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入行论讲记》第九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六十三节课
 
[入行论学习] [点击:3336]   [手机版]
背景色

第一百六十三节课

正式开课之前,顺便给大家说一下。

现在学佛的人很多,但无论出家还是在家,为人处事、接人待物比较差。尤其是做人方面,显得不太如法。前段时间,我要求大家学习《二规教言论》,很多人的行为还是有改变,这是非常好的现象,希望以后也能如此。

作为一个大乘佛教徒,一定要处理好人际关系。法王如意宝曾讲过一个殊胜教言,这个教言分为三点:一、对上等者要恭敬有加;二、对中等者要和睦相处;三、对下等者要慈悲爱护。具体而言,无论在什么场合,对需要恭敬的人,不能随随便便得罪;对与自己地位、学识等同的人,应该和睦相处,不能像牛角装在口袋里一样,扰乱别人的心;对下等者不能欺负,也不能有傲慢心,应当以慈悲心来爱护他,这是做人的一个标准。我个人而言,虽然自己做人很差,但这辈子一直以这个窍诀作为追求的目标。

有些人口头上讲得很好听,但实际行动中连不学佛的人都不如,非常差劲。所以,希望大家要将这三句窍诀运用起来,平时在学佛的团体中,务必要做到上敬下合。

寅二、破佛说之理由:

若语入经藏,即许为佛语,

三藏大乘教,云何汝不许?

此颂加上下面的两颂,慧源论师等认为不是寂天菩萨的原论;有些论师认为是原论;还有些论师认为,颂词的顺序有所不同。暂且不分析这些观点,我们只了解其中的论义就可以了。

增上慢声闻不承认大乘经典为佛语,他们说:“如果戒定慧三学的教言被编入三藏,那么这些教言才可以承认为佛语。比如在小乘中,《四阿含》等为小乘经藏;《僧祇律》等为小乘律藏;《六足》 、《俱舍论》等为小乘论藏。小乘的三藏是齐全的,就像三个仓库一样,涵摄释迦牟尼佛的八万四千法门,定学摄于经藏,戒学摄于律藏,慧学摄于论藏,一切法要的句义皆包括在这三藏当中。然而大乘无有这些,从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的万法都抉择为空性,因而,大乘教法不是佛语。”

在佛陀圆寂之后不久,声闻十八部与大乘宗之间一直有各种辩论,时至今日也没有停止。国家与国家之间、佛教团体与佛教团体之间,小乘宗和大乘宗有公开辩论,也有私下辩论,但现在的辩论不像以前那样严重了。其实不论是大乘、小乘还是密乘,都承认三法印,也承认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跟外道比起来,修学佛道的人有殊胜缘分,这样的妙道是值得希求的。

但很多人不了知这一点,经常随意诋毁大乘。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说,小乘诽谤大乘有三个原因 :一、不知道利他的功德、自利的过失;二、本来利他的功德非常大,他们却将此误解为过失;三、嗔恨饶益他众的功德,由此而导致诋毁大乘。正如《经庄严论》所言,大乘与小乘在发心、教授等五个方面截然不同,所以小乘常常排斥大乘。

现在有些小乘宗或不明佛理的人,因为自己的智慧有限,动不动就反对大乘般若空性,这种行为是不合理的。比如你评价一件产品,首先要知道是什么厂产生的、产品的质量如何、由什么部分组成,一个一个必须了解清楚,才有资格判断它是不是假冒产品。如果没有了解这些,就随随便便辨别真假,这是不允许的。同样,评价大乘也是如此,只有凭借高深的智慧,用漫长的时日去研究,才能通达大乘的甚深空性义,进而被它吸引住,对之生起信心。若能如此,这就是所谓的智者,如《正念经》云:“尽知过与功,乃为智者相;功过全不晓,即是愚者行。”

现在很多人诽谤大乘佛法、诽谤密宗,都是趋入愚者之道,看到他们的言行举止,有智慧和悲心的人会油然而生悲悯之心。为什么呢?因为大乘教典中,其实也完全具足三藏。比如《妙法莲华经》、《华严经》等诠释定学,编入大乘经藏;《梵网经》等诠释戒学,编入大乘律藏;《大智度论》等诠释慧学,编入大乘论藏。因此,大乘教义以超胜的方式包括戒定慧三学,为什么不承认为佛语呢?

对大乘佛教不了解的人,喜欢信口开河,但逐渐深入了解之后,就不会肆意诽谤了。这样的人不仅凡夫人中有,圣者显现上也会有。世亲论师的故事,相信大家比较清楚,他最初于印度那烂陀寺出家,持戒严谨、精通三藏,成为一名小乘智者。后来,他听说哥哥无著菩萨造了许多大乘论典,精通大乘空性的法义,他就开始诋毁大乘法门及大乘行人,并造颂嘲讽道:“呜呼无著于森林,十二年中修等持,奈何等持未修成,徒造论典大象驮。”

哥哥听到后,为制止弟弟继续造谤法恶业,便派了两个弟子到弟弟处念诵《十地经》及《无尽慧所说经》。他们到了那里以后,在早晨及黄昏时分诵这两部经,诵经之声被世亲论师听到。刚刚听闻时,他若有所悟地说:“大乘法门诚可谓因善妙、果散逸。”听到黄昏时,他终于深有感触地说:“大乘法门不论因果都非常善妙,看来我已造下诽谤正法的罪过,这都怪我那不知遮拦的舌头!”于是准备找刀,割去舌头以示忏悔。无著菩萨派来的两位弟子急忙劝阻:“要想忏悔的话,你哥哥那里就有忏悔的方法。”

于是世亲论师到哥哥那里去,听受了许多大乘教言。当时,无著菩萨与弥勒菩萨无分无离,犹如人与人谈话一样,关系比较密切。世亲想靠哥哥的关系拜见弥勒菩萨,无著菩萨请示之后,弥勒菩萨说:“他诽谤大乘佛法非常严重,即生中见我是不可能的。但他若广造大乘论典、持诵咒语精进忏悔,可于来世见到我。”

世亲生起极大的后悔心,觉得自己的智慧在大乘面前相当微薄,根本不如哥哥无著,于是造了一首偈子说:“兄长如龙王,我似求雨雀,龙王虽降雨,无法入雀喉。”虽然龙王整天给我降下大乘的雨水,可是我小麻雀的喉咙特别细,这么多的雨水没办法吸收。意思就是,大乘的千经万论包罗万象,内容极其丰富,小乘行人要接受的话,相当困难。就像有些法师讲课的时候,引用了很多教证理证,但听者的“喉咙”太细了,一点也接受不了,听完就忘光了。那天有个人说,他听课时对教证理证了如指掌,可是下课后忘得干干净净,也许就是世亲论师所说的吧。

世亲论师是不可多得的圣者,被世人喻为“第二大佛陀”,从小乘的观点来讲,在整个佛教历史上,他对弘扬佛法的贡献特别大。即便是这种人,显现上刚开始也不接受大乘,就像汉传佛教的弘一法师一样,最初比较排斥密宗,晚年才转变了自己的看法。历来也有很多高僧大德,早年对某些观点不接受,甚至产生极大的邪见,但这不一定是他的根基差,而是说明大乘教法甚深莫测、难以通达。

所以,没有了解大乘之前,千万不能轻易诽谤。外面个别对密宗不太了解的人,应该到密宗寺院实地看一下。当然,并不是所有修密宗的人都好,但非常如法的修行人,他的行为是不可思议的。我认识一些老修行人,他们从来没有诽谤因果,对小乘的戒律和取舍护如眼目,对时间也极其爱惜,早上三四点钟起床,一直念经、磕头、忏悔……可是现在有些人认为自己开悟了,对什么都不执著,其行为根本不像一个修行人。

作为一个修行人,不管你学密还是学显,都可划分为几种层次:最上等的人,不但自己了达佛法精华义,而且还把它传授给别人,摄受别人,断除别人的邪见。中等人依靠自己的智慧,对佛教完全了达,不为外境所转。再下一等的人,虽然没有太高的智慧,但对佛教有非常虔诚的信心。我知道一个老居士,他的文化程度不高,但信心非常纯,觉得释迦牟尼佛说的百分之百正确,有些地方不懂的话,就发愿想通达它的意义。而最差的人,丝毫信心也没有,只是打着佛教的旗号骗人,做一些不如法的非理行为。这四种人,名义上都是佛教徒,但实际上各自的所作所为、方向目标完全不同。

我们身为佛教徒,学哪一个教派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时刻观察自己是哪一种人。你是持形象的佛教徒,还是对佛法有不可改变的信心和智慧,并以此摄受无量众生?大家不妨好好观察一下。

若因一不摄,一切皆有过,

则当以一同,一切成佛语。

小乘行人反驳:“虽然有些大乘教典与小乘三藏相同,但并不能说明大乘教典就是佛语,因为在大乘中,许多教义与小乘三藏不符。比如说,小乘认为轮回应该舍弃,涅槃应该求取,而大乘声称轮回与涅槃无二无别,轮回即涅槃、涅槃即轮回;小乘说五无间罪是定业,不可改变,而大乘认为忏悔之后可得以清净;小乘认为万法皆无常,而大乘认为报身是常有不变的法;小乘认为虽然有一部分法是空性,但它的显现不空,而大乘认为一切万法皆空,无有自性……大乘这些观点并非摄于小乘三藏,所以我们不承认大乘教为佛语。”

中观师以同等理回驳道:你们这种推理不能成立。如果一个道理不符合教义,一切都有过失的话,那么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道理符合教义,为什么不能说一切都没有过失呢?大乘经典中也讲了万法无常,人我的补特伽罗不存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三宝四谛等等,这些与小乘没有什么差别,按你们以一概全的推理,为什么不能成立大乘经藏为佛语?

这个推理至关重要,现在许多人都犯这个毛病,比如说“印度《奥义书》中有火供、火施等词语,这在藏传佛教中也有,所以藏传佛教来源于婆罗门教”、“学密宗的有些人疯疯颠颠,甚至会发疯,所以不能学密宗”……这些推理非常可笑,如果一可概全成立的话,那我们可以同等理来反驳——“显宗也有发疯的人,所以显宗也不能学”,“《奥义书》中提倡做善事有好报,这在显宗中也有,所以显宗也来源于婆罗门教”,或者“显宗中说人身皆苦,*轮功也这样说,因此显宗都成了*轮功”等等。

现在很多人不学因明、不懂中观,用因明的术语来说,以一概全有“不遍”之过。有些高等学校的老师、哲学系的教授,自己都是雾里云里,怀疑重重,还带什么研究生、博士生,实在是误人子弟。所以系统的闻思非常重要,如果有了很正规的闻思,一切的不知、怀疑、邪见都会迎刃而解。有个居士就跟我说:“我以前问过很多傻瓜的问题,现在听了课以后,特别不好意思!”确实,你没有学习佛法时,会有很多很多愚痴的问题,虽然这种疑问是合理的,但系统闻思非常有必要。对佛教徒而言,这绝对是燃眉之急,如果少了这个,你做再多形象上的善事、仪式也没有用。现在很多地方办一些佛教杂志,对劝人行善有一定的帮助,但打开一看,里面的内容大多数都是开会、举行仪式。尽管这也是善事,但最关键的是要解除众生的烦恼和痛苦,若想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学习三藏十二部。

总之,小乘宗说大乘有不入经藏等过失,实在是毫无根据的说法。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说:“入自大乘经,现自烦恼灭,广大甚深义,不违自法空。”大乘本来入于自己的大乘经藏,又现于自调伏烦恼的律藏,且广大甚深的空性义,与自己的论藏也不相违,所以大乘完全具足三藏。弥勒菩萨又云:“广大及甚深,成熟无分别,说此二方便,即是无上乘。”大乘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广大,二是甚深,依靠广大福德资粮成熟自相续,证悟甚深空性产生无分别智慧,因此大乘所宣说的深见、广行二者,是修持无上菩提的方便。

如果你很想学佛法,但不知道方向的话,那不妨学习殊胜的大乘教义。尽管小乘《阿含经》中也提到一些空性,如“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将五蕴全部抉择为现而无实,但究竟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唯有大乘中讲得最清楚。

我们遇到不信佛教或信仰小乘的人时,可用同等理来驳斥他。这种推理非常好,大家一定要学好因明,这样,无论你在什么人面前,均可显露出至高无上的智慧,将对方辩得哑口无言。在中国古代,灭佛运动大多跟道教有关,唐高宗在位时,经常召集僧道辩论,每次辩论的结果,都是道教失败,佛教胜利。有一次,皇帝为了庆祝西明寺落成,征诏僧道各七人,举行盛大的辩论。当时佛教的代表是慧立法师,道教的代表是李荣道士。李荣道士先立洞义 ,再由慧立法师问难:“洞义者是否对万法通达无碍?”李荣答:“是的。”慧立法师又问:“老君对万法是否通达呢?”李荣说:“当然通达。”慧立法师继续问:“既然老君于万法通达,为什么他在《道德经》上说:‘吾之大患,为吾有身,吾若无身,复有何患?’如此看来,老君于自身尚有障碍,如何能通达万物呢?”

李荣一时无话可答,只有请法师不要逼得太紧,他说:“久闻法师大名,今日能与你辩论,深感荣幸。我们同为出家人,理应互相包容,不要苦苦相逼。”(他这种行为,是因明中的“应付”之过。)

慧立法师毫不客气地说:“听先生的话,似想要我对你姑息,可是今天我们先要分明邪正,个人的问题暂且不谈。再者,你说我们同是出家人,但你头发不剪,手把桃符,腰悬赤袋,巡门厌鬼,这种怪模怪样岂可与我清净释子相比?”

李荣怒道:“你以为剃头就好,如果好的话,你为什么不把眉毛也剃了?”

慧立法师问:“为何要剃眉毛?”

李荣说:“都是毛的缘故。”

慧立法师以同等理反驳道:“如果是毛,就要剃头发,也剃眉毛,那你也是一种毛,为什么把头发盘得像角一样立起来,却不把胡子也立起来呢?”

李荣又无话可说,慧立法师嘲笑道:“昔平津困于十难,今李荣死于一言。”说罢就下座。皇上大笑,以此而佛教获胜。

其实他们的辩论挺有意义的,现在很多人都是这样,看见一个密宗修行人不如法,他在吃肉,就下断言:“密宗都是不好的,因为有人吃肉之故。”表面上这是一个推理,但实际上只是一个相似的推理。如果凡事以一概全、一概而论,就有刚才李荣的过失了。

所以,讲经说法也好,思维法义也好,闭关修行也好,一定要通达佛教尤其是因明和中观的甚深教理,否则到头来,修行的人修错了,辩论的人辩错了,讲经说法的人也讲错了。有些人的逻辑思维不太有条理,有因缘的时候,还是应该好好闻思佛法、广闻博学。上师如意宝也要求我们,在年轻时必须要放弃万缘,精进闻思;到了老年以后,已遣除了对佛教的一切怀疑,方可在寂静处安心修行。大家理当奉行这样的教言。

诸圣大迦叶,佛语未尽测,

谁因汝不解,废持大乘教?

小乘宗辩驳:“如果《般若经》等大乘经藏是佛所说,那佛陀已将一切教法交付给迦叶尊者,为什么迦叶尊者不了悟这些?他为什么不宣讲空性法门呢?由此推测,大乘肯定不是佛语。”

对此问题,中观宗有两种解释方法。第一种解释是:佛陀所宣说的大乘妙法极其深奥、广大,作为小乘阿罗汉的迦叶尊者,虽然是主要的代表人物,但阿罗汉有四种不知因——境不知因、时不知因、细不知因、多不知因,故而难以测度大乘的深广法要。大乘种种法门、禅定、空性、道相,唯有佛陀才能彻达,十地菩萨还像夜间看色法一样模模糊糊的,无法了知如来藏真相,迦叶尊者又怎么能透彻了解所有的佛语呢?

《经庄严论》云:“无量种种相,愚者何故定。”大乘法门和禅定无量无边,未断除所知障的小乘行人又如何能了知呢?《中观宝鬘论》也说:“圣者舍利弗,亦不知戒蕴。”讲义中说舍利子与目犍连分别为“智慧第一”和“神通第一”,但他们用尽所有的智慧和神通,也无法衡测佛陀功德之一分。因此,迦叶尊者不了知大乘甚深教义,这是非常正常的,怎么能因为他不了知而妄言大乘不是佛语呢?

当然,从某个角度讲,迦叶尊者显现上是小乘阿罗汉,实则为大乘菩萨。藏传佛教中有七代传承,即佛陀将佛法交付予迦叶,迦叶又交付予阿难,然后是草衣、啸虎、黑色、大三千等等,这在《敦珠佛教史》中有详细记载。汉传佛教的禅宗中也说,佛陀于灵鹫山拈花,迦叶微笑,明了佛陀密意,佛陀遂将衣钵交予,迦叶成为禅宗初祖。但此处是从阿罗汉的角度来破斥的,迦叶尊者虽是传承祖师,但对大乘深广法门的通达,确有一些不足之处。毕竟十地菩萨尚不能完全了达,只断除烦恼障而未断所知障的阿罗汉就更不用说了。

另一种解释方法是:你们怎么知道迦叶尊者不了悟空性法门呢?迦叶尊者的智慧广大无边,他示现为声闻阿罗汉相,实际上是大乘菩萨。你们根本不知道迦叶尊者是否通达了大乘经义,怎么能以此原因而说大乘不是佛语呢?

要知道,大乘佛法十分深奥,根基低劣的愚者听后会生恐怖之心。佛陀宣讲《法华经》时,就有五千小乘比丘非常畏惧,离席而去。所以圣天论师说:“如是甚深法,愚夫生恐惧,如是劣根者,怖最稀有法。”劣根者对甚深的大乘法门特别害怕,尤其是前世没有积累资粮、对空性法没有串习的人,即生中遇到空性教言,赶紧躲得远远的。前段时间有个道友,在我讲《智慧品》的前一天,实在是受不了,当晚就离开了学院。这种现象以前有,现在有,以后还会有。所以有些教言中说,广大甚深的法门,是对大乘根基者宣讲的,愚痴劣根者对它生起恐怖情有可原。

大家听到这些大乘法门,应当生起欢喜心。如果接受不了,也不要随意诽谤,说这个不对、那个不对,而应该像那个老居士所说,“释迦牟尼佛讲的肯定正确,只不过是我自己智慧不够,太笨了”,然后自己惩罚自己,这样才不会无端造业。

子三(修持胜义正道)分三:一、未修胜义之过失;二、修胜义之功德;三、摄义。

丑一(未修胜义之过失)分三:一、未断烦恼不得涅槃;二、断烦恼亦不得涅槃;三、心灭亦再现。

寅一、未断烦恼不得涅槃:

比丘为教本,彼亦难安立,

心有所缘者,亦难住涅槃。

中观宗继续以理证分析:倘若不承认大乘空性,那么佛教所依的比丘阿罗汉,也难以成立。

大家都清楚,比丘有五种,即名相比丘、自称比丘、乞食比丘、近圆比丘、破惑比丘。前三者仅仅是一种名称,(我们看见毒蛇的时候,也叫毒蛇为“比丘” ,这也是一种名称,)而后二者——通过羯磨获得比丘戒的近圆比丘、破除一切烦恼而获证阿罗汉的破惑比丘,是佛教的根本,尤其胜义比丘只有破惑比丘才是。但是按照你们小乘的观点,假如不承认万法皆空,破惑比丘的安立非常困难。

在这个问题上,藏传佛教各派高僧大德的辩论比较多,这次我们不展开讲解,但大体的意思是说,阿罗汉不仅证悟了人无我,应该也证悟了部分的法无我,否则不可能获得圣果。这一点,月称论师在《入中论自释》、《显句论》中,运用七教三理进行了详细说明。

总之,没有般若空慧就很难安立真正的比丘。因为如果心有所缘,不管是空性还是有法,都难以住于涅槃,获得阿罗汉果位。前面也讲了,真正证悟空性时,是“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圣天论师说过:“见境无我时,诸有种皆灭。”见到外境无我时,三有轮回的种子才会灭掉。法称论师在《释量论》中也说:“见空则解脱,余修为其义。”现见空性方能解脱,其他修行只是它的助缘。因此,以这些经教来推理,一定要证悟万法空性。

然而,诚如麦彭仁波切所言,小乘不明白自己所证悟的,包括在大乘的缘起空性中,如果知道了这一点,与大乘就没有那么多辩论了。小乘所证悟的空性只有一点点,如同芝麻里的空性一样微小,但在性质上与大乘空性无别,假如认为证阿罗汉果无需般若空性,那么修道就不可能断尽烦恼,也不可能有比丘住世住持佛法。

还有一点要提醒大家的是,现在有些法师认为,汉传佛教没有比丘戒的传承,比如净空法师引用藕益大师和弘一法师的观点说:“宋朝以后就没有比丘了,现今比丘戒都是不如法的。”“蕅益大师受了戒之后,又退比丘戒,持沙弥戒。”“我们示现出家的身相,统统持的是五戒十善。”

对此观点,闽南佛学院的济群法师并不认可,他评论说:“蕅益、弘一大师是说过南宋以来比丘戒不能如法授受,并自称沙弥或出家优婆塞,但并不是让大家持好三皈五戒、十善就足够了。蕅益大师一生数次研读《四分律》,并撰有《重治毗尼事义集要》传世;弘一律师一生都在研究南山律、弘扬南山律。如果说只要受持三皈五戒、十善就够了,他们又何必如此苦心弘扬比丘戒、菩萨戒呢?”

在汉传佛教中,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就我个人认为,汉传佛教应该有比丘戒的传承。如果没有的话,那从南宋一直到现在,无数的大德在给别人传戒,这岂不是自欺欺人?传戒师不可能明明知道没有戒体,却仍然给别人授戒,欺骗一代又一代。其实,纵然一个传承不清净,得不到戒体,也可以从另一个传承获得戒体。像我们藏传佛教,《三戒论》中讲过,戒律有三大传承,有从拉萨传下来的,也有从多康传下来的。所以说,汉地没有真正比丘的断言,可能是言过其实了。

虽说弘一大师认为比丘戒的授受不如法,传比丘戒的人数不够;还有人说传戒师自己破戒,没有过午不食,一边吃饭一边给人传戒,但这些理由并不能说明传戒师不是比丘。按照戒律的要求,传戒师只要没有破四根本戒,相续中都是有戒体的。

弘一法师的那些话,我觉得可能有一些密意,他或许是针对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人,以特定的原因而说的。如果随随便便引用,以此毁谤汉传佛教所有的比丘,这是不太合理的。倘若比丘戒的传承真的断了,那汉地律师应该知道是从什么地方断的、断的原因是什么,之后谁若举行三坛大戒,就应该受到十方佛教徒、广大四众弟子的谴责,但这种情况从来也没有过。

我虽然没有深入研究过汉传佛教的律藏,但也知道不应该道听途说,有些大德的一面之词并不能代表所有观点。关于这个问题,希望研究律藏的法师们,应该比较明确地说明一下,否则,许多人诽谤比丘戒是很可怕的。如果在持戒清净的人面前,说他没有得戒、他的传承不清净,这种过失特别大,律藏中说相当于毁坏了戒律。因此,在不同场合中弘扬戒学很有必要。当然,假如你只能守持三皈五戒,这也未尝不可,可是在给别人开示正道时,言辞一定要谨慎,万万不可妄下结论,想什么就说什么!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入行论讲记》第九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六十四节课
下一篇:《入行论讲记》第九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六十二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一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二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三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四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五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六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七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八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九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十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十一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十二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十三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十四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二品 忏悔罪业 第十五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思考题 第一品 第二品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 忏悔罪业 第十六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 忏悔罪业 第十七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 忏悔罪业 第十八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 忏悔罪业 第十九节课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