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迦那卡禅师演讲集 一、毗婆舍那的实修介绍
 
[迦那卡禅师] [点击:3898]   [手机版]
背景色

一、毗婆舍那的实修介绍

毗婆舍那禅修活动,也是正念的训练。马哈西大禅师所教导的毗婆舍那修习的技巧,是根据佛陀开示的一部经:大念处经(Maha Satipatthana)(四念住法)提倡的。

首先我们要了解毗婆舍那这个字的意思。毘婆舍那(巴利文Vi-passana)可分为两个字,毗(Vi)和婆舍那(Passana)。毗的意思是种种的性质,在这里(毘)指的是身的现象和心的现象之三种共同性质:无常、苦、无我。婆舍那的意思是具有正见或是彻底了悟。当这两个字合起来,毗婆舍那的意思是彻底了悟一切身心现象的共同性质:无常、苦、无我。唯有当我们能够亲身去直接体验身心现象的三种共同性质,我们才算是走在毘婆舍那之道路上,也就是说能够了悟无常、苦、无我三项性质才叫做毗婆舍那。

毗婆舍那所注重是必须经由我们直接亲身的经验,经由我们直观的智慧去体验、证实一切身心现象,无常、苦、无我。但是要达到亲身体验直接证悟,必须要有某种深度的定力,否则修行者无法亲身体验到身心现象的真实本质。而如何才能达到某种深度的定力呢?要达到某种深度的定力,必须正念持续不间断一段相当的时间。比如说几小时、半天,乃至整天,如果想要正念持续不间断,必须勇猛精进努力修行。时时保持醒觉,注意观察当下一切发生的身心现象,时时注意观察当下身心状况叫做「念」,而这样子的念用在善的方法叫做「正念」。当修行者精进的力量强而持续,正念能够保持相续不间断,则定力就能越来越深,内观觉悟力越来越敏锐,能够透视了悟身心的真实本质,无常、苦、无我。当修行者了悟身心真实本质,心就能够从某些部份的烦恼当中清净出来。于是便能感受到幸福、安乐、自在。但是这还不是毗婆舍那修行法的目地,必须继续修行一直到你能彻底了悟四谛。

四谛:第一谛,苦谛,苦的真理。第二谛,集谛,苦的原因这项真理。第三谛,灭谛,灭除苦,解脱苦的这项真理。第四谛,道谛,达到解脱苦的道路之方法的这项真理,当你能够彻底了悟四谛,你就是证悟了圣者的果位,你就能够完全根除烦恼,苦的原因是烦恼,当你灭除苦的原因,一切痛苦不再生起,达到解脱一切苦的境界,这才是毗婆舍那的真正目的。要达到这项离苦得乐的目的,必须时时刻刻保持醒觉,正念观察当下一切发生的身心现象。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解释奢摩他修行法,与毗婆舍那修行法二者之间的差别,如此才能够依照正确方法修行,得到离苦得乐的目地。在佛法当中有二种修行法,那就是奢摩他修行法或是说禅定的修行法,及毗婆舍那修行法或者说内观觉悟修行法。奢摩他禅定修行法的目的,只是为了得到深度的禅定,不是为了了悟身心真实本质解脱一切痛苦。除了得到深度禅定之外,奢摩他修行法还能够令修行者得到神通,也就是超乎常人,超乎自然的能力。毗婆舍那内观觉悟修行法的目的是为了解脱一切痛苦,而借着正确了悟一切身心的三种性质,无常、苦、无我。让修行者能够了解烦恼的因,灭除一切烦恼,解脱一切痛苦。毗婆舍那修行法也需要某种深度的定力才能启发内观觉悟力,透视到无常、苦、无我三项性质,证悟涅槃离苦得乐。这是奢摩他和毗婆舍那的一项差别,二种目的不同。另一项差别是奢摩他修行者只专注观察单一项目标,单一项修行者所攀的境界,而毗婆舍那修行者的不同,他必须观察许多项修行目标,许多项修行所攀缘的境界,一切当下所发生的身心现象都必须注意观察,所以观察的目标不只单一项目标。也就是说奢摩他修行者必须深度的专注单一项目标,当他心跑出去胡思乱想时,他必须将心拉回专注观察单一项目标,不应该观察正在胡思乱想的心,一发现胡思乱想就必须马上将心拉回来,安住所观察的目标,但毗婆舍那修行者正好相反,当修行者的心跑出去胡思乱想时,不应该将心拉回来,必须跟随他的心去观察当下心理胡思乱想的状况,也就是说必须观察正在打妄想的心。并且内心做记号妄想、妄想、妄想,或想、想、想,或回忆、回忆、回忆,或者内心看到任何影像的时候,则观察说看到、看到、看到,必须这样正念观察当下所发生的心理状况,一直到这些妄想、回忆、影像消失为止,他才能够回来观察他主要观察的目标,这项是很重要的差别,要特别注意。

我们或许会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毗婆舍那修行者必须观察妄想心,同时内心做记号妄想、妄想、妄想呢?因为妄想心是一种心理现象,具备无常、苦、无我三种性质,为了要了悟妄想心的无常、苦、无我三项性质,修行者必须正念的观察妄想,一直到妄想消失,才回到平常观察修行目标。当修行者勤观妄想很精勤的观察当下所生起的妄想,他的心就能够越来越专注,定力则越来越深。在他观察主要所缘的目标,这时候他越来越能够深度的专注,反过来说:如果修行者不愿意精勤的观察妄想,他不能以敏锐的警觉力,觉察每一个妄想,他的心就不能够达到深度的定力,心会常常分散,会浮动不安,妄想会一直很多,唯有他能够精勤观察妄想,内心的警觉性才能够越来越敏锐,定力则越来越深,渐渐的他会感觉非常平静、安宁、妄想越来越少,心能够深度专注在修行的目标上。所以当毗婆舍那修行者的心打妄想时,不该将心拉回来,如果将妄想心拉回来,那么表示他用奢摩他修行法在修毗婆舍那,这是混淆的状况,应当特别的注意。我们了解奢摩他和毗婆舍那的差别之后,我们也就能够正确的来修行毗婆舍那是一种觉悟修行法,能够令修行者觉悟真理,灭除烦恼,解脱痛苦。

在这里我们还必须了解毗婆舍那的原则。毗婆舍那修行法是要看清楚当下一切发生的身心现象,发生时自然的面貌,实在的样子,以单纯的正念去观察他、了解他。任何一项当下发生的身心状况,修行者都必须照着他们的样子去了解他们。因此毗婆舍那的原则很简单,是一种训练心、培养心正念的方法。当身心现象发生时,将用单纯的正念去了解观察。不应该去推理、思惟、分析、批评、判断、教理、对照等等。在毗婆舍那修行法当中没有这一些分别,思惟、推理、判断等等作用余地,修行者唯有用单纯的正念,直接观察来修行。用如此的正念,定力才能渐渐加深,内观觉悟力才能变得锐力,才能透视了悟身心的一切现象。单纯的正念来观察一切当下发生的身心现象,正念能够持续不间断,一小时、二小时、三小时,乃至半天,一整天与正念打成一片,持续不断。

根据念住经我们必须从事三方面的修行,第一方面坐禅、静坐,第二方面行禅经行,或者说走路修行,第三方面观察日常生活的每一举动。在每一次坐禅之前,一定要先行禅,也就是说每次静坐之前必须先经行,而每一次的行禅经行至少要走一小时,在行禅的时候,脚步的移动是非常清楚,且容易注意到观察的目标,因此在行禅时修行者的心很容易专注下来,容易得到定力。而且所得到的定力相当稳固,所以说在每一次静坐之前必定先行禅一个小时然后才静坐,修行者将行禅的定力一直保持到坐禅当中,慢慢的走到禅坐的位子,然后慢慢的蹲下,慢慢的坐下,慢慢的移动手臂和脚,调整坐姿,每一个举动都必须很慢很专注在观察,直到调身稳定坐好,这样子他行禅当中的定力就一直保持住,带到坐禅当中,因此当开始坐禅的时候,他的定力已经相当好,所以每一次坐禅前必先行禅。除了坐禅行禅之外,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举一动,都必须保持醒觉正念观察,佛陀在念住经中特别在专门一章里面讲到观察日常生活,这章的名称意思是彻底的醒觉或是完全的了悟,佛陀在这一章当中特别强调修行者在日常生活当中,每一举动都必须正念观察,不管是行、住、坐、卧、吃饭、睡觉,在自己的房间、浴室、厕所,每一举一动都是修行者不应该放过的。因为正念观察日常生活的举止行动,对于开悟真理非常重要,这也就是我们之所以时时强调大家必须保持正念,观察日常生活的每一项举动,而且要越来越慢、越观越细心。

想要修行毗婆舍那顺利、进步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要观察一切的妄想,譬如贪心、生气、瞋心、我慢、悲伤、懒惰、昏沉等等,一切当下发生的心理现象都必须去觉照他,正念观察他,如此我们才能了悟我们的心。

第二项重要的条件就是专注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放慢动作并仔细观察。讲到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当下生起的妄想,这对初学者而言,刚开始是有一些困难,因此给初学者一项主要所攀缘的对象,主要修行的目标,让初学者能够容易学习。初学者的心专注观察腹部上下起伏,当腹部向外膨胀上升时,修行者必须专注观察上升的过程,同时内心做记号说“上”当腹部向内缩下降时,他必须专注观察腹部下降的过程,同时内心做记号“下”,如此修行者的心仅仅跟随腹部起伏上下,而且内心做记号说上、下、上、下,观察腹部起伏上下,就是在观察风大的作用,风大的作用是一种身体的现象,具有无常、苦、无我的三项性质,这风大生起后迅速消灭,然后有下一个风大迅速生起,然后迅速消灭,不断的在生灭、生灭当中,是一种无常性,受到这种剎那生灭的压迫,所以是一种行苦,由这种生灭无常的现象,察觉到并没有一个真实的人或者是一个主宰的我,或者是一个完整的众生,所以说是无我。因此腹部起伏上下这种风大作用是我们必须正念观察,以便了悟无常、苦、无我这三种特性,当腹部下降时内心很准确的感受腹部的下降,同时内心做记号说“下”,腹部的上下是因为空气进出我们的身体所引起,然而观察腹部的上下是毗婆舍那修行者主要的观察目标。这是没有其它目标发生时修行者才观察腹部的上下,如果有其它明显的身心现象发生,修行者就必须专心观察那一项的身心现象,一直到该项身心现象消失,才能够回来观察腹部。

腹部上下并不是毗婆舍那修行法唯一观察目标,只要一切身心现象明显发生时,都是毗婆舍那修行法必须观察的目标,所以修行者不应该执着只观察腹部上下。初学者不容易觉察妄想的存在,只要认真继续修行,渐渐的他能发现到心在打妄想,或想象某件事,或看到内心浮现的影相,于是他必须专注观察妄想的心,想象的心或看到影像的心,这时观察必须很专注很准确,很有精神,而且速度要稍为快,所做的记号是妄想、妄想、妄想,或想、想、想,或看到、看到、看到。如此观察,正念才能越来越强而有力,妄想则会越来越弱乃至消失,然后才回到观察腹部上下。

当修行者感觉到痛、麻、酸、痒,他必须正念观察感受痛、麻、酸、痒,同时内心做记号痛、痛、痛,麻、麻、麻,酸、酸、酸,痒、痒、痒,一直到这些痛、麻、酸、痒、不愉快的感受消失为止,才回来观察腹部的上下。修行者正念观察痛、麻、酸、痒不是为了让他们消失,而是为了了悟他们的真实本质。修行者不应该存着要让痛、麻、酸、痒赶快消失或减弱,这样子的心态是不对的。而要存着以了悟他们真实本质的心去观察一切不愉快的感受。这时必须很专注、很准确、很有精神,而且必须要有忍耐性,如果不能忍耐修行者就不能好好的观察这一切的痛、麻、酸、痒。所以修行者应具备「忍耐」的精神,才能够很清楚观察这一切不愉快的感受,进而透视他们的真实本质了悟他们的无常、苦、无我。所以在痛、麻、酸、痒等一切不愉快感受生起时,修行者必须正念观察。有时候疼痛变得很厉害,虽然你尽量忍耐,可是疼痛继续加剧,到达你难以忍耐的程度,你会想要更换坐的姿势,但是如果你能坐到五十分钟,疼痛才变得难忍时,这时你最好不要换姿势起来经行,因为如果你在静坐中更换坐的姿势,渐渐的会养成换姿势的坏习惯,这对修行定力内观的进步会变成一项很大的障碍,所以当你疼痛时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忍耐,这样子你就能够观察到、体验到疼痛的真实本质。

静坐时如果闻到某种气味则要正念观察闻、闻、闻。同样的,身触到的感受也要正念观察触、触、触。妄想时也要正念观察想、想、想。

行禅时最先观察站立的姿态,身体直立为一条线,观察站立几次,然后开始经行,注意右脚移动内心做记号说右脚,然后注意左脚移动,同样内心做记号左脚,经行时必须用心注意脚步移动,不应该注意身体的其它部份,这样才能了解脚步移动的生灭、无常现象,收摄眼神,不应该左顾右盼,观察身体前六尺之地面,若太近会造成头部感觉压力,造成脖子酸、头痛、眼睛痛等等。以用心注意脚步左脚、右脚,或举起、移动、放下。初学者刚开始或许不能很清楚观察脚步的移动,但认真修行渐渐的就能够很清楚感受脚步移动的过程。

初学者经行时先观察左脚、右脚三十分,然后观察举起、落下三十分,如此行禅一小时,坐禅一小时相互进行,切记行禅时间不该少于一小时。开始修行三天如果能行禅一小时三十分,也是很好,渐渐的熟练之后要观察左脚、右脚十五分,举起、落下十五分,举起、移动、落下三十分,更熟练之后你就可以增加所观察的步骤,依据个人的情况而定没有一定的标准。

行禅时打妄想应观察妄想、妄想、妄想,如果妄想持续不停,则必须停止脚步,专注观察妄想,直到妄想消失才继续行禅,走到尽头不要立刻转身,应观察站的姿势站、站、站十次,向后转时,要转、要转、要转,才慢慢转身,转身后一样先观察站、站、站十次,然后再继续经行。

在行禅时尽量放慢脚步,才能够了悟脚步移动的真实本质,另一方面修行法是将日常生活一举一动的动作放慢,心才能够清楚的观察每一个举动。在观察日常行动不需要去管妄想,重点在于继续不断的观察一切的举动,除非很明显的心情状况生起,譬如说:生气、悲伤时,这时要用心注意观察生气、生气、生气,或悲伤、悲伤、悲伤,直到情绪消失才继续观察一切的举动,如此再坐禅,行禅努力精进修行,正念持续,定力加深,内观觉悟力能够达到一层又一层毗婆舍那智慧,乃至究竟证悟,这就是毗婆舍那实修的介绍。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迦那卡禅师演讲集 二、坐禅、行禅的注意事项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

 迦那卡禅师演讲集 二、坐禅、行禅的注意事项 迦那卡禅师演讲集 三、身心的现象的特别性质与共同性质
 迦那卡禅师演讲集 四、正念的训练──如何解脱一切身和心的痛苦 迦那卡禅师演讲集 五 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
 迦那卡禅师演讲集 六、第一、二、三内观智慧 迦那卡禅师演讲集 七、四谛
 迦那卡禅师演讲集 八 修行四念处之七项利益禅修问与答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