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中观四百论讲记(四十)
 
[中观四百论讲记·益西彭措堪布] [点击:2021]   [手机版]
背景色

中观四百论讲记(四十)

  前面已经学习了以证悟甚深空性来对治烦恼的巨大意义,接下来要学习的是进入空性道的次第。

  戊二、明入彼道之次第分三:一、明入甚深义道之次第;二、明失坏道次第之过患;三、以彼理明权实二教之大义。

  在这一科里,圣天菩萨阐明进入甚深空性道的次第。首先阐明修行甚深空性道的次第;其次阐明违反空性道次第的过患;最后以甚深空性道次第之理,来阐明权实二教的巨大意义。

  己一、明入甚深义道之次第分三:一、教诫入殊胜道甚深义;二、明入彼道之次第;三、最胜深道断证之体性。

  圣天菩萨在这一科从三个方面来阐明修甚深空性道的次第。首先是教诫修行者应该修行殊胜的空性之道;其次阐明修行空性道的次第;最后阐明最殊胜的空性甚深道的断证体性。

  庚一、教诫入殊胜道甚深义

  设问:既然要证得大涅槃必须依靠空性法,那导师佛陀为什么还要说布施等法呢?

  答:

为下根说施,为中根说戒,

为上说寂灭,常应修上者。

  颂文直解

  在三种福业中,如来为还没有成熟戒性、修性根器的下根者说布施;为已住于布施,但未入修的中根者说戒;为已住于布施与戒的上根者说修寂灭分别的空性道。因此,应当恒时作上根的修行。

  释义

  虽然甚深空性法是佛法的心要,但是根器不够的人,修较高的法,不能直接相应,因此佛陀就说了三种福业事:施性福业事、戒性福业事、修性福业事。通过布施,可以获得很多财富;通过持戒,能转生人天;而由修空性可以胜伏而断尽烦恼,并将证得涅槃。

  因为修性根器没有成熟,所以对于中下根器者,布施、持戒等世俗修法是必要的,但是他们同时也要“常应修上者”,因为只有胜义的空性法,才是寂灭分别的出世修法,因此要争取能尽快成熟修性,修胜义空性法。一个学修佛法的人,就应该经常这样问自己:“为什么我的心还不能获得解脱?为什么我的心与胜义空性法还不相应呢?”

  那么空性道的次第是怎么样的呢?下面圣天菩萨就来讲这个问题。

  庚二、明入彼道之次第

 

先遮遣非福,中应遣除我,

后遮一切见,知此为智者。

  颂文直解

  三士道的次第是这样的:首先是入共下士道,遣除非福的不善;中间是入共中士道,对于坏聚之五蕴遣除我执;最后是入上士道,遣除一切边执戏论之见,证悟一切法的无我空性。了知这样的次第的人,即是通达圣教的智者。

  释义

  众生的根机各不相同,所以应该按不同的方便进行引导。对尚未成熟的根器,说甚深的空性法,他非但不会证悟,而且还会产生邪见。

  首先应该学修的,是容易了达的因果法门,来遣除修行者相续中的非福罪业。因为这个非福罪业是一切见得到与见不到的百千种过患的因,所以要首先学修。

  中间对于五蕴、十八界、十二生处作各种观察,了知人我不可得,从而断除我执。如《入中论》中说:“我非是色色非我,色中无我我无色,当知四相通诸蕴,是为二十种我见。”意思是说,在色受想行识诸蕴上各具四种萨迦耶见之相。以分析色蕴为例:“我非是色”,意思是蕴不属于我;“色非我”,意思是蕴并非与我一体;“色中无我”,意思是我不是依于五蕴;“我无色”,意思是蕴并非依于我。这四相观察,也同样可以在其他的四蕴上依次类推,总共来断除二十种我见。

  最后为了断除法我执,以自性空的方式,遮除了一切的戏论边见。通达这样的次第法门的人,就是通达了佛法的智者。

  那么空性道的体性是怎么样的呢?下面圣天菩萨来继续分析。

  庚三、最胜深道断证之体性分二:一、证德圆见法无我之理;二、断德断所知障之理。

  圣天菩萨从证德与断德两个方面,来分析最殊胜的甚深空性道的体性。

  辛一、证德圆见法无我之理

  甚深空性最后证得的是什么呢?就是圆满见到了诸法无我。

  设问:前面说“后遮一切见”,即如果有一个法的执著还未断除,就不能证得涅槃,但问题是法的数量那么多,器世间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以及有情世间的十法界,数量都是无限的。如果都要一个个的去断除执著,这怎么可能断除得了,这样怎么能证得究竟的涅槃呢?

  答:

说一法见者,即一切见者,

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

  颂文直解

  经中说:见到一个法的空性,即已见到了一切法的空性,因为一法的空性,即是一切法的空性。

  释义

  从真胜义而言,有法世俗与法性胜义毫无差别,是完全一味、不二的。所以只要以出世间大乘的智慧见到任何一法的法性,即是见到了一切法的法性。如《三摩地王经》中说:“以一知一切,以一见一切。”即了知了一个法的空性,即了知了一切法的空性;见到了一个法的空性,即见到了一切法的空性。《现观庄严论》中也说:“法界无差别,种性不应异。”意思是法界无差别之故,种性也不应该有三乘的差别,而应该是一乘。又《宝性论》中也说:“真如无差别。”即在真如之中,万法是根本没有任何差别的。偈颂中前两句是从有境方面来讲的。从有境来说,见到色等一法的空性,即见到了一切所知法的空性。就像只要喝了一口海水,就已经知道了整个汪洋大海的海水的味道;只要吃了一块糖,所有糖的甜味就都知道了一样。偈颂的后两句,是从境的方面来讲的。从境来说,任何一个蕴、界、处的空性,即是一切蕴、界、处的空性。具体来说,五蕴中色蕴的空性,即是受、想、行、识四蕴的空性;十八界中眼根界的空性,即是其他十七界的空性;十二生处中眼处的空性,即是其他十一处的空性。如《入中论》云:“如器有异空无别,诸法虽别性无差,是故正知同一味。”意思是,瓶盘等器皿,虽有大小方圆等的差异,但是遍于一切器皿的虚空则毫无差别。如是从因缘中产生的色、声等诸法的现分,虽有千差万别,但是其本性则是一味无别的。

  所以,山河大地等有法的数量再多,只要彻底证悟了其中一个法的空性,就已经彻底证悟了一切法的空性,而不再需要分头一个个去证悟了。这正如大乘的了义经论中阐述的那样,以无现的根本慧定,已照见一切诸法离边大空性的实相。

  知道了甚深空性道所证到的境界,下面来看甚深空性道断除的是什么?

  辛二、断德断所知障之理

  烦恼障是大小乘修法的共同所断,那么大乘甚深空性道不共的所断就是所知障。

  设问:既然一切法都是空的,对于一切法的爱著都需要断除,那么世尊为什么还对积累福德资粮作赞叹呢?

  答:

为乐天趣者,如来说爱法,

为求解脱者,呵彼况余事。

  难词释义

  爱法:即爱著人天善法。

  颂文直解

  为那些欲求人天善趣的人,如来说要爱著善法。如经中说:“当作诸福德,未作者将苦,已作福德者,此后世将喜。”然而,对于希求殊胜解脱果位的人,如来却呵斥他们对人天善法的爱著,那更何况是对其余的非福业呢?

  释义

  众生在解脱的根机尚未成熟的时候,导师佛陀就相应地传授人天善法,使这些众生在现前能免离三恶道的痛苦。但是人天的有漏安乐仍然在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摄持之下,如果不断除这二障,就不可能成就佛果,所以对于根机已经成熟的人,佛陀就传授了要断除从三轮实执,直到能所二相的微细习气之间的一切粗粗细细的障碍。如《现观庄严论》中说:“执佛等微细。”就是说,最后连对佛果的希求心也要断除,那更何况是对其他法的爱著了。《金刚经》中也说:“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也说:“若彼净戒执有我,则彼尸罗不清净,故彼恒于三轮中,二边心行皆远离。”意思是说,倘若对清净的戒律以我执或者三轮执著去受持,则相对圣者菩萨来说已经不清净了,因此应当在三轮之中,对有、无二边之心与行为全都远离,这样的戒律才是最清净的,才是出世间的戒波罗蜜多。

  大家现在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对脱离轮回感兴趣?是否真的对为救度法界众生而成佛感兴趣?如果兴趣还不强,那么应该再好好地去思惟前面的内容;如果真的有兴趣,那么就要知道,对于一个求解脱和成佛的人来说,佛对人天善法的爱著是呵斥的,而不是赞叹的,因为这一点也不究竟,纯粹是有漏法,绝对沾染了烦恼,跟烦恼挂上钩怎么能解脱呢?因此至少必须培养出出离心,因为在生起出离心之前,追求世间的幸福,所作的即使是善法,也都是导师佛陀所不欢喜、所呵斥的,更何况是无记和恶法呢?

  这以上阐明了甚深空性道的次第,那么如果不遵循这样的道次第,会有什么后果呢?

  己二、明失坏道次第之过患

 

求福者随时,非皆说空性,

良药不对症,岂非反成毒。

  颂文直解

  对于求福之人,不能不加观察地在任何时候都宣说甚深的空性。就像不知道病人的病因,就胡乱地将不对症的药给了病人,这些药不是反而变成毒了吗?

  释义

  求福之人,因为心里真正贪求的只是人天的快乐,特别想在五欲六尘的享受中过一辈子,所以他们对究竟的空性法没有兴趣,也没有理解的智力。这样的人,听到佛说的甚深空性法门,要么没有恭敬心而舍弃,要么将一切无有理解成了断灭的邪见,而堕入三恶趣。就像药虽好,但是不对症的话,也会加重病情,甚至导致送了命。所以对于心相续未成熟、善根浅薄者,最初不能说胜义空性,否则就失坏了道次第,反而带来危害。

  在法华会上,尊者舍利弗祈请佛陀宣讲第一稀有难解之法,当时就有五千弟子退席了。《法华经》中是这样说的:“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

  那么他们为什么会退呢?经中接着解释说:“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为什么世尊又会默然而不制止呢?经中接着说到:“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贞实。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

  对于这样心相续暂时还没有成熟的人,佛就说“退亦佳已”。让他们首先修学中下根机法,等到根机逐渐成熟,再教他们上根的法门。

  那么为什么对于心相续暂时还没有成熟的人,不能讲甚深的空性呢?下面圣天菩萨来讲这个原因。

 

如对蔑栗车,余言不能摄,

世间未通达,不能摄世间。

  难词释义

  蔑栗车:是指具有邪见的边地人。

  世间:第一个世间是指世间名言的法;第二个世间是指世间人。

  颂文直解

  譬如对于不懂任何其他语言的边地人,除了他们自己的语言之外,难以用其他的语言去引导他们。同样地,在世间人对世间名言的法尚未通达时,就直接为他们讲胜义空性,也是无法摄受他们的。

  释义

  对于一个只懂得当地方言的人,你不管是用英语、汉语、藏语等等语言去给他讲法,他根本就听不懂。同样地,世间人尚未通达世间名言法的安立,他们尚处在中下的根机,如果直接给他们讲胜义空性,甚至讲如来藏的光明,他们也会如聋如盲,难以理解。

  那么要通达的世间名言的法是什么呢?是不是生物、化学、电子等各种世间学问呢?这当然不是,而是人天乘的三世因果等正见,以及从世间各种显现中,来发现它们缘起的道理。因为认识到了缘起,才能认识到世间这些显现是如幻如化的,而如幻如化是没有人我与法我的自性的,这样就能接受一切法的胜义空性。而不通达缘起,就不可能通达空性。比如十二缘起支法门,就是通过对各个缘起支进行逆次第的观察和修行,而获得解脱。又弥勒菩萨在《辨中边论颂》中,宣说了菩萨应该修习蕴、界、处等的十善巧,来断除执一性、执因性、执受者性等的十种我见。本论的前八品是“明方便名言真实性修习之瑜伽次第”,目的也是引导修行者如实通达世间名言真实性的缘起,成熟根机,之后再修习后八品的“明方便生胜义之真实性修习之瑜伽”。

  简而言之,只有通达了缘起,才能通达空性。《入中论》中也说:“由名言谛为方便,胜义谛是方便生。”意思是,胜义谛虽一切法无自性,但是要由世俗谛名言为方便,才能通达方便所生之果的胜义谛。如果世间人没有通达缘起,就给他们传授甚深空性,那就失坏了道次第,这样就无法摄受他们,无法引导他们获得解脱。

  根据上面讲的甚深空性道次第的道理,圣天菩萨接下来进一步阐述权实二教的巨大意义。

  己三、以彼理明权实二教之大义

 

有无及二俱,亦说二俱非,

由病增上故,宁非皆成药。

  难词释义

  增上:这里是力的意思。

  颂文直解

  因此,世尊以方便摄受世间众生。首先转了初转的四谛*轮,为了对治断灭见,而说了一切法有;其次转了二转的无相*轮,为了断除实执,宣说了从色直到一切智之间的无——空性;最后,转了三转的善加辨别*轮,对大乘唯识种性者,为了断除二俱见,说了依他起有、遍计所执无,以及对于胜乘中观种性者,为了断除一切的戏论,宣说了二俱非。如是佛所说的权实二教——一切了不了义法门,全都是摄受所化的方便。譬如由种种病的力的缘故,一切事物不都可以作为药吗?真正的良医,可以根据众生不同的病,可以把手头的东西都用作良药。

  释义

  大导师佛陀是对机说法、应病与药,有时说一切法都有,有时说一切法都无,有时说既有既无,有时又说非有非无。这些法门表面上各不相同,但都是消除众生苦及苦因的善巧方便。就像药的种类千差万别,形状、药性相差很大,但是对它们相对应的病症来说,各各都是灵丹妙药。

  明白了前面所说的失坏道次第的过患后,即更能明白佛所说的种种权实法门,都是度化众生的方便。正是因为众生具有种种的根机、意乐、烦恼、因缘等等,才需要佛陀来传授八万四千法门。这些方便就像一个个的台阶,能使众生走向涅槃的大城。

  前面讲完证悟空性的巨大意义,和进入空性道的次第,接下来讲空性法门的利益。

  戊三、明如是得入之果利分二:一、正明;二、余义。

  己一、正明

 

真见得胜位,略见生善趣,

智者常发心,思惟内体性。

  颂文直解

  于如上的道次第如理进入后,如果真实见到了甚深、究竟的空性,就能获得究竟的胜位,即一切利乐来源的殊胜涅槃果;如果以世间的闻思修智慧,稍许见到缘起生的话,就会对因果生起深信,并积累福德而生人天的善趣。因此,智者应当恒常发起精进,思惟内的体性——万法究竟的大空。

  释义

  万法的实相是无相的大空,而众生对大空产生了执著,因此增益出了万法的相。那么众生越领悟到空性的实相,执著就越减轻,就越与了义的佛法相应,并且根机也越高;而众生对空性的实相领悟得越少,分别和执著就越多,就越不相应于佛法,根机也就越低。所以般若是佛法的心要,通过般若法门,能把一切佛法都有机地贯穿起来。修行佛法,其实就是在断除某种程度上的执著,证得某种程度上的空性。因此智者会紧紧把握住空性这条主线,在任何时候,都会尽力思惟、修习诸法的大空。

  接下来补充说明空性法门的殊胜性。

  己二、余义分二:一、正说;二、附说。

  庚一、正说

  设问:如果今生通过思惟内的体性,而了知了空性的真实性,但是没有证得涅槃的话,这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答:

今生知真性,设未得涅槃,

后生无功用,定得如是业。

  颂文直解

  了知了一切法空的真实性后,假如此生未得涅槃的话,后世将不需功用而必定获得涅槃。就像有些有漏的业,今生虽然未成熟,但必定将成为顺后受业一样。

  释义

  般若法门的加持力量非常强大,只要了知了空性,涅槃就已经不远了。如果精进地修持,今世就能证得涅槃。如果今生没有证得,那么后世中也能证得涅槃,而且还是无功用地证得,也就是不需要各种有为的苦行,只要安住于离一切戏论、无相的大空就能顺利证得。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离一切戏论、无相的大空,能直接对治掉一切的烦恼、一切的执著,只要能够运用起大空这个殊胜的方便,修行的功德就能很快增上。这就像定业一样,只要造下,就不会空耗,在后世不知不觉中,无功用地就成熟为果报了。

  接下来要遣除的是对上一个偈颂的疑问。

  庚二、附说

  设问:既然已经了知了真实性,为什么今生还得不到解脱呢?

  答:

如想所作事,成者极稀少,

此非无涅槃,诸行解脱得。

  难词释义

  行:此处是加功用行的意思,指内具足对大空的如理作意,外如法亲近大乘的善知识。

  颂文直解

  犹如心想事成者很少,涅槃就更难了。但是在此世间中,并非没有人获得涅槃,只要加功用行,把内外因缘聚合一起,涅槃就能够得到。

  释义

  证得涅槃需要内因外缘都同时具足,内的因缘就是对大空如理作意、精进等,外的因缘就是被善知识摄受。但是这两种因缘很难同时具足,所以在世间中能够证得涅槃的人就很少;如果两种因缘都具足了,那就可以证得涅槃。

  密勒日巴尊者就是具足了内外因缘后,即身成佛的榜样。对于其他的人来说,如果能遇到像马尔巴大师那样具德的善知识,又能够具足密勒日巴尊者那样强烈的求解脱的心,以及吃苦耐劳、精进修法的决心,那么一样可以成为第二个即身成佛的密勒日巴尊者。

  丙三、所说摄义

  设问:贪等烦恼非常深重,从无始以来就开始积聚了,串习的时间那么漫长,怎么能够断除得了呢?

  答:

闻说身无德,贪爱不久住,

此道岂不能,永尽一切惑。

  颂文直解

  根据上面所说之理,当听闻了身体的种种缺陷,没有任何功德后,对身体的贪爱等烦恼就不会久住。同样,依照此道次第的方便,也不是可以永远断尽一切烦恼吗?

  释义

  世间人对身体特别执著,现在有些人在身体上花了很多精力,去减肥、化妆,甚至去整容,一辈子都在为这个还不到两米的身体在忙忙碌碌。但是这样做,改变不了身体生灭的、不净、苦器等的自性,因此没有任何的价值。当有智慧的人听到身体不净、是苦器等的道理后,对身体的执著自然就会减少。同样,世间的一切法,自性就是空,没有任何实义,如实了知了这一点,那么执著就会自动放下。烦恼是由执著而引起的,如果执著没有了,那么即使烦恼串习的时间再长,程度再怎么严重,也马上就像没有了油的灯一样,自动就灭尽了。因此修行者,就要对修行空性法门生起极大的信心。

  设问:众生都是从无始以来都在轮回的,这又怎么能脱离得了呢?

  答:

如见种有终,然彼非有始,

如是因不具,故生亦不起。

  难词释义

  生:结生相续的意思,即投生轮回。

  颂文直解

  以如此的缘故,犹如青稞等的种子,找不到它的起始,但是用火烧掉了,就见到了它的终际。如是以空性智慧之火,焚尽了执著的种子后,转生轮回的因——烦恼与业,就不再具足了,因此转生轮回也不会再发生。

  释义

  大家到目前为止,都已经轮回了无数次,但是无论大家在轮回中的时间有多长,习气有多么深,只要断除了烦恼,业力就失去了助伴,无法成熟,这样轮回就自动终止了。像前面说的那样,空性法门是断除无明执著的直接对治方法,所以只要如理修持空性法门,轮回就必定能够出离。

  至于证得了空性实相的菩萨,他们已经断尽了烦恼,断除了结生相续,但他们会倒驾慈航,重新回到轮回。但是和凡夫不同的是,他们是以愿力与悲心而投生到轮回各道中,自在地度化我等众生。

  接下来要学习的后八品,就是如此殊胜的胜义真实性修法,所以大家要生起极大的恭敬心和特别强烈的意乐,生起难遭难遇之想,继续精进、如理地闻思修行。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中观四百论讲记(三十九)
下一篇:中观四百论讲记(四十一)

 中观四百论讲记(七十) 中观四百论讲记(六十九)
 中观四百论讲记(六十八) 中观四百论讲记(六十七)
 中观四百论讲记(六十六) 中观四百论讲记(六十五)
 中观四百论讲记(六十四) 中观四百论讲记(六十三)
 中观四百论讲记(六十二) 中观四百论讲记(六十一)
 中观四百论讲记(六十) 中观四百论讲记(五十九)
 中观四百论讲记(五十八) 中观四百论讲记(五十七)
 中观四百论讲记(五十六) 中观四百论讲记(五十五)
 中观四百论讲记(五十四) 中观四百论讲记(五十三)
 中观四百论讲记(五十二) 中观四百论讲记(五十一)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