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七六卷
净空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八集] [点击:2148]   [手机版]
背景色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七七六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用无方」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门」,我们看第十四个小段勇猛光。这一小段有三首偈,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又放光明名勇猛。此光觉悟懒惰者。令彼常于三宝中。恭敬供养无疲厌。若彼常于三宝中。恭敬供养无疲厌。则能超出四魔境。速成无上佛菩提。劝化众生令进策。常勤供养于三宝。法欲灭时专守护。是故得成此光明。】
 
  这三首偈是六度里面的精进波罗蜜,所谓勇猛精进。精进这两个字用得好,进是进步。古今中外所有的圣贤,没有一个不教人天天要有长进,天天都要有进步。在中国,古大德教我们日新又新,就是天天要有进步,「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跟佛门里面讲的精进的意思非常接近。不过佛法更殊胜,它还有个「精」字在里头,精是纯而不杂,这样精进叫做精进,进是进步;不是盲目的进步,不是杂乱的进步,而是纯一的进步。这个意思在《三字经》也讲到,《三字经》讲到什么?「教之道,贵以专」。诸位要知道,教学是一桩事情,教,老师教学生要专,贵以专,学生学功课当然也要专。专是精的意思,专是专一,专一就是精而不杂,所以这一句「贵以专」跟佛家讲的精进意思就相通。
 
  所以圣人之道,确实是圣人,不是凡人,凡人没有这么高的智慧,对于宇宙人生的事理看得清楚,看得明了。他是怎么来的?其实智慧德能,佛经讲得好,一切众生是平等的,没有差别。可是在现象上差别太大,这个差别从哪里来的?差别从妄想分别执着而来的。也就是说每个人迷失自性状况不相同,有人迷得深,迷得很深,有人迷得浅,于是差别就大了。深浅次第用千差万别都没有办法形容,实在讲差别之大真的是无量无边,没有边际。迷得浅的人,如果机缘不好,遇到逆增上缘,他的迷惑就加重。逆增上缘是什么?引起你的贪瞋痴慢,贪瞋痴慢不断的增长,你的智慧德能就逐渐的萎缩。迷得重的人,如果他的运气好,我们一般讲遇到很好的缘,也就是说遇到圣教,认真学习,他深重的迷惑会大幅度的减轻,他的智慧会逐渐的增长,灵性的提升。
 
  由此可知,所以佛家不讲因生,佛法因缘生,佛不讲因,佛讲缘,有道理,非常有道理。为什么不说因?因大家都一样,因没有差别,缘有差别;缘有差别,果就不一样。果,大的来说,十法界、三途六道,这是果,果确实是缘造成的。三途六道的因、一真法界的因大家都平等,丝毫差别都没有,所以佛才说总在遇缘不同。这个话虽然是对念佛往生人讲的,往生生净土「四土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这个话说得好,这是善导大师讲的。善导大师以前那些法师体会的,他们总觉得实报土那是菩萨往生的,方便土是声闻、缘觉往生的,凡夫怎么用功只能生同居土。到善导的时候才把这个说法转过来,告诉大家,凡夫要是遇缘殊胜,他也能够生实报庄严土。很多人晓得善导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善导的话就是阿弥陀佛亲口宣说的。我们在传记里面读到,善导大师念佛,他念一声佛号,口里面就有一道光明,口放光,光中有化佛。我们看到善导大师的画像,看他口中一道光,光里头有一尊佛像,这在传记里面都有。所以这都是示现给我们看的。
 
  可是事实上我们知道,自古至今真的有大善知识,大善知识出现的时候跟他学的人多。我们以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为例子,他老人家当年住世的时候,追随他的、跟他学习的人有多少,不止几十万,肯定不止,受他教化而真正成就的,四十三个人。通过他的指点、教导,也达到他的境界,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大彻大悟的,四十三个。在中国历史上,再没有一个人能超过六祖的,历代祖师大德当中,有的一生只有一个学生,有的二、三个,多的不过是三、五个,没有一个像能大师有四十三个人。你要问这原因在哪里?我们一般讲原因在根性不同。这个也有道理,不能说没有道理。可是最重要的,就是第一个因素,是精进,根性摆在第二,根性差一点的人,精进他就能超越。
 
  佛门讲善根,一般凡夫的善根,佛讲三个,叫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你能真正在这上下功夫,那叫真精进,你这一生想作佛是可以做得到的。做不到是什么?贪放不下,瞋、痴放不下,那就没有法子,所以放下就是。世间,世间给你做国王、给你做皇上,你又怎样?享尽世间荣华富贵,给你生杀大权,你一发脾气可以杀几亿人,人家杀一个人都要犯罪,那是你多大的福。可是你死了以后依旧脱不了六道轮回,你说有什么意思?你在这上搞贪瞋痴,不值得!这个机会太难遇到,真正是百千万劫难遭遇,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你为什么还贪恋世间名闻利养、还贪恋世间五欲六尘?这个事情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能不能在这一生作佛,能不能在这一生永脱轮回、永离十法界!
 
  真正明了了,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个榜样,王位舍弃了,后头给哪个人问都不问,理都不理,他心清净。王位舍了,还要问后面继承人做得怎么样,没有舍掉,那舍的是个形相,心里没有舍。心里面舍了,干干净净,别人去做,各人因果各人承当,怎么能还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这叫什么?难舍能舍,能舍你才能精进,你不能舍,这个东西是障碍,严重的障碍,我们一定要真正把它想通、想清楚。到西方极乐世界需要多少时间?通常大概总是一百个人当中至少有九十多个人,三年。有少数人不需要,像宋朝莹珂法师你看三天,那是什么?勇猛精进,他做到,真精进,真的万缘放下,一心系念阿弥陀佛。三天三夜一分一秒都没有把佛放下,一分一秒佛号都在心里,三天的感,阿弥陀佛就来应,就现身。这就是至诚感通,真诚到极处,诚就是心里没有一个杂念,精是做到纯净,没有一个杂念,那个感应太快,三天的时间佛就现前。所以这个事情都在人。
 
  莹珂我们看他的传记,普通人,没有什么特殊,破戒犯斋,他那个精进的力从哪里来的?是从畏惧地狱苦。他知道他一生所做的必定堕地狱,想到堕地狱他就生大恐怖,怎样能够逃避不堕地狱。同参道友给他一本《往生传》看,他看了之后非常羡慕,就下定决心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关起房门,不吃、不喝、不睡觉,三天三夜把阿弥陀佛求来了。阿弥陀佛告诉他,你还有十年阳寿,等到你十年阳寿尽的时候我来接引你。这是莹珂的聪明,十年阳寿不要了,他有自知之明,就是禁不起诱惑,没有这个定力,十年当中又不知道造多少罪业。想到这一点,十年阳寿不要了,现在就跟佛走。所以佛答应三天之后来接引他,他真的三天之后,没有生病就走了。这是我们念佛人最好的榜样。至于一般念佛到三年预知时至往生的,《往生传》、《净土圣贤录》就不计其数,太多了。这些人在佛法三转*轮里面来讲,叫作证转,给我们做出证明,这不是假的,你能够如法炮制,试试看。前年深圳黄忠昌他就是试试看,试成功了。他看到《往生传》上都是三年,他试试看,二年十个月,预知时至走了,才三十几岁,为我们做出现身说法。所以世出世间法,成大功建大业的没有别的,就是专一、精进,你就会成就。
 
  经文第一首偈讲到精进,这个光是对懒惰的人来说的。懒惰的程度也是千差万别,一般大乘教里面叫懈怠、放逸,都是懒惰的意思,就是一般讲很随便。这桩事情可不能把它看轻,你这一生当中修行不能成就,这是重要因素之一。你看佛教菩萨,说出六种毛病你修行不能成就,这六种,第一种就是你有贪心,悭贪,自己有的舍不得放下,没有的想求得。佛教你用什么?教你用布施,布施度什么?不是度别人,度自己,度自己的悭贪。布施是一服药,治悭贪的毛病。这是真正不能成就的第一个因素,就是你不肯放下。第二个是造作恶业,有意无意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错误的。经教里头告诉我们,没有见性,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罪过,重的是罪,轻的是过失,全是错误的。什么时候没有错?明心见性就没有过失了。这个话说得很严肃。第三个瞋恚,这是严重障碍。第四个懒惰,你在道业上提不起精神来。第五个散乱,心散乱,精神意志不能集中,佛用禅定。末后一个障碍是愚痴,佛用般若、用智慧来对治。这就是你为什么修道不能成就,这个不能成就,第一个你修道不解教义,就是说如来所说的真实义你不懂。你会用自己的意思去想、去猜,全错了,那不是佛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所以这是五大类的障碍,叫业障。你连佛经听都听不懂,看也看不懂,你怎么会觉悟?所以学佛,你能够把这五种障碍放下,那叫学佛;研究佛教,五种障碍都没有放下,叫佛学。佛学不管事,早年李老师常常给我们讲,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对于你了生死、证菩提毫不相关。你要是真正想在这一生成就,悭贪要放下、恶业要放下、瞋恚要放下、懒惰要放下、散乱要放下、愚痴要放下,那就行了,你障碍就没有了,回归自性、求证菩提你就一帆风顺。诸位想想看,放下而已,大乘里面的菩萨法。
 
  这段经文都是讲这些毛光里面有六波罗蜜光,有勇猛光,这是精进德里面流出来的功德。他怎么教我们?『令彼常于三宝中,恭敬供养无疲厌』。三宝,佛,本觉本善;法,离一切贪婪,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贪,这是法。所以我们三皈依说「皈依法,离欲尊」,欲是欲望,对世出世间法所有一切欲望没有了。只有一个念头,求生净土,亲近弥陀,除这个之外,什么愿望都没有。有缘帮助别人要做,做了怎么样?三轮体空,心上痕迹都不着,这是真放下。做了好事常常念念在心,没放下,那叫世间法,六道轮回里面你得福报。福报享福,我们知道畜生道里有享福的,饿鬼道里有享福的,你要得不到人身的话,就在那两道里面享福去了,福享尽了苦报就现前。因为我们在一生当中所作所为并不是全善,善恶混杂,到来生后世,哪个力量强哪个先受报。如果恶的力量强,先受苦,苦尽甘来,你然后再享福;善的力量强,先享福,福享尽了,苦就来了。就这么回事情,这不能不晓得。
 
  僧是什么?三宝,僧宝,僧宝是和合、诚敬。佛法里面也讲有两种精进,这个会用上了,恭敬供养。一种是身精进,对世间人来讲,如理如法的修学,修布施。如理如法这就不太容易,如果你对于佛法没有相当的契入,用你自己意思去解释经教,那就不如理不如法。这是难,佛法难就难在这个地方。如理如法的修财施,得财富,修法施,得聪明智,修无畏施,他健康长寿,总在是如理如法。这三种果报得到了,用在什么地方?护持正法,帮助苦难众生,叫身精进。第二种,心精进。心精进就是断烦恼,把自己这些烦恼、迷惑、习气要放下,要不断的放下,永恒不断。为什么?你没有见性,没有见性到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还要放下。到如来地的时候才没有了,所有无始无明习气都没有,都断干净,那才叫究竟圆满。所以我们放下是决定不能中断,时时刻刻念念都要想着放下。
 
  从哪里下手?从恭敬,这要学,现在我们很大的毛病就是不恭敬、不好学,身体动作不合礼就是不恭敬。什么是礼?儒家有礼,佛家讲威仪。戒律就有了,《沙弥律仪》里你看沙弥戒十条,规矩(就是礼节)二十四门,二十四门威仪,站有站的样子,坐有坐的样子。孔子的威仪,学生说出来了,温良恭俭让,这是学生对夫子的赞扬,也是真实的体会。孔夫子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温和,说明孔子没有粗暴的行为,温和。善良,没有恶意、没有恶言、没有恶行。责备人,受责备的人感恩流涕。那个责备,你就晓得,用什么责备?完全是一副真诚爱心来责备你。责备叫对方感恩,所以他如理如法,如果责备叫对方怀恨,错了。现在有很多父母责备儿女,儿女受责备之后有很多自杀了,有很多离家出走,这我在外国常见,那就是你责备的态度,你的心固然是善心,态度不如法。一定要晓得对方的反应、对方的承受,这就是有智慧、有涵养,善良。夫子恭敬,敬人、敬事、敬物;节俭、礼让,处处总是让,不争。这说明孔夫子他的这些所修所学的,他做到了。
 
  温良恭俭让五德,你们细细去看《弟子规》,《弟子规》里每一句都具足。这五德要是展开来,把《弟子规》全包括在其中,再细细看,《弟子规》里每一句都有温良恭俭让。所以学弟子规,不要说我学得很好了,还差得远!能背、能记住,已经能应用在生活上,但是温良恭俭让那个标准还差很远。圣人也是落实在弟子规,贤人也落实在弟子规,凡夫也落实在弟子规,好象都是一样,其实不一样,境界差别深浅广狭真的是不相同。
 
  譬如我们讲的恭敬,我们自己以为都做得很恭敬,我们举一个例子,我常常看到各地的同修写信来给我,字都写得很潦草,里面内容都很恭敬,都称赞,字很潦草,这就是不恭敬。印光大师他老人家教人,佛弟子,我们不是书法家,我们不一定字要写得怎么好,每天去练习这个,那错了;但是字要工工整整,一笔一划写得清清楚楚。你看他老人家就表现这个,印光大师随便你在哪里看他的字,他的字没有一笔是潦草的,这是什么?他的恭敬在里头,你能看到。现在人虽然不会写字,但是一笔一划写清楚,不要潦草,那就是你的恭敬。现在很多人利用机械,电脑打字,打得整整齐齐,这是恭敬。看你有没有真正恭敬心,都在这些小地方。言语、态度、恭敬、布施、活泼,很活泼,但是你看到的时候很欢喜,他有节度,并不是呆呆板板,那个夫子也不赞成,佛也不赞成,释迦牟尼佛待人接物很活泼,都是满面笑容。
 
  我们在这个地方,把我们的身心精进就是表现在生活里面,这一句就是告诉我们从这里做起。你从哪里去做起?我们常常教同学,学佛首先要学谦虚。真的,我们这一想,孔夫子因地我们不知道,我们从迹象上来看他是世间圣人,他不是来表演一个出世间圣人;佛是出世间圣人,他是世间圣人。也就是说妄想分别执着没有放下,但是比一般人轻,不严重,比一般人轻。我们就看温良恭俭让,我们能不能做到?那还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所以谦卑的心从这个地方就会现前,谦卑。我们看天主教的《玫瑰经》,《玫瑰经》第一段讲圣母玛利亚的谦卑,耶稣的母亲,她把谦卑摆在第一条,就是从这里做起。你要真正做一个天主教徒,第一门课就是学谦卑。
 
  凡是圣教,无不是从这里开始。自己能谦卑,你才能尊重别人,这是性德的流露。佛说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那个德是性德,相也是性德,所以我们要学着尊重别人,尊重万物。连《礼记》头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对一切人事物统统要有恭敬心。再能够从恭敬里面流露出来的关怀、照顾、帮助,这就是佛菩萨应化在世间。自己虽然这么做,绝不求回报,如果说求回报那就错了,那就变成生意买卖。没有求回报的,你的灵性才提升,你的业障才消除,你的智慧、你的福报都能够现前,也可以说大幅度的提升;如果有求果报,性德就完全迷了。求果报,也许有求得到,也许有时候没有,为什么做了这个因,回报得不到?缘不成熟。所以,虽有这个因,还得有缘,因缘具足,果报才能现前;有因没有缘,缘缺了,果报不能现前,这个道理不能不懂。所以从恭敬做起。
 
  三宝是讲的自性三宝,所以我跟诸位说,佛是本觉本善,这是自性三宝。要知道自己本觉本善,别人也是本觉本善,平等的,平等对待就能够和睦相处,不是用平等心,和睦是决定做不到。从哪里做起?一定从自己本身做起。我以平等心、恭敬心待人,别人不是用平等心对我,也不是用恭敬心对我,怎么样?没关系,一点妨碍都没有。我走的这个路对的,正确的,这是什么?成佛之道。他走的路,他迷惑,他走的路是六道三途,我们很清楚。我们要有耐心,要慢慢的引导他,让事实、让时间帮助他觉悟,不能够急着一时,没有那么快,各人时节因缘不相同,要有耐心慢慢等。
 
  精进,佛在大乘教里面说得很多,通常讲三种,第一种是「庄严精进」。庄严是古时候的术语,现在人讲美好,跟庄严的意思接近。庄严比美好还要精彩,因为它有庄重、有严丽,丽是华丽,现在人讲美好里面不见得有庄重,这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所以庄严两个字好,庄严就是有德行,佛菩萨庄严,圣贤人庄严,庄严里头最重要的是品德,我们今天讲的伦理道德。伦理的学习,道德的学习,因果的学习,智慧的学习,庄严自然就现前。没有这些教学长时期的熏陶,我们表现出来的是俗气,《弟子规》里面讲的「市井气」,就是俗气。所以这个基础教育你就晓得多重要。
 
  学佛如果真正落实四个根,除了一般讲的儒释道这三个,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还加上一个沙弥律仪,那就更庄严了。一切时、一切处你都能够护持,这是持戒,不放逸,都能守住,都能做到,这就是佛法讲的庄严道果。你做到了那是果,你得受用,你能够受持就不会退转,所以这是基本的。佛教里另一个名词叫「被甲精进」,内容也是这个意思。这是用比喻说的,古时候打仗都是戴上盔甲,保护自己,现在战争也是这样的,冲锋陷阵,前面是战车,战车就是被甲。我们持戒,我们把这四样东西做到,这四个根本做到就是被甲精进,这个不能舍。
 
  第二种叫「摄善法精进」,戒律里没有讲的,但是这个事情是善事,我们一定要做,不能说佛没有说我们就不要做,那就错了。佛没有说的太多了,他说法四十九年,这个世间事太复杂,怎么能说得完?尤其是时代不断在演变,佛灭度到我们现在,就是外国人的讲法,二千五百年了,二千五百年这个社会有多大的变化。现在所发生的事情从前没有过,没有当然佛就没有说,佛讲的是原理原则,你要如何把这些原理原则应用到现前这个时代。佛在原则上讲过,细节上没讲,你要懂得。我们今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琐碎的细则一定跟佛讲的原理相应,跟真诚相应、跟清净相应、跟六度相应、跟四摄相应,那就对了,就没错了。所以知道这是善法,善法是利益自己也利益众生,一定要做。
 
  第三「利生」,凡是利益众生的事情,对自己没有利益的事情也要做。摄善法偏重在自利,利生精进偏重在利他,纵然是对自己不利也要做,这是菩萨。那么在现在,现前的同学,我们对于六度里面的精进应该怎么学法?这就很重要。首先要知道循序渐进,自己一定要肯定我不是上上根人,像惠能大师、像古代祖师大德那样的修学我们做不到,我们是中下根性。这个中下就是中辈里面也有上中下,我们是哪一等?我们是中下,不是中中,不是中上,这个一定要知道。人贵自知之明,这是很可贵的,你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你就知道你应该怎么样学习,怎么样提升。人不了解自己,好高骛远,自己不是上上根也以为自己是上上根,那就坏了。到最后,是自己在这一生当中把自己所有好的缘分都失掉,那就真可惜。
 
  中下根人就一定要照着古圣先贤的教诲,不要违背,你去跟他学一定有好处。他教我们做的,我们认真努力把它做到,不叫我们做的,我们一定守住,不要去违犯。因为他这套方法,我们现在很清楚,是帮助我们、成就我们的戒定慧。戒定慧是性德,是一切众生本有的,自性里头本有的,迷了,他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恢复。绝对不是像现代人想的要增长知识,佛不是这个意思,恢复德行,为什么?德行是你本有的,智慧德相是你自性里头本自具足。所以圣贤教诲跟我们世间学校教诲不一样。
 
  现在世间学校是多,传授的是知识、是科学、是技术,至于怎么做人他不懂。所以现在很多大学毕业出来之后找不到工作,这些企业家很感叹,他能做事他不会做人。古圣先贤的教育不一样,像孔子四科,教学的四个科目,先学做人,后学办事,做人比做事重要;现代教育是做事比做人重要,做事重要,做人不重要。世间许多的灾难、社会动荡不安就这么造成的,原因你要懂,人不会做人了。古时候在中国,就是儒释道三教,教你做人;在西方,宗教教你做人。科学发达之后,大家一味都是以科学为标准,所以宗教是迷信,不要宗教了,西方社会乱了。中国人说破四旧,古圣先贤是旧的,旧的东西不要了,要新的,中国社会乱了。你要把根找到。
 
  所以我们今天想到这桩事情,我们不能不佩服英国的一个学者汤恩比博士,不能不佩服这个人。这个人看到世界动乱,看到二十一世纪比二十世纪更严重,所以他说要解决这个世界社会问题,只有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才能救,这他说的。他为什么能说得出这个话?他是历史哲学家,他研究历史跟古今中外一般研究历史的,有一个很大不同之点。一般研究历史的,在中国都是研究一个朝代,所谓断代史;或者是研究不分朝代,自古至今,叫通史。可是汤恩比博士他搞历史他脱离这个规范,他搞文化史,专门研究文化。研究文化史跟各个朝代没有那么严肃了,对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族群也不像一般史学家那样严肃,他专门研究文化。从文化,文化就离不开教育,从这个角度来观察,把动乱的因素找出来了。就像大夫治病一样,他把病根找出来,然后才知道用什么样的药能对治,对症下药,药到病除,这才能收到效果。
 
  我们听了这个话,我就问一些同学们,我说你们大家想想,他说的孔孟,提到孔孟我们都会想到四书五经、十三经,能救这个社会吗?大乘佛教一提起来,人家一定就想到《华严》、《法华》、《楞严》、《般若》,管用吗?研究这些的人很多,学者专家有的是,世界还是这么混乱,乱到使很多专家学者都感到怀疑,这世界还能好吗?还有救吗?信心都几乎丧失掉,这个太可怕了,也太严重了。所以我就提出这么一个反问。然后我再问,汤恩比的话有没有说错?他说的没错。你们讲到四书五经、十三经、大乘这些经典,这是儒佛的精华,花果,你真正要救,你要找它的根!根是活的,枝叶花果不是活的,你去学这个东西,等于说花瓶里面插的花,很好看,没有生命,几天就枯死了。你要把花的种子找来,你去培养它,它生根、发芽,那个虽然不好看,你知道慢慢培养,它茁壮、开花、结果。所以你找到根。
 
  根是什么?儒的根是什么?儒的根是中国传统的家教,《弟子规》是中国传统家教的集大成,所以它可以代表,那是根;道教的根是《太上感应篇》,佛教的根是十善业道。你用这三个根就能帮助今天的世界,使动乱恢复到平静,恢复到正常。怎么教法?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一起学,才能产生效果。我们在庐江汤池做的实验,不到一年做成功了。前几天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传来的讯息给我,说去年我们办的活动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也是我们没想到的。今年还有些人想再办一次,要邀请我做个主题讲演。我早就宣布国内外所有一切活动我从此以后都不参加了,但是联合国总部这个关系整个世界的和平,邀请我做个主题讲演,我说可以。希望把孔孟、大乘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以及现在我们看到的效果,能够推展到每个国家,能够让联合国真正明了,它来带头。
 
  如果能够用,就是哪个国家或者是联合国,能够用卫星电视、网际网路做远程教学,我相信一年,只要一年的时间,人性本善、人性本觉就能够唤醒,这个唤醒就是佛法讲的破迷开悟。人只要能从迷惑当中省悟过来,冲突就没有了,和平就落实。人与人之间都能做到自己谦虚,尊重别人,关怀别人,照顾别人,帮助别人,你说这个世界多么美好,天灾人祸自然就化解。所以这是一桩大好事情,来找我,我怎样辛苦我也要去做,不是这样的事情我就不愿意再做。今年八月马来西亚有个活动,这是前年答应的,所以我们要履行。就是一般这些活动我这是最后一次,以后像这种活动我不会再参加,我也不会再答应别人邀请。
 
  我希望我自己能够静下来,自己求生净土重要。如果有志同道合的,我们希望将来能有一个小型的书院,我们来学习儒释道的三个根,从根扎起。然后把儒释道主要的典籍好好的来学习,一个人学一样。儒家最重要的典籍就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是最重要的。道教最重要的典籍,《老子》、《庄子》,这是它的根。佛法的根可以说《十善业道》、《华严》、《无量寿经》,这三种是佛法的大根大本。量不多,展开来是无量无边,归纳到最后的根本就这几样东西。
 
  我们学习一定要遵守佛陀教诲,恭敬供养,无有疲厌,无有疲厌就是精进。要做到真正无疲厌,我们就不能离开经教,为什么?离开经教我们就会堕落在烦恼里面。我们是中下根性的人,不能不受社会的影响;能够不受社会影响的原因,天天在学教。我们如果不是天天在学大乘,天天跟佛在一起,天天听佛说法,天天佛在帮助我们、在提醒我们、提示我们,我们才有能力避免现在这个社会的诱惑。所以一天不听经,我们的染着就要加重一点,三天不听经可能就迷惑了,一个星期不听经的话就会堕落,你说多可怕。所以经不能不读,教不能不学。帮助别人是其次,第二个目标,帮助自己是第一个目标,怎么样能使自己在这个时代不堕落。
 
  我讲经教学四十九年,早年我常常讲,我哪里是讲经教学,我是自己在帮助自己提升。所有的听众我不把他看作听众,我没有把他看作学生,我都把他看作自己的老师、自己的监学,他们来督促我。而我把自己看作是学生,听众都是老师,我上台是对老师、对护法、对监学来做报告,我始终是这么一个心态。我也晓得许多年轻法师到最后都被淘汰掉了,那是什么原因?他上台是老师,他是法师,下面是听众。这什么原因?恭敬供养没有了,对大众的恭敬没有了。讲经是对大众的法供养,我上台是做报告,是做法供养。所以,我有好几个讲记是用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是真的,不是假的。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把恭敬心丧失掉,恭敬心丧失掉肯定要向下滑,你不能向上提升,恭敬供养是往上提升。我们学习半个世纪,能有这么一点小小的成就还就是靠这个,靠天天不离开经教。
 
  如教修行是真精进,落实戒定慧,落实六波罗蜜。你真正想,这是落实菩萨行,前面讲的四个根要记住,没有这四个根,后面你做不到。三学、六度、普贤十愿,没有前面四个根,你是能说不能行;有前面四个根,能说又能行,你真正能做到。最后要记住,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就明心见性,就功德圆满,这是要常常提醒的。我们特地做了一个光碟,「凡圣迷悟示意图」,这个光碟大量赠送。我曾经讲过,每个星期至少要看一次,对你会有帮助。不要说一句话,就这示意图你反复看,看多了你就会想凡圣是一不是二,放下妄想执着你就是圣,不肯放下那你就是凡。你要想转凡成圣,什么时候转?转到什么程度?不要问别人,完全在自己,这全在自己手上,不在别人。
 
  第二首偈是讲果,精进的果报。『若彼常于三宝中,恭敬供养无疲厌』,「若」是假设,你真的经常都在三宝当中修恭敬供养,这就是讲你真的能落实,你真的能做到。诸位要晓得,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的自性,就是尊重自己的性德。我们迷,迷的什么?就是迷这桩事情,不知道以爱心、以善意对人是尊重自己,不晓得。我为什么要爱他?我为什么要尊重他?他根本就不尊重我,我为什么要尊重他?如果你要是真的搞通,搞明白了,他不知道尊重自己,他不知道尊重性德,我也跟他一样吗?他堕地狱,我也跟他下去吗?不就这个意思吗?他迷惑颠倒,你并不比他聪明,你跟他是一样的,就错了。
 
  所以前面,佛法里面讲三种恶,前面给诸位说过,我们今天再重复一次。什么叫恶?别人以恶意对我,以恶言对我,以恶的行为对我,我也以恶意、恶言、恶行对他,佛说这是恶,这叫造恶。现在就是这样的,你看我们在美国,我看到一些同修教他的小孩。小孩刚刚上小学念书,同学欺侮他,他怎么说?「他要是打你,你打回去,他要骂你,你骂回去,你不可以示弱。」这是恶!第二,别人并没有以恶意、恶言、恶行对我,我以恶行、恶意、恶言对他,这叫大恶。你看这里面有差别,这是大恶。第三种是别人有恩于我,对我是善意,我不知道报恩,不知道感恩,而且还以恶来报复,佛说这是大恶里面的大恶。知恩报恩,以德报怨,这才是善。
 
  所以一定是能够把妄想分别执着真正的放下,明心见性,这才叫真正精进,究竟精进,圆满精进。记住,一定是从「恭敬供养无疲厌」,从这里下手。而且诸佛菩萨永远是这个样子的,对人对事对物永远是恭敬,永远是供养。供养就是布施,恭敬心的布施叫供养,没有恭敬心的供养叫布施。所以在事上讲完全是一样,你以财物布施别人,恭敬心、尊重心,这叫供养。像我们说以财物供养父母、供养老师,都有恭敬心,你能够把对父母、对老师这种恭敬心对一切众生,不分男女老少、不分种族、也不分宗教,「凡是人,皆须爱」,凡是人平等的恭敬供养,这是行菩萨道。这是什么境界?是你的真诚心、你的平等心、你的清净心、慈悲心完全流露出来。这是真正发菩提心,真正在行菩萨道,你跟性德完全相应,自性就这么流露出来。见性的人他自然的,他就是这样的,没有见性的人好好的学,学他,学久了不知不觉自己自性就流露出来,那叫功夫纯熟,根熟了。根熟的时候,佛菩萨肯定来照顾,来帮助你提升,帮助你悟入。
 
  我们看这个果,果里头怎么说?『则能超出四魔境,速成无上佛菩提』,无上佛菩提就是成佛,你就证得佛果。注意,速成跟精进相应,精进就能速成,一生成就。在华严会上,我们看到善财童子一生成就,是我们最好的一个榜样,你看善财童子多么活泼。那你要记住,善财童子是四个根扎稳了,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他做到了。他学的是哪一门?善财学的是哪一门?跟诸位说,念佛法门。我初学佛,初讲《华严》的时候不知道,《华严》讲了一半,第一次讲的,这是第二次,第一次也是讲到一半,没有讲圆满。讲到一半有一天突然想到,华严会上,文殊、普贤是华严会上菩萨众里面的两位首领,毗卢遮那佛的助手,等于说一个是教务长,一个是训导长,这两个人多重要。我就想到,他们两个学什么法门?五十三参做出榜样给我们看,善财学什么法门?因为这在后面,经没有讲到,我就一直看后面的经文。看到五十三参,「入法界品」,这才看到文殊、普贤统统是念佛求生净土,善财童子是文殊菩萨的入室弟子,是传他法的,传人,那肯定是传这个法门。
 
  然后再仔细看五十三参,这才看出来,第一个参访的德云比丘,《四十华严》叫吉祥云比丘,是一个人,翻译不同,是一个人。这位善知识学什么法门?念佛,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这时候我就懂得了,为什么?头一个去参访的,中国跟印度都是这样说法,先入为主,这是他头一个老师。而且头一个老师是修般舟三昧的,般舟三昧叫佛立三昧,就是专念阿弥陀佛,一期是九十天,他九十天是一期。在这一个时期的九十天,不能睡觉,不能躺着,也不能坐着,只可以站,只可以走动,九十天,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所以修般舟三昧这也是勇猛精进,一般人受不了,要年轻体力好才能够修这个法,还要求三宝加持。在这个九十天当中,你不能坐下来,你不能躺着,你可以走动,你可以站着,你可以拜佛,日夜不间断,跟闭关一样,要有人护持,送饮食给你。
 
  看到最后,五十三参最后,最后一位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这才明白,善财童子彻始彻终就是一门深入。五十三参怎么回事?五十三参就是接触社会广大的群众。所以五十三参,实在讲就是现在这个社会从早到晚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你统统可以接触。你接触他,对他们的学习统统了解,统统清楚,对自己有没有妨碍?没有,决定不放在心上,决定不去学他。哪个法门都通,可以教人,自己不学,自己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所以一生成佛。善财童子往生那是上上品往生,实报庄严土,不是有余土,一生成就。这是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问题就是你肯不肯干!他们是真的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是为我们做榜样,为我们做示现,告诉我们这个方法才行,才能成功。
 
  四魔,大小乘教里头佛陀常讲,像《八大人觉经》上就讲得很清楚。第一个是五阴魔,五阴我们前面念过,在前面的「忍严光」里头讲过,色受想行识这五种是魔。这五种现象都不是真的,虽然不是真的,你在这些现象里面生起妄想分别执着,这就是魔。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像释迦牟尼佛示现,祖师大德当中很多都是佛菩萨再来的,印光大师诸位晓得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他们给我们做种种示现,在五阴、十二处、十八界里面跟我们示现的没有两样,他有没有超出四魔?他超出了,他是唱戏,做给我们看的,跟我们不一样,我们是真的执着。所以他们超出,我们没有超出。他们真正住在哪里?他真正住净土,我们不知道。所以第一个是五阴魔。
 
  第二个是烦恼魔,贪瞋痴慢,烦恼魔。第三个是死魔,寿命到了,你死了。死了怎么是魔?我修行还没成功,寿命到了,再投胎再来再接着学,至少当中要差十几二十年,中断了,这是折磨。最后一种叫天魔,天魔就是讲外面的,环境,环境的障碍。前面三个都是你本身的,都是从分别执着里面发生的,所以你真的能把分别执着放下,死魔你就超越了。所以要精进,你才真的能够超越。魔,本来这个「魔」字下面不是个鬼,是个石头的石,意思就是折磨你,这四种折磨你。这个字是梁武帝他造的,他说折磨太可怕,把石换成一个鬼,这个比鬼还可怕。所以这个字是佛经里面造的字,原本中国字里头没有,梁武帝他是用的这么一种做法,也很好,以后佛门也就接受了。所以你真正勇猛精进,内外烦恼都不会影响你,都不会障碍你了,这叫超出。这是消业障,下面是证菩提,所以这是精进之果。
 
  后面这首偈是精进的因,精进光的因。今天时间到了,我们下一堂再学习。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七七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七五卷

 弟子念《大方广佛华严经》发现念了无量无边的佛...佛可千百亿化身,人.. 《大方广佛华严经》佛塔是否可以放在转轮盘,让佛塔顺时钟转动,这样是否..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浅释 大方广佛华严经初发心功德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总目录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序浅释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1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2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3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4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5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6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7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8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9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10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11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12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