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二 十五、合本有新熏说
 
[韩镜清教授] [点击:2504]   [手机版]
背景色
【论文】
 
二‧二三三 有义:种子各有二类:一者、本有,谓无始来异熟识中,法尔而有生蕴、处、界功能差别。
 
 
 
【疏翼】
 
  第七新熏本有分别中,第三师说各有二类。二类各有四文。今先叙本有立宗及引证,后叙新熏立宗及引证。此本有立宗文也。
 
 
 
【述记‧卷十三】
 
  第三师说、护法自意,难破前师,有漏无漏各有二类。于中有四︰一、立宗,二、引证,三、破斥,四、总结。此即初也,此文即是出种子体。
 
 
 
【论文】
 
二‧二三四 世尊依此,说诸有情,无始时来,有种种界,如恶叉聚,法尔而有。余所引证,广说如初,此即名为本性住种。
 
 
 
【疏翼】
 
  第一总标二类先解本有中,第二引经证成。
 
 
 
【述记‧卷十三】
 
  自下、引经。此引经证同护月也,法尔有故。
 
 
 
【疏翼】
 
  以上第三师第一总标二类先解本有中,第一立宗、第二引证讫。
 
 
 
【论文】
 
二‧二三五 二者、始起,谓无始来数数现行,熏习而有。
 
 
 
【疏翼】
 
  第三师各有二类中,第二解新熏。文亦有二︰一、立宗出体,二、引经证成。此即初文。
 
 
 
【述记‧卷十三】
 
  此、出种体。
 
 
 
【论文】
 
二‧二三六 世尊依此,说有情心染、净诸法所熏习故,无量种子之所积集。诸论亦说染、净种子由染、净法熏习故生,此即名为习所成种。
 
 
 
【疏翼】
 
  第三师各有二类第二解新熏中,第二引经证成。
 
 
 
【述记‧卷十三】
 
  此、引经证。于中不言如前引证,此后自会。
 
  由彼亦有非新熏证,故不[1]指也[2],新熏生故。
 
【疏翼】
 
  以上本有及新熏中,各自第一立宗及第二引证讫。
 
 
 
【论文】
 
二‧二三七 若唯本有,转识不应与阿赖耶为因缘性。
 
 
 
【疏翼】
 
  第三师各有二类第二解新熏义中,第三破斥。其中亦先难本有,后难新熏。此即先难本有也。
 
 
 
【述记‧卷十三】
 
  自下第三、破斥有二︰先难本有,后破新熏。难本有中有二︰初、引经成理难,后、结违诸教难。引经成理中有五[3],初总标彰难意也,至下当知。
 
 
 
【论文】
 
二‧二三八 如契经说:诸法于识藏,识于法亦尔,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
 
 
 
【疏翼】
 
  第三先破斥本有引经成理中,第二引教成前理。
 
 
 
【述记‧卷十三】
 
  第二、引教成前理,此引[4]《阿毗达磨经》也。
 
  「诸法于识藏」能摄藏也,谓与诸识作二缘性︰一、为彼种子,二、为彼所依[5];谓诸转识与阿赖耶,亦为二缘︰一、于现法长养彼种,二、于后[6]法摄植彼种;互相生故,所生为果,即显互亦能为因也[7]。故「常」言,亦通果,常为果故[8]。于果说「互」,于因说「常」,影略故也。如《摄大乘》第二卷说[9],《瑜伽师地论》[10]五十一中,广说其相[11]。
 
 
 
【论文】
 
二‧二三九 此颂意言:阿赖耶识与诸转识,于一切时,展转相生,互为因果。
 
【疏翼】
 
  第三先破本有引经前理中,第三释颂显前征。文分为四︰一、释颂意,二、成因缘理,三、举增上缘喻因缘义,四、唯此二为因缘。此即初文。
 
 
 
【述记‧卷十三】
 
  第三、释颂显前征,总释颂意[12]。
 
 
 
【论文】
 
二‧二四○ 《摄大乘》说:阿赖耶识与杂染法,互为因缘。
 
 
 
【疏翼】
 
  第三释颂显前征中,第二成因缘理。
 
 
 
【述记‧卷十三】
 
  成因缘理,此犹未显。何以得知互为因缘是此经意?「杂染法」通三性,即一切有漏法[13],余七识品既为能熏,亦所生故,互为因缘。
 
 
 
【论文】
 
二‧二四一 如炷与焰,展转生烧;又如束芦,互相依住。
 
【疏翼】
 
  第三释颂显前征中,第三举增上缘喻因缘义。
 
 
 
【述记‧卷十三】
 
  举增上缘喻因缘义。如灯炷与灯焰展转生烧[14],由炷生焰,如种生现;由焰烧炷,如现熏种,故名「展转」。此显三法[15],如芦相依,为俱有因,二法为喻,喻因缘义。
 
 
 
【论文】
 
二‧二四二 唯依此二,建立因缘,所余因缘不可得故。
 
 
 
【疏翼】
 
  第三释颂显前征中,第四唯此二为因缘。
 
 
 
【述记‧卷十三】
 
  唯种与现,实名因缘,除此,所[16]余因缘无故,不以现行七识望第八现为因也,但取种子望彼[17]为因,种子得为因缘[18]。又此中望体,因缘体尽[19]。若望果别,亦有种子生于种子,岂非因缘?由是,此中但约体说,又说不尽,不说无漏故[20]。
 
 
 
【疏翼】
 
  以上第一引经成理中,第三释颂显前征讫。
 
 
 
【论文】
 
二‧二四三 若诸种子不由熏生,如何转识与阿赖耶有因缘义?
 
 
 
【疏翼】
 
  第三引经成理中,第四结上无因难。
 
 
 
【述记‧卷十三】
 
  第四、结上无因难。
 
  由唯本有,即二相[21]望无因缘义。
 
 
 
【论文】
 
二‧二四四 非熏令长,可名因缘,勿善、恶业与异熟果,为因缘故。
 
 
 
【疏翼】
 
  第三先破本有引经成前理中,第五重破外伏救。
 
 
 
【述记‧卷十三】
 
  若彼救言但熏增长,名曰因缘。
 
  第五、重破外伏救[22]。初之二句、牒彼计非,次[23]三句、难。
 
  「勿善恶业与异熟果为因缘故」,汝言诸法各但一种[24],若异熟果因,但一种生,善、恶业现行熏果[25]种增时,善、恶业与果应为因缘故;又汝若言善、恶业体是一种生,异熟果体是一种生,各[26]一种者,而异熟果,现不自熏,但善、恶业现行熏令果种增长,其果[27]种本有,业于果种能令增长,应名因缘,如自业种。但令增长,为因缘故[28],或复业种增名言种,应是因缘[29],既非因缘,故非增长名曰因缘。果种[30]如业种,亦增长故,故非唯本有,亦有新熏。
 
  若尔,设俱新熏,岂俱新起,俱名因缘?并新生故[31]。
 
  此难不齐,如无记心熏无记种。复善、恶业自熏自种,亲办体故,故是因缘。但缘资彼无记种子,故非因缘。汝之种子俱不办体,但资增长,不办体齐,故应俱是因缘摄也。然观本意,后解是本[32]。今难本意︰由是义显应一切[33]诸现行望本有种,不名因缘,熏增长故[34]。此本有种唯以自类为其因缘。
 
  既尔,此因应不生现!有新起种生故[35],此义应思[36]!然以生种,类同于新,亦因缘摄[37]。不同本有,故彼非因缘[38]。
 
 
 
【疏翼】
 
  以上第三破斥本有中,第一引经成前理讫。
 
【论文】
 
二.二四五 又诸圣教,说有种子,由熏习生。皆违彼义,故唯本有,理、教相违。
 
 
 
【疏翼】
 
  第三师第三破斥本有中,第二结违教难。
 
 
 
【述记‧卷十三】
 
  此下第二、结[39]违多经失。
 
  违圣教说种由熏生,故与理教俱相违也。前者违理[40],后违教故[41]。
 
 
 
【疏翼】
 
  以上解本有新熏义第三破斥中,先破唯本有讫。
 
 
 
【论文】
二.二四六 若唯始起,有为无漏,无因缘故,应不得生。
 
 
 
【疏翼】
  第三师解本有新熏义第三破斥中,第二破唯新熏。文分为五,初正难唯新熏本宗中,又分为三︰一、正难无漏不生,二、破救申理,三、有漏生无漏二失。此即初文。
 
 
 
【述记‧卷十三】
 
  自下第二、难唯新熏。此下第二破立新熏,于中有五︰一、正难本宗,二、乘因广破分别论者,三、申正义,四、释相违,五、总结。此下[42]即初也。
 
  「有为无漏」,即见道等,无本有种,无因缘故,应不得生。
 
  量云︰汝初无漏,应不得生。无因缘故。如兔角等。
 
 
 
【论文】
二.二四七 有漏不应为无漏种,勿无漏种,生有漏故!
 
 
 
【疏翼】
  第二第三师正难唯新熏本宗中,第二破救申理。
 
 
 
【述记‧卷十三】
 
  若彼救言:以世第一法为其因缘[43],有漏法中此为胜故,此义不然。此二相违,如何有漏为对治因?应无漏法为有漏因!今以理征:若有漏生无漏,应无漏生有漏!许漏、无漏得相生故,如有漏善生于无漏;无漏既不得生于有漏,为相违者,如何有漏生于无漏?此初无漏,许无因缘亦有何妨?
 
  答曰︰不然。佛说无一法非因缘生故,若无因生,便非释种。
 
  立量云︰汝初无漏心,应无漏种为因缘生。体是有为无漏法故。如后无漏法。
 
 
 
【论文】
二.二四八 许应诸佛有漏复生,善等应为不善等种。
 
 
 
【疏翼】
  第一正难唯新熏本宗中,第三有漏生无漏二失。
 
 
 
【述记‧卷十三】
 
  若许有漏生无漏,则无漏生有漏。许,便诸佛有漏复生。此中亦有有学圣者等对治,生有漏。然以世尊全是无漏,故但举之,非余无也。
 
  外曰︰不然。以胜劣故,劣可为胜因,胜非劣因。
 
  若尔,不善应为善因!又若相违得为因者,善等应为不善等种[44]!小乘可尔,为同类因[45];大乘不然,故以为难。
 
 
 
【疏翼】
 
  以上第二破唯立新熏中,第一正难唯新熏本宗讫。
 
【论文】
二.二四九 分别论者虽作是说:心性本净,客尘烦恼所染污故,名为杂染;离烦恼时,转成无漏;故无漏法非无因生。
 
 
 
【疏翼】
  第二第三师破唯立新熏中,第二乘因广破分别论者。
 
 
 
【述记‧卷十三】
 
  自下第二、破分别论。
 
  诸邪分别,皆名「毗婆阇婆提」[46]。即大众、一说、说出世、鸡胤四部,因诤无漏无因缘故,今亦叙破[47]。
 
  本即大乘唯[48]说新熏,心混[49]师等名「分别论」,亦作是说[50]。于中有三︰初、叙宗,次、破他,后、自解。此、初也。
 
  彼计无法尔种[51],心性本净,离烦恼时,即体清净,为无漏因。如乳变酪,乳中有酪性,水中火,亦然,此立宗也。《无垢称经》[52]亦有此说。
 
【论文】
二.二五○ 而心性言,彼说何义?
 
 
 
【疏翼】
 
  第二乘因广破分别论者中,第二破他。
 
 
 
【述记‧卷十三】
 
  次、论主问,下破他也。于中有二︰初、问彼经意,后、别以理征。此问经意[53]。
 
 
 
【论文】
二.二五一 若说空理,空非心因,常法定非诸法种子。
 
 
 
【疏翼】
  第一问彼经意中,第二别以理征。于中有二,第一空理非因难,文又分二︰一、常法非因,二、申理。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十三】
 
  下、别征。于中[54]有二︰初、空理非因难,后、起心非净难。此即初也。
 
  此中「空理」,即是真如,空非心因,常非种子故。
 
 
 
【论文】
二.二五二 以体前后,无转变故。
 
 
 
【疏翼】
  第一空理非因难中,第二申理。
 
 
 
【述记‧卷十三】
 
  彼若救言:常为种子,于理何妨?
 
  即复难言︰此真如体,既许为因,应有取、与!「以体前后无转变故」,无取、无与,故不为因[55]。下六义中[56]第一「剎那灭」,即简真如非心因缘,因有生灭,有取、与故。一切无为为所缘缘,此亦无妨,因缘不然,亲能办体,与力生故。
 
 
 
【疏翼】
 
  以上第二别以理征中,第一空理非因难讫。
 
 
 
【论文】
二.二五三 若即说心,应同数论──相虽转变,而体常一。
 
 
 
【疏翼】
  第二别以理征中,第二起心非净难。
 
 
 
【述记‧卷十三】
 
  下、起心非净难,有八[57]。
 
  若言心性即是心体,体能缘法,此中「说心应同数论」。谓彼大等,相虽转变,而体常一,此即有漏心相转为无漏。以无漏心体作无漏故,非前体灭,故言性常。失前有漏相,得无漏相,故名相转变。
 
 
 
【疏翼】
 
  此即第一相转体常难讫。
 
【论文】
二.二五四 恶、无记心,又应是善。
 
 
 
【疏翼】
  第二起心非净难中,第二、二性应同难。
 
 
 
【述记‧卷十三】
 
  若言:前有[58]漏体灭,后无漏体生。此亦不然,以有漏为相,性是无漏者[59],难云︰以有漏善心,性净故,不善、无记、亦应名善。心性净故。如有漏善。
 
 
 
【论文】
二.二五五 许,则应与信等相应。
 
 
 
【疏翼】
  第二起心非净难中,第三恶与善俱难。
 
 
 
【述记‧卷十三】
 
  若许有漏不善心等,体性是善,相应法故,应与善等心所相应!若是无为,已如前说[60],亦无过失。共许法性真如善故,非有为善心无信等[61]故,以心体是相应善故。
 
  此中应叙诸师立善各有几种,如别抄说[62]。若如色、声善,无信等,此是何法[63]?若是不相应,亦非心性;若是色法,故非心性;若说心、心所,必应与善等心所相应。
 
  量云︰汝不善等心,应与信等心所相应。许有为心净类摄故。如余无漏及善心等。
 
 
 
【论文】
二.二五六 不许,便应非善心。体尚不名善,况是无漏!
 
 
 
【疏翼】
  第二别以理征中,第四不俱非善难。
 
 
 
【述记‧卷十三】
 
  又若不许此有信等者,应非善心。无信等故。如染色等。此不善心等,尚不名善,况是无漏!此即成立不善、无记,心性非善。
 
 
 
【论文】
二.二五七 有漏善心既称杂染,如恶心等,性非无漏,故不应与无漏为因。
 
 
 
【疏翼】
  第二别以理征中,第五例恶非因难。于中有二︰一、破救,二、申理。此即初文。
 
 
 
【述记‧卷十三】
 
  彼若救言:有漏善心,信等俱故,可生无漏。不善、无记,无信等故,非性净者,自下正难︰有漏善心,性非无漏。名杂染故。如不善等。
 
  此「杂染」言,通一切三性有漏法得为因也。言「杂染」者,为诸烦恼所缘缚义[64]。梵云「僧吉隶烁」。「僧」是杂义;「吉隶烁」是染义;即通一切三性有漏。若不言「僧」,唯是不善、有覆二性[65]。
 
  又此有漏善心,不应与无漏为因。是杂染故,如不善心等。或可总云︰有漏善心,性非无漏,不应与无漏为因。是杂染故。如恶心等。
 
  此有法不极成,谁许有漏善心性非无漏?故应如前所[66]说为善[67]。
 
 
 
【论文】
二.二五八 勿善、恶等,互为因故。
 
 
 
【疏翼】
  第五例恶非因难中,第二申理。
 
 
 
 
 
 
 
【述记‧卷十三】
 
  何故有漏不得为无漏因?「为因」何过[68]?违自宗故,非亲生故,性相违故。
 
 
 
【疏翼】
 
  以上第二别以理征中,第五例恶非因难讫。
 
 
 
【论文】
二.二五九 若有漏心性是无漏,应无漏心性是有漏,差别因缘不可得故。
 
 
 
【疏翼】
 
  第二别以理征中,第六治障性同难。
 
 
 
【述记‧卷十三】
 
  又难相违得互为因。若有漏心,性是无漏,无漏心,性应是有漏。以相违故。如有漏性。若唯有漏性是无漏,非无漏心性是有漏,差别所以不可得故;若胜劣故,劣可有胜性,非胜有劣性;以胜劣故,劣有胜性,以相违故,劣无胜性,是对治故,应无胜性!
 
 
 
【论文】
二.二六○ 又异生心若是无漏,则异生位无漏现行,应名圣者。
 
 
 
【疏翼】
 
  第二起心非净难中,第七凡夫起圣难。
 
 
 
【述记‧卷十三】
 
  若心性净,即是无漏,诸异生位,应无漏现行,许现在有漏心性净故,如佛等圣,应名圣者!
 
 
 
【论文】
二.二六一 若异生心性虽无漏,而相有染,不名无漏,无斯过者。
 
 
 
【疏翼】
  第二起心非净难中,第八现种应同难。于中有二︰一、牒救,二、正难。此即初文。
 
 
 
【述记‧卷十三】
 
  牒彼救言:由相有染,不名无漏者。
 
 
 
【论文】
二.二六二 则心种子亦非无漏,何故汝论说有异生,唯得成就无漏种子?种子、现行性相同故。
 
 
 
【疏翼】
  第八现种应同难中,第二正难。
 
 
 
【述记‧卷十三】
 
  自下、正难。
 
  种子亦应由相有染,不名无漏。何故彼论说诸异生唯成无漏种,不言成现行?现行、种子,性之与相皆类同故。
 
 
 
【疏翼】
 
  以上第二破分别论者中,第二破他讫。
 
 
 
【论文】
二.二六三 然契经说:心性净者,说心空理所显真如,真如是心真实性故。
 
 
 
【疏翼】
  第二破分别论者中,第三自解。于中有三︰一、正解,二、又解,三、辨非。此即初文。
 
 
 
【述记‧卷十三】
 
  下、申正义。
 
  外人问曰︰若尔,「心性净」者,此是何法?
 
  下、自解也。
 
  即心空理真如是心[69]。「心性净」者,「真实性故」,《胜鬘经》中,具说此义[70]。其《对法论》第十卷「三转依」中,解心转依,真如说为心本性净[71]。以起烦恼覆此净心,今断染惑证净心性故。
 
 
 
【论文】
二.二六四 或说:心体非烦恼故,名性本净。
 
 
 
【疏翼】
  第三自解中,第二又解。
 
 
 
【述记‧卷十三】
 
  或依他心,体非烦恼,名「性本净」。以烦恼客相应心[72]惑[73]扰,今断客染,心得解脱,如《瑜伽》五十四说[74]。心所等[75]亦尔。
 
 
 
【论文】
二.二六五 非有漏心,性是无漏,故名本净。
 
 
 
【疏翼】
  第三自解中,第三辨非。
 
 
 
【述记‧卷十三】
 
  心性者,真如也。真如、无为,非心之因;亦非种子能有果法;如虚空等。故「非有漏心性是无漏」,名本性净也。
 
 
 
【疏翼】
 
  以上第二破立新熏中,第二乘因广破分别论者讫。
 
 
 
【论文】
二.二六六 由此应信,有诸有情,无始时来,有无漏种,不由熏习,法尔成就。后胜进位,熏令增长,无漏法起,以此为因;无漏起时,复熏成种。有漏法种,类此应知。
 
 
 
【疏翼】
  第二破立新熏中,第三申正义。
 
 
 
【述记‧卷十三】
 
  自下第三、申其正义。
 
  应信本有无漏种子。至解脱分善根以去,名「胜进位」,但熏增长。「复熏成种」,谓入见道。且如无漏既有本有,及与新熏,有漏法种,类此应悉,已如前[76]说。
 
  第四大段[77]释外问经论等妨难[78]。
 
 
 
【论文】
 
二.二六七 诸圣教中,虽说内种定有熏习,而不定说一切种子皆熏故生。宁全拨无本有种子? 
 
 
 
【疏翼】
  第二破唯立新熏中,第四释相违。据《枢要》卷中,文分为五︰一、会《摄论》内种定有熏习文,二、会《摄论》闻熏习文,三、会《对法》决择分善修所断文﹝非前新熏家所引者﹞,四、会《摄论》世、出世心种子文,五、会《瑜伽》有情本来种姓差别等文。初又分二︰一、非本无本有,二、由熏增盛。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十三】
 
  唯新熏难言[79]︰《论》说内种定有熏习[80],此云何通?有本有故。
 
  自下第四、释相违也。
 
  若唯本有,此义难通。我兼本有,故无有妨。既不定说一切种子皆熏故生,汝宁全拨无本有种子[81]?
 
 
 
【论文】
二.二六八 然本有种,亦由熏习令其增盛,方能得果,故说内种定有熏习。
 
 
 
【疏翼】
  第一会《摄论》内种定有文中,第二由熏增盛。
 
 
 
【述记‧卷十三】
 
  若尔,何须内种定有熏习[82]?
 
谓本有种,亦由熏习令其增盛,方能得果,新熏理然,故说内种定有熏习。
 
 
 
【疏翼】
 
  以上第四释相违中,第一会《摄论》内种定有文讫。
 
 
 
【论文】
二.二六九 其闻熏习非唯有漏,闻正法时,亦熏本有无漏种子,令渐增盛,展转乃至生出世心,故亦说此名「闻熏习」。
 
 
 
【疏翼】
  第四释相违中,第二会《摄论》「闻熏习」文。即该论卷一说:又出世心昔未曾习,乃至从最清净法界等流正闻熏习种子所生。
 
 
 
【述记‧卷十三】
 
  外人复曰︰此义可尔,如何说「闻熏习」──闻净法界等流正法而熏起也?复言「是出世心种性」[83]也?
 
  显「闻熏习」通有无漏种[84]。解脱分善根以去,闻正法时,由现行有漏,及自因缘所熏有漏种为增上缘,令其本有无漏种子亦得增长,展转增胜。即以所增无漏胜种,后时正生出世之心,亦说无漏所增长种,名「闻熏习」。
 
 
 
【论文】
二.二七○ 闻熏习中,有漏性者,是修所断,感胜异熟,为出世法胜增上缘。
 
 
 
【疏翼】
  第四释相违中,第三会《对法》决择分善修所断文。文分为二︰一、解有漏性文,二、解无漏性文。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十三】
 
  《对法》第三[85]云︰决择分善根亦是有漏,亦名无漏,据各别故[86]。此第一解[87]。
 
「有漏性者,是修所断」,即同《对法》第三[88]卷决择分善修道所断文[89]。「感胜异熟,为出世法胜增上缘」,即如《瑜伽》第五十一卷[90]说。感总、别果,如第八[91]说。
 
 
 
【论文】
二.二七一 无漏性者,非所断摄,与出世法正为因缘。
 
【疏翼】
 
  第三会《对法》决择分善修所断文中,第二解无漏性文。
 
 
 
【述记‧卷十三】
 
  亦同《对法》第三[92]卷[93]文[94]。「与出世法正为因缘」,办体生故。
 
 
 
【疏翼】
 
  以上第四释相违中,第三会《对法》决择分善修所断文讫。
 
 
 
【论文】
二.二七二 此正因缘,微隐难了,有寄粗显胜增上缘,方便说为出世心种。
 
 
 
【疏翼】
  第四释相违中,第四会《摄论》世、出世心种文。故该论卷一说:虽是世间,而是出世心种子性故。具如前引。
 
 
 
【述记‧卷十三】
 
  又第二解[95]:此无漏种望出世心,是正因缘,微隐难了,未起现行,故相状难知。《摄大乘》诸论等[96]处,但寄粗显有漏闻熏是无漏胜增上缘者,方便说此为出世心种。此,增上缘,非正因缘种。若无有漏闻熏习者,无漏之种不生现行,故寄有漏胜者说也。
 
  第一就实正因缘解,第二就胜增上缘解,故《摄论》文无相违失。由是,善得《对法》等意。
 
  问曰︰解脱、决择二善根中,其无漏种增长何别?
 
  答︰约有漏行有上、中、下,其无漏种增长有异。解脱分中,下品增故;决择暖、顶,中品增故;其增上忍、世第一法,上品增故。
 
  问︰此无漏种,本种既多,后生果时,何者能生?何者不生?
 
  答曰︰其同类种,随遇缘合,即便能生。不合,不生。如三世有未来应生法,何者前生?何者后生?故随缘合,即能生果,如后卷中,自释妨难[97]。
 
  问︰若本有者,为三品种?为一品种?
 
  答︰若据唯本有,及唯新熏,皆唯一品,此是转灭,转灭下等作中等故。若本有家,唯一种子[98]。若新熏,初时唯一种生故[99]。今第三师,有三品种,即转齐义[100],有漏亦尔。
 
【论文】
二.二七三 依障建立种姓别者,意显无漏种子有无。谓若全无无漏种者,彼二障种永不可害,即立彼为非涅槃法;若唯有二乘无漏种者,彼所知障种永不可害,一分立为声闻种姓;一分立为独觉种姓;若亦有佛无漏种者,彼二障种俱可永害,即立彼为如来种姓。故由无漏种子有无障,有可断、不可断义。
 
 
 
【疏翼】
  第四释相违中,第五会《瑜伽》有情本来种姓差别等文。《枢要》卷中云︰
 
会《瑜伽》中有二︰初、会,后、难。会中有三︰初、标,次、释,后、结。难中亦三︰初、立理,次、破救,后、申二难。
 
  此即初中标、释、结三文。
 
 
 
【述记‧卷十三】
 
  即尔,如何五十二说有障无障,说种姓别?
 
  意显无漏种子有无等文,可解[101]。有圆寂法者,是有涅槃种姓也;无者,可知[102];由有无漏种子差别,故障有可断、不可断义[103]。
 
  此、第一会《瑜伽》五十二文也。
 
 
 
【论文】
二.二七四 然无漏种微隐难知,故约彼障显性差别。不尔,彼障有何别因,而有可害、不可害者?
 
 
 
【疏翼】
 
第五会《瑜伽》有情本来种姓差别等文中,第二难无本有种。此难中分三之第一立理也。
 
 
 
【述记‧卷十三】
 
  若尔,既由无漏种故,障有可断、不可断者,何故彼《论》[104]但约障立姓耶?
 
  由无漏种微隐难知,故约彼障显姓差别。若不尔者——「因」者,所以——有何所以,彼障有可害、不可害别?
 
 
 
【论文】
二.二七五 若谓法尔有此障别,无漏法种,宁不许然?若本全无无漏法种,则诸圣道永不得生。
 
 
 
【疏翼】
  第二难无本有中,第二破救。
 
 
 
【述记‧卷十三】
 
  破若救言:法尔力故,障有可害、不可害者,即难彼云︰无漏法种宁不许有法尔种子?姓各别也。
 
  若彼复言︰有漏曾熏,故法尔障有可害、不可害,无漏未曾熏,故种无法尔。此唯有言[105],都无有理。既言由熏,如何复言「法尔」?无漏既无法尔,应不说言由熏!以无因故,永不生也。
 
 
 
【论文】
二.二七六 谁当能害二障种子,而说依障立种姓别?
 
 
 
【疏翼】
  第二难无本有中,第三申二难。文分为二︰一、初难谁害障种,二、次难圣道不生。此即初文。
 
 
 
【述记‧卷十三】
 
  无漏种无,谁能害障,汝今乃说依障立姓?
 
 
 
【论文】
二.二七七 既彼圣道必无生义,说当可生,亦定非理。
 
 
 
【疏翼】
  第三申二难中,第二次难圣道不生。
 
 
 
【述记‧卷十三】
 
  圣道无种,必无生义。约当可生,说地狱等成种非现,「亦定非理」。无因,果不生故;无治,障不断故。若言有漏心等为因,或说心性本净为因,并如前破。此则以理返征,及会众经论意。
 
 
 
【疏翼】
 
  以上第二破唯立新熏中,第四释相违讫。
 
 
 
【论文】
二.二七八 然诸圣教,处处说有本有种子,皆违彼义。故唯始起,理、教相违。
 
 
 
【疏翼】
  第二破唯立新熏或唯始起中,第五总结。
 
 
 
【述记‧卷十三】
 
  自下、结此总说违理;自下、第五曲文总结。
 
  处处说有本有种子,皆违新熏所立义故,故唯始起,理、教相违[106]。诸经论中,无定文言一切种子皆法尔有、无有熏生,无定处言一切种子唯是新熏、无法尔种;故二皆取,善顺契经。
 
 
 
【疏翼】
 
  以上第二破唯立新熏讫,亦即第三师有二类说中,第三破斥讫。
 
 
 
【论文】
二.二七九 由此应知:诸法种子,各有本有、始起二类。
 
 
 
【疏翼】
  第三护法有二类种子说中,第四总结。
 
 
 
【述记‧卷十三】
 
  大文第四、总结之也。
 
  诸法种子有漏、无漏各[107]有二类︰本有、新熏,理无失故,不违经故。入见道已,别熏成种,无漏行故。地前但令旧种增长,有漏现行势力弱故,不别能令无漏种起,此中但言由闻熏习,令本有种渐增盛故。诸法师[108]等,皆言解脱分等有新种生[109],护月但令种子增长,故有别者,理亦不然,此文为正。以前及后[110]、《瑜伽》第五[111]、《摄论》二本第二[112]勘读,其理方明。
 
 
 
【疏翼】
 
  以上第二广释自相因相果相三相──第一以自体等十门分别种子中,第七本有新熏分别门讫。
 
 
 
 
 
 
 
 
--------------------------------------------------------------------------------
 
[1] 「不」字,《续藏》、金陵本误作「下」。
 
[2] 道邑《义蕴》云︰
 
如前所引证闻熏习等教。今不指者,以彼教中兼本有故,下自会云︰「开正法时,亦熏本有﹝无漏种子﹞令渐﹝《蕴》作「渐令」﹞增盛﹝《蕴》引作「长」﹞,乃至「方便说为出世心种」,故不指也。
 
 《蕴》为《秘蕴》。
 
[3] 「引经成理」下分五科:第一、总标彰难,第二、引教成前理,第
 
 三、释颂显前微,第四、结上无因难,第五、重破外伏救。
 
[4] 此所引偈颂为《摄论》卷一。两释卷二所引自《阿毗达磨经》者。
 
[5] 《瑜伽》卷五十一云︰
 
为种子者,谓所有善、不善、无记转识转时,一切皆用阿赖耶识为种子故。为所依者,谓由阿赖耶识执受色根、五种识身依之而转,非无执受。又由有阿赖耶识故,得有末那,由此末那为依止故,意识得转;譬如依止眼等五根,五识身转,非无五根;意识亦尔,非无意根。
 
[6] 「后」字,《金藏》误作「彼」。
 
[7] 《瑜伽》卷五十一云︰
 
谓如依止阿赖耶识,善、不善、无记转识转时,如是如是于一依止同生同灭,熏习阿赖耶识。由此因缘,后后转识善、不善、无记性转更增长,转更炽盛,转更明了而转。
 
[8] 《瑜伽》卷五十一云︰
 
谓彼熏习种类,能引摄当来异熟无记阿赖耶识。
 
 灵泰《抄》云︰
 
即前七识能熏成第八识见、相分种。种中摄得第八识现行,此种能生后法第八自体、见分、相分,前七识与第八识种子而作因缘。又所熏得种子,生前七识,种子亦与前七识而作因缘也。若前五识及与五识同时意识缘五尘境,即熏成第八识相分种。种子生时,即能生前六识相分,及能生本识相分。若第六﹝「六」应作「七」﹞识缘第八识见分、自证分﹝第七只缘第八见分。第六则皆不缘,以不明了故,除后得正智不能缘故﹞时,即能熏成第八识见﹝分﹞、自证分种子。此种子生时,即能生第六﹝应作「七」﹞识见分等,亦能生本识见分等。若约熏名言种子,即三性心中,皆熏成种子,皆得名名言种子。若见分心中,所熏得种子,此种子能有势力为善恶业,能感异熟果等。其无记名言种子不能自﹝现行﹞熏﹝成﹞,要藉他善恶心相分中熏成种子。此所熏得无记名言种子,必须随见生现行。若善恶心所熏得种子,即前念熏得种子,后念即能生现行。
 
 灵泰时有创见,但不成熟。
 
 道邑《义蕴》云︰
 
谓于当来异熟阿赖耶识,由今转识善恶业中熏习种子者为增上缘,方得生也。
 
 又明长养自三性种子云︰
 
谓于后念现行第八识,皆由前念转识能熏彼种子,即能熏现行与彼所熏种子为因缘也。
 
[9] 谓《摄论‧世亲释》卷二云︰
 
阿赖耶识与一切法于一切时互为因果,展转相生。若于此时阿赖耶识为诸法因,即于尔时诸法为果;若于此时阿赖耶识为诸法果,即于尔时诸法为因。
 
[10] 「师地」二字,《金藏》无。
 
[11] 已如上引。
 
[12] 「意」字,《金藏》作「意」,余作「言」。
 
[13] 《摄论》卷一云︰
 
如阿赖耶识为杂染诸法因,杂染诸法亦为阿赖耶因,唯就如是安立因缘,所余因缘不可得故。
 
[14] 《摄论》卷一云︰
 
譬如明灯,焰炷生烧,同时更互;又如芦束,互相依持同时不倒。
 
 《摄论‧世亲释》卷二云︰
 
谓一剎那灯炷为依,发生灯焰,是则灯炷为焰生因。即此剎那焰复能烧所依灯炷,是则灯焰为炷烧因,余喻亦尔。如是显示有俱有因﹝即增上缘﹞,由因现在住,即见果生故。
 
[15] 「三法」:炷、焰、烧。如芦相依,为俱有因,有二法:芦、束。
 
[16] 「所」字下,《金藏》衍「缘」字。
 
[17] 「彼」字,《金藏》作「彼」,余作「后」。
 
[18] 「种子得为因缘」六字,《金藏》有,余无。
 
[19] 道邑《义蕴》云︰
 
此中现、种,摄因缘体尽,皆不离现、种故。此中三法、二法,俱说现种相生,不说种子生于种子,故果不尽。
 
 因缘体与果相对。
 
[20] 此句应云:若望果体别,亦有种子因生于种子果,岂非因缘?由是,
 
 此中但约因体说。又说不尽,不说无漏故。
 
[21] 「二相」,谓种子与现行。
 
[22] 「救」字,《金藏》、金陵本作「难」。
 
[23] 「次」字,《金藏》作「下」。
 
[24] 即唯本有种。
 
[25] 现行熏成名言果。
 
[26] 「各」字,《金藏》作「名」。
 
[27] 「果」字,《金藏》有,余无。
 
[28] 灵泰《抄》云︰
 
此第一解云︰汝若言业现行,从一个业种子生,其异熟果现,从﹝另﹞一个种子生;而异熟果现行,不能自熏种子,即由现行善恶业起时,即能熏自本有业种子令其增长。即善、恶业现行起,本有业种为其因缘。又由善、恶业现行起时,亦能傍熏异熟无记名言本有种子令其增长,令有势增生现行。
 
令难曰︰善、恶业现行熏本有业种子令增长,即说善、恶业现行望本有业种子,为其因缘;其善、恶业现行亦能熏异熟果名言种子令其增长,其善、恶业现行望名言种子,应是因缘!犹如现行业望业种子故。
 
[29] 灵泰《抄》云︰
 
此第二难,二难即是三藏法师解也。又汝若言由善、恶业现行起时,即能熏自本有业种子,令其增长,为因缘也。此本有业种子得增长已,其业种又能傍熏资异熟果名言种子令其增长,其业种又能傍熏本有业种子增长。善恶业现行望本有业种,显是因缘,业种子能熏资异熟名言种增长,其业种子应是因缘也。
 
[30] 谓名言果种。
 
[31] 道邑《义蕴》云︰
 
此难新熏师云︰我许但熏增长名为因缘,即令业增果种子应名因缘;设汝新熏名为因缘,业种果种俱是新熏,岂许现业望于果种名为因缘?下答意可知。
 
[32] 《枢要》卷中云︰
 
若现行业望自业种令增,名为因缘,即业种亦令果种增故,应名因缘!此义可然,然非正义﹝即非本意,若以种增种一难为三藏所设,乃是傍义,附置于此。前二解为本,与灵泰说异﹞。初熏习位,已令果种增,非以后故﹝道邑《义蕴》解云「若第二难令业种增名言果种,亦为不可。现强、种劣,现既已增,何须种增?不可种增,现不增故,由此故知第二解正」﹞,非业种令果种增。但应如疏﹝二﹞解此中护法现行望本有种,无因缘义,但增长故。如何可说种子、现行互为因缘?护法既存新旧,望新熏﹝种子﹞者,正是因缘;望本有种,为增上缘,不办体故。
 
[33] 「一切」二字,《金藏》有,余无。
 
[34] 智周《演秘》云︰
 
正难转识望第八识不名因缘,但熏增长,同于业故。
 
[35] 灵泰《抄》云︰
 
此文,即是护月师难也。若别有新熏种子,即现行熏成种子为其因缘者,应一切时常从新熏种子上生现行,其本有种子应永不生现行,应常本有种子,唯应种子生种子,为其因缘也。有新起种生故。
 
[36] 道邑《义蕴》云︰
 
意说本、新同生一现,非不生也。
 
[37] 智周《演秘》云︰
 
正义者释。旧种生种,类同新种,生于现行,得名因缘。据护法新、旧合生,今者且随,不正答也。
 
[38] 智周《演秘》云︰
 
旧、新俱有,以旧类新,旧亦因缘。汝唯本有,无可为类,故非因缘。
 
[39] 「结」字,《金藏》有,余无。
 
[40] 灵泰《抄》云︰
 
前引「诸法于识藏」等文,是违理难。
 
[41] 灵泰《抄》云︰
 
论云「又诸圣教,说有种子,由熏习生」等,即是违教难。
 
[42] 「下」字,《金藏》无。
 
[43] 此句意:入见道初念无漏苦法智忍,以世第一法为其因缘。
 
[44] 《俱舍论》卷七云︰
 
能为彼种,故名取果;正与彼力,故名与果。
 
[45] 《了义灯》云︰
 
假设许之,非小乘许。又六因中小乘许﹝属﹞同类因故。
 
 《大毗婆沙论》卷十七云︰
 
前生善根,与后生自界善根及相应法,为同类因;过去善根,与未来现在自界善根及相应法,为同类因;现在善根,与未来自界善根及相应法,为同类因。
 
[46] 「毗婆阇婆提」,梵文为「vibhajja-vadin」。
 
[47] 《异部宗轮论》云︰
 
此中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本宗同义者,……心性本净,客尘随烦恼之所杂染,说名不净。
 
 该论《述记》卷中云︰
 
无始时来,心体自净,由起烦恼染,故名「染」。烦恼非心无始本性,故立「客」名。
 
问︰有情无始有心,称本性净,心性本无染,宁非本是圣?答︰有情无始,心性亦然,有心即染,故非是圣。
 
问︰有心即染,何故今言心性本净,说染为客?客主齐故。答︰后修道时,染乃离灭,唯性净在,故「染」称「客」。
 
 染心所等与心虽无始相应,而终离去,可知相应是「客」。
 
[48] 「唯」字,《金藏》作「经」。
 
[49] 「混」字,《金藏》作「园」。
 
[50] 灵泰《抄》云︰
 
错解义者,总名为「心混师」也。
 
[51] 「无法尔种」四字,《金藏》无。
 
[52] 见《无垢称经》卷二〈声闻品〉第三,如云︰ 
 
无垢称言︰一切有情心性本净,曾无有染,亦复如是﹝不出于如﹞。唯!优波离!若有分别、有异分别﹝藏文作「kun du rtog pa/」﹞,即有烦恼;若无﹝总﹞分别,无﹝别﹞异分别﹝藏文作「mi rtog pa rnam par mi rtog pa/」﹞,即性清净。若有颠倒,即有烦恼;若无颠倒,即性清净。若有取我,即成杂染;若不取我,即性清净。
 
 《说无垢称经疏》卷十云︰
 
空理义云︰得圣证真,知心本空,所以不染。故知有情心性本净,曾无有染,亦复如是,心空同故。
 
应理义云︰以凡因缘心例圣因缘心,本来不染,亦复如是,俱心性故。由此故知恶思是罪,如客暂有,染恼其心。证理智生,客罪便灭,故心断惑已,名离相应缚。此不复缘境,名离所缘缚。由离二缚,名心解脱,证达理故。故达心理,名为罪灭。
 
 《瑜伽》卷五十四云︰
 
又复诸识,自性非染,如世尊说一切心性本清净故。所以者何?非心自性毕竟不净能生过失,犹如贪等一切烦恼。亦不独为烦恼因缘,如色受等。所以者何?以必无有独于识性,而起染爱,如于色等。是故唯识不立识住,是名识蕴由住差别。
 
 《略纂》卷二十八云︰
 
诸外道皆计四蕴,我住其中,今云识住其中,非识性也。体性者,即四蕴为体。问︰何以不取识蕴为体?答﹝原作「义」﹞曰︰以如下文无独缘识而起贪着,如色、受等,故不说识而为识住,不如余四蕴皆增上故,缘得别起贪等。又佛说心性本清净,不如贪等盖性非净,故非识住。
 
 又《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七云︰
 
复次,为止他宗显正义故,谓或有执心性本净,如分别论者。彼说心本性清净,客尘烦恼所染污故,相不清净。为止彼执,显示心性非本清净,客尘烦恼所染污故,相不清净。若心本性清净,客尘烦恼所染污故,相不清净者,何不客尘烦恼本性染污,与本性清净心相应故,其相清净?若客尘烦恼本性染污,虽与本性清净心相应,而相不清净,亦应心本性清净,不由客尘烦恼,相不清净,义相似故。
 
 以下复举多难。以上则以「应理论者与分别论者相对问答、难通,
 
 广显无有爱,唯修所断」,可证「分别论者」即诸邪分别,非定执何
 
 部何宗。
 
 《了义灯》卷九云︰
 
或大乘异师有种子故,或小乘诸部皆名「分别」,不定一部故。《摄论》﹝无性释卷二﹞中「分别论者」,传释是化地部,《婆沙》﹝卷二十七﹞中「分别」,传说是正量部,此论下文「分别论者」,云是说假部。
 
[53] 「此问经意」,《金藏》有,余无。
 
[54] 「于中」二字,《金藏》无。
 
[55] 取果即为种子,与果即与以力而生。
 
[56] 谓种子六义。
 
[57] 《枢要》卷中云︰
 
一、相转体常难,二、二性应同难,三、恶与善俱难,四、不俱非善难,五、例恶非因难,六、治障性同难,七、凡夫起圣难,八、现种应同难。
 
[58] 「有」字,灵泰《抄》释文、《义演》牒文、《金藏》、金陵本作「有」,
 
 余作「无」。
 
[59] 即「恶、无记心,又应是善」!
 
[60] 谓如前所说空理。
 
[61] 谓非有为善无信等善心所相应。
 
[62] 「别抄」谓如《杂集论述记》卷十三云︰
 
善中,十三善﹝《对法》本云「谓自性故、相属故、随逐故、发起故、第一义故、生得故、加行故、现前供养故、饶益故、引摄故、对治故、寂静故、等流故,是善义﹞。准《唯识》第三,唯云四种﹝如云「法有四种︰谓善、不善、有覆无记、无覆无记」﹞,即种子、不相应等,皆等起中摄。由此种子可有随本识是无记故,亦名「随逐」。此中义用分之,立余八种也。十三种分四︰初四、种类摄,次三、别类摄,次三、世间善,次三、出世善。
 
 《对法》卷四解前六云︰
 
自性善者,谓信等十一心所有法;相属善者,谓彼相应法;随逐善者,谓即彼诸法习气;发起善者,谓彼所发身业、语业;第一义善者,谓真如;生得善者,谓即彼诸善法由先串习故,感得如是报,由此,自性即于是处,不由思惟任运乐住;「即于是处」者,谓于信等处;「由此自性不由思惟」者,谓无功用不假善友力等;「任运乐住」者,非唯欲乐是生得,亦信等俱任运起故。
 
[63] 如理《义演》云︰
 
牒外救我不善、无记心,性虽善,犹如色、声,善无信等相应者,「此是何法」以下,论立征破。
 
 灵泰《抄》云︰
 
色、声是等起善,故无信等也。
 
[64] 如理《义演》云︰
 
意云有漏善心名「杂染」者,以被烦恼所缘所缚,故名杂染。
 
[65] 「梵云」等三十六字,《金藏》有,余无。其中「僧吉隶烁」为梵
 
 文「sajklesa」音译,《疏翼》原文脱落,以《佛光大辞典》之文增
 
 补。
 
[66] 「所」字,《金藏》无。
 
[67] 如理《义演》云︰
 
问︰若尔者,何故前量「性非无漏」,而非过耶?答︰前为宗法,此为有法。
 
[68] 「过」字,《金藏》作「过」,余作「事」。
 
[69] 「心」字,《金藏》作「之」。
 
[70] 如《胜鬘经》卷一〈自性清净章〉第十三云︰
 
如来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
 
 该经《述记》卷四云︰
 
一、法界藏:通非情故。二、法身藏:唯情所收故。三、出世间藏:出缠也。四、清净藏:在缠也。
 
 〈自性清净章〉又云:
 
此自性清净如来藏,而客尘烦恼上烦恼所染,不可思议,如来境界。何以故?剎那善心非烦恼所染,剎那不善心亦非烦恼所染;烦恼不触心,心不触烦恼,云何不触法而得染心?
 
 该经《述记》卷四又云︰
 
言「剎那善心」者,谓无垢如也。「剎那不善心」者,有垢如也。即此二心,性非烦恼故。言「触」者,和合一味义,此心与烦恼既不和合一味﹝即与心性相背而舍离﹞,何得说有染心耶?「心」者,真实义,谓真如也。
 
 道邑《义蕴》云︰
 
心有三义︰一、缘虑义,二、积聚义,三、真实义。真如既是诸法实性,即真实义,故名心也。
 
 《佛地经论》卷三云︰
 
如佛自心真实清净,本性光洁,本性净故。一切众生,心性亦尔,本性真实,本性清净。
 
心本性者,即是真如──一切众生心平等性。如说:由何说心平等?由实性故,说心平等,如是广说。
 
心本性者,即心法性,遍在一切众生心性,是故说名心平等性。为辨如是心法性故,说由真实「不相舍离」。
 
由是有情本净心性,虽本性净,复由今时客尘障垢新远离故,安立如来其心清净。
 
又诸有情心平等性,即是真实。是圆成实自性摄故,由诸有情心平等性真实相故;表不舍离诸众生心,又是心性真实相故;表不舍离一切有情心性而转。此意说言由遍转故,不相舍离。
 
「而不为彼过所染污」者,本性清净故。「过」,谓贪等,能令心相成过失故,成垢染故。虽为客尘分别所转,非彼体故,不可全舍,可令清净。依此密意,说如是言︰此心本性清净光洁。心之法性,说名为心。非离心法性,有异性净心。
 
云何有情心有贪等?自﹝不如理作意﹞分别力所任持故,心﹝相﹞之颠倒未永断故,此由无明力所起故。
 
此义意言︰譬如虚空本性虽净,而为眩翳损肉眼故,颠倒相现,似不清净。如是法界本性虽净,由自分别所起贪等众因缘力,损慧眼故,颠倒相现,似不清净。若一切种清净慧眼,恒不见秽。又净法界若无差别一切种净,则名一切如来法身,亦名如来真实体性。于一切时常无变故,由此法界一切有情心相续中平等有故。说如是言︰一切有情是如来藏,一切有情皆有佛性,为引不定种姓有情,令心决定趣大乘故。
 
[71] 《对法》十三卷:
 
「心转依」﹝藏文作「sems kyi gnas gnas gyur pa/」﹞者,谓已得无学道,证得法性心,自性清净,永离一切客尘随烦恼故,名为转依。即是真如转依义﹝藏文作「de bid de bźin bid gyur źes bya ba'i tha tshig go/」﹞。
 
 该论《述记》卷二十三云︰
 
「心转依」,法师以正智为心,真如亦名心。如说智及智处,皆名为般若,此亦如是。……正智为真心,故真如之性,亦名为心。
 
[72] 「心」字,《金藏》无。
 
[73] 「心惑」,金陵本作「惑心」。
 
[74] 《瑜伽》卷五十四:
 
又复诸识,自性非染,由世尊说一切心性本清净故。
 
 余如上文全引。
 
[75] 「心所等」,谓五遍行、五别境,及四不定。
 
[76] 谓第一唯本有中。
 
[77] 即立理。
 
[78] 如本论卷二云︰
 
由此等证无漏种子法尔本有,不从熏生。有漏亦应法尔有种,由熏增长,不别熏生。如是建立因果不乱。
 
[79] 谓唯新熏师诘难。
 
[80] 《论》即《摄论》。该论卷一云:
 
外或无熏习,非内种应知。
 
[81] 「子」字,《金藏》有,余无。
 
[82] 见《摄论》卷一内种定有熏习文。
 
[83] 《摄论》卷一具云︰
 
是出世间最净法界等流性故,虽是世间,而是出世间种子性﹝即「亦是法身种子」﹞。
 
[84] 「种」字,《金藏》、金陵本属下文。
 
[85] 「三」字,原作「四」。
 
[86] 《对法》卷三原文为:
 
漏随顺者,谓顺决择分。虽为烦恼粗重所随,然得建立为无漏性,以背一切有、顺彼对治故。漏种类者,谓阿罗汉有漏诸蕴,前生烦恼所起故。
 
[87] 即先解《对法》卷十三〈决择分〉善文。
 
[88] 「三」字,原作「四」,《金藏》作「第五」,应作「三」,今改。
 
[89] 「文」字,《金藏》作「又」,即属下文。
 
 《瑜伽》卷五十一云︰
 
复次,阿赖耶识所摄持顺解脱分及顺决择分等善法种子,此非集谛因,由顺解脱等善根与流转相违故。所余世间所有善根,因此生故,转更明盛﹝藏文作「'od gsal por 'gyur」﹞。由此因缘,彼所摄受自类种子转有功能﹝藏文作「mthu」﹞,转有势力﹝藏文作「stobs」﹞,增长种子速得成立﹝藏文作「sgrub pa」﹞。
 
[90] 「卷」字,《金藏》无。
 
 《瑜伽》卷五十一复云︰
 
复由此种子故,彼诸善法转明盛生,又复能感当来转增、转胜可爱、可乐诸异熟果﹝藏文作「当来能感转更可爱、转更可乐诸异熟果」﹞。
 
[91] 「八」字,原作「九」。
 
 如《对法》第八云︰
 
若所留身有漏定愿所资助者,分段身摄。二乘、异生所知境故。无漏定愿所资助者,变易身摄。非彼境故。由此应知变易生死性定有漏异熟果摄,于无漏业,是增上果。有圣教中说为无漏出三界者,随助因说。
 
 又云︰
 
生死有二︰一、分段生死:谓诸有漏善不善业由烦恼障缘助势力所感三界粗异熟果。身命短长,随因缘力有定齐限,故名「分段」。二、不思议变易生死:谓诸无漏有分别业由所知障缘助势力所感殊胜细异熟果。由悲愿力改转身命,无定齐限,故名「变易」。
 
 《杂集论述记》卷十三,共作三解云︰
 
一、新熏:此善体有漏,能为增上,或因缘生见道故,建立为无漏性。加行道等名道谛,体有漏故,修道断。二、本有:此位无漏增长之种,名无漏性。现行及因缘闻熏等,是有漏故,粗重随,修道断。有漏从无漏种故,加行道等名道谛,体有漏、修道断。﹝三、﹞新旧互用,类此应知。
 
[92] 「三」字,原作「四」。
 
[93] 「卷」字,《金藏》无。
 
[94] 《对法》卷四原文︰
 
谓诸无漏法,除决择分善,是非所断。无漏法者,谓出世圣道及后所得,并无为法。
 
 又云︰
 
「有漏法」言,亦摄随顺决择分善,粗重所随故,一切一分是修所断。「一分」者,除见所断及无漏法。
 
[95] 即后解《摄论》出世心种子文,与上第一解,均是有漏对无漏拟为
 
 因或为缘,如何解释。
 
[96] 如上所引文。
 
[97] 如本论卷三云︰
 
有说三世诸法皆有,因果感赴,无不皆成,何劳执有能持种识?然经说心为种子者,起染净法势用强故。彼说非理,过去、未来,非常、非现,如空华等,非实有故;又无作用,不可执为因缘性故。若无能持染净种识,一切因果皆不得成。
 
[98] 道邑《义蕴》云︰
 
若唯本有家义,前念下品灭,后念中品生;前念中品灭,后念上品生。
 
[99] 道邑《义蕴》云︰
 
若唯新熏家,至住心时,下品现行,熏成中品种子,此种所生现行皆名中品,乃至上品,应知亦然。
 
[100] 《摄论》卷一云︰
 
此中依下品熏习,成中品熏习。依中品熏习,成上品熏习。依闻、思、修、多分修作﹝藏文作「lan mav du byuv ba」﹞得相应故。
 
 《摄论‧世亲释》卷三云︰
 
此中下、中、上品者,应知依闻、思、修所成慧说,由彼一一有三种故。复有别义︰闻所成慧是下品,思所成慧是中品,修所成慧是上品。「依闻思修多分修作得相应故」者,谓依闻等数数猛利而修作﹝藏文作「lhag par byed pa」﹞故。又于此中,下品为因,得成中品;中品为因得成上品。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十九〈三身章〉详解第三师说云︰
 
三者,种子皆有二种︰本有、新熏。见道以前,同第二﹝唯本有﹞说﹝「诸无漏种未发心前名性种姓,发心以后名习种姓,熏习彼用,令渐增故。见道以前,有漏闻熏能生现行,无漏未起。双取此二名顺解脱、决择分善」﹞。见道以后,诸无漏种本有生现行,新诸现行复熏成新种。
 
略有二义︰一者转灭,二者转齐。
 
转灭义者,如大乘位无始以来胜加行善、无漏善种,未逢缘故,皆唯下品。见道以前,有熏闻熏为胜缘故,资下无漏种渐令增胜,至见道位,生下现行,现行复熏下品种子。见道修习以为缘故,至修道位,前剎那中见道下种灭,修道中种生;生中现行,现行复熏中品种子;修道修习以为缘故,至究竟位,前剎那中,中品无漏种灭,后剎那中,上品无漏种生。无所依故,道已满故,更不熏习。本唯一品,劣灭、胜生,故名转灭,后修习故,前之同类不能为同类因,引后同类果故。如是地地下、中、上品诸无漏种,及诸位中加行胜善下、中、上品诸有漏种,皆应准知。至佛位中唯有无漏上品圆满,无漏中、下、一切有漏并皆舍灭,故经说「舍无常色」等。
 
二者、转齐:法尔种子皆有三品﹝智周解云「见、修、无学,三品法尔而有,地地三品不同,种子法尔而有,亦自别」﹞,初修下故,至见道位,下品无漏种生现行,现行复熏下品种子;若无修习,任运下生。由修习故,至修习位,中品种子生中现行,现行复熏中品种子,前之下品,亦转成中;若不熏习,任运中生。由修习故,至佛位中,上品种子生上现行;道已满故,无所熏故,更不修习。中品种子并转成上,前中、下种,不复相续,与后胜齐,故名转齐。故经说言「舍无常色」等,望自同品可名转灭。言「转齐」名者,望他异品。
 
[101] 即会中标。
 
[102] 即会中释。
 
[103] 即会中结。
 
[104] 即《瑜伽》。
 
[105] 此为论主破。
 
[106] 道邑《义蕴》云︰
 
《疏》言「违新熏所立义」者,影互文。本、新二家,互相违故。
 
[107] 「各」字,《金藏》、《续藏》作「名」,《续藏》注云古本作「各」。
 
[108] 谓诸新熏师。
 
[109] 灵泰《抄》云︰
 
然未有《唯识论》以前,即上古以来﹝唯立新熏﹞诸法师说。资粮、加行位由有漏闻思熏习故,即本有无漏种上,又别新生一个无漏种子。今解不然,生义应不在资粮、加行位,但有漏闻熏习傍资,无漏令增长。
 
[110] 「前」,此文前已说者;「后」,如卷八摄受因依处云︰
 
十、真实见依处:谓无漏见,除引自种,于无漏法能助、引、证。
 
 本论卷九云︰
 
皆带相故,未能证实,故说菩萨此﹝加行﹞四位中,犹于现前安立少物,谓是唯识真实义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带相观心有所得故,非实安住真唯识理。彼相灭已,方实安住。
 
[111] 《瑜伽》卷五「建立因」有七相中,有云︰
 
又虽无常法为无常法因,然与他性为因,亦与后自性为因,非即此剎那。又虽与他性为因,亦与后自性为因,然已生未灭,方能为因,非未生已灭。又虽已生未灭,然得余缘方能为因,非不得余缘。又虽得余缘,然成变异方能为因,非未成变异。又虽成变异,必与功能﹝藏文作「mthu」﹞相应方能为因,非失功能。又虽与功能相应,然必相称相顺方能为因,非不相称相顺。
 
[112] 此句应为「《摄论》﹝论本第一﹞二﹝释﹞本第二」,谓《摄论》论
 
 本第一卷,及世亲、无性二《释》卷二。
 
 如彼论卷一云︰
 
又此如理作意相应,是世间心;彼正见相应,是出世心;曾未有时俱生俱灭,是故此心非彼所熏,既不被熏,为彼种子不应道理。
 
 《摄论‧无性释》卷二引《瑜伽》卷五十一,有云︰
 
谓如依止阿赖耶识善、不善、无记转识转时,如是如是于一依止同生、同灭,熏习阿赖耶识。由此因缘,后后转识转更增长,转更炽盛,转更明了而转。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二 十六、种子六义
下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二 十四、种子新熏说

 成唯识论疏翼 韩老之愿——《慈氏学全集》 成唯识论疏翼 编写《成唯识论疏翼》简介
 成唯识论疏翼 序言 成唯识论疏翼 凡例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一、宗前敬序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二、造论所为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三、释「彼依识所变」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四、广破外执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五、我执差别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六、释诸妨难──云何有记忆等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七、释诸妨难──谁造业受果等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八、破法我执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九、破数论师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十、破胜论师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十一、破大自在天等执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十二、破声常声显论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十三、破顺世外道极微实常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十四、总破九十六外道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十五、别破小乘──正量部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十六、别破小乘──经部、萨婆多等师..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