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人间佛教理念的现代价值探寻(田艳)
 
[人间佛教] [点击:2603]   [手机版]
背景色
  人间佛教理念的现代价值探寻
  田  艳
  20世纪初,太虚大师(1890—1947)力倡改革整顿佛教,奋力掀起一场佛教复兴运动。人间佛教,乃是这场佛教复兴运动中打出的具有革命性的旗帜。众所周知,“人间佛教”自太虚大师倡导以来,经过八十多年的弘扬,已获得佛教界和社会的认同,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最可宝贵的智慧结晶”(邓子美《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智慧的结晶》),成为当代中国佛教的重要思想和共同议题,为佛教在现当代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考线路;它所呈现出的一系列现代价值观念,对未来佛教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迪意义。
  一、人间佛教理念的内涵
  1928年4月21日,太虚大师在《我的佛教改进运动史略》中略述了“佛教革命”之方案,并提出要建立“由人而菩萨的人生佛教”,主张“以人生佛教,成十善风化的国俗及人世。”太虚大师认为,人生佛教的本义是,佛法虽普为一切有情类,而以适应现代化之现实的人生化,故当以人类生存发达为中心,而施设契时机之佛学。并进而认为,要建立适合今时今地的人生佛教、人间佛教,就得实现整兴僧寺,服务人群的今菩萨行。“人间佛教”有两个方面的涵义:第一是指作为五乘中人乘、天乘的世间法(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叫出世间法),前人名之为人间佛教。在其《佛在人间》中对“人间佛教”作出明确界定:“人间佛教绝非同于世间的慈善事业,是从究竟的佛乘中,来看我们人类,应怎样从人而间于佛道”。在《人生佛教》中又指出:“仰止在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此名真现实。”太虚大师认为:“学佛的第一步,在首先完成人格,好生地做一个人。”即要“增高知识的生活,完善道德的生活,再以此完成优美家庭、良善社会、和乐国家、安宁世界”,以做一个“成功中圣人”。第二是指太虚大师在《怎样建设人间佛教》中强调的:“人间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 的佛教,它将“领导世间的人类向上进步”。这就是说,人间佛教的宗旨,是立足于现实的人、人类社会,它以人类生活的改善、进步为目标。
  人间佛教理念的核心思想就是建立以人为本的适应现代社会、提升现代社会的佛教理念;其基本原则就是通过对传统佛教的改革,使佛教面向现代社会,服务现实人类,改善社会人生,实现社会进步。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理念提出后,在其后得到了印顺法师、赵朴初先生等一大批高僧大德的继承、弘扬和发展。
  二、人间佛教理念的现代价值
  人间佛教理念的提出,既是对佛教传统的继承,又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佛教传统的革新和超越。它是佛教从传统迈向现代的重要标志,具有重要的时代和历史意义。在这一理念所提出、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一系列现代价值观念,对未来佛教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下面从四个主要方面概括起来谈谈其中所蕴涵的现代价值及其意义。
  1、与时俱进的时代观念
  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正经历着西方文明的挑战和社会改革的大变动之中,太虚大师不仅积极投身于轰轰烈烈的社会改革运动,而且从佛教的立场出发敏锐地意识到在时代的洪流中佛教不进行一场革命将会被时代淘汰,因此在《我的佛教改进史略》一文中对中国佛教的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总结,认为佛教在其中发生了许多的演变,原因在于社会发生变革,佛教的发展必须与社会同步进行。因此佛教革命便是太虚大师为佛教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行的努力。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认为佛教弟子不仅仅应当在社会上做一个好人,而且要将佛教的道德精神贯彻到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领域,即以“从发扬佛学以昌明中国文化”、“适用时代趋向以改造人类思想”、“改正人类行为以转善国际形势”、“造成大同世界以安立中华民国”为佛教的目标。尽管这些思想和观点充满了理想的色彩,但是太虚大师在主观上是试图将佛教推向社会和时代的前沿,融入社会的时代潮流。正是太虚大师的这种将思想的着眼点落在社会、落在时代的精神上,因此在“人间佛教”的思想中我们始终可以感受到时代脉搏的强烈跳动。
  面对近代西方的科学和文化思潮的冲击,太虚大师主张接纳当代西方的最新科学理论,更新传统的佛教观念。他在《人生佛学的说明》中说:“大乘佛法,虽为令一切有情普皆成佛之究竟圆满法,然大乘法有圆渐、圆顿之别,今以适应重征验、重秩序、重证据之现代科学化故,当以圆渐的大乘法为中心而施设契时机之佛学,是为人生佛学之第三义。”依据西方的科学生理学、化学原理、哲学知识学,太虚大师对历史上的各种人生观作了系统的分析,阐释了佛学的“无我”“唯心”宇宙观以及在这种佛教宇宙观之下如何建立佛教的“自由、平等的人生观”的观点。在《佛教源流及其新运动》中太虚大师则明确提出了建立以科学为基础的“科学佛学”、以“实证佛陀所证明的万有真相”为目的的“实证佛学”,和建立不分人种、民族全人类所需求的“世界佛学”。这些改革的思想对要在犹如大浪淘沙式的社会变革运动中站稳脚跟,要适用未来世界的日新月异的变革的佛教是十分重要的。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对传统佛教理论的超越在他的佛教现代化理论中表现得十分突出,而这种现代化的强烈意识对于中国的佛教界和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这些观点和思想为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佛教输入了新的能源动力,拉近了中国佛教与时代和世界之间的距离。
  从佛教革命到科学佛学、实证佛学,再到世界佛学,这一个个的现代字眼,充满了鲜明的时代气息,充分体现了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与时俱进的时代观念。其实,纵观整个佛教史,还是其它什么思想的发展史,只有具备了适时、适地的制宜观念,它的思想才能永葆青春活力,绽发勃勃生机,才不至于被时代和历史所淘汰。
  2、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在传统的佛教理论中,人生最重要的任务是要修行成佛,这样才能跳出六道轮回的苦难,解决困惑人类的生死问题。而太虚大师在《人生的佛教》中则认为佛教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首要的,其次才是如何能够成佛的问题。因为“佛”的本来意义就是指对人生、人世的最大的觉悟者。而且,“佛原是人类中的一人,不是另外什么的怪异,不过是我们最完全的模范——人天师而已”。所谓的成佛,指的是成为一个对人生、人世觉悟的人。因此,佛教就是觉悟人生,就是了解人之所以为人的真意义以及得到不虚生而为人的最高价值。因此,太虚大师十分重视佛教修行中“人乘”阶段。传统佛教认为在从人到佛的修行道路上必须经历“五乘”。太虚大师继承了这一思想,但他与传统佛教的不同是在“五乘”中不是强调“佛乘”的意义和重要性,而是以极大的热情和大量的笔墨来凸现“人乘”在佛教中的价值。太虚大师认为“由人向下为一切有情众生,由人向上为天及三乘、菩萨、佛。上下总依人生为转移,可见人生之重要。”因为人生是人们成佛或成鬼和牲畜的“枢纽”,因此对于人来说“人乘”才是最重要的部分。这是理由之一,理由之二是,根据佛理人之所以有现世的人身,是因为过去世留下的德行所造的福,因此“人生难得”,既然人能够享受人世间的福乐,那就应当在人生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人为万物之灵,佛法唯人类才可以修学,由此可以看到人生真价值之所在。”太虚大师说:“佛教教理上所谓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及佛者,此中第一步就是教人在世做人,然后才能谈到超人的天及出世的声闻缘觉菩萨等四乘,故学佛以做人为基础。”换一句话说说,“人乘”是大乘的基础,成佛首先要从做人开始,完成人格的自我完善是成佛的第一步。
  在《人生佛教开题》中,太虚大师写道:“改善人间,即是目的;人生改善成功,即是效果。”在《人生的佛教》中,他又说:“佛教的本质,是平实切近而适合现实人生的”,“于人类现实生活中了解实践,合理化,道德化,就是佛教。”这就是说,人生佛教指向合理的人生、道德的人生,使人生获得“最大的意义与价值”。人间佛教的实现,意味着社会人生的实质性改善。
  在太虚大师有关思想的基础上,印顺以极大热忱对人间佛教进行全面阐述。印顺认为,人间佛教必须以人为本,“从人而发心学菩萨行,由学菩萨行而成佛”,由此“恢复佛教固有的精神” (《人间佛教要略》)。他指出,佛教是宗教,如不能重视人间,迷信鬼神,则会成为“鬼教”或“神教”。“真的佛教,是人间的,唯有人间的佛教,才能表现出佛法的真义。”“在无边的佛法中,人间佛教是最根本而最精要的,究竟彻底而又最适应现代机宜的。”“我们是人!需要的是人的佛教。”(《佛在人间》)与太虚大师相比,他的观点表现出更为强烈的人本立场。
  以人为本,看重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真意义和人的最高价值,所有这些从佛教的角度来阐述、探讨甚至实践关于人的问题,这些不仅仅是人间佛教的人本关怀观念,更是人类具有永恒意义的价值理念。
  3、关注世间的普世情怀
  传统的佛教认为,人生是一切皆苦,结束这种“苦”的正确途径是达到佛教的“涅槃”境界。而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抛弃人间的生活享乐,在生活的最低限度内专心修行,任何生活的享乐和人间的情感都会影响和动摇人们修道成佛的意志和信念,选择远离世俗社会是佛教人生观的必然结果。太虚大师则认为佛教的主要特征不是“出世”,它最关心的仍是人世间的问题。他在《怎样建设人间佛教》开宗明义地指出:“人间佛教,是表明并非教人离开人类去做神做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里去做和尚的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罢了”。它将“领导世间的人类向上进步”。这就是说,人间佛教的宗旨,是立足于现实的人、人类社会,它以人类生活的改善、进步为目标。在《再议印度之佛教》中他又说:“他若佛法应于一切众生中特重人生,本为余所力倡,如人生佛教,人间佛教,建设人间净土。人乘直接大乘,由人生发达向上渐进以至圆满即为成佛等。然佛法究以‘十方器界一切众生业果相续的世间’为第一阶层,而世间中的人间则为特胜之第二阶层,方需有业续解脱之三乘及普度有情之大乘。原著以阿含‘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片言,有将佛法割离余有情界,孤取人间为本之趋向,则落人本之狭隘。” “人间净土”是人间佛教理念的具体化,人间净土建成之时便是人间佛教实现之日。太虚大师《建设人间净土论》认为,近代佛教将净土置于彼岸,将现实人生与净土世界有意割裂,这实际上取消了人类的自觉性和能动性。现实人生确实远非净土,但净土又必须于人间创造,即依赖人类自身的努力,共同创作人间净土。他说:“人人皆有此心力,则人人皆已有创造净土本能,人人能发造成此土为净土之胜愿,努力去作,即由此人间可造成为净土,固无须离开此龌龊之社会而另求一清净之社会也。”不必于人间之外另求净土,故名为“人间净土”。在太虚大师那里,“人间佛教”也就是“人间净土”的意思,建设人间佛教,也就是建立人间净土,就是实现人间的佛教化,使人间社会变成佛教化的净土佛国。而要建设人间佛教或建立人间净土,就必须提倡人生佛教,将佛教落实到人生、落实到具体的人的佛教化,落实到人间社会。只有使人间社会的每个人生都圆满了,才能真正建立人间净土。
  基于佛教的“入世”观点,太虚大师在“人间佛教”提出了构建在家学佛的“居士佛教”思想。在《居士学佛之程序》一文中说明了居士在佛教中的重要性,在太虚大师看来,出家的信徒主要的工作是对内研修佛理和对外弘扬佛法,而要将佛法渗透到社会的生活的细胞中去,达到净化社会、普度众生的大乘精神则是在家的信徒即居士才能做到的。“居士学佛,则斯以普及乎全人类,风俗因以淳良,社会由之清宁者也;由遵行人伦道德,养成人格而渐修十善。”
  赵朴初先生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中说中国佛教已有近两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当今的时代,我们要认真思考和正确解决两个重大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中国佛教向何处去?对于这一个问题,他认为,在我们信奉的教义中应提倡人间佛教思想,“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就是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就会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重搞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从西方极乐净土转到人间净土,从天上回到人间,从注重出世改变为积极入世,立足现实生活和社会,服务现实人类,改善社会人生,实现社会进步,人间佛教的这些思想和主张,坚持了佛教本有的宗教情怀;在现代全球化的背景下,结合现实生活,符合了当今时代的主题,更具有一种宗教真正走向世界的大气魄和大胸怀。
  4、批判继承的创新精神
  宋以后中国佛教开始走向衰退,至近代而呈现十分腐败堕落的景象,其突出表现为佛教净土的发达和僧尼素质的低下。明清以后,佛教的念佛净土实践全面取代义理探索,也取代禅和华严、天台等宗派地位,彻底放弃自信、自力、自悟原则,致使鬼神迷信泛滥、经忏香火盛行。在念佛净土泛滥的同时,僧尼队伍鱼龙混杂,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普遍低下,多以寺院为寄生之所,乃至与民争利。其结果,不仅严重损害了佛教的形象,而且对善男善女造成毒害。正如太虚大师在《真佛教论——即俗即真的大乘行者》中所批评的:“老幼男女烧香拜佛者甚多,考其真能了解佛法意义正信不谬者,则如凤毛麟角。其视庙中所有神像均与菩萨平等,而存一膜拜之观念,逢庙烧香见佛便拜而已。”教界内部的腐败,从根本上动摇了佛教的基础,也招致社会其他力量的排斥,改革势在必行。太虚大师在《人生佛教开题》中认为,佛教在二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次大的演变和综合整理,“时至今日,则须依于全般佛陀真理而适应全世界人类时机,更抉择以前各时域佛法中之精要,综合而整理之,故有‘人生佛教’之集说。”他认为以往之佛法可分为“死的佛教”与“鬼的佛教”,产生了许多流弊,故特提出“人生佛教”以为对治,旨在提醒广大佛教徒更多地重视现实,着眼于人格的提高与完善。
  印顺法师在《人间佛教要略》中也说,人间佛教是整个佛教的重心,“从经论去研究,知道人间佛教,不但是适应时代的,而且还是契合于佛法真理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间佛教,为古代佛教所本有的,现在不过将它的重要理论,综合的抽绎出来,所以不是创新,而是将固有的‘刮垢磨光’”。中国传统佛教的主要特点在唐末五代的禅宗中有淋漓尽致的表现。禅宗的优势全在智慧解脱,其中已蕴含着人间佛教的若干积极因素,如通过禅宗大师的呵佛骂祖以及搬柴运水的丛林生活所体现的人本精神。但是,禅宗偏于个体的参禅问道,与人间佛教的改善人生、增进社会福利的要求仍有距离。从厌离人生到肯定人生,又进而关注社会,是中国佛教受传统文化影响而进步的基本线索。赵朴初先生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报告中提到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什么是需要我们发扬的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对于第二个问题,赵朴初居士回顾历史,结合现实,总结出农禅并重、注重学术研究、国际友好交流三大优良传统。事实上,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以来一直在大力发扬上述中国佛教的三大优良传统,它们构成了人间佛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的佛教,发扬了禅宗智慧解脱精神,抛弃其个体参访的风格,以更为开放的姿态,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在文化教育、公益事业、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资源合理利用等领域作出贡献,体现出人间佛教社会关怀的现实意义。
  人间佛教,在佛教的产生过程中早已有之,并且是整个佛教的重心。它的出现,一方面是批判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需要从中找到“对治”之法;另一方面是继承佛教一直绽放活力的核心精神,将其挖掘出来发扬广大。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和发展,这既合乎时代的需要,又是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使然。只有创新,并敢于创新,才能推动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社会也才会进步,人类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总之,人间佛教理念从提出到现在,已有八十余年,经过众多杰出高僧大德的弘扬和发展,现在已经完全深入人心。它为佛教在现当代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考线路,成为当代中国佛教的重要思想和共同议题。人间佛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时代性、人本性、普世性和创新性等现代价值观念,已经成为佛教发展的宝贵经验和财富,不仅指导着佛教在当今在发展,而且对于其在未来的发展和走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作者:田艳,湖南师范大学宗教学硕士研究生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人间佛教的回顾与前瞻——读星云大师(山林寺院和都市寺院)有感(古仁)
下一篇:人间佛教全球化的省思(觉继)

 人间佛教理念弘传方式的转折——以《普门学报》为标志 人间佛教理念弘传方式的转折——以《普门学报》为标志(董群)
 论太虚大师人间佛教理论的反思性(陈永革) 两岸三代人的人间佛教理想:人间佛教思想的源和流(邓子美)
 两岸三代人的人间佛教理想:人间佛教对传统的质的提升(邓子美) 两岸三代人的人间佛教理想:人间佛教现代品格的丰富与完善(邓子美)..
 两岸三代人的人间佛教理想:人间佛教品格的现代特征 作为人间佛教理论基础的般若思想(蔡宏)
 关于加强人间佛教理论研究的建议(杨曾文) 人间佛教理论的建构与运作 上 (邓子美)
 人间佛教理论的建构与运作 下 (邓子美)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