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佛教的慈悲思想(显明老和尚)
 
[佛教思想研究] [点击:1546]   [手机版]
背景色
佛教的慈悲思想

  第七十四期, 在线慧讯

  显明老和尚

  佛经讲:「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菩萨」,这个名字不容易成。道宣律师和生公禅师有这么一句 话:「菩萨之名,闻于被谤之曰。」如果修学佛法而仍然有人毁谤你,那你就是菩萨了。连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都有人毁谤。不过,我们佛教的思想是「闻谤不 怨,受恩必报」。所以,我们要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慈悲的思想就是悲心增上,悲心增上不是弄神弄鬼,而是根据人文思想,大家团结,打破一切不善的习气。谈到菩萨,谈到慈悲,就会联想到「慈悲喜舍」。我先解释「慈悲」两字。

  慈能予乐.悲能拔苦

  佛经讲「慈能予乐,悲能拔苦」。拔苦予乐,就是慈悲。如果分类来讲,慈悲的行为是佛陀的思想,喜舍的行为是菩萨的思想。菩萨是舍己为人,喜 欢帮助别人,不顾自己,完全度众生。所以,弘法者是续佛慧命,度众生是叫他种福田。「无缘大慈,平等大悲」,佛教讲的无缘大慈是一律平等,并不是你跟我有 缘,我就给快乐,跟我无缘就给你痛苦。

  国家、社会或家庭之所以发生不安,不出「我见」和「我执」,再具体来讲,就是为名、为利、争权夺利,这样就达不到无争的境界。

  世事每从让处好

  讲到这里,跟各位讲一个故事:清朝雍正皇帝时,有位宰相名叫张廷玉,他是两朝的宰相,也是汉人唯一入太庙的。他在京城作官,家里的管家给他 写封信说:「我们的邻居盖房子,侵占了我们三尺地,怎么办?」他回信说:「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管家把信 拿去给邻居看,说我们老板有封信来,问你三尺够不够?如果不够,我们还可以再多让三尺。邻人听了,说你能让,我就不能让吗?我也让三尺。邻居不但不侵占张 家 的地,还自动让三尺。这是安徽桐城很有名的「六尺巷」,巷道六尺正是双方互相让出来的。

  众生为菩萨土.结缘在人间

  菩萨的根是众生,所谓「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开智慧要用禅定的功夫,静极光通,清静到极点,光明就通达了。禅定是寂静,寂静必须先守住做 人的人格,严持戒律。戒律最基本的是三皈五戒。「渐次止观」说,初学佛理想不要太高,理想太高就没有根,譬如读佛学院,要一年一年、一步一步地往上升,这 才是正知见。如果好高骛远,专门研究圆融形而上的道理,一旦体会不到,就会发生偏差。在基础上扎根,就是在戒律上加强,也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 其 意,是诸佛教。」定的工夫,跟智慧有连带关系,没定就没智慧,没智慧就没定。所以,有智慧才能不住生死,有慈悲才不住涅槃。智慧缘起性空,见住在智慧上。 智慧是佛教的特质,虽有戒定慧之别,但我们强调用智慧。智慧的另外一个名词就是正知见,正见就是走正的,绝不走歪路。

  悲心就是用佛教的精神来同化,来感应,也就是忘我的精神,如果不能忘我,处处有我,就有争执,因此要让。所以说,学佛要先受三皈,再受五 戒。五戒即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就是仁、义、礼、智、信。五戒就是五常,尤其杀戒更须严持。杀业太重,人心就凶暴。所以,要受八关斋戒, 尽管不能天天吃素,起码一个月要有几天。清心寡欲,就能长养慈悲。

  以前在台湾,政府会配合中国佛教会的护国息灾法会,禁屠三天。虽是禁屠三天,吃肉的人,前一天却买得特别多,放在冰柜里,藏起来慢慢吃。这 种做法,对减少杀业帮助很少。佛经讲:「五戒不持,人天路绝。」不守五戒,不讲仁义礼智信,来生便没有希望做人,升天更不可能。所以,首先要皈依三宝成为 三宝的弟子,之后还要守五戒,这是学佛的次第。

  「渐次止观」说,皈依三宝,不堕三恶道,就是「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畜生。」皈依三宝后,三恶道就没有你的份。

  常到寺庙去参加法会,听经闻法,就是一种还债的工作。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点债。人都有很多的冤亲债主,冤是债,亲又何尝不是债呢?父母、兄 弟、妻子、儿女把你缠得死死的,年纪老了,还要你的老命,要替他操劳。靠自己的力量,这债不好还,到寺庙里念佛或礼佛,只要心虔诚,心诚则灵,所作的功 德,福不唐捐,可以消很多业障。

  修了功德要回向,也就是做了功德,再往外放,放在需要功德的地方,需要功德的,就是冤亲债主。修行时遇到讨债的,便不得自在,不得解脱;我 们常常看不破,放不下,那就是冤亲债主在那儿缠着我们,如果我们所作的功德,都回向给他们,他们就自然而然地获得超生,升天的升天,到极乐世界的到极乐世 界,这样你就解脱了。

  人所求的,不外是现世或来生的快乐,或究竟解脱的快乐。求现世快乐的,一般都会念消灾延寿药师佛;求来生快乐的,就寄望阿弥陀佛;求究竟解 脱的快乐就是成佛、作祖,或作罗汉,出三界。出三界要二果以上到四果罗汉才能达到;二果罗汉仅在欲界断贪瞋痴,三果罗汉把欲界贪瞋痴都断了,升到色界去再 修,到了四果罗汉就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罗汉所修的就是戒定慧。事有可为(作持),有不可为(止持)是戒,处变不惊是定。

  饮水思源.勤修戒定慧

  一九五○年代的台湾,人民生活很艰苦。现在大家都有钱,有钱了就要争,都没想到过去艰难困苦的日子是怎么过来的,我们不能忘本,要饮水思 源。希望大家不争,希望大家忘我,希望大家看透一点,这样不管是家庭、社会、国家都会很富强。目前虽然正吹着一阵歪风,只要大家站稳了脚步,应该是前途光 明的,这是修慈悲后的第一个阶段扎根。

  第二阶段,要修禅定,先把生活稳定下来,才能修禅定。三餐不继,你定什么?参什么?当然,现在生活是稳定了,但环境好像不怎么安定,必须完 全安定了,心安理得,才会有定。禅与定是两个层次,禅可以参,但「定」不可以想。参话头(话头就是我们的心)就是参你这一念心。所以,祖师讲,「有时且念 十方佛,无事闲观一片心。」看心识,心意未动之时,事物始生之处,你能看得到吗?意还没生,要反省你的心要往那个方向走,是往名利上走?还是往无我上走? 如果把心控制住,就能祥和。事物始生之处──一切事、一切物,刚刚生起来,是怎么样子?这是天台宗所讲的「四运观心」。四运观心就是看你这个心,在还没有 生以前是什么样子?宁静到什么程度?刚刚要动,心意要动了,你看它的方向往那里走。已经动了,你要把它控制住,不要让它走偏。事过境迁,已经动完了,你看 它落到什么地方?这就是四运观心、观照。

  每个人都能这样子观,就都变成善人,没有恶人,没有妄念。净念打坐,参禅是基本工夫。出三界不容易,要超出欲界,再超出色界,最后到达无色 界,无色界的工夫够了,才能出三界。欲界充满七情六欲,在欲界里修禅定不容易。欲有三种:睡欲、食欲、淫欲(男女相戏),要把这三种欲降到最低点才能修禅 定。

  唐伯虎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前除少时后除老,高中以下的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六十岁以后的退休人,也无所事事,老人见面,讲讲过去过 五关斩六将的事;中间的时间没多少,再扣掉吃饭及睡觉时间,可利用的时间无几。佛陀告诫我们,不要让睡眠空过一生。所以要参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参话头,参 心的动向,把心调定了,家和国安,自己也会快乐。

  定就是不生念,心不动就是涅槃。涅槃就是在修学佛法时,不被六尘所动。六尘没罪,有罪的是六根,所以《楞严经》讲:生死涅槃都是我们的六根 在活动。如果六根见闻觉知不被外尘所转,心不动就是涅槃,就是寂静,容易入空。我们常讲「四大皆空」,四大皆空的「空」是定,五蕴非有的「非」也是定,真 正禅定的工夫,空有不可得,讲空讲有都不对。所以,能够修禅定,不但是不向往欲界,且可达到上二界的境界。上二界的境界,就是禅定的工夫。譬如修初禅天, 一定要离生死乐;二禅天是定生死乐;三禅天是离喜妙乐;四禅天舍念清净。这几个禅天是我们用功的境界,如果你有初禅天的境界,应该念住──停止妄念,因为 欲界未到地定,经初禅天有一个觉观的过程,觉是粗分别,观是细分别。「分别」实在害人不浅,佛经讲「不于其中起分别,是故此处最吉祥。」欲界到初禅天的中 间,有觉观的行为,进入初禅,应该是「念住」,觉观、分别的妄念也停止了。这个道理就是要我们修学佛法,不可增上慢,不可动不动就说我开悟了, 我有神通了,我了生死了。不要自己骗自己,也不要骗别人,更不要被别人骗。

  初禅天还没出三界,念住不打妄想。二禅天「气住」,呼吸停止了。过去我在大陆参学,经常看到打坐的人,鼻子不呼吸,嘴也不呼吸,以为他死 了,把他火化,那时烧死了很多人,因为大家不懂气住可以不用鼻孔、肺来呼吸,单用毛孔呼吸。普贤菩萨周身放光,就是从毛孔放光。到三禅天「脉住」──连脉 膞都不动了。到了这个境界,如果我们不懂教理,说不定还以为是成佛了,岂知还在三界里面。 到四禅天,才舍念清净。突破四禅天,才出三界。才进入菩萨阶位。

  慈悲如如万法融

  度众生不容易,一般讲「自未得度,先度人者」是菩萨发心。菩萨有初心的菩萨,也有后心的菩萨;离成佛不远的是菩萨,我们处处发心也是菩萨, 年纪老的是老菩萨;在三坛大戒上,受菩萨戒的出家众是菩萨,受菩萨戒的在家居士也是菩萨。这样就可以达到上二界的境界,所以证罗汉果要透过三界。释迦牟尼 佛临灭度时,重新把三界的境界一步一步地走过,这就是所谓「从虑缘真」。但三界有外道天,如果弄不好,给外道天迎走,那就糟糕了。所以,我们必须多研究教 理,多了解教相,才能确保走上正路,不会发神经病。神经病就是佛教所说的发魔,一旦发魔,不仅会增上慢,知见会坏,有了邪知见就连将来佛陀出世都救不了 你。

  再其次,修无漏。修无漏就是不落空,不落有。我们现在是有漏之身,等于北方人所讲的筛子盛水,水都漏掉了。修无漏法门,主要是不执着,念起 就要观照,把它观得动不了。漏就是有生灭,无漏就没有生灭,没有生灭就没有生死,没有生死就得解脱自在。了生死跟没了生死,开悟跟没开悟,在形象上是一样 的,名词也一样,但性质不同,比方未开悟要穿衣吃饭,开了悟也要穿衣吃饭,不过跟没有开悟的穿衣吃饭不同。

  出家众受戒时都得先学穿衣、吃饭,然后再学走路、睡觉,做开悟的准备。一切都有规范,修无漏能够超出三界牢狱,达到涅槃道,再其次才能修慈悲,这就进入本题了。

  修慈悲不是止于自证,绝不是自己了生死就算了。众生没度,你不要先跑。「乘愿再来」的愿是成佛的基础,没有愿不能往生,没有愿也不能成佛, 不能度众生。地藏菩萨发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阿难尊者讲:「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涅槃)」。这样看来,地藏菩萨还 没成佛,不过在教下来讲,一切唯心造,你要是看见大家都是佛,没有众生,你便成佛。天堂、地狱是我们自己唯心所现,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你画一个牛头 马面,自己吓吓自己。画一个天女,自己欣赏,这是你自己画出来的。这就牵涉到如幻三昧,这个道理我们不多讲。

  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

  修行有自证与利他,自证是罗汉,利他是菩萨。罗汉自己用功,光修智慧,很少修福。我们常常讲「福慧双修」。从前有个辟支佛(比罗汉大一点, 罗汉已断烦恼,但习气还在,辟支佛就是缘觉,烦恼断了,习气也没有了)出外托,托了一天也没托到饭,就当时的制度来讲,托不到饭就不吃了。中国的佛教是在 寺庙里进食,由信徒把柴米油盐送来。佛教的托钵是为了让人种福田,佛陀在世时,迦叶尊者和须菩提两个人托钵的对象不一样。迦叶尊者专找穷人家讨饭,他的理 论是穷人这一生穷,若再不让穷人种点福田,来生更穷。须菩提则专找那些有钱人家托,并不是有钱人家茶饭好,而是因为有钱人今生能种福的机会不多,必须让他 种点福,求点福。最后走到国王养大象的地方,见大象吃得很好,周身挂了璎珞,辟支佛说:「老兄啊!你前世修福不修慧,今生得了象身,挂满璎珞,有得吃又有 得喝;我是修慧不修福,虽是罗汉却讨不到饭。」由此可见福慧不可偏废,出家众没财源修福很难,在家居士则容易修福。帮助别人、恭敬三宝、修桥铺 路、孝顺父母等是修福。修慧就是打坐、念经,求开悟,求解脱,对人群利益好像不大,所以要福慧双修,不仅修福,还要修慧。

  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

  诵经可以开智慧,但不要在经本上开智慧,看经要看到文字后面,智能是在文字后面。文字是相对的,但智慧不是相对的。如果为了开智慧而诵经, 就要把经诵到能挖出道理来。《六祖坛经》讲:「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看经看一辈子也不开悟,就是跟经里的道理做了冤家,因为没有追求经里的道理和中 心思想,把它偏过去了。所以我常讲:「我们念弥陀经,要站在弥陀经里面念,我与经不二,我就是经,经就是我,这样才能有感应」。百丈禅师说:「依文解义, 三世佛冤。」根据经的文字来了解道理,是佛的冤家,离开经典说法,就等于魔说。所以我们要了解、领会经的中心思想,与心相应了,就容易证得无生的道理。佛 教讲「生忍」、「法忍」、「无生忍」。无生忍就是相应,与经义相应就是无生,这时妄念也就不生了;妄念不生,则一切境界不生。无生之法,印可于心,所以般 若的思想要在文字后面求它的不二法门,求它直心立断的地方。当初维摩居士遇见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这个弟子就问:「老居士从那里来啊?」他答:「我从道埸 来。」他问:「你的道场在那里呢?」维摩居士答:「直心是道场」。心要直就是道场──修道之场,心不直就不叫道场。心直很难,我们的心不能平衡,贪瞋痴痴 有,即使贪心不重瞋心也重,瞋心不重贪心也强。

  喜舍度悭贪

  修慈悲不能自了就算了。小乘罗汉是自了的,大难到时,各自夺门走;缘觉还顾顾他的亲戚朋友,菩萨就简直如同大牛车一样,后群而出,把大家都 送走了,他才出来。能平直至正,就可达到菩萨道,然后再修实相。《法华经》讲,资生世业皆与实相不违背。无论是做生意、做工程、读书,都是资助生活的资生 世业,这些是否与实相不违背,就要看用心何在?从前吕洞宾作了一个梦,梦里最初读书,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贪,贪而优则被处决,这一处决把他惊醒了,醒来 之 后,看看入梦前煮的一锅饭还没有熟,使他感悟到世事如幻。他有三次考试都考不上,后来出家学道,学得道家点石成金的本事。只要用手指头往石块一点,石头就 变成黄金,他把这块黄金送给一个小孩,小孩说:「我不要。」「你是不是嫌它小!我再给你点一块大的石头。」再一点,石头又变成黄金,给小孩,小孩又说: 「我不要」。他问:「你想要什么?」「我想要你这根手指头。我有这根手指头,就可以随便点,我又何必要你点出来的黄金呢?」可见连小孩都贪。菩萨道不容易 行,真正修菩萨道要慈悲喜舍,喜欢布施,不是被动,要自动地喜欢舍。真正用功,以念佛为最;修功德以布施为先。所以,修实相能够停止二边的事,达到常住, 常住心不动,心不被外境所动,这样才能修慈悲,才能予乐拔苫,在慈悲心里面了解缘起性空的道理。

  明心先识尘.业果先识因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开悟,悟到生佛平等,悟到性相不二,悟到不二门,所以能了生死。我们如能达到不二法门,便不被一切境界所转。观音菩萨修行法门 是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第一个蕴是色蕴,所以《楞严经》讲「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烦恼由分别色而来,你妄想灭掉,要从色法灭掉,在色法上不起分别,不起自 他的分别。所以,佛教讲「生佛平等」,道家讲「天人合一」,儒家讲「物我同根」,道理都是一样的。万物与我同根生,这是儒家的思想;道家的思想天人合一, 要 想做人,就不要忘了修善,修善升天,天并不是指天上的天,这个天上的天不是我们所崇拜的。坐飞机,地面下雨,冲上云层,太阳很大,天外天,在佛教所讲的 「天理」、「理天」,是形而上的道理,是建立在善法上的,并不是建立在恶法上,所以要修善。《易经》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不报,时辰未到。」尤 其在佛教《因果经》讲:「有现世现报,有果报,有花报。」现世现报,就是现世做好事,现世得好报;现世做坏事,现世得坏报,很快!在我们的社会里,经常有 这种事情。花报就是说果报因缘还没有成熟,报在将来。

  佛教重视业力,业就是一切言语作行为,做好事是善业,做坏事是恶业,都会产生力量,都可以牵动你轮转。业力产生了「命」,我们常讲认命!命 该如此!我是那年、那月、那日生的,我这个命没有办法动了。所以,「小富由勤,大富由命。」勤快一点,就有饭吃,不会挨饿。若想大富大贵,就看你的命了。 命来自业力,但佛教也讲因缘,有因缘就有变,那是运,命运的运。命是不变,运可以变,运转了,际遇也就不同了。

  古人制心.草系必囚

  一部《易经》讲的也是变,看你会不会变,你肯做好事,就是在种福,运就会变。佛经讲,「定业不可转」,虽是不可转,但在运上把它转了,来生 可能会得到好处。所以,我们要对三宝恭敬。佛法僧是敬田,在恭敬里边就种福田了。父母师长是恩田,父母师长对我们有恩,千万不要忘了本。我们要报恩,然后 再修慈悲,修慈悲就是种悲田,世间值得我们悲悯的太多了,除了人类以外,还有动物;蠢动含灵,胎卵湿化,都是我们悲悯的对象。胎因情有,卵具胎湿化,湿以 和 感,化依业起,所以我们的慈悲应该扩及胎卵湿化,当然对人类更要互相引导、互相帮助,帮助别人只是互助,并不是救济,若说是救济,遇见脾气不好的会说, 「我不要你的救济。」对胎卵湿化要救济,就牵涉到放生的问题了。慈悲应该达到动植物,受过菩萨戒的人,都知道「草系必囚」这个典故。

  上古时代画地为牢,画一个圈,教犯法的人站在里面不要动,他就不敢动,到后来牢房再牢,犯人也会设法跑出去。在佛教里是「草系必囚」,如果 你犯了规矩,拿一株有根的草把你绑住,草一拔就可以跑了,但他却不敢拔,拔掉恐怕伤害了草,这就是草系必囚。现在,人心不古,法律再严,也只是制其身,不 能制其心。佛教的教理虽不能制身,但可以降伏其心。降伏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生心,生心无住,这就是定慧的境界。

  护生放生.长养慈悲

  生心无住是禅定,无住生心是智慧,我们不能离开定慧而得安乐。宁静下来不要浮躁,贪心无厌应该看看后果。杀气太大,社会就不安宁。吃荤的家 庭,等于在家里设了一个小屠宰埸,厨房里摆了鸡、鸭、鱼,家庭主妇就等于屠夫。戒杀是很重要的,从前莲池禅师有几句话:「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似海恨难 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千百年来碗里的菜──红烧肉、清炖鸡,你看碗里热气腾腾的!热气腾腾不是祥和之气,是怨气啊!「欲知世上刀兵 劫」,想知道世界上的刀兵劫难,「但听屠门夜半声」!现在屠门听不到声音了,把猪放进机器,出来之后,皮是皮,毛是毛,骨头是骨头,跟本没有声音。不过, 动物还是有灵性的。好多年前,我在基隆海会寺讲经时,台北就发生水牛告状的案子,新闻连报了好几天。一只水牛跑到派出所跪在门口哭,水牛会跪也会哭,把警 察搞得莫名其妙,又不懂牛语,无从问起。后来牛主人赶来,一问所以,牛主人说:「这牛在我家很多年了,种田、拉车,现在老了没有用,我们想把牠杀来吃,但 不留心被牠跑掉了,原来跑到你们这儿来。」这消息一播出去,佛教界发起买牛放生。牛主受了感动,说:「好啦!我把牠拉回去,我养牠一辈子,养到死为止。」 这就是慈悲之心普施于卵湿化的身上。所以,我们走路不踏青草,甚至不把蚊子、苍蝇打死,把它挥一挥就好,地方干净就没有蚊子、苍蝇了。

  这个不必说大话啊!各位知道南京有个雨花台,雨花台当初有位法云禅师,讲经讲得很好,感得天女散花,所以他驻锡的地方称作「雨花台」,他自己平常吃牛肉,他说:「我可以吃,你们不能吃,我是吃而不吃,我虽吃等于没吃。」后来他死了就变成牛。

  有一天,梁武帝的师父志公禅师,走到乡下,这头牛看到志公禅师,赶快跑过来,跪在志公禅师面前,志公禅师一看:「你不是法云禅师吗?你当初 讲经讲得天女散花,你说:吃而不吃,虽然吃又等于没有吃。叫旁人不要效法你,那你现在做了牛,也可以做而不做。」就这么一句话把他救了,他当初是吃而不 吃,现在做了牛,不晓得怎么办?听到志公禅师说「做而不做」,当场撞树而死。畜生也有灵性,我们不能残害牠,杀生不是祥和之气。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十二缘起探究(宽通)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

 慈悲心——其他宗教也讲慈悲心,和佛教的慈悲心有什么区别? 佛教的慈悲利他思想与和谐美好生活(清净)
 发扬佛教的慈悲观构建当代和谐和平的世界 佛教的慈悲与正义——理论与实践的接合与落差
 人间佛教的慈悲观(心培) 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遍于一切有情
 佛教的慈悲精神与世界的和平发展(身振) 佛教的慈悲主义
 佛教的慈悲主义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