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普贤行愿品讲记(十二)
 
[益西彭措堪布] [点击:2219]   [手机版]
背景色

二、特说普贤愿王

在普贤行愿中圆满含摄了佛子的深广万行及熏习一切菩萨道次第的因果,所诠义极为深广,超胜其它一切愿,因此称为大愿王。

从种类上说,佛陀稀有行为的亿万江河都汇归于普贤愿海,最极广大;从次第上说,自胜解行地开始,诸如依止善知识、皈依三宝、断恶行善、出离心、菩提心、六度四摄等所有的发愿都汇归普贤行愿,最极圆满。或者,不论增上生或决定胜的发愿,自利、他利的发愿,相应观现世量境界或相应净见量境界的发愿,净治有情世界或器世界的发愿,深观或广行的发愿等等,都摄于普贤行愿中,无不具备。从称合本性上说,普贤愿称法界心、极法界量,横说,尽十方、遍法界、极微尘数等;纵说,虚空界尽、众生界尽,普贤愿终无有尽。心性本来横遍竖穷,称合心性之量发起普贤愿,超胜一切,由以上的原因,普贤行愿成为愿中之王。

发愿是极重要的,为什么呢?因为一切善行妙果都源于发愿,没有愿力就不会有实行和果证,而且由发愿上有差别,导致心态、行为、得果上也大有差别。

在没有学佛之前,我们不懂得发大愿,所发的只有下劣、狭隘、短浅的愿。比如问世间人: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回答是五花八门的,有些想做官,有些想赚钱,有些只求温饱就行,有些梦想做某领域的专家,有些梦想当宇航员登月,有些想做坛健将,有些想像徐霞客那样踏遍天涯……。一般人受迷乱习气蒙蔽,做梦也没想过要发普贤行愿,更不必说听闻、思维、读诵、发愿,连“普贤行愿”四个字也没有福报见到,就像盲人不见太阳、蚂蚁不知沧海一样。我们有幸能听闻、学习普贤行愿,还能日日读诵、发愿,这不是世间人可比的。如果前世没有深植善根,怎么能听到华严经王的精髓——《普贤行愿品》这样最广大、光明、清净的文句呢?

世间的种种修炼家,他们也有自己的愿,比如希求长生不老、羽化成仙、飞行虚空等等,但他们根本不知道普贤行愿。虽然和普通人比,他们也想超越常人的境界,但毕竟目光短浅,连出离生死的愿也没有,更何况说发普贤愿。

小乘人只求自己断烦恼解脱,随这样狭小的愿走也是迂曲的路,并不是最直接的菩提路。他们证了阿罗汉果,还要回小向大发普贤愿才能证入大方广的法界。当年佛演说华严大教时,阿罗汉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和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听了都如盲如聋,可见法义高深,非阿罗汉的境界所及。这是专为四十一种地位的法身大士演说的大法,只有证得法身才能真正领会。我们现在有缘值遇,又有信心受持,这是莫大的善根因缘。

发愿大有讲究,能在发愿方面细致观察,学到发愿的方法,利益就很大。万法唯心造,心是根本,心大、愿大,果就大;心深、愿深,果就深;心遍法界、愿遍法界,果遍法界;心无尽、愿无尽,果无尽;心有无量庄严、愿成无量庄严,果现无量庄严;心有无量戒定慧,愿具无量戒定慧,果成无量戒定慧……

《普贤行愿品》本是极稀有的如意宝,遗憾的是,在很多人眼里只是白纸黑字,比不上那些世间法。对于华衣美食、高档电器、奇山异水、神仙境界等等,兴趣浓厚,但对学习普贤行愿却没有那样大的意乐。这是无慧不识真宝。我们不作一番比较分析,也不容易生起信心。

我们来观察,即使把世间人的愿、声闻人的愿、一般菩萨的愿加起来,也不及普贤行愿的一分。发愿时间上,有些发几年的愿,有些发一生的愿,有些发到后世,有些发到自己解脱为止,都不如普贤行愿长远。普贤行愿是无尽愿,虚空界尽、众生界尽,我愿无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发愿范围上,一般发愿只为一人发、一家发、一国发、一世界发,想不到一开始就要遍周法界地发大愿。前者的发愿境界太过狭小,根本不称合广大心性之量。以有限量的心发有限量的愿,是不能和法界相契的。普贤愿则愿愿称法界心、极法界量,远远超过前者。

发愿种类上,比如有的人只发一分布施或持戒的愿,这也不称合心性的量,心性具足一切德,为什么只求证一分呢?相比之下,普贤行愿圆满含摄无量的菩萨愿,以如海万行庄严心地,是最庄严的愿王。实际上,最庄严的是我们自性的普贤。我们喜爱欣赏外在的鲜花、蓝天、高山、大海,却不知道自性普贤比这些庄严无数倍。其实,最恢宏、最壮丽的篇章就是普贤行愿。这是有情心性贤善到极致的表现,是赞美心性最优美的旋律,是心性最畅快的舒发,是造就诸佛最圆满的蓝图,是开启无边利乐的钥匙,是证入法界的捷径。

我们要生生世世守护普贤愿王,把它铭刻在心,恒不忘失。日日受持、发愿,不断地增上大乘种性之力,以普贤行愿引导自心,直至证入佛地。

本品经一上来就说,欲成就如来广大功德,应修普贤十种广大行愿,而这品经的名字也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这些都赫然显示普贤行愿是成佛的关键,大乘修持以普贤行愿最为关要。

法王如意宝的前世是善财童子,是普贤大士传授这部《普贤行愿品》的当机者。法王生生世世奉持、弘扬普贤行愿。以这一生来说,法王从小就和凡夫的表现不同,常常发愿不离文殊、普贤,在法王的著作中处处可见随学文殊、普贤的发愿。法王1987年带领一万余僧众在五台山同发普贤行愿,在峨嵋山、印度金刚座也是发普贤行愿。1997年号召各地念诵《普贤行愿品》一亿遍。到晚年更加重视《普贤行愿品》的念修。这些都是从善财童子亲受普贤愿王这一缘起而来。法王今生以念修普贤愿王导归极乐,这是为我们指示一条成就菩提的光明之路。了知了这些之后,我们应当追随法王趋入这条大道。

很多事虽然暂时还做不到,但可以发愿。善根深厚的人见到这部《普贤行愿品》会欢喜地按经文发愿。虽然真正称性发起普贤行愿是登地后的事,究竟圆满实现要到佛地,但不等于凡夫位不能持诵、熏习,不能依文发愿,不等于持诵、开演没有功德,恰恰相反,殊胜的愿文一历耳根、一染识田,都有极大意义。

缘起远比我们想像的微妙。无意间把一粒种子撒在泥中也会长出繁硕的果实,何况以圆顿教的微妙章句内熏具恒沙性德的佛性,为什么不能开出万德庄严呢?如果我们信受佛语,经上分明讲到“果报唯佛能证知”、“我说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圆”、“速见如来无量光,具此普贤最胜愿”、“此人不久当成就,如彼普贤菩萨行”、“所造极恶五无间,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再再显示了普贤行愿的巨大威力。

一切因缘都在心上创造。小乘人只希求一己解脱,为了成办这一点,一要发求解脱心,二要修戒定慧断除生死之根的人我执,他们就在这些方面积聚因缘修行,走的是一己解脱之路,最后也只修成阿罗汉果。他们愿小,果也小,愿的作用只发挥到一己证阿罗汉果为止,不能证得佛的身智、刹土。

我们求证无上佛果,这是最远大的志向。那怎样在自己心上建立成佛的因缘呢?就是修习普贤行愿。在一切因缘中,这是最深广、最圆满、最直接、最合乎心性的。能对普贤行发起勇猛欲乐,就种下了圆顿种子,将来必定会证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大乘菩萨在胜解行地常常以发愿来串习大乘法,苏醒大乘善根,依照《普贤行愿品》发愿就是最好的方法。

把世间人、声缘人、修普贤行愿的人放在一起作比较,就能看出在最初的发愿上有极大的差距。一点不夸张地说,在所有阿罗汉的心上都没有出现过这样大的愿。愿力不同,得果就不同,这是由缘起规律所决定的。而且,同行一件善法,由发愿不同,境界、功德也大有差异。比如手里有一个苹果,一种发心是想供养自己,另一种是想给家人分享,又一种是想供养天神,又一种是想供养三世诸佛,最后一种才称法界心、极法界量,一刹那就能积累无量福德。

又比如顶礼,一般人只顶礼一尊佛,不知道一切佛同共一法身,因此就只有顶礼一佛的功德。但普贤行的礼佛是遍礼法界佛,以胜解心深信这一礼遍礼了十方三世一切佛。以什么胜解心呢?就是深信自性广大无外,没有一佛不在自性中,而且自性遍一切处,遍在三世诸佛心中。就像帝释天的因陀罗网有一千颗明珠,一切珠都影现在一珠中,一珠也显现在一切珠中。像这样从真心的层面着眼,不是从有片段、有限量的分别心上着眼。既然每个心都遍一切处,也就在每个微尘中都有三世佛,所以说“一尘中有尘数佛”。对这些有了胜解,就会从真心的层面发愿,所以趣入的层面根本不同。

所以,从什么点上进入最快速、最圆满呢?智者们都会思考这个问题,一旦观察清楚了,就会按那样的方式发愿趣入。

在世俗缘起上找不到更好的趣入方法。只有以普贤行愿才能彻底打开心量,越来越接近诸佛菩萨证悟胜义的境界,这是一条极妙的证入法界之路。

正是这个原因,印藏两地的修行人,不论自己课诵、做种种佛事或大众共修,没有不念诵此文发愿回向的。在五明佛学院,法王严格规定,每次传法和法会前后都要念诵《普贤行愿品》,一句不能断。还有,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解修行轨理时,制定道次第的每步修法都依《普贤行愿品》修七支作为前行,依普贤行愿回向发愿作为结行,并赞叹说:按照普贤行愿修习七支摄尽了积资净障的扼要。

如果不按普贤愿王发愿行持,所谓的常随佛学,只是空谈而已,根本就无法趣入。这是两个方向的问题,随普贤行愿走,就可以显发佛性,证入法界;否则就与自性普贤背道而驰,堕在邪分别中,无法拓开心量。普贤行愿能像日光融化坚冰一样,化解种种偏执,显发无边妙用。

其实,心往染净两种缘上转,就成了圣凡两条路,就看自己选择走哪一条。我们认清了方向,也就明白为什么需要日日奉持普贤行愿,这是需要念念回转来,回向自己的心性。比如我们都会恭敬自己,既然会恭敬自己,也就可以恭敬一切,发现前者的做法不妙善,转过来就明白:礼敬一切才合乎自己的本心。按这样发普贤愿,把本性的万善开发到极致,仍然还是那个心,只不过以前不懂得这样做。

我们傲慢时,头抬得高高的,头能昂起,也就能低下。昂起是迷乱,低下是觉悟,都是心的作用,只是转一下而已,就像手掌翻转过来还是那个手掌。以前只赞叹自己,赞叹自己爱执的人和事,说明有赞叹的能力,只不过没有用妙,现在转过来用在称赞如来上就用对了。又比如,不用别人教就懂得供养自身,以美食供养自己的身体,把自己的屋子装饰得很庄严,说明有供养的能力。我们没有被我执蒙蔽的话,全法界都是自己,以普贤行愿力转这颗供养的心放到等同心性的量上,就成了恒时遍供三世佛,也就是供养一切,这就是称性的行愿。

所以,自性本来有无量妙用,就从当下的自心中开出普贤万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应当一切时处随学文殊的智慧和普贤的大行,本经的两偈——“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就是无量普贤行愿的总摄,不论是谁,只要希求成佛,就要这样发愿。

那么,这么重大的事能忘记吗?能不经常串习吗?我们虽然有佛性,但执著我的习气太强,一起念就往我执上转,念念转生死,这样走下去,当然只会显现生死的无量苦恼,这在缘起上是一条错路,决定障蔽心性。现在要想把无始以来的恶习扭转过来,就应当持之以恒,常修普贤行愿,这是显现清净法界的缘起。所以要反复地转心,先勉强自己,做任何事、修任何法都以普贤行愿摄持,让它串习成自然。

关键要养成习惯。认识到普贤行愿的重要性后,无论何时何处都按那么发愿。比如朝礼神山、在佛像前、参加法会、拜见大德、放生供养……都依普贤行愿来发愿。念念不离行愿,不忘建立成佛的缘起,始终不离开这个法,才能回转万流趣入法界。通过上面的解释就知道为什么要奉《普贤行愿品》为日课,日日诵持。

憨山大师说:“修行之要,成佛之速,无越乎此。所谓一念消灭无量恶业,一念成就无量善根者。譬若金转轮王,梦入阿鼻地狱,受大剧苦。无可哀救,怕怖慞惶,奔驰狂呼,欲逃而不得。一旦叱咤,极力猛醒,向之苦事,求之而不得,现成受用,种种本自具足。此所谓梦幻法门,以智而入,唯在自心,不假外求,故曰心净则佛土净。门人郑扩发菩提心,归依净土,余教之以专诵此品,一旦生死梦破,何患不覩华藏现成受用乎。”(修行之心要、成佛之快速无有超过此普贤愿王的。所谓“一念消灭无量恶业,一念成就无量善根”,就像金轮王梦入阿鼻地狱,受大苦楚,无处求救,身心恐惧,奔驰嚎叫,欲逃不得。一旦唤他猛醒,再找向来的苦事了不可得,自己本是金轮王,种种现成受用本自具足。这叫梦幻法门,以智慧契入,唯在自己的心,不观待向外寻求,所以说“心净则佛土净”。能专门持诵此品,一旦生死梦破,不怕不见华藏世界而现成受用。)

 

(八)愿差别

 分十六:1、修炼意乐清净 2、不忘菩提心之道 3、自在无碍行 4、利益有情 5、披精进甲 6、会遇同分菩萨 7、令善知识欢喜 8、常见如来常兴供养 9、摄持正法 10、得无尽藏 11、趣入 12、力 13、修习对治 14、菩萨诸业 15、随学诸佛菩萨的回向 16、净土愿

 

1、修炼意乐清净

 分三:(1)修炼常随佛学意乐 (2)修炼庄严国土意乐 (3)修炼利乐有情意乐

 (1)修炼常随佛学意乐

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

供养过去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

未来一切天人师,一切意乐皆圆满,

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

 

念这一颂时,应当发愿:我誓欲随学一切如来从因至果的善行,恒时修习圆满一切功德的普贤行。我誓愿对过去诸佛以无上的供品广修供养,又对为利众生现今安住十方的如来,如是供养;又对未来出世的天人师如是供养。愿我圆满一切常随佛学的意乐。我愿普随三世诸佛修学,速得成就无上菩提。

这一愿的愿力体现在何时何处都跟随三世诸佛修学一切善行。这是为显发自性普贤,速成菩提。诸佛的德也就是我性中的德。诸佛显示给我看,告诉我“我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我随佛学,就显发本性的善”。凡是善都随学,叫做作普贤。自性是普贤又作普贤,当然速成普贤,所以说“速得成就大菩提”。

道理上很明白,他有孝悌,我学他,就发起自心的孝悌;他有恭敬,我学他,就发起自心的恭敬;他有平等,我学他,就发起自心的平等;他有慈悲,我学他,就发起自心的慈悲……。凡此种种,他有什么德,我学他,就开发自己的德。

以这个道理,我们要真心发起随三世佛学的行愿,能够如此,决定速成无上菩提。否则,不随三世学,就仍然是不忠不孝、不诚不敬、不慈不悲、不定不慧……。虽然自性是普贤,但不称自性发愿,反而背性而为,这就成了普贤轮转六道,怎么能速成菩提呢?所以,要见机即转,转迷为悟,转恶为善;不愿转就仍然是恶众生。古人说:“把手牵他行不得,唯有自肯始相应。”

“普随三世学”:就是对一切善行都谦虚地学习。“普”对应普贤的普,“随三世学”对应普贤的贤。

有人说:你讲的不对,这是讲普随佛学,不是随一切人学。没有不对,哪个有情没包括在三世诸佛中呢?哪一种善没包含在菩提的因果中呢?所以,说到“普随”就没有取一舍一的,只要是三世佛的善行,佛不论古今、道位,行不论大小、种类,只要是善,我都随学。也就是三世诸佛从因至果的善行,我都誓愿效法,一一随学,这就是华严的精神。万物是我师,一切是善知识,一切善行都效法。这是谦虚到了极点,没有了我慢才能学一切。“谦受益,满招损”,能发愿普随三世学,决定成就普贤果位 。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普贤行愿品讲记(十三)
下一篇:普贤行愿品讲记(十一)

 《普贤行愿品》讲记(一) 《普贤行愿品》讲记(二)
 《普贤行愿品》讲记(三) 《普贤行愿品》讲记(四)
 《普贤行愿品》讲记(五) 《普贤行愿品》讲记(六)
 《普贤行愿品》讲记(七) 《普贤行愿品》讲记(八)
 《普贤行愿品》讲记(九) 《普贤行愿品》讲记(十)
 《普贤行愿品》讲记(十一) 《普贤行愿品》讲记(十二)
 《普贤行愿品》讲记(十三) 《普贤行愿品》讲记(十四)
 《普贤行愿品》讲记(十五) 《普贤行愿品》讲记(十六)
 《普贤行愿品》讲记(十七) 《普贤行愿品》讲记(十八)
 《普贤行愿品》讲记(十九) 《普贤行愿品》讲记(二十)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