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比丘尼传 3 宋 普贤寺法净尼
 
[比丘尼传·白话文] [点击:2808]   [手机版]
背景色
普贤寺法净尼

译文
  法净,江北(泛指长江之北)人。二十岁时遭逢战乱,就和她的父亲一起避难到秣陵(即今江苏南京)。因家门世代奉佛,法净自幼就脱俗出家,居住在永福寺中。她戒行洁净,明达事理,学思精恳,精研不辍,对佛法奥义,无不深究妙测,与宝贤尼名望辈分大致相等。
  宋明帝十分敬重她,泰始元年(公元四六五年),赐令她居住在普贤寺;又在宫内召见她,备尽事师和朋友的礼仪。泰始二年(公元四六六年)又令她为京邑都维那,职位之高仅次于宝贤尼。她任事公允,果断而有胆识;随方施教,德化宛如清流。故而荆楚尼众以及大富家的女子,无不致书通好,远送施供,争着和她相识。她潜移默化的陶冶德风,大都是这样。当时,向她求教戒律,或从她受戒的,共有七百多人。
  她享年六十五,于宋后废帝元徽元年(公元四七三年)辞世。

原典
  法净,江北人也。年二十值乱,随父避地秣陵。门修释教,净少出家,住永福寺。戒行清洁,明于事理;学思精研,深究义奥。与宝贤尼名辈①略齐。
  宋明皇帝②异之。泰始元年,勅住普贤寺。宫内接遇,礼兼师友。二年勅为京邑都维那③。在事公正,确然④殊绝,随方引汲。德化如流。荆楚诸尼,及通家⑤妇女,莫不远修书(左贝右亲),求结知识⑥。其陶冶德风,皆此类也。谘其戒范⑦者七百人。
  年六十五,元徽元年卒。

注释
  ①名辈:名望、辈分。
  ②宋明皇帝:刘或,字休景,小字荣期,宋文帝第十一子,初封淮阳王,后改封湘东王,大明九年即位,改元泰始,卒于泰豫元年。
  ③京邑都维那:当时全国最高僧官僧正的副职,助理僧正之事。又称都维那。
  ④确然:果断的样子。
  ⑤通家:大家。
  ⑥知识:相识、友好,此指有道行之朋友。
  ⑦谘其戒范:咨询有关戒律的知识,并从其受戒。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比丘尼传 3 宋 蜀郡永康寺惠曜尼
下一篇:比丘尼传 3 宋 普贤寺宝贤尼

 比丘尼传 题解 比丘尼传 1 序
 比丘尼传 2 晋 洛阳竹林寺竺净检尼 比丘尼传 2 晋 伪赵建贤寺安令首尼
 比丘尼传 2 晋 司州西寺智贤尼 比丘尼传 2 晋 弘农北岳寺妙相尼
 比丘尼传 2 晋 建福寺康明感尼 比丘尼传 2 晋 北永安寺昙备尼
 比丘尼传 2 晋 建福寺惠湛尼 比丘尼传 2 晋 延兴寺僧基尼
 比丘尼传 2 晋 洛阳城东寺道馨尼 比丘尼传 2 晋 新林寺道容尼
 比丘尼传 2 晋 司州寺令宗尼 比丘尼传 2 晋 简静寺支妙音尼
 比丘尼传 2 晋 何后寺道仪尼 比丘尼传 3 宋 景福寺慧果尼
 比丘尼传 3 宋 建福寺法盛尼 比丘尼传 3 宋 江陵牛牧寺慧玉尼
 比丘尼传 3 宋 建福寺道瑗尼 比丘尼传 3 宋 江陵祇洹寺道寿尼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