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法空恩师讲《广论》103讲
 
[广论·法空法师] [点击:3230]   [手机版]
背景色

  阿弥陀佛,各位大德、各位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又是我们一次殊胜的因缘聚集在一起,讲说听闻《广论》了,首先让我们做加行

  (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我今发心,为救度尽法界、遍虚空界一切如母有情于生死大海中,拔苦与乐而成佛,为求成佛方便而学此《菩提道次第广论》,愿广论昌明、正法久住。

  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又一次殊胜因缘聚在一起,讲说听闻《菩提道次第广论》。《菩提道次第广论》我们已经讲到第三遍了,由于种种的因素,一直没有继续开讲,那么从去年年底到今年正月开始,我们又进行了新的课,所以对老的课没有开讲,今天为了使大家重视这个法,我先不继续往下去谈,我们先从三宝这章,把这个重点给大家说一下。
  作为一个在家的佛弟子,我们进三宝这个门,必须从三皈五戒入手,一直到发菩提心。皈依三宝这一章需要认识的就是三皈五戒十善的道理,前面讲广论的时候也说过,这是作为一个在家弟子最起码应该了知的。因为众生轮转三界受无量苦,释迦牟尼佛、大德慈悲,悯念无始劫的众生,所以来娑婆世界慈悲地教化众生。我们从无始劫以来,轮回六道、流转四生,没有救拔、没有归处、没有依靠、没有依托者,如同失去父母的孤儿一样,总是被烦恼恶业所牵,感得生死苦果,在世间苦不堪言。由于我们没有智慧,自己不能解脱,所以释迦牟尼佛、祖师大德悯念慈悲,开示我们人生真谛,为我们说法,令我们受三皈五戒,行十善六度作解脱之基。令我们受三皈,第一次三皈我们曾经说过为翻邪归正之本,然后第二步令我们持五戒十善,为了断恶修善之源来行持,因为你行十善才能断恶,才能成就解脱的资粮。
  我们清净自己的身语意三门的根本,必须从“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上下功夫,这样身口意三业就清净了,然后遵循佛法的教诫修道用功,令我们背尘――脱离五欲六尘,觉悟、转凡成圣,断贪嗔痴烦恼的根本,成就戒定慧菩提的妙果。所以佛说了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等等无量的法门,这些法门都是我们解脱之基。为了让我们能够很快地出离生死、能够很快地成佛,所以说种种的法门让我们修学,只要我们按照佛陀的教诫,不费劲、不走弯路,依止善知识,即生就能成办解脱。世尊之恩很深,那是无法报答的;父母对我们有恩,未能使我们脱离轮回,所以世尊三宝的恩比父母的恩还要重,没智慧的人是不会了解这个道理的,众生受三宝的恩很深,报恩无从下手,所以我们这么多的人,依善知识听教理,不远千里求法,皈依三宝依师求密法的传承。但是我们要知道世尊出现于世说法的目的,在于我们严守奉行三皈五戒十善,按这个用功去行,脱离了这个根本就没有办法真正解脱。
  三皈乃是入门的第一步,也是必须的一个环节。三皈虽不是戒,可是是一切戒的根本,凡是五戒、八关斋戒、沙弥十戒都是以三皈为得戒来纳戒体的,包括女众的式叉摩尼戒――在出家以后未受大戒以前受的,比丘、比丘尼戒虽然以羯磨法来受戒,但在受戒之中应该举行三皈,另有受大乘菩萨戒的,在忏悔和发愿之前必须先受三皈。所以无论受别解脱戒、菩萨戒还是密戒,都要从三皈上下功夫,必须先受三皈。所以说三皈为万门之基,成道的初基,由涅槃妙门的途经,
  五戒是摄世出世间所有善法戒的基石,佛法当中,化制二教,戒法都是以五戒为根本的,由五戒开演出来八关斋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包括梵网经菩萨戒的十重四十八轻的一切戒法。所以《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这个道理是要知道,这是一切诸佛成就之本,长养一切善根之基,所以依这个一步一步地修学,三聚圆满可以得到成就无上菩提的妙果。这是五戒。
  八关斋戒为在家众出家的戒,世间的居士欢喜仰慕出世的梵行,仰慕出家人,但是又出不了家怎么办呢?都是因为我们世间家庭五欲六尘中的烦恼牵缠,没有闲瑕修行。世尊慈悲哀悯我们,令我们也能够种出世间的善因,证三乘的道果,所以权巧来摄化我们,制定在家的出家戒,就是八关斋戒。
  在今天我们娑婆世间,现在这个时代离佛已经很多年了,佛日慢慢为末法时期,佛法不显现、没有宏扬了。出入佛门的人学无所依,行持的时候不知道它的开遮持犯,那么根本不立,道从哪儿生呢?从哪儿得呢?没办法得到。近几年来,党的宗教政策落实恢复以后,有越来越多的人信佛、学佛的人很多。学佛的人稍有点利根的人只是谈玄说妙,只是玩个口头上,趁口的我就,就是谈玄说妙、辩论是非等;稍微钝根的人终日忙碌,处处攀缘,为了名、为了利广结善缘,实际上他是心外求法,论他学佛这么长时间了,也有十年的,你问他什么是三皈五戒十善,他讲不出来。三宝都弄不明白,这是盲无所致。今天有为人证明受皈依的师父,称皈依某师,不知道是皈依僧伽,以为在谁那皈依就是谁的徒弟了,不知道是皈依三宝。天下的出家师父都是我们皈依的对象,并非皈依哪一个人,如果心中执着哪一个人就错了,并非皈依某一个师父、某一个人。藕益大师说:“皈依僧者,一切僧皆是我的老师。”可是今天有的人,选择一个有德的比丘,然后就认为这就是我师父了,其他都不是。问你亲近过哪些善知识,你是哪个法师的门下?或有些皈依善知识、法师,说某某是我的皈依弟子,这样就失去了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意义了,只皈依一个大德,那么怎么可以叫皈依僧呢?所以受了三皈,对于一切的僧众,不管是否有德的,都应该尊敬礼拜为师。
  在家的居士也好、出家的僧人也好,在师父面前说话,不要说“我”,这是傲慢心的表现,这个“我”容易说的,是傲慢的表现,要把我执破除,在师父面前不要说“我”,应该在师父面前,自称弟子,不可骄慢、妄自分别。而且皈依三宝这个境,如果不了解、不明白皈依的内涵,得不到三皈依体,你不得到体,一生当中学实际上只是名附佛了,种了将来成佛的因,但是在三宝当中分别、傲慢,苦报无穷无尽啊。所谓“时过境迁”啊,愿在座的同修在这上头要好好地反省。佛事方归难见,今天受戒只是听到戒相之名,不知开遮持犯、轻重之相,设坛求戒,入三宝之地如同入自己的家,???什么也不明白,受了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了,是受戒的弟子了,问他戒是什么呢?目瞪口呆,无言以对。受戒的事??是戒法,如法讲说,受戒也一无所获啊,什么也不知道,以致受了戒犯戒还以为是??,不知思维地狱苦报,入宝山等于空手而回,如果为宝所伤,这是很可怜的。我们坐着戒的宝筏可以解脱,但是你不了解这个宝筏,就会乘着这个宝筏飘落到罗刹鬼国当中了,那是很可怕的。现在是末法时期,人心不古,风不正,皆是因对戒法不能行持,对因果不能了知,所以没办法行持。????今天因善心殷重请法,我们又开始讲了,可是我自己的水平有限、知识有限,无德无才无能,所以就自己这个重点来说一下,来利益大众。比丘乃是七众之首,讲经、讲戒讲定讲慧,从这上面愿大家听闻的同沾法益,这一生中以无量的众生,珍惜暇满,珍惜这一生,好好依止知识,在解脱的道路上前进。
  我们先说一下什么叫皈依?是归投、依靠,我们前面让大家学习《皈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包括《略讲三宝观修功德意义》。推荐了很多的书让大家学,是让大家真实地知道皈依并不是取一个证、起一个名字就算了,那就错了,真实内涵要了解。“皈依”两个字,从字面上讲“皈” 回头,或者是归投;“依”是依靠或者是依赖,只要是回转依靠,或归投信赖的行为,都可称为归依。只要是回头、归投、信赖依靠都可以称作是皈依,皈依的真实意义,凡是不究竟、不真实、不可靠的信仰、信赖,
  均不得称为真皈依。
  接下来说,皈依的倾向先由皈依身外的三宝开始,就是“住持三宝”外围的体相作为我们皈依的对象。皈依三宝,依赖三宝的启发、指引,走向大涅槃城的解脱道。但当走进了涅槃(解脱)之城,自身的当下,也就是理体三宝的显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由于业障的迷惑,所以不见佛性,我们归依三宝的目的,正是在于寻求佛性的显现。我们本来与佛一样,本来就与三宝同在,只是由于迷失了本性,流浪生死道中,不知道回家的道路,如果能够开始回头,归投、依靠三宝的怀抱,就象浪子回头,就象一步一步地返回老家一样,这个是真实不虚的。不要把皈依想得简单啊,真正能把这个道理吃透、学明了的人了了无几。所以我们反复讲,要大家去认识,要明白。
  那么什么叫作三宝呢?三宝就是佛法僧,为什么"佛法僧”称为宝呢?前面广论也讲过,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有详细说明,有五百长者请问佛陀:“世尊,我等今日闻佛法音,得悟三宝利益世间,然今不知以何义故,说佛法僧得名为宝,愿佛解说显示众会及未来世敬信三宝一切有情,永断疑网得不坏信,令入三宝不思议海。”
  佛陀告诸长者:“譬如世间第一珍宝具足十义,庄严国界饶益有情,佛法僧宝亦复如是。(讲解:“世尊,我们今天闻佛法音,得悟三宝利益世间,但是当今不知道,以什么义故‘佛法僧’得名为 ‘宝’呢?愿佛解说,为令众生能够恭敬三宝,一切有情永远断除疑惑得不坏信,令入三宝不思议的教诲。”佛陀就告诉长者,比如世间的第一珍宝具足十种意义,佛法僧三宝亦复如是。)
  一者、坚牢—如摩尼宝无人能破;佛法僧宝亦复如是,外道天魔不能破故。
  二者、无垢—世间胜宝清净光洁不杂尘秽;佛法僧宝亦复如是,悉能远离烦恼尘垢。
  三者、与乐—如天德瓶能与安乐;佛法僧亦复如是,能与众生世间、出世间的乐。
  四者、难遇—如吉祥宝希有难得;佛法僧宝亦复如是,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善知识难遇啊!业障有情亿劫难遇。我们读经里讲:百千万劫难遭遇。失掉人身了,万劫不复,再想要,很难有机会。
  五者、能破—如摩尼宝能破贫穷;佛法僧宝亦复如是,能破世间诸贫苦故。
  六者、威德—如转轮王所有的轮宝能伏诸怨;佛法僧宝亦复如是,具六神通降伏四魔。
  七者、满愿—如摩尼宝珠随心所求能雨众宝;佛法僧宝亦复如是,能满足众生所修的善愿。这是毫无异议的。
  八者、庄严—如世珍宝庄严王宫;佛法僧宝亦复如是,庄严法王菩提宝宫。
  九者、最妙—如天妙宝最为微妙;佛法僧宝亦复如是,超诸世间最胜妙宝。
  十者、不变—譬如真金入火不变质;我们说:真金不怕火炼,佛法僧宝亦复如是,世间八风不能倾动。”
  佛法僧宝具足无量神通变化,利乐有情暂无休息,以是义故,所以说“佛法僧”为宝。这是讲皈依的利益。

  下面就要说:为什么要皈依三宝?
  《善生经》云:‘善生言:“世尊,何因缘故,受三归依?云何名为三归依?”“善男子!为破诸苦(是指生老病死等苦),断除烦恼(就是诸苦之因种),受于无上寂灭之乐(就是证得不生不死涅槃之乐),这种因缘,所以受三皈依。”为了离苦得乐,所以我们迈出解脱成佛的第一步,这个道理我们要了解。
  《善生经》里讲了:云何三归依者—谓佛、法、僧。佛者(什么是佛?)—佛能说破坏烦恼的因,得到正解脱,无师独觉。法者—是坏烦恼的因,真实解脱,正道解脱。僧者—禀受坏烦恼的因得正解脱,能如法受。为什么受三皈依,就是这个道理。

  翻邪三归的制定意义是什么呢?
  《涅槃经》里面说了:“一切众生,怖畏生死四魔(烦恼魔、五蕴魔、死魔、天魔四种魔),故受三归。名一义异,或时说三为一,说一为三。诸佛境界,非二乘所知。”
  注:
  一、《多论》云:‘如人获罪于王,投向他国(跑到其他国家),以求救护。众生亦尔,系属于魔,有生死过,归向三宝,魔无如之何(魔就奈何不了我们)。故知若受三归,得脱生死(如果受了三扳,可以得到解脱生死)。’
  二、四魔:
  1、烦恼魔者—贪、嗔、痴三毒,可以坏灭所有的善法故。
  2、五阴魔者—色、受、想、行、识五阴(也可以说是五蕴),迁谢不停故。
  3、死魔者—地水火风四大,喻如四山,从四面来,逼切报命故(比如四个山从四面来逼迫你偿还命,所以苦不堪言。)
  4、天魔者—阻挠诸行者,令退道故。(就是阻扰所有修行者令你退道心,在修行道路上,一会信心退失了,一会没有劲了,一会遇到障碍、麻烦,自己没有信心,不想修了、想放弃了;或者觉得修道事真多,学佛还这么麻烦,干脆不修了,这样的话就退失了。这就是天魔在作怪,所以我们不能被魔所扰,那样就划不来了。)
  四皆恼害,不能自由,故名魔者。
  三、为什么说三为一呢?
  《多论》说:‘佛亦是法,法亦是佛,僧亦是法,正是一法。但虽有一义,相有差别。’相上是有差别的,比如:佛宝—无师大智,一切功德。法宝—尽谛(真理)涅槃。僧宝—声闻学无学功德。
  四、说一为三者:
  《涅槃经》云:‘云何为一?佛告摩诃波阇波提憍昙弥,莫供养我,当供养僧。若供养僧,即得其足。汝随我语,则供养佛(按我说的做,就是供养佛);为解脱故,则供养法(受持经典、依教奉行,则为供养法);为受用故,则供养僧。’为世出世间的福报,就供养僧。僧就是福田,要通过这个,脱离了这个对象我们就得不到了。
  光了解这些还不够,你对皈依三宝的道理了解了、清楚了,就要我们修行啊!不是皈依了就算了,还要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去发菩提心。我们学佛时间长一点的人,都会常说发菩提心。究竟什么是菩提心?有几个了解的?很少!发菩提心三学弟子不陌生,最怕的是这句话听起来很陌生,但是大多数人不过是说说而已,或许正是因为太熟悉了,反而不知道去发菩提心,不知不觉习惯当中就忽略了它,但是更重要的应该是去发起菩提心。你对三宝、对四无量心、对菩提心、对佛法行持不到位,缺乏认识,有的人是了解,但是停留在这儿原地不动或者原地踏步。当我们说到发菩提心的时候,是否了解我们从开始依止善知识,从我们的动机上大家发起菩提心没有?学这部论你来听法的目的是什么?对于修学佛法的重要性我们有哪个人了解啊?是否了解发心修学佛法的重要意义?是否明白、了解菩提心的心行特征、皈依的特征是什么?是否清楚菩提心和出离心和我们现在心行的区别是什么?这都是大家要了解的。我们现在讲到下士道了,就是要大家了解,你如何一步一步地从下士道一步一步地向上中士道到上士道,去发菩提心、去行持。你是不是懂得懂得菩提心应该怎么样去发起,发起了以后如何使它持续地增长,一直??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问题,自然就没办法发起真正的菩提心。所以,你皈依、解脱贵在发心,《普贤行愿品》讲了: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经典上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这是《金刚经》上开示我们的,我们应该好好发心。我们天天念皈敬颂: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闻法诸资粮,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所有在座的每一位,不管是你们还是我,哪一位法师,都是从普通的发心开始的,进一步了解佛法中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关系、菩提心的殊胜、菩提心的种类、菩提心的发起因缘和菩提心实践的原理,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对佛的教法、对如来的教诫,包括善知识的引导,自己的学习体验如何认识学习,从依止善知识到止观这条重要道路上的方式方法,如何去认识,需要修习菩提心、要了解。所以希望大家通过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都能发起菩提心来,利益一切如母有情,走向真正佛道的成就。

 

  下面我们认识我们的发心动念,我们发心学佛,初发心不容易,发心很猛利,初发心很纯正,但是如何保持这个初发心不退,那就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发心”这两个字,大家都知道。普通的发心是什么?菩萨的发心是什么?发心从哪儿下手,这个要了解。“发心”这两个字,我们大家很熟悉,我们也经常会听到一些法师或者一些老同修、长辈们要求我们要发心,很多的同修之心彼此用发心互相鼓励,但仔细地研究起来,有几个人能真正认识到发心的意义,又有几个人能将“发心”发得到位、发得准确、发得有水平?事实上是很少的。因而在很多情况下,发心似乎已经成了一句口头禅,被大家说说而已,这就错了。
  在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中,几乎都有关于发菩提心的教诫。《华严经》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这句经文被省庵大师引用于《劝发菩提心文》,在汉传佛教界广为流传,发人深省。离开菩提心,在修行上的所有努力,都将成为生死之因。我们身为大般若宗的后代,有的人没有了解,《大般若经》云:“云何菩萨摩诃萨普为利乐诸有情故乘于大乘?满慈子言: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首,用无所得而为方便。”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即菩提心。在当代的印顺法师在《学佛三要》中引用了这段经文,并提出了大乘佛教的三大要领:菩提心、大悲心、空正见,也就是宗喀巴大师倡导的“三主要道”,这充分说明了菩提心在大乘菩萨道中的重要性。
  西藏的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将修学佛法的要领归纳为三主要道:即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我觉得这一归纳非常精准,发出离心不是为了个人的出离解脱,而是作为菩提心生起的基础。因为大乘佛教是立足于菩提心,成佛就是菩提心的圆满成就,你怎么成的佛?菩提心圆满!菩提心不圆满你成不了佛,所以性空见也是为菩提心服务的。从菩提心的发起到成就,必须要通过性空正见的指导。如果没有空正见,即使凡夫心尚且难以摆脱,更何况无上菩提的成就呢?
  汉传佛教是大乘佛教,但在中国的弘扬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实践大乘精神。汉传佛教虽然有八个宗派,但最后基本归于禅宗和净土。而禅宗和净宗的修行人,很多充满浓厚的出世色彩。修禅的无非是了脱生死,念佛的一心往生西方,也还是了脱生死。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他们基本都是以个人解脱为主要目的。如果仅仅为了个人解脱而修行,显然不是大乘的发心。
  为什么充满积极利益世间思想的大乘佛教,来到中国之后演变为具有浓厚出世色彩的佛教呢?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忽略了菩提心,因而在修行上不知不觉偏向以追求出世间解脱为主。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在哪里?很多人往往会从教理上进行区别,似乎学习大乘佛教教理的就是菩萨的修行者,学习小乘教理则是声闻修行者。其实并非如此,区别大乘和小乘的关键是在于发心和对发心的实践。如果我们发菩提心受持五戒、受持三皈,那么五戒就是大乘的五戒,就是菩萨行的组成部分。如果只为了个人解脱而发出离心,即使学习至圆至顿的《华严》,也一样是小乘。
  所以在当前的佛教界,许多人对发菩提心的内涵缺乏了解。不知道究竟怎样才是真正的发心?怎样将心发到位?发心到位之后又应该做些什么?如何使发心持续稳定地发展?对于这一系列问题,大多数人都不甚了了,菩提心自然也就无从发起。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先从普通人的发心来说。你看我们现在,学佛很多年的人,三皈五戒十善都弄不明白,谈发心行那是句空话。

  一、普通人的发心
  这里所说的普通人,是指社会上那些没有学佛的人,他们不自觉当中也在发心。因为他们每天都会有无数想法:想着锦衣玉食、想着财源滚滚、想着前途光明;更有甚者,还想着坑蒙拐骗、损人利己。事实上,每一种想法都不是凭空而有的,都有各自的心理基础。这个基础或是贪心、或是嗔心、或是我慢的心、妒嫉心、乃至邪知邪见。而这一心理基础,又会引发相应的行为。

  1、凡夫心的形成
  每个行为在完成过程中,一方面会成就客观上的事实,比如说为了谋利去开公司,经过几十年努力成就一番事业。而在另一方面,这一行为更成就了我们的凡夫心。如果开公司的心理基础是贪心,那么在经营过程中,对公司的贪著之心也会随之增长,最后这个公司就成为他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上不少青年为了恋爱寻死觅活,也不是刚开始就严重到这一地步,不可能一见面就再也无法分开。也是经历了相恋的过程,使彼此之间的贪著之心越来越重,以致发展到无与伦比的程度,觉得失去对方就失去了整个精神支柱。
  凡夫心正在这样不断滋养起来的。用唯识理论来理解,就是“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这两句话虽然简单,但已把心行运作的规律揭露无遗。“种子生现行”就是重复的过程,当然这不是简单的重复。因为心念的重复是变化的,会介入自身的经验和想法,最后形成贪心、嗔心、我慢心、妒嫉心等等各种的心行。尤其是在现代这个社会,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做事业要面临很多考验,甚至可以说是处处陷阱,容易使人不自觉、不知不觉地走向堕落。最后事业虽然成就了,但内心世界却被染污得面目全非。
  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发心就是通过外在的想法和行为,最终引发并成就自己的某种心理。所以说,我们每做一件事,不仅要考虑到客观的结果,更要考虑到它究竟成就了怎样的心。事业是短暂的,而凡夫心的作用不仅会左右我们的这一生,更会生生世世影响我们。
  世间的人以凡夫心为基础,产生种种的想法和行为,因而成就了凡夫的品质。所谓凡夫的品质,从根本来说,就是我法二执和贪嗔痴烦恼。当然,每个人的执著有不同取向,从而展现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凡夫心的力量强弱,取决于我们对它的培养。习惯贪的人时刻都在张扬自己的贪心,习惯嗔恨的人时时刻刻都在张扬自己的嗔心,这些现象我们很容易在生活中观察到。如果不进行反省、制止,贪心和嗔心随时都会寻找目标并采取行动。久而久之,使贪心和嗔心变得无比强大,没办法降伏了,因为它变得无比的强大了,你要降伏它不容易。
  心灵是在重复中成长的,每重复一次就壮大一次。所以,我们必须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包括起心动念都加以审视和调整。审查、看护、防护、降伏自己的心行,这是最重要的。

  2、良好心行的培养
  每一种技能的获得,也必须通过正确的重复。比如我们学打球,必须反复练习才能获得正确的姿势。有些姿势看似简单,但要学得规范也很不容易。即使学会了,还需要经过相当时间的巩固。因为我们在此之前往往已形成某种习惯性的姿势,一旦稍有松懈,马上会恢复到原有习惯中。只有在特别用心注意时,才会作出准确的姿势。
  事实上,行为习惯也代表着心灵习惯,两者统一的。但从心灵到行为上的落实,确实需要通过训练,这种训练可能需要一百次、一千次乃至一万次,随时把自己的观念和行为调整到准确的状态,然后不断地重复。当这种重复在心行上获得稳定之后,就是定。事实上,定并没有那么神秘,稳定地延续下去就是定。当正确的身心行为稳定之后,就会发挥出强大的能量。不然,它的力量是很微弱的。
  正念的获得也需要训练。所以,念佛、四加行、皈依境等等这些都必须时刻忆念,比如念佛必须时时刻刻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念咒语-六字大明咒,必须时时刻刻忆念这句六字大明咒;念“嗡班杂儿萨埵吽”,就要时时刻刻忆念这个咒,要把这一句名号、一句咒周而复始地重复、重复、再重复。那么,重复的关键在哪里?就是在心行上有正念作为指导。否则的话,重复训练会把一些错误的观念和行为固定下来,成为难以改变的不良习惯,那就坏了。
  正见能够指导我们调整身心,帮助我们作出判断:这个状态应该舍弃、那个状态应该舍弃,通过不断地舍弃,将心行调整得不偏不倚。正确的见地还会告诉我们:在这一状态中,应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否则的话,又会落入怎样的状态,等等。这也正说明了经教的重要性,所以:不说经教,胡说八道。在家人也好、出家人也好,如果连经教也不懂你谈修行,那不是说空话吗?什么也不明白,坐那儿就修,什么结果?三恶道!烦恼来了,什么是烦恼啊?怎么样对治它?你都不明白,如何解脱啊?根本解脱不了。所以说,必须学习经教因为经教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知见。但学习经教必须找到立足点,而这个立足点是在我们的心行而不是经教中。所以,学习佛法的重点是在我们的内心,而不是书本上。
  培养正确的发心非常重要。凡夫的发心基础是错误的,所以最终训练出来的就是凡夫心,是贪心、是嗔恨心;而不是觉悟的心,不是慈心、悲心。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能以训练凡夫心的功夫,用于训练佛菩萨的品质、训练觉悟的心,也会很快成就的,可能所用的力气还不需要百分之一。关键是我们不懂得什么是觉悟的心,更不懂得怎么样去训练。如果我们找对了方法,觉悟并非遥不可及。我们翻开大德祖师的传记,其中有不少人都是在善知识的点化下当下顿悟的,没有善知识是成就不了的,所以《菩提道次第广论》给我们开示:道之根本亲近善知识轨理。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成就不应该是不可企及的事。佛陀在世的时候,很多人听闻佛陀说法后,当下证得阿罗汉果。如果很难的话,不可能当下成就。所以修行应该有简单的一面,不是象我们想的那么复杂,一说修行脑袋大了,一说加行这么多啊,烦恼!“唉呀,我修不起来怎么办呢?”坏了,信心退失了!每个法都有方便的一面,只不过是我们不了解。不了解、不清楚,就麻烦了,所以在这上面应该用功,关键在于找到正确的方法和入手处就简单了,你修行、用功就方便了。我们不了解这个,我们就不能真正明白佛的悲心。
  所以说发心重要,如同《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中说:“佛告迦叶:譬如假摩尼琉璃珠,聚如妙高山,不及一真摩尼琉璃宝。迦叶,如是假使一切声闻辟支佛,不能及一初发菩提心菩萨。”所以说发菩提心非常殊胜,这是毫无异议的。《金刚经》上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所以找到方法就对了,成就就方便了。《佛说决定毗尼经》中说:“菩萨乘人,於恒沙劫,受五欲乐游戏自在。受诸乐已,未曾捐舍发菩提心,菩萨尔时不名失戒。所以者何?菩萨乘人有於后时,善能护持菩提之心,乃至梦中一切结使不为其患。”有了菩提心,皈依成就快,持戒,但不是出离生死轮回,究竟成佛啊!这不是开玩笑、不是说空话的!这个我们要了解。
  除此之外,我们要知道发菩提心的功德、皈依三宝的功德意义,这样一步一步地向上努力进步,将来就可解脱。我们在凡夫位上很难明了,那么究竟解脱不了,整天学佛也是在浪费瑕满的人身、浪费宝贵的光阴啊。所以,这是重要的,这个问题希望大家重视,《菩提道次第广论》给我们讲述的一切法都是为了调整我们的心行,对治我们的习气烦恼毛病,是我们完成从人的标准到解脱成佛道路方法的教诫,实修的经验、祖师的心血啊!浓缩于此《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初学的人不可忽视这一点,应该认真地、每一章、每一品道理要学明白,还要行持到位。道理学明白了,行持不上去,那就完了,那是很可惜、很可怕的,这就是我们要大家知道广论中开示我们的功德利益、广论中开示我们的法义都是要认识的。自己的烦恼、认识三宝的功德、认识修行的次第、依止善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业果的可怕、轮回的恐怖,努力地修行,认识出离解脱的殊胜,要从这上头下功夫。
  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把这些问题讲到这里,下面是回答问题的时间。

  回向……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法空恩师讲《广论》104讲
下一篇:法空恩师讲《广论》102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33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34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36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35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37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38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39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40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41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42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43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44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45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46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47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48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49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50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51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52讲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