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法空恩师讲《广论》98讲
 
[广论·法空法师] [点击:2867]   [手机版]
背景色

  阿弥陀佛,各位大德、各位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又是我们一次殊胜的因缘聚集在一起,讲说听闻《广论》了,首先让我们做加行

  (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我今发心,为救度尽法界、遍虚空界一切如母有情于生死大海中,拔苦与乐而成佛,为求成佛方便而学此《菩提道次第广论》,愿广论昌明、正法久住。

  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又一次殊胜因缘聚在一起,学习研讨讲说《菩提道次第广论》。首先叫我们祈请历代传承师长、本尊、诸佛菩萨加持我们,在学修研讨中,破除内外一切障碍,使每个人能迅速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速即成佛,为利如母有情,为使正法久住,发菩提心学此《广论》。

  以上我们对共下士道正宗分里面《皈依三宝》这一章已经讲解结束了,现在进入新的一章的课题:正宗分共下士道的《深信业果》,请大家把书打开,首先我们根据原文把法义给大家说一下。首先我们看:

  [科]壬二 一切善乐所有根本发深忍信分三
  癸一 思总业果分二
  子一 正明思总之理
  子二 分别思惟
  癸二 思别业果
  癸三 思已正行进止之理
  初中二,今子一 正明思总之理
  子二 分别思惟分二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谈的内容,首先讲的就是因果。那么先生起了皈依的心,或者很多人或许能令我们一次、两次脱离三恶道的噩运、痛苦,但是要想永久地解脱恶趣的痛苦,单靠生起皈依的心,能够使我们一次两次脱离三恶道的恶业,但却不足以完全保证我们的安乐。所以说,一切善乐的根源便是以因果而生,就是说,一切善乐的根源都是由因果来决定的,不管是善的还是恶的果报都是由因果来决定的。在这个当中我们要认识到,业果是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今初,先要了解一点:业决定。[原文]:

  初中有四,业决定理者,谓诸异生及诸圣者,随有适悦行相乐受,下至生于有情地狱,由起凉风,所发乐受,一切皆是从先造集善业所起。从不善业发生安乐,无有是处。所有逼迫行相苦受,下至罗汉相续之苦(罗汉身中所受的苦),一切皆是,从先造集不善而起。从诸善业发生诸苦,无有是处。《宝鬘论》云:(名增上生,决定善品第一里谈到)“诸苦从不善,如是诸恶趣,从善诸善趣,一切生安乐。”故诸苦乐非无因生,亦非自性(《略论释》423页说:有外道主张,苦乐有总之行),自在天等不顺因生(指不顺之因,比如说善因中也能产生苦报,这是外道的见解),是为从总善不善业生总苦乐。诸苦安乐种种差别,亦从二业种种差别,无少紊乱,各别而起。若于业果,或决定相,或无欺罔,获定解者,是为一切内佛弟子所有正见(内道佛弟子所有的正见就是缘起性空),赞为一切白法根本。那么《广论》414页[原文]:
  龙猛菩萨之所许,谓依如此如此因缘,生灭如此如此众果,即应依此因果建立而求性空及中道义。如第二十四品云:“若缘起所生,即说彼为空,即依他假设,亦即是中道。
  《广论?卷十七》416页[原文]:
  正见之因(也就是中观),净护所受净戒为本,多门策励积集资粮,净治罪障,亲近善士勤求闻思。
  这就是业决定的概念。所以,我们对因果要生起畏惧心,如果说只有皈依的心,那只能使我们在轮回中一、两次逃离三恶趣的噩运,不能完全保证我们的安乐,一切善乐的根源都要依因果而定。乐果缘于行善业,苦果来自于恶业,欲得到肯定的安乐,我们还要学习因果的定律,依因来做能带来福乐的事,成为将来感招福报之事。

  有些人认为因果是信则有不信则无,其实不是这样的。不论你信不信,世界上的规律都是一样的,比如说,到了春天花就会开,同样的道理,不论你是否相信因果,这个定律同样生效果,起作用。
  也有人认为,因果不外乎是种善因得善果的简单道理,其实它是极其精妙复杂的规则。更有人主张一切皆没有的道理,甚至以为这便是佛法最高深的境界。这是很严重的错误。
  最细微、最精细准确的因果,唯佛能见,能明了。比如说,现在你感觉到有一点点的疼痛,只有佛能清楚准确地说出这乃是过去某事或某因所感得的果报。

  我们可以根据粗显的因果关系而学习,这一部分分三大支,刚才我们念的这个题目分三条:第一个,为了开示总体规律,第二个为了开示参思所欲求的目标方法,最后开示依因果行止的方法。那么总体的因果规律,业果是十分广大的教法,我们首先归纳讲业果的特征,然后才说个别业果的开示。
  先说因果的共同特性,业果的特性有四个方面:

  1、业不可改变;
  世俗上的许多事可以改变一点点,因果改不了,一旦种子种下去了便不会消失,一旦等到外缘引诱,决定生出相应的果。善因只会产生乐果,绝不可能生出恶报,反过来说也是这样的道理,恶因中想生乐果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应该生决定的断心——断恶修善,坚决抑制、拒绝作恶,起心动念都控制。因为一但起心动念,业种下去了就不得了,一个因就会产生一个果。《地藏菩萨本愿经》讲:阎浮众生,起心动念无非是罪,无非是业。起一个念头就是一个因,将来就是一个果报。就象帕绷喀大师说:你从早上起来睁开眼到晚上,就造作了圆满的三恶趣的因。所以说,你想一想你每天有多少个念头,有多少个不善念,这是非常可怕的。必须要认识到,业是不可改变的,明白这个道理,对我们的修行中无疑地会除去很多障碍。

  2、业增长广大;
  种了因第一个是不可改,第二个就是增长广大,不是你种了因就没事了,它有利息啊。如果你不用还净法、忏悔法,它会增长广大。看[原文]:
  业增长广大者,谓虽从其微少善业,亦能感发极大乐果,虽从微少诸不善业,亦能感发极大苦果,(所以说,《地藏经》上怎么讲的,“莫轻小罪,以为无殃,其时虽微,刹那造罪,将堕无间”,果报不可思议呀,感极大的苦果。)故如内身因果增长,诸外因果无能等者,此亦如《集法句》云:“虽造微少恶,他世大怖畏,当作大苦恼,犹如入腹毒。虽造微少福,他世引大乐,亦作诸大义,如诸谷丰熟。”

  这个道理就是告诉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因果绝对不虚,业力非常广大,善因善果,恶因恶果,真实不虚。如经上讲“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不可思议啊!要深信啊!学佛法有三道铁门槛:
  第一道,就是皈依三宝,不容易。为什么?深信、切愿,坚固这个信念不容易,宁舍生命不舍皈依三宝做到不容易。
  第二个,深信业果。起心动念都能善护自己的身、口、意,做每一件事把持自己的心,不容易。

  [原文]从轻微业起广大果,此复当由说宿因缘发定解者,如《阿笈摩》说:牧人喜欢及彼手杖,所穿田蛙,五百水鹅,五百鱼龟,五百饿鬼,五百田夫及五百牛,所有因缘。(律经公案,讲的是所有的业果由诽谤起,总之,不要轻视身、语、意造作,认为起个心动个念开个玩笑无所谓。不要这样想,都有果报。)
  并《贤愚经》说:金天金宝牛护因缘(此即善业产生的果报),当从《阿笈摩》及《贤愚经》、《百业经》等,求发定解。(这些经要好好看一下,可以对自己起到防护的作用。)

  复次尸罗(戒律)轨则(《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二》说,“云何名为轨则圆满。谓如有一或于威仪路。或于所作事。或于善品加行处所。成就轨则。随顺世间不越世间。随顺毗奈耶。不越毗奈耶。”毗奈耶就是戒律。)净命正见四中,后未亏损,前三未能圆满清净,少亏损者,说生龙中。《海龙王请问经》云:“世尊!我于劫初,住大海内,时有拘留孙如来出现世间,尔时大海之中,诸龙龙子龙女悉皆减少,我亦减少眷属。世尊现大海中,诸龙龙子龙女,悉皆如是无有限量,不能得知数量边际。世尊!有何因缘而乃如此?(说过去的海里面龙子龙女很少,现在很多了,是什么原因呢?)世尊告曰:龙王!若于善说法毗奈耶而出家已(听闻佛所说的法,依戒而出家的),未能清净圆满尸罗(持戒不圆满),亏损轨则,亏损净命,亏损尸罗,未能圆满,然见正直,此等不生有情地狱,死没已后,当生龙中。”(因为他的见是正确的,其他的未能圆满。)

  此复说于拘留孙大师教法之中,在家出家有九十八俱胝;金仙大师教法之中,有六十四俱胝;迦叶大师教法之中,有八十俱胝;吾等大师教法之中,有九十九俱胝;由其亏损轨则净命,尸罗增上,于龙趣中已生当生。吾等大师(释迦牟尼佛),般涅槃后,诸行恶行(很多弟子行恶行),毁犯尸罗(戒律),四众弟子,亦生龙中。然亦宣说,彼等加行,虽不清净,由于圣教尚未退失,深忍意乐,增上力故,从龙死殁,当生人天。除诸趣入于大乘者,一切悉当于此贤劫诸佛教中,而般涅槃。是故微细黑白诸业,如影随形,皆能发生广大苦乐。当生坚固决定解已,虽微善业,应励力修,微少恶罪,应励力断。如《集法句》云:“如鸟在虚空,其影随俱行,作妙行恶行,随彼众生转。如诸少路粮,入路苦恼行,如是无善业,有情往恶趣,如多有路粮,入路安乐行,如是作善业,有情往善趣。”

  又云:“虽有极少恶,勿轻念无损,如集诸水滴,渐当满大器(一滴一滴滴的多了,慢慢就满了)。”又云:“莫思作轻恶,不随自后来,如落诸水滴,能充满大器,如是集少恶,愚夫当极满(集一点恶,慢慢也能集满),莫思作少善,不随自后来。如落诸水滴,能充满大瓶,由略集诸善,坚勇极充满。”《本生论》亦云:“由修善不善诸业,诸人即成惯习性,如是虽不特策励,他世现行犹如梦。若未修施尸罗等,随具种色少壮德,极大势力多富财,后世悉不获安乐。种等虽卑不著恶,具足施戒等功德,如夏江河能满海,后世安乐定增广。应善定解善非善,诸业他世生苦乐,断恶励力修善业,无信岂能如欲行?”

  这一段长文讲的就是业力增长,举了很多的例子。简单地说,一粒小小苹果的种子,只要有适当的外在的条件,就会长成一棵大树,树可以长出很多的苹果,苹果又有种子,又长树,又可以生很多苹果。这样循环,讲的就是,一个小小的因,他的果报可能很大。我们若以手指压扁一个虫子,只需一秒钟,仿佛是一件很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它的果报十分严重。反过来说,如果看到一条虫子落到水里,我们不经意地随手把它捞起来,这个因看上去微不足道,它的果报也可以变得很大。
  在过去曾经有一个小孩,他只不过玩的时候把泥巴当黄金供佛,后来,由于这种因缘,这个小孩便转生为天王。所以应当思维这当中的规律而生觉受,学习不以善小而不做,也不要因恶小不怕就可以随便地去做,那是很可怕的,业力增长广大,不要轻视小的恶,也不要轻视小的善,小的善业也会有大的福报,小的恶业也做不得,做了也有大的果报。

  3、未造的业不会遇。
  原文:所未造业不会遇者,谓若未集能感苦乐正因之业,则定不受业苦乐果,诸能受用大师所集,无数资粮所有妙果,虽不必集彼一切因,然亦定须集其一分。
  《略论释》426页:例如弥陀福德,虽已为众生成就极乐世界,然亦须众生能修净业,始能生彼世界。阿弥陀佛把极乐世界成就好了,众生还必须自己修净业,否则不可能往生。

  未作之业,不可能结果。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大难不死的奇迹这样的事情,比如飞机上,几百人死了,偏有一个人活下来,这样的奇迹。其实这并不稀奇,只要我们没有做能感生果的恶因,你不必害怕。就象这几年飞机一直出事,很多人坐飞机就害怕了,不敢坐了。实际上,你要做了这个因,造了这个业,你不坐飞机也出事,你要没造这个因,坐飞机上也有幸存的。象这次海啸一样,有共业,也有别业。要没有种这样的因,这样的果报的业因找不到自己,那么绝不可能受到它的果报。有些圣人、有成就的人,在历史上、传记上我们都可以看到,他喝下了毒药,也不会被毒死。这正因为他们并没有业报之因,你给他喝他也死不了,你有这样的恶因,你喝甘露也得死,这就是告诉我们,未造的业不可能出现结果,造的业也不会失掉。

  4、所造的业不会失坏

  已造之业不失坏者,谓诸已作善不善业,定能出生爱非爱果,如《超胜赞》云:“梵志(就是佛陀的教徒)说善恶,能换如取舍(有物质可以相互交换,取舍的原义是施与受,布施与纳受的意思),尊说作不失,未作无所遇。”《三摩地王经》亦云:“此复作已非不触,余所作者亦无受(自己不会顶替代受,做了不会失掉,不是谁可以代替的,就象《地藏经》上讲果报来了: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谁也代替不了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吃饭各人饱。因果就是这样的,或有佛法、或无佛法,这个因果不是谁掌握的,你做了就不会失掉)。”《毗奈耶阿笈摩》亦云:“假使经百劫,诸业无失亡,若得缘会时,有情自受果。”
  这就是第四个:已作之业不会消失。佛陀有一个大弟子,咱们都知道目键连尊者,他早就成就了阿罗汉的果,号称神通第一。可是他在业因成熟的时候,却被人打成重伤致死。由此可知,一旦业因成熟了,即使过了千千万万、百千万劫的时间,一旦遇到了坏缘,它仍然会结果。比方释迦牟尼佛这一生修行的时候,释迦族被琉璃王灭族的时候,释迦牟尼佛也想救,但是没办法,救不了。目键连知道这个事以后,就把释迦族的亲人放到钵里头捧到天空中去了,想叫他们躲过这一劫,等战争过去以后,把钵拿下来了一看,人化成脓血了。释迦佛就讲过去这个因缘,过去在一个渔村,村口有一个鱼塘,这一村的人都打渔,村中的人民把池内的鱼全部网来吃完,最后一条大鱼也被杀吃掉,只有一个小孩从来没有吃过鱼肉,只是照着这个大鱼脑袋上敲了三下。这是定业难转,大鱼就变成了琉璃王,被杀的那些小鱼就成了琉璃王的手下了,渔村的人们就是现在被他们杀的释迦族,当时的那个小孩就是释迦牟尼佛,敲了鱼头三下。释迦族灭亡他也没办法,佛就为这件事情头痛三天。佛也逃离不了这个果报,更何况我们。因果不是佛掌握的,不是谁控制的,在于我们自己。

  以上是说明了因果的四种特性, 1、业不可改变――业决定;2、业力增长广大;3、未造业不会结果;4、所造业不会失坏。不管是善业、恶业都是这四种共同特性。现在开始详细详述个别的因果关系。

  [科]子二分别思惟分二
  丑一显十业道而为上首
  丑二抉择业果


  这部分思维各别的业因和相应的果报。因果有无数的种类,我们根本没有办法一一地说完,只能把它归纳一下,但我们可以把它笼统地归纳为身语意三类。要细的说来,那就说不完了,很多很多。要想一想,你在修行过程中,不把这一点注意,如果不把身语意控制,身语意就会随顺造不善业。所以在修行中,必须要把业果这个前提作为重点来学。释迦牟尼佛在七佛教诫总的来说就是让我们善护身口意,修行是修身口意,断除恶业也是从身口意上,把这个概念认识了,就能使我们修行有进步。

  首先,我们把十业的定义说一说:今丑一显十业道而为上首

  原文:如是了知苦乐因果,各各决定及业增大,未作不会,作已无失。彼当先于何等业果所有道理发起定解而取舍耶?总能转趣妙行恶行三门决定,(讲解:所有的苦乐因果,都是从业来决定的增长广大。你轮转生死,都是业来牵引你,不能自己作主。未做不会有,做了不会失。要知道什么样的业应该做,什么样的业不该做,所有的道理应该发起定解而取舍。善行恶行是从三门来决定。)三门一切善不善行,虽是业道不能尽摄,然诸粗显,善不善法罪恶根本诸极大者,世尊摄其扼要而说十黑业道,若断此等,则诸极大义利扼要亦摄为十,见此故说十白业道(断尽十恶业,就是十善业。《俱舍论》云:“摄其中粗显,善不善如应,说为十业道。”《俱舍论》卷十六说:所说十业道,摄恶妙行中,粗品为其性,如应成善恶。)

  原文:《分辨阿笈摩》亦云:“应护诸言善护意,身不应作诸不善,如是善净三业道,当得大仙所说道。(讲解:就是七佛里面说的:善护于口言,自净其志意,身莫作诸恶,此三业道净。它的宗旨是什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讲的就是这个。十恶业的定义,如果把身语意作一个归纳,总共有十种:身体做的业为:杀生、偷盗、邪淫,语做的业:妄语、挑拨离间――两舌语、恶口――骂人、绮语,意三:贪、嗔和邪见――痴,根本从贪来,如果把贪断了,嗔和痴都不会有了,贪为首。这十恶业的正面称为十善业或者十白业,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他们是种因果的善因,善业的反面的称为十恶业,或者称为十黑业,就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嗔、痴,它们是导致痛苦果报的不善因。十善业是我们励志去做的项目,十恶业是我们必须努力断除的项目。正象上面说的作人一样,要想保证今生和来世能享福和快乐的方法,就是要以因果来行持,不可违越因果,拔无因果是非常可怕的。) “由善了知十黑业道及诸果已,于其等起亦当防护,使其三门全无彼杂(身口意没有杂染)。习近十种善业道者(做十善业),即是成办一切三乘及其士夫二种义利(二种义利--增上生、决定胜,都要靠十善业),所有根本,不容缺少,故佛由其众多门中数数称赞。《海龙王请问经》云:“诸善法者,是诸人天众生圆满根本依处,声闻独觉菩提根本依处,无上正等菩提根本依处。何等名为根本依处?谓十善业。”

  原文:又云:“龙王!譬如一切聚落都城市埠方邑国土王宫,一切草木,药物树林,一切事业边际,一切种子集聚,生一切谷,若耕若耘及诸大种,皆依地住(比喻大地能生万物),地是彼等所依处所。龙王!如是此诸十善业道,是生人天,得学无学诸沙门果,独觉菩提,及诸菩萨一切妙行,一切佛法所依止处(十善业)。”是故《十地经》中,称赞远离十不善戒所有义理,《入中论》中亦总摄云:“若诸异生诸语生(指声闻),若诸自力证菩提(指独觉),及诸胜子决定胜(就是菩萨果位),增上生因戒非余。”(讲解:增上生的因就是戒,并非其他的,增上生和决定胜都是因戒生――十善戒、十善业,除了戒以外,更没有其他的。)

  原文:如是不能于一尸罗,数修防护而善守护,反自说云:我是大乘者,极应呵责。
  讲解:于一切戒中,你不能防护,去守护戒律,反而说我是修大乘的,不要执着这些小事情,我的心是清净的。这是应该呵斥的。

  原文:《地藏经》(即地藏十轮经)云:“由如是等十善业道而能成佛,若有乃至命存以来,下至不护一善业道,然作是言:我是大乘,我求无上正等菩提。此数取趣至极诡诈,说大妄语,是于一切佛世尊前欺罔世间,说断灭语,此由愚蒙,而至命终,颠倒堕落。”
  讲解:在《略论释》中说:若人对成佛以下所有善行一毫不作,而自谓我求无上菩提,善恶不着心自澄清(如水之自澄),是大欺诳,死当颠堕。盖此等说法,等于说断灭法也。
  《金刚经》: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断灭就破世出世间因果,菩萨要缘其因果,才发大菩提心,广修万行而求成佛。并不是说成佛不需要善行就可以成就。

  原文:颠倒堕落者,于一切中,应知即是恶趣异名。
  《略论释》:言颠堕者,当知一切恶趣之异名也。

  十善业和十恶业的定义都要了解,十业的因果关系,刚才我们说得很透彻了。十业道分为十善业和十不善业,我们先讲一下十不善业和它的果报,然后再讲一下再讲十善业和它的果报,最后补充一下因果其余的细致的地方。

  [科]丑二抉择业果分三
  寅一显示黑业果分三
  卯一正显示黑业道
  卯二轻重差别
  卯三此等之果
  寅二白业果
  寅三业余差别
  今卯一正显示黑业道

  我们首先应该明白什么是十不善业,再明白它的轻重,最后还应该明白十不善业带来的可怕的果报。在讲说之前,我们按这个次序来说明一下。首先说十不善业的定义:
  十不善业分为由身语意所作的恶业,由身体作的有三种,由语作的有四种,意作的有三种。身的不善业就是:杀生、偷盗、邪淫,语的不善业:两舌、恶口、妄语、绮语,意的不善业:贪、嗔、痴(就是邪见)。

  我们先说第一种就是杀生了,看原文:

  原文:云何杀生?《摄分》于此说为事、想、欲乐、烦恼、究竟五相,然将中三摄入意乐,更加加行摄为四相,谓事、意乐、加行、究竟,易于解释,意趣无违。
  讲解:事、意乐、加行、究竟《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九上说:复次若广建立十恶业道自性差别。复由五相,何等为五?一事,二想,三欲乐,四烦恼,五方便究竟。事者,一一业道各别决定所依处事,或有情数或非有情数,随其所应十恶业道依之而转。想者有四:谓于彼非彼想、非于彼彼想、于彼彼想、非于彼非彼想。欲乐者,或有颠倒想或无颠倒想乐所作欲。烦恼者,或贪或瞋或痴,或贪瞋或贪痴或瞋痴,或贪瞋痴一切皆具足。方便究竟者,即于所欲作业随起方便,或于尔时、或于后时而得究竟。
  所作的业分三等,比喻:第一个就是杀生,杀生是三种身体所作的恶业中最严重的,它的果报也是很严重的。杀生并不光指杀人,而是指杀任何的有情生命。大家不要误解,以为十恶业乃是佛教徒的戒律而已,不是佛教徒,你做了杀生这样的不善业,一样果报。不是说你不信佛,你做了这些恶业就没有果报了。但凡是杀生,都有它的严重是报。出家人如果犯了这些恶业了,业报要严重于没有戒的人,有些戒犯了,可以忏悔清净,但根本戒一旦犯了,便失去出家戒了,杀人便是犯根本戒的其中一种。你这个要是犯了的话,其他都不具足,所以这上头不可违越。这个要违越了,其他成就很难了。要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为我们修道当中要把握这点善念,对于业果的认识十分严重,身体造的恶业必须认识到它的根本。所谓根就是这个业如果造了的话,那么成就的根断了,不会有成就。所以在修道上法身慧命没有了,你要想成就不容易了。一段完整的杀生业,会导致一系列杀生完整的果报。它分五相,事、想、欲乐、烦恼、究竟

  原文:其中杀生事者,谓具命有情,此复若是杀者自杀,有加行罪,无究竟罪。(讲解:你所杀的对象是有生命的众生。自杀,也是杀生,有加行罪,没有究竟罪。上吊、自尽那也是杀生,不要以为自杀就没有罪了。)《瑜伽师地论》于此意趣,说他有情,意乐分三,想有四种。谓如于有情事作有情想及非情想,于非有情作非情想及有情想。初及第三是不错想,二四错误。此中等起若有差别,譬如念云,惟杀天授,若起加行误杀祠授,无根本罪,故于此中须无错想。(什么是完整的杀生业?要具备四个因素:1、选定了对象;2、动机;3、行动,动机起来了就去做了;4、事件完成。已经成功了,心生欢喜。在对象方面,杀任何有生命的都是杀生。在动机方面,杀者无误地认定杀的对象,就是没有错杀,基于贪嗔或者任何一种烦恼而动的杀机,这便具备了第二个因。如果在无意或者没有动机的情况下,这个因素便不存在,故此并非一段完整的杀业。比如说,你不小心踩死了一只蚂蚁,这是无动机的,首先你不是心要杀它,所以它的业报与蓄意杀生不同。在行动的方面,不只包括自己亲自用手拿刀杀生,还包括你唆使别人动手。我不杀,但是我叫别人杀,这个也是一样的罪,也算你的。或者自己利用下毒药、或者利用神通、咒术,或者用邪术这样的方法去杀生也算在内。有些人在杀海鲜的时候让人代杀,自己不杀,他们以为这样自己就不算杀生了,其实这样做比自己动手杀更不好。最后若要想杀的对象的确因此死去了,那么四个因素都具足了:事-这个事情想做了,欲乐起来了,烦恼-准备杀,找到对象了,究竟-杀死了。四个因素完整的具备了,对方死了,那就是究竟了,如果对方不死,也有杀生的部分的业报,不完整。

  我们再讲一讲完整的杀业和不完整的分别情况。完整的杀业,就是上面所说的四个因素完全具备的杀生,也就是刚才《瑜伽师地论》所说的五相。比如你在海鲜馆、饭馆或者餐厅里里看到了一尾鱼,你知道它是一条生命,但是你生起了贪吃的心,有了煮杀它的动机了,然后告诉厨师代你宰杀,最后这条鱼死了,这是完整的杀业。杀业的动机都是由于贪嗔。首先来说,想吃,这是贪;嗔就是决定要杀,为了贪图美味,心中这种憎恨之心起来了。贪嗔这样的动机起来了,把这个鱼杀掉了,完整的杀业。动机就是贪嗔或者愚痴。比如你贪吃鱼肉喜欢杀生,这是因贪而起。憎恨仇人,要想把他杀掉,这是因嗔而起。有些外道误以为杀生祭祀,便能祁福。象南方一些地方,还要杀了活的来祭祀,来祭天、祭祖等等,这都是恶业啊,都是犯罪的。他们想祭祀一下,能得到好处,求一点福报,实际上增加罪,这是因愚痴而起的动机。在什么情况下,不会有完整的杀业呢?比如说你想杀一个仇人,但你找不到他没办法杀,或者你动了手,但没能成功,这个人没有杀死,没有死掉。或者你虽然动了杀机,但后来理智地克制了:算了,不去杀了。这些都并非完整的杀业,不完整的杀业并非没有果报,也有果报。但完整的杀业与不完整的果报轻重的性质不同。)

  原文:故于此中须无错想。若其等起于总事转,念加行时,任有谁来悉当杀害,是则不须无错误想。如是道理,于余九中,如其所应,皆当了知。烦恼者谓三毒随一,(讲解:《略论释》431页说:贪嗔痴随一。如杀仇敌,由嗔而起,如杀兽而利其骨角皮肉(杀动物为了赢利,拿他们的骨头、角、皮、肉等等去赚钱),由贪而起。如执六畜为天生以养人(执著世间养殖的一些动物就是该被宰杀的,该被吃了来养人的),及依国法除暴有功之类,由痴而起者是。)等起者谓乐杀害,加行中能加行者,谓若自作,或教他作(自作或教他作,罪是一样的,见闻随喜,不过随喜罪要轻微一些),二中谁作,等无差别。加行体者,谓用器杖,或用诸毒,或用明咒,随以一种起加行等。究竟者,谓即由其加行因缘,彼尔时死,或余时死。(《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九上说:若自杀害、若令他害皆得杀罪。《略论释》431页:如将官命士兵杀敌,官兵同罪。并无差殊,而教作反重。《俱舍论颂疏论本》卷16:军等若同事,皆成如作者。释曰:如军等中,若一人行杀时,众皆成业道,如亲作杀者,彼由同许。)此复如《俱舍》云:“前等死无本(没有根本的业障),已生余身故。”此中亦尔。

  这就是杀生中给我们讲的道理,我们必须从事相上了解,下面就是偷盗了。

  原文:不与取(就是偷盗)。事者,谓随一种他所摄物。意乐分三,想与烦恼(《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九:烦恼者,贪嗔痴)俱如前说(如前面杀生中所说的)。等起者,(等起者――《略论释》中说:烦恼中之属于痴分。犯不与取者,如谟底外道,谓世界各物为梵天所造,婆罗门为梵天种,故婆罗门于世界任何物件皆可受用。)谓虽未许,令离彼欲(别人没有同意,但是你拿了那个东西,让它离开原处了,故名为盗)。加行中能加行者如前。加行体者,谓若力劫若暗窃盗,任何悉同(想办法抢劫或暗中偷盗,不管用什么手段,是同等的罪),此复若于债及寄存(别人存在你那儿,可是你不给人家了,或者欠债不还),以诸矫诈欺惑方便,不与而取,或为自义,或为他义,或为令他耗损等故,所作悉同成不与取(犯盗戒)。究竟者(偷盗成立),《摄分》中说:“移离本处。”于此义中,虽多异说,然从物处,移于余处,惟是一例,犹如田等无处可移,然亦皆须安立究竟,是故应以发起得心,(发起什么动机了,这个东西我想得到了)此复若是教劫教盗,彼生即可,譬如遣使往杀他人,自虽不知,然他何时死,其教杀者,即生本罪。
  讲解: 《菩提道次第广论》盗戒到这里原文就结束了,这也是与杀业类似的,必须有四个因素方算是完整。比如说,凡是不属于自己的、或者不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你在没有物主同意的情况下,你把它归为自己有了,即是偷盗,这并不一定是限于强盗或者小偷做的坏事才符合定义。举一个例子来说,凡是作买卖,卖东西少斤短两,卖东西给别人没给足,这就有利润,多余的利润自己可以得到,这就算是偷盗的。动机,就是跟前头一样的内容。在行动的定义上也等同杀业,不论自己做还是教他人做,或者是借了不还,这都符合具备行动的因素。最后,只要你心中认为这个东西已经到手了,便足以具备这四个因素。我们不要以为只有强盗之流才会犯偷盗罪,其实可以反问自己,试问:没有别人同意,自己取一点点,到一根针、一草一木的小物品也有偷盗的罪业。对出家人来说,妄取的物品超过某个必需的水平,超出定义的价值,这就构成了根本重罪了,不通忏悔、失戒失身份了,这样对自己来说会有大的果报的。

  总的来说,对因果这一章,还是希望大家反复地去学、反复去了解,因果不虚。因果是一个总的名称,但具体要做就是细微的,比如十善业应做,十恶业应断,身口意应该止持,就是不应该做的,应该作持,就是应该做的,都要明了。这是很重要的。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讲到这里。祝大家福慧增长,法喜充满,六时吉祥。

  (回向……)

  雁子、界恒恭敬整理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法空恩师讲《广论》99讲
下一篇:法空恩师讲《广论》97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33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34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36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35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37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38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39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40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41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42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43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44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45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46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47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48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49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50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51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52讲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