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第十课
 
[量理宝藏论 第二品 观识] [点击:3114]   [手机版]
背景色

第十节课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学习因明,今天开始宣讲《量理宝藏论》第二品观识。此品主要宣讲了心识的法相、分类以及正量、非量等,所以大家应该认真地学习。

有些人认为因明比较难懂,但是与《般若经》和《现观庄严论》等经论相比,其意义并不难懂,只是在词句上可能有些困难而已。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因明,并不是讲佛陀不可思议的智慧行境,也不是讲诸大菩萨等圣者的入定境界,而是宣讲众生的分别念境界,如心识的种类、定义等等。在这里学的一些道理,许多都是讲众生的感受、心识、外境等,凭自己的思维完全可以了知。作为普通凡夫,所接触的这些道理,与圣者不可思议的智慧行境相比,应该是比较好懂的。如果学习因明能够通达,就已经懂了,并没有更深的学问可以增上;而学习空性法门则不是这样,刚开始觉得很舒服好像懂了一样,但实际上真实的境界并没有现前,这就是空性的深奥之处。

在学习因明的过程中,大多数人会有一定的兴趣,个别人则会感到乏味。有的人兴趣很大,昨天我问有些辅导员:“因明学得怎么样?”“不管怎么样,学因明是很上瘾的!”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其兴趣是很大的。我觉得学因明的人可以分成几类:有些人很“上瘾”,非常喜欢学;极少数的人不但不“上瘾”,反而上课打瞌睡,甚至生厌烦心;有些人则平庸地对待。不管怎样,学习因明的机会非常难得,希望大家要珍惜,并认认真真地思维和分析因明中的问题。

今天我们开始讲识,即与识有关的问题。所谓的识,就是能了知对境的有境。在因明学中,有一种叫《心类学》,有一种叫《因类学》。实际上在《心类学》中也讲到了,识的正量和非量、差别和分类等内容。以后方便时,我们也可以讲一下《心类学》。

观识品分二:一、识的法相和分类。二、抉择此等之义,即抉择识的真正意义。

首先讲识的法相和分类。

识之法相即明知。

前面已讲了对境的法相,这里讲识的法相。

识的法相是明知,即明了觉知。不管是有分别识、无分别识,错乱识、非错乱识,现量识、比量识,正量识、非量识等所有这些识,全都具有明了的性质;非明了觉知的心识,是绝对不存在的。

而因明前派的有些论师认为,心识的法相是了知对境的有境。有些大德对此发太过:这样一来,识的法相是知道对境,对境的法相是被有境所知道……这样安立识的法相,则有无穷的过失,故而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又有些论师发出太过,如果能了知对境的心识叫有境,那么取二月的有境则不应该是心识,为什么呢?二月不存在之故。对此,萨迦派非常著名的绒顿班智达,他以同等理对这些人也发了一个太过:如果因为对境二月不存在,故而不能了知,那么同样,执著“无我”的识也不应该是正量,因为“我”不存在,则对境“无我”也不存在之故,以这种方式遮破有些人的观点,这是萨迦派的观点。(绒顿班智达所著的《量理宝藏论注释》,在藏传佛教的历史上非常有名,萨迦派学习《量理宝藏论》,主要依靠绒顿巴和果仁巴两位大师的论著来解释。)

在格鲁派克主杰尊者的传记中记载(1),克主杰曾经与绒顿班智达辩论过。当时,克主杰对绒顿巴说:“你的上师雅顿学因明不精,我在与他辩论的过程当中,已经获得了胜利。”后来绒顿班智达给他写信说:“你的上师甲曹杰也学得特别差,我跟他辩论的过程当中,他也失败了。”后来两位尊者约定举行公开辩论,当克主杰尊者、僧众、证人等已经准备好,正在吹海螺通知集中时,绒顿班智达当时特别着急,出来转绕佛塔,心急如焚地进进出出,后来他派一个人去见克主杰说:“你这样说粗语的人面前,我不想出来。”。后来克主杰尊者到经堂上对众人发出三大吟唱声音,让绒顿班智达师徒全部离开,并说绒顿班智达只懂得《弥勒五论》,根本不懂五部大论以及一切学问,而我克主杰没有一个不通达的法。然后把整个获胜的经过全部写出来,贴在大经堂的门口上,还附有一些讽刺他们的语言……如果去看传记有很多精彩的地方,当然这是格鲁派的说法。

但从绒顿班智达的传记当中看,他的确非常了不起,人们都共称他为萨迦派全知绒顿班智达或全知绒顿。他从二十二岁开始宣讲《定量论》,并发愿有生之年不间断讲经说法,直到八十八岁圆寂之前,哪怕每天只有一个人,他也宣讲佛陀的四句偈颂以上的佛法,所以他对佛教的贡献相当大。

按他的说法,刚才我也讲了,他以同等理遮破了别人的观点,但不管怎样,可以无误安立明知是所有识的法相。有些人可能这样想:如果识的法相是明了觉知,那么前面抉择万法唯心时,外面的柱子、瓶子等都是识的本体,如果是这样,那瓶子、柱子就有生命,变成有情了。其实没有这种过失,因为抉择唯识宗观点时,根本不承认除识以外的对境存在,如梦般的外境,唯是觉知、明知心的显现而已;唯识宗并不是观察心外之境,具不具足明知的法相,如判断分析无情法的石头具不具足明了觉知的法相,这在唯识宗的观点中从来没有讲过。所以每一个众生,从自身角度来讲,他的所见全部都像梦境一样,唯是明知心的显现分而已,除此之外,外境是根本不存在的,应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

我们去年讲《中观庄严论释》时,论中宣说识的本体是明觉的体性;同样,在因明当中也是这样安立的。

然后宣说识的分类。

由境而言成多种,由识而言一自证。

识的分类:从外境的角度分为取自相的无分别识和取总相的分别识;从取境方式的角度分为正量识和非量识;从它本身的角度分为错乱识和非错乱识;而且也可以分心和心所。无论怎样分,所有识的分类,实际上是离不开明了、觉知的法相,所以不管是错乱识,还是正确识,总之,所有识都有一种明清的本体。这一点通过我们自己的感受,也能体会得到。

佛教理论中不仅对于胜义谛的真相,诸佛菩萨的境界开演得非常清楚,而且讲名言中识的分类时,也阐述得特别细致。你们很多人以前可能学过一些心理学、生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从实际来看它们并没有讲到真正识的本体和分类之间差别,并没有对识的有分别、无分别作细致的分析。虽然现在世间人所著的书文字繁多,但并不具备这些重要的内容,也没有对这些内容作系统的归纳。

虽然从识的本体、对境上可以进行多种分类,但所有的识归纳起来就是唯一的自证,除此之外,自证不包括的任何识是不存在的。为什么这么讲呢?总的来说,明清的特征遍于所有的识。不管是眼识、耳识、鼻识等,还是错乱识、分别识等,在内观时都是明清的自证境界,也即是唯一的自证;分开来讲时,就像《中观庄严论释》中所说,当眼识看见一个五颜六色的外境时,有取红色、蓝色、白色等不同颜色的眼识,还有取形状等多种眼识,但它们全包括在一个眼识当中。当然,还有耳识、鼻识等这些识都包括在自证当中。

在识的分类问题上,不说用密法等修行窍诀来抉择,暂时以因明的理论来进行观察、分析时,外观则有分别念、无分别念取境的识;但是从内观的角度来讲,识是唯一自证,如听声音的识实际上是自证,见色法的境证也最终归入自证,除此之外根本没有其他非自证之识。若能真正通达自心,实际上就会通达万法;假如没有通达心的本体,不管外境当中的色法,还是分别念的总相,不一定能全部了达。从有些窍诀性的教言来讲,应了知心的本体就是自证。归根结底,识在独一无二的自证当中,这一点应该明白。

抉择识的真正意义分二:一、量的法相;二、非量之识。

首先正量的法相。

正量的法相,在后面讲现量和比量时还要宣讲,所以在这里暂时不讲。

然后宣讲非量之识分二:一、破他宗;二、建立自宗。

破他宗分二:一、宣说对方观点;二、破彼观点。

宣说对方观点。

首先我们要知道,在藏传因明历史上,关于识的分类问题有着不同的观点。一般来讲,所有的识包括在不悟识、犹豫识、颠倒识、正量识四种识中;当然,这四种识又可分为正量识和非量识,其中前三个是非量识。也可以说,所有的分别识和无分别识都包括在这四种识当中,除此之外的识,在这个世界上是根本找不到的。

有关非量识的分类,因明前派与萨迦班智达的观点不太相同。按照萨迦班智达的观点,非量识包括在颠倒识、不悟识、犹豫识这三个识当中,而因明前派认为非量识包括在五个识里面。

这五个心识,颂词当中是这样讲的。

现而不定伺察意,已决颠倒犹豫识。

此颂列出了因明前派所许非正量识的五种分类:伺察意、现而不定识、已决识、颠倒识、犹豫识。

因明前派中的夏瓦秋桑、章那巴等,他们在内部细微的观点上有些不同,这从因明前派的书中也可以看得出来,但总的来讲,他们都认为所有的非量识包括在这五种识当中。首先应了解对方的观点,否则要破他们的立宗,则有一定的困难。

对方怎么样承许五种非量识呢?以下逐一宣说。

一、伺察意:认定前所未知的隐蔽分,而且与事实相符合的识叫伺察意。意思就是说,以前不知道的事物,现在了知,而且所了知的情况与实际符合,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估计。比如说,我估计今天可能来客人,在某个地方可能有宝藏等,因明前派认为这些都是非量,叫伺察意。但大家应该了知,《俱舍论》中的“伺察意”,与这里有些不同。伺察意,因明前派认为它是一种决定的心,它能了知以前不知道、隐蔽的事物,且不依靠任何推理(下面萨迦班智达破不依靠推理)。以前上师如意宝宣讲《量理宝藏论》时,也再三地讲过,所谓的伺察意,就是人们平常凭自己的估计来判断一件事物,这就是伺察意的定义。

按照因明前派的观点,伺察意分为三种:没有理由的伺察意、颠倒理由的伺察意、不定因的伺察意。

(一)无理由伺察意。比如有些人认为,这是我爷爷、奶奶那个时代的水井,这个古老的水井当中肯定有水,这是一种估计,并没有任何理由,并不能因为这口水井中以前有水,就认为现在有水。有些人没有理由地这样想,我的房子下面肯定有宝藏、如意宝吧!而有些人会想,我的房子下面有地雷,会不会爆炸啊?伺察意的结论是与事实符合的,没有任何理由地想,根本不存在的事物,这不是伺察意;虽然没有理由,但对境确实存在,这种估计叫无有理由的伺察意。

萨迦班智达的《量理宝藏论·自释》和其他论典中都有提及“古老的水井中有水吧?”这样的伺察意,实际上并非没有理由,因为以前这里面曾经有水的缘故,现在也应该有水,有这样的一种理由。有些论师以这种方式来驳斥因明前派的观点,但这种观点并不成立,因为几百年或者更早以前有水,不一定现在有水,这种理由不算是真实的理由。

(二)颠倒理由伺察意,即依靠不定、不成的理由而一口咬定所立真实。

不定因,比如说山上有火,因为那边有灰色的东西故,但这灰色的东西根本不能确定它是烟还是雾,以此为因就说山上有火,这是不定因,其虽然运用了推理,但是它依靠的是不定的根据,故是一种颠倒理由的伺察意。又如我听到呼呼的声音,那边应该有溪水,这种呼呼的声音,也不一定真实决定有水存在,这是以不定因来决断某种事物的存在。实际上所判断的结论应该与事实符合,这样才对。

不成因,如说山上有火,我看见牦牛之故,牦牛之因根本不能成立火的存在,这种方式的伺察意,也是颠倒伺察意的一种。

(三)不定理由伺察意,即有些人根本不知道三相推理的方法,但却想当然地说:柱子肯定无常,因为所作的缘故。如果真正懂得三相推理,实际上这是对的,但因为他不是用三相推理推断,而只是自己估计的结果:“它是所作的缘故,应该是无常”。因明前派认为这种想法是一种非量,它属于不定理由的伺察意。

在此非量上,全知麦彭仁波切的观点跟因明前派的说法基本相同,但是究竟的意趣不相同,到时候我们也可以抉择。

按照萨迦班智达的观点,颠倒理由、没有理由、不定理由这三种伺察意根本不存在,如果真实观察可以归入犹豫识中,除怀疑之外根本不存在;而按照全知麦彭仁波切的观点伺察意是存在的,它包括在不悟识里面。

实际上在世间当中,人有没有伺察意呢?或者说人有没有“估计”的这种心态呢?肯定是有的!那估计的心是不是正量呢?不能完全安立在正量当中,但也肯定不是怀疑。为什么呢?比如说认为前面可能有水,在有水的心态没有间断的同时,又认为可能没有水,这样才是怀疑,又叫三心二意,即一种心态没有断时,另一种心态同时出现。因此按照全知麦彭仁波切的观点,对于真实存在的外境,以没有任何理由的方式生起定解,且估计的结论往往符合实际情况,从没有生起真实定解的角度(即生起定解的方式,并没有真实的理由)来讲,它包括在不悟识当中;从生起定解符合实际的角度来讲,也可以分在正量当中。但是这个正量产生的方式,没有通过现量见到,比量也没有依靠三相推理,所以不能包括现量和比量里面的原因就在这里。

这些不同的观点,对于刚学因明的人而言,这样说来说去,会不会搞不清楚,也许不会吧,这里只是大概讲一下而已。

二、现而不定识,也叫见而不定识,其法相是不违背反方面的增益而显现外境的自相。

见而不定识是无分别念,而伺察意完全是分别念,如认为古老的水井中有水。平时很多人特别喜欢用伺察意作为正量:“肯定是这样的,因为我觉得是这样的。”这就是一种伺察意,这种说法肯定不合理,不能成为正量,为什么呢?“我觉得”不能作为成立的理由,下面萨迦班智达要专门破这种观点。这是伺察意与现而不定识的差别之处。

现而不定识是不违反方的增益而出现外境的真相。什么叫不违反方面的增益呢?大家都知道,增益是依靠定解来断除的,但是现而不定识属于现量,现量并不能断除增益,我们在下面还要分析,作为现而不定识,为何不能断除反方面的增益。然而现而不定识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外境中存在自相的法,已经全部在它面前显现出来,只不过它没有生起真实的定解,这跟现量和比量还是有一定的差别,全知麦彭仁波切最后将其归纳在不悟识之中,但萨迦班智达并不这样认为。

现而不定识分三:境相不明见而不定识、心未专注现而不定识、迷乱理由所致现而不定识。

(一)境相不明现而不定识:我们平时在外面,眼识面前晃过去的事物,虽然已经见到了,但是自己并没有发现。比如说下雨的时候突然打闪,红色的闪电在眼前闪过,但是自己根本没有发现这一刹那的闪电;又如在密法中讲到人死亡之际,法性中阴一晃而过,一般凡夫人根本无法觉察此种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眼识到底生起没有呢?按照因明的观点来讲,应该是生起了。为什么呢?因为前一刹那的对境、作意和根三种因缘已经具足了,第二刹那肯定会生起眼识。但是刹那的眼识对于一般人来讲,根本无法清晰地感受到,因明前派认为这种情况叫现境不明的见而不定识。

(二)心没有专注的见而不定识:当我们的心专注在一处的时候,另一个外境虽然已经出现,但此时对这个外境根本没有生起定解,即未生起现量的抉择。比如有人在商店里面买东西,心专注在某个商品上,此时旁边有一个熟人擦肩而过,但是由于心太专注的缘故,并没有对眼前浮现的对境产生起定解,过后“刚才我不是见到了吗?”或者当熟人和他说起这件事时,他却诧异地说:“我怎么没有看见?”“怎么没有看见呢?你当时明明看到我了啊!”经常会有这种现象;或者心专注于一个特别对境的时候,虽然耳边听到了声音,但是没有生起定解。以前法称论师造《因明七论》时,当时国王的公主在他的饭菜里放了地丁,但他根本没有发觉,实际上当时已经品尝了,但是因为心专注的原因而没有感受到苦味。所以因明前派认为这是一种非量,为什么呢?因为对境虽然已经显现了,但是却没有了知。

至此很多人可能会这样想:“对啊!因明前派的观点的确是很好啊。”但过一段时候,萨迦班智达开始站起来破因明前派的时候:“噢,对对对!萨迦班智达说得也对。”有时自认为什么都不对,有时又感觉什么都对,这是因为我们的智慧还没有成熟,还没有深入的缘故。

(三)根识错乱导致的现而不定识,比如说将黄色的海螺看成黄金,或者把贝壳见成银子等。眼前虽然已经显现了,但因为自己的根识错乱的缘故,没有见到本体的真相,这就是根识错乱导致的见而不定识。

总而言之,所谓的现而不定识,它属于现量的范畴。那么它是不是正量呢?不是正量!现量有真实现量和相似现量,从外境真实显现的角度来讲,它可以叫真实现量;但是当时没有生起由抉择产生的定解,从这个角度来讲是非真实的现量,全知麦彭仁波切把它安立在不悟识当中的原因,也是这样的。因为真实、现量见到了对境,如看见了红色的柱子,在我的心相续当中,依靠它可以引生出真正的定解:“哦,我刚才看见了红色的柱子。”而现而不定识,虽然当时看见了,但是后来无法产生真正的定解,比如说心专注的时候,有熟人从旁边走过去了,后来熟人说:“当时我从你面前经过,你还看了我一眼呢。”可是你怎么也想不出来,即使当时确实是看到了,但后来根本无法产生符合实际的定解,从这个角度安立它是非量。

三、已决识:按照因明前派的观点,它是已经先了解了,但是了知的作用尚未失去,与反方面的增益完全相违来取境。它既有现量部分,也有比量的部分,它对增益完全可以断除,因为与增益完全相违的缘故。

所谓的已决识,即前面已经生起了定解,后面再三地生起定解,换句话说,已经知道了的再再地知道叫已决识。它既可以在现量后面产生,也可以在比量后面产生。意思是说,以前定解已经产生了,再次产生的时候就重复了,故而叫已决识;或者说所谓的已决识是一种遣除增益的智慧,所取境是前面作用未失的定解。全知麦彭仁波切把已决识安立在正量当中,并没有安立在非量里,并说这个量有因和果,量的因有现量和比量,量的果就是已决识,因为现量、比量所产生的识都包括在已决识当中。

萨迦班智达虽然在这里驳斥因明前派已决识的观点,但是这种理论会不会对全知麦彭仁波切的观点有妨害呢?不会的!因为角度不同。那萨迦班智达为什么要破呢?因为已决识不是新生起的定解,已经产生的定解再次产生没有必要,所以从这个角度而安立在非量当中。全知麦彭仁波切为什么把它安立为正量呢?因为它符合实际的道理,即现量后面产生的已决识,与现量的对境相符合,比量后面所产生的已决识,与比量所抉择的道理相符合。

这些讲法跟《智者入门论》里面相比较起来,稍微有些不同,但也没有时间翻阅,这个问题以前我们经常探讨,包括在法王面前也请教过。当时我刚来学院两、三年,提问题的时候有点害怕,但是当时学院很多老的、年轻的堪布,都在法王面前提问题,互相探讨,进行抉择。当时上师如意宝讲得也非常清楚,表面上看来,全知麦彭仁波切与因明前派都把非量安立为五种,但萨迦班智达驳斥因明前派的时候,会不会对全知麦彭仁波切的观点有损呢?根本不会的!两位全知的观点,只不过是角度不同而已,实际内涵上可以说是一致的,因为他们的所破和所立都有不同的着眼点。

正如我刚才所讲的一样,我们刚学的时候,有时候好像什么都相违,什么都不合理;有时候感觉又什么都不相违,什么都合理,但这样是不对的。学因明的时候,要以自己的智慧详细地分析,但分析的过程当中,对高僧大德,尤其是传承上师们的观点一定要用智慧去建立。当然,对已决识的抉择,在因明领域当中说法是比较多的,按照克主杰的观点,已决识是一种忆念,即前面已经了知,再次地回忆,克主杰是这样讲的。

按照因明前派的观点,已决识分三:现量已决识、随现量已决识、随比量已决识。

(一)现量已决识,比如说我第一刹那看见蓝色的柱子,第二刹那我再次看这根蓝色的柱子,第二次看的也是原来的东西,从世间的角度来讲它不新鲜了,已经看过之故,再次取的是已经看完了的东西,它的相续叫做已决识。

克主杰尊者在因明里面这样讲,如果已决识是非量,那么全知佛陀的智慧也有成为非量的过失,因为全知佛陀能够一刹间无余照见万法,第一刹间照见万法后,第二刹那也要照见,那这样第二刹那以后所有瑜伽现量的智慧都有全部变成非量的过失。后来的有些大德对克主杰回答说,遍知佛陀的境界是不可思议的,不应该用这种方式来进行观察。

(二)随现量已决识:如第一刹那现量见到了柱子,第二刹生起分别念:“哦,刚才看见红色的柱子。”此时,因为第一刹那已经现量见到,第二刹那以后的分别念,全部属于已决识。

(三)随比量已决识:比如说以烟推知有火,第一刹那通过比量已经了知后,第二刹那以后了知火的分别念,全部是随第一刹那推理而产生的,这些相续全部是随比量的已决识。

在座的诸位应当了知,因明前派的观点相对而言有些复杂,因为他们对伺察意、现而不定识、已决识有独特的安立方式。而颠倒识、不悟识和怀疑识与自宗观点相同,所以在这里萨迦班智达并没有破斥。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知道:伺察意就是认定前所未知的隐蔽分,而且符合实际道理的识;现而不定识是不违反方面的增益而显现外境自相的识;已决识是先前已经了解的作用尚未失去,而与反方面的增益相违来取境的识。

因明前派对于识如何分类,如何安立非量的定义、概念,这些问题首先必须要了知;否则,后面萨迦班智达逐一遮破的时候(尤其是伺察意破得比较多,现而不定识破得不太多)很难通达,因为没有清楚对方的观点,根本不知道破的着眼点在那里,所以做到知己知彼非常重要。

下面破彼观点分三:一、破伺察意自体;二、破现而不定识是非量识;三、破已决识乃不悟识以外非量识。

以三种方式剖析:一、从本体的角度来破伺察意,因为萨迦班智达认为所谓的伺察意根本不存在,除了犹豫识以外无有伺察意;二、现而不定识不是非量识,认为它应该属于正量;三、萨迦班智达认为,除了不悟识以外,已决识根本不存在。

破伺察意分二:一、总破;二、别破。

总破分三:一、观察则不合理;二、发太过;三、以同等理而破。

首先宣说观察则不合理。

伺察意终不待因,唯是立宗成犹豫,

若观待因不超越,真因或三相似因。

萨迦班智达开始对因明前派的观点进行破斥。

因明前派说伺察意是认定前所未知的隐蔽分,而且与事实符合的识叫伺察意。那么它的决定方式是否依靠因而成立?如果说不依靠因,没有任何理由,如是则变成了怀疑,比如说古老的水井当中有水,没有任何理由,这只不过是一种估计,仅仅是立宗而已;如果说观待因,所有的因包括在真因和三种相似因之中,除了此四因以外,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其他的推理因。

如果说观待因,那刚才说古老的水井里面有水,有没有证成有水的因,如果原因非常合理就成了真因,原因不合理成了相似因。那什么叫真因呢?比如说山上有火有烟之故,宗法、同品遍、异品遍三相完全具足的推理方式来建立,这叫做真因。

相似因分三:相违因、不定因、不成因。

一、相违因,指立宗与因之间完全相违,但是因本身成立于前陈有法之上。比如柱子(有法),是常有(立宗),因为无常之故(因),无常可以在柱子上成立,但并不成立常有。

二、不定因,如山上有火,有灰色的东西存在之故,灰色的东西可能是烟,也可能不是烟,故不定;或者你应该能说话,动物之故,动物中也有会说话的,也有不会说话的,故不定,这种不一定的推理叫不定因。

三、不成因,山上有火,因为有牦牛之故,用牦牛来推出火是不成立的,故是不成因。

相似因有相违、不定和不成三种,皆包括在非量当中。相违因推出的识包括在颠倒识里;不定因推出的识是怀疑的犹豫识,不成因推出的识都是不悟识。所以,萨迦班智达认为:伺察意没有任何单独安立的必要,因为结论的理由若正确,则是真正的比量,包括在正量识之中;如果是相违、不定和不成等三种相似因推出来的结论,则分别属于颠倒识、犹豫识和不悟识当中。如此一来,安立伺察意为非量识,这根本没有任何必要。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1)本段顺序有所调整。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第十一课
下一篇:第二品 思考题答案

 修心利刃轮释 第十课 圣者言教 第十课(二十四)以净观断除我慢
 入中论自释讲记 第十课 圣者言教 第十课(二十三)以菩提心摄持一切善法
 圣者言教 第十课(二十二)时时反观自己的发心 圣者言教 第十课(二十一)听法与调心
 圣者言教 第十课(二十)听法时所断意之行为 圣者言教 第十课(二十)听法时所断意之行为
 圣者言教 第十课(二十)听法时所断意之行为 圣者言教 第十课(十九)听法不应迟到
 圣者言教 第十课(十八)不要轻视仪轨的念诵 圣者言教 第十课(十七)念诵仪轨略释
 圣者言教 第十课(十六)听法时语之行为 圣者言教 第十课(十五)修行者应重视七支坐法
 圣者言教 第十课(十四)听法时身之行为 圣者言教 第十课(十三)修法不能轻视方便
 圣者言教 第十课(十二)万法摄为调心之上 圣者言教 第十课(十一)应遵循导师教授而踏实修学
 圣者言教 第十课(十)次第根机者不应高攀见解 圣者言教 第十课(九)万法摄一的必要性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