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中士道 思惟苦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点击:8822]   [手机版]
背景色


中士道 - 思惟苦谛
p. 155 (8)

※﹝第二、正修苦分二:①思惟生死总苦,②思惟别苦。初中分三:①思惟八苦,②思惟六苦,③思惟三苦。今初﹞

总苦的特征是只要在生死轮回当中,不管在哪一道,都有这些苦。别苦是指六道当中,每一道有它各别不同的苦。生死总苦可以从三种不同的分类法来说明,一、思惟八苦,二、思惟六苦,三、思惟三苦。我们先在理路上了解,一方面随分随力地学,把握住纲要,另一方面我们能相应的地方,要认真地去思惟、观察。

【如《亲友书》云:「仁和应厌于生死,欲乏死病及老等,无量众苦出生处。」应如是修。此中修习厌生死者,谓思惟彼是众苦根源。苦者,谓已显说欲乏等四,等字摄四,共为八种。此八种苦,是薄伽梵于多经中,明苦谛时数所宣说。】

现在讲八苦,引用《亲友书》里边的文。「仁和」是对一般人比较尊敬的一种称呼,我们应该对生死的真相生起厌恶之心;像是「欲乏」,就是我们希望的得不到,还有老、病、死等等;这个「等」字就包含八苦中没有说到的其它四种:生、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盛。很多经典中世尊在说明苦谛时都照着这八苦宣说的。

【修共中士一切所缘法类,如共下时所说共法,此亦应取。诸不共之修事,若有慧力,如下所写皆当善修。若慧劣弱,可暂舍置所引教文,唯当修习应时义体。】

共中士所应修的所缘法类,实际上是以共下士为基础渐次增上,所以共下士的这些共法,在修共中士时还是要修的。如果你修好了共下士的法类,觉得力量够,那么其它不共的法类也应当修学。我们现在脑筋很灵巧但是慧力不够,往往是越修越远,这点要非常注意。虽然懂得了道理,假定自己的慧力不够的话,宁愿暂时舍置,而应该修我们眼前欠缺的那一部分,这就是所谓的「应时义体」。

【此等虽是思择而修,然除应修诸所缘外,余善不善无记等上,悉不应散。当于所缘遮心掉等,亦莫令随昏睡沉没增上而转,当令其识极为明净,渐次修习。】

这些道理虽然要去思惟,但除了我们正在修习的所缘法类以外,其它不管善、恶、无记的法,内心都不要去缘。这是为什么说《广论》是对出家人而宣说的,一般在世间的人,大都喜欢开玩笑,觉得这样很轻松,可是在不知不觉当中,心就完全松懈掉了。我并不是说开玩笑一定不可以,然而我们平常想尽办法要使内心当中保持增上都不容易,如果还串习这种东西,那对我们的确是一种障碍。其实还有很多应该注意的,在这里只是略提一点,我们要能观照自己所欠缺的、需要努力改善的,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掉举就是内心浮躁不寂静,这是跟贪相应的。一般而言,脑筋好一点的人,通常会有的毛病就是掉,背后推动的是贪。人家才一动、眼珠一转,他已经晓得为什么了,心里就跟着境界乱转,所以脑筋伶俐的人容易掉,这是贪心所使的一种攀缘。另外一种是沉,脑筋不太伶俐的人容易沉,心对境时糊里糊涂,脑筋就是转不过来,心就容易沉下去;加「等」字,是讲凡是这些跟法不相应的,我们都应该遮止。在整个修习过程当中,总之是希望保持内心的明净,当然这有很多方法,除了心理上的净化,还要环境、饮食、睡眠等等的配合,这样才能够充分地利用难得的暇满人身,使自己和他人都获得真正的利益。

【《入行论》云:「虽长夜修行,念诵苦行等,若心散乱修,佛说无义利。」此说一切散乱善行,其果微少。又《修信大乘经》云:「善男子由此异门,说诸菩萨,随其所有信解大乘,大乘出生,当知一切,皆是由其不散乱心,正思法义之所出生。」】

长夜是指很长的修行时间,念诵乃至于种种苦行,如果心散乱,那是没有什么义利的。也就是说,我们真正要修行的话,一定要在定慧、止观当中,可是定慧的根本在戒,这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很重视戒学的理由,这一点非常重要。《修信大乘经》上说,「由此异门」就是从种种不同的方式,来说明菩萨所有的信解大乘,以及大乘出生,也就是从信解开始,渐次地深入,都是由于不散乱心正思法义而来的。一个是止,一个是观,也就是奢摩他和毗钵舍那,这两个是最重要的。所以如果再总摄前面已经说过的戒,就是三增上学──戒、定、慧,这个次第绝对不能乱。

【此中不散乱心者,谓除善所缘,不向余散,法及义者谓文及义。正思惟者,谓以观慧观察思择,由此显示随修一切功德之法,皆须此二。故说引发三乘一切功德,皆须二事:一、除善所缘心不余散,专一而住真奢摩他或其随顺。二、善观察善所缘境,如所有性尽所有性,毗钵舍那或其随顺。】

不散乱心,就是说我们一心一意缘在一个善所缘上面,不要让它散乱,这不一定是靠着定的工夫,平常我们的心,可以依持戒而收摄,戒本身真正重要的也是这个功用,心一跑掉,马上把它捉回来,一跑掉,马上捉回来,这一点比较重要。法就是讲的文,义是指里边的内涵。从这个经论上面证明,三乘所有一切功德的产生都需要止观。

一个是安住于诸善所缘,心不要散到别的地方去,这就是专一而住的真奢摩他或其随顺。随顺就是得定之前的因,譬如我们讲持戒必须常尔一心的专念,这个都是奢摩他的随顺。第二要善观察善所缘境。很善巧地、正确地去观察,因为前面的定是定在善所缘境,然后要用这个宁静的心,去观察所缘的境,要了解如所有性跟尽所有性,这样的观察叫毗钵舍那,或者它随顺的因。这个毘钵舍那我们称它为「慧」。而慧的次第是闻、思、修,修前面是思,思前面是闻,为了要闻,所以要亲近知识,整个的道次就是这样开出来的。

【如是亦如《解深密经》云:「慈氏,若诸声闻、或诸菩萨、或诸如来,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当知皆是此奢摩他、毘钵舍那所得之果。」此中若无真实止观及随顺二,则三乘一切功德,非定皆是止观之果。】

大师再引另外一部经,就是特别强调这一点的重要。《解深密经》中世尊对慈氏(就是弥勒菩萨)说,三乘中不管是声闻也好,菩萨也好,乃至于佛也好,所有世间、出世间的一切善法,都是修止观所得到的果。如果没有真正的止观及它的随顺,那么三乘的一切功德就不一定都是止观的果。

前面是告诉我们在正思惟苦谛之前,必须把握的修学重点,否则我们懂得很多理论,但是并不实际。《菩提道次第广论》这本书之所以珍贵,它并不单单是个正确的理论,还告诉我们要如实地修行。所以前面这些内涵,都是修行当中必不可少的中心。现在我们照着大师指示的修行方法,如理地思惟观察苦谛,就会产生应有的效果。

【如是八苦之中,初思惟生苦分五。众苦所随故生为苦者,谓诸有情那洛迦中,及诸一向唯苦饿鬼,并诸胎生卵生,如是四类,于初生时,便有无量猛利苦受,随逐而生。粗重所随故生为苦者,谓三界一切诸行,为烦恼品粗重所随,无堪能性,不自在转。】

现在我们一一来看这八苦,先说生苦。第一个「众苦所随故生为苦者」,这个生为什么是苦呢?因为初生之时,便被各式各样的苦所逼迫。分别来说,地狱有情初生时就被寒或热的大苦所逼,饿鬼也是如此,从饥渴中生,其它不管胎、卵、湿、化,出生的时候都被无量的、非常猛利的苦所逼迫。第二个「粗重所随故生为苦者」,三界之内,不管欲界、色界、无色界中一切的诸行,只要我们还没证得涅槃寂静之前,都在有为法当中,由于粗重烦恼所随,所以真正想如法做一点事情都做不来--不自在转,这个我们平常都能够感觉得到。

【三界有情诸行生起,皆为烦恼品类粗重随逐。总之由有生住增长,烦恼种子随逐流转,故无堪能安住善事,亦不如欲自在而转。】

这个特点是说,无始以来不论生住增长,烦恼的业习气一直跟随着,我们被烦恼所使,没有能力真正把握住自己,让自己安住在善事当中,如我们所希望地自在而转。最可怜、更麻烦的是连这点都不知道。说实在的,以我自己的经验,出家修行了很久,对于烦恼的根本还把握不住,这是修行人最大的障碍。至于不懂佛法的人,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很多人修行,觉得自己定力不够,然后又要讲无我,可是什么是无我也不知道。通常我们希望追求的,都是随顺自己的习气,这是为什么本论一开头就非常强调依止善知识,在「总示亲近意乐」当中,第一个就是孝子心,不要随自己自在,要随善知识自在。因为我们自己自在的是烦恼,如果随着自己,等于是一直被烦恼所使;自己没能力,所以要找善知识,可是这个善知识并不是随便找一个人跟着他,而是要具足条件的,你才能依止他。真正的善知识他会认识烦恼,而且会尽心尽力去除烦恼,这是我们真正该追随的。所以在依止善知识之前,一定要清楚地去观察决择,要了解为什么要依师,还要自己具慧,这些都是实际上非常重要的。

【众苦所依故生为苦者,谓于三界既受生已,由此因缘,便能增长老病死等,无边众苦。烦恼所依故生为苦者,谓于生死既受生已,便于贪境瞋境痴境发生三毒,由此能令身心苦恼不静,不安乐住,谓诸烦恼,由种种门逼恼身心。】

由于在三界受生的缘故,老病死等各式各样的苦就跟着来了。下面第四个是为烦恼所依故生为苦,一出生以后,内心自然而然对各式各样的境界会生起烦恼,可爱的就贪,非可爱的就瞋,对另外一种无所谓可不可爱的舍受就是痴,使我们身心不能安静,心里面一天到晚烦烦恼恼的。

【不随所欲离别法性故生苦者,谓一切生最后边际,咸不出死此非所爱,此复能令唯受众苦。故应思惟如是生时,众苦俱生,粗重俱生,生复能引衰老病等烦恼死亡,此亦能令受苦道理。】

这个法性法尔如是,本来就是如此,你简直拿它一点办法都没有,不能像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只要有生最后一定会死,这个绝对不是可爱的,由于这样也要受很多苦。所以应该思惟出生以后,生、老、病、死等众苦以及烦恼都跟着来,这就是生苦之相。

【特住胎时受何苦者。如《弟子书》云:「极猛臭秽极逼切,最狭黑暗遍蔽覆,住胎犹入那洛迦,身屈备受极重苦。」】

这里特别说明住胎之苦,因为其它的苦,道理讲完了,自己稍微反观一下,就可以感受得到,但住胎的状况我们都忘记了。实际上住胎是一件大苦事,只有佛菩萨才能够彻底了知真相来点醒我们,就像面前明明是苦谛,可是我们不知道,所以要靠佛菩萨的点醒。《弟子书》这段文里边的意义,就不细述它,各位要照着去思惟。

【此诸文义,如《入胎经》云:「无量不净,周遍充满,多千虫类之所依处,具足最极臭秽二门,具足非一骨金巢穴孔,复有便利清脑脑膜髓等不净,生藏之下熟藏之上,面向脊骨背对腹皮,于月月中,出诸血相以之资养,母食食时,以二齿鬘细嚼吞下,其所吞食,下以口秽津涎浸烂,上为脑膜之所缠裹,犹如变吐。所有食味,从母腹中入自脐孔,而为资长,渐成羯罗蓝,頞部陀,闭尸健南,手足微动,体相渐现。手足面等胎衣缠裹,犹如粪秽,生臭变臭猛暴黑暗,不净坑中上下游转,以诸苦酸粗咸辣淡,犹如火炭。食味所触,犹如苍蝇,以不净汁而为资养。如坠不净,臭秽炽然,淤泥之中命根非坚。又母身内所有火力,煎炙遍炙极遍煎炙,烧热遍热极遍烧热,烧然遍然极遍烧然,受诸猛利粗恶难忍,非所悦意极大苦受。如如其母转动,遍动极遍转动,如是如是如被五缚,亦如投掷煻煨坑中,受诸猛利粗恶难忍,非所悦意,难以为喻,极大苦受。」如是其母,若受饮食太多太少及食太腻太干太冷太热,咸淡苦酸及太甘辛,若行欲行,若太急走,若跳若倒,若住火前,或蹲居坐,亦说于胎起大痛苦。生藏上压熟藏下刺,如被五缚插之尖摽。】

《入胎经》告诉我们很多住胎之苦,实际上,要修观身不净或观受是苦的话,就依这个文好好去观就行了。所谓观就是思惟观察,真正能够很努力去观察,就会生起非常强大的苦受,由于这苦受的逼迫,求解脱的心就会非常强盛地生起来,我们就不至于念了文字却作为戏论。

【从胎产时及产出时,所有众苦,亦如《弟子书》云:「此渐如硬压油具,压迫其次方得生,然未尔时即舍命,唯是受苦业力强。住不净中颠倒身,湿烂裹胎极臭秽,猛逼切痛如溃疮,犹如变吐宿念舍。」】

出生的时候就像压油,现在压油的方法都是用化学的,以前是硬压的,出生的时候也是硬压,在强大的压迫下居然不死,这是因为我们有受苦的业力的缘故,换句话说,我们永远在痛苦当中。这里文中所讲的意思,我们也应该随分随力认真去思惟。

【此诸文义,如《入胎经》云:「次彼渐生一切肢节,从其粪厕腐烂滴坠,不净暴恶生臭变臭,黑暗可怖,粪尿熏粘,臭气垢秽,血水常流,疮门之中,由其先业异熟生风,吹足向上令头向下,两手缩屈被二骨轮,逼迫遍迫周遍逼迫,由诸粗猛难忍非悦,最大苦受令其身分悉皆青瘀,犹如初疮,难可触着,身一切根悉皆楚痛,极秽胎垢遍粘其身,由干渴故,令其唇喉及以心脏悉皆枯燥,住此迫迮难忍苦处。此由因缘增上,宿业异熟生风吹促至极艰辛,始得产出。生已无间,被外风触如割涂灰,手衣触时如利剑割,当受粗猛难忍非悦极大苦受。」】

这是引《入胎经》中所说在母胎当中的苦以及刚出生时之苦。

【又说如牛剥皮,被虫所食,及如癞人遍身溃烂,加诸鞭挞极受楚切。又产已无间,取怀抱等及寒热触,亦当受诸粗猛难忍,非悦意苦。】

实际上我们并不能真正了解牛被剥皮的痛苦,因为我们是剥牛皮的人,并不是被剥者。但我们可以想一想,平常稍微被针刺一下,我们就无法忍受,说皮被剥下来了,还有虫来咬你,吃你的肉,这是何等痛苦!不要说被剥皮,平常我们口渴,或者少吃了一点,身心两方面就很痛苦,这是我们有经验的。癞人就是得麻疯病的人,这个病也是极端痛苦。

【八苦之中,特于此初及于最后,须殷重修。故如前说,当以观慧数数观察,而善修习。】

应该照着前面大师教诫我们的,以观察慧不断努力地去修习。本来人生就有这些生老病死等等的苦,病大概是人人经验得到的,老就不一定;实际上真正最大的苦是生跟死,这个我们没经验,所以经论上面特别强调,对这二苦要更殷重地修习。

【思惟老苦分五。盛色衰退者,谓腰曲如弓,头白如艾,额如砧板,皱纹充满,由如是等,衰其容貌令成非爱。】

第一个:盛色衰退。诸位还没到那个年纪,你们一时感觉不到,但是诸位将来都会感觉得到。实际上有机会感觉得到还是幸运的,早死那更是不幸,因为老时虽然身体上是痛苦,可是他的经验和心灵的成长,非要到那个时候才能成熟,所以年轻死是最不幸的,因为人最珍贵的是智慧,所以我们人真的要得到好东西,老苦还是免不了,别以为逃得了老,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气力衰退者,谓于坐时,如袋断索,起如拔树,语言迟钝,行步缓慢等。】

这个苦状我现在就很深刻地感受到了,对你们来说,起坐时一点困难都没有;对我来说,当我坐着要叫我站起来,实在就像拔树一样,不要说拔树,你们试着去拔草,有时候费尽力气还拔不动,何况是拔树。坐在那里要站起来这么困难,可是站着要坐下时又像袋断索,因为脚实在没气力,就像一袋米摔在椅子上,这么个严重法。

【诸根衰退者,谓眼等不能明见色等,重忘念等,减念力等。受用境界衰退者,谓受饮食等,极难消化,又无堪能受诸欲尘。寿量衰退苦者,谓寿多灭尽,速趣于死,应当数数思惟此等。】

这是第三个:诸根衰退,我现在常常感觉得到,刚刚说完的话,转个身就忘记了。不过还算好,现在有很多人甚至得到痴呆症,什么都忘记了,老就会这样,那是你们无法想像的。当年我听见尊长说:「啊,老啰!老啰!」我想,老是什么呀!心里面觉得怪怪的,等到自己身上呈现了,才体会到就是这样。其它的受用境界衰退、寿量衰退苦等文字很简单,但内涵是我们要好好努力思惟的。

【《广大游戏经》中亦云:「由老令老坏少壮,犹如大树被雷击,由老令耄朽屋畏,能仁快说老出离。诸男女众由老枯,如猛风摧娑罗林,老夺精进及勇势,譬如士夫陷淤泥。老令妙色成丑陋,老夺威德夺势力,老夺安乐作毁訾,老夺光泽而令死。」慬哦瓦云:「死苦虽重,而时短促,此老最重。」迦玛瓦云:「老渐渐至,故稍可忍,若一时顿至,实无能忍之方便。」】

就是说年纪大,慢慢地变苍老了,少年时的种种好事都会被老所坏。就像房子破了以后,摇摇欲坠,令人害怕,幸好世尊能仁告诉我们离苦之道。所有的人,无论男女都被老所摧毁,就像大风来的时候,摧毁树木一样。经论和祖师所说的都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但愿各位同学好好思惟。

【思惟病苦分五。身性变坏者,谓身肉销瘦,皮肤干枯等。增长忧苦多住忧苦者,谓身中水等诸界,分不平均增减错乱,身生逼恼,心起忧痛而度昼夜。不能受用悦意境界者,谓若有云,诸可意境于病有损,虽欲享受而不自在,如是诸威仪道,亦多不能随欲。诸非可意境界受用,虽非所欲须强受用者,谓诸非悦饮食药等,须强饮用,如是火炙及刀割等,诸粗苦事皆须习近。速离命根者,谓见病难治,便生痛苦,当于此等审细思惟。】

第一个身性变坏,病的特征就是会使得我们身体变坏。《广论》这本书源自藏地,藏地的医学跟我们传统的中医对疾病的成因有类似的说法,都说生病是身体当中所谓四大不调,当地水火风平衡的时候,身体就健康,哪一部分不平均就会产生错乱,使问题出现而生病,这时身体会痛苦,内心也会日夜忧恼。平常我们很欢喜的、可意的境,生了病就不能受用了。譬如我们想出去玩,生了病就不可以出去,因为吹了风更糟糕;想要吃某些食物,但是这个如果对我们的病有损害,那就不能吃;除了这个以外,「诸威仪道,亦多不能随意」,威仪道就是我们的行动,生了病只能躺在那里,动都不能动,不能随自己的意愿。另外,我们欢喜的境不能受用,而不欢喜的境,却一定要强迫我们去受用,譬如吃的是苦药、要动手术、还要做种种治疗等,我们都得被迫接受病的特征就是这样。关于这个我们应该好好地思惟,因为病苦这件事无论老少大家都会碰到。

【《广大游戏经》云:「多百种病及病苦,如人逐鹿逼众生,当观老病坏众生,惟愿速说苦出离。譬如冬季大风雪,草木林药夺光荣,如是病夺众生荣,衰损诸根及色力。令尽财谷及大藏,病常轻蔑诸众生,作诸损恼瞋诸爱,周遍炎热如空日。」】

各式各样的病跟病苦逼着我们,就像打猎的时候去追逐鹿,现在这鹿就是比喻我们自己,逐鹿的这个人就是病,打猎的时候我们人追鹿,同样地,我们也被病所逼迫,实际上三界之内没有一个地方不会坏,我们无法避免老病来损害我们,那要怎么样才能够跳出来,祈求世尊能够告诉我们。下面用另外的比喻说明病苦。

病对我们的伤害,就像冬天草木遇到大风雪。台湾的冬季是不会刮大风雪的,藏地或大陆北方就不一样了,一到了冬天,原先长得很青翠的树木,整个都枯掉了,风雪一来时,所有可爱的光彩也都消失掉了;病来的时候也是这样,平常容光焕发、精神百倍的人,一旦病倒,躺在那里动都不能动。「衰损诸根及色力」,病了以后,身根不能动了,光彩和气力也被病所衰损而不复存在。除了这个以外,生了病以后就得看病,钱财不能进来还得付出,使得我们平日累积许久的财谷及大藏(就是财宝的库藏)消耗尽净。而且「病常轻蔑诸众生」,不管你怎么神气,病来的时候,它才不理你,对你作种种的损恼;原本我们所喜爱的东西也会因病而感到排斥;本来有些事情对我们所产生的效应,我们是可以避开或者只受一部分的,而病来的时候,就像天空中的太阳,大地都普被热光所照逼,我们完全都躲不掉,受其掌控。下面是死苦,这也是所有一切众生共同的。

【思惟死苦分五。谓舍离圆满可爱财位,舍离圆满可爱亲族,舍离圆满可爱朋翼,舍离圆满可爱身体,死时当受猛利忧苦,乃至意未厌此诸苦,当数思惟。】

不管你有多少财富,到死的时候一分也带不走。不管你有多少亲近的人、多么圆满的家族、多么可爱的眷属和朋友,死的时后一个也不会跟你走,乃至于跟自己最亲近的,我们一直执着的这个身体,一样要舍掉。心中的忧愁和身上的苦恼,死时候都非常强盛地逼迫我们。

世俗人跟修行人的根本差别就在这里,平常人不知道事前准备,一天到晚忙的都是生老病死的因,然后等到问题产生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所以我们必须趁身体健康、脑筋清楚的时候多去思惟,如果我们很认真地思惟的话,就算身体很健康,也会生起就像生病、就像年老、乃至死亡这样痛苦的感受。由于生起了这个觉受,也晓得痛苦的因何在,这个力量就会推动我们努力去修行,这样就不会浪费这个健康、强壮的人身。如果把苦因拿掉,就能从生死轮回当中透脱出来,所以修行要修到对现世或生死当中的一切好事情,生起很强大的厌恶、远离之心。在这个意乐还没有生起之前,要不断地照着前面的方法去思惟,我们真正要忙的事情就是这个,现在要学很多东西,也无非是忙这件事情。如果只是讲了很多道理,文字学得很好、很会辩论、学问第一等,可是没办法照着去做的话,那都是戏论,到最后都困死在生死中。

【前四为苦之理者,谓见当离此四圆满而发忧苦。】

前面说拥有可爱的财位、亲属、朋友、自身,为什么会苦呢?因为到死的时候,越是圆满,离别的忧愁越是厉害,因为心忧愁,所以身体上也更是难受。又死本身当然也苦,所以死的时候就有这五种苦。

【《广大游戏经》亦云:「若死若没死没时,永离亲爱诸众生,不还非可重会遇,如树落叶同逝水。死令王者无自在,死劫犹如水漂木,独去无伴无二人,自业具果无自在。死擒多百诸含灵,如海鲸吞诸众生,犹龙金翅象遇狮,同草木聚遭猛火。」】

「若死」是要死的时候,「死没」是死掉了以后,所有亲爱的人,都舍离了,从此以后就不可能再见面,就像树的叶子掉下来,随着水漂走了,这个树叶是不可能再回到树上面去的。所以不管你有没有地位,就算世间最高的国王,但到死的时候,就像被强盗或敌人劫走,国家、豪富等什么都没有了﹔又像水上的漂木一样,独自漂逝永远不再回来。这都是应用不同的比喻,策励我们内心对于这件事情的认识、了解、思惟,而策发厌离心。

死的时候不管多亲爱的人,没有人能够伴着你去,只有你一个人走,实际上这还是自己造的业,因为不了解世间的真相,或者了解了没有如实的修行,到死的时候已经不得自在了。我们常常犯这个毛病,了解是了解了,如果不仔细去思惟观察的话,了解得再多,都是增长我慢。所以就可以知道,在宗大师时代辩论的方式跟现在不太一样。为什么特别提出辩论这一点呢?因为平常我们自己看书,看得洋洋得意,别人看不见,你自己也不会充分表露;现在为了学这个深广的教法,要藉辩论认清理路,如果你们稍微仔细去看的话,会看见辩胜者那种得意洋洋的味道。本来所学的道理是要净除我们烦恼的,可是学错了,就会增长非常高昂的慢心,所以真正要从理论的认识进而深入的话,的确需要一些条件──自己的善根、周围的环境等等。我们总是觉得自己好像不错,蛮自负的,我想这种情况可能有很多同学跟我一样,乃至于自己觉得能够学到《菩提道次第广论》这么圆满的教法,更是有善根。实际上是学了好几年以后,才有机会真正体验到内心当中的烦恼最粗浅的一点影子,这一点大家注意一下。

「死擒多百诸含灵」,真正死的时候,不管你是哪一道,只要是「含灵」,就是指有情,全部都会被死所吞食,就像大海吞没一切一般。下面还有一些特别的譬喻,譬如龙有非常大的神力,变化无穷,可是一旦碰到金翅鸟的话,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象是陆地上的有情当中身体最大、最强有力的,但碰见狮子王的时候,也是一动都不能动;又如草木,不管长得多么茂盛,猛火一来的话,烧得干干净净;同样地,世间所有的众生,到最后只有一条路──死,这是我们应该思惟的。除了前面所说的生、老、病、死以外,还有下面的四种苦:

【思惟怨憎会苦分五。谓如遇怨敌,便生忧苦;畏其制罚;怖畏恶名,遭非赞颂;畏苦恼死;违正法故,畏惧死后,堕诸恶趣。当思此等。】

这五点应该认真地去思惟。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偏偏到处会碰到怨家对头,心里面先忧苦;然后怕他会伤害我们,所以有「畏其制罚」的苦;除了身体上,还有「怖畏恶名」的苦,平常总希望人家来赞叹我们,遇到冤家时,他不但不会赞叹还要毁谤;乃至于「畏苦恼死」;又因为生前「违正法」,没有如法去做,所以害怕死后会堕恶趣,总共是五点。当然大分主要的是五点,实际上仔细去看的话是无量无边,不欢喜的偏偏碰在一块儿,喜欢的又爱别离,偏偏不能在一起。

【思惟爱别离苦分五。谓若舍离最爱亲等,由此令心发生忧戚;语生愁叹;身生扰恼;念彼功德,思恋因缘令意热恼;应受用等有所缺乏。当思此等。】

前面说的是冤家偏偏碰到,这里是讲亲爱的人偏偏舍离,我们内心当中会发生几种现象:心忧、语愁叹,然后身扰恼,身口意都处在痛苦之中。会一直想他对我有这么大的好处,现在却离开了,脑筋当中不断地去恋着这个东西,内心就会热恼而痛苦。又因为喜爱的人离开了,自然很多地方就不如原来那样适意。这是「爱别离苦」,前面是讲人,后面讲受用的物,这都是我们喜好的东西,终究都会离开我们。

【思惟所欲求不得苦分五。如爱别离。求不得者,谓务农业秋实不成,及营商贾未获利等,由于所欲励力追求而未得故,灰心忧苦。】

第七个是我们所希望的得不到,这也是苦恼。这跟前面的「爱别离」一样,我们希望的得不到,不过有点不一样,爱别离是已经有的,你会舍离它;求不得是你希望得到的得不到。这里举了两个例子,譬如种田,你辛辛苦苦地种了半天,希望到秋天有好收成,可是却不如想像那样,或者遇见一场灾害,整个毁掉了;做生意的人本来想赚钱,结果没赚到还要亏本。现在我们生活当中所忙的很多事情都是这样,虽然很努力,结果得不到,于是内心当中很苦。

又例如你们刚来寺院的时候,大家想想,有没有爱别离、求不得之苦?不但离开了家里面的父母亲友等,即使到了这里,也不能随心所欲,往往是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如果仔细去看,在我们生活当中都是这样。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能如我所欲,可是真正有几样东西能够如我们所想的那样得到啊?而在这里跟世间又有一个根本差别,世间对于得不到的东西,就会想种种的办法去获取它;因为人有很高的智力,我们如果努力去经营,往往也可以办得到。以短视的眼光去看是得到了,可是实际上对长远的生命毫无意义,因此佛法告诉我们,得到了这个暇满的人身,要从生命的根本去解决问题,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以上是八苦当中的前七苦,大家已经大概有一个简单的认知,最后是第八苦:

【思惟宣说五种取蕴总为苦义分五。谓是当成众苦之器,及依已成众苦之器,是苦苦器,是坏苦器,是行苦器。于此诸苦当数思惟。其中初者,谓依受此取蕴,能引来生以后众苦。第二,谓依已成之蕴,为老病等之所依止。第三、第四,谓彼二苦粗重随逐能生彼二。】

最后是五种取蕴之苦,通常叫五阴炽盛,五阴或五蕴代表同一样东西,就是我们这个身体、生命;炽盛就是像火烧得很热烈、很盛,这比喻五蕴身心上的苦非常厉害,这也分五点来说明。「当成众苦之器」是第一个。「依已成众苦之器」是第二个。「苦苦器」是第三个。「坏苦器」是第四个。「行苦器」是第五个。这五种情况,我们应该不断、不断地去思惟。

第一个是「当成众苦之器」,「当」是当来,将来会成为众苦的器。「器」是盛东西的器皿,我们这个五蕴的器所盛载的是一切的痛苦,我们把这个身体看成很好的东西,实际上这个身体就像一个用来装各式各样痛苦的器皿,我们就是这么颠倒。所以说因为受了这个取蕴,结生以后一切的痛苦就跟着来了,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依已成之蕴」,依已经形成的蕴体,对我们眼前这一生来说,这五蕴体已经有了,前面说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等等,都由于有这个身体而来。当然我们会说:不是也有一些快乐吗?下面会告诉我们,这快乐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可是我们偏偏还是乐此不疲,要去忙这个眼前小小的快乐,其实到最后所有的快乐都是痛苦。拿佛法来说,这些东西都是最可怕的鱼饵,看起来满好,一吞下去是痛苦得要命!鱼吞下了鱼饵,最多一生的生命送掉了,如果我们不了解真正的苦乐,就永远在三界中轮回,这是多么地可怕!

第三是「苦苦器」,第四是「坏苦器」。苦苦就是痛苦的事情,它本身是苦的。坏苦是指快乐的事情,因为它不可能永远保持着,快乐的时候好像很好,一旦消失掉,痛苦就来了,这是会坏的,所以叫坏苦。我们如果并没有真正很大的快乐,失去的时候,也不会有太大的痛苦,如果你今天很有势力,突然之间碰见个冤家,把你拖下水;或者有些人原本有很大的财富,忽然之间遇到什么灾害,或者经济不景气,像作股票生意的人,一旦股市大跌的时候,很多人就会跳楼自杀;诸如此类,越是高处,将来跌下来的时候越是痛苦,这个就叫「坏苦」。

「彼二」就是前面的第一、第二,只要有了这个身体以后(第二),它一定会有第三、第四;眼前造了很多业以后,将来一定还要受生,这是第一;而我们永远在六道中轮转,由于第一、第二的关系,结果这个苦苦跟坏苦就跟着来了。最后一个是行苦,行苦是什么呢?

【第五,谓初成取蕴,即便生为行苦自性,以一切行为宿惑业他自在转,是行苦故。于三苦时此当详说。】

只要一旦结生,这个「取蕴」形成了,行苦即生。行是迁流义,就是不断地迁变流转,我们称身心为「相续」,就是因为它不断地在改变。我们得到一些快乐,就希望能够恒常得到它,但它在我们不知不觉中一直在改变,到最后消失掉了。改变这件事情的本身,虽然并没有很明显地让你感觉到苦跟乐,但是因为这个蕴体一直还存在,所以下面所有的苦都跟着来了。我们这个身体是以前的烦恼跟业所感得的,它永远随着烦恼跟业在转,所以说是「他自在」,这个就是行苦的特征。

这个到后面讲三苦时,会再仔细地说明。三苦就是苦苦、坏苦、行苦,「苦苦」本身就是苦的,「坏苦」就是快乐的事情,「行苦」就是我们感觉不到,既没有痛苦也没有快乐,而它的本质就是痛苦。关于这三苦,有一个简单的区分界限,苦苦只要是有情生命都会感受到;对于坏苦,不要说畜生不知道,普通一般人也不知道,只知一心追求快乐,可是有些宗教家或世间的哲学家,脑筋比较深远一点的人,就能够认识到。像印度的婆罗门教有苦行外道,他们也舍离世间的快乐,因为觉得这是不究竟的,所以这个坏苦是其它的宗教也知道的。但是行苦,除了佛以外,没有其他任何人能指出这个特征来,这也就是佛教当中最不共的地方,这是我们要了解的。

这样说起来,讲行苦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谈其它的苦呢?因为假定我们对这个坏苦不了解的话,对眼前的贪着就无法对治,钱财、名利样样要,好吃的要,好玩的也要,一天到晚追逐这些东西,你不可能想要腾出时间去修行,而且因为它已经深深地把我们绑死了,不知不觉就生活在这种状态之中。所以我前面谈过,我自己对于这个烦恼的认识,是出家很多年以后,在一个机会当中才让我体会到,否则我自己完全不知道。粗猛的烦恼,如果还要透过人家讲才看到,自己发脾气,也还要修了多少年才知道,那实在是不应该。而且这个烦恼根本的「我」,是随时随地不知不觉地在任运增长当中的。认识了烦恼,才真正有机会认识行苦,认识行苦之前必定要先认识坏苦,渐渐地把它放低,这在后面讲三苦时会再仔细地说明。

【若于生死取蕴自性,未能发起真实厌离,则其真实求解脱心,无发生处。于诸有情流转生死,亦无方便能起大悲,故随转趣大小何乘,然此意乐极为切要。】

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也就是大师给我们的教诫:为什么前面把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及五阴(也就是五取蕴)的苦一一分别强调说明,乃至于要我们努力去思惟呢?因为只要在生死当中感得的这个五蕴之身,它本身就是有这样的特征,如果你对它不能生起真实的厌离,那么求解脱心便无处发生,这是对自己来说。进一步我们不是说要学佛,要成就无上菩提,要救一切众生吗?那么从哪里开始呢?还是从认识苦谛开始,这对自己叫自利,看到别人跟我一样也陷在这里,因此生起悲心,想要帮助他脱离,所以要救别人也要从这个地方救,这才是真正的利他。

如果这个都看不见,悲心从哪里谈起?所以当我们真正了解了这一点的话,就会消除时下一个很普遍的错误观念,觉得自己是大乘人,是要帮别人的,这种小乘行不需要学。的确小乘行有一些不要学,可是出离心是大小乘的根本,是绝对不可以少的,这个根本认识了,为自己叫「自利」,进一步为别人叫「利他」。不管你走的是大乘或小乘,也就是说无论只管自己,或者进一步要帮助别人,认识苦谛生起厌离是极其重要的,这是根本问题,也是大师给我们的一个重要的教诫。

【发生此者,亦随当从无垢圣语,如量解释,先正寻求清净了解。次须长时观择修习,引发其心猛利变动。】

这个厌离心怎么发生呢?必须从无垢圣语中学习。圣语不会错,有两种可能会出错,一个是我们条件不够,不能认识它;还有一种是后面的人解释错误了,这个当然更应该避开。我们依照着经论,应该作这三个步骤,第一个要先寻求清净的认识,换句话说要有正确的知见。然后要照着所知见的去「观择修习」,这是实践上的问题,修习到什么程度呢?「引发其心,猛利变动」,一直要到内心真正产生变化,而且猛利到无法遏止的状态。所以前面曾经说过「听闻随转修心要」,听闻是使自己引发清净的了解,然后要长时观择,随转而修这个心要,能够这样的话,「少力即脱生死城」,不要花太多的气力,就能从这个充满八苦的生死城当中透脱出来了。

【故薄伽梵令知苦谛生死过患,宣说八苦,所有密意,如圣无著极善决择而为宣释。如博朵瓦云:「于六趣中,随生何趣,其后发生病痛死等,众苦恼者,是病者病,是死者死,非彼不应,忽尔而起。是生死相,或生死性。住生死时,必不能越。我等于此,若起厌离,须断其生,此须断因。」当于前说,生老病死等已生众苦,如是思惟。】

前面的八苦是薄伽梵(就是我们的世尊),要让我们了解苦谛而说的。苦跟苦谛不太一样,苦是我们感受得到的痛苦,譬如苦苦当然感受得到,坏苦也还能感受得到,行苦就不一定了。换句话说,只要在生死当中所有的一切东西,它真实的本质都是苦的,对这个道理必须要正确的认识,这个叫做苦谛。这里把苦谛内涵分八点来说明,这就是它真正重要的密意,宗大师是依圣者无著菩萨善巧决择出来的内容、次第来解释的。

博朵瓦是宗大师所依噶当派传承中最重要的几个祖师之一。他说在六趣当中不管在哪一趣,一定免不了病、死等各式各样的苦恼,这些不是突然而来的,都有它一定的因果关系。总之,不管外在的行相或特征如何,只要还在生死轮回当中,就无法超越苦,因此我们要想办法策发厌离,所以前面说「明解脱之心」。那么要想厌离怎么办呢?既然不希望再轮回生死,就要断掉它的因。

为了产生这样的效应,要照着前面所说的去思惟观察。我们学了这么多东西,如果认真要去做的话,有太多要修的地方,时间根本不够用,绝对不会闲着没事做。这一点大家稍微思惟观察一下,就很清楚明白。前面说的是八苦,下面又说六种苦,从不同的层面去说,是因为要使得我们有所选择,不管从哪一个层面去修都可以,了解得越多,将来我们手上可以用来对治的方法就越多,这样我们成就的机会就越高,这个要把握住,绝对不是说学得多,学问很好,然后增长傲慢,那是无药可救的。

【第二、思惟六苦者,《亲友书释》宣说七苦,其最后者是别过患,故于此中当思六种。其中无定过患者,谓于生死流转之时,父母等亲,于他生中转为怨敌,诸怨敌等转成亲属,如是父转为子,子转为父。母转为妻,妻转为母等。唯是次第展转流转,是故全无可凭信处。《亲友书》云:「父转为子母为妻,怨仇众生转为亲,及其返此而死殁,故于生死全无定。」】

这个六苦是根据《亲友书》而说的,《亲友书》上面是说七苦,其中第七苦是六趣中个别的苦,现在是讲总苦,所以只讲前六种。第一个是总的,我们在无限生命相续当中流转,怨转为亲,亲转为怨,这是完全没有定则可循的。了解了父母妻子这样互相轮转,我们会觉得这个伦常简直颠倒了,如果是冤家转在一起那更是痛苦。所以我们平日最执着的亲怨,实在是颠倒无比,这是我们必须要彻底舍掉的。

【即现法中亦复展转,互为亲怨。如《妙臂经》云:「有时怨敌转为亲,亲爱如是亦为怨,如是一类为中庸,即诸中庸复为怨。如是亦复为亲爱,具慧了知终莫贪,于亲当止爱分别,于心善法安乐住。」如是修习,破于亲怨分别党类而起贪瞋,观生死法,任何全无安心之处,应起厌离。】

即使现生也是这样,就像小孩子在学校里念书,一会儿两个人好,一会儿两个人吵,吵了半天又和好;乃至整个社会,不论商场或政治上,都是这样亲怨不定地变来变去,毫无意义,这是无定的过患。

《妙臂经》上面说,人与人之间不外乎怨、亲、平等三种关系,「平等」这里叫中庸,中庸也会转变成怨。这里的具慧不是指脑筋好,而是能把事实真相看清楚。当然脑筋好的人,对看清楚事实真相是有帮助的,但并不是表示一定有智慧,这是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真正有智慧的人了解了以后,对于亲不要爱着,反过来对于怨也不必排拒,应该把这个在贪瞋痴上面转的心,转过来安住在善法上面。经过这样的修行,能破除我们因怨亲分党而起的贪瞋。总之,在生死当中完全无是,没有一个真正能够让我们安心的地方,所以应该生起彻底的厌离。

【无饱足过患者,如云:「一一曾饮诸乳汁,过于四海于今后,随异生性流转者,尚须多饮过于彼。」谓当思惟,一一有情,饮母乳酪昔饮几许,今后若不学解脱道当饮几何。此是略喻,更当思惟生死之中,盛事苦事,无所未经,令心厌离。】

第二是无饱足过患。我们的贪心是永远不能饱足的,所以经论上说,我们每一个人无始以来曾经饮过的奶,已超过四大海水,而今后只要还在生死轮回当中(异生就是生死轮回当中的众生),那我们要再饮的奶,会比这还要多,因为生命是无限的!

所以要思惟:我们过去饮的母奶这么多,假定不学解脱法,不从生死轮回当中跳脱出来的话,那么后面要喝的更多。这只是简单的比喻,我们更应该思惟:生死当中不管好事、坏事,没有一样我们未曾经历过的,但经过了这么多的苦乐,至今却还是一无是处!使得内心当中透过这种思惟而生起厌离。

【若谓受乐令意满足,然三有乐,任受几多,非但无饱,后后转复增长贪爱,由此长夜驰骋生死,经无量劫,受诸至极难忍大苦,然其安乐不及一分。】

有人说:「你就让他去嘛!他会满足的。」实际上永远不会满足,这是它的真正特征。我们现在所受的三有当中的快乐都是坏苦,不管受了多少,不但没有觉得满足的时候,反而会因为这样的受用,更增长贪爱。

我们稍微想一想就会了解,就算你所贪爱的东西放在那里随你受用,你把肚子吃饱了,甚至吃得拉肚子了,虽然眼前为病所痛苦,过了两天再看见它,内心当中强烈的欲望又炽然地生起来。而由于这个业的增长,我们的大麻烦就跟着来了。「长夜」是指永远流转在生死当中,不管经过多少时候,受绝大的苦,而其中的快乐只有好少一点点,真正有脑筋的人,愿意为了这么一点点鱼饵,受这么大痛苦把命送掉吗?何况这里的鱼饵只是一种比喻,实际上鱼吞鱼饵的苦还算很小的,我们在生死轮回当中的苦,不晓得要超过它的几千万倍。我曾经听过有一个人,他还记得前生堕落地狱和饿鬼的痛苦,现在只要他一想到的时候,整个人就瘫掉了,因为那种情状可怕到绝顶。我们极大部分人的生命都处在这种情况之下。

【如《亲友书》云:「如诸癞人为虫痒,为安乐故虽近火,然不能息应了知,贪着诸欲亦如是。」】

这个「癞」就是麻疯病,麻疯病人的皮肤会痒得无法忍受,所以有时候患者就要求用火烤它。我以前曾经看过麻疯病的人,真是可怜,越抓越痒,抓得皮破血流它还在痒,这就是业力的可怕!以前南部有一种病叫乌脚病,病到后来脚都发黑、烂掉了,只有把腿锯掉;照理说,腿锯掉了应该不痛了,可是奇怪的是腿锯掉了还在痛,业就这么可怕,腿没有了还是会腿痛。这是我是亲自听医生讲的,这一点医生完全无法解释,实际上这就是业力啊!所以这里说「无饱足过患」,你以为吃可以满足,实际上这不吃则已,越吃贪着越厉害,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

【《弟子书》亦云:「岂有百返未经趣,岂有昔未多受乐,未得吉祥如白拂,岂有是事反增贪。岂有昔未多经苦,众生无欲能饱满,无有情腹未曾卧,然何生死不离贪。」应如是思。】

总之,在生死轮回当中,没有一个地方我们未曾经过,而且是经过无量次了;也没有一种快乐我们没有享受过,乃至于得到「吉祥如白拂」,就是指最好的东西。照理说你应该满足了,但是「岂有是事反增贪」,不但不能满足而且更增长贪心。这是乐的方面。

我们也不晓得曾经经过多少痛苦了,不管是苦是乐,只要是生死轮回当中的有情,欲望是永远没有办法饱足的。另一方面,几乎所有的人都做过我的母亲,如果知道饱足的话,应该不会再执着这些事情,可是我们却仍旧在生死轮回当中,离不开这个贪欲、贪爱,而贪爱就是结生的根本,这个道理我们应该好好去思惟!

【又如《除忧经》说而思极能厌离,如云:「数于地狱中,所饮诸烊铜,虽大海中水,非有尔许量。生诸犬豕中,所食诸不净,其量极超过,须弥山王量。又于生死中,由离诸亲友,所泣诸泪滴,非海能为器。由互相斗争,积所截头首,如是高耸量,出过梵世间。为虫极饥虚,所啖诸土粪,于大乳海中,充满极高盛。」】

如果照着《除忧经》所说的去思惟的话,对我们生起厌离心有绝大的帮助。经上说:我们过去在地狱中饮的烊铜之汁,比大海水还要多。在畜牲道中,所吃的脏东西,堆起来比须弥山还要多。此外,因为亲爱的人死了,为他伤心哭泣所掉下的眼泪,连大海都不能容纳!

反之,由于互相斗争,被敌人砍下的头,如果堆积起来,可以高过梵天。这些都是我们在六趣当中轮回所受的苦。

【如是又如《华严经》云:「汝应忆念为诸欲,徒耗诸身前边际,今求菩提具禁戒,由禁于此摧诸欲。汝应忆念为诸欲,徒耗诸身前边际,未能承事恒沙佛,未从佛闻如是语。」谓尽所得三有盛事,悉皆欺诳,领受无量无义大苦。如前唐捐无量色身,皆当忆念,若后仍不策励勤修,更当如是,思惟此理,令起厌离。】

《华严经》上面告诉我们,应该好好地想一想,我们为了种种欲望,己经浪费了无穷无尽的生命,现在为要求菩提修行三学,第一步要持戒,戒主要的就是要挡住这个欲。进一步来说,要这样做,必须亲近佛、听闻佛法,而我们为了欲望耗掉这么多生,没有去承事前面如恒河沙那么多的佛,也没有听过这些佛所说的法。就是说,我们平常要多去思惟,三有当中所有的一切好事情,实际上都是一种骗局,如果只为了这个表相上的一点快乐而去忙的话,眼前毫无意义,将来受无限大苦。我们得到了这样难得的暇满人身,如果还像以前无量劫以来白白浪费掉的话,实在是毫无意义的。如果认真去思惟,就会策励我们,对于无始以来所习惯贪爱的这些世间快乐生起厌离。

下面举祖师的例子,这些例子有特别意义,说明这些人经过了这样的思惟,真的能够从生死轮回当中透脱出来,那是他们的实修经验,我们要学就要学这些人,这是非常重要的。平常我们想要学的都是世间成功的人,羡慕人家声名很好,钱财很多,地位很高,这是很大的错误!

【慬哦瓦云:「觉口窝  敦巴,从无始来,曾受何身,然皆未修大乘正法,犹如今日,故须策励。」】

慬哦瓦是敦巴尊者的弟子,「觉口窝  」实际上就是他们对老师的尊称。他曾说:我们无始以来什么样的身体都受过,什么样的事情都做过,但是有一件事情没做──修学佛法,特别是大乘正法,所以现在要努力。前面在讲暇满时,有一段也是慬哦瓦讲的话,他有一位老师看他非常精进用功,就告诉他:「你太努力了,休息一下吧!」他回答:「是应该休息一下,但是当我一想到暇满难得,就无法停止。」我们现在是无法停止追求名利,别人怎么劝、骂、打都没有用,这是因为欠缺如理的思惟修习。从祖师的行仪,我们可以看看自己欠缺的是什么?

【又如桑朴瓦云:「此生死中须多仰覆,此于心中实觉不安。」乃至未能起心如此,须勤思惟,纵起亦当恒常修习。】

假定我们不能如法地去做,在生死当中还要不断地起伏轮转,如果这个地方多去反复思惟,我们就不会安于现状,再去忙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只要还没有生起厌离之心,就要努力地去如理思惟,即使生起来了,还是要恒常思惟,使得起心动念任运就是这个,因为我们现在任运的都是贪着三有盛事,要透过如理思惟把它转过来。

【数数舍身过患者,如云:「一一身体诸骨聚,超过几多须弥峰。」谓一一有情受身之骨,若不烂坏,多于须弥。】

这是第三。假定我们每一生死了以后骨头不烂的话,其数量累积起来超过须弥山。我们有过这么多身体,忙了些什么?享受过这么多的安乐,有没有饱足的时候?如果了解了还再去追求这些,那就像前面暇满所说的,我的内心到底是被什么东西所蒙蔽了啊!

【数数结生过患者,如云:「虽将地丸如柏子,数母边际未能尽。」昔诸先觉解释此义,谓一有情为母之量,此非正义。即此释中引经文云:「诸苾刍,譬如有人,从此大地执取诸丸,量如柏子,作是数云︰此是我母,此是我母之母。而下其丸。诸苾刍,此大地泥速可穷尽,然诸人母展转非尔。」是显自母及彼母等母展转次第,此论亦说母边际故。此成厌患因之理者,如《四百论》云:「若时虽一果,初因非可见,见一亦增多,尔时何不畏。」其释亦云:「此显由诸难可度量稠林相续,令极难行生死大野,常应厌患,随顺于此,当如理修。」如此当知。】

这里说把大地做成像柏树子一样的丸子,那个数目是无量无边,可是用这些丸子计算无始以来我的母亲的数量都还数不尽。这个偈子以前很多前辈解释为一个人以前曾经有过的母亲的数量,大师说这个不是正义。他引经文说:诸比丘,譬如有一个人把大地土做成像柏树子那么小的丸子,然后这样数:这是我的母亲,这是我母亲的母亲,再下面一个是我的母亲的母亲的母亲……这样数下去,这个大地土做成的泥丸已经数完了,可是每一个人的母亲依这样辗转找上去是没有穷尽的。这个为什么成为我们对生死生起厌恶的原因呢?因为任何一个果,都有无穷无尽的因,譬如我们是母亲生的,所以我们前面的因是母亲,可是这个母亲并不是最初的,母亲还有母亲,所以从我们自己一直反推上去,要找到最初的那个母亲是无穷尽的。这个比喻是说眼前任何一样东西辗转地推回去,要找到它最初的因都是无穷无尽的,相较于我们现在所受的这些果的因,更是错综复杂、难以计量,这样看起来实在是非常严重!《四百论》的解释说,我们要想超越这个生死旷野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其中任何一件事情的因都是无量无边的,这么大量的业因,要想超越非常艰难。当我们了解了数数结生的过患以后,对于这无穷无尽的因,就会感到极端的可怕,自然容易生起厌患,因此对于这个道理我们应该好好去思惟。

【数数高下过患者,如云:「既成百施世应供,业增上故复堕地,既满转轮圣王已,复于生死为奴婢。天趣天女乳腰柔,长受安乐妙触已,后堕地狱铁轮中,当受粗磨割裂触。长时安住须弥顶,安足陷下受安乐,后游煻煨尸泥中,当念众苦极难忍。天女随逐受欢喜,游戏端妙欢喜园,后当住止剑叶林,获割耳鼻刖手足。天女殊妙如金莲,共同游泳徐流池,后堕地狱当趣入,难忍灰水无极河。虽得天界大欲乐,及诸梵天离欲乐,后堕无间为火薪,忍受众苦无间绝。得为日月自身光,照曜一切诸世间,后往极黑阴暗处,自手伸舒亦莫睹。」】

前面是无定过患,现在是高下过患,这两个稍有差别。「百施」就是一切供施,是世间一切人的应供,如果在人间通常就是高高在上的国王,三界之内就是天帝释等等,花了好大的努力才得到这个,可是最后又会掉下来,一下高,一下低。下面就个别、个别地从世间相对的形相来说明。

转轮圣王是人间最圆满尊贵的,但是报尽以后,下一世可能沦为最下贱的奴婢;或者一下子生到天上享受天女等安乐的妙触,一下子又堕到地狱里面去,受割裂等等种种最粗猛的苦。诸天是长住在须弥山上,地踩下去是柔软的,我们会因为地很粗硬而铺地毯,天上不要,它自然而然柔软得像最好的地毯一样;然而一旦堕入地狱,「煻煨」就是火的灰,踩下去也是很软,但马上把你烧焦、烧烂,我们要了解这样的众苦是极为难忍的啊!我们总是拼命求世间小小的安乐,那些怎么比得上转轮圣王,乃至诸天妙乐?在天上是「端妙欢喜园」,但是如果掉到「剑叶林」中,你看到是个树荫,跑过去乘凉,结果这个树叶掉下来都是剑,把你身上耳鼻手足一个一个都割掉,乃至送命,这些都是高下、妙劣的对比。下面「日月自身光」,是指生为日、月天子,自己本身就会放出无限的光明,照耀所有的世间,可是业尽以后掉下去,不管是饿鬼道或地狱道都是在黑暗中,伸手不见五指的状态。

【磨等三铁轮者,如其次第,谓于众合、黑绳、烧热三中而有。天女随逐者,谓为天女之所依附。天界欲乐者,谓忉利以上欲天所有。日月光者,是如世间共许而说,未分能依及所依处;若分别说,乃是彼二宫殿之光。此等为喻,当思一切从高堕下所有道理,厌患三有,以其三有一切盛事,最后边际,衰所摄故。】

前面那个偈子中的三铁轮,就是众合、黑绳、烧热三个地狱里边的刑具。照上面这些对比去思惟,我们总是要想求好的,最后的结果一定会从高堕下。所以我们不要为眼前所有的这些东西而忙,对这些道理要认真地去思惟观察,然后针对自己的毛病对治,这样才可以,否则道理很容易讲,一对境的时候自己还是忙这些。所以认识了道理以后,回头要去如理思惟、对治。

回头要如理思惟去对治,所以在真正皈依了以后要祈求加持,希望把这些障碍拿掉,让功德增长,因此要去忏悔,然后不断地认真思惟,这样才真正能够一步一步改善。

【此如《调伏阿笈摩》云:「积集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

戒经上面告诉我们,不管怎么样积聚财物,到最后都会消散;我们总想办法要向上爬,就算爬到高位还是会掉下来;合会终归别离;乃至于只要有生命的,到最后一定会死,所以要透过佛法努力去证得无生之法,这个才是真正重要的。

【无伴过患者,如云:「若能了知如是过,愿取三福灯光明,独自当趣虽日月,难破无边黑暗中。」了知过者,谓当了知如前所说,须如是死,愿取福光。三种福者,谓三门善事,或施所生等三种善事。无边黑暗者,谓无明黑暗。】

假定了解了在生死当中一定有这样的过患的话,我们要忙的就不一样了。平常我们的身口意三门都在忙世间的事,现在应该透过身口意三门造真正善净之福,进而能照破无始无明,而不是忙生死轮回中的盛事;否则不管你怎么努力,最后只有一个人去,长劫处在日月都无法照破的黑暗当中。

【无伴而趣者,如《入行论》云:「独生此一身,俱生诸骨肉,坏时尚各散,何况余亲友。生时独自生,死时还独死,他不取苦分,何须作障亲。」】

我们很清楚周围的亲戚、朋友、钱财、名誉、地位,死的时候没有一样带得去,实际上这个身体本身,到走的时候,也要留下来,何况其它的呢?既然生的时候一个人来,死的时候一个人走,那你何必去忙世间的这些钱财、地位等,这些钱财、地位是在周围亲友上面建立起来的事相,在生死轮回当中和我们了不相干。这是无伴过患。

【如是六苦总摄为三。谓于生死中,无保信处。受彼安乐,终无饱期。无始而转。初中有四:一、于所得身不可保信者,谓身数数舍。二、作诸前益不可保信者,谓无决定。三、于得盛事不可保信者,谓高下变易。四、于诸共住不可保信者,谓无伴而往。第三者谓数数结生,展转受生不见边际,如是总摄亦当思惟。】

六苦总结为三,一、无保信,包括数数舍身;父子母妻等关系的转变、亲怨变易等无决定相;还有所得的盛事不可保信,一下高一下低;以及无伴而往。二、终无饱期,就是无饱足过患。三、无始而转,就是数数结生。总结为这三个,这是另外一种思惟方法。前面用八苦总说,只要在生死轮回当中,绝对离不开苦谛,六苦是另外一种分法,我们可以任取一种,看哪一种能够对治自己的毛病,就把重点放在这个上面去思惟。还有第三种是修三苦,就是苦苦、坏苦和行苦。

【第三、修三苦者。谓譬如极热或疮或痈,若于其上洒以冷水,似为安乐,于生死中所有乐受,若坏灭时,还起众苦,故名坏苦。此复非唯其受,即此相应,余心心所及为所缘诸有漏境,皆是坏苦。】

三苦当中第一个解释坏苦,就是让我们感觉快乐的乐受,它就像我们生了疮感到很热、很难受的时候,如果在上面洒一点凉凉的冷水的话,就觉得安乐,实际上这不是真的安乐。同样地,所有生死当中一切的好事,眼前好像安乐,当它消失的时候,还是一样地痛苦,所以叫坏苦。这样的快乐是会坏的,实际上只要你稍微去观察,你忙的所有东西,到最后一定消失,忙了半天,消失的时候是何等的痛苦!这个是很颠倒的事情。除了这个感受以外,跟它相应的心、心所法,以及这个心、心所法所缘的一切境界,都是有漏的境界,同样地都会坏,没有一个例外,这都是坏苦。

【又如热痈逼切,触热水等变异触时,起极楚痛。如是当知苦受,随才生起,便能触恼或身或心,故名苦苦,譬如肾痛。此复如前,非唯其受。】

第二个讲苦苦,前面讲坏苦就像生了疮,很热恼的时候,加一些冷水;现在是已经很热了,还要加热水上去,那更是难受。乐受虽然会坏灭,但刚生起的时候,还觉得蛮快乐,苦受一生,马上就是很大的痛苦。苦苦跟坏苦一样,除了感受以外,其它心、心所法,以及这个苦受所缘的境,所有这些东西,都是痛苦的事情。下面再说舍受。

【又如热痈,俱未触会二触之时,有漏舍受,为诸粗重之所随逐,故名行苦。】

第三个行苦,就像生了疮没有去碰它一样,那时候虽然没感受,可是只要这个东西在,痛苦随时会来。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经验,当你身上长了这种疮伤,暂时忘记掉了,也不觉得痛,可是一不小心碰到它,苦就来了,不但会碰到,而且它自己一直不断地在增长,迟早会出毛病。所以后面真正的大痛苦,一定跟着来,因此叫行苦。

【此亦如前,非唯其受。此由先业烦恼自在而转,故名为苦,及为能发后烦恼种,所随逐故,名为遍行粗重所随。】

像前面一样,除了这个受以外,所有的心、心所法,以及心、心所法所缘的境,也就是说不管色法、心法,真正的终极现象,最后结果是苦,因为这个东西本身就是有漏的,只要是烦恼造的业,那永远会苦,这个是我们应该要了解的。眼前这样,如果你不加对治的话,它后面永远会跟着来。所以不应该把我们这个难得珍贵的有暇身心,跑去忙世间的这些事情,必须去学佛法,而且要如理如量。

【如是若起乐受,贪欲增长;若起苦受,瞋恚增长;苦乐俱非随粗重身,则于无常执为常等,愚痴增长。】

眼前我们所对的一切境界不外三种:乐受、苦受以及舍受。通常乐受起的时候,贪心就增长;苦受起的时候,则瞋心增长;舍受起的时候,我们心里面会执无常为常,可是明明这世间是无常的,这是愚痴增长。

【其中贪欲,能感当来于五趣中生等众苦;瞋于现法起忧戚等,于后法中感恶趣苦;痴于前二所感二苦随逐不舍。】

如果贪欲增长的话,我们到底会到哪一趣不一定,不过一定会再结生,只要在三有的轮回当中,最后一定是苦。由于苦受现起而增长瞋法,那更糟糕,眼前就令我们身心产生恶劣的忧戚,将来还要堕入恶趣。六道至少还有一半是比较好的,现在这样增长瞋心,则一定是感恶趣的果报。痴是根本,虽然眼前没有什么好、坏,可是所感的果报,注定你一定跳不出生死。

【故于乐受,应观为苦灭除贪欲。于诸苦受,应作是思,此蕴即是众苦因缘,苦从此生,犹如毒箭,灭除瞋恚。于诸舍受,应观无常销灭为性,灭除愚痴。不于三受为三毒因,此如《瑜伽师地》及《摄决择》意趣而说。】

为什么说「观受是苦」,从三苦当中,我们就可以很清楚了解。真正我们入道的第一步,三十七道品的四念处中,要观身不净、观受是苦,我们平常整天忙的就是这个五蕴身心,最颠倒的莫甚于此。而佛法告诉我们,这是引发我们流转生死中最可怕的鱼饵,也是根本原因。现在科学的目标也整个就是忙这个,科学虽然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这个精神本身是不错的,但是因为它的目标安立错了,就像一个很好的工具,它本身没有什么好坏,但是这个工具用错了地方,就产生负面的效应。

在这里我们应该知道,受都是苦,对乐受会生起贪的,应该消灭它;苦受会生起瞋的,也要消灭它,这个对眼前、将来都不好;至于舍受则要特别小心,「应观无常」,实际上这个无常有很深远的意义,如果我们真正地了解了,从这个上面深入的话,自然会很容易地推到无我的法性。所以三法印非常重要,第一个是「诸行无常」,然后是「诸法无我」,看见了这个,才会进一步追求佛法,也才能够真正得到「涅槃寂静」,从生死流转当中走向还灭之路。而这里面真正重要的就是从观无常开始,所以我们为了避免对于乐受的执着,要观受是苦。

世间所有的一切,不外乎苦、乐、舍三受,这三受现起的时候是果,我们因此又起烦恼造业,结果一再辗转轮回。因此修学佛法的人,真正重要的就是要看清楚,而后能挡得住它,所以十二缘起当中的关键在「爱、取」,而受是前面一重因果,当受的境界现起的时候,要从这上面断爱,如果不断爱取下去,那注定要轮回;现在我们如果能不在爱支上面增长而断掉它,不造三毒的因,那生死轮回就可以解决。以上是照着《瑜伽师地论》上面说的来解释,这个《瑜伽师地论》跟〈摄决择分〉实际上都是无著菩萨所造,它们的来源是很清净的。

【如负重担,随其重担当负几久,便有尔许不乐,取蕴重担亦尔,乃至执持尔时受苦,以此蕴中有苦烦恼粗重安住,故为行苦。】

就像我们挑重担,只要这个重担还在肩膀上没有放下来,这个痛苦就一直在。我们这个取蕴的重担也是这样,取蕴也就是身体,我们全部精神都在忙这个身体,这是为什么修行第一步要观身不净的原因。我们内心当中念念任运的就是执着这个东西,只要它还在,我们注定没办法脱离这个苦,所以只要有这个五取蕴,所有苦、烦恼、粗重都在这个上头,这是行苦的特征。

【既有此已,虽于现在苦受未生,然其无间由种种门能起众苦,故此行苦,遍一切苦及是所余二苦根本,故应于此多修厌离。】

就算眼前没有什么苦受,但是它念念相续从未间断,所有的问题都跟着来,所以这行苦是遍于一切苦当中的,苦苦、坏苦中都有,而且它是两苦的根本。因此学佛的佛弟子应该了知的不只是苦苦和乐苦,而真正重要的是行苦,这也只有佛世尊才指得出来,这是跟所有世间的外道不共的殊胜之处。除了各别地说明这个二苦,下面又用另外一种角度来说明,所谓这个坏苦是乐,实际上真的去看,根本没有乐。

【又能增贪现前乐受,多是于苦,渐息灭位妄起乐觉,全无不待除苦所显自性之乐。譬如太走为苦,略为住息遂生乐觉。现见此是先生大苦,渐息灭时乐渐次起,故非性乐。若太久坐,仍复如前,生众苦故。】

眼前第一步最不容易对治的就是对这个乐的贪着,这个乐会增长我们的贪心。实际上真的有乐吗?不是真的有乐,而是苦的渐息灭位,苦受渐渐减轻的时候,因为无明颠倒以为这是乐,其实并没有真实的乐,真实的乐不必等到苦消失才有。下面举一个实际上的例子,这是我们人人感受得到的。譬如一直叫你走,实在是苦不堪言,一旦停下来就觉得好舒服,这个舒服是你行走的苦停下来的感觉。实际上我们在生死轮回当中,受种种的大苦,当这个大苦渐渐息灭的时候,好像有一点快乐,实际上这并不是本性的快乐。同样地,坐也是一样,叫你老坐在这里,你还是一样会痛苦。不管做任何事情,譬如说我们欢喜吃,一直吃下去,或者让你一直睡,你还是一样会痛苦的。所以你希望的东西如果是真实的快乐的话,应该越做越快乐,然而并非如此。

【若是性乐之因者,应如苦因,随其习近,其苦渐增,如是习近行住坐卧,饮食日阴等,亦应随其几久习近,便有尔许安乐渐起,现见太久唯生苦故。】

苦性是真实的,乐性是不实的,因为如果是苦因的话,你继续增长它,苦也会继续地增长;反过来说,如果本身是乐因的话,越多应该越快乐,但实际上多了并不快乐,这是大家都感受得到的。比如说,晒太阳晒得很热,跑去阴凉的地方,就觉得快乐,我们生活中的一切没有一样例外。因为它本性是苦,所以时间越久苦得越厉害,如果这个乐受的本性就是乐的话,应该越多越好,然而实际上多了就会受不了,所以从深一层去看,根本没有真实的乐,只有苦是真实的。所以世间的任何快乐,到最后真正的结果只有苦,不论是用长远或眼前去看,还是从真实或虚假去看,乃至于从感受的大小去看,世间能感觉到的乐实在很少,苦却是占极大部分。

【如是亦如《入胎经》云:「难陀,行住坐卧诸威仪中,应当了知别别是苦。诸静虑师,应观彼彼威仪自性,若行度日,不住不坐不卧,彼则于行,唯别受苦。别别领受猛性粗性难可忍性,非悦意性。非于其行,起安乐想。」余三威仪亦如是说。「难陀,然由彼彼威仪之苦,暂间断故,遂于余余新生众苦,妄起乐想。难陀,生唯苦生,灭唯苦灭,生唯行生,灭唯行灭。」《四百论》亦云:「如安乐增长,现见反成苦,如是苦增长,然非可转乐。」】

《入胎经》上面说:实际说来,不管是行住坐卧,每一个都是苦。行者应该去观察它的本质是什么。譬如不断地行走,不坐下也不躺下,你会感觉到那实在是很难以忍受的痛苦,绝对不会起安乐想。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任何一样东西,它生起来的时候,就是苦生起来,我们要想办法去拿掉它才能灭苦。生就是行,也就是业,我们要避免从流转那方面去,要往还灭的方向,那这个问题才能解决。

《四百论》中所说也是同样的意思。不管是哪一个菩萨所造的论(论就是解释经义的著作),或者直接引用经;也就是说不管佛或祖师讲的,也不管是性宗或相宗的历代传承祖师,凡是真正如理验证过的人,都是这样说,我们岂不应该照着他们去学呢?反过来说,世间人所忙的都永远在轮回当中,对比之下,我们就晓得如何决择取舍了。以上是思惟总苦中的三苦。

【第二、思惟别苦有六,三恶趣苦已如前说。人苦者,谓饥渴寒热,不可意触,追求劳苦,复有生老病死等七,如前当知。又如《资粮论》云:「恶趣苦无余,人中亦现有,苦逼等地狱,贫如琰魔世。此中旁生苦,强力于羸弱,制罚及损害,相续如暴流。有因贫乏起,余从不足生,追求难忍苦,一切谋略杀。」】

现在说思惟六趣当中各别的苦,包括天、人、修罗三善道,以及地狱、恶鬼、畜牲三恶道。在下士的时候,三恶趣苦已经讲过了,现在讲人、天、修罗之苦。人道当中的苦,我们很容易了解,任何人无法避免这些。人道虽然不算恶趣,但实际上人道当中,还是有具体而微的恶趣之苦,比如我们也有可能遭到极大的痛苦,犹如置身地狱一般;贫穷匮乏的时候就像琰魔世,也就是鬼道──阎罗王所管辖的地方。

除了相似于地狱、饿鬼之苦以外,还有旁生之苦,就是在畜牲当中是强的欺负弱的,我们人间也是这样。以现在的科学角度来说:世间的真相是物竞天择,弱的被强的所吃,这个是自然的运行法则。实际上他们看见的只是一部分,只向下等的地方去看,不了解人身的特征,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而这种痛苦是永远没停止的相续,像瀑布一样,又猛、又急、又快,永无停止。人道当中的苦总结有上面这几种情况,有的是因为贫乏,然后不知满足,于是有种种的追求乃至计谋,这个就是世间实际上的状态,人身的苦也像三恶道一样。

【《四百论》云:「胜者为意苦,庸流从身生,二苦日日中,能坏此世间。」】

《四百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明,就是从贫富或者贵贱的差别去看。这里的胜者就是有钱有势的人,他心里老是忙个不停;我们多多少少也都有这种经验,身体虽然满悠闲,可是心里面常常为了某些事情苦恼。有的时候这个意苦比身苦还要更麻烦,我认识一个豪富,他有一次跟我讲:「法师!人家都觉得我在世间好像高高在上,我现在想一想,真不如我的司机啊!」现在车子人人都有,然而在四十年前,有部车子是很难得的事。现在虽然人人都有车,可是大部分的人都要自己开,如果有司机的话,那也是很神气的。这位居士不但有汽车而且有司机,可是他却觉得自己不如那个司机。因为司机的工作很简单,一个月拿了钱,反正要到哪里,就按照老板的指定,他只要开到那里停下来,就可以休息了。而老板连坐在车子里也在动脑筋,一下这个、一下那个,上班的时候固然忙,下班还要忙,在路上忙,连休息也要忙,礼拜天还有一大堆应酬。而这个司机虽然是拿老板钱的人,每天却都是高高兴兴、无忧无虑的。

如果我们更进一步去深入观察的话,实际上这种痛苦不限于胜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小孩子最希望长大,大人反而最羡慕像小孩子一样,世间就这么颠倒。那些胜者自认还不如穷人,穷人总觉得如果能做那个老板就好了。世间的真相是,永远得不到满足,身心这两样的苦每天无穷无尽地相续而来,而世间人始终就为这两样东西空忙。以上是人间的苦。

【非天苦者,如《亲友书》云:「诸非天中意苦重,由其性瞋天德故,此等由其趣性障,具慧不能见圣谛。」此由不忍,嫉天富乐,令意热恼,由此因缘,与天斗争,受割裂等伤身众苦。此等虽具智慧,然由异熟障故,于彼身中不堪见谛。】

非天就是修罗,他有天上的福报,可是瞋心太重,而且由于在这一趣有一种特别的障碍,他虽然脑筋也蛮好,但是绝对不能见圣谛。欲界天人如果在世间修的功德非常强的话,还有可能见圣谛,即使不能见圣谛,他也会对三宝有信心,修罗就没有机会了,那是最可惜的。虽然福报很大,但是他瞋心太重,将来一定堕落。所以有很多世间的修行人,他很认真修行,可是心里面总要强过别人、压过别人,有这种好勇斗狠的心,修到后来往往就会走上这条路,这是最遗憾的事情。

所以我们真正修行就是要修这个心,如果嫉妒别人,内心当中很热恼,一天到晚跟人家斗争,将来就会受到割裂伤身之苦。修罗跟天一样,伤身不会死,但断掉头就没有命了。所以修罗虽然也有好脑筋,但是由于有异熟果报的障碍,所以是不可能真正修学佛法的。

【《念住经》说此为旁生,《瑜伽师地论》说为天趣。】

以六道来分,就有专门一道是指修罗;如果以五趣而言,在《念住经》上把这个修罗归在畜牲当中,《瑜伽师地论》则把他归在天趣当中,这个是分类的不同。

※﹝思惟天苦分二:①欲天三苦,②上二界粗重苦。今初﹞

【初死堕苦中有二:死殁苦者,如云:「诸天趣乐虽极大,然其死苦大于彼,如是思已诸智者,莫爱有尽天趣乐。」谓较昔受天欲生乐,将临殁时,五死相现,所起痛苦,极重于彼。五死相者,即如彼云:「身色变为不可爱,不乐本座、华鬘萎,衣服垢染、身出汗,是于先时所不出。天趣报死五死相,起于住天界诸天,等同地上诸人中,传报当死诸死相。」堕下处苦者,如云:「从天世间死殁已,设若全无少余善,彼无自在往旁生饿鬼地狱随一处。」】

欲界天上有三种苦,第一个是死堕苦,第二个是悚栗苦,第三个是斫裂杀害苦。死堕苦又分死苦和下堕苦这两个苦。天上的快乐很大,但是死时的痛苦,比他所有享受过的快乐还要大,了解了这个,真正有脑筋的人,绝对不会欢喜去天道。之前在天上享受快乐,等到临死的时候,有五衰相现,那个痛苦是很重的,把他在天上所受过的快乐都盖过。这个五死相的内容,第一个,平常天人的身是很可爱的,临死时就变得自己也不欢喜,别人也讨厌,所以天女等那些原本对他很好的眷属都会离开他。此外,天人都有他自己的宝座,到那时候就坐不住了。第三个是本来天人的身上,自然而然有很多花鬘,而且永远是新鲜的,到那时自然就枯萎掉了。第四个是天人的衣服永远都不会脏的,不像我们出了汗还要洗,可是到临死的时候,衣服就变脏了。第五个是天人临死时身体会出汗,以前是不会的。天界的众生,譬如说四天王天、欲界天等等,就像地上的人一样,临终有很多的死相现前,这个是诸天的死苦。

然后是下堕苦。在天上死了以后,如果有善还可以再生到人、天,但若没有善的话,往往会堕为畜牲,而且他自己会先知道,可是一点力量都没有。更可怕的是堕到饿鬼地狱去,本来这么快乐,一旦堕落怎么受得了?这是死堕苦中的第二个下堕苦。

【悚栗苦者,谓由有成就广大福聚及上妙五欲天子生时,诸薄福天子,见已惶怖,由此因缘受大忧苦。斫裂杀害苦者,谓天与非天斗争之时,受断支节破裂,其身及杀害苦,若断其头,即便殒殁,伤身断节,续还如故。驱摈者,谓诸具足强力诸天,才一发愤,诸劣天子,便被驱摈出其自宫。】

当有其它比自己福报更大的五欲天子生起来的时候,福薄的天人,就会很害怕,这是第二个悚栗苦。另外一种苦是天跟非天会战斗,那个时候会产生被斫裂杀害之苦,而且不但会被杀伤,还会被赶出去。我们总以为天上一切好像很好,实际上天上也有像畜牲道中互相争夺的这种情况。就是说有一些力量比较强的天,当他遇见不如意或者什么特别的情况下发脾气时,那些褔报比较差的天子就会从自己住的地方被赶出去。我们可以想像,要是住在那里苦苦恼恼地倒无所谓,但如果从自己非常贪着、非常享受的一个地方被赶出去,然后本来是你所有而且非常喜欢的东西,被人家占为己有,你失去了心里面最爱着的东西,那是何等痛苦的事情。这个也说明了在六道当中,即便是欲天,五欲的享受再没有比他更好的,还是会有这种苦恼。

【又如《资粮论》云:「所有受欲天,彼亦无乐心,遭欲贪炽然,内火而烧煮。若诸心散乱,彼岂有安乐,非于无散心,剎那能自在。散逸扰乱性,终不能寂灭,等同有薪火,遍受大风吹。」】

这里又引经论告诉我们,凡是享受五欲的欲界诸天,我们会觉得他们好像很快乐,实际上并不是真正快乐,而是一种内心的贪欲相,像炽烈的猛火一样。这种相状其实不难体会,我们对于自己执着难舍的东西,特别是在物质上自己欢喜的东西,你去观察自己的内心,就可以很明白见到了;尤其是当这个东西被人家拿走的时候,那种痛苦是更强烈。除了物质上的东西,其它的像名位等等也是一样,比如我们看得见的是每次竞选的时候就是这样,你觉得一定是你的,结果被人家拿走的时候就痛不欲生。还有其它类似的状况,我们可以透过这个角度去观察每一件事情,这实在是一个很大的痛苦。

只要内心还在散乱当中,是不可能有安乐的,其实真正说来,就是得到定了也还是没用。不过这地方是特别拿诸欲天相对于诸上界,上界的天都是要得定以后才能感得的,所以只要心里面还没有安住于定,在这种散乱的状态下是不可能真正安乐的,因为心里是剎那剎那为业烦恼所自在。既然不能自在,怎么能安乐呢?这个心的特征就是放逸散乱,永远在那儿扰动,这种情况是永远不能得到寂灭的。就像一堆柴上面正在燃烧的火,除非把这个柴拿走,否则一直会烧下去,何况还在大风里面吹,更是烧得厉害。

【又云:「如病愈未久,食所不宜食。」】

平常生病的时候,有很多东西不能吃,病好虽然可以吃一些东西了,可是你又偏偏去吃不应该吃的东西,所以必然的,你吃下去马上会有问题。比喻在世间六道当中,好像天道是最好的,可是这个时间是很短暂的,所以在天道的时候,因为贪着于快乐中,以后堕落是更加痛苦;就像病刚刚好,又吃了不当的食物,马上就会出纰漏。所以欲天尽管享乐,可是反而不如人道,因为根本不能修行,只是把他自己以往所积的福报通通消耗掉,剩下来就只有恶业了。由于以前的福报让他生到天道,等到没有福报了,就只有堕落恶道,这是何等糟糕的事情。总之,三有之内没有一道不苦的,如果我们真正认识了这点,对眼前这些的贪着,自然渐渐就能够平息下来。

【色及无色上界诸天,虽无此诸苦,然烦恼随逐,有诸障碍,于死于住悉无自在,故彼亦由粗重为苦。】

再上面的色界天跟无色界天,都是定中所生的,层次高低就看他定的深浅。欲界以下的这种苦苦,他们是没有的,最高的天连坏苦也是没有的。但是因为虽然在定当中,仍有烦恼随逐,有种种障碍,要想得到真正快乐是得不到的,因为实际上还在行苦当中。行苦是所有苦的根本,它的行相就是你无法自主,只能继续不断地流转,总有一天你会又走向死亡,最后终究是苦,而且连现在也是为粗重所随逐,结果都是苦。不过不同的是,三恶道是苦苦为盛,人道当中是坏苦、苦苦都有,天道当中主要是坏苦跟行苦,最高的天也还是有行苦,总不出于那个苦性。

【又如《资粮论》云:「色无色诸天,超越于苦苦,以定乐为性,住劫不倾动。然非毕竟脱,从彼仍当堕,似已得超越,恶趣苦暴流,虽励不久住,等同空飞鸟,如童力射箭,堕落为边际。如久然诸灯,剎那剎那坏,诸行变坏苦,仍当极侵恼。」】

这个是特别讲最高的色界天和无色界天,已经超越了苦苦,恒常处在定当中,这个定乐的时间往往会非常长,特别是上界天,往往以劫计的时间都在定当中,一动也不动,但实际上并不是毕竟的解脱,所以终究要堕落。他们眼前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已经超越了一般的苦苦,但是因为行苦还在,不管怎么努力,仍会继续不断地流转,不可能恒常安住在这个状态里不动。就像天空当中飞的鸟一样,暂时虽然不着地,但终究会停下来;也像孩子射的箭一样,射到空中,暂时离开了地面,但是最后这个箭一定还是会掉下来。

下面举一个更实际的比喻,就像点一盏灯,眼前好像一直点着,但实际上它一剎那、一剎那地在消灭。原本满满的油,慢慢地减少了,所以每一剎那都在坏灭当中,这个是行的特征,所有的东西都会变化,终究还是要受这个苦恼。这一点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了,就知道三界之内是没有什么真正的快乐的。特别现在是末法的时候,我们修学真正最重要的重心应该以戒为主,努力地集聚资粮。当然这个资粮的内涵包括很广,《菩提道次第广论》从前面一路上来都不外乎是这个。如果只求小乘,资粮够了以后就要深入定慧,大乘则是希望能够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这个时代能把戒持好已经不容易,何况能得定,至于智慧那更谈不到。

我曾经见过几个人,由于宿生带来的善根,这一生有因缘能接触佛法,而且有一些定的境界,虽然非常的浅,以现在来说,已经是非常难得了。这个定最多是欲界未到地定,在这种定当中,身体会有一种相似轻安的持身法,但并不是真正的轻安,(真正轻安条件很高,要得根本定才是),那时感觉到身心的粗重消失掉了,会非常舒服,而且会感受眼前的所有东西好像都不见了,如空如幻一般,自己觉得好像证得空性了。当初我也不懂,真的以为他证得空性,后来进一步学习才了解,他连真正的根本定都没得到。我曾经试着跟他说,可是他非常执着,反问我说:「你根本没有经验,你怎么知道这个不对?」我想想也没错,除非对方有信心,或者你把那个经论引证给他看,再不然你功夫能够盖过他。我虽然自己用功的时候,多多少少有这种经验,可是的确不如他,所以后来也是到此为止。所以真正在修学过程当中要能够如理地走上去,需要很多的因缘条件,很不容易。在修习轨理中说,如果你不了解正确的路走上去的话,「一生善行终成过失」,永远陷在这个地方,那是何等糟糕的事情!

【如是思惟五趣六趣,总别诸苦,厌患生死意欲出离,便当观察其因,念云如是生死以何为因。】

上面已经把个别思惟六趣当中的苦一一说过,不管是总的、别的,结论是一个字:「苦」。我们照着上面这样的方法,如理地去思惟五趣或六趣中整体的、个别的苦,对于生死轮回中的一切,就不会贪着了。在这里我愿意再跟各位同学互相策励一下,我们听懂了道理,进一步要去如理思惟,而如理思惟时,对于下面讲到烦恼部分的了解就相当重要,认识了以后,但愿每位同学很认真地做,这样才有真正的利益。

当我们了解了这个苦以后,对生死轮回当中的一切不再贪着,会一心一意地想办法要跳出来。要跳出来就要观察它的因在哪里,把它除掉。所以当我们对苦谛有正确的认识之后,就会想了解它的因。苦跟苦谛不一样,苦是指苦苦,是内心的一种感受,苦谛是圣人所见到的世间一切事物的真实现象,这两个我们要分得清楚。在烦恼没有消灭掉之前,所造的业结果终归是苦,这是世间真实的行相。我们对世间的真相如理思惟、了解了以后,产生厌离,于是要找它的因,所以下面进一步说集谛。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中士道 思惟集谛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中士道 希求解脱

 菩提道次第──宗喀巴大师之三主要道 第一课 菩提道次第──宗喀巴大师之三主要道 第二课
 菩提道次第──宗喀巴大师之三主要道 第三课 接触佛法快3年了,但一直在门外打转,至今还没有皈依。看过法师讲解的《..
 现在汉地许多人在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请您介绍一下这部论在佛教中的.. 有人说《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密法论典,禅宗和净土宗的人没必要学,这话对..
 如何理解菩提道次第中的三士道? 《菩提道次第略论》导读(释宏演)
 概述《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的总体框架一 概述《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的总体框架二
 入菩提道次第--显明佛陀密意(堪布泽仁扎西 译) 菩提道次第直授·趣入一切种智速疾道(第五世班禅大师洛桑耶喜)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1课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2课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3课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4课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5课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6课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7课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8课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