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五种障碍
 
[著述文集] [点击:3011]   [手机版]
背景色
五种障碍  
  魔(Mara),在座大部分都听说过,或许有些人不知道它的名字,但是你们全都认识它。它堪称为一位诱惑家,总是以鲜明的欲乐诱惑我们。当佛陀坐在菩提树下即将悟道之时,魔也正在附近。我们都以为魔是从双耳喷出赤色火焰,强行拉着我们沦落地狱的恶魔,其实完全不是。充满自己心中的诱惑,就是魔。因此在佛陀悟道之前诱惑他的魔,可能就是浮现心中的诱惑。这段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佛陀与我们不同之处,在于他了解这个诱惑之魔,他非常清楚,而我们却不然,总是为了欲望辩护而且使之合理化。我曾经看过汽车后面贴着“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的贴纸。会让我们觉得喜欢的事物有很多,即使在杀人的刹那,也可能令某些人产生快感。
  诱惑,如同潜伏在心中的阴谋份子,一次又一次暗中地破坏着我们的慧命。我们却又不愿意承认自己心中怀有需要揪出的坏份子,反而尽力为它们辩护。人们有时会说:“没错,我应该要享受人生。”或“这个我喜欢,我要了。”
  实际上,我们心中的诱惑始终都存在,只因为幻想执着而无法辨识,最后总是受到诱惑的摆布。举例来说:现在我们知道听闻佛法很好,但是睡觉不是也不错吗?如果只有我们自己,没有别人在此静坐,我想很快地我们就会跑去睡觉了。
  魔是无时不在的。他不断地以种种感官的欲乐诱惑我们沉溺其中,但是这些欲乐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我们也无法由欲乐中得到真实的快乐。
  佛陀说有五种障碍(五盖),是存在于众生心中的五大敌人。在座各位都有,全都受到他们的诱惑。前二者将导致最严重的后果,是最可怕的敌人。贪欲
  首要的敌人,就是贪欲。在这个充斥着声色犬马的社会里,我们很难将欲望视为敌人。每支广告、每出电视节目、百货公司以及展示橱窗,都致力于挑起消费者的欲望。的确,大多数人都认为,拥有百万名车、别墅豪宅、名牌服饰等,越是能够满足欲望就越是代表着成功。这些欲望所带来的短暂快乐,常令人觉得相当美好。“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真是错误的观念!没有人会去责备努力追求欲望的人,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沉溺在欲乐之中,连自己在做什么都不知道。够夸张的吧!
  而次要敌人——瞋恚与愤怒——的情形,与贪欲可以说是恰恰相反。瞋恚不但无法带给人们任何快乐,还不断地受到责难,人们避之唯恐不及。当然我们有时也会试着辩护:“我之所以动怒,就是因为他、她或他们,总是跟我唱反调。”不过瞋恚还是不见容于社会,因为无法带给人快乐,也就没有人会误认为瞋恚是美好的。愤怒和恶念、嫌恶和怨恨、排斥、恐惧、焦虑,没有人会认为这些是快乐的,而且如果有人经常动怒,换来的只是更多的责难。
  虽然贪欲的满足,能够带给人们些许快乐,但是贪欲危害我们的程度,一点也不输给瞋恚及恶念。他们是一体的两面,只要出现了其中之一,那么,另外一个也就在旁边了。贪欲总是会造成更多的渴望,因此一般人无法完全满足自己的欲望。若是有人于某些贪欲中获得相当的满足,很快地,他就会产生排斥,接着就会因为无法真正满足欲望而动怒。“万事如意”是没有人能够做到,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这两位敌人,常常造成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困难,而且严重干扰我们的禅坐。如果有人觉得奇怪——我敢说在座各位其中一定也有——心灵专注为什么如此困难?尤其在静坐开始的时候最为明显,原因就是贪欲和瞋恚。
  如果有人说“我想要坐得比较舒适”,这就是贪欲;如果有人说“我现在想要去睡觉”,这也是贪欲;如果说“我好想要找人说说话,好想要到户外去散步;天气太热了,我好想要冲个冷水澡;肚子饿了,想要找些东西来吃;口好渴,想喝点什么;我觉得不太舒服,看来我不能静坐了”,这些都是贪欲,而且也都是我们时常说话的内容。
  唯有当我们从禅修中经验到远比感官欲乐更为满足,也就是心灵专注时所充满的法喜宁静,才能够停止贪欲的念头。贪欲唯有在禅修期间才会消失,其他任何方法都无法令贪欲消失,可惜禅修只有短暂的时间。
  因为我们的感官是与生俱来的,必须要以食物来喂养它们。如同我们有喂养身体的欲望,也有喂养感官的欲望,不然,就有可能会生病。
  美国的太空人在被送入太空之前,必须经过一道“感官隔离室”的训练。那是一个没有地心引力的房间,同时人的触觉也将消失。这房间不但是完全隔音,而且里面什么也没有,全部都是灰色的,而经由一条管子送来的食物,也是索然无味。在这里面接受训练的太空人,如果按一下铃,就表示他受不了了。我没记错的话,在里面待得最久的纪录是八小时。
  对我们而言,借由感官送来的食物是不可或缺,我们也仰赖这些食物而活。如此的仰赖,造成我们的一种幻觉,认为这是最为重要的事情,而引导着我们生命追寻的方向——喜欢看着美丽的形象、听着悦耳的声音、尝着诱人的滋味、嗅着怡人的香气、追寻愉悦的触感并且充满着愉快的思想。
  凡是尚未接受佛法和禅修训练的人们,他们人生所追寻的方向就是如此,这不是成功的方向,只是镀金的饰品。虽然灿烂却没有价值,因为很快就会失去光泽了。
  想像你享受着极为丰盛的飨宴,每道菜都是非常美味,你会说:“这真是太好吃了!”然后你的朋友将会诚挚邀请你:“真的那么好吃的话,不要客气,请继续吃。你尽可以留下来,从现在一直吃到明天早上。”这对于身体和心理而言,是多么悲惨的一件事啊!想要享受一道菜,大概只能吃个二十到二十五分钟而已。在大热天里,你们都想要冲个冷水澡。当你正在享受冲凉的时候,你会说:“喔,这真是太棒了!我现在觉得凉爽舒适。”然后你的朋友说:“那很好哇!你为什么不在这里冲他个五六小时呢?”这真是太悲惨了,不是吗?没有人会想要冲那么久的,最多冲个十分钟,十五分钟就很多了。
  其他各种感官的满足也是一样。当持续太久的时候,就不再是一件快乐的事,而变成了悲惨的事了。然而,全世界都在追寻的,仅仅是这“感官的短暂满足”。人甚至于买醉取乐,但是喝醉了显然就没有快乐可言。所有尝试借由感官追寻快乐的人们,都将注定失败。
贪欲是永无止尽的负债
  那些感官——眼、耳、鼻、舌、身——只是有着感觉意识的生理反应现象而已。既非私人所有,更与好坏无关,善恶业也并非感官所造作。当我们想要拥有,并且要持续享受感官快乐的时候,心中就充满了恶业。
  有些人借由买醉、伤害他人、嗑药或是性行为等等,来获取感官的快乐。而这些所谓感官的快乐,是非常不健康的。其他人能够借由欣赏野花、日落以及美妙的音乐,而获得感官的快乐,这些感官快乐距离精妙,还差得很远呢!
  事实上,我们一再地想要拥有、持续以及享受快乐的贪欲,这正是悲惨的起因。当人看见美丽的花朵时,首先他们想要定近,去摘下这美丽的花朵。为什么不要摘下花朵,让每个人都能够欣赏呢?才不要呢!“这花很漂亮,我要拥有它。”
  当人的内心渐渐净化的时候,所感觉的乐受会比较细致。纵使最小的事物,都能够获得享受。但是,仍然潜伏着匮乏的危机。而匮乏、渴望,将会带来不知足,因为匮乏之人无法得到完全的满足。我们永远赶不上贪欲的脚步,总是有更多的美景要看,有更多美好的事物要听、要接触。总是还有其他美好的事物,如此只会造成心灵上更多的紊乱,我们永远无法得到完全的满足。
  因为无法得到内心完全的满足,常常令我们觉得相当的失败,总是认为还有很多令人惊奇的事物等着被发现,因此人们不断地探索这个世界。对现代人而言,环游世界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只需要一张机票就可以办到。人们东奔西跑,四处追寻更多的刺激、新的景色、新的体验。累积生活经验早已蔚为风尚。不过,由于经验无法持续,所以人们不会得到满足。事实上,人们无法获得任何经验,因为所有经验都已消失,都成了回忆,没有什么能够累积的。收集邮票还比累积经验来得有成效,至少你能看得到邮票。
  佛陀将贪欲比喻成负债。譬如你向银行贷款买了一栋房子,你必须每个月本利摊还。但是在这个例子中,房贷终有清偿的一天,而贪欲的负债,却没有东西可以偿还。贪欲一再地负债,却从未被偿还。我们一再地饥饿,一再地口渴;我们一次又一次想要看、想要听、想要尝,而且想要触摸。
  佛陀也将贪欲比喻为一位旅行者,进行着一段完全没有任何准备的旅程。当他觉得又饿又渴的时候,看见远处有一个村落,就相当欢喜地想说:“哦,那个村落里面一定能够找到食物和饮料。”当他到达之后,才发现这是一个废弃的村落,一个什么都没有的村庄。随后他又找到另外一个村落,但是那又是一个废弃的村落。
  对于满足贪欲的愿望和期待,令我们觉得快乐。一旦贪欲得到了满足,快乐也就因此结束,紧接着又是新贪欲的产生。
  佛陀也时常将贪欲比喻成一个充满许多颜色的池塘。人们对欲望的贪爱,就像存在于心湖中不同程度的色彩,会遮蔽住心灵的光明,这就是我们面临的困难。因为我们的心被贪欲所遮蔽,以至于无法辨认其他更为重要的事物。我们只看见欲望,只知道要如何满足我们的贪爱,不再拥有了解自我的能力。
放下乐受的渴望
  佛陀为此给了几帖药方。首先,最重要的药方,就是了解贪欲是破坏我们内在家庭的敌人,它造成了我们索求不得的恐惧,以及对于如愿以偿之人的敌意——羡慕、嫉妒等种种不愉快的心态。敌意是针对所求如愿的他人所起的,这也是引起敌意的唯一方法。
  有一件相当重要的事,即是了解人类一切所有问题的根源,是来自于不断地追求快乐的感觉、追求舒适、追求满足,却时常索求不得,纵使暂时获得,也从来无法持续拥有。对于所追求的事,要抱持随缘放下的态度,也就是纵使不满足也要放下。不过,若是只有嘴上说说,或是书上读过,就要求你从现在随缘放下到天亮,这是不太可能的事。随缘放下,是需要循序渐进的。首先,我们用不舒服的方式坐着,试着不要到处蠕动或移动,也试着不要借由变换姿势来舒缓不舒适的感受。蠕动对于减轻苦受是没有效果的,苦受也不会这样就消失的。去除苦受的唯一方法,就是放下对于乐受的渴望。对于乐受的渴望,无法借由移动而去除,唯一的方式,只有随缘放下。由此可知,到处蠕动是无法去除我们的苦受,也无法令我们得到满足。
  静坐所引起不舒适的感受,带给我们学习了解欲贪的绝佳机会,如果我们不借此良机学习,就没有其他学习的机会了。不论是在学校甚至大学里,都不会有人教这些课程,在家里也学不到,因为世上的人都是尽可能地追求舒适。在这里我们有现成的素材,可以用来学习认识渴望,也就是所有的忧悲恼苦的根源。如果你感到坐得很舒适,似乎是很棒的感觉,不过这其中必有毛病。但是如果你觉得不舒适,这才真的是太好了。因为不论在你自己的腿上,背上或是身上其他位置,都是活生生的学习机会。
  渴望舒适,以至于到处蠕动试着要舒服一点,是每个人随时随地都在做的事情,人们为此不惜花费大量金钱。人们因而加班工作、四处旅行、追求娱乐,乃至因不舒适而扭动,但是这些都是种下了败因。为什么这么肯定我们自己种下了败因呢?纵使你借着蠕动,稍微去除些许的不舒适,不是在短时间内又有另外的不舒适出现吗?当一场娱乐刚刚落幕,心中立刻就产生了无聊的念头。因为你的移动,所以右腿不再酸痛,不过,左腿又开始痛了,这就是败因。然而,肯定自己种下的败因就更为愚蠢了,以佛法来修正自己岂不是更好吗?千百年来早已证明,佛法是正确的。佛陀因之悟道,其他凡是验证过佛法的人,也都因而悟道。与佛法同行,才是最好的选择。
  每当下午饥肠辘辘的时候,你就会想说:“我怀疑过午不食是否真的必要?”或是将思绪拉回家里的厨房,满脑子想着你能够调理的所有食物。这就是贪欲。如果心理上一直努力地抗拒,那么贪欲反而能打败你。但是,如果你能够观照贪欲,对它微笑地说:“这都是魔在干扰。”那就表示你已经知道什么是佛法了。如果只是听闻或阅读有关魔的故事,这可是一点用处都没有。我们必须趁着魔在行动的时候来认识它,而它也只能够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活动。它在我们心中过得非常快乐,因为我们总是臣服于它,让它度过难忘的美好时光。
  佛陀对治贪欲的其中一帖药方,就是节制饮食,这也就是要受持过午不食戒的其中一项理由。节制饮食,并不代表着完全不吃东西,而是只摄取维持身体健康的足量饮食即可。饮食这种贪欲,看似容易满足,却是一次又一次地不断发生,一般人大概一天会出现个四、五、六次之多!如果我们能够阻绝其中的一次贪欲,就有能力阻绝更多的贪欲。只要筑起一道围墙,就挡住许多的贪欲。所以我们必须从阻挡这种容易满足、但却时常发生的贪欲开始,也就是我们在此所做的:节制饮食。
  佛陀开出的其他帖药方,我们只能看到部分而无法看见整体。你们大部分人有的已经知道或者已经听说过,身体共有三十二个部分,身体的三十二个部分时常被背诵着:
  这个真正的身体,是从脚底以上,直到头顶以下,中间被皮肤包裹,充满各种不同的杂质;在这个身体中有: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头、骨髓、肾脏、心脏、肝脏、隔膜、脾脏、肺脏、大肠、小肠、咽喉、粪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液、皮下脂肪、唾沫、鼻水、关节油脂、小便(和脑)。
  如果你对于某人有着非常强烈的欲望,就不要以整体美丽的形像来看待那个人,要想想这个人是由许多小部分所组成。不要被外貌,体态和彩妆所迷惑,这都只是外表包装而已。身体的三十二个部分从“头发、体毛、指甲、牙齿和皮肤”开始,如果不看美丽的外型,也许只能看见牙齿?
  有段故事是关于佛世时,某位已经证得阿罗汉的比丘。故事上说,有一对夫妻发生严重的争吵,妻子负气想要断绝夫妻关系。她将所有最精致、最美丽的衣服穿在身上,佩戴上所有的珠宝,在她带走所有服饰之后掉头就走。丈夫在妻子离开之后四处寻找,终不能找到他的妻子,然而他的妻子正走在他的前头。当丈夫沿着街道奔跑,四处寻找妻子的时候,遇见这位比丘。丈夫走上前去,请问这位比丘是否看见一位面貌皎好,有着乌黑秀发的女子,拎着一个红色包包,里头装了许多珠宝、耳环以及金项链,刚刚很匆忙地走过这条路。这位比丘答言:“我没有看见你所说的女子,但是我有看见一排牙齿走过去。”
  这对于我们来说实在相当困难,故事却说明了佛陀所谓的:不要看整体,因为人们通常不会爱上一排牙齿,对于一排牙齿,人们实在提不起热情。再举例来说,当人们看上一辆非常昂贵美丽的新车。如果只看新车的外型、款式和颜色,可能会被这迷人的新车所诱惑,而背上往后二十年的债务。但是,如果人们了解汽车只是由方向盘、加速器、空气滤清器、马达,再加上有许多螺丝钉和门把所组成,就可能不会有那么高昂的热情。汽车并非本身就有功能,而是靠着所有零组件的配合才有功能。人也是一样,并非自己就有功能,而是靠着各个部分功能的组成。
  对于容易产生强烈欲望的人而言,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借着禅修,学习以分解的角度看待所喜爱的人、事、物。我们每个人全都是由相同的三十二个部分所组成,无人例外。如果我们把每个人的人皮部拆开,就会发现大家原来都一样。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盘腿打坐说禅修
下一篇:「初果」续言(陈慈兰)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