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8-19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日常法师] [点击:6102]   [手机版]
背景色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十八卷A面
  我觉得要如何修行呀?这是自己的自在完全拿掉、彻底拿掉。善知识你最好委屈婉转的了解,他说的什么?他的内容是什么?你了解的越深、越彻底、越圆满,跟著他去,对你是只有好处。关于这个概念,一定要慢慢地一步步地认真的学下去才能够了解的,我这里随便的提一下。所以真正依靠善知识的时候,现在这个地方说,不管他怎么毁骂,外面固然是一切不怕,里边心里上也是如此。而且你反过来想,老师骂你正是净除你的罪障,正是积聚你的资粮,现在没有懂得道理之前,你不妨这样想,将来你学下去你自然懂得那个道理,百分之一百的千真万确,我在这里保证你们,如果你们认真学,不认真学那就一点用场都没有。你学下去,我可以经上面论上面翻给你们看,没有一个例外的,没有一个例外的
  而且,现在我们继续看下面的祖师马上一个典型的例子。
  【“如朵珑巴对于善知识画师,每来谒见便降呵责,画师弟子○摩瓦云:‘此阿阇黎于我师徒,特为嗔恚。’画师告云:‘汝尚听为是呵责耶,我每受师如此赐教一次,如得黑茹迦一次加持。’”】
  那个朵珑巴对他那个弟子善师,是他的弟子,他那个善师每次去见他老师朵珑巴的时候,总归把他骂一顿,那个时候那个弟子善师他自己本身也是已经有成就了,带了一大堆人来,结果这个善师倒没什么,那个善师的弟子就受不了了,就跟他师父说,那个师公是怎么一回事情呀?对我们好像有成见,我们每次跑得来他对我们是特别地大发脾气。画师怎么告诉他?汝尚听为是呵责耶?你还以为他在骂你,你真不懂,我每次到这地方听见我的老师这么骂我一趟,是受最好的一次教训,最好的一次教诫,最好的一次加持。黑茹迦是什么?黑茹迦就是本尊,那个本尊是现愤怒相的这个本尊,比如说我们说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菩萨他现两种身,一个就是文殊师利菩萨的这个叫寂静尊,另外一个大威德金刚就是他现那个愤怒身,就是他现的愤怒相,所以这个现愤怒相,这个一定是什么?这个一定是报身,你把他这个老师说的话把它听成骂,我听了就是最好的一次加持!看看,这个地方有大文章。现在我们不一定懂,我们不妨引一个中国人的典型的故事来看一下。我们中国的祖师们所以棒、喝、打;随便那一个碰见那个老师的时候,不是骂就是喝、就是打,乃至于像一指禅,把那个指头就劈掉了,有这一件事情,像那个陈睦洲,然后呢对他的这个弟子─法眼,去参他的时候,啪一下把他的脚弄断了,对不起,这是最大的大加持,何止一骂,何止一打。这个是我们真正应该了解的,所以在这地方注意一下,如犬心,在任何情况之下你不要容许这个烦恼生起来。
  【“八千颂云:‘若说法师于求法者现似毁咨,而不思念。然汝于师不应退舍,复应增上希求正法,敬重不厌,随逐师行。’”】
  这八千颂就是般若,般若有广般若,有略般若,八千颂就是个略般若,实际上这个地方所指的八千颂是第四会,第一会第二会都是广的。这个里边告诉我们,假定说这个说法的这个师长对求法的人,现这个毁咨就是嗔、恚、责、骂,那个时候你千万不要从这个地方去思惟,去自己妄加分别,这非常重要非常重要。不但般若,华严上面也特别的一再地交代,华严一再交代,文殊师利菩萨告诉善财童子说你要成就真正的佛道,一定要依靠善知识,然后依靠善知识要怎么样啊?要不怕疲厌,要用种种的方式,最后告诉他如果这个善知识现那个病容,换句话说不合理的这种状态做的时候,你怎么办呀?你千千万万不要从坏的那个方面去想,告诉他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地方亦复如此,应该对于这个师长,决不退舍二点,舍是舍弃,说好了不跟他学了;退是退心。不但不退舍,还要什么?增上希求正法,本来这个希求法的心,还不一定那么强,反而因为这样的毁咨更增上,敬重不厌,恭敬尊重绝不厌弃而跟著老师。我们上次曾经提过的道宣律祖,他回去的时候他老师就不接受他,骂他赶他,他有没有一点点嗔恚心呀?如果有一点点嗔恚心的话,今天我们就不可能有这样圆满的佛法遗留下来了,对不对?他不但是不这样而且是“增上希求”,他更是“一心的恳求”他的老师,跟著他的老师,所以最后终于成就。所以不管是印度也好,中国也好,乃至西藏也好都是如此,这是我们的典型的最好的榜样。最末一个
  【“如船心者,”】
  像船,
  【“谓于尊重事任载几许,若往若来,悉无厌患。”】
  最后像船一样,对尊重的事情不管多少来来去去,没有一点厌患,那么这个船跟乘两个有什么不一样呢?这个船是若来若往就是没有一个例外,乘的话通常从这里到那个地方去,这两个稍有差别,这里我们不加细辨了。这个是说原则上面我们亲近一个善知识,应该把持的心里的认识,我们要这样去做的,那么现在下面在这个原则上面,我们在这个地方应该怎么做?而这个里边的根本何在?
  【“第二修信为根本者。”】
  这个是我们修学佛法的最重要的,修学佛法最重要的是亲近善知识,而亲近善知识第一点对善知识要修信心,这是所有的根本。
  【“宝炬陀罗尼云:‘信为前行如母生,守护增长一切德,除疑度脱诸暴流,信能表喻妙乐城。信无浊秽令心净,能令离慢是敬本,信是最胜财藏足,摄善之本犹如手。’”】
  这一段引经上面的说:信如前面的前行,就是前面的基础,就像什么?就像母亲生出一切来,有了信什么东西就都来了,没有信心什么东西都谈不上,这个也就是华严上面所说信为道源功德母,是道源,是根源,从这地方出来的,一切功德,道源功德之母,功德从这地方长出来的,长养一切诸善根,就是这个道理;增长,然后守护,所有的功德都从这个地方来。我们现在修学不认识固然谈不到,认识了能够一点点不怀疑,这个都要靠善知识,所以能够净除你一切的疑虑,能够从生死的瀑流当中,能够跳过去、能够渡过去,这个都要靠善知识,而这个善知识靠什么?就是你对他的信心,这个建立起来了没问题,善知识所以成善知识的一个根本原因他就是要来救我们,所以我们没法救的就是你对他没有信心,所以主要的说来说去就是这一点,这是我们第一应该认识的。“信能表喻妙乐城”。他能够像妙乐的城,这一切的妙乐都从这地方出来的,“信无浊秽令心净”,你信心一清净的话,好了,浊秽就是我们的烦恼,就相当于世间的肮脏,能够离慢,恭敬的根本,你有了信心自然而然你不会慢,你晓得一切的好处、一切的功德都靠著他,你怎么可以在这地方慢?反过来所以我们有慢就是我们信心不够,那个时候就是我们努力去修习的时候。所以在这地方处处地方提醒,当你觉得看不起人家的时候,那个时不要说他不好,那个时候你要反省,为什么我心里面慢心生起来了,那个时候才是我们真正要懂的地方,所以佛法不是讲道理,你一定要看得清清楚楚,你谁都瞧不起,那不是他不好,是我自己不好,如果他好的固然是你要增长他,他不好的,不好的你要去救度他,你那里看得见人家不如你的地方?就像我们看见自己的子女一样,你绝对不会,一个做父母的绝对不看见说,我是父母,那个子女处处都不理想你瞧不起他?天下那一个父母说瞧不起子女的呀?不可能!天下的父母都把看见自己的子女看成最了不起的,不是吗?现在你要修学佛法,佛法大乘菩萨的心远比这个父母对子女的心要超胜,所以不管对方是真的比你高还是比你低,你怎么可能有一点点的这种轻慢之心存在呢?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你轻慢心的话你早就已经不是佛法了,早就摆在三千里之外了,这个才是我们在这地方啊应该真正反省的。“信是最胜财藏足”,最胜财的库藏,以及我们要取得这个真正的财,跑得去的足,有了这个才可以。“摄善之本犹如手”,然后到了你摄取这个就像手一样,无非是引那个经。下面的我们把它念一遍就可以了。
  【“十法亦云:‘由何出导师,信为最胜乘,是故具慧人,应随依于信。”】
  真正具有智慧的人,他一定会这样去做的,所以我们现在这样,真是我们愚痴,我们还自己以为懂得很多,实际上这个懂得很多就是世智聪辩,害我们的不是别的,就是这个东西。
  【“诸不信心人,不生众白法,如种为火焦,岂生青苗芽。’”】
  如果我们心里面没有这个东西的话就像什么?对不起,就像那个种子被火烧焦了一样长不出来的。
  【“由进退门,而说信为一切德本”。】
  有信就进,没有信就退,所以他一切的功德从这个信字上面,所以说这是功德的根本。
  【“敦巴请问大依怙云:‘藏地多有修行者,然无获得殊胜德者,何耶。’”】
  这句话大有我们观察警惕的地方,说我们这里有很多修行的人,但是修行了没有得到殊胜的成就,为什么呀?我们这里也不妨反省一下,我们这里这么多修行,讲佛法的这么多,为什么大家都没成就呢?乃至于我自己,我每天拜多少佛,每天念多少经,我已经剃了头这么久了,为什么到现在还是没有成就呢?对不起,答案,下头:
  【“依怙答云:‘大乘功德,生多生少,皆依尊重,乃能生起。”】
  大乘功德的多少都依靠善知识,
  【“汝藏地人,于尊重所,仅凡庸想,由何能生。’”】
  现在你们那些人对善知识你看起来把他看成平庸的凡夫,请问功德从那里生?不要说大乘,小乘也是一样,所以我们常常都要看看那个经典,反省反省那个经典。上一次已经说过这个老比丘,今天这个地方另外说一个公案:有一个女人,那一个女人她非常虔诚的供养这个三宝。佛世的时候那个供养都是请出家人到家里边应供。那么她常常请一个老比丘,那个老比丘确实不懂得什么,吃的时候是蛮好吃的,吃过了这个开示是讲不出来的,但是那个女人对他是非常的恭敬,一再的请。要我们现在的话,你能够开示都不一定恭敬你,何况你根本的哑羊的一个,要我们看见了;她不,她非常恭敬。那么在这里请完以后求他说法,可是因为这个老比丘自己都不懂,他总推三阻四,总是推掉,她是一面恭敬的请,一面老推;他是愈推,她是愈恭敬。有一次以最好的这样恭敬请来,请来以后,请完了以后又请他说法,他这一下实在是难受得不得了,结果他想来想去想不出一句话,不晓得要教他说什么,结果看见那个女的,在那个地方下面跪在那听,而那个女的呢,因为她心里面没有一点点慢,愈来愈恭敬,总觉得我还有什么地方没有做到,她没有一点点用反方向去想,所以她跪在那里,头都不敢抬起来,心里面一直至诚恭敬的,一方面想自己那里不对,一方面缘想佛法,结果那个老比丘看见那个人坐在那里,那个优婆夷这么虔诚的跪在那里,正好趁她看不见,偷偷地、轻轻的座上下来溜掉了,溜掉了以后,这个女居士还没注意到,她还是至诚恭敬的,只是觉得他为什么还不讲呀?总还有原因,她就是自己想,一再的想想,想的以前世间固然苦,现在求取佛法还是这么苦,还是毫无意义,愈想愈想跟法深入,越想深入。本来佛告诉我们什么?苦谛。平常是肤浅的一面,因为她的信心慢慢的清净了,所以跟烦恼不相应,愈来愈自己净化了内心,结果,开悟了!证了初果。她欢喜得不得了,再抬起头来一看,那个老比丘跑掉了,她感激,然后她就跑到僧团里面找那个老比丘,她要感谢他;结果那个老比丘根本不晓得这件事情,他逃回来了以后又见不得人,关起来就不愿意出去,那个女人跑著去感谢他,他以为是他吃过以后不告而别有什么问题,她愈找他愈害怕,结果这个女人却是一定要找到他,结果后来找到了,找到了以后就说那个公案,那个老比丘听了以后无比的惭愧,发了大惭愧,结果那个老比丘也证了。杂宝藏经上面有这段公案,你们仔细看看,所以我们现在不要说大乘,小乘也是这样的,这是我们第一应该好好警惕反省的地方。不过现在说实在的,我们乃至于要想警惕反省这个程度还做不到,为什么?我们心里这样烦恼非常重、非常粗猛,有的时候是听见了很好,有的时候话都听不进,那是为什么?就是我们内心当中的粗猛烦恼,这是我们真正应该认识的。关于怎么样净除这个,它后面都有告诉我们完整的方法。下面我们继续看。
  【“有于依怙发大声白:‘阿底峡请教授。’”】
  有的人跑到阿底峡尊者前面,求阿底峡尊者请教授,大声的吼,平常我们如果真正的很恭敬的话,那跑到老远,一心恭敬,非常轻巧,头都不敢抬起来,绝对不会说大声的随随便便跑得去毫不在乎,肆无忌惮那个样子,绝对不可能,所以这个里边说明什么?他心里边一点恭敬都没有,就是那种肆无忘惮那个样子,所以阿底峡尊者怎么:
  【“‘哈哈,我却具有好好耳根,言教授者,谓是信心信信。’”】
  他就大笑了,说我耳朵好好的,你用不著那么大声的吼,那意思就是这样,实际上这个意义在什么地方?不在这里,实际上你真正要学,你要好好的了解真正的最重要的教授,你不是要请教授吗?最重要的是什么呀?信心、信信两个字,第一个信得过我们的心,要晓得我们现在的心是什么?你的心“本自具足本自圆满”,本空嘛。但现在什么?为烦恼所染污,要想净除这个烦恼染污靠什么?靠善知识!你要真正得到了善知识,净除自然得到了;可是要想依靠善知识不是没有善知识,看你有没有建立起对善知识的信心来,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这个才是我们要了解,佛法里平常我们分为大乘三系,不管是那一系你真正了解了特质以后的话,说来说去就是这个;或者讲空它本来就清净,或者讲有所以说真如缘起,它本来就是,说来说去就是这个,你要信得过本来如此。可是眼前呢,染污了。要想净化这东西一定要靠善知识,所以靠善知识要有信心,这个算数是说百分之一百自己的条件,加上百分之一百善知识的指导,才能够百分之一百圆满你的佛果,这是两个信心跟信信,
  【“信为极重要,其信总之亦有多种,”】
  那么现在这地方所信的,当然广泛所信的很多,
  【“谓信三宝,业果,四谛。”】
  这个我们都懂或者后面详细来讲。而现在这里讲的是什么呀?“信尊重”,信得过你所依靠的善知识。
  【“此复弟子于尊重所,应如何观。”】
  那么下面说信善知识没有错,那么怎么个信他呀?那不是说随随便便,随随便便这个是迷信没有用。我们听见了说我信善知识,你怎么个信法?信些什么?什么才是信?这个里边都有道理的。这个都是要清楚明白,然后一一如何修习相应,否则的话你说要修信信,那我就信他了,对不起,这个是迷信,这个没有用,佛法绝不讲迷信,它下面说的,那么怎么信法呢?这样告诉我们的,应该这样:
  【“如金刚手灌顶续云:”】
  这是密教的经典,密续这个继续的续。
  【“‘秘密主,弟子于阿阇黎所应如何观,如于佛薄伽梵即应如是。其心若如是,其善常生长,彼当速成佛,利一切世间。’”】
  这个秘密主就是大势至菩萨,我们在密教里称为他金刚手,他是密教的密部的主。那么佛就告诉他,说一个弟子依止这个善知识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应该把这个善知识看成像佛,假定说你的心能够像这样的话,你一切时,这个功德都在增长当中,而且能够很快成佛。对自己来说是成佛,对别人来说能利益一切世间。这个道理这里先不详细说,后面会继续告诉我们。但这个道理我们要信得过,这个是密教的经典,显教的经典已经引过太多了,印证过太多,也都是这样说;所以不管显密都是告诉我们,你能够把善知识看成佛,那么你就得到最大的好处。所以刚才特别是引那个小乘的公案,她就把对方那个人看成毫无瑕疪的圆满的结果,她得了好处。
  【“诸大乘经亦说应起大师之想,”】
  第一个是前面的密教里面的经典,现在显教里边也是这样,说依靠善知识应该把那个善知识看成像佛,乃至于
  【“毗奈耶中亦有是说。”】
  毗奈耶是戒经,实际上这个地方的毗奈耶不仅仅是戒经,换句话说是最基础的小乘根本也是这样,所以不管小大显密都是这样,那么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说
  【“此诸义者,谓若知是佛,则于佛不起寻求过心,起思德心。”】
  假定你心里面有了这个认识,那个时候你觉得原来你所依靠的是佛;你对佛绝对不会去寻求他过失,你只是思惟他的功德,这有什么好处?请问你去想对方过错的时候,就算他真的过错,就算你想对了,对你有好处吗?这是个真正的问题,所以你始终要记住,我跑到这儿来干什么的呀?我是跑到这儿来跟他,像世间一样大家谈是非的,还是我跑著来学佛的?你这个概念要把握清楚,如果你把握清楚的话,不管对方有多大的错误,你就不会想到他的错误的地方去,这不是很明白吗?他比你好你跟他学,他不如你你把他救起来,这不是很简单吗?你怎么会想到他的过错呢?但是我们平常的时候因为无始以来旳习性太重,动不动就是这样来了;别人还勉强可以,现在一切指导你的人就是你的善知识,你对善知识起了这样的心念,你什么都不谈了,这个很清楚,所以你现在不成气候的原因就是因为你不懂得道理,不懂得道理一定要依靠善知识,依靠善知识你一定要一心一意的听他,如果你跟善知识之间,起了这样的念头的话,不要说你学不成,下面的根本不谈,乃至于对佛法你都没办法接受,所以你第一步要想修行的话必定要懂得修行的道理,要想懂得修行的道理一定要有善知识,要想依靠善知识必定要把善知识跟你之间的这个障碍除掉,所以那个时候你不能一点点说看他的过失,他有过失你也不能看,这个是很重要的,这个理路这么清楚。所以我常常说现在我们讲了很多道理,道理讲得比谁都懂,问题不是讲道理,你能不能做呀?你不能做的话,这个道理都是害你!这个概念就在这里。那么反过来,你不求他的过失求他的功德,你思惟他的功德就好了。这个善知识不管怎么做都在增长你的功德,他在骂你,你就说他现在,在成就我的忍辱,他在骂你,你就想在消除我的业障,我的重罪轻报!那个经典上面告诉我们太多这一类的事情,而且典型的例子,因为骂,善知识的这样骂,所以把你很多恶劣的罪障就消除掉了,所以不管他怎么,你觉得这是对你无比的加持、无比的功德,你的信心就增长了,也可说信心增长了,也可以说你内心净化了,也可以说你的烦恼障、所知障拿掉了,这不是最好的吗?这个道理这么简单这么明白,但是我们不懂,可惜!现在懂了,好高兴,努力去做。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十八卷B面
  懂了好高兴,努力去做。
  【“于尊重所,特应弃舍一切寻察过心,修观德心。”】
  对于你的善知识,一定要弃舍一切看他过失的,寻察是两个,寻的话就是粗的,察是细的。察就是伺察,当你看见他的过错这个是寻,然后完了以后心里老还在那边转,愈想愈不对,这个就是伺,这个都是对我们自己最大的伤害,最大的损害是莫过于此,你因地当中养成习惯的话,你固然这个异熟果是一定堕落,对善知识起这个的话,一定堕落。然后等流果,最严重的还是等流果,等到你地狱里边出来了,畜生等等转了不晓得多少圈出来了,你那个等流心识还在那里,一碰见的话你还是看他的过失,无始以来这个就是这样,所以你眼前如果不修改的话,绝对不可能改变过来,如果可能改变过来,我们早就成了佛,佛那有不加持我们的?所以这个地方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怎么办呢?修观德心,告诉我们,它用的修字,这不是讲个道理,讲这个道理以后要经过自己的修、修改,就是我们以前一直在错误,现在从善知识那里听懂了,但是要透过如理的修习以后,才能够真正的把这个恶习扭得过来。
  【“此复应如彼续所说,依之而行,”】
  懂得了个道理还要跟著它去做,下面说:
  【“‘应取轨范德,终不应执过,取德得成就,执众过不成。’”】你应该取你的轨范,轨范就是你的亲近的师长,他的功德他的德行,而不要看他的过失;你看他的功德的话,成就是你旳,你看他的过失的话,决定不成功,所以这个常忆念颂那个颂词常常都记著:己过如山已不见,自己的过失那比须弥山还要大看不见,师过秋毫亦明察,师长的过错一点点像秋毫一点点你看得清清楚楚,法不相应实由此,常思己过,勤加忏悔常忆念,所以我们跟佛法上面不相应,为什么呀?就是这个,我们怎么晓得法不相应呀?其实心里乱糟糟的样子就是这样,那么清楚那么明白,勤加忏悔,好好忏悔,一直摆在心里。
  【“谓其尊重虽德增上,若仅就其少有过处,而观察者,则必障○自己成就。”】
  就是说如果这个善知识虽然他的功德比你要高很多,但是因为你看他的过失,对不起,你没有办法跟他学,这是自己障碍,最大的障碍就在这里,你一看他的过失你就完了;反过来所以
  【“虽过增上若不观过,由功德处而修信心,于自当为得成就因。”】
  就算是他有很多的过错乃至于远不如你,而过失又远超过你,但是你不去观察他的话,你一天到晚在这个他功德方面修习你的信心的话,这是你们自己成就的因,小乘大乘没有一个例外的,我们所有佛经上典故公案在在都说的,我们刚刚耳朵里都听见了这个故事,不是吗?
  【“是故凡是自之尊重,任其过失若大若小,应当思惟,寻求师过所有过患,多起断心而灭除之。”】
  所以凡是自己的尊长、师长,自己的师长,这个包含很广,不管他的过失大也好,小也好,你应该那个时候,好好的思惟说,过失是他的呀,但是你去寻求他的过失的话,那个真正害处是我自己的,不可以不可以,你要从这地方,这是我们眼前第一步要修的就是修这个。然后多起断心,想办法切断而除灭之,这个是我们真正眼前修习大乘佛法的第一要做。
  【“设由放逸烦恼盛等之势力故,发起寻觅过失之时,亦应励力悔除防护,”】
  不过尽管我们了解了要去做,但是由于自己无始以来的烦恼很重,第一个。第二呢,你要真正去对治的话,战战竞竞一点都不放松,稍微放松一点,它等一下又来了那么那个就是放逸,这个力量很强,所以你不小心,你又会找他的过失,那时候应该怎么办呀?要努力,唯一的办法就是努力悔除去防护,这是为什么我平常在这里的话用种种方式,或者是很心平气和的理智的告诉你们不要,说闲话多聊天,或者用种种的方式制定的规矩,原因为什么?那个时候只有两件事情,第一个增长烦恼,说闲话是增长烦恼,不要说谈是非等等,就是你不谈是非,没有是非牵涉在里头的绮语,没有意义的事情,如果是有是非在里面,那更是不晓得要造多少坏事情,就是没有这个放逸,无始以来的习气都是在这里,这是为什么真正修行的人一定是全部精神摆在这里,也许大家说我们是凡夫,没错,在我现在的感觉,正因为你是凡夫更应努力,你今天已经是圣人了,慢一点不怕。今天你是凡夫,这一口气不来不晓得到那里去呀!眼看这后面的火烧上来了,他已经跳出了外面,他在外面没关系,坐一下不怕,我现在没有逃到外面,上面那个墙什么时候压下来,火什么时候烧到身上来,随时随地烧上来的,你还拿这句话来宽纵自己,自己害自己,所以那个时候要努力。假定我们能够这样,
  【“若如是行,力渐微劣。”】
  你能够这样去做的话,烦恼的力量慢慢慢慢就减轻了,你修行就慢慢慢慢就爬得上了,所以凡是我们现有这种心情的话,注意,那个时候真正的最好的办法,真正的精勤用功。如果你这样,那时候你用累了,跑得去坐一下,那时候,好了,大家谈下来,刚才修得真好,但是我们现在又来了,互相能够劝勉了就不会以前那样,大家坐下来没有什么事情,张三长、李四短都是人家不好,就是我好,这个情况就会除掉了。
  【“复应于其具诸净戒,或具多闻,或信等德,令心执取,思惟功德。”】
  这个我们容易了解,至于说你思惟他的功德的时候那没关系,或者你看他你总归这样想,说不妨这样想,我告诉你一个办法,我以前现在一直都是这样,他有很多错,是有的,看看我们己呢?一点不少,那何必看人家;反过来,看他的功德,他有的我却没有,那时候你就对了,要这样,所以你总是看这方面去看,想办法把那个心,看他功德的那一面,向他学习。
  【“如是修习,设若见有少许过失,由心执取功德品故,亦不能为信心障难。”】
  你能够这样修习的话,这个师长就算有一点过失,因为你只看见他的好处,你就不会障碍。下面举个例子。
  【“譬如自于所不乐品,虽见具有众多功德,然由见过心势猛故,而能映蔽见德之心。又如于自虽见众过,若见自身一种功德,心势猛利,此亦能蔽见过之心。”】
  譬如说对于你自己不欢喜的事情,尽管他有太多的好处,但是因为你不欢喜的力量很强,所以他那个好处挡住那里,挡不住,我们譬如说举一个比喻:小孩子吃药,那个药绝对是对他有好处的,但是他看见苦的要命,他就不欢喜那个苦,不管药多好他就是不想吃下去,所以他不管对我们多大帮助,你只要把这种心理在,哪种心理呀?就是看见那个过失的强盛心理挡在那里的话,你就得不到这个好处,反过来呢对于我们自己的话,就算有各式各样的过失在,但是我只要有一种功德,我,我这个东西最大的功德,什么其他的坏事情你都看不见,不要说我吧,就是对自己的子女对自己的亲人,那个小孩子都是一无所知的,可是你觉得那是你的亲人,那是你的子女,就是这个功德现在前面的话,什么过失你也看不见了。这个很明白的例子,所以他告诉我们你要努力去修善知识对你的功德;当你见到对你强大的好处以后,他虽然有一点点小小的过错,挡不住了,那时候我们就好了,那时候对我们好,你愈向上这个力量是愈强,到最后那怕他是什么十恶不赦之徒你也看不见他的过失,你只看见他的功德,你说会吗?怎么不会?当然会!而且绝对会。而且所有的佛菩萨没有一个例外的,会!这个话怎么讲?所有的佛菩萨都要圆成六波罗蜜,所以我们佛陀就这样的,提婆达多生生世世害他,他那一世曾经看过提婆达多害,他只看见他功德,他要来对他讨头目脑髓,成就我的布施;他来毁谤他,成就我的忍辱;成就我的持戒;成就我的精进,那不是吗?所以刚开始,不要我们从那种恶劣的人上去想,那些善知识对你有这么大的好处人,你慢慢的来,等到你力量增强了你自然而然一定一步一步能够得到这个。所以我们现在不要说,这个佛法大乘我要学的,但是那么难,你得到了这个次第一点都不难,先从善知识身上修,然后你力量加强,一步一步的加强,加到最后这个提婆达多你也一样的能够挡得住,一样的把他看成你的善知识,那你就成佛了,这个次第这么简单,所以真正走起来,任何时候你只要跨这么一步,但是任何时必须跨一步,我们眼前要跨的哪一步,眼前必须要走哪一步就是善知识,等到你这一步跨到了,最后舍头目脑髓的时候也只跨一步,还是一样,这个道理懂不懂?就是你的心力,认识各方面增强了,到那时候做的也是这样只是一点点,所以我们现在因为没有这个次第,没有这个完整的认识,总觉得这个佛法远得不得了。说起来总是我是凡夫!所以心里上要想佛法,永远坐在那里一动都不动。它现在真正这一本论的真正的善巧,是不但是告诉你佛法要学的,现在告诉你最高的目标是这个;眼前你下手走的,就是这一步,你能够这样走的,将来一步一步走上去,他最后的时候还是走那一步,你就成功了吗?所以最后一句话,
  【“复次如大依怙持中观见,金洲大师持唯识宗,实相分见,由见门中虽有胜劣,然大乘道总体次第及菩提心,是由依彼始得发起,故执金洲为诸尊重中无能匹者。”】
  现在马上举个例子。这个阿底峡尊者的老师有很多,可是这个老师当中最殊胜的是谁?金洲大师。妙咧!这个金洲大师真正论持的实相见,却是弟子比老师强,所以阿底峡尊者持的中观见是究竟的,他的老师金洲大师持的唯识见,不如这个学生,但是这个学生,因为大乘道的总体跟次第及菩提心,这个是佛法的中心最重要的,这个后面才讲,暂时不在这里详论,太重要太重要了。这个概念从那里来?从金洲大师那里得到了,所以他把金洲大师看成所有的老师当中最殊胜的,马上这个地方举出大师告诉我们说这个最圆满的师承从这里来的,这个师承当中这个典型的例子,那个老师不如弟子,但是这个弟子把他看成尊重当中无比的,现在我们这种情况,假定说我们在这个概念上面不认识上不去的话,那么修学佛法就呀戏论,自己害了自己,所以这一点听完了好好的自己多看、多听、多思惟,修习。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我们谈到这个亲近善知识,那么这个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亲近呢?那么亲近善知识意乐方面,换句话说心里上的应该有一些什么认识,怎么样的准备以及行为上头。那么关于意乐方面分三部分,这个第一部分已经讲了,第二部分开了一个头,现在继说下去。看文。
  【“下至唯从闻一偈颂,虽犯戒等,亦应就其功德思惟,莫观过失,悉无差别。”】
  对于这个善知识,我们要修这个信心,这个信心就是信赖这个善知识,前面是把这个信善知识的基本的几个道理说过了,首先说明真正修学佛法最重要的是信,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大乘佛法尤其是,这个成就与否,完全看善知识,而现在这个地方是说我们怎么样能够修对大善知识的信心。那么不但前面详细告诉我们,乃至于说就是这么一点点的这个恩,法恩,我们啊尚且应该这样慎重,何况我们所依止的师长呢?下至怎么样只听一个偈子。一个偈子是四句,这是很普通的一件事情,这个是就他所得到的法恩来说。而这个讲四句偈的这个人就算他自己做不到乃至于犯戒等等,这是一个比,对比的比,不是比喻的比,对比什么呢?就是说这个我们要亲近的善知识,一切都靠善知识;修习的道理、行持的方法以及你照著行持验证的情况等等,都要依靠善知识,这个我们先不谈,就算他只跟你讲一个偈子,这么简单一个偈子就是四句,而他呢?乃至于自己本身并没有行持,就在这种情况,你都应该对他,思惟他的功德,不要看他的过失,就等于像佛一样策励我们这样去做。在这一点上我们会想,这个好像很难,实际上我们心里上一定会感觉得到,这个他自己也没有行持,他随便讲讲我也会,这有什么稀奇呢?为什么对这种状态当中我们要这样恭敬他呢?这个里边问题就在这里,所以我们首先应该确立一个标准,我跑到来干什么?我来学佛,请问:你学佛是你把你自己弄好还是你要把人家弄好?我要把我自己弄好,因为我自己能够成了佛,所以能够帮助别人,这个概念清楚不清楚?任何人都是如此,想想看很重要的一个概念,你要想真正能够帮助别人,必须要的条件你要先帮助你自己,你自己都没有力量能够净除、净治你的烦恼的话,你怎么帮助别人?这个概念很清楚;而净治烦恼都是要靠佛法,那怕一个字,一四句偈对于你有用的话,他帮助了你了,怎么不感激不恭敬他?他犯戒等等,那是他的事情,我们现在不要说佛法,就拿世间来说,我们立刻可以得到一个最正确的答案。请问我们今天能够生长的这么大,如果没有父母的无比的慈爱的抚养,我们可能有今天吗?没有一个人例外,不可能,乃至于高等的畜生,它小的时候都要它的父母把它带大的,只有下贱的畜生那个不要父母的,请问那些父母都是圣人吗?不是,我们大部分的父母都不是圣人,都是凡夫,乃至于很多父母犯了很多错误,你会责备他的错误吗?还是你感激他的恩呢?这个道理非常明白、非常清楚;他为什么堕落畜生呢?他就是不知道念恩不知道感恩,从坏的地方去看,那么你从坏的地方去看的话,你增长的完全是恶业,人家对你有这么大的恩,你只看见坏的那一面,好了,这个法,业感缘起,所以不是佛创造的,而是佛发现的,世间的事情法尔如是,这个因果本来就是如此,你能够从好的一方面去看好的,你就得到好的果报,你看不见好的看见坏的,自然而然你自己就去受苦,所以现在这个父母把一生的心血,全部的精神贯注在你儿子身上面,你跑得去跟他说,你是个凡夫,你不是圣人,那这种人不是颠倒到下地狱!现在这个人增长你的法身慧命,他都把了解的佛法告诉你,你要求法身慧命正应该从这个时候努力净化自己,你怎么能不感激他?这道理很简单,假定你责备他,你以佛法来责备他,你第一个自己就已经错,不晓得错到那里去了,你如果懂得一点佛法的话,你只有感激他,绝不可能责备他,如果说你不了解你责备他那你根本谈不到佛法,那是世间的人。你不必用佛法的眼光来责备他,这道理很简单,这是理论如此,然后我们看实际呢?对,我们学佛,佛怎么样?在因地当中,不但是对他的善知识用种种方法的承事恭敬,有好多次那个罗刹跑到去跟他讲,只是讲一四句偈,可是那个罗刹的条件很苛刻,佛法这个东西很珍贵,你这么马马虎虎求不可以,要怎么办呀?用种种苛刻的条件,其中有一个,他说要你身上面点一千盏灯,身上怎么点呢?身上挖一个洞,把油刺在肉里面,然后灯芯插在里边点灯。要我们点一个燃一根香,身上面咬紧牙关痛得要命,就这样;比较强一点的,点了三根,不痛已经算蛮好了,实际上呢,点燃那个香已经把那个香烧熟了对吗?那个生的香点了实在受不了,他现在挖了一个洞把油灌在里面要一千个,佛没有说你这个罗刹你自己是个大坏蛋,你还来教我,佛不但是没有,而且无比的感激,佛之所以成佛在这里,这样他自己彻底圆满解决,他也帮忙我们彻底圆满解决了。现在我想自己,每一个人不妨自己问一下,我干什么?学佛,典型的例子,前面的理论这么清楚,这个例子摆在这里这么明白,所以你是要学佛还是走相反的路子?这个概念清楚,所以我们目前始终抱持这个原则,正知见是第一,那么下面引经上面证明。
  【“宝云经云:‘若知由其依止尊重,诸善增长不善损减,则亲教师或闻广博或复寡少,或有智解或无智解,或具尸罗或犯尸罗,皆应发起大师之想。如于大师信敬爱乐,于亲教师亦应信乐,于轨范师悉当发起恭敬承事。”】
  先把这一段看一下。下面是经上面说,假定你正确的了解、如理的听闻,了解了依止善知识的真正的好处的话,情况就不一样了。依止善知识有什么好处呀?不善损减,坏的事情慢慢慢慢的减少,这个坏的事情是指我们无明烦恼,或者是说“惑”,就是说对事情的真相邪知、邪见减少以及我们的恶业、染业减少,所以在因地当中我们要晓得,不是说亲近善知识,一下得到快乐的果报,佛法的因果跟世间的概念不一样,佛法的真正高明的地方就指明这个因果缘起的法则,你要因地当中做对了自然有好的果报,所以亲近善知识不是说有吃、有喝、有乐、有玩,不是的,亲近善知识是得到正确的认识、如理的行持,把我们的邪知邪见,自以为是的这种错误的概念净除而得到正知正见,然后进一步我们的行持跟那个正知见相应的净业,善净之业,有了这个一定将来得到圆满的果报。整个来说,是这一点不善损减,你真正了解了这一点以后,不管那个亲教师,亲教师我们通常说和尚,和尚这个是真正的他能够启发我们法身慧命的,非常重要。平常我们说这个得戒和尚,一个庙里的住持称他为和尚,它有特殊理由的,这叫亲教师,不管这个亲教师是或者多闻,他了解的非常广博,或者了解的很少,或者智慧以及认识很深或者是没有乃至于,或者是持戒或者犯戒,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应该把他看成大师,佛,这地方的大师是佛。就像我们对佛怎么样的一心的信赖他,然后恭敬他,一心的好乐,一心的,没有任何一点点杂染的爱乐恭敬。那么我们对我们的亲教师也应该这样,同时对轨范师也一样的承事恭敬。轨范师就是我们阿阇黎,这个阿阇黎通常一般说起来有五种,比如说我们出家的时候,一个是亲教师一个是阿阇黎。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十九卷A面
  出家的时候,一个是亲教师,一个是阿阇黎,沙弥剃度的时候要两个,如法的是要两个,然后受戒,受戒的时候是羯磨、教授;所以一个是受戒的,一个是教授,还有呢?受经的阿阇黎。古代它要传经很慎重;还有一个依止阿阇黎,一般说有五种,真正出家,在自己没有正式认识通达之前的话一定不能离开;在这种情况之下,所以说不管这亲教师也好;阿阇黎也好,我们就把他当著佛一样,这样的来恭敬承事他,你能够对自己的亲教师以及依止的阿阇黎这样的话;那么不管这个阿阇黎的情况如何,你却是在增长法身慧命;而这个世间我们中国人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它所有的好事当中,孝第一;平常我们流通的最广的,像什么感应篇,什么阴骘文啦,这我们中国千百年来很盛行的这种,找了很多这种印证典型的故事,说某某地方一个孝子,得到天的保佑等等,实际上这是因果,凡是真正大孝的人,他得到世间最好的回报,现在我们要增长法身慧命,法身慧命从哪来的?师长。所以这个师长是自己法身慧命的父母,你对世间的父母,这养你的生身,这是一世,你对他的伤害以及对他恭敬报恩,就产生这么大的善恶的效果,现在这个法身慧命的父母,你可想而知;对他做任何一点善恶所产生的这个善恶之果报,不得了的严重!所以我们真正了解了这一点以后,不管这个老师多差,我们就会当佛这么看待,所以我们不能做的;还是我们自己愚痴,现在有很多人常常说他有什么了不起?我凭什么恭敬他?他说起来好像自己很得意,那慢心很好;实际上这是最可怜、最愚痴的人,他如果真的有智慧了解一点的话,是不管他怎么了不起,乃至于起不了,一点都不行,我还是对他无限的恭敬,你能够这样的恭敬的话,功德是你的,他分不去。这个道理前面一再说明,所以我们为什么平常的时候要多思惟观察,就是这个道理;你不断的脑筋里把这种正知正见摆在脑筋里观察,这个正知见正在现行,遇见事情的时候,自然而然这个正知见相应的事情,这个业就派上用场了,换句话说你就造了善净之业,反过来你心里面不在这样想,你就想在烦恼上面转,这个人有什么了不起,我还不是比他强,你真的这样想的话,那一碰到那个事情,你一定随顺这个恶法而去;结果我们披了这件衣服,而行持是这样的话,只有一条路─堕落!所以我现在非常同情很多同修们这种眼光看人,因为我以前一直犯了这个毛病,总觉得走遍天下,没有一个人当得上我瞟一眼的,不要说正眼看他一眼。现在想想看看自己,完全错、完全错,是不晓得错到那里去,一直现在为了这个事情痛悔!这个习惯好难改!所以我在这里特别说明,我们能够尊重别人,这个结果还是我自己好,因为你好了,你回过头来还要还人家,那个就是帮助别人的时候,你把这两件事情彻底圆满做成功的时候;你就是佛。一般人尚且如此,何况受过法恩的人,乃至于一四句偈尚且如此,何况是我们的师长,这个道理懂得了。下面又告诉我;还有这样的好处。
  【“由此因缘菩提资粮,未圆满者悉能圆满,烦恼未断悉能断除。”】
  我们现在修学佛法最大的困难是什么?障碍未除、资粮未聚,所以烦恼未除要除掉它,那除掉了以后;我们得到了叫断德;资粮未聚我们要想集聚,那个就是,换句话说智德跟恩德,现在呢?妙极了!你能够承事恭敬你的师长的话,以这个因缘,这个菩提资粮,不圆满的是悉能圆满,这个本论的这个文字,它很多地方一点都不含糊,所以圆满的话,不是说你得到一点点,从这个上面乃至于可以得到圆满的资粮。这个不是本论,本论引那个经,换句话说这个经上面说得清清楚楚的,在密教里边这一点说的很清楚,在显教里边大家不大强调这一点,实际上这一本经是我们显教的大乘经,是我们三藏宝云经;你们去看,那么密教里边它说即生成佛;这个即生成佛,平常的时候跟我们的禅宗当中见性成佛不一样;见性成佛是见到佛性,那个是见道的情况,见道就是当你初地见道的时候,那个佛性跟佛圆满的时侯,佛性彻底相同;无二无别,质完全一样是量是有差别的,而密教里所谓即生成佛的话,这个就高了,高很多,不一定就是我们释迦世尊那个圆满佛,自他都圆满,实际上他密教里所成的佛是自圆满。譬如说:法华上面;说释迦世尊无量劫不晓得多少以前,就已经成了佛了,那个时候成的佛可能就是自圆满,换句话他自己的二障己经断尽掉了。可是渡人很多功德,的的确那个时候不一定是为圆满,从此以后他一直不断的在生死当中,佛永不涅槃,永远度生死,当那些人的因缘具足的时候,他又示现一次又成佛,完了以后再来,又示现再成佛。那么这个密教里边它为什么这么容易呢?就是从这个承事善知识他们,这个经上面就很明白的给我们说明,所以密勒日巴尊者传上面这一段公案,它就说明这一个,这一种情况在密教里边说得比较详细。有这么大的好处!这个好处之大不得了,要我自己去做的话,不晓得多辛苦!要舍多少头目脑随等等,当然这个不是那么简单,就是我们听见三两句话以为内涵就在这里了,你真正把本论完全学完了,进一步如果自己觉得力量够,那个时候再向上谈到密,那个时候才真正圆满了解这几句话,不过眼前我们先应该有正确的认识。依止个善知识有这么大的好处,除了这个宝云经以外,华严经是最典型的例子,很多大乘经典上面都有这种类似的说明,可是因为平常我们没有深入经藏去研究,所以这里特别说,然后烦恼呢?没有断除的悉能断除,能够完完全全的断除,这个好处之好是不得了的好!所以
  【“如是知已,便能获得欢喜踊跃,于诸善法应随顺行,于不善法应不顺行。’”】
  上面这一个你能够了解以后,那好,我们欢喜的不得了,当你心里欢善的不得了,你情不自禁的踊跃,手舞足蹈是这样!情不自禁的无比的欢喜、真实的欢喜。我们现在所以不得欢喜的话,就是内心当中都是烦恼,跟法不相应,因为跟烦恼相应,所以一点的本来是很好的好事情,你把它看成坏事,害了!所以我们都随顺不善之法,他现在了解这个以后,随顺这个善法,不善法是不随顺,现在因为我们不了解,所以我们随顺不善法,我们都是随顺那个不善法,而这个不善法就实说来是什么?就是我们的知见,就是我们的无明,我们还觉得很对,这个家伙莫明奇妙,我凭什么要恭敬他?阿弥陀佛!我要学佛,不恭敬他恭敬谁啊?人人都要恭敬,这个是我们应该了解的一点。说到这里这地方也顺便提一下,真正的善巧好的教授,他就有这样的好处,他不是说强迫你,让你做一个很难做到的一个理论,这个很艰深的一个事情要你去做;不是的,他把要你做的这个事情的道理,事先先告诉你,说你这样做你有什么好处;你不这样做又有什么坏处,当你道理即了解了,又了解这样做了以后的好处;不这样做的坏处以后,自然而然叫你做起来就轻松容易的多,然后你去做的时候呢?他层次又很分明,不是一口气叫你做最难的,叫你做容易的,等到你容易做了以后,你等于体会到一点都没有错,原来千真万确!我以前的了解是不正确的,现在得到了这个正知见,原来有这样的好处,你是越做是越欢喜,那时候心里产生一个什么现象?自然而然对你以前错误的这个见解,或者不认识的状态改善了,那时候你就觉得真颠倒啊!以前我一直以为这样对、那样对,那时原来是我的见惑、思惑在无明当中。第一个你对自己的信赖可以慢慢的净除、减少,而这个我是生死的根本。平常时无缘无故叫它拿,是绝对拿不掉的,可是现在非常善巧。不懂道理的时候去拿时,它逼著你是痛苦的,你懂得了道理去拿的话,你很辛苦当中,但是你觉得这个里边有甜头,是越吃越甜。在这种状态障碍渐渐减少,然后你的能力是渐渐增高,所以一步一步上去,在不知不觉当中,你跟佛法就相应了。所以如果得不到这个,什么现象呢?平常我们总是说一个很高的理论,讲起来大家都知道的,“佛”,什么叫佛?自利利他!然后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二句话说完了。等到做的时候,总是;阿弥陀佛!我是凡夫,叫我怎么做得到呀?一点小事情都是好像太空火箭一样;推得远远的,所以尽管你讲的头头是道,始终在原地踏步一动不动;原地踏步还算是好的,他还是肯去踏;或者是去拜佛;或者是念佛,我一天拜多少佛,我一天念多少佛、念多少经;我怎么、怎么,打坐可以打一个不倒单,烦恼是一点都没有动。现在这里不是,还很清楚很明白的告诉你这些道理、那些次第,也许你并没有不倒单,乃至于佛都没有拜一拜,但是你心里面清楚明白了,到那个时候你发自至诚恭敬对这个佛的无比的敬仰、无比的赞叹,如果你看见佛像,你跑的去啊那个一拜,这个力量不得了的大,到那个时候你自己会晓得,不要等到你拜佛,你心里就欢喜,然后你住在这个僧团当中,你处处地方感觉得僧团之美,没有一个地方例外的,都在给你机会,净除你的烦恼;增长你的功德,从那里开始?就这个地方─正知见。所以目前我们真正重要的要摸到这个东西。下面继续看。又引经
  【“猛利问经亦云:‘长者,若诸菩萨求受圣教,及求读诵。若从谁所听闻受持,施戒忍进定慧相应,或是集积菩萨正道资粮相应,一四句偈,即应如法恭敬尊重此阿阇黎,’”】
  又引一个经;说现在这个修学菩萨的人要求圣教、要求读颂;读颂就是先要懂得怎么念,然后就这个道理,如果在这种情况之下,从那一个人那一方面听到的;不管他告诉你的是什么内容;布施、持戒、六度等等,总括起来这些无非都是集聚菩萨的正道资粮,不管内容是什么?只要跟这个法相应的;少到一四句偈,通常所以说一四句偈,他有一个原因的,就是一个偈子当中,他就能够包含一个完整的内容,他只要是听到一个完整的内容的话,那就对了嘛!那就是让你集聚菩提资粮。所以这一四句偈,也不一定是说一定要四句,也不一定是这个情形。譬如说:我们中国祖师,随便普通的话,三句也好、二句也好,但是他的确有一个真实的内涵,使你能够开窍;把你引导上去,就是这个道理。有的时候乃至于话都不讲,拿起了棒把你大呵一声,一棒打下来,你开了窍了;就对了嘛!最主要的是指这个而言,那么在这种情况,皆应如法恭敬尊重此阿阇黎,要恭敬尊重,要什么?如法;这是唯一的报答的方法,唯一的报答,你能够如法的去恭敬尊重,妙了!却是增长你自己法身慧命,所以现在处处地方我总是要特别提醒,我们一开始的时候,虽然目标晓得佛;佛要彻底去掉这我,但是我们学佛的时候,不是说把文字上面的无我两个字盘著个口头,你心里害怕的要命,这个我这么大,叫你拿掉这个我,痛苦不堪!不是的。刚开始的时候是目标放正了,然后处处地方还是为你著想,你如果得到了正知见的话,你会发现真正为你著想,这样做最好,于是你越做越起劲,等到你越做越起劲的话,那个我相对的渐渐在减轻当中,然后你跟法相应的能力,渐渐增长当中,到那个时候拿掉这个我,轻而易举,所以说正确的教授,都有这个特质在里头。所以我们平常讲、听等等;如果说结结缘,那一个都非常好;非常赞叹!如果从这个里边深入的话,这个是抉择的标准。那么下面再看,说:
  【“随以几许名句文身开示其偈,假使即于尔所劫中,以无谄心,以一切种,利养恭敬及诸供具,承事供养此阿阇黎。长者于阿阇黎,作应敬重阿阇黎事,犹未圆满,况非以法而为敬事。’”】
  看那个阿阇黎给你多少开示,假定说以那么多开示,譬如说跟我们讲一段话,那么你就要一劫;假定讲二段话或者时限来看,假定跟你讲这么一点东西的话,你就要拿这么长的劫数,干什么?去供养承事他,而这供养承事要什么?无谄心,一切种,这个无谄心就是心里面,的的确确不是委委曲曲的,而这个谄的真正,表面上面做的恭恭敬敬,心里面不晓得打什么鬼主意,这个就是谄,不!你就从心底正知的觉,一心一意要去恭敬供养;这是心里上面。行为上面呢?一切种,在任何情况之下,各式各样的事情去供养他,你这样供养恭敬还不圆满,为什么?跟这个法还不相应,还不足于还报这个阿阇黎对你的真正的好处,何况你非法。现在我们不要说非法的就恭敬,现在恭敬根本谈不到,我们却是如法去毁谤;如法的去损坏我们的师长,那个真是绝大的错误。所以现在我们常常自己觉得不理想,没有别的就是我们自己的恶因,感得现在的恶果,可是我们很幸运!尽管比之正法的时候,像法的时候不如,可是我们在末法当中还是第一流;最好的佼佼者,这是千真万确的,所以这一点我们自己还要自庆自幸;努力啊!趁现在在末法,尤其是在末法的条件之下,不但出了家,而且能够听到这么圆满的教授。我想我们在座的很多人,都有同样的感觉,有很多听尽管听的高明,做也总归觉得做不到呀!现在这个地方,好在什么地方呢?这个道理听起来是头头是道,然后做起来的话呢?你可以一步一步的踏上去,然后呢?还有这么多事实的证明,经这么说,祖师这么讲,祖师的行持摆在那里,每一个地方给你一个千稳百当的证据、理路、以及走法;是在这一点上面我感到无比的庆幸,然后努力去走。这个是我们亲近善知识应该有什么心理上的认识、心理上准备以及修持这个内心上头的状态─心相,怎么样把以前错误的改正过来,怎么样把错误的习气消除掉,怎么样把正确的认识增长它,使它从现行不断的增长。第二段当中说修信。
  【“第三随念恩者。”】
  第三个呢?随念恩,它除了上面说对善知识要修那个信心以外,下面还告诉我们念他的恩,的恩,他一个特别的好处,当你一想到念他的恩的话,你自然而然对他的感激、恭敬信心都起来了。所以世间事情为什么讲那个孝的时候;孝当然有种种的好处,他有两种方式来策励我们,一种呢?就说某父母对我们的恩有这么多的好处,你想到这么多的好处,你不知不觉、自然而然会对他一心的无比的爱戴敬仰;这是一种;还一种呢?把世间因果告诉你,说你如果能够这样做的话,对你有这么多的好处,总归是这个。所以我们常常说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这个才是真正的先以欲钩牵!但是这个有次第的,第一步的欲钩牵是世俗上面的,看得见的,现在这个地方是精神上面的、心灵上面的欲钩牵。佛法是从这个地方来的,对不对?那现在我们坐在这里听,很清楚很明白,原来这样对我们有这么大的好处。我们不要随便看那欲钩牵这个字,它还有这么深的意思,所以念他的恩。那么下面他讲的这个念他的恩,我们现在这个地方,下面的文不详细讲,总共的从两点上面来说,一点我们眼前看得见、感受得到的,譬如这样;自己的父母,我们也不妨去看一看,现在要我们自己把一点好东西让给别人,心里面不晓得是多少的一百二十万分的不愿意,不要说自己东西让给别人,看见旁人多拿一点;自己心里还在嘀咕。那个父母怎么样啊?他把所有的好东西,都省下来给子女吃。哪有一个没有父母的,你想到这里,你能不感激自己的父母吗?然后我们做一点小小的事情,总觉得我已经做得太多了,他在那里玩;父母可不是,那子女让他玩,什么苦事情都是他做,他做完了还专门,赚了钱赶快买一个玩具来让那个宝宝去玩一下。想想我们呢?这是一种念恩的方法,从眼前的果地上面去看。另外一种从因地上面去看,我们看当你能够对自己的父母感恩报恩的时候,你种了这个因,将来得到那个果报,是不得了的大,现在我们人人不是要去赚钱吗?要赚此地方赚的法财,所以你平常做一点事情,积累功德是千辛万苦,但是如果说你能够报父母的恩,然后这样去做的话,那是不得了的果报呀!现
  在报法身父母的恩那更是无量无边,这个法身父母谁啊?师长;所以经上面太多地方告诉我们,你供养师长的这个恩、这个福报,没有一个人能比的,供佛的这个果报不如供师长,尤其大乘经典里面,我们都想它不懂,这个佛是个圆满,那这个师长,他是一个凡夫乃至于,怎么会供养那个师长比供佛还要大呀?比佛还要大,这个要说一下;假定你没有正确的认识,你拿凡夫的心情去供养的话,那个没有用,当然还是有好处的,不会比佛来得大,如果说你有了正确的认识,你把他看成佛,而这是个你的师长,你这样去供的话,的的确确这个功德比供佛还要大,而且这个话,不是普通的经典;是大乘圆满了义经讲的,后面会引证它。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十九卷B面
  按了义经讲的,后面会印证它。所以我刚才拿世间的标准来说:你普通做一点好事,那个果报不大;可是如果你孝顺或者是损害父母的话,那这个回报不得了的厉害!世间的父母如此,法身的父母亦复如此。关于这个道理,讲后面这个关于业报的时候会特别说。那么所以现在我们看,要帮忙我们,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方法:你念他的恩现在我们把文字念一遍。
  【“十法经云:‘于长夜中,驰骋生死寻觅我者,”】
  我们在无明长夜当中,一直在生死当中,谁来寻觅我们啊?善知识。
  【“于长夜中为愚痴覆而重睡眠,觉醒我者,”】
  我们一直为这个无明长夜掩盖著,善知识来觉醒我。
  【“沉溺有海,拔济我者,”】
  我们在三有苦海当中,头出头没,救我们的。
  【“我入恶道示善道者,系缚有狱解释我者,我于长夜中,病所逼恼为作医王,我被贪等猛火烧燃,为作云雨而为息灭,应如是想。’”】
  就是这样想:没有一点例外,所有的好处,都是善知识,这个恩是不得了,是无量无边!善知识用什么方式给你这个恩啊?就是如法的告诉你。因为这样,所以乃至一四句偈,你只要听到了照著去做,你就这样的好处;所以他破不破戒,他怎么样,又有什么关系啊?这个道理就是这样。也许我们现在说,现在听了这个教授很好,可是有很多人这个没有完整的教授,对不起,不是他没有完整的教授,我们没有足够的善根,所以如果你自己能够如法的净除烦恼、增长功德,到了这种状态,你随便人家跑著去念华严经也好,金刚经也好,一念,你就开悟了,对不对?这是一定应该这样。所以你想到这地方要了解,这为什么平常我们听那个经,不行啊?那还是我们自己的障碍,所以你了解了这一点,是拼命净除都来不及;你现在不去净除,反而增加你的障碍,不是颠倒吗?所以不管你真正了解了,如法了解了以后,不管那一个层次,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像前面那个桑朴瓦这样,他跑到任何地方去,一个在家人讲经,他也跑到去听,为什么?他就尝到那个法味,就感念这个法的恩。现在我们听来听去,觉得没味道,不是他讲得不好,佛的话那有不好的,是我们的烦恼太重!这是我们应该正确了解的。下面又说
  【“华严经说:“善财童子,如是随念痛哭流涕。”】
  看,随念痛哭流涕,他为什么要痛哭流涕?他念了以后;随什么?随善知识的教诫,这个教诫是如理如法的,然后想到了,以前没有听善知识的,错误啊!现在听见了善知识的,高兴啊!所以叫悲、欣、交、集,这必然的现象。下面就,
  【“诸善知识,是于一切恶趣之中,救护我。令善通达法平等性,开示安稳不安稳道,以普贤行而为教授。指示能往一切智城,所有之道,护送往赴一切智处,正令趣入法界大海,开示三世所知法海,颢示圣众妙曼陀罗。善知识者,长我一切白净善法。’”】
  这个文在这里不解释。但是,当本论讲完了以后,你们回过头来再一看,清楚明白,非常清楚非常明白,这地方我只是这么说,你只要照现在的次第,能够认真的听,听完了好好的思维,思维了照著去做,自然而然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像善财童子一样,随、念,善知识的教诫,痛哭流涕;然后一步一步向上,欢喜啊!会这样。所以它下面说,
  【“应如此文而正随念。”】
  应该像前面善财童子所说的,我们也如理如法的,随著这个法义,摆在心里面,如法的忆念,不同的呢,
  【“一切句首,悉加‘诸善知识是我’之语。”】
  哪一句当中都是这样,一切善知识是我的这个,我在生死当中,他来救我;我在长夜的苦恼当中,他来救我;我为烦恼火的烧燃,他作雨云来息灭;我要到一切智的佛地去,他指示我、他护送我,能够让我进入法界大海,能够让我了解一切佛法,能够让我到众圣出处。下面有一个地方大家不懂,“显示圣众妙曼陀罗。”这个曼陀罗,翻成我们中文叫坛城,显示就是这个佛菩萨所住的地方,换句话说。照著这个法,你能够达到这个就是净土。我们现在希望到净土,善知识就指给我看了。至于,
  【“于前作意善知识相,口中读诵此诸语句,意应专一念其义理。于前经中,亦可如是,而加诸语。”】
  这个三句话,就是他们真正修行。将来我们慢慢的、慢慢的,如果说能够如理步上去的话,我们每一位都可以修到这个程度,怎么样呢?就是你先观想,说前面是善知识;通常我们观善知识的时候,这样,比如说师长,我们的师长就是释迦世尊;或者,如果说你专修观音菩萨修行法门,说这个善知识就是观世音菩萨,这是观世音菩萨示现的这个师长的相;或者你把师长的相看成你所想的,阿弥陀佛也好,释迦世尊也好;或者你把阿弥陀佛想成,他现在示现这个相,在前面;所以说,在前作意善知识的相;然后呢,嘴吧里念;心里面专意的忆念你所念的这个;你能够如理这样去做的话,很容易,不要太艰难的状态,你能够见到要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见到;要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见到;只要大家认真的去做,绝对都有这个机会。当代有这种人,你不要看这种人,高不可攀的大成就者,不是!而却是学的人,年纪也说不定跟在座差不多,三十几岁也有,四十几岁也是;这都是我亲眼看见的,绝不骗你们;你们好自为之,将来我们都有这一天。这个所以我常常说,往生净土不难。你想嘛,你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你眼前的话,这不是很容易吗?何至于说我们念了一辈子,到临终的时候手忙脚乱,叫人家来给我助念,还不晓得到底去不去,这个是我们不得已的办法。现在我们续继下去:
  【“又如华严经云:‘我此知识说正法,普示一切法功德,遍示菩萨威仪道,专心思惟而来此。此是能生如我母,与德乳故如乳母,周遍长养菩提分,此诸善识遮无利,解脱老死如医王,如天帝释降甘雨,增广白法如满月,犹日光明示静品,对于怨亲如山王,心无扰乱犹大海,等同船师遍救护,善财是思而来此,菩萨启发我觉慧,佛子能生大菩提,我诸知识佛所赞,由是善心而来此。救护世间如勇士,是大商主及怙依,此给我乐如眼目,以此心事善知识。’应○其颂而忆念之,易其善财而诵自名。”】
  仍旧引华严经上面,这么一段;我这地方也不一句一句来解释,随便的看一看,说:这个知识,告欣我们,如理的正法;这个正法两个字,现在我们渐渐有个概念;不是说我们翻开经典上面,把这个文字这么念一遍;乃至于把这个文字,像我们想像当中,解释一下。不!的的确确要这样如理如法的,乃至于如果说你心里上面有了正确的验证以后,那个时候说出来的话,那就是慢慢的相应了,圆满正确了;这一个道理:“普示一切法功德。”所有在任何一件事情上面,任何一方面的功德,他在各方面告诉我们。我们现在修行,现在修行觉得难;假定说你得到了这个正确的认识以后,不难,而且是最容易。因为,我们任何一件事情上头,你面对的不管是有形无形,张眼闭眼,睡觉以及起床,这个,所对的事情叫做法,没有别的,就这些事情。而不了解之前,一直在无明当中,增长染污;了解了以后,你如法去做的,增长功德,都是靠这个东西来的。因为你能这样,所以你忆念:对啊,我这个善知识告诉我任何一件事情我们现在在烦恼当中,只有靠著善知识,转烦恼做为功德,转过患为功德,美不可言。所以每一个地方,你这么去念,为什么经上面很多地方,在我们看起来,好像重重叠叠?它这个有很多意思,它每一句话,一层一层的深,一层一层的广,这是一种。还有一种呢?对我们凡夫来说的话,你这么念下去的时候,说不定什么地方,跟你相应的,你能够处处体会;还有,得越长越多的话,不是能够增长你的功德智慧,越长越多,不是越好吗?所以,它每一个地方,都有它的特别的意义。现在我们就应该像那个善财童子那样;那么这些东西最主要的在什么地方呢?都是在后面那个“入法界品”;这个,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所以信解行证,前面告诉我们的道理,你信得过,你了解了,告诉你修行的方法,最后实际上验证了,就这个样。这最早的时候,在华严六十七卷上面,在福城东,这个文殊师利菩萨,来告诉善财童子;然后呢,一个一个善知识,不断的上去,善知识怎么教诫善财童子,善财童子学了一些什么;然后呢他怎么样的体验,怎么样的感受。如果我们有机会,可以好好的,去看一下;否则的话呢,就是眼前你能够把本论告诉我们的内容正确的了解,能够一步一步深入的话,已经足够我们受用,而且受用不尽。所以目前平常的时候,记住,把主要的时间应该摆在这个上头;不要单单听,听完了以后书本一合,效果往往不大,如果你听完了以后,过了一下,不是说马上就看,过了十分钟,等过了半个钟头,再看一次,印象就深。如果你事前能够好好的念、看,尽管不懂,可是一听的话,那时候境界又很不一样;听过了再温习一下,那个效果就非常大、非常大,到那个时候,你会有绝不一样的这个进度。你同样的去念佛,同样的参禅,同样的学教,这个效果就完全不一样;因为你的心智那时候就变得非常利了。譬如我们现在眼前也是这样,你同样的用汽油,你把那个汽油,摆普通的那个“碰碰”车上面这种开法;摆在你那个摩托车上面,也是一种;摆在那个汽车上面,因为引擎的不同,所以效果不一样。现在我们那个引擎是个老爷引擎,坏得不能再坏;所以第一件事情我们这里的心引擎就是我们的心智、我们的相续。你先把这东西净化;净化了以后,然后把这个东西,滑油加进去的话,那效果就很大很快。所以目前我们生活当中,为什么要尽量的简化,而精力集中摆在这个上头的原因在此。现在我们休息几分钟。上面是说,关于亲近善知识,我们概念上头,心里上头,应有的认识;照著这个认识,如何去修习、改善。那么,下面进一步呢,就是讲行持,怎么去行持。所以,
  【“第二加行亲近轨理者。”】
  亲近这个善知识的道理以及行持的方法是怎么样的。他下面引这个
  【“如尊重五十颂云:”】
  这个是印度马鸣菩萨所造的,怎么样亲近一个善知识,这个是大乘的;而密教当中特别重视,应该这样说,就是行持的越高,他这个规则是越严谨。我们看,
  【“‘此何须繁说,励观彼及彼,应作师所喜,不喜应尽遮。金刚持自说,成就随轨范,知已一切事,悉敬奉尊长。’”】
  说这个还用得多讲吗?他为什么说这句话呢?现在既然你们是大乘行者,乃至于知道最高的地方去,这种道理的话,应该很清楚,很明白,不必多讲。要作些什么呢?就是你努力的,这个“励”不是马马虎虎,你全心全意去观彼及彼。这两个彼,一个就是善知识,一个就是善知识所重视的法,一个是善知识这个人。前面已经告诉我们,我们亲近善知识,舍自自在,一切都要承事恭敬供养这个善知识;那么,外面的身体上面的供养,这是一个;里边如法供养的,这是一个;我们真正修学佛法的人,应该观这个。观了以后,这样去做,应该去做师长所欢喜的,不欢喜的事情应尽遮,完全不要作;那么,这个从前面一路上面下来,我们了解了,必然是什么啊?这个善知识有这样的条件,你才能跟他;而这种有条件的善知识,他圆满的是佛。当然,佛的希望的,希望你成佛,所以你当然会从发自内心的愿意跟他;其次,佛所了解的也彻底的一点不错的告诉你怎么成佛;所以在这种状态之下,你只要肯跟他,一定行。尤其是我们现在起心动念,都是凡夫,为了我就是害了我,所以唯一的办法,你只有听从善知识的教诫。但是如果是你马马虎虎,一个不小心,这个“我”又冒出来了,所以如果说你不精进的话,不行;这是为什么要告诉我们,“应励”,换句话说,努力的。这个亲近善知识不是含含糊糊的,不是说我们现在,我把时间省出来一部份,给善知识跑的去,侍候他一点点,不仅仅是如此;刚开始是的,刚开始我们不是一口气就可以达到最圆满的,一步登天不可能,那么我们慢慢学习。真正到深的时候,他会全部精神注意、了解,善知识要什么?善知识希望的什么?就这样,你能够这样去做的话,那就对了。为什么要这样去做?下面告诉我们,“金刚持”自己亲口说的,这个就是报身佛,报身佛亲口说的。化身佛说的,容或是不究竟的,不了义的,三乘与共的,报身佛说的都是最彻底究竟的。说你的成就完全看你这个所跟的依止,规范师;了解了这一点以后,什么事情“悉敬奉”,没有一点剩余,没有一点例外,百分之百的至诚恭敬,供养这个善知识。
  【“总之应励力行,修师所喜,断除不喜。”】
  就是这个,要努力呀!这个师长所欢喜的努力,不欢喜的去断除。什么?
  【“作所喜者,谓有三门,供献财物,身语承事,如教修行。”】
  分三部份:第一个,财物通通供养善知识,这个外面的;里边呢,身语都侍候他;最后,如教奉行,这三个次第。前面这个“供献财物”,是对自己集聚资粮;“身语承事”,然后是调伏粗猛烦恼;“如教修行”是一路直超,这个必然的次第。所以我们要了解的,你必定认得了这个以后,你了解的越深,你那时候去做的时候才好;要不然我们无缘无故,我自己不享受,供养你为什么?自然而然会别扭的;所以你有正确的了解了以后,那个时候就会很好,高兴的去做,也做得会很好。
  【“如是亦如庄严经论云:‘由诸供事及承事,修行亲近善知识。’”】
  这个经论上面怎么告诉我们;怎么亲近这个善知识,是这样的作法:供事、承事。换句话说,就前面说的:外面以财物,什么东西都供养,然后你乃至于亲身,最后如教奉行。
  【“又云:‘坚固由依教奉行,能令其心正欢喜。’”】
  这个,你一切的成就,都是什么?“依教奉行”,这样的话,善知识就欢喜了。真正的善知识欢喜的什么?你成佛嘛;你能够这样去做,你能够坚固,当然善知识会欢喜。所以佛陀,你供养他什么东西,他不一定欢喜;你依教奉行,他是最欢喜,这是佛陀真正伟大的地方。他现在为了救我们示现一个凡夫相,当然他的欢喜也是这个;这才是我们真正要修行的。
  【“其中初者,”】
  初啊,就是财物贡献。
  【“如五十颂云:‘恒以诸难施,妻子自命根,事自三昧师,况诸动资财。’”】
  “恒”这个字,不管是身心两方面,一直不断绝的,一念都不忘失,时间上面一直这样;拿什么,最难布施的东西,自己的外财,这个外财当中,最亲近自已的,妻儿子女都拿来供养;乃至于内财,自己的身命,都拿来供养自己的三昧师,三昧师就是密教当中的老师。他为什么这个地方要特别指密教的老师呢?因为真正密教的老师,那是佛示现的凡夫相;所以当你真正遇见这种情况之下,就应该这样。所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所参的那些,就是这类善知识,他的的确确,有这样的弟子,有这样的老师,就有这样的成就。这个,就是我们的榜样,何况是动资财,何况其他的呢?
  【“又云:‘此供施即成,恒供一切佛,此是福资粮,从粮得成就。’”】
  这样的供养布施,成功什么?“供一切佛”;现在供一个佛的功德已经不得了了,你现在只要供养你的自己的老师的话,等于法界一切诸佛通通供养了。所以这个地方的证明,就是:因为你得了这个资粮,有那个资粮就得成就。现在我们要求佛,要福资粮圆满,要智资粮圆满;你能够供养这个你这样的上师的话,福资粮就圆满,真快。平常我们,那不晓得要多少时候,现在如果真正遇见,老师你就这样,就得到这好处。在这里大家会问:对啊,没有错,现在暂时不了解的不谈,了解了信得过了,说一点都没有错,那我想,我赶快去找这么一个老师。一想,说我自己剃头的这个老师可不是这样的,那个不要去供养他。这个概念表面上面看起来好像对,其实完全错。任何一件事情,一定要有的层次。真正的佛菩萨在前面,你也不认识,说实在的;实际上呢,你所以能感得佛菩萨,一定要有你的;现在剃度你的人,这个是引进门的第一个人,你对他这个恩你都不知道、不去感,你找到佛能找得到吗?所以刚才说的,我们世间真正最大的大恩人─父母。我还记得很有意思的一个公案,那出在我的家乡,事情离开现在七十年以前大概。那个时候,刚刚清末民初的时候,很多人到国外去留学。现在当然是,那普通的学说,普通人念大学都不稀奇;那个时候,这个念小学都不容易;居然一个民间的一个人,栽培一个子女,去留学。最好的中学,最好的大学那是清华,我想大家还了解,到现在清华北大的声名都始终非常高,然后最后留学。留学回来了以后,这个父母是非常欢喜,他一生的心血都摆在这个儿子身上,回去了以后,那个父母看见儿子回来了,好高兴,招待亲友给他吃饭,他不愿意,说嫌那个父母,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对,知识也不好,什么也不好,你们想想看,要你们看见这种人怎么说啊?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20卷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6-17卷

 菩提道次第──宗喀巴大师之三主要道 第一课 菩提道次第──宗喀巴大师之三主要道 第二课
 菩提道次第──宗喀巴大师之三主要道 第三课 接触佛法快3年了,但一直在门外打转,至今还没有皈依。看过法师讲解的《..
 现在汉地许多人在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请您介绍一下这部论在佛教中的.. 有人说《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密法论典,禅宗和净土宗的人没必要学,这话对..
 如何理解菩提道次第中的三士道? 《菩提道次第略论》导读(释宏演)
 概述《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的总体框架一 概述《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的总体框架二
 入菩提道次第--显明佛陀密意(堪布泽仁扎西 译) 菩提道次第直授·趣入一切种智速疾道(第五世班禅大师洛桑耶喜)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1课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2课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3课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4课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5课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6课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7课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8课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