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第一 阿耆多学童所问之义释
 
[小义释] [点击:2530]   [手机版]
背景色

第一   阿耆多学童所问之义释
p.8.
              一 尊者阿耆多曰:
                「由何〔世间〕为被盖        由何〔世间〕无光辉
                 何成〔世间〕之染着         请语何成大怖畏」   (一○三二)
       「由何世间为被盖」〔之句中「世间」〕者,是地狱世间、畜生世间、饿鬼世间、
    人世间、天世间、蕴世间、界世间、处世间、此世间、他世间、梵天世间、含天之
    世间。此谓世间。此世间「由何而被蔽、被盖,」被妨障,被闭塞,被蔽,被隐蔽耶?
    此是计由何世间为被盖」〔之义〕。
       「尊者阿耆多曰」〔之句中〕,「曰」(如斯)者,此是句之接续,句之相合、句之
    圆满、字之合体、文之接着、句之次第。「尊者」此是敬语、敬重语、尊重语、尊敬
    语。(阿耆多」是彼婆罗门之名称、施设、语说、名、名业、命名、词、文、称呼。
    此是「尊者阿耆多曰」〔之义〕。
  9     「由何世间无光辉」者,是由何世间无光辉耶?无照耀耶?无明照耶?无普照
    耶?不被认识耶?不被认耶?此是「由何世间无光辉」〔之义〕。
        「何成世间之染着,」者,何故彼世间之染着、悬着、结缚、随染耶?由何而世
    问为被着、固着、染、杂染、涂着、混合、悬、悬着、碍着耶?此是「何成世间之染
    着」〔之义〕。「请语」者,为请言、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此
    是「何成大怖畏」〔之义〕。
        如何成为大布畏?是如何彼世间之「大怖畏」、恼苦、冲击、灾祸、灾厄耶?此
    是「请语何成大怖畏」〔之义〕。故彼婆罗门言。
        尊者阿耆多曰:
                「由何世间为被盖        由何世间无光辉
                 何成世间之染着         请语何成大怖畏」
              二 世尊宣:「阿耆多!
                〔世间〕被盖由无明      悭吝放逸世无光
                 热望〔世间〕之染着     我言〔世〕苦大怖畏」 (一○三二)
 10    「世为被盖由无明」〔之句中〕,无明者,是对苦而无智、对苦之集而无智、对苦
    之灭而无智、对至苦灭之道而无智、对前际而无智、对后际而无智、对前后际而无
    智、对此缘性缘起之诸法而无智、所有如斯无智、不见、不现观、不随觉、不正觉、
    不通达、不潜入、不沈潜、不正观、不观察、不现见业、恶慧、愚、痴、疑蒙、痴
    昧、无明、无明流、无明轭、无明随眠、无明缠、无明网、痴、不善根。此云无明。
    世间是地狱世间、畜生世间、饿鬼世间、人世间、天世间、蕴世间、界世间、处世
    问、此世间、他世间、梵天世间、含天之世间。此云世间。由此无明之被蔽、盖、
    妨障、闭塞、蔽、隐蔽。此是「世间被盖由无明」〔之义〕。
        「阿耆多」者,是世尊由呼婆罗门之名。世尊者,此是尊重之同义语。又贪之破
    坏者故是世尊,瞋之破坏者故是世尊,痴之破坏者故是世尊,见之破坏者故是世尊,
    棘之破坏者故是烦恼,烦恼之破坏者故是世尊。颁法宝,颁与,颁布故是世尊。诸
    有之终熄者故是世尊。以修习身,修习戒,修习心(定),修习慧故是世尊。或世尊
    是在阿练若、森林之边鄙无〔人〕声,无〔骚〕音,无人人之景象,应隐人而住,
 11 禅思受用适当之卧坐所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
    品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义味、法味、解脱味、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故是世尊。
    又世尊受用四禅、四无量、四无色定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八解脱、八胜处、九次
    第定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十想修习、十偏定、安般念定、不净定故是世尊。又世
    尊受用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故是世尊。又世
    尊受用十如来力、四无畏、四无碍解、六神通、1六佛法故是世尊。世尊此之名非
    由母所作、非由父所作、非由兄弟所作、非由姊妹所作、非由朋友、同僚所作、非
    由亲戚、缘者所作、非由沙门、婆罗门所作,非由天神所作。此世尊之〔名〕是诸
    佛世尊在菩提树下解脱之后与一切知智之获得作证共同之施设者。「此是世尊说示,
    阿耆多!」〔之义〕。
 12    「悭吝放逸世无光」〔之句中〕,所谓悭吝者,是住处悭、〔施主〕家悭、称赞悭、
    法悭之五悭。所有如斯悭、悭吝、悭吝性、杂欲、吝、紧缩、心之坚执此言为悭。
    又蕴悭亦是悭、界悭是为悭、处悭亦是悭,把持此言为悭。放逸者,对身恶行、语
    恶行、意恶行,又对五种欲心之放纵,放纵之逐行,又对诸善法之修习不作恭敬、
    不作永续、不作持续、萎缩行、〔行〕欲之放弃、责任之放弃、不习行、不修习、不
    多作、不受持、不专念、是放逸。即所有如斯放逸、放慢、放慢性。此谓之放逸。
   「悭吝放逸世无光」者,由此悭由此放逸而世间无光辉、不照耀、不明照、不普照、
    不被认识、不被认。此是「悭吝放逸世无光」〔之义〕。
       「热望成世之染着」〔之句中〕,热望者,是所有贪、染贪、随导、随和、喜、喜
    贪、心之染贪、欲求、昏迷、缚着、贪求、偏贪、执着、污泥、能动、幻、能生〔轮
    回〕、〔苦〕生因、缝贪、有网、流贪、爱着、线綎、染着、营务、伴侣、愿、导有
    者、贪林、爱林、亲睦、爱情、期待、结缚、望、望求、望欲、色望、声望、香望、
 13 味望、触望、得望、财望、子望、命望、觅、偏觅、热望、觅望、觅贪、觅欲、动
    贪、动转贪、动欲贪、媚贪、善欲性、非法贪、不等贪、欲求、欲望、冀求、希望、
    求望、欲爱、有爱、无有爱、色爱、无色爱、灭爱、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
    爱、法爱、暴流、轭、缚、取、障、盖、欲、结缚、随烦恼、随眠、缠、蔓、种种
    欲、苦根、苦因缘、苦生、魔罟、魔钩、魔境、爱河、爱网、爱羁、爱海、贪欲、
    贪、不善根,此言为热望。〔热望〕是世间之「染着」、悬着、结缚、随染。由此热望
    世间而被着、固着、染、杂染、涂着、混合、悬、悬着、碍着。我言者,〔所谓〕「我
    言」、我语、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此是「热望成世被染着」〔之
    义〕。
        苦是其大怖畏〔之句中〕,「苦」者,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悲苦、忧恼
    苦、地狱之苦、畜生界之苦、饿鬼界之苦、人界之苦、入胎因之苦、在胎因之苦、
    出胎因之苦、随结于生者之苦、生者为他所支配之苦。使自苦之苦、为他所苦之
 14 苦、苦苦、行苦、坏苦、眼病、耳病、鼻病、舌病、身病、头病、外耳病、口腔病、
    齿病、咳、喘息、外鼻病、热病、老、腹病、气绝、赤痢、腹痛、虎列刺、癫、痈、
    疱疮、肺病、癫间、轮癣、疥癣、风癣、抓伤、皲裂、出血、糖尿病、痔疾、疙瘩、
    溃疡、胆汁等起病、痰等起病、风等起病、〔胆汁、痰、风〕集合病、气候变化所生
    病、不等姿势所生病、伤害所生病、业报所生病、寒、暑、饥、渴、大便、小便、
    虻、蚊、风、炎热、与爬行类〔蛇类〕之接触所生苦、母死之苦、父死之苦、兄弟
    死之苦、姊妹死之苦、亲子死之苦、亲女死之苦、失亲戚之苦、失财富之苦、失〔健
    康〕疾病之苦、失戒之苦、失〔正〕见之苦。于其等诸法有初故认为兴起,有灭没
    故认为灭。有依止于业之异热〔报〕,有依止于异热之业,有依止于名之色,有依止
    于色之名,〔彼〕从于生,受老所弥漫,病所打胜,死所攻击,住立于苦中,无救护
    所,无避难所,无归依所,不可归依者。此言为苦,苦成为世间之「大怖畏」、恼苦、
    冲击、灾祸、灾厄。此是「我言其苦大怖畏」〔之义〕。故世尊宣示。
 15               世尊宣示:阿耆多!
                  世间被盖由无明        悭吝放逸世无光
                  热望世间之染着        我言世苦大怖畏
               三 尊者阿耆多曰:
                 「烦恼流流一切处       何以其等流遮障
                  流之防护请为语        由何流应被闭塞」   (一○三四)
        「烦恼流流一切处」〔之句中〕,「流」者,是渴爱之流、见之流、烦恼之流、恶行
    之流、无明之流。「一切处」者,是一切〔十二〕处。「流」者,是流、漏、流漏、作
    用。〔即〕由眼对色而〔烦恼流〕、漏、流漏、作用。由耳对声流,由鼻对香流,由
    舌对味流,由身对所触流,由意对法流、漏、流漏、作用。由眼色爱流、漏、流漏、
    作用。由耳声爱流、漏、流漏、作用。由鼻香爱流,由舌味爱流,由身触爱流,由
    意法爱流、漏、流漏、作用。此是「烦恼流流一切处」〔之义〕。
 16    「尊者阿耆多曰」〔之句中〕,「曰」〔如斯〕者,是此句之接续、句之相合、句之
    圆满、字之合体、文之接着、句之次第。「尊者」,此是敬语、敬重语、尊重语、尊
    敬语。「阿耆多」者,是彼婆罗门之名、称、名称、施设、言说、名、名业、命名、
    词、文、称呼。此是「尊者阿耆多」〔之义〕。
       「何以其等流遮障」者,是如何流之掩蔽、「遮障」、防护、守护、护。此是「何以
    其等流遮障」〔之义〕。
       「流之防护请为语〕者,是请语流之掩蔽、遮障、〔防护」、守护、护,请言、示、
    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此是「流之防护请为语」〔之义〕。
       「由何流应被闭塞」者,是由如何之流「被闭塞」、被遮断、不流、不漏、不流漏、
    不作用耶?此是「由何流应被闭塞」〔之义〕。故彼婆罗门言。
        尊者阿耆多曰:
                 「烦恼流流一切处       何以其等流遮障
                   流之防护请为语       由何流应被闭塞」
                四 世尊宣:阿耆多!
                   世间所有烦恼流       其等遮障乃是念
 17                流之防护我将语       此等由慧可闭塞     (一○三五)
       「世间所有烦恼流」者,是我宣说、述说、宣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
    示、所说明之所有此等之流,所谓渴爱之流、见之流、烦恼之流、恶行之流、无明
    之流。「世间」者,是恶趣世间、人世间、天世间、蕴世间、界世间、处世间。此是
    「世间所有烦恼流」〔之义)。「阿耆多」者,是世尊呼彼婆罗门之名。「其等遮障乃是
    念」〔之句中〕,「念」者,是所有念、随念、现念、念、忆念、忆持、沈潜、不忘失、
    念、念根、念力、正念、念觉支、一行道〔一乘道〕,此言为念。「遮障」者,是掩蔽、
    遮障、防护、守护、护。此是「其等遮障乃是念」〔之义〕。
       「流之防护我为语」者,是我将语、言、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
    说明流之掩蔽、遮障、防护、「守护」、护。此是「流之防护我为语」〔之义〕。
       「此等由慧可闭塞」〔之句中〕,「慧」者,是慧知解、思择、简择、择法、观察、
    思察、省察、贤明、善巧、巧妙、辨别、思念、普观、广〔慧〕、慧导者、观(毘钵
    舍那)、正知、鞭、慧、慧根、慧力、慧刀、慧殿、慧明、慧光、慧灯、慧宝、不痴、
    择法、正见。「此等由慧可闭塞」者,是由慧而此等之流可「闭塞」、遮断、不流、不
    漏、不流漏、不作用。于「一切行无常」之知见者,由慧而此等之流可闭塞、遮断、
 18 不流、不漏、不流漏、不作用。于「一切行是苦」之知见者,由慧而此等之流可闭塞、
    遮断、不流、不漏、不流漏、不作用。于「一切法是无我」之知见者,由慧而此等之
    流可闭塞、遮断、不流、不漏、不流漏、不作用。于「缘无明而有行」之知见者,由
    慧而此等之流可闭塞、遮断、不流、不漏、不流漏、不作用。于「缘行而有识」、「缘
    识而有名色」、「缘名色而有六处」、「缘六处而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
   「缘爱而有取」、「缘取而有有」、「缘有而有生」、「缘生而有老死」之知见者,由慧而
    此等之流可闭塞、遮断、不流、不漏、不流漏、不作用。于「无明之灭故而有行之灭」、
   「行之灭故而有识之灭」、「识之灭故而有名色之灭」、「名色之灭故而有六处之灭」、
   「六处之灭故而有触之灭」、「触之灭故而有受之灭」、「受之灭故而有爱之灭」、「爱之
    灭故而有取之灭」、「取之灭故而有有之灭」、「有之灭故而有生之灭」、「生之灭故而
 19 有老死灭」之知见者,由慧而此等之流可闭塞、遮断、不流、不漏、不流漏、不作用。
   「此是苦」、「此是苦之集」、「此是苦之灭」、「此是至苦灭道」之知见者,由慧而此等
    之流可闭塞、遮断、不流、不漏、不流漏、不作用。「此是漏」、「此是漏之集」、「此
    是漏之灭」、「至此漏灭道」之知见者,由慧而此等之流可闭塞、遮断、不流、不漏、
    不流漏、不作用。「此等诸法应知通」、「此等诸法应偏知」、「此等诸法应舍断」、「此
    等诸法应修习」、「此等诸法应作证」之知见者,由慧而此等之流可闭塞、遮断、不流、
    不漏、不流漏、不作用。六触处之集、灭没、乐味、过患与出离之知见者,由慧而
    此等之流可闭塞、遮断、不流、不漏、不流漏、不作用。五取蕴之集、灭没、乐味、
    过患与出离之知见者,四大种之集、灭没、乐味、过患与出离之知见者,「所有集之
 20 法一切是此灭法」之知见者,由慧而此等之流可闭塞、遮断、不流、不漏、不流漏、
    不作用。此是「此等由慧可闭塞」〔之义〕。故世尊宣说。
        世尊宣曰:「阿耆多!
                   世间所有烦恼流       其等遮障乃是念
                   流之防护我将语       此等由慧可闭塞」
                五 尊者阿耆多曰:
                  「慧与念为我所尊     〔与此同伦〕名与色
                    如何情况归湮灭      彼为我问请为语」    (一○三六)
       「慧与念」〔之句中〕,「慧」者,是所有慧、知解、思择、简择、择法、观察、思
    察、省察、贤明、善巧、巧妙、辨别、思念、普观、广〔慧〕、慧、导者、观、正知、
    鞭、慧、慧根、慧力、慧刀、慧殿、慧明、慧光、慧灯、慧宝、不痴、择法、正见。
    「念」者,是所有念、随念……乃至(一八页参照)……是正念。此是「尊者阿耆多曰,
    慧与念」〔之义〕。
 21    「我尊!名与色」〔之句中〕,名者,是受想、行识之四无色蕴。「色」者,是地、
    水、火风之四大种所造色。「我尊」者,此是敬语、敬重语、尊重语、尊敬语。此
    是「我尊!名与色」〔之义〕。
       「彼为我问请为语」〔之句中〕,「彼于我」者,是我问、我乞、我求、我信乐之。
   「请为语」者,是请语、言、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此是「彼为
    我问请为语」〔之义〕。
       「如何情况归湮灭」,此是何情况而灭、寂灭、灭没、安息耶?此是「如何情况归
    湮灭」〔之义〕。故彼婆罗门言。
        尊者阿耆多曰:
                 「慧与念为我所尊      〔与此同伦〕名与色
                  如何情况归湮灭        彼为我问请为语」
        〔世尊宣:〕阿耆多!
              六  汝斯所质问            我将为汝说
                  名与色无余            为湮灭之时
                  由于识之灭            此处〔慧、念、名色〕灭(一○三七)
       「汝斯所质问」〔之句中〕,如斯所质问是慧、念、名色。质问,是问、乞、求、
    信乐。
 22 阿耆多!「我将为汝说」〔之句中〕,「阿耆多」者,是世尊呼彼婆罗门之名。「我
    将说」者,是其我将说、言、示、将施设、将确立、将开显、将分别、将显示、将说
    明慧、念、名色。此是阿耆多!「我将为汝说」〔之义〕。
       「名与色无余,为湮灭之时」〔之句中〕,「名」是四无色蕴。色者是四大种及四大
    种所造之色。「无残」者,是普偏、一切之一切,无残是无余〔之义〕。无残者,此是
    偏取之语。湮灭者、是灭、寂灭、灭没、安息。此是「名与色无残,为湮灭之时」〔之
    义〕。
       「由于识之灭,此处〔慧、念、名色〕灭」,依须陀洹道智行作识之灭,而除
    七有可生起无始轮回之所有名与色,一切于此时湮灭、寂灭、灭没、安息。依斯陀
    含道智行作识之灭,而除 3二有可生起五有之所有名与色,一切于此时湮灭、寂灭、
    灭没、安息。依阿那含道智行作识之灭,而除4 一有可生起欲有之所有名与色,一
 23 切于此之时湮灭、寂灭、灭没、安息。依阿罗汉道智行作识之灭,可生起所有名与
    色,一切于此之时湮灭、寂灭、灭没、安息。于无余般涅槃界般涅槃阿罗汉前识之
    灭而慧、念、名、识于此之时湮灭、寂灭、灭没、安息。此是「由于识之灭,此处此
    湮灭」〔之义〕。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阿耆多!
                  汝斯所质问        我将为汝说
                  名与色无残        为湮灭之时
                  由于识之灭        此处此湮灭」
               七 所有法之察悟者(阿罗汉)及兹一般之有学
                  彼等行动(行道)        问我尊智者(佛)请语我(一○三八)
       「所有法之察悟者」〔之句中〕,法之察悟者是阿罗汉、漏尽者。何故阿罗汉、漏
    尽者谓法之察悟者耶?彼等察悟法、知法、考虑法、度知法、辨知法、辨别法。〔即〕
   「一切行是无常」以察悟法、知法、考虑法、度知法、辨知法、辨别法。「一切行是苦」
    以察悟法……乃至……「一切法是无我」以察悟法,「缘无明而有行」以察悟法……乃
    至(一九页以下参照)……「所有集之法皆是灭法」以察悟法、知法、考虑法、度知
 24 法、辨知法。或又在彼等〔阿罗汉〕已察悟蕴、察悟界、察悟处、察悟趣、察悟生
    起、察悟结生、察悟有、察悟轮回、察悟轮转。或又彼等在蕴之终边、在界之终边、
    在处之终边、在趣之终边、在生起之终边、在结生之终边、在有之终边、在轮回之
    终边、在轮转之终边、在最后有、在最后之身体、在最后之持身者、是为阿罗汉。
              5此为彼等最后身  此为最终之身体
              最后之生死轮回  彼等无有再有事
    谓彼阿罗汉漏尽者是法之察悟者。此是「所有法之察悟者。」
   「及兹一般之有学」〔之句中〕,「有学」者,何故言为有学耶?为学故是有学。学
    何耶?(一)亦学增上戒,(二)亦学增上心,(三)亦学增上慧。
       (一)增上戒学者云何?兹有比丘,具戒,防护别解脱律仪而住,具足正行与行处,
    于微细之罪亦生怖畏,受持学诸学处〔戒〕。小戒蕴、大戒蕴、戒、住立、初行、自
    制、律仪、诸善法得达之首先、最先,此是增上戒学。
 25    (二)增上心学者云何?兹有比丘,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
    乐具足初禅而住。于寻伺止息之故,为内之净、为心之专一、无寻、无伺、由定生
    喜、乐,有具足第二禅而住。于喜之舍离故,住于有舍,有念有正知而以身受乐──说
    彼诸圣者「有舍有念而乐住」──具足第三禅而住。舍断乐故、舍断苦故、灭没喜、
    忧故、成为不苦不乐、由舍念之清净具足第四禅而住。此是增上心学。
       (三)增上慧学者云何?兹有比丘具慧──是圣,为决择,至正苦之尽灭──具备
    有关于生灭之慧。彼如实知解此是苦,如实知解此是苦之集,如实知解此是苦之灭,
    如实知解此是至此苦灭之道。如实知解此是漏,如实知解此是漏之集,如实知解此
    是漏之灭,如实知解此是至漏灭之道。此是增上慧学。
       〔彼等有学〕学顾念此等三学,知而学、见而学、观察而学、于心决意而学、
    以信信解而学、勉励竞进而学、使现起念而学、等持心而学、以慧知解而学、知通
    应知通而学、偏知应偏知而学、舍断应舍断而学、修习应修习而学、作证应作证而
    学、行、修行、正行、正持而行。由此而言为有学。「一般」者,是多此等之有学。
   〔即〕须陀洹与〔须陀洹〕向、斯陀含与〔斯陀含〕向、阿那含与〔阿那含〕向及
 26 6 阿罗汉与〔阿罗汉〕向。所谓〔兹」者,是于此佛教之见,于此之忍〔智〕,于此之
    意欲,于此之持说,于此之法,于此之律,于此之法与律,于此之宣说,于此之梵
    行,于此之师教,于此之身体,于此之人界。此是「及兹一般之有学」〔之义〕。
       「彼等行动〔行道〕,问我尊智者请语我」者,是尊师「智者」、贤者、觉慧者、知
    者、辨知者、有慧者、请语「彼等」法之察悟者及有学之「行动」所作、行为、所行、
    行处、住、行道。「问」者所问、质问、被乞、被求、信乐。「请语」者,是请语、言、
    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我尊」者,此是敬语、敬重语、尊重
    语、尊敬语。此是「彼等行动〔行道〕,问我尊智者请语我」〔之义〕。故彼之婆罗门
    言。
                  所有法之察悟者          及兹一般之有学
                  彼等行动〔行道〕        问我尊智者请语我
               八 诸欲不可为贪求          意之混浊不可有
                  善巧而于一切法          比丘有念应普行  (一○三九)
       「诸欲不可为贪求」〔之句中〕,欲者,概言之,是(一)事欲与(二)烦恼欲之二欲。
 27     (一)事欲〔欲之对象物〕者云何?适意之色、适意之声、适意之香、适意之味、
    适意之触、敷物、着物、奴婢、奴仆、山羊、羊、鸡、豚、象、牛、马、牝马、田
    园、宅地、金〔银〕、货币、村、街、王市、国土、地方、〔四兵之〕营舍、仓库及
    所有染爱事物是事欲(欲之对象)。又有过去之〔事〕欲、有未来之〔事〕欲、有现
    在之〔事〕欲。有内之〔事〕欲、有外之〔事〕欲、有内外之〔事〕欲。有劣之〔事〕
    欲、中之〔事〕欲、胜之〔事〕欲、恶趣之〔事〕欲、人之〔事〕欲、天之〔事〕
    欲。7现起之〔事〕欲、8化作之〔事〕欲、由9他而所化作之〔事〕欲。有偏取
    之〔事〕欲、不偏取之〔事〕欲、我执之〔事〕欲、我所不执之〔事〕欲。欲界之
    一切诸法,无色界之一切诸法亦为渴爱之据所、渴爱之所缘而由欲爱之义、由染着
    之义、由使起憍之义而为〔事〕欲、此等言为事欲。
       (二)烦恼欲者云何?欲是〔烦恼〕欲、贪是〔烦恼〕欲、欲贪是〔烦恼〕欲、思
    惟是〔烦恼〕欲、贪是〔烦恼〕欲、思惟贪是〔烦恼〕欲。彼对〔五种〕欲是欲欲、
    欲贪、欲喜、欲爱、欲爱情、欲热恼、欲昏迷、欲缚着、欲暴流、欲轭、欲取、欲
    贪盖。
              10欲!我见汝之根本      欲!汝由思惟而生
              欲!我不思惟于汝        如是汝将成无有
 28      此等谓烦恼欲
         贪求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一四页参照)……贪欲、贪、成为不
    善根。
        「诸欲不可为贪求」者,是不可贪求事欲、烦恼欲,不可障碍于〔彼等〕,离贪求、
    舍贪求、唾弃贪求、脱贪求、舍遣贪求、离贪、舍贪、脱贪、舍遣贪、不爱、寂灭、
    清凉、受乐、自为梵而住。此是「诸欲不可为贪求」〔之义〕。
        「意之混浊不可有」〔之句中〕,「意」者,是心意、意所、心脏、净白〔心〕、意、
    意处、意根、识、识蕴、随顺〔触等法〕之意识界。由身恶行而心混浊、动转、摇、
    冲突、动摇、动乱而不寂灭。由于语恶行、意恶行、贪、瞋、痴、忿、恨、覆、恼、
    嫉、悭、谄、诳、强情、激情、慢、过慢、憍、放逸、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
    不安、一切热恼、一切热苦、一切不善行、而心混浊、动转、摇、冲突、动摇、动
    乱而不寂灭。「意之混浊不可有」者,是由心而不混浊、不动转、不摇、不冲突、不
 29 动摇、不动乱、应为寂灭,舍混浊诸烦恼、舍断、除去、灭除、使之灭无,远离诸
    烦恼之混浊、离、舍离、出离、弃遣、寂灭、离脱、离缚、以不限定之心而住。此
    是「意之混浊不可有」〔之义〕。
      「善巧而为一切法」者,是〔知〕「一切行无常」而善巧一切诸法,〔知〕「一切行
    是苦」而善巧一切诸法,〔知〕「一切法无我」而善巧一切诸法,〔知〕「缘无明而有行」
    而善巧一切诸法……乃至(一九页以下参照)……〔知〕「所有集之法皆是灭法」而
    善巧一切诸法。如斯是「善巧而为一切诸法」〔之义〕。
    或又〔知〕「无常」而善巧一切诸法,〔知〕「是苦、病、痈、箭、痛、恼、敌、
    毁、疾、祸、不快、怖畏、灾患、动、坏、不恒、无救护所、无避难所、无归依所、
    不成为归依者、是空缺、空虚、空、无我、过患、变易法、不坚实、痛恨、杀戮者、
    非有、有漏、有为、魔食、生法、老法、病法、死法、愁悲苦忧恼法、杂染法、集、
    灭没、11不乐味、过患、12不出离、而成善巧一切诸法。如斯亦是「一切诸法而为善
    巧」〔之义〕。
 30     或又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念处善巧、正勤善巧、神足善巧、
    力善巧、觉支善巧、道善巧、果善巧、涅槃善巧。如斯亦是「一切诸法而为善巧」〔之
    义〕。
        或又一切〔即〕言一切眼与色、耳与声、鼻与香、舌与味、身与触、意与法之
    一切言为十二处。对内外之〔十二〕处贪之舍断、根绝、如被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
    无,于未来不生起故,由此而亦善巧一切诸法。此是「一切诸法而为善巧」〔之义〕。
       「比丘有念应普行」〔之句中〕,有念者,是由四原因而有念。〔即〕对身修习身
    随观念处而有念,对受、对心、对法修习法随观念处而有念。又由他之四原因而亦
    有念。〔即〕由不念之回避而有念,以念行应行诸法故而有念,〔以念〕害破念之对
    治诸法故而有念,不忘失念因之诸法故而有念。又由他之四原因而亦有念。〔即〕具
    备念之故而有念,以念能为自在故而有念,练达念之故而有念,由念不退转故而有
    念。又由他之四原因而亦有念。〔即〕念之故而念、寂之故而有念,寂止之故而有念,
    具备善人之法故而有念。由佛随念而有念,由法随念而有愿,由僧随念而有念,由
 31 戒随念而有念,由舍随念而有念,由天随念而有念,由安般念而有念,由死念而有
    念,由身至念而有念,由寂止随念而有念。所有念、随念、现念、念、忆持、沈潜、
    不忘失、念、念根、念力、正念、念觉支、一行道〔一乘道〕此言为念。具此之念、
    正具、达、正达、成、正成、令具备者言为有念。
    比丘者,是13破坏七法故是比丘。〔即〕(一)破坏有身见,(二)破坏疑,(三)破坏戒禁
    取,(四)破坏贪,(五)破坏瞋,(六)破坏痴,(七)破坏慢。彼破坏杂染而资再有、有不安有
    苦报、宝未来之生老死诸之恶不善法。
              14世尊宣示:「萨毘耶!
             「汝自由道使〔修习〕        至般涅槃度疑惑
              已成〔梵行〕舍断有         灭尽再有成比丘」
       「比丘有念应普行」者,有念比丘应「普行」、应有念而步行、有念而立、有念而
    坐、有念而卧、有念而往、有念而来、有念而前视、有念而顾视、有念而屈身、有
    念而伸身、有念而携僧伽梨衣、钵衣、有念而行、有念而行作、应动作、活动、护
    持、持续、维持。此是「比丘有念应普行」〔之义〕。故世尊宣示:
 32 诸欲不可为贪求   意之混浊不可有
    善巧而为一切法   比丘有念应普行
       〔世尊说法之偈〕将终?彼婆罗门向与同一欲、同一加行、同一意趣、同一熏
    习之熏习者之数千生类云:「所有集之法皆是灭法」已生远尘离垢之法眼。又彼之婆
    罗门之心为无取而已解脱诸漏。将得阿罗汉果,已消失羚羊皮、结发、树皮衣、杖、
    15曼陀罗、发、须。彼成着16黄色之袈娑依,携僧伽梨衣之比丘而由随义之行道而
    合掌,礼拜世尊,坐曰:「尊师!世尊是我师,我是弟子。」
                                              阿耆多学童所问之义释第一〔毕〕。

    注1 有关六佛法大义释一、一九五页参照。
      2 七有。须陀洹之最劣者亦言极七反之生,而在恶趣世间不但绝对不堕,在人天世间亦只为
        今后最高七回生起而在其后称为般涅槃。故须陀洹除七有而在其以上无轮回事。有关此点
        及在有关次之二注 Visuddhi-magga P.709f.及俱舍论贤圣品(大正二九、一二三a以下)
        等参照。
      3 二有云云。如斯陀含义释为一来,此只向人世间来一回而今后往人天世间一次生起后而为
        般涅槃。故斯陀含只残留二有之轮回。
      4 一有。如阿那含虽义译为不还,在此人世间已不还来,一回生于色界天由其处般涅槃。故
        阿那含只有向色界之一有生起,无向欲界生起烦恼。
      5 本偈虽由 Thag.202 之引用,文句则有多少相违。
      6 阿罗汉若为无学,在此处亦举为有学是误解。
      7 令现起之事欲(Paccupatthita)是除去地狱,为其余之恶趣有情、人、四大王天乃至都
        率天。
      8 化作之事欲(nimmita)是化乐天。
      9 由他而化作之事欲(Paranimmita)是他化自在天。
     10 本偈为 J.III,450 之引用。MNd.2,28;Mahavastu III.190 等参照。
     11 不乐味(anassadato)在 MNd.53 同文之个所虽为 assadato 在今之情况则不正确。
     12 不出离(anissaranato)在 MNd.53 之同文个所虽为 nissaranato 在今之位则不正确。
     13 比丘(bhikkhu)(由bhikkhati<desid.bhaj)而来者,bhikkhu 为 bhinna<bhid
        有(破坏)之意味,此不过世俗的语源之解释而己。
     14 本偈由 Sn.514 之引用。MNd.71;Mahavastu III,395;佛本行集经卷三九(大正三、八三
        四a)等参照。
     15 曼陀罗(manndala)在底本虽有 mandalu 今从 PTS 本 Intro.XXIV。但此时,曼陀罗
        为何意义不明。
     16 的黄色之(Pandu)在底本虽有 bhanda 今从 PTS 本。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第二 帝须弥勒学童所问之义释
下一篇:小义释 彼岸道品 序偈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