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楞严经》轻松学 卷二(之五)
 
[楞严经轻松学·超然法师] [点击:2714]   [手机版]
背景色

《楞严经》轻松学 卷二(之五)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别有实,彼见无别分辨我身。

“阿难恭敬地向佛说道:“世尊!如果这个见精,确实是我妙明心性的话,如今,这个妙性就显现在我的面前。”

“如果这个见性,必定是我之真性的话,那么,我如今的色身和思维心,又是什么东西呢?”

“而且,如今我的身体和心,确实有分别的能力。而这个见精,并没有分别能力,它尚且没有办法来分辨我的身体,更何况其它事物呢!”

【我今身心】我如今的色身和思维心。这里的“身”是指“色身”,“心”是指第六意识思维心,而并非“妙明真心”。

【分别有实】是“实有分别”的语序颠倒,意思是:确实具有分别能力。

在阿难尊者看来,这个具有分别能力的身心才是自己,这也符合芸芸大众的生活常识。

【彼见无别】那个“见性”,并没有分别能力。

依据佛教常识,“分别”属于第六意识的功能,由思维心来完成。此时的阿难尊者,以为思维心在身体内部,合起来就是自己的“身心”。而那个“见性”则在身体外部,在自己的面前,来帮助自己见到一切物象。它只能够见,而分别则属于思维心。

在前文“第六番显见”当中,世尊通过观察见性周遍,帮助阿难显发出见性非物,即是自己真性。如佛所说:“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

阿难尊者理解了这个道理,也似乎找到了自己的“见性”。但是,问题也就随之产生了:既然这个当前的“见性”,就是自己的妙性;那么,他自己的色身和思维心又是什么呢?

——这个提问看似有道理,实则极其荒谬。那么,问题出在了哪里呢?

答:此时的阿难尊者,以为在自己的身心(色身和思维心)之外,另外有一个东西,叫做“见性”,它明见一切物象,遍布一切处,无所不包容。乃至于,如前文所说,它不属于动静,没有迁变,等等,它就是自己的妙性。

它在哪里呢?“今此妙性现在我前”,阿难尊者竟然以为,这个能见的“见性”,在自己身体外部的面前,和自己的身心没啥直接关系,只是来帮助自己“见”而已。

其实,阿难尊者还是把“见性”当做了一个神秘的物体,一个无形之物。

这是有原因的,由于前文当中,阿难曾经找到了一个“缘起之心”,即:“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但是呢,他心里也没底,所以接着说:“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结果,还是被世尊否定了。

因此呢,阿难尊者就以为自己的“缘起之心”,决定不是“妙明真心”,也决定不是“见性”。于是,他就到“缘起之心”外面再去寻找。结果,又被他找到了一个,一个独立于身心之外的“见性”。而这,显然是阿难尊者的又一次错认。

这就好比,许多修行人,也总想着在自己的第六意识思维心(就是缘起之心)之外,再去寻找一个“本来心”,去寻找一个如如不动的“佛性”,以便能够明心见性。

但是,他们不知道啊,您正在思维的时候,思维心之外是没有佛性可得的;犹如,波浪汹涌的大海表面,在波浪之外是没有水的。

除非呢,除非咱放下思维分别,当下来观心,当下回光返照,才知道,即便不思维,心也不会死;即便不攀缘,境界也仍旧可以明明朗朗。此时,心境一如而光明,不需要非得分出个你我他,思维心便消融了,它当下就显现为妙明真心。

是的,世尊说过:“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这是因为,咱的色身和思维心,乃至于山河大地,等等,都是念念生灭不停的“梦幻泡影”,都是“妙明真心”当中的微细心念扰动,所显现出来的虚妄相。同时呢,所有的这些“虚妄相”,也从来就不曾离开过“妙明真心”,而是与“妙明真心”同体不二啊。

无论是惊涛骇浪,还是回流漩涡,再或者烟波浩渺,乃至于随清风翩翩起舞的一道道涟漪,那细致的水纹,等等,最终,无非都是水啊。甚至,就连天上的云,也是水,水汽而已。

——如果说,识得所有的水纹与波浪,乃至于水汽、云雾,等等,都是水,叫做“知水”的话;那么,识得一切身心、众生与万物,都是妙明真心,就叫做“明心”。当然,这个“识”,不可以只是停留在“理解”的层面上,而是要随时随地“当下了知”才可以。

傅大士咋说的来着:“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就在咱大家全神贯注读念学习经文的当下,除了这言语音声之外,咱到哪里去寻找佛性呢。修行人当下若不能回光返照,自明自了,自知一切无非妙明真心,又到哪里去寻找“见性”、“心性”与“佛性”呢。

对境明了,名为“见性”;灵明一如,名为“心性”;常觉不昧,名为“佛性”。说白了,不就是一个当下之心,不就是一个当下之佛嘛。

就用这个当下之心,如果您发现在当前境界之外,有一个东西可以极其冷静地“见”到这一切的话,那么,这个东西就是“见性”,也就是所谓的“第二月”,它只是“见”,而绝不会被情绪所扰动。如果进一步,您能够当下了知,“见性”并不在境界之外,而是与境界同体一如的话,此时,“见性”也就显现为“心性”。如果您能够充分观察到,“心性”从来就是如如不动,随缘自在,非生非灭,了了长明的,那么,毫无疑问,它就是“佛性”,也就是“妙明真心”。

阿难尊者,由于又找到了一个“现在我前”的“见性”,并把它认作是自己的妙性,所以,反而陷入了新的困惑:

若实我心,令我今见,见性实我,而身非我。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惟垂大慈,开发未悟。

“如果这个‘见性’确实是我的真心,是它让我现今有了见的能力。这个‘见性’才是真正的我,身体反而就不是我了。”

“这样的话,(身体不是我,就成了物,它还有眼睛能见,而且见到了眼前的这个‘见性’,也就是见到了真正的‘我’。)与您前面所呵责我的‘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等等,岂不是同样荒谬了吗?”

“但愿您以大慈悲心,继续开导我们这些尚未开悟的众生。”

对此,世尊一针见血,直接指出了阿难尊者的错谬之处。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

“佛陀告诉阿难:“如今你所说的,那个见性在你的面前,这个说法不符合实际情况。”

为啥呢?世尊继续开示:

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

“如果‘见精(即:见性)’确实在你的面前,你确实见到了的话;那么,这个‘见精’既然有了方位,就不应当指示不出来。”

是的,一个有方位的“东西”,应该可以被观察到。所谓的“面前”,就是一个方位。下面,世尊就来帮助阿难尊者寻找,让阿难看看自己面前,哪个东西是他的“见精”:

且今与汝坐祇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陈是种种相:阴者是林,明者是日;碍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树纤毫,大小虽殊,但可有形,无不指着。

“现在,如来与你们大家坐在祇陀林当中,能够看到整个园林和流水,以及讲堂和房子;往上看,可以看到太阳和月亮;往前面,正对着恒河。”

“如今,请你在如来的法座前面,在这种种物象当中,用手指一下,你看:比较阴暗的是树林,最明亮的是太阳;有阻碍的是墙壁,通畅的是虚空,等等。乃至于从小草到大树,甚至叶子上的毫毛之类,虽然其大小不同,只要有形体,没有指不出来的东西。”

或许有人会问:难道“见精”有形体吗?

答:既然阿难尊者说它“现在我前”,这样就有了方位,一个有了方位的东西,有了处所的东西,也就有了形体。所以说,这是阿难尊者的又一次错认。

若必其见现在汝前,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

“如果那个‘见精’,确实在你面前的话,你应当可以用手确定地把它指出来,到底哪个是你的‘见精’。”

世尊在让阿难尊者指出自己“见精”之前,还帮着阿难做了细致的分析观察,如此提醒道:

阿难当知:若空是见,既已成见,何者是空?若物是见,既已是见,何者为物?

“阿难,你要知道:如果虚空是你的‘见精’,它既然已经成了你的见,那什么是虚空呢?如果当前的某个物象是你的‘见精’,它既然已经成了你的见,那什么才是原来那个物象呢?”

这样一来,实际上,世尊已经把阿难尊者逼到了绝境,让他根本就无法指出哪个东西才是“见精”。无论阿难指谁,都将会陷入不可调和的矛盾。

然后呢,嘿嘿,再来让阿难尊者指认:

汝可微细披剥万象,析出精明净妙见元,指陈示我。同彼诸物分明无惑。

“你可以仔细地剖析这一切物象,找出你面前的那个‘精明净妙见元’,也就是‘见精’,指示出来给我看。”

“要和这些物象一样清清楚楚,让人没有疑惑才行。”

【精明净妙见元】精微、光明、清净、微妙的见之本性,也就是前文所说的“见性”,或者“见精”。

世尊要求阿难尊者,仔细进行剖析,在面前的种种物象当中,找到他自己的“见精”,指给世尊看。但是呢,必须要和种种物象一样清楚,令人信服才可以。

下面,是阿难尊者的回答。

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

“阿难回答:我如今在这座高大的讲堂里,往远处可以望到恒河,向上可以看到太阳和月亮。但是,我举手所能指出的,眼睛所能看到的,无论怎样指,都是物象,没有一个是我的‘见精’。”

【重阁讲堂】从外形看,有两层飞檐的高大讲堂。

到这里,阿难尊者已经明确了,自己面前的一切,“无是见者”,原来都是“物象”,而没有一个是自己的“见精”啊。因此呢,就证明了世尊所说:“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是千真万确的。

阿难尊者前文所说“今此妙性,现在我前”是一种错认,已经很清楚了。这时,多闻的阿难尊者忽然想起了世尊的一段开示,似乎,可以为自己指不出“见精”,提供一些理由:

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

“世尊!就像您曾经说过的,何况像我这样尚属于有漏的初果声闻,即便是诸位菩萨们,也没有办法在一切物象当前之时,剖析出见之精华——那个离开一切物象之后,具有独立自性的‘见精’。”

【有漏初学声闻】最初到达“有学位”的声闻乘修行者,也就是初果须陀洹。

他们只见空性,未见佛性,在智慧上还不充足,所以才会有如此多的疑惑。另外,与阿罗汉相比,尚有欲漏烦恼,在道力上也不充足,虽然已经不是凡夫,但还属于有漏众生。

为什么连诸位菩萨们,他们神通如此之广大,都没有办法在物象之前,剖析出具有独立自性的“见精”呢?

答:这就好比,在汪洋大海的海面,非要去寻找那不属于“波浪”的“水”一样,终究是不可能的。

咱的“见精”与种种“物象”,本来都是“妙明真心”中所现之物,本来也都是“妙明真心”本身。它们本来如如一体,“能见”的“见精”,与“所见”的“物象”,相对待而存在,一立皆立,一亡皆亡。假如没有了“物象”,“见精”也就了不可得了。

虽然了不可得,它却不曾灭亡,此时,在放下对于“物象”的执着以后,“见精”也就回归了“妙明真心”。

佛言:如是,如是。

“佛陀说道:“是这样的,是这样的。”

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见精,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

“佛陀接着告诉阿难尊者:“就像你所说的那样,并没有一个‘见精’,可以离开一切物象而具有独立的自性。所以,你能指出的这一切物象当中,没有一个是所谓的‘见精’。”

对于阿难尊者的上述领会,世尊予以认可。不过,阿难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还不曾全面认识到“见精”与“物象”的内在关联。因此,世尊继续加以引导,帮助阿难进一步深入观察:

今复告汝:汝与如来坐祇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

“如今我再来告诉你:你和如来,一同坐在祇陀林当中,无论怎样反复观察园林,乃至于太阳和月亮等,种种不同的物象,其中肯定没有一个‘见精’,可以被你指认出来。”

“不过,现在请你再仔细观察一下,在所有的这些物象当中,哪一个不是你的‘见精’呢?”

对此,阿难尊者回答得很爽快,也很清晰:

阿难言:我实遍见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

“阿难尊者回答:“我实实在在地观察了整个祇陀林,确实不知道,其中哪一个物象不是我的‘见精’。”

原因何在呢?阿难尊者接着说道:

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即见,复云何空?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树林不是我之‘见精’的话,我怎么能够见到树林呢?可如果树林就是我之‘见精’的话,又把什么叫做树林呢?”

“同样的道理,乃至于,如果虚空不是我之‘见精’的话,我怎么能够见到虚空呢?可如果虚空就是我之‘见精’的话,又把什么叫做虚空呢?”

在阿难尊者的面前,无非有两种物象:一种是“色尘”,另一种是“虚空”。因此,尊者用“树”来代表“色尘”进行了论述,然后,再论述“虚空”,这样就全面了。

不过,其中的含义可不简单,也就是说,如果某个东西,某个物象,不属于咱大家“见精”范围的话,那么,咱根本就不可能见到它。而只要属于咱大家“见精”的范围呢,就和咱的“见精”密不可分了,因为,它已经被咱无形的“见精”包容于其中了。所以呢,对于当前的任何物象,都不可以说它不是咱的“见精”。

但是呢,同时,对于当前的任何物象,也都不可以说它就是咱的“见精”。否则的话,它成了咱的“见精”,那谁又是它呢?

综合考虑之后,阿难尊者对这个问题予以小结性的回答:

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

“我又进行了思维观察,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当前所有的这些物象当中,如果进行细微探究的话,就会发现,其中没有哪一个不是我的‘见精’。”

佛言:如是,如是。

“佛陀说道:是这样的,是这样的。”

前面,世尊对于阿难尊者“无是见者”的观察结果,予以认可;如今呢,世尊竟然对于阿难尊者“无非见者”的观察结果,也予以认可。

——这岂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是的,至少在思维心当中,这两个观察结果是相互矛盾的。不过,问题在于,法界的实际状况,又怎么会是“思维心”所能够到达的呢。

到了这里,除了无漏解脱的圣者们,在座的法会大众,包括阿难尊者在内,都已经茫然无措了:

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

“于是,在座的大众,凡是还没有到达无学果位(此指阿罗汉)的,在听到了佛陀这样的认可以后,都感到一片茫然,不知道这“无是见者”和“无非见者”法义的来龙去脉。一时间,大家都陷入了惶恐不安之中,失去了平日所守护的那些认知。”

【是义终始】所谓“是义”,此处特指“无是见者”和“无非见者”之法义;而“终始”,则指的是其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

【惶悚(音:耸)】惊慌与恐惧。

【失其所守】失去了平日所守护的那些认知。

一般人都是如此,平日里总是要守护着一些什么观念,把它当做是“我的看法”,“我的原则”,“我的智慧”,等等。其实呢,这无异于作茧自缚。

圣者则不然,如圣僧宝志禅师《十二时颂》云:“没可抛,无物守,荡荡逍遥不曾有;纵尔多闻达古今,也是痴狂外边走。”

《楞严经》法会上,在座的非无学的大众们,听了世尊对于“无是见者”和“无非见者”同样予以认可,为啥会惶恐不安呢?因为,他们平日里根深蒂固的“是非”观念,被世尊触动了。那,就是他们平日所守护的根本认知。

咱大家也一样,平日里对于任何东西,都要给它个明确定义,要么“是”什么,要么“不是”什么;要么“对”,要么“错”;要么“好”,要么“坏”;要么“正”,要么“邪”,等等。

其实呢,所有这些都是咱大家的分别心,所创造出来的“概念”罢了。这种执着,在“二障”当中,就属于“所知障”,也叫做“理障”。能够初步突破“所知障”的束缚,突破“理障”的迷惑,才能够明心见性。就多数人的情形来说,先要明理,然后才能够见性。

依据《圆觉经》,世尊曾如此开示:“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又云:“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

也就是说,不仅仅阿难尊者,乃至于大阿罗汉,贪欲心已经完全灭尽,神通极为广大。但是,由于“理障”尚存,还不能够叫做“明心见性”。

而菩萨们,由于“二障已伏”的缘故,得以明心见性,“即能悟入菩萨境界”。下面,世尊以大慈悲心,怜悯阿难与大众的惶恐不安,将会和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一起,为大家开演“妙明真心”的绝待真实之妙义。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楞严经》轻松学 卷二(之四)
下一篇:《楞严经》轻松学 卷二(之六)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二)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一)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十二)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十一)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十)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九)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八)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七)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六)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五)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四)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三)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二)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一)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八(之十)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八(之九)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八(之八)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八(之七)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八(之六)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八(之五)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