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楞严经不是伪经(二)
 
[药师山·紫虚居士] [点击:1875]   [手机版]
背景色

楞严经不是伪经(二)
我对吕澄先生「楞严百伪」的异见

药师山紫虚居士

  楞严百伪原文二十一: 

  经说:「身心真妄,生灭与不生灭,即于生灭心有不生灭地。」按此全抄《起信》一心二门之说。实则身心法与法性,虽有生灭中见不生灭之意,但生灭与不生灭,事仍不类。法云生灭者,谓其有为念念不住也;法性云不灭者,谓有为无我之理不变也。此非别有坚固安住之法与生灭相并。撰经者不解此义,乃谓见精性未曾皱,元无生灭,似于见道外别有此一法者。其伪二十一

  《作者的异见》: 
经文所言「身心真妄、生灭与不生灭」,其意为身心是真或妄,是决定于其属生灭法或不生灭法而定,真心是属不生灭法,乃佛所用者。凡夫之心乃妄心,属生灭法。经所言「即于生灭心有不生灭地」,其义为真心必由妄心悟出,不是离妄心别有真心可得。即破无明而真心显现之义,此与起信论无涉,作者可能误解经义而有一心二门之论。

  楞严百伪原文二十二: 

  经云:「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按此窃取《楞伽》唯心之心,应指八识,而经撰者误为妙明真心。其伪二十二

  《作者的异见》: 
「三界唯心造,万法唯识变」,世间一切法皆属意识心,例如人见到的花,乃一堆分子(今日科学所称的小物质),经人的眼睛、眼识、第六识,加上大脑皮质的记忆(过去生名色的记录,还有第八识种子的记录),共同形成「花」的形、色、感觉、名称等,因此「花」即是意识心。同理世间之一切名相皆「意识心」所属。这些名相即所缘法。所缘法即意识心,其必须有「识」才可显示出来,故唯识变。但「识」乃不离真心,世间诸法之源皆真心。意识心可以说「以真心为因、无明为缘,和合而妄生」。就如同人无缘无故戴上红色眼镜,眼前景物皆变红色(如唯识变)。但若没有眼睛,何来红色的景物?作者不明,故有误解。

  楞严百伪原文二十三: 

  经云:「拘舍离等昧为冥谛。」按拘舍离即前所云末伽黎,不计冥谛。说冥谛者,数论外道,与拘舍离何涉?其伪二十三

  《作者的异见》: 
此问题之答案如同第二十伪(见药师山通讯第41 期)。

  楞严百伪原文二十四: 

  经说八还辨见,以见还尘,仍属倒心从境,佛无此说。其伪二十四

  《作者的异见》: 
经文中这段话是释尊把人眼所见的境界,包括明、暗、通、塞等八种相还原,也就是把眼所生的八种意识心「分解」,由此可看出这些意识心乃眼根、色尘等所和合而成,故经文中说「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最后可以知道「诸可还者」即意识心,非汝真心,因为意识心乃和合所生,当然可以分解(还之义)。真心不属意识心层次,故不可还。故经文说「见无差别,诸可还者自然非汝(真心),不汝还者,非汝而谁?」。经文很清楚,何来倒心从境之说?

  楞严百伪原文二十五: 

  经云:「明暗差别,见无差别。」又云:「物类差别,见性无殊。」按此欲以见性为我体。然云见者,本属眼根,对尘鉴照,眼识据以种种分别,设于明暗见无差别,眼识行相复于何有见性之说?(经又云见精)如指法性,则属空无我等,岂见之所以为见者,其伪二十五(经又以见属识,见性属觉性,根识不分,法与法性亦不能别,仍为伪说)

  《作者的异见》: 
在这段文字中,见精与见性不同,作者可能弄错(请读者参考原经卷二八还辨见之后),见精是指未得佛之真无漏者(如阿难)所有的。而「见性」是众生本具不含无明的「如来藏」,即一切诸法(生、佛、诸相)之体性。经文中「明暗差别」指意识心所生明暗诸种相状,「见无差别」即指此「见性」。经文「物类差别,见性无殊」亦此义。一切诸法之体性不是意识心可表达、了知者,当然就不会有意识心的差别、同异等诸相。由此体性起妙用而有妙见闻觉知,如佛之妙见闻。若伴生无明,则成为众生意识心层次的见闻觉知,即根、识之类。作者对经文之解释可能有误,以致有这些说词

  楞严百伪原文二十六: 

  经云:「坐祗陀林,遍观林渠,前对恒河。」按祗陀之距恒河,在三百里以外,坐于林中云何观见?此由不明印度山川形势,妄为之说。其伪二十六

  《作者的异见》: 
祇陀林与恒河的距离依目前地图推测约在三百里外(即约一百公里外),但在二千五百年前的位置可能与目前不同,此中包括河流冲积、改道等因素,由此就推断此经是伪经,似乎有些小题大作。且看原经文这段文字,此中阿难是由释尊佛力加持而有天眼,可见天宫、水陆空行诸行相,三百里之距离有何不见之理。经文中说「今与汝坐祗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能「遍观」,又上至日月,当然不是一般肉眼可见,是佛力加持所见。故见到三百里外的恒河也没什么不对。

  楞严百伪原文二十七: 

  经云:「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又云:「本是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按《大般若经》等以无明法性与菩提法性等同一味,故说烦恼即是菩提(见《庄严经论》卷六及同论安慧《释》),非谓烦恼以菩提为体,更非菩提能生烦恼。且菩提是果,必见佛性乃得(见《涅槃经》卷七等),安有本来菩提真心妄为闻见者?其伪二十七

  《作者的异见》: 
经文中「见及缘」指意识心内的「能见」与「所见」,能见指眼根(包括眼识在内),实则泛指意识心中之各种「能」与「所」。众生把所看到的相状称为所见,眼睛(含识)称为能见。其实这「二分法」是不对的,例如我们看到的「花」(含形、色、感觉等)即是意识心,乃根、尘、识虚妄和合而成之整体,无可分为「能」与「所」。「菩提妙净明体」与「无上菩提净圆明心」皆是指「如来藏」之义。「妄」指含无明(即众生位时),此时如来藏显现众生之色空及闻见等诸意识心。作者对经文误解,故有妄说。

  楞严百伪原文二十八: 

  经云:「阎浮提州大国,二千三百。」按印度旧说阎浮以其本土为准,故通说大国十六或三十六,至于小国乃二千余(见《十二游经》、《楼炭经》等),今误读旧典,颠倒大小。其伪二十八。

  《作者的异见》: 
楞严经中对此段文字是如此说:「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其余小洲在诸海中,其间或有三两百国……」。作者所提印度旧说把阎浮提当成印度,故有「大国十六小国二千」等语,但阎浮提并不是指人们所见的印度。因为若是,则八万四千由旬高的「须弥山」在那里?小世界中的九山、八海、铁围山又在那里?经中有说人类居住在南瞻部洲,又称阎浮提之中。因此地球应该属于阎浮提的一部份。依笔者的了解,大小乘经中所说的阎浮提是同一回事,都是小世界四洲中之一洲。佛教的小世界乃至三千大千世界都是释尊在人界以天眼所见(即以眼根眼识观察,然后以人界的想蕴加以说明),南赡部洲中含有地球,此外大部份不是肉眼可见。至于须弥山,其他三洲、九山、八海等都不是肉眼看得到的境界。故作者以自己都不是很清楚的事情,就判楞严是伪经,这是无知之论。

  楞严百伪原文二十九: 

  经说:「五阴六入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按入之与处,本是一法,旧译为入,新译为处,如何分成两句?亦犹旧译为阴,新译为蕴,岂可说一阴五蕴耶?其伪二十九

  《作者的异见》: 
经文中说的五阴就是五蕴之义。楞严经中所言之六入与十二处不是指同一件事,十二处旧译为「十二入」,但「六入」不是「十二入」!为什么有六入之说就是伪经?楞严经所说之六入是指当人的器官与尘境接触时,最先分别之相,例如眼根与色尘接触,最先分别者为明暗二相,此称为「眼入」。作者不明此说,妄断没有六入之事而判楞严是伪经,这是作者不明所至。

  楞严百伪原文三十: 

  经于十八界中辨识与意同异云:「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按意界之意本说意根,应是无间灭识。今乃专指思量末那,亦为误会。其伪三十

  《作者的异见》: 
楞严经此段文字是:「又汝所明意法为缘生于意识,此识因意所生以意为界?或因法所生以法为界?若因意生……,若无前法(尘境之义),意(意念之义)无所生,离缘无形,识将何用?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为同为异?」此中的「思量」非指末那识,只是说诸种能思量及了别之功用,此功用与意识心是同还是不同?作者把经文之思量当成末那,非经之义,乃作者之误解所致。观原经文中没有与末那识相关之意即可知。

  楞严百伪原文三十一: 

  经说:「如室罗城迦毗罗仙。」按迦毗罗仙印度传说居迦毗罗卫(见《本行集经》卷五),今乃撰为室罗。其伪三十一

  《作者的异见》: 
仙人会到处走动,住迦毗罗卫之仙人就不会去室罗城吗?以此妄断楞严之真伪乃小题大作。

  楞严百伪原文三十二: 

  印度种族与姓氏有异,剎利等为族,颇罗堕等为氏。今经以颇罗堕与剎利等并举,不知分别。其伪三十二

  《作者的异见》: 
经文是「如室罗城去河遥处。诸剎利种及婆罗门、毗舍、首陀罗兼颇罗堕、旃陀罗等,新立安居」,先举种族再举姓氏有何不可,例如我们说:那些客家人以及艺人周某、林某大家一起在唱歌,如此有何不妥,何况这种小问题就拿来判楞严是伪经,太过严苛了。

  楞严百伪原文三十三: 

  六大之说源于六界,谓士夫色心之所本也。今经益以见大为七。见本属根,根即清净四大为性,安有别法?且大谓周遍,本经后说六根功德,三根不遍,安得为大?其伪三十三

  《作者的异见》: 
「大」是指性质之义,但与一般所称的性质相比,它是较为根本与普遍的性质。例如「地大」是指「坚硬」的性质,此为物质的一种普遍与根本的性质,与「地大」有关的东西(即相状)很多,如木头、骨头等皆是。楞严经所说的「见大」是指地水火风空识六大以外的「第七大」。由原经文可看出,它是指「意识心」的根本及普遍性质而言,与其相关的「相」即各种意识心,如认识某人等。楞严经认为意识心的认知性质亦属如来藏本具有的根本妙用之一种,故可称为「大」。其它经典也许未说,但有新论的经典与伪经不一定相等。毕竟经典是「指月」的指,各经典所论乃依众生之根器与了解而演说,并没有「定论」。目标只要指出月亮所在的正确方向(比喻)。若释尊在今日说法,则经文中可能会有很多科学上的名词或科学上的发现,甚至理论皆有可能。

  楞严百伪原文三十四: 

  识大中有见相之说,而以瞩见明暗为见,与通途所说见分不同,此乃不辨根识差别而然。其伪三十四

  《作者的异见》: 
「识大」是说众生的六种识(即眼识、耳识、……身识、意识)其根本与普遍的「性质」是能「认知」相关之尘相。如眼识能认知色相,耳识能了知声相等。「识大」的相状即六尘诸相,原经文中所说的明、暗、虚空等即「眼识大」之相。楞严经在卷三中详细说「识大」,但经文中没有「见相」之文字,这是本文作者误会而把唯识中的一些用语妄加附会之故。经文中说「见觉无知,因色空有」,「见觉」即是眼能认知(觉之义)色相之性质。经文中分析指出,见觉(或见精、见元)不离色空,也不是色空。见觉乃眼识与色空诸相「共同作用」的结果,非和合生、非自然生。这性质(即识大)也是如来藏本具之妙用。本文作者不明经文,以唯识之片语来说此经是伪经,不对。

  楞严百伪原文三十五: 

  经说富楼那问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按如来藏之名出于佛性。佛性谓如来种姓(玄奘译《大论》中如来种姓,真谛皆译为佛性),如来藏谓如来胎藏,皆从净法因边立称,其实则法性也。生死轮回固亦同依此性,如《胜鬘》说生死依如来藏等。然依与因异,为生死因者,别有法在。《楞伽》所说「如来藏名藏识为善不善法因」是也。故说山河大地依如来藏,理尚无妨,说如来藏生山河大地,则成颠倒。不知此义,故有富楼那问答一段。其伪三十五

  《作者的异见》: 
这段文字在楞严经之卷四开头。「如来藏生山河大地」是富楼那尊者所问,当然不是正确的话,释尊接着的回答才是正确,释尊「未说」如来藏生出山河大地。释尊说山河大地是「无明」出现,使如来藏「蒙上阴影」而才有山河大地及有情众生。也就是若没有无明则不会有山河大地。虽然现起山河大地,但如来藏依旧「清净本然」。就如同人忽然无故的戴上红色眼镜,眼前忽生红色景物,但人的眼睛依旧未改变。本文作者把问题当答案,而由此就判楞严经是伪经,本人怀疑此位佛学大师是否详读楞严经?

  楞严百伪原文三十六: 

  《胜鬘》说生死本源无明住地。今经乃云:「性觉必明妄为明觉。」实则无明之迷,非以明彼觉而成迷,彼觉之明亦不能自明自觉,法性无我,无明我痴,岂为明彼无我?无我理待般若而明,又岂自明觉者?徒弄文字,愈说愈迷。其伪三十六

  《作者的异见》: 
此段文字出自楞严经卷四。经上说「性觉必明,妄为明觉」。又说「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无明非觉湛明性」。此文清楚说出「性觉」(即如来藏)必明(不垢不净之义)。由于无中起妄想而成为明觉。此无中所生妄想即「无明」,此无明无因(经文他处有说)。我们可以比喻为明镜原本光明,却忽生起「擦拭」之妄想,此即无明,然后就动手擦拭,此即「明觉」。也就是「能明」。既有能明,就有「所明」(比喻为镜子可被擦拭)。能所既立,就有世界相续生起。原经文很清楚,明镜不会因擦拭而更明亮或不明亮。但本文作者误解经文之义,以为「明彼觉而成迷(无明)」。不知如此清楚之经文何以会被误解,而判为伪经?

  楞严百伪原文三十七: 

  世界成劫之次第,大小通说,风依空,水依风,地依水(见《楼炭经》、《智度》七、《瑜伽》二等),地性坚凝,故称金性地轮,本非别有金轮也。今经误说金轮依风轮等。其伪三十七

  《作者的异见》: 
此出自楞严经卷四,经文说「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又经中未提地轮,故可看出经中之金轮即他书之地轮,保持国土之用。楞严经所说世界生起次第是由空轮生风轮,然后依次生金轮(地轮)、火轮、水轮。此与本文作者所说空、风、水、地之次第不同,且本经提出火轮之说,作者未提。依笔者之所了解,智度、瑜珈二论皆来自楼炭经。之所以大、小乘有不同说词,主要与修行见地有关。在修行上,可先回到「空性」中而起用,生起诸轮。罗汉与菩萨所证不同,故有不同说词,这是笔者之见。本文作者以此判楞严经是伪经,乃先入以小乘为正理,这是偏见。

  楞严百伪原文三十八: 

  五浊本就世界而言,故有劫浊,众生浊等。今经纳诸有情于恶慧为见者,误解为觉知相识寿命为命者,亦误为见闻失准,种种乖违。其伪三十八

  《作者的异见》: 
五浊在小乘经典及一般常见之经论称为「五浊恶世」,这是指娑婆世界不好的相状,包括世界之成住坏空,众生有恶见、有烦恼、短寿等,这是就五浊恶世的「表相」而言,楞严经是探讨这些表相的「成因」。因为「相由心生」,楞严所讲乃五浊的「心相」,此有何不对,本文的作者不明此理,故误判是伪经。

  楞严百伪原文三十九: 

  经云:「世为迁流,界为方位。」又云:「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按以此释世界,纯依译家错解。实则世间之名出于破坏,何关迁流?又过未三世,原系三时,译人改作世字,岂即世间?其伪三十九

  《作者的异见》: 
文出于楞严经卷四「解结」之后。文中提到众生世界与六根功德的关系。众生世界不离时空,而众生六根(应包括识在内)功用不离众生心,众生心亦与时空有关。世界之名在此应与今日所称的「宇宙」同义。宇是空间、宙是时间。经说世是迁流,即时间之义。界为方位,是空间之义。本文作者以己之见解为依据判断事情,这不是正理。

  楞严百伪原文四十: 

  六根功德,或则八百,或千二百,此出《法华》。然据《圣陀罗尼大自在王经》,六根功德,亦得俱为一千二百,《庄严经论》即本此说。无性《释》云:「因六根有执,则对境成碍,若清净互用,无彼过失,即为功德。」是则六根之功德,由于六根之清净互用。而八百或千二百,本指成数,不可拘泥。今经乃附会三世四方流变三迭,曲为之解。其伪四十

  《作者的异见》: 
本文作者所说「若清净互用」、「亦得俱为」等,这些是指在「特殊条件」之下的六根功德,但这些经典都未说明为何有一千二百?为何有八百?楞严经很清楚解出这些问题,这不是释尊的佛智,有谁会如此清楚,请问本文作者或有缘读者,你能如此说出吗?楞严之所以要详说原委、讲因明理,主要因为阿难尊者之多闻及疑惑,故不能如对一般人只说「本如此」,今日笔者在弘法亦如此,对高知识份子,必须尽量说道理,如何使其意识心能认同、了解。楞严经中释尊之用心,笔者尊敬、感佩。

  楞严百伪原文四十一: 

  经说「诸根非一非六,但于圆湛粘发见闻。」按此即本经四缠分妙明心为视听等之意,背觉合尘,说之为粘(下文云拔,更属离奇)。实则妙圆明心六根法性,说为一味则可,说为一体则不可。岂有一浑沌心,可以剖六?圆明周遍,又何可粘?徒有空言,其伪四十一

  《作者的异见》: 
此段文字相关之经文为楞严经卷四。经文的内容是说明众生的六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源于第八识(含第七识)。经中的「一」就是指第八识(含第七识)。「六」指前六个识与六尘共同作用而生出的六种认识作用(经文称为见精、听精……)。原来是一精明(即第八识),会分为六种作用,主要是由于「无明」而产生对尘相的粘着(经中称为粘),粘即是执着尘相为实有。此文中之「圆湛」指第八识性质。但其尚有「无明」,为什么不会有粘?本文作者误会经中之「一」是妙明真心。故会有其文中之邪知见。此六种精明(见精等)与相对的六种尘相作用,就形成精神身的六种器官(称细腻身)。其所依附者即肉身之六种器官,即此之六根。

  楞严百伪原文四十二: 

  经说眼体如蒲萄朵等,此窃取《俱舍》而改之。《俱舍》本说根极微之形,今乃以扶尘臆改(如眼微本云香菱花,臆改为蒲萄朵)。至于身根,本云如身,其中女根,乃如鼓颡,今经作者误读文句,竟以身根全作鼓颡岂人以女根成身耶?又意根本属心法,而亦言有浮根四尘,种种乖违。其伪四十二

  《作者的异见》: 
楞严经文说「因明身体,如腰鼓颡」。俱舍说女根如鼓颡,鼓颡与腰鼓颡是否指相同的东西并未明说。且眼睛如葡萄朵,没有什么不对,为什么一定要说是由俱舍论臆改而来?楞严为释尊所说,不会晚于俱舍论(其为世亲所作)。为何不说俱舍之说臆改自楞严?意根指脑器官,为什么是心法?本文作者对楞严经之误解,故以邪知见误判此经是伪。

  楞严百伪原文四十三: 

  经云:「果位七名: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按如来藏、佛性,本就因位得名(《胜鬘》说在缠如来藏,出缠法身;《涅槃》二十七说,佛性是诸佛无上菩提中道种子),而并列为果。其伪四十三

  《作者的异见》: 
此文来自楞严经卷四,此为阿难所问,不是世尊所答,故此文句不一定是正确之见,作者误会而判本经是伪经,显示作者本文之粗糙大意。「胜鬘经」说出缠为法身,法身指如来藏的体性而言(即其妙功能)。「涅槃经」说佛性是诸佛无上菩提道种子,这是指如来藏的智种子而言,如来藏包含其妙功用(一般称为空或体性之义)与智种子。如来藏为一切众生所具有,但由于无明未破而暂隐,故称为因位如来。一旦修行破无明(即出缠),证悟十方圆明,得法报应三身,此即悟空性或复得如来藏,或称开悟成佛(回复本有佛性之义)。

  楞严百伪原文四十四: 

  经云:「使汝生死,唯汝六根,令证解脱,亦唯六根。」按此说染净根本皆在六根,佛无此说。五根是无记法,且不能造业,何得为生死本?五根清净,随圆镜智而转,又何得为解脱本?至谓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杂说,亦无凭依(经前亦说见托于根,相推前境)。其伪四十四

  《作者的异见》: 
相关之经文在卷四,此中之六根是指精神体与所依的肉体器官。例如经文说「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葡萄朵」。此六根指含知觉体在内,不只是讲「无知不能造业的肉体器官而言。修行之开始亦由六根出发,在世间染业障亦由于有六根。本文作者误会其所说之五根为经文中所说之五根,显示其未详读经文之义,故有误判发生。

  楞严百伪原文四十五: 

  经说「真性有为空」一颂,窃取《掌珍论》而臆改之。《掌珍》本云:「无为无有实,不起似空华。」今乃改「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宗因倒置,固不必论。且无有实者,谓实无其法,是有之对。不实者,谓虚妄有,是真之对。两者意殊,何可改易?又梵文颂法,此颂属首庐迦体,每句八韵,改不起为无起灭,多出三韵,则不成句。凡此皆撰经者所不知,故成谬失。其伪四十五

  《作者的异见》: 
这段文字来自楞严经卷五的偈。世尊所说:「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其意义是说:真如体性空,有为法由其缘生,性质是如幻。无为法之无起灭,若是依有为法的起灭而建立,则此无为法亦不实如空华(即若以有为显无为,则二者皆非)。楞严经此偈的前八句都是讲以意识心所建立的一切法,不论真妄,皆不是真如所属。而「掌珍论」这段话是在说明无为法的特性。掌珍论上说无为法之性质是没有实际之存在,就如同虚空的花是不存在一样。无有实是指不是意识心所认识的存在之事。二者所讲的内容根本完全不同,本文作者不明经文之道理,以至误判。

  楞严百伪原文四十六: 

  经说「陀那微细识」一颂,窃取《深密》经文,亦加臆改,《深密》本云:「恐彼(凡愚)分别执为我。」今经改「真非真恐迷」,既识为真,何迷之有?其伪四十六

  《作者的异见》: 
此文亦来自前偈。经文「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陀那微细识指第八识,其性质是微细难知,是无始以来之习气所成,在心中如瀑流不停流出。第三句是说第八识中含有真与非真的种子,它非常深奥难以了知。故释尊说怕大家迷惑,故不常开示(第四句之义)。依笔者看,本文作者可能误解楞严经义,故会有此文之误判。

  楞严百伪原文四十七: 

  旧译烦恼亦曰尘劳,取譬为名,非必劳动为劳也。今经取此译名以意诠释,既云:「目瞪发劳,菩提亦有劳相。」又云:「劳久发尘,引起烦恼。」又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然则瞪而未劳,劳而未久,将无尘惑而不害明净耶?此亦不应理。其伪四十七

  《作者的异见》: 
这段文字来自楞严经卷五绾巾解结之说。经文说:「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即此狂劳。颠倒华相,此劳同结,云何解结?」。这段经文是说众生无始以来,因为无明而妄生错误知见,长久的执着(劳见之义)就生出各种尘相。就如同眼睛瞪着虚空,久瞪疲劳而有空花(如眼冒金星)。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轮回以及言说之涅槃等皆是如同空花,妄想所生。经文中没有「菩提有劳相」之文字,可能是作者对经文中「涅槃」一词的意义误会所致。经文中也没有「劳久发尘,引起烦恼」之义,可能也是作者误会经义所作。至于瞪未劳,劳未久是否害明净,根本非经文之义,作者何来此无意义之问?

  楞严百伪原文四十八: 

  憍陈如自陈圆通,谓在鹿苑鸡园见佛成道。按诸史乘,于伽耶 (金刚灯)成道,鹿苑转轮,讵可相混!又王舍鸡园,阿育王后始着 (《西域记》八)佛之成道与彼地何关?种种臆造。其伪四十八

  《作者的异见》: 

  
经文是说:「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我于音声,得阿罗汉。」这段话是说,我曾在鹿苑与鸡园看见过释尊,当时释尊成道未久,我听其说四圣谛,释尊也教导我观音声体性之法,由此我得阿罗汉。作者完全误会经文之义,故有此种误判之词。此中所说鸡园与阿育王后才出名的鸡园不是同一个地方,只是名称相同而已。 

  (待续)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楞严经》不是伪经(三)
下一篇:楞严经不是伪经(一)

 楞严经不是伪经(一)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