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六 三、广六位心所──十三门辨根本烦恼
 
[韩镜清教授] [点击:3194]  [放大] [正常] [缩小] [加粗] [打印]   [字体:17px]  [手机版]
背景色
【论文】
 
六‧一六五 如是,总、别十烦恼中,六通俱生及分别起,任运、思察,俱得生故。
 
 
 
【疏翼】
 
  第三长行释第四门烦恼心所中,第三诸门广辨。文分为十三︰一、俱生分别门,二、自类相应门,三、诸识相应门,四、诸受相应门,五、别境相应门,六、三性分别门,七、三界分别门,八、三学分别门,九、三断分别门,十、缘有事无事门,十一、有漏缘无漏缘分别门,十二、缘事缘名分别门,十三、余门思准。初门中分二,第一正分别又二︰一、六通二种,二、四唯分别。此即第一正分别中初文。
 
 
 
【述记‧卷三十六】
 
  诸门分别中,大以十二门分别,若细者,即十五门[1]。此初门中有二︰初、正分别,后、异解释。
 
  此等,初也。若总、若别,但有十种︰
 
  一、俱生分别︰谓贪等六者,钝四、利二[2],通分别、俱生。除疑、三见,任运起故,是「俱生」。思察生故,是分别。
 
  《显扬》第一及《大论》第八皆云:此六通俱生、分别故[3]。
 
 
 
【论文】
 
六‧一六六 疑后三见,唯分别起,要由恶友,及邪教力,自审思察,方得生故。
 
 
 
【疏翼】
 
  第一正分别中,第二四唯分别。
 
 
 
【述记‧卷三十六】
 
  疑一,及邪见、见取、戒取四法,唯分别起,诸论共同。要由恶友,及邪教、自分别[4],三缘生故。总聚而望,更无异说。
 
 
 
【疏翼】
 
  以上第一俱生分别门中,第一正分别讫。
 
 
 
【论文】
 
六‧一六七 边执见中,通俱生者,有义:唯断、常见相粗,恶友等力,方引生故。
 
 
 
【疏翼】
 
  第一俱生分别门中,第二异解释。于中有二师义,初师义中分三。
 
 
 
【述记‧卷三十六】
 
  下、异解释。初义有三︰一、标宗,二、引教,三、举事。此初也。
 
  「俱生」,唯有断见,以常见「相粗」故。
 
  何谓「相粗」?
 
  要恶友、邪教,及自分别生故。谓要不达后有不无,方起我断。
 
 
 
【论文】
 
六‧一六八 《瑜伽》等说:何边执见是俱生耶?谓断见摄,学现观者,起如是怖:今者我我何所在耶?
 
 
 
【疏翼】
 
  第一师义中,第二引教。
 
 
 
【述记‧卷三十六】
 
  既得现观,知生多少,何故乃执我断非常?
 
  此、引教也。
 
  如《瑜伽》第八十六[5]、《杂集》第四[6]及第七,说唯断见[7]。故论言「等」。观我为断,知身后无。准此,唯言修道断见,不见修道常见相故。
 
 
 
【论文】
 
六‧一六九 故禽兽等,若遇违缘,皆恐我断,而起惊怖。
 
 
 
【疏翼】
 
  第一师义中,第三举事。
 
【述记‧卷三十六】
 
  此、以世事释成前义。
 
 
 
【疏翼】
 
  以上第二异解释中,第一师义讫。
 
 
 
【论文】
 
六‧一七○ 有义:彼论依粗相说,理实俱生,亦通常见。
 
 
 
【疏翼】
 
  第二异解释中,第二师义。
 
 
 
【述记‧卷三十六】
 
  下文有三︰一、会前标举,二、引事,三、类[8]教。此初也。
 
  修道俱生,亦有常见。《瑜伽》[9]等「依粗相说」故。
 
  何谓「粗相」?
 
  谓得现观者,入无我观已,知分别我已断讫,出观之时,便生恐怖︰今者我我何所在耶?即初「我」者,俱生我也;又言我者,分别我也。
 
  修道我义言「我」,分别我何所在耶?
 
  此初出观时,缘涅槃起恐怖断见,非修道中说无常见。
 
 
 
 
 
【论文】
 
六‧一七一 谓禽兽等,执我常存,炽然造集长时资具。
 
 
 
【疏翼】
 
  第二师义中,第二引事。
 
 
 
【述记‧卷三十六】
 
  此、如何等?
 
  引事也。
 
  如「禽兽等」,以执「常存」故,「炽然造」,及「集长时」窟穴「资具」,「集长时」饮食「资具」。如恐我断,定有俱生。此以事证。
 
 
 
【论文】
 
六‧一七二 故《显扬》等诸论皆说:于五取蕴,执断、计常,或是俱生,或分别起。
 
 
 
【疏翼】
 
  第二师义中,第三类教。
 
 
 
【述记‧卷三十六】
 
  以教成者,类教也[10],《显扬》第一、《大论》第八说[11]。故于五蕴计常、断,通俱生、分别。不简俱生,无常见故。
 
  释现观者,观先所断我无之时,但有断见,故唯说断,非预流等许无常见。
 
  若尔,前师如何释后所引[12]文?
 
  此依总语,非许常见亦通俱生。
 
  通俱生常见,有何相状?
 
  如禽兽造集,但为有我,非为计常。常,必由邪分别等故。
 
  然此二说,初则文全理缺;后有文显理全。俱生常见,有相状故,俱取无失。
 
 
 
【疏翼】
 
  以上第三诸门广辨中,第一俱生分别门讫。
 
 
 
【论文】
 
六‧一七三 此十烦恼,谁几相应?
 
 
 
【疏翼】
 
  第三诸门广释中,第二自类相应门。文分为二︰一、问,二、答。
 
 
 
【述记‧卷三十七】
 
  此下、自类相应。
 
  此、问起已。
 
 
 
 
 
【论文】
 
六‧一七四 贪与瞋、疑,定不俱起。
 
 
 
【疏翼】
 
  第二自类相应门中,第二答。文总分六,第一贪为首中,又分为二︰一、贪与瞋、疑不俱起,二、贪与慢见或相应。初中又二︰一、总,二、别。此即初中总也。
 
 
 
【述记‧卷三十七】
 
  答文有六︰一、贪,二、瞋,三、慢,四、疑,五、见,六、痴为首。此初也。
 
  《对法》第六[13]、《大论》五十五[14]、五十八[15],三说文同[16]。
 
 
 
 
 
【论文】
 
六‧一七五 爱、憎二境,必不同故。
 
 
 
【疏翼】
 
  第一贪与瞋、疑不俱起中,第二别解。于中又二︰一、贪、瞋不俱起所以,二、贪、疑不俱起所以。此即初文。
 
 
 
【述记‧卷三十七】
 
  问︰何以贪、瞋不得俱起?
 
  染、憎不俱,境既不同,行相亦别,以相违故。
 
  若尔,贪俱忧苦相返,瞋俱乐喜亦尔,何得相应?
 
  爱、迫二境,得俱起故,行相不违,故无此失,如下当知[17]。
 
 
 
【论文】
 
六‧一七六 于境不决,无染着故。
 
 
 
【疏翼】
 
  第二别中,第二贪、疑不俱起所以。
 
 
 
【述记‧卷三十七】
 
  此、释爱、疑不得俱起。爱境必决,疑必不定,故贪、疑不俱。上说不俱。
 
 
 
【疏翼】
 
  以上第一贪为首中,第一贪与瞋、疑不俱起讫。
 
 
 
【论文】
 
六‧一七七 贪与慢、见,或得相应。
 
 
 
【疏翼】
 
  第一贪为首中,第二贪与慢、见或相应。于中又二︰一、总,二、别。此即初总。
 
 
 
【述记‧卷三十七】
 
  下、说俱者。
 
  「见」即五见。如《对法》第六[18]、《瑜伽》五十五,贪与慢同[19]。
 
 
 
【论文】
 
六‧一七八 所爱、所陵,境非一故,说不俱起;所染、所恃,境可同故,说得相应。
 
 
 
【疏翼】
 
  第二贪与慢见或相应中,第二别解。于中又二︰一、贪慢境可同,二、五见境可爱。此即初文。
 
 
 
【述记‧卷三十七】
 
  彼五十八:不得与慢相应。
 
  此解彼云︰谓若于他起爱染者,必不陵他。以境非同,行相亦别,故不俱起。
 
  然缘己身起爱,名所染,与所恃之我慢等境可一故。《对法》等[20],说得相应。前[21]约行相粗者,此约行相细者,如前第四卷[22]「第七识」中,已多门解[23]。
 
 
 
【论文】
 
六‧一七九 于五见境,皆可爱故,贪与五见,相应无失。
 
 
 
【疏翼】
 
  第二别解中,第二五见境可爱。
 
 
 
【述记‧卷三十七】
 
  爱、见二种,有时可同,「皆可爱故」。「相应无失」,诸论共同,无相违处。
 
  此中论言「说」者,有二义︰一、约此论自道理,可得说与彼相应义。二、解「说」者,谓余《瑜伽》[24]等。约此理故,说与俱起。
 
  又此言「得相应」,非谓一切恒相应,有时俱起故。
 
  然此中,一行法︰以第一问已,以第二问余,舍第一不问。如是展转,以下可知。
 
 
 
【疏翼】
 
  以上第二答中,第一贪为首讫。
 
 
 
【论文】
 
六‧一八○ 瞋与慢、疑,或得俱起。
 
 
 
【疏翼】
 
  第二答中,第二瞋为首。于中分三︰一、瞋与慢疑或俱,二、瞋与二取不俱,三、瞋与三见或俱。初中又二︰一、总,二、别。此即初中总文。
 
 
 
【述记‧卷三十七】
 
  第二、瞋为首。
 
  瞋、慢、疑,有时「或得俱起」。
 
 
 
 
 
【论文】
 
六‧一八一 所瞋、所恃,境非一故,说不相应;所蔑、所憎,境可同故,说得俱起。
 
 
 
【疏翼】
 
  第一瞋与慢、疑或俱中,第二别解。于中分二︰一、瞋与慢或俱或不俱,二、瞋与疑或俱或不俱。此即初文。
 
 
 
【述记‧卷三十七】
 
  如何不得?
 
  谓若内境,慢所恃己,非瞋所憎,境不同故。《对法》第六[25]、五十八说:瞋不与慢相应[26]。若外境之上,慢所陵蔑、瞋之所憎,境可同故。五十五说:瞋与慢得相应[27],又必不于自起瞋,后瞋他复慢彼故。
 
 
 
【论文】
 
六‧一八二 初犹豫时,未憎彼,故说不俱起,久思不决,便愤发故。
 
 
 
【疏翼】
 
  第二别解中,第二瞋与疑或俱或不俱。于中又二︰一、初后位辨,二、顺违事辨。此即初辨。
 
 
 
【述记‧卷三十七】
 
  释与疑俱。
 
  又初疑时心尚轻,未憎彼故,《瑜伽》五十五[28]、五十八[29]、俱说不相应。若「久思不决」,心遂重故,便瞋于彼。《对法》第六[30]说:得瞋、疑相应[31]。
 
  此初后位别解。
 
 
 
【论文】
 
六‧一八三 疑顺、违事,随应亦尔。
 
 
 
【疏翼】
 
  第二瞋与疑或俱或不俱中,第二顺违事辨。
 
 
 
 
 
【述记‧卷三十七】
 
  又顺、违事解。
 
  若疑顺己之事,或不起瞋,谓疑苦、集谛;若疑违己事,便瞋于彼,说得相应,谓疑灭、道谛。又若现行善,疑未来无,便与瞋俱──善法顺己,行因无果故;若现行恶,疑未来无,便瞋不俱──恶法损己故。
 
  于「顺、违」二事,各有俱不俱,故言「随应亦尔」。
 
 
 
【疏翼】
 
  以上第二瞋为首中,第一瞋与慢、疑或俱讫。
 
 
 
【论文】
 
六‧一八四 瞋与二取,必不相应,执为胜、道,不憎彼故。
 
 
 
【疏翼】
 
  第二瞋为首中,第二瞋与二取不俱。
 
 
 
【述记‧卷三十七】
 
  此、必不俱。
 
  见取执为胜,戒取执为道,俱能得净。顺己之境,不憎彼故,故不相应。诸论六烦恼明之,故无二取不俱起失。
 
 
 
【论文】
 
六‧一八五 此与三见,或得相应。
 
 
 
【疏翼】
 
  第二瞋为首中,第三瞋与三见或俱。于中分二︰一、总,二、别。此即总文。
 
 
 
【述记‧卷三十七】
 
  瞋「与三见,或得」俱起。
 
 
 
【论文】
 
六‧一八六 于有乐蕴,起身、常见,不生憎,故说不相应;于有苦蕴,起身、常见,生憎恚,故说得俱起。
 
 
 
【疏翼】
 
  第三瞋与三见或俱中,第二别解。于中分三︰一、与身见常见或俱或不俱,二、与断见或俱或不俱,三、与邪见或俱或不俱。此即初文。
 
 
 
【述记‧卷三十七】
 
  且身边见,谓缘乐俱行蕴为我及常见,不生瞋故,以顺于己。
 
  《对法》约前二取及此,故说瞋非见俱[32]。若于苦处,缘苦俱行蕴为我及常见,便生憎恚,云我何用此身?生憎恚故,《瑜伽》二文[33],依此一分,说得俱起。
 
  此通俱生、分别,如下[34]无妨。
 
 
 
【论文】
 
六‧一八七 断见翻此,说瞋有无。
 
 
 
【疏翼】
 
  第二别解中,第二与断见或俱或不俱。
 
 
 
【述记‧卷三十七】
 
  断见返此我见、常见,说瞋有无。谓于乐俱蕴执为断,得与瞋相应,以恐失乐蕴故;于苦蕴起断,便瞋不俱,喜苦无故。
 
 
 
【论文】
 
六‧一八八 邪见诽拨恶事、好事,如次说瞋,或无、或有。
 
 
 
【疏翼】
 
  第二别解中,第三与邪见或俱或不俱。
 
 
 
【述记‧卷三十七】
 
  「恶事、好事」,邪见拨者,如次说瞋或无,或有。谓拨恶事无,便不与瞋俱,喜苦无故;拨乐蕴无,便与瞋俱,憎乐无故。
 
  《对法》依三见一分、二取全,说不与瞋俱[35]。《瑜伽》约三见少分,说瞋相应[36]。见为一门明故。
 
 
 
【疏翼】
 
  以上第二答中,第二瞋为首讫。
 
 
 
【论文】
 
六‧一八九 慢于境定,疑则不然,故慢与疑,无相应义。
 
 
 
【疏翼】
 
  第二答中,第三慢为首。文分为二︰一、与疑不俱,二、与五见容俱。此即初文。
 
 
 
【述记‧卷三十七】
 
  下第三、慢为首。
 
  与贪、瞋说已,与疑定不俱。三论[37]皆说故,境定不定故,不陵不定境。若疑彼胜负,必不敢慢;慢若起者,必自高故;境乃定也。
 
 
 
【论文】
 
六‧一九○ 慢与五见,皆容俱起,行相展转不相违故。
 
 
 
【疏翼】
 
  第三慢为首中,第二与五见容俱。于中又三︰一、总说容俱,二、别与断见不俱,三、与身见邪见一分亦不俱。此即初文。
 
 
 
【述记‧卷三十七】
 
  此、总明慢与见,皆容俱起。行相俱高,缘顺境起,不相违故,三处论皆同[38]。总说见故。
 
 
 
【论文】
 
六‧一九一 然与断见必不俱生,执我断时,无陵恃故。
 
 
 
 
 
【疏翼】
 
  第二与五见容俱中,第二别与断见不俱。
 
 
 
【述记‧卷三十七】
 
  下、别明[39]断见及慢,必不俱生。
 
  执我断心,定无陵他而自恃故。
 
 
 
【论文】
 
六‧一九二 与身、邪见,一分亦尔。
 
 
 
【疏翼】
 
  第二与五见容俱中,第三与身见、邪见一分亦不俱。
 
 
 
【述记‧卷三十七】
 
  准下忧俱,初师所说[40]。若约粗相,慢多缘乐蕴生。与缘苦俱蕴我见一分,及邪见拨无苦集谛理一分,不与慢俱起。据实,亦得,故下文说:慢、身、邪见,皆与忧俱,恃执苦劣故[41]。今约粗相多分而解。
 
  若缘乐俱蕴为我,及拨无灭道,可与慢俱故,恃己乐,陵灭道故。
 
 
 
【疏翼】
 
  以上第二答中,第三慢为首讫。
 
 
 
【论文】
 
六‧一九三 疑不审决,与见相违,故疑与见,定不俱起。
 
 
 
【疏翼】
 
  第二答中,第四疑为首。
 
 
 
【述记‧卷三十七】
 
  下第四、疑。
 
  虽与慧俱,与五见不俱起[42]。见,「审决」;疑,犹豫;行相相返,故「定不俱」。简择、犹豫,可说慧俱;「不审决」故,不与见并。
 
 
 
【论文】
 
六‧一九四 五见展转必不相应,非一心中,有多慧故。
 
 
 
【疏翼】
 
  第二答中,第五见为首。
 
 
 
【述记‧卷三十七】
 
  下第五、五见自亦尔[43]。
 
  「非一心中有多慧故」,此据法体并起。
 
  然前说第七识我见,与别境慧俱者[44],约义别门说有,名俱;非二体并起,名俱也。
 
 
 
【论文】
 
六‧一九五 痴与九种,皆定相应,诸烦恼生,必由痴故。
 
 
 
【疏翼】
 
  第二答中,第六痴为首。
 
 
 
【述记‧卷三十七】
 
  下第六、无明有二种︰相应无明,与一切俱起,一切惑生必由痴故。独行不然[45]。
 
  但与诸论相违,此中皆会讫。
 
 
 
【疏翼】
 
  以上第三诸门广辨中,第二自类相应门讫。
 
 
 
【论文】
 
六‧一九六 此十烦恼,何识相应?
 
 
 
【疏翼】
 
  第三诸门广辨中,第三诸识相应门。文分为二︰一、问,二、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三十七】
 
  第三、识相应门。
 
  此为问起。
 
 
 
【论文】
 
六‧一九七 藏识全无;末那有四;意识具十;五识唯三──谓贪、瞋、痴,无分别故,由称量等起慢等故。
 
 
 
 
 
【疏翼】
 
  第三诸识相应门中,第二答。
 
 
 
【述记‧卷三十七】
 
  第七、八识如前已说[46]。意识并有[47]。五识但三[48],以「无分别」,故无慢等,必由有随念计度分别生故;又由慢于「称量」门起,方胜负故;疑、犹豫,简择门起;见,推求门起;故非五识,故五识等无此行相。故《对法》第七说:称量等门[49],即「等」犹豫门等也。
 
 
 
【疏翼】
 
  以上第三诸门广辨中,第三诸识相应门讫。
 
 
 
【论文】
 
六‧一九八 此十烦恼,何受相应?
 
 
 
【疏翼】
 
  第三诸门广辨中,第四诸受相应门。于中分二︰一、问,二、答。
 
 
 
【述记‧卷三十七】
 
  第四、诸受相应门。
 
  此、问起。
 
 
 
【论文】
 
六‧一九九 贪、瞋、痴三,俱生、分别,一切容与五受相应。
 
 
 
【疏翼】
 
  第四诸受相应门中,第二答。于中有二。第一实义有四。第一明贪瞋痴又二︰一、标宗,二、遇难释。此即初文,初标宗也。
 
 
 
【述记‧卷三十七】
 
  下文有二︰初、实义,后、粗相。实义中有四︰一、明贪瞋痴,二、明慢,三、疑及后三见,四、明身边见。今初也[50]。
 
  此之三根「俱生、分别,一切容与五受」俱起。
 
  《对法》第七[51]、《大论》五十八[52]:「贪」唯「喜、乐、舍」者,五十八[53]云:此据多分相应道理[54]。随转理[55]门说诸烦恼,今据究竟,应准此[56]会。
 
  此与五十九同。彼云:贪等通六识俱生者,与一切受相应故[57];分别贪等,彼一一自作法、出行相[58]。
 
  然今此中,总解二种[59]贪等行相[60]。
 
 
 
 
 
【论文】
 
六‧二○○ 贪会违缘,忧、苦俱故;瞋遇顺境,喜、乐俱故。
 
 
 
【疏翼】
 
  第一明贪瞋痴中,第二逐难释。
 
 
 
【述记‧卷三十七】
 
  下、逐难解之。
 
  与忧、苦俱,谓别小乘故,逐难释也。
 
  且于欲界五、六识中,忧、苦俱故,谓失财等。瞋翻此说,且怨死等,一切应知。然此五趣分别,至下当知。
 
  此中意说︰即五识中,亦有分别所起贪等,由意分别贪等引故。不尔,《瑜伽》[61]分别贪等,云何与苦受相应?非许[62]意有苦,是决定义,故由五识有分别起贪等决定,故五十九作此定说。不尔,如分别慢等,彼不言苦俱故。
 
 
 
【疏翼】
 
  以上第一实义中,第一明贪瞋痴讫。
 
 
 
【论文】
 
六‧二○一 有义:俱生、分别起慢,容与非苦四受相应,恃苦劣蕴,忧相应故。
 
 
 
【疏翼】
 
  第一实义中,第二明慢。于中有二师义,即分为二。此初师义。
 
 
 
【述记‧卷三十七】
 
  第二、明慢。有二说,此初也。
 
  此二种慢[63],五趣为论,容四受俱,唯除苦受。由苦趣中亦恃己身有苦劣蕴起慢之时,与忧相应[64]。此依实义,慢与忧俱。前约相粗,说慢不与身、邪见一分俱[65],不恃苦蕴故。此唯意识,故通分别,不同贪等,苦得定说[66]。
 
【论文】
 
六‧二○二 有义:俱生亦苦俱起,意有苦受,前已说故。
 
 
 
【疏翼】
 
  第二明慢中,第二师义。于中分三︰一、俱生慢容苦俱,二、简分别慢,三、简造恶趣业。此即初文。
 
 
 
【述记‧卷三十七】
 
  「俱生」之慢,「亦苦俱起」,即五受俱。由五十九文:意地俱生一切烦恼,意识一切受相应故[67],如前已说[68]。
 
【论文】
 
六‧二○三 分别慢等,纯苦趣无,彼无邪师、邪教等故。
 
 
 
【疏翼】
 
  第二师义中,第二简分别慢。
 
 
 
【述记‧卷三十七】
 
  其地狱中,与苦相应。于总聚中,但有得一切受相应义,非一切慢皆得相应。无「分别慢等」,即「等」一切分别贪、瞋、痴、疑、邪见、见[69]、戒取等。以「无邪教」、「邪师」,及邪思惟[70]故[71]。
 
 
 
【论文】
 
六‧二○四 然彼不造引恶趣业,要分别起,能发彼故。
 
【疏翼】
 
  第二师义中,第三简造恶趣业。
 
 
 
【述记‧卷三十七】
 
  所以者何[72]?
 
  五十九说:要分别烦恼发恶趣业故[73],此据总报多分为论。其别报者,修道亦发故。
 
  五十九:分别慢等,不言与苦相应[74]。下疑等,准此应知。
 
  故知前师彼趣有分别烦恼前生势力故,即造恶趣业也[75]。与《对法》第七[76]、五十八[77]违[78],此文皆如贪等会[79]。
 
【疏翼】
 
  以上第一实义中,第二明慢讫。
 
 
 
【论文】
 
六‧二○五 疑、后三见,容四受俱。
 
 
 
【疏翼】
 
  第一实义中,第三明疑及后三见﹝见取、戒禁取及邪见﹞。文分为二︰一、总明,二、逐难释。此即初文。
 
 
 
【述记‧卷三十七】
 
  第三、明「疑」、「三见」。
 
  「三见」︰谓见[80]、戒取、邪见。「四受」,除苦,随意有无[81]。唯是正义,以地狱无分别惑故。
 
【论文】
 
六‧二○六 欲疑无苦等,亦喜受俱故。
 
 
 
【疏翼】
 
  第三明疑及后三见中,第二逐难释。文分为二︰一、疑容喜俱,二、二取容忧俱。此即初文。
 
 
 
【述记‧卷三十七】
 
  逐难解云︰欲界之疑,先作恶行,疑无苦集谛等,亦喜受俱故,以后苦无故。上界即无,无恶行果故,上界疑与乐受俱故[82]。此等皆通三界总聚有处作法,故致极成之言[83]。
 
 
 
【论文】
 
六‧二○七 二取若缘忧俱见等,尔时,得与忧相应故。
 
【疏翼】
 
  第二逐难释中,第三二取容忧俱。
 
 
 
【述记‧卷三十七】
 
  若缘「忧俱见」、戒,及所依蕴,为胜,为净;「与忧相应故」──忧其不速得涅槃等。
 
  此中皆同五十九说。彼文一一别广作法,指事[84],此逐难举。
 
 
 
【疏翼】
 
  以上第一实义中,第三明疑及后三见讫。
 
 
 
【论文】
 
六‧二○八 有义:俱生身、边二见,但与喜、乐、舍受相应,非五识俱,唯无记故。
 
【疏翼】
 
  第一实义中,第四明身边见。于中有二师义,即分为二。初师义又二︰一、俱生二见与三受俱,二、分别二见容四受俱。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三十七】
 
  第四、明身、边二见。有二说,此初也。
 
  「身、边二见」,唯「喜、乐、舍俱」。意无苦受,「非五识俱」,故无苦受。此俱生者,唯无记性,不与忧相应。忧,二性故。
 
  其忧二性,如五十七「二十二根性分别门」[85]。
 
  俱生二见,唯无记,如五十八说[86]。
 
 
 
【论文】
 
六‧二○九 分别二见,容四受俱,执苦俱蕴为我、我所,常、断见翻此,与忧相应故。
 
 
 
【疏翼】
 
  第一师义中,第二分别二见容四受俱。
 
 
 
【述记‧卷三十七】
 
  「分别二见得四受俱」:在极苦处「执苦俱蕴及我、我所」,及「常」见者,「与忧相应」,境可忧故,唯不善故。断见执乐俱蕴断,亦与忧俱故,恐失乐故,故言「翻此」。
 
  喜、乐等,可知。
 
  非在五识等,故无苦俱义。
 
 
 
【疏翼】
 
  以上第四明身边见中,第一师义讫。
 
 
 
【论文】
 
六‧二一○ 有义:二见若俱生者,亦苦受俱。纯受苦处,缘极苦蕴,苦相应故。
 
 
 
【疏翼】
 
  第四明身边见中,第二师义。于中有二︰一、俱生身边见亦容苦俱,二、引证并总结前。
 
 
 
【述记‧卷三十七】
 
  此、第二师。
 
  分别二见同前。如地狱等极苦之处,无此身边分别见故;俱生二见亦苦受俱,在「极苦」处,缘「苦蕴」故。
 
【论文】
 
六‧二一一 论说:俱生一切烦恼,皆于三受,现行可得,广说如前,余如前说。此依实义。
 
 
 
【疏翼】
 
  第二师义中,第二引证并总结前。
 
 
 
【述记‧卷三十七】
 
  引论为证。 
 
  「广说如前」五受诸趣分别[87]。故知二见与苦俱故,不与忧俱,唯二性故。
 
  「余如前说」,谓分别二见等,同第一师。
 
  此中,同五十九实义,二师俱不违。分别烦恼,二师皆同五十九说[88]故。俱生烦恼,前师违五十九。彼无意苦受,身、边二见,非一切受俱故。
 
 
 
【疏翼】
 
  以上第二答中,第一实义讫。
 
 
 
【论文】
 
六‧二一二 随粗相者,贪、慢、四见,乐、喜、舍俱;瞋唯苦、忧、舍受俱起;痴与五受皆得相应;邪见及疑,四俱除苦。
 
 
 
【疏翼】
 
  第二答中,第二粗相。
 
 
 
【述记‧卷三十七】
 
  下、明粗相。有二︰初、直明俱,后、明俱地。此等初也。
 
  前据定得,今随相粗。贪、慢、四见,行相唯欣,非忧苦俱[89]。瞋唯戚行,唯苦、忧、舍俱[90]。
 
  邪见及疑,行通欣、戚。不说恶趣及非在五,故非苦俱[91]。五十八[92]说︰此据多分相应道理。行相相顺故,如文可知。
 
 
 
【论文】
 
六‧二一三 贪、痴俱乐,通下四地;余七俱乐,除欲,通三;疑、独行痴、欲唯忧、舍,余受俱起,如理应知。
 
【疏翼】
 
  第二明粗相中,第二明俱地。
 
 
 
【述记‧卷三十七】
 
  下、明俱地。
 
  如《对法》第七:初、二定意有乐,故贪等亦乐俱。或初定三识[93]与乐俱也,彼[94]广引证[95]。
 
舍受,下三定,于一切相续末位起故[96]。此据六识,若第七恒相续故[97]。
 
  下逐难配诸地论︰「贪、痴」与乐俱,「通下四地」──通六识故,除第四禅;以上除瞋[98]。「余七俱乐」,除欲界,欲界意识无乐受故。通次上三地,唯意识俱故[99]。
 
  下、逐难释︰疑虽许四受俱[100],无明虽许五受俱[101],不与喜俱者,《对法》第七云︰于欲界,不决定心未息,喜不生故;色界中,疑疑上静虑,由喜乐定力所引持故,亦得随转。故彼喜、乐俱[102]。独行无明,如疑理说,故「唯忧、舍」俱。粗相苦、乐,欲界之中,不在意故。
 
  贪等与喜、舍相应在何地,五见及疑与余喜受等相应在何地等,皆令「如理知[103]」。故言「余受俱」等,逐难解已,义之「余」也。
 
【疏翼】
 
  以上第三诸门广辨中,第四诸受相应门讫。
 
 
 
【论文】
 
六‧二一四 此与别境,几互相应?
 
 
 
【疏翼】
 
  第三诸门广辨中,第五别境相应门。于中分二︰一、问起,二、逐难答。此初问起。
 
 
 
【述记‧卷三十七】
 
  第五、别境相应门。
 
  此、问起也。
 
 
 
【论文】
 
六‧二一五 贪、瞋、痴、慢容五俱起,专注一境,得有定故。
 
 
 
【疏翼】
 
  第五别境相应门中,第二逐难答。于中有二︰一、解贪等四,二、解疑及五见。此即初文。
 
 
 
【述记‧卷三十七】
 
  贪等四法,得五数俱,逐难解之。此四「专注一境,得有定故」。
 
 
 
【论文】
 
六‧二一六 疑及五见,各容四俱,疑除胜解,不决定故;见非慧俱,不异慧故。
 
 
 
【疏翼】
 
  第二逐难答中,第二解疑及五见。
 
 
 
【述记‧卷三十七】
 
  此之六法,「各容四俱」。「疑除胜解」──境、行、相违故。
 
  「见非慧俱」。自体不并故[104];然疑行深,故定俱转。此中不问俱生、分别,说皆同也。
 
  又问︰上来虽有容得或五、或四俱,定得五、四,一时俱不?
 
  如理应思[105]。
 
  此中且以别境,问识、问受,不问遍行?
 
  问五受别,非遍行故,故为问也[106]。不问与善等性相应[107],以后必问前,故前不问后[108],此应准知。
 
【疏翼】
 
  以上第三诸门广辨中,第五别境相应门讫。
 
 
 
【论文】
 
六‧二一七 此十烦恼,何性所摄?
 
 
 
【疏翼】
 
  第三诸门广辨中,第六三性分别门。文分为二︰一、问起,二、逐难答。此即问起。
 
 
 
【述记‧卷三十七】
 
  第六、性门。
 
  此、问起也。
 
 
 
【论文】
 
六‧二一八 瞋唯不善,损自、他故。余九通二。
 
 
 
【疏翼】
 
  第六三性分别门中,第二逐难答。于中分三︰一、总解欲系十惑三性分别,二、总解色、无色系九惑三性分别,三、别解欲界分别俱生二惑何性摄。此即初文。
 
 
 
【述记‧卷三十七】
 
  「瞋,唯不善」,一性所摄,不起即已,起必损自、他;现世、他世,皆名损故。「余九通二」,此总言也。
 
【论文】
 
六‧二一九 上二界者,唯无记摄,定所伏故。
 
 
 
【疏翼】
 
  第二逐难答中,第二总解色无色系九惑三性分别。
 
 
 
【述记‧卷三十七】
 
  在「上二界」,定「唯无记」。不问俱生、分别,皆尔。
 
 
 
【论文】
 
六‧二二○ 若欲界系、分别起者,唯不善摄,发恶行故。
 
 
 
【疏翼】
 
  第二逐难答中,第三别解欲界分别俱生二惑何性摄。于中分三︰一、欲界分别起发恶业者唯一性,二、欲界俱生通二性,三、重显俱生二见唯一无记性。此即初文。
 
 
 
【述记‧卷三十七】
 
  欲界应分别︰分别起者,唯不善,一向发恶行故。《对法》第四初,同此说故[109]。
 
 
 
【论文】
 
六‧二二一 若是俱生发恶行者,亦不善摄,损自、他故。余无记摄,细不障善,非极损恼自、他处故。
 
 
 
【疏翼】
 
  第三别解欲界分别俱生二惑何性摄中,第二欲界俱生通二性。
 
 
 
【述记‧卷三十七】
 
  俱生者有二︰发恶业,亦不善。瞋性定然,余三[110]少分损自他故。
 
  即唯除瞋,二见定唯无记性摄,余三[111]一分。一、由微「细」。二、「不障善」,善位亦起故,如第七识俱者[112]。三、「非极损自、他」。五十八说:数现行故[113]。并此四因。
 
 
 
【论文】
 
六‧二二二 当知俱生身、边二见,唯无记摄,不发恶业,虽数现起,不障善故。
 
 
 
【疏翼】
 
  第三别解欲界分别俱生二惑何性摄中,第三重显俱生二见唯一无记性。
 
 
 
【述记‧卷三十七】
 
  重显「二见,唯无记」性。「不发恶业」,所以同前。
 
  问︰此二见中,亦有九品等也[114]?
 
  答︰或言无,唯第九品故;或言有,如别抄会[115]。
 
  前解为胜。若如后解,如色界无记法体,有九品故[116]。
 
【疏翼】
 
  以上第三诸门广释中,第六三性分别门讫。
 
 
 
【论文】
 
六‧二二三 此十烦恼,何界系耶?
 
 
 
【疏翼】
 
  第三诸门广释中,第七界地分别门。于中分二︰一、问起,二、三子门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三十七】
 
  此下第七、界[117]分别门。
 
 
 
【论文】
 
六‧二二四 瞋唯在欲,余通三界。
 
 
 
【疏翼】
 
  第七界地分别门中,第二三子门答。即分为三︰一、瞋惑唯欲门,二、上下相起门,三、上下缘别门。此即第一子门。
 
 
 
【述记‧卷三十七】
 
  瞋唯不善,故但在欲。
 
 
 
【论文】
 
六‧二二五 生在下地,未离下染,上地烦恼不现在前。要得彼地根本定者,彼地烦恼容现前故。
 
 
 
【疏翼】
 
  第七界地分别门中,第二上下相起门。于中分二︰一、得上根本定始起,二、上地容起下二惑。初中又三︰一、简未至定位不起,二、有漏道渐伏下粗俱惑,三、得上定后二惑皆得起。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三十七】
 
  子段第二、第二上下相起门。
 
  得上未至定,未得起上烦恼,即未至定不通有染。此中唯言得上根本定,方得起彼地烦恼等故。
 
  若尔,有不入根本而命终者,若为必无此者,必得根本定,或退,方命终故。
 
  又解︰当于此时,欲界烦恼未究竟伏,若皆断尽,方得起上,非未至定。无有染污第九品时入根本定,已断欲九品尽,得起未至惑,方自在故[118]。由是,若有第九不入根本定者,亦不能起,凡圣皆尔,未自在故。如求王位未自在时,不作恶故。若得已去,自在即起。
 
  亦同《婆沙》二说:一、未至定无染,二、有染[119]。《显扬》第二:净、染、无漏定等中,细勘,无之。
 
  此中说起,唯定烦恼,非生烦恼[120];或亦通生。如遍、常等。
 
 
 
【论文】
 
六‧二二六 诸有漏道,虽不能伏分别起惑,及细俱生,而能伏除俱生粗惑,渐次证得上根本定。
 
 
 
【疏翼】
 
  第二上下相起门中,第二有漏道渐伏下粗俱惑。又分为二︰一、有漏道非顿伏,二、明伏修断所以。此即初标。
 
 
 
 
 
【述记‧卷三十七】
 
  此、显伏修。
 
  于中「粗」者,除身、边见,及此相应。言「渐次」者,故显非顿伏[121]。
 
 
 
【论文】
 
六‧二二七 彼但迷事,依外门转,散乱粗动,正障定故。
 
 
 
【疏翼】
 
  第二有漏道渐伏下粗俱惑中,第二明伏修断所以。
 
 
 
【述记‧卷三十七】
 
  何以世间道伏修、不伏见?
 
  修道所伏之惑︰一、「但迷事」生。二、「依外门转」,简见道贪等[122],唯缘内见等生故。三、此所伏烦恼体「散乱」故。四、「粗动」,「正障」于「定」。定是事观,事障障故[123]。
 
  有义︰此身见等,既不能伏,后越入圣,得第三果;如第七识,欲界系者亦不能断,要至金刚,方能顿断。唯障无学故,不同见惑正障见道及见理故。
 
  此违第七卷灭定中文,不许圣者伏下生上[124]!有种子故,今解亦断[125]。不可说以先不伏故,即言不断。见惑不伏,入见断故。但有漏道既事观,不伏理惑;入现观时,理实亦断。虽无正文,任意取舍。
 
  于中复有二说︰一云︰见道起二无间:一断见惑起解脱道已,复起无间断前所伏修道之惑等已,方起相见道。二云︰由加行时先已伏故,一无间道与分别俱断。此为正义。
 
 
 
【疏翼】
 
  以上第一得上根本定始起中,第二有漏道渐伏下粗俱惑讫。
 
 
 
 
 
【论文】
 
六‧二二八 得彼定已,彼地分别、俱生诸惑皆容现起。
 
 
 
【疏翼】
 
  第一得上根本定始起中,第三得上定后二惑皆得起。
 
 
 
【述记‧卷三十七】
 
  下、分别惑。虽不能伏,得彼定已,得起上地分别起者。
 
  其修道我见等,前虽不伏,今得彼定,如命终心得起上者,缘未来生故,非计他地法为我。未离下染,何以不起上惑者,以相违故,恐相杂故。
 
  若尔,见惑[126]得彼定已,下地系者为起?不起?
 
  五十八言:不伏见等[127]。
 
  《对法》第五〈成就品〉言︰若生欲界,三界烦恼、随烦恼,种子成就,故成就。[128]离此地染,成彼地等。
 
  八[129]十八亦言:生在下地,得起上烦恼[130]。不言未离染,起上烦恼,正与此同,如《枢要》说[131]。
 
 
 
【疏翼】
 
  以上第二上下相起门中,第一得上根本定始起讫。
 
 
 
【论文】
 
六‧二二九 生在上地,下地诸惑──分别、俱生──皆容现起。
 
 
 
【疏翼】
 
  第二上下相起门中,第二上地容起下二惑。于中有三︰一、总标立,二、逐难释,三、会违文。此即初文。
 
 
 
【述记‧卷三十七】
 
  此、总[132]立宗。
 
 
 
【论文】
 
六‧二三○ 生第四定,中有中者,由谤解脱,生地狱故,身在上地,将生下时,起下润生俱生爱故。
 
 
 
【疏翼】
 
  第二上地容起下二惑中,第二逐难释。
 
 
 
【述记‧卷三十七】
 
  《对法》第六︰得第四定增上慢比丘,谓是第四果。既受中有已,即色界身起下邪见,便谤释种无有涅槃。以于今时,后有起故[133]。此有邪见及俱无明,或许有瞋,瞋涅槃故。
 
  既生地狱,由邪见力──非色界邪见,不招下苦故。非于欲界身起此邪见,彼言中有时起故。色界中有,欲界本有如何见之?非定通力,住散心故[134]。非由起上邪见为缘,欲界后报业熟,生捺落迦。无别文证。古师多作此解,非也。
 
  亦非彼本有起此邪见。势力远故,无文说故,即起下不善分别惑也。
 
  若尔,应下界行上无明发,此中邪见俱行思即是!又可为难︰以上行下无明发,以下例上,亦然!如下缘生中,自当分别。起润生爱生下,亦是[135],即是俱生无记烦恼也。
 
  此中应言:我见、我爱及慢、无明。无明、爱定有,见、慢不定,未必俱故,所以不说[136]。又例起故[137]。此举方隅,无违理失。
 
 
 
【论文】
 
六‧二三一 而言生上不起下者,依多分说,或随转门。
 
 
 
 
 
【疏翼】
 
  第二上地容起下二惑中,第三会违文。
 
 
 
【述记‧卷三十七】
 
  下、会五十八等文[138]。
 
  谓余三见、疑等,不起下故。唯此二时,起此等故[139]。
 
  「或随转门」──顺萨婆多故。
 
  起余疑等,无正文说,然应如理思︰所余分别、俱生之惑,亦得起不?见断,瞋、痴可有;修断,慢等亦有。余不得起,唯润生时,起修断惑,余时不起。故不可起修断之瞋及边见二,无起相故。中有谤涅槃,便堕地狱,但可起瞋与邪见,并时节极短,不可起疑、见取等,无起相故。
 
  若总说起,虽无正文遮,无行相故,不可说起。唯得起下六,谓邪见、瞋、痴、爱、慢、我见,余四不可起。
 
  分别、俱生,随其所应,下之起上,得起几法?
 
  若唯定烦恼,非生烦恼,即唯有五︰见、慢、爱、疑、无明。见,即见取,若并生烦恼,我见润生[140]起亦无失。其戒取、邪见、边见,未见正文,以理准者,亦得二取可起。执上地法为见、戒,可有起理。得宿住通,计梵王为常,是邪见,亦有此理。边见可得︰得宿住,计全常等是。上九烦恼,下皆可起。未见起断见文。
 
  然约九地三界,得起上几许,八地、二界何者?
 
  今说色界。若无色界互起上下,如《枢要》说。此中几是分别、俱生,亦应如理思[141]。
 
 
 
【疏翼】
 
  以上第二三子门答中,第二上下相起门讫。
 
 
 
【论文】
 
六‧二三二 下地烦恼亦缘上地。《瑜伽》等说:欲界系贪,求上地生、味上定故。
 
 
 
【疏翼】
 
  第二三子门答中,第三上下缘别门。于中分二︰一、下惑缘上,二、上惑缘下。初中又五︰一、贪缘上,二、瞋缘上,三、二见慢缘上,四、余五缘上,五、会违。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三十七】
 
  第三子门、上下缘别。
 
  贪缘上者,一、由味胜定,二、由求生。此通见、修。
 
  六十二卷说五种爱缘上,此但举一,但得缘故[142]。《显扬》等同[143]。
 
 
 
【论文】
 
六‧二三三 既说瞋恚憎嫉灭、道,亦应憎嫉离欲地故。
 
 
 
【疏翼】
 
  第一下惑缘上中,第二瞋缘上。
 
【述记‧卷三十七】
 
  此唯见断。瞋恚缘灭道,五十八文[144],此中为例︰瞋亲迷灭道,亦应[145]缘上地。以瞋缘事,例于理故。深理尚然,何况浅事?
 
 
 
【论文】
 
六‧二三四 总缘诸行,执我、我所、断、常、慢者,得缘上故。
 
 
 
【疏翼】
 
  第一下惑缘上中,第三二见慢缘上。
 
 
 
【述记‧卷三十七】
 
  总缘诸行,起[146]我、我所,断、常、慢,得上缘者,八十八说:世间道不伏身见[147]。由此见故,于下上地所有诸[148]行,和杂自体不观差别,总计为我及我所[149]等。
 
  五十八云︰其世间道,得离修道贪欲、瞋恚,及彼随法邻近憍、慢等。故知与我见俱慢、贪及边见,亦不伏,此与我见相邻近故。
 
  八十八以我见为本,略不说余。
 
  此论中说总缘行中,不言贪者,略也。以别有论文贪上缘故。和杂计为我,即上界种子等法也,不计现行故。
 
  此第六识,唯修所断。或有异释︰见断我见如四全常,亦得缘上,及以三界合缘为我。除此不得,缘别生故。
 
 
 
【论文】
 
六‧二三五 余五缘上,其理极成。
 
 
 
【疏翼】
 
  第一下惑缘上中,第四余五缘上。
 
 
 
【述记‧卷三十七】
 
  谓痴[150]、疑、邪见、二取。《对法》第六与此同故[151]。
 
  此中我见、边见及慢,唯举总缘;瞋唯别缘;贪、痴通总、别。
 
  有义︰我见、边见,准六十二见一分常等[152],亦通别缘而缘上者。
 
  慢虽无文,陵他所得[153]胜法,何妨见道所断之慢亦得缘上?又缘梵王一分者,是上地我见,后生常见,得宿住智,缘起上界身边见故。
 
  正义:唯是上地所系,得宿住智后方起故[154]。
 
 
 
【论文】
 
六‧二三六 而有处言:贪、瞋、慢等不缘上者,依粗相说,或依别缘。
 
 
 
【疏翼】
 
  第一下惑缘上中,第五会违。于中分二︰一、依别义趣,二、释其所以。此即初文。
 
 
 
 
 
【述记‧卷三十七】
 
  《对法》第六[155]、五十八[156]、九[157]等︰贪、瞋、慢及我见不缘上。此言「等」者,「等」取我见。
 
    彼「依粗相说」,「粗相说」,即小乘也。或粗显行相,非巨细。巨细,即得除此所说。或别缘自身为我,我见等不缘上故。或《对法》第六见缘上中,唯除我见,不除边见,略也。边见,随我见后生,身见不缘,边见应尔。
 
  故五十八迷苦等中云:缘大梵等为有情常,是迷苦邪见[158]。即下界邪见缘上界[159]起。彼卷初云:六十二见全常等,是常见[160],即依萨迦耶见后生故,如前已说[161]。是他地边见随计他地我见后生故,分别我见得定以去,起上法故。
 
  此中,例边同于我见,必依起故。此解为胜。
 
 
 
【论文】
六‧二三七 不见世间执他地法为我等故,边见必依身见起故。
 
 
 
【疏翼】
 
  第五会违中,第二释其所以。
 
 
 
【述记‧卷三十七】
 
  一解云︰无有见道别缘我见,有计他地现行为我。以别缘者,见所断故。边见亦尔,依彼起故。
 
  今此所解一分常等,随于色界系我后而生。
 
  此极有理[162]。然此正是得彼定者,依宿住通,执为彼常,故如所说。依寻伺者未得上定,不起上我见,如何起常?故如前说[163]。
 
  今此又解︰应言是欲界所系自身之我,不许别缘计他地法为自内我。计他之我,理亦不遮[164]。故于此后起常见等,是边见摄。不尔,此义道理难思。文中[165]但举修道总缘我见为他界缘,理准亦有见道所断别缘我见,计他地法为他之我,文中[166]但遮计为自我故。
 
  又解「别缘」者,是多分义。谓非总缘及六十二见所依我见以外,无任运分别二种我见,别缘他地为我者故。其此总缘六十二见时,理不应遮。
 
  「缘」者,所以,依别所以,说彼不缘。
 
  又解:依小乘「别缘」者,不执他地法为我等,大乘无遮[167]。
 
 
 
【疏翼】
 
  以上第三上下缘别子门中,第一下惑缘上讫。
 
 
 
【论文】
六‧二三八 上地烦恼亦缘下地,说生上者,于下有情,恃己胜德而陵彼故。
 
 
 
【疏翼】
  第三上下缘别门中,第二上惑缘下。文分为四︰一、慢缘下,二、二见及爱缘下,三、疑后三见缘下,四、会违。此即初文。
 
 
 
【述记‧卷三十七】
 
  上地之惑,得缘下地,分别、俱生,理俱无失。五十九说:于下有情,恃己胜德,而陵下地,亦起慢故[168]。
 
 
 
【论文】
六‧二三九 总缘诸行执我、我所,断、常爱者,得缘下故。
 
 
 
【疏翼】
  第二上惑缘下中,第二二见及爱缘下。
 
 
 
【述记‧卷三十七】
 
  如前已说[169]。
 
  此但修道,有文证故[170]。总缘起我、边见、爱故。此亦有慢,别有相故,略而不说[171]。许起见道,理亦无失,此决定然。
 
 
 
【论文】
六‧二四○ 疑、后三见,如理应思。
 
 
 
【疏翼】
  第二上惑缘下中,第三疑后三见缘下。
 
 
 
【述记‧卷三十七】
 
  痴已极成,所以不说。
 
  「疑」及邪见、见取、戒取──是「后三见」,「如理应思」。
 
  此中有义︰亦得缘下。疑于欲界佛世尊故,或复邪执,得有邪见,拨、疑下地苦、集理故,得上定已,起彼二取,执欲界闻、思昔所起者,为胜因故。
 
  有义︰不得,无文证故。
 
  又二见[172]得,行相如前,除邪见、疑。
 
 
 
【论文】
六‧二四一 而说上惑不缘下者,彼依多分,或别缘说。
 
 
 
【疏翼】
  第二上惑缘下中,第四会违。
 
 
 
【述记‧卷三十七】
 
  五十八等[173]云:上不缘下[174],彼依多分。余,一切时、一切异生故。依别行相缘计为我、边见,及爱,不缘下故。总缘者得。
 
 
 
【疏翼】
 
  以上第三诸门广辨中,第七界地分别门讫。
 
 
 
【论文】
六‧二四二 此十烦恼,学等何摄?
 
 
 
【疏翼】
  第三诸门广辨中,第八三学分别门。于中分二︰一、问,二、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三十七】
 
  第八大门中,「学」者,有学、无学、非学无学。
 
【论文】
六‧二四三 非学、无学,彼唯善故。
 
 
 
【疏翼】
  第八三学分别门中,第二答。
 
 
 
【述记‧卷三十七】
 
  然唯第三[175],非前二种。《瑜伽》五十七「二十二根」中,有学、无学通漏、无漏[176],然彼唯善,此染,故非。
 
 
 
【疏翼】
 
  以上第三诸门广辨中,第八三学分别门讫。
 
 
 
【论文】
六‧二四四 此十烦恼,何所断耶?
 
 
 
【疏翼】
  第三诸门广辨中,第九三断分别门。于中分二︰一、问,二、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三十七】
 
  第九、三断门。
 
  此、问也[177]。
 
 
 
【论文】
六‧二四五 非非所断,彼非染故。分别起者,唯见所断,粗易断故;若俱生者,唯修所断,细难断故。
 
 
 
【疏翼】
  第九三断分别门中,第二答。于中分二子门,初二断分别门中又二︰一、总解,二、别解。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三十七】
 
  此、即总答。
 
  诸染,皆断,然通见、修,故「非非所断」。非所断法,非是染故。分别,皆见断,以粗易断故,如《对法》第三[178]、第四卷初说[179]。「俱生」,唯修断,如前已说[180]。
 
【论文】
六‧二四六 见所断十,实俱顿断,以真见道,总缘谛故。
 
 
 
【疏翼】
  第二答第一二断分别门中,第二别解。
 
 
 
【述记‧卷三十七】
 
  分别、俱生之数,各有品类,为同小乘见四谛断?为九品断耶?
 
  下、别解断。于中有二︰初、分别,后、俱生。分别中,初、总,后、别。此初也。
 
  此中十种,皆「俱顿断」,以真见道总缘谛故,总缘四谛之真如。真如虽自相观,望谛而说,并皆缘之,名「总缘谛」。至下第九断惑中解[181]。五十九说:与坏[182]缘作意相应故[183]。
 
  烦恼虽九品,违一,或三品智故[184]。非如俱生九品诸惑违九品智[185],故数数修道,方能断之。然除利根,由先闻思力加行,以三界九地烦恼上下地九品,各各为类,修道一时总断,得第四果[186]。
 
 
 
【论文】
六‧二四七 然迷谛相,有总、有别。总谓十种,皆迷四谛,苦、集是彼因依处故;灭、道是彼怖畏处故。
 
 
 
【疏翼】
  第一分别惑中,第二别解﹝即第二子门、迷谛分别﹞。文分为二︰一、总别解迷谛数,二、迷谛行相别。初中又二︰一、总迷谛数,二、别迷谛数。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三十七】
 
  下、别解分别,第二、迷谛总别。
 
  然于见道迷谛烦恼「有总、有别」。「总」者,谓十皆通迷四谛。即一一烦恼皆起之时,迷四谛理。又诸烦恼,有「别」行相,如何者是迷苦谛等。此一谛下别行相,谓随此谛下见疑后生,即名迷此。
 
  若唯尔者,邪见、疑、痴,总迷拨疑四谛,及随此起贪等,此是何谛摄?
 
  是故须说此总行相,即此总迷见疑等,名通迷四谛见疑。随此见等起贪等,皆名通迷四谛贪等。
 
  贪等行相如见等总迷可尔。若别迷行相,是何谛下贪等?
 
  贪等不能独头,别迷谛故,无随总行相见等之贪等,是别迷谛下惑。由见道贪等,缘见疑生故。
 
  今此「总」,有二种︰一、数总:谛各具十故。二、行相总:有通迷四谛故。由此,二二迷有六[187],三三迷有四[188],总迷有一,如坏缘念住[189]。
 
  「别」亦有二︰一、数别:三谛有八,一谛有十故[190]。二、行相别:各各别迷故。
 
  何以十种皆能迷四谛?
 
  苦、集是十因依处故:一、是因,二、是依处。《对法》第七:苦、集是十因缘,增长此十,又为依处,性能随顺生此十故[191]。此等,与《大论》第八同[192]。灭、道是彼怖畏处所,性不随顺,增长十种,但起迷、拨、犹豫等事,缘此二谛起十惑故。又外道于此二谛,起种种分别,故皆迷灭、道。其烦恼起,皆具此二缘[193]。
 
  然总迷者,行相总故,说具二缘。其别行相,不说有也。据实,俱有,以行相迷,有总别故,「总」谓十种皆迷四谛,是数总也。「因依处」等,是行相总。
 
  问︰如何于集、灭、道下,起身、边二见?
 
  答︰此二见行相深执取,不了三谛故。
 
  若尔,即一切我见皆迷四谛!
 
  应云︰此执三谛下烦恼、蕴等,为二见故。集、灭、道三谛,有别行相[194]。
 
【论文】
六‧二四八 别,谓别迷四谛相起。二唯迷苦,八通迷四。身、边二见唯果处起,别空非我,属苦谛故。
 
 
 
【疏翼】
  第一总别解迷谛数中,第二别迷谛数。
 
 
 
【述记‧卷三十七】
 
  集、灭、道三谛,有别行相。不共无明迷三谛者,故得成八[195]。
 
  身、边二见,多计诸有漏果法为二见,故唯迷苦,唯于苦谛,不了行相增故,非是能了余之三谛。此同小乘唯果处起,然实缘迷三谛亦有二见,缘三谛下所起诸惑为我等故。然以别缘谛十六行中,空、非我二[196],唯属苦谛,故不说三谛有此之二见。谓总空、非我通四谛,为总缘谛行,方断惑故。十六行,非总行,故言「别空非我」。
 
  「属」言属着,或言摄属。二言皆得。初解是本,后解无违。
 
  问︰若尔,于集灭谛,如何起戒取?
 
  答︰执彼下见眷属戒等,为戒取故。如五十八:除二见外,一一别说[197]。
 
  然《对法》第七[198]、《大论》第八[199],约总迷谛,故十皆迷四谛。
 
  五十八约别迷四谛,故十唯迷苦,八通迷四。
 
  二论实不相违︰总中有「行相总」者,缘迷多谛,至迷三四,名「行相总」。若迷少谛,但迷一谛,名「行相别」。然立一百二十八烦恼,唯依数总别缘者说,若唯依总行相数别说,便无一百二十八故。如相应无明随不共说。此总行相,随别者说,理亦无失。
 
  以上总解迷谛数[200]。
 
 
 
【疏翼】
 
  以上第二别解中,第一总别解迷谛数讫。
 
 
 
【论文】
 
六‧二四九 谓疑、三见,亲迷谛理。
 
 
 
【疏翼】
  第二别解﹝即第二子门迷谛分别﹞中,第二迷谛行相别。文分为二︰一、粗相说,二、委细说。初中又四︰一、迷苦,二、迷集等,三、迷灭道,四、结粗相说。迷苦中又四︰一、明疑三见,二、明二取,三、明贪恚慢,四、明二痴。此迷苦中,初明疑三见。
 
 
 
【述记‧卷三十七】
 
  问︰此十迷四谛,为皆是亲迷?亦有疏迷者?
 
  为答此问,及显别行相,故次论文[201]。
 
  此下即是迷谛行相[202]别,且举苦谛,「谓疑三见」等。「三见」者,谓邪、我、边,亲迷谛理。此四行相,深取所缘,亲从不了苦谛理起。
 
 
 
【论文】
六‧二五○ 二取执彼三见、戒禁,及所依蕴,为胜、为净。
 
 
 
【疏翼】
  第一迷苦中,第二明二取迷。
 
 
 
【述记‧卷三十七】
 
  见、戒二取,执前三见,及俱时蕴,为胜,能净,是见取;执彼俱戒及蕴为胜,能净,是戒取;然无执,独起贪欲、痴、慢,为见戒取,非见、戒故,非此二眷属故。
 
  此之二取,虽复行解能深执取,是迷理烦恼,然不亲迷无我理等。
 
 
 
【论文】
 
六‧二五一 于自他见,及彼眷属,如次随应,起贪、恚、慢。
 
 
 
【疏翼】
 
  第一迷苦中,第三明贪恚慢迷。
 
 
 
【述记‧卷三十七】
 
  于自见,起贪;他见,起瞋;于自、他见,起慢──恃己见,陵他见;故名「随应」,皆亦疏迷。
 
 
 
【论文】
六‧二五二 相应无明,与九同迷;不共无明,亲迷苦理。
 
 
 
【疏翼】
  第一迷苦中,第四明二痴迷。
 
 
 
【述记‧卷三十七】
 
  若此九相应无明与前九惑,随所应同亲疏迷理。不共无明,不了苦理,故亲迷苦理。即十中五别起[203],亲迷苦理[204]。五别起,不然[205]。
 
  然二取见法,行相深远,能深迷执故,可言迷理;别起贪等,行相浅近,不深迷执故,何言迷苦理?
 
  此但迷事,不迷于理。 
 
  若尔,何故前言十皆迷谛?
 
  谛有事、理,无相违失。又相应贪等,如次下说亦迷苦理,故复言十皆迷谛。此苦谛已。
 
 
 
【疏翼】
 
以上第一粗相说中,第一迷苦讫。
 
 
 
【论文】
六‧二五三 疑及邪见亲迷集等,二取、贪等,准苦应知。
 
 
 
【疏翼】
  第一粗相说中,第二迷集等。
 
 
 
【述记‧卷三十七】
 
  于集、灭、道三,唯有八中,除二见故[206]。「疑及邪见」,不共无明,「亲迷集」等三谛。然实有身、边[207],别迷三谛,以说八故[208],略而不论。
 
  二取、贪等,准前苦说。以二见无故,不准[209]亲迷[210]。
 
【论文】
六‧二五四 然瞋亦能亲迷灭、道,由怖畏彼,生憎、嫉故。
 
 
 
【疏翼】
  第一粗相说中,第三迷灭道。
 
 
 
【述记‧卷三十七】
 
  瞋亦亲迷灭、道。
 
  此意,显瞋无漏缘故,迷理生故,无瞋苦、集理,故此不说,但迷无漏之谛理也,由彼亲迷二谛[211]起故。此上,皆与五十八同[212]。
 
  又解︰虽亲缘理,非迷理惑,不深取故。又以不[213]缘理故,便非迷理,但以行相深远,取者能迷于理,故见戒取名迷理惑。
 
  此解,不尔!何处烦恼亲缘理生,不名迷理?五十八说:瞋迷灭谛[214]等故[215]。言迷谛者,必是理故。
 
  前解为胜,如下忿等,迷谛同故[216]。
 
 
 
【论文】
六‧二五五 迷谛亲疏,粗相如是。
 
 
 
【疏翼】
  第一粗相说中,第四结粗相说。
 
 
 
【述记‧卷三十七】
 
  未尽理故,五十八说,亦粗相也。
 
 
 
【疏翼】
 
  以上第二行相别中,第一粗相说讫。
 
 
 
【论文】
六‧二五六 委细说者,贪、瞋、慢、三见、疑俱生,随应如彼。
 
 
 
【疏翼】
  第二迷谛行相别中,第二委细说。
 
 
 
 
 
【述记‧卷三十七】
 
  疑、三见、无明,五法亲迷谛理,二取疏远,如前定说。且苦谛下,贪、瞋、慢三若独头起,缘见生者,疏远如前说。
 
  若此贪、慢与三法俱,瞋与疑等四俱起者,随应如彼,亦名亲迷谛。
 
  慢、贪与我见俱生,于灭、道下烦恼后起,亦名迷无漏[217]。瞋与疑俱起,或独起[218]。此约数总。
 
  若数别者,除集[219]、灭、道下二见,准前应说。余独头起贪、瞋、慢,名迷谛事。若三见、疑俱者亦名迷四谛理。
 
  又瞋、慢可成无漏缘惑,若灭、道下无漏别缘贪,如何说成无漏缘惑?
 
  由此,不说贪无漏缘。迷,则可尔,是故言「随应」[220]。此即《大论》等所无也。
 
  明见道已。
 
 
 
【疏翼】
 
  以上第二别解断中,第一分别惑讫。
 
 
 
【论文】
六‧二五七 俱生二见,及彼相应爱、慢、无明,虽迷苦谛,细难断故,修道方断。
 
 
 
【疏翼】
  第二别解断中,第二俱生惑。于中分二︰一、俱生二见及相应爱等,二、瞋及独行爱等。此即初文。
 
 
 
【述记‧卷三十七】
 
  身、边二见及此俱爱、慢、无明三,虽亲迷苦谛理,以行相细难断故,修道方断;与苦谛下二见等别,彼粗行相故。
 
 
 
【论文】
六‧二五八 瞋、余爱等迷别事生,不违谛观,故修所断。
 
 
 
【疏翼】
  第二俱生惑中,第二瞋及独行爱等。
 
 
 
【述记‧卷三十七】
 
  瞋及除二见相应之外,余独行爱、慢,及此相应无明,迷别有情或境事生,不迷于理、不违四谛观,故修所断。简见道独行贪等虽有迷于事,然违谛观,故见所断。
 
  此、第九[221]大门。有二子门︰一、三断[222],二、总别迷谛、迷谛亲疏,兼明迷理事。
 
 
 
【疏翼】
 
  以上第三诸门广辨中,第九三断分别﹝兼迷谛总别﹞门讫。
 
 
 
【论文】
六‧二五九 虽诸烦恼皆有相分,而所仗质或有、或无,名缘有事、无事烦恼。
 
 
 
【疏翼】
  第三诸门广辨中,第十缘有事无事门。
 
 
 
【述记‧卷三十七】
 
  次下第十、缘有事无事门。
 
  烦恼心等,上说所变皆有相分[223]。亲所缘者,今不取之。
 
  但彼本「质或有、或无,名缘有事、无事烦恼。」如下所引,有多论文[224],今取当《对法》第七身见等[225],及此相应法等,无本质,名「缘无事」;余不与此俱者,名「缘有事」行,以不执我故[226]。此据人执为论,不据法执。法执通余一切心故,非唯我见。若唯我见及俱法,亦通摄法执尽,即余四见及疑,无法执,必与我见不俱故,便为大失[227]!
 
  此中烦恼,何者与我见俱,何者不俱,如前自俱有门说[228]。
 
  问︰一切皆有本质,乃至缘空亦有空名为本质故,即极微教乃至龟毛等名,若为本质;何故今言无本质,名缘无事烦恼?
 
  答︰若除影外,别有所托名本质,即无无本质者,今取如名之下有所目之质[229],即有体;无之者,如空华、兔角等故[230]。
 
  今言「名缘无事烦恼」,亦不相违。影像本质双言,名缘有无之烦恼,或直据本质名此二缘烦恼。今勘无漏缘中,不得作此后解[231]。所引诸无事、有事论文,应为门义勒之[232]。
 
  [233]《瑜伽论》[234]云:又十烦恼见所断者,名曰无事,彼所缘事非成实[235]故。所余烦恼有事[236]、无事,彼相违故[237]。以见道惑以见为首,所取本质都无有故。重缘惑等[238],相从而说,名缘无事;修道虽有见境无事,多缘事故,从多名缘有事烦恼。
 
  [239]下五十九云︰诸见与慢,是无事;贪、恚,是有事;无明、疑,通二种[240]。此以理论,见修诸见慢中,我、慢本质无故,贪等少故,略而不说[241]。
 
  [242]即彼卷下文云︰有事缘:谓诸有事烦恼;无事缘:谓诸无事烦恼[243]。此文总说,亦不相违[244]。
 
  [245]亦云︰无境缘:谓缘分别所计灭道,及广大佛法等所有烦恼[246]。
 
  [247]《对法》第五云︰有事境所缘者,谓除见、慢,及此相应法,余所缘境界。无事者[248],谓前所除[249],同五十九初文所说故[250]。
 
  [251]次下文云︰非有所缘[252],谓颠倒心、心所,及缘过去、未来、梦、影、幻等所缘境界。此不论烦恼,但本境无。「有所缘」[253],谓余所缘境界。即本质有三性心、心所。
 
  [254]《对法》第七亦云︰烦恼有二种,谓缘有事、无事[255]。无事者,谓见及见相应法。见,谓萨迦耶见及边执见。所余烦恼,名缘有事者,以通见、修。此之二见为首,本境实无,相应亦尔。此文尽理,与此[256]文同,非瞋等惑,可名无事故,如《枢要》说[257]。
 
【论文】
六‧二六○ 彼亲所缘虽皆有漏,而所仗质亦通无漏,名缘有漏、无漏烦恼。
 
 
 
【疏翼】
 
  第三诸门广辨中,第十一有漏缘无漏缘分别门。
 
 
 
【述记‧卷三十七】
 
  此下第十一、有漏缘、无漏缘分别。
 
  如疑、邪见、无明,及此相应瞋、慢等法,无漏缘者,亲所缘虽皆有漏;而所仗本质,亦通无漏,唯影像相,是有漏故。今此但取本、影二境,名缘漏、无漏烦恼[258]。准有、无事,不但取本质;与有、无事缘别,不可为例。
 
 
 
【论文】
六‧二六一 缘自地者,相分似质,名缘分别所起事境;缘灭、道谛及他地者,相分与质不相似故,名缘分别所起名境。
 
 
 
【疏翼】
  第三诸门广辨中,第十二缘事缘名分别门。
 
 
 
【述记‧卷三十七】
 
  自下、第十二大门。
 
  「缘自地」烦恼,依、缘俱增,名「缘分别所起事境」。此境本质,亦由今时分别起故。
 
  「事」者,体也。缘他地及无漏者,名「缘分别所起名境」,影像、本质「不相似」。灭、道深远,地处远故,依缘不增,但寻彼名,彼名可增,故言「分别所起名境」。
 
  或复「名」者,即心、心所相分之名,亦由能分别所起故。此如五十八[259]、五十九[260]、《对法》第六、第七抄说,有别所以[261]。
 
【论文】
六‧二六二 余门分别,如理应思。
 
 
 
【疏翼】
  第三诸门广辨中,第十三余门思准。
 
 
 
【述记‧卷三十七末】
 
  谓有无异熟、有漏无漏、七随眠摄、八缠、诸盖摄,乃至九品等分别,皆如理思[262]。
 
【疏翼】
 
  以上第一大段五颂﹝第十颂至第十四颂﹞别显心所中,第三第十二颂上半辨烦恼位讫。
 
 
 
 
 
 
 
 
--------------------------------------------------------------------------------
 
[1] 第七「三界分别门」有三子门:一、瞋唯欲界门,二、上下相起门,
 
三、上下缘别门。第九「三断分别门」有二子门︰一、非非所断门,二、迷谛总别门。
 
[2] 如理《义演》云︰
 
「钝四」者,谓贪、瞋、痴、慢。「利二」者,谓身、边二见。
 
[3] 《显扬》谓:从贪乃至边执见,皆「或是俱生、或分别起」。而从邪
 
见至疑,则「唯分别起」。《瑜伽》谓:从萨迦耶见﹝除邪见、见取、戒禁,及疑﹞,乃至痴、慢,均不但「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三种共缘得起,并「由任运失念」而起。
 
[4] 「自分别」,即「不如理作意」。
 
[5] 「六」字,本论《述记》作「八」,今改。
 
  如《瑜伽》卷八十六云︰
 
又由二缘,依止无我胜解之欲,于彼涅槃,由惊恐﹝藏文作「yovs su yi chad pa/」﹞,故其心退还︰一、由于此欲不善串习﹝藏文作「legs par byav ba/」﹞,未到究竟故。二、于作意时,由彼因缘﹝藏文作「rgyu de bid kyis/」﹞,念忘失故。
 
又此忍欲﹝藏文作「bzod pa/」﹞未串习故,当尔之时,于诸行中,了唯行智,其心愚昧,数数思惟我我﹝藏文作「bdag gi bdag/」﹞当何所在;寻求我行﹝藏文作「bdag yovs su tshol ba'i rnam pas/」﹞,微细俱行,障碍而转。由此缘故,彼作是思:我当不有;不作是念:唯有诸行当来不有。彼由如是随逐﹝之﹞身见为依止故,发生变异随转﹝藏文作「rnam par 'gyur ba dav rjes su 'brav ba'i/」﹞之识,由惊恐故,于彼寂灭,其心退还。
 
[6] 「四」字,本论《述记》作「三」,今改。
 
 如《对法》卷四云︰
 
问︰何相边执见是俱生耶?答︰谓断见。已学现观者,起如是怖﹝藏文作「skrag pa/」﹞:今者我我﹝藏文作「va'i bdag/」﹞为何所在?
 
[7] 如《对法》卷七云︰
 
俱生边执见者,谓断见所摄。由此见故,于涅槃界其心退转,生大怖畏﹝藏文作「yovs su yi chad pa/」﹞:我我﹝藏文作「bdag gi bdag/」﹞今者何所在耶﹝藏文作「gav yin/」﹞?
 
[8] 「类」字,天海本引异本作「引」。
 
[9] 《瑜伽》卷八十六、《对法》卷四、卷七。
 
[10] 具意应云:以教成者,故《显扬》等诸论皆说类教也。
 
[11] 即亦有任运失念而起。
 
[12] 《显扬》卷一、《瑜伽》卷八。
 
[13] 如《对法》卷六云︰
 
相应者,谓贪不与瞋相应,如瞋,疑亦尔。余皆得相应,何故贪不与瞋相应?一向相违,法必不俱转故。又贪不与疑相应者,由慧于境不决定,必无染着故。余得相应者,与余慢等不相违故。
 
[14] 如《瑜伽》卷五十五云︰
 
贪、瞋互相无。此或与慢、见。谓染爱时或高举,或推求。如染爱,憎恚亦尔。
 
[15] 如《瑜伽》卷五十八云︰
 
贪、恚、慢、疑,更相违故,互不相应。贪染令心卑下,憍、慢令心高举,是故贪、慢,更互相违。
 
[16] 此三文大同,异如前卷四,及下文会。
 
[17] 如本论卷六云︰
 
贪会违缘,忧、苦俱故。瞋遇顺境,喜、乐俱故。
 
[18] 「六」字,本论《述记》原作「五」,今改。
 
[19] 谓贪与慢相应之说同。
 
[20] 谓《对法》卷六,及《瑜伽》卷五十五。
 
[21] 谓《瑜伽》卷五十八。
 
[22] 《续藏》注云︰古本有「其七卷」三字,本论《述记》则见卷二十
 
 七。
 
[23] 如本论卷四云︰
 
《瑜伽论》说贪令心下,慢令心举,宁不相违?分别俱生,外境内境、所陵所恃、粗细有殊,故彼此文,义无乖返。
 
本论《述记》卷二十七更益随转理门、真实理门一义为五,而会两文,并云︰ 
 
或复多分说不相应,据实说之,亦得相应。
 
[24] 见《瑜伽》卷五十五。
 
[25] 《对法》卷六云︰
 
如贪,瞋亦尔。瞋不与贪、慢、见相应。若于此事起憎恚,即不于此生于高举,及能推求。与余相应,如理应知。
 
[26] 如《瑜伽》卷五十八云︰
 
贪、恚、慢、疑,更相违故,互不相应。
 
[27] 如《瑜伽》卷五十五云︰
 
谓染爱时,或高举,或推求。如染爱,憎恚亦尔。
 
[28] 如《瑜伽》卷五十五云︰
 
疑都无所有。
 
[29] 同注二十六。
 
[30] 「六」字,本论《述记》原作「五」,今改。
 
[31] 《对法》卷六云︰
 
又贪不与疑相应者,由慧于境不决定,必无染着故。余得相应者,与余慢等不相违故。
 
[32] 《对法》卷六云:
 
谓瞋不与贪、慢、见相应。若于此事,起憎恚,即不于此生于高举及能推求。
 
[33] 见《瑜伽》卷五十五、五十八。前文谓憎恚同染爱,或时高举,或
 
时推求。后文谓五见以自性故,互不相应,贪、恚、慢、疑,四相违故,不相应,此外无不相应。
 
[34] 谓「受俱门」。
 
[35] 《对法》卷六云:
 
见不与瞋、疑相应。
 
 又云︰
 
谓瞋不与贪、慢、见相应。
 
[36] 《瑜伽》卷五十五谓:憎恚同染爱,或时高举,或时推求。
 
[37] 即《对法》卷六云︰
 
慢不与瞋、疑相应。
 
 《瑜伽》卷五十五云︰
 
疑都无所有。
 
 《瑜伽》卷五十八云︰
 
贪、恚、慢、疑,更相违故,互不相应。
 
[38] 即《对法》卷六云︰
 
慢不与瞋、疑相应。
 
 不遮余惑──《瑜伽》卷五十五云︰
 
慢之与见,或更相应。谓高举时,复邪推构。
 
 《瑜伽》卷五十八云︰
 
贪、恚、慢、疑,更相违故,互不相应。
 
 亦不遮余。
 
[39] 「别明」二字,《续藏》注所引古本无此二字。
 
[40] 如本论卷六云︰
 
有义:俱生分别起慢,容与非苦四受相应,恃苦劣蕴,忧相应故。
 
[41] 本论卷六原作:
 
恃苦劣蕴,忧相应故。
 
[42] 《对法》卷六云︰
 
疑不与贪、慢、见相应。
 
 《瑜伽》卷五十五云︰
 
疑,都无所有。
 
 《瑜伽》卷五十八云︰
 
此五见是慧性故,互不相应。自性、自性不相应故。
 
[43] 《瑜伽》卷五十八文,如注四十二所引。
 
[44] 本论卷四云︰
 
慧即我见,故不别说。
 
 又云︰
 
我见虽是别境慧摄,而五十一心所法中,义有差别,故开为二。
 
[45] 《对法》卷六云︰
 
无明有二︰一、一切烦恼相应无明,二、不共无明。不共无明者,谓于谛无智。
 
 《瑜伽》卷五十五云︰
 
无明与一切。
 
 《瑜伽》卷五十八谓五见「互不相应」,贪、恚、慢、疑四者「互不
 
 相应」,其余不遮。
 
[46] 即本论卷三初、卷四后。卷三云︰
 
﹝藏识﹞善、染污等,亦不相应。
 
 本论卷四云︰
 
﹝第七识﹞与根本四烦恼相应。其四者何?「谓我痴、我慢,并我见、我爱。」
 
[47] 本论卷五云︰
 
此六转识,总与六位心所相应,谓遍行等。
 
 《瑜伽》卷五十八云︰
 
又十烦恼,七唯意地。
 
[48] 《瑜伽》卷五十八云︰
 
贪、瞋、无明亦通五识。
 
[49] 《对法》卷七原文作:
 
慢、见、疑,于一切处唯在意识身。由彼于称量﹝藏文作「yovs su 'jal ba/」﹞等门转故。
 
[50] 今明「初、实义」第一「明贪瞋痴」中,第一标宗也。
 
[51] 如《对法》第七云︰
 
又贪于欲界与乐、喜、舍相应。如于欲界,于初二静虑,亦尔。于第三静虑,与乐、舍相应。以上,唯与舍相应。贪于欲界,与乐相应者,谓在五识身;与喜相应者,在意识身;与舍相应者,在一切贪﹝汉译抄误,作「处」,今依藏文改。下一同。即「'dod chags thams cad/」﹞于相续末位﹝藏文作「断位」﹞,所以不与忧、苦相应者﹝藏文略无此语﹞,由此欣﹝藏文作「dga' ba」﹞行转故。瞋与苦、忧、舍相应。苦相应者,在五识身;忧相应者,在第六识﹝藏文作「第六意地」﹞;所以不与喜、乐相应者,由此戚﹝藏文作「dman pa」﹞行转故。瞋能逼恼自相续,故名戚行﹝藏文无此十一字﹞。与舍相应者,于一切贪﹝汉译亦作「处」﹞,如前说。
 
[52] 如《瑜伽》卷五十八云︰
 
贪、乐、喜、舍相应,恚、苦、忧、舍相应。……无明,一切五根相应。
 
[53] 「八」字,本论《述记》原作「五」,今改,即五十八续作解释。
 
[54] 《瑜伽》卷五十八下文云:
 
其余深细,后﹝卷五十九初﹞当广说。
 
[55] 「理」字,《续藏》注云︰古本无。
 
[56] 「此」,谓「多分相应道理」。
 
[57] 如《瑜伽》卷五十九云︰
 
问︰是诸烦恼几与乐受相应,乃至几与舍根相应?答︰若任运生一切烦恼,皆于三受现行可得。是故通一切识身者,与一切根相应;不通一切识身者,与意地一切根相应。
 
[58] 《瑜伽》五十九续云︰
 
不﹝藏文无﹞任运生一切烦恼,随其所应诸根相应,我今当说︰贪于一时,乐、喜相应,或于一时,忧、苦相应,或于一时,与舍相应﹝藏文均作「能相应」,下同﹞。
 
问︰如何等?答︰如有一,或于乐受起会遇爱、不乖离爱,而现在前,遂于乐受不会遇﹝藏文作「ma phrad/」﹞、非会遇﹝藏文作「phrad par ma gyur/」﹞,若乖离﹝藏文作「bral/」﹞、非和合﹝藏文作「ldan par ma gyur pa/」﹞;或于苦受起不会爱,或乖离爱,而现在前,遂于苦受合会,非不合会,不乖离﹝藏文作「ma bral/」﹞、非乖离﹝藏文作「bral bar ma gyur pa/」﹞;由是因缘,贪于一时﹝能﹞忧苦相应。与此相违,喜乐相应。若于不苦不乐位,而生味着,当知此贪,舍根相应。恚于一时,忧、苦相应,或有一时,喜、乐相应。
 
问︰如何等?答︰如有一自然﹝藏文作「自内」,即「bdag bid kyi/」,而非「bdag bid kyis/」﹞为苦逼切身心,遂于内苦﹝藏文作「bdag bid kyi sdug bsval/」﹞作意思惟,发恚恨心;或于非爱诸行、有情,及诸法所,作意思惟发恚恨心。由是故,恚﹝能与﹞忧、苦相应。
 
问︰恚与喜、乐相应,如何等?答︰如有一于怨家等非爱有情起恚恼﹝藏文亦作「źe 'gras pa/」,与「恚恨」同﹞,心作意思惟︰愿彼没苦﹝藏文作「sdug bsval bar 'gyur ba/」﹞,没已不济﹝藏文作「sdug bsval bar gyur ba/」﹞,或不得乐,得已还失﹝藏文作「rgud pa/」﹞。若遂所愿,便生喜乐﹝藏文无此二句﹞,由是故,恚,喜、乐相应。
 
[59] 谓俱生与分别。
 
[60] 《枢要》卷下云︰
 
贪、瞋、痴俱生与五受俱者,《瑜伽》五十九说俱生「通一切识身者」,与一切根相应故。其分别者,《瑜伽论》﹝续云:﹞贪会违缘,忧苦俱故;瞋遇顺境,喜、乐俱故。今此文通,一切不遮。俱生、分别,二种皆同,应广如彼。
 
[61] 即《瑜伽》卷五十九文。
 
[62] 「许」字,明历本作「计」。
 
[63] 俱生慢与分别慢。
 
[64] 《瑜伽》卷五十九云︰
 
慢于一时,喜根相应,或于一时,忧根相应。问︰如何等?
 
答︰略有二慢,一、高举﹝藏文作「khevs pa/」﹞慢,二、卑下﹝藏文作「'dud pa/」﹞慢。又高举慢有三高举,谓:称量﹝藏文作「yovs su 'jal pas/」﹞高举、解了﹝藏文作「sred pas/」﹞高举、利养﹝藏文作「rbed pa dav bkur stis/」﹞高举。此高举慢,喜根相应。若卑下慢,与彼相违,忧根相应。
 
[65] 如本论卷六云「与身、邪见,一分亦尔」,亦如与断见不俱生。
 
[66] 《对法》卷七亦云︰
 
慢于欲界,与喜、舍相应;于初二静虑,与乐、喜、舍相应;于第三静虑,与乐、舍相应;以上,唯舍相应。慢于欲界乐不相应者,以五识无故。
 
若尔,于初二静虑,云何与乐相应?与意地乐相应,故无过。云何与彼有意地乐?由说彼地有喜、乐故。如经言︰云何为喜?谓已转依者依于转识,心悦﹝藏文作「sems tshim pa/」﹞、心踊﹝藏文作「sems win tu dga' ba/」﹞、心适、心调﹝藏文作「sems ravs pa dav/ sems dga' ba dav/」﹞、安适受﹝藏文作「bde ba myov ba/」﹞,受所摄。
 
「依于转识」者,即依意识。于﹝藏文作「由」﹞三摩哂多位﹝藏文作「mbam par gźag pa/」﹞,余识无故。
 
「云何为乐?谓已转依者,依阿赖耶识摄受所依﹝藏文无「摄受所依」,只作「阿陀那识」﹞,所依怡﹝藏文作「gnas la phan pa/」﹞、悦﹝藏文作「gnas tshim pa/」﹞、安适受﹝藏文作「bde ba myov ba/」﹞,受所摄。」此经意说︰乐受依初二静虑生时,与如是心、心所聚相应,由欣踊﹝藏文作「dga' ba/」﹞行,还令此聚皆得踊悦﹝藏文作「tshim par byed pa/」﹞;又令所依阿赖耶识﹝藏文作「阿陀那识」﹞自体安乐﹝藏文作「win tu sbyavs pa'i bde ba/」﹞、怡适﹝藏文作「tshim par byed pa/」﹞,由此乐受作二事故,体虽是一,建立二种︰若喜,若乐,是故说此相应慢与乐喜相应。如慢,萨迦耶见、边执见、见取、戒禁取,亦尔。
 
 《枢要》卷下云︰
 
慢有二种︰一、高举,二、卑下。高举有三︰一、称量,二、解了,三、利养。以卑下慢与忧相应,高举不尔,故前所说不与身邪一分俱。此与忧俱,据卑下说,亦不相违。
 
[67] 《瑜伽》卷五十九云︰
 
不通一切识身者,与意地一切根相应。
 
[68] 本论卷五:
 
有义﹝护法说﹞:通二。人、天中者,恒名为忧──非尤重故;傍生、鬼趣,名忧、名苦──杂受、纯受,有轻重故;捺落迦中,唯名为苦──纯受、尤重,无分别故。
 
[69] 即见取。
 
[70] 「邪思惟」,谓不如理作意。
 
[71] 《枢要》卷下云︰
 
正义:若地狱无分别烦恼,应无因力断善根者,死时续等!解云︰势力不生,非由邪见。
 
 《瑜伽》卷一云︰
 
但由安立现行善根相违相续,名断善根,非由永拔彼种子故。
 
[72] 此续前文「俱生慢不造恶趣业」,而起问。
 
[73] 《瑜伽》卷五十九原文为:
 
若诸烦恼猛利现行,方能发起往恶趣业,非诸失念而现行者。又分别起能发此业,非任运起。
 
[74] 如《瑜伽》卷五十九云:
 
此高举慢,喜根相应。若卑下慢,与彼相违,忧根相应。
 
[75] 如理《义演》云︰
 
不是于地狱中,起思度等烦恼造业,名于「分别」,但由前生强分别惑之势力,而造诸业,名有分别也。
 
问︰如何地狱更造恶业耶?答︰前师不正义,故作此计。
 
[76] 如《对法》卷七云︰
 
慢于欲界,与喜、舍相应。
 
[77] 「八」字,本论《述记》原作「五」,今改。
 
[78] 如《瑜伽》卷五十八云︰
 
又于欲界四见,及慢,喜、舍相应。
 
[79] 如本论卷六云︰
 
贪会违缘,忧苦俱故。
 
 《枢要》卷下云︰
 
三恶趣极苦处,不造往恶趣业,无分别惑故,可造人天业耶?
 
答︰不障。但言无分别烦恼,不言无人、天业故。
 
问︰不起不共无明,如何造人、天业?
 
 故亦不造!此论总报,别报可造,善恶俱得。
 
[80] 即见取。
 
[81] 《枢要》卷下云︰
 
五十九云︰于利养﹝恭敬、称、誉、乐善趣﹞等,﹝决定事中﹞他﹝所导﹞引﹝令﹞犹豫﹝者﹞,疑与忧根相应。于无利养,不敬、讥、毁、苦、恶趣等,﹝决定事中﹞他﹝所导﹞引﹝令﹞犹豫﹝者﹞,喜根相应。
 
邪见﹝一种﹞先作妙行,忧根相应;先作恶行,喜根相应。
 
二取随境﹝如云「见取,戒禁取、取彼见故,随其所应,如彼相应」。彼二见观乐等俱行蕴为我、为常等故﹞,故四受俱,五十九中,但依欲界疑邪见等说。此通一切地,故与乐相应。
 
[82] 《瑜伽》卷五十九云︰
 
于无利养﹝藏文作「rbed pa med pa/」﹞、不敬、讥﹝藏文作「grags pa med pa/」﹞、毁、苦、恶趣等决定事中,他所导引令犹豫者,喜根相应。
 
 《对法》卷七则云︰
 
所以欲界非喜相应者,不决定心若未息灭﹝藏文作「无胜解故」,不作「若未息灭」﹞,喜不生故。
 
 本论据原已决定者说,《对法》据原未决定者论。
 
[83] 如理《义演》云︰
 
此中受俱,约一心总聚可通有处作法,非一一界惑一一地等皆通也,但容得俱也。以无异说,「故说极成之言」也。
 
[84] 《瑜伽》卷五十九云︰
 
萨迦耶见及边执见,若于乐俱行蕴,观我、我所,或观为常,﹝能与﹞喜根相应。若于苦俱行蕴,观我、我所,或观为常,﹝能与﹞忧根相应。若于舍俱行蕴,观我、我所,或观为常,﹝能与﹞舍根相应。断见摄边执见,当知一切与彼相违。见取、禁戒取,取彼见故,随其所应,如彼相应。邪见一种,先作妙行,忧根相应;先作恶行,喜根相应。
 
 《对法》卷七云︰
 
如慢,萨迦耶见、边执见、见取、戒禁取,亦尔。邪见于欲界,与忧、喜、舍相应;于色、无色界,随所有受﹝无苦﹞,皆与相应。
 
云何邪见于欲界,与忧喜相应?谓先造妙行、恶行者,见此无果,生欣戚故。所以不与苦乐相应者,由一切见皆在意地故。
 
[85] 《瑜伽》卷五十七「二十二根三性分别门」云:
 
一、善不善,善不善无记为义。
 
[86] 如《瑜伽》卷五十八云︰
 
复次﹝藏文有「欲界系」三字﹞,俱生萨迦耶见唯无记性,数现行故,非极损恼自他﹝所依﹞处故。若分别起萨迦耶见,由坚执故,与前相违。在欲界者,若在上﹝藏文误作「下」,即「'og ma/」﹞地,奢摩他力所制持故,多白净法所摄受故,成无记性。由染污﹝藏文并有「有过失」﹞故,体是隐没﹝即「有覆」﹞所余烦恼,由此道理,随应当知。
 
[87] 本论卷五云︰
 
有义﹝护法说﹞:通二。人天中者,恒名为忧──非尤重故;傍生、鬼趣,名忧,名苦──杂受、纯受,有轻重故;捺落迦中,唯名为苦──纯受、尤重,无分别故。《瑜伽论》﹝卷五十九﹞:
 
若任运生一切烦恼,皆于三受现行可得。
 
[88] 如《瑜伽》卷五十九云:
 
不任运生一切烦恼,随其所应诸根相应。
 
[89] 《瑜伽》卷五十八云︰
 
又于欲界四见,及慢,喜、舍相应。贪,乐、喜、舍相应。
 
 如理《义演》云︰
 
意说贪、慢、四见,除邪见,皆三受俱。除忧、苦者,取顺境故。
 
[90] 《瑜伽》卷五十八续云︰
 
恚,苦、忧、舍相应。
 
[91] 《瑜伽》卷五十八续云︰
 
邪见,喜、忧、舍相应。疑,忧、舍相应。
 
[92] 「八」字,本论《述记》原作「五」,今改。
 
[93] 除鼻、舌。
 
[94] 谓《对法》。
 
[95] 《对法》卷七云︰
 
云何于彼有意地乐?由﹝经﹞说彼地有喜乐故。如经言︰……「云何为乐?谓已转依者依阿赖耶识﹝藏文作「阿陀那识」。下一同﹞摄受所依,所依怡、悦、安适受,受所摄。」此经意说。乐受依初、二静虑生时,与如是心、心所聚相应。由欣踊行,还令此聚皆得踊悦;又令所依阿赖耶识自体安乐、怡适。由此乐受作二事故,体虽是一,建立二种︰若喜,若乐。
 
[96] 智周《演秘》云︰
 
烦恼生起展转相续,渐渐微薄势力将尽,堕处中位。于此位中,必舍相应。
 
[97] 本论卷五初云︰
 
故此相应,唯有舍受。
 
[98] 此句即欲界以上无瞋。
 
[99] 如理《义演》云︰
 
除贪、瞋、痴,余七俱乐,唯除欲界。下三静虑,皆意﹝地﹞乐俱。所以者何?五见、慢、疑,唯意地故。
 
[100] 《对法》卷七云︰
 
疑于欲界,与忧、舍相应。于色、无色界,随所有受皆与相应。
 
[101] 《对法》卷七云︰
 
无明有二种︰谓相应、不共﹝藏文未明言二种﹞。相应﹝藏文无「相应」二字﹞无明,一切烦恼相应故。若于是处,随所有受,皆得相应。不共无明,于欲界,与忧、舍相应;于上界,随所有受皆得相应。喜受﹝汉译作「乐」,今依藏文「yid bde ba/」改﹞相应不应道理,应如疑说。
 
[102] 《对法》卷七原作:
 
于欲界,不决定心若未息灭,喜不生故。色界中,疑疑上静虑者,由喜乐定力所引持故,亦得随转﹝藏文作「rjes su 'gro ba bid/」﹞,是故于彼,亦得与喜、乐相应。
 
[103] 如理《义演》云︰
 
意说诸烦恼与喜、舍相应,通下三地,除第三禅──唯乐受故。就欲界中,除欲界极苦处,以欲界无分别烦恼故。余杂受处,意地有喜、舍故。
 
[104] 《瑜伽》卷五十八云︰
 
自性、自性不相应故。
 
[105] 本论卷五末云︰
 
有义:不定。《瑜伽》﹝卷三﹞说此四一切中无后二故。又﹝卷五十五﹞说此五缘四境生。所缘能缘,非定俱故。
 
[106] 此句具意:问五受别,非总问遍行,受散故,故为问也。
 
[107] 如理《义演》云︰
 
善是染违,故此不说。
 
[108] 如理《义演》云︰
 
如不定四未明,以在后明,今不将烦恼对不定四,辨相应等。
 
[109] 《对法》卷四云︰
 
自性不善者,谓除染污意相应,及色、无色界烦恼等,所余能发恶行烦恼、随烦恼。此复云何?谓欲界系不任运起者,是不善。
 
[110] 贪、痴、慢。
 
[111] 贪、痴、慢。
 
[112] 本论卷四云︰
 
谓从无始至未转依,此意任运恒缘藏识,与四根本烦恼相应。其四者何?「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
 
[113] 三、「非极损自、他」。﹝四、﹞五十八说:
 
俱生萨迦耶见,唯无记性数现行故,非极损恼自他处故。
 
 《瑜伽》卷五十八以下,应作第四因。
 
[114] 「也」字,《续藏》疑作「耶」。
 
[115]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七〈断障章〉云︰
 
烦恼障中,除第七识所余六识,三界九地各有九品,成八十一。见道十惑,九品定然,粗细异故。俱生六惑,断即不同。身见、边见,及此相应,唯第九品;九地而论,但有九品。瞋唯一地九品。余独头贪、痴等,八十一品,﹝三﹞地各九故。
 
第七识中九地烦恼障,亦有二说。初有义:唯同非想﹝非非想﹞第九品类。然于其中自类有九,如增上邪见能障善者,亦有九品,唯同非想﹝非非想﹞第九品故,唯障无学,金刚始断,有九品故,体有增减,故成能熏。
 
次有义:九地各有一品,细分便成八十一品。势力所障,皆同非想﹝非非想﹞下下品惑,故金刚心一时顿断。
 
[116] 如理《义演》云︰
 
若准后解,亦得。且如无色,无能治道,尚有九品,何故二见不得有九?又第七中见,尚计有九品,何况二见?上下多文分许有九品。今取后也。
 
 《枢要》卷下云︰
 
要得根本定,烦恼方起,有依未至断欲九品已,不得根本定命终;此人以何现行润生?
 
有解云︰无此,必得方命终故。如第七生预流无命终不得应果者,必得根本定,方命终。
 
又有解︰亦有唯以随眠润生,如见谛者以随眠,亦有现行润故,此亦应尔。
 
[117] 即界地分别门。
 
[118] 如理《义演》云︰
 
所言未至定者,即方便定,即定前加行──亦行,亦为定。或名近分定,是根本之因,亦名近分定。准此后义,未至定有染。
 
[119] 《大毗婆沙论》卷一百六十一云︰
 
颇有不入初静虑,生梵世耶?答︰生。
 
云何生?谓依未至定,离欲界染最后解脱道,及后时不入初静虑。彼若未离初静虑染,命终必当生于梵世,或上地设生彼天中。问︰不起彼定,云何生彼?无异熟因故。答︰顺后次受业,为异熟因,故得生彼。
 
[120] 智周《演秘》云︰
 
润生时起,名「生烦恼」。或生彼地所起之者,亦名生惑。非今所说。除此,余时但缘定起,皆名定生。如遍、常见,因定生起,名「定烦恼」,余准此知。然《疏》说云「如遍、常」者,乍观似证生烦恼也,理证定惑。
 
[121] 如《瑜伽》卷五十八云︰
 
若诸异生离欲界欲,或色界欲﹝藏文作「'dod chags」﹞,但由修道,无有见道。彼于欲界得离欲时,贪欲﹝藏文作「de'i 'dod chags﹞﹞、瞋恚,及彼随法邻近憍慢,若诸烦恼相应无明,不现行故,皆说为断,非如见道所断萨迦耶见等。由彼诸惑住此身中,从定起已,有时现行,非生上者,彼复现起。如是异生离色界欲﹝藏文作「'dod chags」﹞,如其所应,除瞋、恚,余烦恼,当知亦尔。自地所有见断诸漏──若定,若起,若生──于一切时若遇生缘,便现在前。
 
 《枢要》卷下云︰
 
伏修、不伏见,见惑既不善,何不感恶趣而生上界耶?若以势力不行,何不名伏?
 
今以义解︰由势力不行,不能发业。设亦有者,轻而不重,非决定业,不感欲界生。若正六行所厌,名为伏故。不尔,便退。烦恼强故,定势力劣故,以无修伴,弱故不能﹝发业﹞。
 
[122] 谓见道所断贪等烦恼。
 
[123] 谓为事障所障故。
 
[124] 本论卷七云:
 
若伏下惑能起此定,后不断退生上地者,岂生上已,却断下惑?
 
[125] 卷七续云︰
 
断亦无失,如生上者断下末那俱生惑故。然不还者对治力强,正润生位不起烦恼,但由惑种润上地生。虽所伏惑有退不退,而无伏下生上地义,故无生上却断下失。
 
[126] 「惑」字,金陵本作「或」。
 
[127] 如《瑜伽》卷五十八云︰
 
自地所有见断诸漏若定,若起、若生,于一切时,若遇生缘,便现在前。
 
[128] 《对法》卷三〈成就品第四〉原作:
 
若生欲界,欲、色、无色界系烦恼、随烦恼,由种子成就,故成就。
 
[129] 「八」字,灵泰《抄》、《秘蕴》作「八」,余本作「五」,误。
 
[130] 如《瑜伽》卷八十八云︰
 
又见杂染得解脱时,亦能于余毕竟解脱,非余杂染得解脱时,即能解脱诸见杂染。所以者何?依世间道,乃至能离无所有处所有贪欲。于诸下地,其余烦恼心得解脱,而未能解脱萨迦耶见。由此见故,于下、上地所有诸行和杂自体不观差别,总计为我,或总计我所。由此因缘,虽升有顶,而复退还。若于如是一切自体,遍知为苦,由出世道先断一切萨迦耶见,后能永断所余烦恼。由此因缘,无复退转。是故当知唯见杂染是大杂染。
 
[131] 《枢要》卷下云︰
 
下、明起上几惑。
 
生在下地,起无色界几烦恼?
 
唯起于六,或七︰谓见取、慢、疑、爱、痴,及我见。若定,若生,不过尔故。又可起彼戒取,执彼定为胜因﹝及能净因﹞故。无起彼邪见及边见文,不同色界有六十二见等故。
 
生欲界起色界定五散中︰谓身、边见、我慢、爱、疑、见取,不见起邪见之相。二无因论,亦是定后起,彼邪见非皆容起。并起戒取,执彼定为胜因及﹝能净因﹞故。然无此文。
 
[132] 「总」字,《大正藏》作「总」,余多作「结」。
 
[133] 《对法》卷六原文为:
 
「或时移转」者,谓于此位,往余生处强缘现前,如得第四静虑,起阿罗汉增上慢比丘,彼地中有生时,由谤解脱邪见故,转生地狱中有。
 
[134] 如理《义演》云︰
 
意云:此难萨婆多也。谓彼计云︰在欲界本有中,见色界中有现前,遂便起谤。故今难云︰欲界本有,既非定通,云何得见色界中有耶?意说通力许见中有,本有位不许见,况死生﹝疑「命」﹞终,必住散心。
 
[135] 本论卷八云:
 
诸缘起支,皆依自地。有所发行依他无明,如下无明发上地行?不尔,初伏下地染者,所起上定应非行支,彼地无明犹未起故。从上、下地,生下、上者,彼缘何受而起爱支?彼爱亦缘当生地受,若现、若种,于理无违。
 
[136] 如理《义演》云︰
 
问︰约当生中有起爱?为约当生地本有初起?中有不说,以疏远故。
 
[137] 如理《义演》云︰
 
意云︰此第二解。许起慢等,如缘当生地法起爱之时,得有我见,我见要缘欣行,与爱行相相顺。由有我见,方起爱故。计前境胜,亦起慢故。无明极成,故此不说。
 
[138] 如《瑜伽》卷五十八云︰
 
诸烦恼缠﹝藏文作「kun nas dkris pa/」﹞未离自地烦恼欲﹝藏文作「'dod chags/」﹞者,自地现起。已离欲者,即不现起。若在﹝藏文作「住」﹞下地,上地诸缠亦得成就,非在﹝藏文亦作「住」﹞上地,得说成就下地诸缠。
 
[139] 如理《义演》云︰
 
谓谤灭时及润生时,唯此二时得起,余时不起。
 
[140] 谓润生爱。
 
[141] 《枢要》卷下云:
 
生无色界,除下润生我、贪、慢、二见、痴,余更不得起,彼无中有可说起谤等故。生无色界,唯起下俱生,无起分别相,无中有起谤故。
 
[142] 《枢要》卷下云︰
 
六十二初文说:五种爱缘上者,「谓或证得等至出已,计为清净﹝藏文作「gtsav ba/」﹞、可欣﹝藏文作「'dod pa/」﹞、可乐、可爱﹝藏文作「sdug pa/」﹞、可意,随念爱味。或未证得、或已证得,未来爱味增上力故,追求、欣乐,而生爱味。或已证得,计为清净、可欣、可乐﹝藏文亦有「可乐、可爱、可意」﹞,乃至广说现行爱味。若从定出,可生爱味;若正在定,无有爱味。
 
言「爱味」者,谓于是中遍生贪、着。后文说二种﹝原文为「当知此爱,或是染污,或不染污」﹞:谓未得定者,有染污爱,谓希上生﹝原文为「若生是心:我今云何当证如是广大喜乐所随等至?……又:我云何当得生上常、恒、不变」﹞,深生爱着﹝原文为「若得证者,我当如是如是爱味」﹞。不染污爱缘上定者,谓「﹝若有起心﹞专求离欲欣乐﹝藏文作「意乐」﹞,证入上地寂静﹝当知此爱,是不染污﹞」,广如六十二说。
 
[143] 《显扬》卷二云︰
 
「杂染」者,谓于上静虑起深爱味、见、慢及疑。「爱味」者,谓有十种︰一、俱生作意爱味,二、分别所起作意爱味,三、自地作意爱味,四、异地作意爱味,五、过去爱味,六、未来爱味,七、现在爱味,八、下爱味,九、中爱味,十、上爱味。
 
[144] 如《瑜伽》卷五十八云︰
 
谓于灭谛起怖畏心、起损害﹝藏文作「kun nas mnar sems/」﹞心、起恚恼心,如是瞋恚迷于灭谛。
 
 又云︰
 
所余贪等迷道烦恼,如迷灭谛道理应知。
 
[145] 「应」字,天海本无。
 
[146] 「起」字,原作「执」。
 
[147] 《瑜伽》卷八十八原文为:
 
由生此者,依世间道,乃至能离无所有处所有贪欲,于诸下地其余烦恼,心得解脱,而未能脱萨迦耶见。
 
[148] 「诸」字,本论《述记》原引作「俱」,今改。
 
[149] 「及我所」字,原作「或总计我所」。
 
[150] 《义演》作「痴」,余多作「贪」,误。《续藏》注云:《对法》作
 
 「痴」。
 
[151] 如《对法》卷六云︰
 
又欲界烦恼除无明、见、疑,余不能缘上地为境。此无明等,虽亦有能缘上地者,然彼不能亲﹝藏文作「mvon sum du/」﹞缘上地,如缘自地。由依彼门起分别﹝藏文作「遍分别彼为门转起」﹞故,立彼为所缘,所言无明缘上地者,谓与见等相应。见者,除萨迦耶见。不见世间缘他地诸行执为我故,上地诸烦恼不缘下地为境,已离彼地欲﹝藏文作「'dod chags/」﹞故。
 
[152] 如《瑜伽》卷六十二云︰
 
又我云何得生上,常、恒、不变?
 
[153] 「得」字下,余本多有「所得」二字,《义演》牒文无。《续藏》
 
 注云︰古本无「所得」二字。
 
[154] 《枢要》卷下云︰
 
下上相缘中,下地缘上,二界皆得。无文遮故。
 
[155] 如《对法》卷六云︰
 
见者,除萨迦耶见,不见世间缘他地诸行执为我故。
 
[156] 如《瑜伽》卷五十八云︰
 
下地烦恼能缘上地烦恼及事。
 
[157] 谓《瑜伽》五十九云︰
 
十四、他境缘:谓色界于欲行烦恼;无色界于色行烦恼;又复下地于上地烦恼。所以者何?生上地者,于彼﹝即「方彼」﹞下地诸有情所,由常、恒、乐、净,具胜功德,自谓为胜﹝藏文有「心高举」﹞故。
 
[158] 《瑜伽》卷五十八原文为:
 
又有诸见妄计自在、世主﹝藏文作「skyes bu'i bdag po/」﹞、释﹝藏文作「brgya byin/」﹞、梵,及余物类为常、为恒,无有变易。如是邪见,亦迷苦谛。
 
[159] 「界」字下,余本有「不」字,《义演》牒文无,《续藏》注云︰
 
 「不」字疑作「而」。
 
[160] 《瑜伽》卷五十八原文为:
 
常见所摄边执见者,谓六十二诸见趣中,计度前际诸遍常论、一分常论,及后际诸有想论、无想论、非想非非想论。
 
[161] 本论《述记》云︰
 
又缘梵王一分常者,是上地我见,后生常见。得宿住智,缘起上界身、边见故。
 
[162] 如理《义演》云︰
 
此第二解。
 
[163] 本论《述记》又云:
 
又缘梵王一分常者,是上地我见,后生常见。得宿住智,缘起上界身边见故。正义:唯是上地所系,得宿住智后方起故。
 
[164] 如理《义演》云︰
 
此解:亦不异,但更出理会。
 
[165] 谓二论文中。
 
[166] 谓《对法》。
 
[167] 《枢要》卷下云︰
 
我见别缘,不缘他地者,修道我见有二行相︰一、总缘:得他地。二、别缘:不得。
 
见断我见,亦有二类︰一、见计为他我,即得。二、计为自内我,即不得。今说不得,随义应知。或无分别我见缘他地者,梵王常等,即定后我见故。
 
[168] 《瑜伽》卷五十九云:
 
由常、恒、乐、净、具胜功德,自谓为胜﹝藏文有「心高举」﹞故。
 
 《枢要》卷下云︰
 
上缘下中,无色界中无别缘慢,总缘,亦有慢。
 
[169] 如本论卷六云︰
 
总缘诸行执我、我所,断、常、慢者,得缘上故。
 
[170] 如《瑜伽》卷八十八、五十八。
 
[171] 《枢要》卷下云︰
 
上缘下中,无色界中无别缘慢;总缘,亦有慢,余如于前皆有。见、戒二取,理定不得。除总缘行相,无别能故。
 
[172] 「二见」,即见取、戒禁取。
 
[173] 「等」,谓《对法》卷六。
 
[174] 《瑜伽》卷五十八云︰
 
非上地惑能缘下地烦恼及事。
 
 《对法》卷四云︰
 
上地诸烦恼不能缘下地为境,已离彼地欲故。
 
[175] 即非学非无学。
 
[176] 如《瑜伽》卷五十七云︰
 
二﹝未知欲知根、已知根﹞学,以三种为义;一﹝具知根﹞无学,以三种为义。
 
[177] 「此问也」三字,《义演》置于「第九、三断门」之前。
 
[178] 如《对法》卷三云︰
 
谓不善及有覆无记法是染污义。有覆无记者,谓遍行意相应烦恼等﹝《杂集论述记》卷十三云「谓等取欲界身、边二见,及俱有法等」﹞,及色、无色界系诸烦恼等。
 
[179] 如《对法》卷四云︰
 
谓分别﹝藏文作「yovs su brtag pa/」﹞所起染污见、疑、见处﹝藏文作「lta ba'i gnas/」﹞、疑处,及于见等所起邪行﹝藏文作「log par źugs pa/」﹞、烦恼、随烦恼,及见等所发身语意业,并一切恶趣等﹝藏文无「等」字﹞蕴、界、处,是见所断义。
 
此中「分别所起染污见、疑」者,谓闻不正法等为先所起五见等。「分别所起」言,为简俱生萨迦耶见及边执见。
 
问︰何相边执见是俱生耶?答︰谓断见。已学现观者,起如是怖:今者我我﹝藏文作「va'i bdag/」﹞为何所在?「见处」者,谓诸见相应共有法﹝藏文作「与诸见俱起法」﹞,及彼种子。疑处,亦尔。「于见等所起邪行烦恼」者,谓依见等门,及缘见等,所起贪等﹝《杂集论述记》卷十四初云「『依见』,谓为同类因等生。」论下文云︰「谓由彼长养诸种子故,于未来世,即彼种类增胜而生,如是诸法能为相似增长因故,立同类因」﹞。
 
[180] 如本论卷四末云︰
 
如何此﹝第七﹞识要有我见?二取、邪见,但分别生,唯见所断。此俱烦恼,唯是俱生,修所断故。
 
[181] 如本论卷九云︰
 
此﹝加行﹞位菩萨于安立谛、非安立谛,俱学观察。为引当来二种见﹝道﹞故,及伏分别二种障故,非安立谛是正所观,非如二乘唯观安立。
 
 又《佛地经论》卷六第三师解自相共相云︰
 
虽缘诸法苦无常等,亦一一法各别有故,名为自相。真如虽是共相所显,以是诸法自实性故,自有相故,亦非共相;不可以其与一切法不一不异,即名共相,自相亦与一切共相不一异故。
 
 又《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卷下云︰
 
复言︰世尊!入见道时,于此四谛为顿现观?为渐现观?世尊告曰︰有别道理,名顿现观;有别道理,名渐现观。何别道理,名顿现观?谓自内证真谛圣智,于真智境非安立义,总相缘故,名顿现观。何别道理,名渐现观?谓初业智及后得智,观察自相及因果相,由作行相别相缘故,名渐现观。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七〈断障章〉云︰
 
一剎那中,由加行引,能普遍知,名总相缘。非一一法,真如妙理而不别知,名为总相。
 
[182] 「坏」,藏文作「'dres pa/」,即杂或总义。《十地经论》:「不坏」,
 
 藏文作「ma 'dres pa/」。
 
[183] 《瑜伽》卷五十九原文为:
 
复次,见断烦恼顿断,非渐。所以者何?由现观智谛现观故,能断见道所断烦恼。然此现观与坏缘谛作意相应,是故三心顿断一切迷苦谛等见断烦恼。修道烦恼,渐次而断,数数修道方能断故。
 
[184] 如理《义演》云︰
 
虽有九品,以违一真如,或三心故,以于二种见道中皆顿断也。
 
[185] 如理《义演》云︰
 
意说俱生修道烦恼一起有九品,要起九无间道、九解脱道,断及证也。见道不然,故一时断。
 
[186] 如理《义演》云︰
 
将下地上上品惑,与上地上上品惑总为一品,乃至欲界下下品,与非想下下品亦为一品,所以总为九品。即总起九无间道、解脱道,而证第四果也。
 
[187] 如理《义演》云︰
 
一、迷苦集,二、迷灭道,三、迷苦灭,四、迷集道,五、迷集灭,六、迷苦道。
 
[188] 如理《义演》云︰
 
一、初三除道,二、后三除苦,三、初二及四,四、前三为一句。
 
[189] 智周《演秘》云︰
 
「坏」,犹杂也。身、受、心法,二三四合而以观之,名坏念住。
 
[190] 《瑜伽》卷五十八云︰
 
欲界迷苦有十烦恼;迷集有八,除萨迦耶及边执见;如迷集谛,灭、道亦尔。上界诸谛,并除瞋、恚,随迷次第,如欲界说。
 
[191] 《对法》卷七原文为:
 
又十烦恼皆迷苦、集,起诸邪行﹝藏文作「log par rtog pa/」﹞,是彼因缘﹝藏文作「rgyu/」﹞所依处﹝藏文作「gźi'i gnas/」﹞故。所以者何?苦、集二谛,皆是十种烦恼因缘,又为依处。是故一切迷此因缘、依处,起诸邪行。又十烦恼皆迷灭、道,起诸邪行,由此能生彼怖畏故。所以者何?由烦恼力乐着﹝藏文作「mvon par dga' ba/」﹞生死,于清净法﹝藏文作「rnam par byav ba/」﹞起悬崖想﹝藏文作「g·yav sar 'du wes/」﹞,生大怖畏。又诸外道于灭、道谛,妄起种种颠倒分别﹝藏文在「生大怖畏」后,即说「起颠倒分别,于灭道谛起诸邪行」;并别说「由诸外道起异行相遍计,生起邪行故」﹞。是故十惑皆迷灭道,起诸邪行。
 
[192] 《瑜伽》卷八云︰
 
或分十种︰一、萨迦耶见,二、边执见,三、邪见,四、见取,五、戒禁取,六、贪,七、恚,八、慢,九、无明,十、疑。或分一百二十八烦恼,谓即上十烦恼,由迷执十二种谛建立,应知。
 
何等名为十二种谛?谓欲界苦谛、集谛,色界苦谛、集谛,无色界苦谛、集谛;欲界增上彼遍智果﹝藏文作「de yovs su wes pa'i 'bras bu/」﹞,彼遍智所显灭谛、道谛,色界增上彼遍智果,彼遍智所显灭谛、道谛,无色界增上彼遍智果,彼遍智所显灭谛、道谛。此中于欲界苦﹝谛﹞、集谛,及于欲界增上灭﹝谛﹞、道谛,具有十烦恼迷执﹝藏文作「log par bsgrub pa/」﹞;于色界苦﹝谛﹞、集谛,及于彼增上灭﹝谛﹞、道谛,除瞋,有余烦恼迷执;如于色界,于无色界亦尔。于欲界对治修中,有六烦恼迷执,谓除邪见、见取、戒禁取、疑;于色界对治修中,有五烦恼迷执,谓于上六中,除瞋;如于色界对治中,于无色﹝界﹞对治中,亦尔。如迷执,障碍﹝藏文作「grib pa/」﹞亦尔。
 
[193] 《瑜伽》卷八于前引文下,说烦恼有六因。
 
[194] 如理《义演》云︰
 
即因、集、生、缘,灭、静、妙、离,道、如、行、出等,非如空无我等也。
 
 《了义灯》卷十四末云︰
 
「然迷谛相有总有别。」《杂心论》﹝卷六初﹞云︰「下苦,具﹝原作「说」﹞一切。二行,离三见。道,除于二见。上界不行恚。」﹝长行解云︰「『下苦说一切』者,『下苦』,谓欲界苦。彼一切十使,与见苦相违,故见苦断。『二行离三见』者,除身见、边见、戒取,余七使与见集灭相违,故见集灭断。『道除于二见』者,除身见、边见,余八使与见道相违,故见道断。问︰何故身见、边见,见苦断,非余耶?答︰苦处转故。果处转故。见彼则断,不远随至根(下文云︰「三界一切使,舍根相应」),此见不随根故,初见谛则断。问︰何故戒取,见苦见道断,非集、灭耶?答︰彼处起故。异学于彼二谛(苦、道)相违,非集、灭。彼垢处故,于集谛欲。洗浴处故,于灭谛欲。若内法者,见苦断。外、法者,见道断。问︰疑使何故不修道断?答︰于事不见,故疑。于事见,故断,彼方起见故。无有见,修道断。『上界不行恚』者,色、无色界,除恚,余如欲界说。彼色界见苦断,九;见集灭断,六;见道(谛)断,七;修道断,三;无色界亦如是。问︰上二界何故无恚耶?答︰彼无有无惭、无愧、悭、嫉、忧、苦性故,寂止养身故,得慈心故,无九恼性故,离不饶益相故,离一向不善故,(无惭、无愧)二果故,是瞋恚。」﹞
 
今大乘颂︰欲迷四各十;随行,三八种;修六,通行迷;上见,修,除恚。然迷谛相有总、有别。总有四句︰一、数总行别,二、行总数别,三、数总行总,四、数别行别。数总行别︰谛各有十,各迷自谛,名为行别。行总数别者,即前颂中然依一谛缘,迷多谛,名为行总。若数行总者,谛各有十,名数总。行总者,迷二三谛等,皆名为总。二二迷,有六,即有六十。上二界谛,各除其瞋,六九、五十四,合一百八。三界总有一百六十八。若三三合,有四句。欲有四十,上二界谛各三十六,合一百一十二。若四谛合,三界四谛,有二十八。若数别行别,即前颂中各迷自谛。
 
问︰此中依别、行别,从何说迷?
 
答︰从所缘迷,依、非缘故。
 
若尔,应是所缘谛惑,何故说依?
 
答︰因彼生故。依彼起故。
 
问︰一百二十八。依何者立?
 
答︰依数总行别,并修道惑。若依余句,即有增减。
 
[195] 如理《义演》云︰
 
意云︰大科第二、释别迷﹝谛数﹞。
 
问︰集谛等三而有八者,且如余七,唯别迷三谛,不尔,以相应无明既是通迷,如何乃迷集等三谛,而有八耶?
 
答云︰不取相应无明,但取不共无明,故得成八。以相应无明是通迷故,故知别迷据不共说,以不能亲迷行相故。理准如前说别迷,亦据不共独行无明说,决定如是。
 
[196] 即空、非我二行相。
 
[197] 谓《瑜伽》卷五十八云:
 
除二见迷苦外,余八烦恼集、灭、道,一一别说。
 
 例如说迷集戒禁取云︰
 
若于随顺此见诸法所受戒禁,取为第一,能得清净﹝解脱、出离﹞,广说如前,是迷集谛戒禁取。
 
 余不广引。
 
[198] 《对法》卷七云:
 
由是十烦恼因缘或所依处,故迷苦、集。由十烦恼生怖畏,故迷灭、道。
 
[199] 《瑜伽》卷八云:
 
由迷执十二种谛,建立一百二十八烦恼。
 
[200] 「以上」等七字,本论《述记》原置于问答文后,今提前。
 
[201] 「谓疑三见」等。
 
[202] 「相」字,《续藏》注所引古本无。
 
[203] 「起」字下,明历本、《续藏》、金陵本有「亲」字,《义演》牒释
 
 无。
 
[204] 如理《义演》云︰
 
即是疑、身、边、邪见,及不共无明,名亲迷苦理。
 
[205] 如理《义演》云︰
 
余独头贪等五法虽别起,有别行相,不能亲迷,故云「不然」。
 
[206] 如理《义演》云︰
 
以果处起故。
 
[207] 谓:实有身、边为因及所依处。
 
[208] 谓:以多计有漏果法,说八故。
 
[209] 「准」字,《义演》牒释作「准」,余多作「唯」。
 
[210] 如理《义演》云︰
 
意说以二见,集等三谛下无故,不准苦谛说言亲迷也。由此故知三谛下,无身、边二见。
 
[211] 谓灭、道二谛。
 
[212] 《瑜伽》卷五十八云:
 
迷苦有十迷,余三谛,各有八。
 
[213] 「不」字,《续藏》注引一本作「亦」。
 
[214] 《疏翼》作「迷灭谛瞋」,《大正藏》作「瞋迷灭谛」,今依《大正
 
 藏》改。
 
[215] 如《瑜伽》卷五十八云︰
 
谓于灭谛,起怖畏心,起损害心,起恚恼心。
 
 又云︰
 
所余贪等迷道烦恼,如迷灭谛道理应知。
 
[216] 如本卷末云︰
 
此中有义:忿等但缘迷谛惑生,非亲迷灭谛。行相粗浅,不深取故。有义:嫉等亦亲迷谛,于灭、道等,生嫉等故。
 
[217] 如理《义演》云︰
 
意云︰慢、贪随灭、道下烦恼后起,唯疏迷故。
 
[218] 如理《义演》云︰
 
皆亲迷灭道。
 
[219] 「集」字,《义演》释文中无。
 
[220] 如理《义演》云︰
 
意云︰独头起贪缘无漏者,是善法欲,不名彼惑。若于余烦恼独头起者,亦不了灭、道,故得迷也。
 
[221] 即「三断分别」门。
 
[222] 实即见、修二断。
 
[223] 本论卷二云︰
 
然有漏识自体生时,皆似所缘能缘相现。彼相应法,应知亦尔。似所缘相,说名相分;似能缘相,说名见分。
 
[224] 如《瑜伽》卷五十八、五十九、《对法》卷五、卷七。
 
[225] 「等」,取边执见。
 
[226] 《对法》卷六原文为:
 
「缘无事」者,谓见及见相应法。见,谓萨迦耶见及边执见。所余烦恼,名「缘有事」。
 
[227] 智周《演秘》云︰
 
汝云我见﹝及其俱法﹞摄法执尽,即四见、疑,便无法执。便无法执者,便成大过!岂有烦恼不依法执而得起耶?
 
[228] 如本论卷六云︰
 
贪与慢、见,或得相应。
 
[229] 不同于遍计所执,如言实目识外境义。
 
[230] 智周《演秘》云︰
 
有义:今不依此。影外所仗,未必同时。如先闻过未等名,后方缘故,后后心生,无名相故,又简境等无有名故﹝不再以名为质为境﹞。设远假名﹝而起﹞,但可许说名﹝为﹞增上缘,何成﹝所缘﹞本质?俱时发影,名为质故。先心缘名,随名分别,后心缘义,影像方生。能诠、所诠,全不相似,岂得说名为后义质?故知影像亦有全无所仗之质。不尔,便违前第一卷自心外蕴或有,或无﹝卷二初云「如是外道余乘所执──离识,我、法皆非实有。故心、心所,决定不用外色等法为所缘缘,缘用必依实有体故」。又云「谓假智、诠,不得自相,唯于诸法共相而转」﹞。
 
详曰︰《疏》此问答,意简有宗。有宗心生,无不仗质﹝陈那亦尔。《杂集论述记》卷五云「依《集量》说:疏所缘缘,一切心生,决定皆有」﹞。纵缘空华、龟毛、兔角,亦以名等为质生起。纵而以简,由彼名等,是能缘心近远所托,似于真实,故云「无无本质者」。非许名等同实尘等本质之体,云「无无者」,何得乃以实质为难?又「能诠、所诠、全不相似」等者,此亦不然。岂诸质、相,皆相似耶?如碍不碍、虑不虑等,而非一故。余难准斯,得失可悉,无俟言矣。
 
[231] 智周《演秘》云︰
 
漏、无漏缘质、影双说,例事无事,不唯望质。
 
 如理《义演》云︰
 
岂有烦恼亲缘无漏耶?
 
[232] 如理《义演》云︰
 
如下所引论文勒之,不过七门明有事、无事烦恼︰第一、约《瑜伽》﹝五十八﹞,依见修烦恼分别有事、无事。第二、依《瑜伽》五十九,约自十种烦恼分别有事、无事。第三、即彼卷下文约「有事缘」、「无事缘」分别有事、无事。第四、又云「无境缘」、「有境缘」,分别有事、无事。第五、又《对法》第五文,约有事、无事境,分别有事、无事。第六、以《对法》第五下文,约有所缘、无所缘,分别有事、无事。第七、《对法》第七,约缘有事缘、无事缘,分别有事、无事。
 
然烦恼所缘,皆颠倒虚妄,据其境说,明体有无,故略明有事无事。虽多门分别,略勒七门,用显幽旨。
 
[233] 此下为第一门。 
 
[234] 见《瑜伽》卷五十八。
 
[235] 《瑜伽》卷五十八云︰
 
又十烦恼见所断者,名曰无事。彼所缘事,非成实﹝藏文作「yovs su grub pa ma yin pa/」﹞故。
 
[236] 《瑜伽》卷五十八又云︰
 
所余烦恼有事﹝藏文作「gźi dav bcas pa/」﹞、无事,彼相违故。
 
[237] 如理《义演》云︰
 
然与彼见惑相违,故名「彼相违」。
 
[238] 如理《义演》云︰
 
谓见、戒取,缘烦恼而生,名「重缘惑」。许合有事,以烦恼有境体故。
 
[239] 此下为第二门。
 
[240] 《瑜伽》卷五十九原文:
 
诸见与慢,是无事。于诸行中,实无有我,而分别转故。贪、恚是有事,无明、疑通二种。
 
[241] 如理《义演》云︰
 
谓贪与我见俱时,亦合名缘无事。以少故,不说缘无事也。谓贪多分缘有体法起故。
 
[242] 此下为第三门。
 
[243] 《瑜伽》卷五十九下文:
 
三、有事缘:谓诸有事烦恼;四、无事缘:谓诸无事烦恼。
 
[244] 如理《义演》云︰
 
即会五十九「诸见与慢」等文也。
 
[245] 此下第四门。
 
[246] 如理《义演》云︰
 
不称境知,名「无境」也,但缘名故,如上界缘相似。问︰何故但言「无境缘」,不说有境缘耶?答︰计亦合有,以易,故不说。
 
[247] 此下为第五门。
 
[248] 即无事境所缘者。
 
[249] 即前所除所缘境界,由彼于我处起故。藏文作「以我为依故」。
 
[250] 智周《演秘》云︰
 
有义:《疏》说是同,今解有别。慢、见大同;贪、瞋二种,五十九文从多分故,唯名有事。《对法》尽理,与见、慢俱,亦名无事。然疑一种,《瑜伽》尽理,说通二种。《对法》既云与见、慢俱,方名无事,疑非彼俱,不通无事,故理不尽。无明一种,二论无违。
 
详曰︰《疏》括诸文,考量其理,理文顺者,云不相违。若文参差,取旨以会。初五十九,观文有乖,已如前会。《对法》第五,理亦有缺。谈理同彼,不尽名同,非据彼文一一同也。又如所断,理亦有余,《对法》贪、瞋何得尽理?邪见、见、戒,岂唯无事?言见相应,并名无事,何非大过?大过失存,理尽焉在?若言据见无事者说,若尔文滥,何名尽理?以此而言,《疏》无违也。
 
[251] 此下为第六门,即「二十九种差别中第一」。
 
[252] 「非所缘」,藏文作「med pa'i dmigs pa/」。
 
[253] 「有所缘」,藏文作「yod pa'i dmigs pa/」。
 
[254] 此下第七门。
 
[255] 《对法》卷四原作:
 
谓缘无事,及缘有事。
 
[256] 「此」,谓说有质、无质。
 
[257] 《枢要》卷下云︰
 
一切有事、无事,三门如《疏》。一切有事、无事烦恼,不过五种︰
 
一、诸见所缘本无,是无事;余,名有事。此见行相本无,决定,余不决定故。如《对法》第七﹝同《疏》第七门﹞。
 
二、行相深迷无我,名无事;余名有事。诸行相深境,必迷无我故。余必不定。五十九云:见、慢名无事;贪、瞋名有事;无明、疑,通二种。《对法》第五同﹝合《疏》第二门第五门﹞。
 
三、见道所缘名缘无事;修道名有事。见道诸惑,分别猛利,多横执故,修道少故。《瑜伽》五十八云︰「﹝又十烦恼﹞见所断﹝者﹞,名缘﹝原作「曰」﹞无事﹝彼所缘事,非成实故﹞;﹝所﹞余﹝烦恼﹞名﹝原无﹞有事﹝无事,彼相违故﹞。」﹝同《疏》第一门。﹞
 
四、除缘现在无为有体之法,缘过、未镜像等,名缘无事;所余,名缘有事。《对法》第五云︰「﹝一、﹞非有所缘:谓颠倒心、心所及缘过﹝去﹞、未﹝来、梦、影、幻﹞等﹝所缘境界﹞」;余名有事﹝原作「有所缘」。同《疏》第六门﹞。
 
五、本质或无,名缘无事;影像必有,名缘有事。五十九云︰「﹝四、﹞无事缘:谓无事烦恼。」「﹝三、﹞有事缘:谓有事烦恼。」与《唯识》同。﹝合《疏》第三门、第四门。﹞
 
今观此义,初二门︰一、本影有,名有事;二、无质影像中无体用,名无事﹝无质﹞。影像中有三︰一、决定执,名无事,谓五见;不执,名有事,谓爱、慢等。虽亦有执,不决定故。二、执者名无事;不执者名缘有事。故见、慢、爱等,皆名无事,余名有事。三、朋属见道,名无事;修道,名有事。
 
据实,有、无事,言二门即尽︰一、本质影像各分,二、影像之内,有体、无体别。如缘过、未等影像、谷响等,名无事;现在有体法,及无为,名缘有事。然于中义别,更分三种︰一、决定不决定,二、执不执,三、朋属见道修道。此即五重中,前三重是。
 
[258] 智周《演秘》云︰
 
此有二意︰一、成有事缘第一释,二、成无漏必约影、质。不可以彼有事缘中初释相例。
 
问︰云何名别?
 
答︰有事缘惑能、所二缘,而皆有漏,有相顺义,可直据质而以明之。无漏缘惑能、所二缘虽违无顺,故不唯质,得此缘称。
 
[259] 《瑜伽》卷五十八云︰
 
复次,即如所说,见、修所断诸漏烦恼,当知略有五种所缘︰一、缘邪分别所起事境,二、缘见境,三、缘戒禁境,四、缘自分别所起名境,五、缘任运坚固﹝藏文作「ye yod pa/」﹞事境。
 
此中,若缘苦、集事境所有诸漏,是缘邪分别所起事境;见取、贪等见断诸漏,除疑,是缘见境;戒禁取是缘戒禁境;缘灭、道,及缘不同分界境所有诸漏,是缘自分别所起名境。何以故?非此烦恼能缘灭、道,亦不能缘不同分界,非无所缘故。修所断漏,是缘自任运坚固事境。
 
[260] 《瑜伽》卷五十九云︰
 
十五、无境缘:谓缘分别所计灭、道,及广大佛法等所有烦恼。
 
[261] 《对法》卷六以相建立所缘缘云︰
 
相者,谓若义是似此显现心、心所生因,彼既生已,还能执着、显了﹝藏文作「假立语言」﹞、内证此义,是所缘相。
 
  《杂集论述记》卷十五有异解云︰
 
「若义是似此显现心、心所生因」者,彼云「义」者,是相分义。似此,见显现,以相分不离见分故。即此显现相分与见分心、心所作境界,牵生心因。彼相分既从见分生已,此见分还能执着彼相分为人法等。此见分照知相分,名作显了、内证──此相离见无别体,故名内证。
 
又解︰是影像义。似此本质,性、相显现,能与见分心、心所等作境界,牵生心因。彼见分既生已,还能执着此相分境。显了、内证等,如前解。
 
此﹝论﹞即以显现相分为行相。虽有此义,若缘无本质法,何所似也?又先未说本质,如何即名为「此」?故以「义」为「此」。然前解非善。以见分为行相,义准可知。
 
今解︰「义」者,总谈境界行相有二︰一、影像相:即似本质。二、见分:似影像故。「心、心所」者,若依前解「似」,见、自证分等,皆名心、心所。若依后解「似」,唯自证分等,名心、心所。以见分入能似故,或亦有见分变异上解所缘。心起,带彼相故。
 
「生因」者,前解缘义能生心。后解通真如,一切无本质缘。彼现生因,谓能缘心。
 
「执着」者,非量;「显了﹝藏文作「假立语言」﹞」,比量也;「内证」者,现量也。
 
 《对法》卷七云︰
 
又缘灭道谛诸烦恼,不能亲缘灭道为境。由灭、道谛,出世间智及后得智内所证故。唯由依彼妄起分别,说为所缘。分别所计境,不离分别故。
 
 《杂集论述记》卷十七云︰
 
「分别所计境不离分别」者,依无体用境,故一切唯心。
 
[262] 《瑜伽》卷五十九初云「一切能发」业,又说烦恼二种差别相中,
 
 第一门差别相云︰
 
谓结、缚、随眠、随烦恼、缠等。如《本地分》﹝卷八﹞已说。
 
 如理《义演》云︰
 
意说此十烦恼几有异熟、几无异熟、几有漏无漏等,皆任思准。然七随眠,与八缠、五盖相摄者,「七随眠」者,一、欲爱,二、瞋恚,三、有爱,四、慢,五、无明,六、见,七、疑随眠;「八缠」者,一、无惭,二、无愧,三、惛沉,四、睡眠,五、掉举,六、恶作,七、悭,八、嫉;「五盖」︰一、贪,二、瞋,三、惛沉、睡眠,四、掉举恶作,五、疑。如是烦恼缠缚有情,覆众善法,随逐自身,令不得解脱,得缠、盖、随眠名。「相摄」者,捡前十惑以相配摄。解说根本烦恼讫。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六 四、广六位心所──辨随烦恼体业
下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六 二、广六位心所──辨根本烦恼体业

 成唯识论疏翼 韩老之愿——《慈氏学全集》 成唯识论疏翼 编写《成唯识论疏翼》简介
 成唯识论疏翼 序言 成唯识论疏翼 凡例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一、宗前敬序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二、造论所为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三、释「彼依识所变」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四、广破外执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五、我执差别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六、释诸妨难──云何有记忆等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七、释诸妨难──谁造业受果等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八、破法我执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九、破数论师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十、破胜论师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十一、破大自在天等执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十二、破声常声显论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十三、破顺世外道极微实常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十四、总破九十六外道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十五、别破小乘──正量部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十六、别破小乘──经部、萨婆多等师..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