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杂阿含经卷第五
 
[杂阿含经白话译解·张西镇] [点击:6715]   [手机版]
背景色

杂阿含经卷第五

一○五、本经叙说差摩比丘身得重病,诸比丘遣陀娑比丘前往探病,
        在往返之际,论说只能正观五受阴之非我、非我所,不一
        定能离我欲、我使、我慢,尚须真实正观五受阴之生灭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有众多的上座比丘住在拘舍弥国的瞿师罗园里。
    那时,有一位名叫差摩的比丘住在拘舍弥国的跋陀梨园里,身生重病。
    这时,有位名叫陀娑的比丘被派遣当看护病患的人。
    当时,陀娑比丘来拜访众上座比丘,向众上座比丘顶礼后,坐于一旁。
    众上座比丘告诉陀娑比丘说:「请您前往差摩比丘处探访,告诉他说:『众上座比丘探问您,身体的疾病是否稍好,感觉较舒适,病苦不再严重了呢?』」
当时,陀娑比丘受了众上座比丘的教示,就来到了差摩比丘的住处,告诉差摩比丘说:「众上座比丘向您问讯,身体的疾病逐渐好转了没?所有的病苦不至于增重吧?」
差摩比丘告诉陀娑比丘说:「我病没有好转,身体很不舒适,各种病苦增重,没有救药。就好象一个大力士,捉取一个身体瘦弱的人,用绳子绑着他的头部,然后两手用力绞绑绳索,那是极大的痛苦,但是我现在的痛苦,却超过那样的痛苦。又好象宰杀牛只,用锐利的刀子活生生地割剖牛腹,取出它的内脏,那只牛对腹部所受的割痛如何忍得!可是我现在腹痛的剧烈超过那一只牛。又好比两个强壮有力的人抓住一个瘦弱的人,把他悬绑在火堆上,炙烧他的两只脚,我现在两脚的热痛也超过那个人。」
当时,陀娑比丘回到众上座比丘住处,把差摩比丘所说的病状,详细地向众上座比丘禀告。
当时,众上座比丘又派遣陀娑比丘前往差摩比丘处,告诉他说:「就像世尊所说法,有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是那五种呢?就是那令人贪着烦恼的物质色身,以及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您差摩比丘能稍做观察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吗?」
这时,陀娑比丘接受了众上座比丘的教示后,就前往告诉差摩比丘说:「众上座比丘告诉您,世尊说有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您能从这当中去稍做观察无我,也非我所有吗?」
差摩比丘告诉陀娑比丘说:「我对那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能观察到无我,也非我所有。」
陀娑比丘回去禀告众上座比丘说:「差摩比丘说:『我对那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能观察到无我,也非我所有。』」
众上座比丘又派遣陀娑比丘告诉差摩比丘说:「您能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观察到无我,也非我所有,就像那尽除一切烦恼的阿罗汉一样吗?」
这时,陀娑比丘接受了众上座比丘的教示,就前往差摩比丘处,告诉差摩比丘说:「比丘您能这样地去观察这令人贪着烦恼五蕴的话,应该就像尽除一切烦恼的阿罗汉了吧?」
差摩比丘告诉陀娑比丘说:「我能观察到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不是我,也非我所有,但我却不是尽除一切烦恼的阿罗汉。」
当时,陀娑比丘回到众上座比丘处,禀告众上座比丘说:「差摩比丘说:『我能观察到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不是我,也非我所有,然而我却不是尽除一切烦恼的阿罗汉。』」
当时,众上座比丘告诉陀娑比丘说:「请您又回去告诉差摩比丘说:『您说:我能够观察到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不是我,也非我所有,然而却不是尽除烦恼的阿罗汉。这话是前后互相矛盾的。』」
陀娑比丘接受了众上座比丘的教示后,就往告差摩比丘说:「您说:我能观察到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不是我,也非我所有,然而却不是尽除一切烦恼的阿罗汉。这话是前后矛盾的。」
差摩比丘告诉陀娑比丘说:「我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能够观察到无我,也非我所有,然而却还不是一位阿罗汉,是因我傲慢自大的心理、贪爱的心理、烦恼的心理等现象,还不能断除,不能了知,不能出离,不能唾弃的缘故。」
陀娑比丘回到众上座比丘处,禀告众上座比丘说:「差摩比丘说:『我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能够观察到无我,也非我所有,然而却还不是一位尽除烦恼的阿罗汉,是因我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所生起傲慢自大的心理、贪爱的心理、烦恼的心理等现象,还不能断除,不能了知,不能出离,不能唾弃的缘故。』」
众上座比丘又派遣陀娑比丘前往告诉差摩比丘说:「你话里说有一个我,到底在何处有这一个我呢?说物质色身就是我吗?或者我是不同于物质色身呢?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就是我吗?或者我是不同于这些精神现象的呢?」
    差摩比丘告诉陀娑比丘说:「我不说物质色身就是我,或说我不同于物质色身;也不说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就是我,或说我不同于这些精神现象。然而我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所生起傲慢自大的心理、贪爱的心理、烦恼的心理等现象,还不能断除,不能了知,不能出离,不能唾弃。」
    差摩比丘告诉陀娑比丘说:「怎好麻烦您这样往返奔跑?请您帮我拿根手杖来,我自己可扶着手杖,前往拜访众上座比丘,希望您就帮我拿根手杖来吧!」于是差摩比丘自己就扶着手杖,前往拜访众上座比丘。
    当时,众上座比丘遥见差摩比丘扶着手杖前来,就自动为他铺好座位,安置好脚凳,亲自往前迎接,帮他拿着衣钵,请他就座,彼此互相寒暄问安。寒暄问安后,就告诉差摩比丘说:「您说我有傲慢自大的心理,到底是在那里察见到这个我呢?难道物质色身就是我吗?或者我不同于物质色身呢?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就是我吗?或者我不同于这些精神现象呢?」
差摩比丘回答说:「我不说物质色身就是我,也不说我不同于物质色身;不说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就是我,也不说我不同于这些精神现象。但是我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所产生的傲慢自大的心理、贪爱的心理、烦恼的心理,却未能断除,未能了知,未能出离,未能唾弃。就好比优钵罗花(青莲花)、钵昙摩花(赤莲花)、拘牟头花(黄莲花)、分陀利花(白莲花)的花香,说这根就是香呢?还是香不同于根呢?说这茎、叶、须的精、粗处是香呢?还是香不同于这茎、叶、须的精、粗处呢?或者是否可说香与莲花各部位是彼此在一起的呢?」
众上座比丘回答说:「不可,差摩比丘啊!不可说这优钵罗花、钵昙摩花、拘牟头花、分陀利花的根部就是香,不可说香不同于花根;也不可说茎、叶、须的精、粗处是香,也不可说香不同于茎、叶、须的精、粗处。」
    差摩比丘又问说:「那么,应是什么的香气呢?」
    上座比丘答说:「是花香。」
    差摩比丘又说:「我也是这样。不认为物质色身就是我,但我却不能离于物质色身;不认为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就是我,但我却不能离于这些精神现象。虽然我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能察见到没有实体的我,也非我所有,可是对这五蕴所产生的傲慢自大的心理、贪爱的心理、烦恼的心理,却未能断除,未能了知,未能厌离、未能唾弃。众上座比丘且听我说个譬喻吧!凡是有智慧的人,会因譬喻的事类而得到了解。就比如乳母的衣服,交付给洗衣的人,洗衣的人就会用各种草烧成的灰汤,来洗涤衣上的污垢,可是却仍留有余臭,还要用各种的香料来熏衣,才能使余臭消除。就像这样,多闻圣弟子虽然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能够正确地观察到没有一实体的我,也非我所有,然而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所生起傲慢自大的心理、贪爱的心理、烦恼的心理,却仍未能断除,未能了知,未能出离,未能唾弃。然后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更进一步地去思考,观察它的生起与息灭:这是物质色身,这是物质色身的生起,这是物质色身的息灭;这是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这是精神现象的生起,这是精神现象的息灭。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像这样地去观察它的生起与息灭后,那么傲慢自大的心理、贪爱的心理、烦恼的心理,这一切便都可消除了,这就叫真实正确的观察。」
差摩比丘讲说这段经文的时候,那些上座比丘便能远离烦恼的尘垢,获得清净的法眼。差摩比丘也能不生起各种烦恼,心灵得到解脱,是因为他已从法喜中获得了利乐的缘故,他身上的疾病就完全痊愈了。
这时,众上座比丘告诉差摩比丘说:「我们听到您开始所讲说的法义时,就已经悟解得到了法喜,何况又一再的听闻您的说法!我们之所以要请问您的原因,就是想要激发您那微妙的辩才,并不是要扰乱您的,是要便利您能把如来、应供、等正觉(三者皆佛别号)的妙法广说出来。」
    当时,众上座比丘听闻差摩比丘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五经解释:
1、拘舍弥国瞿师罗园:拘舍弥,或译作憍赏弥,是佛世中印度国名。位于朱木舒河沿岸,相当于现在的科萨姆,靠近阿拉哈巴特。瞿师罗园,是拘舍弥国长者瞿师罗皈依世尊后,布施给世尊之园林。
2、差摩比丘:为瞻视疾病,供给医药,四事供养衣被饮食第一比丘。
3、驅驰:即驱驰,劳苦奔跑的意思。
4、脚机:指有脚的凳子。或谓设在座席之前可供放置双足之小台。
5、钵罗、钵昙摩、拘牟头、分陀利:皆莲花名,唯花色有别,其颜色依
  序分别是青、红、黄、白等色。
6、灰汤:即灰汁,以水淋草木灰所得的汁,内含炭酸钾等咸性物质,可
  供洗濯之用。
7、余气:即余臭,这里用来比喻「习气」,说明「虽断见惑,但未除结使
  烦恼;虽尽正使,但未灭习气。」
8、多闻圣弟子离于五色阴:此句「离」字,依前后文意宜改为「虽」字,
  印顺导师杂阿含经论会编第一七一经此处亦改为「虽」字。
9、能于五受阴我慢、我欲、我使:此句首字「能」字应改为「然」字,
  文意较顺,印顺导师杂阿含经论会编此处亦改为「然」字。后段同样
  句子亦应如此改正。

一○六、本经叙说焰摩迦比丘起「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更无所有」
        之邪见,后为舍利弗以巧譬破其执着。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名叫焰摩迦,他生起了邪恶的见解,他这样地说:「就我了解佛陀所说的法,一位尽除烦恼的阿罗汉身死命终后,也就一切断灭再无所有了。」
那时,有很多比丘听到他这样地说法后,就去到他的住处,告诉焰摩迦比丘说:「你真的这样说:『就我了解佛陀所说的法,一位尽除烦恼的阿罗汉身死命终后,也就一切断灭再无所有了。』吗?」
答说:「是这样子说,各位尊者!」
这时,众比丘告诉焰摩迦说:「千万不可诽谤世尊!诽谤世尊的话就是在造作不善之业。世尊没有这样地说法,你应当把这种邪恶的见解完全舍弃。」
众比丘说这些话的时候,焰摩比丘仍然执持着这不正确的邪见,这样地回答:「各位尊者!只有我这样的见解才是真实正确的,否则便是虚妄不实的。」像这样的答问,已经有三次了。
当时,众比丘无法说服焰摩比丘,于是就离开了他,前往舍利弗尊者住处,告诉尊者舍利弗说:「尊者啊!您应该知道了吧!那焰摩迦比丘起这样邪恶的见解说:『就我了解佛陀所说的法,一位尽除烦恼的阿罗汉身死命终后,也就一切断灭再无所有了。』我们听到他这样地说法后,就往问焰摩迦比丘:『你真的是这样的见解吗?』他回答我们说:『各位尊者!真的是这样子,否则就是没有智慧的说法。』我们便告诉他:『你千万不可诽谤世尊,世尊没有这样的说法,你应该把这种邪恶的见解舍弃。』我们再三地劝告他,可是他仍不愿把邪恶的见解舍弃,所以我们现在来拜访您,希望尊者您能劝导,使焰摩迦比丘息止这种邪恶的见解,也是因怜悯他愚痴的缘故!」
舍利弗说:「是的,我应该劝导他,使他息止这种邪恶的见解。」
当时,众多比丘听闻舍利弗的话后,欢喜不已,就回到自己的住处去了。
那时,舍利弗尊者在早上穿著法衣拿着钵盂,走进舍卫城乞食。乞食毕,又走出城,回到精舍收拾好衣钵后,就前往拜访焰摩迦比丘。当时,焰摩迦比丘遥见舍利弗尊者来访,就为他铺好座位准备洗脚水,安置好脚凳;然后出来迎接,替他拿着衣钵,请他就座。
舍利弗尊者就座,洗完脚后,告诉焰摩迦比丘:「你真的这样说:『就我了解佛陀所说的法,一位尽除烦恼的阿罗汉身死命终后,也就一切断灭再无所有了。』吗?」
焰摩迦比丘告诉舍利弗说:「的确是这样,舍利弗尊者!」
舍利弗说:「我现在且问你,你就随自己心意回答我。焰摩迦啊!你意见怎样?物质现象是常住不变的呢?还是变化无常的呢?」
    答说:「舍利弗尊者啊!是无常。」

舍利弗又问:「如果是变化无常的话,应是令人苦恼的么?」
    焰摩迦答说:「是令人苦恼。」
    舍利弗又问:「如果是变化无常、会令人苦恼,是变易不定之法的话,多闻圣弟子可在这当中察见到一个实体的我、为我所有、我在物质现象中、或物质现象在我之中的情况吗?」
焰摩迦答说:「不可,舍利弗尊者!」
舍利弗继续说:「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又问说:「焰摩迦啊!你意见怎样?物质色身就是如来吗?」
焰摩迦答说:「不是,舍利弗尊者!」
    「那么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就是如来吗?」
    焰摩迦答说:「不是,舍利弗尊者!」
    舍利弗又问:「焰摩迦啊!你意见怎样?离开一切物质现象还有如来存在吗?离开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还有如来存在吗?」
    焰摩迦答说:「没有,舍利弗尊者!」
舍利弗又问:「物质色身中有如来存在吗?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中有如来存在吗?」
焰摩迦答说:「没有,舍利弗尊者!」
舍利弗又问:「如来之中有物质现象吗?如来之中有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吗?」
焰摩迦答说:「没有,舍利弗尊者!」
舍利弗又问:「如来是既无物质现象又无精神现象的吗?」
焰摩迦答说:「不是,舍利弗尊者!」
舍利弗说道:「就像这样,焰摩迦啊!如来所洞见的是真实的法相,如住于无所得之境,是无所施设的,(你连现今佛陀的存在现象都不能察知),又怎能这样说:『就我了解世尊所说的法,一位尽除烦恼的阿罗汉身死命终后,也就一切断灭再无所有了。』,你这样的说法合宜吗?」
焰摩迦答说:「不合宜,舍利弗尊者!」
    舍利弗又问:「焰摩迦啊!你以前说:『就我了解世尊所说的法,一位尽除烦恼的阿罗汉身死命终后,也就一切断灭再无所有了。』怎么现在又说这话是不对的呢?」
焰摩迦比丘说:「舍利弗尊者啊!我以前因为不了解且愚痴的缘故,所以才有这样邪恶的见解,但听闻舍利弗尊者您的说法后,所有的不了解与愚痴都已经断除了。」
舍利弗又问:「焰摩迦啊!如果又问你:『比丘啊!依据你先前所说的邪恶见解,现在你是认知、察见到了什么道理,才使这一切邪恶的见解完全远离了呢?』你应该怎样去回答呢?」
焰摩迦回答说:「舍利弗尊者!如果有人来问这样的问题,我当会这样地回答:『一位尽除烦恼的阿罗汉,他了知一切的物质现象都是变化无常的,变化无常的话就会痛苦;痛苦的话,只有得到寂静、清凉之后,才能永久的灭除这种痛苦;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如有人来问我的话,我就这样地回答。」
舍利弗说:「答得真好啊!答得真好!焰摩迦比丘啊!你应该这样地回答。为什么呢?因为一位尽除烦恼的阿罗汉,他了知一切的物质现象都是变化无常的,是变化无常的话就是痛苦;如果是变化无常、痛苦的话,这就是随缘生起或消灭之法。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
舍利弗尊者说这段经文时,焰摩迦比丘便能远离尘垢,获得清净法眼。
舍利弗尊者告诉焰摩迦比丘说:「我现在应该为你说个譬喻,有智慧的人便能因譬喻而得到悟解。比如有一位长者的儿子,这位长者的儿子富裕多财,他到处去征求仆役,以便守护好他的财物。这时,有一位仇家坏人,以欺骗的手段来亲附他,做了他的仆役,经常寻找机会要报仇。他每天晚睡早起,侍候在主人身旁,做事谨慎恭敬,讲话很谦逊,使主人心里很愉快,把他当作自己的亲友、儿子看待,非常信任他,一点也不怀疑,自己毫不防范。这位仆役然后手持利刃,杀害了主人的性命。焰摩迦比丘啊!你意见怎样?那位仇家坏人,冒充是长者的亲友,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想趁便下手,可是他那要杀害主人的心理却经常要他趁机下手,最后才终于将主人杀害的么?然而那位长者却不能觉知仆役害人之心,终于受到杀害。」
焰摩迦答说:「是这样,尊者!」
舍利弗告诉焰摩迦比丘说:「你意见怎样?如果那位长者自己知道那位仆役是冒充亲友要来杀害他的话,自己做好防护措施,就不会遭受杀害了吧?」
焰摩迦答说:「是的,舍利弗尊者!」
舍利弗说:「就像这样,焰摩迦比丘啊!那些愚痴无闻的凡夫,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认为都是常住不变的、安乐平稳的、无病的、是我、为我所有,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保护爱惜,可是最后却被这如同仇家的五蕴所杀害。就像那位富有的长者,被那位冒充亲友的仇家所杀害一样地不知觉。焰摩迦啊!多闻的圣弟子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要观察它如疾病、如痈肿、如毒刺、如凶杀;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不实际的事物;它不是我,也非我所有。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不执着、不受纳;因为不受纳,所以就不会去执着;因能不执着,所以自己就能觉悟涅槃境地: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舍利弗尊者说这段教法时,焰摩迦比丘便能不起各种烦恼,心灵得到解脱。舍利弗尊者为焰摩迦比丘说法,显示微妙法义,教导他各种善行,使他获得法益,内心充满欢喜后,就从座席起来,告辞而去。
第一○六经解释:
1、施设:安立、建立。
2、长者:通称富豪或年高望重的人。
3、示教照喜:又作示教利喜,是佛陀说法教化的四种次第:一、示,即
  显示其义,如示人之善、不善等;二、教,即教导其行,如教导众生
  舍恶行善;三、利,即获得义利,谓众生未得善法之味时,为免其心
  退,遂导之以勤苦修行,则可得法味大利益;四、喜,即欢喜行成,
  谓随众生所行而赞叹之,使其心喜。后「示教照喜」乃借指讲说佛法
  之义。

一○七、本经叙说外道出家仙尼问佛陀为何得知诸弟子命终所生之
        处,佛告以常见、断见、正见三师;并说慢心为相续之因。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位外道出家人,名叫仙尼,来到佛陀住处拜访,向佛陀恭敬问讯后,坐于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前些日子,有沙门、有婆罗门、有遮罗迦(游行僧)、有出家人,他们都聚集在一处稀有的讲堂里,像这样地论说着:富兰那迦叶,是大众的领袖,有五百个弟子前后围繞地跟随着他。他的弟子中有极聪慧的人,也有愚钝的人,等这些弟子命终之后,富兰那迦叶都不能为弟子们记说死后往生何处。又有末迦梨瞿舍利子,做了大众的领袖,有五百弟子前后围繞跟随他。他的弟子中有极聪慧的人,也有愚钝的人,等这些弟子命终之后,他也都无法为弟子们记说死后往生何处。像这样,有:先阇那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拘陀迦旃延、尼揵陀若提子等人,他们各有五百弟子前后围繞跟随,他们也都跟前面二位大众领袖情形一样,不能记说弟子命终后往生何处。沙门瞿昙(即佛陀)您当时也在他们的谈论中,他们说:沙门瞿昙是大众的领袖,他的弟子们,如果有人命终后,他就会为往生的弟子记说:某人将往生那个地方,某人将往生这个地方。我首先生起怀疑,为什么沙门瞿昙您会得到这样的法术呢?」
佛陀告诉仙尼说:「你不要感到怀疑。由于有迷惑的缘故,所以才会对那件事情怀疑。仙尼!你应当知道!有三种导师。是那三种呢?有一种导师,他认见现在世的我是真实的,虽能照他所知道的去为人讲说,然而他却不能知道人死后的事情,这是出于人世间的第一种导师。其次,仙尼啊!又有一种导师,他能认见现在世的我是真实的,命终之后,也能认见真实的我,也能照他所知道的去为人讲说。再其次,仙尼啊!另有一种导师,他不认见现在世的我是真实的,也不认见命终之后的我是真实的。」
佛陀说道:「仙尼啊!前述第一种导师只认为现在世的我是真实的,就照他所知道的去讲说的人,就叫断灭的知见;那第二种导师认为今世后世的我都是真实的,就照他所知道的去讲说的人,这就叫恒常的知见;那第三种导师不认为现在世的我是真实的,命终之后,也不认为有一真实的我,这就是如来、应供、等正觉的说法,能够在现世今生中断除爱染,出离贪欲,灭尽执着,得到涅槃寂静。」
仙尼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听您所说的法后,却更增长疑惑了。」
佛陀告诉仙尼说:「你正应该会增加疑惑的。为什么呢?因为这种境地是在极幽深之处,难以察见,难以了知,必须有极深的观照才能到达那微妙的境地,是聪明有智慧的人才可了解。凡夫众生之类,是没办法以言语说明而知道的。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众生无明如处长夜一样,所做所为都是不合正法的邪见、不合正法的固持、不合正法的追求、不合正法的贪欲的缘故。」
仙尼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从您这里,心中获得了净信,希望世尊您再为我说法,使我就在这座席中,获得清净的慧眼。」
佛陀告诉仙尼说:「我现在当会为了使你安乐而说法。」
佛陀告诉仙尼说:「物质现象是常住不变呢?还是变化无常的呢?」
仙尼答说:「是变化无常。」
世尊又问:「仙尼啊!物质现象如果是变化无常的话,应是会令人苦恼的吧?」
仙尼答说:「是会令人苦恼。」
世尊又问仙尼:「如果是变化无常、会令人苦恼,是变易之法的话,那么多闻圣弟子可在这当中察见到实体的我、为我所有、我在物质现象中、物质现象在我之中的情况吗?」
仙尼答说:「不可,世尊!」
世尊接着说:「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又问:「仙尼啊!你觉得怎样?一切物质现象就是如来吗?」
仙尼答说:「不是,世尊!」
世尊又问:「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就是如来吗?」
仙尼答说:「不是,世尊!」
世尊又问:「仙尼啊!离于物质现象有如来存在吗?离于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有如来存在吗?」
仙尼答说:「没有,世尊!」
世尊又问:「仙尼啊!物质现象中有如来存在吗?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中有如来存在吗?」
仙尼答说:「没有,世尊!」
世尊又问:「仙尼啊!如来之中有物质现象存在吗?如来之中有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存在吗?」
仙尼答说:「没有,世尊!」
世尊又问:「仙尼啊!如来的存在既不是物质现象,也不是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吗?」
仙尼答说:「不是,世尊!」
佛陀告诉仙尼说:「我那些弟子们听我说法,有些并不能完全了解真正的法义,因而生起傲慢的知见;由于他们的知见,并不是真正断除迷惑的正智的缘故,所以就不能断除傲慢的心理;又因傲慢的心理不能断除的缘故,所以舍弃这五蕴的身体后,又会和继之而来的五蕴之身相续而生。所以,仙尼啊!我就能预为记说,这些弟子身死命终后,将会受生到那些地方去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都还余留有傲慢心理的缘故。」
佛陀说:「仙尼啊!我那些弟子们对我的说法,能了解真正法义的人,他们对着这些傲慢的心理,即能得到真正的知见,由于能得到真正知见的缘故,所以就能断除各种傲慢的心理;又因能断除各种傲慢心理的缘故,所以身死命终之后,就不会再相续流转受生了。仙尼啊!像这类的弟子,我就不预为记说他舍弃这五蕴的身体后,会受生到那些地方去了。为什么呢?因为已没有任何因缘可用来预为记说的缘故。若要请我为他记说的话,我当会这样记说:他已断除了各种的爱乐贪欲,永远的脱离了烦恼的系缚,有正确的思惟,获得了心灵的解脱,灭除一切生死流转的痛苦。我从以前一直到现在,经常讲说傲慢的过错、傲慢的集起、傲慢的产生、傲慢的显现,如果对这傲慢的心理能够加以观察觉证的话,那么各种生死流转的苦恼也就不会生起了。」
佛陀讲说这段经文时,仙尼这位外道出家人便能远离烦恼尘垢,获得清净法眼。
当时,仙尼这位外道出家人洞见正法、获得正法,断除了各种的疑惑,这都不是由于别人的教示而得知,也不是由于别人的济助而得度,就在正法中,心里得到了无所怖畏。于是从座席中起来,合掌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可以在正法中出家修持清净的梵行吗?」
佛陀告诉仙尼说:「你可在正法中出家,接受具足圆满的戒律,做个修学佛法的比丘。」
这时,仙尼得以在佛教里出家后,就独自在僻静的地方,努力修持而不懈怠,他这样地思考着:一个豪族大姓的子弟,他之所以要剃除须发,正信佛教,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修持清净梵行,是为了要洞见正法,使自己知道已证悟: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得到阿罗汉的果位。
听闻佛陀所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第一○七经解释:
1、遮罗迦:即游行僧。
2、富兰那迦叶:为佛世六师外道之一,是空见外道。
3、记说:此指佛对弟子们未来命运的一种预言,又称为受记,或授记。
4、末迦梨瞿舍利子:六师外道之一,是邪命外道之祖,为无因外道,决定论者。
5、先阇那毗罗胝子:六师外道之一为怀疑论者。舍利弗、目犍连,曾为其弟子。
6、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六师外道之一,是顺世派的始祖,唯物论者。
7、迦罗拘陀迦栴延:六师外道之一,为提倡七要素说之思想家。 
8、尼揵陀若提子:六师外道之一,耆那教教祖。译名大雄,主张苦修,以苦行克服内心之贪欲。为相对主义者。
9、断见:坚持人死之后身心断灭不复再生的偏见,是五恶见之一。
10、常见:执持身心常住之见。
11、异忍:忍,即安忍,指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异忍,即心不能依正法而住。
   12、无间等:南传巴利本作(abhisamaya),通常译作现观、证,有理解、了解、通达、洞察、觉证之意。
13、生彼彼处:谓不断生死流转,多处受生。
14、慢过:傲慢的过误,谓己劣于人,而以为等于或优于人。
15、度:有二义…一、与渡同义,如舟子渡人过海的意思。二、出或离的意思。出是出离世俗;离是脱离生死。
16、具足戒:具足圆满之戒,如比丘的二百五十戒,及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是。

一○八、本经论说如来死后为有或无。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位比丘名叫阿A罗度,住在耆阇崛山里。
当时,有很多外道的出家人前往阿A罗度住处拜访,彼此见面互相问讯。互相问讯后,退坐一边,然后对阿 罗度说:「想要向您请教问题,不知您是否有空闲为我们解答?」
阿 罗度告诉众外道说:「随您们发问,我知道的话当会回答。」
众外道又问:「您的意见怎样呢?尊者啊!如来死后仍是存在的吗?」
阿 罗度说:「依照世尊的说法,您们这个问题是属不足加以解答的问题。」
又问:「如来死后就不存在了吗?」
阿 罗度说:「依照世尊的说法,您们这个问题也是属不足加以解答的问题。」
又问:「如来死后是有存在也有不存在的呢?或者是既不是存在,也不是不存在的呢?」
阿 罗度说:「依照世尊的说法,您们这个问题也是属不足加以解答的问题。」
又问阿  罗度说:「为什么这样说呢?尊者啊!问您如来死后还存在吗?您答说这问题不足加以解答。问您如来死后是不存在的吗?您也答说这问题不足加以解答。问您如来死后是有存在也有不存在的吗?或者是既不是存在,也不是不存在的呢?您仍答说这问题不足加以解答。为什么这样说呢?尊者啊!难道沙门瞿昙(佛陀)他是不能了知、也不能洞见未来世吗?」
阿 罗度说:「世尊不是不能了知,也不是不能洞见未来世。」
当时,众外道对阿A罗度的说法,听了心中很不欢喜,呵骂责难后,就从座席起来辞去。
这时,阿 罗度知道众外道已经离去了,就来到佛陀的住所,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然后把刚才众外道的问题向佛陀详细的说明,禀告佛陀说:「世尊啊!那些外道这样地问我,我这样地回答,是随顺一切正法而答的吗?没有诽谤世尊您吧?是依顺正法的呢?还是违逆正法的呢?不会使他人来诘问,因理屈而被人呵责吧?」
佛陀告诉阿 罗度说:「我现在问你,你就随我所问的问题回答。阿 罗度啊!物质现象是常住不变的呢?或者是变化无常的呢?」
阿 罗度答说:「是变化无常。」
佛陀又问:「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是常住不变,或是变化无常的呢?」
阿 罗度答说:「是变化无常,世尊!」
佛陀又问:「就如焰摩迦经里所广说过的那样……乃至于精神现象就是如来吗?」
阿 罗度答说:「不是。」
佛陀告诉阿 罗度说:「像这样地说法的话,是随顺一切正法而说,不是诽谤如来,也不是脱越正法的次第;是依照如来的说法而说,是顺着正法的次第而说,没有人能够来诘问而诃责的。为什么呢?因为我对这物质现象能够如实地察知,像物质现象的生起、物质现象的息灭、物质现象息灭的方法,都能如实地察知。阿 罗度啊!如果不重视如来所作的修持,认为如来是没有知见正法的话,这话是错误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阿 罗度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第一○八经解释:
1、阿 罗度:又作阿那律,佛十大弟子之一,天眼第一,是见十方城所
  第一比丘。
2、无记:意为「无法断言」、「不足解答」。佛经中共有十四种无记,如死
  后有无、世间有边、无边等邪见所生之问题。
3、非为越次:越次,指脱越法次。全句言不是脱越法次,亦即随顺于法
  的意思。
4、所作:指佛陀所做的修持。
5、非等说:等说,称等法性而说,亦即称实而说。非等说,即不正确的说法。

一○九、本经叙说那拘罗长者于身患苦,佛陀教以当修学不苦患心,
        后舍利弗为其广演法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婆祇国的设首婆罗山鹿野深林中。
那时,有位名叫那拘罗的长者,已经一百二十岁了,由于年迈而又诸根老钝,身体瘦弱,经常病苦。他想要来晋见世尊以及他以前所敬重的善知识比丘们。于是他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恭敬顶礼后,退坐一边。他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年迈衰老。体弱多病苦,但我仍鼓起勇气,来晋见世尊您及以前我所敬重的善知识比丘们,希望世尊您能为我说法,使我获得长夜的安乐。」
这时,世尊告诉那拘罗长者说:「说得好啊!长者啊!你真的是已年迈而又诸根老钝,体弱而多病苦,然而你却能自己奋力前来晋见如来及其他你所敬重的善知识比丘们。长者啊!你应当要知道:对这多苦患的身体,应当经常地去修学不苦患的心灵。」
当时,世尊就为那拘罗长者显示微妙的法义,教导他各种善行,使他获得法益,内心充满欢喜,然后便静默地安住着。
那拘罗长者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十分欢喜,向佛陀恭敬行礼后告辞离去。
那时,舍利弗尊者就在距世尊不远的地方,坐在一棵树下。那拘罗长者来到舍利弗尊者的坐处,向他顶礼后,退坐一边。这时,舍利弗尊者问长者说:「看你现在身体诸根都很和悦,脸色光润,是在世尊那里闻得深微的妙法了吗?」
那拘罗长者禀告舍利弗说:「今日世尊为我说法,显示了微妙的法义,教导我各种善行,使我获得了法益,内心充满欢喜,用有如甘露一般的妙法沾溉我的身心,所以我现在身体诸根才会感到和悦,脸色充满光润。」
舍利弗尊者问长者说:「世尊是为你讲说何等妙法,并显示它的法义,教你各种善行,使你获得法益,内心充满欢喜,就有如受到甘露的滋润一样呢?」
那拘罗长者禀告舍利弗说:「我刚才去到世尊处,禀告世尊说:『我年迈衰老,体弱多病苦,但我仍自己奋力前来,晋见世尊您及我所敬重的善知识比丘们。』佛陀告诉我说:『真好啊!长者啊!你真的是很衰老了,又体弱多病苦。然而却能自己奋力来见我及以前你所敬重的比丘们,你现在对这充满苦患的身体,应当经常修学不苦患的心灵。』世尊就是为我讲说这样的妙法,显示微妙的法义,教导我各种善行,使我获得法益,内心充满了欢喜,就有如受到甘露的滋润一样。」
舍利弗尊者问长者说:「你刚才为什么不再请问世尊:『什么叫苦患的身体、苦患的心灵呢?什么叫苦患的身体、不苦患的心灵呢?』」
长者回答说:「我就是为了这个义理的缘故,所以才来拜见尊者您,希望您能为我简略地讲说这个法的要义所在。」
舍利弗尊者告诉长者说:「说得好啊!长者啊!你现在要注意听!我当会为你解说。要知那愚痴无闻凡夫对物质现象的生起、物质现象的息灭、物质现象所造成的祸患、对物质现象的爱乐、自物质现象中出离等情况,都不能如实地察知;由于不能如实察知的缘故,所以就爱乐着物质现象,认为物质现象就是我、也是我所有,而对它执取。但是那物质现象如果败坏或改变了,心识也就随着转变,于是就生起了恼苦;恼苦生起后,心里就会有恐怖、障碍、顾虑、忧苦、烦恼了。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这就叫身心的苦患。
什么叫身体受苦患,而心灵却不觉苦患呢?就是说多闻圣弟子对于物质现象的生起、物质现象的息灭、对物质现象的爱乐、物质现象造成的祸患、自物质现象中出离等情况,都能如实地察知;能够如实地察知后,就不会对它生起爱乐的心理,妄见物质现象就是我、也是我所有;那物质现象如果改变或不同了,心里便不会随着转变而生起恼苦;心里能够不随着转变而生起恼苦后,便能获得不恐怖、不障碍、不顾虑、不烦恼了。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这就叫身体虽受苦患而心灵却不觉苦患了。」
舍利弗尊者说这段经文时,那拘罗长者便获得了清净的法眼。那时,那拘罗长者洞见妙法、获得妙法、了知妙法、体悟妙法,断除一切疑惑,不是由于别人的教示。在正法当中,他的心灵得到无所畏惧。于是从座席中起来,恭敬合掌行礼,然后禀告舍利弗尊者说:「我已超越了一切的烦恼,渡过了人世的生死苦海,我现在就皈依佛、法、僧三宝,愿做一个在家学佛的居士,请仁者您为我证明:从现在起我愿尽形寿皈依三宝。」
当时,那拘罗长者听闻舍利弗尊者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他礼敬后,告辞而去。
第一○九经解释:
1、婆祇国:又作跋祇国。位于恒河北岸,摩揭陀国之北,是由八个部族组合而成的国家,首都是吠舍离。
2、设首婆罗山:又作失收魔罗山。意译作 山、胶鱼山。为佛陀及佛弟子游化人间时所多次居止之处。 
3、常当修学不苦患身:佛光阿含藏对本经这句里的「身」字注释说:「身」,
  依据巴利本及文义应为「心」。注解甚是,本经段中另一同句,亦应改
  正。
4、入法:解悟妙法。
5、优婆塞:译为清信士、近事男、善宿男等。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
  持五戒之男居士。

一一○、本经叙说西方比丘众闻佛说法后,欲回西方,佛陀促彼等
        向舍利弗辞别,舍利弗为彼等讲授佛所说法之纲要。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释氏天现部落里。
那时,有住在西方的众多比丘想要返回西方去安住,他们来到世尊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当时,世尊就为他们说法,显示微妙的法义,教导各种善行,使他们获得法益,内心充满欢喜。世尊为他们做了种种的教导后,这时,这些住于西方的比丘们便从座席起来,合掌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们这些家住西方的比丘们就要返回西方安住了,现在就向您告辞。」
佛陀告诉这些西方比丘说:「你们向舍利弗告辞了没?」
西方比丘们答说:「还没向他辞行。」
佛陀告诉西方比丘们说:「舍利弗淳厚地修持清净梵行,你们应当前往告辞,他一定能够教导你们,使你们获得法益,长夜得到安乐!」
这时,这些西方比丘们就向佛陀告辞要回去了。那时,舍利弗尊者在离佛不远的地方,坐在一棵长得很坚实高大的树下。这些西方比丘就前往舍利弗尊者的座前,向他恭敬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舍利弗尊者说:「我们就要返回西方安住了,所以来向您告辞。」
舍利弗说:「你们向世尊告辞了没?」
西方比丘杂阿含经卷第五
一○五、本经叙说差摩比丘身得重病,诸比丘遣陀娑比丘前往探病,
        在往返之际,论说只能正观五受阴之非我、非我所,不一
        定能离我欲、我使、我慢,尚须真实正观五受阴之生灭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有众多的上座比丘住在拘舍弥国的瞿师罗园里。
    那时,有一位名叫差摩的比丘住在拘舍弥国的跋陀梨园里,身生重病。
    这时,有位名叫陀娑的比丘被派遣当看护病患的人。
    当时,陀娑比丘来拜访众上座比丘,向众上座比丘顶礼后,坐于一旁。
    众上座比丘告诉陀娑比丘说:「请您前往差摩比丘处探访,告诉他说:『众上座比丘探问您,身体的疾病是否稍好,感觉较舒适,病苦不再严重了呢?』」
当时,陀娑比丘受了众上座比丘的教示,就来到了差摩比丘的住处,告诉差摩比丘说:「众上座比丘向您问讯,身体的疾病逐渐好转了没?所有的病苦不至于增重吧?」
差摩比丘告诉陀娑比丘说:「我病没有好转,身体很不舒适,各种病苦增重,没有救药。就好象一个大力士,捉取一个身体瘦弱的人,用绳子绑着他的头部,然后两手用力绞绑绳索,那是极大的痛苦,但是我现在的痛苦,却超过那样的痛苦。又好象宰杀牛只,用锐利的刀子活生生地割剖牛腹,取出它的内脏,那只牛对腹部所受的割痛如何忍得!可是我现在腹痛的剧烈超过那一只牛。又好比两个强壮有力的人抓住一个瘦弱的人,把他悬绑在火堆上,炙烧他的两只脚,我现在两脚的热痛也超过那个人。」
当时,陀娑比丘回到众上座比丘住处,把差摩比丘所说的病状,详细地向众上座比丘禀告。
当时,众上座比丘又派遣陀娑比丘前往差摩比丘处,告诉他说:「就像世尊所说法,有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是那五种呢?就是那令人贪着烦恼的物质色身,以及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您差摩比丘能稍做观察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吗?」
这时,陀娑比丘接受了众上座比丘的教示后,就前往告诉差摩比丘说:「众上座比丘告诉您,世尊说有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您能从这当中去稍做观察无我,也非我所有吗?」
差摩比丘告诉陀娑比丘说:「我对那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能观察到无我,也非我所有。」
陀娑比丘回去禀告众上座比丘说:「差摩比丘说:『我对那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能观察到无我,也非我所有。』」
众上座比丘又派遣陀娑比丘告诉差摩比丘说:「您能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观察到无我,也非我所有,就像那尽除一切烦恼的阿罗汉一样吗?」
这时,陀娑比丘接受了众上座比丘的教示,就前往差摩比丘处,告诉差摩比丘说:「比丘您能这样地去观察这令人贪着烦恼五蕴的话,应该就像尽除一切烦恼的阿罗汉了吧?」
差摩比丘告诉陀娑比丘说:「我能观察到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不是我,也非我所有,但我却不是尽除一切烦恼的阿罗汉。」
当时,陀娑比丘回到众上座比丘处,禀告众上座比丘说:「差摩比丘说:『我能观察到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不是我,也非我所有,然而我却不是尽除一切烦恼的阿罗汉。』」
当时,众上座比丘告诉陀娑比丘说:「请您又回去告诉差摩比丘说:『您说:我能够观察到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不是我,也非我所有,然而却不是尽除烦恼的阿罗汉。这话是前后互相矛盾的。』」
陀娑比丘接受了众上座比丘的教示后,就往告差摩比丘说:「您说:我能观察到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不是我,也非我所有,然而却不是尽除一切烦恼的阿罗汉。这话是前后矛盾的。」
差摩比丘告诉陀娑比丘说:「我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能够观察到无我,也非我所有,然而却还不是一位阿罗汉,是因我傲慢自大的心理、貪愛的心理、煩恼的心理等现象,还不能断除,不能了知,不能出离,不能唾棄的緣故。」
陀娑比丘回到眾上座比丘处,禀告众上座比丘说:「差摩比丘说:『我对这为此洲的中心,  有阎浮树的森林,依此树的缘故,称为赡部洲。赡部洲就是我们现在  所住的娑婆世界。

一一一、本经叙说佛告诸比丘见谛者所断众苦多如池水,于未来世
        永不复生。之后,舍利弗详说五受阴「非我、非异我、不
        相在」。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譬如有一个方圆五十由旬的水池,它的深度也是这样子,池水盈满。又有一人,用毛、用草,或者用指爪去沾取池水。众比丘啊!你们意见怎样?那个人所沾取的水较多,还是池水较多呢?」
比丘禀告佛陀说:「那个人用毛、用草,或者用指爪所沾取的水很少,少到不足以去说它;而池水很多,多到百千万倍,无法相比。」
佛陀说:「是的,众比丘啊!一个悟见真理达到涅槃寂静的人,他所断除的一切苦恼,就像那一池深水一样的多,就是到未来世时,那烦恼也永远不会再生起的。」
当时,世尊说完这段经文后,就走进室内静坐修禅。这时,舍利弗尊者也坐在僧众之中,等世尊走进室内后,他告诉众比丘说:「刚才我们听到了从未听闻过的法!世尊今日善巧地拿池水做譬喻来演说妙法。为什么呢?因为多闻圣弟子能够具足彻见真理的见谛,就可证得无间等果(初果)。像凡俗的邪见,是以执持着自身为实有的身见为根本,是由身见所集起,身见所产生,身见所显现;然后就会把自己认为是忧心苦恼的事物加以隐藏覆盖,把自己认为是吉庆有利的事物加以保护爱惜,妄说是我,妄说那是众生,说我的见解较奇特,骄傲地自我抬举。像这些偏邪的见解,彻见真理的圣弟子都能将它完全灭除,从根本处把它断除掉,就像砍断多罗树一样,就是到了未来世也不会再生起。
众比丘啊!彻见真理的圣弟子所断除的以上各种邪见究竟是什么,以致于未来世也永远不再生起呢?就是愚痴无闻凡夫认见物质现象就是我、是我所有、我在物质现象中、或物质现象在我之中;也认见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就是我、是我所有、我在这些精神现象中、或这些精神现象在我之中。
怎样叫认见物质现象就是我呢?就是把地大的元素观想成周遍于一切地方,观想之后,又这样地想着:地就是我,我就是地,我和地是独一无二,没有不同,也没有差别。像这水、火、风等元素及青、黄、赤、白等颜色,也把它观想成周遍于一切地方,观想完后,又这样地想着:这一切的造作就是我,我就是这一切的造作,独一无二,没有不同,也没有差别。像这样地把它观想成周遍于一切地方,而每一地方都以妄心推度为是我,这就叫物质现象就是我了。怎样叫认见物质现象是我所有的呢?如果一个人认见感受就是我,认见感受就是我后,就会认见物质现象是我所有了;或者认见想象、意志行为、心识就是我,也就会认见物质现象是我所有的了。
怎样叫认见物质现象在我之中呢?就是说认见感受就是我,物质现象就在我之中,又认见想象、意志行为、心识就是我,物质现象就在我之中。怎样叫我在物质现象之中呢?就是说认见感受就是我,我就依住于物质现象之中,进入了物质现象里,遍布在它的全体;或者认见想象、意志行为、心识就是我,我就依住于物质现象之中,遍布在它的全体,这就叫我在物质现象中。
怎样叫认见感受就是我呢?就是说有六种感受:即由眼触而生起的感受,以及由耳、鼻、舌、身、意触等而生起的感受。对这六受身中的每一种感受都把它认见成就是我,我就是感受,这就叫感受就是我。怎样认见感受是异我呢?就是说认见物质现象就是我,感受是我所有,或者认见想象、意志行为、心识就是我,感受是我所有,这就叫感受是异我了。
怎样叫认见感受在我之中呢?就是说认见物质现象就是我,感受就依住在其中;或者认见想象、意志行为、心识就是我,感受就依住在其中,这就叫感受在我之中了。怎样叫我在感受之中呢?就是说认见物质现象就是我,我就依住在感受之中,遍布在它的全体里;或者认见想象、意志行为、心识就是我,我就依住在感受之中,遍布在它的全体里,这就叫我在感受之中了。
怎样叫认见想象就是我呢?就是说有六种想象:即由眼触而生起的想象,以及由耳、鼻、舌、身、意触等而生起的想象。对这六想身中的每一种想象都把它认见为就是我,这就叫想象就是我了。怎样叫认见想象是异我呢?就是说认见物质现象就是我,想象是我所有;或者认见感受、意志行为、心识就是我,想象是我所有,这就叫想象是异我了。
怎样叫认见想象在我之中呢?就是说认见物质现象就是我,想象就依住在我之中;或者感受、意志行为、心识就是我,想象就依住在其中。怎样叫认见我在想象之中呢?就是说认见物质现象就是我,我就依住在想象之中,遍布在它的全体;或者认见感受、意志行为、心识就是我,我就依住于想象之中,遍布在它的全体,这就叫我在想象之中了。
怎样叫认见意志行为就是我呢?就是说有六种意志行为:即由眼触而生起的意志行为,以及由耳、鼻、舌、身、意触等而生起的意志行为。对这六种根身所生起的每一种意志行为都把它认见为就是我,这就叫意志行为就是我了。怎样叫认见意志行为是异我呢?就是说认见物质现象就是我,意志行为是我所有;或者认见感受、想象、心识就是我,意志行为是我所有,这就叫意志行为是异我了。
怎样叫认见意志行为在我之中呢?就是说认见物质现象就是我,意志行为就依住在其中;或者认见感受、想象、心识就是我,意志行为就依住在其中,这就叫意志行为在我之中了。怎样叫认见我在意志行为之中呢?就是说认见物质现象就是我,我就依住在意志行为之中,遍布在它的全体;或者认见感受、想象、心识就是我,我就依住在意志行为之中,遍布在它的全体,这就叫我在意志行为之中了。
怎样叫认见心识就是我呢?就是说有六种心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识身。对这六种识身中的每一种识身都把它认见为就是我,这就叫心识就是我了。怎样叫认见心识是异我呢?就是说认见物质现象就是我,心识就是我所有;认见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就是我,心识是我所有,这就叫心识是异我了。
怎样叫认见心识在我之中呢?就是说认见物质现象就是我,心识就依住在其中;或者认见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就是我,心识就依住在其中,这就叫心识在我之中了。怎样叫认见我在心识之中呢?就是说认见物质现象就是我,我就依住在心识之中,遍布在它的全体;或者认见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就是我,我就依住在心识之中,遍布在它的全体,这就叫我在心识之中了。
像这圣弟子若能彻见四圣谛的话,就可获得觉证之果,断除各种邪见,就是到未来世也永远不再生起。所有的一切物质现象,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一向都是由积聚而成,应该这样地去观察:这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的、这一切都是痛苦的、这一切都是不实际的、这一切都不是我,不应爱乐它、摄受它、保持它;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像这样子,不应爱乐它、摄受它、保持它、要像这样地去做观察。要好好地把心系住,不昧于事理,又能一再观察,精进修持,远离懈怠,心中就可获得喜乐,身心轻快安稳,寂静而住于舍(平等舍离)。具备各种道法的品类,修行圆满完足,永远脱离各种恶道,无不消镕,无不寂灭,寂灭而不再生起,减损而不再增加,断除而不再产生,能够不生起、不执取、不贪着,自己就可觉悟涅槃境界: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舍利弗讲说这段经文的时候,有六十位比丘便能不再受纳各种烦恼,心灵获得解脱。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一一经解释:
1、由旬:又作俞旬、由延,为印度计里程之数目,一由旬有三十里、四
  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等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
2、渧:音同「地」,滴水。此作动词用,沾取水滴。
3、见谛:谛,真实不虚妄的道理。见谛,即见到真理。
4、一切入处正受:又名「十遍处」、「十一切处」,即观青、黄、赤、白、
  地、水、火、风、空、 识等十法,使其一一周遍于一切处。
5、四真谛:又名四圣谛,或四谛法。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6、猗息:猗,即「倚」字,依也。猗息,即止息。
7、诸道品:道品,道法的品类。诸道品,指三十七道品,即四念处、四
  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数共三十七
  品,为修道的重要资粮,故名三十七道品。
8、消炀:炀即烊,镕化金属之意。消炀,即消镕。

一一二、本经叙说萨遮尼揵子欲破佛陀之五阴非我论,却反为佛说
        服。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毗舍离的猕猴池边。在毗舍离国里有位尼揵外道的门徒,非常聪慧明智,善解各种学说理论,对自己的聪明他感到很骄傲。他所广集的各种学说理论,都是以妙智而进于精微的理趣;为大众说法,超越了其他的论师,他常这样地想着:所有的学道沙门、婆罗门,没有人比得上我,甚至是如来,我也能跟他一同论说义理。那些论师们,只要一听到我的名字,就会惊惧得额头冒出津液,腋下流汗,毛细孔里渗出水来;我强力的论说就如同风一样,能使草仆树折,甚至摧毁坚固的金石,制伏一切龙象。更何况是人间的那些论师之辈,那能抵挡我呢?
当时,有位比丘名叫阿湿波誓,早晨的时候,穿著法衣,手持着钵盂,很有威仪秩序,两眼端视,平步走着,要进城里乞食。这时,萨遮尼揵子,因有一些事情,所以到一个部落里去。他从城门里走出来的时候,就遥远地看到阿湿波誓比丘了,于是走到他那儿去,然后问他说:「沙门瞿昙是怎样为众弟子们说法的呢?他是拿什么法来教导众弟子,要他们修习的呢?」
阿湿波誓回答说:「火种居士尼揵子啊!世尊是这样地说法来教导众弟子,要他们随着修学。他说:众比丘啊!对物质现象应当观察没有一实体的我存在;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应当观察并没有一实体的我存在。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要精勤方便地去观察它,像疾病、像痈肿、像毒刺、像凶杀一样,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不实际、无我。」
萨遮尼揵子听了这些话后,心里很不高兴,这样地说:「阿湿波誓啊!你一定是听错了吧!沙门瞿昙一定不会这样子说的。如果沙门瞿昙他这样地说法的话,那就是邪见了,我应该去拜访他,向他问难,使他停止这样的邪说。」
这时,萨遮尼揵子就前往离车族部落集会之处,告诉众离车族人说:「我今天遇见沙门瞿昙的第一弟子,名叫阿湿波誓,曾跟他略微地论说道理,如果真像他所说那样的话,我就应当去拜访沙门瞿昙,跟他共同论说道理,我以或进、或退、或回、或转的种种技巧论说,一定能使他随从我的意见。
就好比一男子割草拔根一样,他手握着割下的草茎,只要在空中抖动摇振,就可以把那些杂乱的秽草剔除了;我说法也像这样,和沙门瞿昙论道问难,我会把握要领,以或进、或退、或回、或转的种种技巧论说,随心所欲,而去除他的邪说。
又像卖酒人家拿着酒囊,用力压榨以滤取清醇的美酒,去除糟粕(酒渣);我说法也像这样,去和沙门瞿昙论道问难,我将以或进、或退、或回、或转的技巧论说,粹取清纯真实的道理,来去除一切的邪说。
又像织席的师傅,他用席子盛装各种杂乱的东西,当想把它拿往市场贩卖时,一定先要用水加以洗涤,去除各种脏臭的秽物;我说法也像这样,去到沙门瞿昙住处,和他共同论道,我将以或进、或退、或回、或转的技巧论说,把握要领,去除一切的邪说。
又好象王家的驯象师,牵引着一头大醉象走进深水中,清洗它的身体、四肢、耳、鼻,帮它全身沐浴,以去除一切尘垢污秽;我说法也像这样,去到沙门瞿昙住处,和他论道问难,我将以或进、或退、或回、或转的技巧论说,随意自在,把握要领,去除一切邪说。你们这些离车族的人,也应当同我前往,去观察我们辩论的输赢。」
离车族当中有人这样的说:「如果萨遮尼揵子能和沙门瞿昙共同论道的话,他是不会辩胜的!」
又有人说道:「萨遮尼揵子头脑聪明,根器锐利,是有能力同沙门瞿昙论辩道理的。」
当时有五百位离车族人和萨遮尼揵子一同去到佛陀住处,是为了要论辩道理的缘故。
那时,世尊在大园林中,坐在一棵树下,作午食后的休息。这时,有很多的比丘走出房外到园林中经行,遥见萨遮尼揵子走来,渐渐地便来到了众比丘处,向众比丘问说;「沙门瞿昙住在那里呢?」
比丘答说:「就在这大园林中一棵树下,世尊正作午饭后的休息。」
萨遮尼揵子就走到佛处,恭敬问讯后,坐于一旁。
众离车长者也去到佛处,有的向佛陀恭敬行礼,有的合掌向佛陀问讯。问讯后,就在一旁坐着。
这时,萨遮尼揵子问佛陀说:「我听说瞿昙您这样地说法,这样地教授众弟子:教导众弟子要对物质现象观察没有一实体的我,也要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观察没有一实体的我。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要精勤方便地观察它,如疾病、如瘫肿、如毒刺、如凶杀,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不实际、无我。真的是瞿昙您有这样的教导,还是传话的人毁谤瞿昙您呢?这是依照您的说法而宣说的呢?还是没有依照您的说法宣说的呢?是依照正法而宣说的呢?还是依照正法的规则而宣说的呢?没有不同见解的人来向您问难,使您知错而自觉理屈吗?」
佛陀告诉萨遮尼揵子说:「就像你所听到的,传话的人是照我所说的话宣说,是依照正法而宣说,也是依照正法的规则而宣说,并非毁谤我,也没有人来问难,使我知错而自觉理屈。为什么呢?因为我实在为众弟子们讲说这样的法。我实在经常教导众弟子,要他们随顺着正法的教示,叫他们观察物质现象里并没有一实体的我存在,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中,也没有实体的我存在;观察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像疾病、像痈肿、像毒刺、像凶杀,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不实际、无我。」
萨遮尼揵子告诉佛陀说:「瞿昙啊!我现在应当说个譬喻了。」
佛陀告诉萨遮尼揵子说:「你应知现在正是该说出的时候了。」
萨遮尼揵子说:「比如世间一切的造作都要依附着大地一样,像这物质现象就是我人所依处,而善恶的行为就从这里产生;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就是我人所依处,而善恶的行为就从这里产生。又比如人界、神界、药草、树木,都依附着大地而得生长一样;同样地,物质现象就是我人所依处,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就是我人所依处。」
佛陀告诉这位火种居士萨遮尼揵子说:「你说这物质现象就是我人,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就是我人吗?」
答说:「是的,瞿昙啊!这物质现象就是我人,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就是我人,这是在座的众人以及其他所有的人,都是这样地说的。」
佛陀告诉火种居士尼揵子说:「且先立定你论说的根本,何必引用众人的说法呢?」
萨遮尼揵子告诉佛陀说:「这物质现象实在就是我人。」
佛陀告诉火种居士尼揵子说:「我现在问你,你就随顺着自己的心意回答我。比如一位国王,他在自己国家里刑罚犯罪的人,或处死、或捆绑、或放逐、或鞭打、或截断手足;如果是有功劳的人,就赏赐他象、马、车辆、城邑、财宝等,这些事,国王是否都能做得到呢?」
答说:「能做到,瞿昙!」
佛陀告诉火种居士尼揵子说:「凡是作主宰的人,便都能得到随意自在吗?」
答说:「是的,瞿昙!」
佛陀告诉火种居士尼揵子说:「你说这物质现象就是我,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就是我,可是你能随意自在地叫它要这样,叫它不可这样吗?」
这时,萨遮尼揵子默不作声地坐在那里。
佛陀告诉火种居士尼揵子说:「快说!快说!你为何默不作声了呢?」
佛陀这样地催促三次,可是萨遮尼揵子仍然是默不作声。
当时,有金刚力士鬼神手拿着金刚杵,周身环绕着炽盛的猛火,就在萨遮尼揵子头上的虚空中,这样地说着:「世尊再三地问你,你为什么都不回答呢?我当用金刚杵来打破你的头,使它成为七分。」
这是佛陀运用神通力的缘故,只使萨遮尼揵子看见金刚神,其他大众都没看见。萨遮尼揵子心里极为害怕,就回答佛陀说:「我人不能自由役使物质与精神现象,瞿昙!」
佛陀告诉萨遮尼揵子说:「你慢慢地思考,然后再解说。你刚才在大众中说这物质现象就是我,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就是我,可是现在你却又说不是了,前后的说法互相矛盾。你以前经常说:这物质现象就是我,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就是我。火种居士尼揵子啊!我现在且问你,这物质现象是常住不变的呢?还是变化无常的呢?」
萨遮尼揵子答说:「是变化无常,瞿昙!」
佛陀又问:「是变化无常的话,应就是痛苦的吧?」
萨遮尼揵子答说:「是痛苦,瞿昙!」
佛陀又问:「如果这物质现象是变化无常、令人痛苦的话,就是变易之法,那么多闻圣弟子还可在其中察见有我、为我所有、我在物质现象中、物质现象在我之中等情况吗?」
萨遮尼揵子答说:「不可,瞿昙!」
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佛陀也是像这样地问说。然后佛陀告诉火种居士尼揵子说:「你好好地思量后,再回答我。」
佛陀又问火种居士尼揵子:「如果对物质现象不能离弃对它的贪取、不能离弃对它的欲望、不能离弃对它的想念、不能离弃对它的爱乐、不能离弃对它的渴求的话,那物质现象如果改变或不同了,就应该会生起忧、悲、恼苦的心理吧?」
萨遮尼揵子答说:「是这样,瞿昙!」
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佛陀也是像这样地加以问说。然后佛陀又问:「火种居士尼揵子啊!如果对物质现象能够厌离贪取、厌离欲望、厌离想念、厌离爱乐、厌离渴求的话,那么这物质现象如果改变或不同了,应当就不会生起忧、悲、恼苦的心理了吧?」
萨遮尼揵子答说:「是这样子,瞿昙!确实是这样,没有错。」
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佛陀也是像这样地加以问说。然后佛陀又问:「火种居士尼揵子啊!就好比有一个人,他的身体被很多的病苦缠绕,经常与痛苦在一起,如果那些病苦不能断除、不能舍弃的话,他能获得快乐吗?」
萨遮尼揵子答说:「不能,瞿昙!」
佛陀又说:「就像这样子,火种居士尼揵子啊!一个身上被很多病苦缠绕的人,他经常与痛苦在一起,如果那些病苦不能断除、不能舍弃的话,他是不能得到快乐的。」
佛陀接着说:「火种居士尼揵子啊!比如有一个人手拿斧头走进山里,要去寻找坚实的木材。他看到芭蕉树长得高大挺直,就砍断它的根叶,剥下它的皮,甚至于树干都被剥尽了,还是找不到坚实的材料。火种居士尼揵子啊!你也就像这样子,你自己立下论说的根本,我现在仔细地去求取当中真实的义理,可是你的论说都不坚实,就像那棵芭蕉树一样。然而你却在这众人当中,敢说出这样的话:我不曾见过沙门、婆罗门的修行者当中,他们所知、所见的道理,能够拿来和如来、应供、等正觉所知、所见的道理,彼此相论说,而不被制伏的。于是自己便骄傲地夸说:我强力的论说就像风一样,能够使草仆树折,也能摧毁坚硬的金石,制伏龙象,我要使那些跟我论说的人害怕得额冒津液,腋下汗流,毛孔渗出水来。可是现在你自己论说自己所立下的义理却都不能成立。先前你自夸能制伏众论师的那些能力,现在你已全部发挥出来了,可是却不能撼动如来的一根毛。」
这时,世尊就在大众中,敞开上衣,显露胸部,明示大众:「你们试着看看,是否能够撼动如来的一根毛呢?」
当时,萨遮尼揵子默默地低着头,惭愧地变了脸色。这时,大众中有一位离车人,名叫突目佉,从座席起来,整理衣服后,合掌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您请听我说个譬喻。」
佛陀告诉突目佉说:「你应知现在正是该说出的时候了。」
突目佉禀告佛陀说:「世尊啊!就好比有一个人,他手拿斗斛,在很大堆的稻谷中,只拿取了二三斛,现在这萨遮尼揵子也就像这样子。世尊啊!又好比一位巨富多财的长者,忽然他犯了罪过,他的一切财物都被国君所没收了;现在萨遮尼揵子也就像这样子,他所有的才辩都被如来您所摄取了。」
突目佉又说:「又好比城邑部落旁边有一条大河,男女老少都到河里嬉戏,抓取河中的螃蟹,折断它的脚然后放在陆地上,螃蟹因为没有脚的缘故,就再不能爬回大河里去了。现在萨遮尼揵子也就像这样子,他所有的一切才辩,都被如来所截断了,一定不敢再来拜访如来,要以您为对手,跟他辩论道理了。」
这时,萨遮尼揵子听了极为生气,就大骂突目佉这位离车人说:「你这个粗鄙无学的东西!不懂得真理是什么,为何还在这儿乱叫呢?我自己和沙门瞿昙论道,干你何事?」
萨遮尼揵子责骂了突目佉后,又禀告佛陀说:「且搁置那位凡夫鄙贱的说法,我现在想另有所问。」
佛陀告诉萨遮尼揵子说:「任你发问,我当会随问而回答。」
萨遮尼揵子问说:「瞿昙啊!您是怎样为弟子说法,使他们远离疑惑的呢?」
佛陀告诉火种居士说:「我为众弟子们讲说所有一切物质现象,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都要如实地去观察并没有一实体的我、非我所有、我不在物质现象中、物质现象也不在我之中;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要做这样地观察。他们学习后一定可以见到正道,信心学习,不再断坏,能够成就道业,厌离五蕴,知见真理,守着这走向正道的甘露法门,虽然不是一切都能达到究竟解脱,但是已能具足知见,走向涅槃大道。就像这样,弟子们遵从我的教法去作,就可远离一切疑惑了。」
萨遮尼揵子又问瞿昙:「您又ꗬÁMЉ 刀¿  က  Ѐ � 
?????? ??????????...远程椭椭㈧㈧         Є ฽ 塅 塅 涽               ?     ?     ?         ]  ¸   ¸ ¸   ¸   ¸   ¸   ¸       Ϡ   Ϡ   Ϡ   Ϡ   Ϡ , Ќ t Ϡ   ㉕ ǀ Ҥ Ҩ ौ   ौ   ौ   ौ   ौ   ौ   ौ   ㇞   ㇠   ㇠   ㇠   ㇠   ㇠   ㇠ $ 㐕 Ǵ 㘉 F ㈄ Q         ¸   ौ           ौ   ौ   ौ   ौ   ㈄  加以观察。众弟子能这样去修习,这时就可达成三种无上的道法:智慧无上、解脱无上及解脱智慧无上的道法。能达成这三种无上的道法后,大家就应对这位大师恭敬、尊重、供养,就如对待佛陀一样。世尊觉悟了宇宙的一切妙法,也就用这个法去教导弟子,使他们得到安稳,使他们能不怖畏,调伏内心,得到寂静,达到涅槃境地。世尊就是为了弟子修成涅槃的缘故,所以才为弟子们讲说佛法。火种居士尼揵子啊!我众弟子们就在这佛法中,得以尽除各种烦恼,获得了心灵的解脱,获得了智慧的解脱,在现世今生中,自己知道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萨遮尼揵子禀告佛陀说:「瞿昙啊!就好比一个强壮的汉子,他手拿着锐利的刀子杂乱地砍下,还可逃避脱免;可是在瞿昙论手之下,就难得脱逃。又好比极毒的蛇,还可逃避;旷野的猛火,还可避躲;凶恶的醉象,也可脱免;狂饿的狮子,都可逃离;可是在沙门瞿昙论议的手中,就难得脱逃。并不是像我这样凡庸轻躁的鄙夫,论道的条件都未具备,就只因要论说的缘故,就可来见瞿昙的。」
萨遮尼揵子又说:「沙门瞿昙啊!这毗舍离国,是一丰乐的国土,这里建有遮波梨灵庙、漆庵罗树灵庙、多子灵庙、瞿昙在拘楼陀灵庙、婆罗受持灵庙、舍重担灵庙、力士宝冠灵庙。世尊啊!您应当安乐地住在这毗舍离国里,使诸天、魔天、梵天,和人世的沙门、婆罗门,以及一切世间的众生,得在世尊处,经常可恭敬、奉事、供养您。使这些诸天、魔天、梵天,和人世的沙门、婆罗门,都能获得长夜的安乐!希望您能住在这里,明天早上,您和大众们都能接受我微薄的供养。」
当时,世尊静默地应允了。这时,萨遮尼揵子知道世尊已默许了他的邀请后,内心十分欢喜,就从座席起来,告辞而去了。
当时,萨遮尼揵子在回家的路上,告诉众离车族人说:「我已经邀请了沙门瞿昙和他的众弟子们,要摆设饭食供养他们,你们每个人就各自备办一锅的饭食,送到我这儿来吧!」
众离车族人于是各自回家,连夜备办饭食,早晨的时候就送到萨遮尼揵子的住处。萨遮尼揵子也在早晨的时候就洒扫环境,敷好座席,供办净水,然后派人到佛陀住处,禀告佛陀说:「应供的时间到了。」
当时,世尊就和众弟子们,穿上法衣,手拿钵盂,前往萨遮尼揵子住处,在大众之前坐下来。萨遮尼揵子亲手奉施清净的饮食,以满足大众。饭后,清洗钵盂完毕。萨遮尼揵子知道佛陀已吃完了饭,就帮他洗了钵盂后,拿来一张小床,就在佛前坐下。这时,世尊为萨遮尼揵子讲说随喜的偈语:
「在一切大会之中,向火神献火最殊胜;
在闱陀经典之中,又以婆毗谛最为珍贵;
在人世中国王最有权势,在众河水中海洋最宽广;
在众星中月亮最明亮,在一切光明中太阳最光耀;
在十方世界诸天与人世之中,佛陀最伟大。」
当时,世尊为萨遮尼揵子作了种种的说法,显示微妙的法义,教导他各种善行,使他获得法益,内心充满欢喜后,就又回到了原来的住处。
当时,众比丘在回住处的路上互相谈论着:「这五百位离车族人,各自为萨遮尼揵子供办饮食,这些离车族人将在何处获得福报呢?而萨遮尼揵子又将在何处获得福报呢?」
这时,众比丘回到了自己住处,收好衣钵,洗完脚后,来到世尊处,向佛陀顶礼,便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们刚才在路上彼此互相谈论着:这五百位离车族人为萨遮尼揵子供办饮食,用来供养世尊及所有大众,这些离车族人将会在何处获福报呢?而萨遮尼揵子又将会在何处获得福报呢?」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那些离车族人供办饮食,是为萨遮尼揵子而作的,所以将在萨遮尼揵子处的因缘而获得福报;而萨遮尼揵子是获得了供佛的功德福报。那些离车族人怖施所获得的仍是还有贪、瞋、痴的因缘果报;而萨遮尼揵子布施所获得的是无贪、瞋、痴的因缘果报。」
第一一二经解释:
1、尼揵子:尼揵,为六大外道派别之一。尼揵意为「离三界系缚」,其特
  点为修裸形涂灰等离系之苦行,其门徒就叫尼揵子。
2、聪明慢:以聪明而傲慢自大。
3、阿湿波誓:为五比丘之一,声闻中威容端正,行步痒序第一比丘。
4、萨遮尼揵子:萨遮,即该尼揵子之姓名。
5、火种居士:原为拜火婆罗门之通称,佛在此称萨遮尼揵子为火种居士。
6、离车:又作利车、律车、梨车毗……等,意为「净皮」,为毗舍离城剎
  帝利种之名。
7、刈拔茇草:茇,即草根。全句意即割草拔根。
8、沽酒:卖酒。
9、聪慧利根:言聪明有智慧,根器锐利。
10、天住:即午食后之安息。
11、法次法说:即依照法的规则而说。
12异忍:忍,安忍之意,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但「忍」字,元、
  明二本均作「人」。异人,则是别人、他人之意。
13、堕负处:即因无理而失败之意。
14、金刚力士鬼神:是保护佛法的大力神。
15、金刚杵:兵器的名称,就是现在寺院里韦驮菩萨手里所拿的东西。 
16洪大 直:洪大,即粗大。 ,也是直的意思。 直,即挺直。全
  句即高大挺直之意。
17、尽自取:意为尽力发挥自己的主张。
18、被郁多罗僧:被,同「披」字,是披露的意思。郁多罗僧,是梵语
  僧衣名,即七条袈裟,是三衣之中常服衣,亦名上衣。
19、突目佉:外道名,离车人,是本文尼揵子外道之弟子。
20、斗斛:古代量谷物的器具。
21、见迹:又称「见道迹」,即「见道」之意。
22、支提:又作「支帝、制多、制底」,意为「积聚」,广用为「灵庙」
  之意,有一说曰「有舍利称塔婆,无舍利称制底」。本文中七支提均在
  毗舍离城周围。
23、奉火:向火神献火。
24、闱陀:又称「吠陀」,为婆罗门教经典之一,「婆毗谛」乃吠陀经中
  所讲之真理。
杂阿含经卷第五终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杂阿含经卷第六
下一篇:杂阿含经卷第四

 杂阿含经卷第一(一) 杂阿含经卷第一(二)
 杂阿含经卷第一(三) 杂阿含经卷第一(四)
 杂阿含经卷第一(五) 杂阿含经卷第一(六)
 杂阿含经卷第一(七) 杂阿含经卷第一(八)
 杂阿含经卷第一(九) 杂阿含经卷第一(一○)
 杂阿含经卷第一(一一) 杂阿含经卷第一(一二)
 杂阿含经卷第一(一三) 杂阿含经卷第一(一四)
 杂阿含经卷第一(一五) 杂阿含经卷第一(一六)
 杂阿含经卷第一(一七) 杂阿含经卷第一(一八)
 杂阿含经卷第一(一九) 杂阿含经卷第一(二○)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