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法空恩师讲《广论》76讲
 
[广论·法空法师] [点击:2699]   [手机版]
背景色

  阿弥陀佛,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有这么殊胜因缘聚在一起,大家一起虔诚地为自己解脱生死大事,祈请师父开讲《菩提道次第广论》,我们这是在网络上第三遍宣讲《广论》了,由于今年的事情多,法务繁忙,到外面参学、安居,所以讲法放下好几个月,今天终于能够接着向下进行了。刚才网上的同修梦幻寒冬已经向大家介绍了《菩提道次第广论》的重要性和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听闻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方法,也在网络上组织大家不断读诵《掌中解脱》、《菩提道次第纲要》,讨论学习,写心得体会等等。

  那么这个法我们放下这么长时间了,今天终于有时间接着往下讲了,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这是一个具有圆满传承清净教授,指引我们解脱的明灯,十方三世诸佛共同成就的康庄大道,所以我们不要把《菩提道次第广论》小看了,这是一切道之基,成就之本,所以今天我们因缘殊胜,又要开讲了,在大家祈请下,众多因缘和合下,终于能够再次开讲,在我们开讲之前,为了消除我们听闻讲说中的障碍,首先让我们做加行。(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遍)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今发心为救度尽法界遍虚空界一切如母有情于生死大海中拔苦与乐而成佛、为求成佛方便,而学此菩提道次第广论,愿广论昌明,正法久住!

  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又是我们一次殊胜的因缘聚集在一起学习讲说听闻研讨《菩提道次第广论》,首先让我们祈请历代传承师长、本尊诸佛菩萨加持我们在学修听闻讲说中破除一切内外障碍,使每个人能迅速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速即成佛,为利如母有情,为使正法久住,发菩提心学此《菩提道次第广论》

  我们以上已经讲过了《菩提道次第广论》一至三卷,听闻规理、亲近善知识、修习规理、三恶趣的苦,这三卷讲的就是这些内容,现在我们要进入《菩提道次第广论》第四卷――皈依三宝这一章,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皈依三宝的重要性,这一章非常关键、非常重要,我们曾经在前面讲过修行当中有三个难关,哪三个难关呢?

  第一难关:对三宝生起信心、依止比较难。皈依的心生起来,正信,能坚定不移,这个难。
  第二难关:是发起菩提心,无畏的菩提心,真实依止善知识的教授,如法修行难。
  第三难关:就是对因果生信,畏惧,止恶修善,断烦恼。这是第三难。

  从广论一开始――道前基础,讲到现在这些,进入到下士道,使我们认识到了《广论》的扼要,它的重要,它涵摄了诸佛如来三藏十二部的精髓要义。怎么样才能够按照这些道理行持解脱呢?要从依止法上入手。从依止善知识起到现在,乃至到我们后面将讲到的止观双运,所有的内容都要从一个根本下手,什么呢?从信心下手。我们现在学《广论》、皈依、出家、学密法,先问一问自己的信心有多少。《华严经》曾讲:“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有一份信心就得一份功德,得一份加持,没有信心就没有,试问自己对三宝又有多少信心呢?我们这个信心经不经得起考验呢?《三十七道品》里面五根,第一根就是信根。要将信心坚固不动不摇,不容易。

  我们天天在念经、拜佛、修法,天天在依止善知识,信心有没有退失的时候?如果说你没有退失的时候,为什么你过去初发心学佛的劲头跟现在就不一样了?说明你退失了。有人说:“我对三宝的信心很足,我不会退失。”但是你的表现哪一点失对三宝的信心十分圆满呢?你一天到晚懒惰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对上不恭敬,对下没有悲心,你难谈修行呀,信心在哪呢?你对上师、对善知识有信心,那对善知识的教授教诫你有没有如理如法地依教奉行呢?自己检查一下,自己的身口意与三宝、上师、佛法是否相应,要检查一下,不相应,说明你的信心不真实,它是有染的,绝对是不清净的。

  如果你信心清净了时时刻刻能得到历代传承师长、上师本尊诸佛菩萨的摄受加持,你没有信心,你动摇了,或者你经不起考验,这样只能令你解脱没门。为什么要这样讲呢?我们要想生长一切善法、一切福德资粮智慧、修行解脱,都要从信心――这个信根下手。我们依止善知识,信心要是不坚固的话,就会中途毁谤善知识,远离善知识,观善知识的过失,这样一来,在自己的身心意识里面就贯穿了一些毒药、不善业,影响了自己对佛法、对修行的意乐心。

  信心退失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自己的意乐不强。意乐不强到什么程度呢?也就是在自己修行过程中,把佛法看成不圆满、不究竟、不完善的。从来不看三宝的功德,学三宝的功德,修三宝的功德,而是在一步一步地观过失。依止善知识观善知识的过失,学法,观过失,这样一来对我们修行就产生障碍,信心不稳固,信心不增上,道业就很难成。所以《菩提道次第广论》当中从依止善知识开始到止观双运,都要强调这个信心。

  尤其在依止善知识起到最后的止观双运,事师之道,信心之本,这个依止法决不可违背。

  事师之道:现在一切学问知识、包括修行的经验,没有一个不是通过老师传授你能了知的。我们要知道善知识的重要性,师者,善知识所以要传道、教授我们修行的事业,使我们能够从无明大病中醒过来,从惑业中解脱出来,这是老师、善知识。佛法也不例外。世间的学问或许可以通过自学获得知识。但还必须以书本为师。但在佛门中单凭自学要想获得解脱是不可能的。“万善根本从师出,能生利乐如良田。”三十八颂给我们讲了。三藏十二部的经典,教义,浩如烟海,“禅门深似海,佛法大如天。”呀,你从哪下手啊?不得师承,没有师父传承教授,没有下手之处。在事师、依止善知识这个道理上,现今佛教的三大体系,不管你是南传佛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都持有不同的观点。在南传中传统上一般是“以法为师”。在汉传大乘佛教中特别注重戒律,“以戒为师”,修学戒律的准绳,是“以戒为师”。而在藏传佛教中就不是这样的,它认为一切的教授来自善知识、上师的指导、教导、传授。《略论释》中仲巴云,仲敦巴说什么呢?“最希有之经教,皆萃于三藏十二部,赖于上师总摄安立三士道而入佛位。”这就是说,这里把上师的教授作为最高的对象来学习。这三者从表面上看有很大的分歧。尤其藏传佛教把上师的地位放置于佛陀之上,比佛还要珍贵,上师就是佛,四皈依,修习加行里面,第一个加行就是四皈依,包括我们念诵,都要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把上师放在佛之上的观点在汉传地区引起有些佛教信徒的非议。认为你们是崇拜个人,崇拜个人偶像,有这种看法,他们认为此有违经典所示的" 依法不依人"的教义和宗旨。三者在事师之道的不同观点,以至在具体的事师的行为上就有所区别。有的学生对老师的态度是研究老师的思想,一般来说是运用现代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具有一定程度的批判性。所谓:“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更有,比较严重点的,把老师看作是凡夫,只作为获取知识的工具。我从你这里学点东西,这样的一个工具。以上持两种态度的人往往是以“依法不依人”作为借口。这些做法在世间学问上或许是可以的,因为世间的学问至重于分析,科学的发展有赖于怀疑和探索研究。但在学习佛法上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不可能获得人生解脱的。因为学佛不仅是学习佛法的知识,更为重要是以信心智慧为基础,运用它来完成成就解脱,圆满成佛,完善人格。

  从宗喀巴大师所造的《略论释》中《如何归依善知识》一章中,我们看出藏传佛教中的事师之道完全符合汉传佛教的“以戒为师”和南传的“"以法为师”的精神。并且具有实际的操作性。这个事师之道的学习,是学佛者不可缺少的第一步。无论你在家人出家人,这是第一步。那么现在就南传、汉传的观点和藏传的观点比较来说他们是一致的,你不要以为是有矛盾的,并进一步以宗喀巴大师所造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来进一步叙述一个学佛者应具的事师态度。

  对待善知识的态度,密法来说,就有依止法,《事师五十颂》应该作为一名弟子对善知识,师长,老师态度,言行举止,这个是学佛的第一步,依止法你做不好,其他都谈不上,都很难说成就,我们三十八颂也讲了,“万善根本从师出,能生利乐如良田。”违依止法断善根呀,你还有什么解脱成就可言?

  解脱的根本:藏传佛教中把善知识认为是成就的根本。弟子的开悟成就全赖于善知识的指导。在原始佛教的典籍中也可看到弟子往往在佛陀解答疑问以后,马上就证入圣位。比如《阿含经》中记载,佛陀一直急切地为弟子解除疑惑,甚至在他临涅般时他还问弟子们询问有什么问题:“佛告诸比丘:汝等若有于佛、法、众有疑,于道有疑,当速谘部宜及是时,无从后悔。及吾现存,当为汝说。”。佛陀是为一切众生解除疑惑烦恼。他四十九年说的法无不是围绕这个目的。在《长阿含》中佛陀见到耆那教的大雄死后其教中纷争并起:“尔时舍利佛告诸比丘,今此波婆城有尼乾子命终未久,其后弟子今为二部,常共诤设,相求长短,迭相骂詈,各相是非,我知此法,汝不短此法,汝在邪见,我在正法,言语错乱,无有前后,以为正真,我所言胜,汝所言负,我今为谈论之主,汝有所问,所来问我。” 。佛陀为了在他涅般后,僧团里、教团里避免出现同样纷争而对阿难说“以法为师”。“汝等宜当于此法中和同敬顺,勿生诤设,同一师受,同一水乳,于我法中宜勤受学,共相炽然,共相娱乐。比丘当知我于此法自身凭证,布现于彼,谓贯经、祗经,受记经、偈经、法名经、相应经、本缘经、天本经、广经、未曾有经、证喻经、大教经汝等当善受持,称量分别,随事修行。” 对别人所讲的经意要仔细鉴别,不应作主观的判断。“若比丘作如是言,诸贤见于彼村、彼城、彼国躬从佛闻,躬受是教。从其闻者不应不信,亦不应毁,彼于诸经推其虚实,依律、依法究其本末。”。可见要“以法为师”正是佛陀在当时的情况下对弟子将要出现的问题作出说明。“以法为师”是释尊千万种教法中的一种。三藏十二部是从释尊无垢智悲双融的境界中流露出来的。其中有的教法从表面上看是相互矛盾的。但其目的是一致的――让众生契入实性。戒律也是如此。比如五戒中有戒杀。但在大乘菩萨戒中为利益众生是可以开遮的。在佛成道的最初五年中是没有戒律的.因为初期的佛弟子们根器特别深厚,往往听到佛陀的三言二语的点化便会证入圣位,在成道后第五年才有比丘由于俗家母亲的逼迫与原来的太太犯了淫戒,佛陀的戒律从此陆续制定起来。有人犯才制。

  可见佛陀讲的法都是针对个案的。因此法的传承应归根于善知识的。如阿底峡尊者在进藏时对迎接他的静命法师说:“汝三藏十二部尽通何如再邀我入藏”你们三藏十二部都懂,都明白,何必在请我到西藏去呢?以此说我等凡夫不知何法能适合自己。好比一人拥有大量药材而不知如何治病。而善知识正是起到医生的作用。他会让我们学习适合自己本位的知识,并用于实践。善知识是作为导师。引导自己成就解脱的。在汉传的《地藏经》也有如此观点:“譬如有人迷失本家误入险道。其险道中多诸夜叉及虎狼师子蚖蛇蝮蝎。如是迷人在险道中。须臾之间即遭诸毒。有一知识多解大术。善禁是毒乃及夜叉诸恶毒等。忽逢迷路人欲进险道。而语之言。咄哉男子。为何事故而入此路。有何异术能制诸毒。是迷路人忽闻是语。方知险道。即便退步心山此路。是善知识提携接手引出险道。免诸恶毒至于好道。令得安乐而语之言。咄哉迷人自今已后勿履是道。此路入者卒难得出复损性命。是迷路人亦生感重。临别之时。知识又言。若见亲知及诸路人若男若女。言于此路多诸毒恶丧失性命。无令是众自取其死。”这是地藏经上对善知识的重要开示,我们学习经典是为了运用它来消除无明烦恼。所以我们一定学习佛学知识,对自己有益解除疑惑的知识要“执善固执”。而知识的学习及其运用就需要善知识来指导。总结上面我们所讲的这些,法的引用还要落实在人的本位上。

  这样的善知识应是证量入圣的。在《略论释》中讲了:作为一个具德的上师应具十德。《广论》上康萨仁波切也讲了最起码要具有两个德:一个是持戒,一个是悲心。所以我们要知道善知识要具备十德,他的身、口、意无不符合实相教义。善知识具有修证,他能够通达经意,了知戒、定、慧三学之微妙差别及功能。所以大乘师,必须修学事、法门皆能贯通无量经义。如庄严经论云:“智识(就是善知识)必须其戒定慧德性进精,教富饶,通达真实,善说法,悲悯为体断疲厌。”这十德,我们前面反复讲解过。

  信心是根本:善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了就会观察,抉择寻找善知识,拜善知识,那么依止善知识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信心。在藏传佛教中对上师的教导是绝对服从,这是对佛法、上师信心的表现。 汉传佛教有些信众认为此举和佛教的民主精神有违。佛教历来是讲民主的。佛陀他一向是允许弟子自由思考鼓励弟子研究真理。无论在南传、汉传、藏传的典籍中都可见到这一点。佛陀通过和弟子们的对真理的探讨研究而对弟子开显本具智慧,进而趋于解脱。在佛陀时代的印度一种外道有这样说法;用恒河神水洗涤身体就能把罪业洗净。而在佛教中,解脱罪业重在智慧解脱。重点在“见”、知与了解上,而不在外在神祗,也不在单纯的信(相信)上。《略论释》讲“善知识欲成就他人,除了并示正法令其随顺修持外,佛非水洗众生,亦非手拔有情苦,非将已功德移于余他人。唯为之说法令解脱。”在佛教中信是并不是强加于人的,而是佛陀根据弟子们的不同根器加于引导,使弟子们如实知晓真理。如佛陀的一个弟子在学习佛法过程当中陷于一些无关于修行解脱的形式而上问题的思维中。他想知道世界是永恒还是非永恒等十六个问题中,不能自拔。而佛陀就抓住其关键问题:学佛应是于解脱有关的。有这么一段对话:
  “童子,我历来有没有对你说过:‘来!童子,到我座下来学习梵行,我为你解答这些问题。’”
  “从来没有,世尊。”
  “那末,童子,就说你自己,你曾否告诉我:‘世尊,我在世尊座下修习梵行,世尊要为我解答这些问题?’”
  “也没有,世尊。”
  “就拿现在来说,童子,我也没有告诉你‘来我座下修习梵行,我为你解释这些问题’而你也没告诉我‘世尊,我在世尊座下修习梵行,世尊要为我解答这些问题’。既然是这样,你这愚蠢的人呀!是谁摒弃了谁呢?”
  这样使曼童子了解自己的在修学的方面出现的错误何在。一般“相信”之所以产生,全在无“见”,这包括一切“见”的意义在内。一旦如实见了,相信的问题即告消失。佛陀说法不仅是满足人求知欲,更重要是让众生了解真理。而不是象其它宗教是建立在“信”,我们不能“盲信”。所以佛陀的弟子在思想上是自由的。但作为在具体的修行过程中就一定要接受上师的指导。这就涉及到信心问题,《华严经》讲了,刚才我们也说了:“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法尊法师给信定义:于实、德、能。深思乐欲净之性。实德能就是信实、信德、信能之谓。所谓信实、信德、信能是对四圣谛真理深信不疑。对世间和出世间有为、无为的三宝殊胜功德,我们相信本有。并且我们深信只要依教修行也能运用利乐有情的能力,才能解脱。一切功德善根不仅要靠信仰生长使之不坏,还要靠信心使之增长。《菩提道》云:学者无信心人,不生众白法。仅仅有观念上信仰还是不够的,还需实行信心的教诫,使之坚固。实行过程中还须有实行的对象。总则对三宝为果四谛等生信有其多种,此中言信盖信于上师、信于教法、信于解脱、信于因果。如没有其实行的对象,这种所谓的信心只能算是一种知识而已。

  信心的实行对象:这个一定要了解,信心的实行对象是什么呢?信心只有在修行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不断提升。在《广论》宗喀巴大师教授的事师法就是端正我们学人的学法态度、事师的态度,依止的态度,才能从信心中生起相应的功德。学佛归根是修心,降服烦恼,学人心不正则正法变邪法,故学人不应作倒覆器。在《广论》我们讲的“断器三过”、“依六种想”:把自己看作病人;把善知识看成是疗病的医生;对善知识的教诫起药品想;依教修行是冶疗自己无始以来的无明烦恼;因此对他的教授丝毫不产生怀疑,并希望所有和自己有相同烦恼的人都得到治疗。不但是自利还要想到利他,有以上六种正确的态度,我们自然对善知识的教授遵行无违,所以《本生论》云:“报恩供养者,谓依教奉行。”真正对善知识,对师父最好的报恩,不是叫师父穿点好的,吃点好的,说点漂亮话,最好的报答法身父母的恩德就是如教修行,依教奉行,绝对无违,这个道理要明白。

  有人还持这样的观点:假如所依师引入非理及令作违三律之事又如何?《广论》中言:“于其善法随顺而行,于不善法应顺行。”但不能据此理而对善知识轻慢或毁谤。我们学人或许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判断善知识的行为是否正确。应该:“若以理不能者,启白不能理。” 修行人把自己的想法请教于善知识,这里也体现着的佛教的民主精神。尤其不能对善知识起寻伺心,因此心一起,则不但对善知识的信心丧失,更是对佛法的信心的丧失,因一切罪恶皆由心中三毒所起――贪嗔痴。如果你再加上对善知识或佛法的诽谤,那更是犯下了五逆重罪。《金刚手灌顶续》云:“薄伽梵,若有毁阿阇黎则大愚应遭,疾疠及诸病,魔疫诸毒死,王火及毒蛇,水罗叉盗贼,非人碍神等,杀堕有情狱。终不应恼乱,诸阿阇黎心,设由愚故为地狱定烧煮。所说无间等,极可谓地狱,诸谤师者,佛说住其中 。”扰乱善知识要遭受这样的果报还要下地狱等等,如善信比丘侍佛二十五年,因其对佛陀无信心,如盲人不见佛之的功德,唯见佛过。后在花园中生身堕入地狱,果报是如实不虚。

  以上这种决定的信心没有真实产生之前我们应如何依止善知识呢?开始我们可以广泛地从善知识处闻思,也可自读经论,也能远离疑惑,数数串习逐渐淡化我们的罪恶之心,修行的过程也是断恶的过程。《广论》中说:“盖无始以来,自为心所自在,心则不为自所自在,心复随自由在,堪如所欲住善缘。” 我们应时时思维观察要择善为之。并择善固之。对待善知识,也可亲近其善处,不可亲近恶处。何为善处?广论云:“于善知识修习净信,及修暇满,义大难得。生死无常,业果生死过患及菩提心。”,下士道的人身暇满,生死无常业果之理乃三乘的共法。思维难得人生有自他十圆满自圆满有:“人、生中、根具、业未倒、信处” ;他圆满有:“佛降、说正法、教住、随教转、有他具悲憨”在《广论》我们前面都说过了。以此思维此修习佛法的人生是具作众缘所成,缺一不可。而此众缘具足在经中以“盲龟浮木”来比喻,可见实属难得。用此难得人生造三恶道之因实是可惜,就如同帕绷喀大师讲的:“我们修行的人善业造不圆满,可是从一睁开眼,早上一起来到晚上睡觉,从加行正行到最后结行,却做了一个完完整整圆圆满满的恶业。”善业没做圆满,恶业倒是做得很圆满,从早上到晚上圆圆满满地做下来,这是我们无始劫来的习气。我们每天在造作三恶道的因实在可惜,“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善知识难遇”,这个道理明白了,却不能断自己的习气和烦恼,非要让贪嗔痴慢疑种种的习性调服自己的心,而不用善法调服自己的心,满身的习气毛病,流转恶趣,实在是可怜。再以人生有生必有死,这个色身世上任何事物都不能挽留,是长是短是业果所限,不是我们可以作主的,我们可从善知识处学习这个法,可以产生出离心,这是一切法的基础。在此基础再进而学习菩提心等不共法。
  《广论》中宗喀巴大师对佛法中对善知识的标准和学人怎样依止善知识、亲近善知识、选择善知识,作了详细的阐明。使我们对善知识的问题上有了更加明确认识。在学佛上既要以理智对深奥佛法理论进行分析,又要以善知识为修行上的榜样,归依善知识的不共功德。在平时的修行过程中不能对善知识的功德起寻伺心。因一切以自我观点为主导的知识,都将是成就佛道的障碍。我们在生活中应都注重别人的优点,这样别人的优点就慢慢地就会集中在自己身上。如把注意力放在别人的错误上,不仅会增长功高我慢的心,而且随着时间推移,我们的心念就会充满别人的错误,这个恶业习性就越来越严重,孔子说,“三人行必有吾师。”从广义上讲,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汉传佛教的大乘教法正是以六道为成就的道场,众生乃是修习菩提心的良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菩提心的修行也是建立在与众生的关系上,以利他为究竟目的。众生无尽,我誓也无穷无尽!首先你从这里要深刻地认识到。

  对以上道理,你经过仔细分析了解,那么对暇满难得,包括念死无常、三恶趣苦,就能够生起畏惧心,了知人生的苦,就生起觉悟的心,为了出离解脱这些苦,就会求救怙,能救怙自己的是什么呢?就是三宝,皈依三宝呀,三宝是黑暗当中的明灯、解脱的慈航,你如何运用这点很重要,那么我们现在进入到讲解皈依三宝这一章了。

  皈依三宝是成为正信佛教徒的第一课。皈依以后,就表示自己从此信奉佛教,成为三宝佛法僧的弟子,不再信仰其他宗教,所以皈依三宝是确定信仰目标的表示。一个学佛的人,如果没有经过皈依三宝的仪式,即使上香礼拜,也只不过是一个对佛教尊重而有兴趣的人,不能够算是真正的佛教徒,就好比一个学生,如果不曾办理注册手续,学生证,永远只是个旁听生听到大学毕业也不会有毕业证的。世间上的金银、珍珠、玛瑙称为‘宝’,那是世间财宝:而佛、法、僧是法身慧命之宝,是出世的财宝。所以,我们学佛修行,首先应该皈依三宝。

  现在我们先谈一下:皈依三宝的意义

  一、三宝的意义:

  有些人皈依多年,举行了仪式拿到了本,但是对三宝的意义还不知道,三宝,是佛、法、僧的总称。

  “佛”,是梵语‘佛陀’﹝buddha﹞的简称,指证悟宇宙真理﹝自觉﹞,而又能本着无尽的慈心悲愿,以真理来教化众生﹝觉他﹞的圆满觉者。

  “法”,梵语‘达磨’﹝dharma﹞,有很多的意义,在这里是指佛陀所直说的真理教法,一般泛指三藏十二部经典。众生依法修行,就能证得真理,得到究竟的解脱。

  “僧”,是梵语‘僧伽’﹝samgha﹞的简称,意译为和合众。在这里是指奉行佛法,和合共住的出家僧团。其特质有二,即‘理和’与‘事和’。理和,指大家所断除的烦恼,所证得的真理,都是相同不二的:事和,指身、口、意三业在事相上,共同遵守六项要点,不相违背,是建立僧团的基础。就是我们讲的六和敬。即:

  1、见和同解:在思想上,建立共识,这是思想的统一。
  2、戒和同修:在法制上,人人平等,这是法制的平等。
  3、利和同均:在经济上,均衡分配,这是经济的均衡。
  4、意和同悦:在精神上,志同道合,这是心意的开展。
  5、口和无诤:在言语上,和谐无诤,这是语言的新切。
  6、身和同住:在行为上,不侵犯人,这是相处的和乐。

  六和敬就是僧众的象征,因此,从自利来说,僧团是修身养性,陶铸圣贤的大冶烘炉;从利他而言,僧团是住持正法,度化众生的集体力量,僧团的重要性由此可知。

  简单的说,佛是教主,法是真理,僧是导师,三者都是令众生得度的重要因缘,缺一不可。譬如佛是良医,法是妙药,僧是看护,对于患病的人来说,唯有同时拥有三者,才能病愈。人生也是一样的,唯有依靠佛、法、僧三者的力量,才能离苦得乐,到达自在解脱的世界。因此,佛、法、僧称为三宝。

  三宝的“宝”是譬喻,用来表彰显示佛、法、僧的殊胜功德。拥有金银、珍珠、玛瑙等世间的珍‘宝’,能使我们物质生活不缺乏;仰仗佛、法、僧出世间的珍宝,能使我们脱离生死轮回,解脱精神上的苦楚。因此,佛、法、僧统称为‘三宝’。

  在很多的经典当中,《诸经要集》引《宝性论》‘三宝有六义,故须尊敬’,对佛、法、僧之所以把它认为是‘宝’,有更进一步的闻释。这六种意义是什么呢?

  1、稀有义:如世间宝物,贫穷之人所不能得:三宝如是,薄福众生,百千万世不能值遇,故名为宝。你生到边地闻不到佛法,遇不到三宝。
  2、离垢义:如世间珍宝,体无瑕秽,三宝如是,随离诸漏,故名为宝。
  3、势力义:如世间珍宝,除贪去毒有大势力,三宝如是,具不思议六神通力,故说为宝。
  4、庄严义:如世间珍宝,能严身首,你带上金银耳环戒指等等,可以令你的身体好看美妙,三宝如是,能严行人清净身故,故说为宝。
  5、最胜义:如世间珍宝,譬诸物中胜;三宝如是,一切世中最为殊胜,故名为宝。所有物品当中最美妙、最殊胜、最好的,故名为宝。
  6、不改义:如世间真金,烧打磨炼不能改变,三宝如是,不为世间八法――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八法所改、所动摇,故名为宝。

  知道了三宝的意思下面我们讲第二点,要了知:

  二、皈依的意义

  皈依是皈投、依靠三宝,请求救护,而得解脱众苦的意思。世间上,小孩子需要依靠父母,生命才得安全;老人需要依靠拐杖,走路才能安稳;航海的人需要依靠指南针,船只才能平安返航;黑夜中需要依靠明灯,行人才能看清方向。三宝就像我们的父母,当一个小孩被人欺负、污辱的时候,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是只要他叫一声‘妈妈’,别人就不敢随便欺负,因为他有母亲。同样的,世间上邪魔外道、坏人坏事很多,有了三宝做为依靠,生命就有了安全的依怙。比如,前面我们讲《广论》的时候,纲要里面不是有个故事吗?一个偷东西的贼,本来那些鬼神,大力魔等要损他的性命,当时他偷东西没偷着,把他逮住捆起来以后,叫他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也不把他送到官府,你只要念这个就行了,结果念完后把他放了,他自己就琢磨,这事情挺有意思,今天叫人家抓住了,都没送往官府,真是万幸呀,他自己路上就寻思,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念的时候他不在乎,但是旁边的鬼神听到了,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马上得到解脱,他是由于怕挨打有畏惧心理而念,但是却解脱这一难,这就是讲的皈依的功德,从浅显上有一个认识。

  三宝又像我们的指南针,可以引导我们在茫茫的人海中航向,平安的避风港。每个人一到晚上都知道要回家,皈依三宝、常念三宝的功德,可以让我们仰仗三宝功德的加被,藉此宝筏,出生死流,勇渡苦海,回归真实的自我,回到自己真正的本来之家。所以皈依三宝可以让我们现世找到安身立命之处,让我们未来有家可归!

  三、皈依三宝的利益

  三宝是冥冥黑夜里的灯烛,滔滔苦海内的舟航,熊熊火宅中的雨泽;皈依三宝不但能使我们得到究竟解脱,并能获得许多现世的利益。以下综合经典所说,将皈依三宝的利益归纳为十点,这十点我们说一下:

  1、成为佛弟子:皈依三宝的人,是以宇宙间最伟大的圣者释迦牟尼佛为老师,正式成为佛陀的弟子。
  2、不堕恶趣:皈依三宝的人,经云;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旁生。皈依三宝,可以恶道除名,人天有份。不堕恶趣,不闻恶名。
  3、庄严人格:皈依三宝以后,信仰层次提升,如同人的身上穿戴道德的华服、宝冠,人格因此庄严起来。
  4、善神拥护:佛陀曾指示护法龙天.一切善神,在末法时代,要保护扳依三宝的弟子。因此,你皈依三宝以后有三十六位护法善神在左右护持,皈依三宝可以得到天龙八部、护法善神的拥护。
  5、获得尊敬:皈依三宝的人,能得到人天大众应有的尊敬。
  6、成就好事:仰仗三宝力量的加持,能令皈依者减轻业障.平安吉祥,一切好事都能成就。我们陈白三宝加被等等
  7、积集福德:据《希有校量功德经》记载,即使具足四事供养,乃至建立七宝佛塔供养舍利,所得功德,不及皈依三宝者的功德百分之一,可见皈依三宝的利益广大殊胜。
  8、值遇善人:皈依三宝,能令我们减少烦恼,能值遇依止善知识,善友为伴,所到之处都能得到方便,会有好的因缘。
  9、受戒基础:皈依三宝的人,才有资格进一步求受五戒、八关斋戒,甚至在家菩萨戒等。
  10、成就佛道;凡是皈依三宝的人,即使此生没有修行,因为有信心、善缘,将来在弥勒菩萨下生人间的“龙华三会”时,都能得度。

  这就是皈依三宝的利益我们简单的说一下,下面讲一下三宝的种类:

  四、三宝的种类

  经典上对于三宝,有多种的分类,但以三种三宝的说法较为普遍:

  1、最初三宝:佛陀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成道,所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丈六金身为最初佛宝;佛陀成道后,于鹿野苑所宣说的四圣谛、十二因缘、三法印为最初法宝;佛陀所度化的当时从皇宫出来的以侨陈如为首的五位大臣,给他们说法,他们证得了阿罗汉果位,这为最初僧宝。
  2、住持三宝:指佛陀入灭后,流传于后世的三宝。一切佛像,无论是金银铜铁、玉石玛瑙、木雕泥塑、图像绘画等所有佛菩萨的形象,都称为佛宝:一切三藏经典,无论是绢纸竹帛、印刷书写,都称为法宝:求受具足戒的出家比丘、比丘尼等大善知识,都称为僧宝。
  3、自性三宝:佛陀在夜睹明星,证悟真理的那一刹那,曾经说道:“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悟。”在我们的自性当中,已经圆满具足了三宝的无量功德。人人皆有佛性,就是佛宝;人人都有平等无差别的法性,就是法宝;人人都有喜好清净和乐的心性,是为僧宝。

  所以,皈依三宝无非是借助他力,引导我们认识自我,肯定自我,进而依靠自我,实现自我,找回自己心中的自性三宝。我们每个人都像是一座宝矿,皈依就是开采自己内心的宝矿;不皈依,就如同宝矿未经开采,黄金无法出土!所以佛陀临涅槃之际,曾教诫弟子:“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这就是要我们皈依自性三宝的真实意义所在。

  三宝的种类还有一种说法,等我们讲到原文的时候再说,这里就不提了,还有大乘三宝、密宗三宝,分类很多,后面我们再讲。这只是在概念上大体地说说,后面我们再详细讲。

  五、皈依三宝的程序

  有的人说了,这些道理我都明白了,不需要什么仪式。那可不行。
  皈依三宝固然是内心的向道之情,仍需要有外在的形式来激发坚固的情操。皈依的仪礼,就是自己以虔诚的信心接触佛心,佛陀再以慈悲威德灌注到我们的身心中,而感应道交,所谓皈依一时,信仰一生,使之能持久永恒。因此,皈依三宝的仪轨乃应运而生。
  世间的秽器或覆器,我们都无法注入净水。同样的,如果我们心中装满了疑惑、我慢,或者是染污垢秽的知见,也无法纳受清净的三宝。因此《大名经》等说:凡是受皈依者,先要恳切忏悔,以恭敬心、清净心,长跪合掌,在皈依本师――证明你受皈依的师父面前立下誓愿,按照师父给你举行的仪式来发誓、来念、来做,这样就是一个真正如理如法的皈依。
  但是,是不是你皈依了以后就什么事都没有了?不是的,你还要知道,皈依后你应该履行的义务,应该做的事情,后面都要讲。下面就讲一下皈依后应该注意的事项,皈依也不是只举行一个仪式就行了,还要修皈依。阿底峡尊者在藏地就光传皈依法,很多人就给他起个外号叫“皈依喇嘛”。
  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这一生你把皈依修好了,就不简单。不要把皈依看得太简单,自认为“皈依我懂、我明白,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真实三宝的功德你了解吗?认识吗?有没有信心、堪能心?这很难说,凑热闹的多啊。

  六、皈依的人应注意的事项

  皈依三宝以后,我们在生活的实践上,应该正确地认识以下几点:

  1、皈依三宝需要吃素吗?

  皈依三宝并不一定要吃素,皈依只是宣誓自己终生信奉三宝,不改变信仰,与吃素没有关系。不皈依的人也可以吃素,皈依的人也可以不吃素。皈依不是受戒,所以没有戒条的约束,如果说有,也只有一条,即:我信仰佛教,永远不改变信心。所以皈依三宝不是吃素,也不是受戒,更不是出家。

  2、皈依三宝以后可不可以祭拜神明、祖先?

  皈依三宝的人仍可以敬神、祭祖。因为皈依与拜一拜不同,皈依是一生的,是一种信仰;拜一拜是一时的,是表示尊敬、礼貌。我们平时看到异教徒――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都可以跟他握手、点头,表示礼貌,对于我们的祖先、神明,当然也可以表示尊敬,但是尊敬不同于信仰,所以皈依后不可以再迷信神明,装神弄鬼要不得。

  3、皈依三宝是一时的吗?

  皈依三宝不是一时的崇拜,是尽形寿的信仰,从现在到命终不动摇,是一生的。据《瑜伽戒本》记载,一日不皈依便是犯戒,所以身为一个佛教徒,每天要三皈依,一者表示不忘自己是个佛教徒,再者藉此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信仰层次,并植下趣向菩提的种子。

  4、皈依三宝是不是拜师父?

  皈依不是拜师父,是皈依三宝,师父为代表。不是说皈依这个师父了,这就是我师父了,别的师父都不是,你要清楚,皈依的对象是三宝,不是哪一个人。所以皈依三宝以后应该礼佛、闻法、敬僧。常见一些学佛的人,虽然自称三宝弟子,实际上只有一皈。例如:只知礼佛,而不知道闻法学经教敬僧;或只知闻法,而不礼佛敬僧;或只知敬僧,而不礼佛闻法。甚至,仅仅尊敬供养为其主持皈依的那一位师父;或者把佛陀当作神一样看待,求这个、求那个,世间的名闻利养等等,只是一味的祈求财货福禄,这些都不是正信的佛弟子。正信的佛弟子应该对于佛、法、僧三者都予以礼敬,而且应当时常前往道场,亲近善知识,听经闻法,视一切僧人均为我师,这才是正信的三宝弟子。这是当务之急应该做的,这一点做不到,不能堪称佛教徒。

  我们现在进入了第四卷皈依三宝这一章,我们先给大家谈一谈总的法义。皈依三宝这一节,主要是讲利益未来生的方法。前面我们知道依止善知识了,暇满难得,念死无常、三恶趣的苦了,这时候要想保住人身,要想解脱成佛就,出离恶趣的苦,不再轮回,必须回头,依靠三宝,去求解脱,去培养出利益未来生的心愿,以后就要学习和成就能够利益未来生的方法。
  这个方法有两部分:一个就是修皈依,另外一个是知道因果。现在进入的这一章是皈依三宝。

  什么叫做皈依呢?前面我们谈了一点,这里面正确和细腻的意义,你要认识。藏人的皈依跟我们有些差异,汉地皈依的信教徒跟藏地的信心不一样。很多汉人一听到皈依这个名字,便以为指的是一个仪式。其实这是指依止的心态,皈依就是把我们的命根至心托付给三宝,将生死托付给三宝,将性命交与龙天,全心全意托付,一心依止的意思。在宗教上有些人皈依三宝,但也有些人皈依世间的天神,乃至龙族、饿鬼。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皈依,是指以正确的皈依态度,而皈依正确的皈依对象。正确的依止是入佛教的门槛,所以特别重要。要说皈依,必须分四支来讲解。首先讲正确的皈依动机,然后说正确的皈依对象,再说修持皈依的方法,最后讲皈依以后应该注意的事项。

  一、正确皈依的动机

  现在所说的部分特别重要,大家必须提起精神来听闻,为什么?判别是否真正的佛教徒,要看有没有真正皈依的心,而真正的皈依专赖于有没有生起正确的皈依的动机。如果你缺乏了清净正确的动机,我们的皈依并非是如法的皈依。在《广论》当中单单讲皈依的部分就有十多页,你好好看看,足见它的重要性,我们讲这个的时间也会比较长。

  合格皈依的因有三种,分别贯穿在下、中和上士道,是相连的。

  下士发心的人知道不是人死如灯灭,而经过观察知道来世处境不妙,可能下恶道,可能轮回受苦,知道人来世的果报恶趣,便思维考虑,谁能救助我?他们明白地知道,唯有三宝能够帮助我,对于三恶道的噩难,以这样的心来寻求加被、护佑,这是下士皈依的因。

  中士因为见到苦谛、集谛以及十二因缘等,就明白即便能生到三善道(人、天阿修罗),仍然并不是彻底地安全,他们欲求究竟解脱。谁有能力令他们脱出六道呢?唯有三宝。他们以这种动机作为皈依的因。

  作为利根的人来说,最利根的人见到众生苦而心生不忍,欲求最上的智慧、悲心和能力来救助众生,为了这个目的他们必须依赖三宝而求成就,这是大乘或者上士道皈依的因。

  以上三种皈依的因,依止对象不变,只有依止动机上的不同而已,修持的人因自己心量大小而有不同皈依的因。
  此外有些人,只是为了求财、求子女或者是求健康,这样的心去皈依三宝,甚至有强盗、小偷为了抢劫、偷东西、杀人的行为能成功,去拜佛保佑保佑,等等。这些都不是正确和合格皈依的因。只有前面说的三种皈依的因的任何一种,才是合格皈依的因。

  二、正确皈依的对象

  正确皈依的对象我们讲一下。刚才我们讲过了,皈依的因有合格有不合格的,被依止的对象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有正确和坚定的皈依的因,可是你却依止了没有资格或者能力小的对象,仍然不可能得到利益。我们可以排出四种可能性:

  四种可能性:
  1、以正确的皈依因,依止正确的对象;
  2、有正确的皈依因,但依止对象不合格;
  3、依止的对象合格,但自己皈依之因不对;
  4、以不合格的皈依因,依止不具格之对象。

  我们已说过了三重合格的皈依因,现在要说的是堪作我们的依止的对象。有关这一点,我们把它分为两角度讲说,首先讲我们当依止之对象是什么,然后讲这对象值得我们安心地至心托付的原因。你要明白这一点,你这一点你要是搞不清楚,那么对三宝的皈依的心就不会恒久,我们先说值得依止的对象:

  值得依止之对象:很多人喜欢见庙便拜,见神就磕头烧香,以为这样便会多福多寿,这是十分笨的做法。天神等虽然福报很大,而且也有给你赐点福的能力,但他们并没有救助我们的未来生的能力,不能让你不轮回、不堕恶趣,而且也不见得一定愿意为我们的现世赐福。这些天神与人一样有烦恼,如果我们刚好你今天给它上供等等能让它高兴一点,说不定天神一欢喜,或许的确能使你得到一点点有限的好处。明天他们不愿意赐福了,那就可能随意地加害你。再者,天神连自己的未来生也照顾不过来,如何救助我们呢?至于龙王等,牠们本属畜生道众生,它能力十分有限,所以亦不堪作至心依止之对象。至于恶鬼类等,我们就更加不必多讲了。对于旁门左道的事物,我们也应该少接触为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容易颠倒;至于至心依止鬼道众生的人,在今生能得多少利益是说不定的,但却种下了因缘,在死后一定会沦落为鬼道中之小喽啰众,当个鬼差、鬼使或者鬼子等等。此外有些人,虽不依止上述对象,但他们只依止三宝中的一宝或其中一员,譬如说有许多信奉民间信仰的汉人一心依止观音菩萨或阿弥陀佛,却连三宝是什么也不知道,他们这样做亦能得到许多利益,但却不能得到最圆满的好处。因为单单皈依三宝中的其中一宝或其中一员,虽足以令我们脱离现世中的劫难,但却并不足以令我们离开三恶道、解脱乃至成佛。值得我们至心生生世世托付皈依的对象,是佛、法、僧三宝。这并非说我们单单皈依三者之一,而是必须对他们全都依止,缺一不可,都要皈依。

  有许多人自称皈依三宝,但却搞不清楚三宝是什么和不是什么,所以现在我们讨论一下三宝到底是指什么?

  佛陀的梵文是Buddha,意思是“觉悟者”。佛陀是断一切过失及具一切功德的完美导师,他具有圆满的智慧、悲心及能力。本师释迦牟尼佛曾在二千多年前的印度,弘传了我们现今所信奉的佛教,所以他是我们佛教的创始人。可是,皈依佛宝并不单单只指皈依释迦牟尼佛,而是指依止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佛陀。佛有法身、报身和及应化身,这些都包括在我们的依止对象范围内。世间的佛像虽然并非是真的佛,但代表了佛宝,善知识也是佛宝的化身。

  法的梵文是Dharma,乃指一切教法,包括三士道教法及证法,三藏十二部戒定慧,乃至短短的一句观音菩萨的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叭咪吽”等。佛经虽然非真正意义上的法宝,但它们代表了法宝,而且令我们最终证得法宝,所以它们是住持法宝。法宝是三宝中最主要的依止对象,你要靠法来修行解脱。

  僧伽的梵文是Sangha,翻译过来是“和合”。僧宝可分为胜义僧宝及世俗义僧宝两种,前者包括菩萨、辟支佛、声闻、罗汉及出世间护法等,这是胜义僧宝,后者乃指四位或以上之具戒凡夫比丘或者比丘尼的团体,就称为世俗义僧宝。

  这就是对三宝的概念上的讲解,让大家认识一下。这样就好修正自己,看看自己在哪一步上有没有走正,这个要很清楚的认识。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就讲到这里。

  回向……

  (寒冬、界恒恭敬整理)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法空恩师讲《广论》77讲
下一篇:法空恩师讲《广论》75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33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34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36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35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37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38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39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40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41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42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43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44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45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46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47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48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49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50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51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52讲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