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福报与功德
 
[法增法师] [点击:6293]   [手机版]
背景色

福报与功德

世人日日求福,而福却不至,人但断却众恶,福报自然临门。若再增上修慈,慈悲於一切如母众生,福报倍增,功德无量,众恶缘转减或消除,邪魔远离,事事如意。

福报指善业(kusala)的功德(puñ;ñ;a)所带來的善果报,至於恶业(akusala)的恶名昭彰(apuñ;ñ;a)也叫邪恶(pápa)。本文只举善业的功德,举正而知邪恶之害。僧团的四双八辈行者是世间的无上福田(anuttaram puñ;ñ;a-kkhettam lokassa),可让信众种福。证取道果的声闻众的最高行者阿罗汉已不再造作,已经超越功德与邪恶两者。

(1)礼佛之功德

在《增一阿含经》(卷24,(三)《大正藏2册》,p674a)里佛言∶「诸比丘!承事礼佛有五事功德∶云何为五?
一者端正。
二者好声。
三者多财饶宝。
四者生长者家。
五者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

所以然者,如来无与等也。如来有信,有戒,有闻,有慧,有善色成就。是故成就五功德。复以何因缘礼佛而得端正?以见佛形像已,发欢喜心,以此因缘而得端正。

复以何因缘得好音声?以见如来形像已,三自称号:南无如来,至真,等正觉。以此因缘得好音声。

复以何因缘多财饶宝?缘彼见如来而作大施,散华,然灯,及余所施之物。以此因缘获大财宝。

复以何因缘生长者家?若见如来形已,心无染着,右膝着地,长跪叉手,至心礼佛。以此因缘生长者家。

复以何因缘,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诸佛世尊常法,诸有众生,以五事因缘礼如来者,便生善处天上。

是谓∶比丘!有此五因缘礼佛功德。是故,诸比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礼佛者,当求方便,成此五功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因此要日日累积功德,自当日日早晚礼佛。因礼敬佛而得五官端正,生於大长者之家。并应勤於佛前供灯,燃香,供花果,因此而获得世间的大财富。阿育王(无忧王Asoka)就因上一世以沙作饭供佛的功德,而成为印度最伟大的国王。因礼佛进而修持正法,而能获生天上。这是因为佛是圣人中的至圣,於诸天神,魔王,沙门,婆罗门之中,无有能超越世尊者,佛是世间上最胜的福德田。

(2)皈依之功德

皈依三宝会有下列的功德与利益:
1.成为佛门弟子,
2.是受戒的基础,
3.能弃恶向善,
4.减轻业障,
5.能积集广大福德,
6.不堕三恶趣,
7.人与非人都不能娆乱,
8.众多天神护法随身护持,
9.诸善愿皆能成就,
10.成办佛道。

世间许多人四处祭拜神祉祈求,想要升官发财,但只要皈依三宝,自然累积众多功德,若再诚心持守五戒,戒杀、戒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酒。不止积集广大福德,不会堕落在三恶趣:即地狱,鬼道和畜生道;还能获得众多天神护法神的随身护持,最后成正觉佛成阿罗汉,脱离三界,永断轮回之苦。这样的功德实在是无量,不可思议。

此外敬信三宝之功德,还不只这些,佛说:「正信具足戒,有声誉财富(信、戒、惭、愧、闻法、舍、慧七财),无论至何处,随处受人敬。」 (南传法句经303偈)

佛说:「欲求吉祥福,当信敬于佛,欲求吉祥福,当闻法句义,欲求吉祥福,当供养众僧,戒具清净者,是为最吉祥。」(北传法句经756偈) 所以敬信三宝是世间上最吉祥的事。

(3)孝养父母之功德

在《增壹阿含经》(卷11善知识品20.11) 中佛教导说:「有人以父著左肩上,以母著右肩上,至千万岁,衣被,饮食,床耨,卧具,病瘦医药,即於肩上放尿溺,犹不能得报恩。比丘! 当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得见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难报。是故,诸比丘!当供养父母,常当孝顺,不失时节。」

在《增壹阿含经》(卷11善知识品20.10) 中佛说:「有二法与凡夫人,得大功德,大果报。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云何为二法?
1.供养父母,….
2.供养一生补处菩萨。」

在《杂阿含经》(卷40,1104经) 中佛说:「若能受持七种受者,以是因缘,得生天帝释(三十三天或仞利天)处。谓天帝释本为人时,
1.供养父母,及
2.家诸尊长,
3.和颜软语。
4.不恶口,
5.不两舌,
6.常真实言,
7. 於悭贪世间,虽在居家而不悭贪,行解脱施,勤施,常乐行施,施会供养,等施一切。」

因此要生天上,当行上述七法。

(4)布施之功德

佛说:「施安虽小,其报弥大,慧从小施,受见景福。」(北传法句经495偈) 布施的财物是很小的,但所得福报却是很大,世人多数不懂这里边的奥妙。

因为众生轮回受苦的原因,即是耕耘宿业之农田,以识为种,施以爱欲的肥水,因此累劫累世,长久轮回,此生彼死,彼死此生,不得解脱生老病死苦。而布施给认真要修行度过生死苦海者,那功德可就大了。佛说:「爱欲意为田,淫怨痴为种,故施度世者,得福无有量。」(北传法句经369偈)

在十波罗蜜(Pāramī)里,布施(dāna)有助于持戒(sila),而且布施较持戒易于修持,但它的成果比不上持戒;持戒能净化施者(与受者),布施能带来今世或后世的财富。而持戒能再投生到人间天界;持戒后易得禅定,故能出离欲染烦恼而达到清净;出离(nekkhamma) 欲染烦恼后心清净,易于生定(samadhi),产生智慧(pañ;ñ;a),智慧又要靠精进力(viriya)才能圆满;有精进的行者才能忍受诸苦难;有忍辱(khanti)的菩萨只说真实的话语;通过真实(sacca),菩萨决意(adhitthāna)不移地修持诸波罗蜜;决意后才常以慈心(mettā)为众生谋福利;最后舍(upekkhā)是以平等无分别的态度来修持。

布施是以自己所拥有的物品施与他人的施舍;施舍去心中的悭吝态度。布施有物施和法施,无畏施三种。物施是是以食物或日常需用品对修行的人布施,法施是修行者对施主以正法开示和教导,无畏施是对生命与财物的保护。

布施时要有三种清净思,即施前快乐,施时心清楚与清净,施后欢喜。受施者也要具有三种清净思,即无贪或修持离贪,无嗔或修持离嗔,无痴或修持离痴。这样清净的布施的福报是无量的。

在《佛说分别布施经》里,佛为阿难说有十四种布施。何等为十四呢?。
一者于病苦人而行布施,这可获两倍的福报;
二者于破戒人而行布施,这可获百倍的福报;
三者于持戒人而行布施,这可获千倍的福报;
四者于离染着的人而行布施,这可获万倍的福报;
五者于向须陀洹行者布施,这可获无量的福报;
六者于须陀洹果而行布施,这可获无量的福报;
七者于向斯陀含行者布施,这可获无量的福报;
八者于斯陀含果而行布施,这可获无量的福报;
九者于向阿那含行者布施,这可获无量的福报;
十者于阿那含果而行布施,这可获无量的福报;
十一者于向阿罗汉行者布施,这可获无量的福报;
十二者于阿罗汉果而行布施,这可获无量的福报;
十三者于诸缘觉而行布施,这可获无量的福报;
十四者于如来应供正等正觉而行布施,这可获无量的福报。

(5)行善之功德

佛说:「处安不忘危,虑明福转厚,福德之反报,不问尊以卑。」(北传法句经724偈)福报缘到自然成熟,不管受报者的尊卑。

「应急速行善,竭止心作恶(贪rāga,嗔dosa,痴moha),延缓行善者,心喜于邪恶。」(南传法句经116偈) 但世人都不认为修行有什么重要,急什么呢?时间多得很,他们从来都没想过时间过得很快,一下子人就白发苍苍了,而且我们一被俗缘缠住,极难摆脱,而生病与死的逆缘极多,躲也躲不了。我们的心则心猿意马,长期骋驰在花花绿绿的滚滚红尘里,很难调服,未调服的心将继续造作轮回的业,未来的苦还有得受,真是危险极了!

对於正念不强,常常犯戒者,应下定决心,从今以后不再犯它。应思惟犯戒造恶的苦果。佛说:「若人已作恶,不应数重犯,莫喜于作恶,积恶乃痛苦。若人已行善,应当数重作,欢喜于行善,积善乃安乐。」(南传法句经117,118偈)

造恶业者,不知恶道之苦,不是不报,时间未到。佛说:「今世悲苦受,来世悲苦受,造作恶业者,两处悲苦受,念己造恶业,心中更悲苦,趣向恶道时(Duggati恶趣。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四恶趣),忍受巨大苦。」 (南传法句经17偈)

而行善者,心中欢喜,临终时还记起所作的善业,并因此而生於善道。「今世喜乐受,来世喜乐受,造作善业者,两处喜乐受,念己造善业,心中更愉悦,趣向善道时,享受诸喜乐。」 (南传法句经18偈)

佛对奉修正法者肯定说:「奉善不造恶,精进行圣道,实践善法者,今世来世乐。」 (南传法句经169偈)

善恶的果报是肯定的,行善种福者来生人中或生於天上,而造恶者最终自作作受,遭受畜生,饿鬼,或地狱之苦报。「有福为天人,非法受恶形(畜生,饿鬼,地狱众生),圣人明独见,常善承佛令。」(北传法句经737偈)

而天天修行的功德则大於天天向神灵祭拜,这是世间上多数愚痴的迷信人所做的。「月月祭千金,祭祀供百年,未若须臾顷,供养修己者,如是之供养,胜祭祀百年。」 (南传法句经106偈)

「林中拜火神(Aggi),事火一百年,未若须臾顷,供养修己者,如是之供养,胜祭祀百年。」 (南传法句经107偈)

因此要以正见正思惟来如理地考虑清楚佛所说的:「深观善恶,心知畏忌,畏而不犯,终吉无忧,故世有福,念思绍行,善致其愿,福禄转胜。」(北传法句经238偈)

修行的功德及所将引来的福报就如亲族与好友,欢喜来相迎。「久处于异乡,远处安归来,亲族与好友,欢喜来相迎。」 (南传法句经219偈)

「行善亦如是,今世往后世,善业如亲友,欢喜来相迎。」 (南传法句经220偈)

善人择友而交,明智者择邻而居,而最吉祥的事,是一个有正信者,以戒调服身,为己增添福德。佛说:「友贤择善居,常先为福德,敕身从真正,是为最吉祥。」 (北传法句经744偈)

(6)礼敬圣僧之功德

佛说:「若人于世间,供牺牲祭祀,求福满一年,彼如是功德,未若四分一,礼敬正直者(预流果或初果)。」 (南传法句经108偈) 世人向神祉供畜生牺牲祭祀,从中国到印度,从非洲到南美洲,从古代到现在,双手染得鲜血淋漓,杀业造得比供养的善业还要重,到如今还没改变。若他们知道礼敬圣僧的功僧大上几倍的话,他们自然会放下牺牲祭祀。

佛又说:「尊贤与敬老,四事得增长,寿命与容颜,喜悦与精力。」(南传法句经109偈) 尊贤与敬老者能获得长寿,安祥容貌,心情喜悦,和健康体力。

因此佛说:「是故可舍痴,离慢豪富乐,务学事闻者,是名积聚德。」(北传法句经69偈)真正的积福德是将三毒的贪嗔痴调服,舍弃我慢,努力修学,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这才是聪明人要做的事。

(7)持戒之功德

佛对奉修五戒者说:「受佛五戒者,是福德之人,无所畏避。」(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佛又说∶「戒行之德,福应自然,天神拥护,感动十方。与天参德,功勳巍巍,众圣嗟叹,难可称量。智士达命,没身不邪,善知佛教,可得度世之道。」(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因此奉修五戒者戒香飘天上,感动天神。

佛说∶「戒德可恃怙,福报常随己,见法为人长,终远三恶道。戒慎除苦畏,福德三界尊,鬼龙邪毒害,不犯持戒人。」(北传法句经729,730偈)若人以戒德为依怙,福报常随身,是以鬼龙邪毒等,不敢侵犯持戒人。

佛又说∶「戒德后世业,以作福追身,天人称誉善,心正无不安。」(北传法句经738偈)「戒终老安,戒善安止,慧为人宝,福盗不取。」(北传法句经94偈) 持戒清净者,不止福追身,天神守护,最重要的是心安,这比什么都还好。进而修止观,因慧的生起,而解脱於生老病死苦,这种功德谁偷的去?

在《长部.涅槃经》中记载佛陀在巴连弗城外教导居士们说持戒的五种功德:
1.得大名誉。
2.得有惭、有愧、正信、精进、多闻、正念、智慧之七圣法财。
3.持戒者在亲近僧团等清净人士住处时不会羞惭却步。
4.持戒者在临终不昏昧苦恼。
5.持戒者可由其心清净,死后得以往生善趣六层欲界天中。

佛又告诸清信士∶「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谓为五?
一者诸有所求,辄得如愿;
二者所有财产,增益无损;
三者所往之处,众人敬爱;
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
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长阿含经》卷二)

对於比丘众,佛说以十事功德之故,佛为诸比丘众说禁戒:
1. 承事圣众,
2. 和合将顺,
3. 安稳圣众,
4. 降服恶人,
5. 使诸惭愧比丘不令有恼,
6. 不信之人使立信根,
7. 已有信者倍令增益,
8. 於现法中得尽有漏,
9. 令后世诸漏之病皆悉除尽,
10. 复令正法得久住世。(《增壹阿含经》卷42结禁品46.1)

这是比丘二百二十七戒的功德,佛欲使比丘众勤求方便成就禁戒。

佛又说∶「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由慧得解脱」。(《长部.涅槃经》) 戒定慧学是每一位修行人必学的,修习圆满者,将得解脱於生老病死苦。

《清净道论》也这么说:「由戒清净则心清净,由心清净则见清净,乃至于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智见清净究竟解脱。」

(8)持八关斋戒之功德

八关斋戒(uposatha) 是给在家人的增上戒学,一个月在阴历的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八,廿九或廿九,卅日受持。它能使行者速得成就佛道。八戒内容有:(1)不杀生,(2)不偷盗,(3)不淫,(4)不妄语,(5)不饮酒,(6)不非时进食,(7)不唱歌、不跳舞、不奏乐、不观看娱乐、不以鲜花、香水、及化妆品装饰美化身体,(8)不坐睡高贵奢侈大床。斋戒一日一夜者,其福不可计量。

在《优陂夷堕舍迦经》中佛告堕舍迦(Visakha):「佛正斋法有八戒,使人得度世道,不复堕三恶处,所生常有福佑,亦从八戒本因缘致成佛。何等为佛正斋法?是间有贤善人持戒。一月六日斋: 月八日一斋,十四日一斋, 十五日一斋,二十三日一斋,二十九日一斋, 三十日一斋。斋日朝起告家中言:今日我身斋,家中今一日,且莫饮酒莫斗诤莫道说钱财,家中事意所念口所说,当如阿罗汉。」

「佛复告优陂夷堕舍迦:是间有人头发有垢自沐其头,沐已其人便喜言,我头垢已去。有人持八戒一日一夜者,明日即喜,喜者便念佛经戒乃如是。其有人心中有恶意即去, 善意即还。

佛言:有人身体饶垢入水中治,身垢皆去出水即喜言,我垢去身轻。其有人斋戒一日一夜,明日即喜念佛正语,自念当何时得道,使我心不复动不复走,使我心一志无为之道。

佛言:有人衣多垢,以得灰浣之垢去,其人即喜。其有人斋戒
一日一夜,明日即喜,便念比丘僧言,比丘僧中,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念比丘僧如是。

佛言:如人有镜镜有垢,磨去其垢镜即明。其有人斋戒一日一夜,有慈心于天下,心开如明如镜者,不当有嗔怒意。其有人一日一夜斋戒,阅哀天下,净心自思自端其意,自思念身中恶露如是。如是者不当复嗔怒。

佛告优陂夷堕舍迦:持八戒斋一日一夜不失者,胜持金银珠玑施与比丘僧也。天下有十六大国。一者名鸯迦。二者名摩竭。三者名迦夷。四者名拘薜罗。五者名鸠溜。六者名般贽荼。七者名阿波耶。八者名阿洹提渝。九者名脂提渝。十者名越祗渝。十一者名速摩。十二者名速赖咤。十三者名越蹉。十四者名末罗。十五者名渝匿。十六者名剑善提。是十六大国中珍宝物施与比丘僧,不如斋戒一日一夜也。斋戒使人得度世道,以财宝施与,不能使人得道。今我得佛道本从是八戒起。

佛告堕舍迦:天下人多忧家事,我用是故,使一月六斋持八戒。若有贤善人,欲急得阿罗汉道者,若欲疾得佛道者,若欲生天上者,能自端其心一其意者,一月十五日斋亦善,二十日斋亦善,人多忧家事故与一月六斋。六日斋者,譬如海水不可斛量,其有斋戒一日一夜者,其福不可计。」

(9)闻法之功德

佛说∶「闻为今世利,妻子昆弟友,亦致后世福,积闻成圣智。」(北传法句经65偈)闻法不止於今世获得大利益,并影响兄弟妻子及朋友,亦将於后世因闻法的缘故,生起正解脱知见。

闻法是七圣财之一,在《增壹阿含经》里提道:「信财、戒财、惭、愧亦财、闻财、施财、慧为七财。」这是佛指出修行人所拥有的七种财富。因这些圣道之财富而得度生死的苦海。

在《杂阿含25经》里佛说:「若闻色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是名多闻。如是闻受、想、行、识,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是名多闻比丘,是名如来所说多闻。」多闻是要多听如何消除对五蕴的执著,生厌离,欲灭尽的寂静之道,使人得到究竟的安乐与解脱於生老病死苦,这才是无量的功德。

(10)忍辱之功德

佛说∶「若人来欲杀我,我亦不嗔。來欲谤我,我亦不嗔。來欲谮我,我亦不嗔。来欲笑我,我亦不嗔。來欲坏我,令不事佛法,我亦不嗔。但当慈悲心正意,罪灭福生。」(坚意经)若与愚痴的人理会,只会使自己和他一般愚痴。因此有必要以正念生起慈爱的心,面对着那位可怜的人。

在《杂阿含经》(卷40,1108经)里记载佛说∶「此精舍中有二比丘诤起,一比丘骂,一者默然,时骂比丘寻向悔谢,而彼不受,缘不受故,多人劝谏,故致大声高声斗乱。佛告比丘:云何比丘愚痴之人,人向悔谢不受其忏,若人忏而不受者,是愚痴人,长夜受得不饶益苦。….. 诸比丘!释提恒因(sakkha indra)於三十三天,为自在王,常行忍辱,亦复赞叹行忍者,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当行忍辱,赞叹忍者应当学。」人若承认错了,何不大方地接受他呢?更何况是修行人。

在《七处三观经第24经》(大正藏卷2) 里佛说:「五恶不忍辱。何等为五?一者多怨,二者多谗,三者多不可意,四者十方不名闻恶行,五者已命尽身堕恶地狱。是为五恶不忍辱者。佛复告比丘:有五善忍辱者:(一)为无有怨,(二)为无有谗,(三)为无有不可意,(四)为有十方名闻,(五)为命尽生天上。」因此忍辱是有很大之功德。

(11)不净施之功德

佛说∶「不净施之功德,不及行慈功德的十六的十六次方分之一。」(泰文巴利经25册244页)以不清净的心态,或以不清净的手段得来的财物布施,或以不清净的物品布施,只能得到行慈功德的十六的十六次方的一份,那有多大呀。

世人邪见颠倒,常行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他们也知道是不善,为了弥补这些恶业,故此他们会想我也应行一些善,弥补自己的恶行,因此他们也会发心布施,但这功德只是这么微小。若他们能弃恶从善,以自己正当得来的财物布施,那功德就很大了。

(12)修安般念之功德

佛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何等为五?

1.住于净戒波罗提木叉,律仪威仪行处具足,于微细罪能生怖畏,受持学戒,是名第一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复次比丘,
2.少欲少事少务是名二法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复次比丘,
3.饮食知量多少得中,不为饮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是名三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复次比丘,
4.初夜,后夜不着睡眠,精勤思惟是名四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复次比丘,
5.空闲林中离诸愦闹是名五法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杂阿含801经》)

此外,修安般念可以得以下的功德∶
1.寂静与殊胜---生起如灰烟的遍作相(parikamma nimitta),当它变成白时叫取相(uggaha nimitta),当它变成清净及光亮时叫似相(patibhaga nimitta),
2.不杂,
3.乐住,
4.已生恶不善法速令灭及寂止。

修安般念能迅速地调服散漫之心,让心能清净,进入定境,就能得大果大功德,它可直修到解脱。佛教罗睺罗说∶「培育安般念(出入息) ,常培育安般念,常修习安般念,可得大果大利益。如何修习?于林中,树下,空闲处,放直身体;

1.正念入息,正念出息,如是修。
2.知长入息,知长出息,如是修。
3.知短入息,知短出息,如是修。
4.知入息的全部过程,知出息的全部过程,如是修。
5.知缓慢入息,知缓慢出息,如是修。
6.体验喜入息,体验喜出息,如是修。
7.体验乐入息,体验乐出息,如是修。
8.知念生灭入息,知念生灭出息,如是修。
9.知念止息入息,知念止息出息,如是修。
10.有全知觉入息,有全知觉出息,如是修。
11.知轻安入息,知轻安出息,如是修。
12.知定入息,知定出息,如是修。
13.知心解脱(心解脱于贪瞋)入息,知心解脱出息,如是修。
14.知(诸色相)幻化入息,知幻化出息,如是修。
15.知欲解脱(心解脱于欲)入息,知欲解脱出息,如是修。
16.知灭(想受灭)入息,知灭出息,如是修。
17.知寂灭(涅槃)入息,知寂灭出息,如是修。

如是修出入息,罗睺罗!常培育安般念,常修习安般念,可得大果大利益。

18.最后一息(死时)的入息,最后一息的出息,也以正念而知道它,不是失念。」(大罗睺罗经Maharahulovada Sutta)

(13)修习经行法之功德

我们的姿态是不能长时间保持不变的,坐久了我们想站起來走动,走累了我们想坐下来歇一会,疲倦了想躺下来休养一阵,这是身体的状况。因此对一个修定者來说,安般念坐禅和经行一样的重要。一个修习坐禅的行者,若是被睡意所侵占,就应警觉地选择经行。这对正念的培育,以及提升用以观照的定力,都是很重要的。

在《七处三观经第20经》(大正藏卷2)里佛指出步行有五德:「一者能走,二者有力,三者除睡,四者饮食易消不作病,五者为行者易得定意,已得定意为久。」因此经行能提高念力与定力,是一种很重要的修行法门。

经行是南传佛教常教的修定方法,户内户外经行虽也行,但户内杂物太多,还有其它人与事易生分心。户外林下空气清凉,选择一条直线约二十到三十步的平坦地面,除去杂枝和树叶,要能清楚看得到小径,来回经行。让心平静安祥,缓缓地走,不论以右或左脚先起步,维持不变,转回原行路时以四或六步(左右合计)完成它,右脚先开步右转,左脚先开步左转。走的时候眼看前方约一公尺处,注意足底接触地面的感觉。经行因为速度非常的缓慢,需要有很强的正念,很仔细地跟随每一个既定的步骤,并细密地觉知经行的开展,若是正念受到杂念的干扰,不能进入下一个既定的步骤,将会跌倒而受伤,所以行者必需很仔细地行走,以免发生意外。虽然经行的目标比安般念来得粗显,但长时间经行可以使行者因为修习行禅而使心获得平静而产生‘止’(samatha),然後因为心专注而产生禅定(jhana),经行可以达到三禅的境界。

经行时应先起念‘我要行’或‘行走’,念三次才开始走,若以右足先行,应先念‘右足’三次才走,‘左足’‘停止’‘ 转弯’等也一样,念是想,属於名法,身与动作是色法,是四大组合。当经行的正念培育起來时,步伐自然会放缓,达到初禅或二禅或三禅时,皆能进行观照,心静时能观察到平时粗心大意行走所观察不到的细节,行走只是一连串的不断变易与生灭的小步伐,观照时能很仔细地观察到行走是物质与精神的名色法的组合,及观照名色法的变易与生灭的性质。

经行法的观照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 观照我是五蕴,是名色法;念是想,和触受属於名法;身与动作是色法,是四大组合。
(2) 观照名色法无常;色法的步行一直在生灭,故是无常;名法的想念与脚步的触受也一直在变易,故是无常。
(3) 观照名色法是苦;变易的名色法是苦。
(4) 观照名色法无我,若名色法无常,一直在变易,是苦,故是无我。
(5) 观照的成果是远离(vivekanissita)对五蕴的执取,这是心念处的‘定心’和‘心离贪’。
(6) 观照的成果是离贪(virāganissita)於五蕴的执取,这是心念处的‘有上心’‘心离贪’和‘心离痴’。
(7) 观照的成果是灭尽(nirodhanissita)对五蕴的执取,这是心念处的‘心解脱’。

(14)修习慈爱之功德

修习慈心而解脱的行者,都能获得十一种利益。这记录在《增支部》的《慈心功德经》里∶

「诸比丘,当慈心解脱被培育、开展、勤习、驾御、作为基础、建立、稳固与正确地修行时,可望得到十一种利益:是那十一种呢?
1.睡眠安稳;
2.不做恶梦;
3.醒觉安稳;
4.为人所爱;
5.为非人所爱;
6.天神守护;
7.不被火、毒药与武器所伤害;
8.心易得定;
9.相貌安祥;
10.临终不迷惑;
11.若未能证得更高的成就,他将投生到梵天界。」

佛说∶「忿怒不见法,忿怒不知道,能除忿怒者,福喜常随身。」(北传法句经405偈) 当一个人被忿怒所控制,他已不能控制自己,又怎能知道佛陀的微妙教法?

波斯匿王(Pasenadi)来见佛,对佛说∶「我独处思惟:那些以身口意造恶业者,他们是不爱自己。虽然他们会说我爱自己,而实际上他们不爱自己。但那些以身口意造善业者,他们是爱自己,虽然他们会说我不爱自己,而实际上他们是爱自己。为什么呢?他们的所为,正是一个朋友会对另一个朋友所做的,所以他们爱自己。佛说∶大王!正是如此,正是如此。」佛陀同意波斯匿王所说的。([相应部III,4])爱自己的不要做会伤害自己的事,这才是真正的爱自己。

佛说∶「仁无乱志,慈最可行,愍伤众生,此福无量。」(北传法句经132偈) 修慈的功德是极大的。

佛说一个人若是做许多世间的功德,但是他做的功德不及一个修慈爱的人的功德的十六份之一。佛说:「比丘们!无论如何累积於未来世成熟的福报,所有这些福报都不及一个修慈心解脱者十六份之一。修慈心解脱者的慈爱照耀,光芒明朗,超越它们。犹如星光的光芒不及月光的光芒的十六份之一。因月光的光芒照耀,光芒明朗,超越它们。尽管如此,无论如何累积於未来世成熟的福报,所有这些福报都不及一个修慈心解脱者十六份之一。..... 犹如雨季的最后一个月里,无云的秋天的天空晴朗,太阳升起后,阳光照耀,光芒明朗,驱除黑暗,尽管如此,无论如何累积於未来世成熟的福报,所有这些福报都不及一个修慈心解脱者十六份之一。」([如是语]27经)。由此可知修慈的功德是极大的。

(15)观照无常之功德

佛说∶「只要弹指顷观无常,成就无常想(aniccasañ;ñ;a),它的功德胜过供养以佛陀为首的整个僧团。」(泰文巴利经23册406页)

在《杂阿含经》(卷1,11经) 里佛说:「色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色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色,云何有常?如是受想行识无常,若因若缘生诸(受想行)识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受想行)识,云何有常?

如是诸比丘!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无常者则是苦,苦则是非我,非我者则非我所。圣弟子如是观者,厌於色,厌於受想行识,厌者不乐,不乐则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为何色身无常呢?天天看是看不出来的,把自己过去的照片拿出来一看,那不就真相大白了吗?会变化,变迁,改变,变异的色身怎会是我的呢?破了对色身的邪见与执取,那就是须陀洹果圣人了。受想行识也是如此观照它们。

(16)证初果之功德

佛说∶「大地之君主,或生天界者,一切世君王,不胜预流果。(Sotāpattiphala须陀洹果,初果)。」(南传法句经178偈)

在《杂阿含1135经》里记载证初果生天上之功德:「有四十天子,极妙之色,夜过晨朝,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 汝等成就於佛不坏净,於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时一天子从座起整衣服,稽首佛足,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成就於佛不坏净,缘此功德,身坏命终,今生天上。一天子言:世尊!我於法不坏净成就,缘此功德,身坏命终,今生天上。一天子言:世尊!我於僧不坏净成就,缘此功德,身坏命终,今生天上。一天子言:世尊!我於圣戒不坏净成就,缘此功德,身坏命终,今生天上。时四十天子,各於佛前,自记说须陀洹果已。即没不现。」

由此可知须陀洹果圣者的珍贵,他不必是富翁,但已比富翁乃至转轮圣王还要富裕,因为他会在人间天上来回走七趟而己,就涅槃解脱了。

(17)精进修善不歇之功德

佛说∶「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福充满,从纤纤积。」(北传法句经290偈) 功德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所以不要因为是小功德就不为。

佛说∶「我于二法依止多住:云何为二﹖
(一)于诸善法,未曾知足;
(二)于断(正断烦恼)未曾远离。

于善法不知足故,于诸断法未曾远离故,乃至肌消肉尽,筋连骨立,终不舍离,精勤方便,不舍善法,不得未得,终不休息;未曾于劣心生欢喜,常乐增进,升上上道,如是精进住故,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杂阿含987经》)。

除了积极行善之外,我们还要精勤地断除内在的烦恼,它们才是我们最大的敌人。因此佛为菩萨时於此二法,终不休息,常乐增进。直到成佛为止。乃至成佛,还为盲眼的阿那律陀(Anuruddha)穿针,并为一位要病死的老比丘清洁尿粪,换上乾净的袈裟,并为他做临死前的开示,帮助他证果。

佛又说∶「信善作福,积行不厌,信知阴德,久而必彰。」(北传法句经239偈)作福的功德,久而才明显。只有修行的人自己心中明了。

(18)福德不会丧失

我们所累积的功德能够追随着我们直到涅槃,佛说∶「快哉福报,所愿皆成,敏于上寂,自致泥洹。」(北传法句经370偈)

「福为善眷属,罪为恶心怨,地狱极重苦,无生笫一乐。」(天请问经) 尽管能修福,但福还是会耗尽,当时若恶缘到来,难免也要地狱去一趟,那不真是苦吗?有智慧者,只在孜孜不倦地求取涅槃,达到无生之究竟乐。

善人所累积的功德是不会因为国王,政府,或盗贼,或被水火风所浸毁,或为非人所夺。佛说∶「福非火所烧,风亦不能碎,福非水所烂,能扶持世间。福能与王贼,勇猛相抗敌,不为人非人,之所来侵夺。」(天请问经)

因此佛对那些今世有大福报的人劝告说:「若有多珍财,而不能修福,今世往后世,彼极自欺诳。」(天请问经) 不要被你的财富,地位,名誉冲昏了头脑,赶快趁年轻时积善修福吧!

 

法增比丘,马来西亚彭亨州(Pahang)孟加叻(Memkarak)佛教会
27/1/2007愿众生安乐!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杂阿含42经》七处善 三种观义
下一篇:造作,苦及业的灭尽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