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3)
 
[演培法师] [点击:8159]   [手机版]
背景色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3)

丁二 结上劝诫
  戊一 如法罪灭福生
  生如是等七种心已,缘想十方诸佛贤圣,擎拳合掌,披陈致祷,惭愧改革,舒历心肝,洗荡肠胃。如此忏悔,何罪不灭?何福不生?
  上明兴发七种增上胜心,既然“生”起“如是等七种”极为殊胜的心,就当如法忏悔,若不忏悔,发心有什么用?所以现在特加劝诫。忏悔不是心中想想就算,应该“缘想十方诸佛贤圣”,显示诸佛虽不在自己面前,但想诸佛犹如在自己面前,面对诸佛贤圣忏悔,既得诸佛证明,亦得诸佛加被,罪业自可得到清净。观想诸佛在前,进当“擎拳合掌”。拳是拳头,擎拳是将自己拳头高举起来,从而合掌,表示自己决心忏悔。有这决心,“披”剖“陈”词,恳切祷告,达于极点,名为“致祷”。
  七种胜心,第一惭愧心,忏悔而不具有“惭愧”,不是真切忏悔,唯有以惭愧心痛切“改革”,于忏悔后,方不再造诸恶。改是更改罪恶而行诸业,革是革除过去所有罪恶。“舒历心肝,洗荡肠胃”:舒是舒展,就是发露,亦即坦白;历是经历,将从前造诸罪过的经历,一一自陈出来,决不覆藏隐瞒。肠胃都掬出来,将之洗得洁净。总之,这两句,古德说:“分明要脱皮换骨,却将从前所为,尽情改换,从前知见,着实颠倒一番”。这是重新立志做人,亦即大死一番才得大活。
  缘想,是意业的至诚;擎拳合掌,是身业的恭敬;发言忏悔,是语业的真实:“如此”真心“忏悔”,必得十方诸佛,哀怜摄受,“何罪”而“不”得“灭”?何福而“不”得“生”?罪灭福生,自可出生死苦,得涅槃乐,证知洗心革面的求哀忏悔,确能得到很大利益。
  戊二 不忏种种过失
  若复不尔,悠悠缓纵,情虑躁动,徒自劳形,于事何益?且复人命无常,喻如转烛,一息不还,便同灰壤,三途苦报,即身应受,不可以钱财宝货,嘱托求脱,杳杳冥冥,恩赦无期,独婴此苦,无代受者!
  反过来说:“若复不”是这样(不尔),即不能三业精诚的洗心而忏,仍然“悠悠缓纵,情意躁动”,就不是真心忏悔。悠悠,是怠惰的意思,根本不把忏悔当一回事。缓是不能急急于心,如有人表面在忏悔,实际是慢慢吞吞的,不认忏悔重要。纵是放纵,若无其事的,不积极的求忏。躁动是轻躁浮动,内心不能沉静,怎能涤除罪垢?一上一下的好像在忏悔,实际没有如法忏悔,不过是“徒自劳形,于”忏悔“事”有“何”利“益”?忏悔本欲灭罪生福,现在罪不能灭,福不能生,试问忏悔有什么补益?只是徒自劳形,空过光阴而已。
  忏主不特告诫吾人不可懈怠,现更引喻勖诫吾人不可大意。所以说“且复”应知吾“人”生“命”,是“无常”迅速,不能久住世间。“喻如转烛”,烛是灯烛,原本光明,将烛倒转过来使之息灭,光明立即转成黑暗,暗中光明不会再来,且其转变非常的快。喻人寿命,看来好像每天都在过活,其实只是一口气而已,如果“一息不还”,或入息不再出息,或出息不再入息,气绝精神消失,立即“便同”冷“灰”土“壤”,哪里还有生命存在?且人命无常,不问任何人,有无钱财固是如此,有无地位亦是如此,有无才干同样如此,且什么时候要你生命结束,也没有一定,原因是生命时刻在变,如人与人一天不见,就知生命已经变了,谁也不能说昨天的我就是今天的我,今天的我就是明天的我。经说:有人在胎中生命就结束,有人刚出生生命就结束,有人刚能言行生命就结束,谁能保证自己活到多少岁?敢说谁也不能保护自己。
  生前以及过去,造了很多罪业,并不因你生命过去,罪业也就跟着消逝,造了什么罪业,必感什么苦报,造了饿鬼罪业,就感饿鬼苦报,造了畜生罪业,就感畜生苦报,造了地狱罪业,就感地狱苦报,如是因如是果,丝毫不容假借,所以说“三途苦报,即身应受”,决免不了,不说贫穷人如此,就是你有很多钱,亦“不可以钱财宝货,嘱托求脱”。古德说:“阳网疏而易漏,阴网密而难逃,岂同人间贿嘱之所能为哉”?人间有钱人犯罪,如果贪官污吏,用钱托人运动,免掉坐牢受苦,是还可以做到,阴间却是不能。药师经说:“琰魔法王,随罪轻重,考而罚之”,无论如何逃脱不了罪刑,不论你有多少金钱,都无法收买公正无私的琰魔法王。世说钱能通神,人世间或有可能,但到阴间,金钱完全失去作用。
  三恶趣是极黑暗的地方,所以说“杳杳冥冥”,显示受苦的时间很长,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才得出来。在人世间犯罪的人,虽被处无期徒刑关在狱中,但遇国家庆日,举行特赦可得宽恕,早日得出牢狱,但是堕入三恶趣中,在你受苦罪业未尽,所谓“恩赦”是“无期”的,唯有自己“独婴(受)”此苦,“无”人可“代受”苦,自作唯有自受,要人代受决不可能,不说一般人不能为你代受,就是至亲父子,恩爱夫妻,亦代替不了。地藏经地狱名号品说:“父子至亲,岐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赖吒和罗经说:“善恶随人,如影随身。人死后家室宗亲,啼哭悲哀,棺殓葬埋。人生独生,死亦独死。身作善恶,身独当之,无有人代者”。四自侵经说:“获百千岁,何足言乎?会归当死。行道一日,胜寿百年。不计无常,反更贪爱,言有父母、兄弟、妻子、中外宗族。疾病忽至,困劣在床,晓语诸亲,分取吾痛,皆言不能。疾者乃觉,五种亲戚,谓当益己。常坐汝等,勤劳治生,随时给足,使身堕贪,自缚自侵,忧念九族,妨废善行,怀乱道心。老病死来,善恶苦乐,独自当之,无有代者”。不说无人愿意代你受苦,就是有人乐意代受,也代替不了,自作恶业,自受其苦,苦在你身,怎能代替?应知“死后有报,纤毫受之”。人既代替不了,亦不能说人无情义。
  戊三 引经诫勿覆藏
  莫言我今生中无有此罪,所以不须恳祷忏悔。经中谓言:凡夫之人,举足动步,无非是罪。又复过去生中,皆悉成就无量恶业,追逐行者如影随形,若不忏悔,罪恶日深。故知包藏瑕疵,佛不许可,说悔先罪,净名所尚。故使长沦苦海,实由隐覆。是故某等今日发露忏悔,不复覆藏。
  前发露忏悔文中,曾说“何人无罪?何人无愆”?足证人人有罪,应当至诚忏悔。世间有些愚痴之人,认为自己并没有罪,何必求哀忏悔?现对这类人特别告诫说:“莫言我今生中无有此罪,所以不能恳祷忏悔”。殊不知这是极大错误!如佛在“经中谓言:凡夫之人”,不论“举足动步,无非是”造“罪”。大经说:“举足动步,不依律行,安得无罪?譬如二手相拍,声在其中”。地藏经利益存亡品说:“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如来赞叹品又说:“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如此,所作罪业,多难计算,如要一一举出,真是举不胜举。既有这么多罪,怎么可说无罪?
  不说现生造种种罪,“又复过去生中”,同样“皆悉成就无量恶业”,始终“追逐行者”,你到什么地方受生,恶业跟着到什么地方,“如影随形”,从不离你。如说:“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随身不离的罪业,除非已感受苦果,假“若不”予“忏悔”,那你“罪恶”就会一“日”一日加“深”,所受苦果亦越严重。
  以是之“故”,应“知包”含覆“藏瑕疵”,我佛绝对是“不许可”。瑕疵,喻所造的罪业:瑕是白玉内在的污秽,如人暗中所造罪过,疵是外在的黑点,如人明目张胆的造诸过失;前者要天眼才能见到人们不正当的行为,后者是一般肉眼所共见的。做人不论有些什么微细罪业,自己或可瞒得过去,不会有人知我错处,殊不知“举头三尺有神明”,绝对不会包藏得了。俗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是以为人,不论造了什么大小罪业,都当立刻忏悔,将诸污点洗净,不能越积越多。不然,佛陀对你即使怎样慈悲,也不容许像你这样死不肯改悔的人。恳祷忏悔该是刻不容缓,没有不忏悔而罪得消灭的!
  “说悔先罪,净名所尚”。净名,就是维摩诘居士。他在维摩诘经说:人能忏悔过去所造罪业,应当不着佛求,不着法求,唯反观诸身而求,如此在自身中,求诸过失了不可得,才是最好的忏悔,如不反求自求而忏,过去诸罪无法消除。大经亦说:“心初无悔,不能修善,覆藏瑕疵,虽有过去一切善业,悉为是罪之所垢污,所有现受轻报,转为地狱极重恶果”。所以说得如是严重,因为现在忏悔,应当坦白所有罪恶,如不发露罪业,必存瞒昧之心,是为欺骗自己,这已是很不对,在佛前忏悔,还瞒昧佛陀,你这造恶之心,永无开晓之日,不长期的沉沦苦海怎么可能?“故”知“使”诸众生“长沦苦海”,不是有个什么大力者令你如此,“实”在是“由”于自己“隐覆”自己恶业使然。
  以“是”之“故”,“某等今日”,全将罪业“发露”出来“忏悔”,决“不覆藏”,自欺欺佛,如是罪灭福生,是名真实忏悔。经中佛一再说:覆藏罪业,罪业不特不会减少,反会越为增长起来;发露忏悔,罪业就会逐渐消灭,不致再受极重苦果。但这唯有智者做到,不是一般人所能如此。
  
  乙二 别忏三障
  丙一 忏烦恼障
  丁一 推求烦恼根本
  戊一 三障生起次第
  所言三障者:一曰烦恼,二名为业,三是果报。此三种法更相由藉:因烦恼故,所以起诸恶业,恶业因缘,故得苦果。是故某等今日至心忏悔。
  前说罪相虽有无量,无不外于烦恼、业及果报三障,且略解说,现广解释。“所言三障者”:就是“一曰烦恼,二名为业,三是果报”。如“此三种”障“法”,不是乱七八糟现前,而是有其一定次第,“更”互“相”资,互相“由藉”,次第生起。先“因烦恼”的冲动,“所以起诸”不同的“恶业”,再由各种“恶业因缘,故得”感受种种“苦果”。若问苦果怎样来的?由诸恶业而来;恶业又是怎样造成?由诸烦恼引发。如是三障次第,不容有所倒乱。每个发心忏悔者,对此应有所了知。吾人无始来吃这三障苦头,多得难以言宣。“是故某等今日”,应当“至心忏悔”,不要再为三障所弄。
  戊二 正推烦恼根本
  第一先应忏悔烦恼障,而此烦恼皆从意起,所以者何?意业起故,则身与口随之而动。意业有三:一者悭贪,二者瞋恚,三者痴暗,由痴暗故,起诸邪见,造诸不善。是故经言:贪、瞋、痴业,能令众生堕于地狱、饿鬼、畜生受苦;若生人中,得贫穷孤露,凶狠顽钝,愚迷无知诸烦恼报。意业既有如此恶果,是故某等今日,至心归命诸佛,求哀忏悔。
  在三障中,“第一先应忏悔烦恼障”。于中,首当推求烦恼根本,看其究从哪儿生起。论究“此”诸“烦恼”的活动,“皆从意”生“起。所以者何”是问。由于“意业”生“起”,那“身与口”七支,就会“随之而动”。动约业说,身口是生命体上的物质,本不能有所活动,必要意业所相应的烦恼活动,然后才会活动。如烦恼指挥你去杀生,身体上的手拿刀枪去杀,或烦恼指挥你播弄是非,你口才会构斗两头,在这边这样说,在那边那样说,没有意业相应的烦恼活动,身体与语言怎会去做罪恶业?经中有说:如人在年幼时,为了好玩,拾取土块瓦石,枯骨木枝,放在口中,非常危险。父母见到如此,恐为土块瓦石,伤害自己儿子,立用左手抓住儿头,右手从儿口中,将诸土块瓦石,一个个的取出。菩萨度化众生也是如此,见到众生身口意业,常行种种不善,恐为诸恶所害,立即运用自己智力,将诸不善拔出,以免流转生死。
  “意业”本通善、恶、无记三性,就通恶性说,不妨说它是过患的根本,唯识学所说二十六种烦恼,甚至所谓八万四千烦恼,都由意业而有,但最根本的有“三:一者悭贪”,是缘顺境而起的;“二者瞋恚”,是缘逆境而起的;“三者痴暗”,是由无知而起的。通常说这为三毒烦恼,为诸烦恼的根本,其他各种烦恼,皆是依此活动。
  “由痴暗故,起诸邪见”:痴暗,或名愚痴,实际就是无明。痴的正写是癡,都有它的意思。愚痴不是完全无知,相反的还知得很多,诸如天文、地理、科学、哲学,甚至世间各种知识,无所不知,痴在知上加“病”字头,显示所知患大毛病,因而“起诸邪见”,既不信因果,亦不承认罪福,更不尊敬三宝,否定一切伦常,像这样的知,不是有病是什么?不是痴暗是什么?既起否定因果等的各种邪见,自然就会“造诸不善”恶业,根本不重视做人应有的德行。社会怎不紊乱?国家怎得安宁?世界怎不战争?家庭怎能安定?人与人间怎会和乐相处?所以愚痴的过患,确是极为重大的!
  以“是”之“故”,华严“经言”:由“贪瞋痴”三毒,发身口意作诸“业”,“能令众生堕于地狱、饿鬼、畜生受”三恶趣的“苦”果。涅槃经说:“一切众生不见佛性,故为烦恼系缚生死,见佛性故,诸结烦恼所不能转,解脱生死得大涅槃”。佛及诸大菩萨,虽同样具诸烦恼起贪瞋痴,但能在三界五趣中,随缘救济所当救的众生,令出三界五趣,不再转来转去。凡夫为烦恼所缚,不得解脱,佛能运用烦恼,在生死中度生,可见问题不在烦恼,在看会得如何运用。
  在恶趣受苦有情,非永远沉沦恶趣,到恶趣苦果受尽,还会生到人间来,“若生人中”,仍受三毒馀报,所以说“得贫穷孤露,凶狠顽钝,愚迷无知,诸烦恼报”。贫穷就是没有钱财,为贪图财宝的馀报;孤露就是没有亲属,为不孝六亲的馀报;凶狠就是其心毒辣,为瞋诸逆境的馀报;顽钝就是顽劣迟钝,为愚昧无知的馀报。贪瞋痴造了各种罪业,要想不得各种苦果,决不可能,因而人的起心动念,不能不重视贪等活动,一发现贪等活动,应立刻将之压制!“意业”所具的三毒烦恼“既有如此”大的“恶果”,哪可因循怠惰的,使它在心中活动?然则应当怎样?忏主告知唯一办法就是忏悔,所以说“是故某等今日,至心归命诸佛,求哀忏悔”。
  丁二 出诸烦恼过患
  戊一 诸圣所呵
  夫此烦恼,诸佛菩萨,入理圣人,种种呵责;亦名此烦恼以为怨家,何以故?能断众生慧命根故;亦名此烦恼以之为贼,能劫众生诸善法故;亦名此烦恼以为瀑河,能漂众生入于生死大苦海故;亦名此烦恼以为羁锁,能系众生于生死狱不能得出故。所以六道牵连,四生不绝,恶业无穷,苦果不息。当知皆是烦恼过患。
  “夫此”所说的“烦恼”,对众生极为不利,所以“诸佛菩萨”及“入理圣人”,无不对之“种种呵责”。“入理圣人”,除佛菩萨外,所有诸祖师僧,觉悟智者,无不对诸烦恼,予以不遗馀力的呵责!
  一、“亦”有“名此烦恼以为怨家,何以故”是问为什么将烦恼视为怨家?怨家会伤害人的生命,人与人间成为怨家,随时可能结束彼此生命。烦恼“能断众生慧命”之“根”。众生慧命在佛法修学中,本可继续增长,但因烦恼时来断众生慧命,慧命不得增长,所以喻为怨家。
  二、“亦”有“名此烦恼以之为贼”。为什么?如世盗贼,专门盗窃他人财物,使人感受贫穷困苦,生活感到极度艰难。烦恼,“能劫众生诸善法故”,所以始终贫穷孤露。如诸佛法行者,今日修点善法,明日修点善法,功德法财积聚,本可逐渐富有,但因不断为烦恼贼之所盗取,结果仍是无有善法,所以将之譬喻为贼。
  三、“亦”有“名此烦恼以为瀑河,能漂众生入于生死大苦海故”。世间波涛汹涌的瀑河,不是将人漂流于瀑河不能自拔,就是将人为瀑流所卷走。烦恼有股力量,能漂流众生入于生死大苦海中,头出头没的没有办法跳出。楞严经说:“譬如瀑流,流急不息,非是无流,喻烦恼心心相续,无少间歇”。古德说:修行人要在急水滩头一篙撑住,不为急水漂流,方可算是好汉,所以喻为瀑流。
  四、“亦”有“名此烦恼以为羁锁,能系众生于生死狱,不能得出故”。如人有了罪恶行为,被政府关在牢狱中,且以极牢固的锁,将牢狱门锁得紧紧,要想出来没法得出。烦恼好像坚固的锁,将众生锁在三界牢狱中,任凭运用怎样大的力量,没法出离,所以喻烦恼为羁锁。
  由于烦恼如怨贼等,所以使诸众生,在“六道”中“牵连”不断。牵连,就是轮转,六道牵连,就是六道轮转。无常经说:“循环三界内,犹如汲井轮”。试看六道众生,人的生命刚结束,就又转生天上,到天上生命结束,又转生三恶趣,生死死生,从没停息,是为六道牵连。
  以怎样形态在六道出现?是以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的“四生不绝”形态出现。胎生,如人类及猪马牛羊等,在母胎中形成一完整生命,然后出生。卵生,如鸡鸭鸟雀等,先生一个卵,再经短时期的孵化,脱壳而出,成活泼泼的生命。湿生,如鱼虾等有情,初亦从母体下卵,卵生下后,母不过问,经过一定时期,自从卵子而出,成为新的生命。化生,是现世间有类有情,不须父母外缘,唯凭自己业力,忽然产生出来,如天与地狱及劫初有情。
  众生无始所造“恶业”,有“无穷”那样多,一个恶业感受一期生命苦果刚刚结束,另一恶业紧接着又感新的一期生命苦果,如是恶因感苦果,恶业未终了时,苦果总如大海中的波浪那样滚滚而来,所以说“苦果不息”。苦果虽由恶业所感,但恶业是由烦恼策动而成,没有烦恼策动,不会造成恶业,是则澈底推究,魁首实是烦恼,所以说“当知皆是烦恼过患”。烦恼给众生苦头太多,应看成是自己最大敌人,时刻注意它的非法活动,不但不让它继续造恶,且应依佛法修学,将它澈底扑灭,以求获得生活安定及生命解放!
  戊二 正求忏悔
  是故今日运此增上善心,求哀忏悔。
  烦恼应该解决,但是未解决前,已造成的恶业,要它不感苦报,应当怎办?唯一办法就是忏悔,“是故”从“今日”开始,下大决心,“运此增上善心”,在三宝前“求哀忏悔”。善心,指行人清净心中的至诚力、惭愧力、忏悔力,默密运转使之增上胜进,再仗佛菩萨慈悲运转加持力,如是精勤忏悔,烦恼固会转成般若,一切恶业亦会忏悔清净,是以忏悔为清除惑业的最胜方便。
  
  丁三 明诸烦恼造罪
  戊一 列数分忏
  己一 忏悔三数造罪
  某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在人天六道受报,有此心识,常怀愚惑,繁满胸襟。或因三毒根造一切罪,或因三漏造一切罪,或因三苦造一切罪,或缘三倒造一切罪,或贪三有造一切罪。如是等罪无量无边,恼乱一切六道四生。今日惭愧皆悉忏悔。
  此明三数造众罪恶:未明三数前,先明造罪时、处。时是时间,就是造业时间已经很久,如说“某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处是处所,就是受果之处不是一地,如说“或在人天六道受报”。在时间或空间,有这生命,就“有此心识”,没有一个生命,没有心识活动,或说六识,或说八识,起惑造业最强的,莫过第六意识,八识规矩颂说:“动身发语独为最”,就是此意。身体的动作、语言的发表,都不是身语本身所能做到,要有推动者推动,身始可动,语始可发,推动者就是意识,意识推动力极强,因诸根本烦恼与随烦恼,都与意识相应,因而心识“常怀愚惑”。愚惑,是根本烦恼中的无明,亦即一切烦恼的根本。愚痴无智,不信因果,以致无恶不作,不知如何行善,不知勤求解脱,方寸间充满妄想,胸次所怀是烦恼,所以说“繁满胸襟”。心识既皆是烦恼活动,当然造诸有漏之业,不是感受人天善报,就是感受恶趣苦报,生命在六道中或上或下,从没超出苦乐二途。在人天中,向说是得乐果,实际,不但人间有很多苦,就是天上有情,甚至最高非想非非想处天,亦有极微细的痛苦,所以在六道四生受生的有情,四恶趣固受苦报,人天亦不免痛苦,所以说“三界之内众苦充满”。
  一、“或因三毒根造一切罪”:三毒,亦名三不善根,是毒害出世善心的三种烦恼,如常说的贪毒、瞋毒、痴毒。如是三毒,通摄三界一切烦恼,能害众生的法身慧命,其犹毒蛇,亦如毒龙,所以喻名为毒。大般涅槃经卷下说:“三毒炽然火,恒烧诸众生”。别译杂阿含第十一说:“能起贪欲、瞋恚、愚痴,常为如是三毒缠缚不得远离”。大般涅槃经第五说:“无量劫中,被淫怒痴烦恼毒箭,受大苦切”。如是三毒,能生长一切罪恶,所以名根,又是生死根本,名之为根。三毒根是业因,因此作业,名造一切罪。如贪毒贪着自己所喜爱的一切,于是想尽种种不正当方法,即使杀生、劫盗亦在所不惜,务将自己所喜爱的财物弄到手,于是就造下一切罪恶;瞋恚之火在内心中燃烧时,立刻会反脸不认人,要杀毫无顾惜的将人杀死,所以亦会造下一切罪恶;痴毒是对因果事理不明,应做的好事不做,不当做的坏事反而去做,于是糊里糊涂造成一切罪恶。试想人所造恶,哪样不是三毒烦恼造成?
  二、“或因三漏造一切罪”:三漏,是欲漏、有漏、无明漏;或名欲有漏、有有漏、无明有漏。长阿含经第八说:“复有三法,谓三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杂阿含经第十八说:“有漏者,三有漏:欲有漏、有有漏、无明有漏”。可见有漏与三有漏,阿含经中皆有说到。漏是留住的意思,是将有情留住在三界中,令不得离。欲漏,指欲界的一切烦恼,不过要除去无明;有漏,指色无色界的一切烦恼,同样要除去无明;无明漏,指三界所有的无明。无明所以别立一漏,因它是三有生死的根本,其动力特别强。但大毗婆沙论第四十七,只举譬喻论师所立的无明漏及有爱漏的二种:无明是前际缘起的根本,有爱是后际缘起的根本,所以只立二漏就可。而分别论者却说有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的四漏。见指五利使的身等五见,因见烦恼有力障碍真理的体悟,所以特别立为一漏。不管说漏多少,都是烦恼别名,含有漏落意思。如破屋遇到天雨,就会有水漏落下来,令住屋内的人感到不安;或如破船在行进时,有水漏进船舱,使人感有生命威胁。烦恼令人漏落三界,所以又称为漏。贪等三毒固会造一切罪恶,三漏同样会造一切罪恶。如分别说:欲界所有一切烦恼的欲漏,造作欲界的一切罪恶,留住有情在欲界;上二界所有一切烦恼的有漏,造作上二界的一切有漏善法,留住有情在上二界;三界所有一切无明的无明漏,造作三界所有或善或恶的有漏业行,留住有情在三界,使诸众生没法出离三界牢狱。是以佛法行者,要想跳出三界,必须断除三漏,不如一般佛子,想要出离三界,就得出离三界。
  三、“或因三苦造一切罪”:三苦,是苦苦、坏苦、行苦,坏苦又名变易苦。俱舍论第二十二说:“有三苦性:一、苦苦性,二、行苦性,三、坏苦性。诸有漏行如其所应,与此三种苦性合故,皆是苦谛,亦无有失。此中,可意有漏行法与坏苦合故名为苦;诸非可意有漏行法与苦苦合故名为苦;除此所馀有漏行法与行苦合故名为苦”。原来在有漏行蕴中,诸非可意的苦受法,其体是苦,直接逼恼身心,名为苦苦;诸可意的乐受法,生时虽乐,坏时逼恼身心,名为坏苦;可意非可意诸有所馀舍受法,众缘所作,不免生灭迁流,圣者认为这有逼恼身心之感,名为行苦。严格说来,一切有漏行,皆是无常的,没有一法不在生灭迁流,可说皆是行苦所摄,但今特说可意法为坏苦,不可意法为苦苦,由是说为不共三苦。三苦,就所感受说,为什么会造一切罪恶?这是人人必然想到的问题。原因当人苦上加苦,身心受到苦苦的逼恼,对前途感到无限失望,于是什么罪恶都敢去做,这不是苦苦造一切罪是什么?当人正为乐受所陶醉时,从没想到会有受苦一天,一旦乐受毁坏而消失时,为求再度得到快乐的享受,于是自然就去做不道德的行为,这不是坏苦造一切罪是什么?当人在迁流变化中生活,不知念念生灭的皆会成为过去,还能安分守己的做个有为有守的人,一旦知道现在所过生活会成过去,为了把握现实,也就会造诸恶。证知三苦虽是属于身心的感受,但到必要时确会造一切罪,如对三苦没有正确认识,造诸罪恶是必然的。
  四、“或缘三倒造一切罪”:三倒,是想颠倒、见颠倒、心颠倒。如于六尘上,作不合理的思想,名想颠倒;对事理诸法,作邪妄的计度推求,即邪见,名见颠倒;对事事物物,以妄心乱识作错误的了别,名心颠倒,且是诸颠倒的根本。一切众生从无始来,有种种不同的颠倒,犹如迷于方向的人,将东方误为西方,将南方误为北方,不知怎样走上正确的方向。或问一般说的虚妄分别,是以什么为体,当知以颠倒想为本。宗镜录七十八说:“颠倒是烦恼根本”。大般涅槃经第二哀叹品说:“有想倒、心倒、见倒。以三倒故,世间之人,乐中见苦,常见无常,我见无我,净见不净,是名颠倒”。如喝醉酒的人,仰头看上空的日月,日月本没有回转,但错误的生回转想;众生也是这样,为诸烦恼无明所覆,生起种种不正颠倒,是的以为不是,不是又以为是,由于颠倒妄想分别,所以造作种种罪业。所以会这样,病在对本真的事理,生起不正的妄见,倒见事理的真相,做诸不合法的行为,证知颠倒会造一切罪恶。宗镜录四十二说:“心如停贼主人,见是贼身,想如贼脚,根尘是贼媒,内外构速劫尽家宝”。众生在世间所以贫穷孤苦,就是为此三倒所害。如来已离想倒、心倒、见倒,所以得真解脱,永保家宝不失!
  五、“或贪三有造一切罪”:三有,是欲有、色有、无色有,亦即所谓三界,为众生所居的三种世界。三界,为众生果报分段的依处:从阿鼻地狱到他化自在天,男女互相参居,染欲极为众多,名为欲界;从初禅梵天到阿迦腻吒天,既没有女形,亦没有欲染,宫殿高大,是色化生,名为色界;从空无边处天到非想非非想处天,但有受想行识的心心所法,没有色的形质,名无色界。如是三界所以又名三有,因三界内的一切,特别是有情的生命,有因有果,因果不亡,所以名有。如经说:“三界无安,众苦充满”,可怖可畏,犹如火宅,没有一点值得贪恋,众生为无明所蔽,不知它的可怖可畏,反而妄生贪着,以为三界快乐无比,为求保持快乐不失,如有违反所得快乐,就会无理取闹的造一切恶,所以说“或贪三有造一切罪”。
  “如是”向上所说三毒至三有“等”,所造的各种“罪”恶,多得真是“无量无边”。所有诸罪皆是众生自己造作成的,结果也就“恼乱一切六道四生”,使众生在三有中,时刻受到罪业的困扰,从没有片刻得到安宁。到了“今日”,经过仔细想想,像这样长期为诸罪业困扰恼乱,实在不是办法,应当消灭罪业,于是在三宝前,生大“惭愧”心,至诚的“皆悉忏悔”,不再让诸罪业困恼!
  己二 忏悔四数造罪
  又复某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因四住造一切罪,或因四流造一切罪,或因四取造一切罪,或因四执造一切罪,或因四缘造一切罪,或因四大造一切罪,或因四缚造一切罪,或因四贪造一切罪,或因四生造一切罪。如是等罪无量无边,恼乱六道一切众生,今日惭愧皆悉忏悔。
  此明忏悔四数所造众罪。“又复”在会“某等”并诸其他有情,“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不但从三毒根等造一切罪,并从四住等造一切罪,现分别如下:
  一、“或因四住造一切罪”:四住,指识依住于色、受、想、行四蕴。杂含卷第二说:“彼五种子者,譬取阴俱识地界者,譬四识住水界者,譬贪善四取攀缘识住因。何等为四?于色中识住,攀缘色喜贪润泽生长增广,于受想行中识住,攀缘受想行贪喜润泽生长增广”。由四识住安立五蕴,有情由四识住,佛在阿含常常说到,显示明了识别的情识,不是在色上起贪着,就是在情绪上起贪着,不是在认识上起贪着,就是在意志上起贪着,从而在五蕴法上,妄作我我所,造作诸罪恶,为之系缚流转生死,证知四住能造一切罪。古德恐人将四住,误为见一切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无色爱住的四住,特加“识”字于四住间,名四识住,现有大德仍将四住误为四住烦恼。
  二、“或因四流造一切罪”:四流,亦名四暴流,四瀑流,四大暴河,是将漂流善品的烦恼类别为四:一、欲流,二、有流,三、见流,四、无明流。增含第二十三,曾说到这四流。如佛对诸比丘说:你们应知佛曾说有四流之法,众生没溺在此四流中,不能得道。第一欲流,就是五欲:眼见色起眼识想,耳闻声起耳识想,鼻嗅香起鼻识想,舌尝味起舌识想,身知细滑起身识想,是名欲流。第二有流,有指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叫做有流。第三见流,是指种种执有,如执世有常世无常,世有边见无边见,彼身彼命非身非命,有如来死无如来死,若有如来死无如来死,亦非有如来死亦非无如来死,如此执见,名为见流。第四无明流,指无知无明,心意贪欲,恒有希望,不知什么是苦,什么是乐,什么是灭,什么是道,名无明流。如此四流,在有情身心中活动,自然会使身语,造作种种罪业,由此罪业,使众生漂流生死海中,或上或下无有已时,所以说“或因四流造一切罪”。俱舍论第二十说:欲流是欲界系的见修所断烦恼;见流是三界见惑中身见等烦恼;有流是上二界见修所断的烦恼;无明流是三界见修所断的无明烦恼。
  三、“或因四取造一切罪”:取是烦恼的别名,是将百八烦恼类别为四。大毗婆沙论第四十八说:“有四取,谓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取之所以名取,婆沙说有二原因:一、“能炽然业者,取令五趣有情业火恒炽然故”,二、“行相猛利者,诸取行相极勇捷故”。欲取是对五欲的乐境追求执取,这大都是俗人所有,试看世俗的人群,终日忙碌没停息时,无非是对欲乐取着不舍;见取大都是宗教师所有,不论哪类宗教师,对其所信仰的宗教,高级的或低级的,正确的或错误的,为宣扬其教义的宗教师,总执取自己错误的见解是对,因而宗教与宗教间,常为思想的是否邪正,采取激烈不妥协的斗争,决不轻易接受他教思想;戒禁取就是通常说的非因计因,如印度有些宗教学者,将不是生天的持牛戒持狗戒,妄计为生天的真因,依如是错误路线去行,不论怎样勤苦精修,终不能到所求的解脱涅槃;我语取是发自我见我慢等所说法,从而取着我见我慢,是为我语取。取是摄持追求,为十二缘起爱缘取的取,爱取皆属烦恼,会得恼乱有情。四取皆能造诸罪恶,所以说“或因四取造一切罪”。
  四、“或因四执造一切罪”:四执,是四种实有的妄执。一、有执,诸法本不是实有的,可是众生没有正确认识,妄想执着以为实有,佛特用空否定它,说空用意,在于因指见月,并非又去想像执着有实在空。二、空执,众生不知佛要我们离去实有的自性执,反而把空与有对立起来,以为有确实是没有的,但空不能说没有,如空亦是没有,怎能离自性有,于是牢牢执着有个实实在在的空。三、亦有亦空执,众生既错误的以为空是实有,为破众生执此实有空的妄执,佛不得不再说亦有亦空。四、非有非空执,即当佛陀说了非有非空后,实有自性执妄执太重的众生,又错误的执有一个实在的非有非空。如再执着非有非空,佛就没法予以度化。如真懂得佛说空义,是为对治实有妄执,当下可悟缘起无自性空,根本不用再说亦有亦空,非有非空。中论观行品说:“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有了妄执,不论执有执空,乃至其他任何妄执,都是思想的错误,以此错误思想,指导行为活动,行为自不正常,因行为活动是听思想指挥的,所以执有执空等都会造罪。如执有,就会将自己所喜爱的人物,想尽方法取为己有,怎能不造众罪?所以说“或因四执造一切罪”。
  五、“或因四缘造一切罪”:四缘,是指因缘、所缘缘、次第缘、增上缘。万有诸法的生起,佛法认为要不外于四缘,所当分别者:心法的生起必具四缘,色法的生起,只要因缘及增上缘。因缘,是能为生起诸法亲因的缘,没有亲因的缘,诸法决不得生。所缘缘,是说心心所法的生起,亦即精神活动作用的发生,必要有它所缘境,此所缘境,能为心心所生起之缘,叫所缘缘。次第缘,或名等无间缘,体是一分心心所法。即前念的心心所法,能为次第的后念心心所生起之缘,前念心心所不让出位子,后念心心所无法得生,叫次第缘。增上缘,范围最广,如一切缘都包在内,唯此是指三缘以外的一切缘,不论哪法,或有他法生起的胜用,或不碍于他法的生起,都叫增上缘。现说四缘不但能生起一切法,亦能造一切罪。如偷盗:首要生起一念盗心,以此为因,再加珍贵宝物现前,以此为缘,如是因缘和合,以现前宝物为所缘,是为所缘缘,缘此宝物,念念相续的要将宝物取为己有,是为次第缘,实际采取主动,或踰墙跃入富有财物的人家,或将宝物取得登高跳出室外,不受任何障碍,是为增上缘。像这样的四缘和合,宝物安然的到手,偷盗的罪业因此造成,所以说“或因四缘造一切罪”。
  六、“或因四大造一切罪”:四大,具说四大种,或略说四界,为造一切色法的四种要素。如吾人的生命肉体,固由四大所组织成,即使外界所有色法,同样是由四大构造所成。中含第七象迹喻经说:“何谓四大?就是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如是四界,能持自相与所造色,所以叫界。又名四大种者,因这是一切馀色所依性,体是非常广大。在地等增盛聚中,形相亦非常大,如地增盛聚中,地的形相就显得特别大,水的增盛聚中,水的形相就显得特别大,馀可类推。地以坚为它的自相,以持为它的业用;水以湿为它的自相,以摄为它的业用;火以暖为它的自相,以熟为它的业用;风以动为它的自相,以长为它的业用。此四相倚而造极微,极微相聚而成色法,遍于一切色法,为诸色法的所依性。只要是物质性的,小如微尘,大如世界,无不具有四大。四大明显的是属物质,怎么会造一切罪?如为维持肉体的强壮,要以外在的物质补益,所以经常要求有益肉体的物质,以维持身体的健康,因而内外物质,成为造罪之缘。物质本身确是没有造罪的功用,但在精神指挥下,或执刀以杀人,或持枪以害人,物质岂不就造成罪恶?如不谋外在物质,以补生命的肉体,怎会去造罪恶?所以说“或因四大造一切罪”。
  七、“或因四缚造一切罪”:四缚,或名四结,或名四身缚,是系缚众生生命永远流转生死的烦恼有四种:一、贪欲身缚,二、瞋恚身缚,三、戒盗身缚,四、我见身缚。长含第十八众集经说:“复有四法,谓是四缚。贪欲身缚,瞋恚身缚,戒盗身缚,我见身缚”。欲界众生,于五欲境界,生起贪爱心,起诸惑业系缚于身,名为欲爱身缚;欲界众生于五欲境界,见到不如心意,生起瞋恚心,起诸惑业系缚于身,名为瞋恚身缚;戒盗身缚,又名戒取身系,是非因计因所持的邪戒,起诸惑业系缚于身,得名戒盗身缚;我见身缚,又名执取身缚,是执着实有自我的我见,起诸惑业系缚于身,乃得此名。有说将我及世间,或执常,或执无常,或执亦常亦无常,或执非常非无常;有说将我及世间,或执有边,或执无边,或执亦有边亦无边,或执非有边非无边;有说命与身,或执为一,或执为异,或执色为我,无二无异,长存不变。身是身体及依身体而起的心理作用,命是整个生命身体。不论哪种说法,既能系缚众生,不得出离三界,可知都是烦恼于中作怪,或起贪而执着诸欲,或起瞋是对所求不能如己心意获得,或持错误的戒行,或作生命的妄执,皆能为其所缚,造诸恶业自不能免,所以说“或因四缚造一切罪”。
  八、“或因四贪造一切罪”:四贪,俱舍论第二十二说有显色贪、形色贪、妙触贪、供奉贪四种。人与人间关系,特别男女间的关系,双方所以互相贪爱,要不外于现在所说四贪:俗说朱唇皓齿,明眸善睐,种种可爱可悦色相,佛法说是生死祸根,众生偏偏对之生起贪爱,如是贪爱男女的显色,名显色贪;俗说形貌端严,修目长眉,身高体大,亦为世人所爱色相,如是贪爱男女的形色,名形色贪;俗说男女身分的柔软细滑,其他种种殊妙好触,佛法亦说是生死的根本,世间无智愚痴之人,特别是些沉没柔软细滑温柔之乡者,男贪女爱,是妙触贪;男女之间,男的贪着女人的供奉,希能得她无微不至的照顾,甚至能得她为自己轻轻按摩,使自己感到乐不可支的妙触,女贪男人的供奉也如此,为供奉贪。经说这四贪,过失很大,佛令修不净观以为对治。如缘一个人死去,身上出现青瘀等相,观其极为不净,就能对治显色贪;如缘虫蛆等相貌而观不净,就能对治妙触贪;如缘死尸为鸟兽所食等相而观不净,就能对治形色贪;如缘死尸不动等相貌而观不净,就能对治供奉贪。如不将这四贪,予以有力对治,必然就会造诸罪恶,如社会各个角落,每天都有大小不等桃色纠纷可知,所以说“或因四贪造一切罪”。
  九、“或因四生造一切罪”:四生,就是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是从一切有情最初受生以及长育过程形态不同而分。四生不同受生,在前已经讲过,现不重述。如经论说,人、鸟、龙及阿修罗的四类生命,各有四生不同。其他四生差别怎样,现在姑且不谈,特就人有四生不同略为一论。婆沙论说:过去有一商人,入海得一雌鹤,生两个卵,后从两卵,生二童子,皆极端正聪明,到了长大出家,均得阿罗汉果,是为卵生之人。贤愚经说:过去有大国王,顶上忽生一泡,长大生一童子,颜貌端正无比,就是顶生大王,是为湿生之人。涅槃经说:有次佛与四众到人间游化,突见一比丘尼,忽于地中化生,又劫初人皆是化生,是为化生之人。胎生就是现实世间的人群,最初含藏在母胎中,到了十月期满,就从母胎出生,此为人人所知,当然没有哪个,对此发生怀疑。其他三生之人,现在虽不见有,但不能否定过去也没有,因为过去的一切,为我们所不知的很多,不能因为不知,就予抹煞。胎生的人类勾心斗争,卵生的鸡鸭吃大小虫,湿生的鱼虾之类,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子,化生的地狱有情,更是造作多端,证知四生皆能作恶,所以说“或因四生造一切罪”。
  “如是等”以下,如前所说,不用解释。
  己三 忏悔五数造罪
  又复某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因五住造一切罪,或因五盖造一切罪,或因五悭造一切罪,或因五见造一切罪,或因五心造一切罪。如是等烦恼无量无边,恼乱六道一切众生,今日发露皆悉忏悔。
  此明忏悔五数所造众罪。“又复”在会“某等,自从无始以来”,一直“至于今日”,不但从四住等造一切罪,并从五住等造一切罪,现在略明如下:
  一、“或因五住造一切罪”:五住,是指五住烦恼,亦名五住地惑。古德说:“本为末依,名之为住;本能生末,目之为地”。又说:“心迷不解,名之为惑”。如是迷惑有五种别,名为五住烦恼,或名五住地惑。胜鬘经说:烦恼有二种,就是住地烦恼与起烦恼。住地烦恼有四:一、见一切处住地,“见指身、边、邪、见、戒的五利使,为迷于真理,障碍正智的烦恼,其力量相当猛利……因它是迷于谛理的,行者一旦体见真理,刹那就能顿断。如是迷于谛理所总断的见惑烦恼。虽有八十八使这么多,但入见道就能一处并断,所以名为见一切处”。二、欲爱住地,是指欲界所断的一切烦恼,亦即除去无明与见,着于外界五欲的烦恼。三、色爱住地,是指除去无明与见,亦舍外界五欲,而仍爱着自己色身的,色界修所断的一切烦恼。四、有爱住地,是指除去无明与见,亦舍离色贪及爱着自己身,为无色界所修断的一切烦恼。五、无明住地,上说四住烦恼,是起烦恼,刹那心刹那相应,现无明住地烦恼,是心不相应的无始无明住地,其体没有明慧,是属痴暗心理。五住烦恼,皆能劳乱行人,任何住地烦恼,发生活动作用,皆能造诸恶业,所以五住亦能造一切罪。
  二、“或因五盖造一切罪”:五盖,谓在诸烦恼中,将有障盖意义的,分类立为五种,显示此五种盖,能障圣道及圣道的加行善根,所以说名为盖。一、贪欲盖,谓修行者,于正身端坐修禅时,内心胡思乱想的生起欲念,盖覆善心令不生长。二、瞋恚盖,瞋恚是善心最大怨贼,由怨心的生起,瞋恚跟着活动,障覆善心令不生长。三、睡眠盖,或说惛沉睡眠盖,当行者在修持时,昏昏然的贪着睡眠,不能清醒的观所修法,因而障覆善心,破坏寂灭之乐。四、掉悔盖,或说掉举恶作盖,当行者在修持时,不是身体坐不安定的身掉举,就是说些无益戏论的口掉举,再不然就是心情放逸,纵意攀缘的心掉举。由于三业掉举,欲入定时,悔前所作,忧恼覆心,所以名盖。五、疑盖,疑是犹豫不决的意思,对于诸法狐疑不信,不论他是怎样修持,因对佛法失去正信,不能从佛法得到利益。长含第十二清净经说:“彼学比丘,方欲上求,求安隐处,未灭五盖,于四念处不能精勤”。一切烦恼本来皆有盖义,因此五种,于无漏五蕴,能为胜障。如贪欲与瞋恚能障戒蕴,惛沉与睡眠能障慧蕴,掉举与恶作能障定蕴,疑于四谛有所疑惑,能障解脱与解脱知见不起。因而,唯立此五为盖。五盖不但能障无漏五蕴及障行者修诸圣道,亦皆能造诸恶,所以说“或因五盖造一切罪”。
  三、“或因五悭造一切罪”:五悭,阿含经说住处悭、家悭、利养悭、法养悭、法悭,没有予以说明。成实论第十离烦恼品,不但说有五悭,且加解说:一、住处悭,是说这地方,为我所独住,别人不得再来住此,以免妨碍我的安宁;二、家悭,是说这家庭,唯我可以独出独入,别人不得出入,以免妨碍我的出入自由,设若有人出入此家,亦当以我为最第一;三、施悭,是说有人发心布施,理当唯独施我一人,馀人不得受用布施,设若有人得此布施,亦当不得超过于我;四、称赞施,是说有人称赞,只可称赞我一人,不得称赞馀人,设若称赞馀人,不得赞令胜过于我;五、法悭,是说对于如来正法,唯独是我一人,得知三藏教义,我虽深知法义,但秘不为人宣说,亦即不让别人,了解佛陀正法,这样无所不悭,无所不吝,要他将自己多馀的财宝,就是拔一毛而利天下亦不肯为,要他将自己所知的如来正法,说一偈而利有情亦不愿为,那他还有什么罪恶事不敢做?所以说“或因五悭造一切罪”。
  四、“或因五见造一切罪”:五见,又名五染污见,或名五利使,即亲迷于理而起的五种烦恼:一、有身见,或名萨迦耶见,就是执着实有的我及我所,且分俱生我我所见,分别我我所见。二、边执见,是对所执的我我所,或说它是永恒的,如人永远是人,猪狗永远做猪做狗,不能由人变为狗,由狗变为人,或妄执生命体的断灭,即这生命结束,一切归于乌有,没有新的生命继续而来。三、邪见,是拨无因果四谛的错误思想,如说没有布施的人,亦没有接受布施的人,名为谤因,或说没有善恶业感苦乐果,名为谤果。诸如此类的拨无一切,是为邪见。四、见取,即本是很狭劣的而妄计为极为殊胜,如不是解脱果,而妄计为解脱果,乃为我佛严斥非果计果的倒见。五、戒禁取,是佛所诃斥的,非因妄计为因,非道妄计为道,如吃青草不是生天的因,因见牛吃草生天,就妄计是生天因。诸如此类的错误执见,在印度宗教界是很多的。如是颠倒五见,为一切罪恶根源,有这五种错误思想存在,就会造作各种罪恶,所以说“或因五见造一切罪”。
  五、“或因五心造一切罪”:五心,是明缘境心的作用,有五位的差别:一、率尔心,如眼识初堕于境,名为率尔堕心,同时意识,从前没有此缘,现在刚刚同起,还未有所分别,亦名率尔。瑜伽论第三说:“意识任运散乱,缘不串习境界,没有欲等生起时,意识同名率尔心”。五识同时必定有一分别意识,俱时而转,与眼相应的意,都名率尔心。二、寻求心,率尔心的时候,既是属于初缘,当还不知是善是恶,为得了知,次第寻求,与欲俱转,希对缘境有所认识,名寻求心。三、决定心,经过寻求后,认识先所缘境是什么,因而乃起决定,印证所了解境,确实是这样的,名决定心。四、染净心,印证决定后,认识境界有所差别,取那正因等相,于怨住于恶心,于亲住于善心,于中住于舍心,生起染净观念,名染净心。五、等流心,于先有了染净意识,引生眼识同性的善染,随顺前念等流而起,名等流心。眼识生是这样,耳等馀识亦然。五心生起次第,于此明白了知。同时应知:初率尔心,多是唯一刹那,其馀四心,多数是相续的,或都是多刹那。于此五心,率尔、寻求、决定三心,唯是无记;染净、等流二心,通于三性。五心生起次第,为什么能造一切罪?因在凡夫有漏位上,大都是在不善心上次第生起,所以说“或因五心造一切罪”。
  “如是”像上所说五住“等烦恼”生起活动,是会造成“无量无边”的罪业,以此烦恼恶因及所造罪业,“恼乱六道一切众生”。过去正在起惑造业时,不知这是极大错误,更不知道会因此要感受苦果,“今日”明白造诸罪业是不对的,自当“发露”所造罪业,于三宝前,“皆悉”至诚恳切“忏悔”,以求所有罪业,皆得消灭。
  己四 忏悔六数造罪
  又复某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因六根造一切罪,或因六识造一切罪,或因六想造一切罪,或因六受造一切罪,或因六行造一切罪,或因六爱造一切罪,或因六疑造一切罪。如是等烦恼无量无边,恼乱六道一切众生,今日惭愧发露皆悉忏悔。
  此明忏悔六数所造众罪。“又复”在会“某等,自从无始以来”,一直“至于今日”,不但从五住等五方面造一切罪,并从六根等七方面造一切罪,现略说明如下:
  一、“或因六根造一切罪”: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者,为组织有情生命的六大要素。前五根是属物质,后一根是属精神,此六和合,就成有情自体。有这生命自体,就会发生认识活动,当知认识根源在此六根。前五根是物质性,本身没有认识作用,但依五根生起眼等前五识,就可认识外在的五尘境界;意根是精神的源泉,依意根生意识,不但能知别法处的受、想、行,就是过去、未来,假、实等一切法,亦无不遍知。正因六根能引生六识,对六根的造罪,自应特别重视。经中,有将六根直接说为六贼,有将六根间接说为六媒,更有将六根说为六衰,最易引起人们做不正当的行为。如见到任何自以为是极漂亮的女色,不期然的对之予以追求,从而引发行者去犯不应犯的淫戒;或是见到任何自以为是最受用的财物,也就不自觉的想将那财物取为己有,于是造成不应犯而犯的盗戒;再如见到任何自以为有补身体的弱小生命,自然而然的就想将之捕杀,于是犯了不应犯的杀戒;或想骗取他人对自己的恭敬供养,没有得到什么境界,就脱口而出的说我现在怎样,于是犯了不应犯的大妄语戒。眼根会这样引发行人犯戒造罪,馀耳鼻舌身根不说可知。是以一个人的造罪作恶,能说不是由六根而来?六根原是生命体上的六道大门,外在的六尘恶贼,常从六根大门偷偷进来,盗取自己所有的功德法财。佛要修学佛法的行人,应特别的严护六根,以免六尘的恶贼进入。不说六根是造诸恶业的罪魁,亦当说它是造罪的一大助缘,所以说“或因六根造一切罪”。
  二、“或因六识造一切罪”:六识,是有情的认识作用,是依增上缘的六根,所缘缘的六境,根境和合而生起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的认识。识以了别为它的意义,即对所触对的境界,能了识别名识,一般说意根生意识,本没有错,但深一层说,“意根”不但生意识,且能生前五识。所以凡能生认识的心理根源,都称意根,从此所生的一切识,也可总名意识。意为认识作用的泉源,没这源泉的认识,一切认识都不能发生活动,六识的活动,如予道德价值的批判,通善、恶、无记三性,以第六意识为主。如意识是与善心相应的,由意识所引导的前五识,自亦是善;如意识是与恶心相应的,由意识所引导的前五识,当亦是恶,无记的六识,现姑且不谈。六识的活动虽通善恶,但在凡夫位,通善的时少,通恶的时多。如杂含第十、二六七经说:“长夜心为贪欲所染,瞋恚、愚痴所染”。吾人的心识,特别是意识,既常为三毒之所染污,所行所为自是偏于罪恶,正因六识亦常造恶,所以说“或因六识造一切罪”。
  三、“或因六想造一切罪”:六想,就是六想身,眼触生想,耳触生想,鼻触生想,舌触生想,身触生想,意触生想。想是五遍行心所中的一种,阿含经说六触所生的六想,是有情的认识作用,当正认识对象时,由于以前所得的经验,或过去曾有所了知,现在在分类上予以确认,说明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的安立种种名言,是想的意义。在触缘想时,如把想看成是我,并执我为实有,就要想为我服务,且要服务得周到,如服务不周到,就大发雷霆,甚至做出不如理事,所以说“或因六想造一切罪”。
  四、“或因六受造一切罪”:六受,阿含经说六触所生受,即眼触生受、耳触生受、鼻触生受、舌触生受、身触生受、意触生受。此受亦是五遍行心所中的一种,为有情的情绪作用。六触所生受,由所依六根分为六受,由受的性质不同,则又分为苦受、乐受、舍受的三受。如对所触到的境界,认为非常合于自己的心意,于是就有非常愉快的情绪出现,反过来,就有极度悲哀的情绪产生,如对所触到的境界,无所谓合或不合自己的心意,就有无所谓快乐或悲哀的情绪表达。由于情绪的反应不一,不免会造成诸多罪业,所以说“或因六受造一切罪”。
  五、“或因六行造一切罪”:六行,又名六思,阿含经中每以思代表行蕴的行。六思,杂含第三、五二经说:“云何行受阴?谓六思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思,耳触生思,鼻触生思,舌触生思,身触生思,意触生思”。这是依所依根而说的六思。还有依所缘境,说为色思、声思、香思、味思、触思、法思。思亦是五遍行心所中的一种,为有情的意志作用,亦即为行善造恶根本的作用思。品类足论卷一说:“思云何?谓心造作性,即是意业,此有三种:谓善思、不善思、无记思”。作为意志作用的思,为善思时少,为不善思时多,依不善思采取行动,虽会驱役自心,或令造善业,或令造不善业,但毕竟以造不善业为多,所以说“或因六行造一切罪”。
  六、“或因六爱造一切罪”:六爱,阿毗达摩发智论说:“一、眼触生爱,谓眼能触对世间所有赤黄青白等种种之色,贪爱不舍,是名眼触生爱。二、耳触生爱,谓耳能触对世间所有丝竹歌咏等种种之声,贪爱不舍,是名耳触生爱。三、鼻触生爱,谓鼻能触对世间所有旃檀沉水等种种之香,贪爱不舍,是名鼻触生爱。四、舌触生爱,谓舌能触对世间所有珍馐美馔等种种之味,贪爱不舍,是名舌触生爱。五、身触生爱,谓身能触对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及世间所有种种上妙衣服等,贪着不舍,是名身触生爱。六、意触生爱,谓意能触对一切世间所有色声香味触等种种之法,贪着不舍,是名意触生爱”,由六触生六爱,对所触对一切,自是贪着不舍,这也贪着,那也贪着,当就造成诸恶,所以说“或由六爱造一切罪”。
  七、“或因六疑造一切罪”:六疑是哪六种,经论未见说到。有说六根对六境时,对于善恶二法,不能予以肯定,未知是善是恶,所以就有六疑。不过在阿含中,说三结,或说五下分结,或说十结等时,因皆说到疑,就是讲五盖或七随眠时,同样亦说到疑。佛因将疑说为烦恼,诸部派论典中,亦说疑为不善惑,从经论皆说疑为不善烦恼,可知疑是不好的名词。俗说“疑心生暗鬼”。只要心中有疑,对善恶因果,固疑惑不信,甚至有说因果是骗骗无智的人,根本没有善恶因果可得,像这样的怀疑因果,甚至予以否定,什么罪恶不敢做?疑在心中,对四圣谛的真理,当亦犹豫不决,难得邀这种人生信心。如远远的看到枯树或其他坚硬之物屹立在那里,立刻就会生起怀疑,不知那究竟是人还是杌或鬼,于是不敢向前进。由于如此,疑念在心的人,善事不愿做,认为做了没用,恶事做不停,认为做了没有关系,所以说“或因六疑造一切罪”。
  “如是”像上所说众多“烦恼”,造成“无量无边”的罪业,以此烦恼恶因及所造业,“恼乱六道一切众生”,使众生不能安宁的生存世间,又不知使众生吃了多少苦头。过去不知不再说它,“今日”确实知道错了,“惭愧发露”自己所造一切罪业,“皆悉”在三宝前,至诚恳切“忏悔”,使诸罪业消灭,得到身心清净。
  
  
  己五 忏悔七八数造罪
  又复某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因七漏造一切罪,或因七使造一切罪;或因八倒造一切罪,或因八垢造一切罪,或因八苦造一切罪。如是等烦恼无量无边,恼乱六道一切众生,今日发露皆悉忏悔。
  此明忏悔七数、八数所造众罪。“又复”在会“某等,自从无始以来”一直“至于今日”,不但从六根等方面造罪,并从七漏或八倒等造一切罪,现略说明如下:
  一、“或因七漏造一切罪”:七漏之说,经论未见,现代大德,有说出于华严合论:一、见漏,有说是漏自体,有说是眼见色,不论哪种说法,都约众生见到外在的境界,或因思想错误,或由妄加分别,这是美好的,那是丑陋的,于是生起憎爱,本于或憎或爱,造成种种罪恶。二、诸根漏,诸根统指六根,由于与见相应,不善分别见闻觉知所有的境界,于是造下不可饶恕的众罪。三、忘漏,就是对过去所曾做过的若好若坏的事情,好的完全忘记不复记忆,不能使善事多所增益,现在遇到不良环境现前,为恶劣环境诱惑无力抗拒,于是就随恶境所转,造下不计其数的罪恶。四、恶漏,是说由于各个不同烦恼所引,自然随之造成种种罪恶。五、亲近漏,是说经常与诸不三不四的酒肉朋友来往亲近,为诸恶友误导熏染,久之随诸恶友,造成各种罪恶,不能自拔,这在现实社会可说很多。六、爱漏,是说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如得到便爱着不舍,得不到便大发雷霆,随之造诸众罪。七、念漏,此念不是正念而是妄念,妄念不息奔驰于错乱境界,因之造成种种罪恶,所以说“或因七漏造一切罪”。
  二、“或因七使造一切罪”:七使,就是七随眠,从贪、瞋、痴、慢、疑、不正见六根本烦恼中,将贪分为欲贪与有贪二种,乃别立为七随眠,或名七使。一、欲贪,是将欲界爱,立为欲贪随眠,为这欲贪驱使,要你向东就向东,不容你不向东;要你向西就向西,不容你不向西,决不容你有丝毫自主,所以称为欲贪。二、恚使,是说当一个生命生起瞋恚时,欲对某个生命给予伤害,决不犹豫的去实行,试看很多发脾气的人,突然间会挥起利刃,将所杀的人杀死,在现代报纸上,时常看到这类报导可知。瞋恚虽亦欲对非情有所损害,但毕竟是少数,且恚使总是先对有情给予强有力的损害,然后方损害到外在的非情。三、爱使,亦即有贪,为色无色界所有的爱。三界所有的贪爱,是对有情与苦相合并非是乐,而所以分为欲贪与有贪,因欲界贪是向外门转,上二界贪是向内门转故。欲界的贪爱只是染着欲界所有的境界,上二界的贪爱,则是染着上二界的境界。四、慢使,就是一般说的贡高我慢,世人总以为自己是最了不起的,无人可与自己相比,因而傲傲然的总是将眼长在头角上。五、无明使,是对三界所有善不善法,没有正确认识,善的看成不善,不善看成善的,这实是造诸罪恶的根源。六、见使,这虽含有身、边、邪、见、戒的五见,但此专指有身见、边执见、邪见,而以邪见过失最重,因人有了错误的思想存在,就会什么都不信,否定善恶罪福,甚至三宝亦在否定中,成为无恶不作的断灭论者。七、疑使,是前曾经说到的犹豫不决,不论对什么,都不加肯定,总是徘徊歧路,不知走上人生正轨好,还是随便的做个恶人。如上所说七使,一一皆有力量,驱使我人这样那样,且驱向恶的方面多,是以世间到处是恶人,所以说“或因七使造一切罪”。
  三、“或因八倒造一切罪”:八倒,就外道说,是指我见、众生、寿命、士夫、常、断、有、无的八倒;就凡夫二乘说,是指凡夫所有的无常计常,苦计为乐,无我计我,不净计净的四倒,二乘所有的常计无常,乐计为苦,我计无我,净计不净的四倒,合此两种四倒,名为八倒。智论第三十一说:“世间有四颠倒:于不净中有净颠倒,于苦中有乐颠倒,于无常中有常颠倒,于无我中有我颠倒”。这是有为的四倒,即凡夫对生死有为法,所起的四种妄见。南本涅槃经哀叹品说:“为诸烦恼无明所覆,上颠倒心:我计无我,常计无常,净计不净,乐计为苦”,这是无为的四倒,即二乘对涅槃无为法,所起的四种妄见。南本涅槃经四倒品又说:于苦作非苦想,于非苦作苦想,是为第一颠倒;于无常作常想,于常作无常想,是为第二颠倒;于无我作我想,于我作无我想,是为第三颠倒;于不净作净想,于净作不净想,是为第四颠倒。看来是说四倒,实际是八颠倒。凡夫生起常等的倒见,佛特说无常等对治;二乘封滞于无常等的倒见,佛特再说常等对治,最后悉破常无常等倒见,显示究竟的真实理体。能断有为四倒的是二乘,为无为的八倒悉断的是菩萨。八倒既皆是颠倒,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所行所为皆不如法,当就造成各式各样罪恶,所以说“或因八倒造一切罪”。
  四、“或因八垢造一切罪”:八垢,亦名八妄想。究竟是指哪八种垢,经论很少有说。古德说念烦恼、不念烦恼、念不念烦恼、我烦恼、我所烦恼、自性烦恼、差别烦恼、摄受烦恼,名为八垢。垢以秽染为义,烦恼自性就是污染的,所以名垢。现代大德将这八垢,说为八福田的反面:不信敬三宝为三垢,不孝父母为第四垢,不敬师长为第五垢,不济贫穷为第六垢,不看病人为第七垢,不怜畜生苦为第八垢,三宝为敬田,父母师长为恩田,后三为悲田,合为八福田。在此八福田中,人应多多种福,自己福德就会不断增长,可是愚痴无智众生,不但不知在福田中种福,反对三宝加以毁谤,说恭敬三宝根本没有福德,恭敬有什么用?至对父母师长,不但不会知恩报恩,反对父母忤逆不孝,对师长轻慢不敬,现在有些青年不正是这样吗?对于自己有恩的尚且如此,对素不相关的贫穷之人,当然不会加以救济,对有病在身的人,更不愿意看护,甚或怕会受到传染。对异类畜生的痛苦,不特不加怜愍,还要杀而食之,所以说“或因八垢造一切罪”。
  五、“或因八苦造一切罪”:八苦,就是通常说的生老等八苦:一、生苦,生是生命的出现,除感受相当痛苦,本不会造罪的,但遇到难产时,新生命固非常危险,怀胎的母亲亦受到生命的威胁,甚至因难产而结束生命的,世间一般无知的人,为此求神祷鬼,愿子母皆获安宁,如得神鬼的呵护,顺利的得到诞生,就杀害其他的生命,广聚亲友饮酒食肉以为庆贺,这不是造罪是什么?二、老苦,一个人到了年老,生理机构就退化,世人不知这是必然的现象,为了滋补退化的生命,不惜杀害其他的生命,以为自己进补,使身体强壮,活得久一点,这不是造罪是什么?三、病苦,出现在这世间生命,只要四大有所不调,病患就会跟着而来,为求疾病快得痊愈,于是听从医生劝告,要用什么生命做药引,于是杀害种种众生,甚至以所杀害的生命,解奏神明,请乞福佑,使病苦早日脱除,愿生命得以延长,这不是造罪是什么?四、死苦,任何一个生命,最后总要结束,没有永生不死,到了临命终时,理当多为行善,可是世人无知,明明快要死了,还要杀害生灵,以期挽救生命,或已咽下一口气,亦要杀害众生祭祀,这不是造罪是什么?五、爱别离苦,人与人的关系,假使极为亲密,相聚一处,没有什么,到要离别时,除感受痛苦,为对亲爱的人,举行离别饯行,菜肴做得越丰富越好,可是不知因此杀害了多少生命,这不是造罪是什么?六、怨憎会苦,人与人的关系,不可能都是亲切的,彼此间有着怨仇憎恨,自也难以避免的,但怨家见面,不但不能消除误解,反更增加恶感,甚至会将怨仇的生命解决,这不是造罪是什么?七、求不得苦,为人当然免不了所求,求而有得自是很好,设若不能如己所求,就对社会有所抱怨,乃至做出破门行窃的事,这不是造罪是什么?八、五阴炽盛苦,五阴和合的生命体,如有什么不适意,内心立刻感到不满,如说像我这样好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不适意,甚至受到这样难忍的痛苦?于是种种罪恶就会由此造成,所以说“或因八苦造一切罪”。
  有“如是等”种种“烦恼”,造成“无量无边”的罪业,以此烦恼恶因及所造业,“恼乱六道一切众生”,使众生不能安然无畏的生存,过去已经过去不说,“今日”明白知道,这样做人确是不对,现我要将所造的一切罪恶,无有遗馀的“发露”出来,“皆悉”至诚恳切的求哀“忏悔”,务使所造罪业皆悉消灭!
  己六 忏悔馀数造罪
  又复某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因九恼造一切罪,或因九结造一切罪,或因九缘造一切罪;或因十烦恼造一切罪,或因十缠造一切罪。
  除前说各烦恼造一切罪,还有其馀九数、十数,乃至九十八使,百八烦恼造一切罪,现在先说九及十数的烦恼造诸罪恶。“又复”在会“某等,自从无始以来”一直“至于今日”,还有馀数烦恼造罪,现略分说如下:
  一、“或因九恼造一切罪”:九恼,在诸经论及佛学大辞典,没有发现九恼这名称,一般本维摩经三世各有三恼,合说成为九恼,如过去有人恼我自身,我心对他自然生起恼恨,意显我并没有什么对不起你,你为什么要这样恼我自身?或过去有人恼我有关的亲人,我心自亦对他生起恼恨,意显我的亲人与你从无瓜葛,甚至彼此见都没有见过,你为什么要恼我亲人?如过去有人赞美我的怨家仇敌,我心当亦对他生起恼恨,意显你明知他是我怨家,你要赞他是你的事,我没有干预你的权力,但为什么要在我的面前对他赞美?如此我怎能不恼恨你?过去有此三恼,现在、未来同样各有三恼。对人既这样的生起恼恨,当就不会放过他,要对他采取不友善的行动,于是造成种种罪恶,所以说“或因九恼造一切罪”。
  二、“或因九结造一切罪”:九结,是说结缚众生不得出离三界生死的烦恼有九种:一、爱结,二、恚结,三、慢结,四、无明结,五、见结,六、取结,七、疑结,八、嫉结,九、悭结。即于六随眠外,再加取、嫉、悭三,合为九结。六随眠是根本烦恼,它的系缚义强,特立名结。五见中,唯立身、边、邪为见结;四取中,唯立见、戒二取为取结;十缠中,唯将嫉、悭二者立名为结。因嫉是下贱因,悭是贫穷因。如是九种说名为结,因皆有股力量,牢牢的将众生系缚住,要将结解开,是很不容易,所以说名为结。其中任何一结,发生活动作用,都会造成各种罪业,所以说“或因九结造一切罪”。
  三、“或因九缘造一切罪”:九缘,古德有说是“眼识九缘生”的九缘,是不怎么恰当的,因这九缘只可生起眼识,造罪是不够格的;现代大德说瑜伽论,确曾讲到九缘,但亦不是造罪的缘,在法数中,查不出这九缘,也就交代过去,我以为此九缘,是指九上缘惑,而缘上界上地的九种烦恼。如见苦所断的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疑及无明,再加见集所断的邪见、见取见、疑及无明。如是九上缘惑,于十一遍行中,除去身、边二见,馀九遍行。俱舍论第十九分别随眠品说:“于十一中除身、边见,所馀九种亦能上缘。上言正明上界上地,兼显无有缘下随眠。此九虽能通缘自上,然理无有自上顿缘。于缘上中且约界说,或唯缘一、或二合缘,故本论(品类足论第五)言:‘有诸随眠,是欲界系缘色界系;有诸随眠,是色界系缘无色界系;有诸随眠,是欲界系缘色无色界系;有诸随眠,是色系缘无色界系’”。九缘既是九上缘惑,当归类在烦恼中,烦恼没有不造罪的,不管它是缘自地或上地,所以说“或因九缘造一切罪”。
  四、“或因十烦恼造一切罪”:十烦恼,古德说是唯识学上的十小随烦恼,今德说是五钝使、五利使的十惑。五钝使、五利使的十惑,前已多次讲到,现依十小随惑分别如下。唯识学将随烦恼分为大随、中随、小随三类。都随根本烦恼而起的烦恼活动,名随烦恼。小随烦恼是:忿、恨、恼、嫉、悭、谄、诳、害、憍、覆。覆是隐覆、盖覆的意思,即人做了不道德的行为,自知不是好事,不能被人知道,于是把它隐覆起来,决不向人透露,以期瞒骗过去,免得声誉受到影响,不特如此,且还大模大样的装成像个正人君子,这完全是伪君子的伪善心理。殊不知将恶事覆藏,更增一种覆藏罪,对自己是不利的,佛法认为最好公开。于中再举忿一谈:忿是忿怒,唯识说依瞋的一分假立,没有独立自体。当人忿怒到极点,不顾一切的拿起武器痛击他人,甚至演出惨烈的斗争。其他各个小随烦恼,参阅唯识论典可知,不再一一解说。十小随虽各自活动,但皆可造罪,所以说“或因十烦恼造一切罪”。
  五、“或因十缠造一切罪”:缠是缠缚的意思。入阿毗达磨论卷上说:“缠缚身心相续,故名为缠”。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第七说:“数数增盛缠绕于心,故名缠”。烦恼皆有缠义,经论就胜立名为缠。有说六缠,有说八缠,现说十缠,是从贪等随眠等流缠缚心最重者说。俱舍论第二十七所说十缠:一、无惭,二、无愧,三、嫉,四、悭,五、悔,六、睡眠,七、掉举,八、惛沉,九、忿,十、覆。论典都有解说,现不详谈。任何缠缠缚心时,都会造成罪业,所以说“或因十缠造一切罪”。
  或因十一遍使造一切罪;或因十二入造一切罪;或因十六知见造一切罪;或因十八界造一切罪;或因二十五我造一切罪;或因六十二见造一切罪;或因见谛、思惟,九十八使,百八烦恼,昼夜炽然,开诸漏门造一切罪。恼乱贤圣及以四生,遍满三界,弥亘六道,无处可避。今日致祷向十方佛、尊法、圣众,惭愧发露,皆悉忏悔。
  忏悔馀数造罪,前仅说了九、十二数,以下再说十一遍使,乃至百八烦恼造诸罪恶。
  一、“或因十一遍使造一切罪”:十一遍使,又名十一遍因,或名十一遍行随眠,就是见苦所断的五见,见集所断的邪见、见取,合为七见,再加苦集各一的疑及无明,如是七见、二疑、二无明,合为十一遍使。见苦所断的五见,是指身、边、邪、见、戒五者。此说十一遍使,唯约欲界说,三界各有十一,应说三十三遍行。此所以名遍使:一、以五部为所缘境界,二、遍五部随眠随增,三、为因遍生五部染法。十一遍使,实际就是前说的九上缘惑,再加身、边二见。古今大德将此十一遍使,皆说为不信、懈怠、无惭、无愧、多瞋、多贪、多痴、惛沉、放逸、悭吝、毒害。这是十一善心所的反面,是否是十一遍使,还得研究。不管哪种说法,都是属于烦恼,烦恼必会造诸罪业,所以说“或因十一遍使造一切罪”。
  二、“或因十二入造一切罪”:十二入,是内六根与外六尘。入以互相涉入为义。内六入的见、闻、觉、知是属能入,外六入为见、闻、觉、知所着处属所入。中间引生眼识等六识,对所爱的生起贪着,对所恶的生起瞋恨,造成各种不同罪业,所以说“或因十二入造一切罪”。
  三、“或因十六知见造一切罪”:十六知见,亦称十六神我,为外道所妄执的十六种我见:一、我,二、众生,三、寿者,四、命者,五、生者,六、养育,七、众数,八、人,九、作者,十、使作者,十一、起者,十二、使起者,十三、受者,十四、使受者,十五、知者,十六、见者。智论第三十五解释说:“于五众中,我、我所心起,故名为我;五众和合中生,故名为众生;命根成就,故名为寿者、命者;能起众事,如父生子,名为生者;乳哺、衣食因缘得长,是名养育;五众、十二入、十八界等诸法因缘,是众法有数,故名众数;行人法,故名为人;手足能有所作,名为作者;力能役他,故名使作者;能造后世罪福业,故名能起者;令他起后世罪福业,故名使起者;后身受罪福果报,故名受者;令他受苦乐,是名使受者;目睹色,名为见者;五识知,名为知者”。如是十六法,外道皆说为神,像这所执着的神,十方三世诸佛及诸贤圣,用任何方法寻求总不可得,只是外人忆想分别,强为安立的假名。印度外道不知这是假说,妄执以为实有,所以不论触到什么名字,都坚固的执着,稍有不如所执着的本义,就造各种难以宣说的罪恶,所以说“或因十六知见造一切罪”。
  四、“或因十八界造一切罪”:十八界,又名十八持,为三科法门的一种。谓于整个生命体中,能依的识,所依的根,所缘的境,各各有六,合为十八类的种族。杂含第十六说:“云何种种界?谓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识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识界,是名种种界”。俱舍论第一说:“何缘得立十八界?颂曰:成第六依故,十八界应知。论曰:如五识界,别有眼等五界为依,第六意识无别所依,为成此依故说意界。如是所依、能依、境界,应知各六成十八界”。在所依根,所缘境,根境和合而有认识的六识。分别所缘的诸境,满自己心意的就欲贪来为己所有,不满心意的想尽方法与之远离,因而造成诸罪,所以说“或因十八界造一切罪”。
  五、“或因二十五我造一切罪”:二十五我,古德以数论二十五谛解说。数论的二十五谛,以二元论的思想,说明宇宙万有开展状况顺序的根本原理。二元论:以物质为体的自性,以精神为体的神我,二者合作生大,大生我慢,我慢生五唯、五知根、五作根、心根;又由五唯生五大。以精神为本体的神我,只是永远的受用者,不是造作一切的作者,真能直接造作大等二十三谛诸法的,是以物体的自性。神我虽有智的作用,但无活动作用;自性虽有活动作用,然不能生为其活动之源的动机。为使自性有活动的是神我;为使活动之机实现的是自性。两者合作,数论喻神我为不能走动的跛者,而将自性喻为不能见的盲者,必须两者合作,方能完成所要完成的一切。二十五谛,虽明万有开展的程序,但数论却是妄执离蕴有我主要思想的有力学派,在当时印度奉行此学派的人很多。所执神我,虽无活动作用,但确足智多谋。如需什么享受时,立即促使自性为其变现,让它有极为美好的享受;如需怎样的万有诸法,同样会使自性为其变现。能变现的自性是被动的,主动的是神我,神我要自性怎样变,自性很听话的就怎样变,决不会违抗神我的指使,因而神我能造诸恶,所以说“或因二十五我造一切罪”。
  六、“或因六十二见造一切罪”:六十二见,是对外道所执妄见的总合。长含第十四梵动经说:“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未劫、未见,种种无数随意而说,尽入六十二见中;本劫、本见、未劫、未见,种种无数随意所说,尽不能出过六十二见焉”。六十二见有多说法,现举两种来说:一、断常二见为本的六十二见,属有身见摄,于身心五阴,每阴执有四句:如说阴大我小,我在阴中,我大阴小,阴在我中;即色阴是我,离色阴是我,是为四句。色阴有此四句,受、想、行、识四阴,各有此四句,五四成二十句。过去有此二十句,现在有此二十句,未来亦有此二十句,三世综合成六十句,再加根本的断常二见,是为六十二见。二、以有无二见为根本的六十二见,属边、邪所摄,同于身心五阴,各执四句:如说如去;不如去;亦如亦不如去;非如非不如去,是为四句。色阴有此四句,受、想、行、识四阴,亦各有此四句,五四成二十句。过去有此二十句,现在亦有二十句,未来同样有此二十句,三世综合成六十句,再加根本的有无二见,是为六十二见。一般宗教学者,对自己见解,或者是思想,真如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说:“如其所见,如其所闻,坚固执着,随起言说,唯此谛实,馀皆虚妄”。彼此皆认自己思想是对的,谁也不承认自己思想错误,正因思想上的意趣不一,在语言上互相诤论起来,更是唇枪舌剑的互相攻伐,好像口出矛的互相钻刺,谁也不护谁,结果只有不欢而散,仍各执着自己的思想而去。如是思想斗争,不免会造诸恶,所以说“或因六十二见造一切罪”。
  七、“或因见谛思惟九十八使、百八烦恼,昼夜炽然,开诸漏门造一切罪”:九十八使,是从见谛的八十八使及思惟的十使合成的数目。见谛所摄有欲界三十二使,就是欲界见苦所断的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禁取的十使,见集、见灭所应断的各有七使,于上所说十使中,除去身见、边见、戒取的三使,见道所应断的有八使,于十使中,除去身见与边见;色界有二十八使,见苦所应断的有九使,于十使中除瞋使,因色界没有瞋使,见集、见灭所应断的有六使,于十使中,除瞋、身见、边见、见取的四使;无色界有二十八使,如色界说。如是为三界见谛所应断的共有八十八使。思惟所摄的有欲界贪、瞋、痴、慢的四使,色界、无色界,各有贪、痴、慢的三使。如是思惟所应断的共有十使。这样,综合见谛与思惟,成九十九使。使是驱使的意思,即九十九使,各有一股力量,驱使行人不断在三界流转,无法得以超出三界。百八烦恼,于九十八使外,再加无惭、无愧、嫉、悭、悔、睡眠、掉举、惛沉、忿、覆的十缠。是诸烦恼,在吾人身心中,无时无刻不如大火那样燃烧着,不说吾人怎样行善,就是偶而有些微善,亦为昼夜炽燃的烦恼火烧成灰烬。是以烦恼,确是造诸罪恶魁首,对于烦恼活动,不可不时刻的,予以密切注意,断除,免造诸恶。
  “开诸漏门造一切罪”:诸漏门,近说,是指九恼到百八烦恼,通说,从明烦恼造罪乃至最后。漏指烦恼,诸漏门,包括八万四千烦恼乃至无量烦恼。烦恼门本关闭得紧紧的,但众生自动的将之打开,于是不尽烦恼滚滚涌出,在在处处,时时刻刻,广造诸有漏业,使自己在三有中通行无阻,若将烦恼门关闭起来,不但阻塞三途之路无法走入,就是三界之门也不得入,就真出离三界。当人烦恼冲动时,不说会恼乱众生,就是贤圣亦被恼乱,所以说“恼乱贤圣及以四生”。贤圣在佛法中,小乘说有七贤四圣,大乘说有三贤十圣,一切贤圣皆应予以恭敬尊重,更应知道自己是个苦恼凡夫,生大惭愧都来不及,反而加以恼乱,这不是无惭无愧的人是什么?圣贤都敢恼乱,四生更不用说,所以“遍满三界,弥亘六道”,没有一处不是众生造恶的地方,想不造恶“无处可避”。“无处可避”,约造罪说固无不可,更重要的,是说众生造了罪恶,必然在三界中,常作漏门出入之客,要想找个地方,不做漏门之客,没有可避之处。因造了有漏业,必感有漏果,依这有漏果,复造有漏因,如是因果相资,当然“遍满三界,弥亘六道”,一个生命接着一个生命的连续不断,哪有些许之处,可以让你躲避,不受有漏因果之所支配?
  然则众生是不是永作有漏门中往来之客?不!吾人从“今日”起,应当痛改前非,“至”诚真挚的致词恳“祷”,敬“向十方”诸“佛”,十方“尊法”,十方“圣众”,生起极大的“惭愧,发露”自己的罪业,毫不隐瞒的“皆悉忏悔”。古德说:“惭愧是出火宅之心,发露是出漏门之口,具此心口,则诸漏塞,火宅出也”。佛法所说忏悔法门,实极重要,不论有罪无罪,身为佛子我人,皆当至诚忏悔。有罪,真能忏悔,就可消除,无罪,恳切至祷,不但福报增长,智慧功德亦成,是以忏悔为使身心清净,最极殊胜法门。
  戊二 发愿总忏
  己一 承忏三数德生
  愿某等承是忏悔三毒一切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三慧明,三达朗,三苦灭,三愿满。
  前明忏悔所造诸罪,此明忏悔所得功德。佛法教人忏悔,不唯使所造罪忏除清净,并使忏悔法力,诸佛慈悲之力,众圣功德之力,令诸福德出生。不过真心忏悔,还得发殊胜愿,不发殊胜大愿,好像净琉璃瓶,不能贮狮子乳。现将发愿忏悔所生功德,略明如下:
  一、“愿某等承是忏悔”的法力,不论什么罪都得罪灭福生。如忏悔“三毒”等“一切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皆能做到转三毒而“三慧明”。三慧,就是闻、思、修的三有漏慧。慧以简择为义,是即简择诸法事理的精神有三:闻慧是从听闻圣教而得,即从来所不知道的某个事理,现从闻法生起了解,是为闻所成慧;闻后对所闻法,不是就这样过去,进而对之加以审慎思惟,想想是不是这样的,因而从思得以了解,原来确实是如此的,名为思所成慧;思后对所思法,再进一步如实实践,看看经不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从实践中证明是这样的,从修得到一种智慧,是为修所成慧。佛法行者虽以求得实证的无漏慧为目标,但必须先从闻、思、修三慧下手,不经闻、思、修三慧阶段,无法得到无漏慧,所以先要得三慧明。
  二、愿某等承是忏悔的法力,转三漏而为“三达朗”。三达朗,就是三明,或名三证法。修学佛法行者,到无学果位除尽愚暗,就于三事得到通达无碍的智明。杂阿含经第三十一说:“有三种无学三明。何等为三?谓无学宿命智证明,无学死生智证明,无学漏尽智证明”。此三,或略说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宿命明,以无学位所摄宿命通为体,对宿命的种种事,从一生到百千万亿生,不但知道自己及诸众生,名是什么,姓是什么,是苦是乐,受用什么饮食,寿命是长是短,从什么地方死,生到什么地方去,从其他地方死,来生到这地方,一一无所不知,名宿命智证明。天眼明,以无学位所摄天眼通为体,对众生的生时死时,善色恶色,上色下色,或由成就身口意三业恶行的因缘,命终生恶趣中,或由成就身口意三业善行的因缘,命终生善趣中,一一无不了知,名死生智证明。漏尽明,对学无学身中的愚暗,是不是已经断尽,完全了知,如如实证四谛理而解脱漏心,我身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固皆了知,就是有学身中,或有愚暗未除,或暂伏灭愚暗,后又为之蒙蔽,亦皆了知,名漏尽智证明。
  三、愿某等承是忏悔的法力,令“三苦灭”而得三乐。三苦,是指苦谛的苦有三:一、苦苦,谓于有漏行蕴中,诸有不可意的苦受,其体本是苦的,现又直接逼迫身心令受其苦,名为苦苦。二、坏苦,谓诸可意的乐受,在感受时固然是乐,但到坏灭时,身心受到逼恼,同样感受其苦,名为坏苦。三、行苦,谓诸可意不可意所馀舍法,众缘所成,有生灭迁流的现象,圣者同样会生起身心被逼的感受,名为行苦。一切诸有漏行,无不无常演化,无不生灭迁流,都属行苦所摄,现在所以特说不可意法为苦苦,可意法为坏苦,且是不同的,所以分别说为三苦。忏悔以后,灭此三苦,得彼三乐。古德没有说到三乐是什么,现在大德说是神通游戏乐、无生寂灭乐、涅槃真常乐,但这不是特有的法数,是将不同所说乐,集合说为三乐。三藏法数,说有两种三乐:一、依天台四教仪集注,说佛乐为上乐,菩萨乐为中乐,诸天乐为下乐;一、依大宝积经,说天乐、禅乐、涅槃乐三乐。生天的天人受殊胜的妙乐、名天乐;修禅行者入于禅定,一心清净,万虑俱寂,得禅乐趣,名禅乐;依法修持的行者,断除所应断的烦恼,出离生死的大苦,证得涅槃的妙乐,名涅槃乐。如经说:“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灭三苦,得三乐,以此为善。
  造罪文中,曾说“或缘三倒造一切罪”,忏悔生功德文中,没有说得何功德。古德对此亦未提及,今德说“转三倒为胜三修”。胜三修是什么,亦未指出。经查佛学大辞典,引涅槃经卷二,说胜第二种三修:第三修是无常修、非乐修、无我修,为声闻所修;胜三修是常修、乐修、我修,为菩萨所修。菩萨深知法身之体是常住不灭者,修此以破声闻无常的妄执,菩萨洞悉诸法中自有涅槃寂静之乐,修此以破声闻苦的妄执;菩萨了知无我法中自有真我的自在,修此以破声闻无我的妄执。现在承是忏悔的法力,就能转三倒而为殊胜的三修。
  四、愿某等承是忏悔的法力,得以转三有而“三愿满”。三愿:一、愿诸众生皆得证知诸法的真理;二、愿以无厌倦心为众生不断的说法;三、愿舍自己的身命护持如来的正法,此三大愿与胜鬘所发的三大愿,除第一大愿有所不同,第二,第三大愿完全一样。胜鬘经说:“我得正法智已,以无厌心为众生说,是名第二大愿;我于摄受正法,舍身命财护持正法,是名第三大愿”。第一大愿:“于一切生得一切智”,就自利说:“愿一切众生得证知法”,重利他说。实际二者可以会通。
  己二 承忏四数福生
  愿承是忏悔四识等一切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广四等心,立四信业,灭四恶趣,得四无畏。
  前说忏悔三法造罪,得所生三法功德;现说忏悔四法造罪,得所生四法功德。
  一、“愿承是忏悔四识等一切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皆能做到转四识而“广四等心”。四等心,就是四无量心:一、慈无量心,以慈给与众生的快乐,不是给与哪个众生,或是某类众生,而是给无量无数无有穷尽的众生之乐;二、悲无量心,以悲拔除众生的痛苦,不是拔除哪个众生,或是某数众生,而是拔除无量无数无有穷尽的众生之苦;三、喜无量心,喜对众生得到什么快乐事,为之庆悦欢喜,决不稍有嫉妒之意,这同样不是对一个众生如此,而是对所有众生皆然;四、舍无量心,舍是舍除怨亲等的观念,对任何人及任何众生,都一视同仁的看待,没有亲怨的分别,不可对有关亲人的离苦得乐,生起无限庆悦的心念,对冤家仇敌又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为舍无量心。对此四心,定要广大,不能局限,广则自然无量,无量自必平等,等就没有偏向,名四无量心,或四等心。说四等心为四无量心是对的,有说四等心是维摩经中说的直心、行心、深心、菩提心,与此四等心,不怎么符合。
  二、愿承是忏悔的法力,亦能做到生生世世“立四信业”。四信业,就是四证净,亦名四不坏。证得四圣谛理的圣者,对三宝及戒,皆得到证净,再也不会对此四者失去信心。杂阿含经第三十说:“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若四大地水火风,虽有变易增损,但此四不坏净,未曾增损变异”。入流,是指初须陀洹果,唯有到达初果,对三宝及戒的信心,才能得到不坏,不论什么人毁谤三宝,说戒不是道德行为,圣者总是深信不疑,决不动摇自己对三宝及戒的信心。佛证净,是缘佛身中诸无学法所生的无漏信心;法证净,是缘独觉身中学无学法,菩萨身中诸学法及四谛法所生的无漏信心;僧证净,是缘声闻身中学无学法的无漏信心;圣戒证净,是得无漏慧与此俱转的无漏戒。于中略分别的:法与戒的证净,在见道位现观四谛时已得;佛与僧的证净,唯现观道谛时已得。三宝以信为体,圣戒以戒为体。证净虽有四种,论体唯信戒二。佛法行者,在凡夫位,虽已归敬三宝,受于律仪,但未得到证净,必要到达见道,方能成就四不坏信,信心坚定再也不会失去。
  三、愿承是忏悔及三宝加持之力,得以“灭四恶趣”。四恶趣,是于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趣外,再加阿修罗趣。趣是所经的意思,是诸有情应往之所,应生之所,结生之处,名之为趣。所以会向四恶趣前往,完全由众生所造的恶业之因驱使,或由恶品恶业通入三种苦处或四种苦处。为人堕入三恶趣,是对财物的染着不舍,或由三不善根。阿修罗,在为人时,虽尚乐于施舍,但好胜及骄傲的心理很重,所以死后堕入阿修罗。三恶趣的次第,经论说有不同,大体而言:小乘以地狱、饿鬼、畜生为次第,认为饿鬼胜于畜生;大乘以地狱、畜生、饿鬼为次第,认为畜生胜于饿鬼。饿鬼带火而行,所受痛苦极重,恒患饥渴,设遇清流,亦变猛火;畜生没有这些现象,所以胜过饿鬼。有说五恶趣的,即于三恶趣外加人天趣。无量寿经卷下说:“横截五恶趣,恶趣自然闭”。三恶趣,亦说三途:途是道的意思,是三种道途之意。四解脱经说:“以三途名火、血、刀”。地狱为火途、地狱唯热,从热说名火途;畜生为血途,从畜生互相吞噉,如大虫吃小虫,大鱼吃小鱼等,说名血途;饿鬼为刀途,因常受诸逼迫,从逼迫名刀途。
  四、承是忏悔及三宝加持之力,得以“得四无畏”。四无畏,是四种无所畏。增一阿含经第十九说:“如来出世有四无畏,如来得此四无畏,便于世间无所着。在大众中而师子吼转于*轮。云何为四?我今已办此法,正使沙门、婆罗门、魔若魔天、蜎飞蠕动之类,在大众中言我不成此法,此事不然,于中得无所畏,是谓第一无所畏。如我今日诸漏已尽更不受胎。若有沙门、婆罗门众生之类,在大众中言我诸漏未尽者,此事不然,是谓第二无所畏。我今已离愚暗法,欲使还就愚暗之法者,终无此处。若复沙门、婆罗门、魔若魔天众生之类,在大众中言我还就愚暗之法者,此事不然,是谓如来三无所畏。诸贤圣出要之法尽于苦际,欲使不出要者,终无此处。若有沙门、婆罗门、魔若魔天众生之类,在大众中言如来不尽苦际者,此事不然,是谓如来四无所畏。如是比丘,如来四无所畏,在大众中能师子吼转于梵轮,如是比丘,当求方便成四无所畏,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此中,初名一切智无畏,二名漏尽无畏,三名说障道无畏,四名说苦尽道无畏。前二无畏,是显佛陀的自利德圆,后二无畏,是显佛陀的利他德圆。显自利德圆中,第一是智德,第二是断德;显利他德圆中,前者是修断德,后者是修智德。佛陀的四无畏是如此,菩萨亦有四无畏:一、总持不忘无畏;二、尽知法乐及众生根性无畏;三、善能问答无畏;四、能断物疑无畏。佛菩萨的度化众生,能使众生易得成就,因各有此四无畏力。
  己三 承忏五数福生
  愿承是忏悔五盖等诸烦恼,所生功德,度五道,竖五根,净五眼,成五分。
  前说忏悔四法造罪,得所生四法功德,现说忏悔五法造罪,得所生五法功德。
  一、“愿承是忏悔五盖等诸烦恼,所生”一切“功德”,皆能一一度五道等。如忏悔五盖一切烦恼,就能做到“度五道”。五道,又名五恶趣,或说为五有。即显有情所趣的地方,有五种差别:一、地狱;二、饿鬼;三、傍生(即畜生);四、人;五、天。此五道,欲界有四趣全,三界各有天趣一分,智论第十说:“佛亦不分明说五道,说五道者,是一切有部僧所说,婆蹉弗妒路部(犊子部)僧说有六道。复次,应有六道,何以故?三恶道一向罪处,若福多罪少,是名阿修罗”。再加人、天二道,即成六道。智论第三十又作是说:“问曰:经说有五道,云何言六道?答曰:佛去久远,经说流传五百年后,多有别异,部部不同:或言五道,或言六道。若说五者,于佛经回文说五;若说六者,于佛经回文说六。又摩诃衍中,法华经说有六趣众生。观诸义旨应有六道。复次,分别善恶故有六道:善有上、中、下故,有三善道,天、人、阿修罗;恶有上、中、下故,地狱、畜生、饿鬼。若不尔者,恶有三果报,而善有二果,是事相违。若有六道,于义无违”。不论说五道或六道,其中众生皆沉沦于生死苦海中,受诸痛苦逼迫,对此众生应当度脱,所以说度五道。
  二、愿承是忏悔及三宝加持之力,亦得“竖”立“五根”。五根,在此是指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此五对伏烦恼,引圣道,有增上用,名根,属三十七菩提分的一科。杂阿含经第二十六说:“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若比丘于此五根如实善观察,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信根,当知是四不坏净,如对如来所起的清净信心,根本极为坚固,其馀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及馀世间,无能沮坏其心者,是名信根。对佛如此,对法、对僧、对戒,也具有如此坚固的清净信心。精进根,即四正断,对已生恶不善法令断;对未生恶不善法令不起;对未生善法令生起及使增进;对已生善法安住不忘并令增长。念根,就是四念处,对身、受、心、法,观其不净、是苦、无常、无我。这根,就是四禅,对离生喜乐初禅,定生喜乐二禅,离喜妙乐三禅,舍念清净四禅,一一皆能具足安住。慧根,即四圣谛,对苦圣谛如实知,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一一皆如实而知。如是五根,善根坚固,于四善根的忍位,有增上义,能伏烦恼,能引圣道,故立五根。五根的次第安立;先于因果生起信心,次为果修因生大精进,由精进得以住念所缘,由念力持心即得定,心定能如实知,是故这样次第安立。
  三、愿承是忏悔及三宝加持之力,获得清“净五眼”。五眼,就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智论第三十三解释说:“肉眼,见近不见远,见前不见后,见外不见内,见昼不见夜,见上不见下;以此碍故,求天眼。得是天眼,远近皆见,前后、内外、昼夜、上下,悉皆无碍……为实相故,求慧眼。得慧眼,不见众生,尽灭一异相,舍离诸着,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内灭,是名慧眼。但慧眼不能度众生,所以者何?无所分别故,以是故生法眼。法眼令是人行是法,得是道,知一切众生各各方便门,令得道证。法眼不能遍知度众生方便道,以是故求佛眼。佛眼无事不知,覆障虽密,无不见知;于馀人极远,于佛至近;于馀幽暗,于佛显明;于馀为疑,于佛决定;于馀微细,于佛为粗;于馀甚深,于佛甚浅。是佛眼,无事不闻,无事不见,无事不知,无事为难,无所思惟,一切法中,佛眼常照”。以人分别五眼:凡夫唯有肉眼,天眼,无馀三眼;二乘其义不定,若依观入的次第,具有法眼、肉眼、天眼,若依从寂起用,具有慧眼、肉眼、天眼;菩萨就观入门,具有慧眼、肉眼、天眼,若依起用,具有法眼、肉眼、天眼;在佛,五眼悉见圆满。
  四、愿承是忏悔及三宝加持之力,得以“成”就“五分”法身,具有无漏五蕴法身之意。增一阿含经第二十九说:“若比丘,具足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便为天龙鬼神供养”。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说:“所谓五蕴法身者,戒除形非,定无心乱,悲悟想虚,解脱无累,无累知见一切众生无缚,为知见解脱故,故诸法如虚空无二”。是无学圣者身中所成就的戒业五种功德法,名为法身。大乘义章第二十解释说:“此之五种分别名分;又分是因,此之五种成身之因,故名为分。法名自体,此之五种无学自体,故名为法;又法是其轨则之义,此之五种成身之轨,故名为法。身者是体,此五佛体,故名为身;又德聚积亦名为身”。此明戒定慧等五法,为学无学圣者的自体。
  己四 承忏六数福生
  愿承是忏悔六受等诸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具足六神通,满足六度业,不为六尘惑,常行六妙行。
  前说忏悔五法造罪,得所生五法功德,现说忏悔六法造罪,得所生六法功德。
  一、“愿承是忏悔六受等诸烦恼,所生”的“功德,生生世世”的“具足六神通”。六神通,略名六通,为佛菩萨定慧力所示现的六种无碍自在的妙用。六通:一、天眼通,又名天眼智证通,是得色界四大种所造的色根,能见自地及下地远近粗细等的诸色。二、天耳通,又名天耳智证通,是得色界四大种所造的耳根,能听人天,三恶道等一切远近的声音。三、他心通,又名他心智证通,是能了知他人内心有垢无垢等。四、宿命通,又名宿住随念智证通,是能忆念了知过去世中一世十世百千万亿世的各种事情。五、神足通,又名神境智证通,是能如意的变现种种境界,又能无碍自在的空中飞行。六、漏尽通,又名漏尽智证通,是能证知烦恼及烦恼习气的断灭,又复证知更不再受后有。于中,前五通通外道,漏尽通唯佛教圣者有,是不共世间外道的。前五通稍有一点定的境界即得,印度很多有修定的其他宗教学者,都曾得到五通,但不为佛法所重,因不特不能了脱生死,有时还会失去,甚至运用不当,还会造诸罪恶,佛不许弟子随便表现神通,意即在此。漏尽通,如前说,断烦恼习气,证得漏尽智,得大解脱,威德具足,不再漏落三界,受诸生死大苦。舍利弗阿毗昙论第十说:“云何为漏尽智证通?若智生,有漏尽而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证知现世成就自行,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复不受有,是名漏尽智证通”。烦恼及习气俱尽的漏尽通,是佛一人所得;漏尽而习气未尽的漏尽通,登地以上的菩萨及声闻阿罗汉所得。
  二、愿承是忏悔及三宝加持之力,得以“满足六度业”。六度是中国话,印度具称六波罗密,又译六度无极,或六到彼岸。一、布施,即通常所说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财施能对治悭贪,除去贫穷;法施是以正法或一般知识教导人群,以除人群的无知,获得精神的食粮;无畏施是以大无畏精神,解除众生的各种怖畏,特别是生死怖畏,以便众生出离生死,不受种种怖畏困扰。二、持戒,有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三种:摄律仪戒侧重不违反戒行,以免做出种种犯戒的行为;摄善法戒要为修诸种种善行,以使功德日益增长;饶益有情戒是以利益众生为主,菩萨应该利生而不利生,是即犯戒。前二是属自利,第三属于利他。此持戒波罗密,具自他两利大行。三、忍辱,有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三种:耐怨害忍,即众生,特别是怨家仇敌,对菩萨种种迫害、侮辱,不但一一皆能忍受,且决不因此动怒,予有怨众生施以更大的打击;安受苦忍,是能忍受自然界给与自己的痛苦,如风霜雨雪的袭击,山崩海啸的威胁,而安然的忍受此类痛苦,决不因此动摇自己为法为人的意志;谛察法忍,是以智慧所体悟到的真理,亦即对无自性空教法的了达,深信忍可于心,确认是这样的,没有一点疑惑。四、精进,有披甲精进、方便精进、饶益有情精进三种:披甲精进,是说修学佛法的行者,修诸种种的善行,不畏不缩的前进,如作战的战士,身披铠甲勇往直前;方便精进,是说非法行者,在修行过程中,运用种种方便,奋勇前进不已,决不因受挫折而退;饶益有情精进,是说度化所当度化的众生,在前进的道路上,不论遇到怎样刚强难化的众生,总要设法去感化他,决不因难化而放弃度化。五、禅定,有现法乐住静虑,引发神通静虑,饶益有情静虑三种。修此三种不同的静虑,能对治乱意,摄持内心;能得现法乐住,能得神通自在;能作种种饶益有情事。六、智慧,有缘世俗慧、缘胜义慧、缘有情慧三种。修此智慧,能对治愚痴,了诸法实相,知众生根性。且由胜义慧的修得,即能得般若妙智,永断一切烦恼及诸习气。
  三、愿承是忏悔及三宝加持之力,能“不为六尘惑”。六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前五尘纯是色法,亦即现在所说的物质,法尘含摄诸心所,诸不相应行,无表色、无为法,具有色心二法。六尘虽以客观外在的尘境为主,但它有股极为强大的诱惑力,众生心识只要一接触到它,就会对它生起莫明其妙的爱好,希望所有自己所爱好的,都能归于自己所有,而且不达到目的不止,为此不知造了好多罪业。现从忏悔中,知道这都不可爱着。如所见到的好色,知其如热铁丸,看来好像很可爱,但以手去取就会被烧到;再如好听的声音,知其如涂毒鼓,听来确实很悦耳,但以耳去听就会为之毒死;次如嗅到最好的香气,知其如敝龙气,嗅了确实有股浓郁的香味,但用鼻嗅就会生极重病;复如尝到美好的滋味,知其如涂刀蜜,尝了感到其甜味,不是一般所尝到的,可是用舌去舐就有割截之患;更如触到柔软细滑的妙触,知其如猛狮子触,一触似乎有难以想像的感受,若真正去接触它,就会为猛狮所吞噬;最后是万象纷陈的诸法,如一一去追求自己所喜爱的,不特浪费宝贵的光阴,且可能会丧失自己的生命。六尘有这样重大的过患,过去不知为它所惑当是难免,现知前五尘为地狱五条根,不论它怎样美好,不再为它所诱惑,是名不为六尘惑。
  四、愿承是忏悔及三宝加持之力,得以“常行六妙行”。六妙行,是厌患下界的苦、粗、障,欣求上界的静、妙、离。六妙行,又名六行观:一、厌苦观,思惟身中所起心数,缘于境界贪欲染着,不能出离,是为因苦,复思欲界所有报身,常受饥渴寒热及病痛刀杖等种种逼迫,是为果苦。对此皆苦的因果,是不值得贪恋的,并应加以有力的厌恶,名厌苦观。二、厌粗观,思惟吾人所面对的欲界所有五尘,能令人生起种种的罪恶,即此罪恶显示所造因极粗,更思自己这生命体,为屎尿臭秽三十六物所成就的,即此臭秽不净的生命体,显示果报也是很粗的。如是粗因粗果,只有增加痛苦,有什么好贪爱,于是对之厌患,名厌粗观。三、厌障观,思惟吾人生命内在活动的种种烦恼,无一不障覆真性,使之不能显发,即此烦恼是因障,复思自己的生命体,不是这儿感到不舒服,就是那儿为病魔所缠,种种质碍不得自在,即此质碍是果障。如是因障果障,皆当有所厌恶,名厌障观。四、欣胜观,既厌离贪欲所得的五尘之乐,由心念散乱驰动,其乐很粗。五、欣妙观,就当欣求初禅心不妄动的禅定之乐,显示禅定之乐为因妙,复既厌离欲界臭秽不净的粗身,当就欣求初禅所得的果报身,此身虽说极为微妙,但如镜中所照出的像貌,看来好像还有形色的,实际是无有质碍的,如是无质碍的初禅之身,显示果的殊胜微妙,对此应当欣喜,名欣妙观。六、欣出观,既厌离欲界所有的烦恼盖障,自然欣求初禅心的得以出离,即此出离是为因出,又复厌离欲界所得有质碍的生命体,自然就会欣求初禅所得自在无碍的五通之身,即此五通之身是为果出,如是因出果出皆当欣喜,名欣出观。唯有像这样的常行六妙行,方使生命继续得以上进。
  己五 承忏七等福生
  又愿承是忏悔七漏、八垢、九结、十缠等一切诸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坐七净华,洗八解水,具九断智,成十地行。
  前说忏悔六法造罪,得所生六法功德,现说忏悔七漏乃至十缠诸法造罪,得所生七法乃至十法功德。
  一、“又愿承是忏悔七漏”而成“坐七净华”的功德。七净华,有说是七觉支,不对,应如维摩诘经佛道品所说“布以七净华”的七净华。一、戒净,就是身、口、意三业,不造任何罪恶,始终保持清净。二、心净,就是制伏甚至断除所有烦恼,保持内心的无染清净。三、见净,就是见到诸法的真理,了解诸法的真相,不会再有不正当的知见发生。四、度疑净,就是所有染污的疑惑,皆已度尽无馀,不会再对真理生起疑惑。五、分别道净,就是对于什么是道,什么是非道,分别清清楚楚,是道的就如实行,非道无所保留的予以扬弃。六、通达净,就是什么应该行的去行,什么应该断的去断,通达分明的无有错误。七、涅槃净,就是所证得的寂静涅槃妙果,都得到完全清净,再也不为烦恼之所染污。这七清净,修定的人重视,因从定中引发智慧,使身心净化,离种种垢染。这种清净,好像浮于水面的清净莲华,真是所谓出淤泥而不染。
  二、愿承斯忏悔及三宝加持之力,翻前八垢的造罪,而为“洗八解水”。八解,即八解脱,又名八背舍,即由八种定力而弃色贪等心。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谓先观自身不净,皮肉脱落,但见白骨有八色光明,又以欲界贪欲难断,复以不净观,观于他色等。修此观,位在初禅。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谓入二禅已灭内身色相,但因欲界的贪欲难以断除,犹观外色不净之相。修此观,位在二禅。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谓为试练善根成满,背弃初二解脱的不净观,修观外色境的净相,其乐渐渐增长,不再有烦恼生起。修此观,位在三禅。四、空无边处解脱,谓尽灭一切色想,一心缘空,与空相应,超诸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名空无边处解脱。修此观,位在四禅。五、识无边处解脱,谓舍虚空处,一心缘识,与心相应,超一切空无边处,入识无边处,弃背空无边之心,修识无边相得到成就,名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谓舍无边识,一心缘无所有,与无所有处相应,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所有处,弃舍识无边心,修无所有相得到成就,名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有想非无想解脱,谓舍无所有,一心缘非有想非无想,与非有想非无想相应,超一切无所有,入非有想非无想处,弃舍无所有心,住于明胜的无想非无想得到成就,名非有想非无想解脱。八、想受灭身作证解脱,或简名灭受想解脱,厌背受想令心散乱,为使受想灭除,乃至灭一切心心所法的灭受想定。
  三、愿承是忏悔及慈悲加持之力,翻破前面造罪的九结而“具九断智”。九断智是断三界九地烦恼所成就的智慧。经过是:一、乾慧地,在此阶段修五停心,总相念处,别相念处;二、性地,在此是修暖、顶、忍、世第一的四善根。如上二地,虽尚未曾断惑,但已伏见思二惑,不容其再活动。三、初果,在此断除八十八使见惑,见到四圣谛理的真理。四、二果,在此断除欲界六品思惑。五、三果,在此断尽欲界九品思惑。六、四果,在此断除三界见思二惑尽。七、辟支佛,在此不但将见思二惑断尽,还能侵除一些习气。八、菩萨,三界所有正使固然断除,且还修学六度大行。九、佛位,顿断三界见思二惑的残馀习气,坐菩提树下而成无上正觉。
  四、愿承是忏悔及三宝加持之力,转破前所造罪的十缠而“成十地行”。华严经说:“登十地,断十障,证十真如。谓:初、欢喜地断异生障,证遍行真如;二、离垢地断邪解障,证最胜真如;三、发光地断暗钝障,证圣流真如;四、焰慧地断细惑现行障,证无受真如;五、难胜地断下乘涅槃障,证无分别真如;六、现前地断粗相现行障,证染净真如;七、远行地断细相现行障,证智所依真如;八、不动地断无相加行障,证不增减真如;九、善慧地断不欲利他障,证所依真如;十、法云地断法未自在障,证无分别真如”。如是十地,是菩萨修证所经的阶位。
  己六 承忏十一等福生
  愿以忏悔十一遍使及十二入,十八界等一切诸烦恼,所生功德,愿十一空,能解常用,栖心自在;能转十二行*轮,具足十八不共之法,无量功德一切圆满。
  前说忏悔七法乃至十法造罪,得所生七法乃至十法功德,现说忏悔十一法乃至十八法造罪,得所生十一法乃至十八法功德。
  一、“愿以”承是“忏悔十一遍使”造罪,转成十一空功德。空是佛法最极重要的一法,是不共世间及诸外道的。说空,有多种说法,最简单的说人空、法空的二空,馀或说七空、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等,现说十一空,是依大般涅槃经第十六说:一、内空、谓眼等六内处中,无我我所及眼等法。二、外空,谓色等六外处中,无我我所及色等法。三、内外空,谓于内根、外境十二处中,总无我我所及无彼法。四、有为空,谓因缘所集起法及诸因缘法相,都不可得。五、无为空,谓于涅槃法远离决定取相。六、无始空,又名无限空、无际空、无前后空,即一切法的生起,不是现在才有,无始就有,但于法中舍离取着实有之相。七、性空,又名本性空、佛性空,谓诸法离于众缘,其体性不可得。八、无所有空、谓诸法皆是幻化,毕竟无有。九、第一义空,又名胜义空,或真实空,谓于诸法外,别无第一义实相自性可得,于实相无所着。十、空空,谓内外空,以能观心观时无所着。十一、大空,谓十方世界本无彼此决定的方向。对十一空,愿“能”透澈了解,经“常”予以运“用”,就可“栖心自在”,不再有所障碍。行者果得此十一空,就可安住空平等地。
  二、愿承是忏悔及三宝加持之力,使由十二入生起的诸烦恼,“能转十二行*轮”。十二行*轮,应名三转四谛十二行*轮,显四谛*轮三会十二转说、三转十二行*轮、三转十二行,或分为三转*轮、十二行*轮。三转,是示相转、劝相转、证相转。“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为示相转;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为劝相转;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为证相转”。如是三转,各有眼、智、明、觉四行相,三四为十二行相;或三周循例四圣谛,说为十二行相。杂阿含经第十五说:“我已于四圣谛三转十二行,生眼、智、明觉故,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闻法众中得出得脱,自证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谛有三转十二相,四谛共有四十八行相,因数相等,但说三转十二行相。初转显示见道,第二转显示修道,第三转显示无学道。
  三、愿承是忏悔及三宝加持之力,使由十八界所生起的一切烦恼,转为“具足十八不共之法”。此唯佛菩萨所有十八不共功德,不通声闻、缘觉。佛的十八不共法,具称十八不共佛法,婆沙论第十七说:“如佛成就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住之十八不共法等无边功德”。十力:一、处非处智力,二、业异熟智力,三、静虑、解脱、等持等智力,四、根上中下智力,五、种种胜解智力,六、种种界智力,七、遍趣行智力,八、宿住随念智力,九、死生智力,十、漏尽智力。四无所畏:一、正等觉无畏,二、漏永尽无畏,三、说障法无畏,四、说出道无畏。三念住:一、于恭敬听闻者住平等心,二、于不恭敬听闻者住平等心,三、于恭敬听闻与不恭敬听闻者住平等心。再加大悲,合成十八。诸佛初成道时,于尽智位所修得法,馀圣无所有故,所以说为十八不共佛法。唯佛独得此力,除诸惑的习气,于一切境随所欲能知;又得四无所畏,当说法时无所怖畏;又因得三念,所以不生欢慽之心;由于得到大悲,所以缘一切有情而明白三苦行相。此十八不共佛法是小乘所说,大乘所说十八不共佛法,可阅大品般若经第五广集品,在此不再引说。佛法行者忏悔,固然得到如上所说种种功德,就是其他“无量功德,一切”皆得“圆满”究竟。
  丁四 示诸烦恼忏悔
  戊一 礼佛结愿复忏
  发愿已,归命礼诸佛。
  南无毗卢遮那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弥勒佛、南无龙种上尊王佛、南无龙自在王佛、南无宝胜佛、南无觉华定自在王佛、南无袈裟幢佛、南无师子吼佛、南无文殊师利菩萨、南无普贤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地藏菩萨、南无大庄严菩萨、南无观自在菩萨。礼诸佛已次复忏悔。
  欲求忏悔,当先礼佛,以为忏罪之本。前面既已“发愿”,现就“归命礼诸佛”。所说礼佛,实含礼僧,僧是佛的弟子,礼佛必然礼僧,实亦包含礼法,因法是佛说,所以归命礼佛,就是礼敬三宝。佛为三宝之主,说佛必说法僧。文中,举有十尊佛,六尊大菩萨。是诸佛菩萨的圣号,前已详释,不再重述。
  戊二 明立忏悔重要
  夫论忏悔者,本是改往修来、灭恶兴善。人之居世,谁能无过?学人失念尚起烦恼,罗汉结习动身口业,岂况凡夫而当无过?但智者先觉,便能改悔,愚者覆藏,遂使滋蔓,所以长夜积习,晓悟无期。若能惭愧发露忏悔者,岂惟止是灭罪?亦复增长无量功德,竖立如来涅槃妙果。
  忏悔是使曾犯罪者重新做人的最胜方便,所以说“夫论忏悔”,目的“本是改”去过“往”所曾作过的罪业,从而“修”未“来”种种良善业因,以期得到“灭”除前所说的三毒,六根等所作罪恶,“兴”起前所说的三慧、三愿等的善法功德。于忏悔过程中,未能做到这点,难得忏悔目的,这是极重要的一点。当知众生所有八万四千烦恼大病,世间任何高明医师所不能治疗,唯有赖于佛菩萨大医王,针对众生病情所在,施设八万四千甘露法药,方能予以澈底治疗,因果服用如来所施设的甘露法药,烦恼大病必然得到痊愈。经说:“世尊甘露药,以施诸众生,众生既服用,不死亦不生”。忏悔法药,是剂最有特效的妙药,任何惑业大病,都能善为治疗,是以对于忏悔,不可视为平常,应殷勤的服用。造恶,由身口意三业造成的,固是极大的罪恶,嫉妒他人的行善,诽谤他人的不是,使人无从答辩,受到极大损害,同样是大罪恶!
  前说“人之居”于“世”间,不论是贵是贱,或者是富是贫,甚至是老是少,是男是女,没有哪个敢说无过,所以说“谁能无过”?事实吾人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是罪,不过造了罪业,自己不知,以为无罪,在佛菩萨看来,众生何尝无过?不说无知凡夫,不能说没有罪,就是“学人失念,尚”且会“起烦恼”。学人,是效法贤圣修诸道业的行者,当他正念在前,不会生起烦恼,偶而一念忘失,不能安住所缘境上,烦恼就不断的生起,不是贪心现前,就是大发瞋恚,或是嫉妒骄慢。不特学人会起烦恼,就是证得无学果位的“罗汉”,见思二惑虽已断尽,但因有残馀“结习”在,有时亦会动身口业,其所动身发语,同样构成轻业。如佛在俗的堂弟难陀,后来发心出家,虽已证得四果,但他欲习特重,虽不再有男女关系,但总喜欢看看女人,尤其美丽女子,更是看了又看。在学的学人,出尘的上士,尚且有这现象,“岂况”烦恼未断的“凡夫”,“而当”可说“无”有“过”失?在世为人,什么大话,都不可说,特别没有过失罪恶的大话,更不可说,因凡夫整个身心,都罪业充满,怎可说无有?
  不过同是凡夫,有的有智慧,有的很愚痴,对罪恶处理,有极大不同:“但”若是个“智者”,预“先”就能“觉”悟。认为像我这个人,为什么会造众罪?造罪不是人所应有的行为,因知自己错误,立刻“便能改悔”,从此不再做错误事,罪恶就会逐渐消灭。若是一个“愚者”,虽亦知造恶不对,但不能勇敢的吐露出来,反恐别人知道对己不利,尽量设法将所造罪“覆藏”起来,以免他人知己为人,不敢与自己接近,甚至离得远远的,成为大众所遗弃的人。一旦发现大众对他抱持这个态度,乃一不做二不休大造其恶,使自己的罪业,一天一天增加。如以水滋润蔓草,其草不特不枯萎,反而更为滋长,所以说“遂使滋蔓”。做人最理想的,是不造恶,当难做到,退求其次,就是造了恶,立即能痛改,不继续作恶,如仍做不到,造恶不应覆藏,覆藏陷入罪恶深渊,不特无以自拔,就是千佛授手,也难将你拉上,受苦自也独自担当,不能说佛菩萨对你不慈悲!“所以长夜”这样“积”诸恶“习”,越积越多,越积越深,永处黑暗当中,不见罪恶满身,亦不知为什么会这样堕落,因而“晓悟无期”,怎不成为我佛所说“可怜愍者”!
  对己所造种种罪恶,“若能”真正生起大“惭愧”心,认为像我这样人,为什么会糊涂的造成这样重罪?于是毫无保留的,将所造重罪,“发露”出来,加以真诚“忏悔”,从此以后不再犯过。这样做,“岂唯止是灭恶”?“亦复增长无量”无边“功德”,并能“竖立如来涅槃妙果”。学佛当以求得佛陀涅槃妙果为目的,如未达到这个目的,是就未曾完成学佛能事!
  涅槃,又名涅槃那,泥洹,泥曰等,中国译名为灭,寂灭、灭度。寂、般涅槃、波利萨婆南。玄奘译为圆寂;摩诃般涅槃,中国译大圆寂。至此,已到一切烦恼灾患永尽的境地。杂含第十八说:“涅槃者,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是名涅槃”。入阿毗达磨论卷下说:“一切灾患烦恼火灭,故名涅槃”。简言之,贪瞋痴的三火消灭,一切众恶永尽,名为涅槃。涅槃的字义,婆沙论第二十八有多种解说:槃名稠林,涅名为出,出于五蕴的稠林,名为涅槃;槃名为织,涅名为不,从此不再织诸惑,名为涅槃。如织布,有缕,就有所织,无缕,自无所织。行者到无学果位,已没有业及烦恼,哪还会织成生死?名为涅槃;槃指后有说,亦即是指未来生命,涅是无义,意到无学圣者果位,不再有未来生命出现,名为涅槃。槃指种种系缚,涅是离义,意到无学圣者果位,已远离一切系缚,名为涅槃;槃指一切生死苦难,涅是超度义,意到无学圣者果位,已超度一切生死苦难,名为涅槃。诸如此类解说,经论很多,不再引说。
  涅槃本有无量名,有说二十五种异名,有说六十六种别名。通常讲无学圣者所证涅槃,大体分有馀依与无馀依二种:有馀依涅槃,是说烦恼虽已永尽,但还有色心相续的所依身在;无馀依涅槃,是说不但烦恼永尽,就是色心相续的所依身亦无有馀。不过大乘经论,以涅槃为不生不灭义,与如来法身同视,含有种种积极的意味。大般涅槃经第六说:若说入于如来涅槃,就是薪尽火灭,名不了义说;若说如来入于法性,方名了义说。如油尽灯明亦尽,明灭喻烦恼灭,明虽尽而灯犹存,当知如来也是这样,烦恼虽灭法身常存。经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涅槃界,涅槃界即是如来法身”。证知释尊涅槃,并非薪尽火灭,所谓肉身虽逝、法身常存,此乃以法身为如来大般涅槃体。经中还说大涅槃,即是诸佛的法界,是诸佛的甚深禅定,甚至名常、乐、我、净为大涅槃。智论八十三说:“涅槃,无相无量不可思议,灭诸戏论,此涅槃相,即是般若波罗密”。法华论卷下说:“唯有如来证大菩提,究竟满一切智慧,名大涅槃”。大小乘所说涅槃,如上分别,证知是不同的。小乘所说涅槃,完全是属消极;大乘所说涅槃,确有它积极性。
  戊三 忏悔应有其法
  己一 勤策三业
  若欲行此法者,先当外肃形仪,瞻奉尊像,内起敬意,缘于想法,恳切至祷!
  前说忏悔所得的殊胜利益,现明如何忏悔的方法。此文是说策励三业:“若欲行此”忏悔的方“法”,要为策励自己的三业:首“先”应“当外肃形仪”。吾人的身形仪表,是属外在的,在正礼忏时,宜应严整端肃,恭谨庄重,既不得随意的上下倾动,亦不得随便的窃窃私语,如其不然,不但是对佛的不恭敬,就是别人看了亦认为你不庄重。所以应要做到行愿品所说的“礼敬诸佛”。同时要诚挚的“瞻奉尊像”,好像佛陀就在自己的面前,既不可东张西望,亦不可左顾右盼,要能做到维摩经所说的“瞻仰尊颜,目不暂舍”。外在表现得威仪齐整,内在更要生“起”恭谨至诚的“敬意”,从而“缘想”圣境之“法”。如是“恳切至”诚的向佛菩萨祈“祷”求哀忏悔。忏悔是极重要的行门,内在没有相当的敬意,外在又无严肃的行仪,那你瞻礼不过是虚伪不实,缘想更是没有真切的诚意,怎能得到忏悔的实益?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己二 发二种心
  生二种心,何等为二?一者,自念我此形命难可常保,一朝散坏,不知此身何时可复,若复不值诸佛贤圣,忽逢恶友造众罪业,复应堕落深坑险趣。二者,自念我此生中,虽得值遇如来正法,不为佛法绍继圣种,净身口意善法自居。
  前说勤策三业,此说“生二种心。何等为二”?是问生哪两种心?“一者,自念我此形命难可常保”:自己思念这个生命体,是由四大假合成的,无时无刻不在演化过程中,并不是一陈不变的,因而假和合的身体,是危脆败坏的东西,随时随刻都会结束生存,真如石火电光,说过去就过去。如昨天尚见到很多亲朋好友,可是到今天看报纸,不是这个朋友的讣闻登出,就是那个亲戚为无常吞没,甚至上午还与一个老友,天南地北的闲聊半天,并约改天再见面谈谈,哪知到了傍晚,他被无常约去谈话,我们再也没有机会见面。再看世间有很多身体强壮的男女,人人说他们身体好,可为社会做很多事,哪知突然接到他的死亡讣告,试问有哪个人可保长期活下去?再仔细观察,你将发现到:有的要来人间做人,刚入母胎就又为无常召见,与人间见一面都未做到;有虽呱呱堕地的来到人间,还未睁眼看这人间,又一声不响的与人间告别;有的刚在地上爬来爬去,还未爬得多远,一个不小心歪倒,双亲正在为你会爬而喜,立刻又大哭特哭的伤心儿子离去,有的刚能会走几步,有的尚在幼稚时期,有或已经长大甚至年老,仍慢慢的向死亡进军,最后终于离开人间。
  总之,出现到这人世间的每个人,究竟什么时候又到别地方去,是没有一定的,谁也不敢保证一个人能生存多久。如有人活到八十岁,自信可活到百岁,哪知八十大寿刚过,与诸亲友说一声告别机会都没有,原来为他祝寿的,又来为他吊祭。常听人说,或亲所见,有关或无关的人,就他寿命说,确还未到期,但因内外死缘太多,他原有的伟大计划,或要做的有益社会人群大事,尚未满其所愿,就已赍志已殁。证知人的形命,确是难可常保。“一朝”四大分“散”,此身立即败“坏”,要想再得此人身,真不知要到何时,所以说“不知此身何时可复”。因生命结束后,不定再得人身。古德形容说:“三途一报五千劫,出得头来是几时”?忏中亦说:“若复不”能“值”遇“诸佛贤圣”,指示吾人向上向善,反而“忽”然“逢”到“恶友”,终日带你“造众罪业”,不是花天酒地的乱来,就是杀人放火的胡为,如现社会每日发生的杀盗等事,有哪样不是令人堕落的罪恶行为?所以说“复应堕落深坑险趣”。深坑险趣,是指三途八难。堕落到这些地方,要想出来很难,所以喻为深坑,无日不在苦痛中煎熬,所以喻为险趣。如是思念此身,难得固极难得,散坏却极容易,现在不好好的勤修善法,未来苦果不堪设想!
  “二者,自念我此生中,虽得值遇如来正法”:自己思念我得到这世间来,虽于一生当中,没有机会亲见如来,当然已是业障深重,但能值遇如来正法,亦可说是不幸之幸,理应依于如来正法,如法如律切实修行,仗此如来正法之力,使我消除无始业障,得以绍隆圣种才是。可是现我虽得遇到难以听闻的佛法,但“不为佛法”而求佛法,更未想到“绍”隆三宝,“继”菩萨志,上求下化,培植“圣种”,以期将来得道成佛,是则岂不遇到如来正法,等于没有遇到一样?如是辜负自己,那是多么可惜?得遇如来正法,应时刻的想到,如何使“身口意”三业得到清“净”,如何在四威仪中以“善法自居”?果能如是想如是行,三业固得清净,三慧亦得开朗,心垢亦会涤尽,如是就可培植圣种,常得亲近诸大圣者,这对自己多么有益?应常这样思念,方得正法之益。
  己三 复造诸恶
  庚一 诸圣难瞒
  而今我等私自作恶而复覆藏,言他不知,谓彼不见,隐慝在心,傲然无愧,此实天下愚惑之甚!即今现有十方诸佛,诸大菩萨,诸天神仙,何曾不以清净天眼,见于我等所作罪恶?又复幽显灵祗,注记罪福,纤毫无差。
  照道理讲,值遇佛法,应兴显佛法,使佛道昌隆,一个接着一个的绍隆佛种,使诸圣种得以永无断绝,然“而”现“今我等”,不特不能如此,反而“私自作恶,而复”将所造恶,盖“覆”隐“藏”起来,以为没有人知,做了有何关系,所以“言他不知”,并“谓彼”又“不见”。世人就在这个没有人知人见的观念下,什么罪恶都敢做出,以为人不知鬼不觉,将所造恶“隐慝在心”,且还“傲然”骄倨于怀,认为像我这样作恶,别人对我又能怎样?不特没有丝毫惭“愧”,反而洋洋得意我行我素。像这样造恶而又将恶隐藏在心,“此实天下愚惑之甚”,亦可说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人!在他或以为我这样做是最聪敏,殊不知愚痴迷惑到极点!俗语有言:“欲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不论做什么事都瞒不过他人耳目,怎可说他不知彼不见?作此想的,实际瞒不了人只瞒自己而已。
  如以佛法说:“即今现有十方诸佛,诸大菩萨,诸天神仙”,各皆有他们的天眼,“何曾不以清净天眼”,清楚“见于我等所作罪恶”?诸佛及诸天仙,虽各有天眼,但其功用有大小不同:佛的天眼,般若经说:“能见十方沙界众生,成就身语意业恶行,诽毁贤圣邪见因缘,身坏命终当堕恶趣”。楞严经说:我的天眼能穷尽微尘清净国土;菩萨天眼,能见百千世界。智度论说:“于眼得色界四大造清净色,是名天眼。天眼所见,自地及下地六道中众生诸物,若近若远,若粗若细诸色,无不能照”。天在智度论说有假号天、生天、清净天的三类。“转轮圣王,诸馀大王等,是名假号天。从四天王天,乃至有顶生处,是名生天;诸佛、法身菩萨、辟支佛、阿罗汉,是名清净天。是清净天修得天眼,是谓天眼通。佛、法身菩萨清净天眼,一切离欲五通凡夫所不能得,声闻、辟支佛亦所不得。所以者何?小阿罗汉小用心,见一千世界,大用心,见二千世界;大阿罗汉小用心,见二千世界,大用心,见三千大千世界”。如阿那律见阎浮提,如手掌中庵摩罗果,是即天眼的功用。如是具天眼者,无不皆见一切,能说他们不知不见吗?不只是天眼者,明白看到一切,“又复幽显灵祇,注记罪福纤毫无差”。幽是幽冥中的鬼使地祇,显是灵中的正真神等,此类幽显灵祇,皆能注记吾人所造罪恶,且记得秋毫不爽,纤毫无差,能说无有知者见者?
  又印度外道间,自古以六斋日为鬼神恼害人的恶日,风行在这日中,人须沐浴断食,后来佛教也沿用这风俗。杂阿含经第四十说“于月八日,四大天王敕遣大臣案行世间,为何等人供养父母、沙门、婆罗门、宗亲尊重,作诸福德,见今世恶,畏后世罪,行施作福,受持斋戒……至十四日,遣太子下,观察世间,为何等人供养父母,乃至受戒布萨?至十五日,四大天王自下世间,观察众生:为何等人供养父母,乃至受戒布萨?诸比丘!尔时,世间无有多人供养父母,乃至受戒布萨者”。此为白月三斋日,复有黑月三斋日,是指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黑白两半月,各有三斋日,合为六斋日。四大天王等,案行天下后,见到众生行善,老实向天帝释报告,天帝就很欢喜,见到众生作恶,老实向天帝释报告,天帝就不欢喜。如此,怎说自作恶无人知见?事实吾人一举一动,是善是恶,无不为幽显所知。中国古人说:“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是以做人不得做亏心事,更不得远离善行,专门作诸罪恶。
  庚二 怨证莫解
  夫论作罪之人,命终之后,牛头狱卒,录其精神,在阎罗王所,辩覈是非。当尔之时,一切怨对,皆来证据,各言汝先屠戮我身,炮煮蒸炙;或先剥夺于我一切财宝,离我眷属。我于今日,始得汝便。于时现前证据,何得敢讳?唯应甘心分受宿殃!
  “夫论”,用白话说,就是讲到“作罪之人”,在生命无常演化下,最后必要离这人间,一旦“命终之后”,那些“牛头狱卒”之类,“录”取你的“精神”,将你带到阴间,“在阎罗王所,辩核”你的“是非”,就知你所造罪,不会轻易过去。牛头就是狱卒,狱卒就是牛头,实是二而一的,所以经说牛头傍名狱卒。狱卒形态,牛头人身,两脚有牛蹄,力能排山倒海。手上所持铜铁叉,又有三股,以之叉罪人时,一叉能将数百千万罪人,放入铁镬,使罪人受镬烧之苦。观佛三昧海经第五说:“狱卒头上有八牛头,一一牛头有十八角,从一一角皆出火聚”。以此火聚烧诸罪人,令人多么可怕?般若赞说:“牛头狱卒,若嚂道边,大地震动,犹如天雷”。其声又是怎样令人可畏?十王经说:“二七亡人渡奈河,千群万队涉江波,引路牛头扇挟捧,摧行马头腰擎叉。苦牛食牛牛头来,乘马苦马马头多”。诸如此类的说到牛头马头,都是形容阴间狱卒的穷凶极恶,令人感到相当可怕!其实所谓牛马,非真狱卒形相,实是刑人本身相貌。立世阿毗昙论第八说:“是地狱人,头如象头,身似人身;复有罪人,头如马头,身如人身;复有罪人,头如牛头,身亦似人。如是等种种不同”。是以地狱中的狱卒,不是真像人一样的动物,而是罪人业力的幻现,使自己受种种苦。
  阎罗王,又名阎摩王、夜摩、焰摩、琰魔等,中国译为双王、遮止、可怖众、双世、平等、缚等又称死王,为鬼世界的始祖,又被信为总主的鬼神。双王,传说这是兄妹共为地狱王,兄治理男事,妹治理女事。双世,显示苦乐并受。遮止,是遮止罪人更不造恶。平等,称为业镜平等,自彰自己所造的罪业,如造杀业,从业镜中就现出杀业,造邪淫业,从业镜中就现出淫业,平等无有差错。也是对罪人的罪刑,平等治理,无有偏袒,应受这样的罪刑,就受这样的罪刑,不使罪人感到冤屈。缚,是对罪人的严谨系缚,决不予以轻松。印度自古相传,夜魔将欲死时,自舍生命入于他界,发现为众生的冥界之道,成为人类最初的死者,亦被称为人类的父祖,或简说为死,或称死者之王,其说由来很久。问地藏经说:“阎罗王,昔为毗沙国王,与维陀始王共战,兵力不敌,因之誓愿:愿为地狱主,臣佐十八人,领百万之众,头有角耳,皆悉忿怼。同立誓言:后当奉助治此罪人。毗沙王者,今阎罗王是;十八人者,诸小王是;百万之众,诸阿傍是。隶北方毗沙门天王”。是以阎魔王为实业所感的有情。长阿含经第十九说:“彼阎罗王昼夜三时,有大铜镬自然在前。若镬出宫内,王见怖畏舍出宫外;若镬出宫外,王见怖畏舍入宫内。有大狱卒捉阎罗王卧热铁上,以铁钩擗口使开,洋铜灌之,烧其唇舌,从咽至腹,通彻下贯,无不焦烂。受罪讫已,复与诸彩女共相娱乐。彼诸大臣同受福者,亦复如是”。照此说来,阎罗王与其他罪人一样,在昼夜三时中,受诸痛苦逼迫。
  有说阎罗王为佛菩萨的化现。如大方广大轮经第一说:“地藏菩萨,以坚固誓愿力,救济一切众生,现梵天、自在天,乃至阎罗王身等”。瑜伽论第五十八亦说:“焰摩,由能饶益诸众生故,名为法王。若诸众生生那落迦,忆宿命者,焰摩法王更不教诲,若生已不忆宿命者,王便教诲”。这明显的是说阎罗王为佛菩萨化现。
  阎罗王怎样治理罪人,长阿含经第十九地狱品说:阎罗王有老、病、死三个使者,到生命结束将堕地狱时,狱卒就来将此罪人,带到阎罗王那儿,并对阎罗王说:此是天使所召,惟愿大王善问其辞。王问来者在人间有没有见到老、病、死三大现象?罪人一一答说不见。王又对罪人说:你自己在世放逸,未善修身口意三业,亦未如法改恶从善,现令你知放逸所受痛苦,此所受苦,不是父母的过失,不是兄弟的过失,亦非天帝的过失,祖先的过失,知识、僮仆、使人的过失,不是沙门、婆罗门的过失,是你自己造诸罪恶,现在你当自受其苦。观佛三昧海经第五又说:时阎罗王与宫殿,都处在空中,告诉地狱众生说:你自己造了众罪,如杀师及毁谤师,现你所生地方,叫做拔舌阿鼻地狱,在此狱中,你当三劫受苦。这都显示自作自受的因果律。因而在世为人,因果不能不信。
  “当”阎罗王在审核你“时”,所有“一切怨”家“对”头,“皆来”为你提出“证据”,“各”各确实对你说:“汝”于“先”前曾经“屠戮我”的“身”体,“炮”制煎熬我的血肉,用火烹“煮”我的骨节,隔水“蒸”干我的肉体,乃至用油炒“炙”烧烤;或说你在“先”前曾经“剥夺于我”的“一切财宝”,不但使我生活感到极度困难,并因财宝被夺,分“离我”的“眷属”,致令老父生活无着,在外到处流浪,儿女亦因生活艰苦,不知走向何方,兄弟更因生活无法生存,天南地北的到处奔走,一个美好的圆满家庭,因你掠夺我的财物,眼看他们离我而去,你知当时我的痛苦到了怎样?早就要和你算这笔账,因你业果还未成熟,自没办法向你索命讨债。现在到了阎王面前,阎王是大公无私的,在其台前悬有业镜,你曾造过什么罪业,镜中一一分明出现,你想不承认亦不行,要知阎王对你判刑,不是随自己的好恶,要怎样判就怎样判,而是随你所造众罪,无私的公正的处断,不会偏袒任何一方。药师经说:“琰魔法王,随罪轻重,考而罚之”。“我于今日”与你同在阎王面前,临案对据,你想逃脱罪责,必难做到。现在“始得汝便”,不能再放过你。“于是现前证据”,对于过去屠戮,剥夺财宝,必须算清,丝毫隐藏不了,所以说“何得敢讳”?然则应当怎样?当然“唯应甘心”情愿,一如其“分”的“受”于“宿殃”果报。过去你曾造了什么罪恶,现你必得去受苦果,不再让你自由自在的逍遥法外!佛法常说:“造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丝毫不爽。当你正造罪时,虽或对你无可如何,但到死后还要自罪自受,绝对逃避不了!
  庚三 业无可隐
  如经所明,地狱之中,不枉治人,若其平素所作众罪心自忘失者,临命终时,造恶之处,一切诸相皆现在前,各言汝昔在于我边作如是罪,今何得讳?是时作罪之人,无藏隐处。于是阎罗王切齿诃责,将付地狱,历无量劫,求出莫由。
  此明业无可隐,亦是引经证成。“如”诸“经”中“所明”,特别是有关唯识经典所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随心所作,随心所现”;又如经说:当一个人生命到结束时,暖触二法未舍,生前所作一切善恶,同时全部显现出来,你想不承认不行,你想隐藏也隐藏不了,是则吾人的行为活动,怎不审慎?当知在人世间,或是贪官污吏,得到理曲者的钱财,对于案件的处理,或有冤枉的,可是“地狱之中”,狱王阎魔罗,铁面无私,你造了什么恶,就治你什么罪,绝对“不”会“枉治”罪“人”。倘“若”你在人间,“平素所作”的“众罪”,由于时间久了,现在“心自忘失”,不再记得自己曾造过罪,可是造罪者本身所俱有的第八阿赖耶识,随着吾人生命所作或善或恶事情,丝毫不漏的为你清楚记下,比自己的日记所记还要清楚,其时呈献给阎罗王,阎, 王凭你所有的记录处理,当然是公正无私的,你自亦会心悦诚服,认为这样判罪,并没有冤枉我,我只有心甘情愿的接受这样的处罚!
  不特如此,当你快到“临命终时”,生前所有曾经“造”过罪“恶”的地方,若杀、若盗、若淫的“一切诸相”,历历明明的“皆现在前”,受过你迫害的,“各”各自“言:汝昔在于我边”,曾经“作”过“如是罪”恶,现“今何得”隐“讳”?“是时作罪之人”,只有俯首认罪,没有什么好说。吃过你苦的又坦白说:现在“无藏隐处”,唯有接受制裁,不容你再有所躲赖!我国唐朝有位李义琰,于贞观年间为华州县尉,县有一人忽然失踪,不知到了什么地方,失踪者的父兄,以为被仇人所害,请求县府拘凶究办。县尉李义琰据告办理,但始终无法决定如何处理。一晚就烛委细穷问,死者突然到来,身上还有伤形,告以我被什么人打死,现弃尸在某井中,请公立即前去检看,过了时间会被移到别处,就难找到。李县尉如死者说,立刻就去查看,果然发现尸首,仇者以杀人偿命为罪。证知造罪的人,确是无可逃避。又如隋代大业八年,宜州有姓皇甫的人家,家中共有兄弟四人,二弟名迁,不务正业,与恶友游,不但偷外人财物,连父亲财物亦偷。后来迁死,投胎自家母猪腹中,出生长大要被杀时,托梦合家大小,设法挽救免受一刀。可见偷盗到时亦会自白,怎可随意盗人财物?又怎么不会为人所知?
  是以为人,不论做什么不道德行为,生前虽或为你瞒过,死后仍会为你暴露。听受害者说后,“于是阎罗王”,咬牙“切齿”的对罪人严加“诃责”,如说你是痴人,或说地狱种子,在世做诸不道德事,还以为他不知,彼不见,你为什么愚痴到这程度?现在没有其他办法,只有就罪论处,“将”你“付”于无间“地狱”,让你知道无间狱中所受痛苦,而且这不是短时间的事,要“历无量劫”这么久的时间,当你为痛苦逼迫得欲“求出”离,总是“莫由”得出。作恶之人仔细一想,自然不敢再去作恶,就是已经所作罪恶,亦要立刻忏悔,不得隐藏,以免到阎王前,面对罪恶,后悔太迟!
  庚四 苦无代受
  此事不远,不关他人,正是我身自作自受,虽父子至亲,一日对至,无代受者。
  此明苦无代受,亦即自作自受。“此”诸罪恶之“事”,并“不”算是太“远”,亦“不”有“关他人,正是我身自作”,必须“自”己去“受”其苦,不说没有别人,可以为我代受,“虽”属“父子至亲”,恩爱夫妻,“一旦”怨“对至”前,向你索命讨债,同样不少有让。古德说:“饶居有至慈之父,无肯代子须臾;极孝之儿,孰能替父少顷”。地藏经亦说:“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原因“生死业缘,果报自受”,谁也代替不了谁。为父造了业,必到所要到的地方受报,为子造了业,同样到所要到的地方受报,哪可互相代替?
  庚五 策励求忏
  我等相与得此人身,体无众疾,各自努力,与性命竞,大怖至时,悔无所及,是故至心求哀忏悔。
  此明策励求忏,就是要人认真的立刻忏悔。要知“我等相与得”到“此”一难得的“人身”,且身“体”相当的健康,并“无”什么“众”多的“疾”病,应“各自努力”运用此身如法修持,哪怕拼掉“性命”,也要与时间“竞”争,不能让大好时光,从各面前溜过,务要做到一寸光阴,努力一寸修持,不容少许懈怠。因现在所得人身,不能保持长久,在未断除烦恼,尚未出离以前,必仍在生死流转,好像滑动的辘轳在转,没有哪个可以保证我们,不再堕落恶趣。所以会有这种现象,悉由懈怠未能修持所致。拼老命与时间竞争,要能做到未食饭前,想到地狱种种痛苦,饭都没有办法受用,饭后想到地狱诸苦,立将所用饮食吐出,期望多点时间修行,哪容放逸懈怠?不说没有修行,对己无益,就是少有修行,亦复没用,必须发大精进,勤修如来正道,始得出离。不然,到“大”恐“怖至时,悔”恨我未修行,已“无所及”。时间是最不饶人的,亦不等人的,唯有把握时间,精进修持,如未修持,到时若生恶趣,其中痛苦能忍受吗?还有时间可修持吗?唯有为诸痛苦逼迫而已。古德说:“若时能行善,而未作善业,一旦苦果临,尔时复何为”?以“是”之“故”,最要紧的,立刻“至心求哀忏悔”。
  丁五 列诸烦恼名目
  戊一 列数分忏
  己一 初忏十使
  某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积聚无明,障蔽心目,随烦恼性,造三世罪。或耽染爱着,起贪欲烦恼;或瞋恚忿怒,怀害烦恼;或心愦惛懵,不了烦恼;或我慢自高,轻傲烦恼;疑惑正道,犹豫烦恼;谤无因果,邪见烦恼;不识缘假,着我烦恼;迷于三世,执断常烦恼;朋狎恶法,起见取烦恼;僻禀邪师,造戒取烦恼;乃至一切四执,横计烦恼。今日至诚,悉皆忏悔。
  众生造诸罪业,实由烦恼而来,烦恼是很多的,现行烦恼名目,当从十使忏起。“某等”,是指共同忏悔的每个成员。在此共同忏悔的每个人,“自从无始以来”,一直“至于今日”,所以在生死中流转不息,实由烦恼造业之所使然。大小乘经中都说:“众生无始以来,生死本际不可得”,现在众生是在生死中,但生死中流转的生命,不是现在才有,而已形成一个生命长流,但此生命流从什么时候开始,却又找不到一个开始,所以佛法常说生死无始。现所见的只是每个生命流的不息奔放,求它开始从何而来,实在没有办法寻到。世人不知生命没有开始,偏去寻求它的开始,因此反而不识生命真相。佛法不承认生命有个开始,亦即根本否定有第一因,如承认有第一因,那就唯有承认有个上帝或梵天,可是上帝现已为科学家澈底推翻,怎可以之为始。古德说:“自从无始迷心海、旷劫漂沉生死没”。佛法以无始说明生死,不是不为生死求开头,实因开头不可得,不说无始又怎样说?佛世有人问佛生死何时开始,佛默然不答,认这是戏论,没有答的必要,事实亦不可说,所以说为无始,少却很多诤论。
  生命在长时间怎样?“积聚无明,障蔽心目”。无始以来的生死,是由无始来的无明,作诸罪恶所造成的,是则无始无明,一直积聚不减,越积越为深厚,以致障蔽心目。吾人本来具有智慧之目,被无始无明蒙蔽,不能正确认识万有诸法真相,更不知道诸法唯是心识所现,于是心随外境所转,不知不觉造了无量罪业,怎不形成生命长流在生死中流来流去,受诸生死痛苦的逼迫?现在无明大梦未醒,开八万四千尘劳之门,造罪更是不可胜计,生命之流当亦无有尽期的流下去,有时流到天上,有时流到地狱,有时会再流到人间,想来多么令人可怕!明白生命流的继续流来流去,就当精进勇猛修学,对已忏悔的罪障不要再造,且立坚定意志,要在此生超出三界不负今生学佛。
  吾人心性本来明净无染,为根本无明遮蔽,就“随烦恼性,造”作“三世罪”业。“或”由“耽染”五欲。“爱着”六尘,于是生“起贪欲烦恼”,欲将所贪爱的,贪来归己所有,自然造诸恶业;“或”由“瞋恚忿怒”,生起“怀害烦恼”,对己所不满意的,怀着伤害的念头,当亦造诸罪业;“或”由“心愦惛懵”生起“不了烦恼”,既不了什么是罪福,亦不明因果是什么,自然造成种种罪恶;“或”由“我慢自高”,生起“轻傲烦恼”,自以为自己高人一等,对于他人傲然轻视,根本不看在眼里,于是造诸罪恶;“或疑惑正道”,生起“犹豫”不决“烦恼”,善的以为是恶,恶的以为是善,颠倒错误的造诸罪恶;或“谤无因果”,生起“邪见烦恼”,认为行善不会感乐果,为什么去做有益人群的事?作恶不会感苦果,做些一般认为不道德的事有什么关系?在这样错误思想指引下,自然什么罪恶都敢去作,横竖没有善恶因果的,怕什么?做人如真这样,社会怎不大乱,生命怎得保障?这是佛法所绝对排斥的!或“不识假缘”,生起“着我烦恼”,对自己的生命体,不知是由众缘所成,四大所假合的,于中妄执有个实在自我,为了维持及扩充自我,或使生命永恒的存在,或使别人服从自我,如有不满自我心意,诸多罪恶自然造成;或是“迷于三世”,生起“执断”执“常烦恼”。时间原本是有过去与未来的,并不单是短暂的现在,可是众生迷于三世,以为现实生命,不是从过去来的,到了生命结束,未来不再有新生命的出现,于是产生执断的错误思想;再不然,认为人永远是人,现在这个人是由过去人来,到了人的生命结束,未来而来的仍然是人,于是就有执常的错误思想生起,既然有了或常或断的观点,就是造下弥天大罪,也没有什么关系,于是什么罪恶都敢造成;或是“朋狎恶法”,生“起见取烦恼”,就与走错路线的同志同类的朋比为奸,狎近错误的邪法,原来不是殊胜的法,妄执极为殊胜,本属有漏之法,妄执就是涅槃,在此见取烦恼驱使下,自然就造成种种罪恶;或由“僻禀邪师”,生起“戒取烦恼”,对那不是真正生天之因及涅槃之因,由于经常受到邪师熏陶,乃把持牛戒及持狗戒,当成是生天及涅槃之因,仿效老牛吃青草,狗儿吃粪便,虽这样的自苦其身,结果是造成种种罪恶,能说这不是愚蠢到极点吗?做人为什么这样没有理性?
  如上所说,共有十种烦恼,前五为五钝使,后五为五利使,合说名为十使。“乃至一切四执,横计烦恼”。烦恼当然是很多的,但不能一一说出,所以用“乃至一切”,总收所有计执。四执有多种:如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的四句;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无边的四句;有作、无作、亦有作亦无作、非有作非无作的四句。诸如此类的四句很多。不论怎样的四句,都从无中妄执,所以称为横计。
  由诸烦恼所造诸恶,过去不知它的非是,愚痴颠倒予以造成,现知有如是因必有如是果,假定不加忏悔,将来受诸苦果,自己既难忍受,他人无可代替,当然最好从“今日”起,“至诚”恳切的“悉皆忏悔”。忏悔所以说为至诚,因不至诚忏悔,那是没有用的!
  己二 复忏馀惑
  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守惜坚着,起悭吝烦恼;不摄六情,奢诞烦恼;心行弊恶,不忍烦恼;怠惰缓纵,不勤烦恼;疑虑躁动,觉观烦恼;触境迷惑,无知解烦恼;随世八风,生彼我烦恼;谄曲面誉,不直心烦恼;强犷难触,不调和烦恼;易忿难悦,多含恨烦恼;嫉妒击刺,狠戾烦恼;凶险暴害,惨毒烦恼;乖背圣谛,执相烦恼;于苦集灭道,生颠倒烦恼;随从生死十二因缘,轮转烦恼;乃至无始无明住地,恒沙烦恼;起四住地,构于三界苦果烦恼;无量无边,恼乱贤圣,六道四生。今日发露,向十方佛、尊法、圣众,皆悉忏悔。
  上以十一节文,说明贪、瞋等过患而求忏悔,此以十七节文,说明悭吝等过患而求忏悔。
  人类以及其他众生,“又复”从“无始以来”,一直“至于今日”,还生其他各种烦恼恼乱贤圣等亦求忏悔。
  “守惜坚着”,生“起悭吝烦恼”。如世间有很多众生,特别是像人类,对自己所有财物,总是爱惜牢牢守住,如药师经说“勤加守护”,且生悭吝不舍的烦恼,不特不能施舍一点,做些有益社会慈善事业,就是本身也舍不得用分文,偶或不得不做点好事,内心痛苦如割身肉,不知懊恼不安多久。像这样悭吝不舍的人,在这世间不是到处可见吗?有此烦恼,依佛法说,大有乖于布施精神!
  “不摄六情,奢诞烦恼”:六情,就是六根,为罗什所译的名词,因六根和合是有情自体,而以意根为中心,所以译为六情。古人不知六情就是六根,解为“喜、怒、哀、乐、爱、恶”六种,不合文义。不摄六情,就是不摄六根。前说六根为六贼之媒,经常盗取吾人功德法财,对行者极不利,所以佛在阿含,一再要行人“守护六根”。如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知法,如不奔向六尘妄境,且对所取境有正确认识,就不会生起奢侈虚妄不实、怪诞不经的烦恼。人之所以会有这样烦恼,病在不能收摄六根,一味向着六尘奔驰,既不检点意业的妄动,复纵身口二业的妄为,违于严持戒行精神,造成各种各样罪恶。
  “心行弊恶,不忍烦恼”:做人应该心地善良,行为敦厚,不论遇到什么挫折,或是遭到怎样打击,诸如为人“骂詈毁辱,诽谤恐怖”,使感如被针刺难受,都能以最强的忍力,忍受种种无理取闹,才是做人之道。可是世人心行,大都是刚暴的,或是极粗犷的,甚至是弊恶的,稍有不如意事,就会大动肝火,决不容人对我如此,于是不忍烦恼因而生起,有乖佛法所说忍辱波罗密。忍在做人方面,固很重要,修行尤不可忽。古人说:“一忍能令百祸消”。所以在世为人,或为佛法行人,都当忍辱不瞋。
  “怠惰缓纵,不勤烦恼”:阿含经说:“懈怠为一切恶法之本”。做世间的善事,修出世的胜行,都当精进勇猛,才得有所成就,不是懒惰懈怠,能够成就大业,不特如此,怠惰且使原有功德失去。一般世人,不是懈怠不勤于业,就是懒惰放纵不羁,或更缓慢不急于事,终于一生一事无成,这不是“怠惰缓纵”过患是什么?有慢慢而不急急做的心理,不能勤劳的烦恼就生起,稍为辛苦一点,或是工作多些,就感极不耐烦,这不是烦恼之火在燃烧是什么?是以心性懒惰提不起工作兴趣,有违佛法所说精进!
  “疑虑躁动,觉观烦恼”:觉是粗猛推求诸法名义等精神作用,新译叫寻;观是于境微细伺察的精神作用,新译叫伺。疑是犹豫不决的意思。人如多疑,其心必多思虑,时而思虑这个,时而思虑那个,且对所思虑的不能作一决定。散心位上如此,到了修禅定时,自然就有觉观,不是作粗分别,就是作细分别,具有觉观分别的,唯在初禅,所以初禅名为有觉有观。有此觉观,心不能定,要想入定很难,于是觉观烦恼,就从疑虑躁动,不断活跃生起,大有乖于佛法所说禅定,对于修定自是很不利的。
  “触境迷惑,无知解烦恼”:吾人每日都触对到客观外在的境界,但对境界迷惑,不能正确认识,如卖药的说药怎样好,但到真药现前时,反不能如实了知,吾人对于境界看法,大都也是如此,说时似乎什么都很明白,但真正对境时则又迷惑不解,于是无知无解烦恼,就会滚滚生起,甚至说我明明认识,现为什么又糊涂不解不知?或横计不真实的外境以为真实,与佛法所说般若大相迳庭。
  “随世八风,生彼我烦恼”:八风,是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利、誉、称、乐四者为顺风,衰、毁、讥、苦四者为逆风。虽说顺逆不同,但该口风吹来,少有不为所动。如所吹的顺风,或是得到利益,或是受到赞美,或是当面称扬,或是身心愉快,自会飘飘然的感到无限欢喜;所吹若是逆风,或是遭到衰败,或是为人诽拨,或是当面讥讽,或是身心苦恼,自就闷闷然的感到不高兴。随顺世人八种口风吹来吹去,有哪个能稳然的不为所动?于是互相生起彼我是非烦恼,不是我说你怎样,就是你说我如何,种种人我是非,由此迷惑而生。
  “谄曲面誉,不直心烦恼”:谄是卑屈承奉矫柔造作的意思,为人诈现作伪的精神状态。集异门论卷三说:“诸心险性,若心奸性,若心曲性,心杂乱性,心不显了性,心不正直性,心不调善性,皆名为谄”。人有了心不正直性,说出于口的,或是当面奉承,或是言过其实,说你怎样的好,像你这样的人,世间是少有的,听来似感暖洋洋的,实际全是虚伪不实,没有一句是真心话,全从不直心流露出来的虚情假意,违于质直无论行,生起不直心烦恼,自然口是心非的说些好听的话。
  “强犷难触,不调和烦恼”:犷是犷悍蛮横不讲理的意思,如犷犷的恶犬不能接近,一接近就会为狗咬伤;强是刚暴横逆随便乱来的意思,如性情暴戾的人不可接触,一接触就会酿成大祸,彼此间动辄有伤和气,于是不调和烦恼,就不断的生起,不是你和我冲突,就是我找你麻烦,要想相处融洽和乐很难,人与人间所以动不动的就发生冲突,就是从这不调和烦恼而来。
  “易忿难悦,多含恨烦恼”:忿是忿怒,以愤怒为它的特相,亦即以恚怒为现状。人与人间相处或往还,豫悦的颜色是很难见到的,忿怒的样子却极容易的表现人的相上,原因人们心中,含有易于憎怒的烦恼,动不动的就对人怨恨憎怒,而且怨结于心,总是牢牢记着,所以稍有忿怒,怨恨烦恼立刻生起,甚至采取不友善的行动!
  “嫉妒击剌,狠戾烦恼”:嫉妒也是人人所有的染着心理,如说嫉贤妒能,即是这种心理状态。如别人得到什么荣耀名誉,或是得到什么名闻利养,自然就对他生起高度的嫉妒。认为荣耀等是我所应得的,现我还没有得到,反而为你得去,在我怎放得下?于是妒火中烧,想出种种办法,以求打击对方,务使对方名誉扫地,失去已得荣耀,像这样嫉妒心,未得圣果凡夫,没有哪个没有,只是程度轻重。有此嫉贤妒能的心理作祟,就从口中发出语言,声东击西的语带有剌,使听了如刀刺心,因而凶狠乖戾烦恼,如波浪的滚滚生起。
  “凶险暴害,惨毒烦恼”:世间有很多人,其心极为凶险,其行极为暴恶,常欲以惨毒心,害人及诸众生,且心肠的残酷,手段的毒辣,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没有丝毫悲悯心存在,有些论说凶险惨害,或以石伤人,或以刀杀人,到了现代,或以炸弹炸死他人,或以大炮轰击他人。所以惨毒烦恼一旦生起,随时都会惨害人群及诸众生。
  “乖背圣谛,执相烦恼”:圣谛,或指四圣谛,或指胜义谛,即诸法真理。圣谛是离一切相的,不可以相求。金刚经中,佛一直要人离相,但众生执相惯了,一旦要他离相,难以契入,所以所行所为,无不违悖于理,背于离相,因而执相烦恼,时刻驱使吾人,不是执着这相实有,就是执着那相实有,终因顺于凡流,在诸相中打滚,不能到达“离一切相即名诸佛”的境界。
  “于苦集灭道,生颠倒烦恼”:苦集灭道是四圣谛,为明世出世间两重因果:苦集二谛是世间的因果,有情在生死中流转,不是起惑造业,就是受诸苦果,理应知苦断集,事实不特不如此,反颠倒执着不舍,好像在生死中流转,时而出现在这舞台,时而出现在那舞台,犹如到处观光一样,似乎蛮有意思,不想突破苦集的包围。灭道二谛是出世间因果,理应慕灭修道,早日到达寂灭的境地,然而众生不是如此,反而错乱颠倒的,既不修出世的净因,亦不想得出世的净果。四谛本是真实无谬的,但因生起颠倒烦恼,对之不能正确认识,只好留在世间而无法出世。
  “随从生死十二因缘,轮转烦恼”:十二因缘,是明三世两重因果:无明与行是过去二支因,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五支果,为第一重因果;爱、取、有为现在三支因,生、老死为未来二支果,是属第二重因果。古德说:“无明、爱、取三烦恼,行、有二支属业,从识至受益生死,七事同名一苦道”。十二因缘虽有十二支,归纳起来不外惑、业、苦三道:从惑起业,由业感果,果又起惑造业,业再感有为果,如是在生死中流转不息,无法突破缘起的钩锁。在轮转中,以无明、爱、取三烦恼为主体,顺生死流而不顺寂灭涅槃,所以说为轮转烦恼。
  “乃至无始无明住地,恒沙烦恼”:烦恼是很多的,多到如恒河沙那样多,要说难以说完,现用“乃至”超略过去。烦恼虽多,要以无明住地为本,特再一说。无明住地,在原始佛教及初期大乘佛教并未说到,到真常大乘发扬时,才常说到无明住地,并认此是最极微细的,不特声闻人所不能断,就是大乘行人亦不易断,唯到最高佛陀,才能澈底破除,如仍有一分无明,就不能证到佛果。恒沙烦恼,是依无明所起的过恒沙烦恼,天台将这说为尘沙惑。接着“起四住地”烦恼,就是常说的见一切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无色爱住地,实际就是见思二惑:见惑总说为见一切住地,思惑本于三界分为三住地。四住地惑,是从无明生的,所以说为起四住地,亦称起烦恼。说起烦恼,约烦恼生起活动说,说住地烦恼,约烦恼潜伏不起活动说。由无明起的四住地,是“构”成众生“于三界内”,感受生死“苦果”的“烦恼”。四住地是三界的苦因,生死八苦等是三界的苦果,证知三界的苦因苦果,都由四住地构成,要想出离三界,须断四住地惑。
  烦恼是“无量无边”的,每一烦恼都能“恼乱”出世的“贤圣”,更能恼乱“六道四生”的众生,要想不为烦恼恼乱,唯有从“今日”起,“发露”自己罪业,虔诚“向十方佛”、十方“尊法”、十方“圣众”,亦即对十方三宝,“皆悉”坦白“忏悔”。罪业根源由无明等烦恼来,没有烦恼,怎会造罪?所以在忏悔罪业之馀,更要将诸烦恼忏尽,烦恼没有解决,不可能不造业,怎样使无明转成大智慧,是最重要的课题。俗说“斩草须除根”,根如不除,“春风吹又生”,所以下文特明忏悔一切烦恼。
  己三 愿行圆成
  愿某等承是忏悔意业所起贪瞋痴等一切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折憍慢幢,竭爱欲水,灭瞋恚火,破愚痴暗,拔断疑根,裂诸见网。深识三界,犹如牢狱,四大毒蛇,五阴怨贼,六入空聚,爱诈亲善,修八圣道,断无明源,正向涅槃,不休不息。三十七品心心相续,十波罗密常得现前。
  如上广举三世罪业及诸烦恼诚挚忏悔,现明发愿将诸已忏悔的惑业转成功德智慧。
  兹“愿某等承是忏悔意业所起贪瞋痴等一切烦恼”,藉此灭惑“所生”种种“功德”,不但在现世中获得,并愿“生生世世”,皆能得此功德,承此忏悔所得智力功德:首是“折憍慢幢”。贡高我慢,昂昂然的自以为高人一等,好像树起高幢一样,因而人与人间关系,彼此很难相互接近,现以忏悔所生智力,折断憍倨傲慢高幢,拆除一道障碍,自可亲切往来。“竭爱欲水”,是说爱欲好像海水,若人堕在欲海之中,只有越堕越深,想使欲海干枯,那是很困难的,现仗忏悔所得智力,犹如日光时刻照耀,足以使令欲海竭尽,自然就从爱欲水中得到解脱,不致再沉溺于欲海中。“灭瞋恚火”,是说瞋恚犹如大火,能将功德之林烧光,能将一切善法焚毁,好像燎原之火,焚烧一切草木,现仗忏悔所得慈悲之水,足将灭尽瞋恚之火,从此不再有瞋恚之火在内心中燃烧。“破愚痴暗”,是说愚痴犹如黑暗,障蔽心光无有认识,以致在黑暗中摸索,不能破无明壳,现仗忏悔所得慧光,澈底破除愚痴黑暗,见到万有诸法真相。“拔断疑根”,是说疑惑犹如树根,有了疑心存在,总是疑神疑鬼,不是疑这个,就是疑那个,于是有诸烦恼生起,如树有根枝叶繁茂,对于做人很不好的,现仗忏悔所得信力,就将疑惑从根拔除,深信善恶因果。“裂诸见网”,是说人有各种不同知见,就为邪知邪见之网罩住,好像鱼在网中,没有办法钻出,唯有将网割开,始得在水中自在的游来游去。人为诸见之网罩住,同样不能钻出见网,被系缚于生死海中。现仗忏悔所得慧剑,以此锋利慧剑,将诸见网割裂,就可跳出生死苦海,不再为见网笼罩,自由自在的真得解脱!
  为无明及诸烦恼蒙蔽时,以为三界天地很宽,于中往来以为不错,现仗忏悔之力,得般若智,“深”深认“识三界”,并不怎样宽大,“犹如牢狱”一样,于中并不自在,自然求出三界,不愿再住下去。如说:“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岂可贪住三界?
  同时深识这生命体,是四大所假合的,如“四大毒蛇”住在一起,能各安份共住,不致成何问题,可是四大毒蛇,二上二下相斗,产生种种疾病,斗到同归于尽,又换新生命体,如是幻化臭皮囊,有什么值得贪着?生命肉体因由四大假合,整个生命亦是“五阴”共成,好像“怨”家恶“贼”一样,无时不在伺机,或劫法财,或杀慧命,爱护养育这五阴共成的身体,只对自己有害无益,应当作怨贼一样远离,为什么还要妄执这五阴假体做什么?
  更要深切认识的,就是“六入空聚”。六入,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为组合生命体的六大要素,同样是空无自性的,实有生命体绝对无有,如说有个什么,不过是诸盗贼,众生不知妄执有实自我。聚是聚落,中国说为村庄。空聚,显这村庄,已经空无一人,只是盗贼出没而已。当知空聚落,是喻六入和合的生命体;聚落盗贼出没,是喻烦恼于生命中活动,或喻六尘境界的出入。盗贼取人们财物,喻烦恼贼或六尘贼,盗取行者功德法财。对这六入无我之理,如能澈底洞悉,就不会为贼所害。
  “爱”欲,本是吾人怨家对头,无始来被它害得很惨,但它来害人时,不是以凶恶的面目出现,而是“诈”现极为“亲善”的样子,不但不会使你拒绝,且对它表示欢迎,结果为怨家所害,修学佛法行者,对此应先识破,不要上它大当。经说:“深观爱结,如怨诱亲”。原来魔有两种:一、强魔,变现种种怪相来威胁你,使你感到极为可怕,但此强魔易于识透。二、软魔,诱现对你极为亲善,使你对它有所好感,对此软魔很难识破。不知多少佛法行者,不怕强魔逼迫,只怕软魔诱惑,败在软魔手中。
  无明为生死万苦的根源,亦是邪妄不正的根本,佛法行者应首断去无明,然则修何圣道得以断除?“修八圣道,断无明源”,圣是正的意思,八圣道即八正道。此八正道,中卷会要谈到,现姑一论正见,正见就是明慧,亦即大乘所说般若。唯有正见或般若,方能断除无明根源,且此八正道修习,“不惟可以作断无明之先锋,抑亦可以直向涅槃城”。在向涅槃城迈进过程中,“不休不息”,没有进入涅槃妙城,不论怎样艰辛,决不中途停止。
  八圣道是三十七道品最后所修圣道,对“三十七”助道“品”的修习,也要“心心相续”的不能间断。三十七道品,可说为三四、二五、单七、只八。三四:一、四念处,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二、四正勤,就是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三、四如意足,就是欲、念、进、慧。二五:一、五根,就是信、进、念、定、慧;二、五力,亦是信、进、念、定、慧。单七,是指七觉支,即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只八,就是八正道,如正见等。
  至所应修的“十波罗密”,也要使之“常得现前”。十波罗密,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前六波罗密是正修,后四波罗密是助修,通常说六波罗密。愿、力二波罗密,是从禅定开出;方便及智二波罗密,是从般若开出。行者修此十波罗密,不是修修停停,要能常得现前,方能修习圆满。
  戊二 礼佛结愿
  忏悔发愿已,至心信礼常住三宝。
  上既“忏悔发愿已”经完毕,现更以“至”诚“心”,深“信礼”敬“常住三宝”。惟愿三宝,有求皆应,无祷不从,常在世间,救苦众生,令得解脱。
  
  赞
  疮如人面,宿憾何多!清泉一掬即消磨。悯己复怜他,述为忏摩,万古沐恩波。南无等觉地菩萨摩诃萨;或有改为南无求忏悔菩萨摩诃萨。
  悟达国师述此忏法,原因自己膝上长疮,其“疮”犹“如人面”一样,不是由于不卫生长成,是由宿世怨业所感,此怨业在汉景帝时造成,到忏主作忏前生疮已千馀年,仍要怨业怨报,多么令人遗憾?所以说“宿憾何多”。证知为人造业,不论经时多久,仍要受报,怎能不慎?国师遇到特殊因缘,得到“清泉一掬”,面疮“即”刻“消磨”。除己庆幸,复感圣恩,为报大恩,馀无办法,想到怨业如此,自己这样,他人亦然,怜“愍”自己受报,“复怜他”人怨业也将受报,就将自己经过及佛法所示,“述为忏摩,万古”千秋以“沐恩波”。不论当时,或在未来,如造怨业,依此忏悔,消除怨业,不感苦果。忏主认为唯有如此,方报圣者清泉一掬之恩。赞语唱完,有接唱南无等觉地菩萨摩诃萨,有接唱南无求忏悔菩萨摩诃萨。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中(1)
下一篇: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2)

 谛闲大师遗集 第四编 慈悲三昧水忏申义疏 慈悲三昧水忏祈愿文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2)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中(1)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中(2)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下)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