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慈悲与智慧就是禅——悟一法师专访
 
[佛教人物访谈] [点击:2918]   [手机版]
背景色
悟一法师专访:慈悲与智慧就是禅

  编者按:2013年8月17日至18日,第八届少林问禅之“机锋·辨·禅”在河南登封少林寺举行,来自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天明庵的悟一法师作为辩手参加了此次机锋辨禅活动,悟一法师是整个辨禅活动中唯一的一位尼众法师,她在辨禅中沉着淡定,口吐莲花,妙语连珠,非常善巧的化解一波又一波的激辩,从初赛到复赛,表现的非常精彩。比赛结束后,本站记者采访了悟一法师。在采访交流中,悟一法师就“机锋·辨·禅”这一活动与我们共同分享了她独到的见解与感受。

  佛教在线记者:法师您好,您是第一次参加少林机锋·辨·禅活动吗,您在整个活动最大感受是什么?

  悟一法师:我是第一次参加,第一次来少林寺。参加这次活动,我的收获蛮多的,最大的感受就是几位评委法师的点评,他们点评很精彩,不管是佛教知识、修持经验还是口头表达能力,都是我学习的好榜样!

  在比赛中,预赛发挥得还可以,但复赛没发挥好。云门三唱可以说是云门宗祖师对佛法“体、相、用”的一个总的概括,“涵盖乾坤”是佛法的总相,这个总相中,真空妙有,妙有不碍真空,体相用是一是三,非一非三,即一即三,空有不二,真妄一如。“截断众流”是当下断除一切妄念,契入真如理体,是针对纯粹理体来说的。“随波逐浪”可以理解成是众生无明烦恼的一个状态,我们的心性如大海,众生的烦恼就像海面上的波浪,波浪本是海水,只不过是加了风力的作用,所以波涛汹涌;同样,众生本来是佛,本来有佛的安详平静,只不过是加了业力的作用,所以轮回六道,受苦无穷,不得休息。随波逐浪也可以理解成是云门祖师不动心性而随缘教化的一个方法手段。我在复赛中对“云门三唱”的陈述过于狭隘,把“截断众流”与“随波逐浪”理解成只是祖师度众生的两种方法手段,而没有把云门教法跟整个佛法挂钩起来。由于这种理解上的狭隘,对“云门三唱”理解的不到位,对事物就有点着相,一有着相,就不是心性灵灵明明的状态,也就不是处在禅的状态中了,所以复赛是一片糊涂,可以说不在状态中。

  佛教在线记者:法师您的表现已经很不错了。请问法师您又是怎么理解禅的呢?

  悟一法师:“禅”这个东西无处不在,六根所对,六尘所指,无不是禅,所谓“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句话谁都会说,但是如果不是自己真参实修得来的真实的体悟,而是人云亦云的话,“禅”很容易就会流于空谈和狂慧,止于谈玄说妙,世智辩聪,这对自身的修持是很不利的。其实最高的禅法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个“恶”的含义很广,有菩萨的恶(尚有无明未破),声闻人的恶(沉空守寂),凡夫的恶(造作十不善业,即杀、盗、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嗔、痴等)。这个善的含义也很广,有佛的善(无修无为),菩萨的善(六度万行),声闻人的善(体证空性),凡夫的善(造作十善业,即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等)。所以处在凡夫位,不能只止于空口谈禅,要真实地去行善止恶,真实的修持。从凡夫的十善业做起,步步高升。然后做而不做,不做而做,就是不执著,不动心性而随缘利他。在生活中随时观照自己的心念,起念时,知道自己哪一念是善,哪一念是恶,然后不断去恶念,修善念。不起念时,当下无事。所谓放下全无事,提起万般生。动则万善相随,静则一尘不染。

  佛教在线记者:那么,法师您觉得如何才能把禅运用到生活当中?

  悟一法师:上面已经说了很多关于“禅”的事情了,如何把禅运用到生活中来?就是“动则万善相随,静则一尘不染。”动念时,起的念念都是菩提心、慈悲心、般若智慧心。不动念时,当下无事,动静二相了不可得。

  也可以用一句话说,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无所住著地生慈悲心,落实下来就是多行善,多做好事,培养增长自己的慈悲心,同时又不去执著它,好事善事做过就算,做完就忘。让“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其实“禅”是佛心,每个人都具足这颗佛心,佛心中具足一切慈悲和智慧,在生活中行善就是起慈悲心,不执著就是智慧心,念念不执著而起慈悲心,也就是念念都是佛心,时时都是禅意,无时无刻不在禅的智慧与慈悲之中。如果舍掉了慈悲与智慧,另外去求一个“禅”的东西的话,那真是六祖所说的“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了。所以慈悲与智慧就是禅,禅就在生活中,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只是我们因为自己的贪嗔痴,为了满足自己种种的烦恼私欲,忽略了本来清静慈悲的佛心,却到处去找一个“禅”的东西,这不是很可笑吗?无异于骑驴找驴。所以当下就是禅,慈悲智慧就是禅,把慈悲与智慧运用于生活中,也就是把禅运用于生活中。

  佛教在线记者:法师说得太精彩了。您觉得这个活动对您日后弘法是否会有帮助,为什么?

  悟一法师:能不能弘法,这要看时节因缘。弘法要具足两点:就是自身的修持和外力的护持。自身修持如何,这对弘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自身修持不够,那么所谓的弘法意义不大,也不能真正起到导引众生的作用。有了自身的修持,还要有外力的护持。古时打战,都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祖师弘法,也多会选择在自己法缘兴盛的地方。我目前主要精力还是放在自身的修持上,第一我觉得自己修持还不够;第二法缘还没具足,也就是弘法的机缘还没到。等到哪一天自己修持可以了,法缘也具足了,这才是弘法的时节。来这里参加这个活动我是抱着考察自己的心态来的,考验一下自己学修如何。至于对日后弘法有无帮助,应该会有吧,因为至少我在这里结了很多法缘,好的缘起是事情的一个起点,有了起点就会有过程,有终点。不过缘起也不一定就在今生成熟,也许后世,后后世。

  佛教在线记者:在整个辨禅活动中,您是唯一的一位尼众法师,可不可以这么说,您作为尼众代表,您认为尼众在这样的活动中,或是日后弘法中该怎样加强?

  悟一法师:不能说我代表尼众,因为有很多有修有证的尼众,她们都还没有出来,她们修行好,对禅的体会必然会更深。我只是一个“禅”的喜好者,只代表我个人,不能代表整个尼众。能不能弘扬禅这一块,这需要个人的修持。禅不同于教理,只有自己修到那个位置了,或者悟到那个东西了,才能说得出来,这是别人教也教不会,书本上学也学不来的。尼众禅堂很少,中国目前尼众有禅堂可以坐禅的地方,好像只有江西的大金山寺,再一个就是扬州高旻寺外堂,好像其他地方也就没有了,我倒是希望以后能多几个可以让尼众也来坐禅的地方。

  附加:您觉得入禅的下手处在哪里?

  悟一法师:禅是佛心。如来出世,无非是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也就是禅的全部体现,三藏十二部,说的也就是如何入禅的问题。

  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入禅的下手处在哪里?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入禅的下手处!法门虽然有八万四千之多,但归结无非都是求得心地清静。所以入禅的最好下手处在于心性,直接在心性上下功夫。末学认为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和大势至菩萨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念佛法门是最好的直接在心性上下功夫的例子。

  耳根圆通法门,反闻闻自性,入于法性之流,从而达到动静双泯,寂照双遮双遣,当下即是十方圆明,一切皆是法界体性,入不思议中道实相。当然,这是很高杆的用功方法,是上根利器者所修。再一个是大势至菩萨的念佛法门,这是中下根机都可以修的。把心念住在一句佛号里就可以了,如果念头跑了,就把它拉回来,久久用功,《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自得开悟见性。(图、文:佛教在线 记者 晓岚 整理报道)

  附:网络初选辩题:如何“一口吸尽西江水”?

  悟一法师:庞蕴问马祖云。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祖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居士言下顿领玄要。乃留驻参承经涉二载。这是《景德传灯录》中关于这句话的记录。

  “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这句问话本身就有问题。万法不离本体,它是本体的用,就像大海里的波浪,是大海本身所起的波浪,只不过是加了风的作用。波浪的本身是离不开大海的。同样,妄是从真而起,妄的当下就是本体,它是一个东西,庞居士在这里却把它断了,有了分别心,问成了两个。可知这时,庞居士还没有悟道,还在门外。而心性这个东西,又是不可言说的,动念即乖,起心不是,更何况是言语道说。既是门外汉,说了也不懂,即使懂了也不是真懂。所以庞居士问了两次,一次是问石头禅师,师即掩其口;一次是问道一禅师,师却说“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两位禅师都是直示根本,只指月亮,没有拐弯抹角,文字戏说。而庞居士能问出:“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这种问题,说明他在疑惑,这种疑惑近似于后来禅宗的参话头。而古人心念纯朴,根机尚利,就在他问话之时,正是内脱身心,外遗世界,一切放下,只此一疑的时候。石头禅师猛掩其口,连他那一念疑念也断绝了。正是一念不生全体现,这时庞居士已经豁然有省。“若问日用事,即无开口处”这是他在被石头禅师掩口有省后的用功状态。时时住在般若空性中,也正是山林水边保养圣胎之时。

  再到后来问道一禅师“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其实这个时候庞居士已经知道这句话问的不对,但是还不能十分肯定自己所悟,应该还是有点模糊,不真切。这时道一禅师一句“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彻底打破了他的疑惑,肯定了他的所悟。可以说道一禅师是在给他印证,并不是点开。点开的人是可以说是石头希迁,而不是马祖道一。

  说了这么多,文中好像都没有涉及到“如何‘一口吸尽西江水’?”这个辩题。如何“一口吸尽西江水”?也就是如何证得法身的问题。用功因人而异,可以随机施教,处处点拨,不是死物,也不一定会雷同,所以在这里不说。

  初赛辩题:“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是是什么心?

  悟一法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金刚经》里面的一句话。

  “无所住”就是一切不住。“一切不住”说的是中道实相的境界,也就是法身佛的境界。实相无相,无所住著,一有住著,就不是灵灵明明、虚明洞彻的妙明真心的状态。但如果执著于无所住,又会落入偏空,趋向声闻人。

  因为《金刚经》是佛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的,所以在“应无所住”的情况下要提“而生其心”,这个心就是依体起用的般若智慧,这个般若智慧也就是我们本具的妙明真心,也是悲愿无尽的菩萨心、菩提心、慈悲心、平等心、利他无我心。这些心,都是无所住著而生之心。这个心能起种种妙用,建空花道场,做水月佛事,度一切众生而无一众生可度。度一切众生是“生其心”的妙用,无一众生可度是“无所住著”的境界,这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把菩萨所要做的事情全部都道尽了,可以说这句话就已经把佛法的全部和盘托出。末学陈词完毕!

  复赛辩题:云门三唱,旨在何处?

  悟一法师:云门三唱也叫做云门三句,是云门要义与精华的集中体现。

  第一句:涵盖乾坤。这是指中道实相的境界,也就是我们灵灵不昧的心性,它随缘现为宇宙万相,宇宙万相也就是法相,法相虽然森罗林立,但并不妨碍心性的灵灵觉觉,虚明洞彻。如一面大圆宝镜,宝镜的一尘不染并不妨碍山河大地、森罗万相在镜中的显现;而在镜中历历分明的万事万物也并不妨碍宝镜当下的一法不立,一尘不染。所谓“乾坤并万相,地狱及天堂,物物皆真理,头头总不伤。”这是文偃禅师的弟子缘密禅师解释的,非常好地解释了这句“涵盖乾坤”的意思。

  第二句:截断众流;第三句:随波逐浪。这两句可以说是云门接引后人的方法手段。“截断众流”是接引上根利器者,直下承当,令学人当下断绝一切妄想,明心见性;“随波逐浪”是指随顺学者根机,因材施教,不惜用文字语言等戏论法来诱导学人明见心性。

  三句就总括了云门的全部家当,涵盖乾坤是自己的境界,截断众流是接引上根利器者,随波逐浪是接引中下根机。没有涵盖乾坤的本事,也就没有能力去运用截断众流、随波逐浪的方法手段去接引后人。末学陈词完毕!

  另外三道辩题的理解

  何为本来面目?

  悟一法师:“何为本来面目?”《六祖坛经》中有说到这个问题。当惠明跟六祖请法的时候,六祖教他先“屏息诸缘,勿生一念”,然后轻轻的点一句“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后,说自己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六祖指示,才得开悟。可知这个“本来面目”指是就是佛性,本性,也就是人人具足的如来智慧德相。此本来面目是纯粹理体而言。六祖说“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者,指的就是此一理性本体,也叫佛性、法性、心性,中道实相、实相般若、实际理体,真如、如来德相、如来藏,胜义胜义谛、第一义谛等。此心性不可言说思虑,但可修证,是诸佛如来圣者现量亲证的境界。

  诸法无我,轮回者是谁?

  悟一法师:“诸法无我”说的是已经证到实相理体的圣人的境界,这个境界也就是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境界,这个境界中,五蕴皆空,没有轮回者,无佛无众生,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诸法空相。所以如果能达到“诸法无我”时,就没有轮回者。

  没有轮回者,那么又是谁在轮回呢?皆因众生一念无明,妄想颠倒,而有种种的天堂地狱、人天鬼畜的事相出现,就像病目见空中花,执著为实有。实际上是虚妄假有的一件事情,这个轮回者也就是虚妄假有的一种幻影。就像人的身体本来是没有影子的,但是因为光线的作用,所以就有一个影子,这个影子是虚妄不实的,当光线没有的时候,这个影子也就没有了。这个轮回的所谓的“我”也是这样,因为无明光线的作用,所以才有轮回的假象。

  黄檗佛法无多子,何解?

  悟一法师:“黄檗佛法无多子”这句话是临济义玄禅师悟道时说的一句话。

  义玄禅师一开始并不是学禅的,他是研习经典和戒律的,他非常的拘谨和虔诚。乃至于在黄檗座下三年,都是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地随众修持、劳作,并没有急切地向外追求佛法,而这颗不向外寻求的心态正是禅宗修行下手的地方。在这种状态下随众修行,用功三年,可以说这三年消了他不少业障。业障消,就会开智慧。所以在睦洲劝他问黄檗“如何是佛法大意?”的时候,他这把刀就已经磨得很利了。在三度问话,三度被打之后,虽然不能领悟黄檗禅师的用意,但是“我为什么被打”这个疑情已经提起来了。所以在见到大愚禅师的第一句话就是抛出自己的疑团:“我为什么被打?有过无过?”在大愚禅师解开他心中疑团的同时,也就是他放下一念疑情的时候,前有黄檗禅师的指引,后有大愚禅师的推进,前引后推,当下见性,才知道“原来黄檗佛法无多子”。原来佛法没有那么多的事情,回心就是,无关语言文字。原来自己在那么多的经典戒律中苦苦寻找佛法,是走错路了!佛法没有那么多的事情,当下明明觉觉的这一个灵性就是我们的佛性!不假外求,不在经典文字中,无关语言文字,自己本来具足。正如六祖对惠明禅师说的话:“汝若返照,密在汝边。”佛性是自己具备的一个东西,并不是从哪里来的。所以说“黄檗佛法无多子。”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悟演法师微访谈
下一篇:得失心不重 自然得自在——悟果法师专访

 慈悲与智慧的力量 慈悲与智慧
 慈悲与智慧 慈悲与智慧
 慈悲与智慧不二 慈悲与智慧的力量
 慈悲与智慧兼具的修行 06-085慈悲与智慧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