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第十二讲 现代之旧敌
 
[现代佛法] [点击:2664]   [手机版]
背景色
第十二讲:现代之旧敌[1]
 
 
今天让我们再次讨论瞋恨与发怒。
 
贪与痴的危险可能比较不容易看到,但瞋恨与发怒的危险则非常容易看到。我们都知道瞋恨,它对所有的人都是明显可见的,它不曾被称赞,而且一切的善人与智者都认为它是家庭与社会中许多问题的来源。然而我们却沉迷于瞋恨。我们知道发怒是危险的,是所有人都批评的,但我们还是让自己发怒。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并没有真正了解瞋恨的危险,也不知道无瞋是可能又好的。简而言之,我们发怒是因为我们愚蠢。
 
说到瞋恨时,一般上我们都针对我们瞋恨的对象、针对他们对我们的伤害,但佛陀却从另一方面来说。他指出我们的瞋恨对我们的伤害。佛陀并没爬上迷猴树[2]去数它许许多多的刺而被刺伤:他站在树下找出了树根。瞋恨与发怒并非因为迷猴树上的许多刺而产生;瞋恨与发怒是因为迷猴树的种子而产生。那许多刺的种子是贪欲、敏感且情绪化的凡心。
 
解释瞋恨时,佛陀说:「诸比丘,有七件令到敌人欢喜及如愿以偿的事会发生在瞋怒的男女身上。」[3]
 
什么是敌人?敌人是恨我们的人,是希望我们或我们亲爱的人遭受伤害的人。敌人与朋友相反。
 
当我们以手或武器攻击某人时,那是因为我们希望该人身心遭受痛苦:这是一个敌人的愿望。当我们以舌头或原子笔攻击某人时,当我们的言语或文字粗野无礼时,那是因为我们希望该人的心遭受痛苦:这是一个敌人的愿望。当我们以心攻击某人时,当我们心怀恶念地想「我恨他!」时,那是因为我们希望该人遭受痛苦:这是一个敌人的愿望。这些愿望在心中生起。愿望是心的行动,是心的业。佛陀在其他地方解释,最令人厌恶的恶业造作是心的业。[4]
 
敌人并不是在手或炸弹里,也不是在舌头或原子笔里;敌人是在心里,它引导着手、投掷炸弹、控制舌头、牵引原子笔。当父亲生儿子的气时,他以手或舌头攻击儿子,他是儿子的敌人。不出声地瞋恨的母亲也是敌人。无论是一个只维持一秒钟的瞋念,还是持续一整天或更久的许多个瞋念,它们都是敌人之念。
 
由于瞋恨,我们也成为动物的敌人,例如来检查我们的食物的苍蝇、在我们家中找到住所的蟑螂、或向我们吠叫的狗。有时我们甚至成为不称心的无生命体的敌人,例如一扇打不开的窗或一台不能操作的手机。有时我们愤怒至刻意打破那扇窗或把该手机摔在地上来报复。当时心的造作把该窗或手机视为拥有自我的敌人。试一试走进任何一间办公室去听人们如何对他们的电脑发脾气,就好象电脑拥有自我:这是最高程度的愚蠢,而我们则时常这么做。
 
每当我们生气时,我们是敌非友。我们是某人一秒钟、一分钟、半小时、一年或一辈子的敌人。
 
所以当佛陀说有七件令到敌人欢喜及如愿以偿的事会发生在瞋怒的男女身上时,它的意思是当我们生气时,敌人希望我们遭受到的身心痛苦会以七个方式降临在我们身上。因此每当生气时,我们是自己首要的敌人。
 
佛陀解释:
 
「诸比丘,有七件令到敌人欢喜及如愿以偿的事会发生在瞋怒的男女身上。
 
是哪七件?
 
于此,诸比丘,敌人希望他的敌人如此:『让他丑陋!』
 
为什么呢?因为敌人不会希望他的敌人美丽。
 
诸比丘,此发怒者是瞋恨的猎物,受到瞋恨控制。虽然他沐了浴,涂了油,修饰了头发与胡须,以及穿了洁白的服装,但他还是很丑,因为他是瞋恨的猎物。
 
诸比丘,这是第一件发生在瞋怒的男女身上、令到敌人欢喜及如愿以偿的事。」
 
 
 
我们是否曾经想过这一点?我们是否曾经思惟瞋恨的脸孔?即使瞋恨只维持一秒钟,脸孔也是残酷的。我们的脸孔显示我们的心。狗摆出一张凶恶的脸孔对人猛吠,而该人也即刻摆出一张凶恶的脸孔:他反映了那只狗。快乐的家庭主妇快乐地在厨房里发现一只快乐的蟑螂快乐地住在厨房的洗碗盆下,然后她黑着脸喷着她从现代超级市场买回来的致命毒气。对着镜子梳妆打扮的少女认为她自己很美丽迷人,但当她拍打蚊子时,她的脸是巫婆的脸孔。
 
我们可能会对自己的外表或圣洁引以为荣,但当瞋恨生起时,我们看起来很邪恶。美丽不能与瞋恨并存,因为美丽从内心出发;由于我们生气,我们看起来很邪恶,我们的确邪恶。
 
接着佛陀解释:
 
「再者,敌人希望他的敌人如此:『让他睡不好!』
 
为什么呢?因为敌人不会希望他的敌人睡得安稳。
 
诸比丘,此发怒者是瞋恨的猎物,受到瞋恨控制。虽然他躺在上有华盖、以毛皮、白毯子、有花饰的毛制床单或羚羊皮铺盖的床上,或躺在两端都有绯红色的坐垫长椅上,但他还是睡不好,因为他是瞋恨的猎物。
 
诸比丘,这是第二件发生在瞋怒的男女身上、令到敌人欢喜及如愿以偿的事。」
 
 
 
再次,一切外在的条件都适合安稳地睡觉,但是内在的条件却不允许,因此我们睡得不好。我们翻来覆去地躺着,想着某人在一小时前、一天前、一星期前、一年前、十年前、一世前或我们童年时所做的事或所说的话:许多时候这些只是想象出来的,因为瞋怒的人太过敏感。泰国大师摩诃布瓦尊者(Venerable Mahà Boowa)说:「我们对已经过了好些年月的事情加温,以便折磨自己的心。[5]」打开报纸读一读世上瞋怒的人,看他们的脸孔,看他们做了什么、说了什么。你们认为他们在晚上是否能够睡得安稳?
 
接着佛陀解释:
 
「再者,敌人希望他的敌人如此:『让他遭遇损失!』
 
为什么呢?因为敌人不会希望他的敌人有收益。
 
诸比丘,此发怒者是瞋恨的猎物,受到瞋恨控制。虽然遭遇损失,他却想:『我有收益!』有收益时,他则想:『我遭遇了损失!』这对事实的歪曲带给他长久的痛苦与不幸。
 
诸比丘,这是第三件发生在瞋怒的男女身上、令到敌人欢喜及如愿以偿的事。」
 
 
 
当一个女人或男人生气时,负面与正面被混淆了:黑是白,白则是黑。再举战争来说。一个恐怖份子把一粒炸弹偷放进一架飞机里;当它爆炸时,机上的所有男人、女人及小孩都被炸死了。他想:「好极了!」他被其领导称赞为英雄。为了更加英雄,他准备以炸弹杀死更多的男人、女人及小孩:他视杀死别人为个人的收益。如果因为炸弹没爆炸,使到飞机安全降陆、没人被杀死,他就想:「啊,真可惜,我失败了!」其领导责备他失职,惩罚他以后不得再杀无辜的男人、女人及小孩,他则认为这是一项极大的个人损失。
 
我们也可以在法庭里等等看到这种对事实的歪曲。家庭成员变成了一辈子的敌人,因为每个人都想要得到比较多的遗产,瞋恨则是要求赔偿的必备条件。胜诉者认为这是个人的收益,败诉者则认为这是个人的损失。包括律师在内,没有人看到自尊的损失。法庭讼诉案就是由瞋恨构成。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也把黑白混淆了。我们因为某人的做法或说法和我们的不一样而感到生气,因而生气地给他取个外号。当我们告诉每个人自己想出来的有趣外号时,我们认为坏话是好的。儿童是坏外号的大师。我们认为能够给予尖锐的反驳是聪明的象征,保持沉默则是懦弱的象征。
 
狗吠时,我们因为瞋恨而感到害怕,因此拾起一枝木棍。那只狗害怕地逃走时,我们笑着继续走,骄傲地把愤怒的头抬得高高地,认为这么做非常善巧……而那只狗也是如此。狗吠是为了吓人及动物,然后快乐且骄傲地回去它的地头。事实是:由于受到瞋恨所害,我们成为野兽的兄弟姐妹。
 
接着佛陀解释:
 
「再者,敌人希望他的敌人如此:『让他没有财富!』
 
为什么呢?因为敌人不会希望他的敌人富有。
 
诸比丘,此发怒者是瞋恨的猎物,受到瞋恨控制。由于他是瞋恨的猎物,无论他的财产是透过努力工作获得的、透过手力获得的、透过流汗获得的、正当如法地获得的,统统都被国王充公到国库里。
 
诸比丘,这是第四件发生在瞋怒的男女身上、令到敌人欢喜及如愿以偿的事。」
 
 
 
当我们成为瞋恨猎物,我们犯法,最终需要上法庭。一个失去自制力、愤怒地行事的人不可能会胜诉,这是说他必须付律师费,通常也必须付罚款。有时人们会对公务员生气,例如开乱停车传单给他们的警察、说他们逃税的税务调查员,而对公务员发脾气的后果可以是很严重的。我们可能会坐牢,以及失去许多生意。
 
在所谓的先进国里有着许多现代现象,例如人们会因为巴士迟到发火,当巴士来时则攻击无辜的巴士司机。人们也会因为超级市场太拥挤而愤怒地攻击其他顾客:这称为手推车之怒火。人们也会因为塞车而故意触犯交通规则造成车祸,或因为感到被轻视而撞别人的车:这称为公路之怒火。微小的障碍只是阻碍我们几秒、几分钟或半小时,很少会更久,或者我们会看到及听到幻觉而感到被冒犯了。怒火生起,我们不能约束自己,接下来所知道的就是我们已经伤害了某人或某人的财物,也伤害了自己及自己的财物。
 
接着佛陀解释:
 
「再者,敌人希望他的敌人如此:『让他没有好名声!』
 
为什么呢?因为敌人不会希望他的敌人有好名声。
 
诸比丘,此发怒者是瞋恨的猎物,受到瞋恨控制。由于他是瞋恨的猎物,他失去了所获得的好名声。
 
诸比丘,这是第五件发生在瞋怒的男女身上、令到敌人欢喜及如愿以偿的事。」
 
 
 
什么是好名声?那是人们尊敬及信赖我们。坏名声是人们瞧不起及不信赖我们。无论我们多么善良与温和,当我们生气时,人们看到我们丑恶的脸孔、听到我们丑恶的声音及语言,他们以厌恶的眼光看着我们。人们可能会怕生气的人,但他绝对不会受到尊敬与信赖。
 
接着佛陀解释:
 
「再者,敌人希望他的敌人如此:『让他没有朋友!』
 
为什么呢?因为敌人不会希望他的敌人有朋友。
 
诸比丘,此发怒者是瞋恨的猎物,受到瞋恨控制。由于他是瞋恨的猎物,他的朋友、密友、亲戚及族人都远远地躲开他。
 
诸比丘,这是第六件发生在瞋怒的男女身上、令到敌人欢喜及如愿以偿的事。」
 
 
 
有谁会喜欢和坏脾气的人在一起?坏脾气的人自私、骄傲且情绪化,因此不理智。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坏脾气的人什么时候会发脾气,因为瞋恨是不遵守任何规则的。情绪化的人所遵守的规则是他自己及任何人都无法解释的。因此与这种人相处没有益处。与坏脾气的人相处时,我们可能很难不跟着发脾气。即使别人的瞋恨不会污染我们的心,与坏脾气及情绪化的人相处依旧是没有益处。
 
这是为何坏脾气的人不会有许多朋友。子女与孙子们会愉快地拜访及照顾友善又亲切的父母与祖父母。与友善又亲切的人相处很容易又愉快。子女与孙子们也可能会拜访及照顾无礼又坏脾气的父母与祖父母,但那只是因为责任感,并非他们所愿。因此其拜访又少又短,其关怀也肤浅。
 
抱病家中或住院时,如果我们能够忍受痛苦,愉快又友善地对待医生、护士及来探访或照顾我们的朋友与家人,他们就会乐于来看我们。然而医生与护士并不喜欢去看坏脾气的人。他们会赶快离开。又有谁要去探访在医院里发脾气的人?因此我们所见到的孤独父亲或母亲等等的遭遇多数是因为他们自己在过去、现在或两者的行为:这是很明显的「业力果报」(kamma-vipàka)。
 
这些是瞋怒的人实现其敌人愿望的六种方式。对于第七种方式,佛陀解释:
 
「再者,敌人希望他的敌人如此:『让他死后投生到恶道、恶趣、地狱!』
 
为什么呢?因为敌人不会希望他的敌人投生到善趣。
 
诸比丘,此发怒者是瞋恨的猎物,受到瞋恨控制。他于身口意造作恶业。如此于身口意造作恶业,死后他投生到恶道、恶趣、堕处、地狱。
 
诸比丘,这是第七件发生在瞋怒的男女身上、令到敌人欢喜及如愿以偿的事。」
 
 
 
这是关于未来世。受到瞋恨所害,坏脾气的人透过身口意造作恶业,不只在今生为自己带来不幸,也带来未来世的不幸。在生活里发脾气越多,我们就必须在今生与来世遭受越多的痛苦。如果我们心怀瞋念地死亡,我们肯定会投生到其中一个恶道里,例如畜生道或地狱。对于坏脾气的男人或女人,看到即将前往投生的地狱的景象及很恐惧地死亡并不是少见的事。巴利文称此景象为gati nimitta(趣相;去处之相)。坏脾气的人不能宁静地过活,不能宁静地睡觉,也不能宁静地死亡。
 
宁静的人死亡时,其家人都感到惋惜,但坏脾气的人死亡时,其家人都松了一口气。在这世上,有许多人的晚年对他们及身边的人来说是地狱,原因就是他们的瞋恨。不发脾气的人也可能遭遇同样的不幸、同样的病痛或更惨,但他们宁静地对待他们的不幸与病痛,宁静地对待世界,以及宁静地死亡:他们可能会看到善趣的趣相。
 
在这部经的结尾,佛陀以一首长偈作总结。他在其中所说的几项是:
 
l           瞋怒的男女不了解瞋恨的一切危险是从内在产生。
 
l           瞋怒的男女不知道自己的利益,也不了解真实法。
 
l           男人女人发怒时,盲目黑暗在主宰,他们甚乐于造恶,好象这么做很好。
 
l           发怒后,他们好象被火燃烧。
 
l           年轻人发怒时,他们没有惭愧,他们言语无礼,失去了立足地。
 
l           瞋恨导致人们弒父、弒母、杀圣人与凡夫。
 
l           即使我们都爱自己更甚于爱世上的其他人,瞋怒的男女也会自杀。
 
l           简而言之,我们透过瞋恨毁灭自己。
 
 
 
在该偈的结尾,佛陀讨论应该如何对治瞋恨。他把瞋恨解释为魔王设在心中的陷阱。心是意处,魔王的陷阱就是从心中弹出来。因此必须在心中解除魔王的陷阱。
 
我们应该如何解除魔王的陷阱?如何从心中去除瞋恨?我们以心去除心中的瞋恨。除此之外再无他法可改造心。只有心才能改造心。
 
佛陀举出解除瞋恨的陷阱的四项必备条件:(一)自制(dama);(二)智慧(pa¤¤à);(三)精进(viriya);(四)正见(sammà diññhi)。
 
正见这最后一项最重要,因为没有正见我们就不能了解瞋恨是不善,不能了解瞋恨会在今生与来世为我们自己带来伤害。
 
之前佛陀已经说过瞋怒的男女是瞋恨的猎物。由于瞋恨从我们内在产生,而且是我们自己必须遭受痛苦,那就是说我们既是猎人又是猎物:瞋怒的男女既是老鹰又是兔子。然而透过正见我们了解自制的利益。拥有自制,我们就能控制自己的心:老鹰飞不起,兔子逃走了。
 
佛陀说瞋怒的男女受到瞋恨控制。当我们不能自制、当我们发脾气时,那是魔王在控制我们、占据了我们心的王位;当我们控制自己的心时,魔王已被推翻倒台,我们占据了王位,我们在统治。
 
但要推翻魔王并不容易。他已经坐在王位很长久了:从无始轮回以来即是如此。魔王是旧敌人,最旧的敌人。这是为何要推翻他必须拥有极大的精进力:许许多多的精进力。改造心并不是愚人、心力软弱者、或怠惰者的事。
 
正见导致正见,意思是我们了解什么对我们有益;透过自制与精进,我们拥有的智慧获得增长,它增长得越多,魔王就离我们越远。当我们继续培育自己的心时,陷阱已被破坏,魔王已被击败,而即如佛陀在该偈的最尾端所说:
 
「瞋恨止息时,自制、离欲者证悟涅槃。」
 
 
 
涅槃是什么?佛陀重复说了许多次,涅槃是贪之灭尽、瞋之灭尽、痴之灭尽,[6]它是一切瞋恨止息时的最终寂静。
 
且让我引用佛陀在《法句经》中所说的其中四首偈[7]来结束今天的开示,也总结两场探讨瞋恨与发怒的开示:
 
 
 
「他辱骂我、打我、击败我、掠夺我。」
 
心怀此念之人不能止息瞋恨。
 
 
 
「他辱骂我、打我、击败我、掠夺我。」
 
心不怀此念之人能止息瞋恨。
 
在这世上,恨绝不能止恨,
 
唯有慈爱方能止恨,
 
这是永恒的真理。
 
 
 
有些人不了解世人终须一死。
 
了解这一点的人平息了争论。
 
 
 
如果我们思惟这四首偈,而且在身口意皆依法实行,我们都会在个人、在家里、在社会里及在世界上拥有宁静。
 
谢谢。
 
 
--------------------------------------------------------------------------------
 
[1] 英国英语中的the old enemy(旧敌)是指魔王(Màra)。
 
[2] 一种长满刺的热带大树:当猴子爬上去时,它感到迷惑。
 
[3] 《增支部.忿怒经》(Kodhana Sutta)
 
[4] 《中部.优婆离经》(Upàli Sutta);优婆离是一位男居士的名字。
 
[5] Things as They Are, Acariya Mahà Boowa ¥àõasampanno, W.A.V.E. Publications, Malaysia
 
[6] 《相应部.无为相应》(Asaïkhatasa§yutta)
 
[7] 《法句经》双品.第3-6首偈。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第十三讲 与诸阿罗汉同行
下一篇:第十一讲 灭绝政策

 开发直觉智慧 第十二讲 缘起(第二部分) 前行讲记 第十二讲 前行备忘录-无记发心
 第十二讲 密护诛杀,佛之与魔 论开悟 第十二讲 禅宗的开悟(三)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二讲 上篇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二讲 中篇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二讲 下篇 入菩萨行讲义 第十二讲 安忍品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十二讲 流通分——证劝示功德 解读《圆觉经》之普贤菩萨篇 第十二讲 如何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
 阿毗达摩 第十二讲 六处门色法及名法与心所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二讲 忏悔与对治
 真际禅林七日禅修开示(第四季度)·第十二讲 一期一会 了犹未了 即心..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