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清净道论》-十六观智
 
[玛欣德尊者] [点击:6092]   [手机版]
背景色

《清净道论》-十六观智

宝峰禅寺禅修营

2007年6月6日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等觉者! (三遍)

根据《阿毗达摩》:凡是名法它有一个特相,它的特相是朝向所缘,因此作为慧来说也必须有所缘、有对象、有目标。慧的目标就是我们在上节课简单提到的慧谛。但是这里所讲到的四种慧或五种慧。如果讲到四种慧的话,那么前面的这四种清净,就属于增上慧学: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这四种清净作为慧,它的目标是诸行法,也就是我们在上节课提到的蕴:五取蕴;处:内六处、外六处,也就是十二处;界:十八界;根:二十二根和缘起。而作为智见清净的所缘是涅槃,因为它是属于出世间智。

我们在实际禅修的时候,如果要从增上心学转到增上慧学当中,这两种学之间有一个连接的地方、有一种特别的业处,这种业处既可以说是属于增上心学的范畴,也可以说是增上慧学的范畴。或者说它既为止业处所涉,又为观业处所涉,这种业处就是四界差别。为什么它既属于止又属于观呢?因为四界分别观在四十种业处当中它为止业处所涉,因此一个禅修者修习四界分别观他可以达到近行定,当他达到近行定的时候,在这个阶段还是为止所涉,为增上心学所涉。等他修四界分别观而一直在近行定的基础上,继续再往上修习,他将会看到究竟色法。见到了究竟色法之后他再进一步修习和分辨究竟色法,这样的话他就已经跨入了修观之门,就已经进入了名色辨别智,要培育名色辨别智的初阶了。

那我们应当如何来修行四界分别观呢?如何从四界分别观走进修习慧之门呢?在《清净道论》里面,我们可以打开558页,558页的第二段,因为在《清净道论》里面从第十八品讲到见清净智,其中它就说到了四界差别的法。四界差别法,其实纯观行者或者止行者,纯观行者在三藏经典里面并没有出现过,但是在《清净道论》里面,第一次出现了纯观行者这样的名称,纯vipassanà的行者也就是纯观行者(suddhavipassanà yànika),另外的是奢摩他(samatha)行者,全称应该是称为止观行者。这两种行者他们的区别是:如果是纯观行者的话,那么他的定力只是达到近行定的阶段,并没有达到安止定;而称为samatha行者,他的定力是达到了安止定,拥有了色界禅那或者无色界定的任何一种或者全部的,在拥有禅那的基础上,以禅那的定力为基础再转修观的这样的行者称为samatha行者。

无论是修纯观行者也好,还是修止观行者也好,仅以在四界差别解释中所说的,诸界的把握门中任何一门而简略或详尽的把握四界。

也就是说,无论你是修纯观行者的还是修止观行者,如果你要开始把握名色就必须要先修习四界分别观。四界分别观有两种修行方法,简略法在《大念处经》、《念身经》、《念处经》等等都有教导。而详尽法在《象迹喻大经》、在《教诫罗候罗大经》、在《戒分别经》这些中部经典里面都有教导,佛陀有教导,这两种方法都是修习四界分别的方法。

如果说修习简略法,在经文里面讲到:

「诸比库,比库随其所至,随其所愿,以此身中观察此身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如果是修习详尽法的禅修者,他就把身体,把这个称为所谓的身体分为四十二个部分,其中在身体里面地界最明显的有二十个部分,他们依次是:头发、身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骨髓、肾、心、肝、肋膜、脾、肺、肠、肠间膜、胃中物、粪便跟脑,这二十个是地界最明显的部分;而水界最明显的部分有十二个,它们依次是:胆汁、痰、脓、血液、汗、脂肪、泪、油膏、唾液、鼻涕、关节滑液、尿,这十二个是水界最明显的部分;而火界最明显的部分有四个,它们是:体温、成熟之火、发烧之火以及消化之火这四种;而风界最明显的部分在身体里面有六种,它们依次是:上行风――打嗝、下行风--放屁或者大小便时往下的那种风、腹内肠外的风、肠内的风、还有肢体里面循环的风、以及我们的入出呼吸,这六种在我们体内是属于风界最明显的六个部分。

如果以四界分别的详尽法来修习,就是辨识这四十二身分,也就是这身体里面的四十二个部分的四界,再分析他们里面的究竟色法,以此来修行详尽法。

然而在帕奥禅林一般以简略法为入门来修习的,如果说以简略法,我们通常会依照在《法聚论》里面讲到的四界的特相来修行。在《阿毗达摩》的第一部论Dhammasa?ga?i《法聚论》或者称为《法集论》。这部论里面提到了四界当中的地界有六个特相,这六个特相我们都可以很明显很清楚的感知到的,他们依次是三对:硬-软、粗-滑、重-轻,这三对是相对的,称为地界的特相;水界的特相是流动跟黏结;火界的特相是冷跟热;风界的特相是支持跟推动。这是记载于《阿毗达摩》的《法集论》里面对四界分别的解说。

如果我们要辩识、修行四界分别,我们可以先从这十二个当中最明显的开始辨识。在这四界分别即十二个特相当中最明显的是推动,什么是推动呢?我们身体的任何动作都是属于动,这种动就是属于推动。比如说我们举举手,把手放下,稍微侧一下身,起立、走路,任何身体的动作都是属于风界的特相。风界的特相就是移动,使色法从一个地方移到另外一个地方,所以在十二个特相当中,推动是最容易辨识的,乃直到我们呼气吸气,当我们吸气的时候这种气流往我们体内冲也是属于推动,我们心跳、脉搏的跳动也是属于推动,乃直到我们呼气时腹部、胸部的收缩膨胀也是属于风界的特相。当我们能够辨识到全身的风界的时候,我们再开始辨识地界的硬,硬也是非常容易辨识的,只要我们咬咬牙,或者说我们稍微按一下我们身体的这些骨头关节的部位我们就可以感觉到硬;还有粗,比如我们出家人稍微摸摸头发,就感觉到是粗的,用舌头刮一刮我们的牙齿都可以感觉到粗;还有重,我们可以体会到体重往下坠,这就是重;还有辩识支持,比如我们现在稍微把腰弯下来,然后往上一伸,会感觉到有一种力量,这就是支持,我们如果往下弯,必须用手撑着,不撑着就倒下去了,这就是支持。如果是一间旧的房子,如果没有柱子顶着它就会倒下,这种撑着、顶着的力量就是支持的力量,支持也属于风大的特相。

接着可以再辨识软,比如说肌肉的软,嘴唇的软;还有滑,接着轻,然后是冷跟热,如果可以到辨识冷跟热我们再辨识流动跟黏结,流动就是我们身体血液循环的流动,呼吸从鼻头一直呼到肺部,气流的流动,这些都属于流动,乃至到身体气流的流动。黏结,我们身体之所以可以成形是因为水大的黏结力量,如果没有水大的黏结的作用,任何物体都不能成形。举个例子,比如说现在这里有一堆面粉,这些面粉无论我们如何把它们聚合在一起他们都会散掉,但是我们加了水之后它就能够黏结在一起。或者黏结就好像一把筷子,如果我们用手一抓或者用橡皮筋一绑他们就能够结合在一起,你松手或者把橡皮筋割断它就散了,这种向心的凝聚的力量就是黏结,这就是水大的作用。

因此,我们于此身中辨识地、水、火、风四大的十二个特相,这十二个特相分别是:硬、粗、重、软、滑、轻、流动、黏结、热、冷、支持、推动。如果可以辨识到身体的这十二个特相之后,再把这十二个特相分成四组,硬、粗、重、软、滑、轻是属于地大,然后我们就观照硬、粗、重、软、滑、轻为地,流动和黏结是水,我们观察身体的流动与黏结是水;热跟冷是火大,我们就观察热和冷是火;支持跟推动是风,我们就观察支持和推动是风大。

然而我们在修行这种方法的时候必须依照佛陀的教导:

「于此身中观照,此是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因此,我们在修习四大时,是修习体内的四大,而且是如实的、不是靠想象的。你身体的动,这是如实的动,你就不要想象,坐在那里想象你的手在那里动,不要想象,它是怎么样的就是怎么样的。硬也是,身体里面有骨这些都是属于硬的,软的肌肉和血液这些是属于软的,它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如实观照它。

当你能够很系统地辨识到身体的四大之后,你再把这十二个特相分为四组,分为四组之后,就好象《清净道论》里面说的,我们观察硬,因为地界的特相是硬。水界的特相是流动,火界的特相是热,风界的特相是支持。我们就以硬、流动、热、支持这四个特相来辨识四大。

(有人问:「光是属于什么?」尊者答:「光是属于颜色。又问电磁波是属于什么?尊者答,电磁波是由很多的色聚微粒组成,它是属于概念法,它是由许多色法组成。」)

如果我们能够于此身中辨识四大,如实的辨识四大之后,我们就慢慢地持续地于此身中观察地、水、火、风,地、水、火、风……如此千遍、万遍、十万遍,很多遍,当练习到纯熟的时候你会发现到身体已经不见了,没有所谓身体的概念了,只剩下这一堆四大而已。然后持续再辨识,你会发现这时你的定力很平稳,你可以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整座的辨识,除了四大的相之外没有所谓的身体了。当你的心很平稳而且你发现到身体已经变成发亮的光体,没有所谓的身,这光体里面只有四大,只有地、水、火、风,在这个阶段我们就把它称为是属于止业处的阶段,这个阶段还是属于增上心学的阶段。

在这个时候的定力称为近行定,如果说在修止业处的禅修者还想要继续修行其它的止业处的话,就到此为止,他就不能够继续辨识下去,如果继续辨识下去他会跨入修观之门。但是无论对纯观行者或者止观行者,如果他想要分析色法的话就从此门进入,他就持续的观照这个身体里面的四大,当他持续的观照的时候,他会发现光越来越明亮,这个时候他不要去注意光,只是辨识其中的四大,地、水、火、风,地、水、火、风……当他的定力越来越提升的时候,他会发现他的身体变得透明,持续在这个透明体里面持续地再去辨识,将会发现他的身体象水晶一样、象玻璃、象冰块一样那么晶莹剔透。

当他在这个阶段时,如果他想要进一步分析色法的话,这个时候他可以尝试去寻找在这一个冰块或者这一个透明体里面的空间,当他尝试分析的时候,很有可能他发现这个冰块全部破碎了,破碎成无数的小微粒,然后他再继续分析,分析到不可以分析为止,最后他会见到许许多多极端快速生灭的称为色聚小微粒,如果达到这个阶段,禅修者可以尝试去分析色法。色聚,巴利语称为kalàpa,然而不要以为见到色聚就好象见到了什么一样,其实见到色聚还是属于概念法,如果不去破除色聚里面的密集,见到的还是概念法,如果依概念法、依色聚去禅修去修观,他还修的不是真正的vipassanà,乃至他还没有见到真正的究竟色法。因为当一个禅修者见到色聚之后他还必须破除三种密集,密集巴利叫做ghana,ghana有时候可以翻译为坚厚想。一切的色法如果还没有破除密集,我们见到的就是概念法。名法有四种密集,名法的四种密集是在这三种密集上再加一种所缘密集。

我们在这里先讲色法,第一种是组合密集,因为所有的色法都由色聚组成,而色聚又分为各种各样不同类的色聚,依据《阿毗达摩》,有四类的色聚,分别是业生色、心生色、时节生色、以及食生色。而业生色又可以再继续分为九种等等,一共有二十一类的色聚。比如眼十法聚、耳十法聚、鼻十法聚、舌十法聚、身十法聚,女性根十法聚,男性根十法聚,心所依处十法聚、命根九法聚等等这九种属于业生色。所有的色聚都有一定的究竟色法所组成。比如说身十法聚,身十法聚所呈现出来的是一个透明的色聚。

当我们在修习四大的时候,如果已经达到了近行定,再继续辨识身体里面的四大,将会发现身体是一块透明体,为什么会透明呢?因为色聚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是明净的色聚(pasāda),另外一种是非明净的。明净的色聚一共有五种,他们分别是:眼十法聚,耳十法聚,鼻十法聚,舌十法聚,身十法聚。这五种色聚是透明的,当禅修者见到身体里面的透明,是因为身体里面充满了身十法聚的原因。我们就举身十法聚为例子,身十法聚是一个有组合的、有所谓的占有形体的一样的物质单位,但是见到这个还不够,还必须继续再分析,你将会在色聚里面辨识到十种究竟色法在里面,它们分别是地、水、火、风,这四种是称为元素色或称为大种色,也就是四大。接着是颜色、香、味、食素、命根色以及身净色,这十种色法在里面。

我们依次再辨识眼,眼十法聚也有十种,他们分别是地、水、火、风、颜色、香、味、食素、命根及眼净色。这里所谓的净色,包括身净色,眼净色,耳净色,这里的净是透明的意思,但是它也是对外界的撞击,它会敏感,这样的一种色法。眼净色是对颜色的撞击敏感,因为有了眼净色,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颜色,而眼识就是依眼净色而升起的。同样的,耳净色能够接受声音的撞击,而升起耳识;鼻识也是依鼻净色而升起,它是受到香也就是气味的撞击,能够接受气味撞击的是鼻净色,然后再升起鼻识。因此在经典里面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句话:

「眼、色、眼识三事和合而生触。缘触而生受,无论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在经典里面经常可以看到。其实就是眼识、眼净色跟外界的颜色三事和合,其中眼净色属于色法,外面的颜色也是属于色法,而眼识是属于名法。

如果禅修者能够辨识到色聚里面的究竟色法,可以分析用智慧透视色聚里面的究竟色法,那么他就不会给所谓色聚这样的一种概念所迷惑,他就能够暂时破除了组合密集。然而所有的色法都是极端快速的坏灭,生灭的,它们生灭的速度我们应当用什么样来比喻呢?我们也许很难比喻他们的生灭速度到底有多快,我们只能借它助于一些现代的观念,也许现代人来说更容易理解色聚生灭的速度。

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在这里要打个电话到西半球,就是绕过地球到美国那边,当我们打电话的时候,声波就转化为电磁波然后发射到卫星,然后卫星先发射到信号发射站或接收站,再传到卫星,卫星再传到美国的接收者,接收者在那边听,我们听起来基本上可以是同步的,我们说什么东西,他那边答,我们立刻可以听到,是不是?不要以为是我们说话的声音慢慢地这样传过去,无论是声波还是电磁波,这些都是属于色法。色法不可能停驻的,色法一生起立刻坏灭,乃至色法本身在动都不能,为什么?因为他们生灭得太快了。然而色法的生灭他还是有一定的规律,生起之后坏灭,生起之后坏灭,生起之后坏灭,生起之后坏灭,他们是一代接一代的。电磁波也好,声波也好他们基本上属于时节生色,时节生色就是在这一粒色聚里面,它的火界能够产生新一代的色聚。当他产生了新一代的色聚之后它就坏灭了,旧一代坏灭新一代就出现了,而新一代它他一生起又坏灭了,但是它里面的火界又产生新一代,因此我们看到一个速度很快的从这里飞到那边去了,或者从这里传送到那边去的,其实是色聚这里生起,然后坏灭了,在新的地方生起又坏灭了,这么样传送的。那么当我们打电话从这里传送到电话局,又由电信局传到卫星,由卫星又传到美国,然后又在那边又这样传过来,我们听到的声音是同步的,其实就是这些色聚这些色法一代一代的这样生灭,这样生灭传过去,而不是我们的声音,由一个色聚传到那边,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因为佛陀说过:「什么叫色,毁坏义叫色。」能够毁坏的,变坏的,能变异的,这些就是属于色。所以色法的生灭速度是极端快速的。

然而,我们现在看到的人能够存续五六十年、七八十年乃至一百年,这个桌子也许能够存几年十几年,这个教学楼还是能够存续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一间寺院甚至有上千年。为什么我们会感觉到这样的色法是在存在呢?感觉到一样物体,物体就是物体,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破除相续的密集,所以会执着于执取于色法好像是有实体的,好像它是会存在的,甚至认为它是永恒的。没有破除组合密集会认为这些物质是一个实体的,是可执着的占有一定形体和空间的,而没有破除相续密集,认为物质,认为色法是占有时间性的,乃至到错执它是永恒的。因此我们要通过观智、通过智慧来分析色法,一直见到色法的刹那、刹那生灭,唯有我们见到它一代接一代地生起,一代接一代地生起,这个时候我们才可以说暂时破除了相续密集。这些都不是靠想象,靠的是如实知见。

接着我们还必须分析色法的功用密集,还没有破除色法的功用密集之前,我们会认为说每一件事物都有它自己的作用,比如木材可以烧火,有的木材可以雕刻、可以做栋梁,可以做门窗,书可以看,布可以做成衣服可以穿,可以御寒。各种各样的事物都有它自己的作用、有它存在的价值跟意义。然而,这些都是概念法的范畴,当我们分析色法的时候我们将会发现,没有所谓的布、树木、钢铁,砖,只有究竟的色法,而每一个究竟的色法都有它存在的特相,我们必须去分析色聚里面的究竟色法而见到地,地的特相是硬,它是作为色法的支持,支撑点,支撑的处所。水大是能够粘结能够凝聚色法,火大可以使色法成熟、变坏,而风大能够支持色法,颜色是物质的颜色,香是色法的气味,味是物质的味道,食素是物质的营养素。

所有的色聚都必须有这八种基本的色法所组成,这八种基本的色法称为八不离色,他们是不可分割的组合在一起的。而每一样的究竟色法都有它自己的作用,这些色法如果组合在一起就形成色聚。很多色聚又组合在一起就组合成我们所谓的物体,色聚具体的来说也许比我们现在的科学所能见到分到的更细,现代科学分析物质,如果是生命体可以先分析成细胞、分子、原子、中子、离子、核子、质子、夸克等等。但无论现在物理学上怎么样分,这是属于物理学的范畴。

然而,根据上座部佛教的教法,色法可以分为色聚,最小的分为色聚,但是色聚还是要必须破除它们的密集,我们才可以说见到了究竟色法。见到了究竟色法之后,我们还必须依照六处门的方式来辨识眼门一共有五十四种色法,耳门有五十四种色法,鼻门有五十四种色法,舌门有五十四种色法,身门有四十四种色法,心所依处有五十四种色法。这也就是在《清净道论》里面554页里面所说到的,具体的辨识方法都有一套非常严密和系统的修行方法。这些方法都必须在观智中去如实知见的。

如果我们分析了色法,接着还必须再继续分析名法,分析名法要比分析色法复杂得多,但是名法有一定的规律,我们可以依照六门的分法来分析。六门为:眼门,鼻门,耳门,舌门,身门,意门。

如果我们依照六门的方法去分析,可以用十二处和十八界的方法来修行名业处。因为心的运作是有规律的,如果我们说的眼门心路过程,当一个颜色撞击到我们根门的时候,他首先撞击的是眼净色跟意门里面的有分,撞击的时候一个心识刹那过去,接着有分会波动两下,有分波动两下就断了,然后生起一个五门转向心,五门转向心生起之后一个眼识,眼识灭去之后生起一个领受,领受灭去之后生起一个推度,推度灭去之后生起一个确定,确定灭去之后生起七个速行,七个速行灭去之后如果所缘是非常强烈、非常清晰的话,将会有两个彼所缘产生,彼所缘产生之后心流又进入有分,这个是眼门心路过程。而眼门心路过程生起之后就落入有分,有分之后又会转起,接着很多是意门心路过程。意门心路过程是一个意门转向心接着有七个速行心,其中五门转向心是属于唯作心,它只是产生它自己的作用,然后眼识、领受、推度这些是属于果报心;确定是属于唯作心,然后7个速行。对于凡夫和有学圣者来说,速行心不是善的就是不善的,造业就是在速行心里面完成的。速行心里面的思是造业的主因。

因此佛陀说:「我说,思即是业。」

就是这样的意思。无论造的是善业或不善业,善和不善的决定是在于前面的确定心或者说意门转向心里面的作意,如果是如理作意,那么接着的7个速行心都是属于善的;如果不如理作意,那么接着的7个速行都是不善的。所以当我们禅修的时候,为什么经常强调要如理作意、要如理作意呢?因为,如理作意是前导,是主导,如果是眼门转向心里面或耳门,鼻门,舌门,身门它是确定心。如果是意门心路过程里面,它称为意门转向心。意门转向心就是确定心,他们心是一样的,只是作用不同,而且是确定心里面的作意。

佛陀说过:「诸比库,我不见一法能够如此令未生起的善法生起,使已生起的善法增长,那就是如理作意。诸比库,我未见到任何一种法能够使未生起的不善法生起,使已生起的不善法增长,那就是不如理作意。」

因为有了如理作意,接着的速行都是善的,因为不如理作意,所以接着的速行都是不善的。所谓的善与不善就是在速行心里面的思心所它在造业。就好像一辆车开到了十字路口,向左还是向右,作意就起到这样的作用。作意就好像司机,这个心就好像老总,要向左还是向右由司机决定,如果司机把方向盘摆向左边,那么整量车就开到左边,把方向盘摆向右边,整量车就开到右边。所以作意起到方向的作用。

我们在修习名业处的时候,将依照六门,六门的心的规律。心是有规律的,我们在依照六门里面每一种心路过程它的法则而修习。因为,如理作意生起的是善的速行,而不如理作意生起的是不善的速行,我们依照这样去观照。如理作意是什么呢?当我们看到所缘,比如说看到色所缘的时候,看到颜色,作意它只是颜色,这时生起的是善的速行。如果我们作意它是色法,生起的是善的速行,我们作意它是无常的、苦的、无我的、不净的,这时接着的速行是属于善的。如果我们通过不如理作意接着是不善的,比如说这种颜色很漂亮,那么接着就有贪的心生起;如果有对比,我的,我的颜色比他的漂亮,我的颜色比他的高贵,这个是慢心生起;如果认为持有这样的东西,这个东西是真实存在的,这样的话邪见伴随着贪的心生起;如果看到不好的颜色,心产生抗拒,这个时候嗔的心会生起;如果见到别人的颜色比你好,心起不如理作意,嫉妒的心生起;如果见到别人的颜色对比自己,为什么刚才可以得到的没有得到,或者说刚才应当放的没有放,这个时候恶作后悔的心生起。如果我们依照这样的心的规律去辨识,辨识当我们取色所缘的时候,由眼门心路过程接着无数的意门心路过程,他们由于如理作意生起的是善的速行,善的心路过程,由于不如理作意生起了不善的心路过程。

我们依照每一门、眼门的善跟不善的心路过程来分析,耳门的也是分为善的跟不善的。鼻门的、舌门的、身门的也是这样。而意门的就更多了,因为眼门心路过程取的所缘只是颜色;耳门心路过程取的所缘只是声音;鼻门心路过程取的所缘只是气味、香(gandha);舌门心路过程取的所缘只是味道(rasa);身门心路过程取的所缘有3种,触所缘,它们依次是:地、火、风这3种。也就是它可以取硬、粗、重、软、滑、轻、热、冷、支持、推动这十种特相。而意门心路过程能够取一切所缘,心想可以想出一切的所缘,乃至到不真实的、不存在的也可以,可以通过想象来取,所以一切的色法、心法、心所法、概念法乃至涅槃都可以在意门产生。意门可以取过去的所缘,可以取现在的所缘,也可以取未来的所缘以及离时的所缘。意门的所缘,除了五所缘之外还有专门的法所缘。五所缘就是颜色、声、香、味、触这五种所缘,跟法所缘构成了色、声、香、味、触、法。法所缘在《阿毗达摩》里面包括了六种,他们分别是十六种微细色,八十九种心,五十二种心所,五种净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种净色,第五种是概念,第六种是涅槃,这些都称为法所缘。

我们在修习名业处的时候应当逐一地辨识,因为有了色,有了眼净色,有了眼识,由此生起的眼门心路过程,而这些眼门心路过程我们都必须去辨识,比如1个五门转向心,有1个心再加上12个心所,1个眼识有1个心再加上7个心所,遍一切心所,1个领受有1个心再加上10个心所,1个推度,这里的推度要看它是悦俱还是舍俱,如果是舍俱的话1个心再加上10个心所,如果是悦俱的话,它还必须加上1个喜心所就是11个心所,确定是1个心再加上11个心所,速行要看它是属于哪一类的速行,如果是属于悦俱智相应的善心,它就有1个心再加上33个心所,如果是属于舍俱智相应的心,它是1个心再加上32个心所,如果是舍俱智不相应的心,它是1个心再加上31个心所,这些我们必须得去依照心的规律、心的定法,巴利文叫做(citta-niyama)来观照,就是心的规律、心的法则来逐一地辨识。

如果我们非常有系统地辨识了色法、辨识了名法,之后还必须再一起观照这个所谓的身体只是名色法而已。统观依坏灭义、依变坏义名为色法,依朝向所缘义名为名法,一切的名法的特相都是朝向所缘,一切的色法都是变坏的。依这样我们去观察所谓的称为的我、称为的人只是一堆名色法,内观之后还必须得外观,内观、外观,内观、外观,除此之外还必须观照那些称为非执取色(anupàdinnar?pa§)的,这些非执取型的,也就是没有生命的、没有命根色的桌子、地板、树木、山河大地,观照他们只是一堆时节生色,这样内观、外观、内观、外观。

因为在观照的时候并没有见到所谓的我,所谓的人,所谓的男人、女人、有情众生、比库、在家人,除了名色法之外并没有这样或那样。因此,在这个阶段,他已经不会执着于名色法为人,为我,为众生,为有情。因此,他就从众生见、有情见、我见当中暂时地抽离出来,因此称为见清净。

也因为他通过分析名色,分析辨识五蕴、辨识内六处、外六处、辨识十八界,他见到的只是究竟的名法与色法而已,除了名色法之外并没有称为有情,众生,人,我等等这样的东西。在这个时候他的见就得到了清净,这里的见(di??hi)就是从执着于有人、有有情这样的邪见当中清净出来。

由此,在《清净道论》的560页里面,最下面的第三段讲到:

「如是以种种的方法而确定名色者,克服了有情之想,立于无痴之地如实而见名色,当知为见清静。确定名色及行的辨别,也是见清静的同义语。」

(休息)……

好,各位法师、各位同学,现在让我们接着一起来学习《清净道论》里面关于增上慧学的部分。

我们在上一节课粗略地讲到了应当如何修行见清净,如何培育名色识别智的方法。接着我们继续来讲,应当如何培育缘摄受智,应当如何来证得度疑清净。这里的缘摄受智,摄受的意思是把握、掌握。缘是缘起,是指名色的缘、五蕴的缘。

已经证得了名色识别智的禅修者,他必须要持续地观照这个所谓的身体里面的名色法,然后再内观、外观,当他已经熟悉了,已经见到了只是名色法而已,而并没有所谓的我、所谓的人、所谓的有情,在这种情况下,他还必须要了解这一堆名色法是有因的,它不可能无因无缘而生的。它们的因是什么?我们现在这一堆的五蕴是称为果报五蕴,有果报必须要有因缘,它的因缘是什么?

为了破除对五蕴之因的迷惑,为了破除对因果的疑惑,禅修者必须要在名色识别智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行缘摄受智,从而把握好业果的关系、因果的法则。在实际禅修的时候,禅修者可以先持续地辨识这一堆名色法、这一堆五蕴,之后,他可以尝试去发愿:「在来生我想投生为说法的比库,或者我想投生为弘扬佛法的法师,还是想投生为天人。」他可以发这样的愿。

在发愿的过程中,他必须要观照:当他发这个愿的时候,很可能会有邪见的贪根心生起,为什么呢?因为他错执有比库,错执有说法的比库、度化众生的比库或者说他错执有天人。因为他有这样的执着,所以称为无明;因为执着于有比库的生命,所以这个是属于爱;而他执着于比库的生命,称为取(upàdànà)。

当他可以这样辨识之后,他再用这样的愿去做一些行为。比如说他布施,去供养僧团或者去礼拜佛像或者在佛像面前发愿,然后再做一些善行。在做善行的时候,他再观照心路过程,他会发现,这种善行很有可能是有三十四种名法,也就是很可能是悦俱智相应的善行。当他这样发愿,这样做了善行之后,他就很好地把握好自己的正念,持续地观照这只是一堆名色法而已,然后去到他的座位坐下来。坐下来之后,再温习一遍、两遍乃至三遍这一堆的名色法,依照六门的。

色法是依照六门地观,名法也是依照六门地观,然后再内观、外观,这样温习了一、两遍之后,他尝试再把自己的观智往前推,推到他刚刚准备下座,准备坐下来禅修的时候的那一堆名色法。如果他可以观照的话,那么他再稍微往前推,推到刚才他发愿跟做善行的时候的那一堆名色法,看看能不能够辨识到。

当然,如果他有禅那的话,他必须要先进入禅那。比如说白遍的第四禅或者阿那巴那的第四禅或者光明遍的第四禅,他入了禅那之后,出定再用禅那之光去观照名色法,之后再往前推、往前推……能够见到他在发愿的时候的那一堆名色法,而且辨识那一堆的色法和那一堆的名法当时他生起的是什么样的心,再辨识他在布施的时候,在供养佛像的时候,在供养僧团的时候,那个时候他生起的是什么样的心,是什么样的善心,一共有多少种名法?

如果可以成功的话,那么,他就已经能够具备他的观智往前推的能力。然后,他再继续在禅那之光、在智慧之光的支助之下往前推,推到那一天的早上,他去托钵,用餐,然后在禅修,在起床的时候,然后再推到之前一天。如果这样可以很成功地把他的观智往过去推的话,那么他再一天、两天、三天、四天、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四个月、一年、两年、三年、四年.......一直往前推,把他的观智往过去观照。

但是,不是观照他的一些形象、行为,是观照名色法,一直这样观照,往前推,推到他还是幼年的时候,还是婴儿的时候,还必须要一直往前推,推到刚结生的那一刻,叫做kalala,北传古代翻译成羯罗蓝或者羯逻罗。就是那一刻,他将会辨识到那个时候他的色法只有三十种色法。一个人刚结生的时候,色法只有三十种色法,分别是:身十法聚、心所依处十法聚、性根十法聚。

然后名法呢?那个时候,他还没有能力辨识名法,这个时候,他尝试要把自己的观智在很强的禅那之光的支助之下往前再观照。有的禅修者一座就可以观照,但是有的禅修者就不能。这个是因人而异,因一个人的观智的锐利程度有关,也因一个人的定力有关。

我在帕奥禅林就见过有一位缅甸的长老,他修完了名业处跟色业处,但是在缘起这个阶段,他一直没有办法突破,乃至到我离开帕奥禅林之前不久,他还没有过关,他已经修了一年多了,他就是没有办法破过前生。到了今生为止,他就没办法破过前生。我经常问他:「为什么?」他说:「定力不够,定力不够。」很辛苦。但是也有一位禅修者修了大概是七、八个月,最后给他穿过去了,就是他可以见到自己的前生了。

当他从今生破到前生的时候,一般上来说,很多禅修者会成功,但是也有一些不成功的例子,但是如果一个人他的定力很强的话,他是可以见到自己过去世的。但是,见到过去世的时候,开始可能会有很多种影像出现,有的可能会见到一个老人或者一具尸体,或者有的就见到了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当他的心透过了过去世,见到了那些影像之后,他必须要仔细地分辨,因为很多影像有可能是假象,也很有可能是一个人在他临终之前,他的业在争着在那里呈现,所以就会呈现出很多种不同的景象。

所以,一个人在临终的时候,可能他见到的景象是很复杂的,同样地,如果是在观照到过去世的时候,如果他看到的是前生的心所取的所缘的话,他可能会见到很复杂的景象。根据上座部佛教,一个人在临终之前,他会经验过三样东西,这三样东西都是即将成熟而使他下一生投生到哪里的业的呈现。

它们分别是:kamma(业)、kammanimitta(业相)、gatinimitta(趣相)。

什么是业呢?如果一个人还健康的时候,在他生命期间,他造了一些业。当这种业比如说杀业,假如他是一位军人,他可能经常拿枪去杀敌人,当他在临终的时候,他很可能会看到他重新拿枪去杀人,这种景象犹如当时他刚刚发生的那样,这种称为业。如果一个经常禅修的人,在他临终的时候很可能感觉他正在禅修,他的心很平静。如果一个经常喜爱布施的人,他在临终的时候,他会很清楚地感觉到他布施那一幕就好像刚刚发生一样,这称为业。

业相是什么呢?业相就是当他在造业时候的一个片段或者工具。比如说一个屠夫在临终的时候很可能看到屠刀,或者看到被他杀死的猪,或者看到他用来绑牛的绳子;而一位佛教徒、一位佛弟子很可能看到的是他供养的佛像、礼拜的佛塔或者他供养的鲜花、他供养僧团的食物,这个称为业相,是他造作这种业的工具或者一个片段、一个局部。

而趣相呢?这里的趣就是即将投生的,这里的相也是nimitta,nimitta是标记、标志的意思。他将要投生的标记。如果一个作恶的人,当他的不善业要成熟的时候,他可能会看到有地狱那种非常凄凉的吼叫,他可以听到,或者看到地狱的火已经燃烧上来了,或者看到地狱的狗跑出来要咬他,或者看到狱卒要去抓他,或者说他看到了野外、看到沼泽,这些是恶鬼的趣相。如果看到了牛、马、鸡、狗,这个是畜生的趣相。如果是看到了红红的,这个是他即将投生到母胎的胎相,子宫相。如果听到了天乐,看到了天人、看到了天上的宫殿、看到了天上撒下来的花,种种非常微妙的音乐,这是天的趣相。

因此,在一个有情临终之前,这三种的其中一种肯定会呈现,呈现于他的意门或者呈现于他的五门,为什么呢?因为他的业即将成熟的缘故。假如一位禅修者有能力辨识到过去生,那么,当他看到了过去生的时候,他必须要先辨识有分,然后再看有分所取的所缘。

有的禅修者可以看到,有一个人在供佛、在礼佛,那么,他再辨识当时供佛那个人的有分心跟今生的有分心是不是有连接、有联系。如果你把你的心投向到那个地方,如果他确实是你的过去生的话,那么你很容易找到那种连接。就好像现在你回想起你还小的时候,你会发现到你还小的时候和你现在是相续的,虽然过去的已经灭去了,但是他们有一种相续的关系。

同样的,你有能力辨识到你小的时候,你就有能力辨识到你的过去生。如果辨识的是错的话,那么就好像你现在把你的追忆、把你的回忆回到很多年前,你的一个朋友那里,然后你再把你朋友当时的有分心和你的有分心怎么连都连不上,但是把你小的时候的有分心跟你现在的有分心一连接,很快你就感觉到相应。

在这里就讲一个实际的例子。有一个禅修者,当他辨识到过去世的时候,当他冲破了过去世,他见到的是一个猎人,一个人牵着一条狗,那么他很自然就把他的有分心就投到那个人上。投到那个人上,然后追,追,追,不知怎么回事,老是接不起来,这样一直在那里辨识大概花了一个多星期。后来,禅修导师说:「你尝试把你的心放在那条狗上。」因为当时他确实不敢承认、也不肯接受他过去生是狗,但是他听了禅修导师的指示之后,他就把他的心放到那条狗上。

结果当他把他的有分心一放在那条狗上,一幕就产生了:原来当时它是他主人养的一条狗,后来它的主人死了之后,它就变成一只流浪狗。当时它很喜欢他的主人,它的主人死了后,它他就去刨他的坟墓。后来因为没有人收养它,它的后半生非常苦。

刚开始他辨识到过去世的时候,他只是知道他的心很苦,但是没有任何的影像,后来出现了影像之后,他就把他的有分投到那个人上。结果就是一直这样追,追不下去、连接不下去,如果他放对了地方,放对了对象,那么很容易就接续下去,如果他能够这样辨识的话,那么很可能他见到的是当时的业相或者说是业之一。如果说见到的是业或者业相的话,那么他见到的只是所缘,他还必须要回来查他的有分心,看他的有分心那个时候,他的名法是多少,然后再往前追,追他当时真正造业的时候是怎么样。

这种关系我们就举个例子:现在这个比如说是甲先生,这个是乙先生。生命流是这么样流的,名色相续流是这样流的,按时间来说,这个是过去生,这个是今生。当一位禅修者比如说乙先生,他已经有了禅那了,他已经准备修缘摄受智了,他就把他的观智往前推。当他见到了今生的结生那一刹那的名色法之后,他还必须要尝试跨过这一条生死的界限,能够跨过的话,他很可能见到的是临终的速行,临终的速行有五个速行心。

如果是意门心路过程的话,它是一个意门转向心再加上五个临死速行。在生命期间速行一般是七个,然而,临终的速行因为力弱的缘故,所以只有五个速行。比如这些是有分,速行是心,它必须要有所缘,它的所缘就是刚才我们说到的三种的其中一种,分别是业、业相、趣相这三种之一。假如他的速行心缘起的是业的话,这种业就是令他投生的善或者不善的业,然而我们可以肯定我们人是由善业投生的,也就是说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他的临终速行所取的业都是善相。而我们现在之所以能够投生为人,是因为我们过去生曾经造的某一种善业,导致我们投生为善趣。

它的速行假如是业的话,那么这种速行它能够感知到这种业好像是刚刚在造的一样。然而,这种业很可能并不是在临终的时候造的,可能是在他生命期间,乃至到在他更前的过去生造的,乃至到在他很久很久的过去生中造的。然而,因为在临死的时候,这种业是非常清晰地呈现于意门的,就犹如当时他正在造作这种业一样,因此,我们能够见到了业或者业相之后,我们再辨识这里的速行,它的名法到底是多少?它的名法是三十四还是三十三呢?

如果是悦俱智相应的是三十四,如果是舍俱智相应的是三十三,如果是悦俱智不相应的也是三十三。它的名法就是一个心再加上三十三个心所,或者一个心再加上三十二个心所。那当他知道当时的名法之后,他就很容易再追查他在造这种业的时候那样的情景,所以他再往前推,推到他当时正在造这种业。

比如说现在乙先生是一个人,是一位比库,那么他过去生可能是因为曾经供养僧团,供养僧团这种业成熟使他投生为比库。那在他临终的时候,因为这种业成熟,所以他在临终的时候,他感觉他真的还是在做供养僧团一样。那当他找到了在这个时候的名法和色法之后,他再往前追,在他那一生当中,他正在供养那个时候的心路过程。

比如说是供僧,我们发现到它是三十四个名法,也就是属于悦俱智相应的善心。然而,为什么他供僧能够导致他投生为人呢?然后再往前追,很可能当时他只是一个居士,他非常羡慕出家人的生活,他喜欢成为一位比库,因此,在他供僧之前,我们很可能查到他羡慕比库的生活,他想成为一位比库。

因为他执着于有比库的生命,他认为有比库,因此这个是无明、这个是爱、这个是取,伴随着贪的心路过程生起了。因为有了对于未来生命的执着,他才会去造供僧的业或者称为行,因此,无明、爱、取、行、业有,这五种缘起支就成为他今生投生为人而成为比库的因。无明、爱、取是属于烦恼,行、业有是属于业,有了烦恼会造业,业在烦恼的支助之下能够带来果报。所以果报五蕴由此而生。

所以,我们说烦恼轮转、业轮转、异熟轮转成为生命的三种轮转,在因果关系当中纠缠着。

不过,在这里我还必须要强调:不要以为我们辨识过去世是宿命通。观智和神通是不同的,修习这种方法只是观智的范畴,是缘摄受的范畴,不是神通的范畴。所以不要混淆,这个是很重要的一点。不要认为说,能够见到过去世就好像无所不知一样,差得远了。

须知观智的所缘是究竟法,我们要观照过去世,为的是什么?为的是见到无明、爱、取、行、业,这些都是究竟法,都是心路过程里面的名法,跟当时造业的色法。然而宿命通的能力更大,如果一个人有了宿住智证通的话,他不仅仅能够见到五蕴,他还能够见到概念,

可以知道他过去生在哪一岁、哪几岁做了什么,他叫什么名字,跟他旁边周围的人,乃至到他的父母的名字,他的村庄的名字都知道,这个是属于神通的范畴。

但是观智的范畴就不是这样,其实观智的范畴还更弱一点,他取的所缘只限于究竟法的范畴,就是名色法的范畴,对于概念法的范畴这个是属于神通的能力范围。所以我们在这里要稍微注意一下,不要把神通跟观智混淆在一起。

如果能够这样辨识之后,那么再依照《无碍解道》里面讲到的:「因为无明生起,所以有了果报的五蕴生起。无明是因,果报的五蕴是果。」这些果报五蕴在修缘起的时候,还必须要依照六门的五蕴一个一个观:「因为爱生起,所以果报的五蕴生起。爱是因,果报五蕴是果。因为取生起,所以果报五蕴生起。取是因,果报五蕴是果。因为行生起,所以果报五蕴生起。行是因,果报五蕴是果。因为业有生起,所以果报五蕴生起。业有是因,果报五蕴是果。」

就用这样的方法,这里的果报五蕴它必须要依照色、受、想、行、识的次第,观照每一个眼门心路过程里面、耳门心路过程、鼻门心路过程、舌门心路过程、身门心路过程、意门心路过程里面,每一个心识刹那的五蕴都必须要观照,所以在修习缘起的时候是非常复杂的。都必须要透视它们的因,有的有过去因,有的没有过去因。

果报五蕴有过去因,有的就没有,比如说速行就没有过去因。速行我们就可以现在造,当你能够这样观照的话,你就可以控制自己的心念。因为心念不是由过去的因所造的,我们现在可以自主。如果说我们造善业和不善业都是由过去所决定的话,那么人就没有自主能力了,是不是?

然而我们现在所遇到的、所碰到的果报的五蕴,比如说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些是属于我们的果报,果报如此,但是速行可变。因此,我们现在所遭受的苦、乐,得、失,很可能是过去的果报;然而我们在速行里面可以通过如理作意或者不如理作意决定我们造的是善业或不善业。所以在观照缘起的时候,你会很明白地了解到因果关系是这么样的,而且你现在的果是由你过去的因所造成的,但是你现在又可以控制和改变你的未来,为什么呢?因为你现在的速行就是现在造下的业因,这种业因有机缘成熟的话,它会带来未来的果报,这些都必须要通过观智来如实地知见的,而不是靠想象,不是靠猜想的。

如果能够这样观照的话,那么他再继续观照过去的第二生、第三生、第四生、第五生、第六生,尽他自己的能力能够观照多少世就多少世。观照到一世之后,每一世都要观照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可以这样观照之后,他必须要以今生为因,再观照他的未来生,未来第一生、第二生,尽他自己的能力看他还有多少个未来世。当然,过去的是不可改变的,未来的是可以改变的,为什么?

因为未来是怎么样,决定于现在这个时候。如果你现在所观照的未来世,是因为在你目前这个状况下,你没有去努力、没有去改变,它会这么样的。然而,如果你很精进的话,你会发现你的轮回缩短了,你的烦恼减少了,乃至到你可以知道你在哪一世断了什么烦恼,在哪一世你可以完全地断除烦恼。你都可以观照,而且都应当观照。

假如一位禅修者能够如此地修行的话,那么他就能够象《清净道论》这里面说到的,我们打开《清净道论》的563页,第三段:

「(舍三世的十六疑)他以如是之缘而见名色的转起之后,亦如于现在,而观察于过去世由缘而转起,于未来世亦将由缘而转起。他如是观察关于所说的前际的五疑:『(一)我于过去世存在吗?(二)我于过去世不存在吗?(三)我于过去世是什么?(四)我于过去世是怎样(的状态)?(五)我于过去世从什么至什么』?关于所说后际的五疑:『(一)我于未来世存在吗?(二)我于未来世不存在吗?(三)我于未来世将是什么?(四)我于未来世将是怎样(的状态)?(五)我于未来世将从什么至什么』?关于所说的现在的六疑:『其次关于现在世的疑惑:(一)我是存在的吗?(二)我是不存在的吗?(三)我是什么?(四)我是怎样(的状态)?(五)而此有情(我)从何处而来?(六)他将至何处去』?他断此一切的疑。」

这个就是度疑清净(ka?khàvitara?avisuddhi)。Ka?khà就是怀疑、疑惑,对于过去生到底有没有?我过去世怎么样的?我未来世是怎么样的?未来世有没有?这叫做疑。Vitara?a就是等于说从这一岸渡到那一岸,渡脱了、超脱了。所以,对于过去世的疑、对于现在世的疑、对于未来世的疑就在这个阶段能够解决。因此,已经成就了缘摄受智的禅修者能够渡脱对于过去、对于现在、对于未来三世的疑,因此称为度疑清净。

好,我们今天就先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回向。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ipattiyà Buddha§ p?jemi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ipattiyà Dhamma§ p?jemi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ipattiyà Sa?gha§ p?jemi

Addhàimàyapa?ipattiyàjà?i-jarà-mara?amhàparimuccissàmi .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佛!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法!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僧!

切实依此而行,我将解脱生、老、死!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些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些功德。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清净道论》-十六观智
下一篇:《清净道论》-四十业处

 《次第禅门》与《清净道论》禅学观点释疑——答闽南佛学院悟尊法师.. 我在《清净道论》里看到里面有专门讲世界的起源,这是佛陀所说的吗?..
 《清净道论》-序品 《清净道论》-四十业处
 《清净道论》-十六观智 《清净道论》-说戒品
 《清净道论》-别解脱律仪 《清净道论》-根律仪、活命遍净律仪
 《清净道论》-活命遍净律仪 《清净道论》讲要 第一讲:序品
 《清净道论》讲要 第二讲:四遍净戒 《清净道论》讲要 第三讲:止业处 第一节、七清净
 《清净道论》讲要 第三讲:止业处 第二节、七清净与戒定慧 《清净道论》讲要 第三讲:止业处 第三节、四十种止业处
 《清净道论》讲要 第三讲:止业处 第四节、业处分别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