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掌中解脱 第五天 加行法之二(第四、五加行)
 
[掌中解脱] [点击:8386]  [放大] [正常] [缩小] [加粗] [打印]   [字体:17px]  [手机版]
背景色
掌中解脱
 
 
 
  第五天 加行法之二(第四、五加行)
 
 
  吉祥圣龙猛曾说:
 
  「金宝盘除粪,斯为是大痴;
  为人而造罪,实为极蠢儿。」1
 
  (帕绷喀大师首先引用经教,略述纠正动机之法。然后请大家在听法之前,认真地检查自己的动机和威仪。又像前几天一样,大师重述了「所闻之法即是有缘之士能往佛地的大乘法范」及科判等内容。)
 
  第四大科「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弟子之次第」,分二部分。第—部分为「依止善知识之理」,其加行法共行六种。此处我们按照《速道明晰引导》的规炬,将「六加行法」放在前面讲,前三种加行昨天已讲完了。
 
  第四加行:观想资粮田
 
  宗喀巴大师说:「故于听闻不能持文,思维不能解义,修习相续不生,慧力至极微劣之时,依福田力,走要教授!」由于我们被厚重的业障所压伏,致使听闻而不能记住文句,思惟而不能理解文义,修习而相续中不生证悟。在此穷途末路之际,如果我们向殊胜田祈祷和积福、净障的话,这些困难便能迅速得到解决。
 
  宗喀巴大师曾请问至尊文殊道:「为了迅速在相续中生起证悟,应该致力于哪些方法?」文殊回答说:「视上师与本尊无别而作祈祷;努力积福、净障;修近取因所缘相,应将这三件事合起来加以努力!」
 
  如果我们自以为是地勤修所缘相、而不以积福净障来成熟相续和以祈祷来获取加持的话,证悟的生起将是极其缓慢的。如果相续成熟的话,我们便能毫无困难地迅速生起证悟。过失成熟,如同脓包成熟容易穿漏;功德成熟,犹如果实成熟自然堕地可以受用。
 
  宗喀巴大师为了教导我们,以身作则在沃喀却隆2修顶礼与供养曼荼罗等广大积净之法,从而感得圣五父子3现身,出现佛护以《中观根本颂佛护释》梵箧加持的景象。是日,宗喀巴大师生起想看《佛护释》之念,当阅至第十八品时,大师示现通达中观应成派无垢正见之相。大师以前曾读过这部释论多次,但此番因为相续成熟,方显示出通达相。
 
  像这样的先德事例有许多。以我们这一法流的一位祖师—杰·格桑丹增(贤劫持教)为例:有—天,他应邀去塔波仲巴庄园作佛事,于是请杰‧格桑克珠(贤劫智成)挑选一部经书准备带去念诵。格桑克珠交给他一部《噶当选集》,当他一看到书中的《修心吟修金刚歌》时,便在心中油然生起了无造作的菩提心。据说当他次日修加行法作祈祷的时候,在念到该金刚歌作者名号「悲悯摄受众生具善师」4的地方时,额头出现一种明显的热烘烘的感觉。因此像这样当相续成熟时,即便依靠一种微小的外缘,我们也能很容易地突然生起证悟!(禅宗顿悟者也当指此类行者而言——译者)格西铎巴也说:
 
  「若能兼修积集资粮、净治罪障,祈祷本尊与上师,并克勤殷重思惟,虽觉百年亦不能生者,然诸有为不安住故,终当生起。」
 
  又则先贤教授门传中所说:「若不积福则则无润之种。」积福、净罪与祈祷之事是极其重要的。在寺院中,出家人除辩论之外,也要在大殿和讲经院里作许多念诵,道理也就在于此。所以我们出家人对此应当努力地去作。积福、净罪和祈祷所依靠的对象是资粮田,因为修资粮田十分重要,所以在此单另分出一科来修。「资粮田」一词的训诂,为「积集资粮之田地」。正如世人对能有很好收成的良田极为爱惜一样,在此我们也应认真地观想积福、净障及祈祷所依靠的大力之田。我们在世俗田地中播下一升或一握种子,其收成不会超过一斗;但我们在资粮田中,即便播下少许的种子,也会产生无量广大之果。对世俗田地来说,除了特定的下种时间外,其它时节是无法耕种的;而此资粮田则不然,我们能一年四季连续不断地在资粮田中播种善乐的种子。所以,如果我们不在这样的田地中种植福德种子的话,那是件极其可惜的事。宗喀巴大师说:
 
  「如是能生若现若后一切善乐最胜福田,于其四季一切时中,常恒无间堪种一切善乐种于。复应于此,如经说云:『当以信犁耕耘福田。』若未能作,至极堪惜。」
 
  又说:
 
  「于最胜田尚不见如庸俗之田,此是我等无贤善相5。」
 
  既然观想资粮田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观呢?每种「加行法」中各有一种不同的资粮田观法,所以这里先按《速道》来讲。
 
  生起资粮田之前,需收摄前面所说的皈依境,而仪轨中对此未作说明。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收摄法有三种下同的教授,为便于行者选择,所以未说。这三种教授是:⑴ 观皈依境化黄光融入自己眉间:⑵ 观皈依境化空,盖上无所缘的印记;⑶ 观皈依境升入空中,等到下面观完资粮田后,与所召请的智慧尊一起融入。此外,这些教授在仪轨中隐而未说,也是因为需要上师口传的缘故。
 
  加持地基
 
  观资粮田的第一步是加持地基。在我们念诵二切地基愿清净」时,下要去想自己正处在像狭小寝室那样的地方,而应该像《净上庄严经》6中所说的那样,观想地基极为宽广,如同广阔的平原高低均匀。黄金地基上,以吠琉璃宝绘成网格纹,或观吠琉璃地基上,以黄金绘成网格纹。这种地基的质地十分神奇:压之下陷,举之复原,触之能生乐感。宝树遍布地基各处,种种变化之鸟安栖于树上发出法音,浴池之中金沙铺地,周边有宝山环绕等等。
 
  「砾石」是指水边的砂砾和卵石;「瓦片」是指破碎的陶器碎片,在印度,人们常将旧的陶瓷器皿扔在户外,致使地上布满了陶片:「险处」是指悬崖绝壁。应观大地之上没有这些弊端存在。7
 
  加持供品
 
  其次应当加持供品。即使实际陈设的供品只有七碗净水和一枝香,但在观想中,我们可以想象大供养云充满整个虚空和地基,就像圣普贤的供养云一样8。这样的话,我们便能积集如观想那般大量的资粮。如《大方广经》9中说:「水供为主水供伞」,观想水供现为伞、盖、幢等之相(帕绷喀大师说熏香、灯、涂香、赣食等也应这样配合起来观想)。如馁食等不便观想者,可以观在光明网中间。
 
  《供养云陀罗尼》有二种效用:一为加持供品之咒、二为奉献供品之咒。据说若诵此咒的话,即便我们实际供养的东西很少,但也会在诸佛菩萨面前降下极大的供养雨。次诵「谛力颂」,在念到「愿如是成就」时,想象的供品便如自己心量的大小而变为现实。观资粮田关于正观资粮田的方法,《速道》中提到二种,一为此「明晰引导」本身的资粮田观想法;一为《供养上师仪轨》资粮田观想法。这里采用《供养上师仪轨》资粮田是有深义的,因为此殊胜教授出自《甘丹变化经函》10,嘉瓦温萨巴和大成就者却吉多杰(法金刚)11等先德均依此「三重萨缍上师瑜伽」即生获得双运之位。「乐空无别」等颂文之意为:自心乐空无二智所了相现为虚空之相,从虚空中生起资粮田。这样修的目的,旨在视一切相为乐空智的游戏。这里面有许多如何配合
 
  「唉旺」之义对乐空智引发定解、以及乐空智所了相如何现为本尊的甚深解说12,但因为本次法会中有许多听众尚未获得灌顶,而且现在也不是讲密法的时候,所以暂且只说那么多。不管怎样,我们应在面前窄巾密布普贤供养云的中央观资粮田。观宝地基中央有一大乳海,乳海之内有—棵七宝所成的满愿树:树根为金;树干为银:树枝为吠琉璃;树叶为水晶:树梗为冰珠;鲜花为红珍珠;果实为石精。或者观根等七支均由七宝所成。此树如同如意摩尼宝,只要意想一下便能满足一切需求。树叶等被风吹动时,能发出演说无常、无我等「四法印」之声。
 
  满愿树中央有一朵硕大无比的鲜花,花上有一个八人狮子擎举的宝座。实际上,这些狮子是诸大菩萨为恭敬佛陀等缘故而化现的。狮子能威镇一切野兽,表佛陀威光映蔽魔罗、世间天神以及外道邪众。如果狮子数量为八,表「八自在」13,如为四,则表「四无畏」。
 
  宝座之上有十一层莲华,从下往上层层逐渐缩小。最上面那层莲华共有四瓣,中央莲华蕊上置有日垫,系火晶摩尼宝所成;其上置有月垫,系水晶摩尼宝所成,形状像两个没有柄的圆鼓重叠。莲花出于淤泥而不染,表不染轮回过失的出离心;太阳能使一切未成熟的农作物成熟,表「胜义菩提心」14,能成熟相续;月亮能除毒热,其光鲜白,表「世俗菩提心」15,能除瞋恚热恼且体性洁白。以莲、日、月为座垫,表上座者掌握这些「主要道」:莲华表下、中士道,日、月表上士道。
 
  观想主尊
 
  在莲、日、月三层座垫之上,当观《供养上师仪轨》资粮田主尊。至于主尊究竟是谁,则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宗喀巴大师,有人说是自己的根本上师,也有人说是「杰喇嘛却巴」。实际上,主尊应称为「上师善慧能仁金刚持」。这里的「上师」是指自己的上师,「善慧」是指宗喀巴大师,「能仁」是指大师释迦牟尼,「金刚持」是指胜者金刚持。此四尊体性无别,即是此处所观的资粮田主尊。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将四位有不同相续的人想成和合为一体呢?当然不是,相续不同的四位怎么可能合为一体?他们本来就是同一体性而我们却执意认为是不同的相续,对此我们当依教依理在心中引发成立为同一体性的定解。
 
  虽然这四尊实际上是同一体性,但我们却以为:青蓝色身、手持铃杵、具报身相的「金刚持」完全不同于光头、赤足、具化身相的「释迦牟尼」。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佛陀在讲《毗奈耶》和修多罗《显经》时,现殊胜化身相;说怛特罗《密续》时、现金刚持相。例如,佛陀在讲《集密续》时,现为三面六臂金刚持相:讲《胜乐续》时,现为四面十二臂嘿汝嘎相等。虽然配合不同的经续显现成无量不同的身相,而实际上都是同一位释迦牟尼。所以说,「金刚持」和「释迦牟尼」是同一体性而非不同的相续。
 
  释迦牟尼本人已在完成其度化事业之后示现涅槃,但以后仍在圣地印度化现为班智达和成就者的身相为众生说法;在藏地前宏期中,佛化现为「堪布」16,「阿阇黎」17等身相为众生说法;在藏地后宏期中,佛化现为阿底峡尊者、宗喀巴大师等众多智者成就师之身相为众生说法。因此,宗喀巴大师的体性也就是释迦牟尼。佛陀自己说过,在未来五浊极盛的时代,他——能仁金刚持——将化现为上师相而来。对此诸位可能会想:「那么,现在能饶益我的能仁金刚持的化身究竟是谁呢?」不是别人,就是你的上师!
 
  《等虚空续》说:
 
  「众生皆有五佛性,犹如舞师及图画,
 
  皆称大乐唯一性, 一性示现多态舞。」
 
  此颂有多种解释法,有配合「身远离」18来讲的,有配合「依止善知识法」来讲的等等。此处若配合「依止善知识法」来讲的话,譬如「跳神」时,一位演员身着「黑帽装」出场,观众们便说「黑帽19来了」,而实际上是演员假扮的。那人退场后,换上「法王」20的面具重新出场,观众们又说「这是法王」,但实际上仍是那个演员。正如同一个演员穿上不同的服饰便有了不同的称谓:是同一位胜者金刚持化现为释迦牟尼、宗喀巴大师与自己上师之相。所以,他们除了外表不相同外,实为同一体性。获得这样的定解之后,所观资粮田主尊当立名为「上师善慧能仁金刚持」 。
 
  不仅如此,我们也应定解上师为总摄一切诸佛智慧为一的体性,如仪轨颂文中所说:「一切诸佛为体性」。在下面的「依止善知识法」中,我将会对此作出详细的解释。如果我们对此未能妥善理解的话,再怎么修所谓「甚深」的上师瑜伽,也不过是徒有其名而已。《道次第广论》中所说:「著名之《上师瑜伽》教授亦应如前所说而知,仅修一、二座所缘全无所至。」
 
  所谓「三恩」者,显教中是指赐予学处、经教和引导三者;密法中是指授予灌项、密续讲解和数授三者。如果我们从某位上师那里获得此三者全部,即应称该师为「具足三恩」上师。
 
  主尊外表身相为宗喀巴大师。大师现比丘相,身着袈裟,「袈裟」为黄鸭色出家服装。宗喀巴大师右手结说法印,左手结定印、捧持充满甘露之钵。双手的大拇指与食指捏持邬波罗花茎21,花瓣在两耳旁开放。右侧花上为智慧剑,剑尖有小团火焰燃烧:左侧花上为《般若八千颂》,能自动发声诵经,或者也可以特别观想自己正在作闻、思、修的某部经论。大师身披郁金花色三法衣,郁金花有浅黄、红黄和红三种颜色,分别为祖衣、上衣22和下衣23之色,大师头戴黄色尖顶班智达高帽。这里面有许多表义,但因为时间下够,现在无法细讲,请大家自己去阅读一下《喜足天众引导》和《供养上师仪轨引导》这两种书。
 
  宗喀巴大师心间观释迦佛,释迦佛心间观胜者金刚持,金刚持心间观「三摩地萨堙」蓝色吽字。他们不是四件层层迭套的器皿,而是为我们显示出:上师的外相虽然是普通比丘,但内相却是释迦牟尼佛,所以在宗喀巴心间安置释迦佛;密相是胜者金刚持,所以在释迦佛心间安置金刚持。有人认为「上师三重萨埵」就是这三尊,但正确的理解应是:前二尊为「三昧耶萨埵」,胜者金刚持为「智慧萨堙」,心间吽字为「三摩地萨埵」。此「三重萨埵」修法中具有殊胜的密法深要,但在此不便解说。
 
  上师足结金刚咖趺而坐。观修上师五蕴为五如来等,是《集密根本续》中略说而《释续金刚鬘》中广解的「集密身曼荼罗」教授24。如果我们想广修的话,就应按「集密身曼荼罗」原样,观各尊为三面六臂。如果观力不及的话,可按照瑜伽续中所说,观为一面二臂。
 
  从头顶到发际之周,观上师色蕴体性「毗卢遮那」;发际至喉间;观上师想蕴体性「无量寿」25等。观五蕴五如来在身体中央如主心木状,下面一尊的顶髻刚好碰到上面一尊的莲华座。观四界四佛母26与五佛中的四尊相对而坐。观眼等六处,加上筋脉、关节,为「地藏」等八菩萨27,其中筋脉体性为「弥勒」、置于头顶,「普贤」置于八大关节28处。至于观色等五境为五金刚女29,颂文中虽未明说,但当如「集密身曼荼罗」,观为与各自对应的男性菩萨相互拥抱之相。这里的「罗汉」并不是指声闻、缘觉阿罗汉,而是指大乘阿罗汉、亦即佛陀圣者。
 
  另观(主尊全身)每一毛孔中有一佛剎,有的佛剎中,佛在降魔;有的佛剎中,佛在转*轮等,化现无量十二种事业30游戏,此即上师身中映现一切世界之意。在某一观自在密续中说:本尊每一毛孔中有某某佛剎,有某某如来安住其中等等,此说适用于一切诸佛。「二万一千」是多数词,我们不必拘泥其数。观主尊右手等十肢体的体性,为「阎摩敌」等十大明王31。
 
  主尊心间共有五尊,其安置法为:「不动」最大;其心间为「释迦佛」;「释迦佛」心间为「金刚持」:「不动」前方与之相对而坐的是「摩摩枳」:「不动」背后向其背而坐的是「文殊」。观想主尊全身放光,从光端放出「护方神」等种种变化。药叉、密迹等众大天神是主尊的足垫。
 
  我们纵然无法清楚地观想这些所缘,但最主要的,是应在心中引生这样的定解:上师的蕴、界、处等,实为五部如来父母及其它寂怒本尊。以上为主尊观想法。
 
  观想眷属
 
  观想眷属的方法是:从主尊心间向右方放光,光明由小变大,光端上显现「广行派」众上师:左方为「深见派」众上师:前方为结过法缘的众上师;后方稍高处为「修行加持派」众上师。
 
  「修行加持派」安置法中有许多教授深要。此派中著名的上师有:金刚持、谛洛巴、那若巴、种毗巴、阿底峡等。然而杰·珠康巴主张只需观想深、广二派,因为这二派的加持传承是经上师代代相传,从未中断过:喀铎·洛桑贡穷(善慧小修)则认为,此系「集密」、「胜乐」、「怖畏」三种传承:杰·昂旺强巴(语自在慈)和喇嘛雍增仁波切则主张以「噶当十六明点」32和「甘丹耳传」这二种传承为主。
 
  将上述五种传承合起来观想的教授深要,是我上师的口授。这里我将毫无保留地为大家揭示这一殊胜耳传教授33:中央除「金刚持」外,从至尊文殊至自己上师之间的诸位上师,均观为文殊相,上下重叠成为一行:其右侧观父续「集密」和「怖畏」上师传承,分二行上下重叠;左侧为母续「胜乐」上师传承和「十六明点」上师傅承,也分二行上下重叠,共观五行。杰·喜饶嘉措(慧海)34的著作中也有类似的说法。此外街有其它教授,大家应参考《噶当经函》、噶钦·南喀多杰(虚空金刚)的有关《供养上师仪轨》著作35、彩林雍增仁波切的《供养上师仪轨引导文》、《道次第传承上师传》,以及方纔所说的杰·喜饶嘉措的著作等。
 
  新、旧噶当派上师的安置法中,也有一种很特别的教授。以上为观想诸位师长。
 
  然后,在第一层四办莲华的前办上,观「集密圣派不动三十二尊十,右办上,观「金刚怖畏十三尊」;左瓣上,观「总摄轮鲁伊巴派六十二尊」,后办上,观「具颅喜金刚九尊」。或者按照教授:右办上,观父续之王「集密」,左瓣上,观母续之王「胜乐轮」;前瓣上,观双具父母二续扼要的「金刚怖畏」,无论如何,如果我们心力所及,应观能所依全圆曼荼罗。不然的话,应观能依天全圆主尊眷属。再不行的话,单观主尊亦可。
 
  其次,于第二层莲华上,观以「时轮」为上的无上部各本尊;第三层,观瑜伽续本尊;第四层,观行续本尊;第五层,观事续本尊;第六层,观殊胜化身相佛;第七层,观菩萨;第八层,观缘觉;第九层,观声闻;第十层,观勇士和空行;第十层,观护法众。
 
  在资粮田诸尊的三处,安置「三金刚」自性三种子字:即头顶上安置身金刚「毗卢」体性的白色「嗡」字等等36(帕绷喀大师又说,虽然念诵仪轨中未明言,但也应在脐间安置「宝生」体性黄色「娑」字,和在密处安置「不空成就」体性绿色「哈」字)。虽说「三金刚」是佛所独具的特法,但因为资粮田中的声闻,缘觉等,只是化现为声闻等相而体性即佛,所以也可以安置三字。又当了知资粮田诸尊均系上师的变化。此外,也有观资粮田诸尊都是「三重萨缍」的教授。 
 
  (帕绷喀大师说,观资粮田诸尊时,应具如下三要:⑴ 在意想上,应妥善观想;⑵ 在正信解上,应想「此即某某上师或本尊等〕;⑶ 在信心上,应想资粮田为殊胜福田。)
 
  像这样观想完毕后,次当迎请「智慧尊」,但是实际上,并无迎请的必要,因为只要我们生起信解,佛便会出现在我们面前。经中说:「谁若重信解,能仁住其前。」我们在辩论时所说的:「没有佛的证量不能缘及的地方」,对理解这一点很有帮助。知果配合密法关要来讲的话,则更容易理解。由于证双运位者身心成为一体,所以他们智慧遍及的地方,身体也一样能遍及。经典中说:
 
  「智于剎那间,周遍所知轮。」
 
  以及:「智所周遍处,身亦遍所有。」
 
  由于自己面前这个地方,为佛的一切智所周遍,因此佛身也周遍于此。所以,除了因为自己的业障看不见外,我们只要信解观想,资粮田诸尊就一定会出现在我们面前,这和无着观修弥勒37以及月官观修观自在的故事是一样的。对于佛来讲,他们是不必花力气降临于某地的,就像天上的月亮映印在有水的器皿中一样,只要我们一观资粮田,他们便自然——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看不见他们,就像泉眼和祠堂中有龙、厉鬼等居住而我们却看不见一样。
 
  由于所获加持的大小和积辐的多少,视有无「面前真有资粮田」这一信念而定,所以为了消除「面前并没有皈依境」这样的疑虑,或为加强信解之故,我们应迎请「智慧尊」。在口诵「惟愿一切有情大依怙」等时,想具足智、悲、力三种功德的资粮田诸尊,个个大显神通降临此处,如《摩竭陀贤女传》中所述38。此时观资粮田诸尊心间种子字放光,从十方诸佛心间各请一整体资粮田前来,合并为一个资粮田后,叉分化无量,资粮田每一尊身中都有一整体资粮田融入,所以当信解资粮田每一尊均为普摄皈依处的体性。我们这样修的话,就不会对资粮田诸尊作优劣的分别,另外也有将来道位与果位的缘起在里边。作「勾」、「入」,「缚」、「喜」则是密宗的修法。
 
  沐浴圣众
 
  资粮田诸尊本身并无需要清净的罪障或污垢等,但为了净治我们自身的罪障,应沐浴资粮田圣众,如经典中说:
 
  「法身虽无垢,恭敬承事故。」
 
  观想浴室的方法有许多种。此处配合无上部修法,观浴室为四方四门。门外有牌坊,室内有四条宝柱承托屋顶,顶下饰有珍珠宝盖,此外没有其它屋顶。室内中央为浴池,水晶地基上铺满金沙,池底中央较周边为高,形如龟背,再者如无上部总轨,观木座或狮座,数量与资粮田诸尊数相等。浴池的三面有三座阶梯,每座有四级,周阂行宝台和挂衣服的宝衣架。此外观想将用作供养的新衣和浴瓶等。
 
  如果我们有浴具39的话,可在浴盘巾注入少量瓶水代替浴池。另用瓶水在镜面上画两条横线和两条竖线,成九格状。然后用瓶水在中央和四方格中各点一点:九格表浴室,五点表五部佛。
 
  在念到「珍珠伞盖具光焰」的句末停顿处时,观资粮田诸尊如鸟飞降,或由梯而下进入浴室。诸尊降临后,从自心间放出无数供养天女,以三个为一组,分别从事沭浴,涂香和献衣的工作,这是根据密宗的规炬来修的。
 
  观想供养天女舀取池中的水为圣众沐浴,由此资粮田诸尊心相续中产生大乐。浴毕擦身时,和开光法一样,观天女用浴巾碰触资粮田诸尊的额、喉、胸间和双肩五个部位,同时念咒。想诸尊身上所有的湿气集中于这五个部位,然后擦干,这和我们洗澡要从头到脚地擦是不一样的。涂香时所供的香,色泽如金、香气优雅,质料不是普通的油脂。随后向无量圣众奉献各色新衣,或寂静装,或忿怒装。特向仲敦巴大师供养猞猁皮袍、外褂蓝布。为表三士道摄于六度之中,衣带缠绕腰部六圈,这样观想有极大的缘起关要。然后也可向资粮田诸尊供养各自的饰物和手帜。
 
  念「悲悯我与众生故」等时,观想资粮田诸尊各返原位,仍像以前一样安住。那些换下来的旧衣服,化为黄光融入自己眉间;或作为各自应得的圣物,分发给六道众生的代表。观浴池下面有六道水渠,池水流入六趣各处,消除各趣有情之苦。因为人最贪,所以观想池水变为众人所需的一切资具。最后想浴室等化空、成无所缘。
 
  第五加行:摄集积净关要—奉献七支及曼荼罗
 
  积福净罪十分重要!格西铎巴说:
 
  「若能兼修积集资粮、净治罪障,祈祷本尊与上师,并克勤殷重思惟,虽觉百年亦不能生者,然诸有为不安住故,终当生起。」
 
  涉及积净关要的七支与曼荼罗修法,在我们修行的自始自终都极为重要,有些人轻视这些修法,认为只有那些不能广修善行的人才修这些法,或只是视为善行的前行而在正行中不需要,但这些想法是错误的。由此七支之门,依靠上师诸佛菩萨最上资粮田、修习积福净障之法是最殊胜的,在显密教典中再也找不到比这个更好的修法了。即便在密法中,此七支也是极重要的:四种续部均说应修「七清净」,无上部各「生起次第」40中,也都说应由敬礼,供养等七支之门积福净障。文殊怙主大宗喀巴也是因为在沃喀修习积净,才生起殊胜证德的。像这样,如果相续成熟的话,我们便能很快地生起证德。
 
  (帕绷喀大师又详细解释说:登地菩萨们也以勤修积净为主,如初地菩萨变化出一百个身体,到一百个佛剎中奉献供品。同样的,二地、三地等菩萨也依次变化出更多的身体,作更多的供养,直至成佛。他们尚且如此,我们这些人自然就不必说了。)
 
  所以,此七支法行在显、密二者中是积净修法的集大成。其效用有二种:打个比方说,过失成熟,犹如脓包行将穿漏:功德成熟,如同果实即可受用。古德教授中说:「若不积福则如无润之种」,因此我们应该配合修所缘相,由七支之门勤修积净,光修一些相似道全无所至。
 
  「七支」的意思是:比方说,有一辆由七个零件组成的车子,如果少一个零件的话,车子便无法开动:同样的,如果七支中有一支不全,也达不到积净的关要。
 
  礼敬
 
  七支中的第一支为礼敬。礼敬分身、口、意三种,由「所有十方世界中」等颂文依次对此加以说明。各引导文中说,当观自己化身无量,每一身体有无数的头等等。如果这样观想不太容易的话,可以意想自己无始以来所受取的无量身体、均现人相而作礼敬。
 
  「于一尘中尘数佛」等一颂,意为所有佛陀能同时安住于同一粒微尘中。譬如,一百个人同时看一粒麦子,在这一粒麦子中能同时趣入一百个人的眼识;同样的,一切佛陀的智慧能同时趣入同一粒微尘,在一粒微尘中有多少智慧趣入就有多少色身趣入,这是因为诸佛具有双运功德、亦即风心同转所致。
 
  如果是出于对资粮—一的恭敬,那么我们即便是竖一下手指也是身礼敬。身礼敬里面有几种不同的顶礼法:「蜷礼」,为五体41投地;「展礼」,为全身仆地。
 
  「展礼」系出自《华严经》:「善财童子如树木倒地、全身仆地而作顶礼。」关于顶礼的功德,《辨业经》中说有十种功德,例如:形体美妙、身色如金等 42。此外,经中说,顶礼所获的福报是:顶礼时身体所压地下尘沙数量的一千倍即将来受生为转轮王之次数。这种「展礼」法也见于密续,且是班钦那若巴的顶礼规炬。普觉‧昂旺强巴曾说:如果相信顶礼有这些功德的话,你会希望自己的身体比现在的长得更大一些、手脚更长一些。
 
  两手掌心合拢成扁平状是外道礼拜法,我们不这样作。顶礼时应空心合掌,将大拇指放入掌内,外形如摩尼宝。像这样将双手置于头顶、眉间、喉间和心间,能分别感得佛的顶髻相、白毫相、六十音支佛语和一切智佛意。顶礼具有积福和净罪双重功效,所以能清净顶礼者的身、口、意三门罪障。如果仆下时将手指蜷拢,据说是感生圆蹄畜生之因,所以应将手指伸开,铺在地上而不要握拳,由此成就佛的「手足趾缦网相」。手与额头应碰地。起身时应迅速起立,像狐狸那样灵活,这有迅速超脱轮回的缘起关要。如果不很快起身而仆在地上的话,将感生为蛇等腹行类有情,所以头碰地后即应起身,不要将休息和顶礼混在一起。前后二次顶礼之间,身体应完全伸直,不然的话,背稍有点驼即当感生为畜生等驼背类有情。
 
  为了积福,我们每一次顶礼都要如法地来作,不要为了追求数量而草草了事。在宗喀巴大师开创的教规中,前行不以十万等数量为主,重质不重量。某些声称已完成前行的人,在修十万次顶礼时以最偷懒的方法来作,这样做是不对的。在成佛之前,我们需要不断地积福净障,对于初业行人来说,更要化毕生的精力勤修积净!与正修比起来,积福净障更为重要,如果以为前行已经完成而可以放松休息的话,那是不会有任何成就的。如果我们勤于积福净障,就不一定要为了达到十万这个目标,而将身体搞得很累:心理负担很重。以前有四位闭关者同修前行,当其它三人完成定额时,有一个人还远远落后。在问及已完成多少时,他反问道:「难道你们最关心的只是些数字吗?」当然最理想的,是我们在保持如法顶礼的同时,能有较多的数量。计数的目的只是为了随喜自己的善业。
 
  总的来讲,礼敬之事也可以附带地或偶然地来作。例如,我们在路上遇见身、语、意所依等时,下至恭敬合掌也算是礼敬。对于一位善于修持的人来讲,身体的一切运动都能转化为修法。
 
  供养
 
  第二供养支,即「以诸妙华妙华曼」等三颂。假设我们有一块极为肥沃的上地而不去耕种、任其荒芜一年的话,我们将会对此备感可惜;但如果我们不在资粮田中积集福德的话,将比这个更可惜一百倍、一千倍!
 
  我们所修之善至少应以希求后世之心来摄持,不然的话,所集的一切善根通常都不能成为正法;唯一例外的是:如果我们对佛积集礼供等福德的话,就算连希求后世之心都没有,也决定成为获得佛位之因!原因是:依靠「佛田」43之力能得殊胜之果。譬如,对于良田来说,即便我们不善于耕种,但由于上地肥沃的关系,也照样能结出果实。
 
  「涂香」,即由煎煮各种香料所制成的香膏。「妙华」等为「有上供养」。「最胜庄严」等一句,可加在前文一切偈颂之后。「烧香」为单一的熏香,如纯檀香等;「末香」,即旃檀等香粉;「积」,即香粉堆,另一种说法是:「积」是指装有香粉的布袋,将之系在华盖上,使香气随风飘散。《普贤行愿品》中所说的七种供养,即「妙华」等七种。
 
  诸佛菩萨以发心和愿力所变化的所有微妙供具,为「无上供养」。虽然我们现在无法来作这样的供养,但还是有别的东西可供:即《慧海请问经》中所说的「受持正法」和「发最上菩提心」二种:加上《大悲白莲华经》中所说的「一心专修所闻法义」,共为三种。根据上师教授,可再补充一种:「善根转变为贡品而奉献之」。我们可以奉献这四种「无上供养」。
 
  从受持教、证正法到只受持一句陀罗尼都是「受持正法」,而「受持正法」乃是无上供养。
 
  「一心专修所闻法义」,是指将所闻、所记的法义立即用于实修,我们应效仿京俄瓦大师阅《毗奈耶》而扔皮革的故事。如果我们想等到黄道吉日等一切条件都具备了再开始修法,恐怕到死也等不到这么一天。从打扫住处开始,我们懂得怎样作后,便马上去实修,这即是「修行供养」。所以,那些学大论的人也应实修所闻的法义、一心专修,千万不要成为像布顿仁波切(宝成)44、所说的那种人:
 
  「惟求自胜凌辱他,谄诳恶口具坏心,
  说诸绮语令他恼,如是辩论地狱因!」
 
  「善根变为供品」,即如「清净戒律大海中」等及「听闻大海阏伽漩」等颂文中所说,观听闻等善根变为供品之相而作奉献。《供养上师仪轨》中,也说观想众善根变成花园之相而作奉献,即「实设意化如意海」等颂文中所示。
 
  「发最上菩提心」,即发心后为令诸佛菩萨欢喜而作奉献。以上四种也是「无上供养—,是我们现在所备可以供献的。比这些更为殊胜的供养是没有的,所以我们这些出家人应以奉献「修行供养」为主,只需勤供已有的这些便可,不必因为没有财物供养而去冒「邪命」的险。
 
  此外也应奉献卓隆45。《圣教次第》中所说的那些供养:
 
  「身,塔、现前、非现前,自作,教他、财、广大,非染修行供养十。」
 
  献曼荼罗
 
  (帕绷喀大师说:《乐道》与《速道》在此处献曼荼罗,与《妙音口授》不同。《乐道》和《速道》是先献供养,后献曼荼罗;《口授》是按照向上师等奉献礼品的规矩,先献曼荼罗,后献供养。)
 
  「曼荼罗」译成藏文为「金廓」(译音):「金」意为心要,「廓」意为取,合起来别「取心要」,内含深意。
 
  关于曼荼罗的形状,可以根据所修的事业,采用四方形等样式46。某些人声称,外在的供养比起内在的修持并不显得重要,但在密宗的《事师五十颂》中却教导我们说:
 
  「合掌持花曼荼罗,敬事开演上师尊。」
 
  以前瑜伽自在吉祥贡巴瓦(曾入定七日)出定时,久未供献的曼荼罗上已积满灰尘。那日正好仲仁波切来访,看到这个情况后便问道:「你为什么不供曼荼罗呢?」贡巴瓦回答说:「我一直在专心内修所以忘了。」仲仁波切闻言呵斥道:「你在胡说些什么!阿底峡比你修得要好吧!但他仍然每天三时供曼荼罗。」从此以后,瑜伽师对献曼荼罗特别精进,后来生起了证德。
 
  关于曼荼罗的质料,如果我们富有的话,可用金、银、铜等制成;不然的话,用石板,陶瓷或木头亦可。宗喀巴大师在沃喀时所用的曼荼罗就是石质的。至于放在曼荼罗上的「堆」,最好是用珍宝、谷物和香药,不然的话,用石子和砂子等亦可。如果我们有钱,应选最好的来供,这样能积较大的福德。曼荼罗的尺寸越大越好,最小不可小于自己的茶碗。每年或每月之中,我们至少一定要供一次曼荼罗。
 
  具体作法是:首先用食指醮一点「牛净物」47或香水,然后用大拇指按住曼荼罗中央,以食指在周围画个圈。或者反过来作:用大拇指醮一点「牛净物」或香水,然后用食指按住曼荼罗中心,以大拇指在周围画个圈。正供时,左手握籽捏住曼荼罗底边,以右手腕擦曼荼罗表面:向外擦多次时,想象擦去罪障;向内擦三次时,信解获得身,语、意加持。
 
  次按规矩设置各堆。关于曼荼罗东面的认定有二种说法:一说朝供养境的一面为东:一说自己前面为东。供养时,应以朝向资粮田的那面为东;祈祷时,则以面向自己的这面为东,表求赐加持之意,当以后者为上。
 
  卓贡却帕(众生估主法圣)48的规炬是设三十七堆曼荼罗:须弥山王、四洲,八小洲、众宝山等四、七宝、宝藏瓶、嬉女等八,加上闩,月、伞、幢。宗喀巴大师教派则修二十二堆。二十三堆曼荼罗和二十五堆曼荼罗的区别是:计下计大自在金刚地基和外铁围山二堆。
 
  供曼荼罗时,我们应按照《俱舍论》中的描述,来观想须弥山王与四洲。因此,我们应当详细了解《俱舍论》中所说的世界形成情况,至少也要知道个大概49。
 
  (帕绷喀大师随后简略地介绍了一下:)
 
  须弥山王周围有七大海、七金山及铁围山围绕,中央为四宝所成的「须弥山王」。「东洲」白色,「南洲」蓝色、「西洲」红色、「北洲」黄色。观想这些洲中,「珍宝山」等宝物堆得满满的,这四种好象是各洲特产似的,所以放在各洲堆之上。「满愿牛」的体性是宝,它所出的粪尿全是金子;「自然稻」是一种没有壳等的粮食,晨割夜长、夜割晨长。在二十五堆中,考虑到这些已间接地与各洲一起供了,因此不另外设堆。七宝,即如「瞻部河金善制成」等所说,置于靠近须弥山王堆的四方四隅。「嬉女」等八天女住在须弥山王的层级上,可置于前面八堆之上。在二十五堆中,考虑到这些已包括在须弥山王中一起供了,所以不需另外设堆。「日」、「月」分置右方与左方50;「众宝伞」在后方;「尊胜幢」在自己前面,这样放置有缘起的关要。或是「日」在西,「月」在东,「伞」在北,「幢」在南,这样放另有一种缘起。天、人所珍爱的一切财物均堆放在须弥山王中央,与曼荼罗一起奉献。
 
  观想曼荼罗中可包含整个世界,曼荼罗没有变大,四洲与天界也没有变小。彩玲雍增仁波切对此举例说明道:当他住在扎什伦布时,曾在茶碗中的一个小水泡中看到整个人睑。我们也可以像一颗玻璃珠中能映现整个面庞、或针孔中可见整座山等那样来观想。
 
  一千个「三千大千世界」合为一个「无量世界」,一千个「无量世界」合为一个「海」世界;一千个「海」世界合为一个「海相续」世界。
 
  「香涂地基」等一颂,我猜想是「常啼」供养「法圣」菩萨时所诵的偈颂,但尚待核实。这里有「观想佛土」和「观为佛土」二种念法:第一种中的「佛土」作供养境佛资粮旧解;第二种为观想为佛上然后奉献之意,因为须弥及四洲等秽上足下堪供养的,所以我们应剎那将弥须及—一洲等秽上转变成净上后再作供养。如果我们这样来观想供养的话,便能获得供净上的功德。
 
  达波的曼荼罗偈颂中,说「供伴梵王具律仪」等,意为自己如果是具戒比丘的话,在供曼荼罗时应观梵天为助伴:如果不是的话,应观比丘和梵天为助伴。但因为须弥四洲是有情共业所成,所以我们可以将白业所成的那一份增上果须弥四洲作为供养,不必依靠梵王的帮助。
 
  如果我们观想力较大,可观百千万个四洲等,不能的话,只供一组亦可。如能好好地供曼荼罗的话,我们便能获得供真正须弥四洲等的功德。例如,「法阿育王」的前生中,有一世年幼时,将沙土信解为黄金供在「善观」佛的钵中,于是获得供金的功德,后来能在一夜间建成一千万座舍利塔。所以,供曼荼罗能容易地圆满资粮,也不会犯谄诳等邪命的过失,没有比这个更为殊胜的积福方法了。当知此铜盘中具有如此大的关要!
 
  结行中,倾倒曼荼罗堆有二种方法:求加持朝内;除中断向外,我们可酌情采用。
 
  此外当知不以数量为主而以观想为主。如果我们想计数的话,可以在此处供养的时候作,配合《皈依发心颂》诵「香涂地基」偈,供养须弥山王,四洲及日、月七堆。吉祥女比丘尼51因为供曼荼罗而亲见大悲观自在,宗喀巴大师也因为在沃喀却隆供曼荼罗等发大精进而证得中观正见,所以我们大家也应勤修此法。
 
  注释:
 
  1、引自《亲友书》,汉文有三种译本:《龙树菩萨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刘宋求那跋摩译;《劝发诸王要偈龙树菩萨撰》,刘宋僧伽跋摩译;《龙树菩萨劝戒王颂》,唐义净译。
 
  2、位于拉萨以南的洛卡地区。
 
  3、即圣龙猛与提婆、佛护、清辩、月称四弟子。
 
  4、即小孤萨黎。此句出自宗喀巴大师的《道次第传承上师启请.开胜道门》,参见本书附录《有缘颈严》。
 
  5、引自《菩提道次第广论》。
 
  6、即汉译《观无量寿佛经》。
 
  7、仪轨中仅言及砾石,但后二者也时常出现在经典中。
 
  8、参见《普贤行愿品》。
 
  9、即《大方广佛华严经》。
 
  10、据说这部神奇的经典系文殊智慧的化现,只有像温萨巴等格鲁派最优秀的传承主持者才能发现和阅读。
 
  11、十五世纪晚期至十六世纪早期。
 
  12、参见宗喀巴大师的《胜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显炬论》,法尊法师译。
 
  13、1 身自在;2 语自在;3 意自在;4 神变自在:5 处自在;6 周遍自在;7 欲自在;8 功德自在属殊胜悉地。
 
  14、克珠.丹巴达吉在《般若总义》中解释说:「胜义谛中二相隐没之大乘圣者心王意识,复是无住涅槃圆满意乐之见行二者中属于见分之智,乃胜义发心之相。」
 
  15、《般若总义》中解释说:「为利他而心缘圆满菩提,且与希求自身圆满菩提之欲相应之大乘人心王意识,见行二者中属于行分之大乘道入门智,乃世俗发心之相。」
 
  16、指静命论师。
 
  17、指莲华生大师。
 
  18、密宗集密龙猛派生圆次第中某一阶段的修法。
 
  19、代表刺弒朗达玛的密宗行者角色。
 
  20、即阎罗法王。
 
  21、一种蓝色莲花。
 
  22、又称七条衣,是沙弥和比丘平常穿著的上衣。藏地现在通称法衣。
 
  23、又称五条衣、僧裙。
 
  24、详情请参阅克珠杰的《集密生起次第.悉地海》。
 
  25、心间,观上师识蕴体性「不动」;脐间,观上师受蕴体性「宝生」;密处,观上师行蕴体性「不空成就」。
 
  26、心间,观上师水大体性「摩摩枳」;脐间,观上师地大体性「佛眼」;喉间,观上师火大体性「白衣母」;顶间,观上师风大体性「度母」。
 
  27、眼为「地藏」:耳为「金刚手」;鼻为「虚空藏」:舌为「观自在」;身为「除盖障」;意为「文殊」:筋脉为「弥勒」;关节为「普贤」。
 
  28、双肩、双腕、臀部两侧与双踝。
 
  29、色为「色金刚女」:声为「声金刚女」:香为「香金刚女」;味为「味金刚女」;触为「触金刚女」。
 
  30、佛的殊胜化身在世界上示现的十二种事业:1、兜率降世;2、入住母胎;3、圆满诞生;4、少年嬉戏;5、受用妃眷:6、从家出家;7、行苦难行;8、趋金刚座:9、降伏魔军;10、成正等觉;11、转妙*轮:12、入大涅槃。
 
  31、左手为「无能胜」;口为「马头」;金刚为「除碍」;右肩为「不动」;左肩为「欲王」:右膝为「具蓝杖」;左膝为「大力」;头顶为「顶髻转轮」:二足心为「妙害」。
 
  32、噶当派早期单传的一种密法教授。
 
  33、参见本书附录《供养上师仪轨资粮田图解》。
 
  34、1803-1875。
 
  35、《供养上师与大印合修法引导笔记》。
 
  36、喉间安置语金刚「无量寿」体性的红色「啊」字,心间安置意金刚「不动」体性的蓝色「吽」字。
 
  37、以前无着为见弥勒,观修十二年方才如愿。本尊告以十二年中他随时在其面前,但因障故不能得见。
 
  38、昔摩揭陀给孤独长者之女「贤女」,远嫁他方一外道王族。但因其信心与祈祷之力,佛陀及其声闻弟子凌空飞来、各显神通,为其说法。「惟愿一切有情大依怙」等一颂即贤女当时所说。
 
  39、主要包括水壶、镜子、盆子等物。
 
  40、无上瑜伽部特别修法二次第中的第一次第。
 
  41、头、双手、双膝。
 
  42、其余九种为:1、声音和雅、出语敦肃;2、得众眷属;3、天人敬爱;4、具大威势;5、值遇显贵:6、遇佛及徒:7、获大财富;8、受增上生;9、速证涅槃。
 
  43、《俱舍论》列举了四种田,即布施后能产生较多功德的四种对像:1、有情田:2、饶益田;3、痛苦田;4、功德田。「佛田」属功德田。
 
  44、1290-1364。
 
  45、法名洛卓迥乃(慧源,十一世纪人),阿底峡尊者的弟子之一。
 
  46、息灾为圆形,增益为方形,怀摄为半圆形,降伏为三角形。
 
  47、黄牛所出粪、尿、酥油、酪和乳等五物总名。
 
  48、法名为洛卓坚赞(慧幢),萨迦五祖之第五位,汉籍中称为八思巴。
 
  49、另请参阅格邬仓.洛桑绛央蒙朗的加行法引导《文殊上师密意庄严》。
 
  50、指修行者本人的右方与左方。
 
  51、此著名比丘尼成就者系出生于印度某王族,早年因染恶性癞病离家出走,在偏僻的山林里苦修十二年,最后亲见大悲观自在。由他传出的大悲观自在修法,成为吉祥女比丘尼派。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掌中解脱 第六天 加行法之三(第五、六加行)
下一篇:掌中解脱 第四天 加行法之一(第一、二、三加行)

 掌中解脱 第一天 纠正动机与观察所修之法 掌中解脱 第二天 阿底峡尊者生平与藏地道次第引导的起源
 掌中解脱 第三天 道次第教授的殊胜与如何讲听此法 掌中解脱 第四天 加行法之一(第一、二、三加行)
 掌中解脱 第六天 加行法之三(第五、六加行) 掌中解脱 第七天 依止善知识---道之根本
 掌中解脱 第八天 意乐依止法 掌中解脱 第九天 加行依止法及于有暇身劝取心要
 掌中解脱 第十天 死亡无常 掌中解脱 第十一天 三恶趣苦
 掌中解脱 第十二天 皈依——入圣教之门 掌中解脱 第十四天 思维轮回苦
 掌中解脱 第十五天 思维苦因与抉择解脱道性 掌中解脱 第十六天 发菩提心利益
 掌中解脱 第十七天 七重因果与修心七义之一 掌中解脱 第十八天 修心七义之二
 掌中解脱 第十九天 修心七义之三 掌中解脱 第二十天 六度总说
 掌中解脱 第二十一天 奢摩他 掌中解脱 第二十一天 奢摩他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