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五
 
[杂阿含经白话译解·张西镇] [点击:4162]   [手机版]
背景色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五
 
  一一八二、本经叙说阿臈毗比丘尼不为恶魔所诱惑。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名叫阿臈毗的比丘尼,住在舍卫国的王园精舍比丘尼众中。当时,阿臈毗比丘尼于早晨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乞食毕,回到精舍,收好衣钵,洗完脚,拿着坐具,置于右肩上,到安陀林中坐禅。
这时,恶魔波旬这样想着:现在沙门瞿昙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他有位名叫阿臈毗的比丘尼弟子,住在舍卫国王园精舍比丘尼众中,她于早晨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乞食毕,回到精舍,收拾衣钵,洗完脚后,拿着坐具,置于右肩上,进入安陀林中坐禅,我现在应当前往扰乱她。于是就化作一位年轻人,容貌很端正,去到那位比丘尼之处,告诉比丘尼说:「大姐!你是想到那里去呢?」
比丘尼答说:「贤者啊!我要到远离之处。」
当时,恶魔波洵就唱诵诗偈说:
  「世间并没有出离得解脱的人,你何必追求远离处呢?
   你还是回去享受色声等五欲,莫使自己最后起反悔!」
那时,阿臈毗比丘尼这样想着:是谁想要来恐怖我呢?他是个人吗?还是非人呢?或者是奸诈狡猾的人呢?她的心就又想着:这一定是恶魔想要来扰乱我。觉知实情后,就唱诵诗偈说:
  「世间有出离得解脱的人,我自己已得到证知;
   你这鄙贱的恶魔,并不知道这出离的要道。
   譬如利刀会伤害人,色、声等五欲之害也是如此的;
   譬如遭受斩肉的刑罚,这苦的五受阴也是如此。
   像你刚才所说的:回去享受色、声等五欲的快乐,
   这并不是可令人快乐的事,反而是大恐怖的事哩!
   应远离一切的喜乐,舍去一切大暗无明,
   证得寂灭净尽,安住于无漏(没有烦恼)法中。
   我已知道你就是恶魔,赶快自动隐没去吧!」
当时,恶魔波旬这样想着:那位阿臈毗比丘尼已经知道了我的心意。于是愁忧不乐,就隐没不见了。
第一一八二经注释:
1、阿臈毘:原意为「旷野的」,指旷野的住者。此为比丘尼之名。
2、阿姨:巴利语(ayya),是大姐,贵夫人之意。
3、「世间无有出……勿令后变悔」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二第一经此处作「一切世间中,无有解脱者,汝诣空静处,将欲何所作?汝今年盛美,不受于五欲,一旦衰老至,后莫生忧悔。」
4、「离一切喜乐……安住离诸漏」: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断除一切爱,灭诸无明暗;逮证于尽灭,住于无漏法」。
 
  一一八三、本经叙说苏摩比丘尼不为恶魔所诱惑。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名叫苏摩的比丘尼,住在舍卫国王园精舍比丘尼众中。她于早晨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乞食毕,回到精舍,收好衣钵,洗完脚,拿着坐具,置于右肩上,到安陀林中坐禅。
  这时,恶魔波旬这样想着:现在沙门瞿昙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他有位名叫苏摩比丘尼的弟子,住在舍卫国王园精舍比丘尼众中,她于早晨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乞食毕,回到精舍,收拾衣钵,洗完脚后,拿着坐具,置于右肩上,进入安陀林中坐禅。我现在应当前往扰乱她。于是就化作一位年轻人,容貌很端正,去到苏摩比丘尼处,问说:「大姐!你是想到何处去呢?」
  答说:「贤者啊!我要去到远离之处。」
  当时,恶魔波旬就唱诵诗偈说:
  「仙人所安住的地方,这地方极难得到;
    不是你那只二指量的妇人智慧,就能到达那儿的。」
那时,苏摩比丘尼这样想着:这是什么人想来恐怖我呢?他是人吗?还是非人呢?或者是奸诈狡猾的人呢?如此思惟后,就生起了决定的智慧,知道那是恶魔想来扰乱。于是唱诵诗偈说:
   「心已入于正受的话,虽是女人之形又怎样呢?
   假如已生起了智慧,就能得到无上之法。
   如果对于男女之想,内心不能一起舍离,
   他就会随顺魔说而行,你应去向这种人游说才对。
   我已远离一切苦恼,舍弃一切昏暗无明,
   证得寂灭净尽,安住于无漏法中。
   我已知道你就是恶魔,赶快自动隐没去吧!」
当时,恶魔波旬这样想着:苏摩比丘尼已经知道了我的心意。于是内心感到忧悔,就隐没不见了。
第一一八三经注释:
1、二指智:二指量之智慧,指妇人之智慧。佛音(即觉音)论师解释谓妇人以二指取丝断丝;长老尼偈注释者解释为妇女从幼少常以二指试米饭熟未熟。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二第二经此处作「鄙秽智」。
 
  一一八四、本经叙说吉离舍瞿昙弥比丘尼不为恶魔所诱惑。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名叫吉离舍瞿昙弥的比丘尼,住在舍卫国王园精舍比丘尼众中。她于早晨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到舍卫城中乞食。乞食毕,回到精舍,收好衣钵,洗完脚,拿着坐具,置于肩上,进入安陀林里,在一棵树下结跏趺坐,入于白昼的禅定中。
当时,恶魔波旬这样想着:现在沙门瞿昙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此时,他的弟子吉离舍瞿昙弥比丘尼住于舍卫国王园精舍比丘尼众中,她于早晨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里乞食,乞食毕,回到精舍,收好衣钵,洗完脚后,拿着坐具,置于肩上,进入安陀林里,在一棵树下结跏趺坐,入于白昼的禅定中。我现在应当前往扰乱。于是就化作一位年轻人,容貌很端正,去到吉离舍瞿昙弥比丘尼处,唱诵诗偈说:
  「你为何有涕泣忧愁的形貌,莫非是儿子丧亡了吗?
   独自坐在树下,是想求得一位男子吗?」
那时,吉离舍瞿昙弥比丘尼这样想着:这是什么人想来恐怖我呢?他是人吗?还是非人呢?或者是奸诈狡猾的人呢?如此思惟后,就生起了决定的智慧,知道那是恶魔波旬来扰乱。于是唱诵诗偈说:
  「过去无边众多的儿子,一切都已亡失了;
   这里是儿子的边际,我已度越于儿子之外。
   没有烦恼,也没有忧愁,佛陀所教做的我都已做好,
   远离一切爱欲的苦恼,舍弃一切的昏暗无明,
   已证得寂灭净尽,安住于无漏法中。
   我已知道你就是恶魔,在此自动隐没去吧!」
当时,恶魔波旬这样想着:吉离舍瞿昙弥比丘尼已经知道了我的心意。于是内心感到忧愁苦恼,就隐没不见了。
第一一八四经注释:
1、「汝何丧其子……何求于男子」:此诗偈简短不明,考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二第三经此处作「汝今者何为,怀忧坐树下,歔欷而流泪?将不丧子乎?独处于林中,欲求男子耶?」偈意极为明显,白话翻译乃参考别译杂阿含经而成。
2、「无边际诸子……已度男子表」: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丧子日已过,亦无男子想」;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我断恩爱已,无欲无子想;端坐林树间,无愁无热恼」。
 
  一一八五、本经叙说优钵罗色比丘尼不为恶魔所诱惑。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名叫优钵罗色的比丘尼,住在舍卫国王园比丘尼众中。她于早晨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乞食毕,回到精舍,收好衣钵,洗完脚,拿着坐具,置于肩上,进入安陀林里,坐在一棵树下,入于白昼的禅定中。
这时,恶魔波旬这样想着:现在沙门瞿昙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他的弟子优钵罗色比丘尼住在舍卫国王园精舍比丘尼众中,她于早晨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乞食毕,回到精舍,收好衣钵,洗完脚,拿着坐具,置于肩上,进入安陀林里,坐在一棵树下,进入白昼的禅定中。我现在应当前往扰乱她。于是就化作一位年轻人,容貌很端正,去到优钵罗色比丘尼处,唱诵诗偈说:
  「你在开满妙华的坚固树(娑罗树)下坐禅,
   独自一人,没有同伴,不怕会有恶人吗?」
当时,优钵罗色比丘尼这样想着:是什么人想要来恐怖我呢?他是个人吗?还是非人呢?或者是奸诈狡猾的人呢?如此思惟后,她就觉知:这一定是恶魔波旬想要来扰乱我。于是就唱诵诗偈说:
  「即使有百千位都是奸猾狡诈的人,
   像你们这些恶魔一样来到我住处,
   也不能动摇我的一根毛发,
   我不怕你们这些恶魔的!」
  恶魔又唱诵诗偈说:
  「我现在就进入你的肚子里,住在你的内脏中,
   或者住在你的两眉之间,你是不能看见我的。」
  当时,优钵罗色比丘尼又唱诵诗偈说:
  「我内心有大力,善于修习神通,
   已解脱大结缚,才不怕你这个恶魔。
   我已吐出三垢(贪、瞋、痴)恐怖的根本,
   安住于无恐怖之地,所以我不怕你们这些魔军。
   对于一切的爱喜,我已远离一切的昏暗无明,
   已证得寂灭之境,安住于无漏法中。
   我已知道你就是恶魔,赶快自动隐没去吧!」
当时,恶魔波旬这样想着:优钵罗色比丘尼已经知道了我的心意。于是内心感到很忧愁,就隐没不见了。
第一一八五经注释:
1、优钵罗色:即「莲华色」,为佛弟子比丘尼众中神足第一。
2、三垢:即贪、瞋、痴三毒。
3、「于一切爱喜,离一切暗冥」: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二第四经此处作「断除一切爱,灭诸无明暗」。比对前后诸经类句,别译的译法应较正确。
  一一八六、本经叙说尸罗比丘尼不为恶魔所诱惑。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名叫尸罗的比丘尼住在舍卫国王园精舍比丘尼众中。她于早晨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乞食毕,回到精舍,收好衣钵,洗完脚,拿着坐具,置于肩上,进入安陀林里,坐在一棵树下,入于白昼的禅定中。
这时,恶魔波旬这样想着:现在沙门瞿昙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他的弟子尸罗比丘尼住在舍卫国王园精舍比丘尼众中,她于早晨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乞食毕,回到精舍,收好衣钵,洗完脚,拿着坐具,置于肩上,进入安陀林里,坐在一棵树下,入于白昼的禅定中。我现在应当前往扰乱她。于是就化作一位年轻人,容貌很端正,走到尸罗比丘尼面前唱诵诗偈说:
  「众生究竟是怎么生的呢?创造他的人是谁呢?
   众生是从何处生起的呢?又会到何处去呢?」
  尸罗比丘尼这样想着:这是什么人想要来恐怖我呢?他是个人吗?还是非人呢?或者是奸诈狡猾的人呢?如此思惟后,她就觉知:这是恶魔想要来扰乱我。于是就唱诵诗偈说:
  「你说有众生,这是你恶魔的邪见;
   其实只有虚幻不实的五阴之积聚,并没有什么众生。
   就好比组合各种的材料,世人就将它叫做车子一样;
   五阴由于各种因缘的聚合,所以就假名为众生。
   众生生起就是苦的生起,众生的留住也就是苦的留住;
   并没有其它的法在生苦,是苦自生、苦自灭。
   我已舍弃一切爱欲苦恼,远离一切昏暗无明,
   已经证得寂灭之境,安住于无漏法中。
   我已知道你就是恶魔,赶快自动隐没去吧!」
  当时,恶魔波旬这样想着:尸罗比丘尼已经知道了我的心意。于是内心感到忧戚,就隐没不见了。
 
  一一八七、本经叙说毗罗比丘尼不为恶魔所诱惑,并说明形体的生灭皆由因缘所致,应舍爱欲,安住无漏法中。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名叫毗罗的比丘尼,住在舍卫国王园精舍比丘尼众中。她于早晨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乞食毕,回到精舍,收好衣钵,洗完脚,拿着坐具,置于肩上,进入安陀林里,坐在一棵树下,入于白昼的禅定中。
这时,恶魔波旬这样想着:现在沙门瞿昙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他的弟子毗罗比丘尼住在舍卫国王园精舍比丘尼众中,她于早晨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乞食毕,回到精舍,收好衣钵,洗完脚,拿着坐具,置于肩上,进入安陀林里,坐在一棵树下,入于白昼的禅定中。我应当前往扰乱她。于是就化作一位年轻人,容貌很端正,去到毗罗比丘尼处唱诵诗偈说:
  「为什么造作此形体呢?创造它的人是谁呢?
   这个形体是从何处生起的呢?它又会去到何处呢?」
  毗罗比丘尼这样想着:这是什么人想要来恐怖我呢?他是个人吗?还是非人呢?或者是奸诈狡猾的人呢?如此思惟后,她就觉知:这是恶魔波旬想要来扰乱我。于是就唱诵诗偈说:
  「这形体不是自己创造的,也不是他人所造作的;
   是由因缘的会合而生起,因缘离散也就自然消灭了。
   就如世上各类的种子,要依大地才能萌芽生长,
   这地、水、火、风四大,以及五阴、十八界、六入 处等也都是如此,
    要依因缘的和合才能生起,因缘若离散也就消灭了。
   我已舍弃一切的爱欲苦恼,远离一切昏暗无明,
   已证得寂灭之境,安住于无漏法中。
    我已知道你就是恶魔,赶快自动隐没去吧!」
当时,恶魔波旬这样想着:毗罗比丘尼已经知道了我的心意。于是内心极为忧戚,就隐没不见了。
 
  一一八八、本经叙说毗阇耶比丘尼不为恶魔所诱惑。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名叫毗阇耶的比丘尼,住在舍卫国王园精舍比丘尼众中。她于早晨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乞食毕,回到精舍,收好衣钵,洗完脚,拿着坐具,置于肩上,进入安陀林里,坐于一棵树下,入于白昼的禅定中。
这时,恶魔波旬这样想着:现在沙门瞿昙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他的弟子毗阇耶比丘尼住在舍卫国王园比丘尼众中,她于早晨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乞食毕,回到精舍,收好衣钵,洗完脚,拿着坐具,置于肩上,进入安陀林里,坐于一棵树下,入于白昼的禅定中。我现在应当前往扰乱她。于是就化作一位年轻人,容貌很端正,走到她面前唱诵诗偈说:
  「你现在年纪还轻,我也是一个年少的人,
   我们应当在这里,享受五欲的乐趣,
   一起相娱乐,静坐禅思做什么呢?」
当时,毗阇耶比丘尼这样想着:这是什么人想要来恐怖我呢?他是个人吗?还是非人呢?或者是奸诈狡猾的人呢?如此思惟后,她就觉知:这是恶魔波旬想要来扰乱我。于是就唱诵诗偈说:
  「唱歌跳舞表演各种才艺,种种娱乐的事,
   现在全都交付给你,这些并非我所需要的。
   像这人间的寂灭正受,以及天人的五欲,
   一切都拿给你,这些也都不是我所需要的。
   我已舍弃一切喜乐,远离一切昏暗无明,
   证得寂灭之境,安住于无漏法中。
   我已知道你就是恶魔,应赶快自动隐没去!」
当时,恶魔波旬这样想着:这位毗阇耶比丘尼已经知道了我的心意。于是内心感到忧戚,就隐没不见了。
第一一八八经注释:
1、作五种音乐: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二第七经此处作「五欲共欢娱」;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作「共受五种乐」,五种乐,即指五欲之乐而言。比较别译与南传,北传「作五种音乐」较不合理。
2、「若寂灭正受,及天人五欲」: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人间一切乐,并及天五欲」。比较这二种译文,别译的译文较为合理。
 
  一一八九、本经叙说遮罗比丘尼不为恶魔所诱惑。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遮罗比丘尼住在舍卫国王园精舍比丘尼众中。她于早晨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乞食毕,回到精舍,收好衣钵,洗完脚,拿着坐具,置于肩上,到安陀林里,坐在一棵树下,入于白昼的禅定中。
这时,恶魔波旬这样想着:现在沙门瞿昙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他的弟子遮罗比丘尼也住于舍卫国王园精舍比丘尼众中,她于早晨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乞食毕,回到精舍,洗完脚,收好衣钵,拿着坐具,置于肩上,进入安陀林里,坐在一棵树下,入于白昼的禅定中。我现在应当前往扰乱她。于是就化作一位年轻人,容貌很端正,去到遮罗比丘尼面前唱诵诗偈说:
  「要觉受生是快乐的,生能享受五欲的乐趣;
   是谁教导你,使你厌离于生呢?」
当时,遮罗比丘尼这样想着:这是什么人想要来恐怖我呢?他是个人吗?还是非人呢?或者是奸诈狡猾的人呢?竟然来到这里,想要来扰乱我。于是就唱诵诗偈说:
  「有生就一定会有死,一旦受生,就会感受各种苦恼;
   像遭鞭打这些苦恼,一切都是由于生而有的。
   应要断除一切苦恼,超越一切的生;
   以慧眼去观察四圣谛,这是牟尼所说之法:
     即人生是苦的真理(苦谛),以及苦的生起因素(集谛),寂灭净尽远离众苦(灭谛)。
   修习八正道(道谛),安稳趋向涅槃。
   大师平等的教法,我很喜欢他的教法;
   由于我已知道他的教法,所以不再乐于受生。
   我已远离一切的爱喜,舍弃一切的昏暗无明,
   证得寂灭之境,安住于无漏法中。
   我已知道你就是恶魔,应赶快自动隐没去!」
当时,恶魔波旬这样想着:遮罗比丘尼已经知道了我的心意。于是内心感到忧戚,就隐没不见了。
第一一八九经注释:
1、「生者必有死……一切缘生有」: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二第八经此处作「生者必有死,众苦所缠缚;一切苦应断,是以不求生。」巴利英译本此处作││Once  born  we  die.  Once  born  we  see  life’s  ills││The  bonds,  the  torments  and  the  life  cut  off.(有生必有死,生即见苦恼││诸结缚、刑苦,以及生命的终止。)
 
  一一九O、本经叙说优波遮罗比丘尼不为恶魔所诱惑。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优波遮罗比丘尼也住在舍卫国王园精舍比丘尼众中。她于早晨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乞食毕,回到精舍,收好衣钵,洗完脚,拿着坐具,置于肩上,进入安陀林里,坐在一棵树下,入于白昼的禅定中。
  这时,恶魔波旬这样想着:现在沙门瞿昙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他的弟子优波遮罗比丘尼也住在舍卫国王园精舍比丘尼众中,她于早晨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乞食毕,回到精舍,收好衣钵,洗完脚,拿着坐具,置于肩上,进入安陀林里,坐在一棵树下,入于白昼的禅定中。我现在应当前往扰乱她。于是就化作一位年轻人,容貌很端正,去到优波遮罗比丘尼处,唱诵诗偈说:
  「三十三天上,以及炎魔天、兜率陀天,
   还有化乐天与他化自在天,只要发心向此,就能往生到这儿。」
  优波遮罗比丘尼这样想着:这是什么人想要来恐怖我呢?他是个人吗?还是非人呢?或者是奸诈狡猾的人呢?自己思考后觉悟:这一定是恶魔想要来扰乱我。于是就唱诵诗偈说:
  「三十三天上,以及炎魔天、兜率陀天,
    还有化乐天和他化自在天,这些天上的世界,
   都不离开有为行,所以会任随魔王的自在役使。
   一切诸世间,都是由众行所聚集,
   一切诸世间,都是动摇之法,
   一切诸世间,苦恼的火焰常炽盛地燃烧着,
   一切诸世间,全都烟尘扬起而不清净。
   不动也不摇,不习近于凡夫,
   不堕入于恶魔之趣,我在于此处娱乐。
   我已远离一切爱欲苦恼,舍弃一切昏暗无明,
   证得寂灭之境,安住于无漏法中。
   我已知道你就是恶魔,赶快自动隐没去吧!」
当时,恶魔波旬这样想着:优波遮罗比丘尼已经知道了我的心意。于是内心感到忧戚,就隐没不见了。
第一一九O经注释:
1、三十三天:即忉利天,欲界第二层天。
2、炎魔:欲界之第三层天。译作时分、善分,彼天时时受五欲之乐,故名。
3、兜率陀:欲界之第四层天。译作知足。
4、化乐:欲界之第五层天。此天能随心意化现快乐。
5、他自在:即他化自在天,欲界之第六层天。此天假他所化之乐事以成己乐,故称他化自在天。
6、发愿得往生: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愿心以向此,当得受此乐」。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二第九经此处作「汝应愿乐彼,受于胜妙事」。
 
  一一九一、本经叙说尸利沙遮罗比丘尼不为恶魔所诱惑。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尸利沙遮罗比丘尼也住在舍卫国王园精舍比丘尼众中。她于早晨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乞食毕,回到精舍,收好衣钵,洗完脚,拿着坐具,置于肩上,进入安陀林里,坐在一棵树下,入于白昼的禅定中。
  这时,恶魔波旬这样想着:现在沙门瞿昙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此时,尸利沙遮罗比丘尼也住在舍卫国王园精舍比丘尼众中,她于早晨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乞食毕,回到精舍,收好衣钵,洗完脚,拿着坐具,置于肩上,进入安陀林里,坐在一棵树下,入于白昼的禅定中。我应当前往那里扰乱她。于是就化作一位年轻人,容貌很端正,去到尸利沙遮罗比丘尼处,问她说:「大姐啊!各种道法中,你喜欢那一种道法呢?」
  比丘尼答说:「我各种道法都不喜欢!」
这时,恶魔波旬就唱诵诗偈说:
  「你到底是接受什么人的教导,剃光头发作沙门,
   身上穿著袈裟衣,而作出家之相,
   不喜欢各种道法,而守住此种愚痴之行呢?」
  那时,尸利沙遮罗比丘尼这样想着:这是什么人想要来恐怖我呢?他是个人吗?还是非人呢?或者是奸诈狡猾的人呢?如此思惟后,她就觉知:这是恶魔想要来扰乱我。于是就唱诵诗偈说:
  「这佛法以外的其它道法,都是被各种邪见所缠缚,
   被各种邪见所系缚后,就会常任随魔王的自在使唤了。
   至于生在释种之家,禀赋无人能比的大师,
   他能降伏各种魔怨,不会被魔王所制伏。
   清净没有烦恼,一切皆已解脱,能以道眼普遍观察,
   对于一切的智慧,他都能够知道,是最善能远离一切的烦恼,
   他就是我的大师,我只喜欢他的教法。
   我入于他的教法后,得到了远离与寂灭,
  远离一切的爱喜,舍弃一切的昏暗无明,
  证得寂灭之境,安住于无漏法中。
  我已经知道你就是恶魔,赶快自动隐没去吧!」
当时,恶魔波旬这样想着:尸利沙遮罗比丘尼已经知道了我的心意。于是内心感忧戚,就隐没不见了。
第一一九一经注释:
1、尸利沙遮罗:又作「尸须波遮罗」,意为「动头」,比丘尼名。
2、「若生释种家,禀无比大师」: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二第十经此处作「释种大世尊,无比之丈夫」,白话译文参考别译而成。
3、一切智:为佛三智之一。指能了知一切法总相(空相)的智慧。但此处应泛指一切智慧而言。
 
  
  一一九二、本经叙说婆耆舍尊者于布萨日,诵月譬偈赞叹佛德。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瞻婆国的揭伽池边。
那时,世尊于月十五日举行布萨时,坐于大众之前。当月亮刚升起时,有位名叫婆耆舍的尊者在大众中这样想着:我现在想于佛前以月亮为譬喻诵偈赞叹佛陀。如此思惟后,就从座席起来,整理好衣服,向佛陀行礼,恭敬合掌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想发言。善逝啊!我想发言。」
  佛陀告诉婆耆舍说:「你想发言就说出吧!」
当时,婆耆舍尊者就于佛前唱诵诗偈说:
  「就像月亮停于天空中,光明洁净没有乌云遮蔽,
   它的光辉显耀,普照于十方世界。
   如来也是像这样,他的慧光照耀着此世间,
   他的功德善名称,遍满于十方世界中。」
婆耆舍尊者唱诵这首诗偈时,众比丘听闻他的说法,大家都很欢喜。
第一一九二经注释:
1、婆耆舍:又作鹏耆舍。比丘名。增一阿含经弟子品第三经谓其「能造偈颂叹如来德」及「言论辩了而无疑滞」。
 
  一一九三、本经叙说婆耆舍尊者诵偈赞叹阿若憍陈如尊者乐于远离,住阿练
若处,得安乐正受,是护持佛教之法财。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瞻婆国的揭伽池边。
那时,阿若憍陈如尊者久住于空闲寂静的阿练若处,他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以他的脸贴近于佛脚上,然后这样说:「好久没来拜见世尊了!好久没来拜见善逝了!」
当时,婆耆舍尊者在会中如此想着:我现在应该在阿若憍陈如尊者面前,以上座譬喻,唱诵诗偈赞叹他。作此思惟后,就从座席起来,整理好衣服,向佛陀行礼,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想要发言。善逝啊!我想要发言。」
  佛陀告诉婆耆舍说:「你想发言,就说出来吧!」
当时,婆耆舍尊者就唱诵诗偈说:
  「上座中的上座,就是憍陈如尊者,
   他已度过苦海,超越烦恼,得到安乐的正受(禅定)。
   在寂静的阿练若处,常乐于远离一切。
   一位声闻弟子所应遵行大师正法的教导,
   一切他都已通达并能将它陈述出来,有正受而不放逸,
   他有大德大力,具足三明,他心智也已明了。
   憍陈如上座,是护持佛教的法财,
   他现在以极为恭敬的虔心,用头面顶礼佛足!」
当婆耆舍尊者唱诵这首诗偈时,众比丘听闻他的说法,内心都很欢喜。
第一一九三经注释:
1、「上座之上座……头面礼佛足」: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二第十二经此处作「上座比丘憍陈如,安处实语住利乐,常乐空闲寂静处。声闻所求佛教法,悉皆逮得不放逸;有大威德具三明,知心差别诸善根。如来长子憍陈如,归命稽首礼世尊。」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上座憍陈如,随顺佛所证,虔诚出离者,屡屡快乐于,远离之乐住。行如师之教,弟子之所达,学于不放逸,一切以达此。有具大威力,到达于三明,巧于他心智。法嗣憍陈如,今头礼师足。」
 
一一九四、本经叙说婆耆舍尊者诵偈赞叹舍利弗尊者善于说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佗住在瞻婆国的揭伽池边。
那时,舍利弗尊者在供养堂里,为众多集会在这里的比丘们说法。他说法的经句意趣很圆满,具有辩才,简洁明白,使人容易理解,喜乐听闻。没有障碍,没有阻断,把佛法的深义显现出来。那些比丘们都能专心乐听,尊重恭敬,至心忆念,一心倾听。
当时,婆耆舍尊者在于会中这样想着:我应当于舍利弗尊者面前诵偈赞叹他。如此思惟后,就站起身来,恭敬合掌禀告舍利弗说:「我想要发言。」
舍利弗告诉他说:「随你所喜乐的,就把它说出来吧!」
  婆耆舍尊者就唱诵诗偈说:
  「您善能略说法要,使大众们都能深广地了解;
   贤圣的优婆提舍,善于在大众之前宣畅佛法的真义。
   当您说法之时,会从咽喉里发出美妙的声音来,
   那是使人悦乐爱念的声音,调和渐进的声音。
    凡是听闻到您说法声音的人都会感到欣乐,专心一意不转移。」
当婆耆舍尊者唱诵这首诗偈时,众比丘听闻他的说法,内心都很欢喜。
第一一九四经注释:
1、优婆提舍:为舍利弗之别名。
  
  一一九五、本经叙说婆耆舍尊者诵偈赞叹目揵连尊者之神通,及诸比丘之德。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那伽山边,与五百比丘在一起,他们都是阿罗汉,已灭尽一切的烦恼,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远离了一切的重担,获得了自己的利益,断除一切的结缚,有正智而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
  大目揵连尊者观察大众之心,看到他们一切都已解脱了贪欲。当时,婆耆舍尊者在大众中这样想着:我现在应当在世尊及比丘僧面前唱诵诗偈赞叹。如此思惟后,就从座席起来,整理好衣服,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想要发言。善逝啊!我想要发言。」
佛陀告诉婆耆舍说:「随你所喜乐的,就把它说出来吧!」
  当时,婆耆舍尊者就唱诵诗偈说:
  「导师是无上士,住在那伽山边,
   有五百位比丘众,亲奉于大师的身边。
   大目揵连尊者的神通,能详细地明了真相,
   他观察那些大众们的心,全都已远离了贪欲。
   如此具足度化的比丘们,牟尼圣尊能将他们度于彼岸,
   惟持此最后的身体罢了,我现在稽首礼敬佛陀您!」
婆耆舍尊者唱诵这首诗偈时,众比丘听闻他的说法,内心都很欢喜。
第一一九五经注释:
1、「导师无上士……我今稽首礼」: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二第十四经此处作「无上之商主,在于龙山侧,智慧能抚慰,五百比丘僧。目连神足者,观察五百心,知此诸比丘,咸断欲结使,一切皆具足。牟尼大圣尊,能度于苦岸,世间最后身。我今归命礼,瞿昙之大师。」
 
  一一九六、本经叙说结夏安居之日,佛及五百弟子皆无犯身、口、意三业过失,故婆耆舍尊者乃诵偈叹说佛及弟子能相摄受。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结夏安居,和五百位大比丘众在一起,他们都是阿罗汉,已灭尽一切的烦恼,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远离一切的重担,断除一切的结缚,有正智而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除了一位比丘,就是阿难尊者例外,但世尊曾记说他于现世中当能证得寂静的圣智。
当时,世尊于临解夏月之十五日,食受之时(自恣日之时),于大众之前铺座而坐,坐好后,告诉众比丘说:「我是婆罗门,已证得般涅槃,持此最后的身体,成为大医师,拔除一切的剑刺。我是婆罗门,已证得般涅槃,持此最后的身体,成为无上的医师,能拔除一切的剑刺。你们是我的法子,从我的口里生出,从我的法里化生,得到了法的余财,所以你们应当摄受我,不可使我的身、口、心有可嫌责的事发生。」
  当时,舍利弗尊者在众会中从座席起来,整理好衣服,向佛陀行礼,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说:「世尊您刚才这样说:『我是婆罗门,已证得般涅槃,持此最后的身体,成为无上的大医师,拔除一切的剑刺。你们是我的法子,从佛口出生,从佛法化生,得到了法的余财。众比丘啊!你们应当摄受我,不可使我的身、口、心有可嫌责的事发生。』然而我们并未看见世尊的身、口、心有可嫌责的事。为什么呢?因为世尊对于不调伏的能使得调伏,不寂静的能使得寂静,不休息的能使得休息,不般涅槃的能使得般涅槃。如来能知道,如来能说法,如来向于道,然后成就这些声闻弟子,使他们随道、宗道,奉受大师的教诫,依循他的教授,正向欣乐于真如的善法。我对于世尊都不曾看见有可嫌责的身、口、心行。现在于世尊处,我也乞求您能摄受我的见、闻、疑的过失,像这身、口、心有可嫌责的事(请您教诫我)。
佛陀告诉舍利弗说:「我不曾看见你有可见、可闻、可疑的过失,身、口、心可嫌责之事。为什么呢?因为你舍利弗持戒多闻,少欲知足,修行远离,知道运用方法精勤努力,有正念正受,具足捷疾智慧、明利智慧、出离智慧、厌离智慧、大智慧、广智慧、深智慧、无比智慧,成就真实智慧,常给人示教照喜(指演说佛法),也常赞叹示教照喜,为大众说法,未曾疲倦。
譬如转轮圣王的第一长子应受灌顶而还未受灌顶那样,但他已住于灌顶的仪法,就如父王之法一样,父王所可回转的轮宝,他也将能随着回转。你现在就像这样,是我的法长子,应受灌顶而还未受灌顶,但已住于仪法,我所应转的*轮,你也能随着去转动,得证寂灭不生,尽除一切烦恼,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就像这样,舍利弗啊!我对于你都未曾发现有可见、可闻、可疑的过失,身、口、心可嫌责之事。」
舍利弗问佛陀说:「世尊啊!如果我没有可见、可闻、可疑的过失,身、口、心可嫌责之事。那么在这里的五百位比丘们是否也能没有可见、可闻、可疑的过失,身、口、心可嫌责之事呢?」
佛陀告诉舍利弗说:「我对这五百位比丘也不曾见有可见、可闻、可疑的过失,身、口、心可嫌责之事。为什么呢?因为这五百位比丘都是阿罗汉,已尽灭一切烦恼,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已舍弃了重担,断除一切结缚烦恼,有正智而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除了一位比丘,就是阿难尊者之外,但我记说他于现世中当能证得寂静的圣智。所以这五百位比丘,我不曾看见他们有身、口、心,可见、可闻、可疑的罪过而可嫌责的。」
舍利弗又问佛陀说:「世尊啊!这五百位比丘既已没有可见、可闻、可疑的过失,身、口、心可嫌责之事。那么这些大众中有几位比丘已得到三明呢?有几位比丘已得到俱解脱呢?有几位比丘已得到慧解脱呢?」
佛陀告诉舍利弗说:「在这五百位比丘中,有九十位比丘得到了三明,九十位比丘得到了俱解脱,其余都是得到了慧解脱。舍利弗啊!这些比丘们都已远离一切的飘转,不会肤浅,贞实坚固。」
当时,婆耆舍尊者在于众会之中这样想着:我现在应当于世尊及大众面前赞叹唱诵摄受的诗偈。如此思考后,就从座席起来,整理好衣服,向佛陀行礼,右膝跪地,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想要发言。善逝啊!我想要发言。」
佛陀告诉婆耆舍说:「随你所喜乐的,就把它说出来吧!」
当时,婆耆舍就唱诵诗偈说:
  「在月十五的清净日里,有大众五百人,
   都是已断除一切结缚的烦恼,灭尽后有的大仙人。
   他们都能清净相习近,得到清净的广解脱,
   不再受诸有(三有)的果报,已永绝了生死的流转。
   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一切烦恼都已灭尽,
   五盖烦恼都已如云雾般散除,拔除了根本的爱刺。
   佛陀就像狮子一样,无所畏惧,远离一切有余,
   杀害诸有的怨结,超越了有的余境,
   一切烦恼的怨敌,全都已潜伏不显。
   又像转轮圣王摄受他所有的眷属,
   以慈心去广为教化,天下人民都愿敬奉效劳。
   他能降伏恶魔怨敌,是无上的大导师,
     弟子们都能以信敬之心奉事他,也都得到了三明而灭除老死的苦恼,
     成为佛法的真子,不再有飘转的祸患,
     拔除一切烦恼的毒刺。我现在要敬礼你这位日种的嗣胤(指释尊)。」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一九六经注释:
1、无知:此指寂静不动,绝一切分别之真智。如维摩经序云:「圣智无知而万品俱照,法身无象而殊形并应」。
2、食受时:又称「自恣时」,中阿含作「请请时」;增一阿含作「受岁日」。即僧众在夏安居结束之日,于大众中忏悔己过,并请指正,谓之「自恣」。僧团以夏安居计年、岁,故经一「自恣」行法,净三业,则增一「法腊」,是名受岁。
3、当怀受我:竺昙无兰译新岁经作「当和心相向」。怀受,即摄受之意。
4、见闻疑罪:见,所见;闻,所闻;疑,虽无见闻而心疑其有。此三者戒律学上称为三根。据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之二载,若有人举罪者,不得辄信举罪人语,须先唤所告之人对僧训答,问为自己所见,或从他人所见,在何处见,犯何种罪等见、闻、疑三根。
5、智实成就:实或作宝,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二第十五经此处作「成就实智」。
6、三明:即宿命、天眼、漏尽三智明。
7、俱解脱:断烦恼、解脱二障,于定、慧得自在成阿罗汉之谓。阿罗汉由慧力离烦恼障而得慧解脱,复得灭尽定而离解脱障;即由定、慧之力,而烦恼、解脱二障俱离,故称俱解脱。
8、慧解脱:以智慧灭除无明等诸烦恼而获得解脱之阿罗汉。
9、「此诸比丘离诸飘转,无有皮肤,贞实坚固」: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此五百人离诸尘垢,无有腐败,悉皆贞实。」佛说解夏经作「如是苾刍,尽诸烦恼,皆住真实。」「贞实」,大正本作「真实」。
10、「十五清净日……敬礼日种胤」: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此十五日清净朝,五百比丘同共处,皆悉断于结使缚,尽于后有之大仙。诚心亲近净世尊,悉得解脱离后有,断于生死所作办,诸漏已尽灭掉悔,除贪憍慢断有结,拔爱毒箭灭爱有。人中师子离诸取,尽诸有结灭怖畏;如似转轮大圣王,群臣翼从而围繞,游行大地至巨海。譬如斗战得大胜,无上商主弟子众,悉具三明灭于死。斯等皆是佛真子,离诸垢秽纯清净,如日亲友今敬礼。」日种,释尊五姓之一,佛本行集经谓净饭王六代之祖被射杀,从血块生二茎之甘蔗,次生一男一女,姓为甘蔗,别称为「日种」。胤,为嗣之意。日种之嗣胤,指释尊而言。
 
  一一九七、本经叙说婆耆舍尊者因不随时得教授、教诫者而心不安乐,乃说自厌之偈。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尼拘律想尊者住于旷野禽兽居留之处。他的弟子婆耆舍尊者则刚出家不久,便具有这样的威仪,就是能依临聚落、城邑而住,于早晨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到那聚落、城邑里乞食时,能善摄护自身,守住六根的门户,摄持他的心,系住他的意念。乞食毕,回到住处,收好衣钵,洗完脚,就进入室内坐禅,但很快地又从禅定中觉醒。他并不贪着于乞食,然而他却没有能随时教授、教诫他的人,所以他心里感到不安乐,充满郁闷,如此深藏于心。
当时,婆耆舍尊者这样想着:我并未得到法利,这是很难得到,不是可容易得到的。我不能随时得到教授、教诫,内心不能充满欣乐,而郁闷深藏于心。我现在应当唱诵赞叹自己厌离的诗偈。于是就诵偈说:
  「应当舍弃乐与不乐,以及一切贪欲的心理,
   对于近邻之烦恼无所造作,远离这些染着就叫做比丘。
   假如心想于六识中,逐驰于世间的一切,
   将所造作的恶不善隐藏,就不能将它自肤体里去除。
   内心欣乐于这些污秽,这样就不能称之为比丘了,
   因为他还有贪欲余缚的结缚,而六根的见、闻、觉、识都具备。
   若能觉悟此贪欲的话,他就不会再染着于此贪欲了,
   如此没有染着的人,这就叫做牟尼(寂灭、圣者)。
   大地以及虚空中,世间的各种色像(一切事物),
   这些都是会变易消灭的,自己应决定静默地去游行参学。
   如对于佛法的教法长久修习,得到三摩提(三昧、正定),
   不触受外境,质直不谄伪,内心极为专一(心制一处),
   那样的圣者已久住于涅槃,他只是系念等待最后寂灭的时刻。」
当时,婆耆舍尊者唱诵这首「自厌离」的诗偈后,内心自得开悟,对于不乐等事开悟后,心里觉得很快乐。
第一一九七经注释:
1、尼拘律想: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作「尼俱律陀劫波」,为婆耆舍尊者之师父,虽与婆耆舍共住,但其乞食归来,食后便入室中,至夕夜,或至翌日早,皆不出户门。婆耆舍无从请教,这就是本经所述婆耆舍「无有随时教授、无有教诫者」的原因。
2、「心不安乐,周圆隐覆,如是深住」: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其时尊者婆耆沙生不快,贪欲污其心」。
3、于邻无所作: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二第十六经「不造烦恼林」。
4、「大地及虚空……寂然自决定」: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大地及虚空,世间有色处,悉皆归散坏,一切同尽灭,知见是事已,行法已决定。」南传长老偈第一二一五偈则作「天地有形色,人间天上界,老朽总无常,识者如是学,而知以游行。」
5、不触不谄伪:别译杂阿含经作「诸处不生受,质直不谄伪」。
 
  一一九八、本经叙说婆耆舍尊者于乞食时,因遇见漂亮女人而起贪欲,阿难尊者乃为彼说解脱之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阿难尊者于早晨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和婆耆舍尊者同伴,进入舍卫城里乞食。当时,婆耆舍尊者看见一位很漂亮的女人,见后内心生起了贪欲。
那时,婆耆舍尊者这样想着:我今天没有得到出家的利益,是得到痛苦,而非得到快乐。我现在看见年轻貌美的女人,竟生起贪欲之心。现在为了使我生起厌离心,所以我要唱诵诗偈表明:
  「由于被贪欲的心所覆盖,所以欲火炽盛地燃烧着我的心;
   现在请阿难尊者您,为我息灭贪欲之火;
   您以慈心哀悯之故,为我讲说除欲的方法。」
  阿难尊者便诵偈回答说:
  「因为那些颠倒之想,会炽盛地燃烧着内心;
   为了远离那长养贪欲的净想(指漂亮美丽之想),
   应当修习不净观,常专心一意地在正受(禅定)里。
   要迅速息灭那贪欲之火,不可使它燃烧着心,
   仔细观察世间的一切事物现象,都是苦、空、没有我。
   应系存正念观察这色身,多修习厌离,
   修习断绝众相差别的无相法,以灭除骄慢的结使,
   就能断除骄慢得到证悟,彻底地脱离痛苦了。」
阿难尊者唱诵这首诗偈时,婆耆舍尊者听闻了他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第一一九八经注释:
  1、我今不得利: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二第十七经作「我今名为不得出家之利」。
  2、方便为我说:别译杂阿含经作「唯愿为我说,除欲善方便」。
  3、净想:此指对女人那种感觉漂亮、美丽的心想。
  4、无相: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又为涅槃的别名,因涅槃离一切虚妄之相。
  5、「得慢无间等,究竟于苦边」:别译杂阿含经作「若知断慢己,苦则有边际」。
 
  一一九九、本经叙说婆耆舍尊者见年轻美女而生起贪欲之心,乃唱诵厌离偈以安住自心。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长者邀请佛陀及僧众们到他家来受供。大众受请,去到他家后,婆耆舍尊者因为值日而留守僧房,就请求别人为他带回饭食。
当时,有众多长者家的妇女从聚落出来,去到精舍。这时,婆耆舍尊者看见了容色端正的女人,内心生起了贪欲。
  此时,婆耆舍尊者这样想着:我现在没有利益,得不到利益,只得到苦恼,得不到快乐,看见他人的妇女容色端正,竟然生起贪欲心。我现在应当唱诵厌离的诗偈。如此思考后,就诵偈说:
  「我已舍离俗家,不执着于家而出家学道,
   然而贪欲却还随逐于我,就如牛只还忆念他人的苗草一样。
   我应当如大将之子那样,以大力执持强弓,
   能破除那重重敌阵,以一人而摧伏千人。
   我今天于日种之嗣胤(指释尊)前,
   听闻正趋于涅槃的正道,我心决定乐住于此。
   如此修习不放逸,安住于寂灭的正受中,
   再也没有能幻惑欺骗我心的人了。
   我决定做完善地观察,安住于正法中,
   即使有无量的恶魔想来欺惑我,
   然而这些恶魔们,却不能见到我!」
当时,婆耆舍尊者唱诵这首诗偈后,内心便得到安住。
 
  一二OO、本经叙说婆耆舍尊者自以智慧辩才而生骄慢,后乃后悔,诵能生厌离之诗偈,以清净己心。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婆耆舍尊者自以为很有智慧,能言善辩,对于那些聪明而修习梵行的人生起骄慢之心。然而他自己随即这样想着:我没有利益,得不到利益,只得到苦恼,得不到快乐。我自以为很有智慧而轻慢那些聪明的梵行人,我现在应当唱诵能生起厌离的诗偈。于是就诵偈说:
  「瞿昙的弟子不可生骄慢,应断除骄慢使无残余,
   不可生起骄慢的心理,不可因骄慢自退而生后悔,
   不要骄慢盖覆他人,骄慢会堕于地狱中受苦害。
   正受(禅定)能除去忧恼,见道而住于正道,
   他的内心就能得到喜乐,见道而自摄持。
   所以无碍的辩才,能够清净而远离诸烦恼盖障,
   断除一切的骄慢,生起一切的明(智慧)处,
   正念于三明(天眼、宿命、漏尽),以及神足通、他心通的智慧。」
当时,婆耆舍尊者唱诵这首生厌离的诗偈后,内心便得到了清净。
第一二OO经注释:
1、瞿昙莫生慢: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舍慢瞿昙徒」。
 
一二O一、本经叙说婆耆舍尊者精进道业得到三明后,诵偈赞叹三明。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婆耆舍尊者住在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里。他独自思惟,精勤不放逸,专心修习自己的道业,获得了阿罗汉的三明(天眼、宿命、漏尽),能以自身而作证。
当时,婆耆舍尊者这样想着:我独自于静处思惟,精勤不放逸,专心修习自己的道业,已生起了三明,能以自身作证,我现在应当诵偈赞叹三明。于是就诵偈说:
  「我本来欲心狂惑,在聚落及各家户间游行,
   由于遇见佛陀,教授我殊胜的佛法。
   瞿昙因为慈悲哀悯的缘故,为我讲说正法,
   我闻法后得到了净信,舍弃俗家,不执着于家而出家。
   出家听佛说法后,就正住于佛陀的教法中,
   常能坚固地精勤努力,专心系念住,
   得到了三明,对于佛陀的教导,都已修作完毕。
   世尊善于显示正法,这位日种的苗裔所说,
   乃是为生盲的众生,开示出离的法门:
   就是世间是苦以及苦的原因,和将苦灭尽得以身作证,
   还有远离苦恼的八圣道,能使人安乐而趋向涅槃。
   是善的法义,善的句、味,梵行没有能超过其上的,
   世尊善于将它显示出来,以涅槃之道济渡众生。」
 
一二O二、本经叙说世尊说四法句,婆耆舍尊者以偈赞叹之。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现在将说四种法句。请仔细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讲说。是那四种呢?
  贤圣善于说法,这是第一种。
  说温和慈爱的话,不说粗恶的话,这是第二种。
  说真实的话,不说虚妄不实的话,这是第三种。
  说合法(如法)的话,不说非法(不如法)的话,这是第四种。
  众比丘啊!这些就是我所说的四种法句。」
当时,婆耆舍尊者在于众会中这样想着:世尊对四众弟子们讲说四种法句,我应当也用四种赞叹来随喜称誉。于是就从座席起来,整理好衣服,向佛陀行礼,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有话要说。善逝啊!我有话要说。」
佛陀告诉婆耆舍说:「随你所喜乐的,就把它说出来吧!」
  这时,婆耆舍尊者就诵偈说:
  「如果善于说法的人,不会恼迫自己,
   也不会恐吓他人,这就是善于说法。
   所说温和慈爱的话,能够使他人听了欢喜,
   不会使他造作过恶,这就是温和慈爱的话。
   真实不妄的话应知是甘露,也是最高无上的,
   合理、合法的话,是正人君子遵行的准则。
   像佛陀所说的法,是安稳的涅槃道,
   使人灭除一切的苦恼,这就叫做善于说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二O二经注释:
1、爱说非不爱: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三第四经作「爱语非粗语」。
2、谛说非虚妄:别译杂阿含经作「实语非妄语」。
3、法说不异言:别译杂阿含经作「说法不非法」。
4、「谛说知甘露,谛说知无上」:别译杂阿含经作「实语甘露最无上」。
  一二O三、本经叙说婆耆舍尊者诵谒赞叹世尊及比丘僧。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那伽山边,和一千位比丘在一起。他们都是阿罗汉,己灭尽一切烦恼,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远离一切的重担,获得了自己的利益,断尽各种的结缚,有正智而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
当时,婆耆舍尊者住在王舍城寒林中的坟场里,他这样想着:现在世尊住在王舍城的那伽山边,和一千位比丘在一起。他们都是阿罗汉,已灭尽一切烦恼,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远离一切的重担,获得了自己的利益,断尽各种的结縳,有正智而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我现在应当前往那儿,各别赞叹世尊及比丘僧们。如此思考后,便走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唱诵诗偈说:
  「至高无上的导师,住在那伽山边,
   有千位比丘眷属,追随奉事着如来。
   大师为大众们广说佛法,是使人能得到清凉的涅槃道,
   大众们都专心听闻正觉世尊所说梵行清白的善法。
   受人崇敬的正觉世尊,处于大众之中,
   如有万德积聚的大龙象,是众仙人的上首,
   常兴大功德的密云,普降甘露法雨滋润声闻众。
   我从白昼的禅定中出定,来晋见大师您,
   弟子婆耆舍,于此稽首顶礼世尊您!」
  「世尊啊!我有话要说。是的,善逝啊!我有话要说。」
  佛陀告诉婆耆舍说:「你就随意说吧!不用顾虑。」
  当时,婆耆舍就唱诵诗偈说:
  「恶魔波旬一生起了微恶,佛陀便能将它制伏使迅速灭除,
   他能掩障一切的恶魔,使人自觉而知道过错。
   善能观察而解开结缚,分别演说梵行清白的善法,
   他的光明遍照,有如日月,是一切异道之王。
   已超出轮回而能以智慧自作证,演说此第一之法,
   出离于众烦恼的河流,宣说无量种的道法。
   他建立了甘露道,这是彻见真谛的真实法门,
   就如此地随顺于正道,像这样的大师实在很难得。
   建立了甘露道,就能使人彻见真谛而崇向远离。
   世尊善能说法,能除去人们的阴盖(身心的烦恼),
   使人明见一切法,被调伏而随顺修习。」
  婆耆舍尊者唱诵这首诗偈后,众比丘听闻他的说法,内心都充满欢喜。
第一二O三经注释:
1、「超出智作证,演说第一法」: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过一切见处,以见于涅槃,自知并自证,其最上之法。」一切见处,据南传注释云:「见处者,乃指识处之四识住,七识住,亦指我人之轮回。」
 
  一二O四、本经叙说世尊为诸比丘说四圣谛,婆耆舍尊者乃诵拔箭之譬,赞叹世尊善于治众生之病。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波罗 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为众比丘们讲说四圣谛的相应法,所谓这世间是苦的圣谛、这生起苦的原因的圣谛、这苦息灭的圣谛、这灭苦方法的圣谛。
当时,婆耆舍尊者在众会中这样想着:我现在应当于世尊面前以拔箭为譬喻诵偈赞叹他。如此思考后,就从座席起来,整理好衣服,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说:「是的,世尊啊!我有话要说。是的,善逝啊!我有话要说。」
佛陀告诉婆耆舍说:「随你所喜乐的,就把它说出来吧!」
当时,婆耆舍尊者就唱诵诗偈说:
  「我今敬礼佛陀您,您慈悲哀悯一切的众生,
   最能拔除众生的利箭,也最善于知道如何治疗众生的病。
   世间的名医迦露医病的投药,波睺罗治病的善药,
   以及那瞻婆耆和耆婆的为人医疗疾病,
   患者或有病小愈了,就说他是善于治病,
   但到后来病又复发,患者便抱病而死了。
   正觉的大医王,善于投给众生治病的良药,
   彻底解除众生的苦恼,不再受到三界的果报。
   乃至是有百千种,或亿万种的疾病,
   佛陀都能为他疗治,使他彻底地脱离苦恼。
   各位来会中要治病的人,我现在明白告诉你们,
   应得甘露的法药,随心所乐而服用它。
   您是最能拔除众生的利箭,善于觉知众生的疾病,
   是各种治病方法中最好的治法,所以我要顶礼瞿昙您!」
婆耆舍尊者唱诵这首诗偈时,众比丘听闻他的说法,内心都充满欢喜。
第一二O四经注释:
1、「迦露医投药……耆婆医疗病」: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三第五经此处作「医王名迦留,多施人汤药;复有一明医,名为婆呼卢,瞻毗及耆婆,如是医王等皆能疗众病。」可知迦露(迦留)、波睺罗(婆呼卢)、瞻婆耆(瞻毗)、耆婆等都是名医的名字。
2、诸有:一切的有。有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之别,故总谓之诸有。此泛指三界之果报而言。
3、那由他:数目字,相等于今天的亿数。
4、「诸医来会者……随所乐而服」: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诸贤在会者,甘露不死药,咸当至心服。」
 
  一二O五、本经叙说尼拘律想尊者因病般涅槃,婆耆舍尊者向佛陀请问其为有余涅槃,或是无余涅槃。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一位名叫尼拘律想的尊者,住在旷野里禽兽居留的地方,病得很严重,婆耆舍尊者是看护他的人,随时照顾供养他。
那位尼拘律想尊者由于疾病的缘故,终于入般涅槃了。
这时,婆耆舍尊者这样想着:我的和上(师父)他是有余涅槃呢?还是无余涅槃呢?我现在应寻求他的真相。
那时,婆耆舍尊者供养尼拘律想尊者的舍利后,就拿着衣钵,走向王舍城。渐次走到王舍城,收拾衣钵,洗完脚后,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过礼,退坐一边,就唱诵诗偈说:
  「我现在礼敬您这位证得等正觉,圆满无缺的大师,
   在此现世中,您已断除一切的疑网。
   旷野里住了一位比丘,他现在已命终而入般涅槃了,
   他很有威仪,能摄护六根,有大德称闻于世间。
   世尊曾为他赐名,叫做尼拘律想。
   我现在请问世尊您,他不退动于烦恼而得解脱,
   能运用方法精进努力,请您为我解说他的功德。
   我是释迦种出身的世尊您之传法弟子,
     还有其余的弟子们也都想知道,您这位具有圆照道眼大师的说法;
我们就在这里,听听您所说的一切。
世尊是大师,是救渡世间的无上觉者,
   是能断人疑惑的大牟尼(寂静的圣者),已具足一切智慧。
   能以圆照神圣道眼的光明,显现四众弟子之事,
   就如天帝释的光明能普照三十三天那样。
   一切的贪欲疑惑,都是从愚痴无明生起,
   如能遇到如来,就能将它断灭无余。
   世尊您的神圣道眼,是世间最为至高无上的。
   您灭除众生的愚痴,就如风吹走浮尘一样。
   一切世间都被烦恼所覆盖隐没,
   而其它残余的,都没有如佛陀这样明眼的人。
   您能以慧光普照一切,使人一同大精进,
   希望大智慧的世尊,能为大众们记说。
   发出微妙的声音,我们将专心聆听,
   以柔软的声音演说,一切的世间都能遍闻法音。
   犹如被热渴所逼迫的人,想求取清凉的水一样。
     我们也渴望能像佛陀您一样,圆满无缺的知道我师涅槃后实情。」
  婆耆舍尊者又诵偈说:
  「现在听闻您这位无上士讲说他(指尼拘律想)的功德,
   知道不会空修梵行的,我听后很欢喜!
   他言行一致,是随顺于佛陀的弟子,
   已断灭了生死的长绳,以及虚伪幻化的系缚。
   他由于拜见世尊的缘故,而断除了一切的爱取,
   度越过生死的彼岸,不再受到三界的果报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婆耆舍者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一二O五经注释:
1、不动解脱:为六种阿罗汉中不动阿罗汉之称。不退动于烦恼,解脱烦恼之系缚,故名。
2、圆道眼:即圆照道眼。圆照,言其能圆满遍照。道眼,修道而得之眼也;又为观道之眼也。
3、「如佛无减知,我等亦求知」:根据南传小部经集,此二句后仍有一首婆耆舍尊者的诗偈,以及一首世尊回答的诗偈,前后经意连贯,不似北传有缺漏割断的            感觉,依郭良鋆译南传经集补足如左:
 (婆耆舍问说):「迦波(即尼拘律想)正确地遵行梵行,他的梵行不会徒劳吧?他是涅槃了,还是仍然剩有部分生存因素?他是怎样解脱的?我们想听。」
  世尊说道:「他灭除了对这世上名色的贪欲,越过了长期潜伏的暗流,完全超脱了生死,五中最优秀者。」世尊这样说道。(注:五中,五人当中,这五人是指曾经陪伴释迦牟尼修苦行的五位婆罗门。)
4、如说随说得:即言行如一之意。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五终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六
下一篇: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四

 杂阿含经卷第一(一) 杂阿含经卷第一(二)
 杂阿含经卷第一(三) 杂阿含经卷第一(四)
 杂阿含经卷第一(五) 杂阿含经卷第一(六)
 杂阿含经卷第一(七) 杂阿含经卷第一(八)
 杂阿含经卷第一(九) 杂阿含经卷第一(一○)
 杂阿含经卷第一(一一) 杂阿含经卷第一(一二)
 杂阿含经卷第一(一三) 杂阿含经卷第一(一四)
 杂阿含经卷第一(一五) 杂阿含经卷第一(一六)
 杂阿含经卷第一(一七) 杂阿含经卷第一(一八)
 杂阿含经卷第一(一九) 杂阿含经卷第一(二○)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