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八(之四)
 
[楞严经轻松学·超然法师] [点击:1694]   [手机版]
背景色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八(之四)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我及众生云何奉持?

  “这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当中,从座位上起身,顶礼佛陀双足,恭敬地对佛说:应当如何称呼这部经典呢?我与一切众生应当如何奉持呢?”

  《首楞严经》全经尚未结束,文殊菩萨就来请问经名,这在佛经当中并不多见。究其原因,乃是全经大意已经开显,“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已经阐述完毕。后面的“七趣众生”与“五阴魔境”,则可以看做是对于“五十五位真菩提路”的重要补充。

  全经大义已经明了,故文殊菩萨请问经名,以便大家能够总体把握首楞严妙法,依名奉持,才会不失宗旨。

  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

  “佛陀告诉文殊师利菩萨:这部经叫做《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

  【无上宝印】无上法宝之心印。

  【清净海眼】清净觉性大海之智慧眼。

  这第一个名字,前半句重点在于“楞严神咒”,阐明其乃无上法宝之心印;后半句重点在于“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乃至于“二十五圆通”、“七处征心”等等,无不尽在其中,皆是十方如来清净觉性大海之智慧眼。

  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还叫做《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性比丘尼】真性比丘尼,指出家后的摩登伽女。她虽曾流落风尘,其真如本性却不曾遗失,如今更是已经得证阿罗汉果。

  【遍知海】如来无上正遍知之大海。

  这第二个名字,前半句重点在于阐明当机众,即阿难尊者和摩登伽女;后半句重点在于阐明本经救护众生之功效,即可以引领大众发起真实菩提心,开悟并证入如来无上正遍知之大海。

  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还叫做《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如来密因】如来的秘密因地心。

  即一切众生本有的不生不灭之性,如卷四所说“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此秘密因地心,一切众生本来具有,但必须明了它,才能够发起真实菩提心,进而修证如来无上菩提。

  明了它,就叫做“明心见性”,亦名开悟无生法忍,这才只是修证无上正觉的基础和起步。大乘佛法入门之要点就在于此,把这个要点直接宣明的经典并不多,《首楞严经》是其中阐述最明确的。这与传佛心印的禅宗一脉遥相呼应,故本经历来被宗门大德所竭力推崇。

  本经的诸多内容独一无二,为其它大乘经典之有益补充,故本经历来也被教下大德所推崇。

  这第三个名字,重点在于阐明本经之内容,那就是从觉悟如来“秘密因地心”,而发起真实菩提心,进而一步步修证成佛的最究竟了义之大法。

  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

  “还叫做《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

  【大方广】体大、相方、用广。

  体大者,如如性体无边无际;相方者,性体显相遍满十方;用广者,性含妙用无穷无尽。

  总之,“大方广”就是如如法性之别名,也是毗卢遮那之真体。名字冠有“大方广”之经典,以《大方广佛华严经》为首,而本经第四个名字的前半句《大方广妙莲华王》,与《大方广佛华严经》类同。

  【妙莲华王】比喻如来藏心微妙不可思议,犹如清净莲花扎根于污泥,因心果觉本来一体,清净污染皆是一真如,本无彼此差别。

  这第四个名字,前半句重点在于阐述如来藏性之不思议功德;后半句重点在于标明“楞严神咒”乃是十方诸佛之母,能够出生一切如来。

  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还叫做《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灌顶章句】本经在古印度那烂陀寺道场当中,原属于“灌顶部”秘密经典,全经皆是如来广大慈悲之秘密加持,修行人诵经、持咒,依教奉行,都能够获得广大究竟之利益。

  【首楞严】译为“一切事究竟坚固”,直指如来藏性非生非灭,不动不坏而遍及一切法无不包含。

  这第五个名字,前半句重点在于阐述本经的秘密加持之功用;后半句重点在于显发“首楞严”妙法乃是一切六度万行之集大成者。

  汝当奉持。

  “以这五个名字,你们应当信受奉行这部经典。”

  所谓“奉持”,就是指信受奉行,一方面自己信受修行,另一方面用它来利益一切众生。“持”就是运用,既指自己修行,也指弘扬本经,利益众生。

  本经有如此殊胜的五个名字,但究竟应当使用哪一个呢?无论哪一个都不够全面,因此,古代高僧们把其中三个名字的重点部分取出来,放在一起,称之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首楞严经》,也简称《楞严经》。

  听世尊讲说经名之后,阿难尊者与在座大众对于本经有了更明确的体会,因而深获法益:

  说是语已,即时阿难及诸大众,得蒙如来开示密印般怛啰义,兼闻此经了义名目。顿悟禅那修进圣位增上妙理,心虑虚凝。

  “世尊这样解说之后,当时阿难尊者及在座大众,承蒙如来开示秘密心印及大白伞盖之密义,同时听闻了本经的究竟了义之经名。”

  “阿难尊者顿时觉悟了,通过禅修而逐步进修圣位的位位增上之妙义,其内心的思虑妄想顿时变得虚融淡泊而寂静。”

  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

  “于是,阿难尊者在初果断见惑的基础上,又断除了欲界的前六品思惑之微细烦恼,得证二果斯陀含。”

  【六品微细烦恼】欲界的前六品思惑。

  依据诸经论开示:修行人断除三界见惑,则证初果须陀洹;而后修行,逐渐断除三界九地当中的八十一品思惑,方才得证阿罗汉果。其中,断除欲界(五趣杂居地)的前六品思惑之后,则证得二果斯陀含;再断除欲界的后三品思惑,则证得三果阿那含。此后,再断除色界四禅天与无色界四空天,共八地七十二品思惑,则证得四果阿罗汉,超出三界分段生死。

  阿难尊者自获法益,得证二果斯陀含之后,仍不忘替大众,尤其是末法大众来继续向佛请法: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慈音无遮,善开众生微细沉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饶益。

  “阿难尊者当即从座位上起身,顶礼佛陀双足,双手合掌,恭敬地对佛说:具有广大威德的世尊啊!您慈悲的法音没有任何局限,能够平等而善巧地开导一切众生,令除去种种微细烦恼,让我今天身心轻快,获得了极大利益。”

  【微细沉惑】指“思惑”。

  相对于“见惑”来说,“思惑”更加微细,且深深潜藏在“根结”当中,不易除去,故名“微细沉惑”。

  世尊,若此妙明真净妙心,本来遍圆。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动含灵,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

  “世尊,如果像您开示的那样,这个微妙光明真如清净之妙心,它本来就圆满周遍于法界。”

  “乃至于,大地上的一切草木和包括虫类在内的一切含灵众生,其本来的妙真如性,就是如来成佛之法身真体。”

  【含灵】蕴含灵性,即一切有情众生。

  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

  “佛陀法体如此真实而无虚妄,可为什么又有了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等虚妄的六道众生呢?”

  一切六道众生,一切生死轮回等等,都是虚妄不实的。正如《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六道众生与生死轮回当中的一切,都属于有为法,也都如同梦幻泡影一般,没有真实可言。

  既然没有真实可言,六道众生又从何而来呢?阿难尊者继续请问:

  世尊,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

  “世尊,这六道众生,到底是真如佛体当中本来就自然而有的?还是随着一切众生的虚妄习气而产生的呢?”

  假如说六道众生,乃是真如佛体当中本来就自然而有的,那就说明真如佛体有不够周遍圆满之处;假如说六道轮回是随着一切众生的虚妄习气而“产生”的,既然“产生”了,那就不是虚妄不实的了。因此,这两个假设都不能够成立。

  关于这个问题,世尊在后文如此解答:“阿难,此等皆是彼诸众生自业所感。造十习因,受六交报。”世尊的意思是,这六道轮回,或者后文所说的“七趣众生”,都是随着众生自己的虚妄业力,所招感出的“幻境”。一切众生幻造十种习因之“幻因”,妄受六种交报之“幻报”,那就是地狱的来历。

  到底是什么来历?幻因、幻报之“虚幻境界”而已,在其中枉受种种“幻苦”而已。只因认幻为实,所以苦痛之感受便无比真切。如果有人修行,亲证诸法如幻,即便他因宿世业力而落入地狱当中,也不会有任何“苦痛”,对他来说,一切感受都已如幻不实的缘故。

  在究竟了义的无上佛乘来说,所谓的解脱,并不是逃到某个清净的地方,如净土之类,而是指“充分觉悟诸法如幻”。所有的一切,无非是妙真如性当中的幻因幻果,幻业幻报之如幻显现而已。幻就是梦,梦境好坏本无关紧要,只要当处看得破,当处觉悟则当处解脱。

  看破什么?看破对于梦幻境界的执着。觉悟什么?觉悟妙性如如,非生非灭。解脱什么?解脱种种如幻感受。如何解脱?六根不染六尘。

  总之,六道众生也罢,七趣众生也罢,既不是真如佛体当中本来自有的,也不是随着一切众生的虚妄习气而产生的,而纯粹是“虚幻”的。首先明了此大致含义,下文才比较容易把握。

  阿难尊者继续发问:

  世尊,如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发是语已,先于女根生大猛火,后于节节,猛火烧然,堕无间狱。

  “世尊,例如宝莲香比丘尼,已经受持比丘尼戒和出家菩萨戒,却还偷偷地发生男女淫欲行为,还狂妄地说:男欢女爱既不杀生也不偷盗,不损害别人,所以没有罪业和业报。”

  “当她说这些话以后,首先从其女根(生殖器)发生了大猛火,然后在她全身的各个关节都有猛火燃烧了起来。命终之后,直接堕入无间地狱。”

  有人问:难道出家人破戒,发生男女关系,就一定会堕入无间地狱吗?

  答:这要看其破戒等等罪业的程度了。宝莲香比丘尼不仅破戒,偷偷发生淫欲行为;更重要的是,她竟然公开宣说诽谤戒律和因果的言论,这属于极为严重的“诽谤正法”,会误导很多人。她本身又是出家人,又逢释迦牟尼佛出世之时,所以罪业极为严重,才会业报现前,被业火烧死,直接堕入无间地狱。

  这个地狱不是谁造出来的,也不是特意惩罚她的,而恰恰是宝莲香比丘尼自己的“虚妄罪业”所招感的“虚妄境界”。以“虚妄心”造业,也以“虚妄心”受报,所谓“业力”与“地狱”等等,同属虚妄。然而可怕的是,当事者遭受业报之时的那个“感受”却似乎很真实,因而痛苦万分,无处可逃。

  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为诛瞿昙族姓,善星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

  “还有琉璃大王和善星比丘,琉璃大王因为诛杀释迦族,善星比丘因为狂妄宣说一切法皆空,无因无果,两人都是生身陷入阿鼻地狱。”

  【琉璃大王】波斯匿王的太子。最初波斯匿王向释迦族求婚,释迦族不情愿,又不敢拒绝,怕波斯匿王来讨伐,便让一个婢女冒充释迦女嫁给了他。所生的太子,就是后来的琉璃大王。

  琉璃大王年少之时,在释迦族的一个省居住过一段时间。期间,释迦族为佛陀新造了一座讲堂,中间的法座极为庄严,佛陀还没坐过,琉璃大王比较淘气,就坐了上去,因此被释迦族的人们所辱骂,骂他是婢女所生的贱子,并驱逐出来。琉璃大王气恼不已,因此记恨于心,发愿将来继位之后,一定发兵讨伐释迦族。

  后来,琉璃大王坐上王位之后,经过侍臣提醒,记起了这段往事,便发兵讨伐释迦族。由于释迦族人普遍持戒,不杀生,所以未作抵抗,多数遭琉璃大王所屠杀。对于此事,佛陀只是随缘地在琉璃大王行军途中阻拦了三次,而琉璃大王杀心不改,世尊便不再干预,并告诉大目犍连等人,此乃定业不可转。

  屠杀释迦族之后,佛陀授记琉璃大王七天后将会堕入阿鼻地狱。琉璃大王非常恐惧,急忙率领军队乘船入海,试图躲避。到了那天,海水中自然发出大火,烧没了琉璃大王和他的军队。据说,琉璃大王曾经也想害佛,只是见到佛陀之后,不禁全身毛骨悚然,恐惧而出。

  【瞿昙】释迦族的姓,也称“乔达摩”,译为“纯淑”、“最胜”等义。

  【善星比丘】据《阿含经》记载,善星比丘是佛陀的堂侄,出家后得到四禅定,并未证果。后因亲近邪见恶友,退失四禅,因而对佛教嗔恨不满而产生邪见,说了类似的话:“无佛也无涅槃,如来虽复为我说法,而我真实,无因无果。”其总体意思,就是指一切法空,尤其是因果业报空。此乃拔无因果之断灭见,属于严重的诽谤正法。

  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

  “这些地狱,到底是有固定的处所,凡是造下恶业的人都到那里一同受报呢?还是自然出现的,随着各人所造的罪业不同,而各各自己承受呢?”

  其实,这些地狱既没有固定处所,也不是自然出现的,而纯属“幻业”所感应的“幻境界”。但在地狱当中的罪人们看来,也有其特定处所。

  惟垂大慈,开发童蒙。令诸一切持戒众生,闻决定义,欢喜顶戴,谨洁无犯。

  “但愿您赐予大慈悲,开导我们这些初学者。让一切持戒修行的众生,听到您确定无疑的法义后,能够充满欢喜地恭敬受持,对于戒律严谨净洁地守持不犯。”

  佛告阿难:快哉此问!令诸众生不入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佛陀对阿难说:你问得太好了!真是畅快人心。这将能够帮助一切众生,让他们不落入邪见分别。”

  “请大家仔细聆听,如来将为你们解说。”

  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因此分开,内分、外分。

  “阿难,一切众生之本来确实是真如清净,只因为它们从无明发生了‘妄见’,因‘妄见’而有虚妄习气随之发生。因此,就把本来的一真如心,分开为内分和外分,这两种妄习。”

  【内分】众生自己身分之内。

  【外分】众生自己身分之外。

  阿难,内分即是众生分内,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

  “阿难,所谓‘内分’妄习,就是指众生身分之内,因为各种爱染习气,而发起了虚妄感情。感情不断累积,就能产生与情相应的爱水。”

  【妄情】虚妄情绪,虚妄感情。

  古人说人有“七情”,所谓:喜、怒、哀、乐、爱、恶、欲。其根本则在于“爱”,即“爱染”。

  具体说来:得到所爱,便会“喜”,喜悦;所爱被伤害,便会“怒”,愤怒;失去所爱,便会“哀”,哀伤;享受所爱,便会“乐”,欢乐;贪恋难舍,便是“爱”,爱染;背离所爱,便会“恶”,厌恶;尚未得到所爱,便会“欲”,追求。

  因此,只要看破了这一个“爱”字,七情六欲都会随之冰消瓦解。

  【爱水】体内因爱、恨等等感情所分泌的各种液体。

  是故众生,心忆珍羞,口中水出;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心着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

  “因此,当众生在心里回忆珍馐美味的时候,口水就会流出;在回忆已故爱人的时候,要么怜惜不已,要么怨恨于心,眼里就会充满泪水;在贪求财宝的时候,心里便会垂涎三尺,于是两眼放光,全身精神饱满;在心里想着淫欲之事的时候,无论男女,其生殖器自然就会分泌出液体。”

  【前人】这里指已故的爱人。

  其中“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如今的许多生意人,在发财的时候,或者即将发财的时候,就会出现类似情形。乃至于“人逢喜事精神爽”,等等,这都源于“心发爱涎”,即随着贪爱和满足而从身心当中发生的一种滋润力量,因此才会精神饱满。

  “心发爱涎”的直接含义,就是指随着贪爱而在身心当中发生的滋润分泌物,例如各类有益的激素,等等。通过本段经文,可以看出世尊对于众生身心的了解之透彻,在这方面,尤其是身心关联的研究,现代科学其实做得还很少。

  阿难,诸爱虽别,流结是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坠。此名内分。

  “阿难,各种爱染的内容虽有差别,但随着爱染能分泌并集结液体是一致的。”

  “在三界当中,润湿和液体属于‘水大’,它无法飞升,自然会往低处下沉。”

  “这叫做‘内分’妄习,其内容就是‘感情’。”

  【流结】分泌流出并集结液体。

  总而言之,所谓众生“内分”妄习,就是指感情;其根源,则源于爱染。

  下面是众生的“外分”妄习:

  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因诸渴仰,发明虚想,想积不休,能生胜气。

  “阿难,所谓‘外分’妄习,就是指在众生身分之外,因为对于各种胜妙境界的渴望与敬仰,而发生了虚妄理想。理想不断累积,就能产生与理想相应的殊胜之气。”

  这个虚妄的“理想”殊胜在哪里?就殊胜在其境界宽广,远远超越色身的范畴。在这个殊胜之气的推动下,便会出现以下情形:

  是故众生,心持禁戒,举身轻清;心持咒印,顾盼雄毅;心欲生天,梦想飞举;心存佛国,圣境冥现;事善知识,自轻身命。

  “因此,当众生用心持戒的时候,便会全身都感到轻松而清净;在用心持咒结印的时候,便会在日常行为当中,显得雄赳赳气昂昂;在心中向往生天的时候,梦境当中就会飞升起来;在心里向往佛国净土的时候,净土圣境便会隐隐呈现;在全身心承事善知识的时候,甚至会不惜身命。”

  【冥现】隐隐呈现。或在睡梦当中,或在禅修当中,或在格外专注之时,或在不经意之间偶然显现,等等。

  正所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人一旦有了高尚的精神追求,便会看轻身体和感情。更何况修行人,一旦有了坚定的出离生死轮回之志向,自然会少欲知足,奉持净戒。其身心气质便会显得超凡脱俗,这就是源于“理想”的殊胜之气在发挥作用。

  “理想”也是妄想,虽然是妄想,却不同于一般的粗俗妄想,其中蕴含着“超脱”和“向上”的力量,在这个浑浑噩噩的人世间,可谓弥足珍贵。

  阿难,诸想虽别,轻举是同。飞动不沉,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阿难,各种理想的内容虽有差别,但能够随着殊胜之气而轻快上升是一致的。”

  “在三界当中,殊胜之气属于‘风大’,它自然会飞升并超越,而不会往低处下沉。”

  “这叫做‘外分’妄习,其内容就是‘理想’。”

  于是,随着众生“内分”妄习和“外分”妄习的共同作用,即“感情”和“理想”交互作用,在生死轮回当中,众生便会不停升降于六道与七趣。

  所谓“七趣”,就是在“六道”之外增加一个“仙道”,与“六道”合称为“七趣”众生。这样的分类更加合理,因为历来都把“仙道”众生划归“修罗道”,而实际上它们并不相同,差别还是比较大的。

  以下,世尊便来具体解答阿难尊者的提问,一一开示“七趣”众生的来历: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楞严经》轻松学 卷八(之三)
下一篇:《楞严经》轻松学 卷八(之五)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二)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一)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十二)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十一)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十)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九)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八)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七)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六)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五)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四)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三)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二)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一)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八(之十)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八(之九)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八(之八)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八(之七)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八(之六)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八(之五)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