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佛法与你 第六课:永恒的真理—四圣谛(上)
 
[达摩难陀长老] [点击:3824]   [手机版]
背景色
佛法与你(Buddhism For You)
 
 
第六课:永恒的真理—四圣谛(上)
 
 
达摩难陀长老 原著
原始佛法三摩地学会 编译
 
 
点亮千盏蜡烛
声名、荣耀及他人的称赞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自我,所以为人们所热爱。但声名、荣耀及称赞就像一柱点燃的香,是很快就会燃尽的。拋舍真理之道不走,而去追逐荣耀及别人喝采的人,有一天终将会深切的懊悔。
一个追逐声名财富的人,就像是一个在刀口上舔舐蜂蜜的小孩,一味迷恋蜂蜜的甜美,却被刀锋割伤了舌头;又像是一个举着火把逆强风而行的人,火焰一定会烧伤他的手和脸。
人们一切的所作所为都是依自己的心念而生起,因此,我们必须面对自己这些心思言行的结果。当一个人遭受辱骂,便很容易生起报复之心,这是人之常情,但此时自己就要当心这样的念头,因为复仇之后,灾难可能就接踵而至,这就像逆风吐人口水,只会吐到自己身上来。
舍弃贪欲之心而护念慈善之心是很好的善行,我们应当把自私自利的心念转换成帮助别人的诚心。慈爱的心行能够感染激励别人,以同样的举止将这份爱传播下去,幸福也就因此而诞生了。
一枝蜡烛的生命,并不会因它去点燃了千盏烛灯而缩短,同样的道理,快乐也不会因为与人分享而有所减损。
一个人必须先训练控制自己的心灵,才能享受健康、带给家庭真正的快乐、带给全人类和平与和谐。如果能好好的控制心灵行于正道,贪欲就障碍不了我们的觉悟了。
就像宝藏破土而出一般,优良的美德能因良好的行为而得以彰显,智慧也能从清净寂静的心灵中萌芽成长。智慧及美德是指引人类安全渡过人生迷津的光明。
我们应当努力去除我慢,虔诚的接受佛法的光照。因为世上所有的珍宝加上赞美与荣耀,都不及智慧及美德的一分一毫。
 
硬币的两面
有一天,一位美丽且穿著富丽的女子,造访一家宅第,主人问她是谁,她答她是财富女神,主人非常愉悦的邀请她进入屋内。
不久又出现另一名丑陋的女子,衣衫褴褛,主人问她是谁,她答她是贫困女神,受了惊吓的主人想把她逐出屋外,但她拒绝离开。
「财富女神是我的姊妹」她说「我们之间有个协定,那就是我们决不会分住两地。如果你把我赶走,她也将随我而去。」果然,当丑陋的女子离开后,另一名女子也无影无踪。
许多大自然的现象也是这样,你不能只要这个而不要另一个——花开必有谢、潮起必有落、月圆必有缺、四季也必然周而复始的交替。
人生就正如大自然,也一样是周期性的变化状态。人的心情起起落落,生活中时而痛苦时而欢乐,这不就像潮水一样吗!我们喜欢将人生想象成像玫瑰那般美好,但请记住!玫瑰虽美却也带刺儿,我们也是可能被刺所伤。
佛陀告诉我们,这个世间有八种因缘条件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分别是『得、失、毁、誉、称、讥、苦、乐』。
当『得、好名誉、称赞和快乐』降临时,我们就欢欣庆功;而当其它四项降临时,我们就愁怅悲叹。但是,这些其实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有这一面就一定有另一面,是同时存在的。
有生就必有死,有福就必有祸,好坏如影随形。昨日的欢乐将会变成今天的忧伤;今天的忧伤也会变成明日的欢乐。这一切就像滚动不停的轮子——忧伤转成喜悦、得意转成沮丧、快乐转成忧郁。
今天盛开的花朵会雕谢枯萎,我们今天的欢乐也一样会消退变成忧伤;今天雕谢的花朵带着明日花朵的种子,我们今天的忧伤也一样携带着明日欢乐的种子。
因此,佛陀劝勉我们要发展平静的心灵(亦即平等无分别心),不因一时的得意就趾高气昂,也不因一时的忧苦就意志消沉。就像坚硬的巨石,不被风所扰动,当我们面对这世间的各种因缘条件时,也应该八风吹不动,保持清明平静。
想要得到真正的快乐,必须要认清这些世间因缘变化的虚妄,超越这些束缚并去除一切染着,也就是要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
 
第六课:永恒的真理-四圣谛(上)
 
走上任一条街、敲敲任一扇门,探头进去瞧瞧,你会发现许多愁苦面孔。你或许会看到小巷内坐着一个乞丐,两只岔开的脚好象两枝枯木。你或许会看到一位父亲正在痛打把钱输掉的不肖子。或许看到一位花样年华的少女,躺卧病榻,饱受血癌折磨。
卧房中坐着一名小孩,周围都是火车、枪、球拍、球棒和棒球、足球、撞球、西洋棋等玩具,但他却感觉很无聊。一位十来岁的女孩赌气的坐在扶手椅上,忍受着父亲责备她期末考的成绩太烂。
你也许不能同时看到所有人的所有痛苦,但却不难发现周遭的疾苦例子我们的四周充满不幸,只要我们睁开眼就能见到。
 
一、直接面对
 
很少有人会希望看到不幸,尤其当他本身就是受难者时,如果不巧让他们看到,他们会对这不幸的事实视若无睹,并很快的把心思放到其他愉悦或安心的事物上。
但是,对于我们有情众生的这些痛苦与不幸的事物,佛法是直接去面对处理它们而不排斥、逃避或依靠外力,这种直接面对处理的态度是佛教有别于其他宗教的地方。佛法处理生命苦恼的原则是:
 
(1)佛法是诉诸于人们共同的经验,是一切众生都经验得到且能亲自证实的,而不是只能靠想象或只有少数人特殊精神状态下的神秘经验。
(2)佛法是诉诸于一切众生都共同公认的事实,比如无常、苦、无我,这些是不因众生的的不同而有差异的。
(3)佛法是处理当下现实人生的问题,而不是一般人经验不到的或想象的问题。那些经由想象得来的真理,无法如实的去深入探索;而感官经验不到的境界,无论多么玄妙,也只能是一种神话或理论。
 
『直接面对处理』的原则适用于全体人类,不因种族的不同、历史背景的不同、社会发展的不同而有差异;这个原则也适用于你我,因为它诉求我们省查自己现实的人生经验,并且能为我们指出一条离苦之道。这样的处理原则,使佛法放诸四海皆准且亘古恒常。
佛陀教法的核心是四圣谛,这是他在波罗奈国附近的鹿野苑为五位苦行者第一次说法的内容 。这教义所蕴含的真理本质虽然很简单,但非常的深奥难以理解,一个男孩花几分钟,就可以学会四圣谛的文字表面意义,但却要发展出成熟的心智,才能有真正的了解。
佛陀强调了解四圣谛的重要,他说:
 
「由于不了解,不能洞悉四样东西,才使得我和你长久以来不断地经历生死轮回」。这四样东西是什么呢?就是:
苦圣谛
苦集圣谛
苦灭圣谛
苦灭道圣谛
 
二、第一圣谛:苦圣谛
 
巴利文Dukkha通常被翻译成苦,然而这个字用在四圣谛中则有更深、更广的意义。Dukkha不只含有一般所谓的『苦』的含意,也包含更深的意含,比如不完美、痛苦、无常、不和谐、不舒畅、以及由于不圆满及不丰足而有的热恼或感觉。
佛陀说:一切因缘和合之法终究是苦的。不论我们了解不了解、承不承认,苦是普遍必然的事实。佛陀宣说的真理是每个人都公认的真理事实,如果有人不肯如实的面对真理而坚持自己不同的见解,那也无损于佛法,只是他还有很长的学习之路要走罢了,时间及经验将会是他的良师。
苦和无常(Anicca)分不开。没有任何事物的这一剎那和前一剎那还是相同的,即使我们一般认为是「永恒」的高山,也是会随着时间而耗损的。我们的身体—即使是最坚硬的成份—也是每七年就完全代谢一次。这个世间没有所谓的『终极』,只有永远不停的缘起及永无止尽的变化。
就像其它一切的自然过程,无常是循环不断的,就像轮子一般,永远生、住、异、灭周而复始的旋转个不停。所有存在的事物,如瓷瓶、法律条文乃至一个帝国,必然会经历生、住、异等各个阶段而终至坏灭。这个无常性也适用于我们人本身,因为我们也必然要经历生、老、病、死的过程。
 
什么是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以及贪着五蕴 就是苦。
 
每天和那些相互尖叫咒骂的人生活在一起,实在是一种苦。有个不解人意的邻居,喜欢搓麻将到大清晨,使你无法专心准备明天的考试,这也是一种苦。
你的双亲、配偶、好朋友等所爱的人过世,这是一种苦。不是自己的责任却遭到责备、被所爱的人拋弃、失去工作、或你的老板在同事面前公然侮辱你,这些也都是一种苦。
苦的生起是由于我们渴欲的东西会变化。快乐的感觉是不能持久,贪着快乐就像握沙成拳,当你一开始握拳,沙便开始由指缝流失了,我们所热切渴爱的事物也一样,一旦得到之后常常就随即化为灰烬。
当快乐离去之后,空虚立刻就取而代之,我们又再次被渴盼所征服,所以我们生活在不断的渴望之中,而当渴望实现的时候,它又将再一次的愚弄我们,因为它随即又将离去而换来空虚。
 
三、第二圣谛:苦集圣谛
 
苦不会无缘无故而生起,《法句经》说:
 
贪爱引生忧愁,
贪爱引生恐惧,
一个人如果完全没有贪爱就没有忧愁,
那又何来的恐惧呢?(v. 216)
 
贪爱(Tanha)是一切苦难的根源,不仅包括对感官欲乐、财富、权势的渴望,也包括对理想、观点、意见、概念和信念的执着。综而言之,贪爱有三种:
(1) 欲爱 (对欲界五欲六尘的贪爱)
(2) 色爱 (对色界禅悦境界的贪爱)
(3) 无色爱 (对无色界精神境界的贪爱)
这些贪爱都是自私自利的,是为了自己而贪求某些事物,甚至还因此牺牲别人作为代价。
人们迷执自我且不了解无我,因而贪着于无常、变化的和易坏的事物。然而,这些事物却只会让他失望而受苦,是永远不能满足他的欲望的。
一切众生心中都有贪爱的欲火,所以,一切的行为都是出自于某种欲望。这些包括简单的动物生理欲望乃至复杂的文明人类人工创造的欲望。为了满足欲望,动物彼此掠食,人们也造作有害的行为。
贪爱—每个人内心中一股强烈的驱动力量—是人类产生罪恶的主要原因,也正是因为贪爱使我们执着各种生命形态而深陷轮回不得脱身。
 
四、第三圣谛:苦灭圣谛
 
怎么做才能灭苦呢?苦不是从外来的,所以灭苦不是灭除外在的人事物,而是得拔除苦的根源——贪爱。
比如,金钱本身并非祸根,而是人们对金钱的贪欲(想要大过需要)或深怕失去金钱的恐惧,是这些引起罪业与苦果。如果我们去除了贪欲,那就能自在运用金钱而不会遭到苦果。同样的,如果不去紧抓或执着财富、权力和声望,那么,它们本身也不会造成我们的苦。
当发生不愉快的事时,受苦的是心灵而非身体。举个明显的例子,一个人在麻醉或昏迷不醒的状态下而动手术,他根本不会感觉到痛,但当他回复意识后,便会感觉疼痛。
佛陀说当我们对五蕴有所执着,五蕴就是苦。五蕴是指我们的身心,是构成人的五个要素。如果执着五蕴中任何一个为「我」或「我的」,这五蕴就是苦了。
怎么会这样呢?因为假如我们不执着于我的生、我的老、我的病、我的死,那么,生、老、病、死是不会产生苦的。
如果我们不执着,那就不会有苦,因为生、老、病、死只是身体自然正常的变化历程。但是若迷执于自我,就会将这些变化视为「我的」变化,苦也就因此而产生。因此如果紧抓或执着身心的五蕴,那么五蕴就变成苦了。
佛陀很坚定的说:完全止息苦恼是绝对可能且绝对可得的,而且祂也已找到了灭苦的方法。这真的是太殊胜了!因为,任何人只要你找不到这个灭苦之道,那么尽管你潜入深海底、躲进漆黑的深洞里、跑到外太空的轨道中,或深信自己选择的信仰与理念,苦恼还是会找上你的。苦是无可避免的,你、我、任何人都逃不了。
涅槃就是解脱苦恼、不再轮回。巴利文Nibbana(涅槃)一词是由「Ni(涅)」及「vana(盘)」组成,意思是舍离或灭除贪爱。那是一种不再受生、老、病、死法则所束缚的境界,这个境界微妙不思议,世间人类语言是无法形容或表达的。
盲人恢复视力后看到夕阳余辉的第一眼、或一位新爸爸在产房听到新生儿子的第一声啼哭,这些世间的快乐都比不上涅槃的大乐。灭尽贪爱的法乐远比这些殊胜多了,涅槃是唯一的真理及终极的目标。
涅槃超越一切逻辑思惟,尽管我们进行非常深入高端的推理讨论,也一样无法了解涅槃或终极真理。相反地,我们应当依循佛陀发现的正道,坚定努力地修行净化自己,随着心灵必然的发展提升,我们终有一天也能亲自获得涅槃。
涅槃境界是我们死后才能达到的吗?不!涅槃是今生今世就能获得的,不必等到死后。
 
五、佛陀的方法
 
许多人误以为佛教徒的生活是忧郁苦恼的,因为佛教天天在讲苦。事实正好相反,佛教徒是世上最快乐的人,他能深切了解生命的本质,而不会被生命中的许多纷扰事物所苦恼,没有恐怖,没有焦虑。他能如其本来的看待一切事物,所以总是能平静安详,不会被变化或不幸所苦恼。
佛陀本身从不忧郁悲伤,那时候的人都说佛陀『总是带着微笑』。
有一天,喜玛拉雅山麓北印度拘萨罗国的国王问佛陀:「为什么许多其他宗教学派的弟子看起来老是憔悴粗鄙、苍白消瘦;而相反的,佛陀您的弟子一天只吃一餐,但看起来却总是愉快喜悦、欢欣雀跃呢?」佛陀回答说:「这是因为佛陀的圣弟子已经完全理解了佛陀伟大圆满教导的真义,能安于精神生活,少欲知足,远离焦虑,而内心安详寂静、充满光明。」
虽然生活中是必然有苦的,但是身为佛教徒不能因此而怀忧丧志,或生气、没耐性。因为生气、没耐性并无济于事,唯有先了解清楚你的苦恼问题(苦圣谛)、知道苦怎么产生(苦集圣谛)、以及如何灭苦(苦灭道圣谛),然后我们才能依着这些事实,发挥耐心、智慧、决心和努力,而克服我们的苦恼(苦灭圣谛)。
 
参考书目:
1. 佛法简介(Buddhism In a Nutshell)——那烂陀长老(Narada Thera) 着 CH10
2. 佛法手册(A Manual of Buddhism)——那烂陀长老(Narada Thera) 着 CH13 & 14
3. 佛陀的启示(What The Buddha Taught)——罗睺罗(Dr. Walpola Ruhula) 着 CH2-4
(诚挚建议学员阅读以上三书中有关『四圣谛』的部份,必可获益良多)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佛法与你 第七课:永恒的真理—四圣谛(下)
下一篇:佛法与你 第五课 佛法僧三宝(下)

 佛法与你 第一课 生命的真相 佛法与你 第二课 什么不是佛教
 佛法与你 第三课 什么是佛教 佛法与你 第四课 佛法僧三宝(上)
 佛法与你 第五课 佛法僧三宝(下) 佛法与你 第七课:永恒的真理—四圣谛(下)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