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6-17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日常法师] [点击:6591]   [手机版]
背景色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十六卷A面
  具上面这个三样条件的人,那个就堪为闻器,这个才是真正可以修学佛法,做为一个修学佛法的一个弟子。
  【若具其三,则于法师所有众德,见为功德不见过失。犹非止此,即于听众所有功德,亦即于彼补特伽罗,见为功德非为见过失。”】
  你有了这个三样东西以后,那么对这个法师,所有的种种的功德,你看见它,对!它是功德;下面这句话就很有意思,不见过失,你不看见他的过失。反过来说,假定你没有具足这个条件的话,法师的功德你看不见,你看见他的却是过失。我们或者会怀疑,“会吗?”就是这个样。也许我们现在已经看过密勒日巴尊者传,也许没有看,至少上一次我们讲过中国祖师们的公案--三位同参跑的去参一位善知识,不远千里跑到那地方去,结果他一看,门一关,把他关在门外,晚上了;到了第二天一盆冷水,一泼。那我们心里想一想,“什么?这个大善知识,这样残酷的人!你不跟他打架,至少你到处去宣扬,说:原来这个善知识,就这副德相,处处地方去破坏他。不是,真善知识,真善知识!平常我们最好跑的来,某人你辛苦啦,好啊!你难得啊出家!现在地方处处现成的让你;我们这个地方,有种种条件,很优厚,你只要来,这个地方松得很,你要出去就出去,要玩就玩,要来听课就听课,不愿意,你打打瞌睡也没有关系,好!好!这个地方好,真慈悲!我跑到那地方,那里要求这么严格,动不动就呵斥你,这个不对,那个不对,这些人,怎么一回事情啊?我想我们很容易体会得到这一点,对不对?不是一定说,这样的处处地方纵容你一定坏,而反过来说,呵斥你一定好,不是,这不是。我们一定要了解,他为什么纵容你?为什么呵斥你?如果你了解这个内容,正确了解的话,纵容你也对;呵斥你也对。你不了解的时候,纵容你也错;呵斥你也错,这个才是我们要了解的。那你凭什么能够了解他呢?你至少要自己具足,辨别它所以纵容你为什么?辨别所以呵斥你是为什么?你能够辨得清楚了,对!所以他下面说,你一定要具足这个条件,那个时候,你能够辨别得清楚是非,太重要了。我们必须要了解,我们无始以来都在情染当中,我们总算宿生有善根,愿意放弃掉世俗的享受,跑到佛门当中来,内心当中至少应该认识,我到这里求的是什么?想想看,对不对?假定说抛弃了世俗的这种东西,居然跑到这个地方来,还要求得吃得好、穿得暖,你来干什么啊?所以我一直感激我当年的老师,我老师平常不会这么大声的吼,有时候也会,可是他经常提起的,会说一句话:“某人啊!你这样来对得起你自己吗?你来的目的,就是这样吗?”就这么两句话,常常跟我说,我到现在这两句话,一直受用不尽,所以我这个地方特别的说一下。真正善知识的功德过失,看不见啊!反过来,他今天这个地方需要你了,用甜言蜜语说完了以后,然后你留在这里,他倒不一定好。当然,他也有所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的悲心,有的!所以这个地方我特别说明一下,你一定要了解他的真正的动机、行相何处?在这一点上面,特别值得一看的,密勒日巴尊者传,尤其是前面那一段,这个老师的作风,也可以说我们现在这个世间上面,你绝不可能找到这么一个残忍的人,居然在佛门当中,实际上他是一个最了不起的大善知识。这里我们也不必说羡慕他有这么高的成就,他有这么多的善知识。我们自己想想看:如果这件事情碰到我身上受得了吗?你去好好的看看这个故事,受得了吗?这个是他的根本原因,所以这个地方特别说明要具足条件。如果不具足怎么办呢?
  【“若不完具如是器相,说法知识虽极遍净,然由闻者过增上故,执为有过。于说者过,反执为德。”】
  假定是你不具足这个条件的话,很重要!所以这里特别强调,我们修学佛法的人应该有的条件。下面就实说来,所以我们真正要学的,就是学看看我条件够不够,不够,赶快努力;够了,可以去找了。假定你是不完具的话,说法的知识,虽然极遍的净;极是绝对的对,遍是普遍的圆满,乃至于像佛一样,这样真正圆满的、极遍的圆满,乃至于像佛一样。结果由闻者过增上故,执为有过。因为听闻的人,学的人自己本身有过失,这个过失的力量强盛的关系,他老师的真正德行看不见,还觉得这个老师的错误。请问你看见一个错误的老师,你愿意依靠他吗?第一个不愿意,就是你逼不得已而靠在这地方,你看见他都是过失,你肯听从他的话吗?所以我以前常常听见这种话,听见怎么讲?师徒之间万一有了问题或者其他的,你就不理他,不理他,你看他怎么样?他就是莫奈何你!就是这种味道。这算是好的,还没有翻脸,就是这个样。那你说请问你怎么跟他学啊?他怎么教你?不吵还算是很好的。师徒之间这样的话,不斗争怎么办,师徒之间尚且如此,你跑到这里去,能教人们、教别人吗?所以古来的人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有大道理,而如果自己家里面都弄不好,居然说能够治国平天下,无有是处?他可以用俗。但是俗是一种手段,真正要想把那个东西弄的真正好的,不靠这个。世间尚且如此,何况佛门。所以说他老师的功德看不见,由于自己的过失,执为有过;反过来,妙啦,他这个老师明明有过,他就反执为德,有过的地方,他觉得这个好。为什么?这个老师很宽,他爱怎么办就怎么办,就是这个道理,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有很多地方,这个人很慈悲,这是个慈悲王,反正你要钱,他就给你钱;你要玩,他就让你玩,然后你回去的时候,他总会给你吃。痛心,真是叫人痛心,佛法里面是这个样,所以在这点我们特别的注意。
  【“是故纵得完具一切德相知识,然于其师亦难了知。若知彼已能亲近者,必须自具是诸德相。”】
  所以晓得纵然有很好的善知识,他圆满具足所有善知识应具的条件的那个,但是你不一定了解,“然于其师亦难了知”。为什么?你不具足真正观察的能力。“若知彼已能亲近者”,假定你要想了解他,必定要具足一些条件,了解了能亲近的,更需要这个条件,所以必定自己需要这个德相。那么这个德相是什么?下面休息几分钟,我们再来说。那么上面呢说明了这个一个大纲、一个原则,所以在这个原则之下,说修学佛法的人,真正能够修学佛法的人,他必定具足这个条件才可以,才可以找到善知识,而善知识尤其是修学佛法必不可少的。所以凡是这种都是关键问题所在,现在我们所以不得成就的,就是这个地方。现在我们听过这个里边的,实际上我想极大部份的人,不要说不懂,乃至于听都从来都没听说过,原来修学佛法,还要这样的,请问这个不懂你怎么修学佛法?这样,就是这么简单法,就像我们世间很简单的一样东西。你说我要想去学一个工程师,工程师那里去学?学些什么?一窍不通,虽然有这个心,不行。那么佛法也是如此,实际上要求的条件更深,原则是通的。那三个条件呢?现在分别来说一下。第一个正住,请看文。
  【“其中正住者,谓不堕党类。”】
  说正住是什么?就是从反面来写,不堕。堕就是陷在这个里边,自己执著在这个里边;党,就是自己的,有自己的执著,那么这个执著不是一般的,就是宗派之争。宗派之争,是党同伐异,跟他相同的,大家好;不相同的,排斥,就这样。这个目前,我想我们都可以感受得到的。大乘、小乘固然是争,小乘当中一立立为十八部,实际上加起根本的二十部;大乘又是性相显密,又是什么教下,然后宗下,又是念佛的异方便,教下又开为三家,每一个地方都是;宗下又是五家、七宗,那简直是是支离破碎。但是,你真正把握住了解了以后,却不是支离破碎,变成什么?非常灿烂,就这样,这个问题就在这里上。就像那个树一样,假定你是长得非常好的根枝,然后大的主支、分枝,然后分到细枝、叶、花、果,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万一你把握不住原则的话,一大堆堆在这个地方的话,你简直不晓得怎么办是好。这样,所以问题不怕你有这么多的差别,而怕你不善运用。那么现在我们这个状态不了解,所以执著自己的就对,排斥别人的。
  【“若堕党执,由彼蔽覆不见功德,故不能得善说妙义。”】
  假定说对于这个分宗分派当中,你堕就是你在这个上面执著,对于这个上面你执著的话,于是因为你执著的这个喜好,被这个东西遮盖住了。譬如说,我们现在常见的这种状态,就是念佛,除了这一个佛号以外,其他什么都不要了,不管你有多好的东西,他就是不行;参禅的他又说教外别传,所有的经又不要,就是这个。这样不管你什么,他不可能见到功德,他只觉得这个是一个错误。佛法里边变成这种状态,你还谈什么弘佛法!弘固然谈不到,最开始的修也谈不到。所以弄到后来,我是觉得最圆满的方法,就是念佛法,是!万修万人去,可是不幸的是,你这种都不要,都不要了;真正说起来,乃至于念佛的真正的绝窍他都没学到。请问在这种状态你怎么念得好?就是这个样。所以他真正的这个功德见不到,由于这种执著,心里面见不到,就不能得到真正的妙义。这个妙义才是好的,是善的,因为你得不到这个妙义,你只看见他坏的那一面。不过这个地方,他说的党类是指就是分宗分派的,现在目前我们很可能还有另外一类,虽然不在佛法的宗派之中,可是觉得确实有这种现象。譬如说,我们来念书,跑的去干什么?“混它一张文凭”,“混几年”。我为什么要提这个字,那是因为我的善知识当年呵斥了我,我现在心里印象很深。世间大家平常,常常说,这是说他倒不一定真的混,客气,“我还不是在这里混混。”就这样。人这个东西就很容易,好的不容易学,坏的很容易学,仅管我那个时候很少出门,可是出门几趟有的时候听见了,觉得这个谦虚倒是不错,那我也这么说:“唉!我还不是混混。”仁法师就跟我说,“你怎么可以讲这个话!”我自己还觉得这个蛮谦虚!“绝不可以。”后来我了解了,你那怕用一个字,那个字用在你的心里当中,就是一个恶劣的种子。所以古人他非常庄重,不要说出家,乃至于在家,他们过来的人,说孔夫子说:肉不正不食,乃至于各式各样的,吃的东西你把它切的这个歪歪的,他就不吃它;然后古人写字的时候,磨墨他一定磨得很正的,这样。所以我们那时候小的时候不晓得,有时候歪掉了,回去的时候,父亲一定呵斥;写字的时候,拿的端端正正。今天早晨有一个同修还来里头,我告诉他拿著书,我们刚开始翻书,第一件事情,那个书本翻开来了以后,我们平常随便把这个书本一翻,我现在做一个样子给你们看看,假如这本书这样子的话,你很可能翻开来,随便这地方一翻一折,那里也折、那里也折。我父亲那时候教我的不是,新书拿到了以后,他第一件事情,一定在那个书缝那个地方,非常有规矩的。譬如这一本书,拿到一般人手上的话,他就会随便在这个地方一来,然后这个地方折一条印子,你们看见那个书面上面,这一条印子就歪成这个样子。不,小的时候,我父亲一定是这样,在这个地方,先轻轻的划一条印子,或者拿一根尺按在这地方,然后这地方叠一下,然后那地方叠一下,看一下,对不对,叠对了,把那本书摊在那个桌上面,认真的这么来一下,前面做一下,后面再做一下。我一直到现在养成功这好习惯,你不妨到我书架上面去看一看,如果这本书是属于我的话,我第一件事情打开来一定做这个。后来才晓得,是,修学佛法以后往往大家说,修学佛法在你的心,大家不懂得佛法,佛法的心是什么?难道是像我们世俗的肉团心吗?难道是我们世俗的讲那个哲学当中心元、心物二元的心吗?佛法它是讲心的话,没有一个例外的。讲到色,色怎么起来的?三识和合触,跟那个境不能分开的,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我们不懂得佛法,所以往往说这种很可笑的话。但他有他的道理,因为我们不了解,所以自己也就开口开得太早,没听清
  楚之间,就这么,也可以说--乱,乱干什么?乱盖,乱盖一通,就这个毛病。那么所以在这种状态当中,他自然而然每一个地方就会很重视、很规矩,这样。现在我们这地方主要的说,慢慢慢慢的连他这个党执都把握不住了。于是在这个地方就产生刚才这种现象,就是混,所以仁法师就告诉我这个话。结果呢你慢慢慢慢的,混的人固然在混,不混的人弄到后来也混了,这个千真万确的。你要想向上面去学,千辛万苦,可是你要向下流的话,容易极了,我想大家都有这个经验吧。你在这里很好的用功,然后呢有几个人在旁边,在那里,你开始的时候学得他们这么不用功,弄弄再弄到后来的话,你也觉得好了,算了、算了!跟他们一起;再加上别人说:某人啊这个人好了不起,他要考第一名,他要干什么;他的心里想,好了,好了!大家一起混混正好,来的舒服。所以,这一点就是说他们古来的人虽然荡,他荡来荡去,还荡在里头;我们现在荡来荡去荡到外头来了,这个是好可怕,好可怕。所以跑到这个里边去,既然你的目的,只是为混一张文凭的话,要苦苦的在那地方念它几年,又让你这个不可以,那个不可以,又叫你做这件事情。想一想,我在我那个小庙上面真方便,有吃有穿样样现成,跑到这地方来受尽了苦,如果这张文凭的价值比较高一点,还把它苦几年,反正我摸摸鱼,摸过去就算了;如果这一张文凭的价值不高的话,那就完了。所以我特别说,这个虽然是个笑话,就是换句话说,说明你内心当中应该有什么,先摆平,说不要把我以前的这种概念用到这里来,把它放平,千万不要受这个概念的影响,你一受这个概念的影响,你就完了。
  【“如中观心论云:‘由堕党恼心,终不证寂静。’”】
  因为你堕在这个里边,这个党,是那种烦恼,就是执著!党就是个执著!现在执著法尚且不可以,你现在执著非法就可以了吗?执著了法尚且不能证寂静,请问你执著非法不堕落,那里去?说:
  【“堕党类者,谓贪著自宗,嗔他法派。”】
  这里是指这个地方的正解,就是说因为他堕党类,所以他对自己的自宗,觉得好得不得了。现在我们都是这样的,这个我想我们很明白,每一个宗派他都总觉得他的好,对别人的就排斥。那么为了使我们内心当中更相应起见,我们要把这个原则,运用在我们现在的身心上头,这一点很重要,很重要。所以,的的确确把我们原来的不相应的心里,要想办法去净化它。除了这个以外,乃至于,譬如说我们现在说个人,有个人不同的地方来,说我这个地方这规矩是这样的,他那个地方他那个,这样的话,你觉得他的不对,我觉得那个不对,这种心理都应该渐渐拿掉。所以尽管我来了以后,我也蛮重视这个东西,可是本来这里常住的老规矩,原则上面,次要的,我都一律照著规矩来。所以说下面这个地方要供一杯水,好,供一杯水;这个地方要这样做,好,那样这样去做;要上供,好,上个供;那里还要上,好!那有什么关系?你把握住根本,自然而然慢慢慢的一样的来,有的人唱念的时候要用这个调,好可以,那个调,好可以,你只要不流,我们先把握住根本,这种主要的概念是就从这个地方来的,注意著!所以下面说:
  【“应观自心,舍如是执。”】
  现在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进一步怎么办?用它,马上看看自己的心里面,一看很清楚。然后呢?那个地方把它舍掉它,舍掉了另外一面,那个法就种到你心上了,那个时候我们就有希望了,那个才是对的。所以:
  【“菩萨别解脱经云:‘应舍自欲,敬重安住,亲教轨范,所有论宗。’”】
  那么现在这个正住,为什么要正住啊?要去学;既然要去学的话,执著了你的,你不行。普通一般的人执著,大家起争论,现在你要跟著人去学,你跑到这个地方的话,一定要照你的,那怎么办?那当然不行。所以,尤其是这个大乘戒,小乘还比较马虎一点,换句话说,进来第一步就告诉你,舍自欲,把你自己心里想的这种想法,你希望的拿掉、舍掉,要敬而重。重是恭敬亲教轨范,那个你所依止的亲教师常常说和尚,所以亲教师,他的规则、他的方法,然后呢安住在这个上头,这个才对。所以我现在还记得好有意思,大概有二十多年以前,那时候到一个地方去,我自己觉得这个地方,好像这个,总是有意见,这个不对,那个不对,应该怎么办,应该怎么办。那个时候,我就遇见一个善知识,跑的来问我,他就说:某人啊,你这个意见倒是很不错,可是你的目的,你是来教他,还是跟他学啊?我想了半天,一点都没错,我是跟他学,我却要求他这个样,这不是很颠倒吗?这不是很颠倒吗?所以我们这个地方,每一个地方都是非常值得我们仔细检点,来仔细反省的地方。而这个里边真正重要的,还是什么呢?真正重要的还是概念问题,所以习惯改倒是容易,概念的认识就比较难。我想这里最近这里刚开始仅管是乱哄哄的现象,可是我看得见在座的大部分同修,在这上面做得非常好,一旦有了这个概念认识了,很快容易转得过来,这就是好现象,我顺便一提。好,有了够不够?看下面。
  【“若念唯此即完足耶,”】
  说假定是这样,有了,够吗?不行。为什么?继续下去看。
  【“虽能正住,若无简择善说正道,恶说似道,二事慧力,犹非其器。”】
  假定你没有力量,没有力量简择,就是分别观察,然后呢?来辨别他对、不对,这个力量。对的叫正道,这个是善说;另外恶的,他不一定说开起口来跟你吵架骂你,不是的,叫相似法,叫似道。说得好像,但是坏了。譬如说我们这样,平常现在太多人欢喜讲,这个金刚经是最上乘,的的确确是最上乘,它告诉你破相,不要执著,所以我们说:你不要执著嘛!你这么执著干什么?对啊!不要执著嘛,所以早晨你何必说一定要上早殿的时候,说那个分秒无差,反正我三点钟睡不著,三点钟也可以,想睡的时候,八点钟也不妨,你不要执著嘛!你说这个话,有没有道理啊?它听起来很有道理。所以我曾经遇见过,几年以前,他有一个同修,很想出家,后来还俗了,他因为想出家,所以跑到一个出家人的团体当中,住了一些时候,生了不晓得多多少少烦恼。后来他临走的时候,怎么说啊?他说这个东西,它这个佛法真好,它完全讲圆融自在,所以我结果跑到这地方,既不圆融又不自在,又要那样,又要这样,又要这样的,唉!实在是你们讲的什么佛法?跑掉了。我实在是当时就有一点啼笑皆非之感,佛法里面叫我们不要分别是什么?很简单,今天最严格的要求之下,你了不动心。所以真正这种真正大成就者的话,你给他赞叹,他也不动;你给他毁谤,他也不动;你给他最好的供养,他也不会为你而动;你把他把所有的供养拿走了,乃至于杀了他,把他身体炸掉了送到阿鼻地狱当中,他还安住在这地方,如如不动,这个叫不分别,这个才对!现在我们这个地方随顺著习惯,最好的环境,爱怎么办,就怎么办,这个叫不分别的话,你说这个什么?世俗!世道恶俗。所以为什么它前面告诉我们佛法的有没有,要靠有没有师承,正解这个内容。我们现在的随智聪辩翻了几部经,觉得懂了没有错,正好这个配自己的胃口。完了!所以你一定要辨别得清楚,你有这个能力的话,不行、不行!所以真正修学佛法,一定是什么,戒来制伏你的习气,制伏你的烦恼。粗猛的制伏了以后,然后学定,然后你深细的观察世间一切的法相,找到最后,原来不见一切法的自性,平常你这个执著都是错误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你能够安住在这个本来空性上面,不动它。如果说你单单自己安住在上面,就是小乘,天下什么东西动不了你。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十六卷B面
  如果说你单单自己安住在上面,就是小乘,天下什么东西动不了你。如果说你能够更进一步的话,你不动了以后,然后呢从这个里边起大用。所以说从根本智上起后得智,然后你能转悟,你爱怎么办就怎么办,这个是大乘,那个时侯才是!那里说我们现在这个时候,反正你爱怎么办就怎么办,说这个叫解脱。如果我觉得这个解脱的话,那个畜生最解脱,吃饱了睡在那个地方,反正这样。虽然这个话是说的有一点太过份了一点,但是我为了使我们更深刻的认识这个,就这个样。大家想一想看,对不对?他一点规矩都没有,一点道理都没有,不要来规范你要你这个样,这是我们应该清楚明白。所以有了正住进一步要有具慧,否则的话你跟著他,你是心里面不会执著你的,然后呢,他听你这样你就跟著他走,这样;他听你那样你就跟著他那样,你就完了。正住已经很难得了,结果你不具慧的话,尤其是现在这个时候,真正的善知识不是没有,少,而是一般的人多。你听著他,跟著他去跑的话,那就害了,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我们现在平常一般状态都是什么?一犬吠影,百犬吠声,平常我们晚上听到那个狗叫,有一个狗看见一点影子,哎嚘啦嗄啦叫起来了,其他的狗跟著,大家叫,俨然有很多事情。其实这个什么?影子,风吹草动。你不能说它没有影响,但是了不相干这个就是。这个地方说似道,我们一定要辨别得清楚,这样我们才有机会不耽误自己!
  【“故须具慧解彼二说,则能弃舍无坚实品取诸坚实。”】
  那个时候你才能够了解,他这个说法对、错、善、是恶,你该找那里去。那个时候,你能够弃舍无坚实品,虚假的东西,你能够放得掉,真正的你才能够提得起来。够吗?还不够。
  【“若念仅具二德足耶,纵有此二,若如画中听闻法者,全无发趣,仍非其器。”】
  单单这两个还不够,要我们想起来说一个都难得很,两个呢真是,但是还不够,这就像一个人,向画中听闻法者。为什么叫画中?如果图画上画的这个人巧巧如生,跟这个人一点用场都没有的,对吗?人这个东西的特质是什么?他有自己的好乐心、取舍心,没有这个好乐心、取舍心,尽管你好的那个佛法,你对著这个墙壁上面画贴一张图,你给他说得再好的,他听完了以后,了不相干。所以我们古人常常有一句话,常常说须是皮下有血始得,我当初听了、看了老不懂,这个话怎么讲?这么好无缘无故的说什么,皮下有血,将我们人说那个皮下有血,这个意思什么?你是一个活人才行,死的人你把他刺破了以后,那皮下没有血的;血不出来,为什么?他心里面,他不会动,像木头一样,就这个意思。我们现在人的什么,晓得了,马上,不要,晓得了好,马上去,所以一定要还有这种心力在这里。第三个。
  【“故须具有广大希求。”】
  还要希求之心,这个希求之心,还要广大。因为这个地方,说的是什么?无上大法,你有小的希求,就得到小的结果,有大的希求,你就得到大的结果。这个正住、具慧、希求。
  【“释中更加敬法法师,属意二相,”】
  那么,这个四百论的解释当中,除了讲这个三样东西以外,还说敬法跟法师,还要属意,属意就是一心贯注。
  【“开说为五。”】
  那为什么这个前面他不讲,只讲三样而解释当中又加上?我们要了解在古代那些人,他那个根器的非常利,这凡是根器利的人,他求的时候,那个很多这种情况,他都是自然而然的先决条件,所以不必讲,这是原因,是这个。譬如像以前我们很多千里万里去求师,得到了一点,那有他有不恭敬的,他不大会;得到了一点,那里有轻轻松松摆在那里,不会。他全部精神贯注在那里,什么都不要,这样。所以现在这个地方,有很多人希望样样给人家便利,我也赞叹随喜。但是我对这个便利,实在有很多地方,不大同意。我常常听见古人这个求法的精神--“一梦漫言”,他找到最后找到了这个老和尚,要求他剃度了。然后呢,旁边的人非常赞叹,这个人真了不起,所以他如果剃度的话,衣钵之资都我来出。因为看他很发心。以前古人的话,这衣钵旁边马上有人要发心说供养他。这个老和尚怎么说?不要,你让他样样坐享其成,不行,让他自己去讨饭。要我们想一想,这是?你不成全他吗?所以你们好好看看这古人的传记,都是这个样子。我们现在样样现成送到你手上,就送到你手上,他根本不在乎,真正的法器,你什么都没有,他自然会爬得上;反过来,你样样送了他,反而害了他。这我深深的感觉到,可是我不强调说像我们养成功的习惯的话,你要过份的磨折,这是不要的,但是处处给人家太多方便,方便出下流。这我自己的始终有一个印象,我到这个印度去求学,那是前年,自己已经快六十岁,这样,但是一旦听到了这个法,我心里实在不能自已,去过了两次。这个印度,你们在座的说不定有人去过,如果是跟著团体去,还感觉不出来,如果自己一个人去的话,印度这个地方,实在是遍地荆棘,印度人你是难弄得很,我自己跑得去,我记得最后一次去的时候,还妙呢,我自己觉得我已经去了两趟,那地方蛮熟,我所以晓得他们怎么骗你的这种事情。他通常都是用种种的地方骗你,下了飞机以后,进去了。然后跑出去,他那个车子,马上拦上来,先要买票,都是公家的。平常你从这地方跑得去,只要很少一点钱,他那个公家总归要的你加了很多,那你也没有办法,你只好让他加。然后呢,他就拦住你,你要住旅馆吗?这样。是,他平常一定把最贵的旅馆,让你去逼著你去住,然后呢贵的钱,他可以分上一份!因为我已经去过了,晓得有那些人,所以我说:这个我不用你找,我自己找。你讲嘛,你要那一个?他说这里旅馆要先订,我当时不晓得,他就给我去打起电话来;这个不通,那个不通,通通客满,实际上根本不满。我后来晓得,那一点办法都没有了,然后找车子等等。你到了那个时候,人在屋檐下是不得不低头。这好了,好了,没有办法啦!这样。我晓得那家真正的旅馆,很好的旅馆,一天只要花八十个卢比;后来他就给我找了一个非常,已经花了很大的气力,最后找了一家四百五十个卢比,他说乘他的人情,我就没有办法。好!好!去。然后呢,他弄了一个车子,这个车子也是个老爷车。在没有去的时候,听见人家印度还有一种人,他也是一个,就是说这个特别的这种怪教,他们要杀人,他们那杀人的方式,不是我们这样,他是个宗教的一种概念。他怎么办呢?反正你在这地方,他用种种的方式好待你,好待你了以后,然后你信赖他的人了,然后他们就把你杀掉,你的钱嘛分掉,衣服嘛分掉,乃至于肉要吃掉,这么个搞法,就这样。所以我事前先看了这个公案,想想。那一天晚上坐了一个车子上面,印度的飞机都是半夜三更,他一直在荒郊里绕转。我心里忽然之间起了一个动念,万一碰见那个教头的话,这就完了,这下我这身里边还带了很多钱,要供养这个老师的,求这个东西。这样跟他乓乓碰碰,弄了一夜。你不晓得这个是多少辛苦,跑到那个地方去,然后处处地方反正你就没办法,只好骗他。最后第二天,自己到了火车站,我可以找到那个旅馆去,但是我有行李,我就下来叫一个计程车。叫了计程车他问到那里去?我说到那个地方去。不行。为什么不行啊?他说戒严。你说有这种事情?当然他一看你就晓得外地的人,这印度正在乱,实际上戒不戒,根本莫名其妙。后来我想,他们为什么要老这样找你麻烦呢?他就是这样的,他,你只要譬如说带到那家去,然后呢这地方价钱特别贵,你带去的时候,这个你有你的一份,这样弄!把你就弄晕头脑胀。然后跑到那里去坐那个车子,他那个车子,有火车、有汽车。真正坐那个汽车,算起来不多,只有五百多公里。要我们这里,譬如说五百多公里的话,相当于台北到高雄,大概五、六个钟头到了,慢一点的话,七、八个钟头也到了。结果,五百多公里,开了十四个钟头,那个路上面就像什么?那个路坏,又是灰尘。然后这样的受尽了这个苦难。比起古人来的话,那真天堂一样。我那二个小时,不是二个小时,只有不到这个几个小时,香港一下把你送到印度,要我们以前的话,香港到印度的话,至少要跑上好几年!然后呢冰天雪地,像玄奘大师等等,乃至于像法显大师,去的人多少人,冻死的一大半。这飞机上面还样样东西,有毛巾,送给你吃的,还觉得自己苦不堪言,这样。但是正因为如此跑到那个地方去的话,你心里面就比较虔诚一点。然后,到了那边,我跟你们说了,
  外面刮大风,里面刮小风;然后呢,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但是自己我们不会,说这个不对、那个不对,大家同学全部贯注在这里,漏了、漏了,马上移开来了,这样。要我们现在这个地方,噘起了个嘴巴,天热了嘛,这个电扇也不好;这样,天冷的话,那个风也不好,这空气也不好,脑筋里一天到晚一直转的,不晓得转些什么。所以在这地方,我随便一提。这我之所以不大赞成,原因就在这个地方,你样样给他,样样奉到,饭送到嘴巴上面,他还嫌,送到你嘴巴上面的还没味口,最好我欢喜吃辣椒,就辣椒;欢喜吃那个加点酱油,就是这种味道。我在这个地方,不是过份的说这种笑话,或者不是过份的刺激大家,我只是说,因为这是我们平常习性所在,我确实加重这个语气,希望大家在这个地方警愓一下,这是我很不得已的一番用心,务请大家原谅。所以,我们这个地方应该有什么?要有大希求,希求什么?希求法,你没有这个大希求的话,你自然会这个放不下,那个放不下,会这样。我们把这一个恭敬法跟属意加进去,那么是五个,包括这个五个里边,也可以含摄起来,只分四个项目来说。
  【“若如是者可摄为四,”】
  那四样?
  【“谓于其法具大希求,”】
  第一个;
  【“听闻之时善住其意,”】
  善住就是正住,正住其意;然后呢。
  【“于法法师起大敬重,”】
  这是第三个;最后呢。
  【“弃舍恶说受取善说。”】
  这个就是具慧,你有了具足了辨别善恶的智慧,那个时候,你才能够把不对的恶说不要,然后呢,去取吸取正确的善说。这个里边,这个四个当中。
  【“此四顺缘谓具慧解,弃舍违缘谓正直住。”】
  这个里边又分成功一个是违缘,一个是顺缘。平常我们修学佛法障碍,以及障碍没有除,资粮没有积,障碍就是前面的违缘,我们修学佛法所以摸不进来,就是自己的执著太重。正直住,这个就是习性,可以说,然后呢,排除掉了这个以后,更进一步的话,没有能力去辨别是非。
  请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二十九页,这个上面,我们已经简单的介绍了几样东西,这是对于这个殊胜相应法,我们应该怎么去听,怎么去讲。那么大家脑筋里面应该记住,在我们真正修行过程当中,这个是步步上升,由这个基础上面积累。现在我们说刚开始听闻一个道理,那么就应该努力的依法步步深入,你能够相应多少,你就能够受用多少,你就能够得到多少好处。同时,对于我们一时还没有真正能够马上深入的人,心里面一定要有这个正确的概念,前面这个东西,就是我们后面的基础;换句话说,当我们步步深入的时候,那一定站在前面那个基础上头。那么这个跟我们平常世俗上面做学问有一点差别,世俗上面你听过,听过了就算了,以后用得上的时候你再去翻它,这样,做为一种参考的资料。现在我们修学佛法不是,我们步步上升的时候,你一定下面这个基础,从这个基础上面跨上去,你不会离开那个基础的。所以说,譬如我们向楼上面爬,一层楼、二层楼,当我爬到三层楼的时候,并不是说下面的一层不要了。下面一层不能不要的,你爬得越高,下面的每一层都一定都在你脚底下,这样你才能够爬的上去。所以我们修学佛法,注意!当我们这么后面上去的时候,一定前面的那东西慢慢、慢慢的具足了,那么这个时候,你的的确确在向上爬;换句话说,你正式的在进步当中,在佛法的受用当中,这一点我们概念要很清楚。我们一下容或没办法把它完全做到,但是我们必须要开始就努力照著它去做,那么这样的话呢,慢慢、慢慢的深入,对这个修学佛法才是有希望,也才是正式的修学佛法应有的态度。现在我们继续看下去,二十九页。这个学者需要的条件,正住、希求、具慧,再加上一个恭敬,他把这四个又分成功顺缘跟逆缘。就是如果是个逆缘,换句话说,这是一种障碍,如果这个障碍不除的话,你就没有办法真正的进得去。像我们要想进那个门一样,现在这个门口挡住了,你绝不可能进去,所以这叫违缘,把它拿掉。然后呢,进去了以后,你要如理的选择,那一个对,那一个错,这个叫顺缘。如果顺缘不具,虽然你进去了以后,你不一定拿到的好东西,结果,拿到了坏东西,结果白辛苦一趟,这个我们应该了解。那么有了这个认识以后,我们就应该来检点自己,现在是什么个状态。看下面的文。
  【“是诸堪为尊重引导所有之法,应当观察为具不具。”】
  上面所说的这些条件,具足了这个条件,那么才值得,才能够相应。跟什么相应呢?就是跟真正的善知识才能相应,才能够接受善知识的引导,那个时候才可以;就像我们说现在有一个很好的学校,看看你够不够资格去进这个学校,去念这个学校。现在同样的情况,我们常常会说没有善知识,没有道场;到了这里,我们就应该有一个彻底的反省,以及正确的认识,没有善知识吧?不是,有;是我们没有能跟随善知识,接受善知识的条件。因为你没有这个条件,所以,善知识的好坏,你根本看不清楚,好的你把它看成坏的,坏的看成好的,这样的话,你永远没有希望,就这样!那么所以了解了这个,这个时候就拿这个条件来衡准自己,看看自己具足不具足这个条件。
  【“若完具者应修欢慰,”】
  下面这个话有一个字注意“修”,假定你了解了这个以后,然后去在身心上面观察,观察时候觉得自己对了,具足上面所说的条件;那个时候应该欢喜跟庆慰。上面还加个修字,这个修字,很重要哦!为什么说应修欢慰?是!平常一般我们的心里状态都是在普普通通,无始无明这种现行当中,那么这个时候它所产生的力量、行为等等,都是跟这个惑业相应的。所以无明的行,你一直在这个地方转。要怎么样才能够把这个无明的染污之业转变过来呢?那个时候要修,我们说修行、修行,就是修这个。那么如何修法呢?这个后面会详细讲,那么现在告诉我们,就是,这里当你具足了以后,你应该自己感到欢喜,自己感到庆幸,自己感到安慰。好啊!我自己居然具足了,心里面一直为了这件事情而欢喜。这个为自己的这样的欢喜,这个就是一个最好的修行。那么现在我们想一想看,我们说十大愿王,十大愿王当中,其中有一个随喜功德。什么叫随喜?这个是功德,是好的事情,那么你虽然不是在做,可是你因为这个是好的功德,所以,你跟随著欢喜庆幸。这个功德不只是指他,别人的你随喜,自己的也随喜,这样你心里面赞叹欢喜,为这个而这样的庆幸的时候,那就是我们在修行的时候,这是一种最好的增长功德的方法。以前已经说过一些道理,以及一些过失,那么当你这样随喜的时候,你现在的这个心就跟这个法相应,这是一个。第二个,因为你在这样的随喜这个,所以它生起这个现行的时候,这个力量不但现在生起,而且它继续的增强。就像我们,譬如说在这个团体当中,大家要表决,那么有一部份人是赞成,有一部份人反对,如果你想通过的话,赞成的人是越多越好。那么同样的道理,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目、心识当中,你不在这个地方修这个的话,那个时候我们的心识就是跟无明相应的,无明相应的;换句话说,你不在修随喜的时候,那是投反对票的时候。那个所谓反对票是什么?反对你生天,反对你超出轮回,反对你往生净土。你在不知不觉当中在向下流的时候,这么个严重,而这么个美妙法,所以这个修字的真正的意思。那么后面我不特别指出来,什么时候讲,这个否则的话,我会说后面,你们会说后面那里讲啊?后面关于讲到业的时候,它是最重要的说明这一点。以后,所以你们必须经常要自己去看,单单听这个效果很少,你们必定要事先看,看完了以后呢然后听,听完了继续的不断的去观察思惟,那个时候你自然得到融会贯通,真正在佛法上面能够深入领会。这个我顺便说一下,要不然的话呢,这个你们会产生脱节连贯不起来。那么这是具足了,我们应该这样做,不具足怎么办呢?
  【“若不具者须于将来能完因缘励力修作。”】
  现在我们不具足,那么我们要这样想、这样修,说我要修学佛法,这既然是必须要的话,那我现在赶快努力,再不努力就没希望了。所以你能够这样努力把这个因结下去的话,到因、缘具足的时候将来就成就了。所以说现在努力,那么将来就得到这个努力圆满的果,你这么努力去做,所以这个地方很清楚,不具足应该这样修,具足应该这样修。了解了这一点,是不管具足不具足,你都在依法一步一步的上升,我们修学佛法的人,真正重要的在你是不是如法上进,这个是最重要的,我们必定要把握得住。
  【“故应了知能依诸法,若不了知如是德相,则不觉察,由此退失广大义利。”】
  所以我们这个地方,就必须应该了解的一个道理,依靠善知识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一个道理的话,自己还并不晓得,还自己觉得我在这修行,怎么修了个半天,就是不相应呢?就是这样。你修习什么,怎么修法,你都不知道,你怎么修啊?我们平常常常说,盲修瞎练,偏偏我们自己一天到晚,在盲修瞎练当中,却还不觉醒。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十七卷A面
  自己一天到晚在盲修瞎练当中,却还不觉醒,乃至于了解了以后也不改过,请问这样的话谈什么修行?所以这一点我们要了解;了解了以后,就有一个标准去衡准自己。这个地方注意,不是说你了解了,懂了!了解了正趁这个机会努力修行,我们了解的目的就是要去改善它,你了解了不修行更加可惜。那么所以在这个地方告诉我们,假定说我们没有达到这样的一个认识,或者虽然认识了而不照著去做,仍旧随顺著自己的习性,而不察觉到应有的态度,是是、是非,是对的、是不对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不知不觉当中损失了很大的大利益,没有得到的得不到,已经得到的还会退失,那个才是真正可惜的一件事情。那么现在我们了解了,进一步说前面老师是这个样的条件,学生是这个样的条件,那么现在怎么样的运用这个条件,互相教跟学,所以。
  【“第三彼应如何依师轨理者。”】
  这个时候怎么样去依这个老师。下面文:
  【“如是若自具足器相,应善观察尊重具否如前说相。应于具相,受取法益。”】
  下面就告诉我们的,第一步先自己来观察一下,具足不具足?具足修庆慰,不具足赶快努力。所以真正重要的第一件,是自己求自己,要成为一个修学佛法的具相弟子。在这一点上面我一再提醒诸位,摆在心上面,现在我们不要一开口,“现在跑遍天下看见没有一个人是像样的”,这是完全错误。我们应该默默的反省自己是不是像一个修学佛法的人,这个必须要具足的。如果你这一个条件不具足的话,即使你在佛国里面,你一条路,只有下地狱,这个非常重要。有了这个,进一步,然后那个时候,就要善巧的,很认真的去观察,你要依靠的善知识是什么样的情形?具不具像前面所说的这个条件。这个次第很清楚、很明白,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个,不照这个次第的话,那是一个绝大的大毛病,非常大的危险。因为你自己没有这个条件,然后就拿我们世俗的观点去衡准那个对方,一定出毛病。因为我们世俗上面要求的是什么啊?世俗上面的要求就是贪、嗔、痴相应的。这个真正的佛法的善知识帮忙你净化贪、嗔、痴的,一定在这个上面,两个彼此间兜不起来的,完全兜不起来的,所以你拿这个贪、嗔、痴要想去求善知识的话,缘木求鱼,越走越远。这是为什么他这个次第摆成这个样的,这一点要注意。所以我们看那个大善知识那些传记什么等等,他都是这样,跑上来都给你一盆冷水。这为什么原因呢?这个有很多特殊的道理在,这个事情在这个地方我们不能详细的深谈,总希望大家善自努力。然后自己有了这个条件,也找到了可以依止的善知识,那个时候就跟著他受佛法,好好的修学。那么这个时候,这个传承当中又告诉我们有两种不同的办法。
  【“是复有二传记不同,谓善知识敦巴与桑朴瓦。”】
  这是他们两个人的作法不一样,这两个都是有不同的师承,有不同的内涵,这两个当中应该采取那一个,我们看一下。
  【“桑朴瓦者,尊重繁多,凡有讲说,即从听闻。自康来时,途中有一○波索迦说法而住,亦从听闻,徒众白曰:‘从彼听闻,退自威仪。’答云:‘汝莫作是言,我得二益。’”】
  那么这两个人当中,先说后者桑朴瓦,他的善知识很多、很繁,多的话--数量,繁的话--内涵也很杂,各式各样的善知识,乃至于凡是有讲有说,他都要去亲近他,要去听闻他。乃至举一个例子,有一次他从康,就是西康,进入到西藏去的时候,半路上面有一个在家人在那里说法,他也跑到那去听,所以他那个徒弟就说:“师父呀,这个在家人是普普通通的,你这样子的一个了不起的大法师,你怎么跟他听呀!”他怎么说?“你不要这样说,我可得到两个好处啊!”这样的一位了不起的大善知识。桑朴瓦那个人如果拿我们中国现在的,我们不一定现在的,我们中国历史上的那些祖师,比拟一下的话,就相当于什么?相当于什么潮州,黄檗,那些大师。他是阿底峡尊者下面的一位很了不起的大善知识,我们可以想像这个人的程度、成就,他在康地那个弟子非常多,那个道场非常了不起,这么一个人,结果一个普普通通的那个在家人在那里讲经,他就恭恭敬敬跑的去听。这一点是对我们是一个绝重要的、绝大的一个提示,那么这是一类。另外
  【“善知识敦巴者,尊重○少,数未过五。”】
  他的尊重非常少,他的善知识不多,总共算起来还不到五个。那么,现在这两类当中那一个好呢?下面告诉我们。
  【“博朵瓦与公巴仁勒喇嘛共相议论,彼二谁善。”】
  说:那二者当中那一个好啊?现在说。
  【“谓于未修心,易见师过,起不信时,善知识敦巴轨理善美,应如是行。现见此说,极为谛实,应如是学。”】
  他有一个条件的,什么条件呢?先要经过一个时候的修习,怎么修法?他是在下面告诉我们,就是我们修习依止善知识的重要,种种方便善巧。你有了这个修习以后的话,你就看人家,只看见他的好处,不看见他的缺点,。所以我们想一想那个法华上面的那个常不轻菩萨那个公案,他看见任何人,他说:你们都是成佛呀,我不轻你们。他看见任何人,他觉得他就是将来的佛,那是经过了修行以后的。在我们没有修,这个情况之下,我们动不动看见别人的过错,那个时候,比较起来,学敦巴尊者来得好,学后者。不过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一点,说反正这个里边有两个传承,我们学后者,稍微找到几个善知识就可以了,其他的人你动不动就看他的过失。这个错了,这个概念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把它消除掉。想想看他真正的内涵是什么?是说他已经认真的修习过了,必然的结果。而我们现在呢?没有修习。你想不想向上爬?当然我们想。如果想向上爬的话,千万不要自甘堕落。所以前面告诉我们,那些真正的大善知识,他都把这个眼睛向上看。这个人,不怕自己差,就怕自己烂,一烂就没有用;反正我就这个样了,混混,那谁也拿我们没有办法。所以碰见这种情况之下,我们,是的,因为没有修习过,所以应该采后者比较好。但是那个时候我们心里感到惭愧,深深的惭愧!我们的条件太差,正因为条件太差,只能用这个方法,然后要努力增上,这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如是应知,曾受法恩,特于圆满教授,导心知识,如何依止。”】
  好了,现在把这个真正的依师的道理,下面说明。说这个佛法的恩惠,了不起,这个恩之大,我们世出世间的一切的好东西,都是从佛法上面来的。这个念恩两件事情,我们要一而再,再而三,不停的摆在心里面,去体验去认识它。乃至于随便一件小事情,现在的我们常常这样说,我欠他什么?还不是我出钱给他买的,这个概念很不好,很不好。是的,拿世间的这个一般的眼光去看标准来说的话,你拿钱来去买,乃至于说我就是这个样,他拿我怎么样,他就是莫奈何我。这个真正说起来,完全是自己害自己的概念。你能够懂得了,怎么样去感人家的恩,结果真正受用是你自己的。这一点,你们自己好好的去体会,你们能够体会到多少,你们就得到多少受用。我们深的先不谈,就非常浅的,你现在说:这还不是我钱来买的;我这样做他莫奈何我。这个心理什么心理?这个心理本身是烦恼心理,我们现在修学佛法要净化烦恼,却一天到晚在烦恼上面转,还找了种种的理由,觉得自己有理由。我们先不必谈其他,那个起心动念,已经错到不晓得那里去了。那么这种事情都要靠什么?都要靠善知识来引导净化我们。所以详细的内容,你们一步一步自己向下去的时候,好好的努力去体会、去观察。那么在这个里边特别的是什么?圆满教授的导心知识,这个圆满教授,不要轻轻放过。教授的内容我们知道,就是真正的精要的关键,修行的主要的旨授,而且这个地方是圆满的,引导我们修行的这样的大善知识,太重要。真正的一个人修行的成就与否,完全靠这个。你有了,不要怕;没有的话,就算你再大的学问,也会出毛病。那么怎么依止法呢?分成功两部分,意乐是观念上、心理上的,加行是根据这个心理应该怎么样在行为上;所以:
  【“其理分二,一、意乐亲近轨理,二、加行亲近轨理。”】
  分成功这两部分。那么这个里边
  【“初中分三。”】
  那个关于那个概念方面我们分三部分。
  【“一总示亲近意乐,二特申修信以为根本,三随念深恩应起敬重。”】
  分成三部分。意乐是先把那个亲近善知识的那个主要的概念,我们应该把它了解一下,整个的这个内涵应该了解。那么第二,特别的在这个地方,是对善知识第一件事应该什么?修信,这个是我们的根本。第三个呢,随念深恩应起敬重,这个次第是这样,我们现在继续下去看。
  【“今初”】
  第一个说,整个的说亲近善知识的那个概念。
  【“华严经说,以九种心,亲近承事诸善知识,能摄一切亲近意乐所有扼要。”】
  这上面引华严经的,我们也可以同时了解,的的确确,说我们要想得到最圆满的教授的话,那就是从这个地方,所以华严经也的确是佛出世的时候说的最圆满的,包含了所有。而这个九种,已经把亲近善知识、承事善知识的所有的纲要,都统统包括在里头。
  【“即彼九心摄之为四。”】
  那个九样东西也可以分四个大项目,现在我们一个一个来看,第一个大项目。
  【“弃自自在,舍于尊重令自在者,如孝子心。”】
  第一个是舍弃,舍弃自己的自在。什么叫自在呢?就是我想怎么样,我要这个样,这个要拿掉。怎么办呢?一切要看你所依止的善知识,他要怎么办,你种种、处处地方,委曲求全,跟著他去做。就像什么?像孝子,像世间的孝子;当然不一定指孝子,就是说拿我们能够体会得到的,这一种心情去做。
  【“谓如孝子自于所作,不自在转,观父容颜,随父自在,依教而行。”】
  这个孝子平常怎么啊?,他不会说我要怎么办,我要怎么办。不是的,他一定先观察了解他父亲应希望怎么?,什么是他父亲喜好的,什么是他父亲不喜好的,他一心一意努力的去满他父亲所希望的;然后跟随著他父亲的教导而去行。所以他主要的内涵,就是不要听从我们自己的自在,而要努力的跟所依靠的善知识。这世间比喻像孝子,那个世间比喻,就是用这一个比喻,让我们体会到我们应有的心情。如果我们现在这个时候,对于这个孝的概念不认识、不具足,你不妨换一个,就是总归你如果说跟那一个人也好,或者什么你总是委曲求全、愿意处处地方舍弃掉了你,要跟他去做,就是这种心情。以我们现在的情况,不妨说一个作生意的人,他绝对不会为了自己,怎么样的要自由自在的快乐;他总觉得,怎么样的去做才能够讨好那个顾客,想尽办法去讨好那个顾客。所以早晨他一大早起来,晚上很晚再睡觉,别人在休息的时候,他不在休息,他要想办法做生意呀!我们现在要用这种心情去做。那么为什么要这个样?这是个原因,在这里这一点请大家仔细的思索一下。现在我们大家在家里边享受不要,放弃掉了这个享受,跑到这里了,请问,干什么?为什么你来?这个始终你认得很清楚,你为什么要到这里来?这个不必人家来讲,人家讲没有用场,你自己问,你为什么?说:我要修行。你为什么要修行?修些什么?这个才最重要的。说世间的苦,安逸实在不行!有的人说:我这个地方,真是感觉得娑婆一无是处。如果我们套一句俗话的话,这个生死心切。为什么有生死?烦恼、恶业!什么是烦恼?就是我们现在的知见,这个叫做无明,你一天到晚就在这个当中转,你现在既然要想透脱生死,跑到这个地方来,你仍旧跟著自己的烦恼,我要这样、我要那样,请问这是修行吗?你跑得来,你说:我跑到这个地方来,头也剃掉了,换了这件衣服,受了大戒,一天念多少佛,拜多少佛,看多少经。这个我不能说你不是,但是也不能说你是,还没有到。他真正的修行,就是凭借著这些这个必要的条件,步步深入,使得你认识烦恼,净化烦恼,净化烦恼的现行,以及对治这个烦恼所种下去的这个潜在的恶业力量,这样呀!如果说你这样的话,你还能随顺著你自己吗?这个道理不明白的很吗?所以一定要依靠善知识,一定要弃自自在的根本理由在。我们现在修学佛法,这个第一个大错误,就在这里。现在觉得修行要出家,然后跑的去,师父剃了个头,好了,今天剃完了头,好的嘛,我还跟你嘛住它三天、住了一个月,然后明天弄一个茅蓬,那算是很好的人了。请问,这个时候你能修行吗?假定你已经懂得了,你何必要出家?何必要修行?假定你不懂得,关在茅蓬里,你能修吗?这个地方,我想我们大家都有个正确的认识。然后说好,好好跟在那师父身边,跟在那个师父身边,又觉得这个不对、那个不对,要这样才好、要那样才好,是第一个大错误,我们要改过来。改过来是辛苦的,但是非常值得。如是,我们再看文。
  【“如是亦应观善知识容颜而行。”】
  上面说像孝子,那个是对父子之间,那么我们现在怎么办呢?那就看善知识。为什么说观善知识的容颜而行?要晓得这个善知识他,绝不可能说一天到晚耳提面命跟著你耳朵面前,盯著你这么说,绝不可能的,这个东西你真正要求善知识的话,你要至心好乐的去求,这个道理这里先不深一层的说。你一定要委曲婉转的去看,怎么样才能够讨他的欢喜。到这里注意喔!我们说出了家了,你还要去讨善知识的欢喜,这不是世间的作法吗?表面上去看,是;实际上面去看完全不是。为什么呀?这个善知识有一个条件,前面已经告诉我们了,所以我们不是随便看的,这个善知识有这样的条件,具足这个条件的善知识,这种人他会不会以世间的眼光来跟你来往、周旋?不会,绝不会。如果说是百分之百具足的这个条件是佛陀,佛陀唯一的希望,就是把最好的、最圆满的东西给你;不过,他这个给你的,因为是最圆满的,所以绝不是世间的情染相应的这种东西;在这个情况之下给你的东西,这是圆满的佛法,而不是世间的情染。我们佛法里面告诉我们四依,依法不依人,我们说这个依法不依人,你为什么这个地方要看他的面孔,然后这样去做?这个正是依法不依人。依人,人世间的作法,现在不是,人世间的作法,每一个人都是要我为主,现在你先观察自己具不具足这个条件,善知识具不具足这个条件。这个善知识之所以成为善知识,正是净化的,而净化必须的条件、真实的内容,都在这个地方。你认识了这一点,你去依靠善知识,正是什么啊?正净化你的烦恼,不是很明白嘛!平常的时候你觉得自己要这样、那样,自己要那样、这样,这个是在烦恼当中,你不依靠自己了依靠他,本身就是个最好的净化烦恼,这个就是依法!所以这句话你不要弄错,依法不依人的意义是在这个上头,这个人、法两件事情摆在这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摆在这里,就是这个样,你要看得清楚。在这个相上面现出来的是什么?法的那一面,这个是你要依靠的,如果离开了人谈依法,没有这件事情;离开了法谈人也没有这件事情,这我们要清楚。所以这个上面说这样,告诉我们这个,现在下面引经来证明。
  【“现在佛陀现证三摩地经中亦云:‘彼于一切应舍自意,随善知识意乐而转。’”】
  不但华严经,这个经也告诉我们,舍一切自意,所有自己的统统舍掉,你能够彻底的舍掉了,你就能够圆满的成就,这么简单。在你还没有证得之前你能够舍掉了,这个是信位菩萨的典型的例子。这个信叫净心为信,净什么?净烦恼,所以这个你才懂得法相上头的严峻,说净心为信。心里什么是染污?烦恼,但是我们还没有证得烦恼之前,你能够完全不随著烦恼,一切拿掉了,跟著善知识,这个时候是。所以那个时候立它这个位次叫信位菩萨,这是它的原意,如果你了解了这个根本意趣,然后你看那个经典上面,你就会了解了。为什么信位菩萨能够不使烦恼现行,明字位当中的第一个念起来,第二念就不会随转的;第一念起来烦恼察觉到了,第二念就不跟著转,这是明字位中的人。这样现在我们不要说第二念、第三念,过了几天还在那里,人家点醒了还不服气,那个就是完全不相应的状态。所以真正的重要的就是观察这个东西。下面有一句附注,这个附注很重要的。
  【“此亦是说,于具德前乃可施行,任于谁前不能随便授其鼻肉。”】
  这个上面的条件,说他一定要有这样的德行,那你可以照这个办法做,所以前面告诉我们依法不依人,这个人有没有这个法,他如果有这个法的话,对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你要去做,除了这个条件以外,其他的人,你不能这样做。下面叫授其鼻肉,这是什么意思?牛跟马这个鼻子,在人家手上的,实际上我们也是如此,我们要了解,牛马的特质是什么啊?痴相、畜生相、无明。拿我们来说,我们现在是完全像畜生一样,对于这个是非、正法,没办法辨别,那个时候叫你跑的话,你一定不知东西,不知跑到那里去了,你要真正上路的话,一定要有一个人引导你,然后那个时候,你把你引导的那个绳子,交给他的手上,你能够交给他的手上,决定没有错,这个就是所以我们前面要了解的。所以他才告诉我们,于其法前那么你必须把你那个鼻子上面那根绳子交给他手上,他才能够带你出那个痛苦的深渊,除了这个以外,对不起,你千万不可以,第一点。这一点道理,我们现在懂了,然后好好的去深细的观察,平常的时候,我们起心动念之间,一切行为之间,你要去观察。讲那个去掉烦恼等等,不大容易,很不容易,不要说你不认识,你认得了以后,都不容易做得到,第一点。第二点:
  【“谁亦不能离其亲爱能坚固者,如金刚心。”】
  你找到了这样的一个大善知识,一心一意依靠他,绝对不让自己的自我发作,一天到晚跟著他,你能够这样去做的话,你就行。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十七卷B面
  绝对不让自己的自我发作,一天到晚跟著他,你能够这样去做的话,你就行。所以那个时候,就怕一些问题来障碍你,你一旦离开了他了,你这个“我”就又起来了,“我”一起来了,又是生死染污之业。所以这个时候,第二步就怕不能依靠那个善知识。所以一定要有非常坚固的,依靠这个善知识,绝不离开,非常坚强,像金刚心;金刚能破一切,不被一切所破。所以真正一个人,依止善知识的这个心,像金刚一样,不管在任何情况之下。
  【“谓诸魔罗及恶友等,不能破离。”】
  就是这个,不要为魔跟恶友来破。这个恶友,实际上对我们修学佛法当中,这个最严重、恶劣的,就是这个。这个恶友不是今天跟你吵架,打架的这个人,好朋友,他跑得来跟你说:某人哪,你在这地方苦苦恼恼干什么哪,我们一起跑得去玩一玩,喝喝酒,聊聊天。你觉得真痛快,这个就是恶友。所以这个概念,我们要很清楚。然后那个师长在那个地方呵斥你,他跑得来跟你说:我真同情你!像你某人,你这样了不起,你世间上面有这么了不起的学问,舍离了,跑到这里来啦。照理人家应该捧你,他不但不捧你,还骂你。你还听得很来劲。对不起!这个是恶友,真正可怕的地方,就是这个。我们现在仔细看看佛经上面,佛经上面这个魔,绝对不是说,把他扮得三头六臂要杀你的样子,一定告诉你,你这么辛苦了,你这样的苦苦的作这件事情,干什么呀?去享福,那就是这个。所以这种道理,除非是佛陀、大善知识来告诉我们,我们还不知道。所以关于这一点的话,你觉得什么?觉得“正住”,然后呢,觉得“具慧”,你不具足这个条件的话,世说的恶法,跟正说的善法,你分别不清楚;说的似是而非的,实际上害你的,以及他的的确确的帮你的,你分不清楚。那时候你一定会跑到那个地方停住了,乃至于退掉了。
  【“即前经云:‘应当远离,亲睦无常,情面无常。’”】
  就是前面那个三摩地王经告诉我们,你亲近这个善知识的时候,要恒常不变,不要一下很好--亲,好好;一下,又不行了。然后你内心上面,这样的发之内心的,不是在表面上面。所以我们看这个真正的大善知识,那个太多这种类型,他怎么把他磨折,他绝不气。要我们现在稍微受一点委曲,明天拎了个包袱就跑掉了,那是一点用场都没有。就是留在这里的话,心里不晓得是打算些什么事情,那个东西是我们真正跟法不相应的地方。遇见这种情况,就得好好忏悔,忏悔的办法,他下面还会详细的告诉我们的。那么要坚固。再下面,怎么办哪?
  【“荷负尊重一切事担者,如大地心。”】
  我们想像当中,然后跟了一个善知识,不离开了,他叫你修学佛法;他不是叫你修学佛法,他叫你负担这个善知识的那些事情。负荷尊重,尊重就是你所依止的善知识的一切事业担,他的事情,你把它担起来。要像什么?大地心。叫你随便做一点还可以,要大地心的话,大地是承担所有的东西,任何东西来,它绝对不叫回头。
  【“谓负一切担,悉无懈怠。”】
  所有的负起来,没有一点的懈怠,行为固然是要这样,心理的行,心理跟行为,同样的没有一点点退却,没有一点点疲厌。
  【“如博朵瓦教示慬哦瓦诸徒众云:‘汝能值遇如此菩萨,我之知识,如教奉行,实属大福,今后莫觉如担,当为庄严’”。】
  这个详细的道理,这里不多讲了,就告诉我们,一个袓师给他说这个概念,我们现在先要建立起来。说你们今天有幸的遇见这样的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者,这就是我们的真正依靠的大善知识,碰到这种情况,依教奉行,照著佛、菩萨以及这个善知识告诉我们的去做,这是我们的大福报啊!千万不要觉得这是负担!这个才是我们真正的庄严!这个话好容易说,好难做到,不要说做到,好难了解。所以在这个地方,我只是建议诸位,把这个概念先弄清楚,为什么?第一个。第二个呢,你了解了为什么,看看我们心里上面是不是有这个量生起来了,平常我们自己的事情,不厌其烦的去做,再烦一点,不妨去做,再远一点也要去做。遇见那个善知识的事情,只要做这一点点,就觉得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推三阻四的。他现在不是,关键在那里呢?先把我们心理建设起来。建设什么?说我们忙我们自己的这个东西,说起来是我们的损失,是造了我们的染污之业,你只有照著善知识,代善知识那个事情去做,去负担的话,消除业障,然后增长功德,这个才是我们最好的庄严。眼前来说,假定你是求生净土的,是往生资粮,究竟来说,就是我们将来报土的,你成佛的时候,这个报土的种种庄严,就是从因地上面,从这个地方开始。如果你这个概念认识了以后,你做起来,就会很欢喜了,你就会觉得像作生意人一样,你觉得辛苦,好呀!赚钱。作生意人就怕不辛苦,作生意人就怕不赚钱,我们现在修学佛法的人也是一样,我们真正担心的,不是怕做,倒是怕不做,我们真正担心的,赚不到那个佛法相应的法财,这个概念是第一个要建立起来。我这两天,出去了两天,回来一看,非常欢喜,非常赞叹,那个里里外外,整理得这么高兴。现在我们不妨在这地方,心平气和的想一想,以前我们没有整理的时候,以及整理了以后,做过了,你现在坐在这里,什么样啊?还是一样,前面那两天,你辛苦的忙,今天坐在那里也是一样,你前几天在那里睡觉,今天也是一样。可是这个最后的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你睡了几天,今天是睡在那里,是越睡越懒,越来越不想动,最多心里想就是这样。如果你做过了以后的话,现在你也不会觉得累!你会心里觉得好欢喜;你自己看看,也欢喜。我想这个我们大家感受得到的吧!你眼前只是这么一点点,将来这个因,将来你的能力是越来越增长,“如做过的话”。另外一种呢?你越来越迟钝。所以这个人间的很多人,为什么比牛马来得聪明,这个牛马没有什么事情,它就躺下来坐在那里,然后,妙咧!它先吃的时候,吃了一大堆,吃在肚子里,然后吐出来,慢慢的嚼,欣赏这个东西,这个就是牛马;人不是,忙完了停下来,这个脑筋还在那里转,还在那儿动,继续的向上;菩萨更是,这就是它根本差别。所以将来你们真正了解著我们的业相以后,我说真正了解的话,不是讲业的道理,佛法整个讲业,如果说单单文字上面不一定认识,如果你了解这个业的行相,你的心里一看,观察就很清楚、很明白了,了解了,所以同样的,事情做过了没有什么,可是这个结果就完全不一样。前者,你这么努力的话,就是说将来你的净土资粮,将来你的究竟圆满报身、报土的庄严。另外一种呢,什么?就是说堕牛堕马,摆在这里,非常清楚,非常明白。这个后面那个果报,那差太多太多了,你做过了,眼前呢没有什么,做也是那样,不做也是那样。所以我们常常说,这个不修行跟修行之间的差别是白白浪费,一个就是会善巧的利用,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所以对不合理告诉我们,真正的依教奉行,这个才是真正的大福德、大智慧,这个才是我们最好的庄严,这是我们最好的收获,这是我们最好的得到的。第四个。
  【“荷负担已应如何行,其中分六。”】
  那么说我们现在,第一个要舍自在,第二个绝对不能舍离,任何情况之下,这个心像金刚一样的不被破坏,只有破坏一切,你依靠了善知识,能够破坏一切烦恼,绝不被任何东西破坏。那时进一步呢就负荷,等到你全部负荷起来,圆满荷负成功的话,你就是佛。所以在因地当中,我们怎么办呢?那么负荷了以后,该怎么做呢?现在我们就下面告诉,那就分成六项。
  【“如轮围山心者,”】
  什么叫轮围呢?轮围山?
  【“任起如何一切苦恼,悉不能动。”】
  轮围山就这个样。
  【“慬哦住于汝巴时,公巴德炽因太寒故,身体衰退,向依怙童称议其行住。如彼告云:‘卧具安乐,虽曾多次住尊胜宫,然能亲近大乘知识,听闻正法者,唯今始获,应坚稳住。’”】
  第一个绝不动摇。那么他举一个典型的例子,那个慬哦瓦,就是博多瓦
  的师兄弟;换句话说,就是敦巴尊者的那个弟子,最主要的弟子;住在那个地方的时候,他的弟子当中有这么一个人,那个地方冷得不得了,那个西藏的确冷,实在受不了。所以他就跟他的这个依靠的这个师长,就说这个地方受不了,这个地方我们怎么办?动动脑筋看,说换一个地方怎么样?他老师这么告诉他,说:安乐卧具,我们要真的要谈享受的话,已经不晓得多少次,住在这个尊胜宫,尊胜宫是最尊贵,最胜妙的这种地方,那不晓得多少次了。我们没有一个人例外,我们都是。固然我们多少次住过地狱,但是也多少次升过天堂,没有一个人例外的。但是结果呢我们还在那里轮回,一点用场都没有。而要真正跳出来,要什么?要修学佛法。要修学佛法一定要依靠大善知识,这个大善知识的究竟圆满的大乘的善知识。现在我们能亲近这个大善知识,听闻这个完整圆满如理的正法,现在今天刚刚开始得到,所以你应该坚住、稳住,心要坚固,然后要稳,绝对不要动摇。所以碰见这种情况,我们不妨自己可以检查一下,我们真的这么难受吗?我们现在这里是舒服,样样现成,比起他们来,真是像天堂一样。第一,这里说轮围山。第二呢?
  【“如世间仆使心者,谓虽受行一切秽业,意无惭疑,而正行办。”】
  就是说,不管他是做什么事情。秽业,这个秽分两方面,第一个是外面的,第二个是里边的。现在目前这里主要的是指外面的,就是说拿那个脏东西,叫你洗厕所,叫你弄厨房,就是你怕的,就是你不愿意的。这种不管是什么,心里面不悔不疑,没有一点点动摇。说我这地方跑到这里修学佛法的,叫我做这个东西,这个就疑了,再不然的话,我觉得我世间好像有头有脸的人,怎么跑的来,弄这个厕所,觉得悔了。不!完全照著善知识告诉我们,要我们做,乃至于他没有说,我晓得他需要这样做,就认真去办。所以像世间的这个仆人一样,仆人就是佣人,佣人就是这样做。
  【“昔后藏中,”】
  下面举个例。
  【“一切译师智者集会之处,有一泥滩,敦巴尽脱衣服扫除泥秽,不知从何取来干洁白土覆之,于依怙前作一供坛。依怙笑曰:‘奇哉,印度亦有类似汝者。’”】
  那个时候后藏,那就是阿底峡尊者在西藏的时候,那个有一个很大集会;一切译师智者集会之处,就是一个道场;很重要的一个道场,正在大家集会,那么集会的时候,那个地下有一滩呢泥水。那个敦巴尊者,你看这个人多了不起啊,看见那个泥,把衣服脱下来统统拿掉了,然后因为没东西,那个地方苦得不得了,没有东西,就拿这个衣服来除那个土。然后不晓得从那一个地方,弄来干净的放在上面,弄好了以后,这个地方,就让他的老师,阿底峡尊者坐在这里,前面做个供坛。阿底峡尊者看见了很欢喜说:啊!了不起!了不起!居然你能做这样,印度现在也有这样类似的。我们曾经看过佛陀的因地当中,有头发布地的这种事情,现在不要说叫你把衣服脱下来,拿那个扫帚送到你前面,叫你说某人,你去扫一扫吧。你心里面,委曲个半天,这个我们自己想想看;然后他站在那里,勉勉强强扫,他跑掉了,你也跑掉了。这个情况,我们可以互相来对比一下。然后更重要的应该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是重要的。在下面这个第六种,第六。
  【“如除秽人心者。”】
  除秽人,这个在印度当年,这个大城市,热闹的大城市,它有专门的一种除粪人,所谓法华上面的除粪人。这地方这种除粪人,我小的时候,我们中国大陆上也有;乡下,当然它不需要,那么这个城里的人,是专门有这种人。在印度,它那个阶级很分明,所以凡是这种除秽人,都是下贱的人。那么现在我们依靠善知识,也要这样的心情,这个是特别的。
  【“尽断一切慢及过慢,较于尊重应自低劣。”】
  这是这一点的特别重要的地方。你亲近善知识,内心当中,一定要去掉这个东西,断除所有一切的慢及过慢。这个慢,就是你比他高,乃至于轻慢心,这个万万不可以。不管是你实质上如何,就算你比他强,你还是要低声下气的去跟他学,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如果说,你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的话,在这一种情况之下,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好好的忏悔,还有一个不如离开,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否则的话,对自己是一种大损害,尤其是将来真正遇见了善知识,你对善知识随便起一念的轻慢心的话,产生的恶果,是不得了的严重,很多经论上面特别告诉我们。反过来,你真正要想受学佛法的话,那个拿掉,你就有很大的好处,就算他不是善知识,如果说你能够拿掉了以后,你都有好处,何况是善知识。所以那一次,我们曾经讲,说这个老比丘,受到了四个年轻人的开玩笑,拿这个皮球,在他头上蹬打一下,他说:你啊,给你初果。他就真的证了初果。为什么?最主要的原因,他前面这个慢心一点都没有,然后他自己与法相应,在这种状态之下就行了。这个我们要了解。下面引两个祖师说的话。
  【“如善知识敦巴云:‘我慢高丘,不出德水。’”】
  这个我慢是山,所以叫我慢高山,那个山上面,水一点都蓄不住的,不要说它自己本来就是没有水,下上去的水跑掉了。平常我们说,这个我都懂,听起来我都懂,你既然懂的话,你听他干什么?心里面就一点都留不住。所以前面像桑朴瓦,他很清楚,他这么了不起的一个大善知识,他听见人家讲法,他并没有说我都懂,他跑的去就认真的听,听完了以后,他还说,我得到两种好处。不但如此,佛亲自都是这样示现的,佛听见人家讲法,他就至心恭敬地欢喜。为什么?佛自己从那儿来的?从听法而来,法是佛母。所以他一听见那个法,他就感恩、欢喜、恭敬,这个心情都升起来。现在我们听见了法以后,觉得这个没有什么,你这个心里面是完全不相应。所以固然说我们不懂的,固然是要这样的,就是你懂的,你要赞叹、随喜。所以我看见以前的,我们这个民国初年有个了不起的,扬州高旻,来果老和尚,他是禅宗的了不起的大德,虽然不像虚云老和尚,并立所谓民国以后的几位了不起的大德,但是在禅门当中,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的一个人。他自己学什么?参那个“念佛者是谁?”他有一天,跑到一个地方去,他也没别的,看见墙上“念佛者是谁?”他一看见,就欢喜的不得了,好赞叹。为什么?跟它相应,那这是一个状态。所以如果我们现在碰见这种情况,心里不相应的话,现在眼前对我们最重要的就是,马上应该认得,从这件事情上反应出来,我们心里面跟法不相应,这是我们现在要真正认识的。平常我们总是看人家不对,要晓得,这个对跟不对,真正的重要的,不是外面境况的对跟不对,就是你内心当中,跟这个境,引发的内心的这个种子。这是我们要了解的。如果我们现在这个上头,你不能认识的话,那都是空话。所以人家说不要分别,就是说我们妄分别,才能够产生这种现象,就实说来的话,我们要如理的善巧了解这个法相。为什么我看见的这个境界,心里会生起这种状态?好的该如何?坏的该如何?然后你能够善巧分别,好的,随喜、赞叹、欢慰、增长;坏的,努力去改善,这个才是我们真正要修学佛法的。下面:
  【“慬哦亦云:‘应当观视春初之时,为山峰顶诸高起处,青色遍生,抑于沟坑诸低下处,而先发起。’”】
  你不妨看看,到了春天,真正先发芽长出来的是那里?是高山顶上?还是下面?当然,高山顶上一片皑皑白雪,等到雪融掉的时候,光溜溜的,是一片沙漠;下面就非常茂盛。为什么?就是这个慢,法水蓄不住,这是两位善知识给我们的指示。下面:
  【“如乘心者,谓于尊重事,虽诸重担极难行者,亦勇受持。”】
  像乘,乘就是轿子,现代的汽车,或者车子,载重的。不管什么东西,再重的东西,它一定能够把你负担下来,能够把它载运到应该去的地方。现在我们也是这样,应该把善知识要我们做的事情,全部负担下来,载到我们应该去的地方。善知识之所以为善知识,就把你从这个地狱门口,然后送到这个圆满的报土这个地方去。所以必定要有这样的心理的认识,然后照著去做。下面:
  【“如犬心者,谓尊重毁骂,于师无忿。”】
  像狗一样。为什么呀?不管他这个,这个狗对那个主人,不管他怎么骂,他骂,狗不会忿,不会发脾气的。的的确确,你看家里那个狗,就是你打了它了,哇啦、哇啦叫,它一面叫,它一面还在那四周转,它不会说,叫了一下跑掉了,就这样。那么前面我们说,他世间仆使,受那个秽业是外面的行持上面的,如犬心的话,那就是心里上头的。不管那个善知识用什么方式来骂你等等,你心里面没有一点点怨恨。你看那个密勒日巴尊者这个里边,就是他那个老师,对他这个样,他心里面只有想,我自己总是业障吧!我总是业障吧!要我们任何一个人,碰见这种情况的话,一定会觉得这个老师简直是世界上残忍,这么不讲理的人。他却是一点都没有,为什么?我们现在只是看见,我很羡慕我要做到它,这个心理是好的。但是他为什做到?你为什么做不到?这才是我们真正要重视的。而你了解了佛法以后,那个时候,你才会知道为什么密勒日巴尊者能做到,为什么你做不到。同时,我前面说的信位菩萨的行相,什么叫信位菩萨?净心为信。什么叫净心为信?这个境界现起的时候,他心里面所生起的不是染污烦恼之业。我们任何一个境界现起的时候,你想到的都是那种世间的事情,那很清楚,很明白,就是我们都在门外,不管你道理讲多少,没有用。他不管怎样不合理的情况现起的时候,他不会觉得人家不合理,他只是觉得,我里边业障还没有净除吧!我还有什么嘛!这个就是典型的净信相,是这个,才是我们真正要读那个传记要认识的,你单单看那个传记,看不出来。了解了这一点,那个时候我们就努力去修持,努力才去修持,所以整个的现在下面告诉我们的,都是这个。现在我们千万不要盲修啊,你如果说急急忙忙的去修的话,这是盲修瞎练,你不晓得真正的行相,自己觉得磕几个头、念几声经,当然有功德,但是事倍功半。你能真正的关起门来,舍掉一切,那真是了不起,你了解了这个,然后去修的话,那效果是完全相反。平常我们的事半功倍的话,这是世间的,这个里边的差距是十百、千倍。所以真正有成就的人,他一定是起步的时候,一直依止的善知识,他成就越高,这个做得越认真。如果说你能够一直依止到等觉后心,那你这条路一定最直、最快、最好,这个情况在华严、法华上面,说得很清楚。法华所以说,我多少时,一直告诉你们,大家好好的去努力,要照著去做!你们就没办法听得进,你说你不听嘛,听了的,然后听见了一点点,就照著自己的意思,就要赶快去忙,就是只选自己相应、爱好的那一部份而去做。有没有成就?当然有,成就的是歪路。所以他为什么第一点告诉我们,舍自自在,就是说你不要想著,我现在去修行了,我觉得要如何修行,这是自己的自在,完全拿掉,彻底拿掉。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8-19卷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4-15卷

 菩提道次第──宗喀巴大师之三主要道 第一课 菩提道次第──宗喀巴大师之三主要道 第二课
 菩提道次第──宗喀巴大师之三主要道 第三课 接触佛法快3年了,但一直在门外打转,至今还没有皈依。看过法师讲解的《..
 现在汉地许多人在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请您介绍一下这部论在佛教中的.. 有人说《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密法论典,禅宗和净土宗的人没必要学,这话对..
 如何理解菩提道次第中的三士道? 《菩提道次第略论》导读(释宏演)
 概述《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的总体框架一 概述《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的总体框架二
 入菩提道次第--显明佛陀密意(堪布泽仁扎西 译) 菩提道次第直授·趣入一切种智速疾道(第五世班禅大师洛桑耶喜)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1课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2课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3课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4课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5课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6课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7课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8课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