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体光老和尚 开示三十八
 
[体光法师] [点击:5725]   [手机版]
背景色

开示三十八

    用功有多少时间,不用功有多少时间,要把功夫用熟啊,那不是个小事情!历境验心,二六时中检验检验,打妄想和用功的时间,比较比较哪个多哪个少?哪个占优势?时时刻刻都要检验一下,这全靠自己,用功的方式方法有人说一下,真正用功全靠自己。他们说,高旻寺来果老和尚人家发心用功的时候,到斋堂里添好了一碗饭一碗菜,他把菜碗端起来当饭吃,饭碗放在桌子上用筷子夹,他这个人在斋堂吃饭的时候功夫己经现前了,没别的,就是功夫熟了,拈来便用,你说我们学别人学什么呢?就学他那个认真,学他那个踏实!这古代的祖师,他们都是从不纯熟达到纯熟,开始功夫都不熟,古人在哪儿住,就是十年二卜年不动,叫“久参有禅,久住有缘,”你住儿天到这儿去了,住几天又到那儿去了,你怎么用功呢?还有的他嫌功夫慢,想快一点,这也不行,菩萨用一个功夫就是多少大劫,你看你用这儿天你就嫌烦,这个可惜呀,没有个长远心,佛说这些方法哪个不能了生死啊?有的出家多少年了,怎么还没用好呢?没别的,就是没认真,没当成正事来干,整个被这些妄想名利,被它夺了,就是自己也没有放下,你既然自己放不下,这工夫到哪一天,到哪一年呢?不要老想这想那的,你自己打自己的闲岔,你放不下、丢不开的心,那就是个妄想,占领了修道的阵地,自己既然发心出家修行嘛,那要认真,要踏踏实实的把功夫弄个水落石出,今生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五十载要弄个踏踏实实,没有不成功的。

    为什么不一样啊?人的根基不同了,本来哪有什么看话头啊?还说个什么念佛是谁呢?佛法不是死的,马祖在世,马祖说的可比现在简单,马祖当初开道场最先就是现在的佑民寺,那时候叫洪州,洪水多呀,马祖有人亲近他,他也没说什么,他说:即心即佛。可是那时候的人闻到即心即佛,有很多人得利益。公案上有个法常禅师,他就是闻到马祖说即心即佛,他就明白了,说一句,明白了就明白了,这就是“见道方修道,不见云何修?”他见是见了,还没达到实际,要行解相应。前边这些祖师,他们就是很实在,闻到这个法门就踏踏实实,三十年、五十载不变,我们总想省点劲,总想一开始就得很大的好处,总想赶快成佛,这成佛不是你想成佛就成佛啊,要三十年五十载不杂用心哪!我们现在这个心多杂呀?赵州亲近南泉开了悟,还要三十年不杂用心,香林禅师四十年才打成一片,不是你到禅堂来走一下,马上就成片了,四十年哪!才打成一片,没有那么快,你想快不行,什么是杂用心?你用用这个,用用那个,那都是枝叶。话头就象敲门瓦子一样,念佛是谁就是敲门的瓦片,为什么敲门呢?因为里面的人你没有见到,参禅就是要亲见本来人。说个比喻,小孩子到外边玩去了,回来一喊他的妈妈,妈妈没有答应,他又喊了几声,妈妈没有答应,这个小孩就哭起来了,用功也是这个样子,一心要见本来人。

    这个时代弄成这个样子了,你说到哪个地方找一个善知识呢?你找嘛,现在也方便,坐在火车上、飞机上,也不要动了,一天就走几个省,找没找到呢?古代的参学,跋山涉水,费尽草鞋钱,自己有几个钱都买了鞋子穿了,闻听善知识的道风,不远千里而来,心心常在道,念念不离宗,一天到晚都在道中行,你现在是不是念念依靠佛菩萨,依靠善知识指一条明路呢?可能不是,时代不同了,人心也变了,你就是找到一个善知识想问个明白,因为自己也不明白,别人说也不晓得明不明白,马祖不是说了吗?即心即佛呀,你向外求怎么能行呢?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自己就是佛啊!你到哪儿去求?往外求不行啊!自己要踏踏实实的,把自己应该守的戒守住,不要弄的又犯了戒,那你忏悔就来不及了。

    想了生死总是个好事,什么是生死?妄想烦恼、长长短短、人我是非,这都是生死,生死在哪儿?生死就是自己起心动念,放不下、丢不开,不能忍、不能让,这不都是生死吗?生死把我们包围了,古来人不得己,要看个话头,这个话头近多少年来,看法也不同,认识也不同,诸方的这些善知识,这些老和尚各有各的见解,各有各的看法,古人说:行也禅,坐也禅,那就是功夫用的恰当,功夫有力量了,你行都不知行了嘛,你还有什么妄想呢?功夫得力了,有了劲,能把烦恼妄想摧走,转成了一个正念,这磕着碰着都能悟道!你功夫没用到这个时候,你只顾着分别人我是非、长长短短的,你就是磕着碰着也不行,功夫没用上嘛,也就是根本没用功,只顾着妄想呢,吃也在打妄想,要吃的好一点,穿也要穿的好一点,一点苦头吃不得,一点委屈受不得,只听好话,对自己有一点不如意烦恼的要死,哪里还谈到用功呢?用功是什么?用功就跟那木头人一样,外边的音声色相入不进,内里边不动,古人说,你如是,我也如是,彼此的见解.彼此的受用达到一致,这才说用功啊,现在基本来说尽是打妄想,就是看一两本经,也体会不到经的义理,我们想学习学习教理,这是个好事情,学习教理要依义不依语,要善解善会如来之义,明白了嘛就算了,不明白就赶快持戒坐禅,弄个水落石出,也不辜负我们出家一场。

    我们对于社会上这一切境风,音声色相,男女饮食,你没有染,没有爱,没有嗔,这就是出世法,话头看的纯熟,外边的音声不动心不动念,内不起贪嗔痴,这就是一个大修行人,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你不要着急,你不贪不染,这就是出世法,不是到哪儿找一个出世法,世间这些贪嗔痴,这些染,这些爱,这些甩不掉丢不开,这就是世间法。六祖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这不是说的很明白吗?你就这个样就行了,虽然是祖师很容易说出来,心平,我们心平不平呀?我们平不了,那就不能把功夫甩掉啊,前边的祖师说这一句两句的,我们能够用上就行了。

    染缘易就,道业难成,我们从父母生下来很自然就染上了,不要费力,我们用功,总是落不住,一会儿就不晓得到哪去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太熟了,妄想习气,染缘太熟,这个念佛、看话头太生了,旁的没什么,自己要放下来,把这个生的转熟,熟的转生,妄想烦恼把它转生,一个钟头,两个钟头,一天、半天,不染一尘,不生一念,那就是功夫熟了,你不提它也现前,你睡着了它还在,这就要很努力,很认真,一定要把他当成个大事,生死大事啊!什么也没有这个要紧!什么也没有这个主重!这个样子道业可成,不这样用功,另外有什么办法呢?什么办法都没有,只有自己努力,要实实在在,把功夫用熟,自然得一个很好的水落石出,那就是今生不辜负出家了。

    佛教提出来四根本戒,要是犯了四根本戒,出家在家都是违法的,别人的东西,一针一线都不要招,就是父母的东西也不能招,拿了也算是犯盗,拿了东西别人不知道,这伽蓝菩萨总知道吧?不管是大东西小东西都不要拿,你自己的东西不喜欢别人拿,别人的东西我们也不要去拿,我们是出家人,出家人要持戒修行,说瞎话,不实在呀!修行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修行人更不能说瞎话,不能欺骗别人,不能损坏常住的一草一木。那要考究起因果来呀,这一点也不能犯,你说那一点小事马马虎虎犯了就算了,那马虎不了啊!古代过年过节,庙里都散些点心、吃的给大家分分,有一个师父离家很近,散点东西,他没有舍得吃,过年初二,想拿到家里看看父母,说这个因果微细呀,他把常住的纸拿了一张包点心,这人也很好的修行,后来他圆寂了,据他的修行要生西方极乐世界,伽蓝菩萨拦住了,说:你修行很好,生极乐世界是可以的,大众发一点东西,你拿去给你父母吃,这是应该的,这完全可以.你不该把常住的纸拿一张,那要算算帐,你还了再生西方。

    那一年,我在云居山,方丈是性福和尚,他跟山底下的老百姓玩的很好,老百姓到山上去吃点饭,弄点毛竹,有一个人他在那里吃了顿饭,拿了个毛竹,准备拿到家里用用,看天还早,就睡一觉再回去,一觉睡着了,伽蓝菩萨跟他说了:今天吃这顿饭,拿庙里一根竹子,我给你记上帐了,以后要还哪!伽蓝菩萨不是一个,很多的。性福和尚不是死了吗?要跟着他那个作为呀,多少年做的事情,那要下地狱的,虽然是方丈也不行。他死了,说你现在不要下地狱,这里有点债你还没还,你把常住的东西送给山下的老百姓,你送了多少年了嘛,你早晚把这些东西讨回来,再说下地狱。就这样啊,他经常到山下去讨东西,那记的清的很!我在客堂里,山下有的老百姓来说,性福和尚到山下讨债,他们来送债,有的送几斤米,有的送儿斤油,你看这因果多认真哪!你把常住的东西送给人家,伽蓝菩萨给你记上帐了,你送你还啊,你不还叫谁还哪?常住的一针一线,一草一木,你不能作人情,作人情不行啊!不管你是什么执事,你不能随随便便的把常住的东西送人,你自己也不能乱用,你不能说我是个什么执事,我用用,你不能用!比如大众分的东西,你有一份,大家还没分呢,你另外搞,这有因果呀,这弄不得。

    古代的执事他都很认真,洞山,方丈和尚受了凉,感冒了,他那个侍者想到库房里拿块生姜,给方丈和尚发发汗。库头说:拿钱来,常住的东西我不能随便给你。方丈赶快拿几个钱去买,古代的这些纲领执事都是讲因果,后来方丈老了.就向大家提出来库房里那个卖生姜的作方丈。杨岐禅师他是库房里管帐的,他有两个灯,以前煤油也没有,他喜欢念《法华经》,他自己弄了一个灯,他夜晚记帐的时候用常住的灯,看经的时候用他自己的灯,他那个灯放到常住的灯上边.他为什么这么放呢?以前点灯用灯芯子,点时间长了会往下滴一滴油,他那个灯要是滴油会滴到常住的灯里,他不背因果,要是把常住的灯放在他的灯上边,时间久了,常住的油就会滴到他的灯里边,后人纪念他,库房里有付对子:杨岐盏灯明千古,宝寿生姜辣万年!这就是两个看库房的。

    凡是经自己手,所做所办的,这都有因果,要是浪费了常住的柴米油盐,这都有因果,那样说不是出家出不成了吗?这样子紧张?要按说还就是这样,这就是出家,这就是真实出家,就要警策一下,不然你弄了你就堕落了,你修行修不成了,要这样认真,不背因果,不犯戒律,那你要是这样的话,戒一点也小能犯,那我出家出不成啊,确确实实是一点也不能犯,犯了你就承当因果责任哪!你天大本事也不中!古代有很多公案,有个老修行,他看《法华经》,他海欢吃茶,池泡那个茶底总是留点,不吃,倒掉,本来他修行很好,就是喜欢倒这个茶,就说水不能乱用啊!按佛教制,比丘一天连吃带用,只有七厂半水,你多用了你就要负责,他连倒带浪费,阴曹地府给他攒了一大缸水,他生西方的时候被拦住了,说:这都是你浪费的水,你喝完了再生西方!那么大一缸水,他怎么能喝的了昵?他坐那坐大哭啊,地狱里来了一个鬼王,他说:师父,您老人家在这儿哭啥呢?这个鬼王他是老师父生前喂的一只猫,猫要吃老鼠,杀生害命呀,怎么办呢?他把猫脖子上拴个铃铛,猫一动,老鼠就躲了,经常的,这个猫卧到老和尚身边,念《法华经》它听了一点,因为这个善根,猫死了就成了鬼卜,他要报老和尚的恩哪,他喊一声,手下的小鬼都来了,都争着喝水,这水都是老和尚念《法华经》用过的水,这些小鬼一喝,都超生了。

    佛问什么事情,他下面都有话说,阿难被摩登伽女弄住了,佛问阿难,当初为何出家?阿难说:我见如来三十二相,殊胜光明,非是爱欲所生,因此发心随佛出家,原本指望如来惠我三昧,令我解脱,到现在才知道,彼此身心,了不相干!那就是如来有无量百千三昧与我何干呢?如来想给能给的了吗?可能我们也有这个过程,以为我出家了,有佛的摄受,这个不行,一定要自己脚踏实地去修行,阿难靠佛都靠不住嘛,佛涅槃几千年了,你靠佛怎么能行呢?得全靠自己修行,不管过去、现在、将来,这修行完全靠自己,你自己要是不修行,你靠谁都不行,就跟吃饭一样,自己肚子饿了,别人帮忙吃不行,就象修行一样,自己的生死自己了,靠别人,靠善知识,靠佛菩萨,他只能说一下,叫我们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他也不过说一说,勤修戒定慧得我们自己来修,我们的贪嗔痴得自己来去,自己吃饭自己饱,自己生死自己了,那就是不管社会上这些事情,古来的出家人都是在山林树下,在旷野孤身一人修行,那个时候虽然是那样苦,可是得道的人很多,这现在种种如意,般般现成,怎么还没有弄的好呢?就是自己没有努力、没有认真啊!其实现在这个生活好,吃的好、住的好,钱多,他本来与道不相应,富贵修道难嘛,有福报的人,你叫他修行他不干!要苦行得道,要是快快活活的能得道,那不是都得道了吗?人多想快活呀,做一点事情就懒的做,应当做的没做好,应当修的没修好,我们自己不认真,我看什么时间也不行,不但今生不行,来生也不行。古人说: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那就是自己既然出家了,在这个佛教里面要认真哪,你强强勉勉也要弄一下,不是来混的啊,混那不行,常住制定的制度是成就我们修行的,我们得接受这个成就,得很欢喜这个成就,成就持戒坐禅,成就衣食住房,总在一起,就是要成就我们了生死,没别的!在家的佛教徒在庙里边出功德,做事情,这都是成就我们哪,常住管事的师父,跑香坐香这是禅堂里维那师父成就,他认真的成就我们,我们要认真的接受这个成就,把香跑好,把香坐好,把功夫用好,你要是用不好,大家成就不是白成就了吗?你辜负了禅堂啊!修这个禅堂作什么?就是在这坐禅嘛,你坐没坐呢?你参没参哪?你口念佛,你心里念没念呢?这一时一刻呀,就在这里考察自己,不是说随随便便的别人不知道就混过去了,你吃饭,你坐在斋堂里也不要动,别人给你添好,你要多就多,要少就少,你吃饱了你还不用功啊?你自己不用功谁替你用啊?

    出家也多少年了,什么方向还没弄清,在这争来争去,凡所有争就不对!释迦牟尼佛是无争,你用这个功,他用那个功,也不要争嘛,有一个争论,那就落到世间法上了,世间法就是要争啊,你争我夺,我们佛教是与世无争,就是跟我们这里边的出家人也不要争。古代的祖师说话,不过也是个人的一个认识,他提一下,也不象现在这样争起来了,吵起来了,那有什么用呢?解放前也在那争,这解放后还更争的很,争什么呢?别的都还好些,就是禅堂的人有点争,一个要争着看话头,一个要争着参话头,这个样子对不对呢?你各人把你自己的功夫用好,这都对,你在那一争啊,都不对了。你要是话头看的恰恰当当的,怎么能争呢?参也行嘛,你就参嘛,你不要争,古代南宗北宗有点争,这南宗北宗都是对机不同,你要一争就不对了。

    六祖或是因缘到了,他应该出来了,这大概是热天,他还是穿的在家衣服,还没剃头,古代晚上都没有坐香,都是自己用功,天黑了,天上有月亮,这出家人都在廊檐下乘凉,古代,我们大的寺庙都有幡,后来经过几次摧残,把这东西弄了,光孝寺夜晚刮了点风,那个幅在那儿一动一动的,两个出家人就争起来了,一个说是风动,一个说是幡动,要按说,他两个说的都对呀,确确实实是风动啊,风一吹那个幡动了,还不是幡动吗?六祖在那里说话了,或者是不说也不行,应该说一个实际,就说:也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的心在动!这是究竟法呀,他说到实际啦!这其他的出家人一听,这个人不是一般的人,一般的人怎么能说出这个话来呢?就传到印宗法师那里了,印宗法师他是明白人哪,是讲《涅槃经》的法师,就请六祖来问话,说:久闻黄梅衣法南来  莫非行者?这六祖看因缘实现了,就答应了,说:不敢当。不敢当的意思就是承当了。印宗法师就问:你既然在黄梅得法,黄梅有何指示啊?你得的什么法,可以说说吧?六祖说啊:没有指示,只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指示什么呢?这一说说的印宗法师很尊重。也就是多少年来,又是如来禅,又是祖师禅,这个时候六祖就说出来了,不过没有解释就是了,那就是禅定解脱就是如来禅,见性成佛这就是祖师禅,要这样体会。到现在出家多少年了,也没弄清什么是如来禅,什么是祖师禅,看看祖师的语录,有些事情是要知道一点,知道了你的生死还是没了,你还是妄想执著,现在我们分析比较,说长说短,这还在意识上弄,了生脱死,这是不生不灭法,不管是参禅念佛,开端都是在生灭之中,念佛念到一心不乱,那就不属于生灭了,要这样去行。

    这现在你看看,苦人还是多,吉安这一下岗是六千人,六千人怎么办呢?马马虎虎安排了三千人,还有一半没有安排,在城市里面吃水也要钱,一动就要钱,市长很困难,这农民不管怎么样他还好一点,他种地就有饭吃,城市里边不好弄,你想弄钱到哪弄?这个时候出家人还算好一点,你不要操那个心了,庙里边按说也很困难,原来的山地都没收了,文化大革命,青原山的地都被人家占去了,不给了,说也不中,他们这些头头说了几回要给点菜地,光嘴说说而已。我们现在要种点菜,种点茄子,种点辣椒,杂七杂八的多种点,有菜吃,有饭吃,这一天一天不就过去了吗?现在种菜也不是很难,还有几块地,就是有些石头不好弄,把那石头地扒扒弄弄,栽点菜,社会上种的菜,天天在那儿打药水,那个菜吃了并不好.我们自己种的菜,吃着也好一点,要自养,靠饭房子的零块乱草要弄干净,过夏了,蚊虫也少一些,弄卫生,不光是坐香,也要做一点事情,做一点事情身体也好些。

    时代呀,也就是这个样子了!也不会有什么很大的变动,国家的意思,原来是寺庙,现在社会上占住了,你慢慢的还要交给佛教,这些寺庙以后都要住和尚,住出家人,现在人家在这儿考虑什么呢?有些和尚不怎么样,很难让人相信,这社会上存在这个问题,那个问题,他和尚几千年存在,他们在一边看,看这个佛教里边有些和尚,有些地方,弄的还挺好,还很有次序,和尚也不怕苦,五台山那么苦的地方,草都很少,他在深山里头也不着急,你看这和尚!有的真看破了,如法如律的来出家修行,还算真不错,有的也不是的,这佛教里边也不安定,也很复杂,复杂什么呢?各种各样的想法观点不一致,这就乱了,乱了也不能怎么样,你再乱也没有文化大革命乱,你乱你能怎么呢?你也乱不起来,你这个和尚里面要是真乱了,他国家就要管你了!放下来,踏踏实实的修行嘛,古人说:画蛇有脚即非蛇。你既然穿了和尚衣服了,这些事情你还得做呀!

    北宋年间,大慧宗杲禅师提倡念佛是谁,怎么?念佛的多了,我们这个国家,好象是人人都知道阿弥陀佛,小孩子也知道。虽然是在这儿用功,假若是这个戒要持不住,所有的用功都不能成就,不要弄多了,就是沙弥十戒都不容易守,沙弥十戒都守不好,还能守比丘戒呀?古人提出来,一粥一饭,那是信施之膏,行人血汗哪!这古代的出家人还能修庙哪?不修!如来在世,把这个修庙的责任,附嘱了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和尚就是持戒坐禅,持戒坐禅是出家人的木分。我这儿天到外边走了圈子,!哪个庙里都是住人不多,房子那么多,还要修房子,修的很考究,这些人寺庙里都是嫌钱少啊,嫌没钱哪,想办法多弄钱,一个庙的当家、知客、方丈,古人说了,假若是方丈持戒坐禅的话,人家可能都会持戒坐禅,因为他是一寺的方丈,他是整个丛林下的依止师,现在这时候跟以前不一样了,他或是在社会上有点地位,有点权力,他能给大家办点事,他就坐了当家、方丈,大一点的寺庙有方丈,小一点的哪有啊?就是一个当家他就做主了,本来这个出家人,有一个房子住,有一件衣服穿,有点饭吃,不要再搞了,那搞什么呢?你是干什么的!你是不是持戒坐禅的?那为什么他还在那搞呢?因为他没有持戒坐禅,持戒坐禅这个心才能定下来。说不管怎么样,这一个道场里得有禅堂,你在禅堂里坐坐,你总收一点心吧?总没有那么多狂心杂念吧?僧装、素食、孤身,你说这些寺庙里男男女女混到一起,这是干啥呢?想做什么呢?

    有人说我这个功夫用不上,要按说,用功本来不难,你念个阿弥陀佛不就行了吗?你非要弄那些名名堂堂的干什么?名名堂堂的你是自己打你自己的闲岔,为什么这工夫用不上?就是这名名堂堂的太多了!纲领执事,大家要是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就算了,这一粥一饭这是佛制啊,并不是说你是个当家,你是个方丈就可以随便立一个规矩,你不怕堕地狱啊?可是他也不怕地狱,他也不承认,用功用不上的,不是别的,就是你这个放不下,古人说:放下即是!我走这一圈,看到这寺庙都是很好,很庄严,谁穿破衣服呢?没有啊,穿的很漂亮,他也说他在那念佛,他也说他在那看经。我在相国寺住了几天,他们很喜欢,有的人认得我,因为我在云居山住了几十年嘛,云居山现在是比不上以前了,虚云老和尚在的时候,那肯定要好些,因为老和尚有道德,人们都很喜欢跟着他,老和尚圆寂以后,那里还有三十多个从云门寺来的,现在大部分都没有了,这人命无常嘛,谁还能活千年万年哪?佛教要千年万年!佛教是人民相信,佛教徒是人民,有人民就有佛教!

    说时代不同了,都是在这里搞这个,你说哪个庙里不在那搞钱哪?住的都是考究的很,吃的也考究,吃那么考究还不行,怎么不行呢?没有限量啊,他这个吃东西,就是好了还想好,就跟不守规矩的一样,他这个不愿守,那个他也不愿守了。我在那看了看,我看哪,象青原山这样的我看还少,没有几个,这青原山是不是能变成他那个样呢?我看也很容易,说变就变了,这人心他不长远哪!说是持戒坐禅,他是不是长期的持戒坐禅呢?他为什么不长远呢?在这持戒坐禅之中他没得到一点好处,他为什么没得到好处?他没放下,他的贪嗔痴,好吃懒做,他这个心太重了,他就得不到好处。就跟印光老法师说的,欲得佛法利益,就在这恭恭敬敬中求,不是随随便便的,快快活活的,端茶饮水的就得到实际了,不是的,那就是吃得苦,耐得烦,受得委屈,作为佛门的大器,得有志气,我是个和尚,持戒坐禅是我的本分事嘛,我也受了戒了嘛,要在这儿想.不是我看你不守规矩,我也不守规矩,那就弄糟糕了。你不持戒,我受了戒,我要持啊,你不守规矩,这规矩是祖师制的,我要守啊,不能随随便便,不能跟着流浪,要有主宰,要有志气,把自己的志向立起来,立什么志向呢?持戒坐禅!说我是持咒,你持咒也好嘛,我是念佛,念佛也行嘛,这个时代不同了,禅堂里边允许念佛,不要出声,人家都在那里静坐,就是不要出声就行了,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跟话头看到一念不生,有什么区别呢?不要变动,只要有饭吃,有件衣穿就算了,那卜什么呢?那要好好修行,大家六和僧在一起,你也持戒,我也持戒,你也修行,我也修行,这就和合了。

    我们这里不管怎么样,还有儿个人打坐,这是好事,好事是好事,不要变动,吃饭穿衣都有了,你只把你的功夫用好,你念佛你就行住坐卧都念佛,你要看话头,吃饭穿衣话头都要在,没有哪个时间不是用功的时间,你睡觉了,你要锻炼的梦中念佛,梦中阿弥陀佛不忘,你这个佛念的就行了,你看话头,梦中也要话头在,你这个烦恼妄想就少了,你这个病苦也少了,大部分害病都是吃东西引起来的,古人说,比丘有病,以减食为良药,不要吃这吃那的,你是个修行人嘛,要时时刻刻把自己的功夫当成个很主要的事情,你不这样就忘了,你不这样一心一意照顾自己的功夫,你搞到什么时间为止呢?说来生,来生靠得住吗?人身难得啊,我们今生还不好吗?今生人身也得了,佛法也闻了,多好的个条件!不要等来生了,你们年青人,还有精神哪,赶快用功.不要等了,等来生就靠不住了,就得自己努力前进,催板!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体光老和尚 开示三十九
下一篇:体光老和尚 开示三十七

 体光老和尚开示录 前言 体光老和尚简介
 体光老和尚 开示一 体光老和尚 开示二
 体光老和尚 开示三 体光老和尚 开示四
 体光老和尚 开示五 体光老和尚 开示六
 体光老和尚 开示八 体光老和尚 开示九
 体光老和尚 开示十 体光老和尚 开示十一
 体光老和尚 开示十二 体光老和尚 开示十三
 体光老和尚 开示十四 体光老和尚 开示十五
 体光老和尚 开示十六 体光老和尚 开示十七
 体光老和尚 开示十八 体光老和尚 开示十九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