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介绍阿姜力的内观要点
阿姜力的开示 林崇安编译
[著述文集] [点击:3202]   [手机版]
背景色

介绍阿姜力的内观要点

阿姜力的开示(林崇安编译)

一、停和想

1.内观不是某种能被教导的东西。它是某种你必须在自己内心生起的东西。它不是某种你只须记记或谈谈的东西。如果我们教导它使人能够记得它,我保证不用五小时。但是,如果你要了解它的一个字,三年可能还不够。记忆只生起记忆。行动则是生起真理。这就是为什么你要在你自身努力和精进,去了知并熟练这种本领。

2.内观生起时,你将知道什么是什么,它从那儿来,它会去那里,就像我们看到一盏灯烧得很明亮:我们知道那是火焰、那是烟、那是光;我们知道这东西的生起是来自什么混合什么,以及当我们熄了灯,知道火焰去那儿。所有这些就是内观的本领。

3.有的人说,寂止和内观是二件不同的东西。但,这如何可能是对的?寂止禅修是「停」,内观禅修是「想」,由此导致明晰的认知。当明晰的认知存在时,内心要静静停住而不动。它们是同一件事的所有部分。

4.认知必须来自「停」。如果你不「停」,你如何认知?例如,你正坐在快速移动的车子或船上,你想看沿途的人或景物,你不能看清谁是谁、什么是什么。但是,如果你静止停在一个地点,你将看清东西。

5.或者,当我们说话时,每个片语之间总要停一下。如果你一直说而没有一点点停顿,有谁能了解你说的是什么?

6.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先要让心静静停止。一旦心停在正常状态时,定就生起了,智慧也就跟来了。这是你必须用功并且靠你自己去做的东西。不要只相信别人说的。要从自己内心知道「哦!哦!哦!」,而不是从别人说而知道:「哦?哦?哦?」不要将别人所说的好东西贴到自己的心上。你必须自己从内心生起这些东西。花掉你自己的一块钱,比花掉借来的一百元好多了。用掉借来的钱,你会担忧,因为你欠着债。用掉自己的钱,没什么好担忧的。

7.「停」使你生起力量。一个在走或跑的人,去打站的人不能有利,因为好处占在站着不动的人这边,而不是走或跑的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被教导要使心静静停止,如此它才能得到力量,而后才能开始有力而敏捷的走动。

8.我们有两只腿是事实,但是当我们走时,必须一次一只腿。如果你想同时用两只腿走,你不能走到那儿。或者,你只用一只腿,也不能到那儿。右腿停时,左腿才前进一步。左腿停时,右腿才前进一步。如果你想要走得有力,必须一只腿停,另一只前进,因为力量是来自停的一只腿,而不是来自前进的腿。一边前进时,另一边必须停止。否则,你没有支撑,必然跌倒。如果你不信,试着两只腿同时前进,看你能走多远。

9.同样的道理,寂止和内观必须在一起。你要先让内心寂止,而后以审察往前一步,这就是内观。所生起的了解,就是智慧。放下对这个了解的执着,就是解脱。

10.因此,「停」是生起力量、认知和智慧的原动力。这智慧是一种稳定的心,能够知道世间与正法,在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中,导致超越。

二、增上心

1.佛陀教导:「增上心的追求,是佛法的心要。」增上心是一种处在超越烦恼的心,有二种方式可以达成它:

(3) 内心虽未见有任何增上的内在品质,但我们经由精进而增强它。

(4) 内心已发展正确的内在品质,并且利用它来使自己安稳而超越烦恼。

2.第一种状况是属于凡夫的心态。当他们不是禅坐时,内心并不处于任何一种专注(定)的状态,因此,烦恼一旦生起,他们必须有决断力和知觉力:觉知烦恼并且下定决心不让烦恼拉着跑。这叫做正确的态度。虽然这心不是处在专注(定),这技巧可以得到结果。

3.这意思是,我们要警觉什么正在发生。例如,当我们生气,我们碰到不喜欢的事,我们必须警觉这事实,并且下定决心:不论如何我们要使生气处于控制之下,阻止它并将自己好的一面呈现出来。也就是说,当我们生气时,我们要做得好象我们不生气。不使生气掌控我们的心,我们用内在的善来掌控我们的心。这被称做「增上心」。当你碰到你不喜欢的事,不要让你的不喜欢,这个事实显现出来。反而,做得好象你很快乐而安静,也就是,将你好的一面用出来。在任何情况下,不要呈现你坏的一面。

4.如果你很细心和镇定,在烦恼以言、行的形式出现之前,能够护持自己的心,又如果你能压住你的烦恼,而以最好的风度呈现出来,你就可以算是拥有一颗「增上心」。你也是任何社会团体中的一个好份子,因为你可以使自己及团体有所进步。

5.在经上,这种品质称做「寂静」,是一种高于烦恼的心态。这是增上心的一种,也是我们尽量培养在心里的东西。

6.第二种增上心的形式,是指内心脱离五盖并且训练到「正定」的状态。这种心已稳固建立它内在的品质。烦恼生起时,不能击败内心,因为它们不能逼进内心,这是由于内心已被完满的内在品质所保护。

7.以精进和坚持,珍惜自己的善心,我要大家将目标锁在内心生起这种增上心,就好象我们有好的食物时,一定要赶走苍蝇,如此才能享用它并有健康的身体。

8.为了这个,你必须留心并且做两种努力:努力断除你的烦恼以及努力发展你的禅修主题,也就是,去除五盖。这五盖是(1)贪欲(2)瞋恚(3)昏沉、睡眠(4)掉举、后悔(5)怀疑。为了禅修,有两种练习方式,(1)系列式(2) 单一式。现在解说如下:

(31) 以系列来练习是依据书本来练习:审察身体的不净,例如,依书中所列的身体各部分而不遗漏或混杂。任何你所选的主题,必须了解如何归类及排好次序,如此才能正确地处理。这种禅修,可以得到大益处,但同时也可能造成大的伤害。例如,你审察身体的不净,可以导致不激情、不执着而安宁,但有时它可能让你不想吃、睡,因为每件事看来脏而可厌。这是伤害的一种方式。或者,有时你观审你的身体,直到一个心理景像出现,但你受到惊吓或失去魄力,像这种情形,你必须以正面心态朝向所发生的,如此,你的主题将有助于你而不是伤害你。

(32) 以单一来练习,是专注于一单一细小的主题,而没有许多相貌,也就是你专注于入出息,不让注意力跑开。集中于呼吸,觉得缓和,内心将安顿下来。使呼吸愈来愈细微,同时使心柔和于呼吸上。一直做到你觉得没有入息、出息,心不再游荡。它很宁静、安静,没有过去或未来的念头。在这一点,它变得更细,一点也没有动摇。内心稳定,而不会从对象有所改变。它坚稳安住,对专注的点不移动,它变得固定而有力。

9.当你培养你的禅修到了这一点,将使心放下执着,获得信心并且了知无常、苦、无我的真理。你的怀疑将消失,了知世间道及解脱道,这不需他人来确认。当你的智慧清晰无疑,内心坚定而有力。这将成为你自己的归依处—当你的内心不再受他人或物的影响,并且抵达增上心的快乐与安适。

三、终于自由

1.一旦心是情绪和贪、瞋、痴的奴隶,这就像是穷人、惹事者和骗子的奴隶,我们不应被这些人所奴役。此处,穷人指贪,是对饥饿与贪求永远不够。觉得不够,就是「穷」的意思。

2.至于瞋,并不一定指彻底的生气。它可指坏脾气或坏情绪。如果一个人惹了我们,或做一些我们不喜欢的事,我们就激动而怨恨,这就称做「成为一个惹事者的奴隶」。

3.痴的意思把善看成恶,把恶看成善,把对看成错,把错看成对,当你恶时自以善,当你善时自以为善,这就称做「成为一个骗子的奴隶」。

4.但是,如果心变成「善事」的奴隶,这就称做「成为佛、法、僧的仆人」。在此情况下,我们是富裕的,因为佛是慈悲的人,他不会让我们整天工作,反而让我们有时间休息并且寻找内心的安祥。

5.但是,只要我们是奴隶,不能说是真正的好,因为奴隶没有自由,在他们身上仍有价码。只有当我们从仆役中解脱,我们才是完全自由与快乐。为了这个理由,你们要努力工作:每天多点禅修,你将得到利益,使自己从佛、法、僧的仆役中买回自己而得到解脱。不要让任何人高过你、对你下命令。这是当它真正理想的时候。

6.实际上,佛陀并未想要我们除了我们自己之外,去拿其他任何事物做我们的靠山。甚至当我们归依佛、法、僧时,他并未称赞这是真正的理想。他要我们以自己为归依。自己是自己的靠山。我们不要把别人当权威。我们可以依赖自己、管理自己。我们是自由的,并不须要依赖别人。当我们达到这状态,就是我们从仆役解脱之时,这是真正的快乐。

7.当我们仆役于佛、法、僧时,我们被教导要慷慨、要守戒、要禅修。所有这些是使我们自己生起内在的价值。要慷慨,就要承受辛苦和工作,因为努力求财物而后才能布施。要守戒,就要放弃原先想说或想做的行为。这二种行为,我们帮助别人多于帮助自己。但是,当我们禅修,我们牺牲掉我们内心的不良念头与心理,使我们的心坚固、自主并清净。

8.这就称做「经由修习来敬礼佛、法、僧」,佛陀称赞「修习」比以物质来敬礼为佳。虽然以物质来敬礼有益处,但佛陀从未称赞它比经由修习来得佳;经由修习可使修习者得到所有的益处。这种敬礼,使佛喜悦,因为练习内心使达到净化,是一个人从痛苦、压力中解脱的方法。佛陀具足慈悲心,希望能帮助众生从所有痛若中解脱出来,因此他教导众生禅修,使内心都能从世间烦恼的奴役中解脱出来。

9.当我们成为佛、法、僧的仆役时,只要我们的内心仍有烦恼和担忧,便仍未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做担忧的奴隶,就像对它们欠债。当我们负债,我们内心就没有真正的自由。只有当我们找到钱去还债,我们才能快乐、自由、安闲。我们还愈多的债,我们感觉愈轻松。同样的,如果我们放下我们种种的烦恼和担忧,内心就会生起安祥。我们从贪和烦恼的奴役中脱出,我们将找到快乐,因为快乐是来自痛苦中脱出。这就是为何佛陀教导我们要我们内心专注,生起宁静、安祥以及内在的财富,以此来偿还我们的债。我们将获到快乐与安闲。我们所有的负担与痛苦都将从心中消失而进入完全的自由。

10.我们心中有二种念头,善巧与不善巧的。不善巧的念头是当我们的心以贪、瞋、痴的不好方式来想过去或未来的事。当这个发生时,心就是烦恼的奴隶。至于善巧的念头是以好的或善良的方式参与过去或未来的事。如果我们想从役奴中解脱,我们必须试着放下这二种念头,使它们不存在于心中。

11.如果我们想从奴役中完全赎回自己,就必须培养身体的四大:地、水、火、风的完满,练习禅修并利用纯粹呼吸的感受,使身体的每一部分舒畅、营养。当内心纯净,身体舒畅时,就像田地有足够的雨和地下水来营养农作物,也就是,禅修坚固而进入初禅,具足了寻、伺、喜、乐、心一境性五支。「寻」就像耙地,「伺」就像翻土、播散种子。「喜」像农作物开始发芽。「乐」像花朵开了,「心一境性」像果实长大成熟且甜,同时果实的种子包含着其性质。这意思是,每一粒种子是未来另一棵包含枝、花、叶的树。一个人所种下的种子,将长成一棵树,像种子自己来处的树一样。

12.同样的,当我们使心全神贯注,将得到智慧,了知自己的过去,也许很多世,好好坏坏,快乐与痛苦。这种智慧使我们对存有与投生失去兴趣与激情,并觉乏味。内心将放下对自我与身心现象的执取,不再执着于过去、未来、好好坏坏的种种念头和想法,而进入平等舍的状态。如果我们再进一步用功,将切除更多的存有与投生。当内心得到「种性智」时,由世俗进入出世,将看到什么会死、什么不会死。它将以觉悟来开花:觉知不死,明亮于脱离念头、负担与内心的烦恼。如果我们这样练习,将到达不生不死的实相,这是最高的快乐,而进入解脱。这是我们如何偿还我们的债而不再欠一点点。就如经上所说的,在解脱时,自己有智慧知道:「已解脱了。此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后有。」

13.为了这个理由,我们要立志清理我们的心,使自己从忧虑与烦恼中解脱出来。忧虑与烦恼是痛苦、不满的根源。使安祥、平静与明亮的快乐在内心生起,就如同从累赘的负债中解脱束缚一样。我们自由了—超越一切痛苦与压力所及的范围。

愿一切众生活得快乐,免于敌意。

愿众生分享这些来自本人行善的祝福。

四、如何禅修

以单跏趺坐着,右脚摆在左脚之上,两个手掌摆在你的小腿上,右手摆在左手上,保持上身挺直,闭上你的眼睛,但是不要紧闭得像在入睡。你的视觉神经必须保持某程度的运作,否则你会昏沉。

继续注意你的心是否停留在入出息上,你必须保持控制心的觉知力,譬如,当气息进入时,想「佛」;气息出去时,想「陀」,要专心,不要忘记或让心跑掉。放下所有你外面的职责,也不管所有外在的念头和想法。只有保持你的心在呼吸上而没有别的。不要将你的注意力移到其它任何东西上。

通常,当你禅坐时,会有许多过去或将来的念头涌现,而干扰你的禅修品质。这些念头,不管它们是有关过去或未来的事情、有关世间或佛法,都是不好的。它们只会给你添加麻烦和痛苦。它们使心不安定、扰动,而不能获得任何安祥与平静,因为过去的事已经过去了,未来的事还没有到来,所以我们不知道它们是否会符合我们的期待。

我们必须将心固定在当下的呼吸上。当我们观察呼吸并同时想着「佛」「陀」;想着呼吸的心理,称作「寻」。当我们开始对呼吸评估时,我们就放下「佛」「陀」,开始观察每一个入出息在体内的影响能够感觉多远,当气息进来时,是否感觉舒适?当它出去时,是否感觉放松?如果不感觉舒适和放松,就改变它。当你的心不断伺察呼吸时,放下「佛」「陀」,此时你完全不需要它。让觉知力充满全身,在入息时,开始感觉好象气息充满全身。当我们放下「佛」「陀」,我们对呼吸的评估变得更细腻,心的移动将平静下来,并且变得专注,外在的想法将静止下来。「静止下来」并不表示我们的耳朵听不到或变聋了,它表示我们的注意力不跑到外在的想法,或过去与未来的念头,而是完全停留在当下。当我们以这个方式将自己的注意力固定在呼吸上,不断保持注意,并且观察气息如何流动,我们将知道入息和出息像什么:它们是否舒适?何种呼吸使我们觉得好?何种呼吸使我们觉得紧张而且不舒适?如果呼吸觉得不舒适,试着调整它,使它生起一种舒适而松弛感觉。

当我们继续以这个方式观察并评估呼吸,正念和自我的觉知就会充满体内,并发展出宁静、洞见与智慧。

五、禅坐的理由

禅坐使人的内心宁静并且正确了解事物,使人能够更清楚看事情。禅修使人消除压力、烦恼与愤怒。禅坐得宜,内心自然清明而集中,身体也健康。于佛法哲理,应努力去理解正法,诵读并明白经文,而且以禅修净化内心。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介绍中译内观相关著作
下一篇:比较不同的南传内观禅修法门(林崇安编译)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