舍利。」
 「别如此说,阿难达!别说:『这个穷乡僻壤、偏远不便的小镇。』往昔曾有大善见王,他是转轮圣王,征服四方,国土安宁,七宝具足。他的京城在古西那拉城,在当时称为拘舍婆提,此城由东向西有十二由旬,由北到南有七由旬。此拘舍婆提京城,宏伟、繁荣、富裕,城中居民稠密,如诸天所谓的阿拉加曼陀王城一般。拘舍婆提京城中有十种声不绝于耳,象声、马声、兵车声、大鼓声、鼓声、琵琶声、歌谣声、钹声、锣声与『吃!饮!尝』之吆喝声。」(D,16,17)
  「阿难达!去古西那拉城,对城里的末罗族人说:『婆私吒等!今晚后夜时分,如来将入般涅槃。快来!婆私吒,快前来!免生后悔:如来在我们的城乡入般涅槃,而我们在最后一刻未去见如来。』」
 「是的,世尊!」阿难达尊者答道,他着下衣,持钵与大衣,由一位比库随同进入古西那拉城。那时,古西那拉城的末罗族人正聚集会堂商议众事。阿难达尊者入其会堂,对众宣布:「婆私吒等!今晚后夜时分,如来将入般涅槃。快来!婆私吒,快前来!免生后悔:『如来在我们的城乡入般涅槃,而我们在最后一刻未去见如来。』」
 听到阿难达尊者的话,古西那拉城末罗族的青年、少女与妇女,皆感到绝望、惊愕,陷于悲伤之中,有些人或散发而哭,或仰举双臂而哭,或跌坐在地,前后翻滚,高声哭喊:「世尊之般涅槃,何其迅速!善逝之般涅槃,何其迅速!世间之眼目消逝,何其迅速!」
 怀着绝望、惊愕,陷于悲伤之中,末罗族的青年、少女与妇女一同来到末罗国进入古西那拉城的娑罗树林,他们找到阿难达尊者。阿难达尊者于是思惟:「我若令古西那拉城的末罗族人一一敬礼世尊,恐怕未结束,天就亮了。我何不令每一家族派一代表来敬礼世尊,并向世尊宣报:『世尊!末罗族人某某,同其子女、妻子、仆役与朋友,顶礼世尊之足。』」他便如此作。初夜末竟,人们对世尊敬礼完毕。(D.16)
 
须跋陀成为佛陀最后的弟子
 然而,有位游方沙门须跋陀正暂住在古西那拉城,他听到: 「今晚后夜时分,沙门苟答马将入般涅槃。」然后思惟:「久闻游方沙门的长老与老师们说,如来、阿拉汉、正自觉者出现世间,甚为稀有。今夜后夜时分,沙门苟答马将入般涅槃。我心中有疑,但我对沙门苟答马有信心,相信他能善巧为我说法,使我得除此疑。」
 他来到末罗国进入古西那拉城的娑罗树林,到阿难达尊者前,告诉他自己心中的想法,又加上说:「阿难达大师!唯愿我得见沙门苟答马。」
 阿难达尊者说到:「够了!朋友,须跋陀!勿烦扰如来,世尊甚为疲倦。」
 游方沙门须跋陀又提出相同的请求,第二次、第三次都得到相同的回答。世尊听到他们的对话,于是对阿难达尊者说:「够了,阿难达!勿阻拦须跋陀,让他来见如来,他之所问,只是为了求知,而非烦扰我,我对他所说的,他将立刻理解。」
 阿难达尊者于是告诉游方沙门须跋陀:「去,朋友,须跋陀!世尊已允你入见。」
 他到世尊处,彼此问候、寒暄后,坐于一旁,然后对世尊说:「大师苟答马!时有诸多沙门、婆罗门,各有信众,各有弟子,为弟子之师,各是有名声、着名的贤者,被许多人认为是圣者,诸如富兰那咖沙巴、末伽梨瞿舍利、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求陀迦旃延、珊阇耶吠罗底子与尼乾陀若提子。他们是否如其所宣称的已证知,或其中没有任何人证知,或其中有人已证知,而有人未证知?」
 「够了,须跋陀!不论他们如其所宣称的已证知,或其中没有任何人证知,或其中有人已证知,而有人未证知,任其为之。我今为你说法,须跋陀!善谛听我所说。」
 「是的,世尊!」他回答道。
 「须跋陀!在任何的法与律中,若无八支圣道者,其处则无第一之沙门果,无第二之沙门果,无第三之沙门果,亦无第四之沙门果。在任何的法与律中,有八支圣道者,其处则有第一之沙门果,有第二之沙门果,有第三之沙门果,亦有第四之沙门果。他人之教,不见诸沙门果。诸比库但能依正道而行,世间便不会缺少阿拉汉
 「须跋陀!
 我岁二十九,出家求善道,
 自出家以来,五十余年逝。
 在此教法外,少分法而行,
 则无沙门果。
 
 「亦无第一之沙门果,无第二之沙门果,无第三之沙门果,亦无第四之沙门果。他人之教,不见诸沙门果。诸比库但能依正道而行,世间便不会缺少阿拉汉
 游方沙门须跋陀于是说到:「真是神妙啊!世尊,真是神妙啊!世尊以不同的方法清楚地阐释法,如扶正倾覆,或能揭露覆藏,或指点迷津,又如于黑暗中提举灯火,令有眼者见色。我要皈依世尊、法与比库众,我愿随世尊出家,受具足戒。」
 「须跋陀!若为其他外道者,愿于此法与律中出家求受具足戒,惯例要有四个月的考验期。四个月之后,若比库众无异议,方可剃度出家受具足戒,成为比库,但我知道在此还是有些例外。」
 「世尊!既然如此,我愿意被考验四年,四年之后,若比库众无异议,他们将让我出家受具足戒,成为比库。」
 但世尊告诉阿难达尊者说:「阿难达!此时让须跋陀出家。」
 「是的,世尊!」阿难达尊者答道。
 游方沙门须跋陀于是对阿难达尊者说:「你得大利益,朋友,阿难达!你得大利益,在大师面前,得以选为继承的弟子。」
 如此游方沙门须跋陀依世尊出家,受具足戒。受戒后不久,他在独住、远离、精进、热忱、自制中,于现法自证、现证,具足无上梵行而住,也就是圣弟子离家而过出家生活的目的。他证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如此,须跋陀尊者成为一位阿拉汉是最后一位世尊亲自度化的弟子。(D.16)
佛陀嘱咐阿难达的几件事
 然后,世尊告诉阿难达尊者:「阿难达!你或许认为:『老师之教言已成往事,我等已不复有老师。』但你不应如此认为,于我灭后,我之前所教的法与律即为你们的老师。直至今日,诸比库均以『朋友』互称,于我灭后,勿再使用。比库中年长者可直呼年少者之名或姓,或是『朋友』;比库中年少者应称年长者为 『大德』或『尊者』。于我灭后,僧团如有此意,小小戒可以舍。于我灭后,于阐那(古音译:车匿)比库当加重其惩罚。」
 「那么,世尊,其惩罚当如何加重呢?」
 「不论阐那比库有何欲求,不论他有何言词,比库众应莫与
 之言,莫谏之,莫教之。」(D.16)
世尊自在入般涅槃
 世尊如是告诉诸比库:「诸比库!若比库对佛、法、僧、道或正道之进展有疑,可疾问之,免后生悔:『我们于老师面前时,未得直接向世尊请问。』」
 如此说后,诸比库默然不语,世尊第二次、第三次说了相同的话,每次他们都默然不语。世尊于是告诉他们:「诸比库!你们无须对老师心怀敬畏,但可以直言如友。」
 如此说后,他们默然不语。阿难达尊者于是对世尊说:「真是稀有啊!世尊,真是不可思议啊!我对比库众有如是信心,我相信没有任何比库对佛、法、僧、道或正道之进展有所疑惑。」
 「阿难达!你说此语出于信心,但如来有如是之智,知在此比库众中,并无一位对佛、法、僧、道或正道之进展有所疑惑。此五百比库众中,在最后者也已成为入流者,不再堕恶趣,得不坏净信,趋向于觉悟。」
 然后,世尊如是告诉诸比库:「诸比库!我以此语告诉你: 『诸行皆是坏灭之法,应自精进不放逸,勤求出道。』」(D,16;A.4:76)
 
 这是如来最后的遗教。
 然后,世尊入初禅;由初禅出定,而入第二禅;由第二禅出定,而入第三禅;由第三禅出定,而入第四禅;由第四禅出定,而入空无边处定;由空无边处定出定,而入识无边处定;由识无边处定出定,而入无所有处定;由无所有处定出定,而入非想非非想处定;由非想非非想处定出定,而入灭受想定。
 阿难达尊者于是对阿奴卢塔尊者说:「尊者!世尊已入般涅槃。」
 「不,朋友!世尊尚未入般涅槃,他入于灭受想定中。」
 然后,世尊由灭受想定出定,而入非想非非想处定;由非想非非想处定出定,而入无所有处定;由无所有处定出定,而入识无边处定;由识无边处定出定,而入空无边处定;由空无边处定出定,而入第四禅;由第四禅出定,而入第三禅;由第三禅出定,而入第二禅;由第二禅出定而入初禅;由初禅出定而入第二禅;由第二禅出定,而入第三禅;由第三禅出定,而入第四禅;由第四禅出定后,世尊入般涅槃。
 世尊入般涅槃时。大地震动,其势恐怖,令人毛发直竖,天鼓回响不已。
 世尊入般涅槃时,娑婆主梵天以偈说:
 
 一切世间诸有情,舍众缘和合之身,
 纵无伦比之老师,圆满大力正觉者,
 亦已入于般涅槃。(D.16;S.6:15)
 
 世尊入般涅槃时,众天之王沙咖天帝以偈说:
 
 一切行无常,斯皆生灭法,
 虽生寻已灭,斯寂灭为乐。(D.16;S.6:15)
 
 世尊入般涅槃时,阿奴卢塔尊者以偈说:
 
 纵圣人如彼,其心安乐住,
 已无有气息,已灭诸贪欲,
 
 智者尽其寿,专致于寂静。
 以无碍之心,善忍诸痛苦,
 其心之解脱,犹如灯火灭。
 
 世尊入般涅槃时,阿难达尊者以偈说:
 
 啊!其时甚恐怖,
 啊!身毛皆竖立;
 无上荣耀正觉者,
 今已入于究竟灭。(D.16;S.6:15)
 
 世尊既入般涅槃,比库众中有未离欲者,或仰举双臂而哭,或跌坐在地,前后翻滚,高声哭喊:「世尊之般涅槃,何其迅速!善逝之般涅槃,何其迅速!世间之眼目消逝,何其迅速!」但那些已离欲者,正念、正知地说:「凡有所生、所为、有为、有坏灭之法者,岂能不灭?实无可能。」
 阿奴卢塔尊者于是告诉诸比库:「够了,朋友!莫再悲伤,莫再忧恼。难道世尊不曾告诉我们,与一切亲爱、所爱者终有别离、离散、分离之日?凡有所生、所为、有为、有灭坏之法者,岂能不灭?实无可能。诸友!诸天也正在抗议。」
 「阿奴卢塔尊者!您心中所想的是哪一类的诸天?」
 「诸友!于虚空界的天人,有地上之俗念者,他们现在或散发而哭,或仰举双臂而哭,或跌坐在地,前后翻滚,高声哭喊: 『世尊之般涅槃,何其迅速!善逝之般涅槃,何其迅速!世间之眼目消逝,何其迅速!』于地上的天人,有地上之俗念者,其反应也是如此。但其中有离欲的天人,他们正念、正知地说:『诸行无常,凡有所生、所为、有为、有灭坏之法者,岂能不灭?实无可能。』」
 阿奴卢塔尊者与阿难达尊者以当夜剩余的时间说法。然后,阿奴卢塔尊者对阿难达尊者说:「去,朋友!到古西那拉城去,向该城的末罗族人宣告:『婆私吒!世尊已入般涅槃,悉听尊便。』」
 「是的,尊者!」阿难达尊者答道。他于清晨着下衣,持钵与大衣,由一位比库随同进入古西那拉城。那时,古西那拉城的末罗族人正聚集会堂商议众事。阿难达尊者入其会堂,对众宣布: 「婆私吒!世尊现已入般涅槃。」
 听到阿难达尊者的话,古西那拉城末罗族的青年、少女与妇女,皆感到绝望、惊愕,陷于悲伤之中,有些人或散发而哭,或仰举双臂而哭,或跌坐在地,前后翻滚,高声哭喊:「世尊之般涅槃,何其迅速!善逝之般涅槃,何其迅速!世间之眼目消逝,何其迅速!」(D.16)
 
 
 
火化佛陀的遗体
 
 然后,古西那拉城的末罗族人向男众们发出命令:「将古西那拉城的香料、鲜花与一切乐器,集中此处。」他们带着香料、鲜花、乐器以及五百匹布,来到末罗国进入古西那拉城娑罗树林世尊的遗体停放处。当日他们以舞蹈、歌唱、音乐、花鬘、香料,以布搭起帐篷,对世尊的遗体表示恭敬、尊重、尊敬、供养。他们接着心想:「时间已晚,今日不宜火化世尊的遗体,当于明日行事。」第二日、第三日、第四日、第五日、第六日的情况也完全相同。
 第七日时,他们心想:「让我们将世尊遗体往南移到城外南方,并以舞蹈、歌唱、音乐、花鬘、香料,对世尊的遗体表示恭敬、尊重、尊敬、供养,再于城南之处火化世尊的遗体。」
 之后,八位末罗族首长洗头、更衣,试图抬起世尊的遗体,却丝毫动弹不得。他们向阿奴卢塔尊者请教原因。
 「婆私吒!你们有一意向,诸天也另有意向。」
 「那么,尊者!诸天的意向是什么呢?」
 「你们的意向是:『让我们将世尊遗体往南移到城外南方,并以舞蹈、歌唱、音乐、花鬘、香料,对世尊的遗体表示恭敬、尊重、尊敬、供养,再于城南之处火化世尊的遗体。』诸天的意向是:『让我们将世尊遗体往北移到城北,并以舞蹈、歌唱、音乐、花鬘、香料,对世尊的遗体表示恭敬、尊重、尊敬、供养。然后,从北门进城,从城中心走过,再从东门出城,到城东末罗族人的天冠寺,在那里火化世尊的遗体。』
 「尊者!听从诸天的意向。」
 那时,古西那拉城曼陀罗花遍地,深至人膝,垃圾、粪堆之上,亦不例外。
 如此,诸天与人各以舞蹈、歌唱、音乐、花鬘、香料,对世尊的遗体表示恭敬、尊重、尊敬、供养后,诸天便与古西那拉城的末罗族人一同将世尊遗体抬至城北,从北门进城,从城中心走过,再从东门出城,到城东末罗族人的天冠寺,在那里放下遗体。
 然后,古西那拉城的末罗族人对阿难达尊者说:「阿难达尊者!我们当如何处理世尊的遗体?」
 「婆私吒!世尊的遗体当按转轮圣王的仪规处理。」
 「阿难达尊者!按转轮圣王仪规又是如何处理?」
 「婆私吒!他们将转轮圣王的遗体以新布裹之,又以叠絮包之,再以新布裹之。如此往复,双层包裹,计五百次。置于有油的铁棺,再将此棺,置于另一槨中。又以诸香木堆砌一柴堆,火化遗体,又在四衢道中筑一塔以为纪念,此是处理转轮圣王遗体之仪规;如来的遗体亦当依照此仪规。又当在四衢道中筑一佛塔以为纪念;凡对佛塔献花、烧香、图绘、礼拜,在其处生信心者,当获得长久的利益与安乐。」
 因此,古西那拉城的末罗族人向男众们发出一道命令,收集所有末罗国的叠絮,他们将世尊的遗体以新布裹之,又以叠絮包之,再以新布裹之。如此往复,双层包裹,计五百次。置于有油的铁棺,再将此棺,置于另一槨中。又以诸香木堆砌一柴堆,将世尊的遗体置于柴堆之上。(D.16)
 
 那时,马哈咖沙巴尊者与五百比库众,行于从波利城至古西那拉城的大道途中,他离开大路,坐在树下。那时有一邪命外道,在古西那拉城捡到一朵曼陀罗花,正行于那条大道上。马哈咖沙巴尊者见他走进,便问到:「朋友!你可知道我们的老师?」
 「是的,朋友!我知道他。沙门苟答马已在七日前入般涅槃,所以我得到这朵曼陀罗花。」
 比库众中有未离欲者,或仰举双臂而哭,或跌坐在地,前后翻滚,高声哭喊:「世尊之般涅槃,何其迅速!善逝之般涅槃,何其迅速!世间之眼目消逝,何其迅速!」但那些已离欲者,正念、正知地说:「凡有所生、所为、有为、有坏灭之法者,岂能不灭?实无可能。」
 集会中,有位晚年才出家的须跋陀比库,对诸比库说:「够了,诸友!莫再悲伤,莫再忧恼,我们终于从大沙门处得解脱。我们一向苦于他的阻挠:『此事汝当行,此事汝不当行。』而今,我们可随己欲而行,随己所不欲而不行。」
 然后,马哈咖沙巴尊者如是告诉诸比库:「够了,诸友!莫再悲伤,莫再忧恼。难道世尊不曾告诉我们,与一切亲爱、所爱者终有别离、离散、分离之日?凡有所生、所为、有为、有灭坏之法者,岂能不灭?实无可能。」(D.16;Vin.Cv.11:1)
 
 四位末罗族首长洗头、更衣,他们心想:「让我们点燃世尊的柴堆。」但却无法点燃。他们向阿奴卢塔尊者请教原因。
 「婆私吒!你们有一意向,诸天也另有意向。」
 「那么,尊者!诸天的意向是什么呢?」
 「婆私吒!诸天的意向是:『马哈咖沙巴尊者与五百比库众,行于从波利城至古西那拉城的大道途中,世尊的柴堆将在马哈咖沙巴尊者顶礼之后,才予点燃。』」
 「尊者!听从诸天的意向。」
 马哈咖沙巴尊者来至古西那拉城末罗族人之天冠寺的柴堆处,到了之后,他着袈裟,令偏袒一肩,双手合十,右绕柴堆三匝,世尊露出其足,咖沙巴便头面顶礼世尊之足。五百位比库亦着袈裟,令偏袒一肩,依马哈咖沙巴尊者所作而行。当顶礼结束时,柴堆便自行点燃。如同奶油,燃烧后不生灰烬,世尊的遗体于燃烧后亦不生灰烬,不论是外皮、内肤、肌肉、肌腱或关节液无一处留下灰烬,所余唯有骨头。五百层的包裹,所燃仅最内与最外两层,其余皆不燃。
 世尊的遗体火化后,虚空降下甘露,将柴火熄灭,又有水从地涌出,将柴火熄灭,古西那拉城的末罗族人也以各种香水,将柴火熄灭。(D.16)
 
八国均分佛陀舍利入塔
 
 之后,末罗族人将佛骨舍利置于集会堂共七日之久,他们以交叉的长矛搭起架子,以弓作成一垣四面围绕;又以舞蹈、歌唱、音乐、花鬘、香料,对它表示恭敬、尊重、尊敬、供养。
 马嘎塔国的阿迦答沙都王听说:「世尊看来已入般涅槃。」便派遣特使到古西那拉城的末罗族人处,并提出要求:「世尊为刹帝利种,我也是刹帝利种。我应值得受世尊的一份遗骨舍利,我也将为世尊造舍利塔,并兴供养。」
 韦沙离的离车族人听到这个消息,他们也派遣特使,并提出相同的要求:「世尊是刹帝利种,我们也是刹帝利种。我们应值得受世尊的一份遗骨舍利,我们也将为世尊造舍利塔,并兴供养。」
 咖毕喇瓦土国的释迦族人听到这个消息,他们也派遣特使,并提出相同的要求:「世尊是我们种族中最伟大者。我们应值得受世尊的一份遗骨舍利,我们也将为世尊造舍利塔,并兴供养。」
 遮罗颇国的跋离族人听到这个消息,他们也派遣特使,并提出相同的要求:「世尊是刹帝利种,我们也是刹帝利种。我们应值得受世尊的一份遗骨舍利,我们也将为世尊造舍利塔,并兴供养。」
 罗摩伽国的拘利族人听到这个消息,他们也派遣特使,并提出相同的要求:「世尊是刹帝利种,我们也是刹帝利种。我们应值得受世尊的一份遗骨舍利,我们也将为世尊造舍利塔,并兴供养。」
 毗留提村的婆罗门听到这个消息,他们也派遣特使,并提出相同的要求:「世尊是刹帝利种,我们也是刹帝利种。我们应值得受世尊的一份遗骨舍利,我们也将为世尊造舍利塔,并兴供养。」    波婆城的末罗族人听到这个消息,他们也派遣特使,并提出相同的要求:「世尊是刹帝利种,我们也是刹帝利种。我们应值得受世尊的一份遗骨舍利,我们也将为世尊造舍利塔,并兴供养。」
 如此说后,末罗族人将各方使节聚集一堂,如是回答:「世尊在我国境内入般涅槃,我们不得将遗骨舍利分予他人。」
 婆罗门头那于是以偈对集会的大众说:
 
 大德们!请听我言,我等觉者说忍辱。
 因分无上者舍利,彼此争夺不相宜。
 我等应融洽和好,同意舍利分八分,
 各建佛塔遍四方,众生信依具眼者。
 
 「那么,婆罗门!你当亲自将遗骨舍利均等地分为八份。」
 「是的,大德!」他回答道,并将遗骨舍利分成均等的八份。之后,他对集会大众说:「大德们!请赐我此瓶,也将为世尊造瓶塔,并兴供养。」他们于是将瓶给了他。
 毕钵村的孔雀族人听到这个消息:「世尊看来已入般涅槃。」他们也派遣特使,并提出相同的要求:「世尊是刹帝利种,我们也是刹帝利种。我们应值得受世尊的一份遗骨舍利,我们也将为世尊造舍利塔,并兴供养。」
 「世尊之舍利已全部分尽。它们全都分配完毕,你可将骨灰拿去。」于是,他们便将骨灰带走。
 之后,马嘎塔国阿迦答沙都王为世尊之舍利造塔,并兴供养。其余各方,也是如此。所以,计有八座佛骨舍利塔、一座瓶塔、一座骨灰塔。这便是此事发生的经过。(D.16)
 
 
 
 
 
原注:                   

波吒利村在此因新城的建立,改名为巴嗒厘子(Pataliputta)城。此城后来因成为由马嘎塔国扩展而出的阿首咖(Asoka)帝国之国都而著名。
据注释书,《阇尼沙经》(Janavasabha Sutta)(D.18)即在此时宣讲。
「四双八辈」即四向道以及与此四证悟阶段相应的四果。「果」者表示一旦证得这四个阶段之一,其果便即时产生(参阅S.2:1,vv5-6),这便是上述的「法是无时的」意思之一,在修道上的成就是即时的,不必等候一段时间,譬如在死后才能见到结果。
巴利语其意可为「洲」或「灯」注释书将之解为「洲」意。
值得注意的是,佛陀是在梵天的邀请下,决定弘法(第三章)。他是在魔王的干涉下,在无人请佛住世的情形下,才放弃此重大的决定。
受篇幅的限制,下文的八种众、八胜处、八解脱,略去未录于此。
「剁碎的猪肉」从很早便引起许多讨论。此经的注释说:「此为市场上出售的肉(见Vin.Mv.6:31),既不太嫩,又不太老。该肉看来为柔软多汁,意指其为精心烹调。(但又有人说是一种烹调法,将五种牛产品与熟饭一起烹调,正如「牛饮」指的是一种饮料。又有说其实它指的是一种精炼而成的长生不老药,而准达准备此长生不老药的用意在「使世尊不入般涅槃。」但四大洲及周围二千岛屿的天人在其中灌注的却是营养剂)(注意:括号中的文字并未刊载在所有的版本中。)除此之外,《自说》(Udana)的注释书又说:「据大僧伽罗注释书(Great Sinhalese Commentary)(今已无存本),有一说是市场上卖的嫩而多汁的猪肉。又有说,此实为一种被猪践踏过的竹筍;又有说是在猪践踏之地所生的菇;但又有说其实是长生不老药,是金匠在听到世尊当天将入般涅槃的消息后,以为「此药或可令他多活一段时间」。将它供养大师,是为延长他的寿命」(Ud.8:5之注释)。佛陀是允许食肉的,但须符合三个条件:不见杀、不闻杀、不疑为食肉者而杀。(M.55;Vin.Mv.6:31;参A.4:44;又Vin.Cv.7:4本书第十三章。)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确定此字的真意。我们选用「剁碎的猪肉」因其保有某种不确性,其意可作多种解释,又它与原文有较好的对应:sukara=猪;maddava=甜;参考「牛眼」与「马背上的天使」等辞。
 印度转轮圣王的神话可见于D.26与M.129。
根据注释书,《长游行经》(Maha Sudassana Sutta)(D.17)于此时宣说。
此四沙门果通常解释为入流、一来、不来与阿拉汉果。
依注释书,须跋陀罗说这句话时抱持着一个错误的观念,正如别的宗教领袖的作法般,佛陀于临终前亦将收徒授戒之权传给他的弟子,该弟子即继承他成为僧团之领袖。后几页中提到的须跋陀罗,与此处的当非同一人。
菩萨悉达多?苟答马王子与他的马夫阐那、座骑犍陟,如何于夜晚离家的故事并未记载于三藏典藉中,尽管其中的《天宫事》(Vimànavatthu)(vv7:7)提到过犍陟。但在觉音论师所著的《本生经》注释书中,则有完整的叙述。这位马夫出身的阐那比库,在律藏中(Par.4;Sangh.12等处)以一位骄傲,顽固的形象出现多次。各经中讲到他在佛般涅槃后如何忏悔,并向阿难达长老求教。在长老的一席开示后,他成为阿拉汉S.22:90)
或许戴维兹教授(T.W.Rhys Davide)所作之翻译「以精进而得解脱」因艾略特(T.S.Eliot)在他的《荒原》(Waste Land)一书中的引用,而成为经典之说,在此应予保留。但那译法看来自由度太大,(佛陀所说)最后的话其巴利语为:            Handa,‘dani bbhikkhave amantayami vo:Vaya-dhamma sankhara ; appamadena sampadetha.
 
译注                   

 「法镜」意为由正法所作之镜。
  依注释书的解释,大象看景物时,必转动其全身面对该景物。
 依注释书的解释,此句指的是第一沙门果。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第十六章 第一次结集
下一篇:第十四章 晚年

 第十五章 战争与和平 War And Peace 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第十五章 战争与和平
 禅门开悟诗200首 第十五章 石头希迁与参同契 佛法概论 第十五章 佛法的信徒
 诸家大手印比较研究 第十五章 大手印之修身 印度之佛教 第十五章 真常唯心论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五章 初期大乘经之集出与持宏 唯识研究 第十五章 佛性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 第..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 第..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 第..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 第..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 第.. 大法师 印光大师传奇 第十五章 八风吹不动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六 第十五章 十八界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之一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六 第十五章 十八界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之二
 维摩诘所说经白话解 弟子品第三 第十五章 维摩诘跟罗睺罗说真出家.. 中峰明本禅师传 第十五章 东语西话归寂灭
 四十二章经讲录 第十五章 请问力明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十五章 元朝的佛教 第一节 元代帝室与佛教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