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摄大乘论 第122讲
 
[韩镜清教授] [点击:2409]   [手机版]
背景色

  第122讲:第四品(第19页第4行-7行)

  (1999年5月2日)  

  “说悟入于此唯了别识性者、当作是问:怎样悟入?即悟唯此性、具有原由与能看见二、及种种之二行相。谓假立名与义、自性与差别,及自性与差别之义、如是六行相为无义性。由此等能安立所取与能取事体及俱时显现种种之义生起故。”

  今天要讲的还是总的来说是法义止观,修习法义跟止观这一段。法义,就是我们怎么能够悟入三所知能相,怎么悟入呢?有“由何”和“如何”悟入。由何悟入,就是指的法跟义。所谓法义,法,当然是指的佛所说的教法。佛说的教法在论的以前,就提到,佛证最清净法界以后等流出来的教法。教法也是言说,但是这种言说跟我们世间所用的言说本质上是有差别的。我们的言说都是从我们所谓名言所指的义,认为有一种根本没有的东西认为是有,就是又是有我的,又是有常的东西。可以说咱们的经验,我们是怎么等流出来的?我们是根据我们的经验,来写书,来谈话,这样子互相交流,宣传,积累什么资料,一大堆我们所谓的文化生活,我们这从哪儿来的呢?跟佛所证的法界跟真如,完全是两回事,而且是相反的。

  这地方的法跟义,跟我们这名跟义就很有不同。都是用的义,但是意思就很有不同。因为法跟义,跟名跟义,这两个义,实际上是字是相同的,但是它内容完全相反。怎么相反呢?那就是一个是我们跟佛证了最清净法界,也就是真如,来等流出来的叫做佛法,叫做佛的教法。我们普通这名跟义,这名是一种跟义的关系,是一种很好象很神秘的色彩,有一种秘密的色彩,那个义要是没有名的话,它也出不来。这个义,跟法跟义这个义是完全不同的。法跟义,佛所说的教法,我们听闻以后,来熏成种子,由这种种子再生现行,也就是如理作意所摄的,这个义,是一个道理的意思,是我们如理思惟的内容。

  所以两个义字虽然相同,但是所包含的意思完全不同。我们因此想到,我们读翻译出来的佛教经论,有许多名词术语,我们应该彻底地把它弄清楚。这个问题在我们当前来说,更特别重要。把名词术语我们弄不清楚,混作一团,那就是叫我们没法子佛教经论的意思,到底讲的什么。这个义虽然是一个名词,而我们现在是,由于这名义、法义,这又有很大的区别。你说能相混吗?混了那就没法弄清讲的是什么了。怎么理解呢?所以我们今天要特别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尤其我们现在讲的修习法义跟止观这一大段,里头有类似这样的名词、术语我们很不容易把它弄清楚。一般字典你也查不了到底它是说的什么。法跟义,这个义是相对于这个法来说的,那个名跟义,是义相对于名来说的。所以这义到底不同在什么地方?

  现在咱们这“由何”来悟入?必须我们通过佛所说的教法,来在我们八识里熏成种子,然后又种子生现行,又成为我们如理思惟所摄的内容。这样子叫做法义,这样子叫做由何悟入。所以《总摄大乘纲领论》里头,无著菩萨讲的问题是非常深细的,从他这个(能觉悟)能证悟佛法得出的也是个等流,所以《总摄大乘纲领论》里头得到这个结果也是所谓写成的一个法,他也包含着道理。所以对于这个书,这一品,正是怎么能悟入三所知能相?这是个总的问题。这悟入三所知能相,也就是悟这个法,然后再熏成种子,然后再生起现行,成为我们思维的内容。我们思维的内容就是所谓道理了。所以这地方希望大家慢慢地得把问题弄得一清二楚,才能真正理解它。要更详细地讲的话,我们想咱们把所用的术语、名词要彻底把它廓清一下。要不弄清楚的话,要混作一团的话,我们就没法子来了解、理解佛法的内容。

  我觉得我自己,学习这么好几十年,半个多世纪了,但是对这个问题还是不是很容易能够说得清楚的。所以我们要提醒大家,特别特别要注意,把这问题弄清楚。是由何来悟入,如何来悟入,这两个课题,刚才说的是由何悟入,云何悟入呢?现在就是止观的问题,就是四寻求、四如实知的理论的问题,跟定的问题。四加行位,一个是观的问题,一个是止的问题,三摩地的问题。咱们学的这一大段里头,也包括观的问题,就是理论问题,咱们现在讲的都属于理论问题,都属于如何悟入三所知能相的问题。止,就是四个三摩地,底下我们就接触到了。

  这一大段里头,包含着许多许多的问题。咱们怎么能把无著菩萨所说的能够听闻得正确,能够理解?这也是我们由此悟入的一个门径。可是我们感觉到,这么重要的一个《总摄大乘纲领论》这样一个,可以说是大乘止观一个精华,而在中国也翻译了四次,但是我们比较起来,要比较西藏翻的《总摄大乘纲领论》,看起来问题很多很多,而又很多是在于名词术语。这名词术语,你没法不把它弄清楚,因为这名词术语是文以载道的,中国也有说“文以载道”,我们要不把名词术语这个结构弄清楚,就是没法子把大乘的理论的结构搞清楚。所以这问题非提到我们的现前不可。

  他说由此来悟入,还是一个如何来悟入。由此悟入咱们必须由佛所说的,或者是大菩萨所说的来悟入。现在是更把这问题说得更重要了。前两天我就跟人已经谈过,你拿这《心经》开头翻译的那句话,我们也稍微谈一下《心经》跟《中论》,不能很详细。《心经》里头说,“观自在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要按这个理解的话,佛说的五蕴都给空了,刚才说过佛说的就是佛法,这法也空了,那你怎么悟入呢?由什么悟入?所以这地方非要翻译成由“五蕴自性皆空”,否则你拿现在,用现在的《心经》的翻译的话,那是把人带到什么地方去了?大家也很冷静地思维一下。就拿我自己来说,过去也看过很多这样的资料,自个理解不理解?分得清楚不清楚?

  再举个例子,就是《中论》第一个颂子:“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两句话,那你要对照佛说的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这个因缘的问题,如果按现在这个“因缘所生法”是不是都空了呢?十二因缘是不是都空了呢?大家好好想一想。这是不是《中论》跟十二因缘的教法是不是形成对立了?再深的问一下,因缘所生法要是都空了的话,那么因缘,它也是以前的因缘的结果,那它也要空。所以我们不能混囵地就这么地学习教法。

  我举这两个例子,一个空、空性问题,一个缘起法跟缘生法的问题,为什么《中论》好象中观空宗,空到底空的什么?咱们现在才能知道空只能空遍计所执性,它原来就没有,不是破它以后才空。所以我们现在更要冷静地思维。现在《大藏经》那么广大,多少卷,多少万字,而我们现在也丹珠尔、甘珠尔积累了不少,但是我们怎么能够把佛所说的教法,从他的经验里头等流出来的东西,怎么能把无著、世亲他们的修习的经验等流出来的,我们能够这样子由这个来悟入?一方面,在很多翻译的经论、典籍里头埋藏着很多可以说是破坏佛教的东西,反对佛教的东西,佛说的教法,我们真是有点不寒而栗了。不但我们受了很多的冤枉,那广大的群众更是如此。空宗就是讲空,你看多痛快呀!多豁达呀!所有因缘一组成,这个东西就是空的。我自己过去也是,算是条件和合成的,都是空的。跟着这样理解,时间不少。而且是龙树写的,你说我们这小萝卜头,来学习这样的最神圣的经论,我们受到的冤枉应该向谁起诉哇?现在我们买东西碰到假的还有一个申诉的地方,经论这么神圣的东西,你说“五蕴皆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种空法,合乎不合乎佛所说的教法?而且佛也说过,破坏佛教的正是佛教内部的人,如同狮子身上虫。

  一方面感觉到无著菩萨这个论是特别特别重要,可是特别特别难于理解。过去翻译过四次,是不是能够把它所说的意思传达给我们?最近我们比较起来说,现在因为我们校对自己翻译的,对于以前的四种翻译可以说都有一个比较,这个比较里头,就有几个问题,几个名词,你象空跟空性,这两个名词,这两个术语,就在千经万论里头都有,刚才咱们说的一个是《心经》,一个是《中论》,都是讲空,它讲不到空性,本来应该讲空性的地方,它是非要讲空不可,那把这五蕴都空了,把这因缘所生法都空了,把因缘法都空了,那还有佛教吗?还有释迦牟尼所说的教法没有?我这不是好象把这问题扩大,大家想一想,我们这现在是没有起诉的地方,没有申诉的地方。

  那么我们现在遇到象无著菩萨这样的一个大乘理论的精华的著作,越是这种佛法,根据咱们自己都是生死轮回里头的众生,本来对佛所说的法,从证真如、从最清净法界等流出来的本来就离得很远,也离着无著、世亲他们的实践经验也相当远,他们总结出来这些个论点,我们怎么深入地理解,那当然要依靠名词、语言的结构,才能把理论结构搞清楚。刚才咱们提到两个“义”字是有不同的,但是不同在哪儿?那我们由《总摄大乘纲领论》里头可以得到一个解释。

  再说空跟空性的问题,这也很重要。必须把它什么叫空?什么叫空性?这两个词不能随便运用。空指的什么?历来在佛教历史里头,呵!空宗了不起。一般叫唯识学叫有宗,这空到底空的什么?我觉得不但汉族讲不清楚,藏族也讲不清楚。你说藏族的把什么都空掉了,把阿赖耶识都空掉了,那还有佛法没有?阿赖耶识,佛说的圣言量,他竟敢把它空掉,而且大言不惭“我非破这不可”,你说我们现在怎么样学习佛教?我想大家咱们好好想想。

  我这搞了六七十年了,大家也搞了慢慢越来越深入了,我为什么提出这几对名词?再进一步说这个名词,一个行相,一个种类,在藏文里头就是个“那木巴”,但是在汉族的翻译里头有时候翻作行相,有时候翻作种类,但是在汉文翻译里头多半用种类两个字,而不知道行相到底什么意思。咱们可以说现在什么叫行相?什么叫所相?什么是能相?你们可以问问藏族,他分得清楚不清楚?而咱们现在开发慈氏学,这些名词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你这个东西都弄不清楚,整个都弄不清楚。

  行相,我现在感觉到就指着是什么是“识”的相,什么是“智”的状态?咱们的识的状态、跟智的状态都叫做行相。跟其它的不是智、不是识,好象色法的那个相,色法的相就叫做相,就叫所相、能相。在心法上来说,它到底是什么样一个心法?什么样一个智慧?你问到它什么样子的时候,这就叫行相。行相这一个词,用得也很普遍。可是在汉族的译师里头,都没有这个行相,都不用。该用行相的地方他不用,他还用相。这个相字,就跟这个色法的相分不开。心法跟智慧必须讲行相,你看,虽然是这么一个名词,你看咱们翻的《大藏经》里头,有几个能够讲到心法、智慧什么样子?用行相两个字?玄奘法师讲佛的一切智智,他就是翻作一切种智,咱们就翻作一切行相智。这个一切行相智、一切种类智,你说有多大的分别。佛的智是一切智智,它更应该说这行相智,你说这种类,凡夫也可以用种类,而且色法也可以用种类,但是色法它不能用行相,是不是这样子的?

  你要把佛的智慧说为一切种智,你能理解它什么意思吗?《大藏经》里头就是,《大般若经》里头就是这一切种智,那请问大家,你顺着这条线学习下去的话,你能懂什么叫一切种智吗?一个名词之分,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所以咱们这个书里头也有许多地方用行相,可是最近我们比较过去的翻译,就很少有行相,可是咱们现在必须在我们识的活动里头,智的活动里头必须讲行相,不能就讲一个相。而且相也分作能相、所相,在这个问题上更大了。我们也接触过藏族的活佛,藏文字典上也是能相、所相能分出来吗?而在大乘经论里头,就是佛说的教法里头,应该不应该有这所相、能相的分别?恐怕你可以问藏族,他能分清吗?而且为什么非要分不可?

  你就拿咱们说,名所诠的义,应该怎么理解?名所指的义,实际上在无著菩萨解释的里头,就是这个《总摄大乘纲领论》里说得很清楚,“名前觉无”,在你没有给它起名以前,并没有这义的觉。义觉是我们凡夫的所谓文化世界里头生活交往里头,史籍记载里头,离不开这东西。我们现在是信息社会,信息成网,要成为网状了。过去西方哲学也非常注意范畴的问题,也就是逻辑里头讲符号,符号逻辑。所以这个名太重要了,在我们凡夫里头。要没有名的话,我们的生活领域里头,跟宇宙范围以内,我们就好象没法理解,必须有名,才有我们所有的境界。

  所以这个义,在我们讲我们的凡夫的诠说的模式,跟佛、跟大菩萨他们对名跟义怎么看,就很有不同。就我们的人生宇宙跟佛所认识的法界、真如,完全不一样。我们凭借的是什么?就是我们所运用的诠表模式跟判断模式,什么什么是什么,这是什么。我们所谓义,都是由名言生出来的,要不立名言,就不能把我们这人生宇宙立起来。所以这安立这个词,判断这个词也很重要。名、义、自性、差别,这是咱们常讲的,这些词都是实际上都是我们交往的世界里头,我们传递的世界里头,以至运行的世界里头,跟前后历史传承的世界里头,都离不开名跟义。可是这个名跟义,咱们生活跟整个宇宙里头不能离开的,可是无著菩萨就提到“名前觉无”,你名以前这义的觉根本没有。咱们生活里要没有名的话,没有信息,没有符号,就没有我们所说的生活跟宇宙,是不是这样子?

  尤其现在,现在是信息网络的时代,就凭着信息来生活的。的确这个信息、这个名是能代表一切。老子说:“无名,万物之母;有名,万物之始。”这个名实在太重要了。儒家也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古今中外对名跟义的问题,有几个能认识清楚,尤其我们凡夫俗子,所谓(以?)在轮回中轮转的话,都是离不开名和义。我们过去起惑造业离不开它,现在异熟的结果也离不开它,而继续起惑造业也离不开它。所以离不开就提到一个所知障,一个烦恼障。什么叫所知障?有几个人弄清楚这个所知障?还有二缚,两种束缚我们的,所相缚,粗重缚,这都是在我们生死轮回离不开的东西,构成我们生死轮回的一个骨干,主流。我们必须认识,我们是不是拿这个东西作为障碍呢?把这个东西都当作束缚呢?我们不是。我们还是依靠它,还尊崇它,还跟着走,二障跟二缚是不是构成我们宇宙跟生活里头很重要的问题,很重要的痛苦问题?

  所知障可以说就是遍计所执性的问题,那个粗重缚就是一个种子的问题,所相缚又提到一个所相,而玄奘法师就提到一个相,这地方翻作相缚,跟所相缚分别大不大呢?我再提一个就是三解脱门,大家都知道玄奘法师翻成“空、无相、无愿”,言不顺咱们根据藏文怎么翻?翻成“空性、无所相、无希愿”。要按玄奘法师的“空、无相、无愿”,你能弄懂是不是三解脱门,三解脱门到底什么意思?你能懂吗?空它必须是指的空性才解脱,象咱们说“五蕴皆空”,那也是空,“五蕴自性皆空”那才是对的,“五蕴自性皆空”才有空性,五蕴都空了还有什么空性啊?你这因缘本身,因缘就是空无自性,你说因缘都空了,那也没有所谓空性了。

  所以就空、空性这个名词,就在翻译的结构里头,造成了理论的结构很大的差别。那么我们现在根据藏文的关系,根据大乘理论的关系,把这些名词都放进了我们翻译文字的结构里头,也表示出来理论结构有很大的不同。(休息)

  刚才说语言结构,也就是说的佛所说的法的结构,也就是有许多大菩萨作的论的语言结构跟理论结构的问题。咱们举的许多例子,希望大家特别注意。刚才说的三解脱门,空性,必须翻作空性,不能翻作只是空。无所相,不能说只是无相,无所相也是在真如的不同的名称里头,也有一个无所相,在《瑜伽师地论》大概第六十四卷里头,就是世间学只讲所相,出世间法不讲所相。可以说整个《瑜伽师地论》都是不讲所相的,只讲能相。所相,跟遍计所执性这是只有所相,没有能相。就是咱们刚才说的义,名跟义这个义,我们现在就可以指出来,它可以用其它的名词代表的,我可以举几个,大家可以很好地想一想。一个就是所相,所相并不是一个我们能够理解依他起性,所谓这个义,可以咱们里头包含所相的意思。因为遍计所执性就是讲所相,它没有能相。没能能够给它作辨别的,能够作基础的那能相。

  刚才咱们说的名言所诠表的义,也是这样子,它根本就是只有安立的所相,只有所相的问题。所相,非常,咱们每天、每时每刻都有一个能相、所相,象我们现在眼睛所看的,耳朵所听的,都离不开所相,而这个所相,是不是跟依他起性能够成为一个呢?这个所相、这个义,实际上它虽然离不开依他起性的上头。因为所有成为存在模式的东西,都不是遍计所执性。遍计所执性咱们前头已经弄清楚了,它就是佛教所指的人我法我,跟常一不变的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是咱们增益出来的,在依他起性上增益出来的东西,并不是依他起性上本有的。就是前头说的“名前觉无”。

  在后边也可以说“义行相由言生解”,后头在《庄严经藏论》里头,有这么一句话。也是个……。“义行相由言生解”,这地方用的“义行相”,而不是人我法我的遍计所执性东西,这“义行相”这行相,是在菩萨的智慧里头,把义用意识中诠说,用了别识的内容来看义的问题,呆会儿咱们还要讲。这义,在我们意识中诠说里头,成为意识的分别,离开意识的分别并没有说有一个秘密的义。所以义也可以成为有它的能相,可是是在意识中诠说里头给它一种意识的分别,不是名所诠表的那个义,名所诠表的义,把一般的依他起性上的它都给加上人我法我、常一不变的东西,我们一天的生活里头,时时刻刻的生活里头,都离不开这个所相,都离不开这个义,就是离不开这个名所真正指的那个义,那个对象,所指的那个东西。真正所指的那个东西,也可以叫做所相,也可以叫做差别。还可以我们叫它很多的不同的名词,但是都是指的我们不能真正用意识中诠说能诠说,能够指出来它那个人我跟法我,那常一不变的东西能够存在。

  在我们真正意识中诠说里头,跟我们普通的我们凡夫的诠说里头,就是类似信息、符号,这些东西,它所指的东西,现在在信息网上,好象没有不可以接触的东西,当然还有些东西,有些实际上存在的事体它不能上网,上网的还是信息,还是受信息的限制,还不能象咱们说的名言、事体,所有的事体都能上网,名言所指的东西,事体所指的事件,都能上网。根本受它信息的差别的限制。所以名、义的问题,自性跟差别的问题,涵盖的东西很广,就是我们人生宇宙的里头,所遇到的问题都离不开一个安立的问题,一个判断问题。可是安立的问题,跟判断问题,在我们真正用理智上的分析,用我们意识中诠说的这个分析,用我们能了别识,在我们能了别识里头所看的东西,就不同了。我们了别识里所分析的那个义,它不是一个秘密的东西,不是神秘的东西,它本身就是分别。我们可以说唯识无义,就是在佛教里头讲,所有的问题都离不开分别,都离不开遍计,离开分别、遍计就没有东西。就跟我们一般人说的这物质离不开夸克似的,比那个还重要,因为夸克还可以分解,你要单纯的所有的分别呢,那不能够再分解,就是分别。

  分别,跟遍计才是能相,这义,它可以是一种神秘的东西,也可以搁在我们了别识里头,我们的意识的诠说里头,我们再看的时候,把它这神秘性已经化解了。所以咱们后边,先讲一下“义行相由言生解”,这个义,跟我们凡夫所说的那个人我法我、常一不变的东西,这些东西,这个义,在我们菩萨的智慧里头,它也能形成智慧的行相,在智慧里头才能谈行相,在识里头,在了别识里头才能谈行相,而不是普通只说一个相,也不是象普通所指就是所相、能相,这时候这个义已经失掉它这个所相的意思,失掉它原来人我法我、常一不变的那种根本没有的东西他还是说它有,还有个所相的问题。所以刚才咱们说,整个的《瑜伽师地论》都不是讲的所相,而只是能相,一个是自能相,一个共能相。原来是一个自相、一个共相,我们现在翻作自能相、共能相。就是离开了所谓所相,离开了那个义的范围。

  所以现在这个所相、能相,非常是一种基础的术语,基础的名词,是离不开的,是讲大乘理论结构离不开这种语言结构。因为今天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现在讲的这个义可以说为所相,可以说为差别,这个差别也就跟所相有关系,这差别跟分别就有所不同。所以咱们底下就遇到过这个差别。

  这些名词我们都应该怎么看它,怎么认识它?这都是大乘佛教里头的语言结构、理论结构分不开的。所以我们义,也可以说为所相,也可以说为差别,也可以说,咱们过去也用的对象,就是所指的那个东西,所看的那个(东西),这个东西是用眼睛不能够明确看见的。(你说的对象的象是大象的象?)对,对象根本就是所相的意思。我们的目标,许多都可以用。就是人我法我、常一不变的东西,这个东西是一种黑货,可以说私货,你没法说它能够搁在光天化日之下,就是不能够眼睛看得见的,不能够明见,咱们常常用“可以看见的”。底下这意识中诠说里头常常有不能明见的东西,那就是人我法我。所以我们要抓住佛教的一种真正的……就由三所知能相里头,遍计所执性要彻底的,它根本没有,不能再增益,抓住这种……所有的空都是指这个。所有的没有的东西都指的这个。你不增益它就是没有,不用破,它根本没有。不是破它才能立依他起性,能立圆成实性,就是不增益它就不损减圆成实性,也不损减依他起性。所以义这个名词,也可以用这“义行相”,可是用“义行相”这个义已经失掉它那个神秘的色彩,就是在菩萨智慧上看的那个义,菩萨智慧上看的那个义也不过是由语言来生解,它代表的就是语言。

  所以前后的文字结构都是诠表的,都是指的我们如理思惟的那个道理。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分清法跟义的“义”是什么意思,名跟义的“义”是什么意思。可以跟什么名词、什么术语能够相通。慈氏五个颂子,是同一个语言结构,是同一个语言系统,所以法跟义那“义”有理论的意思,名跟义的这个“义”,就指的所相、对象,差别这一类的。

  今天咱们说的名、义,法、义,这两个义的关系引起许多的理解,今天讲我觉得可以说是在我们理解整个佛教的语言结构、理论结构都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大家把今天所讲的东西深入地考虑一下,这是关系慧命的问题。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摄大乘论 第123讲
下一篇:摄大乘论 第121讲

 摄大乘论 解题 摄大乘论 题解
 摄大乘论 总标纲要分第一 摄大乘论 所知依分第二
 摄大乘论 所知相分第三 摄大乘论 入所知相分第四
 摄大乘论 彼入因果分第五 摄大乘论 彼修差别分第六
 摄大乘论 增上戒学分第七 摄大乘论 增上心学分第八
 摄大乘论 增上慧学分第九 摄大乘论 彼果断分第十
 摄大乘论 彼果智分第十一 摄大乘论 源流
 摄大乘论 解说 摄大乘论 第1讲
 摄大乘论 第2讲 摄大乘论 第3讲
 摄大乘论 第4讲 摄大乘论 第5讲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