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昙鸾、道绰、善导三大师的净土学说(李孝本)
 
[净土宗文集] [点击:2188]   [手机版]
背景色

  昙鸾、道绰、善导三大师的净土学说

  昙鸾之他力本愿说

  昙鸾是《安乐集》六大德之一,注解菩提流支译之《往生论》,唱他力本愿说,发挥净土教本来之实义,而留其伟大之感化于后世。

  昙鸾,山西雁门人,十余岁时登五台山,具见灵踪心神欢悦,即出家。广学内外诸典,特究四论及佛性。其师不详。魏主尊崇之,而号神鸾,敕住并州大严寺,后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集徒众念佛。东魏兴和四年(西元五四二)以六十四岁圆寂于平遥之山寺。著述有《往生论注》二卷、《赞阿弥陀佛偈》一卷、《略论安乐净土义》一卷。《往生论注》是解世亲之《无量寿经论》,上卷是解二十四行偈,下卷是释长行,其间随处发表其主张。赞阿弥陀佛偈有七言偈一百九十五行,是依无量寿经赞咏阿弥陀佛及其净土之功德,一名无量寿经奉赞,又称大经奉赞。略论安乐净土义是对弥陀之安乐净土,提出三界摄不、庄严多少、往生机品、边地胎生、无智疑惑、十念相续等问题,而解说之。

  昙鸾之教义,可就其《往生论注》见之。他以菩萨求不退转有难易二道。在五浊之世,·无佛之时,不得借佛力,一切靠自力之修行,甚难得不退转,如陆路之步行,此谓难行道。乘佛之本愿力,往生净土,更被佛力所住持,人大乘正定聚,而往不退转位,即如水陆之乘船,此谓易行道。龙树之难易二道是均在此土可得之,所以其不退问题不发生往生净土之必要,而且所称名号是十方诸佛。昙鸾是此土与净土相对立,而论难易二道之别,所以其易行道之不退转位,是往生净土后之得益,而且以唯归弥陀一佛为易行法,强调彼佛之本愿力,往生净土及往生后之得不退位,均是借其本愿力所住持。可知难易二道说,至昙鸾始带净土教之色彩。他尊信龙树,在其「赞阿弥陀佛偈」,捧以绝大赞辞,可知是由龙树而坚固归人净土之信仰,探龙树之微意,约弥陀一佛特论易行,而且解说不退是往生以后之得益。如此,则欲依此法得不退者,非往生净土不可,即往生净土是不退之必需条件。

  昙鸾之强调佛之本愿力,虽是依据《无量寿经》说,亦是得自龙树之暗示。在北方用此经唱导愿力论者以他为始,其主张给后世甚大之影响。在《往生论注》卷下,说阿弥陀佛本愿力之强大。其修五念门之行,自利利他,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究其本原,是以弥陀如来为增上缘。特指摘第十一、第十八、第二十二之三愿,论证得往生净土或得不退及速成佛陀之理由。他以此三愿为中心,主唱他力本愿说,而发挥弥陀净土教之真价,后代善导等之本愿论,皆是祖述此说。

  昙鸾认佛本愿力之强大,以得往生与不退及早作佛为其教义之纲要。不退与早作佛虽依佛力之住持可自得,然而往生非修行不可,于是以五念门为往生净土之法。五念门于世亲往生论已有解释,他更为之细说,发表甚多之意见。第一礼拜门,是常起愿生之意,而礼拜阿弥陀佛。第二赞叹门,是称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名。信心决定相续,则于如·来名号之义相应,无明之黑暗可破。此信心决定相续说由善导绍述,为往生净土之正因,极重视之。第三作愿门,是一心专念,作愿得往生,而期如实修止。他解止为止恶之义,有三义:一、如来名号及彼国土名号,能止一切恶;二、生其国,则身口意之恶自然止;三、阿弥陀如来之正觉住持力,自然止彼国众生求二乘之心。而此三种止是从如来如实之功德生,所以说如实修行奢摩他。第四观察门,是正念观察净土之三种二十九句庄严,而期如实修观。观有二义:一、在此土作想,观彼三种庄严功德,此功德是如实,所以修行者亦得如实之功德,决定得生彼土;二、生彼土即得见阿弥陀佛,未证净心之菩萨,净心之菩萨,均得同证平等法身,所以说如实修行毗婆舍那。第五回向门,是作愿不以所集功德善根,而求自身之乐,欲拔一切众生之苦,摄取彼等共生安乐佛国。此回向有二种:一、往相,作愿以己之功德回施一切众生,共生彼佛国;二、还相,是生彼国后,得止观,方便力若成就,则回人娑婆世界,教化一切众生,共向佛道。而此回向心即是指无上菩提心,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是摄取众生,使生有佛之国土。所以愿往生安乐净土者,必须发此菩提心,若不发此心,只为享受彼国之乐事而求往生,是不可能之事。此不发起菩提心则不得往生净土之说,称为「菩提心正因论」。他是以五念门为往生之因,而以观察门为主要之行。

  他又以十念相续为净土之生因,解释是往生业事成办之意,以念为忆念阿弥陀佛之义。而在《略论安乐净土义》举「渡河着脱」之誉喻,解释十念相续之义。行者只一心不乱,不缘他事,积念相续为宜。可知昙鸾是注重专念相续,以之为业事成办之要谛。

  昙鸾时代,一般尚无净土分类说。他以弥陀净土为出过三界处。佛因哀悯三界之虚伪、轮回、无穷等相,而众生被缚其中,颠倒不净,欲使得安乐清净处,而发起此清净庄严功德。

  道绰之圣净二门分判

  道绰,北周保定二年(西元五六二)生于并州晋阳。十四岁出家,尤精涅槃。常住汶水玄中寺,每见昙鸾碑,有感悟。隋大业五年(西元六○九)年四十八,遂搁涅槃广业而归净土。后专念阿弥陀佛,日以七万遍为限,恒以礼拜供养为事。贞观以来讲《观经》达二百遍,广劝有缘念佛,使以小豆记其数,后又穿木患子作数珠,令掐之以计其念数,此恐是数珠之滥觞。又教众不向西方涕唾便利,不背西方坐卧。并州一带皆浴其教化,七岁以上悉念阿弥陀佛,每开讲席念佛之声洋洋乎响动林谷。贞观十九年(西元六四五)四月以八十四岁圆寂。平生灵验颇多。其门人有善导、道抚、道生等。著述有《安乐集》二卷等。

  道绰承末法思想,主张时教相应之要。说佛之教法有圣道、净土二门,唱导今时应舍圣道,专归净土。凡教法,合时机则易修易悟,若不合时机则难修难悟,所以欲修道者,首先须要观察时机,他于是引《大集月藏经》之说,佛灭后有五个五百年,阐明其期间所修之法各异:第一五百年,是学慧坚固;第二五百年,是学定坚固;第三五百年,是多闻读诵坚固;第四五百年,是造立塔寺,修福忏悔坚固;第五五百年,是白法隐没,唯善法少行。今时正是第四五百年,欲行佛道者必须以修福忏悔灭罪为事。然而在诸种行法中,忏悔灭罪无如念佛。《观经》说:若称弥陀名号,则于一念之中除八十亿劫生死罪。一念既如是,况乎多念。即修常念则是恒忏悔之人。所以可知此正是适应末法今日时机之行业。

  从右之观点,他将佛教分为圣道、净土二门:一、圣道门,是断惑证理入圣得果之法;二、净土门,是称名号,乘佛之本愿而往生净土之法。其中圣道门,既是去佛在世遥远;且其理甚深,到底非末法今时之钝根者可解悟。圣道门有大小二乘之别,大乘说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之理,此深理是我等所未曾措于心。小乘以为非人见道修道,断五下分结及五上分结,则不得证阿那含、阿罗汉之果,在今日末法时,不得见有能堪如此断证者。净土门是假使一生造恶,在临终时十念相续称佛名号,则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所以可知净土门正是适应今时钝根造恶之机之法门。道绰之分别圣净二门,是承昙鸾之难易二道说。然而他更提出时机问题,而论二门之用否,是加一层强化其主张。

  道绰以佛有法报化三身,土有报化二土,而不承认法身之净土。以弥陀为报身,极乐净土为报土。而论破从来诸师之弥陀为化身,极乐为化土之说。然而报身非常住不可,他将观音受记经之弥陀亦人涅槃之文,会通为是说报身休息隐没之相。

  他对念佛三昧,广引诸经,说其功德利益。谓修此三昧则必见佛,命终后得生于佛前。念佛三昧不但除三毒,亦得除灭过去及未来一切诸障。他虽亦认其余诸行之往生,以念佛一行为净土之要路,而专劝此一行。又他所谓念佛三昧,是口称同时观称,而且对十念之解释,谓为忆念之相续。

  善导之凡入报土论

  善导,安徽泗州人,大业九年(西元六一三)生,自少出家,见西方变相大为感动,夙期往生净土。贞观中,往山西并州谒道绰,详受念佛往生法。入长安广化民众,写弥陀经数万卷,画极乐净土变相达三百铺。初住终南悟真寺,常往长安光明寺说法。晚年住长安实际寺,监管龙门奉先寺洞之营造。亦曾游化湖北襄州地方。平生无名利心,乞食为事,粗衣粗食,持己极严峻,对他人洋溢慈爱之情,其信念甚热。以长安为中心,僧俗士女皆感其化,或有厌欣之情难抑,而图舍身往生之人。永隆二年(西元六八二)三月十四日,以六十九岁示寂。著书现存者六部十卷:《观经疏》四卷、《往生礼赞》一卷、《法事赞》二卷、《般若赞》一卷、《观念法门》一卷、《依经明五种增上缘义》一卷。

  隋代以来,弥陀净土说,可约要为三:一、以彼净土为事净粗国,承认凡夫之往生,即净影、智顗、吉藏所主唱;二、以彼土为报土,否拒凡夫之往生,即摄论师之主张;三、以彼土为通于报化二种:地上圣人生报土,凡夫二乘生化土,即迦才、元晓等之所说。此三说均不承认凡夫之往生报土,至善导敢然主唱「凡人报土论」,振楷定古今之意气,努力发挥净土立教之本旨。

  善导以弥陀净土为报土,罪恶之凡夫亦得生彼报土之中。其所论据是认如来本愿力之强大,是在增上缘。此说昙鸾、道绰虽既唱导,因受上述三说影响,净土教本来之使命渐被没却,所以大声尽理主唱佛本愿力之强缘,以启诸家之蒙,同时亦使一般民众在光辉之希望更生。他又承时代潮流之末法思想,以《观经》等之往生净土法,是为五浊恶世之凡夫特设之法门,确信末法今时之众生非依此法不得解脱,对大众亦宣布之。在观经疏第一,论证观经是为未来世众生被烦恼之贼所害而说。以净土教不是为圣人而设之法门,因为地上菩萨既登不退之位,虽住生死之巷,亦无虞为生死染惑。如来之大悲应特加在苦者之上,岸上人不要别为救济,溺水者非急教不可。我等是常沉没常流转之凡夫,溺于生死大海,所以如来发大悲之愿,而设往生净土之法。《观经》九品总是说凡夫之往生。弥陀本愿已是救济我等凡夫为目的,其佛建立之报土,我等得生是当然,为欲否认者,乃是不明净土立教之本旨,而痛击诸家之谬见。

  凡夫往生报土虽是由如来之本愿力而可能,但不得五条件乘其本愿。于是他说安心、起行、作业为往生净土之法:一、起行,是在身口意各起其行,(一)身业,礼拜阿弥陀净;(二)口业,称赞彼佛及一切圣众之身相光明并净土之庄严光明等;(三)意业,忆念观察彼佛及圣众之身相光明并彼净土之庄严光明等。二、安心,(一)至诚心,即在真实心中起三业之行;(二)深心,深信之心,(甲)信机,信知自身是罪恶生死之凡夫,流转三界而无出离之缘,(乙)信法,就人立信,对弥陀释迦及诸佛立决定之深信,就行立信,对往生之行决定之深信;(三)回向发愿心,是回向所作之一切善根而愿往生之心,(甲)往相回向,以自他所修善根,悉皆回向真实深信之中,而愿生彼国,(乙)还相回向,已生彼国,还起大悲,回人生死,教化众生。三、作业,依四修法,应策进日常之实行,(一)恭敬修,礼佛应表恭敬憋重之态度;(二)无余修,称名专称阿弥陀佛名,观察忆念礼拜赞叹亦专礼念彼佛及其净土之圣众等,不可杂余业;(三)无间修,三业之行修乃至回向发愿统无间断,必恒相续;(四)长时修,期毕命心行相续,誓不中止。

  概言之,善导以净土教是为末世浊世之凡夫,即我等大众而特设之法门,如来见我等大众具足烦恼,日造罪恶,现溺于生死大海,不忍默视,发大誓愿,于彼岸建立七宝庄严净土,泛弘誓之愿船接引,若不依此法,我等之出离解脱,终不得望。善导深自信之,对人亦尽力宣依凡人报土论是发足于此,信机信法之深信亦是由此观念萌芽。他不如一般注释家,单释净土经典之文义,而是以为自己之出离解脱问题,真挚检讨,所以其著书中,常溢涨热烈之信念与真实之体验。

  摘自李孝全《中国净土宗史》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辨析信愿称名求生净土是否为「儜弱怯劣」?(宗佛居士)
下一篇:中国净土理论的开山者昙鸾(宋立道)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