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 (3)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点击:2381]   [手机版]
背景色

玄二、所引支摄(分三科) 黄一、标

由业与识为助伴故,能感当来三种苦果。

「由业与识为助伴故,能感当来三种苦果,谓根初起所摄苦果,根圆满所摄苦果,受用境界所摄苦果,即名色为先,触为最后」。这是「三杂染」里面的最后一个杂染,就是「生杂染」。「生杂染」里面的解释一共是分四科,第一科「生差别」,第二科「生艰辛」,第三科「生不定」,第四科「生流转」。现在就是第四科「生流转」里面的科。这个「生流转」里面「约自身辨」,在这里一共是分九科。分九科里面,现在是第五科「缘起次第难」,就是十二缘起的次第,为什么排成这样的次第?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解释过了,现在是「第二差别」,第二差别里面先是「标」,第二科是「列」,第三科是「摄」,第四科是「释」。解释这科里面第二种差别,第二种解释它的次第,是约两个理由来解释的,第一个是「内身缘」,约「内身」,约这个生命体安排它的次第。第二个是「受用境界缘」,就是约我们的这个内心的贪、受缘爱、爱缘取,约这个次第排成这样的次第的。

这个「内身缘」里面是「先于内身起我执等愚,由此不了诸业所引苦果异熟故,发起诸业。既发起已,即随彼业多起寻思」,这就是解释「无明缘行」的意思。无明缘行、行缘识,这两个就是「能引支」。无明缘行、行缘识是能引支,是能引来苦果的力量。

「由业与识为助伴故」,这以下是「所引支」,就是所引来的苦果。这里分三科,第一科是「标」,就是「由业与识为助伴故」。这是「无明缘行」的时候,造了福业,或者是非福业,或者是不动业,这个「业」力与「识」为「助伴」,就是与阿赖耶识作助伴,就是陪伴它、同它合作的意思。和它合作的结果是怎么样呢?「能感当来三种苦果」,就是能招感来将来的生命三种苦恼的果报,是这样的意思。这句话是「标」出来,底下就是把三种苦果「列」出来。

 

黄二、列

谓根初起所摄苦果,根圆满所摄苦果,受用境界所摄苦果。

「谓根初起所摄苦果」,这三种苦果,是那三种呢?「谓根初起」,就是我们眼耳鼻舌身意有六「根」,六根在初起的时候,只有两种根,一个身根,一个意根;其他的眼、耳、鼻、舌是后起的,所以根初起所摄的苦果。那个时候叫什么名字呢?就是「名色」,就是在十二缘起里面的名色支。名色支这个时候,就是已经有了身根和意根了,这就是我们众生根初起所得的苦果。

「根圆满所摄苦果」,「根圆满」就是六处,「名色缘六处」,这个时候六根都有了,眼、耳、鼻、舌也有了,在这个范围内的苦果。

「受用境界所摄苦果」,这是第三个。「受用境界」,就是要与境界相接触,所以「六处缘触」,接触的时候这也是苦果,是我们得到的苦果。

所以业力与识为伴的时候,得到这三种果,这是「列」出来,底下加以解释。

 

黄三、释

即名色为先,触为最后。

「即名色为先,触为最后」,这三种苦果在十二缘起里面就是「名色为先」,它在前面,它是最先开始的;然后就是六处;最后就是触。

这就是若约人来说,就是已经出胎以后,同六种境界接触了的时候。

 

地二、由受用境界缘(分二科) 玄一、能生支摄

又于现法中,依触缘受,发起于爱。由受用境界缘,广起追求,或由事业门,或由利养门,或由戒禁门,或由解脱门。发起欲求、内身求、邪解脱求。如是求时,令先所起烦恼及业,所引五趣生死果生。

「又于现法中,依触缘受,发起于爱」,这底下是「由受用境界缘」。前面是由「内身缘」说前六个次第;现在是第二个原因,由享受境界的苦乐,而排成这样的次第。

这一科分两科,先说「能生支」,前面是引,能引、所引;这底下是能生、所生。用这一个引、一个生,用的字是不一样的。

「又于现法中,依触缘受,发起于爱」,「又于现法中」,就是这个「内身缘」,这个生命体已经完全成就了,成就了以后,又在现实的情况里面 ,「依触缘受」,就是随顺六根去接触六种境界,这个时候内心里面有觉受。有觉受又怎么样呢?「发起于爱」,心里面的爱欲就动起来了。因为「受」有顺乐受,有顺苦受,有顺不苦不乐受的情况。所以顺乐受的时候,这个爱心(贪爱心)就生起来了,所以这个时候有「受缘爱」。

「由受用境界缘,广起追求」,受用了可爱的境界的时候,那个贪心就增长了,广大的去追求所爱的境界,那么就是取,「爱缘取」了。

「或由事业门,或由利养门,或由戒禁门,或由解脱门,发起欲求」,这底下说到取的烦恼的严重性,有这么厉害。

「或由事业门」,这个广大的追求,怎么样广大法呢? 「或由事业门」,或者这个人他创造出来很多的事业。这个窥基大师解释,这个「事业」,就是侍奉王,或者自己做国王、或者是做国王大臣,在政府里做事的,叫「事业门」。

「或由利养门」,利养门就不是在政府里面做事,就自己做农工商,做农或者做种种生意的这些事情,得到了财富这些事情。

「或由戒禁门」,这个「事业门」、「利养门」这是一般的这种情形,「戒禁门」就是外道了。这个外道他持种种戒,由这一方面去满足他所希求的事情。

「或由解脱门」,「解脱门」,就是他心里面想要得涅槃,当然这就是邪梵行求,要解脱生死,六道轮回的苦恼,希望得到涅槃,这指外道说的,「或由解脱门」。

「发起欲求、内身求、邪解脱求」,前面「事业门」和「利养门」这两种门,「发起欲求」,发起对世间的尘劳,色、声、香、味、触的希求。「内身求」,就是由「戒禁门」,希望将来得到一个快乐的生命,生到天上享天福,有这种求。「邪解脱求」,就是由「解脱门」,由解脱门希望得到色界的四禅,或者无色界的四空,那认为就是得涅槃了,解脱生死之苦了,这是「邪解脱求」。

「如是求时,令先所起烦恼及业,所引五趣生死果生」,这样去求的时候,在这个「爱缘取」,这是偏重于内心的烦恼那一方面说。其实在的情形,在烦恼活动的时候同时也有造业了,同时也会造业的。所以这个爱取…由前面这个取,这样希求的时候,就是「爱缘取」的时候,「令先所起烦恼」,就是在「内身缘」的时候,那个「无明」所起的烦恼,及无明所造的那个「行」的业力,行的业力就在阿赖耶识里面就引出来,就是这个识、名色、六入、触、受。这是「业」所成就的「种子」,由现在的爱取的烦恼,来加强了那五支的力量,所以就引「所引」,所以就引出来「五趣生死果生」。

这个「五趣」是三恶道加人天,「生死果」出现了,就是十二缘的那个生支,十二缘起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那个「生」。

前面呢?这说是「能生支」,就是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那么这三支是「能生支」。

 

玄二、所生支摄

既得生已,老死随逐。

这个「五趣生死果生」,这个「生」就是「所生支」,就是前面这个爱缘取、取缘有,能生、所生出来的生。不但是生,「既得生已,老死随逐」,这个老病死、忧悲苦恼也随着来了,这就是「所生支」。

这样子,前面是约「内身缘」和「受用境界缘」,成就这样的十二缘起次第。

 

亥三、第三差别(分二科) 天一、标列

复有次第差别,谓由三种有情聚,一、乐出世清净。二、乐世间清净。三、乐着境界。

「复有次第差别」,这是第三个理由,解释十二缘起次第的原因,这是第三个不同的理由。第一科是「标列」。

「复有次第差别」,还有不同的理由,说明十二缘起次第的不同,什么呢?

「谓由三种有情聚」。「聚」者,类也,就是无量无边的众生里面可以分成三类,那三类呢?

「一、乐出世清净」,这个众生他欢喜佛法,希望解脱生死苦得到涅槃,超越世间的涅槃是最清净的,这是佛教徒。

「二、乐世间清净」,他欢喜人天的境界,这是最清净的,当然就不欢喜三恶道了,这表示不愿意做恶事,欢喜做善法。但是这个人还是靠不住的,他若烦恼来了,也会做恶事的。

「三、乐着境界」,第三类的众生又和前两类不同,他欢喜,将来的事情我不管,我就现在我要快乐,我欢喜眼前的色声香味触都要满意,这是我所追求的。将来清净、不清净,谁知道那件事?

所以就是分…众生有这么三类,这是「标」出来。底下第二科解释,解释分三科,第一科「由初有情聚」,先解释第一个。

 

天二、随释(分三科) 地一、由初有情聚

由初聚故,灭诸缘起,增白净品。

「由初聚故」,「乐出世清净」的这个佛教徒,「灭诸缘起,增白净品」,他修学佛法的时候,他是修这个三十七道品,学习四念处,灭除去无明,无明灭故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增白净品」,逐渐的增长无漏的智慧,那么就得涅槃了。这是灭除出去生死的缘起的,这是「乐出世清净」的这一类众生。

 

地二、由第二有情聚(分二科) 玄一、初三支摄

由第二有情聚故,不如实知诸谛道理。若住正念,或作福业,或作有漏修所引不动业;若不住正念,便发非福业,或起追悔所引,或不追悔欢喜所引,心相续住。

「由第二有情聚故,不如实知诸谛道理」,现在解释这个第「第二有情聚」,分两科,第一科是「初三支摄」,是十二缘起,头个三支。

就是「由第二有情聚故」,他是创造生死的这一类,但是还是不是完全是糊涂的。是「不如实知诸谛道理」,他先决条件还是要有无明,他不能真实的通达苦、集、灭、道四谛的道理。世间,三恶道是苦,人天也是苦,他不知道。他不知道人天也是苦,就不知道苦谛;不知道苦谛是由集谛来的;又不知道出世间的灭谛、道谛他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是这种人还是有多少道德的观念,所以他还是有点分寸。

「若住正念」,就是约道德观念的时候,他的心安住在正念,不损害任何人。「或作福业」,他有可能做一些利益别人的事情。也利益自己、也利益他人的这种好的事情。

「或作有漏修所引不动业」,或者呢?他若进一步,他能够去修学梵行,放舍了世间的欲,修学禅定。得色界定、得无色界定,但是是有漏的。因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修四念处,他只是降伏表面上的烦恼,不能断烦恼的种子,烦恼的种子还在,所以是有漏。虽然是有漏,但是是属于禅定的,有大力量,所以叫做「修」。由这样的努力的修行,能引出来这个「不动业」,就是禅定。他心能够明静而住,达到色界定、无色界定的这个高深的禅定的境界,成就了这样的业。

这个「住正念」的这个众生,是「第二个有情聚」,乐世间清净的人能有这么大的成就,但是这是在住正念的时候。「若不住正念,便发非福业」,他有的时候也会糊涂的,那么就不管是道德、不道德这件事,只要对我有利就行了,于是乎「便发非福业」,他就会创造很多的不可爱,很多苦恼的事情,有罪过的事情了,那就要到三恶道去了。

「或起追悔所引,或不追悔欢喜所引,心相续住」,这两句话是结束这一段文。「或起追悔所引」,就是发非福业的时候呢?他就创造了一种追悔。这个「追」,就是我以前造了罪业,现在有点后悔。这个后悔不是造业的时候,是业造完了的时候。造完了,这有两个时候,一个在生存的时候;一个在死亡以后,在中阴身的时候。生存的时候,有时候心不安那么会后悔了;死亡的时候中阴身一出现,这个恶果报出现了,后悔了,后悔来不及了。

这个时候「心相续住」,就是他造了这种业,熏习在他的阿赖那识里面,这个加起来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就是这么回事,这是「追悔所引」的「心相续住」。

「或不追悔欢喜所引」,前面住正念的时候做了福业,做了福业的时候心里欢喜,为善最乐,等到死亡的时候,中阴身现前的时候也快乐,因为有可爱的境界出现了。那么若造不动业,生到色界天、无色界天,那是更是超过了欲界的境界,他也不是追悔、不后悔的,也是心情快乐。那么这种境界也还是「无明缘行、行缘识」。「心相续住」,就是「行缘识」的境界,造了这个业就在阿赖那识里面相续的存在下去,造了业这个业就不失坏了,就相续的安住在阿赖耶识里面。

这是说初三支,无明、行、识,「无明缘行,行缘识」这三支。

 

玄二、次三支摄

彼又如前,于下中上生处次第,能感当来三种苦果,谓名色为先,触为最后。

这是十二缘起里面「次三支摄」,就是「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

「彼又如前」,这个众生,这个第二类众生和前面一样,「于下中上生处」,这个「下中上」,就是「下」就是三恶道;「中」就是人天;「上」就是色、无色界的地方,应该这么说。但是《披寻记》的解释不一样。

「下中上生处次第,能感当来三种苦果」,随其次第,能够招感当来的三种苦果,就是「名色为先,触为最后」,中间是六处,就是这样子,有这种苦果。

 

《披寻记》三○八页:

彼又如前于下中上生处等者:此中彼言,谓第二有情聚。或求欲生,或求乐生,各有三种生处差别,谓下中上。〈有寻有伺地〉中,已说其相。(陵本五卷六页)于彼彼处,依内身缘,能感当来三种苦果,谓根初起所摄苦果,根圆满所摄苦果,受用境界所摄苦果,此三差别,前文已说,故指如前。

 

地三、由第三有情聚

由第三有情聚故,依现受用境所生受,于现法中,如前次第起后六支,谓受为先,老死为后。

「由第三有情聚故」,前面的「第二有情聚」解释完了,这底下「第三有情聚」。

「由第三有情聚故,依现受用境所生受」,第三有情聚呢?这一类的人,他就依据、随顺爱着的心情去活动。现在受用的境界「所生受」,在所受用的境界上生出来顺乐受、顺苦受、顺不苦不乐受。

「于现法中如前次第起后六支」,「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六支就出来了。「谓受为先、老死为后」,就是受这六支就出来了,所以有这样的次第。

 

酉二、逆次第说(分二科) 戌一、问难

问:何因缘故,逆次第中,老死为先,说诸缘起?

前面这是有三个理由,解释十二因缘的次第。这加起来,总起来,都是随顺的次第来说的,都是由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都是这么说的,这是顺次第。这底下是「逆次第说」,就是不按前面说了,逆次第,生故有老死,有故有生,就是按照由后面说到前面去。这一段分两科,第一科是「问难」,先提出这个问题来难问你。

「何因缘故」什么理由?「逆次第中,老死为先,说诸缘起」。因为在《阿含经》里面有这种说法,就是不按照顺的次第,逆着次第说,先说老死,然后说生,为什么有老死? 因为有生。为什么有生?因为有有。为什么有有?因为有爱取。就是一直说到无明,就这样子。为什么要先从老死这地方说十二缘起呢?

 

戌二、答释

答:依止宣说谛道理故,以生及老死,能显苦谛。

「答:依止宣说谛道理故」,这是根据佛陀宣说苦集灭道四谛的道理的次第,所以就先说老死了,怎么回事情呢?

「以生及老死能显苦谛」,这个生命体,识、名色一开始,苦恼就来了,最后就老死了,这样的讲解,能显示人生是苦,使令我们生厌离心,才能够有解脱出离生死的愿望,这是教导我们发道心的意思,所以先从这里讲,是这么意思。

这是一个问答,逆次第说一个问答。第一科是「顺次第」,现在第二科是「逆次第」,底下是第三科「举异经说」。

 

酉一、举异经说(分二科) 戌一、引经难

如世尊言:新名色灭为上首法。问:何故不言诸无明灭为上首耶?

这又是一种说法,是「举异经说」,也就是这个《阿含经》里面有不同的说法,和前面的说法不一样,怎么说的呢?先「引经难」。

「如世尊言」,像佛在《阿含经》里面说。「新名色灭为上首法」有这么一句话。这个「新名色灭」,这句话怎么讲呢?这个「新」是对旧说的。有旧的就有新的,有新的就有旧的。这个「新」,就是现在生起的就是新;若是以前,或者多少天、多少月、多少年、或者是几千万年以前就有了,那就是旧的。现在生起,就叫做「新」。这指什么呢?指「名色」说的。新生起的名色,这话什么意思呢?「新名色」,在十二缘起里面来看就是生老死那个「生」支,十二缘起里面生老死那个「生」。那个「生」怎么讲呢?就是「识缘名色」就开始了,我们的生命体就从这里开始。

我们一般说,约人来说,是降生的时候这才开始;但是在十二缘起里面不是这个时候,在「识缘名色」的时候,生命就开始了,怎么回事。生命开始,但是现在说是以前那个识缘名色、名色缘识,那是以前熏习的,现在,这个生命体现在的时候生起了,生老死这个生是「新」的。

这样说呢?就是前面那个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那个「名色」,是指种子说的,是以前的、是旧的;现在这个生老死的这个生呢?是指「现行」说的。种子生现行了,这个生命体开始了。「种子」生了现行,这个时候叫「新名色灭」,这个名色灭了,不生了。「为上首」,为最重要的部分,一开始的部分,从这里开始。

经上有这么一句话,就先把经里的话引出来,底下提出这个问题来。「问:何故不言诸无明灭为上首耶」,经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讲很多的无明灭了为最上首、为最重要的?先要灭除无明,这问题才能解决。怎么说是新的名色灭为上首呢?为最重要的呢?提出这么一个问题。

我们若是为人讲二十缘起的时候,就是每一个支解释、解释就好了,但是这个文你看出来有很多问题,有很多的事情。提出这个问题,看底下解释很有意思的。

 

戌二、依义答(分科) 亥二、标施设

答:依心解脱者而施设故。

这句话是根据什么说的呢?「依心解脱者」,心解脱者是谁?是阿罗汉,不是凡夫。都不是说是初果、二果、三果,是阿罗汉说的。阿罗汉他得到了心解脱。我们前面讲过了,无明灭得慧解脱;爱灭得心解脱,是这个意思。那么这个爱灭得「心解脱」的阿罗汉,前面说「新名色灭」,这句话是根据得「心解脱」的阿罗汉「而施设故」,而是这样说的。「施设」就是这样安排、安排这样的言说,根据阿罗汉来说的。这是「标」,标出来这个意思、这个大意。《阿含经》说「新名色灭为上首」,说这句话的用意,是「依心解脱而施设的」,这就把大意说出来了。这理由还没有讲、还要再解释。底下就解释,「释所由」。

 

亥二、释所由(分二科) 天一、名色不生

由彼于现法中种子苦及当来苦果不生而灭,故说名色为先,受为最后,得究竟灭。

「由彼于现法中种子苦及当来苦果不生而灭,故说名色为先」,说这句话。「由彼于现法中」,这底下解「释所由」,分两科,第一科是「名色不生」,第二科是「爱随眠灭」,这个科分得好。

「由彼于现法中」,就是由于那个阿罗汉那个圣人,他在现在的生命体里面、现在的色受想行识里面,也就是现在的日常的生活的境界里面。「种子苦」,种子苦是什么呢?就是那个阿赖那识里面的那个「识、名色、六入、触、受」指这个,叫「种子苦」。这个种子苦没有力量,阿罗汉他的这个异熟识里面的那个「识、名色、六入、触、受」,也有这种种子,但是没有力量。没有力量又怎么的呢?就是「当来苦果不生」,现法中那个名色的种子没有力量使令将来的苦果生起,没有这个力量,所以将来苦果不生。将来苦果是什么?就是生老死那个「生」。生老死那个「生」不能生,它不能生起。不能生起,所以将来的生老死的那个「生」就灭了,「不生而灭」,都不能生起。

我们这个没有修行的人不行,我们阿赖耶识里面的那个「识、名色、六入、触、受」有力量。这个生命体死掉了,还是有生老死出来的;阿罗汉不是,阿罗汉他不生。就是名色不生,就是「新名色灭」,阿罗汉他是这样子。

因为这样的关系,名色灭故,说「名色为先,受为最后,得究竟灭」,它这个阿罗汉他不会再去投胎了,所以没有生。名色灭则六处灭、六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是最后灭,阿罗汉是这样子,所以就这么说。

所以《阿含经》上「新名色灭为上首」,就说出这句话来。这个说的还是…这里面的道理还没有明白,下面这一科就明白了,第二科「爱随眠灭」。

 

天二、爱随眠灭

又于现法中受诸受时,爱及随眠永拔不起,说名为灭。由彼灭故,以彼为先,余支亦灭。

「又于现法中受诸受时,爱及随眠永拔不起,说名为灭」,这个阿罗汉他于现法中,他的异熟识里面那个名色、六处、触、受的种子,不能够再生出来生老死,什么原因呢?这底下说出来了。

「又于现法中」,这个阿罗汉他也不是完全都入定,他也是眼耳鼻舌身意出定了的时候,他也会接触色声香味触法,他也会有受。也一样,有的时候大寒大热,或者是也会有时候阿罗汉也可能会有病,有老病,或是有种种不如意的事情,也是有的。

「受诸受时,爱及随眠永拔不起」,阿罗汉有圣道的力量,他有这个苦、空、无常、无我的智慧,「受诸受」的时候,他有那个无常、无我的般若的智慧,这个爱烦恼不动。没有爱,遇见可爱的境界他不爱,遇见不可爱的境界也不恨。也不爱、也不瞋,也不忧、也不喜,住最上舍,所以爱不起,爱的烦恼也没有了,就是「爱及随眠永拔不起」,圣道的力量把爱和随眠永久的消灭了,永久也不会再生起了,「爱及随眠永拔不起」。这样呢有什么关系呢?就是这个爱取不再来滋润那个「识、名色、六入、触、受」的种子了,不去加强它的力量了,所以「说名为灭」所以说「新名色灭」,新名色没办法生起。

像我们没有得圣道的人,遇见可爱的境界就爱,遇见不可爱的境界就恨,时常的动烦恼。你一动就把内心里面的识、名色、六处种子,就加强力量了。加强力量,那么这个生命体死掉了,又有「识、名色、六入、触、受」又生起了,就生了。原因就在这里,原来是这么回事,所以「爱及随眠永拔不起,说名为灭」。「说名为灭」叫做「新名色灭」。也就是生老死那个「生」不起了,不生则不老死了,也就没有愁、叹、苦、忧、恼也都没有了。

「由彼灭故,以彼为先余支亦灭」,由彼那个生,就是新名色灭,生灭故,老死灭,老死灭故,忧悲苦恼灭,剩余的支也都灭了,是这么回事。

 

申二、总结

如是等类,宣说缘起次第应知。

前面有顺的次第的解释,分三科;有「逆次第」的解释,还又引《阿含经》的这个「新名色灭」的解释,所以宣说十二缘起的次第是这样子,应该知道。

 

未六、缘起释词(分二科) 申一、问

问:何故缘起说为缘起?

前面是第五科,是「缘起次第难」,为什么十二缘起是这样的次第。这底下是第六科了,「缘起释词」,「缘起」这句话、这两个字合起来做一个名词,这个名词解释、解释,什么叫做「缘」?什么叫做「起」?分两科,第一科是问。

「何故缘起说为缘起?」有什么理由佛安立了缘起的名字?你讲一讲这「缘起」这名字怎么讲?你讲给我听听。这是「问」。底下回「答」,回答分五科,第一科「依字释名」。

 

申二、答(分五科) 酉一、依字释名

答:由烦恼系缚,往诸趣中,数数生起故,名为缘起,此依字释名。

「由烦恼系缚」,这先解释这个「缘」字,后来解释这个「起」字。什么是「缘」呢?「由烦恼系缚」,我们有爱,主要是爱烦恼。有爱、有憎,有各式各样的烦恼。烦恼把我们绑住了,这就叫做「缘」。

「往诸趣中」,把我们绑住了,绑到什么地方去了?绑到在天道、人道、三恶道里面去。

「数数生起」,一次、又一次的在五趣里面现出来生命,就叫做「起」。

这样说呢?就好像人犯罪了,把你绑起来送到牢狱里头去,你不去也要去。这是人…人的心是无记的,在唯识上说「心性是无记的」、没有烦恼。没有烦恼,你起了烦恼,烦恼就把你这一念心绑去了,不是在天上,就是人间,再不就是三恶道。

「由烦恼系缚」的缘,「往诸趣中,数数生起故,名为缘起」。「缘起」这么讲法。「此依字释名」,这解释这两个字,这样解释「缘起」的名字。

 

酉二、依剎那义释

复次,依托众缘,速谢灭已,续和合生,故名缘起,此依剎那义释。

第二科「依剎那义」解释,剎那灭的意思。「依托众缘,速谢灭已」,前面只是提到烦恼,烦恼系缚的缘,其实缘是很多的,不只是烦恼,但是烦恼这个缘是太厉害了。现在这第二科呢?就不单指烦恼。

「依托众缘」,依止很多的因缘。因缘、次第缘、所缘缘、增上缘。

「速谢灭已,续和合生」这个「速」,指剎那剎那的灭。剎那生、剎那灭,剎那灭、剎那生。灭了是没有了,但是又继续的和合生了。和合生,又灭了;灭了,又生了,故名「缘起」,是这样的意思。

「依托众缘」就是属于缘;「缘速谢灭已,续和合生」就是起。

「此依剎那义释」,这是依止这个剎那生灭来说的,来解释的。

 

酉三、依有作用义释(分三科) 戌一、标义

复次众缘过去而不舍离,依自相续而得生起,故名缘起。

「复次众缘过去而不舍离,依自相续而得生起,故名缘起。如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非余。依此义故,释名应知」。这是第三科「依有作用义释」,从这方面解释缘起。

「众缘过去而不舍离」,说依托众缘生起,一剎那间就过去,剎那、剎那的都过去了。这个话的意思包括的范围广一点,如果是明白一点说呢,譬如说是约人的这一生,他造了很多的善业,或者是造了很多的罪业,在时间上剎那、剎那都过去了。虽然造了很多的业,但是过去了,过去是过去了,而没有舍离,你看这话说得妙,还没有舍离。怎么讲呢?

这个唯识经论上说的道理,有些地方说得很复杂,我们很难懂,但是他还是有一个道理讲出来。就是我们剎那剎那的造了很多的业,过去了,但是同时在我们内心里面熏成了种子,这个种子不舍离,它和你的心在一起住,它不走。

这个造业的这些现行的活动,是剎那剎那的都过去了,没有了。譬如昨天我们吃馒头,或者念佛、或者拜佛、或是拜大悲忏,这个时间已经过去了,现在已经没有了。但是你拜大悲忏的功德在你心里面存在,它没有过去,还是现在,所以叫做「不舍离」。

「众缘过去,而不舍离」,众多现行的事情剎那、剎那的都过去了,但是在创造的时候,剎那、剎那的熏成了种子,还在你心里面相续住,没有分离,没有舍离。没有舍离,「依自相续而得生起」,所以将来的时候,你内心里面那个种子,那个业力,它就发生作用了,又得果报了。所以「依自相续而得生起」,又生起果报了,那就叫做「缘起」,这叫做缘起。

「众缘过去而不舍离,依自相续而得生起」,这个解释倒是很重要,就是让你相信这个因果的道理在这个地方。

 

戌二、引证 

如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非余。

前面是「标义」,这底下是「引证」。这句话也是《阿含经》上说的话「如说:所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这件事情有了,所以就有那件事。在十二因缘上倒是很…无明有故行有、行有故识有、识有故名色有、名色有故六处有,乃至生有故老死有,是这样。「此生故彼生」,无明生故行生、行生故识生、识生故名色生,乃至生生故老死生,就是这样子。那么这就叫做「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但是这个文,在这个《瑜伽师地论》的下文,有自己有解释。自己就解释「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那上面的解释呢?现在这里的《披寻记》的解释,也是本论下文的解释。《瑜伽师地论》对这个文有不同的解释。这个《披寻记》这个解释,我们一看就可以知道。

另外一种解释「此有故彼有」,是「无作用缘生义」。「此生故彼生」,是「无常缘生义」,这个解释也很好。

「无作用缘生」是怎么讲呢?就是…不是大自在天生的,也不是梵天,也不是神我生的,像前面说过这话,不是这个生的,叫做「此有故彼有」。就是每一个无量无边的所生法,各有各的因缘,就是这样的因缘而生起一切法的,不是大自在天生的,也不是那个神我生的,不是这些邪因缘生的,是这个意思。

「此生故彼生」是「无常因缘生」,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所生法是无常的,能生的因缘也是无常的。如果说是无为法,不生不灭的无为法,它不能生一切法的。「此生故彼生」,就是否认无为能生一切法,否认这件事。就是所生的是有为,是有生有灭,能生的因缘也是有生有灭的。

这个唯识的经论上它说话,明明白白的告诉你,这样讲,就是这样子。「无为」不能生一切法。能生的、所生的都是有为、都是有生灭的,这样子说。

我们有的时候,你去读别的经论,或者看有的大德,或者写出的对联,写出的文章,他有的时候就有这种事情。你若是看见这个话,再去看那个话,就有分别,就感觉到有问题。所以我们佛教,佛教是思想自由,但是你若不注意看还不知道;你若注意你就会知道。哦!是有为,所生的是有为、有生灭,能生的也是有生、有灭。无生无灭的法,不能生法,不能做生起的因缘。

「非余」,就是这个意思。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是这样子。无作用、无作缘起,无生的缘起,就是作用也不能够…梵天王也不能生一切法,无生灭的无为法也不能生一切法。所以「非余」,不是,不是那个「余」。「余」就指梵天王来说,指无为法来说。那个是不能作生诸法的因缘的,所以「如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所以这样说和前面说「众缘过去而不舍离,依自相续而得生起」,这都是有为的境界,都是你自己的分别心,你自己的身口意,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识创造的,这样子生起是诸法的因缘,诸法生起的因缘;不是梵天王,也不是无为法。

 

《披寻记》三一○页:

众缘过去而不舍离等者:诸缘生法,依托众缘生现行已,因已受尽,自性已灭,然彼无间熏习,相续有种子生,虽经久劫犹能令彼爱非爱果异熟当熟,是即因性名为缘起。《缘起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当知谓此无明随眠不断有故,彼无明缠有;此无明缠生故,彼诸行转。如是诸行种子不断故,诸行得生;诸行生故,得有识转。如是所余诸缘起支流转道理,如其所应当知亦尔。因名缘起,果名缘生,即此差别。如下〈决择分〉说。(陵本五十六卷十五页)

 

戌三、结名

依此义故,释名应知。

根据「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以此道理解释这个缘起的名字,你应该知道。

 

酉四、依数坏数灭义释

复次数数谢灭,复相续起,故名缘起,此依数坏、数灭义释。

又第四个解释「依数坏、数灭」的义解释。「数数的谢灭」,这个「数数」,指一期生命说的。有剎那生灭,有一期的生灭,还有大期的生灭,有三种生灭。现在指第二个生灭,「一期生灭」。比如说约人来说,我活一百岁,这一百岁叫做生,死掉了以后叫做灭。死亡的时候叫做灭,没有死的时候叫做生,加起来,就叫做一期生灭。这个「生灭」以后,灭了以后又相续的生起了,又有新的生命生起了,那么这就叫做「缘起」。就是「数数谢灭,复相续起」,就是数数的有因缘生起了,而又数数的灭坏了;灭坏了,又有因缘又生起了,就是这样子,所以叫做「缘起」。

「此依数坏数灭义释」,来解释。数数的有破坏的因缘,数数的灭坏了,解释。

 

酉五、依等觉义释(分二科) 戌一、标义

复次于过去世,觉缘性已,等相续起,故名缘起。

这底下是第五个解释,「依等觉义释」,分两科,第一科是「标义」。

「复次于过去世」,就是以前。说是这个「缘起」的道理是谁讲的?是佛陀说的。其他的人,谁知道这个道理呢?佛在过去世,他成佛的时候,他觉悟了一切众生在生死里流转,是由因缘有的,觉悟了都是因缘有的。

这个「缘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因缘的体性。因缘里面,有的是因缘,有的是等无间缘,有的是增上缘,有的是所缘缘,这个因缘的体性有这么多的差别。

佛成道的时候觉悟了一切缘起的体性,觉悟了。觉悟了以后,「等相续起」,这个「等」字怎么讲呢?就是佛所宣说的「缘起」,和佛所觉悟的缘起,是相等的,这么讲可能好一点。就是这个「等」,就是如实的意思,也不增也不减。按照诸法这个缘起的真实的情况,相续的为我们宣说出来,那么叫做「起」。

「觉缘性」是缘,「等相续起」是起。这「相续起」呢?就是佛慈悲,相续的为我们宣说这样的佛法,这叫做「起」。佛自己觉悟,叫做「缘」;为我们宣说,叫做「起」。佛的大慈悲、大智慧,这个「等」是佛的智慧的意思,他说法说得非常的真实。佛为我们说法也是大慈悲,所以能相续的为一切众生转*轮的意思,故名「缘起」。

 

戌二、引证

如世尊言:我已觉悟正起宣说,即由此名,展转传说,故名缘起。

「如世尊言」这底下引证,怎么说?「我已觉悟正起宣说」,就是佛自己说:我已经觉悟了缘起的道理。「正起宣说」,这个「正」就是那个「等」的意思,也就是真实不虚的意思。为我们发起这样的言说,发起这样的宣说,来开导我们。「即由此名展转传说」,故名叫做「缘起」。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 (2)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 (4)

 修禅与学习《瑜伽师地论》 修学《瑜伽师地论》想到的感悟
 唐玄奘大师与《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 解题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6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5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4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3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2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1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0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9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8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7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6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5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4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3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2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讲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