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佛教文学观 七、佛教文学的功用 三 宣扬教义、净化人心
 
[佛教与文学] [点击:1675]   [手机版]
背景色

  (三)宣扬教义、净化人心

  佛经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利用文学手段来宣传佛教教义,使抽象的佛教义理形象化,以达到佛教劝人向善,净化人心的目的。

  例如禅宗始祖达摩创立了达摩禅,为了教育其弟子,特别立了“四行”,要求他们时时刻刻锻炼自己,在生活中体验、磨练,久之定力必增,慧性也就展示出来。达摩的四道行法,是通过通俗明快的话语,并列排比的句式,来讲说佛教道理,既便于读者更准确的理解教义,同时也净化了读者的心灵。

  四道行中的第一行是“报怨行”:修道至苦,当念往劫舍本逐末,多起爱憎,今虽无犯,是我宿作,甘心受之,都无怨对……

  它的意思是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爱憎,起因都是前宿所做,才令自己这当下来受。既然它发生,那么我们就要承担和接纳这些不如意的果报。不要想着去逃避它,毕竟那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它已经发生了,那就必须去承担它,这是我们最直接的面对自己命运的态度。只有接纳不如意,才有可能面对它,继而克服乃至改变、超越它。

  你也许刚刚丢了工作;也许情感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也许家庭非常的穷困;也许从小就没有了双亲……不如意的事情人人都有,对此,我们的最好的态度就是接纳,因为逃避不能够帮我们解决任何困难,只有当我们勇敢地面对它,毫无怨恨地接纳,然后才可能以平静的态度开启智慧去想办法解决它。

  有些看上去很糟糕的事情,只要你接纳它,以坦然的态度来对待它,愤怒和痛苦的心情可能也就慢慢地减轻,然后才可以去着手解决它。马祖道一说过:“能照破一切有无诸境是金刚慧。”就是说能接纳一切不如意,就能照破一切不如意;能照破一切束缚我们的境界,就能使自己成功的生活。就好像你必须先接纳失败,才能在失败之后重新开始走向新的开端,如果你一直因害怕失败而不敢行动,那就永远也体会不了到达成功巅峰时的喜悦。

  四道行中的第二个法则是“随缘行”:众生无我,苦乐随缘,纵得荣誉等事,宿因所构,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随缘,心无增减……“随缘”是佛门弟子常常挂在口边的一句禅语,它不光是一种禅的意境,更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常常认知的一种自然的对生命的态度。“随缘”更是一种乐观的心态,它要求我们不急躁、不抱怨、不强求、不悲观。它又是一种智慧,一个人一旦能够凡事“随缘”,思想必然豁达,生活也自然会淡泊宁静。有一首禅诗说:“不求名利不求荣,只么随缘度此生;一个幻躯能几日,为他闲事长无明。”也就是说人只有在“不求名利不求荣”时,才能做到一切“随缘”,才会让心态平和,思想清明,也才能发挥人的潜能和才智,得到成功和喜悦的人生。

  所以说,生活是在随缘中实现的,心智也在随缘中成长。每一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那份缘去生活,才可能成就自己的因缘人生。唯有把握自己,凭着自己的实际能力,如实地发挥,安于当下,放旷随意,这就是“如来”的生活。

  第三个禅法是“无所求行”:世人常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道士悟真,理与俗反,安心无为……

  无所求即是放下,亦是空。“放下”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真正施行起来却是很困难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追求功名,他就放不下功名;有了金钱,他就放不下金钱;有了爱情,就放不下爱情;有了嫉妒,就放不下嫉妒。世上能有几个能真正地“放下”呢!有一个将军,由于厌倦战争,所以想要出家。他向著名的大慧宗臬禅师说:

  “大师,我现已看破红尘,请让我做你的弟子吧。”宗臬禅师说:“你有家庭,有太重的社会习气,暂时还不能出家。”将军说:“禅师,我现在什么都放得下!”宗臬说:“等到明天再说吧。”第二天一早,将军就到寺里礼佛了,宗臬一见到他就说:“将军为什么那么早就来拜佛呢?”将军引用禅语诗偈说:“为除心头火,起早礼师尊。”宗臬这时说:“你起得那么早,就不怕妻子在家中和别的男人睡觉吗?”将军一听大怒,骂道:“你个老东西,怎么出口伤人!”大慧宗臬禅师哈哈一笑道:“轻轻一拨扇,性火又燃烧,如此暴躁气,怎算放得下?”放下!放下!不是口说放下就能放下,“说时似悟,对境生迷”啊!禅宗认为生活的本质是实现而不是需索,因为自古以来,需索者的心态总是饥饿和匮乏的;实现者则充满丰足、喜悦和光明的意义。实现的生活,也一切具足,明显地不同于那挑剔、不满和不安的态度。禅者正是在不断地放下实现的过程中成长,提升自己,最后彻悟。

  达摩提示的第四个禅法是“称法行”:性净之理,因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着,无此无彼……佛陀说若做到用因果报应的教义支配自身忍辱受苦的行动,就会与禅观内证所得的“真性”之理相应,故曰“称法行”。称法就是按照佛法的指引去生活。

  也就是按照佛陀所制定的戒、定、慧三学来要求自己。

  以我们生活中人的观点来看,被称戒学的戒律可以理解为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态度。因为身处社会之中我们要想有良好的生活就需努力工作才能达到目标,而为了达到具体的目标必须具备某些能力,每一种能力都要扎根在好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上。无论你怎样生活,工作是什么,如果没有良好的习惯,就会面临很多麻烦和失败。

  而被称为定学的禅定,则是指一个人控制自己的能力的大小。让人在日常的行为中,时时能保持一种不被境界所牵动的态度;保持一种不被欲望蛊惑的定心;保持一种不被冒犯和欺骗所激怒的平静,就是禅定。人如果能够修有一定的禅定功夫。就能够通过定而把握自己,不让自己容易被外界所动,对自己充满信心,遇事不慌张,处理杂务也能心安理得,别人也相对的会比较信任和尊重你。

  慧学是则指不被某些成见和偏见所拘缚,也不被物欲和色相蒙蔽相欺。拥有了慧的人,才是清醒的人,唯有清醒的人才可能醒觉,才会善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能力去创造自己理想的生活。

  达摩的四道行,是达摩留给世人的珍贵心传。理解并实践它也是一个人性提升的过程。经过了四道行的洗涤,人才能从许多无明中解脱出来,才能够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发挥高的工作效率,维持健康的身心生活。尤其是生活在忙碌的现代社会,我们需要一点禅定修养来帮助自己从许多追逐与占有中解脱出来,不让自己成为物欲的奴隶,然后承担一切生活的悲喜事实,最终实现生命的圆觉之路。

  在佛经中,还常常利用一些反面的故事来阐释教义,达到净化人心,教育世人的作用。有则佛教故事说:很久以前,有一个樵夫入山砍柴,不知不觉间天色已晚,他便匆忙收拾起工具,直奔归路。可是下起了大雨,樵夫便迷失了道路,在万分焦急中,他东奔西走,寻觅避雨的地方。结果无意中走入一个山洞中,环顾一看,一只大熊,正卧睡在角落里,樵夫吓得浑身颤栗!但是天已经黑了,外面又下着大雨,樵夫已经无处可去,只好僵立在原地不动。

  那只大熊并没有伤害樵夫,相反对他很友善,一点也没有害他的样子。因此,樵夫感到不那么害怕了,当晚,他就在那里住了下来。

  可是大雨连绵不断的下了几天,这期间大熊就像人一样,常以许多甘果泉水供养着樵夫。

  雨停了之后,大熊把椎夫带出石洞外,指示他出路。在分别时,大熊连连对樵夫叩头,像是有什么事要拜托的样子,樵夫也像懂得它的心事一样,抚摸着大熊安慰道:“你是怕我把你的住地告诉别人吗?你放心,你救了我,我一定不会把这个山洞告诉给别人的!”大熊欣然点头,表示十分感谢的样子。

  谁知道樵夫走出山路没多远,就遇到一个手持弓箭的猎人,那猎人询问樵夫道:“你从什么地方来,可曾看见有什么野兽?”樵夫说:“是的,我看见一只大熊,但是他有恩于我,我不能告诉你大熊住在哪里。”猎人听了这话就说:“你是人类,它是畜类,你应该和人相亲,为什么要去庇护一只大熊呢?你应当告诉我它的住处,这样有了财利,我才会和你共分呀!”樵夫一听到有利可图,眼前一亮,动了贪念,便把大熊的住地告诉了猎人。猎人随即依照樵夫的指示,直奔前去,不一刻就将大熊捉住杀了,然后分了许多熊肉要给樵夫。正当樵夫伸手要取熊肉时,忽然,两只手臂都断落在地。

  猎人见状,万分惊恐,忙问道:“你有什么罪过,怎么会受到这样的报应?”樵夫含泪哀泣道:“这只熊看待我如同慈父亲子,我今忘恩负义,出卖了它,才遭受这种罪报。”

  樵夫受恩于大熊,不知感恩图报,反而过河拆桥,加害于大熊,最终遭到手臂断落的恶报,这真是他自酿造的苦酒自己喝。

  在日常生活中,为人要心存一念善心,多为别人着想,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同时,还应当知恩图报。这样的人生才会结出善的果报。假使一味地为贪念所蒙蔽,心生恶念,到头来只会自食其果,追悔莫及。

  生活在忙碌的现代社会,我们需要一点佛学修养来帮助自己从许多追逐与占有中解脱出来,不让自己成为物欲的奴隶。其实欲望没有什么可怕的,就怕不能佛智去调伏;世间没有什么不好,就怕没有一颗化解烦琐的清净之心;疑情也没有什么可怕,就怕不能觉悟和超越。只要我们能够坦然地承担一切生活的悲喜事实,最终也就必然能够实现生命的圆觉之路。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佛教与文章漫谈(黄文)
下一篇:佛教文学观 七、佛教文学的功用 二 启发心智、破迷开悟

 佛教文学观 目录 前言 佛教文学观 一、佛教文学的起源 一 佛经翻译文学的思想特色
 佛教文学观 一、佛教文学的起源 二 佛经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 佛教文学观 二、僧人佛教文学作品 一 僧人诗歌
 佛教文学观 二、僧人佛教文学作品 二 僧人词作 佛教文学观 二、僧人佛教文学作品 三 僧人佛理文
 佛教文学观 三、文人佛教文学作品 一 文人的佛理诗 佛教文学观 三、文人佛教文学作品 二 文人佛理词
 佛教文学观 三、文人佛教文学作品 三 文人的佛理文 佛教文学观 四、禅宗语录的特色与内涵 一 禅宗文化概论
 佛教文学观 四、禅宗语录的特色与内涵 二 禅宗语录的特色 佛教文学观 四、禅宗语录的特色与内涵 三 禅宗公案的内涵
 佛教文学观 五、佛寺楹联的佛理禅意 一 寺院殿堂的常见楹联 佛教文学观 五、佛寺楹联的佛理禅意 二 佛教楹联的类型
 佛教文学观 五、佛寺楹联的佛理禅意 三 佛教楹联的的文学性 佛教文学观 六、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一 概说
 佛教文学观 六、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二 佛教对诗歌的影响 佛教文学观 六、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三 佛教对中国小说的影响..
 佛教文学观 六、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四 佛教对戏剧的影响 佛教文学观 六、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五 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