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第十二章 分心的处理(下)
 
[佛教禅修直解] [点击:4030]   [手机版]
背景色

第十二章分心的处理(下)


(禅修时分心?别紧张!)


就这样,你坐在那里禅修得很好,你的身体完全不动,你的心也十分平静,你正畅顺地随着呼吸的气流在进、出、进、出…… 平静,安祥,而又集中,一切都很完美。然后,突然间,一个完全无关的念头在心中跳了出来:「我真的想吃蛋筒雪糕!」显然,那是一个分心,那不是你该做的事,你注意到分心了,于是把自己拉回到呼吸上,回到畅顺的流动,进、出、进、出……。然后另一念头又出现:「我付煤气费了吗?」那是另一个分心,你留意到它,又把自己拉回到呼吸之上,进、出、进、出……。「那新的科幻影片上映了,也许星期二晚我可以去看,不!星期二不行,星期三要做的事太多了,还是星期四去较好……。」又是另一个分心,你又再把自己拉回到呼吸之上,可是,你未能做到,因为有一微小的声音在脑中说话:「噢!我的背正痛得要命。」这样的念头不断出现,一个分心接着一个分心,好像没完没了的。


多么困扰啊!然而,事实的确如是,这些分心实是要关注的重点,关键是要学习处理这些分心,学习觉察它们而又不会受其所困,这就是我们坐在这里的主要目的。当然,心意漂荡是令人不快的,然而,这是心的运作常态,不可把它当作敌人,它不过是朴素的事实而已。如果你想改变什么,首先要做的,就是看清楚它本身的实际活动情况。


当你第一次坐下来把心意集中于气息时,你会因心意那么难以置信的忙乱而大吃一惊。它时而跳跃、时而踌躇、时而转向、又时而反抗,它不断循环地追逐自己,它喋喋不休,它思索,它亦会幻想和发白日梦。不要为这些现象而心烦意乱,那都是自然的事。当你的心离开禅修目标时,只须留意地观察着这个分心即可。


(将注意力暂时移到分心上面)


当我们提到内观禅里的分心时,我们是指任何令你的注意力离开气息(禅修的主要目标)之出神事件。这里要为你提出禅修的一条重要而新的准则:当任何强大的心态生起,令你偏离禅修目标时,可暂时把注意力转到分心上去,让分心成为你的暂时禅修目标。请留意「暂时」这个字眼,它很重要。我们不是要你在中途改弦易辙,也不是要你在每三秒钟左右就转换新的禅修目标,呼吸永远是你的主要禅修目标。你把注意力转到分心上所逗留的时间,只须足够令你注意到它的某些特点即可,那些特点包括:它是什么?它有多强?它持续了多久?当你已默然回答了这些问题时,实已检视分心完毕,然后让注意力回到气息上来。这里请再一次留意「默然(Wordless)」这个有用的运作字眼。这些问题不是为了引发更多的内心喋喋不休(Mental Chatter),那会把你导致错误方向,引来更多的思想;我们只想你离开思想,回到直接、默然、与非概念性的呼吸体验上去。这些问题设计是要让你解除分心的束缚,洞察它的本性,而不是要你更深地受其所困。它们让你察觉到什么事情令你分心了,以及帮你脱离它,全部皆在一个步骤中完成。


(对治分心的三个善巧问答)


问题来了:当分心或任何心态在心中生起时,它是在「无意识」中开始的,片刻之后,它才会浮现在意识心中。此瞬间的时差是很重要的,因为它让执取有充足的时间发生。执取可在瞬间生起,而它是在「无意识」中开始的,因此,待执取浮升至能认知它的意识心时,

我们已被锁在它的上面了,既然受其所困,也就自然随着那过程单纯地继续下去,而继续观看分心时,我们亦会对分心的执取越来越加深。到了这个时候,我们肯定是在思考着那个分心的念头,而非单纯地在观看着它了。整件事在一瞬间发生!这提醒了我们一个问题:在我们开始觉察到一个分心时,就某种意义而言,我们已经被它缠住了。


要善巧地对治这一特殊病症,可试用我们的三个问题:「它是什么?」「它有多强?」以及「它持续了多久?」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弄清楚那个分心的性质,要这么做,我们就要与它分离,意识上后退一步,脱离它,然后客观地观察着它。为了使它成为一个观察对象,我们必须停止想那个念头、停止感受那个感觉,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一种保持中立、客观、无执的留意觉察练习。对分心的执取就这样被打断,而我们又可专注了。这时,专注可平滑地回到原来的目标上来,而我们又可回到呼吸上了。


(不要为分心自责,谁不会分心?)


当你开始练习这技巧时,难免要依靠文字,你要用文字发问、用文字作答,虽然字句不长,你仍需依靠它一段时间。一旦内心习惯之后,你只须察觉到那个分心,察觉到它的性质,然后回到呼吸上来,那完全是一个非概念性的过程,且异常快速。分心本身可以是任何事情:一个声音、感觉、情绪、幻想等,几乎什么都可以。无论它是什么,都不要去压抑它,也不要去赶走它,无需这样做,只须以单纯的注意力专心地观察着它即可,无言地仔细观察着那个分心,它自会完全消失,而你的注意力又可轻松地回到呼吸上来。也不要为了分心而自责,分心乃自然之事,它们总会自来自去。


虽然这是圣者之言,你还是会自责的,那亦是自然之事,就把自责的过程作为一个分心来观察,然后回到呼吸上去吧!


要知事件的次序为:呼吸,呼吸,分心之念生起了,因分心而受挫之念出现了,你因分心而开始自责,你察觉到自责之念,你回到呼吸上来,呼吸,呼吸。如果你做得正确,那真的是一个很自然畅顺的循环。当然,其中的要诀是忍耐。如果你能学会观察这些分心,而又不会被它们缠住,那就轻易不过了。你只悄然滑过分心,你的注意力很轻易地又回到呼吸上来。当然,同样的分心可能会在片刻之后又冒出来,若是的话,只须再度专心地观察着它即可。如果你在处理一个顽固的惯性思想模式,这种情况可能会持续多时,甚至经年累月。不要气馁心烦,这亦是自然之事,只须察觉那个分心,然后回到呼吸上去即可。不要与这些分心之念搏斗,不要紧张或挣扎,那是徒劳无功的,你用在抗拒的每一分精力(能量),只会进到思想情结之中,令它们更加强大。因此,不可试图强迫思想离开你的心意,你是无法获胜的。只须专心地观察着那个分心,它最后自会离开。很奇怪,你越能单纯地注意那些分心,它们就会变得越来越弱。如果能够经常长时间地、单纯地注意着它们,久而久之,它们自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若与之搏斗,只会增强它们的力量,能超然、客观地观看着它们,它们自会凋谢。


(让觉知助你一臂之力)


觉知具有破解分心的功能,就好像军火专家有拆掉炸弹*的能力一样。轻微的分心只须一瞥即可化解,以觉知默照,它们很快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至于根深柢固的惯性思想模式,则须不计时间多少,坚持重复不断的恒常专注始能破解。实际上,分心是纸老虎而已,它们本身是没有什么力量的,它们必须经常被喂养,否则就会死去。如果你拒绝以自己的恐惧、贪、瞋等喂养它们,它们就会奄奄一息。


觉知是禅修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你要奋力培育发展的一个基本东西。因此,实际上是不必去与分心对抗的,关键是要觉知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去控制它们。记住,定力只是一件工具,其重要性仅次于单纯的注意。从觉知的角度来看,根本就没有所谓分心,心里生起的任何现象都只是另一个培育觉知的机会而已。记住!呼吸只是一个任意选择出来的禅修对象(焦点),被用作为注意的主要或基本对象,而分心则是注意的次要对象,它们与呼吸一样,都是现实的一个部分。作为注意的对象,是什么东西实在分别很微,你可以注意呼吸,也可以注意分心;你可以注意到自心静止的事实,亦可以注意到定力强的事实;你可以注意到定力散失,也可以注意到自心一团糟的事实。所有这些都是觉知活动,只要维持此觉知活动,定力自会随之而来。


(禅修究竟是为了什么?)


禅修目的,不是为了要把心意永无间断地集中于呼吸之上,这目标本身是无法达致解脱的。禅修目的,不是为了要达到一完美无缺的静止、安祥心态,虽然那境界甚为可爱,它本身是无法令人解脱的。禅修目的,是为了达致无间断的留意觉察力(念力、静观力),(完美的)留意觉察力,亦只有(完美的)留意觉察力才可以令人开悟、解脱。


(五种盖障)


分心会以各种大小、形状和风格等不同形态出现,佛教论师把它们分门别类,其中一种被称为「盖障(Hindrances)」[1]。它们被称为「盖障」,是因为它们障碍你在禅修中要培育发展的「止」与「观」。请留意一下这个用语,「盖障」这个词包含一种贬意,事实上,那些心态也是我们想根除的。不过,那并非意味我们要去压抑、回避或谴责它们。


让我们以「贪」为例,我们不欲延长在心内生起的任何贪念,因为延续贪念会导致束缚与悲痛。这不是说在觉察到它出现时,就要把它抛出心外,我们只是不鼓励它逗留,以不迎不拒的态度,让它自来自去。当贪念刚刚被觉察到时,心是不会对它起价值判断的,心只是站在一旁看着它的生起。由头到尾,整个贪念的动态,都应只是用此方式来观看即可。我们一点儿也不去帮助它、阻碍它、或是干扰它,让它逗留多久就多久,我们只是在它的逗留时间内去尽量认识它:默察贪念在做些什么,默察它怎样打扰我们和怎样困扰他人,我们默察它是怎样令我们一直无法称心如意。从这些第一手经验,我们深心确知依从贪欲生活是不善巧的,而这种领悟(认知)是绝非理论性的。


对于所有「盖障」的处理方式都是一样的,在这里让我们仔细地逐一检视。


贪盖障


假设在禅修中,你因美好的感受而分心,那可能是一念令人愉快的幻想、自豪或自尊自大的感受,可能是一念慈爱的感受,亦可能是禅修时生起的身体轻安感受。无论它是什么,紧接而来的将是贪念,也就是欲得到任何你正想着的东西之贪念,或是欲延长正感受着的美好体验之想法。无论其性质为何,你都应用下述方式来处理贪念:在贪念或感受生起的当下就要觉察到它,将伴随而来的贪念区分开来觉察,留意一下它的确实范围和程度,留意它会持续多久,以及留意它最后会在何时消失,如是地完成之后,将你的注意力带回到呼吸上来。


瞋盖障


假设在禅修中,你因负面的感受而分心,那可能是令人恐惧或困扰的东西,也可能内疚不安、情绪低落、或是身体痛苦,无论那心念或感觉的实质为何,你发觉自己已在抗拒或压抑它,也即是想避开它、抵抗它、或是否定它。这里的处理方式基本上是一样的:在心念或感觉生起的当下就要觉察到它,留意伴随而来的抗拒心念,估量一下它的范围与程度,看看它会持续多久,以及何时消失,然后将注意力带回到呼吸上来。

 

昏沉盖障


昏沉以不同的等级与强度出现,由轻微的昏昏欲睡至完全呆滞、迟钝皆有。我们在这里说的是心理状态,而非生理状态。心理上的睏倦与身体上的疲劳是完全不同的一回事,而在佛教论典的分类中,它属于生理上的感受。心理上的昏沉较接近厌恶(瞋),因为那正是心意为了逃避不适意感受所耍的一种聪明小手段。昏沉有点像心理功能的关闭、或是感官与认知功能的迟钝化,它假装昏昏欲睡来迫使自己愚笨。


处理昏沉是棘手的,因为它的存在会直接违反觉知的运作。昏沉几乎是觉知的相反现象,然而,觉知亦是对治此障碍的良策,而处理方法也是相同的。当昏沉现象出现时就要立即觉察到它,觉察到它的范围和程度,觉察到它的出现、持续多久与消失。这里要特别留神的地方是,你要在它刚萌芽时就要立即猛然地觉察到它,这是至关重要的。如果错失第一个时机,它的高速发展很快就会压倒觉知的力量。当昏沉胜过觉知力时,心就会沉下来,甚至熟睡起来。


掉举(散乱)盖障


忧虑与不安心态是内心的掉举表现,你的心一直在四周飞奔不停,不愿在任何一件事上安顿下来,你可能在一些事上重复不已。就算此时此地的你,不安的感觉仍占内心的主要地位。心不愿在任何地方安顿下来,它不停在四周跳动。这情况的对治还是同样的基本程序。不安给意识一种特定的感觉,你可称之为味道或质地(Flavor or Texture),无论你叫它做什么,那不安之感在当时是会呈现出一些可被定义的特质的。寻找它,一旦你发现它后,就要注意它的剩余程度,注意它的生起,注意它的持续时间,以及注意它何时消逝,然后把注意力重新拉回到呼吸上来。


疑盖障


在意识上,疑有其本身的独特感觉,巴利藏经把它描述得很好:那种感觉就像一个人,从沙漠中瞎闯而出,来到一处没有任何标示的十字路口,他应走哪一条路?由于无法解答,他只有站在那里踌躇、摇摆不定。在禅修之中,类似以下方式的内心对话会出现:「我为了什么要这样地坐着?我这样做究竟真的得到什么没有?噢!当然有,这对我是好的,书是这么说的。不!那是疯狂做法,简直浪费时间。不!我不会放弃,我说过要做就一定要去做。又或者我只是顽固、执着?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不要跌落这个陷阱之中,它只是另一个障碍,一个内心的小烟幕弹,要障碍你做世间最艰巨的留意觉知当下实相的壮举。处理疑并不难,只须觉知到这动摇不定的心态,把它作为一个禅修对象来审视即可。不要被它困住,要退一步来看它,看看它有多强,看看它何时来、逗留多久,再看着它消逝,然后重新返回呼吸。


(美好高尚的心态,毕竟如过眼云烟)


这是处理任何分心的一般模式。记住,所谓「分心」,是指障碍禅修的任何心理状态。其中有一些是很微细的,这里列出的一些可能性,或许对禅修会有帮助,负面的心态较易辨识,其中包括:不安全感、恐惧、愤怒、情绪低落、激怒与失意等。


贪爱与欲望则比较难察觉,因为它们会被用在我们常认为是高尚和有品德的事物上。你可能有令自己止于至善至美的欲望,亦可能有较高品德的渴求,你甚至可能贪恋着禅修本身的喜乐经验。要使自己脱离这些高尚的感受是比较困难的,到最后,它只会令你越来越多贪欲。它(求取高尚的事物)是一种满足欲望的活动,一种忽视现实的聪明做法而已。


然而,最难处理的是,那些静悄悄渗入禅修之中的正面心态,例如:快乐、平静、满足、对各地方所有众生的同情与慈悲。这些心态如此甜美、仁爱,乃至令你不忍舍弃它们,因为,这么做会令你觉得有点像一个背叛人类的人,其实这想法是不必要的,这样说不是劝你去排斥这些心态,或是要变成一冷酷无情的机械人,我们只想你如实地去看待它们。它们不过是一些心态,会自来自去,会自生自灭。如你继续禅修,这些心态是会更常出现的。要诀就是不去依恋或执着它们,只须在旁观看着每一个生起的心态,看看它是什么、它有多强、它会持续多久,然后看着它的消失。每一心态的出现,只不过是你内心世界的一片过眼云烟而已。就像呼吸分阶段进行,心态也是一样,每一个呼吸都有开始、中间和结束,同样,每一个心态也有生起、成长和坏灭三个阶段,你要努力看清楚这些阶段,然而,这并非易事。之前我们已经提过,每一个念头和感觉都是首先从「无意识」中生起,然后才浮升至意识层面;而我们通常在它们进入了意识层里及逗留一段时间后才觉察到它们。事实上,我们在觉察到分心时,它已开始坏灭离开,不再纠缠我们了。就在这个时候,我们才突然惊觉,自己正在作白日梦、幻想或是胡思乱想。很明显,这是事件的尾声,要补救已太迟了,就好像贼过兴兵一样,于事无补。我们应正面迎战逼近的心态,若能安忍不动,自然晓得不断深入意识心中,在它们从「无意识」中冒出时就把它们认出来。


(定力带你往何处去?)


由于心态会首先从「无意识」中冒起,若想捕捉到它,你就要把觉知力(Awareness)深入到这「无意识」层里面。那是困难的,因为你看不到那儿正在发生什么事,至少与你习惯在意识层里看到的念头不一样,不过,你可以从学习中得到一个模糊的动态感觉,而运作方式有点似心灵上的触觉。这要不断练习始得,同时,这能力又与深度的定力有关。定力可令这些心态的生起减慢,从而令你有时间感受到每一个从「无意识」中浮现的心态,就在它们出现在意识层之前。定力可以帮助你把觉知力延伸至念头与感觉之源── 动荡难测的黑暗(喻「无意识」)之中。


随着定力的提高,你开始感受到念头与感觉的慢慢生起,它们好像一个个水泡,独立而又分离。它们从「无意识」中慢慢冒上来,在有意识的心中逗留片刻,然后悄然消逝。留意觉知自己的心态是一种精密的行动,对于感受或感觉尤其如是。你很容易走在感觉之前,意思是:在感觉的现实上添加了一些东西;同样,你亦很容易落后于感觉,只得到其中的一部分而非全部。要奋力达到的理想是:完全如实地体会到每一个心态,不添加任何东西,也没有任何遗漏。让我们以脚痛为例,事实上它只是一纯粹的感觉流动,它不断改变,时刻不同,它到处移动,时强时弱。疼痛不是一个(实在的)东西,而是一件事(现象、过程)。因此,不宜以任何概念名之,亦不可以任何概念与之相联系。对此疼痛事件之单纯无碍的觉知,将体会到它只是单单的能量流动形态而已。无需思想反应、无需拒绝,仅是能量活动而已。


(摆脱概念所惹的祸)


在禅修初期,我们需要反思一下有关概念化背后的假设。依靠逻辑方式,我们大多数人在学校与生活中,都能运用概念(心法)来取得良好成绩。我们的事业、日常生活上的大多数成就、愉快的人际关系…… 等等,我们都视为大部分与成功地、巧妙地处理概念有关。然而,在发展觉知力时,我们要暂时搁置概念化过程,致力于体会心理现象的单纯本性。在禅修当中,我们试图在概念生起之前去直接体验自心。可是,人的心把这事件概念化为疼痛,你发现自己正把它想为「疼痛」,那是概念、标签、一种加在感觉本身之上的东西。你发觉自己正构思起一个心理形象、一幅疼痛的画面,而且开始看到它的样子了。你可能看到那只脚的图画,上面有些象征着疼痛的色彩,这很有创意和娱乐性,然而,那不是我们想要的,那是扣在生动活泼的现实上之概念。很有可能你会开始想着:「我的脚有点痛。」「我」是一个概念,它是额外加诸纯粹经验上的东西。当你把「我」引进到这过程时,你正在为现实与观照现实的觉知之间建筑起一道概念的鸿沟。诸如「我」或「我的」想法,在直接觉知之中是没有任何地位的,它们是多余的附加物,不时暗中为害。当你把「我」引入画面时,实际上在确认疼痛为一体,那只会令它的影响力加倍而已。如果不让「我」来打扰运作,疼痛就不会那么令人难受,而仅是纯粹的能量波动,且可以是美妙的。如你发现「我」正在迂回进入你的疼痛或其他感受的体验之中,那就留心地观察着这个情况即可。对痛苦作个人认同的现象要保持单纯的注意。


总的来说,我想表达的意思十分简单:你要如实觉察每一个感觉,无论它是疼痛、狂喜、或是厌烦,你要在那东西(现象)处于自然和纯洁无染的状态下,完全地体验到它。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做得到,那就是:你要精准地抓紧时机。你对每一个感觉的觉知必须与它的生起精确地同步。若稍有迟缓,你会错失开始,无法掌握到它的全貌;如果某感觉已在心中消逝,而你仍对它依依不舍,停留在任何感觉的过去记忆之中,如是地执着那个记忆,只会令你错失下一个感觉的生起。这运作十分精巧,你必须漫游于当下(此时此地),提起与放下皆不许稍有差迟(延误),且十分需要瞬间的轻触,你与感觉的联系(接触)永不可在过去或未来,只可单单在眼前当下。


(感觉会引起一连串的概念性思维)


人类的心习惯把现象概念化,且已发展了很多聪明的做法。如果你放纵心意,每一个简单的感觉都可以启动一连串的概念性思维。让我们以听为例子:你正坐着禅修,隔壁房间有人掉下一只碟子,那声音撞击你的耳朵,你的脑海马上出现一幅隔壁房间的图像,你也许还看到掉下碟子的那个人呢!如果那是熟悉的环境,比如说是你的住所,你的内心可能出现一套立体而色彩鲜明的动画,在里面你看到谁在掉碟子,以及掉的是那只碟子等等。整个次序就在瞬间出现在意识之中,它就是这样地从「无意识」中跳出来,那么地鲜明、清楚和引人注目,它挤掉一切事物,令人只知它的存在。原来的感觉── 那纯粹的听觉体验── 怎么样了?它在混乱中走失了,完全被盖过与遗忘了。我们错失现实,进入了一个幻想世界。这里有另一个例子:你正坐着禅修,突然有声音撞击你的耳朵,那是一个朦胧的杂音,类似一种低沉的压碎声,它可以是任何事情。跟着你可能会想:「什么声音?是谁做的?从哪里发出来?距离有多远?有危险吗?」你会一直如是地继续想下去,可是,除了你的幻想投射之外,没有任何答案可得。


(只需单纯地听!)


概念化是一个潜伏的狡猾过程,它暗中潜入你的体验之中,完全接管一切。当你在禅修中听到一个声音时,应单纯地注意着那听的感受本身,仅仅是这么做即可。实际上,由于发生的事简单异常,乃致我们经常把它完全遗漏了。声波以一独特的模式撞击耳朵,声波在脑中被转成为电波,而那些电波脉冲则以声音模式呈现给意识。如此而已,没有画面、没有动画、没有概念、也没有与之相关的内心对话,只有声响。现实就是那么单纯和朴素,当你听到一个声音时,就要专注着听的过程,其他一切只当是附加赘言,可以完全放下不理。同样原则亦适用于你的每一个感觉、情绪或经验。仔细观看一下你自己的感受或体验,向内心深处挖掘你的久远收藏,看看有什么发现。你也许会惊讶地发觉,它竟然如是简单、如是美妙。


(几种感觉同时生起时的处理)


有时候,好几种感觉会突然同时生起,你可能同时有一念恐惧、胃痉挛、背痛,以及左耳垂痕痒。不要坐在那里不知所措,不要一直来回地转移目标,或是疑惑着选哪一个才好,其中必有一个感觉是最强烈的,只须开放自己,其中最坚持的或最强烈的那个自会闯入,吸引你的注意,到时,要留意观察着它,直至它消失为止,然后回来注意呼吸。如果有另一个(强烈的感觉)自己闯进来,就让它进入,当它结束后,再回到呼吸上来。


不过,此过程可能会做得太过火了,不要坐在那里不停地寻找对象来专注,应该维持对呼吸的专注,直至有干扰闯入来令你分心,当你察觉到这样的事情出现时,不可与之抗争,就让心自然地注意到那个干扰、专注着它、待它消逝后,再回到呼吸上来。不可寻找其他的身心现象,应让它们来找你,只须让注意力回到呼吸上来即可。当然,有时候你会昏沉的,就算是禅修多年的人,亦会有时在禅修中突然醒来,发觉自己已经偏离正轨好一段时间了。不要气馁,知道自己已分心了这么一段时间后,再回到呼吸上来,完全不必生起任何负面情绪的反应。了解到自己已偏离正轨这动作本身,就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觉知,它本身就是纯粹觉知的一次练习。


(像训练肌肉一样训练专注)


专注要不断运用与练习才能进步,就像训练肌肉一样,每一次练习都会令它进步少许,强壮一些。你感到醒觉这事实本身,意味着你的觉知力已刚刚增进了,那表示你胜利了,可以无悔地把注意转回到呼吸上来。可是,懊悔是一种受条件反射的动作,它像其他心理习气(Mental habit)[2]一样,总会在不知不觉间发生的。如果你发觉自己开始有点挫败感、气馁或自责,只须以单纯的注意观察着它即可。它只不过是另一个令你分心的事物而已,给它一点注意,监视着它的消逝,然后回到呼吸上来。


上述原则可以、并且应该被认真地运用到你的所有心态之中。你将很快发觉,这是一条毫不容情的指令,也是你从未遇过的挑战。你也会发觉,自己只愿把这技巧实施于某些感受或经验之中,而非全部。


(内观禅助你脱离贪瞋等心理困境)


禅修有点像心内的酸性物质,它会慢慢侵蚀你放入心内的任何东西。我们人类是很奇怪的生物,我们喜欢某些有毒物品的味道,而且坚持要继续吃它们,即使它们正致我们于死地。我们所执着的思想是毒药。你会发觉,自己很热心去铲除某些思想,对其他思想则很维护与珍惜,舍不得铲除。这就是我们人类的境况。


内观禅修不是一种游戏,清楚觉知决非一般的娱乐消遣那么简单,它是一条引领我们脱离贪瞋困境的道路。运用觉知于生活中较令人不快的情况,相信比较容易。一旦你体验过恐惧与沮丧在觉知的强烈照射下消散殆尽,你就会想重复那个过程。那些是令人不快的心态,它们会造成伤害,你希望摆脱它们,因为它们经常烦扰着你。要运用同样的过程到你爱惜的心态,如爱国心、爱儿心或挚爱之上,则会困难得多。不过,那一样是必须的,因为,无论是正面的(善的)或负面的(不善的)依恋执着,它们都会令你陷于泥泞之中。若能勤习内观禅法,就可轻易地出离困境,呼吸到一口新鲜空气。内观禅是直达涅槃的道路,从那些已攀上顶峰的圣者报导中可以知道,所付出的每一分努力都会是非常值得的。


【注释】


[1] 盖障(Hindrances):佛教称为「盖」,是烦恼的别称,能覆盖自心,障碍善心的生起与发展。主要有五种:贪(Desire)、瞋( Aversion)、疑( Doubt)、昏沉( Lethargy)与

 

掉举或散乱(Agitation)等。它们合称「五盖」。佛教禅修,初步努力必须克服此「五盖」,始得成就「定境」。之后,便可进一步修持「静观」,获得解脱智慧。


[2] 习气(Mental habit):即习惯。佛教认为,由于我们的思想行为(尤指内心的烦恼)经常生起,不断薰习自心,经久成习,令人受制,难于自拔。所指「习气」,多指令我们受苦之坏习惯。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第十三章 静观(Mindfulness)的阐释
下一篇:第十一章 分心的处理(上)

 因果的真相 第十二章 学会造就无量无边福气的真正诀窍(一)因果律是这.. 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第十二章 贤善首菩萨章
 第十二章 婚姻.节育和死亡 Marriage, Birth Cont.. 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第十二章 婚姻.节育和死亡
 救命饮食 第十二章 怎样吃 禅门开悟诗200首 第十二章 南岳怀让 说似一物即不中
 佛法概论 第十二章 三大理性的统一 诸家大手印比较研究 第十二章 四瑜伽分析
 印度之佛教 第十二章 性空大乘之传宏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十二章 结论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二章 文殊师利法门 佛教学 第十二章 佛教学研究展望
 唯识研究 第十二章 十二因缘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二章 天台宗的性具善恶说 第一节 三法无差..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二章 天台宗的性具善恶说 第二节 三因佛性..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二章 天台宗的性具善恶说 第三节 相对种与同类..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二章 天台宗的性具善恶说 第四节 性具善恶..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二章 天台宗的性具善恶说 第五节 无情有性..
 大法师 印光大师传奇 第十二章 锲而不舍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四 第十二章 五阴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之一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