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漫说《杂阿含》(卷九)~G 第237经(长者所问经)
 
[界定法师] [点击:1355]   [手机版]
背景色

  第237经(长者所问经):

  本经是一位名叫郁瞿娄的长者与佛陀之间的问题,即比丘能否获得“见法涅槃”。

  长者问:“世尊!何故有一比丘见法(现世、,现法)般涅槃?何故比丘不得见法般涅槃?”

  什么叫“见法涅槃”?即此生此世便可以证得涅槃,获得解脱。那么什么样的比丘可以见法得涅槃,什么样的比丘不可以见法得涅槃呢?

  佛陀回答说:“若有比丘眼识于色,爱念染著;以爱念染著故,常依于识;为彼缚故,若彼取故,不得见法般涅槃。耳、鼻、舌、身、意识法亦复如是。”这里所讲的还是有关如何处理六根与六境之间的关系的老话题。这里的重点还是放在了“爱念染著”四字上面,若有爱念,便会产生染著。相反,“若比丘眼识于色,不爱乐染著;不爱乐染著者,不依于识;不触、不著、不取故,此诸比丘得见法般涅槃。耳、鼻、舌、身、意识法亦复如是。”若我们进一步加以深究:是什么因素驱使我们的六根老是追逐于六境呢?这里就需要向上溯源,即产生爱念染著的本源,最后的落点在于“无明”。那么是哪些因素导致了我们“无明”的生发与延续呢?此时就必须考察累劫世的业力招感。如此一来,我们就要上下求索,陷入到“绵绵无绝期”的思索之中。

  第238经(因缘经):

  在上面的237经中,我曾对“爱念染著”是如何产生的话题,进行了简单而肤浅的探讨。从佛法的角度上讲,修行的法门是很多很多的,所谓“八万四千法门”,便是形容修习法门之多。但是归纳起来,无外乎三种:

  1、以“行”为主,“解”为辅;

  2、以“解”为主,“行”为畏;

  3、将解与行合二为一,即“解行并重”。

  我们有时候在思想认识方面往往会陷入误区,即对于如何处理解与行二者的关系方面有所偏颇。不可否认,我们在更多的时候,都会自我标榜为“解行并重”;然而在实际运用方面,却重行轻解。其实理由很简单,一旦重解而轻行,便会陷入文字游戏,流于空谈(玄谈)。但是我个人以为,将解与行主观地对立起来,并非明智之举。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曾经说过,就当前而言,无论是居家信士还是出家比丘,往往是持邪见者居多而持正见者鲜见。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原因是我们都很自以为是(甚至是顽愚),什么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起码没有自己正确)。在对待解与行的关系方面,我以为二者是一个统一整体,无法截然割裂。在解的过程中,肯定有行的必须;而在行之中,也同样需要解的指引。这里的“解”,不能单纯理解为“知识”或书面上、口头上的东西,它更多地可以归结为修行历程中的一些“经验性的东西”,即观念形态或指导思想。在修习的过程中,一旦指导思想(即“解”)出了问题,所引起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当然,若从修行的最初入手方式来说,无论是先“解”还是先“行”,都无关紧要;最怕的便是我们食古不化。

  举个简单的例子。眼下汉传佛教最时髦修行途径,便是净土念佛法门。如果我们朝前深究一步:“我们为什么要念佛?”很多人都会情不自禁地作答:“是为了求生西方。”这样回答对不对?对的,但是回答得太完美了,完美得几近不真实。

  我们姑且对这种近乎完美的回答表示认同。进一步问:“我们为何要求生净土?”

  最简单最直接的回答是:“离苦得乐。”

  如何“离苦得乐”呢?修习净土法门的信徒回答是“持名念佛”。

  那么“持名念佛”需要哪些次第与要求呢?标准式的回答或许是:“老实念佛。”当然,还有一些诸如“一心不乱”之类的标准答案。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往生西方的一个必备条件,便是“一心不乱”,心乱了什么都免谈(助念也是协助“一心不乱”的方式之一)。如何才能做到“一心不乱”呢?若展开来说,便是两句客套话,叫“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如果我们不持戒,不修定,不植慧,乃至三毒烈焰高涨,对于世间的名闻利养心、权力欲望却是极度膨胀,那么我们又拿什么去“一心不乱”呢?现实中我们往往会发现一些十分有趣味的现象,不少老师父整日佛号不断,然而他们的脾气却紧随着佛号,越来越大,动不动就发脾气,好像全天下就数他是修行人,其他的人全是混日子的。这使得我甚至产生了一些疑虑:这究竟是在“念佛”呢,还是在炼就一副坏脾气呢?其实说一千道一万,我觉得我们还是务实些好——我的观点是:

  持名念佛最基本的、最首要的任务是:灭除贡高我慢之心!

  继续追问:究竟是什么因素,促成了我们的“贡高我慢之心”?还是佛陀高明呀!他对弟子们说,这都是由于“因缘”而促就。是什么因缘?便是所谓的六大因缘,即眼色因缘、耳声因缘、鼻香因缘、舌味因缘、身触因缘以及意法因缘。正因为此六大因缘,才使得我们产生以“我”为中心的自以为是的我慢之心。其实“我慢”是极难断除的。对于广大的净土信徒而言,若通过“持名念佛”来根除“我慢”,可能会存在不少障碍。从《阿含经》的立场上来说,原始佛法毫无保留地主张“自净其意”、“以己为洲”、“自性皈依”。如果过份倚仗他力来解决我们身上那些十分顽固的毛病习气,并非有着十成的把握。我想,在更多的时候,持名或许只是一种权巧,我们往往期望通过持名而使得自己心垢不起,然后再来对于我们的心念,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四双八辈”,恐怕是我们难以跨越的修行次第。(4月3日)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九)~H 第239经(结经)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九)~F 236经(清净乞食住经)

 漫说《杂阿含》之《杂阿含经》内容综述 漫说《杂阿含》(卷一)~A 无常经:叙述观察五阴为无常,为空,为非我..
 漫说《杂阿含》(卷一)~B 正思惟经:叙述正确的观察五阴的无常、苦、.. 漫说《杂阿含》(卷一)~C 第3经~第14经
 漫说《杂阿含》(卷一)~D 第15经:核心议题是“五阴为结使”.. 漫说《杂阿含》(卷一)~E 第16经~第25经
 漫说《杂阿含》(卷一)~F 第26经:什么样的出家僧人有资格被称作“.. 漫说《杂阿含》(卷二)~A 第33经(非我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B 第35经(三正士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C 第37经(我经)、38经(卑下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D 第39经(种子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E 第41经(五转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F 第42经(七处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G 第43经(取著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H 第44经(系著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I 第45经(觉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J 第46经(三世阴世食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K 第49经(阿难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L 第50经(阿难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M 第51经(坏法经)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