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入菩萨行论·善解义海 第六章 忍辱品(上)
 
[入菩萨行论·善解义海] [点击:1939]   [手机版]
背景色

丁三、忍辱品,有二:

戊一、应修习忍辱,戊二、云何修习忍辱之方法。


戊一、应修习忍辱,有二:

己一、瞋恚之逆缘,己二、忍辱之利德。


己一、瞋恚之逆缘,有三:

庚一、不可见之恶果,庚二、可现见之恶果,庚三、结论。


庚一、不可见之恶果

         千劫所积施,供养善逝等,一切诸善行,一瞋能摧毁。

         罪恶莫过瞋,苦行莫胜忍,种种之法则,精勤修忍辱。

经百千劫所积集之布施,供养三宝──释尊等福德,和善行──遵守戒律;诸一切之功德,一念瞋心能摧毁;此乃依注疏之说。《文殊游戏经》云:“文殊!所谓瞋恚,能摧毁百劫所积之善业。”于此,瞋恚可分为三:一、所摧毁之功德,二、能摧之瞋心,三、摧毁之理趣。

一、所摧毁之功德有三种:

(一)、一般而言,不具足善巧、智慧之善行,而随顺福德──资粮道。(二)、住于证悟无我唯顺解脱分(断烦恼障,证得灭谛之随顺分位)。(三)、住于善巧方便,智慧大乘之善行。此三种中,遭受摧毁之功德仅限于第一种善行。

二、能摧毁之瞋心:缘取于“特殊之境”──“仇敌”之后,心意严厉受干扰,随后亦远离后悔……等对治法。

三、摧毁之理趣:非从根本种性之摧毁,今生起瞋心,经由人生历练力映夺之后,投生后世将转成习性,原因乃由于重业先异熟;尊者罗睺罗云:“诸重业异熟,近分、熏习业,云何依次说,最前先异熟?”正当历练之时刻──瞋心之变化,即使具顺解脱分修行者之能力,亦未必能调伏瞋心,而摧毁功德之法则亦多所变化。圣一切有部云:“邬皮离!广大无边之根本善业亦可能渐削薄、断除,甚至永尽。因此,若将圆木段视同人类而具瞋心,则何况对于具有身体与心识之人?”如是,无其它罪业胜于瞋恚,亦无其它苦行超越对治瞋心之忍辱,故应以种种方法精勤地修习忍辱。


庚二、可现见之恶果

         若执灼瞋心,意即不寂静,亦不得喜乐,烦燥不成眠。

         有人以财敬,施恩来依者;具瞋之商主,反遭彼杀害。

         瞋令亲友厌,虽施亦不依。

若持执着能灼之瞋心,能使心意苦恼,不能以平等舍心感受寂静,亦不能获得心意之喜悦与五根识之快乐,复由不能成眠而无法安定,转成身心不宁。任何商主以恭敬心布施财物与恩泽,致使奴仆群众等前往依止;若商主具瞋恚心,诸奴仆亦可能弒害此商主;其亲友亦厌离商主。如是商主虽以布施聚集有情(奴仆眷属),然因瞋恚力故,诸奴仆虽依止亦不辅助之。


庚三、结论

         若有瞋恚心,终究无安乐,瞋敌能引致,如上诸痛苦。

总之,人若具瞋恚心,终究无住于安乐之地,故瞋恚之敌能引致此世与他世之痛苦。


己二、忍辱之利德

任何人努力勤修摧破瞋恚心,则此世与他世皆安乐。


戊二、云何修习忍辱之方法,有二:

己一、教说,己二、详说。


己一、教说,有二:

庚一、思惟所断之因──瞋恚因之罪过,

庚二、遮阻瞋恚应合理。


庚一、思惟所断之因——瞋恚因之罪过

         产生所不欲,阻碍所欲得,得不悦意食,瞋炽摧毁吾。

做所不愿意做之事,而所意许之事却受阻挠,犹如获得不悦意之食物而孳长瞋恚心,摧毁自我。


庚二、遮阻瞋恚应合理

         故应尽断除,彼瞋敌之食,唯此敌害我,更无他余事。

         遭遇任何事,不挠欢喜心,瞋忿不济事,丧失诸善行。

         若犹可改造,岂有不欢喜?若无可改造,瞋恚有何益?

因此,我之“敌人”(犹如食物)──此瞋恚之食,将导致心意不安乐,理应摧毁断除之。亦由此因,唯除此敌之外,并无其它。反观无论面临任何扰乱我安乐之事情,应不致使心“不安乐”──瞋恚。倘若瞋恚而动气,将不能完成所愿之事,且将丧失诸善业之功德。

倘若对于既成事实犹可挽救,岂有不欢喜而瞋恚?应无此事。倘若终无挽救之机会,对事瞋恚岂有利益?以无利益故,瞋恚不合理。


己二、详说,有二:

庚一、总说瞋恚境之区别,庚二、遮止瞋恚。


庚一、总说瞋恚境之区别

       不许我与友,苦侮辱粗言,不悦耳之语,反之则为敌。

一般人不容许自己或诸亲友遭受痛苦,不愿受侮辱,不欢喜听闻低贱之粗言,不甘心受毁誉──不悦耳言语等四相;反之,施予上述四者则为敌人。若为遮止敌人,则承受痛苦者(自己、亲友、敌人)不能获得安乐等计十二种。为阻碍此十二事,故产生瞋恚。


庚二、遮止瞋恚,有二:

辛一、遮阻不可意乐之瞋恚,辛二、遮阻所喜乐受阻之瞋恚。


辛一、遮除不可意乐之瞋恚,有三:

壬一、遮除自作四过之瞋恚,

壬二、遮除亲友作四过之瞋恚(遮阻对师长恶行引生之瞋恚),

壬三、四善遮除敌人之瞋恚(善待怨敌遮止瞋恚)。


壬一、遮除自作四过之瞋恚,有二:

癸一、阻止自作痛苦之瞋恚,癸二、遮除受侮辱等害之瞋恚。


癸一、阻止自作痛苦之瞋恚,有三:

子一、坦然承受痛苦,子二、决定思惟法忍,子三、不作忆念所有危害──忍辱。


子一、坦然承受痛苦,有四:

丑一、轮回之自性,丑二、厌离之因,丑三、观修忍辱,丑四、作意于功德行相。


丑一、轮回之自性

       乐因极其微,苦因极其多。

生死轮回中,安乐之因──善行等极其微少,而痛苦之因──不善业等极其繁多,毋须费力即可发现,产生之痛苦乃轮回之自性,故须忍辱。


丑二、厌离之因

       无苦无出离,故心应坚忍,苦行伽那巴,无义忍烧割,

       我今求解脱,何故反畏怯?

若无痛苦,则不知自轮回中生厌离心──无法从轮回中出离,因此,汝心应坦诚承受痛苦,愿汝能坚定地忍受之!复次,外道自在天神派,遮阻苦行而崇信自在天女——邬玛之信徒,于仲秋之际,有一天或三天虔诚且疯狂之行为──燃烧自身与砍伤自体等。又为了与南印度(Karnatic)地区外道苦行者竞争,以矛、枪相互刺伤,所承受之痛苦,虽无实质意义,且须忍辱。为了真实解脱之我,为何反而畏怯?


丑三、观修忍辱,有三:

寅一、教说,寅二、详说,寅三、结论。


寅一、教说

       久修不易成,此事定非有,修忍小害故,当能忍大害。

若修习不变成愈容易之实事,决定无。譬如诸吝啬者以修习之熏习力,于痛苦处作安乐想,菩萨亦对一切痛苦作为安乐想之修习故;《宝积经‧父子会见品》云:“一切法趣向安乐。”必当获得禅定。此乃《入行论大疏》所提示。因此,对于微小伤害修习忍辱,其后当能忍辱于重大伤害。


寅二、详说

       蛇及蚊虻咬,饥渴等苦受,乃至癣疥等,岂非无义苦?

       至于寒热风,病缚捶打等,我不宜软弱,否则反增苦。

       有人见己血,反增其猛勇,有人见他血,惊慌且闷绝。

       修习心坚固,和怯弱之理。

《入行论注疏》云:“教说修习‘稍微痛苦’,若联想蛇咬、蚊虻螯,饥渴之苦受,以及癣疥之痒等,岂非无意义之痛苦?诸遭遇者应忍辱方为合理。”复次,对于冷热、风雨等天气变化,疾病系缚和遭人捶打等,若我不能承受则太懦弱。所受之伤害将愈增长痛苦。复次,有些人现见自己流血,产生增上威猛心,有些人望见他人流血,则易心慌且昏倒,依此二者次第,形成“令心坚强”、“令心畏惧”等方式之修习能力。


寅三、结论

       故漠视害苦,不为诸苦毁,智者遭受苦,心不乱清明。

故修习切莫重视承受之一切伤害,而且发愿不为诸苦恼所损毁。智慧者虽遭受痛苦,然而内心极为清明,不因痛苦而内心浑浊错乱。


丑四、作意于痛苦之功德行相

       决战诸烦恼,战时受多害,漠视一切苦,摧毁贪瞋敌。

       胜彼谓勇士,其余如弒尸。苦恼有功德,厌离除骄慢,

       悲悯轮回者,羞恶喜善行。

与诸烦恼战斗之战士,于战时当遭受许多伤害,然而必须忽视承受一切伤害之苦,摧毁贪瞋等烦恼敌,诸战胜敌人者谓之勇士,杀害其余有情者,犹如弒杀尸体,毫无意义。复次,苦恼之功德,乃令人具厌悔心,并能消除骄慢;对于具苦恼之轮回生死者,祈使远离苦恼──产生慈悲心,羞惭于苦恼之因──罪恶,以及苦恼之对治──欢喜善行。


子二、决定思惟法忍,有三:

丑一、遮除对能害者之瞋恚,丑二、断除瞋恚之不合理之答辩,丑三、结论。


丑一、遮除对能害者之瞋恚,有三:

寅一、不由自主之能害者是瞋恚对象不合理,

寅二、破斥能自主之能害者——神我,寅三、结论。


寅一、不由自主之能害者是瞋恚对象不合理,有三:

卯一、承受不由自主之逆缘瞋恚不合理,

卯二、无思惟之瞋恚不合理,卯三、结论。


卯一、承受不由自主之逆缘瞋恚不合理

       不瞋胆病等,痛苦之根源,岂瞋诸有情,彼皆缘促成。

       譬如不欲事,此病仍然生,如是不欲事,缘力生烦恼。

或作是念:仇敌让我感受痛苦,故我瞋恨仇敌。反观胆、肺等许多病苦(苦之大根源),尚且不瞋恚,为何仅瞋恚存于心意之仇敌?若作是念:胆病等缘生法乃不由自主地引发,故不瞋恚。一切能害(胆病、仇敌等)亦为烦恼缘生之痛苦,虽如是不欲许彼烦恼之缘件,然而烦恼之缘起——仇敌亦不由自主地涌现,犹如不欲许之胆病(癌)依然产生。


卯二、无思惟之瞋恚不合理

       虽不思瞋恚,瞋诸人之过,无意识而生,瞋恚如是生。

一般人或作是念:胆病等源于无思惟意识之创伤,仇敌乃由思惟意识而瞋恚,虽谓“瞋恚”乃由不思惟意识而产生,犹如诸世俗凡夫唯仅于缘件卑劣时产生瞋恚;又云:“唯仅从缘件却孳生瞋恚。”此是不思惟意识下,瞋恚皆如是情况而生。


卯三、结论,有二:

辰一、不由自主所引生之瞋恚,辰二、无思惟意识所引生之瞋恚。


辰一、不由自主所引生之瞋恚

       所有一切过,种种诸罪恶,皆缘件所生,全非由自力。

尽所有烦恼等过患生起之种种罪恶,皆缘于各种条件之组合而产生,非由一“自力”(译注:“自力”乃造物者、创造者、一元论)而生。


辰二、无思惟意识所引生之瞋恚

       彼诸众缘聚,谓生无意识,缘生谓我生,此思为非有。

诸罪恶之缘件──种种因之行相,说明诸罪恶之异熟果呈现于无思惟意识。缘起而生瞋恚之果──缘生性,亦无所谓“(增上缘)我所生”之想法。


寅二、破斥能自主之能害者──神我

(若作是念:外道数论师与正理师等承许神我主宰一切。如下述说“自性”与“神我”等自在者)仇视之害心产生诸恶果。破斥此说有二:一、通常破斥神我与自性。二、破斥神我是常。


一、通常破斥神我与自性

       何许谓自性,为何假立我?彼性应生我,思惟应不生,

       无生故无彼,彼时岂许生。

〔有  法〕:所谓欲许“自性”为何?假立“神我”名是何因?

〔所立法〕:为能害者等之作用故,思惟之后“应生神我”,其实应不生神我。

〔因  支〕:因为无生。

〔  喻  〕:如石女。

因相成立彼诸外道,“承许神我是常自在”。若是缘生则是无常,因缘力故“我”应转成依他起。

〔遍相成立〕:“无生”,即使“神我是常”亦终究无,彼时云何欲许能害者等之生,遍满无有能害者。


二、破斥神我是常,有二:

 (一)、破斥神我是能享用者, (二)、破斥神我是能生结果。


 (一)、破斥神我是能享用者

       于境恒散敌,亦非变成灭,为何我是常?如虚空无作。

若谓:神我是自性专注之主体──能享受作用?

〔有  法〕:神我。

〔所立法〕:应如“烦恼敌”执持独一体性──永恒常驻:水无“破灭”,或终变成无。

〔因  支〕:如“烦恼敌”──独一体性变成散乱于外境(六根"六尘"六识),彼能执性是常故。因为承许因相故;亦或连常名称也不能契入是常故。


 (二)、破斥神我是能生结果

       纵与他缘遇,不变有何用?作时亦如前,彼作有何用?

       谓彼作是此,岂有何关系?

《入行论大疏》云:正理师欲许“我是常”是一种无思惟──诠说灭谛故。

〔有  法〕:类似彼神我。

〔所立法〕:应显示非能害性之作义者。

〔因  支〕:我倘若是常,因常之故如虚空。

若谓:虽我是常,然而须与诸无常之(众生、物质等)他缘相遇,而成办事业?云:彼说法亦不合理,自性是不变性,他缘作用与否,岂有差别?无差别。如此藉他缘利益作用之时,若我亦如前不变,则他缘作用性不成立,相对地我前时(单独存在)──无他缘,又有何差别作用?若是变异,则常之特性丧势。因此我饶益彼,谓我是作用者,岂有何彼能利、所利二者之关系,因为“常”不能达成利益之原因。


寅三、结论

       是故一切法,依他非自主,如是知如幻,不瞋诸实事。

是故诸法乃依他起,若诸缘亦随前时之依他起而生,彼诸外缘无自主。无尽前际故,终究无能自主之体性。如是了知,一切如无谛实之幻相,对逆缘诸法不应瞋恚。


丑二、断除瞋恚之不合理之答辩

       由谁除何瞋,遮除之非理,许瞋除苦灭,故非不应理。

倘若一切如幻化,诸法非谛真,以何种补特伽罗或方法,遮阻何种瞋恚?“遮除”本身亦非合理?若依于世俗谛遮除瞋恚,欲许诸瞋恚或诸痛苦永远断除,亦无不合理,此为善天论师于注释中之说法。《入行论大疏》云:“若诸法从缘而生,遮除瞋恚不合理。”此乃答辩之说法。


丑三、结论

       若见敌或友,作不合理事,思此乃缘生,忍受甘如饴。

       若将成办事,谁亦不欲苦,是诸有情身,谁亦不愿苦。

因此不论仇敌或亲友,若现见做不合理之事,类此“不合理事”即不能自在,应思惟此乃因缘所生,心意应该安然而不错乱地忍受。倘若将成办汝所期望之事,则无论谁亦不希望产生痛苦,故一切有情身,谁皆不愿有痛苦。


子三、不作忆念所有危害──忍辱,有三:

丑一、能害者是慈悲之对象为合理,丑二、能害者是瞋恚之对象为不合理,

丑三、教说瞋恚之原因是颠倒见。


丑一、能害者为慈悲之对象为合理

       散乱心迷惑,刺等自戮伤,为得女色等,贪恋亦绝食。

       有人跳崖死,如饮毒药食,非福善之行,恒时自损伤,

       尔时烦恼力,自虐且自尽,彼时于他身,岂能不损害?

       如是生烦恼,心住于自杀,纵不生慈悲,生瞋亦不当。

诸能害或因自己散乱心——烦恼业力使然,对自身以刺刀等戮伤(自我虐待);为获得女色和珠宝等,产生贪恋而且绝食,有些人为了自毁而跳崖,或食毒、饮硫酸等,皆非福善之行为,乃对自己长期之虐待。当烦恼业力极为强烈,甚而自杀时,岂能不损害他人之身?类似此由烦恼业力,而心住于自杀等行为者,对彼等产生慈悲心乃合理,纵使不生慈悲心,亦为何生瞋恚心?故知生瞋恚心是不应理。


丑二、能害者是瞋恚之对象为不合理,有二:

寅一、观察能害自之体性,寅二、观察伤害本身之罪过。


寅一、观察能害自之体性,有二:

卯一、体性,卯二、观察伤害理趣。


卯一、体性

       倘若害他人,诸愚者自性,瞋彼不应理,灼性如怨火。

       然瞬间忽过,有情之本性,则瞋亦非理,如瞋烟蔽空。

倘若加害他人为诸愚者──凡夫之天性,则瞋恚他人为不应理。瞋恚如燃火之自性,怨恨相似于瞋恚。受害等瑕疵皆瞬间且短暂,亦为一般有情之本性,虽说如是,瞋恚亦不应理。缘起性空乃自性空,犹如瞋烟掩蔽天空。


卯二、观察伤害理趣

       棍杖所捶打,若瞋施杖者,彼亦瞋所遣,理应憎其瞋。

假若仇敌以棍杖、兵器等物捶打而受伤,实质之伤害者是棍杖,应对棍杖瞋恚方合理。假若认定施杖者为怨敌,或是对怨敌瞋恚,或怨敌亦受他自身之瞋恚屡次地促动而受害,则应慎恨他个人之“瞋恚”才合理。


寅二、观察创伤本身之罪过,有三:

卯一、阐说前世伤害他人之罪过,卯二、阐说自身之罪过,卯三、阐说业之罪过。


卯一、阐说前世伤害他人之罪过

       我昔于有情,作如是伤害,故有情为害,我应受此报。

我往昔对其他有情造作如前所述之种种伤害,故有情现今伤害我,理应受此报。


卯二、阐说自身之罪过

       敌器与我身,二者皆苦因,敌器中我身,应当瞋于谁?

       似人身疱伤,轻触苦不堪,我盲目爱执,遭损当瞋谁?

怨敌之武器和我之身体皆为造成创伤痛苦之因;怨敌投掷武器,而我以身体抵挡,若裁决此二者则应瞋于谁?理由乃相似。

因此,犹如人身之疱伤,稍触即有不可忍受之痛苦,爱惜身体等盲目之痴情──蒙蔽智慧眼而爱护自身,对一切伤害,究应瞋恨谁?故瞋恨他人为不合理。


卯三、阐说业之罪过

       凡夫不欲苦,偏爱诸苦因,由己罪受害,岂能憎于他。

       喻如地狱卒,及诸剑叶林,皆由己业生,应当瞋于谁?

诸凡夫既不喜痛苦,又贪着痛苦之因——恶业与维护自己之身体;既已作此二相,且为守护自身之罪又造伤害,岂有憎于他人之理?应无此理。譬如地狱之使卒,和剑叶林等产生地狱者之业相,皆为自己造业产生自己之受害相,应当瞋恨谁?故瞋恨于他不合理。


丑三、教说瞋恚之原因是颠倒见

       我业力鼓动,使他损害我,有情堕地狱,岂非我害他。

       依彼修忍辱,能净诸多罪,彼等因害我,长久堕地狱。

       我受彼损害,彼却饶益我,何故颠倒见,以恶心瞋彼。

       我修有功德,必不堕地狱,若我自守护,则彼何所得?

       若以怨报怨,彼诸不守护,我行将退失,苦行亦毁灭。

由于往昔我伤害他人业力之驱使,致使他人伤害我;倘若怨敌因造作诸伤害而须堕入地狱,则我昔日所造作之伤害,岂不该堕地狱?应堕地狱!基于此伤害而修忍辱后,得以清净诸多罪业。怨敌伤害我──我依怨敌之造作而受害,诸怨敌将长时堕落地狱而受诸痛苦。由是观点,怨敌乃是饶益我,为何我因颠倒见起恶心瞋恚他?故瞋恨不合理。

或作是念:倘若他人作恶缘,岂不趣入地狱(若思惟实有忍辱功德,则不趣入地狱)?若作是念:于伤害之平等性,趣入地狱与否不应差别?承许如是理念,以我之思惟功能,自守护不趣入地狱,彼诸造成伤害之敌者,值于此时岂生守护怨敌之功德?不可能产生。

然若汝之忍辱功德,能利益汝自身之守护,而不救护怨敌,岂具足正念或是无慈悲心?虽然我之忍辱功德亦不能挽救堕入地狱之怨敌;更何况不修忍辱,如何救护?然而若我以怨报怨,甚而增衍彼诸怨敌之罪业,不仅不能救护彼等怨敌,我亦退失沙门四种净行,因此,亦当毁灭了最胜苦行──忍辱。


癸二、遮除受侮辱等害之瞋恚心,有三:

子一、侮辱等不能伤害,子二、毁訾作障于利养,子三、瞋恚他人不欢心为不应理。


子一、侮辱等不能伤害

       意识非形体,谁亦不能毁,若耽着此身,身为诸苦害。

       毁訾及粗语,与彼恶名称,身不为苦害,汝心何故瞋?

       他人不喜我,彼于今后世,不能毁损我,为何不喜彼?

因怨敌造成身心任何伤害而瞋恚时,首先,对心伤害瞋恚不应理,心意非形体性,即使任何人以兵器等亦不能毁坏;然而心若耽着于身,则诸苦痛能伤害身体;因苦恼之伤害故,身心二者皆受害?谓:粗言恶语侮辱之词若不能伤害身体,何况是心意?对于诸辱骂之文辞,汝心为何极为瞋恚?若谓:我辱骂诽谤他人,则他人将不喜悦我?故今生或后世,我修忍辱而不为害他人,则我为何不喜悦他人?无理由不喜悦他人。


子二、毁訾作障于名闻利养,有三:

丑一、瞋恚罪业极重,丑二、名闻利养无实义,

丑三、遮除“名闻利养实有意义”之分别见。


丑一、瞋恚罪业极重

       作障利养故,若我不喜彼,我利终将舍,罪业则坚住。

       吾宁今死殁,不许邪命活,纵使长久住,死当堕苦趣。

倘若因为受侮辱、毁訾等致使他人不喜欢我,而阻障(我个人之)利养,则我不允许受毁辱?曰:即使我获得利养,然而此世终将舍弃,且(利养)又不随行于后世,而瞋恚之罪恶,于尚未领受果报之前,必然坚住。故我今日若无利养,则宁死亦不伤害他人,而求邪命且长久自活;纵使得以长久邪命,亦无法超越死亡之痛苦,且死后亦将领受因邪命自活而招感异熟果报之痛苦。


丑二、名闻利养无实义

       梦受百年乐,苏醒是如何?他受须臾乐,苏醒是如何?

       此二人苏醒,彼乐不复还,长短寿二者,临终唯如是。

       获得多利养,长时享安乐,犹如遭盗劫,赤裸空手还。

假使有人于梦境中享受百年之快乐,梦醒之后将是何种情境?又有人于梦境中享受短暂之欢乐,梦醒后又将是何种情境?前述二者,皆经历梦境之快乐,待苏醒后,快乐已不复返。人世间有长寿与短寿,临终之时,生前所领受之快乐死后亦不跟随,此乃确然之事。生前虽获得诸多利养,且长时享受荣华富贵;然而死后犹如遭强盗洗劫般,诸稍许快乐亦不能带走,唯有赤裸空拳而归,故利养等并无实质意义。


丑三、遮除“名闻利养实有意义”之分别见

       利得以活命,修福并灭恶,若为利得瞋,福尽岂无恶。

       为何而活命,若彼性退失,唯一作恶事,彼活命何益?

倘若利养能圆满生活上之顺缘,将可长寿,得以灭除罪恶增广福德,所谓:“自长久法行生命,乃至增衍善相续。”故利养是大事,对于阻碍利得应瞋恚否?云:为利养故,因遭遇阻碍而瞋恚,既非增长福德又非消除罪恶,因此,为求活命,倘若退失福德仅作恶事,对活命有何益处?应无实义。


子三、瞋恚他人不欢心为不应理

       若有情失信,瞋恚谤我者,如是何不瞋,诽谤他人者。

       不信随他人,汝忍此不信,烦恼生诽谤,如是何不忍?

倘若其它有情对我退失信任心──不喜欢,则应瞋恚谤我之怨敌?云:若如是,汝为何不瞋恚诽谤他人者?彼者亦能退失他人之信誉。至于别人对他虔信与否,乃根据他之功德,随附虔诚之有无。反观之,若汝能忍受别人对他之不恭敬,对于诽谤汝之人,又为何不能忍受?彼亦随附受诽谤而产生烦恼之故。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入菩萨行论·善解义海 第六章 忍辱品(下)
下一篇:入菩萨行论·善解义海 第五章 护正知

 《入菩萨行论》讲记(一百零五) 《入菩萨行论》讲记(一百零四)
 《入菩萨行论》讲记(一百零三) 《入菩萨行论》讲记(一百零二)
 《入菩萨行论》讲记(一百零一) 《入菩萨行论》讲记(一百)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九)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八)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八)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七)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六)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五)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四)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三)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二)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一)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 《入菩萨行论》讲记(八十九)
 《入菩萨行论》第88课 《入菩萨行论》第87课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